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计划山东省| -计划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计划山东省|
。新世纪之初,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编制和实施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五"计划,继续发挥农业对社会发展的 支撑作用,对于确保完成全省"十五"计划确定的任务目标,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九五"回顾
"九五"期间,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进农
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的态势。
1、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
到2000年,全省农业增加值1270亿元,比四95年增长25.9%;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已经具备了年产4000万吨粮食、800万吨果品、500万吨蔬菜、50万吨肉类和700万吨水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农村二三产业稳定增长,乡镇企业增加值2710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50%以上。
2、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到2000年,林牧渔业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到43%,其中畜牧业和水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265.1亿元和209.3亿元,所占比重为26.1%和15.1%。粮经作物种植比例由1995年75:25调整到60:40,蔬菜、水果、牧草等高效作物面积分别达到3084万亩、1450万亩、170万亩。农产品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适应市场需求的名特优品种覆盖率达到48%。全省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1200万亩,优质抗虫棉500万亩,集约化速生用材林175万亩,三元杂交猪和优质肉牛改良率均达到40%以上。个体私营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由1995年的30%提高到36%。
3、产业化经营取得新的进展
全省已建立起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1.87万家,农业生产基地500万亩,1/3以上的农户与龙头企业建立了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1/3以上的农产品、1/2以上的畜产品基木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实现程度达到65%以上。到2000年底,全省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有4500家,2亿元以上的208家,10亿元以上的15家,有3家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
4、科教兴农成效显著
"九五"期间,全省共取得农业科研成果913项,科技成果转化率由"八五"末的50%提高到55%,科技贡献率达到了50%,比1995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全省建立各种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000多处,示范带动农户600多万户。农业院校的学科设置和专业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逐步完善。
5、农业对外开放开创新局面
到2000年,农产品出口创汇额达到35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近一倍,蔬菜、水产、禽肉、花生制品进入全省十大骨干出口商品行列,有500多种农副产品及加工品进入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100万美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120多家。"九五"期间,全省农业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73亿美元;农村劳务输出10多万人,创收30多亿元。
6、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九五"期间,共完成水利建设投资235亿元,基本完成了黄河山东段堤防建设、"东调南下"一期工程和18座大型病险水库加固任务。初步治理了7条骨干河道,解决了300多万农村历史性缺水人口的吃水问题。到2000年底,全省水库总库容160多亿立方米,各类供水工程年均供水能力287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7200多万亩。各种形式的节水灌溉面积2400多万亩,建成沿海防潮堤1457公里。五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5万平方公里。完成造林作业面积14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8.8%。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7025万千瓦,农村用电量168.2亿千瓦时。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94.5%的村通公路,97.9%的村通电话,47.8%的村用上了自来水。
7、市场体系和流通方式进一步完善
"九五"末,全省集贸市场发展到8700多处,其中功能比较齐全、带动作用较强的大中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720多处。农民兴办的流通组织已达3.2万个,具有一定规模和组织化水平的农民运销队伍已发展到20万人,年销售额达470多亿元,占全省农产品总销售额的40%。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销售、网上交易等新的流通方式迅速兴起,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8、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200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659元,比1995年增加935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7.4%。人均消费支出1770元,年均增长4.8%。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恩格尔系数达49%广比195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由1995年的21.6平方米增加到23.6平方米,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彩电51.6台,电冰15.7台,摩托车37辆,比1995年分别增加33.5台、8.8台、27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扶贫县全部脱贫,农村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6%。
"九五"期间,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预料不到的困难和矛盾。面对这种情况,全省上下坚定信心、开拓进取,保持了农村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总体看,"九五"计划确定的任务目标完成情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民收入增幅减缓;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较低,农业创新机制不完善;农产品的流通加工、农村社会化服务等还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等等,对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加以解决。
二、任务目标
