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论文的特性(通用7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文的特性,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的特性 篇1
论文的特性
科学研究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随着科学的空前发展,新的见解、新的发明创造层出不穷,旧的观点不断得以更新,论文就是这些新观点、新见解、新发明的研究结晶。它通过科学的分析、论证,阐述各个专业领域最新的研究结论,探讨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论文的撰写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接近真理、认识真理的过程。论文一方面可以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到整个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另一方面又可以作为一种物质力量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论文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集中反映。
论文属于应用文体,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和严格的规范。无论哪类学科,哪门专业,哪种类型的论文一般都具备以下六点共性:
一、科学性
论文的这一特点是由其本身性质决定的。科学研究的任务是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揭示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探求客观真理,推动人类社会向更文明的阶段发展。因此,学术论文是以科学性为前提的,这一精神贯穿着论文写作的始终。
首先,论文的论点和结论必须科学。它必须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论点绝对不能主观臆造,不能带有主观随意性和偏见。 其次,论文的论证和论据必须科学。学术论文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调查、实验等,并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对立论进行严密而富有逻辑性的科学论证。所引用的论据无论是实地调查来的,还是实验中来的,或是文献中摘引来的,都要求真实、典型,真正成为论点的支柱。
再次,论文的论述必须科学。措辞严谨,概念准确,条理清楚,结构完整,才能体现正确的认识过程,令人信服地传达科学的学术见解。
论文的科学性要求写作者从探求科学真理的目标出发,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采取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将揭示出来的客观规律形诸文字,加以科学的表述。
二、学术性
论文反映的是某专业领域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对科学事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起一定的推动作用。论文的价值即体现在学术性上,而论文的学术性又突出地体现在专业性上。 学术是有系统、较专门的学问,它往往以学科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科门类繁多,各学科之间虽然有许多相同、相通之处,但差别是主要的,各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领域,有自己专业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科学术语,形成了专门化的知识体系。比如经济学方面的论文,需要研究和解释的是经济领域的问题和现象,那就必须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采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而管理学方面的问题,其分析问题的方法、工具、表述方式则必须符合管理学的学科要求,
论文
人们通常将学科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两类之下又可逐层划分下去。分工越细,学问也就越专门化。论文要研究和阐述的就是这些专业知识中的某一个问题。因此,只有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本学科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理论体系等基本问题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提出有价值的学术问题,从而进行学术研究。论文所论述的内容,使用的语言都必须与所论述的学科密切相关,这是论文的显著特点。
三、独创性
论文不仅要进行专业化的学术研究,而且还要报告自己独到的研究成果。创造是科学的本质,独创性是论文的生命。是否有创见,是衡量学术论文价值高低的标准。
论文不同于一般的教科书,它不能重复已有的知识,甚至也不同于一些学术专著。有些学术专著主要用于专业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因而比较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常规性,但论文绝不能人云亦云,必须创造性地解决某一专业领域的理论问题或实践问题。不同的研究者创造能力可以有大小,创造水平可以有高低。大到能够开创一门新学科、创立一个新学派,小到发现一条有价值的资料,但无论对于哪个层次的研究者而言,独创性这一点都必须是研究者从发现问题开始,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到撰写论文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坚持不懈的追求。 具体说来,独创性可以体现在研究和探索前人未曾涉及的领域;可以纠正或补充前人的观点;可以综合前人的研究,揭示今后研究的方向;可以为前人的立论提供新的事实材料或采用新的研究方法等等,不一而足。
