- 相关推荐
生育制度读书报告(精选6篇)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育制度读书报告(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育制度读书报告 1
这段时间一直在看费孝通先生的《生育制度》,虽然它写于解放前,时代不同了,但与当下经验和对生育制度等一系列观点对照着看,还是挺有意思的。这本书是费孝通在西南联大与云南大学开课时期以讲稿形式组合并整理完成的。它给我的总体感觉是通俗易懂,这充分体现出费老的学术包袱和思维倾向,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的著述理念,即“尽可能的用通俗而不是艰涩的语言讲道理说明白”这部书的另一大亮点是潘光旦先生写的序言,洋洋洒洒的序言不仅体现了潘先生作为中国人类学界的巨擘独特的视角、伸缩自如极富弹性的语言风格,更重要的是对学习社会学人类学理论作品的人们,潘先生提出了很多值得大家注意的问题诸如派与汇,社会思想分类等等。
大致读完这一本《生育制度》,感觉费老先生完全把生育当作一个纯粹的社会问题在研究,“男女们互相结合成夫妇,生出孩子来,共同把孩子领大” ,生育制度包括生物性的“生殖”和文化性、社会性的“抚育”。这当中并没有强调我们想象的两情相悦、心甘情愿等情感类的东西。也即是说,费先生的的论述,几乎都是从社会层面去分析,它纯粹是为社会活动体系的需要而诞生。
人类所以逐渐形成生育制度,是基于人能够生存下去的特殊性。人类不像生物界中的其它大多数种类,子体一旦得到生命就能独立生长,或者在离开母体后再依赖一段时间母体的荫庇就可以独立。人类的婴儿期所需要的哺乳期特别长,断乳后,生理上虽则可以长成独立的个体,但是还须要一个更长的时期去学习社会生活中所需的一套行为方式。由于人类不满足于低级动物式的生存,人类需要组成社会,这个社会利用了分工合作的'经济社会原则,逐渐提升人类的生活程度和生存强度。社会分工结构靠着人发生作用,可人是不能永远生存的。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就必须保持社会的完整性,这时发生了生育制度,供给新社会分子是生育制度的任务之一,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团体的家庭的便应运而生。
“父母是抚育孩子的中心人物”,而这种抚育工作的进行与抚育行为的社会化必须经由婚姻来完成。婚姻不是性的原因或结果,而是为了完成种族绵延这一社会任务。因此,可以说由婚姻而成的家庭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组建的产物。它涉及到多方的利益,种族的绵续。“结婚不是件私事”是由于“抚育既需双系,而双系抚育却并没有自然的保障,因之人们得自己想法”。达到婚姻的一番手续中也常包括着缔约的双方,当事人和他们的亲属,相互的权利和义务。其重要性在于把个人的婚姻关系,扩大成由很多人负责的事,同时使婚姻关系从个间的感情的爱好者扩大出口为各种复杂的社会联系,其用意无非是在维持结婚的两个人营造长期的夫妇关系,长期的夫妇关系是抚育子女所必需的条件。在费孝通看来,“父母子所形成的团体”即为社会学概念的家庭,与我们生活中普遍所称的家庭不同。它是生活中家庭的基本核心。按照他的观点,没有孩子的夫妇不能构成家庭,“夫妇只是三角形的一边”“孩子的出世才完成了正常的夫妇关系,稳定和充实了他们全面合作的生活。”费孝通所关注的不是家庭是什么样子,而是他们是不是具有完整的抚育出一个孩子的能力,能否有用于种族的绵续。所以以基本三角为家庭的工具运用,对他研究社会婚姻家庭和生育就已经足够了。
然而,生育本就包括“生殖”和“养育”。在没有避孕或是其他影响生育的情况下,具备生育机能的男女性的结合,生殖出孩子,这时就需要母体的一定阶段的养育,以使孩子能适应社会,加强自我生存能力,以绵续种族。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人类逐渐确立了双系抚养的制度。传统的看法把社会上重要的抚育作用以爱屋及乌的眷恋来维持,这似乎高看了儿女私情。离婚法稍稍宽松后,夫妇间感情联系的本相,表露得就不太好看。还是因为男女分工的不同,可以给孩子一个全面学习的环境。两性分工是形成双系抚育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条件若发生变化,双系抚育的结构也随着发生变化。还有一种趋势在使抚育推动其双系性,那就是我们社会生活的日渐复杂,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孩子的抚育已经不能单靠父母来担负、单在家庭里完成了。
