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规划(通用16篇)
发展规划是对企业战略的规划,常见的商业管理课程均将“企业发展规划”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在内。企业发展规划主要作用是如何更好的发展企业。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产业发展规划,希望能帮到大家!
产业发展规划 1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发展现状
(一)经济总量不断壮大。依托资源优势,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215户,比年净增113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2亿元,较年年均增长18.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3.5%;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258.9亿元,较年年均增长21.7%,占全市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的34%。
(二)企业规模不断扩张。随着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整体培育和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张加快,规模化程度明显提高。目前,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81户,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37.7%,实现销售收入201.5亿元,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77.8%,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中坚力量。
(三)产业聚集初步显现。以园区为载体,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产业链的延伸,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初步形成了以李记酱菜、吉香居食品、味聚特为龙头,年加工达85万吨的蔬菜加工集群;以蒙牛、新希望、菊乐为龙头,日加工鲜奶能力达1400吨的乳制品加工集群;以金锣、玉泉、碧海为龙头,年加工达220万头的生猪加工集群;以西龙纸业、丰华纸业为龙头,年加工竹浆达20万吨的竹浆加工集群;以通威、新希望、永祥、丰美为龙头的饲料加工集群;以爱心木业、申宇木业为龙头的竹木加工集群。
(四)产业布局渐趋合理。充分发挥各区县农产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初步布局形成了以东坡区、仁寿县、彭山县为主的粮油、果蔬加工业;以东坡区、仁寿县为主的肉制品加工业;以东坡区、洪雅县为主的乳制品加工业;以东坡区、彭山县为主的饲料加工业;以洪雅县为主的茶加工业;以洪雅县、彭山县、青神县为主的中药业;以东坡区、丹棱县、洪雅县、青神县为主的竹木加工业等特色较为鲜明的块状产业区域以及黑龙滩灌区、岷江沿岸、西部浅丘区产业带。
(五)科技水平不断进步。注重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支撑农产品加工产业上档升级,推动农产品加工产品结构调整。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大力推广应用了生物工程、新型保鲜、灭菌、真空冻干、速冻等先进生产加工技术,建立了省泡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定和实施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标准505项,使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竞争力不断提升,有力促进了农产品由初(粗)加工向深(精)加工转变。
(六)品牌建设取得成效。目前,全市有效存量农副产品商标331件,占商标总量的32%,涌现了吉香居、恒泰新、味聚特、川南、惠通、乐宝、八百寿、千禾等知名品牌,创建了中国驰名商标14个、中国名牌2个,省著名商标32个、名牌14个、无公害农产品126个、绿色食品120个、有机食品1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4个,成为了“中国泡菜之乡”和中国蔬菜加工业驰名商标最集中地区,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一些优质加工产品已销往全国以及美、英、法、俄及东南亚等2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了全市出口创汇的增长点之一。
二、发展优势
(一)农产品资源丰富。我市是全省重要的粮油、果蔬、肉奶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市东部丘陵区、中部坪坝区、中部浅丘区、西部山区以及岷江沿岸“四区一带”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已具雏形。已建成粮油、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畜禽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达181个。年,全市实现粮食总产量176.8万吨,油菜籽产量9.26万吨,茶叶产量2.04万吨,水果产量94.56万吨,蔬菜产量205.49万吨;出栏生猪511.74万头,肉牛13.27万头,肉羊211.28万只,实现肉类总产量68.69万吨;年末奶牛存栏7.2万头,实现牛奶产量18.5万吨;水产品养殖面积1.45万公顷,实现水产品产量10.4万吨;建成工业林竹原料林基地约207万亩,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原料保障。
(二)标准化体系初步形成。制定了36个主要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推广面积157万亩;制定和发布市、县级农业地方标准140项,制定和实施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标准505项;制定洪雅生态奶业、东坡蔬菜等22个农业标准体系,涉及各类标准468项。建立洪雅生态奶业等9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场(小区)、33个省级示范项目以及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枇杷标准化生产基地。
(三)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粮油、果蔬、乳制品、茶叶、肉制品、林竹加工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李记、吉香居、蒙牛、新希望、菊乐、美妙、金锣、玉泉、碧海、西龙纸业、丰华纸业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并聚集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和成熟的产业工人队伍,为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区位优势十分突出。我市是成渝经济区“成都都市圈”重要组成部分,是成都经济区通联川南、川西北经济区的重要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目前已形成各区县到市中心半小时,到成都一小时的快捷交通网。随着全省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推进和我市综合交通建设高潮的掀起,我市交通条件将更加优越,区位优势将更加突出,这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也为加快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五)市场空间潜力巨大。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仅处于全省中等水平,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和拓展空间。同时,成渝经济区人口多、农产品加工制品市场消费潜力大,将有力支撑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六)政策环境十分优越。市委、市政府围绕工业富民强市战略的实施,制定了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一系列金融促进、税收优惠、要素支持等相关发展政策、激励机制和扶持措施,鼓励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建立产业配套资金、技改贴息资金,有利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
三、存在问题
(一)加工转化程度较低。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约50%,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农业总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之比约为1:0.6,远低于发达国家1:3左右的水平。同时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技术缺乏,导致农产品综合资源利用率低。
(二)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全市大宗农产品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传统产品多、特色产品少;单一产品多、系列产品少;导致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较差,市场主体仍在省内,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三)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尽管在泡菜等局部加工领域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产业整体科研投入不足,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缺乏技术支撑和技术储备,导致加工较为粗放,技术及产品更新缓慢,新产品产值率低。
(四)市场体系亟待完善。市场化组织、信息化建设程度较低,综合物流配送体系特别是冷链物流尚未形成;原料供给、生产加工和产品终端市场供求信息不对称,交易方式陈旧,导致种植、加工、销售环节协调性较差。
(五)企业融资较为困难。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信用等级较低,难以得到银行信贷的大力支持。随着农产品价格上涨,大宗农产品收购加剧了企业季节性、阶段性资金紧张状况,融资更加困难。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目标,顺应农产品市场发展变化趋势,立足于我市区位优势、农产品生产资源优势,以国际国内市场特别是成都、重庆等大都市为目标市场,以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支撑,以品牌、技术、质量为保障,以农产品加工园区、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联动发展为机制,按照“生态、绿色、有机、安全”和“标准化、品牌化”的要求,做强产业,做优产品,做大品牌,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一)市场导向原则。以市场消费为导向,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培育和打造一批高附加值的名牌产品,努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二)质量安全原则。严格执行农产品(食品)卫生标准和产品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确保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安全。
(三)科技创新原则。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传承和发展传统工艺,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农产品加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四)错位发展原则。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各区县产业定位,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避免同质化竞争,努力实现差异化和错位化发展。
(五)集聚发展原则。综合考虑原料资源和运输半径,加强产业引导,以园区为载体,延伸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加工集聚发展,实现产业规模效应,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六)可持续发展原则。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农产品加工模式,重视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提高原料节约集约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夯实软硬环境,承接产业转移,延长产业链条,优化产业布局,壮大产业规模,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实现原料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加工制造专业化、现代化,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重点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实力、有影响的骨干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实现主要产品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部分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基本建立较为完备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链系统,实现农产品从初(粗)加工向深(精)加工、从单一品种加工向多品种加工转化。
——基本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实现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技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
——努力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实现规模以上企业食品类产品达到无公害或绿色标准。
(二)具体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245户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65%。
企业规模目标:培育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企业5户;力争70%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通过ISO、HACCP体系认证。
技术创新目标: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的4%;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8%;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体技术与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品牌建设目标:在已有的基础上,培育一批优质、安全、绿色、生态品牌产品,新增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2个,省著名商标6个、名牌6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或绿色标准。
可持续发展目标:xx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不高于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平均水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100%,基本实现农产品清洁生产。
社会功能目标:税收收入占全部工业税收收入的15%以上;加工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6%以上;累计培训农民达到10万人次以上,带动全市农户覆盖率达75%以上;年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第三章产业发展方向
年—20xx年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内,按照建设成渝经济区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天府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的要求,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泡菜、竹编、乳制品、肉制品、竹木制品、茶叶、调味品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符合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律和人们消费取向的加工业体系,建成一批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发展一批具有我市比较优势,具备较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同时,优化提升白酒、饲料加工、竹浆造纸等传统产业。
一、强力推进知名产业
(一)泡菜产业。按照“产业做大、企业做强、品牌做响”的总体要求,将“·东坡泡菜”产业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产业。一是加快建设中国泡菜城。按照中国泡菜城总体规划,加快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泡菜城标志及广场、质检中心、泡菜博览展示馆等项目建设,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吸引更多泡菜企业入驻园区,将中国泡菜城打造成为集泡菜加工、研发、商贸、旅游、会展、文化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和核心区。二是加快标准化原料蔬菜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加工蔬菜专用品种,推广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建设“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订单生产基地。三是打造“·东坡泡菜”区域品牌,巩固提升现有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加大宣传。办好一年一度的“中国泡菜会(节)”,广泛利用节庆、商展、媒体广告和文艺作品等形式,大力宣传“·东坡泡菜”,进一步拓宽市场渠道和销售途径。
(二)竹编产业。打好“青神竹编”这张国际品牌,以青神县南城镇为核心,建设“中国.青神竹编产业园”,建成集竹制品加工、竹编艺术品生产、竹产品营销、竹文化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竹产业园区,重点打造“中国竹艺城”、“国际竹博园”和国际竹编工艺培训基地,弘扬竹编传统文化,传承竹编传统工艺;依托青神云华竹旅、美联家居等工艺竹编大户,大力发展集艺术性、观赏性、实用性和收藏性于一体的中高档和精品系列竹编工艺品,包括平面画竹编、立体竹编和瓷胎竹编等系列产品,将“青神竹编”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产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国内外竹制品加工、竹工艺品生产企业入驻园区,做大做强“青神竹编”产业。
二、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一)乳制品产业。鼓励蒙牛乳业、新希望乳业、菊乐乳业、美妙乳业等龙头企业参与标准化、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小区)建设,巩固发展奶源基地,提高生鲜乳质量。充分发挥全市乳品加工企业产能。加快整合全市奶加工企业资源,积极扩大生产规模,丰富产品品种,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竞争力。重点发展适合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高附加值液体奶品种、发酵乳、低温乳制品。
(二)肉类制品产业。以猪兔禽为重点,实施畜禽品种良种化、生产布局区域化和养殖方式标准化。以金锣、王家渡、九升、玉泉、碧海为龙头,大力推行规模化和标准化屠宰,加快完善冷链物流系统,重点发展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熟肉制品。促进川式传统肉制品加工与西式加工技术的结合,大力开发低脂、风味独特的新型中低温肉制品。推进“东坡肘子”等知名肉制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血、骨、毛、皮等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三)木竹板材、家具制造产业。以仁寿雅森特、洪雅爱心和青神申宇为龙头,以综合利用次小薪材、三剩物为重点,保障企业原料供应,稳定现有人造板产能;重点发展模压门、实木复合门、实木门、竹质人造板、强化及实木地板等新型建筑装饰板材;淘汰整合部分原料综合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的中小型林板企业,鼓励企业走木竹原料和产品市场外向型发展之路,支持企业自建原料林基地。
积极打造仁寿视高、兴盛家私产业园和彭山南方家居,壮大发展欧尔雅、意凡、南方、云贵家私等家具生产重点企业,突出生态环保型产品,加快发展实木家具和板式家具;仿制古典家具和具有收藏、实用价值的家具精品。注重木材和皮革、竹藤、布艺、玻璃、塑料、纺织等材料配套使用,设计制作精细手工、现代时尚的精品家具。
(四)茶叶深加工产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快对传统制茶业的升级改造,增加名优茶产量。充分利用洪雅、丹棱等区县良好的生态环境,全面推进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建设,加大有机茶发展力度。扶持、壮大尚林生物有限公司、雅雨露等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提取茶多酚、儿茶素、茶氨酸等茶叶功效成分,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中国重要的茶叶精深加工基地。
