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合作社发展规划

时间:2024-10-14 09:38:20 晶敏 发展规划 我要投稿

农民合作社发展规划(精选7篇)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计划吧。你所接触过的计划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农民合作社发展规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农民合作社发展规划(精选7篇)

  农民合作社发展规划 1

  一、科学规划,有序发展

  认真研究制定全市及各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近期、长期发展规划,做到发展规划与本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相一致,与“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以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一是顺应市场趋势做规划。按照市场供求规律,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并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及时调整优化发展规划。增加市场销路好、发展潜力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和规模,合并减少经济效益一般、服务领域不宽、带动农户不多、重复交叉设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淘汰不适应市场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是依托优势条件做规划。立足本地区位、自然、资源等优势条件,着眼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围绕培育壮大规模农业、绿色农业、外向型农业、观光农业、品牌农业,精心研究制定区域合作型、资源开发型、劳务输出型、产品加工型、生产流通型、科技服务型等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划。

  三是围绕主导产业做规划。着眼做大做强立市农业主导产业,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全面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认真研究制定农、畜、渔等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模式、数量、规模发展规划。

  四是突出特色产品做规划。坚持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的原则,依托基础条件好、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高的特色农畜产品,研究制定杂豆、瓜果、蔬菜、花卉、北药、浆果、山珍、特色养殖等农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

  二、总结提高,加快发展

  进一步总结提炼现有成功做法,认真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从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发展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进程。

  一是在新建上下功夫。认真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根据本地实际,切实加大新建力度。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精心选择市场潜力大的'特色产品、基础条件好的产业、农民合作热情高的地方,有计划、有重点地组建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在组建初就明确目标定位、类型模式、规模速度,同步建立科学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提高组建水平、运转水平。

  二是在“扩容”上下功夫。积极鼓励管理状况好、发展前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档升级”,引导农民踊跃加入合作社,通过“扩容”扩大规模,由几十户联合扩展到几百户、上千户联合,由几百亩扩大到超千亩、上万亩的规模,努力推进合作社在整体数量、发展规模、带动户数等方面迈上一个新台阶,加快发展速度。

  三是在“联合”上下功夫、求突破。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积极引导合作社发展跨村屯、跨乡镇、跨县市、跨地方与农垦森工组建合作联合体,实现同一类型合作社的联合。以农业产业链条上的某一环节为中心,适时引导基层专业合作与涉农经营服务机构、龙头企业的广泛联合,将同一产业链条上的合作社联合起来,建设一体化组织。

  四是在“增项”上下功夫。通过典型引路、政策引导等措施,拓宽服务内容,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单纯的资料采购、产品销售、农机代耕、技术指导等生产环节,延伸到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做到“建一个合作社、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批农民”。

  三、强化管理,科学发展

  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管理,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活动,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规范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三会”和制度章程等内部管理机制,制定完善防范应对风险的措施,明确成员的应尽义务和享受的权力,推进合作社科学化管理。

  二是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正确处理利益调节关系,健全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二次分配等机制,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合理让利、最低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预付定金、赊销生产资料等方式,最大程度地保护和增加农民收益。

  三是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建立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完善民主决策程序,充分发挥农民主体地位和作用,集中研究确定发展思路、利润分配、合并重组等重大问题,保障各项措施符合民意、得到支持。增强合作社财务审计监督重要环节的透明度,提升合作社向心力、凝聚力和发展力。

  四、完善措施,推动发展

  坚持把服务放在首位,贯穿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全过程,努力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一是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发展。按照上级有关精神,制定税收减免、资金扶持、项目倾斜、贷款担保、人才支撑等具体政策措施,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

  农民合作社发展规划 2

  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是四川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成功经验基础上,推进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再创造,拟用10—15年时间基本完成新农村建设这一历史性任务。新农村综合体是指充分利用城镇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城镇或在场镇周边,以一定聚合空间为基础,集约配置村落民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建设等生产生活要素,形成人口聚居适度、产业优化、功能完善、城乡融合、环境优美、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它具有人口聚居性、设施配套性、要素系统性、功能复合性、产村相融性、城乡一体性、环境田园性等“七大特征”,体现出县城、中心镇、新农村综合体、新村(聚居点)相协调的新型城乡体系和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以此形成统筹城乡、产村相融,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两轮驱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桤泉镇是崇州市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核心示范镇,近年来,该镇通过集成政策、项目、资金和生产要素,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经营、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谐新村建设等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创新途径,初步形成了功能布局合理、产业连片发展、民居建设新颖、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和基层治理机制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综合体。桤泉镇农业规模化种植面积达到80%,规模化养猪场8座(养猪8000头),有2/3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098元,新型城镇化率50.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1;已建成农村新型社区2个,农民集中居住点9个,农民集中居住共计3002户、人口8449人,分别占全镇总农户、总人口的55%、58%。桤泉县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桤泉镇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总体要求,以“安全、经济、适用、省地”为指导思想,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功能集成配套”为基本思路,以业态、文态、形态、生态“四态合一”和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四性”为原则,以宜业宜居产村相融、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农民适度集中居住原则上2公里范围内进入场镇安置,2公里以外范围结合产业布局规模以150—300户为宜)、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小区按组团式布局,每个组团20—30户,组团之间保持田园风貌)为建设取向,依据《崇州市总体发展规划》和崇州市建设“产业新城、品质崇州”的发展定位,聘请国内知名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了《崇州市桤泉镇总体发展规划》、《崇州市桤泉镇土地利用规划》、《崇州市桤泉镇产业发展规划》,并实现“三规合一”,无缝连接。按照“市规作指导,镇规树亮点,村规夯基础”的思路,还进一步编制了《崇州市桤泉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崇州市桤泉镇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崇州市桤泉镇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并引导各村编制村域发展规划(每个村或社区至少配备一名乡村规划师),初步形成了以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及村镇规划为一体的规划体系,实现了规划全覆盖。整个规划突出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城镇乡村院落合理布局、教科文卫广同步跟进,力求做到因地制宜、产村相融、特色鲜明、尊重民意,保持生态本地和田园风光。同时,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原则,建立规划公示制度、规划宣传制度、建设项目镇级审批制度,保证规划执行的严肃性;实行“规划一张图、管理一本法、建设一盘棋、实施一道令”的管理办法,配合相关职能部门推行规划核实制度、建设工程规划变更管理办法,遏制违法建设行为。