四、理论性
学术论文不能停留于事实、现象的'罗列,必须探究事物的本质及规律。写论文必须运用理论思维,通过对事实的抽象、概括、说理、辨析和严密的逻辑论证将一般现象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论文的基本框架是逻辑的,是以中心论点为核心,以分论点为支柱的严密的逻辑体系,其中充满了一般与个别、整体与部分、主要与次要、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等事理关系。
很多作者的论文水平不高,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论文缺乏理论性。没有理论支持的论文,只能囿于事实材料的堆积,不能从一般的现象中看到问题的本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从而达到对研究对象的客观规律性的认识。论文的理论性是作者的学识水平、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的综合反映。
五、实践性
论文要充分考虑到文章的实践性和现实意义。只有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从科学进步需要出发,才能写出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真正能够体现论文价值的文章。
不同学科的论文,其应用性、实践性的表现形式也不同。自然科学方面的论文,它的应用性和社会价值往往比较直观,甚至可以直接产生社会效益,对生产技术的发展及其所研究的学科本身都具有较明显的现实意义;社会科学方面论文的应用性和社会价值虽然常常不如自然科学方面论文那么直接和明显,但社会科学方面论文提出的新观点、新发现、新理论,对本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样具有指导和推动作用,因而也同样具有实践性和现实意义。
六、规范性
论文具有统一的书写格式和语言规范。科技报告、学位论文等的编写格式已由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标准。为了便于交流和应用,论文必须运用规范的语言文字系统和符号系统进行表述。这也是论文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特征之一。
论文的特性 篇2
(一)科学性
语言文学专业学术论文要有独创性,但它的独创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这是科学研究的任务所决定的。科学研究的任务是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正确揭示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探求客观真理,推动人类社会向更文明的阶段发展。因此,语言文学专业学术论文的创新,必须建立在科学性的前提上,不能为创新而创新,故意标新立异。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结论的科学性,就是语言文学专业学术论文的见解、认识、结论必须是科学的,它必须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而不是主观的偏见、臆测。二是思想方法的科学性,就是运用实事求是的'方法,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从这些材料引出正确的结论。三是论述的科学性,就是措辞严谨、语义确切、结构完整、逻辑严密,能体现正确的认知过程。
(二)理论性
语言文学专业学术论文不能停留于事实现象的罗列,它必须探究事物的本质及规律,运用抽象思维的方法,通过说理、辨析,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语言文学专业学术论文具有很强的理论色彩,它往往站在一定理论的高度,去审视、评价事实,并将一般现象升华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论文的表现形态,是概念、判断所组成的推理体系,一般事实在论文中将失去其感性生动性,浓缩为一般事实的概述,或转化为一串串的数据,衍变为一个个的图表;论文的基本框架是逻辑的,即以中心论点为核心,以并列或递进的小论点组成一个严密的论证体系,时空关系在论文结构中将失去它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一般与个别、整体与部分、主要与次要、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等事理关系;论文的逻辑性要求思维的同一性、无矛盾性、明确性与论证性。论文的理论性,往往反映出作者的学识水平和理论修养。
(三)思想性
语言文学专业学术论文研究的对象是社会及社会现象。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一切社会现象都与人的活动有关。研究的主体,隶属于一定阶级、阶层、社会集团,他的思想认识、政治倾向、价值观念等,必然会反映到科研中去,使文章带有鲜明的思想性。作者所研究的对象,往往是同自己处于同一社会关系中的人,或是与自己有着直接间接关系的社会现象,作者和这些对象往往有着各种各样的思想联系、意识冲突,这就使得语言文学专业学术论文具有一定的思想性。
论文的特性 篇3
[摘要]古典主义的音乐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宗教、皇家色彩。浪漫主义作品除了具有一定的移情性、炫技性、标题性之外,有些作品还具有沙龙性。
[关键词]浪漫主义音乐 沙龙 炫技性