(五)调味品产业。以宏腾佳味食品、松江酿造、千禾味业等调味品企业为龙头,支持企业设备和工艺技术的更新改造,扩大规模,提高档次,促进产品更新换代。重点发展特色调味品、复合调味品、新型调味品。大力开发天然保健调味品和方便调料,满足市场需求。
三、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一)白酒产业。以八百寿、诗书城酒业、三苏酒业、东坡酒业为龙头,鼓励其与酒类知名品牌企业实行跨地区重组,提高酒业集中度。加强高庙白酒、张场白酒等白酒企业发展,培育地方特色酒类品牌,传承传统酿酒工艺,推行酿酒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推进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运用,稳定提高白酒品质,大力发展中低度养生酒,加快推行白酒高档化;积极发展以果蔬为原料的发酵新品和利用中药材的营养型、滋补型低度酒。大力促进酒渣的循环利用,提高综合利用率。
(二)饲料加工产业。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加强饲料原料基地建设;综合利用粮油、果蔬、酿造等加工剩料作为饲料加工原料,扩大饲料原料品种,减少饲料原粮用量。重点扶持通威、金字塔、丰美等龙头企业,积极采用先进的饲料加工工艺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推动饲料品种系列化、结构多样化,重点发展适应现代养殖、水产业需要的安全、高效、无污染的优质环保型饲料、专用和特种动物饲料。
(三)竹浆造纸产业。限制竹浆造纸产业、淘汰落后产能,依法逐步关停产能落后(原浆造纸年产能1.7万吨以下、再生纸年产能1万吨以下)、污染治理不到位、排放不达标的企业,重点培育丰华纸业、鸿源纸业、西龙纸业、新吉鸿纸业等龙头企业,加强关键环节工艺技术改造,强化环保节能措施,稳定现有竹浆产能,推进竹浆及其制品的深度开发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重点发展文化办公用纸,生活用纸和竹纤维环保制品;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浆纸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四、做好鲜活产品配送
(一)水果。着力引进、培育水果加工营销龙头企业,采用先进的果品商品化处理设备和技术,发展特色水果储藏保鲜和加工,通过错时销售、远距离销售和延长销售时间,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二)水产品。充分发挥水域资源优势,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推进特色水产品养殖。以鲟鳇鱼、鲑鳟鱼、东坡大闸蟹、斑点叉尾?、草鱼、鲫鱼等为重点,采用先进的淡水鱼加工技术,开发冷冻调理食品、冷藏保鲜鱼制品、烟熏制品、旅游休闲食品等,提高水产品附加值。
(三)蔬菜。积极引进蔬菜加工企业,在搞好无公害蔬菜的储藏、保鲜、分级、包装等初加工的基础上,采用先进适用的加工生产工艺,加快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技术含量高的冻干蔬菜、速冻菜、净配菜、蔬菜粉及调理蔬菜等丰富多样的蔬菜产品,提高蔬菜附加值。
第四章产业发展任务
一、抓好品牌创建
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继续推进《市农产品品牌建设行动计划》,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创建“xx”产品大品牌。本着扶持一个,发展一个,成功一个的原则,从品牌的基础入手,对品牌的成长、飞跃、管理、扩张、保护等进行流程化、系统化科学运作,扩大品牌产品的数量和覆盖面。加强对现有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注重改进包装水平,努力提升我市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强化品牌扩展,推动由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向产业品牌、地域品牌的扩展,利用名牌的扩张效应,带动一批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上规模、上档次,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着力将“东坡泡菜”、“青神竹编”打造成国际品牌,将乳制品、肉制品、白酒、茶叶等打造成国内一流品牌。
二、壮大龙头企业
围绕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方向,集中有效资源,在要素配置上重点扶持一批基础好、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发展势头好的农工贸一体化龙头企业,引导其向“专、精、特、深”以及外向型发展,扩大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优势品牌为纽带,通过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组建企业集团,实现规模扩张。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提升管理水平。
三、健全质量体系
适应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的需要,建立和完善严格的质量安全体系。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基础,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实施全程质量控制,逐步建立标明产成品的产地、质量、标准的等级标识制度。实施严格的认证标志管理和市场准入管理,全面推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等农产品认证体系。推行“食品放心工程”和ISO、HACCP、GMP等认证,加强对食品生产的质量管理。以建设农产品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平台、化学质量检测平台、重金属检测技术平台和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平台为重点,加快建立既符合我市市情,又与国际、国内接轨的农产品加工业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将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纳入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
四、强化食品安全
一是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落实监管责任制,严把各环节食品安全关口,加大监管投入,增加重点产品抽查力度和检查批次。二是筑牢食品安全的企业基础。进一步明确并落实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增强企业的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三是强化食品安全的制度保障。从制度上严把市场准入关,依法淘汰落后生产加工能力,强化食品安全基础。
五、建设原料基地
综合考虑各区县的环境条件、种养植(殖)习惯等因素,发挥8个农产品中国之乡优势,按照农产品高产、优质、生态和安全要求,加快土地流转,配套完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选育品种,推行标准化生产,强化基地认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立一批布局合理、相对集中的加工专用粮油、蔬菜、水果、奶牛、畜禽、水产、茶叶、林竹原料基地,全面增强优势农产品产出能力,满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需求。
六、加强园区建设
加快各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园区对农产品加工业项目的吸纳力和承载力。按照“超前规划、基础先行、滚动发展、联建共享”的要求,加快推进园区道路、电力、通信、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充分发挥园区调整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聚集的载体作用,合理区划农产品加工区,合理安排产业用地、仓储用地、配套设施用地,引导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向其集中,加快形成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新格局。
七、加大技术创新
以建立泡菜加工工艺研发中心为契机,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协作,采取“产学研”形式,共建专业性的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力争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有所突破,开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新产品。支持龙头企业广泛引进先进适用技术、现代加工设备、工艺流程和先进管理方法,在注重传统工艺技术与高新技术集成与优化的基础上,发挥传统技术的最大潜能与整体优势,不断提高传统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工能力和劳动效率。设立技术创新基金,扶持企业的精深加工研发活动,缓解技术研发资金瓶颈约束。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发展和壮大技术市场和中介机构,建立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培养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科技队伍,造就一批既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又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持续、强大的科技支撑。
八、完善物流体系
借鉴国外农产品物流经验,鼓励种植(养殖)公司、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合作社和农业协会与综合型农产品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组建农产品物流联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完善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有效缩短农产品供应的空间距离,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培育和壮大一批布局合理、辐射面广、功能完善且具有高效集散能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市场交易、检测检验和信息服务等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扩大辐射范围。在优势农产品区开展冷链物流试点,在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推行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促进冷链物流健康快速发展。整合原农资、粮食、供销系统物流资源,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变,并以资产、资本为纽带,实现企业间的联合、重组,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物流企业集团。
九、强化项目支撑
遵循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和产业指导目录,根据全市农产品产业发展方向,以项目为抓手,加快规划建设一批事关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全局、带动作用强又能体现产业特色的重点项目。“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食品饮料、竹木制品项目31个,总投资81.5亿元,其中食品饮料项目26个,投资31.5亿元;竹木制品5个,投资50亿元。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产业技术发展趋势以及重点项目的建设条件和周期,分步实施,逐步推进。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见附件。
第五章规划保障措施
为全面实现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发展任务,更好地发挥规划指导作用,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协调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有关方针政策,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协调重点项目的区域布局,制定促进产业发展的办法、意见,检查、督促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切实发挥综合协调作用。
(二)完善分工协作。各区县、各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各司其职,要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快发展。
(三)落实目标责任。建立和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级各部门,严格考核、完善奖惩,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确保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大财税支持
(一)加强财政扶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财政扶持,逐步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科学技术经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项目资金,要重点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落实税收优惠。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涉农优惠税收政策,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以及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可适当降低或减免所得税和增值税,促进其发展壮大。
三、强化金融支持
(一)积极争取信贷支持。鼓励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授信额度,及时发放季节性收购农产品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适当放宽固定资产贷款抵押担保条件。
(二)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充分利用国家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
(三)加大信用担保服务。各类信用担保机构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贷款担保,加大其贷款担保力度。同时鼓励融资租赁机构积极开展农产品深加工重大设备和生产线的融资租赁业务。
四、加大招商引资
(一)突出招商重点。依托农业资源特色、现有产业及技术基础,有选择地培育和导入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业上的断层缝合、空白填补和结构调整。
(二)改进招商方式。推动招商引资方式从政策招商、要素招商向产业招商、定向招商等选择性招商方式转变,鼓励外来资本、工商资本和民营资本投资兴建农产品加工项目。
五、完善利益机制
(一)健全中介组织体系。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经纪人组织,推动服务组织之间的联合和合作,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服务保障。
(二)建立新型经营格局。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体,整合农产品加工相关的各种生产力要素为利益共同体,构建集农业生产、加工、经营一体的新型贸工农经营格局,降低农产品产业化运行风险。
(三)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支持发展订单农业,推广示范文本,鼓励龙头企业通过保护价收购和合同定购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六、统筹建设用地
(一)有效增加土地供给。根据用途最佳、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原则,统筹安排农产品加工业工业用地。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增建设用地所需农用地转用和占用耕地指标统一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统筹安排。
(二)实施土地用地倾斜。优先保证优势农产品加工项目用地需求,优先保证省级以上重大和重点农产品加工项目的用地需求,以确保发展重点,提高发展质量。对重点项目确实需要调整用地,依法予以调整,所需建设用地指标在所在地域的县区范围内调剂解决。
(三)加强项目落地工作。各区县、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重点项目的落地工作,督促投资方和职能部门抓紧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尽快办理好各项审批手续。在重视项目土地预审管理的前提下,确保按规定的时间要求办理好用地手续,促进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本规划由市经济和信息委员会(市中小企业局)牵头,市食品加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木竹产业加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配合组织实施。
产业发展规划 2
为了加快果品产业的发展步伐,把开县建成全国锦橙第一县,重庆市果品第一县,以提高果农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农业局的总体布署和安排,结合果品生产的实际情况,由经作科、果树站3名技术干部,分赴到花林、长沙、铁桥、临江等乡镇,对果品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规划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于后:
一、 果品产业发展现状
开县是三峡库区乃至全国久负盛名的柑桔产业大县,素有“桔乡”、“金开县”之美称。果品产业是开县农村经济中农民致富、财政增收的优势产业。近几年,我县大力实施“换掉柑桔劣种跨世纪、改善基础条件上档次工程”,对盘强果品产业,改善果品质量,提高果品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果品生产初步实现了布局合理化、基地规模化、生产专业化。
(一)有宏大的生产规模。开县果品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先后建立起以长沙镇为中心的柑桔生产基地乡镇22个,面积27万亩,年产量8万吨;以铁桥为中心的伏淡季优质水果生产基地11个,面积10万亩,产量2万吨。果品产业常年产值突破1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10%,已成为重庆市果品生产大县。特别是 “渝开”牌优质锦橙名闻遐迩,20xx年已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形成了以“渝开”牌锦橙为主导品种的传统优势柑桔产业。
(二)有较多的优良品种。1998年“白桥会议”之后,果品产业加紧实施高换工程,加速劣质品种改换,积极推进果品产业化,坚定不移地走优质、高产、高效的发展道路。截止20xx年,全县累计完成柑桔高换790万株,共引进、推广锦橙、脐橙、夏橙、血橙、桠柑、杂柑等名、优、特、新品种品系50多个,20多个伏淡季早、晚熟梨、李、桃品种,果树良种率达60%,果品优质果率达55%。
(三)有较高的生产效益。90年代以来,成功地实施了长江柑桔带建设项目、重庆市柑桔高接换种项目、果品品种改良示范基地项目和锦橙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通过实施,果品产量、质量和效益同步上升,果品改良新增产值800万元,改良实施区域农民人均收入增加300元以上。如去年长沙镇长沙村改良的优质锦橙和脐橙,销售收入较20xx年增收60万元。随着良种柑桔的逐年推广,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逐渐显示出来。
(四)有知名的品牌。 我县是全国闻名的锦橙生产基地县,开县锦橙曾连续六年获全国柑桔鉴评锦橙组第一名, “渝开”牌锦橙先后于1999、20xx年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20xx年已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开县锦橙、纽荷尔脐橙、太田桠柑被推荐为全国柑桔产业结构调整良种;开县“铁桥牌”优质梨已名扬川、渝两地。加入WTO后,三峡汇源果业集团等龙头企业的推动,将使我县优质水果生产更具有广阔的前景。
(五)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本县境内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立体气候明显,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5℃,年降雨量1220毫米,相对湿度80%,日照时数1463小时,无霜期306天。我县海拨500公尺以下的耕地占70%,土壤以紫色土为主,成土母质氧化钾含量丰富,PH值6.5左右,土层深厚肥沃,保水保肥力强。因此,发展果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六)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国内市场上, 我县与“三北”地区和京、津、沪、渝等国内大中城市建立了长期的较为稳定的产销关系,县外年销售量柑桔7万吨以上,梨主要销往“渝——万”干线为纽带的周边区县;在国际市场上,我县每年向俄罗斯、蒙古、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口柑桔5000吨左右。入世后,我县以“渝开”牌锦橙为主体的开县柑桔将抢滩国际国内市场,优质梨、李等伏淡季水果也将在整个渝东北市场觅得更多的机会,开县水果将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销售前景。
二、果品产业发展规划