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我省和全国一样,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呈现出一些重要的变化特征:主要农产品供给已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多数农产品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结构性、相对性过剩;农业发展正在由受资源约束向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转变,而且市场制约作用越来越强;农业的增长方式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由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收入的增长,已由主要靠农产品产量的增加转向调整结构和发展多种经营,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已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村消费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文化教育、旅游、保健逐步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加入WTO,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资源配置、结构调整必须着眼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我省是农业大省,也是一个沿海开放省份,农业基础条件较好,发展空间较大。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特点;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把握全局,抢抓机遇,发挥优势,趋利避害,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
根据党的十五届正中全会精神,结合山东实际:"十五"期间,要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关系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历史性任务,作为做好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基本目标,并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抓紧抓好。坚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以此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坚持以改革促发展,进一步落实农村政策,把农民的积极性切实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以此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动力源泉;坚持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继续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以此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村现代化,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以此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拓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域和空间,以此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渠道;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以此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力保障。
按照上述原则和任务要求,综合考虑各方面相关因素,十五期间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综合经济实力,
计划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计划山东省|》(https://www.unjs.com)。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到2005年达到乃20亿元。乡镇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l1,达到4570亿元。__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粮食生产能力保持在4200万吨以上,棉花50万吨,花生360万吨,蔬菜8000万吨,水果900万吨;肉类750万吨,禽蛋500万吨,奶类卜0万吨,水产品750万吨。
——经济结构。到2005年,种植业与林牧渔业产值之比由2000年的57:43调整为50:50;粮经作物种植面积之比由60:40调整到55:45;农产品良种覆盖率由48%提高到55%;农副产品加工增值率由40%提高到65%;农副产品出口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0%提高到18%;农村二三产业的比重达到80%,非农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由36%提高到40%。
——科技水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科扶创新体系、技术推广体系和教育培训体系初步建立。到2005年,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
——农民生活。到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光50元。年均增长6%。农民生活整体达到小康水平,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通讯、广播电视·供电、交通、自来水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进步,社会秩序更加安定。
三、发展重点
1、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以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需求为目的,以全面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种植业,要在保证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调整品种结构,努力扩大高效优质作物的种植面积。粮棉油生产,要以提高单产和质量为重点,优先发展优质专用品种,在巩固完善德州、菏泽两个国家级大型商品粮基地和现有商品粮棉油基地县的基础上,重点抓好聊城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十五"期间,在粮油主产区再选择一批基地市县争取列入国家扶持计划。粮食生产,要在保证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工业原料粮、饲料用粮和优质专用品种,合理发展优质稻谷、薯类和小杂粮生产。棉花生产,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合理调整种植面积,积极推广优质、高抗性品种。油料生产,重点依托区位优势,加快花生的品种更新,.发展高油、高蛋白筹优质专用品种,扩大出口。蔬菜,大力发展品质好、耐储运、无公害及名特新稀品种,压减大路品种,提高设施栽培的效益,发展出品创汇蔬菜。水果,重点抓好品种的更新改良,扩大优质果品生产,大力培育和开发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小字品种和稀有品种,积极推广先进的贮藏、保鲜、加工技术,努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和附加值;花卉,积极发展传统品种,加快引进国内外珍稀品种,推进花卉产业化进程。加快培植药材、茶叶等新兴产业。对有出口优势的蔬菜、水果、药材、茶叶等品种,要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储藏和加工,提高附加值,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积极发展优质饲料作物,逐步形成粮经饲三元种植模式。
畜牧业,要加快内部结构调整,加大品种改畏推广的力度,积极实施产业化经营,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畜牧业总体素质,使之成为支撑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到2005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1%提高到40%。继续抓好生猪生产,重点增加优良“三元杂交”和配套系瘦肉型猪的比重。大力发展食草型、节粮型畜牧业,加快肉牛、肉羊的发展步伐,发展适度规模饲养,努力提高品质和产量。稳定肉鸡生产,扩大其它优质禽肉生产,注重发展水禽养殖。控制蛋类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水平,积极推动蛋类加工增值,实现由规模扩张向效益提高转变。突出发展奶业,在不断增加养殖数量的同时,加快品种改良,提高整体产奶水平。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种畜禽生产经营的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快调整饲料生产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专用饲料生产,依法加强饲料和善药行业管理,建立完善饲料质量和善药残留检测体系。加强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完善动物疫情诊断监测系统,有效控制疫病的发生流行。加强畜禽产品质量卫生安全工作,加快制定畜产品卫生管理的配套法规和卫生质量标准,将畜禽产品生产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推进绿色畜禽产品生产。到2005年,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县市建设成为无视是动物疫病区。加快胶东半岛无规定疫病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完善生产加工销售体系,提高畜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沿黄地区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作物秸杆资源,积极发展牧草和饲料作物种植,实现草畜同步发展,建成优质高效的沿黄肉牛、肉羊产业带。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和草养畜为主要目标,大力开发草地资源,加快发展肉牛、肉羊和奶业,逐步建成我省重要的优质畜产品和牧草生产出口基地。