人们通常将19世纪的欧洲音乐称为浪漫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的动荡时期。当时欧洲流行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对浪漫主义的兴起也有直接的关系。德国古典哲学夸大主观精神,强调个人作用,宣扬神秘主义为浪漫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揭露和批评,对人人平等,人人幸福的理想社会的幻想也从积极方面影响了浪漫主义思潮。浪漫主义音乐也是随着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而产生。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所具有的特征,几乎都可以在浪漫主义文学中找到对应的一面。浪漫主义音乐家强调自我发现,自我表现。在创作中突出而深刻地加以渲染的,是他们内心的激情;他们把个人的命运和感受视为最重要的内容,作品常有自传的性质。在浪漫主义音乐中,感情统御着一切。它不受严格形式的控制,尽管在外貌上还保持着古典形式的框架,却已不再受其束缚。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虽以封建复辟告终,但它为后来的一个世纪提供了反抗压迫的方式,也赋予音乐家要求挣脱约束,获得自由和表露个性的精神。这是新的时代精神,它使新的音乐家与社会形成了新的关系。音乐家的地位从原来的奴仆一跃为时代的先导。然而由于音乐文化的接受者从有教养的贵族和教会移到富裕的中产阶级,公开音乐会成为主要的音乐实践形态,音乐家要获的成功,必须使音乐打动广大听众。为争取听众,求得理解,音乐朝着技艺高超和富丽堂皇的方向走去,促进了作曲技法和演奏技巧的发展。同时,音乐家们又深感很少能找到理想的听众而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凭借“内在的冲动”创作,自我表白和亲密交谈也恰恰在这一时代最为盛行,从舒伯特、肖邦等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和钢琴小品均可看到。
一、浪漫主义音乐特性
1、移情性。浪漫主义音乐的崇尚情感代替了古典主义的崇尚理性,强调音乐表现主观情感,将情感和想象提到重要地位。音乐热衷于表现内心的强烈情感、爱情主题,不满现实的孤独者精神,对大自然景色的感觉印象都成了表现的主要内容。对激情的渲染与对自由的追求必然会突破古典均衡的形式规范。贝多芬作为从古典主义走向浪漫主义的伟大音乐家,在激情的引导下冲破了古典均衡的樊篱,积极探求形式上的丰富变化,形成富有生气的新风格。个人主观性的情绪表现在舒伯特、舒曼、肖邦的音乐中,他们的音乐作品多姿多彩,实现了浪漫主义的审美理想。
2、标题性。浪漫主义时期不少音乐家来自有教养的中产阶级,如韦伯、柏辽兹、李斯特,他们多才多艺,不仅是音乐家,还是文艺评论家,甚至是哲学家。期望革新的作曲家们,力求突破音乐自身的界限,寻求与其他艺术的融合。19世纪新的标题音乐,就将音乐以外的因素化为乐思,用文字来说明其思想的统一,在瓦格纳的创作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浪漫主义音乐强调和各个艺术的结合,他们将音乐与文学、戏剧、绘画的因素结合起来,创造出来艺术歌曲,器乐性的标题交响乐、交响诗、交响音画,开拓了音乐的表现领域,也体现了审美追求的丰富性。歌德、莎士比亚、普希金的文学作品被用于纯器乐音乐的创作题材,自然风光、春色美景也都成了浪漫派音乐家的音乐内容。
3、民族性。19世纪是欧洲各个民族意识觉醒的时期又是民族主义的世纪。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音乐色彩感的不断增强,音乐家们比以往任何时代更注重民族性。特别是在东欧、北美诸国,音乐家们搜集出版民歌,选取民族的历史传说、自然风光、人民生活等为题材,大量运用民间歌舞曲的音调节奏,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语汇,为19世纪音乐增添了新的色彩,并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重要力量。作为对民族音乐关注的一个补充,不少音乐家热衷于异国情调,采用诸如西班牙和东方国家的乐汇,创作出瑰丽多彩的音乐。在格里格、肖邦、柴科夫斯基等作曲家的作品中,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语言受到充分的.重视。
4、炫技性。在浪漫主义音乐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表现,由于艺术保护制的变化,大量的公众音乐会和阴约束的出现,使音乐家主要地依赖作品的出版及卖票的音乐会为生,他们的音乐比以往面对更多的音乐爱好者。一些作曲家和演奏家为炫耀自己高超的技艺,给听众以某种刺激和震动,竭力发挥炫技性表演,并互相为争夺听众的好感和奉承,而公开竞争。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富丽堂皇的作品(如柏辽兹、瓦格纳等)和炫技性的作品(如帕格尼尼和李斯特等),这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突出的现象。
二、浪漫主义音乐重要的特性——沙龙性
沙龙:英文[salon],17世纪末叶和18世纪,法国巴黎的文人和艺术家常接受贵族妇女的招待,在客厅集会,谈论文艺。后来故而把有些阶级的文人雅士清淡的场所叫做沙龙。现在泛指文学、艺术等方面人士的小型聚会。在音乐中它的出现是追随着贝多芬的榜样,浪漫主义作曲家不再受雇于某人,他们只为自己,为自己的激情和感受,而不是为娱乐而写,他们唯一要对付的是靠出卖作品维持不稳定的生活,如果是个演奏家,那他的收入来自于音乐会。浪漫主义时期的听众不再是清一色的贵族,由商人和企业主及他们的家庭所构成的富裕新中产阶级开始光顾音乐会,演出不再局限于音乐厅或歌剧院。自从1790年钢琴的发明,莫扎特创造了全国新的作品形式,可以在家中演奏音乐,绝大多数家庭客厅中都有一台钢琴或小风琴,因而上流社会的沙龙也不失时机的迅速出现了。在欧洲,音乐家都想具有良好的发展前途,对于进入到贵族,政府要员以及富商的私人沙龙中演奏就非常重要。在这些沙龙里,音乐应重新具备“优雅的格调”,而如今创导这种格调的只是取得了政权和财富的大资产阶级而不是贵族阶级了,然而这个新兴的富有的资产阶级已经准备向贵族阶级学习,学习他们的举止行为,按照他们的爱好,鼓励一些音乐的发展。在沙龙中受到欢迎的伤感多情的浪漫曲中,具有特色的大都出自贵族作者之手。舒曼在他1856年的评论文章中就曾精辟的分析了显贵沙龙与知识分子沙龙之间的差异。他认为,对高官富豪来说,音乐只是娱乐的一部分,他们要求音乐是轻松、愉快、抒情的,因此产生了所谓的“沙龙音乐”。而在知识分子聚集的沙龙,如门德尔松家中,或是肖邦拜访最多的巴黎银行家莱奥的家里的演奏的音乐就较为深刻。