  二、整合资源,建设新居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基本思路,以农村土地整治、林盘整治等项目为抓手,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场镇、农村社区、林盘、特色院落集中。采取“农民新型社区+农民集中居住点+川西林盘保护点”三种集中居住形式和“统规统建、统规自建”两种建设方式,建设农民新居、改造农民住房、整治农村风貌。比如,千功村引进成都慧田投资公司投资1亿元参与土地整治项目,农民新居与杞泉场镇新区同步开发建设;中和社区、灵通村通过跨村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融资,发展生产、改善住房;群安村12组和16组以及余湾岛则实施了成都市“川西林盘保护项目”,建设农民新居和住房改建农户115户,共计人口346人;群安村5组和6组,176户农户以确权颁证的165.75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按30万元/亩折资入股,作价5025万元成立荷风水寨土地股份合作社,取得工商营业执照和其他法人资质,并通过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申请获得成都银行崇州支行3600万元贷款,实施“荷花水村”土地综合整理;桤泉镇引进成都逸凡集团预付1600万元土地指标交易费用作为项目自筹资金,该项目由土地股份合作社与逸凡集团联合开发建设,实现农民集中居住190户,共计人口635人。逸凡集团通过流转取得的100亩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则专项用于打造桤泉余湾岛“果蔬动漫小镇”。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还形成了土地整治的“1248”操作模式:“1”是指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实施主体;“2”是指围绕群众自主自愿参与和建立要素流转体系两条主线;“4”是指前期准备、产权抵押、产权变现、固化产权四个阶段;“8”是指规划立项报批、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投融资及分配方案和申请贷款、获取贷款作为建设资金、土地整治、节余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变现、完成新建成产权确权颁证、完成股权变更登记等八个步骤。

  三、创新经营机制,做强产业支撑

  探索实践“1+4”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开创农业生产新局面。一是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按照农户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入社社员以土地承包经营权0.01亩折成一股,每股出资1元作为合作社启动资金。按章程选举理事会、监事会,理事会聘请农业技术人员、种植能手担任生产经理人员,并与之签订产量指标、生产费用、奖赔合同,明确责任和权益。合作社与“农业服务超市”签订专业化服务合同,由“农业服务超市”提供技术装备和专业劳务人员,按照“文井源”品牌规定的质量标准和订单要求进行生产作业,实行种子、肥料、农药“三统购”和机耕、机防、机收、管理“四统一”。股份合作社将年经营收入的90%用于土地入股分红,10%作为公积金、风险金和工作经费,生产经理主要靠出租农业机械、销售农资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收益。二是依托以“文井源”为品牌的农业标准化服务体系。“文井源”品牌由门里集团新品川公司采取统一品牌、合作经营、专卖销售、互利共赢的营销模式,进行市场化包装运作,供农产品生产企业免费使用,但必须达到品牌的准入标准。该公司制定的每一种农产品标准达到或高于国家有机食品标准,对每一种农产品均可实现质量安全的可溯源,同时各农业基地的农产品可以连锁进超市、宅配进社区、直供进校园。三是依托“专家大院”科技服务体系。崇州市农业“专家大院”坐落于桤泉镇,下设粮油科技、畜禽科技、果蔬科技、农产品精深加工研发“四大中心”,采用“大院+专家”、“专家+项目”、“专家+产业”、“专家+企业”等联结方式,搭建农业科技项目、技术、人才集聚平台,与产业化企业、专合组织、股份制合作社开展科研联动、研推并举和互利共赢。四是依托“农业服务超市”的专业化服务体系。2011年底,崇州市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组建了综合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成都蜀农昊农业有限公司,公司在各乡镇建成基层标准化农业综合服务站16个,被称为“农业服务超市”,专门为农业提供农业机械、农业劳务、农资配送、农产品营销等服务,同时还为业主提供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生产管理、稻麦代育代管等服务。五是依托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近年来,崇州市完善政府农业投融资平台,组建产业风险互助基金,筹备组建村镇银行,成立崇州市蜀兴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崇州市蜀兴农村产权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探索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以及为土地家庭经营农户、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公司(或业主)三种经营方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