丁克家庭的出现,打破了家庭、生育和性的内在格局。丁克一词的英文缩写DINK,意即双收入、无子女的家庭结构。丁克家庭指的是单身贵族或两人世界的生活,拒绝生育儿女的生活方式。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个群体的特殊性。首先这个群体通常由高级知识分子,白领阶层的年轻人组成,通常是生活在较为发达的城市中。其次,这些人已经通过正式的婚姻方式在一起了,却并不选择生育,也就是说似乎他们并没有履行“生育”这一任务,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说他们的婚姻是可有可无的呢?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现代社会,男女结合在一起至少有一些目的没有改变,如爱情价值观念,体验婚姻性生活等,更何况他们完全有能力生育,不过时间早晚,而另一方面,我不得不对费孝通“基本三角”的家庭概念表示怀疑,一对夫妻名正言顺生活在一起,并通过了一系列法定的程序,怎么还不能算着社会学上的家庭呢?所谓的孩子,较只于婚姻和性来说,他完全属于一种“附属品”,也就是说,一个婚姻家庭,孩子可有可无。[英]伯特兰·罗索曾经正确指出:“从个人道德的观点出发,科学的和不迷信的性道德应当首先注重优生学。”他在那本著名的《婚姻与道德》中设专章分析说:无论对于性-交的现有限制能够开放到何种程度,一个负责任的男人或女人如果没有极为认真地考虑过他们怀孕的可能价值,是不应当进入生育阶段的。避孕法已使生育成为一件自愿的事,而不再是性-交的结果了。社会的进步,开放了人们的思想,部分家庭追求时尚,懂得享受生活不生育孩子也很正常,在现代社会,人们组建家庭,目的又不仅仅“绵续”种族这一个,更何况,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殖技术的繁荣、婚外生育的出现,已使得绵续种族没有了后顾之忧。
在现代社会,丁克家庭可以不需要生育,但却不能没有性。费孝通在《生育制度》开篇就谈到:生育制度(包括求偶,结婚,抚育)和性的关系可以有两种说法:一是说生育制度是用来满足人类性的需要,一是说人类性的需要是在生育制度中得到满足的。性自然是人类的第一个基本的生物需要。人也是动物,更准确的说,人也是物性的动物。性冲动性行为不可避免,并在人类生活中占有重要一席。然同性恋群体的出现,的确让社会学家们大跌眼镜,这类为数不多的群体,他们依然存在着性生活,或是同性玩抚,或是寻找异性得到满足。(这类话题少提)
综合上述讨论分析,可以看到:人类组成社会,组建家庭,最初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和种族的绵绪,婚姻是组建家庭最为核心的方法,而婚姻又和生育以及“性”紧密相连,“性自然是人类的第一个基本的生物需要。”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以及近代一段时间里,男耕女织、生儿育女,这曾经是普通中国人最理想的生活。可在现代社会,对于丁克家庭,自己享受生活更显得主要,生育在一定程度上被性和婚姻家庭充斥。尤其当前一段时间同性恋现象的出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费先生应该没有注意到吧?
生育制度读书报告 2
刚开始翻开书本的时候,我一再疑惑为什么潘光旦先生做的序读起来如此的吃力难以看的明白其中所表达的意义,差点放弃了这本书。不过幸好是老师要求我们要读并写读书报告的,才让我用心坚持的继续读下去,但是越往下读下去越能感受到这本书的智慧所在。对于序我也最终坚持把它看完了,细细回味,竟也体会到序中幽默透露着的智慧。
费孝通先生的这本经典著作,目前我也只是看了一遍,书中的语句是如此的通俗易懂且饱含幽默性。开篇便通过一句通俗易懂的话道明:"当前的世界上,我们到处可以看见男女们相互结合成夫妇,生出孩子来,共同把孩子抚育成人,这一套活动我将称之为生育制度。"相比于教科书式中的生育制度的定义,这样的解读更是简洁明了,更让人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读。此书用最简单不过的语言带出一系列复杂无比的概念,全文围绕生育制度,深入浅出的论述家庭关系中有关生育子女的若干理论问题,而且还讨论了有关种族绵续的一体系活动比如:双系抚育、婚姻确立、夫妇的配合、父母的权力、世代的隔膜、社会继替、亲属扩展等等。费孝通先生在书中对这些问题的剖析以及提出的一些理论观点,对我们今天如何处理家庭婚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仍然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以下是我在整本书阅读完后对其线索思路的大概总结及个人的思考。人类社会在群居中开始出现了社会分工与合作,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配合与互动构成了社会的完整,社会结构的完整是社会需要一个新陈代谢的机构来维持最低限度人口从而保障社会的的稳定,因此人类总是在一个接一个出生、一个接一个死亡的无限循环中,新生命接替逝者的工作,从而达到种族绵续。而种族绵续需要通过两性的生殖得以进行。但是性爱与生殖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因为人类可以通过各种办法避妊,去躲开损己利人的生育。因此生育制度要人为的去保障这些新生命的诞生,要通过父母两性的分工来形成双性抚育,一个完整的抚育团体要在孩子的生理性抚育和社会性抚育中同时起作用,从而保证孩子健康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分子,从而继续完成新陈代谢的作用。婚姻是社会力量造成的,结婚并非件私事,它关系到法律、社会、以及宗教的制裁,其用意是在维持结婚的两个人营造长期的夫妇关系,以此来抚育子女的责任。如果一个父亲对孩子不管不问,便会遭到社会的批评及谴责。