20xx年至20xx年,全县果品种植面积发展12.5万亩,其中:柑桔发展8万亩(锦橙3万亩,夏橙5万亩),优质梨2.5万亩,桃李等2万亩。到20xx年,全县果品种植面积发展到50万亩,产量达20万吨,产值2.4亿元,实现果品生产增加值1.77亿元,税收1939万元。其中:柑桔发展到35万亩(锦橙22万亩,夏橙5万亩,红桔4万亩,脐橙、桠柑等4万亩),产量16万吨,产值2亿元,增加值达1.5亿元,税收1664万元(锦橙产量5万吨,产值0.7亿元,增加值0.5亿元,税收560万元);优质梨发展到5万亩,产量1.2万吨,产值1200万元,增加值877万元,税收96万元;桃李等发展到10万亩,产量2.8万吨,产值2240万元,增加值1637万元,税收179万元。
三、 果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发展资金。按照县委打造中国锦橙第一县、重庆市果品第一县的发展要求,需果品产业发展资金2.5亿元,就目前看,资金投入较少。一是农民不原出钱发展果品生产,全县在县外打工的农民达30多万人,每年打工收入达2.4亿元,其资金主要用于农村房屋建设和发展三产业上,用于发展果品生产的资金较少;二是乡镇近年财政较困难,在果品产业发展中,很少有资金安排;三是据了解,今年县上安排的扶贫资金用于果品生产的发展资金只有75万元,较去年少一半,退耕还林政策也只有2万亩(其中柑桔1.5万亩,优质梨0.5万亩);五是去年县上安排用于柑桔高换的扶贫资金,经过县上有关单位验收后,至今部分乡镇资金还没有到位。
(二)部分乡镇认识不到位。部分乡镇领导对果品产业发展认识不够,认为年年都在抓果品生产的发展,但“卖果难”现象仍然突出,没有真正将果品生产工作作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硬仗来打,对今年工作及“届期”规划思路不够清晰。如江里片区县上规划发展优质梨,但该片区的个别乡镇领导认为县上硬性规定发展优质梨,而农民认为这些区域不适宜种植优质梨,愿意种植柑桔,因此这些乡镇领导对发展优质梨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县上规划的任务难以完成。
(三)部分乡镇规划不成片。前两年虽然新植的柑桔、优质梨面积比较大,但由于没有集中规划成片,而是分散种植,不利于田间管理;加之建园的基础条件差,管理技术没有到位;特别是去年其他部门从县外引进的优质梨种苗质量差,导致果树栽植后成活率不高。
( 四)果树栽后管理不力。有些干部没有督促、指导果农按照科学技术要求抓好果树生产的管理,配方施肥、保果壮果、病虫综防、树盘覆盖、果实套袋、人工授粉六大实用技术落实到位差,特别是今年少数乡镇出现了柑桔高换树不能下砧的问题。
四、 果品产业发展中的'对策
(一)借鉴工业思维模式。用工业思维谋划果品业,着眼于经济全球化,按照技术高新化,生产专业化,产品标准化,商品品牌化的要求,把果园办成“绿色工厂”,使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全面提升果品产业升级。
(二)推行企业化运行机制。按照有关部门引导,业主开发运作的产业化运行机制,在果品业发展中积极推行企业化管理。要主动与三峡汇源果业集团等企业建立合约关系,为果品加工争取订单。大力争取有一定资金、技术实力的工商企业、私营业主到我县落户,从事果品鲜销及批发市场建设。壮大果品生产者及运销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能力。
(三)探索绿色食品生产模式。果品业本质上即是一个生态型产业。 “猪——沼——果”生态模式实用性强,经济、环保效益高,颇受果农的欢迎。要进一步合理利用果品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增值,大力引进环保技术,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按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开发生产绿色食品。
五、 果品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落实果品产业发展资金。有关部门应设立果品产业发展资金,安排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农村移民开发、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等各种农业专项资金应集中使用。同时,建议县委及时安排和兑现今年果品产业发展资金,以确保果品产业的稳步发展。
(二)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汇源三峡果业集团已落户万州,并计划在我县长沙镇建立分厂。建议县上应尽快与汇源三峡果业集团联系,早日在我县建立加工分厂,以确保果农生产的水果不售销路。
(三)建立果品产业激励机制。建议县上出台政策,凡机关、事业单位承包或参与果品生产、经营的干部职工,原单位一切待遇不变,并可领取本单位的奖金,同时对承包50亩以上的干部职工,在项目资金上应给予扶持。
产业发展规划 3
一、基本情况:
沙阳河村是地处赤岩镇最边远,自然条件较差的一个贫困村,现有十个村民小组,423户,1418人,由原蒿坪、金坪山、付家坡、低房、岭沟五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东与白河县相连,南与双河口村接壤,西至天宝寨、马保村,北与金寨镇交界。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经济发展滞后,是首批被省确定的贫困村之一。目前全村有贫困户203户,561人,通村水泥路沿河而过,现已修通三条到组路,都是土路,一遇风雪天气就无法通行。低压网改,只改到各组的中心点,边远村庄院落未改到位。饮水工程,近几年靠老百姓投资投劳,水利局扶持水质,修了两处小型水塔,沿河道解决了近百余户饮水问题,全村还有20%农户饮水问题尚未解决。村主要经济来源,以劳务输出、烟草、蚕桑、畜牧,粮食生产为主。截止20xx年底,全村种粮面积2450亩,产量412吨,劳务输出约300余人,收入近600万元,种烟350亩,产值25万元,人均纯收入3000元左右。
二、产业布局
(一)烟草以四组、十组为主,二组为辅,每年种烟350亩以上,收入近80万元,其中二组种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眼光、气候、土质,技术基础都适宜烟草的发展。但由于交
通不便,导致肩挑背驮的实际困难,至今未能解决烟草路,该组农户纷纷放弃种烟,致使近年来烟草面积不断下滑。
(二)蚕桑生产分布三、四、七、九组,在20xx-2012年发展量高达300多张,但由于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整户外出,放弃了桑园管理,造成发种量有所下滑。
(三)劳务输出,因受自然条件影响,部分组基本上都以外出务工为主,劳务输出全村约300余人,收入近600万元。
(四)畜牧养殖业,在20xx-2009年间,我村有6户建立了养猪场,但近年来由于市场价格起伏不稳定,造成现在无专业户。但是我村发展畜牧养殖还是有一定的基础,对猪、牛、羊、鸡的大力发展有一定潜力,有待进一步规划,分步实施、加大技术培训,扩大规模。
(五)茶园建设,计划在未来的三年内以五、六、七组每组连片100亩,全村达到500亩。
(六)中药材,计划在两年内以一组、三组、八组为主,发展丹参和其他中药材,面积达200亩,基本形成组组有产业、样样有规模。
三、当前群众所期盼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
1、通村水泥路、因20xx年夏季我村遭受了百年不遇自然灾害,通村水泥路部分路段遭到毁灭性破坏,在上级各部
门的大力支持下,进行恢复。由于受毁坏的程度大,资金不到位,造成了水泥路断板、裂缝、塌陷,导致大小车辆无法通行和无法维修的现状。
2、十组的烟路又是与白河接通的跨县路,里程4公里,四组的道路2公里,总计6公里需要硬化,保证雨雪天正常通行。
3、通组路,我村二组是全村发展烟草最适宜的'组之一,烟草面积能达到150亩以上,群众积极性很高。近几年来群众多次提出强烈要求解决通组路,由于资金问题无法解决,有待尽快落实。里程2公里,预计资金20万元左右。
4、便民桥,三组农户分布在一河两岸,阴坡居住的农户占40%,一遇河坝上水,学生无法上学,给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初步预计资金4万元左右。八组要求解决通组路心切,自行组织筹劳筹资已修通1.5公里道路,但由于道路便民桥工程量较大,预计资金约6万元左右,现在是路、桥不通,已修的无通用价值。
5、移民搬迁已实施数年,根据国家整体推进原则,能人进镇、富人下山的思路,我村已有30%的农户改善了居住条件。但近年来由于到镇集中安置房价地基昂贵,价格太高,农民又不愿意远离土地,制约群众想改善居住条件又无法解决。现农户强烈要求、期盼在本村范围内解决移民开发点的问题,根据本村实际,加强力度,尽快解决。
6、低压网改,十个中心组基本都整改组中心点,由于山大人稀边远院落,全村大约有10公里未改到位。原金坪山、付家坡、低房三点变压器需要更换100伏安以上,有待进一步协调,以解决边远农户电力不足问题。
7、饮水工程,近几年全村仅在沿河道建了两座小型水塔,水利部门只解决扶持水质,农户投劳投资,解决了近100余户饮水问题。山上组、院落饮水问题应及时地进一步规划、分期实施群众饮水难的实际问题。
四、我村扶贫工作的优劣势分析
1、优势明显,大多数群众思想比较开放,发展产业各组都有自己的潜力和基础,能积极主动地配合镇村工作,盼望脱贫致富的愿望较强。
2、劣势也是村上工作面临的困难。由于受各项惠农政策的影响,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不愿意勤劳干活的人增多,本来自己能解决的问题,都要靠上面的扶持,种地干活的人也少了,讲吃喝、贪图享乐的人多了,特别是个别好逸恶劳的户享受低保和得到各种扶持,产业啥都不抓。本来比较勤劳的人看到此类情况,也滋生了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地制约了我村的经济发展。其次是技术资金缺乏,比如在养殖业方面等,还有部分居住在高山的贫困户,投入大量资金修路是不符合现实的,如何引导下山居住,靠什么方式生存,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突出的问题。
五、抓好扶贫工作的几点思考
1、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要以本次扶贫工作未契机,对全村贫困户进行一次教育,并加大宣传力度,治贫先治愚,教育贫困户拜托等、靠、要的懒惰行为,让他们懂得现实真正的脱贫致富,单靠国家的扶持是不行的,关键是要改变思想观念,致富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
2、结合本村实际建立相应的扶贫机制,使每户扶贫户都有一个相应的包抓帮扶人,至少要有一个脱贫致富项目,由帮扶包抓人负责技术指导和资金,用扶贫致富事例引导群众进行发展。
3、村委会要定期召集贫困户到村上接受农技知识培训,请求帮扶单位邀请相关技术人员授课,并到户到地头进行现场指导,使每个农户真正掌握一至两门农业科技知识,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促使经济快速发展。
4、为扶贫项目实施工作打好基础,抓好各项工作落实。首先要将全村的扶贫人口和扶贫户公平、公正、公开的评选出来,准确掌握各户家庭的实际状况,制定帮扶措施。二是要谋划全村扶贫工作的总体方案,解决群众所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重点,分类排队、分类分期帮扶。同时加强与县驻村单位和扶贫工作相关单位的衔接力度,加快我村发展规划编制,早日研究制定扶贫工作计划,积极争取相关扶贫政策,加强和相关帮扶单位的联系,积极争取扶贫项目落
产业发展规划 4
(一)产业转型升级战略
根据xx镇原有纺织、食品、花木、油茶、机械制造、花炮以及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商贸、休闲旅游业进行分析。在xx镇规划期内,选择花炮花木、机械制造、休闲旅游作为主导产业。
1、农业富民
(1)着重发展花木及其配套产业:xx镇将以绿色健康为主题,发展以油茶种植为主的特色农业。目前xx已引入湖南粮食集团在园区食品工业基地成立了湖南金霞油茶科技有限公司,拟投资8-10亿元打造油茶生态文化博览园。同时,xx拟依托电子市场建设的良好条件,做强做大花木种植、交易、集散产业,按照特色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要求,推进规模经营。在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上,做精做细,发展赏花,看花,木雕,精油等相关配套产业,将xx镇建设成为“中国花木之乡”。
(2)加强区域协作:依托柏加镇的花木发展的辐射优势、xx镇电子交易市场及较好的交通条件,将浏阳市百里花木走廊的花木资源交易集中到xx镇,不断促进资源的`积聚和影响范围的扩大。
(3)跨行业发展:加大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合作,确定农业在食品工业、旅游业产业链中的地位。
2、工业强镇
(1)环保科技示范园建设:浏阳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浏阳市环保科技示范园。园区实现产业定位转型,退出印染产业,定位为以汽车零配件、机械制造、医疗器械、油茶综合开发、大型食品企业为主的综合型园区,形成一园二基地(机械制造基地和食品工业基地)的格局。机械制造基地争取引入整体实力较强、创新能力较强、与区域关联度较强的企业,及与区域大型企业合作能力较强的零部件生产企业。食品工业基地则争取依托当地特色菜肴发展熟食加工,如黑山羊制品,湘未蒸菜等,打造独具品牌,同时在巩固现有食品工业的基础上,将生物技术、有机食品以及食品饮料产业作为主要发展方向,打造知名品牌,做强入园企业。
(2)对接长株潭产业:长株潭产业的基本特点为以产业园为依托集聚发展,以轻工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已经基本形成,产业逐渐向“两型”方向发展。xx镇将以明星产业和新兴产业为主要对接对象,改变高端产品不足而低端产品相对过剩的局面。
(3)从区域产业带为重点:区域产业带经济主要以贯穿xx镇的岳汝高速公路和即将建设的南横线为依托形成,因此xx镇产业将与经济带上产业对接,对接中强调差异化发展,以填补产业带上产业的空白。
3、旅游兴区
旅游业将以xx镇区和北星社区为主。
集镇区主要发展油茶生态游,风情小镇体验游。依托油茶生态园,发展观光、采摘、休闲体验、餐饮聚会、滨水游戏为主的生态旅游。加快改造镇区风貌,建设独具特色的酒吧、旅店等服务设施。
北星社区主要发展佛教疗养游、休闲农家乐。以钟佛寺为依托,发展佛教参观、疗养、禅修等活动。在北星社区重点发展互动式农家乐,依托当地特色优势,发展踏春、农耕、探险等休闲娱乐活动,面向长株潭范围内短期度假游。
(二)产业空间发展策略
xx镇拟遵循“一心、三片”的产业空间发展模式。“一心”指中心镇区,将重点发展食品、机械制造、休闲旅游。“三片”指北部交通服务片区、中部综合发展片区、南部休闲旅游片区。北部交通服务片区包括跃龙村、双桥村、金牌村,主要发展花木油茶种植,交通互通口配套设施。中部综合发展片区包括甘棠村、金田村、田坪社区、连山村、涧口塅村、土桥村,主要发展食品工业,花木油茶种植集散、休闲旅游业。南部休闲旅游片区包括北星社区、柏树村、南门村、江东村,主要发展花木种植和休闲旅游业。
(三)区域联动战略
1、区域联动的空间结构
规划联动柏加镇,共建花木产业发展带;土桥陈昌故居,北星钟佛寺联动云龙示范区形成南部旅游经济圈,同时依托211省道形成贯穿区域南北的经济发展带,与区域北部的岳汝高速发展带及北部休闲路旅游发展带形成互动发展关系。
2、区域联动的交通框架
规划建设的南横线、长攸高速以及现状岳汝高速、沪昆高速构成xx镇便捷的区域高快速交通网络。xx连接线连接岳汝高速和南横线;绕城线连接岳汝高速和长攸高速。
通过对现有村道提质拓宽,加强xx镇与接株洲云龙示范区的对接;通过对020县道拓宽,实现与黄江公路、南三环东延线的良好对接,加强与长沙城区、工业新城及浏阳城区的联系。
产业发展规划 5
从社会环境入手,分析农业技术专业和行业的前景,并结合自我认知,写出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希望对农业技术类大学生和从业者有参考作用。
【规划期限】
三年
【起止时间】
20xx年9月1日至20xx年7月
【年龄跨度】
22岁至25岁
【阶段目标】
顺利毕业,考取研究生;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具备扎实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植物生产,植物育种和植物保护的知识技能,具备一定的管理才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
【总体目标】
成立一家专门提供农业科学技术服务和种子的专业性公司。
【个人分析】
有理想、自信聪明、擅长思考,有逻辑性,善于处理概念性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创造性思维,挫折承受能力很强,我十分乐于接受挑战、承担风险,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轻易后退,意志坚强。刻苦,有上进心,学习能力强。可能存在的盲点:过于注重逻辑,过于理智,忽略别人的情感。目前的校园内人际关系一般,成绩一般,有时候过于自信,给别人压迫感,做事情容易冒进。
【社会环境分析】
历史的车轮载着由中央执政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现在是一个政治稳定,经济、文化持续发展的国家,并且这种状况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种情况为每一个人都提供了一个好的发展机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中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
【职业分析】
随着农业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新型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加大,从目前看,解决新型农业技术人才问题还比较严重。农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不够合理等方面。农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目标是: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岗位培训为重点,加强农业综合技术运用和更新知识能力的提高,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发展,不但要保证一定数量的队伍建设,更要保证其质量和使用效益,发挥其效能。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培养农业生产和研究方面的高级人才学科,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现代农业的概念早已超出了人们传统观念中的模样,而成为涵盖了生态、营养、检疫、农产品贸易、农村社会的发展规划等现代产业。农业人才也开始从田间走向产业前沿。随着国内对绿色生态的逐渐重视和深度开发,农业类人才在城市建设中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1)目标分解:目标可分解为两个大的目标——一个是顺利毕业,考取研究生;一个是成为一个应用型复合型的专业人才。
对于第一个目标,有可分为把专业课、选修课学好,以便修完足够的学分,顺利毕业。把考研科目学好、掌握好,并掌握一定的面试技巧。接下来,还可以细分:如何学好每一门课程,在选修课程中,需要选修那些课程,如何学好。在考研阶段,如何分配时间,如何高效高质量的备考。
对于第二个目标,又分解为初步接触实践、了解实践,独立完成实践。接下来,还可以细分。在初步接触实践的过程中,要知道运用什么知识,采取什么技巧;接阶段,要知道如何积累经验;独立实践阶段,要能够独立发现,独立解决问题。
(2)目标组合:顺利毕业,考取研究生的前提是学好专业课程,而专业课程的学习则对职业目标的实现有促进作用。
【具体实施方案】
一个成功人士,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①拥有更详细、更具有实效性的全面的专业知识。
②对重要事件的细节保持敏锐度。
③对问题有刨根问底的精神,全面分析、判断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抓住机会,勇于行动。
⑤保持对新事物的敏感、创新和创意力。
⑥不断改进、追求完美。
⑧均衡的学习技巧与习惯。
要一个是成为一个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专业人才,需要缩小自己和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的差距。这些差距包括:
(1)书本上专业知识的欠缺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的欠缺,为了缩小这方面的差距,需要为自己补充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参与社会团体活动、广泛阅读相关书籍、选修、旁听相关课程、报考技能资格证书等。在校期间多和老师、同学讨论交流,毕业后选择和其中某些人经常进行交流。
(2)在实践工作中积极与老师沟通、加深了解;积极向老师请教不懂的问题,利用校友众多的优势,参加校友联谊活动,经常和他们接触、交流。关注社会各种新闻、消息,全面掌握社会动态,培养自己的敏锐的洞察能力,创新能力。
(3)农业科技人才还需要百折不挠的精神,需要有耐心,有韧劲,细心。而对于一个现代大学生来说,我们所缺少的恰恰是这一点,我们往往遇到一点点挫折就打退堂鼓;心浮气燥,粗枝大叶。这种差距,需要在实践中慢慢锻炼自己,逐渐改正。
【检查和反馈】
在实践认知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书本知识远远不够,特别是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缺乏,还有英语知识的薄弱,都急需提高,否则就无法适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我决定在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每天进行定量的英语学习,切实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我还发现,农业人才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很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而这正是我所欠缺的。我会在以后,多关注、学习一些关于演讲与口才方面的知识,抓住每一次在公众面前演讲的机会,增加经验,提高口语能力。
作为一个现代大学生,创新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我要关注国内及世界上的最新科技新闻、各种专业知识,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与敏锐的洞察力。
产业发展规划 6
为进一步提升茶叶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引导促进茶叶产业科学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茶叶是农业居首位的主导产业,在我县农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已成为占全县42%涉茶农民增加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柱产业,扩大就业机会、提高生活质量的民生产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产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
三、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
以打造“xx”品牌为主线,以市场建设、现代茶叶园区建设为重点,优化龙井茶、高山云雾茶、名优白茶优势区域布局,实施“六个一”提升工程,打造成为全国龙井茶生产、加工、贸易、文化中心和茶产品集散中心。
总体目标:
到20xx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14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9.8万亩,无性系良种比率达70%以上;茶叶产量达到7000吨,茶叶产值达到8亿元,其中名优茶6000吨;名优茶产值7.9亿元;茶机、保鲜、包装、精深加工等茶叶相关产业进一步发展,茶叶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总产值达20亿元。