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发展与衰落,展现和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内容。众多的资产阶级音乐家走过了异端坚信的心溶历程。而浪漫主义音乐的又一特征沙龙性正是音乐发展路程中的一个必然并且必经的过程。它不仅丰富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风格,而且造就了素多这一时期伟大的钢琴家,近而推动着浪漫主义音乐的繁荣和发展。同时预示了一种全新的时代——20世纪的现代音乐大潮即将滚滚而来。
论文的特性 篇4
【摘要】
本文总结了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教学语言的特性,并以实例说明如何掌握教学语言的特性来优化政治课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政治教师 教学语言 特性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依据规定的材料,针对特定的对象,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采用的职业性语言。教学语言是教学最主要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诸因素最终都要通过教学语言这一媒介发挥作用。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对于政治课教师来说,要想改变政治课堂枯燥、抽象、沉闷的旧貌,使政治课充满艺术魅力,就必须努力创造自己的语言风格,塑造自己的语言形象,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和品味,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实现政治课教学的艺术化。那么,政治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哪些特性呢?下面,笔者结合平时教学实践逐一阐述。
一、教育性
它要求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具有教育作用。坚持教学语言艺术的教育性,体现着政治课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学语言艺术能否体现出教育性,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科学、明确的教学目的,是否能对学生的行为做出正确评价、激励学生上进。应当指出的是,政治课教师语言的教育性应是寓于知识内容之中,那种贴“政治标签”、“牵强附会”的追求教育性的做法并不可取。
二、启发性
它要求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具有诱导、启发作用。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学习;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积极思考问题,自觉解答;要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已学知识,强化记忆,加深理解;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大胆创新,勇于开拓。
三、情感性
它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情感色彩,以情感人。政治课教师不能像不食人间烟火的菩萨、
正襟危坐的卫道士,而应该以充满强烈色彩的语言来征服学生。教师要将“理”传达给学生,必须做到“情通”,然后才有教育意义上的“通情达理”,也就是“亲其师、信其言”,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者是一种情感丰富的人,他同样感受着喜悦、忧愁、激动和愤怒。”教学语言的传情要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使之形成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一条情感曲线。例如,在讲“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的必要性时,我向学生提问:“现在条件好了,还有必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吗?”同时,语重心长地和学生谈到:“无论是从传统美德还是现实国情来看,这种精神都不能丢。‘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奢侈消费,习惯过于优裕的生活,会使青少年养成好吃懒做、贪图享受的坏习惯,以至于丧失克服困难、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勇气。让我们时刻记住我国的国情和奋斗目标,做一个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有为青年。”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们意识到了自己的消费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且是与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的,使学生的思想得以升华。