  目前,桤泉镇已在场镇周边建成1000亩农产品加工区(入园农产品加工企业23家),在生建村建成 “文井源”生态循环(有机)农业基地2000亩,建成粤菜标准化生产基地600亩;群安村建成荷花莲藕基地1200 亩;灵通村建成红提基地1300 亩和金银花基地1200 亩。同时,按照“以工促农、以贸带农、以旅助农”的思路,大力推进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

  四、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公共服务

  按照中心场镇“l+23”标准(即1个涉农社区配套23项公共配套建设),农民集中安置点新居工程“1+21”标准,全面提升教育、文体、卫生、民政等涉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水平。桤泉镇已建成面积600平方米的政务服务大厅、5个村级服务站,还培养了一支整合各部门力量的政务流动服务队,采用网上政务、小区政务代办、政务服务上门等多元服务形式,建立“十五分钟”村级公共服务圈,基本实现了农民养老保险、就业、残疾服务、农业综合服务、法律法规咨询、村民事务代办等公共服务的“一站式”和“社区化”。深度推进田网、路网、水网、技网、机网、林网、服务网体系建设,实现农村生产生活配套的社会化和便利化。按照环状骨干道路交通体系串产业、串新村、串公共配套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总体思路,实现自然村落和农民集中居住区水泥路“村村通”;推进公路联网加密和提档升级,实现各类综合体和乡村的内联外接;构建田网、水网、技网和机网,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配套服务能力;对值得保留的川西林盘,则实施林网建设工程,改善提升林盘原住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目前,桤泉镇引进各类社会资金4000多万元,先后建成日供水能力2000吨的自来水厂、日处理污水能力3000吨的污水处理厂和100个垃圾集中收集点。健全和完善了农技站、农资站、农业科技推广站、畜牧兽医站等现代农业服务配套体系;优化了水电管线和环卫设施,完成了绿化和打造重要节点,统一规范了店招店牌,完善了场镇客运站建设,以及在集中居住区设立公交站。对各村范围内农田水利、道路、公益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通过村(社区)两委牵头成立村级物业管理中心,采用购买服务或依托保安员、保洁员和志愿者队伍的方式进行;同时,设立公共基础设施监督管理电话,发动村民共同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关于管理维护经费则由村级物业管理中心,以公共服务资金为杠杆撬动社会两个方面的资金加以解决:一是按照谁受益谁负担原则,由群众主动缴纳物管费及物管基金;二是通过市场化手段,从不断增加的村集体资产受益中提取公共基础设施维护资金。

  五、加强社区管理,构建和谐新村

  按照“统一建厅标准、统一人员管理、统一业务规范”的思路,明确公共服务部门直接负责对服务窗口人员的管理,制定和修订各项配套制度,对窗口人员和村级代办员进行工作规范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实施业务流程再造,组织人员编写《业务操作手册》,同时提升政府服务信息化水平。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党建运行模式,采取全员“公推直选”方式选配村“两委”班子,健全党建联席会、党员联络站、流动党员管理、党建工作考核等制度。构建“1托3+1”村级治理机制(村党支部、村委会、议事会、监事会、第三方参与),由村党支部领导,议事会议定事项交村委会执行,监事会对执行过程进行全程监督,被邀请的第三方参与议事、执行、监督执行等全过程,进行再监督。这一制度在后期,发展成“三会一社”(联合议事会、维权自治会、业主委员会和合作社)新型群众自治组织。比如,群安村在实施“荷风水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联合议事会行使决策权,维权自治会行使监督权,业主委员会行使管理权,合作社代表社员行使法人权利,负责市场谈判、协议签定、抵押贷款等重大事项,建设标准化、运行规范化、管理制度化、服务人性化的“四化”社区管理模式。比如,生建村(农户1100户、人口3400多人)以建设社区党群组织、社区行政组织、社区自治组织“三大组织”,不断优化社区组织体系;以完善配齐基本公共服务、创新居民自主服务、做实贴心关怀服务“三项服务”,满足居民多元需求;以实施环境育人工程、素质提升工程、文化惠民工程“三大工程”,整顿社区面貌、乱搭乱建、乱停乱放和环境卫生的现象,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输出服务,倾力建造居民精神家园;以优化干部教育管理制度、常态服务管理制度、社区工作推进制度“三类制度”,着力推动常态长效管理。

  六、启示

  崇州市桤泉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实践表明,新农村综合体作为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有效载体和实现形式,有利于实现农民与土地的最优配置,有利于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有利于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有利于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进程,与十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完全吻合,是对新农村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丰富与发展。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科学规划、制定标准、强化措施、协调发展,还要创新体制机制、整合项目、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根据平原、丘陵、山区、民族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重点、分步骤,积极有序地逐步推进。