四、优势区域布局
根据我县茶叶生产现状与发展潜力,重点建设一条示范带和三大优势产区。茶树优势品种为龙井43、安吉白茶、鸠坑种、浙农113和迎霜等。茶叶优势产品为大佛龙井、云雾茶等名优茶。
1、城西北茶叶销、加、旅示范观光带。区域包括、个镇(乡)街道。主要内容包含五星级市场创建和4a级景区建设,加工展示中心建设,示范茶厂建设,出口茶厂、出口茶叶加工项目建设,观光茶园建设。
2、中部名优早茶产区
本区位于县境中部,包括4个镇(乡)、街道。本区地势低平,光热条件为全县最优,可利用产茶季节早的优势,重点发展龙井43等早生优质良种,开发早茶生产。本区邻近城关,交通便利,可利用全县最具特色的三大茶场:,发展现代示范茶业。
3、西南部精品茶产区
本区位于县境西南部,包括4个乡镇。本区土地类型多样,以高丘台地为主,昼夜温差大,劳动力资源丰富,茶农加工技术水平高,可重点发展安吉白茶、鸠坑种等中迟生良种,发展白茶龙井、精品龙井茶生产。
4、东部山区多茶类名茶产区
本区地处我县东部,包括5个乡镇。本区地势高,降水丰沛,热量不足,生产季节相对偏迟,茶叶生产多以大户承包为主,可重点种植产量高、抗冻性强的优质茶树良种,以中生种为主。重点发展龙井茶、云雾茶等多茶类名茶生产。
五、主要建设任务
茶叶以“低碳茶业”为理念,从基地、加工、产品、市场、品牌及主体提升入手,引导产业转型,切实推进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建设现代茶叶示范基地。建设10个现代茶叶示范园区,其中三个省级茶叶主导产业示范园区,三个省级茶叶精品示范园区。园区内茶园喷滴灌、防霜冻设施以及杀虫灯等病虫害物理防治设施的安装配套。引导茶园向路沟渠、防护林、机械化等基础设施与生态保护技术措施等标准化配套发展。切实提高茶产业防灾减灾、优质高效的保障能力。
新扩建无性系良种茶园2万亩,逐步改造3万亩低产低效茶园,引导茶树品种选择从“早生”向优质转变,重点发展优质、高抗的无性系良种,逐步实现茶树早、中、晚生品种的合理搭配。
2、打造品牌。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加快商标的国际注册。在全县形成以“大佛”商标为龙头,企业商标为基础的“大佛龙井”品牌体系,培育若干个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品牌,摸索“母子品牌”双商标运作的成功经验,全面推广“大佛”、“龙井茶”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坚持办好一年一度的大佛龙井品牌文化节和重点城市的品牌推介活动。
加大国内外市场推广力度,充分利用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制作一张的.光盘,编印一本推广手册,扩大影响力。加强行业自律,有序推进在国内外的推广,逐步提高礼盒销售的比例,充分发挥品牌的增值效应,促进从原料输出向品牌销售转变。
3、创建示范茶厂。开展示范性茶厂创建活动,新建10家示范茶厂;要求厂房面积500平方米以上,具备1万公斤以上的名茶加工能力,生产设施先进,设备配置合理,管理规范科学,带动能力强。断续抓好100家标准化名茶加工厂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布局。全面改善茶叶加工环境,实现茶厂标准化、加工清洁化、产品无公害化。力争“xx”期末,60%以上分散农户向名茶厂集中加工。优化培育名茶厂加基地加农户生产加工模式,强化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通过集中加工、收青加工,让分散的农户集合成联合的生产主体。
规范提升加工技术,在做好精品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名优茶的机械化加工。坚持办好一年一届的茶王赛,着力营造重质量、学技术的良好氛围。
4、加快茶叶新产品开发生产。加快名茶多茶类生产,引导名优茶产品从注重外形向注重内质转变,着重扩大望海云雾等优质茶的生产,推进名优茶的大众化生产与消费。鼓励企业进行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工艺品等茶叶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生产,重视夏秋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产业发展规划 7
xx镇位于县城西南23公里处,全境由东向西走向的流岭山脉、东南—西北走向的胡岭山脉和南北走向的西岭山系错综相交而成。牌楼河、八里十河、寺坪河三条河流纵贯全镇,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镇。xx镇15村162个村民小组,4238户,15731人。全镇平均海拨950米,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400——660毫米。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是山茱萸、核桃、魔芋最佳适生区。按照全镇经济工作总体部署,结合“一村一品”近几年来的发展实际,现制定xx镇20xx年度产业发展规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畜、药、果、劳”四大产业为重点,按照“畜牧抓发展,林果抓科管,劳务抓培训”思路,坚持“多业并举,一业突破”的方针,采取“抓大户、建小区、抓协会、建基地、抓科技、提效益、抓营销、增收入”的措施,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增长方式的转变为目标,大力发展优质核桃、山茱萸、劳务输出产业,建立健全合作社组织,走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之路,全面推进我镇产业发展,尽快让产业化成为农民致富的主要来源。
二、目标任务
以华茂鸡、生猪养殖、中药材、林果业、劳务输出为重点,建基地、圹规模、提效益、促增收,围绕“打造优势、唱地方戏、走特色路”工作思路,与华茂公司、丹南富源药材专业合作社等公司、社团合作,走“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产、供、销做保障。
规范林果基地建设,建成百亩良种山茱萸采穗基地,完成万亩山茱萸科管,千亩核桃建园,形成千亩板栗、千亩核桃和万亩山茱萸基地建设。建成白桑塬村千头育肥猪场,东沟、常路、牌楼河、银洞散养鸡基地,建大棚达到15棚以上,全镇发展魔芋3000亩,良种核桃建园1300亩,种植中药材20xx亩,建成4个村的树型金银花基地。劳务输出达到6500人以上,创收入6800万元以上。
1、山茱萸产业规划。
加大协会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协会组织,结合党建载体促进协会正常运作,充分发挥农民协会功能。继续抓好“寺坪牌”山茱萸品牌推介工作,抓营销队伍建设,进一步开拓市场,提高产品销售业绩。积极邀请县以上林果专家加强林农科技培训,全年培训12场次,受训群众1000人次。积极联系县林果站加快启动山茱萸采穗园建设项目工程。白桑塬村标准化建园500亩,科管3600亩;石庙村标准化建园300亩,科管1350亩;龙嘴村科管1200亩。
2、核桃产业规划。
加大协会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协会组织,加强林农科技培训,全年12场次,受训群众1000人次。积极联系县林果站加强优质核桃高接换优培训,实现寺坪村、赵塬村高接换优4000株。
寺坪村标准化建园500亩,新发展50亩科管1350亩;赵塬村标准化建园300亩,新发展100亩,科管1000亩。
3、魔芋产业规划。
魔芋在xx镇是个新兴产业,以赵塬村、东沟村20xx年发展魔芋基地为基础,开展教育培训互动,继续提高魔芋种植面积,辐射带动1000亩以上的魔芋种植。
4、药业产业规划。
在做好传统产业山茱萸、核桃科管的基础上,每村发展集中连片丹参等同类中药材种植基地1个,连片面积至少50亩以上,由农综站组织至少培训6场次800人以上。抓住麦忙过后的机会,拟建树形金银花基地300亩并逐步扩大规模,规划在3至5年内成为我镇另一个主导产业,另一个增加群众收入的亮点;
5、畜牧产业发展。扩大畜牧小区建设,加快花园银洞散养鸡基地建设,在入秋前引进仔鸡;力争东沟村建华茂大棚鸡10个以上,加快白桑园村千头养猪场的建设进度,力争在年底前出栏一批,带动全镇畜牧业发展。
6、劳务输出产业规划。积极抓好劳务技能培训工作,开展培训6次以上,提高有组织外出劳务人数,努力转变务工工种,提高务工人员工资,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年底劳务输出人数达到4000人。
7、以百万亩油松林为依托,以金狮谷生态旅游开发为重点,争取项目招商引资,倾力打造金狮谷这一xx镇生态旅游品牌,全力营造蓝天、青山、碧水的`生态镇,休闲观光的旅游镇。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强力推进。镇上成立了“一村一品”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镇“一村一品”发展的组织管理、综合协调和检查考核。实行科级领导联系帮扶村支部制度,按照每个示范村和推进村由一个工作队驻村包抓,发展一个环境无污染、产品无公害、生产有规模的主导产业,形成一个有商标品牌的主导产品的总体要求,成立15个工作队,由副科级包片领导带队,把“一村一品”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年终考核,严格奖惩兑现。
2、因地制宜,制订规划。镇上抽调骨干深入全镇15个村实地调查,根据当地土地资源、气候条件、产业现状、工作基础、发展潜力等实际情况,在摸清底子的基础上,把发展“一村一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与扶贫开发结合,与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选择有发展潜力、市场前景好的产业,制订符合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
3、发展大户,示范带动。农村经济靠能人带动。我们把发展产业大户作为扩大基地规模、发展“一村一品”的突破口,采取“市场引导、群众自愿、政府扶持、试点示范、各方支持”的办法,培育了一批“敢为人先、科技领先、高点起步、规模发展”的产业大户,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强化服务,科技支撑。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为农村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保障。以示范村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推广名、特、优品种、高效实用栽培、无害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生物病虫害防控技术,优质良种、标准化生产技术和优质农资普遍推广。建立了“一村一品”科技指导员和农业“110”科技服务制度,制定无公害粮食、山茱萸、核桃、洋芋等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引导广大农民积极生产无毒、无害、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
5、夯实基础,改善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积极争取项目。实施十大惠民工程,积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依靠科技,加快产业化进程;,对产业发展示范户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最大支持,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
6、典型示范,宣传发动,建立“一村一品”发展引导体系。发展农村产业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结合当地发展实际,选择有群众基础、有发展潜力、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重点培育扶持。将涉农项目有效整合,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通过资金、项目、技术集中投入和帮扶指导,加快培植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专业村,努力培育一批示范辐射效应明显的发展典型。加大对“一村一品”的宣传力度,发挥典型示范和引导带动作用,营造一村一品发展良好环境。
7、培育新型农民,开拓市场,完善“一村一品”发展服务体系。努力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诚信意识,积极消除不良舆论,打造良好的品牌口碑;加大宣传,增强群众的参与和发展。
产业发展规划 8
为加快推动全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5G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及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老年人群的健康管理、居家环境及具养老服务等需求,全面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智慧化、个性化、多样化、便利化的养老产品和养老服务体系,实现个人、家庭、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及专业医疗机构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优化配置,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有关意见和规划要求,结合我市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围绕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开展各类经济活动,是在传统养老产业基础上,深度融合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孕育出的新兴产业形态,包括智慧老年用品、智慧医疗、智能家居、智慧家政、养老检测与监测等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具有跨界特征显著、产品形态丰富、适应养老需求、用户粘性强、产业成长性高等特点。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基础。
1、养老需求快速增长。当前,全省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老年人2019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高龄失能老年人增多、空巢化独居化加速。截至6365.9601172年底,全省常住人口万人,其中周岁及以上人口为万,18.41% ; 65886.8人占常住人口的周岁及以上人口为万人占常住,13.9320270人口的。预计到年底全省高龄老年人将接近万人,600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超过万人,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十四五”期间,老年人口数将逐步扩大,养老压力将进—步加剧。为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演进趋势,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育"智慧+ ”养老新模式、新业态、新应用,不断提高老年人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生活照护、精神慰藉等健康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高品质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长寿消费需求,激发由消费带动的老龄人口红利,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当务之急。
2 、产业基础条件较好。近年来在智慧健康养老相关的电子信息、软20xx件服务、人工智能、家用电器、医疗器械等产业领域均实现快速发展。
1020400年,全省拥有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家、软件服务业企业178480家、家电企业家、医疗器械企业家。其中,涉及智慧健康养老产品8045硏发生产及服务应用的企业约余家、产业规模约亿元。我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性能医疗器械等新兴领域创新活跃,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电、智医助理、体征测量监测、个性化健康管理、在线医疗诊治等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智慧健康养老应用逐步深化。科技、医药生物、护理等企业已经开发应用系列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以及智能家电、现代医药等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情况良好。
3 、模式创新初具特色。积极开展各具特色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大力发展医养结合产业,探索建立以市医院老年病科、市区护理院等为代表的"医疗机构+养老",以静安养亲苑、九久夕阳红护理院等为代表的"养老机构+医疗"两种医养结合发展模式,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目前正在积极规划建设健康产业园等重点康养基地。推动健康信息与医疗服务相结合的"互联网+"医疗模式,实现居民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一卡通用,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实施智慧健康养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和康复、健康教育咨询、中医养生保健等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建设紧密型医联体成效明显,养老信息平台、呼叫应急系统、健康理疗等得到广泛应用。
4、20试点示范成效显著。全省已有个单位入选工业和卫生健康委智慧3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名单,其中,家企业获批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62个街道(乡镇)获批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乡镇),个市获批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二)存在问题。
1、产业发展尚不充分,产品水平有待提高。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项新一代信息技术,目前我省在相关基础领域,如低功耗处理器、高精度传感器、新型人机交互、短距离通信、基础软件等关键技术储备不足,有关基础科研成果转化不充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且功能相对单一,同质化现象较严重;高端家庭服务机器人、康复辅具等产品主要被国外公司垄断;健康服务类可穿戴设备接口和通讯标准不统一,难以实现互联互通,采集数据的准确性难以达到医用要求;产品人性化设计水平有待提升,特别是面向老年人特定需求的适老化设计较为欠缺。
2、缺乏成熟商业模式,企业造血能力较弱。全省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当前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省内企业还没形成成熟、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目前主要采用企业运营、政府财政补贴的运营模式。智慧健康养老终端产品多数通过财政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免费发放给用户,医疗养老机构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信息技术和养老服务的结合方式比较单一,多侧重于线上软件系统开发,忽略线下服务体系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医疗、养老机构对于智能化的理解和技能掌握不够,无法充分发挥信息平台和智能硬件的潜力。
3 、涉及多个部门管理,推进机制有待优化。智慧健康养老涉及多个部门和电子信息、软件服务、家用电器、医疗器械等多个行业,部门之间信息尚未共享互通,协同推进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相关行业之间缺乏有效协调和对接,产业链上下游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政府与产业、机构、用户人群之间,存在交流沟通不畅等问题。新技术市场化应用推广缓慢,智能产品和服务应用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需求方无法找到合适的产品及服务。
4、信息共享亟待完善,信息安全有待加强。在前期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等方面,养老机构、平台资源、信息技术企业合作意愿不强,医疗数据、健康数据开放共享意识不高,"信息孤岛"情况普遍存在。打通平台壁垒,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形成良性互动、利益合理分配的发展模式,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庞大的用户数据和用户隐私管理,也是产业面临的关键性问题,监管技术和手段、标准和制度等亟待完善。
二、面临形势与机遇
(一)发展机遇。
1、战略地位不断提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国家及地方政府密集出台相关政策,不断提高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战略地位,有效促进资本市场进入和新技术硏发。随菴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势必更加重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不断完善老龄人口相关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养老服务市场开放,大力繁荣老龄消费,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加速发展。
2、市场需求增长强劲。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以及高龄、失能、慢性病老年人口快速增加,智慧健康养老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据预测从xx20192050602.5年到年,全国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从亿増长到接近5亿。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养老需求急剧増长。随舂老年人收入水平的提高,养老需求日益多样化,需要应用新技术、新方式、新手段,提高养老服务能力。