四、逻辑性
它要求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逻辑力量,能征服学生,把学生“俘虏得一个也不剩”,要依靠教师所传授的真理的力量。这个条件思想政治课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现在的关键点就在于教师在传授真理的过程中,要确切地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严密地进行推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的语言“不是蜜,但却能紧紧粘住学生”。例如,我在讲授“规律”概念时说:“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那么,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是否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可言呢?我们的回答是:事物运动都有自身的规律。”通过我严密的推理,使学生牢牢掌握了“物质—运动—规律”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形象性
它要求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语言生动形象,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接受教育。生动形象就是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于具体形象的事例、情节之中,使枯燥的概念生动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例如,我在讲“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优越性时,引用群众这流行的一句话:过去是“干活一窝蜂,实际是磨洋工”,“上工人喊人,收工人撵人”;大包干后是“又种田、又挣钱、住新房、穿新装、看电视、用冰箱”。事实证明,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为学生喜闻乐见,极大提高了课堂积极性。还有,在学习“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借用如下的比喻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好比八宝饭,糯米是主要成分,但八宝饭里还有红枣和莲子等其它成分。只有把糯米、红枣和莲子结合在一起并以糯米为主才能称其为八宝饭。这里的糯米就是公有制经济,红枣和莲子就是非公有制经济。于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们很快地领悟到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六、准确性
它要求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准确传达事物的相关信息。政治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很多,都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是不能有半点随意性的。含混不清、缺乏准确性的`语言将影响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偏差,从而形成错误的判断和推理。因此,把握语言的准确性是教好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七、简洁性
它要求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少而精,要求教师能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表达基本原理、主要观点、重难点,要用最少的字句表达尽量多的内容,词约旨丰,一语中的。例如,在讲授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一内容时,我是这样概括的:第一个作用,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即指挥作用,可比喻为“棒子”(指挥棒);第二个作用,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即刺激作用,可比喻为“鞭子”;第三个作用,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即激励作用,可比喻为“筛子”。这样用了简短的六个字就概括了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学生在形象记忆的同时,也对课本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八、趣味性
它要求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风趣幽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例如,在讲感觉与抽象思维时,我就跟学生开玩笑说:“假如,现在我们看到一位陌生的女孩子时都脱口而出说‘好漂亮的女孩子’,那我们的这种意识属于哪一类意识呢?”同学们都笑着回答出:“感觉”、“形象思维”等。“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之后,我们又说‘她的心真好,真是一个好人’,那这种意识又属于哪一类呢?”同学们便又大笑着回答出:“抽象思维”。教师诙谐的语言,既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有效地调节了课堂气氛。