  1、以科学规划为龙头。新农村综合体是一种规模大、功能多、效率高、现代性、开放性的农村新型社区,包涵农民集中居住、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新型社区管理等“五大要素”,具有迅速聚集人口、带动产业升级、传承城乡文明、优化生产生活条件、助推城乡互动发展等“五大功能”,必须先规化后建设、统筹推进。一是按照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尊重民意的原则,坚持“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总体要求,坚持“五新一好”的奋斗目标,坚持“产村结合、互动相融”的发展理念,科学布局村庄和公共服务设施,科学设计民居,严格按规划进行建设和管理。二是把握好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与小城镇、与农民新村规划、与商业网点布局、与公共服务的“四大关系”,统筹推进现代农业与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农村基层治理结构和社会管理创新“四个联动”发展。三是要从规模、产业、功能、环境、管理等方面作出定性描述,让农民群众广泛深入参与新农村综合体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真正成为新村建设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四是根据民族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文环境等实际情况,以点带面,以面扩片,有重点、有步骤,积极、有序地逐步推进。

  2、以集成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桤泉镇的“1+4”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即土地股份合作社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自主联合、统一经营,按股权结构决定分配权重和收益所得,既完善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又尊重了农民主体地位,保护了耕地并稳定了农民收入;而4大服务体系的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机制,既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和现代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程度,又激发了农民建设新农村综合体的积极性。特别是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组建的`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1248”土地整治操作模式,激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存量资产,采用土地增减挂钩指标吸引民间资本,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农民和社会投资为主体的投入机制,为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比如,规划师下乡、规划先行无规不建、三规合一、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等规划体系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城乡均等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创新;“新型社区+集中居住点+川西林盘保护点”、“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的农民新居建设创新;“1托3+1”村级治理机制和“三会一社”新型群众自治组织创新等,都为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带来丰厚的“改革红利”。

  3、以突出产业支撑和功能建设为重点。新农村综合体具有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产业连片发展、农民适度集中居住等现代农村的综合功能,一方面能更加有效地引导农村富余人口向城市或小城镇有序转移,另一方面又让留住的农村人口享受延伸到农村的现代城市文明。它既是小城镇功能的延伸,又是农民新村的中心,小城镇顾及不到的服务由新农村综合体提供。它也是新型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通过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主体,采用“1+4”,“大园区、小业主”等经营模式,配套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和园区,推进农业的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标准化,并将产业向更加广泛的农产品加工、生态保护、休闲旅游、文化传承等领域延伸,形成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的产村融合发展格局。既然是农村,就要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展现田园风光和农家情趣。比如,综合体要求采用快道慢行路网布局,林盘面积在5亩以上,社区内微田园率达50%左右,场镇规划区外的新村不允许建设三层以上农房,1公里半径内能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按市场方式配置商贸、农资供应、农技服务、农产品销售,社区居民民主管理参与率90%,农村主导产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80%,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达80%等。

  4、以农民群众为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政府在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中起引导作用,财政支持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农民群众才是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桤泉镇引导农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使其成为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主体,并在规划编制、产业发展、对外招商、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等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上,让农民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充分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土地流转尊重农民意愿,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新村建设规划好前庭后院,不损害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农业开发保证农民收益权,不损害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宅基地调整除了公共设施占地外,不减少农民合法的宅基地面积。这种以农民自愿参与组建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不仅维护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改变了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还促进了农村与市场对接,为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等生产经营形式奠定了制度基础。

  农民合作社发展规划 3

  一、重视科学规划,实现城乡空间有序融合

  确立全新的规划理念。重视规划的先导引领作用,确立开放式、全覆盖、片区发展和多规叠合的规划理念。摈弃传统的“城市、农村”二分法,实现城乡一体的规划全覆盖。打破诸多规划自成一体、相互分割的格局,整体协调规划关系,实现产业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四规叠合”。

  形成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以县(市)域为空间单元、以中心镇为支点编制城乡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再编制片区规划、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专业专项规划、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等。通过片区规划,落实片区功能定位,形成城镇型、社区型、改进型、生态型、古镇型分类规划,编制好县(市)域城镇建设、村落分布、产业布局、基本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等专业性规划。

  建立集中统一的规划管理体制。破除各部门各行业分管、各自独立自成一体、相互缺乏衔接的现行规划体制,把分散的规划职能统一划给规划管理部门,建立定位清晰、功能互补、衔接协调的新体制,建立科学的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体系运作程序。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强化规划实施的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

  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

  创新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结合各地实际落实农业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通过建立制度,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确保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探索建立城乡同地同价政策制度。改革征地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纳入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按照同地同权同价原则,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进行合理补偿,并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

  健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在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和农民利益得到切实保障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改革试点。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实现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调剂为建设用地的',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纳入年度建设用地计划,并优先满足集体建设用地。

