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初中读书笔记

时间:2024-08-01 15:59:52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化苦旅初中读书笔记(精选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化苦旅初中读书笔记(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文化苦旅初中读书笔记(精选5篇)

  文化苦旅初中读书笔记1

  好早就听说了《文化苦旅》这本书,记得第一次听说是从英语老师口中蹦出来的。这次,终于有机会拿起来读一读。

  我细细读着书,慢慢地被书中的历史、游记所吸引。从莫高窟的中华民族痛失瑰宝到风雨天一阁那座仅存的藏书楼,从沙原隐泉到洞庭一角,又从吴江船到牌坊。作者走过的每一处地方,似乎都蕴藏着那么多中华历史。有时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华五千年历史,每当走到一个地方,都能想起此地过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评价。

  读这本书,就像和作者一起,从中国的西北走向江南。偶尔,作者也会停下来,写一写腊梅或是写写自己的藏书,或者在每个清静的雨夜里想起,夜雨诗意。但是作者永远都没有忘记,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着文化气息,人文山水。正如他自序中所说: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我的全身,要摆脱也摆脱不了。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是的,在西天凄艳的晚霞下,我看见了王圆麓,那个敦煌石窑的罪人;在罗池庙里,我看见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见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见了华发苍然的苏东坡。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历史的重压,苦在历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远离,更苦在文人心里的敏感。

  读了这本书,不仅让我略懂了作者,更让我读懂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丝细脉。

  文化苦旅初中读书笔记2

  散文,真的也可以写出历史的重量。

  余秋雨的文采当然是好的,华彩明丽的辞藻,工整通畅的行文;但最吸引我的还是透过词句背后穿透历史迷雾的画面,越平凡质朴越令人动容。王道士远望外国学者拉着满载敦煌文物大车的背影,天一阁门口及膝深的积水与楼阁上满地的枣核,牌坊下尼姑庵中那些腼腆年轻女老师们,布鞋踏在昔日牌坊上的雕纹上,送孩子们远去而挥动的小手绢,那两个为开了一冬的腊梅花瓣撑着紫绸伞的小护士。画面在一个人物身上定格,停顿一下,又跳到另一个场景上,再停顿。一放一停,一停一放,那么浩大深奥的中国文化历史,一下就有了形象,有了精气神,不再抽象,不再枯燥,哪怕是屈辱的`部分,也让忍辱负重有了发泄的具体出口。

  读《文化苦旅》第一遍时,对这本书的感觉是复杂的,除了感慨,对有些篇章某种语气的厌烦也是强烈的。这种厌烦主要出现在作者时不时站到历史代言人的角度上发表感怀之刻,更在《狼山脚下》一篇中到达了顶峰。那些大而空的言论、呼吁、名词、慷慨陈词,那些对中国文化进行总结式陈词的语气与对古今文人命运的对比推断让人心里总不自觉的产生某种不服。

  这样复杂的情绪一直伴随我读完最后一页。既然说不清,理不顺,那就必须再读一遍,直到胸中所有的情绪平复下来,所有的感想沉淀出来,才深深体会到,张狂也好,空泛也罢,每一个字背后却都是深切而诚恳的情感与倾诉,就如同那句“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一样,背负了太多的重压与积蓄到不得不爆发的深切悲愤,题目本身太大,平实的由浅入深由小见大是多么得不易!

  这份真挚,在《废墟》中表现为苦口婆心,在《漂泊者》中变成一种沉默,在《三十年的重量》中又幻化成一声长叹。我一边在为那些因为心境过于急切而突兀出来的大词汇们所皱眉,一边又为这样挚诚的一种迫切而由衷的慨叹。是的,如果他不站出来挥手,呼喊,不管语气是否不够谦卑,不管调门是否过于鼓噪,我们的时代究竟又有谁更有资格更应该肩负起这样的重量呢?或者说,难道真要具备某种资格某种背景才能站出来呼喊呼吁吗?在这样的时代,难道文化还只是精英们的特权?

  文化,不管在哪个时代哪种文明下,都是一种具有凝聚力的精神感召,是超越一切政治因素与社会习惯真正为一个人的本源与根基写下定义的力量。

  文字,因为真,才会苦。

  文化苦旅初中读书笔记3

  跟随余秋雨先生的步伐走入,欢迎来到中国,我们一起去探索中国的山河大地。

  遥望避暑山庄背影,细读碑文,不知不觉间秋雨先生已为我们绘出清朝历史,他不由叹息:“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

  来到杭州,一起品位“先有生态后有文化”的治城之策。如果你喜欢苏东坡,那么你一定要喜欢黄州这座城市,了解“乌台诗案”背后的故事,见证东坡先生的自省和成熟……

  你可能不知道山西是19世纪前最富有的.城市以及“走西口”的故事。来到宁波,去看看天一阁吧,这里有关于书籍最美丽的记忆,它是“现代文化良知见证”。

  去往黑龙江省宁安市的宁古塔,见证流放者被中国古代判决所受的长时间折磨,品味其苦难中的高贵

  要知道“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跟随秋雨先生我们真的能学习许多!