古人云:“舌头是心灵的翻译家。”丰富多彩的情感要靠丰富多彩的语言来表达。因此,政治课教师都应努力掌握教学语言的特性,学会灵活运用,发掘自己的语言特色,运用语言艺术来优化政治课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论文的特性 篇5
摘 要:
动画创作中构图和轴线设定是每一位动画工作者的必修课程。构图需要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轴线是指一个物体或一个三维图形绕着旋转或者可以设想着旋转的一根直线。它们都有各自的特性,本文中主要就构图特性和轴线特性进行论述。
关键词:
动画创作;构图;轴线;特性
一、动画创作中构图的特性
“构图”一词来源于西方,在西方的美术中有一门课程叫做构图学,专门研究在一个平面上处理好高、宽、深之间的关系,从而突出主题,增强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在动画创作中,构图需要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笔者在参考材料时发现新乡学院艺术设计系王威老师对动画创作中的构图特性总结的很到位,他认为有以下几个特性:
一是运动性:动画被称为“运动的绘画”,其本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绝不是处于静止状态,而是不断运动、发展和变化的。因此,各成分的内容、形式、作用及其关系也会在运动过程中跟随着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动画的艺术美感也会在运动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出来。动画能够表现运动,并能够在运动当中进行表现。这构成了动画构图不同于其他造型艺术的一个本质区别。而动画构图要获取真实可信的运动感,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动画设计师必须描绘出对象动作姿态的转变过程;另一方面,动画设计师需要在对象动作姿态的转变过程中调动观者注意视线,从而产生视觉上的运动幻觉。
二是完整性:动画构图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在视觉风格上追求完整和统一性,也就是使用一种构图风格来贯穿全片,完整体现,从而使动画作品达到的完整和统一。当然此处的完整性不是说面面俱到、毫无取舍。而要达此目的就要求每个局部的材料的安排都需要紧紧围绕作品题旨来展开,使每个局部对表达主题都能够发挥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换而言之,在整体的基础之上,可以采用局部完整性的构图设计。体现的是相对的完整性,画面不宜太满、不要刻意的堆砌,有时简单反而效果更好。因此,在构图设计过程中一切材料和技巧的应用,都应该合乎主题需要来决定取舍,调动各种元素进行充分组合和表达,形成强烈的形式感,使作品达到艺术的统一和完整。
三是多变性:影视摄影艺术手段.一方面可以把人在观察时所得的视知形象酷似、近似地再现出来。另一方面,又能表达人在观察事物时从生理到心理要求的运动观察状态,这给影视摄影构图带来特点。影视摄影造型、构图既能表现出静观时凝视视像,又能表现动观时实物依次映现的变化视像。运动中的多变性,表现中的多变性,对象的多变性等等,给动画创作构图带来了新的特性。
二、动画创作中轴线的特性
轴线又可以称为“中轴线”、“中心线”,一般是指把平面或立体分成对称部分的直线;是指一个物体或一个三维图形绕着旋转或者可以设想着旋转的一根直线。依据轴线的概念以及轴线原则来看, 王威老师认为:在动画创作中轴线是具有自身特性的,主要为:
一是互联性:轴线的互连性体现于轴线连接的是交流的双方。动画创作是用画面来讲述故事,动画故事情节的发展,必然伴随在矛盾冲突的展现,矛盾冲突是动画创作重要的必要的表现手段。而矛盾冲突的存在,必须要求具有角色或事物之间的交流。双方的交流是矛盾冲突存在的必然条件,也是故事情节表现的主要内容。动画画面在表现片中人物交流时,为体现交流双方在镜头画面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关系的准确性,必然要求在交流双方中间存在一条隐形的但又是必要和必须的线――轴线,以作为镜头设置时的参考依据。
二是分切单独表现性:是指对轴线所连接的具有交流性的双方,采用“分切”,即运用不同的镜头画面分别表现的处理形式,以充分展现交流双方各自的动作、情绪、特征等方面。如果交流双方同时而明确地出现在一个镜头画面当中时,是涉及不到轴线原则的,即镜头可以任意设置。因为轴线原则是用来明晰交流双方空间位置和空间关系的,以保证观众视觉上不产生相对关系上的'疑惑。而不同的角色或事物形象在同一个镜头画面中,并且镜头画面能够提供了足够清晰的相对关系,那么就无需考虑轴线问题了。但是,如果不同的角色或事物形象在同一个镜头画面中的关系不够明晰,是似是而非的状态,比如:在镜头画面的前景是以模糊的背影或侧影形象来表现的,那么轴线原则依然存在并发挥效应的。因此,对于轴线所连接的双方,必须进行“分切单独表现”,即用不同的镜头画面分别表现双方形象。
三是虚拟性:对于动画创作来讲,制作和剪辑是创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不同的创作环节,同时,也是动画创作必要的表现手段。制作是用来获取画面的,是用来为剪辑积累素材的;剪辑是用来组接镜头画面的,通过镜头画面的组接来讲述剧情的发展,最终形成完整的动画。制作和剪辑分属不同的创作环节,其二者都需要遵循轴线原则。
论文的特性 篇6
《偶然》是徐志摩的一首看似很潇洒,却充满爱意的诗。
这首诗整体来看就是对“偶然”这一概念的定义,于是诗以“偶然”这一具有修饰性的词做标题,说明“偶然”不是某种具体的行为,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整首诗都是围绕着“偶然”是如何发生、如何运作来进行的。
诗人首先以两个意象的碰撞——“云”与“海”——来定义偶然。在这个情节的表述中,“云”与“海”是行动的主体,“偶然”就发生在这两个主体相互运作的行动中。