  明晰农村土地产权主体。对农民及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地、宅基地、农村住房、集体建设用地、林地等,建立明晰的土地产权关系,进行确权登记,发放使用权证,并允许农民及集体经济组织将上述使用权证进行抵押、转让,为市场配置土地奠定基础。

  建立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交易中心。参照城市国有土地管理模式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使农村集体土地具有交易、出租和抵押功能,在此基础上,创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探索建立土地产权交易市场。

  改变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园区只能发展工业的理念,对规划、土地配置和人口配置作适当调整,使部分配套设施比较完善的园区实现就地城镇化,既有利于开发区的健康发展和功能完善,也有利于土地更集约、高效使用,而且可以避免新占用更多耕地的方式推进城镇化。

  三、深化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维护公民权利平等

  解决农民身份确认与组织成员权益保障问题。户籍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明确界定农民在农村集体组织中的成员身份,并以颁发权证的形式依法明确其享有的各种产权、股权。在充分维护农民享有集体经济组织各种经济权益的基础上,通过探索换房、换保、换股等改革,加快推进农村行政管理与经济组织的分离,加快经济组织从社区封闭型向市场开放型转变,努力为农民向市民身份转变提供平台和基础。

  建立城乡居民统一享有国民待遇的政策制度。加强社会管理配套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和调整现有各级、各部门制定的,依据户籍落实城乡居民不同政治、经济、社会待遇的政策制度,进一步剥离附着在户口上的涉及社会功能和经济待遇的有关规定,逐步建立新的更加科学合理的参照物,妥善处理好原依附在户籍上的各种利益关系,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

  四、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农业规模化经营。大力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建设一批农业规模化示范区,发展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培育一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公司。

  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大力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发展设施农业,建设一批高效农业示范基地,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加大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型企业建设力度,培育创新型、职业型农民;积极推进农业装备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快品牌农业建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加强农业生态功能。更加注重农业生产与生态、景观等功能的耦合,鼓励和支持创建生态农业区,满足城镇制造业发展和维护市域生态平衡的需要,构建城镇生态平衡区与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之间的功能互补链。

  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农产品物流园区,大力发展农产品配送中心、农产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

  制定农业发展扶持政策。理顺财政支农管理体制,改变多部门掌控、多条线管理、多项目投入的支农办法,实行集中拨付。采取直接补贴和减少扶持环节的办法,重点支持生态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对于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项目税收,能减则减,能免则免。建立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农业物种资源的生态补偿制度;建立以财政为主体,吸引社会资金多元化投入的农业投资机制,进一步健全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业担保、再担保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五、加强农村“三大合作”,创新组织形式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快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新土地股份合作模式,探索建立跨区域的土地合作总社或联社,重点在合作规模上取得重大进展。以县(市、区)为单元、以产品为纽带,鼓励建立专业合作联社,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民话语权。围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壮大一批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业产业化和高效农业规模化。

  围绕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创新社区股份合作组织。把发展社区股份合作组织作为重点,通过明晰产权主体,让农民享有集体资产股权,建立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管理运行机制。允许和鼓励社区股份合作组织预留一定面积的建设用地,统一使用、建设和经营,重点支持农民创业就业、增加财产性收入;允许和鼓励社区股份合作组织对其拥有的经营性用房进行翻建和改造,对废弃地、边角地整合利用,增加集体经济的资产;允许和鼓励社区股份合作组织采取增量扩股、现金配股等方式,充实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围绕做大做强“三大合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和完善财税政策支持体系,逐步改变合作组织越规范、税费负担越重、发展代价越大的矛盾,支持具备条件的合作组织向企业化、公司化方向发展。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推进合作组织法规建设,促进合作组织规范发展。

  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将劳动年龄段的被征地农民和农村劳动力、在城乡各类企业务工并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村居民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畴;将原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逐步纳入城镇养老保险。对已享受农村老年居民社会养老补贴待遇的,采用增加养老补贴金额等形式,进一步提高保障待遇,努力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一元化。

  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统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覆盖范围、保障项目、待遇标准、医疗救助和管理制度在城乡的“五统一”。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向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

  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积极落实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待遇的自然增长机制。加快统一城乡低保标准,完善社会医疗救助办法,提高城乡医疗救助水平,实行城乡社会医疗救助统一管理。

  七、创新政府公共资源配置机制,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体系。建立适应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要求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立保障有力、满足运转需要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建立民主决策、民主评议、民主监督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形成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城乡统一的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

  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优秀师资配备向农村倾斜。建立城乡居民方便共享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鼓励医务人员向农村流动。建立统筹城乡的文化事业发展机制,城市文化功能向农村延伸。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推进城乡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道路、供水管网的“无缝对接”,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用。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加强农村环卫设施建设,逐步实行城乡垃圾统一收集处理;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将村庄整治与村庄绿化相结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

  八、加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统筹整合区域行政管理体制。探索“区镇合一”、“区镇互补”模式,促进资源整合,增强区域综合竞争优势。对具备一定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中心镇赋予必要的城市管理权限。完善政绩考核体系,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对不同区域实行不同的指标考核体系。