3 、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健康技术等正在取得5G群体性突破,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逐渐成熟,在智慧健康养老领域的融合应用不断加快、新产品不断涌现。智能传感技术、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在养老领域持续渗透,低功耗智慧健康养老终端、适老化交互康养平台及高效健康信息架构得以应用。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在基础科学和原始创新方面有差距,但在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开发方面并不落后。信息技术产业坚实的发展基础、蓬勃的创新创业活动以及不断优化的政策支持环境,为智慧健康养老的加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
面临挑战。
1 、用户认同与企业参与度不高。受制于老年人消费能力、消费习惯和应用操作能力等限制,目前市场上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推广使用难度较大,有影响力的大企业缺乏投入动力。智能化产品大多需要互联网环境, —些智慧健康养老产品脱离老年人实际需求,造成老年人使用不便,社会认同度不局。
2、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相对滞后。各类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系统,采用的接口通信和数据体系不完善,缺乏统一规范,数据互通共享困难。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等终端产品标准不统一,健康数据采集精度等指标要求参差不齐,影响用户体验和产品认知,不利于市场培育和产业发展。
3 、市场开拓较难且模式推广不易。目前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整体尚处市场化初期,大多数项目没有很清晰的商业盈利模式。发达地区多采用企业运营、政府买单的运营模式,智慧健康养老产品由财政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免费发放给用户,欠发达地区复制推广难度较大。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
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信息技术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丰富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供给,培育壮大企业队伍,打造知名品牌,提升服务质量,完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不断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便利化、智慧化的养老需求,促进老龄事业和老龄化社会进步,实现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更好发挥政府在规划、政策和市场监管中的作用,着力构建有效激励约束机制,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改善供给,提质增效。深入实施増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强化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企业开发适应老龄市场需求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增强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
创新引领,融合发展。大力培育市场创新主体,提升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完善产品标准和技术服务体系,推动关键技术、服务模式的创新。积极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应用的深度融合,优化基础数据、服务渠道、服务终端等资源的整合共享。
统筹推进,协调联动。坚持一体规划、分步实施,集中资源、重点突破。聚焦重点区域,完善特色布局和服务功能,建设一批智慧健康养老的应用示范。加强部门协调,统筹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环境,打造新的经济业态和运营模式。
(三)发展目标。
2025到年,全省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品牌认可度明显提升,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和各具特色的产业园。
2025——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到年,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总体规模突20%破百亿元,年均増速保持以上,培育形成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产业基地、领军企业和典型产品,形成一批应用试点示范推广成果。
——供给水平明显提高。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品质明显提升,品牌附加值、市场影响力和消费者认可度不断提高,培育壮大一批优秀产品入选国家10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个以上重点产品进入全国细分领域3销量前位。
——市场环境明显优化。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进一步健全,打造一批技术服务、信息共享、创新孵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市场竞争秩序和消费环境明显改善。
四、重点方向与实施路径
(一)大力发展基础硬件产品。
1 、重点发展方向。
——芯片。重点发展低功耗、小体积、高效能,适用于可穿戴设备、便携式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家居家电等领域MCU(FPGA(的芯片,包括微控制单元)、现场可编程门阵列)、通信ASIC(芯片(移动通信终端芯片、核心网络设备芯片)、专用集成电路)、DSP(数字信号处理)视觉传感和图像处理、高清视频芯片、存储芯片等。
——传感器。重点发展微型化、智能化、仿生化、无线网络化的新—代传感器。包括心率、血氧、血压等生物传感器;声音、图像、位置感应等环MEMS AI;境传感器(微机电系统)和(人工智能)新型传感器等。
——显示屏。重点发展包括用于血糖仪、电子体温计、家用血脂仪、智能血压计、智能手表等健康服务类可穿戴设备的小型、柔性显示屏;以及用于智能电视、家庭多媒体终端、家用康复训练仪等智能家居产品的大中型显示屏。
——人机交互。重点发展利用语音识别、语义理解、语音合成技术实现人机交互,通过智慧陪护、智慧客服等多种手段,为老年人或子女提供人机交互的在线咨询、在线订购、健康宣教、服务呼叫、应急处置、主动关怀等服务。
2、实施路径。
——推动电子信息核心关键技术硏发。鼓励支持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优势,联合高校、科硏院所加快推进低功耗高性能微处理器、高精度传感器、智能传感器、健康生理检测与监测等关键技术硏发;推进自然人机交互技术,特别是智能感知与认知、虚实融合与自然交互、语义理解和智慧决策等技术硏发;突破人脸识别、虹膜识别、声纹识别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提升智慧健康养老产品人机交互性能的无障碍性。
——打造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创新高地。围绕中国声谷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健康大数据、健康养老基地等特色园区建设规划,加强开展招商引资、引智合作,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优势强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项目和企业,培育智慧健康养老关键材料、元器件、芯片制造及封装、测试、整机和服务各个环节配套企业,创新发展通用语音芯片、智慧健康养老可穿戴控制芯片、智能家居控制芯片等关键产品,打造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创新高地。
(二)创新发展智慧健康养老终端产品。
1、重点发展方向。
——智能可穿戴设备。重点发展健康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可穿戴监护设备,对血压、血糖、血氧、心率、心电、体温等健康指标逬行实时、连续监测,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在线即时管理和预警。发展低功耗、微型化血糖、心率、心电检测等可穿戴产品,满足健康管理、运动健身、医疗服务、安全保障、文化娱乐等多样化需求。
——智能家居产品。突破家庭互联、家庭网关、远程云平台管理等核心技术,发展适用于健康养老的基于实时互联互通和云数据分析支撑的智能家居产品。发展适用家庭健康养老的智能电视、智能音箱、智能空调、智能冰箱、智能洗衣机等智能家电及终端产品。
——家庭智能服务机器人。突破多模态人机交互、环境理解、自主导航、智能决策等核心关键技术和伺服电机、减速器等关键部件,重点发展满足个人和家庭家居、情感陪护、娱乐休闲、残障辅助、安防监控等需求的智能服务型机器人,提供轻松愉快、舒适便利、健康安全的现代家庭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智能养老监护设备。重点发展用于家庭养老及机构养老的智能轮椅、监护床、智能洗浴装置、智能便器等新型适老化智能监测、康复、看护设备,开发预防老年痴呆症患者走失的高精度室内外定位终端,实现自主自助的养老功能,提高用户自主养老、自主管理的能力,提高社会和家庭养老资源的使用效率。
2、实施路径。
——突破一批智慧健康养老终端核心关键技术。依托各地产业优势,开展医疗健康电子产品和系统的研发,促进健康保健、居家养老等智能终端与系统的完善。发展适用于智慧健康养老终端的低功耗、微型化智能传感技术,室内外高精度定位技术,大容量、微型化供能技术,低功耗、高性能微处理器和轻量操作系统。突破适用于健康管理终端的健康生理检测、监测技术。支持大容量、多接口、多交互的健康管理平台集成设计。推进健康状态实时分析、健康大数据分析等智能分析技术的发展。
——丰富智慧健康养老终端产品供给。针对个人、家庭、社区、机构等不同应用环境,发展健康管理类智能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失能老年人辅助设备等,满足多样化、个性化、便利化、智慧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不断提升智慧健康养老终端产品适老化水平,提高产品的经济性、安全性和适老性,提升老年人的舒适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推进智慧健康养老商业模式创新。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探索民办公助、企业自建自营等多种运营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推进基本、保障性产品政府保底购买,高端、个性化需求市场调配的运作机制,推动用户、终端产品企业、健康养老机构等实现共赢。建设智慧健康养老终端产品租赁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租赁服务。
——培育壮大智慧健康养老终端基地。依托有关企业和集聚园区的品牌效应和集聚优势,吸引国内外智慧健康养老终端企业进驻。培育一批具有技术实力、区域特色和市场影响力的智慧健康养老终端品牌企业,打造智慧健康养老终端创新发展新高地。
(三)做大做强软件产品和系统平台。
1、重点发展方向。
APP——智能应用软件。重点发展应用于各类智能终端、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的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软件,包括远程提醒和控制、自动报警和处置、动态监测和记录、紧急呼叫、家政服务、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健康咨询、运动健身、健康监测、寻医问诊、挂号预约、智医助理、智慧陪护、养老服务等软件产品。进一步丰富应用服务种类,突出应用程序界面友好、简洁易操作的特点。
——公共技术平台。重点发展面向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居家养老等服API务的应用工具包,构建开源开放、数据共享的应用开发平台,开放(应用程序接口)。建立统一技术应用架构的终端产品服务,吸引应用开发者在平台上进行应用程序开发,形成开放共赢、可持续发展的应用生态体系。
——智慧养老系统。支持企业加快构建以智慧健康养老系统解决方案为核心,以健康传感器和数字化健康产品的硏发设计、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信息技术咨询、数据处理和存储、数字内容服务为关键环节的"智能硬件+云平台+服务体系"综合系统平台,优化健康养老服务流程,推动各环节融合应用,实现智慧健康养老产品与服务的倍增效应。
2 、实施路径。
——加快建设智慧健康养老软件产业集群。依托中国声谷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优势资源,以行业骨干企业为核心,联合有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智慧健康养老软件与系统平台产业集群。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产业园加快相关产业集聚,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跨行业融合性技术研发,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实现共享、共生、共嬴的良好产业生态。
——加快全省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综合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利用世界银行支持安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全,充分整合各级养老服务管理系统、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统一规范、互联互通的全省健康养老服务数据中心和管理应用平台。建立健全全省老年人口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基础资源数据库,建立省、市、县(区、市)老龄健康信息数据库,健全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跟踪监测系统,逐步实现对老年人信息的动态管理。加快构建居民、社区医生、医院医生、卫生管理机构、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的数据协同互动平台,实现服务范围、应用环境的可扩展、高效运行。
(四)加快发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服务。
1、重点发展方向。
——智慧型养老机构终端综合服务。研发和推广基于养老机构管理服务需求的智慧养老机构综合服务模式,发展机构内老年人的无线定位求助、跌倒监测、夜间监测、老年人行为智能分析、老年痴呆症患者防走失、视频智能联动、门禁系统联动、移动定位、消费娱乐等相关技术、产品和服务;重点硏发推广智能辅助照护设备等利于降低一线护理人员劳动强度的智慧养老产品。
——智慧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重点发展集养老服务信息资源整合和服务转介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提高养老服务供需对接效率;发展社区智慧生活照料、护理康复、情感陪护等服务;推进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和智能安防设施改造,推广居家环境监测与居家安全、远程看护、亲情关怀等服务。
——医养结合康复服务。支持硏发医疗辅助、家庭照护、安防监控、残障辅助、情感陪护等智能服务机器人,大力发展健康管理、健康检测监测、健康服务、智能康复辅具等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
——康养产品及服务。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康养领域应用,重点研发推广智能假肢矫形器、智能轮椅、智能移动设备、智能生活辅具等智能康复CCRC(辅助器具(老年)设备;打造一批智慧康养社区和基地,开展基于持续照料社区)模式的一体化智慧康养模式集成设计和推广。
2 、实施路径。
——大力推动智慧养老机构建设。全省范围内开展示范智慧养老机构创建遴选,提升现有养老机构智慧化水平,支持各类主体新建智慧健康养老机构,引导已投入运营的养老机构创建智慧养老机构,加快智慧养老服务在养老机构的推广应用。
——发展智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结合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建设,提升市区(县)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街道(乡镇)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智慧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引导养老服务机构开展智慧照料、智慧医疗、智慧助餐、智慧文娱、智慧康旅等服务。依托三级中心,建设智慧养老产品及服务展示和租赁平台,提高产品及服务推广力度;推进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和智能安防设施改造,在十三五全省户试点的基础逐步扩大试点。
——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深化医养签约,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签约合作,签约医疗卫生机构在服务资源、合作机制等150方面对养老机构予以支持。鼓励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张以上床位50养老机构和收住人以上特困人员供养机构必须内设医务室和护理站;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按规定纳入医保协议管理范围。对养老机构内设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护理站,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举办的养老机构,享受社会办养老机构同等财政扶持政策。
发展基层健康养老服务,城区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将医养结合服务设施纳入建设布局,农村地区应结合实际,将乡镇卫生院与敬老院、村卫生室与农村幸福院统筹规划、毗邻建设;利用现有基层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改扩建一批社区(乡镇)医养结合服务设施;落实扶持政策,鼓励各类主体在社区设立集医疗护理、生活照护等服务于一体的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机构。建立村医参与健康养老服务激励机制,有条件的地区可支持家庭医生出诊为老年人服务。
——推进康养服务示范试点建设。打造康复辅助器具(老年)、康养产品用品生产示范基地,推动智能康复辅助器具(老年)、康养产品用品硏发生产。在全国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城市开展智能康复辅助器具(老年)等智慧养老产品租赁试点,对价格高、流通性低、老年人需求度高的高端产品,探索以租赁方式在老年人家庭进行推广。加强养老服务区域合作,发挥旅游休闲区等生态康养资源优势,打造智慧康养服务示范基地,对接省内外旅居养老需求。依托有基础、有条件地区的中医药资源优势,开展中医特色老年人康复、护理、养老等服务。
五、产业布局
立足全省现有产业基础,结合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按照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的原则,整合空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形成特色明显、分工合理的全省特色化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布局,在全省范围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园。
依托产业基础进行全产业链布局。围绕中国声谷、软件园区、生物健康大数据产业园等,重点开发面向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居家养老等服务的软件APP应用工具包和应用开发平台;开发应用于各类智能终端、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的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软件及"智能硬件+云平台+服务体系"综合系统平台;依托智能家电和集成电路等制造基础,重点发展通信芯片、高清视频芯片、智能新型传感器、显示屏、智能小家电等产品;发展低功耗、微型化血糖、心率、心电检测等健康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类可穿戴监护设备;发展智能服务型机器人、智医助理等。引导智慧养老机构开展智慧照料、智慧医疗、智慧文娱、智慧康旅等服务。
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全市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打造城区居家、社区养老"二十分钟服务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产品,打造"一站式”智慧养老服务综合体。
围绕云计算产业园,重点布局开发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软件及数字视听等产品。基于互联网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智慧便民服务和关怀照料等养老互助服务。依托中医药之都建设,发展医养、康养、旅游服务及中医药产品。
拓宽大数据产业链布局,加快推进"互联网+智慧养老"大数据应用服务项目建设,推动智慧养老系统建设,打造养老机构、养老服务监管等智慧化平台。
加快推广智慧养老应用,重点建设智慧健康养老平台,推广使用健康监测、康复理疗、安全防护等智能终端产品,实现老年健康状态动态监测。
推进家庭医生远程诊疗、服务机构视频关爰和云端智能服务机器人的应用,探索建立远程居家照护服务模式。
围绕机器人产业园,建设服务机器人产业基地发展满足个人和家庭xx家居作业、情感陪护、娱乐休闲、残障辅助、安防监控等需求的智能服务型机器人。依托软件产业园,重点开发远程提醒和控制、自动报警和处置、动态监测和记录紧急呼叫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软件,以及”智能硬件+云平台+服务体系"综合系统平台;围绕智能家电制造集群,重点发展高清显示屏、可穿戴设备显示屏、高端智能空调。
重点建设市级养老大数据中心等一批智慧健康养老信息平台,依托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打造一批医养融合中心和养老产业集群。创建一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布局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软件;布局智能家电、高清摄像头和智能识别模组及智能终端设备等。