水产业,要以实现优质高产高效为目标,坚持海洋渔业与淡水渔业并举;开发与保护并重,当前与长远结合,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加工水平,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走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子。海洋渔业要进一步稳定近海捕捞,大力拓展远洋渔业,采用工程和生物技术,有计划地培育和保护近海渔业资源,重点发展海水增养殖业,搞好水产品精深加工,逐步实现科学化开发、集坍化经营、产业化生产和系列化服务,建成布局合理、优质高效的海洋渔业生产体系。淡水渔业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重点发展名优珍稀品种养殖,推动生态渔业工程建设。力争到"十五"末,把山东境内黄河沿岸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效生态渔业经济带,东平湖、南四湖和鲁中南地区的大中型水库,要以增殖放流和"三网"养殖为主,实现精养高产。加强水产良种繁育及扩繁技术体系建设,搞好优良屈种的提纯复壮及名特新珍稀品种的繁育和更新换代,健全良种推广服务体系,提高优质良种的覆盖率。加强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体系建设,重点强化对主要病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技术的研究应用。依法加强海洋国土渔业资源和水域的综合管理,完善浅海滩涂、内陆大水面可持续利用养殖技术体系,严格控制水体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继续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措施,重点培育和发展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对省级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原料采购、设备引进、产品出口、企业改制、科技创新、税收政策、投资融资等方面积极帮助和扶持。继续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和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能力。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进行结构调整、资产重组,按市场机制逐步组建成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实现优势企业的低成本扩张。积极支持和引导国内工商企业和国外资本投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领域,利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改造传统农业。引导乡镇企业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鼓励个体经营业户从事农副产课加工、储藏、保鲜和运输业。继续完善龙头企业加生产基地和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通过订单、合同等形式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合理确定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配,探索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利用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组织起来,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政府部门要尊重企业和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搞好信息、技术、人才、融资等方面的服务,规范市场行为,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全省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打破传统农业的区域封闭格局,着眼全国、全球大市场,立足当地资源条件,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走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路子,构建全省大农业的新框架。
东部沿海地区,要发挥资金、技术和地理优势,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发展水产品、果品、蔬菜、花卉等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创汇农业,逐步建成我省乃至全国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形成全省外向型农业的龙头,辐射和带动中西部地区更好地拓展国际市场。
大中城市郊区,要发挥区位优势,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农产品需求为重点,大力发展以蔬菜、果品、水产品和畜产品为主的城郊农业,积极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实行大环境绿化,小区域美化,把城市郊区建成城市居民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和短途旅游基地。
鲁西平原地区,要充分发挥地广人多、开发潜力大的优势,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逐步建成我省优质粮棉油和牧产品基地。
鲁中南山区,要进一步开发丰富的山区资源,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规划,立体开发,多层次增值;突出发展名特优新果品和天然无公害畜禽产品,积极发展林木和蔬菜,建成我省特色农业基地。
黄河三角洲地区,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实施深层次高水平开发,重点搞好"高效农业生态经济区"、”百万亩生态林"和"绿色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等生态项目建设,适度扩大粮食优质专用品种、优质牧草和优质畜产品的生产规模,建成我省新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基地。
4、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步伐,拓展农产品的市场空间
充分发挥市场对促进消费、引导生产、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完善市场流通功能,使之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完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在农产品集中产区发展一批规模适度、特色明显的专业批发市场,配套建设农产品保鲜、贮藏、加工、运输等设施,改善流通功能,提高市场辐射能力。二是加强销地市场网络的建设。要发挥规模优势,集中精品,在大中城市和交通枢纽地区,通过建立山东农产品"专卖店"、"一条街"、"批发中心"等形式,扩大我省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充分利用我省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进一步拓宽和延伸我省农产品北上、南下、西进的"绿色通道"。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大对西部市场的开发力度,充分发挥我省的农业技术优势,以产业转移带动市场转移。三是发展壮大农产品销售队伍。要重视农产品销售组织的建设,大力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和民间流通组织。积极推广现代营销方式,发展代理配送、联锁经营、网上交易等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广泛开辟销售渠道。四是强化品牌意识。要依托我省具有良好信誉的农产品传统优势,依靠龙头企业,创建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站得住的名牌。通过名牌效应,不断拓展市场空间,增强竞争能力。进一步改善流通环境,完善市场法规体系,规范卡场行为,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5、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以植树造林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计划山东省| -计划】相关文章:
1.宿迁市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计划 -计划
2.班主任工作总结amp;quot;诱导" -总结
3.班主任工作总结amp;quot;三自"能力培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