  农民合作社发展规划 4

  台县龙侠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是由魏许村村民陈洪侠等及5名社员共同出资参与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00万元,经营范围包括:粮食种植;土地机械耕作,组织采购、供应成员所需的农业生产资料;组织收购、销售成员生产的产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开展与农业生产经营相关的技术交流和咨询服务。

  一、建设背景

  魏许村现有耕地3000多亩,人口2500多人,劳动力1800人,是新集镇人口较多的一个行政村,村民就业除种地外,主要靠煤矿及相关行业。随着煤炭资源的减少和国家政策的调整,煤矿及相关产业安置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能力越来越弱,在本村无法就业的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出外打工。近年来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充分利用本地其他资源,实现经济转型,就地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是摆在各级农村领导,涉农部门,以及广大农民群众面前的急待研究、探讨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凤台县龙侠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一、指导思想

  凤台县龙侠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今后3年发展的指导思想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特色种植、养殖、蔬菜大棚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己任,以帮助社员和广大农民劳动致富为宗旨。通过自身的带头示范作用,带动和服务更多的农民朋友在自家门口实现就业,靠辛勤劳动过上富足生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三、基本思路

  凤台县龙侠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工作的基本思路,就是在现有种植小麦水稻和蔬菜的基础上,逐步向其他特色养殖和种植扩展,通过对合作社社员和其他农民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系列化、全方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实现农业跨越发展,帮助社员、农民增产增收,同时,积极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打造自己的品牌,让本地农产品走向全国各地,走进千家万户。

  四、发展目标

  凤台县龙侠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20xx年—20xx年的发展目标是:

  1.联合更多的农民朋友加盟本社,到20xx年,本社社员要从现在的5人发展到100人以上;

  2.扩大种植规模,通过不断的发展,到20xx年,蔬菜大棚达到200亩;

  3.开拓农作物种植,拟在蔬菜、瓜果、苗木、花卉、观光农业等方面有所突破;

  4.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到20xx年,年产值(收入)要达到300万元,实现利税100万元,安置农村劳动力100人左右。

  五、主要措施

  1.努力扩大社员规模,让更多的农民朋友加入本社,从事特色种养。

  2.组织生产资料供应,根据社员生产需求,组织价廉物美的农资商品和生产设备。

  3.开展技术指导服务,通过购买发放有关书籍、资料,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培训和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帮助社员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4.统一组织产品销售,与县内外超市和有关加工、流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往来,同时采取订单方式,与社员签订产销合同,统一收购、销售社员的农产品。

  5.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通过产前、产中、产后及加工过程中的一系列科学措施,努力提高各种农产品的品质,创出自己的品牌。

  6.搞好合作社自身建设,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合作原则搞好合作社自身建设,定期召开社员大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社员大会闭会期间,严格实行理事会集体决策,及时兑现社员盈利,不拖不欠,费用报销公开透明,确保社员利益不受侵害,确保合作社良性发展。

  农民合作社发展规划 5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方法和主要依据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提升“三个核心指标”为主题,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和改造农村流通网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健全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

  (二)总体要求

  通过“乡村流通工程”的规划和实施,达到培育和打造龙头骨干企业、建立配送中心、发展终端经营网点、建设农村集贸市场、创办乡村流通信息网、培养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打牢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基础的要求,最终实现新型经营业态和现代流通方式,构筑起以县为中心,网点覆盖到全县各乡(镇)、村(社区),具备农资和日用消费品下乡、农产品和再生资源回收双向流通功能的三级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

  (三)规划方法

  在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供销合作社为牵头、相关部门协作、社会力量参与,按照广泛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收集数据资料,认真分析讨论、广泛征求意见的方法,组织骨干力量,科学编制规划。

  (四)主要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2.《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推进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的意见》(云发〔20xx〕14号);

  4.《中共临沧市委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推进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的实施意见》(临发〔20xx〕3号)。

  二、规划的名称和规划期

  (一)规划名称

  《xx自治县“乡村流通工程”建设规划》(20xx-20xx)

  (二)规划期

  以20xx年为基准年,20xx年为起始年,20xx年为目标年,进行五年规划。

  三、规划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和建设方式

  (一)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乡村流通工程”的建设,采取在政府引导下,加大工程投融资力度。通过财政资金贴息或部分项目直补为引导,按照市场运作方式,多方位、多渠道进行投融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动企业投入、给予信贷融资优惠扶持、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加入,有效整合财政资金、企业资金、银行资金、社会资本四大资源,强势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

  2.坚持深化县直公司改革,打造龙头企业的原则。实施“乡村流通工程”建设,关键是要打造、培育、扶持发展好龙头、骨干企业这个重点。对已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县直公司,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县直公司的管理,加大县属企业的扶持力度,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培育和打造龙头和骨干企业,充分发挥龙头和骨干企业在流通网络建设中的.带动作用。

  3.坚持开放办社、联合合作的原则。“乡村流通工程”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面广,实施难度大。光靠实施主体供销社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负起职责,配合协调做好此项工程的实施,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到这项工程中来,开放办社,联合力量,共同做好这项工程的实施。