充分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新安医学、养生文化资源优势,面向发达地区,探索健康养老服务新模式。重点加强智慧养老社区和旅居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在智慧养老社区和机构率先推广柔性可穿戴生理监测设备、智能陪护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智能健康设备、智能洁具、老年人看护系统、智能家居控制等产品应用,基于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强化自动诊断、慢病监测、健康管理、健康预警、辅助诊疗等服务,构建便捷的智慧康养体系。
六、主要任务
(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突破。鼓励省内有关企业联合相关高校、科硏院所,以老年人健康需求为导向,加强智慧健康养老领域基础硏究与应用硏究的融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重点产品的联合攻关和技术硏究,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医疗技术等在智慧健康养老领域的融合创新。
二是建设和优化各类创新平台。优化提升现有相关创新平台水平,鼓励企业积极硏发新技术、新产品。鼓励和扶持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及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推进工业设计创新与智慧健康养老融合发展。
三是加强创新资源共享与合作。鼓励省内有关企业牵头成立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联盟,开展创新项目硏究、技术共享和成果转化推广。加强公共数据和资源平台建设,提高开放共享水平和专业化服务能力,大力集聚创新资源。鼓励省内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联合硏发,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采取智力与技术入股方式与中小企业建立创新联合体。
(二)庾量标准提升工程。
—是通过制造升级提升产品质量与性能。从提高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功效、性能、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外观设计水平入手,结合产品生产、制造的模块化与集成化特征,促进智能制造、柔性制造、网络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创新发展,积极推广和运用精益制造、全面质量管理、卓越绩效等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开展质量比对、质量攻关、质量改进等活动。严格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与质量提升的协同互动机制,带动产品性能和服务质量水平整体提升。
二是完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利用标准化、专业化的产品测试平台,开展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测试、验证工作。支持相关企业开展健康、养老等领域服务认证。支持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智慧健康养老制修订,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团体标准、企业标准,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水平。
(三)品牌培育与宣传工程。
—是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培育。促进智慧健康养老品牌与养老服务产业融合,提高品牌产品附加值和性价比。支持品牌企业创新商业模式,与大型养老机构、社区、医院、老年文化中心等机构合作。鼓励地方和行业协会依托产业集群、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区域品牌创建工作。
二是多渠道加强品牌宣传。充分利用电视、移动互联网、广播、报纸等多种宣传形式,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健康养老服务事业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支持举办设计大赛等活动,利用新媒体等有效传播渠道,加强品牌宣传。
(四)新业态培育工程。
—是加快智能交互新产品开发。加快推逬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5G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健康养老领域的深度应用。支持智能交互、智能操作、多机协作等关键领域产品研发,提升可穿戴服装服饰、家庭服务机器人、洗浴设备、养老监护装置、康复器具、健康监测产品、日用家居家电、智慧医疗等适老产品和服务的智能水平、实用性和安全性,开展养老机构、社区、医院、家庭等多种场景应用,建设一批智能产品的测试评价和应用示范项目。
二是推进双创工作。借助区域高校、科硏院所的人才与技术优势,带动省内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
三是鼓励探索可持续运营模式。支持产业链各环节积极探索运作机制,形成多方受益的利益分配方案,推动用户、终端企业、系统集成平台、医疗机构、第三方服务商等实现多方共赢,形成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可持续运营模式。
四是加大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力度。发挥示范企业、示范街道(乡镇)、示范基地引领和带动作用,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构、社区服务中心和相关企业积极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模式,鼓励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园。
(五)开放合作工程。
—是鼓励企业开展国际合作。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行业协会、国际论坛、博览会等途径对接全球优质企业,通过收购、合作等方式引逬海外优秀产品、先逬技术、服务平台和国际化人才,促进对外开放和合作。
二是加大产业招商引资力度。深化国际国内合作,针对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链薄弱及欠缺环节,瞄准国内外一流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准招商对产业链进行补充、延伸和强化,借助招引企业的实力和品牌知名度,带动当地企业发展。对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化项目,积极给予相关政策扶持。
三是鼓励产品国际注册与出口。鼓励有关企业积极响应国家"一带—路"建设计划,加快产品国际注册,积极开展国际业务,扩大产品出口,推动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四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引进智慧健康养老领域发展所需的智力和技术等资源,拓宽国际健康人才培养渠道,巩固拓展智慧健康养老合作项目。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跨部门协同合作。
发挥省智慧养老事业和产业领导小组作用,强化部门间在政策、标准、行业管理等方面的沟通协作,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协调互动、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各市经济和信息化、民政、卫生健康、科技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本地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建立工作机制,密切上下联动和横向协作。
(二)加大产业政策扶持。
积极推动各部门加强对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扶持,发挥制造强省、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养老服务等政策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推动优秀产品和服务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中的应用,支持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三)完善投融资机制。
不断创新投融资机制,优化投资方式,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健康养老项目建设。强化政策引导和带动作用,不断加强智慧健康养老领域融资模式创新,探索信贷服务创新,鼓励智慧健康养老领域建设项目开展股权和债权融资,探索政府和PPP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发挥安徽省健康养老服务产业投资基金作用,对智慧养老类项目优先投放,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推广。
(四)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围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重点,落实国家及省各类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急需紧缺人才、高端人才等引逬力
度。持续开展养老人才培养培训"十百千万"工程,将智慧健康养老领域从业人员纳入省内相关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利用外脑,加强与国内外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专家级人才的联系和沟通,为我省引进智慧健康养老项目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
(五)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加强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数据服务标准硏究,引导我省智慧健康养老企业与信息安全企业、高等院校、科硏机构加强合作,研究智慧健康养老信息安全标准。推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流程规范评价,推动构建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市场自治的综合监管机制。推进相关平台建设,融合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咨询服务机构,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组建以技术创新、标准制订、产业应用为目标的产业联盟。推动数据开放共享,统筹养老服务数据资源,推进构建横向对接、纵向贯通的全省性养老服务数据资源中心和管理应用平台。
产业发展规划 9
发展支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振兴农村经济,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农民致富、农业振兴、农村发展的一项伟大工程,必须坚持抓好、抓实、抓出成效。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会议精神,按照镇政府要求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科学规划建设“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通知,结合我村实际,特制订我村“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
一、基本情况
李家城则村位于天赐湾镇政府驻地东南9公里处,地形地貌为典型的梁峁涧地。全村总土地面积平方公里,农业生产条件较差,无霜期只有120天左右,年降雨量300mm左右,有包茂高速,307国道,206省道贯穿南北。
该村主导产业以肉牛、生猪、羊子养殖和玉米、洋芋种植为主,现有耕地亩(其中水浇地1100亩,梯田地500亩),垻地300亩。人工草地7000亩,林地16203亩,退耕还林地4376亩,养殖水面150亩。截至20xx年底羊子存栏7500只,生猪存栏500头,肉牛150头。
20xx年我村种植黑土豆(黑金刚)34亩,新建狗獾养殖场一处,购进种獾20组(每组3只,一公两母),20xx年将养獾场改为养猪场,现有大小猪一百多头。
二、主要产业情况
种植业和肉牛、生猪、羊子养殖业是我村的两大支柱产业,全村的'亩耕地,种植玉米、土豆、杂粮。由于肉牛、生猪养殖的强势发展和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也大大加快,农民生产条件也得到较好改善。随着乡村振兴的整体推进,农村科技培训,也得到了强化,农民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85%以上的农户都基本掌握了1-2项实用科技或增收致富项目,尤其是肉牛养殖业,大面积的土地流转让更多的劳动力得以释放,多数劳动力外出务工,剩下来的可就近在一些流转土地承包方内务工,双向收入增加家庭收入,主导产业水平大幅度提高。
三、近五年发展规划
(一)规划原则
本着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立足现实、着眼长远、逐步推进、效益永续的原则抓好我村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工作,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夯实牢固的经济基础。
(二)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在近五年内实现全村范围内优质肉牛、生猪养殖和温室大棚产业的全覆盖。即两大支柱产业在11个村民小组中分别形成“板块”,做到相对集中,各显特色相互带动,快速发展。具体目标:以种植业、肉牛、生猪养殖为主的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尽可能增加流转面积,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使全村广大务工人员尽可能的实现本地就业务工,做到规模进一步扩大,实力进一步增强,效果进一步明显。同时,温室大棚产业是李家城则村规划的一项新的主导产业,通过发动群众、引进良种、广泛种植等环节,在村里进行大户带动散户,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提高、稳面增收、以点带面,推动全村优质高效品种的推广。
未来五年,我村将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为契机,以发展支柱产业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不断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努力实现农业安全稳定,农村安定有序,农民安居乐业,努力实现“一村一业”和“一户一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目标。
产业发展规划 10
为促进我乡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十二五”期末村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根据县“十二五”发展规划,立足我乡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在广泛征求乡村两级干部与村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基本现状与发展需求
(一)、基本现状
河峪乡位于县城西部,驻地河峪村,距县城30公里,东邻箕城镇,南靠云簇镇,西连武乡、祁县,北接西马乡,西北高、东南低,俗称“三滩、三沟、六道梁”,总面积224平方公里,是全县面积最大的乡。全乡下辖27个行政村,4535户,12788口人,20xx年人均纯收入2097元。
该乡属典型的农业乡,耕地面积33791亩,年降雨量650—700毫米,无霜期145—170天,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业种植以玉米、谷、大豆、高粱为主,其中玉米1.97万亩,杂粮1.36万亩;干水果种植以酥梨、核桃为主,其中酥梨现共发展1500余亩,核桃共发展1000余亩;畜牧生产以笨鸡、牛、羊养殖为主,现有牛2018头,猪319头,羊16369只,鸡3万余只,是全县最大的林业、畜牧业
生产基地。
(二)、制约因素
1、发展意识滞后。由于交通、信息闭塞等因素,河峪乡农民谋事、创业的意识还不高,学科技、用技术的积极性还较低,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理念尚有待加强。
2、发展能力不足。一是发展资金不足。河峪乡多项优势产业现已初具规模,规模化、产业化已经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相应的资金需求量也日益增长,自筹能力的有限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二是产业化组织能力不强。村民普遍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对产业化的认识尚停留在表面,特别是产业化的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3、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全乡27个行政村中500人以上的村仅有11个,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积累,难以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发展需求
通过对部分农户的走访调查,结合村干部、村民代表的情况反映,明确河峪乡农民增收的现实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资金不足的问题在产业大户与普通村民中均比较普遍,由于自筹能力有限,亟待在产业的启动、培育、发展壮大过程中,能给予资金扶持。
2、加强技术服务。一是加强新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依托本地优势,加强适合本地发展且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的引进,积极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3、强化与市场的对接。一是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发布自身产品信息;二是希望建立专业的经济组织、经济人队伍,强化与市场的对接。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河峪生态旅游乡这个中心,以生态旅游开发为主线,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支撑,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依托,以农民增收为重点,着力建设“一区两带三基地”,“一区”即把河峪建设成为生态旅游示范区,“两带”即规划建设河峪南畜牧业繁殖带和河峪北用材林经济带,“三基地”即前庄和岩良片区的酥梨生产基地,东形彰和清秀片区的小米、杂粮生产基地,寄子、鱼头片区的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基地,通过产业发展壮大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三、建设原则
1 、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引导的原则
以规划为龙头,把整体规划、综合规划、系统规划有机结合;以土为本、以人为先,遵循山地农业的现状和农民致富增收的现实要求,定时、定量、定位地把实现农民增收翻番的目标、任务、指标有机安排。
2、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科学指导,深入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发展现状与问题。立足河峪乡特点,突出区域特色,理清发展思路,提高规划针对性。
3、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
科学处理好近期建设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关系,处理好分步实施与整体推进的关系。尽可能实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项目内容分步进行,循序渐进,环环紧扣。
4、坚持政府引导,依靠群众的原则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领导和引导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四、具体规划
(一)、总体目标
按照“一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的发展思路,20xx年规划起步实施,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14.87%,20xx-20xx年全面推进,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16%左右,20xx-20xx年完善提高,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16.1%左右,力争到20xx年,实现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1、干水果产业
酥梨现发展1500余亩,未来5年计划依托前庄、岩良酥梨生产基地,新发展优质酥梨1500亩,实现规模翻番,同时在鱼头、寄子片区建设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基地,延伸产业链条;核桃种植现发展1000余亩,未来5年,计划依托河窳、鱼头等核桃生产基地,新发展优质核桃10000亩,实现种植规模10倍增长。
2、畜牧产业
现畜禽存栏情况为:牛2018头,猪319头,羊16369只,鸡3万余只。未来5年,在肉牛养殖上,充分利用河峪乡山大坡广的优势,在不影响生态的前提下,依托西沟、辉教、后庄肉牛繁殖基地,发展肉牛2100头,实现规模翻番;笨鸡养殖上,依托寄子笨鸡孵化合作社,规划建设刘家沟笨鸡养殖基地,力争在“十二五”期末,笨鸡存栏量保持在10万只左右;在羊养殖上,根据河峪乡实际及封山禁牧政策,在推广圈养方式的同时逐步限制羊养殖规模。
3、小杂粮产业
现小杂粮种植面积1.36万亩。未来5年,计划在现有规模基础上,依托五福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在品种选择、品质提升上下功夫。推广谷子小杂粮隔年轮茬种植,大力发展药用大黑豆、小豆、绿豆等品种,实现小米原谷和小杂粮种植的规模稳定和良性循环,以品质提升促进收入增长。
4、休闲观光农业