诗的开头是对第一个行动主体“云”的状态的交代,将“云”的特征完全地融入到词句间: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这里修饰“云”的量词是“片”,而“片”并不是修饰云的唯一量词,比较常见的还有“朵”,那么为什么这里使用的是“一片云”而不是“一朵云”呢?“朵”形容的是成团的东西,而片形容的是薄薄的、很轻的东西,“一朵云”给人一种很厚重的感觉,略带压抑的味道,仿佛天空并不晴朗,厚重的云层遮住了太阳。“一片云”塑造了云的一种轻飘飘的、风一吹就走了的形象,给予云一种不稳定的、飘来飘去的动态感,这种动态感是“一朵云”无法实现的。“一片云”这一意象的使用突出了“我”的行踪或是内心的不稳定性,说明“我”的行踪和心理变化都是无法预知的。在“一片云”之前使用了一个定语“天空中的”,一方面揭示了“我”将自己所置的位置,可与下文的大海的“波心”产生一种位置上的张力;另一方面,将云置于辽阔无边的天空中,可以突出云漂浮的自由、不受拘束,这一特点与 “一片云”的不稳定性结合起来,更能表现出“我”的行动的不确定性。于是,“偶然”的第一个要素就是相遇主体之一的行动上的不稳定性。
随后一句是对“偶然”的另一主体意象“海”的侧面描写: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这里出现了一个与标题“偶然”相似的词——偶尔,这个词仍是在形容“云”的行动,它暗示了“云”在漂浮中会理所应当地碰到一次意外,这个意外就是后面的“投影在你的波心”。这时出现了一个“我”说话的对象——“你”,“你的波心”暗示了“你”的身份是大海,于是第二个主体意象“海”就悄悄地登场了。这样就形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天空中飘着一片云,下面是无边无际的大海。而“波心”一词又与人心相通,所以这幅图画的引申义就是:我在你的心里留下了印象。说到留下印象,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个印象是怎样留下的?深刻与否?我们可以注意到连接我与你的动词“投影”,投影是指物体将影子投射到另一物体上,说明两种物体的关系并不是像投入那种实实在在的融合在一起,而是轻轻的、含蓄的重合,这就意味着“云”和“海”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定,也许还会分离。在诗中并没有对“海”这一意象有过多的描述,甚至对它没有直接描写,说明在“云”与“海”这两个主体的互相运作中,主动的一方是不稳定的“云”,被动的一方是沉稳的、深厚的“海”。
写到这里,诗歌并没有止步于对“云”与“海”构成的画面的描述,还有语言的交流,加入了“云”对“海”说的话: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偶然的相逢本是一件让人觉得惊喜的事,而“云”为何要告诫“海”不要为之欢喜呢?从手法上来看,这是一种反讽,使得这种“讶异”和“惊喜”更加强烈。另外,“云”的“不必无须”与“海”的“讶异”、“惊喜”之间也造成了一种对比——洒脱放浪与深切执著,这也暗合自由漂浮的“云”和宽阔深沉的“海”的意象的本质。“云”对“海”说的这段话也进一步塑造了“云”的放浪不羁的形象,使不稳定性不仅仅停留在“云”的行动维度上,还上升到“云”的思想本质中去,这时的“云”似乎拜托了意象的物性,而上升到了人物形象的.层面上,开始具有人性。
然而,诗行至此,仍缺乏关于“云”所说的话的合理解释,于是在下文中,伴随着“云”和“海”之间的故事情节发展,给出了交代: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这句话省略了主语,根据诗中上下文的推测,可以得出主语应为“我”,也就是“云”。于是这句话可以还原为:(云)在转身间消灭了踪影。“转瞬间”极言时间之短。接下来配上的动词是“消灭”而不是意思相近的“消失”,这是因为消失是一个慢慢不见的过程,给寻找踪迹留有一定的余地,而消灭则强调了速度的快,并且毫无踪迹可寻。接下来“消灭”的宾语是“踪影”而不是“踪迹”,这是因为“踪影”的“影”与上文的“投影在你的波心”中的“影”相呼应,强调了“云”与“海”的相逢时间并不久,还不至于互相留下深刻影响、在心上烙下痕迹,同时“踪影”是“影”,而不是实实在在的痕迹,来去十分自如,可以随意抹去,而“踪迹”显然不能一下子消灭或忘却,与“云”的形象也不符。
到此,“云”完成了一个从没有思想只有自身性质的物到有性格、有能动性的人的转换。从“云”自身的漂浮不定出发,逐渐塑造了一个放浪不羁的浪子的形象,实现了由二维的画面向三维的情节的转化,为下文出现人物“我”和“你”做了铺垫。
然而这里仍存在一个引人注目的形式上的问题。在这部分诗中可以找到两个破折号,破折号中间夹的是“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起到了夹注的作用。为了使诗的意思更连贯完整,可以对诗句的顺序有一个小小的调换: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不必(为之)讶异,
更无须(为之)欢喜。
前三行都是对云以及云的行动的描写,后两行是对话。严格地说,云的行动只有两个:投影和消灭。这样看来,明显是将顺序进行如上的调换更能保证云的动作的连贯和完整,那么为何要在其中夹注一下对话呢?
首先,这两行诗的加入在“云”的行动中插入了“云”猜测的“海”的反应,使得“海”融入到了“云”的行动当中来,造成了一种“云”与“海”对话的效果,使得整首诗看上去不再是“云”的独白,而是“云”与“海”共同参与的,于是这个夹注起到了互动的效果。
其次,破折号的插入在投影和消灭两个动作之间插入,拖延了第二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所以,“你不必讶异”这句中的“你”指的不仅仅是诗中的人物,也暗指读者,就好像一个暗号一样在暗示读者:看好了,我这片云要行动了,你不必讶异也无须欢喜,我接下来的行动是很正常的。但是,“云”作为说话者仅仅是做出了警示而已,却并不能控制他的行动给读者带来怎样的结果,于是这个警示反而使得读者更加不平静,对“云”与“海”之间的行动产生了更多的期待。