  4.坚持构建具有双向流通功能的原则。“乡村流通工程”建设要具备双向流通功能,实现农资和日用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和再生资源回收双向流通。

  (三)目标任务

  经过五年建设,20xx年要达到:1.培育1个农村现代流通经营服务龙头和骨干企业;2.全县完成1个市级补助的县级农资和1个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6个乡(镇)农资、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建设;3.完成7个省、市或县级补助的农村集贸市场建设;4.发展、改造、提升“两社一会”169个,累计达171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56个,累计56个,综合服务社106个,累计达106个,行业协会7个,累计达9个,使“两社一会”网点覆盖全县75个行政村委会和社区;5.创建“乡村流通工程信息网”;6.完成“乡村流通工程”实用人才培训1898人,其中:农民经纪人证书式培训363人。通过实施“乡村流通工程”,建立起与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使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完善,实现90%以上的农资商品连锁配送,70%以上的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60%以上的零售终端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业务,50%以上进入市场的农产品由乡村流通网络经销的“9765”目标。

  (四)主要内容和建设方式

  1.着力构筑县域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服务网络。采取“县属农资龙头+配送中心+乡(镇)连锁店+村委(社区)农家店”的运作模式,重点扶持、培育现有县属农资公司,将其打造成为县级农资配送骨干龙头企业,建立县级农资配送中心,在六个乡(镇)中选择有经营实力、服务规范和发展前景较好的个体私营店、原基层供销社作为农资配送二级中心,对连锁经营网点按照“四个统一”(即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服务规范)规范经营,全部签订农资连锁经营合同书,明确连锁经营责任,落实连锁经营任务。形成以农资连锁店、加盟店的农资连锁经营、统一配货为主要形式的县、乡、村三级农资现代流通网络。

  2.建立县域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按照“小超市、大连锁”的发展战略,采取自办、联办、加盟等形式,在县城发展具有配送功能的日用消费品超市(县级配送中心),在六个乡(镇)建设直营或加盟连锁店(二级配送中心),在村委(社区)新建、改造便民店、综合服务中心,形成县、乡、村三级连锁经营模式。

  3.建立农副产品购销网络。按照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围绕提升农副产品市场的交易功能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功能,以县级批发交易市场、乡(镇)集贸市场和产业化生产经营企业为龙头,以专业合作社、协会、经纪人为中介,在乡(镇)、村(社区)建设具有收购、交易、集散功能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网络终端,以信息服务、加工增值、物流配送为重点,打造集交易、加工和物流配送、销售、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农副产品经销网络体系,培育“农副产品批发、农村集贸市场+专业合作社(协会)、经纪人+加工企业+农户”的购销格局,有效解决农产品进城和农民卖难问题,提高农产品组织化程度。逐步构建全县范围内的从基地、加工到市场、配送和终端卖场的农副产品一条龙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

  4.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整合现有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立以社区、乡(镇)村委综合服务中心回收点为基础、以集散交易中心为载体、以综合利用处理为目标网络体系。初步建立起县级市场集散交易市场+协会+县、乡(镇)+村委(社区)回收点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5.创建“xx自治县乡村流通工程信息网”。在市农产品流通行业协会的统一部署下,创建xx自治县乡村流通信息网站。以流通骨干企业、配送中心、终端网点、集贸市场、专业合作社、协会等为信息基础,建立起信息采集、整理、制度,同时,扩大到所有与乡村流通相关的信息收集和,丰富信息内容和深度。可通过发放宣传单、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手机信息等多方式扩大渠道,提升信息覆盖面。

  6.实施“乡村流通工程”人才培养计划。以农民经纪人证书式培训为主,加强对“乡村流通工程”实用人才培训,提高流通网络建设人才综合素质。

  (五)年度指标分解

  根据五年总体目标任务要求,对20xx年度指标进行分解:

  1、重点规划和建设县级1个农资、1个日用消费品网络配送中心;

  2、培育、建立6个乡(镇)二级农资、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

  3、实施2个农村集贸市场建设

  4、发展、改造、提升“两社一会”40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7个,综合服务社22个,行业协会1个;

  5、创建“xx自治县乡村流通工程信息网”;

  6、完成“乡村流通工程”实用人才培训330人,其中:农民经纪人证书式培训70人。

  (六)中期规划的执行检查和规划方案的变更调整

  20xx年,要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根据规划建设进展及当期政策情况,对规划方案进行合理的变更调整,确保终期目标任务的实现。

  四、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调查研究(20xx年9月-xx月)

  20xx年9月至xx月,深入各乡(镇)村委(社区)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掌握我县乡村流通网络现状、存在问题,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为规划的编制收集第一手资料。

  (二)第二阶段:规划文本的编制和审批(20xx年2月-20xx年4月)

  我县于20xx年2月底前完成“乡村流通工程”建设规划方案的拟定,并上报市供销社;在市供销社规划小组的指导下,于20xx年3月底前完成我县“乡村流通工程”建设规划讨论稿,4月底前报县人民政府审批。