  文化苦旅初中读书笔记4

  余秋雨先生很早就写出的这本《文化苦旅》对很多人来说一定颇有记忆的分量,就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办公室里连着两个同事说“中学时看的书也被翻出来啦?”说实话除了书名,对内容很多记忆都没有了,于是再翻开的时候,除了文学的魅力外,看到的竟然是一本充满文化感的旅行路书,在这里从历史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说一说你见过的,你想要去的山河的星空还有大地的岁月。

  依旧是以摘要的方式呈现,列举几个最爱的点,把这本书重新推荐给大家。余秋雨先生的自叙,轻描淡写之间也把我们想看世界的心情表达出来!

  “在读了很多很多书,经历了很多很多次灾难之后,我终于幡然醒悟,发现一切文化的终极基准,人间是非的最后衡定,还是要看山河大地。说准确一点,要看山河大地所能给予的生存许诺。我在山河间找路,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颗星球的嶙峋一角。”

  之所以叫做旅行路书,一定是用了文字给了我向往的悸动。

  这部分选了“都江堰”和“莫高窟”两个中国古代最神奇的创作,一个是对水的创造,一个是对土的创造,曾经中华历史上生命的力量能够历练水土,必然已经能够重造山河。

  都江堰——”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

  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整个画面出现了扬眉吐气般的欢乐,那只能是唐代。春风浩荡,万物苏醒,连禽鸟都是舞者,连繁花都卷成了图案。天堂和人间连在了一起,个个表情生动,笔笔都有创造,唐代洞窟中的一切都不重复,也不刻板。我立即明白,真正的欢乐不可能重复,就像真正的人性容不得刻板。结果,摘抄,唐代的欢乐诱发了长久的欢乐,唐代的任性贴合了永恒的人性,一切都融合的浑然一体。恍惚间,热闹的洞窟里似乎什么也没有了,没有画,没有雕塑,没有年代,也没有思考,一切都要蒸腾而去,但又哪里也不想去,只在这里,在洞窟,在唐代,在吴道子笔下。“

  因为历史的原因,因为文化太精彩的缘故,莫高窟的文物和很多国宝一样,被掠夺后放置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于是“莫高窟被那些文物拉得很长很长,几乎环绕了整个地球。那么,我们的心情也被拉长了,随着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延伸到整个世界。”

  所谓旅程给予我们的不止是浩渺的时空,更给了我们观看人生的眼光和角度。

  余秋雨先生走了很多路,见了很多景,品了很多事,写了很多字,于是所有的感受都在脚步中混合,也在大地山河中得到印证,于是旅行给予所有人的不只是脚下的路程,还有信中的力量。

  “向往峰巅,向往高度,结果峰巅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与彷徨。”

  文化苦旅读后感:“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贴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人生真是艰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不能与它亲近。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

  文化苦旅初中读书笔记5

  初读这本书时,真正吸引我的并不是作者的下笔如有神,而是小叙中所说的“对我来说,《文化苦旅》就是这个外出的浪子”和“宅,成了一具无主的稻草人,成了一个废弃的箭靶子,破破烂烂地歪斜在田野间,连乌鸦、田鼠都不愿意多看他一眼”等等,这些句子每一个都戳中我的内心,“文化苦旅”到底是什么?它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谜。

  静静打开这本封面素雅却沧桑的书籍,黑色的四个字“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着实吸引了我的目光,我的双眼久久注视着这独具特色的封面和异常刺眼的“苦”字。带着满肚子对它的好奇,我迫不及待准备开始享受这份文化大餐。

  《文化苦旅》是一部类似游记风格的散文集。作者将旅行时的激情融入了文字中,其中又蕴含着作者对中华文化深深的、苦苦的追寻与思考。作者笔下每个地方都隐藏着千年来中华文化的印迹。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但又有相同的文明期望。书中写了有“天府之国”称号都江堰,夕阳西下,朔风凛凛而略显凄清的道士塔,接通着中华历史血脉的莫高窟,还有一湾不算太小的沙原隐泉和天一阁。这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神秘的。它们在各自的.地方安静地保持着自己的美好,但当余秋雨老师的笔触摸到它们时,它们又开始活跃起来。通过作者的笔,它们活力四射地出现在人们眼前,让人们再次感受到文化和大自然结合的动人瞬间。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道士塔》,在中国文化遗址莫高窟上,有个叫王远录的道士,上天注定让他当上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将不计其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所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一个年轻的诗人写到: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首看了一眼西天凄绝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的民族的伤口在滴血……我们为曾经的文化感到惋惜!

【文化苦旅初中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0-21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精选)08-25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8-26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8-16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9-22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5-02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5-02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04-12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8-19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