费孝通先生认为:"稳定的家庭结构应该是由父母和子女构建的基本三角。"随着子女的长大成人,经过一个社会性断乳的过程,父母的抚育任务已经完成了,一个没有孩子的家庭,通常情况下是不稳定的,家庭关系也更容易陷入僵局甚至破裂。人类的抚育是双系的,而亲属体系一出家庭那么在社会继替的原则上立刻发生单系偏重的趋势,含父系偏重和母系偏重, 对于父亲偏重与社会性抚育,儿女日后步入社会的成就与父亲的教导是紧密相连的;对于母亲则偏重于生理性抚育,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很形象"打在儿身,痛在娘心",这也表现出母子情感的亲密性。
当子女自己踏入社会结构独立生活,在新陈代谢的原理上表现为进入社会结构的新分子接替了老去一辈的工作,即发生了社会接替的问题。这长期生活的过程中也会有家庭居处的聚散与亲疏在不断的发生着,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是世代间隔膜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也产生亲子间的冲突与契合。如子女时常认为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太多,蛮横压迫着他们去做不喜欢的事情;而父母则认为子女不能体恤他们,过于倔强,进而觉得是不孝。两代之间的隔阂就这样越来越难以消除。
从种族延续的保障,到双系抚育的解读,从婚姻关系到家庭结构,费孝通先生通过《生育制度》向我们阐释了他的一整套生育制度理论。这本书缜密的文风、深刻的剖析、精彩的论述,是我对司空见惯的社会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使我增添了对家庭社会工作这门专业学科的浓厚兴趣。
我对书中的"社会性断乳"这一章的内容感触颇多。其实我觉得,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也正不断接近社会性断乳这一个阶段,正面临着一些由社会性断乳引发的问题,也正急需我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社会的额帮助去解决这样一些问题。
"若是承认家庭的暂时性,孩子长大了就脱离原有抚育团体自己去成家立业,则在原有三角形重就得及早防范亲子间持久的'联系,这自是违反人性和社会结构的性质,但是在家庭这种特殊的社会团体中却不得不然。在相当时间亲子联系必须被逐渐切断。这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作社会性断乳。"
在费孝通先生看来,抚育的作用本身是在促成孩子的独立能力,去完成社会新陈代谢的继替过程,达成种族的延续,从而维持社会分工合作的完整性。他通过一系列的对比论证向我们清晰的呈现了家庭的暂时性和家庭的团结,从而产生了第三节的——温存的留恋。"人类的幼年需要依赖成人的保护和供养,家庭就是为了保障孩子得到保护和供养而造下的文化设备。"家庭成为了孩子的避风港,而当孩子长大成人离开父母独立谋生时,便产生温存的留恋。这让我联想到由古至今曾有无数人用诗篇来歌颂这温存留恋的心情,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家庭成员在我们小时候对我们的保护方式和教育理念往往对我们的面对社会性断乳这一过程产生重大的影响。就如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性断乳问题相当突出。由于在社会性断乳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密的感情可能成为孩子今后正常生活的障碍,父母的荫庇、过分的溺爱,往往造成孩子生活不能自理,心理不能自立,严重缺乏生活的基本技能。大学生企图脱离家庭独立的踏入某个社会生活领域,却因经验不足、经济不独立而产生危机状况。他们面临学业、就业、爱情、人际关系的烦恼与困惑,容易出现心理冲突和健康问题,因此对面临社会性断乳问题的大学生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与健康教育。
生育制度读书报告 3
对于费孝通先生的书,一直有耳闻,但从未拜读过,这次有机会,看了一本书,有两部费孝通先生的作品,就是《生育制度》,土地与生育长久以来都是我们普通老百姓最为关心的话题。 费孝通的社会学论著《乡土中国》首次出版于1948年,距今已有数十年,书中的论述,放在当下也不过时,很多中国人至今仍保留的行为习惯、思想观念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源头。
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有着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我国的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众多,这些让我们的乡土气息变的浓重起来。书中通过14篇短小的文章,为我们展示了富有浓重乡土气息的中国。乡土也就是土地,数千年的农耕文化,造就了我们对于土地的极端追求。而对于土地的追求,又是我们中华民族稳定的前提,土地是不动的,我们靠着土地生活,所以稳定让我们的生活也处于稳定的`状态之中。稳定有稳定的好处,稳定让我们国人不喜欢背井离乡,稳定让我们即使在外打工,过年的时候,千难万难也要回到家乡,可以看看我们每年的春运大军。地缘让许多乡村得以延续,乡村又是人们血缘关系的保证。所以这些前提让我们中国的基层稳定发展,基层的稳定又保证了整体的稳定,是我们国家和谐发展的有力保证。