  (三)第三阶段:组织实施(20xx年5月起)

  根据市、县人民政府审批下发的《规划》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组织实施。

  五、工作要求

  (一)规划文本编制要求

  规划文本要按照市供销社统一规范,做到数据真实准确、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文字通畅、简炼,分别对“五大网络”进行规划,规划要符合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做好项目储备

  要对“五大网络”的建设,分项进行规划,提前编写好项目建议书,作为市社储备项目和县级储备项目,争取项目资金补助。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推进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的意见》(云发〔20xx〕14号)和《中共临沧市委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推进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的实施意见》(临发〔20xx〕3号)精神上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乡村流通工程”建设的领导,县供销社广大干部职工要把抓好“乡村流通工程”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紧、抓好、抓落实,认真履行好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职能,抓好《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二)成立组织机构

  1.成立由xx自治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吴尊宝为组长、县供销社主任董真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李发飞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xx自治县乡村流通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乡村流通工程”建设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2.成立规划编制工作小组。县供销社成立规划编制工作小组,组长:县供销社主任董真华,副组长:县供销社副主任李明高,成员:陈林芝、李秀云、施卫红、罗明江。小组成员负责日常工作,主要职责:负责编制《xx自治县“乡村流通工程”建设规划编制方案》、《xx自治县“乡村流通工程”建设规划》。

  农民合作社发展规划 6

  一、发展背景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推动本农民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提高合作社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制定本发展规划。

  二、发展目标

  1. 经济目标

  在未来,合作社的年销售收入增长[X]%以上,利润增长[X]%以上。

  不断扩大合作社的生产规模,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市场占有率。

  2. 社会目标

  带动更多的农民加入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

  积极参与农村公益事业,为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3. 生态目标

  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

  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任务

  1. 优化产业结构

  根据市场需求和本地资源优势,合理调整合作社的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

  加强与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2. 加强品牌建设

  注册合作社的商标,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价格水平。

  3. 完善服务体系

  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服务,包括农资供应、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为社员提供融资服务。

  4. 培养人才队伍

  加强对合作社管理人员和社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引进专业人才,充实合作社的人才队伍,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5. 推进信息化建设

  建立合作社的网站和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

  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合作社的内部管理和对外交流合作。

  四、实施步骤

  1. 第一阶段

  完成合作社的注册登记和组织机构建设,制定合作社的.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

  开展市场调研,确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产业。

  组织社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社员的生产技能。

  2. 第二阶段

  扩大合作社的生产规模,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加强品牌建设,注册合作社的商标,开展品牌宣传和推广。

  完善服务体系,为社员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3. 第三阶段

  进一步拓展市场,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加强与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合作社的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

  五、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合作社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合作社的发展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等工作。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2. 加大政策支持

  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 强化资金保障

  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争取银行贷款、社会投资等资金支持。

  加强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 加强监督考核

  建立健全合作社的监督考核机制,加强对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财务管理、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监督考核。

  对工作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部门和个人进行批评问责。

  农民合作社发展规划 7

  一、发展现状

  本农民合作社成立于[具体时间],目前主要从事[具体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和销售。合作社现有社员[X]人,拥有土地面积[X]亩,养殖规模[具体数量]。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在农产品生产、销售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结构单一、品牌意识不强、服务体系不完善等。

  二、发展目标

  1. 短期目标(1-2 年)

  扩大合作社的生产规模,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合作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完善服务体系,为社员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 中期目标(3-5 年)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经营,提高合作社的抗风险能力。

  加强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 长期目标(5 年以上)

  打造成为区域内有影响力的农民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民共同致富。

  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三、发展策略

  1. 产业发展策略

  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

  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型农业业态,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 品牌建设策略

  注册合作社的商标,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 服务体系建设策略

  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服务,包括农资供应、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

  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为社员提供融资服务。

  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4. 人才培养策略

  加强对合作社管理人员和社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引进专业人才,充实合作社的人才队伍,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社员创新创造,为合作社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实施步骤

  1. 第一阶段(1-2 年)

  制定合作社的发展规划和各项管理制度。

  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注册合作社的商标,开展品牌宣传和推广。

  完善服务体系,为社员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 第二阶段(3-5 年)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经营。

  加强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

  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合作社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3. 第三阶段(5 年以上)

  打造成为区域内有影响力的农民合作社。

  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五、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合作社发展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分工。

  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2. 加大政策支持

  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 强化资金保障

  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争取银行贷款、社会投资等资金支持。

  加强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 加强监督考核

  建立健全合作社的监督考核机制,加强对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财务管理、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监督考核。

  对工作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部门和个人进行批评问责。

【农民合作社发展规划】相关文章:

农民合作社发展规划07-06

农民合作社发展规划【精】07-23

农民合作社发展规划(精选2篇)09-23

合作社让农民最得利-山东蓬莱农民组建合作社04-28

陕西农民可用土地收益作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04-27

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分析04-30

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模式05-01

农民合作社管理制度06-11

兰考农民合作社文艺队的总教头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