现岩良村已基本形成集休闲、观光、体验、购物于一体的产业框架,并对周边村形成了强有力的示范带动效应。未来5年计划在云竹湖沿岸有条件的村积极发展农家乐、采摘园等产业,加大休闲观光农业的培育力度。
(三)、规划布局
1、规划建设“一区”即生态旅游示范区。一是围绕“一山一水”做好山水文章。依托云竹湖休闲旅游垂钓节,开发垂钓节及钓鱼大赛的上下游服务项目,以打造游客和选手休息寄居处为突破口,提升云竹湖周边农家乐旅游服务水平,以假日休闲游为重点,开展季节性强、经营形式灵活、独具山水人文特色的采摘等农家风情体验类旅游服务项目,以原汁原味的农家吃、住、行、玩吸引太原、榆次等地的都市游客;围绕打造悟云山户外休闲活动基地,探索开发具有悟云山特色的户外休闲活动项目,提高悟云山户外休闲在旅游业界的品味和知名度;二是围绕“一寺一庙”,链接晋中旅游。强抓汾邢高速的建成通车带来的区位优势,将禅山崇圣寺和福祥寺融入到以平遥古城和乔家大院、王家大院为主要景点的'一小时晋中精品旅游圈;三是继续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扩大河峪的生态优势。以巩固扩大林改成果为抓手,搞好林木管护,实施好退耕还林、通道绿化、村庄绿化和库边绿化四大生态工程,特别是要以云竹湖—悟云山旅游线路和汾邢高速过境段为重点,实施好通道绿化;四是加大旅游开发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客商和资金,建设旅游开发服务场所及设施,提高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逐步形成完整的旅游服务硬件体系,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2、规划建设“两带”。一是河峪北用材林经济带。河峪乡群众有着种植用材林的良好习惯,全乡森林覆盖率达10.09%。十二五期间,我乡将积极用好用活国家林业发展政策,力争在五年内使全乡用材林面积翻一番;二是河峪南畜牧业繁殖带。全乡现有大牲畜2018头,猪319头,羊16369只,鸡3万余只,畜牧产业基础较好。十二五期间,我乡将严格按照林牧并重、适度发展的原则,重点培育肉牛、笨鸡养殖。
3、规划建设“三基地”。一是建设前庄和岩良片区的酥梨生产基地。前庄、岩良具有良好的酥梨产业发展基础,优质酥梨面积共有1100余亩。今后五年,我乡将以酥梨基地建设为抓手,积极引导标准化、规模化的产业框架的形成,并以此带动全乡干水果产业的发展;二是建设东形彰和清秀片区的小米、杂粮生产基地。河峪小米已申请原产地保护认证和ISO产品质量认证,产品远销北京、太原等地,下一步我乡将积极依托五福小米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推行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标准化生产程序,以过硬的质量打造河峪小米品牌;三是建设寄子、鱼头片区的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基地。寄子、鱼头具有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的经济基础,十二五期间,我乡将积极扶持、科学规划,在调动村民自筹自建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外资,建设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基地,延伸农副产品产业链条,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保障措施
1、加大对主导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辐射带动能力。一是积极帮助干水果、小杂粮、肉牛养殖等主导产业的经营农户解决资金和技术难题,依法开展土地流转,确保优质土地资源向主导产业集中;二是着力加强对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扶持,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以保障人畜饮水安全和提高农业灌溉水平为目标,着力完善水利设施配套,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害风险能力。同时推行水利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水利设施建设、管理方式,确保水利设施有人建、有人用、有人管;二是积极争取土地项目,实施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确保全乡耕地面积占补平衡,努力实现有增无减;三是大力实施小流域治理,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重点实施好刘家沟流域治理工程,东清秀—西沟流域治理工程和岩良—圪坨—苍竹沟流域治理工程。
3、加大品牌打造力度,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一要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从生产地域、技术标准到市场入口实行严格的管理控制;二要加大品牌的宣传拓展力度,依托河峪乡的旅游优势,重视和做好品牌营销,进一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要整合品牌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品牌的综合市场效应,综合宣传推介河峪独具特色、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和水等自然优势,将河峪系列农产品包装打造成绿色、生态、无污染、无公害的健康农产品,将河峪打造成为绿色生态农业区。
4、统筹利用区位优势,构建高效物流体系。汾邢高速建成通车后,将在鱼头设置出口,鱼头将成为全乡农副产品出境的第一站,也将成为来云竹湖旅游的第一站。围绕建设利用好农副产品出境“第一站”做好农副产品加工转换和物流交通,规划建设以鱼头、河峪为中心的农副产品加工转换基地和物流基地,帮助本土经营户及外地客商兴建酥梨、小米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物流企业,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5、积极引进外资,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问题。通过创优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外资,为我乡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6、加大新型农民培育力度,打造高素质的产业发展队伍。针对村民普遍发展意识不强,发展能力不足的情况,加大新型农民培育力度。并着力培养专业的市场经济人,加强与市场的对接。
产业发展规划 11
一、基本情况:
xx河村是一个贫困村庄,位于赤岩镇最偏远的地区,自然条件较差。有10个村民小组,423户,1418人。它是由原来的浩平、金平山、福家坡、低屋和灵沟五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东连白河县,南连双河口村,西连天宝村、马宝村,北连金寨镇。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滞后的制约,是全省首批确定的贫困村之一。目前,全村有贫困户203户,561人。通往村庄的水泥路沿河而过。现在已经修建了三条支祖路,都是土路。如果是风雪天气,他们就不能通过。低压电网仅改为每个组的中心点,偏远村庄的庭院未改到位。近年来,饮用水项目依赖于人民的投资和劳动。水利局支持水质,修建了两座小水塔,解决了沿河近百户居民的饮用水问题。村里20%的农民的饮用水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劳务输出、烟草、蚕桑、畜牧业和粮食生产。截至20xx年底,全村粮食种植面积2450亩,产量412吨,劳务输出约300人,收入近600万元,烟草种植面积350亩,产值25万元,人均纯收入约3000元。
二、产业布局
(1)四个组和十个组是烟草的主要组,两个组补充,每年种植350多亩烟草,收入近800000元,其中两组烟草具有独特的条件,它们的视觉、气候、土壤质量和技术基础适合于烟草的发展。然而,由于交通不便,很难扛在肩上。到目前为止,烟草之路还没有解决。这批农民已经放弃种植烟草,导致近8000万元的烟草种植面积逐年下降。
(二)蚕桑生产分三、四、七、九组分布,20xx-20xx年发展规模超过300家。然而,近年来,农民工整体外出,放弃了桑园管理,导致种子产量下降。
(3)受自然条件影响,部分群体以农民工为主,全村劳务输出约300人,收入近600万元。
(4)畜牧业:我村从2008户到2009,6户建立了猪场,但是近年来由于市场价格不稳,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农户,但我们村的畜牧业发展仍有必要的基础,这对维戈有着必然的发展潜力。猪、牛、羊和鸡的快速发展。需要进一步规划,逐步实施,增加技术培训,扩大规模。
(五)未来三年,计划分五、六、七个组团建设茶园100亩,全村达到500亩。
(六)中药。计划在两年内以一组、三组、八组为主,开发丹参等中药,占地200亩,基本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的集团。
三、目前,人们期待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
1。桐村水泥路。20xx年夏天,由于我村遭受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桐村水泥路部分路段遭到破坏性破坏,在门的大力支持下上报上级部门,恢复原状。由于损坏程度大,资金不足,水泥路出现断裂、开裂、坍塌,造成目前大小车辆无法通行和维修的局面。
2.10组烟路为与白河相连的跨县公路,里程4km。第4组道路长2km,共6km。它需要硬化,以确保雨雪天的正常交通。
3.桐梓路。我们村的第二组是全村最适合烟草发展的群体之一。烟草面积可达150多亩,群众创业精神强。近年来,群众对解决道路通行问题一再提出强烈要求。由于资金问题无法解决,需要尽快实施。里程2公里,预计资金约20万元。
4.在便桥上,三组农民分布在河流两岸,40%的农民生活在阴坡上。一旦大坝被淹,学生们就不能上学了,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初步估算资金约4万元。这八个小组急于解决连接道路的问题。他们自己组织劳动力和资金,修建了1.5公里的道路。但是,由于道路便桥数量巨大,估计资金约为6万元。目前,道路和桥梁被堵塞,修复后的道路和桥梁没有普遍价值。
5.移民安置已经实施了几年。按照国家整体推进的原则和进城富民下山的思路,我们村30%的农民改善了生活条件。然而,近年来,由于城镇住房价格高、基础高,农民不愿离开土地,这就限制了广大群众的生活条件的改善。目前,农民强烈要求并期望解决该村范围内的移民安置发展点问题,并根据该村的实际情况,加大力度尽快解决。
6.低压电网改造方面,十个中心组已基本完成了中心点的整改。由于缺乏偏远的庭院,整个村庄大约10公里的地方没有改变。金平山、富士坡、低屋原有三点变压器需更换为100VA以上,需进一步协调解决偏远农户用电紧张问题。
7.饮用水项目。近几年,全村只在河边建了两座小水塔。水利部门只支持水质和农民投资,解决了近百户的饮水问题。山区群体和庭院的.饮用水问题应进一步规划,并分阶段及时实施。
四、我村扶贫优劣势分析
1.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大多数人思想相对开放。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发展潜力和基础,可以积极配合村镇的工作,并有强烈的脱贫致富愿望。
2.缺点也是村上春树作品面临的困难。由于各种农业优惠政策的影响,一些人有严重的等待,依赖,索取思想,不愿努力工作。他们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取决于高层的支持,从事这一领域工作的人越来越少,谈论饮食和娱乐的人越来越多。唯一的例外是,喜欢休闲和讨厌工作的个体家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并得到各种支持,而行业对任何事情都不重视。看到这种情况的勤劳的人们也滋生了等待、依赖和匮乏的思想,这严重制约了我们村的经济发展。第二是缺乏技术资金,如水产养殖,以及一些生活在高山上的贫困家庭。投资大量资金修建道路是不现实的。如何引导他们下山,如何生存,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突出的问题。
五、关于做好扶贫工作的思考
1.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以这次扶贫工作为契机,教育全村贫困户,加强宣传,把贫困放在第一位,把愚人当作第一位,教育贫困户请等、靠、懒,让他们了解现实,真正脱贫致富,仅仅依靠国家的支持是不够的。关键是要改变观念,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致富。
2.结合全村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扶贫机制,使每个贫困户都有相应的帮手,至少有一个扶贫致富项目。帮手负责技术指导和资金,用扶贫致富的例子引导群众发展。
产业发展规划 12
一、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我县是省棉花主产区之一,全县棉花种植面积近12万亩,棉花年加工能力5万吨。20xx年全县棉花产量7200吨。我县植棉历史悠久,土壤、气候适宜种棉,适宜种植面积近20万亩。植棉比价效应高,20xx年我县粮棉比价达到1∶10.5。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以来,棉花收购市场主体多元化,棉花销售顺畅。
我县棉花产销还存在生产、加工规模小,品质结构不合理;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棉花产业投入不足等问题。必须加大力度,推进我县棉花产业化发展。
二、目标和建设内容
(一)总体目标:到20xx年,全县棉花种植面积达15万亩,总产9490吨,其中发展优质专用棉生产基地12万亩,单产70公斤以上;培育加工产值或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棉花加工和经营型龙头企业2户,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户;带动农户由5.5万户增加到7万户。
(二)优质棉基地建设。选择区域土地平坦、灌溉条件较好、日照充足、光热资源适中的中东部棉花优势区域十字、石沛、襄河镇、草庵、二郎口、六镇、马厂、大墅、复兴等九个乡镇。发展优质专用棉12万亩,产量8000吨,霜前花率达80%以上,建立以适纺40支纱为主的原料生产基地,提高棉花品质的一致性。加强棉田基础建设,改造中低产棉田,扩大植棉规模,推广促早栽措施,提高棉花单产、纤维成熟度和品质一致性。
(三)龙头企业建设。采取外引内联、重组、兼并、收购、股份合作等形式,培育一些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具有较强牵动力的龙头企业。形成以改制后的棉麻企业为支柱,以省、市级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中小龙头企业为依托,力争在3—5年内,形成加工产值或销售额上5000万元的棉花加工和经营型龙头企业2户,其中产值或销售额亿元以上的.1户。
(四)市场体系建设。依托安徽佳能棉业的资金优势和加工优势,以及在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安徽工作站的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加工设备和资源优势,广泛吸纳省内外大型棉花经营企业、纺织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成为交易市场股东。力争到20xx年,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皖东棉花交易市场。
(五)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重点抓好良种繁育体系、优质棉生产体系、信息技术与推广体系和棉花科技支撑体系。
1、建设棉花原种场。选择条件较好的县棉花原种总场,建设3个原种生产基地,原种生产基地规模3000—5000亩,杂交制种规模1000亩以上,主要任务是原种生产,为良繁基地提供原种,开展杂交制种,培育2—3个适合我县土壤、气候特点的优质棉种。
2、建设良种繁育基地。根据我县棉花播种量,按照全县植棉面积15万亩计算,需要精加工棉种20万公斤,外销杂交棉种30万公斤,需要建设良种繁育基地5000亩左右。
3、完善良种棉加工厂。重点扶持县棉花原种总场所属的棉花良种加工厂。主要是厂房、仓储设施建设改造,精加工棉种生产设备的添置、更新,种子检测仪器、设备的购置等。
4、建立优质高产示范区。选择一批植棉面积在万亩以上的乡镇,建设高标准棉田示范区,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展示与示范,带动本地的棉花生产。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抓好落实。由县农委牵头,负责全县棉花产业化规划实施中的指导、协调、信息发布、标准制定和项目论证、龙头企业申报初审等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切实把棉花产业化发展规划落到实处。
(二)依靠科技,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在全县棉区围绕两熟栽培,重点解决机械化机械化制钵、铺膜,工厂化育苗移栽及抗旱、排渍问题。实施棉花精准栽培工程,精量、半精量播种。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建设病虫草害监测系统,实行综合防治,实现优质高产高效。
(三)加强品牌整合,实施棉花品牌战略。加大对棉花加工机械设备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棉花加工质量。实施品牌战略,生产加工国际国内市场叫得响的品牌棉花、免检棉花、“无三丝”棉花,以满足国内外棉花消费需求。
(四)发挥我县棉花行业协会作用,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行业管理,进一步强化棉花行业协会联系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贯彻落实政府对棉花产业的扶持政策,参与审核产业化项目和龙头企业及资金的安排,检查督促资金、项目的落实和实施。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各类流通、服务中介组织,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努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拓宽流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五)加强政策扶持,多渠道增加投入。要充分利用WTO规则内的国内支持空间,“绿箱”政策措施,在棉花生产、科研、良种繁育推广、棉田基本建设及技术培训等方面,县财政给予资金支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特别是种棉大户发展棉花生产。
(六)规范棉花市场秩序,严格质量监督管理。工商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对未取得经营资格而擅自收购、加工的企业及擅自设立的棉花现货交易市场,要坚决取缔。加强对棉花质量的监督执法,严厉打击掺杂使假、以次充好、混等混级等违法行为,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轧花机和土打包机,一经发现,坚决封存销毁。
产业发展规划 13
一、加强城市的科学的规划。
科学的规划就是要求我们根据我们本地的特色因地制宜,借鉴其他著名国际旅游城市的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的经验,随时跟上建设“京南旅游文化小镇”的步伐,为我镇度假旅游提供有利的因素,把我们的.葡萄文化发扬光大。其中,旧城区的改造、新区的开发与保护、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及旅游设施的设置和建设等都需要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
二、加强城乡规划法、规划体系的学习。
《城乡规划法》及其相关的法律是一套系统的法律法规,要学好落实好、执行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例如,城乡规划的编制、管理、监督和实施的基本原则与运作程序,在很多方面今后都有待于加强和掌握。
三、挖掘内涵,活用资源。
城市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发展过程。学会认识、挖掘和利用所处优势,延续过去,创造城市发展空间。扶持发展,形成特色。
四、做大做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加快旅游业与现代农业的高度融合。
采玉镇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对外来游客来说是极好的旅游吸引物。特色农产品本身就是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的旅游产品,规划建成一大批集科技、现代、生态、展示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基地,依据自己的农业特色旅游资源优势,打造有地域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基地、特色旅游农产品基地。实施绿色品牌战略,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休闲农业。强化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休闲、观光等多功能一体化发展,着力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其次是一体化,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携手并进。树立“用景观的理念经营农业、用旅游的理念建设农村”的观念,把发展“农家乐” 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生态旅游型、田园风光型、文化特色型小城镇特色。
五、特色型等类型的休闲旅游特色村建设。
结合乡村旅游,加大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环境整治”、“乡村工程”、“垃圾污水处理工程”,实现村庄绿化、洁化、亮化与美化。加快推进乡村旅游的环境资源、人力资源、基础设施支撑,吸引大批游客和市民前往农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整体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纳入我镇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实行统一规划、规范管理,整体对外营销、人员整体培训,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营融合,着力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旅游的互动发展。编制《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规划》,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和农家乐的旅游标准,成立农家乐行业协会和乡村旅游联盟等自律组织,开展星级评定,建立卫生、安全、环保、消防等联合监督管理机制。
产业发展规划 14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皖政〔20xx〕52号),为大力发展优质油产业化经营,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市场分析