我们国家的生育制度历经了多个阶段,从人多力量大到只生一个好,从单独二孩到全面开放二胎,再到现在的放开生育。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国家改变了数次政策,计划永远不如变化大,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我们无法去干涉的,所以只能我们人类去适应社会的发展。生育制度事关种族延续,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没有中断,就是因为我们民族数千年以来的生命繁衍,种族繁衍是中华文明延续的重要保证。生育制度不是简单的生育,费孝通告诉我们,在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背景,婚姻,家庭,社会等等,我们谁也离不开这些方面。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晚婚,不婚,甚至不要孩子,世界上有一些国家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负增长也将会是我们将面临的问题。人口年龄的失衡会对社会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费孝通先生的作品,让我对于乡土,对于生育有了和以前不一样的理解。
生育制度读书报告 4
生育制度可以说是一个离我们很近的东西了。提到生育制度,或许我们只是想到正常的结婚生子延续下一代,可在于我们人类生存的大环境来说,它和社会制度息息相关,也包括很多比较细节的东西,在本书中都一一指出并详细说明了,在这里也不在做总结。
在第五章夫妇的配合的第一“相敬如宾”当中,最后作者举出了一个例子,大体是在广西的一个地方,他们在夫妇之外另找感情寄托的情人被社会认为是一种正当行为,他们可以在情人家里幽会,即使被撞见了也不会引起严重的事件,因为大家予人方便,即是方便自己。同样指出,在夫妇间没有互相满足对方感情的义务,各人去找各人的情人,并不对夫妇关系有什么影响,两人在爱恨之外,还是可以相处的很和睦,共同担负家庭的事业。生育制度中包括了异性的结合,然后生子,抚育,到最后长大能够进入社会继承亦或是承担一部分社会职能。从为了服务生育制度的顺利进行来说,上面的例子也未必不是行不通的.。但可能我们会想这也许是个别地区的特殊情况,也可能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吧。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倡导的是自由婚姻,自由爱恋,反对以前的包办婚姻,这在后面择偶的自主也有提到,在我们获得感情上的满足以后,我们是否能够很好的履行生育制度所要求的生子抚育呢,这就变成了两说之数。
情感上的欢愉最后能否变成婚姻的美满,在社会制度看来,婚姻的结果应该是培育出下一代,使得人类生存得以延续,所以我们以前的由第三者介入的包办婚姻似乎也有其可取之处,我们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我这里也不是说要提倡封建礼制,现在我们中国青年所行的自由婚姻,是不能够保证婚姻的,我们的自由婚姻同样需要满足人类延续的要求,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在此亦或需要思考,自由婚姻带给我们的,是自由的人格追求,还是更多的麻烦?
后文世代的隔膜中提到了父母与孩子的矛盾。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种情况,就是父母把孩子视作自己的重来,不想让孩子走自己路,犯下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让子女走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而子女未必认可,因而矛盾产生。
我们也说,能够相互理解的办法就是推己及人,而推己及人的条件在于承认对方有着和我相同的性质,就好比我们不会理解在屠杀家畜的时候家畜的感受,社会关系只发生在能够互相承认人格的人之间,像狼和羊之间并不存在,羊在狼的眼里只是食物罢了,说的更加远一些也就是不同部落之间发生冲突然后战胜方吃掉战败方的俘虏,也好比唐僧的肉一般,因为他们信着一套和自己不一样的东西,也就成了异类了。所以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在孩子还没长大的特定时期,他们之间的矛盾是不会消除的,因为那时候孩子所信的,所认识的和父母完全不同,推己及人也是不存在的,只有在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他的见识和父母相同了,这时候矛盾自然就消失了。这里我们也可以推广到人与人的交往上面,因为所有人的见识是不同的,那么就算是互相承认是拥有相同人格的,但在理解上也是有所不同的,此时也很容易产生理解上的误差。
此时若是要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坐下来,互相了解对方,如果了解对方,相信对方的想法你也可以体谅,但在产生矛盾的后面再坐下来好好谈谈有谈何容易呢?
生育制度读书报告 5
费孝通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据说令他最满意的著作是这部读书界多少感到有些生疏的《生育制度》一书。本书在吸收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上,就家庭与子女抚育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创见。
书中的许多观点是值得加以注意和研究的。其中,作者谈到 了结婚的社会意义究竟是什么?并在书中明确指出,结婚是为了 子女的抚育任务得到落实和保证而由社会规定下来的一种制度。 那此结论又是从何而来呢?作者运用了排除法来构造这一结论,在文中列举出:
第一、在性生活比较开放的少数民族中,社会人类学家发现这样一种普遍情况,即参加性生活的所有男女中,只有一对男女通过婚姻被肯定为夫妻,担负抚育子女的'主要任务;
第二、有的社会,规定男女生了孩子以后才举办结婚仪式;
第三、有的社会,女子婚后即回娘家,一直等到有了孩子以后才到夫家住下来共同生活;
第四、在性生活比较开放的少数民族中,社会人类学家发现这样一种普遍情况,即参加性生活的所有男女中,只有一对男女通过婚姻被肯定为夫妻,担负抚育子女的主要任务。
第五、有的社会,男女结婚以后,双方都可以公开的找情人,夫妻双方都不干涉,在夫妻之间和在情人之间,同样可以得到性生活的满足,单是为了解决性的需要,没有理由一定要结婚。综上所述,婚姻关系是一回事,性关系另是一回事,只有把两者区别开来,不使婚姻关系湮没在广泛的性关系之中。作者排除了为性关系而结婚的可能,从而得出了结婚的意义就在于子女的抚育。
这使我陷入了“婚姻”与“子女抚养”关系的思索中,一个很流行的的词汇——同性恋,低着头、拖着沉重的步伐向我缓缓走来,口中念念有词“只因不能生育,是不是应该放弃”。看到它我突发奇想如果同性恋因不能生育孩子,但基于与“异性恋”一样浓厚的感情基础的延续而领养并抚育孩子,那结果会不会和“异性恋”一样产生婚姻的社会意义并得到社会对其婚姻关系的承认?
“婚姻”二字注定是与法律形影不离,我国婚姻法第十条规定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则婚姻无效。我想说在如今社会,近亲属结婚是可以避开旧社会因客观条件差带来的不利影响。例如:近亲属具有生育能力因客观不利后果选择不生育,而领养并抚育孩子的做法。该做法既符合了婚姻的社会意义,又很好的规避了近亲属结婚的不利后果,那为何仍不能改变社会、法律对于近亲属结婚的态度?
正如上文所说,“同性恋”、近亲属都做到了婚姻的社会意义——抚育子女,但为何没能得到社会平等的对待?在此,我想用一位学者的观点给予回答,法律不仅要关心大多数人,而且要关心少数人,因为法律是跟所有人有关的,少数人的权利同样是一种应予承认的权利
生育制度读书报告 6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是根据抗战时期费孝通先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的分期连篇文章。费孝通先生的教授方式也相对开放,从所提出的概念大胆而朴素到探索的方式多是以讨论展开,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也可以促进新的学术领域的`开拓。本书的内容也主要回答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的问题。
费孝通作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其著作通过引用马林诺夫斯基等国际知名社会学家的论述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由浅及里的的展开,书中学术性与趣味性并重,虽然成书于上世纪,但书中理论却能广为当今社会学习借鉴。
“社会团体在日常生活合作中养成了团结的力量,总是会发生一种要求继续生存的趋势。家庭既是最基本的合作团体,这种趋势必然是很强的”这段之后关于“三角的团结”的论述读后豁然开朗,人社会的迭代是组成社会的三角结构的迭代,蚕茧的妙喻也是恰如其分,破裂是为了重生掺杂着一定的哲学意味在其中。“维持社会的完整最基本的一个条件,就是要有足够数目的人口来担负分工结构所规定的各种工作。“我说在人类中非得有活着的别人才能有活着的自己。”“人类有死才需要生。”等论述正如作者书中所说看似不合于常理,深究其中正是社会完整蕴含的深刻规律。
【生育制度读书报告】相关文章:
计划生育管理制度05-01
计划生育的管理制度07-29
生育制度读后感04-28
计划生育专干竞聘报告04-29
关于生育的调查报告12-04
生育04-29
计划生育调查报告03-25
计划生育自查报告04-03
前屿村计划生育协会工作制度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