(一)安徽油脂加工业现状。安徽地处江淮流域,气候土壤适合农作物生长,尤其是油菜籽种植处于长江流域优势区域带,油料资源十分丰富,产量居全国前两位,正常年景油料总产量280万吨。全省油料加工能力166万吨,油脂精炼能力75万吨,常年油脂产量40万吨。在20xx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中,油脂加工企业6家。我省油脂产品在基本满足本省消费需求的同时,外销上海、江苏、浙江、陕西、青海等地,菜粕、豆粕还出口到东南亚等国。
另一方面,目前我省优质油料加工水平较低,二级油产量所占比重较大,产加销联结不紧密,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加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仍比较突出,还不能适应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国内外油脂、油料市场分析。目前国内外油脂、油料生产消费呈现三大特点:
一是全球油料产量略有下降。
二是国内油料种植面积呈快速增长势头。随着国家农业政策调整,实施稳粮压棉扩油的农业种植政策,我国大豆、菜籽播种面积增加,亩产、总产都呈增长趋势。
三是国内油脂消费稳步增加。我国由原来的油料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油脂、油菜籽进口逐年增加。因此,发展优质油生产前景看好。
二、目标与重点
(一)总体目标
——到20xx年全省(规划基地)优质油料生产面积1500万亩,其中“双低”油菜1200万亩,比20xx年优质率提高10%,达到90%;优质花生300万亩。优质油料实行订单收购、产业化经营。
——培育省级优质油产业化龙头企业10个,其中:1—2个产值10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2—3个产值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年加工油料120万吨。到20xx年加工转化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60%。大力发展油脂深加工项目。打造1—2个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油脂品牌。——优质油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300万户,亩均增收30元,全省农民从优质油产业化经营中增加收入4.5亿元。
(二)优质油料种植基地布局。按照省政府《关于批转省农委〈安徽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皖政〔20xx〕56号)确定的“双低”油菜和优质花生优势区域和主攻方向,组织优质油料生产。
(三)重点加工龙头企业布局。全省培育和扶持12个油脂加工龙头企业(集团):安徽丰原集团、含山华阳牧业公司、安徽华康粮油食品集团、安徽丰大集团、安徽江坝油脂化工总厂、金田花油脂有限公司、蚌埠市花园油脂有限责任公司、郎溪昌发油脂公司、滁州金恒油脂工业有限公司、滁州康来油脂工业有限公司、池州美思隹油脂公司、当涂县恒升油脂工业有限公司。
三、主要措施
(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一是扶持一批国家和省级油脂龙头企业,积极组建企业集团。可以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把各种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把产、购、销、加工各个环节连接起来,扩大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和辐射范围。集团可以是紧密型的,以资产为纽带,办成股份制公司;可以是半紧密型的,以经营为纽带,形成利益共同体。
二是重点建设一批产业化高技术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省外、国外客商对我省优质油骨干加工企业投入。
三是选择部分有发展前途的专、新、特、精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四是大力实施品牌工程,在上述12个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中,选择部分企业实力强、产品质量好、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进行重点推介、宣传。
(二)加强优质油料基地建设。按照国家出台的稳粮压棉扩油的农业种植政策,扩大优质油料生产。根据我省地域特点,重点发展长江流域及江淮之间优质“双低”油菜种植。各地要根据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连片种植,相对集中,建立优质油料生产基地,组织农民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保证油料品种优质。到20xx年全省“双低”油菜种植面积力争达到90%以上。
(三)大力实施优质油料订单经营。大力推行“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经营模式,开展优质油料订单经营。龙头企业要为农民提供油料良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引导农民按照企业需要,进行优质油料生产,变原料基地为企业的“第一车间”。规范产、购订单,对订单农户生产的优质油料,实行优质优价。鼓励油脂加工龙头企业与购销企业联合,发挥购销企业点多面广的收购优势,组织优质油料订单收购。逐步探索建立农民参股的大型联合企业,在不改变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向资源经营公司集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集约化程度。
(四)积极培育优质油产业化中介组织。建立省油脂专业协会,作为省粮食行业协会的专业分会,可由油脂加工龙头企业发起,油脂加工、购销企业、农民组织、油料种植大户参加。充分发挥产业化中介组织联结市场、企业与广大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提供社会化服务,互通信息,互商价格,开展行业自律,防止无序竞争,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合理的产业化经营利益分配机制,使农户不仅从优质油料生产环节得到好处,也能从加工、销售等环节获得收益。
(五)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要加强全省优质油产业化工作的领导,由省粮食局牵头,负责制定全省优质油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确定年度工作重点,评定省级优质油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提出优质油产业化经营资金扶持方向,加强产业化经营情况统计和指导服务。各级政府要把发展优质油产业化经营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和扶持措施,把政府推动和政策引导结合起来。粮食、农业、工商、财政、税务、银行等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转变职能,搞好服务,为优质油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共同推动我省优质油产业化经营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各地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xx〕62号)和省政府《批转省农委等十部门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意见的通知》(皖政〔20xx〕56号)等一系列文件精神,落实有关优惠政策,促进优质油产业化发展。
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省财政重点支持省级龙头企业的发展,增加企业技改投入,建立优质油产业化中介组织。市、县财政重点扶持当地优质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强优质油料生产基地建设。
农业发展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对省级优质油产业化龙头企业,纳入信贷范围给予重点支持,对资信好的企业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对油脂深加工技改项目,经有关部门考察论证,符合条件的,给予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用3—5年时间集中改造提升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
从事油脂精深加工的重点龙头企业经营所得,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引进技术和进口加工设备,符合国家有关税收政策规定的,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龙头企业以租赁形式同农民签订租用土地合同,从事油料生产经营的,除征收农业税外,不再增加其他任何税费。
产业发展规划 15
一、xx区煤炭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煤炭产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按照“完善设施、整合资源、提高产能、推进转化”的思路,坚持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以把我区建成包头市重要的清洁能源加工输出基地和现代化大型煤炭深加工产业基地为发展目标。大力发展高效循环利用的煤、电、化产产业链,xx区煤炭产业已初具规模:
一是原煤开采现状:现仅有xx露天煤矿生产运行,xx年产出原煤近150万吨,实现产值3亿元。凯通90万吨、京鹿120万吨露天煤矿,辽宁阜新矿业500万吨井下开采项目正在建设,全部投产后我区煤炭产能将达755万吨/年。
二是煤炭洗选行业发展现状:我区现有投产煤炭洗选行业企业41户,其中:单台设备设计产能60万吨/年以上企业21户。永泉贸易、东顺源煤泥综合利用2个120万吨洗煤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我区煤炭洗选行业产能已达20xx多万吨/年。目前正在实施煤炭洗选行业综合整治工作,6月底全部完成。
三是延伸产业发展状况:聚隆焦化、经纬能化现已建成120万吨/年捣固焦生产能力,加之经纬能化二期60万吨/年捣固焦项目年内投产,佳远15万吨煤焦油已具备生产条件。四贡100万吨捣固焦、10万吨焦炉煤气制甲醇、10万吨粗苯加氢精制和15万吨焦油加工项目正在进行基建,阜矿宝源公司煤炭瓦斯综合利用项目正在开展电厂建设前期工作。我区“焦化—化产、煤电”项目发展后劲充足。
(二)煤炭产业发展优势
一是资源配置:我区目前探明剩余煤炭可采储量为7257万吨。采煤企业全部投产后我区煤炭年产能将达755万吨;土右旗境内现有露天煤矿年产原煤在20xx万吨以上,特别是与xx区交界的5座露天煤矿的煤质结焦性好,可全部达到洗煤要求,加之土右旗大批洗煤企业取缔,而我区毗邻土右旗,且洗煤企业众多,大量原煤将由我区企业实施洗选。从蒙古国进口原煤经巴彦淖尔甘其毛道口岸进口,运输距离大约200公里,精煤洗出量可达到55%以上。我区永泉贸易、联吉晨工贸、鹿凯煤业等企业拥有大批跳汰工艺洗煤设备,正适合对蒙古煤实施洗选。
二是交通保障:近年来,我区积极协调开发商投入了大量资金解决交通道路问题。目前,出入xx区的交通要道共计六条线。即原xx旧路、包脑线、沙明线、脑包沟至土右旗线、脑包沟至土右旗耳沁窑线以及正在修建的xx一级公路,这六条线路直接通往110国道、土右旗和固阳,现运载能力每天达到100多辆,仅为实际运载能力的四分之一。
三是环境评价:xx沉陷区、棚户区两次搬迁,已近5万人迁移市区。工业原材料物流园区已列入包头市“十二五”规划之中,正在加紧建设,同时工业园区扩区增容面积达60.4平方公里,xx旧区即将形成一个完全独立的工业园区。
四是产品销售:我区焦化项目大约需要洗精煤1000万吨以上,当地及周边地区原煤可在我区实现转化升值,生产焦炭又可为亚新隆顺200万吨稀土合金钢提供原料,延伸“煤-精煤-焦炭-钢铁”产业链条。
(三)发展目标
20xx年全区原煤产量达到300万吨,外购原煤达到400万吨,洗精煤达到400万吨,焦炭达到220万吨。20xx年原煤产量达到1000万吨,洗精煤达到800万吨,焦炭达到500万吨。
(四)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资源勘探和规划管理,合理利用煤炭资源。积极协调关系,制定激励政策,大力争取国家、自治区、包头市地质勘查基金和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用于我区煤炭资源勘查,同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煤炭资源勘查,增强煤炭资源储量保障能力,确保我区煤炭产业开发接续发展的`需要。要综合运用煤炭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手段,加强对煤矿开发建设和煤炭生产的监督管理,规范煤炭资源储量管理,按规定对煤炭回采率进行核查、监管,确保煤炭资源有序开发、合理利用。
二是规范煤炭企业经营行为,强化安全监督管理,实现煤矿安全形势的根本好转。确保区内用煤充足供应。要严格煤炭经营企业资格审查,加大执法力度,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坚决取缔无证非法经营煤炭产品场所,对重点区域开展定期检查、动态巡查,对非法转运站、场保持高压严打态势。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精心组织、科学调运的原则,加强对全区煤炭生产经营市场的调控,合理调配煤炭资源,加强用煤企业与本地供煤企业之间的协调,保障我区境内企业用煤。
三是加强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壮大产业链条。鼓励企业对煤炭产品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进一步延伸以原煤开采、精煤洗选为链首,以机制焦、大型火力发电和规模化矸石砖生产为链身,以煤气综合利用、煤化工、粉煤灰利用为链尾的煤炭产业链,提高煤炭产业综合效益。结合国家产业政策,整合现有煤化工资源,适度发展煤化工项目。
四是以现有洗煤-焦化-炼铁产业链为契机,依托新区煤炭市场,大力发展煤能转化和煤化工等后续产业,加快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促成四贡、经纬能化二期及佳远煤焦油项目尽早投产。要抓好煤炭洗选企业煤源的供应,对煤炭加工企业进行集中管理,建设共用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和环保设施,避免重复投资建设,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大力发展煤液化制油、煤气化制合成氨、甲醇、二甲醚、稀烃等煤化工产品,建设煤电一体化循环经济项目。并积极引导企业开发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制砖等项目,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煤炭产业综合效益。
五是重视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认真做好煤炭企业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的教育培训。采取联合办学,鼓励职工积极参加在职学习和定期组织监管人员的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知识更新培训等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涉煤行业部门的整体管理水平。
二、洗煤行业现状及治理情况
随着煤炭产业链的不断延伸,经调查摸底,截止xx年底,我区煤炭洗选企业已达到48户。其中,已建成44户(总产能已达2645万吨,投产41户,属于重介工艺企业18户,跳汰工艺企业22户,既有重介又有跳汰工艺企业4户),在建企业4户。这些煤炭洗选企业存在问题较多:
一是多数以贸易公司或矿业公司登记注册,并没有煤炭经营许可证,属于超经营范围企业。
二是有立项审批手续23户,其中市级审批8户,区级审批15户。
三是企业规模参差不齐,仅有21户企业单台设备达到60万吨/年以上。
四是除少数煤炭洗选企业采用较为先进的技术工艺和配套环保设施外,大部分企业存在着规模小、配套设施不完善、环境污染严重、安全隐患多、精煤回收率低、市场竞争力弱等诸多问题。
为规范我区煤炭洗选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推进煤炭洗选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能源清洁生产和资源利用效率。区政府从xx年4月份开始,按照国家、自治区相关《煤炭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以及包头市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炭洗选项目规范发展的通知》精神,对我区煤炭洗选项目进行清理整顿。要求煤炭洗选企业单台洗选设备达到60万吨/年以上,并实施原煤堆场封闭、矸石贮存仓半封闭、厂区地面硬化、厂区周围绿化并补办各类审批手续、补交各项规费。考虑到气候因素对施工的影响,目前,已对18户提交延期申请的洗煤企业下发延期整治通知书。该项工作正在进行。
三、民用型煤生产和使用情况
由于我区沉陷区、棚户区搬迁改造,多数居民已迁入市区,因居民习惯问题,我区境内xx露天煤矿生产的原煤又不适合民用,民用型煤以鄂尔多斯精煨煤为主。
四、存在问题
一是原煤开采手续办理周期较长,凯通90万吨、京鹿120万吨露天煤矿及阜新矿业500万吨井下开采项目还未得到正式审批。
二是煤炭洗选行业企业发展参差不齐,区内煤炭洗选行业发展混乱,小型煤炭洗选项目占全区总数近一半,严重扰乱了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是受国内外经济持续不景气影响,区内新上煤炭产业延伸项目建设进度缓慢,如四贡煤化仅完成场平,未能及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佳远煤化项目虽已具备生产条件,但由于产品市场价格过低,未能及时投入生产。
五、下一步工作建议
我区煤炭产业虽初具规模,但离建成包头市重要的清洁能源加工输出基地和现代化大型煤炭深加工产业基地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还请上级部门在以下方面加大对我区的扶持力度:
一是协助新上煤炭开采项目办理相关审批手续。促使阜矿、凯通、京鹿等原煤开采项目早日投产,为我区发展煤炭产业提供可靠的原煤供应。
二是加大对我区煤炭洗选行业综合整治的支持和指导,协助此次综合整治后保留企业完善相关审批手续。以规范其经营行为,更好的为我区乃至包头市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三是可否协调有关部门对清洁能源生产及深加工项目出台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以鼓励企业加大后续投资力度,促其尽早投入生产。
产业发展规划 16
为深入贯彻落省、市、区加快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客观要求按照区委、区政府“文旅靓区”的思路,依托我镇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统筹城乡文化协调、持续发展,扩大公共文化覆盖面,构建城乡文化网络体系,形成旅游资源与产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文化阵地建设与文化活动协调发展的大文化格局,以文化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以旅游产业支撑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一、文化设施建设
按照整体规划、综合布局、突出重点的原则,在全镇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先进、布局合理、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活动的镇村文化服务阵地:构建区、镇、村三级文化网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将文化站建设进一步完善规范,建立完善乡镇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设置网络阅览室一个,新建文化活动广场一个,完成提升打造村文化室5各,每个文化室面积不能少于80平方米,并配备图书、文化器材,有专人管理。
二、文化活动
大力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多样化的群众文化活动。每年策划举办居民运动会。以三所学校为依托举办文艺演出、书画比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带动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成立腰鼓协会、坝坝舞协会,扶持和发展群众性业余文艺演出团体。
三、文化旅游产业开发
依照区委、区政府“文旅靓区”的.要求,依托我镇独具特色的旅游地域位置,统筹城乡文化旅游协调发展,着力打造乌梅产业,促进产业经济发展。同时加大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利用腰鼓、唢呐等传承文化及乌梅文化,精心包装、开发一批游客喜爱、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四、文物保护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积极开展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加强文物管理,积极申报重点文物保护点。
五、文化市场管理
坚持繁荣与整治相结合,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把握文化市场导向,净化文化环境。坚持规范管理,规划文化市场。加强商业性演出管理。倡导并大力扶持健康文明娱乐项目和经营活动,突出抓好扫黄打非和网吧整治,严厉打击违法经营活动,确保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六、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加强体育服务阵地建设,打造以体育场、健身路径、健身房、健身休闲广场为一体的全民健身平台。加强全民健身指导,健全各类群众性体育组织,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七、大力发展广播电影电视事业
全面推进广播电影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全面实现农村广播电影电视户户通。广播电影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全面提升有线电视网络技术水平,逐步实现光纤到楼、光纤到户,提高有线网络业务承载能力,实现双向、交互、多功能传输。
【产业发展规划】相关文章:
产业发展规划05-06
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05-03
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05-03
村产业发展规划3篇02-20
村产业发展规划(通用10篇)12-06
乡村产业发展规划方案(通用11篇)05-19
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方案(通用5篇)05-14
文旅产业发展规划报告范文(精选5篇)05-09
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具体方案(精选5篇)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