诗歌到这里产生了一个转折。当“云”和“海”摆脱了意象的外衣开始形成人物形象之后,他们的行动变得更加具有主观能动性,不稳定性也随之剧增,“偶然”的味道也随之浓重了。诗的前半部对“偶然”已经有了初步的抽象的概念,接下来就是对这一概念逐步具体化的过程,于是第二部分一开头就是一个对“偶然”发生的人物、事件、环境的限定: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这句话交代了人物、事件、环境。先来看人物,这句话的主语不是“我们”或“我俩”,而是“你我”,为了说明相遇的主体是分离的、毫不相干的两个人,如果换做“我们”或是“我俩”,就消除了两个个体的独立性而完全地把两个人捏到了一起,无法造成两人相遇的冲击。事件指的就是“相逢”这件事,自古以来,“相逢”一词的使用从不是形容两个人随随便便的相遇,不管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还是鲁迅的《题三义塔》中写的“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都对相逢做了限定:相逢是有前提的,要么是因为自身遭遇上有共同点,要么是因为两个人之前有一段相识的历史,总之,是有极大感情上的共识或情感基础的。所以,在这首诗中的“相逢”包含了很多感情,这个词作为一个连接点,像胶水一样把毫不相干的“你我”黏在了一起,就如平行线突然有了交叉点,两个人产生了相同或相似的感觉——到这或许还上升不到感情的程度。再来看环境——黑夜的海上,两个人遇见可以有无数的地点,甚至有更多的更有情调的地点,但为何偏偏是黑夜的海上?黑夜和大海一样,都给人茫茫无边的感觉,都让人找不到方向,在这样一个找不到方向的环境下,你我还能碰巧相逢,更突出了这种相逢的传奇性。在这第一句话中,将故事发展的要素都配备齐了,“偶然”在其中孕育,并在接下来的人物行动或对话中体现出来。
然而,人物在此时并没有急于行动,而是交代了各自的行动趋向和路线: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这句话中极言“你我”的方向不同,并且在表达过程中出现了人称代词的重复,这种重复产生的不仅仅是韵律节奏上的效果,还包含对“你我”的独立性的强调。因“你”和“我”方向不同,造成了一种强烈的两个个体之间的排斥感,暗示了这种相逢的特点:稳定性差、时间短。于是,分离是这种相逢的必然结果,相比之下,相逢的产生是多么地偶然和珍贵。
对于这样一种短暂的、珍贵的、偶然的相逢,作为人物的“我”和“你”一定会对其表态,尤其是处于主动位置的“我”,于是“我”的态度就随后自然流露出来: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我”的表态又暗含在与上文类似的“我”对“你”的话语中。“记得”与“忘掉”是一对反义词,并列在一句中又产生了一种的张力,忘掉说的越多反而让人记得越清楚。在这句话中,令人感兴趣的不是显而易见的张力,而是“也好”和“最好”的使用。“也好”的语气是略带轻佻的,表明“我”并不在意“你”是不是记得这件事,这种洒脱的不稳定性与上文的“云”的形象相吻合,表明“我”在思想上是十分自由的,不受别人控制,也不愿控制别人。而“最好”是一个深化的标志,“最好”是副词的最高级形式,说明“忘掉”是“我”给“你”的一种最合“我”意的建议,并且十分希望“你”能按照“我”说的做,也略带请求的味道。这两个词的使用表达了“我”的放浪与制约,一松一紧,应和了“记得”和“忘掉”之间的张力,也是你我之间的微妙关系的最好诠释,“我”对“你”就是这样又洒脱放浪,又限制约束,若即若离,这场偶然对于“我”和“你”来说也是一件平淡而又难忘的事。
对“偶然”的魅力的描述没有止步于含蓄的若即若离,而是进一步明显地加剧: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这一句实际上是“记得”和“忘记”的宾语,“记得”和“忘记”的都是“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在这句当中,“自由的一片云”的形象、“我”的那种洒脱、不受拘束的形象彻底瓦解,全因这句话中的一个词——互放。“互放”说明你我之间的爱意或是好感不仅仅是从“你”到“我”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我”对“你”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舍之情。之后是“光亮”这个词,与“黑夜的海上”相呼应,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黑夜”和“海”的茫茫无边使得“光亮”更亮更耀眼,表达了这次偶然交会的难忘。
这首诗企图通过一组意象和一对人物解决“什么是偶然”的问题。诗中用了“云”和“海”、“你”和“我”产生一幅画面和一组情节,构成了双重表述,将偶然的概念表达了出来,即大千世界中随即的两个个体无意中遇见,又很快分离。每一层表述都是先交代偶然产生的背景环境、人物或意向,随后插入占主导地位的一方(“云”和“我”)对对方的命令式的话语,暗示了主导者对偶然的态度,最后从事件层面上升到感知层面,交代了偶然产生的实际效果及给人留下的心理印象。双重表述的安排使得偶然的概念从一开始的具体化达到了最终形象化的效果。每一层表述在对“偶然”的展现和认识的都有一个巧妙的转折——从平常到不平常,在双重表述的推进过程中,转折的力度在逐渐加大,到结尾,“我”的浪子形象有一个彻底地转型,“偶然”的效果就在其中彻底的被释放出来,成为了短暂而又令人难忘的、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
这首诗企图以平淡的甚至不屑的语气来描述一次偶然,但是效果则是相反的,偶然带来的结果是强烈的冲击和碰撞,并在一瞬间产生了绚烂耀眼的火花,当诗句结束了,读者一闭上眼,仿佛还能看到那火花明晃晃的影子。这就是这首诗最大的美。
论文的特性 篇7
内容摘要:
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作为一门音乐理论学科,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成果主要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呈现。本文将民族音乐学学术论文作为关注点,浅论在民族音乐学学术论文中的几点重要特性。
关健词:
民族音乐学 学术论文 特性
荷兰音乐学家孔斯特首先提出“民族音乐学”这一名称,并主张用它来代替以往人们习惯称呼的 “比较音乐学”。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作为一门音乐理论学科,其学术论文的写作研究,则是其理论成果展示的一个重要窗口,它将研究的最新成果用著述的形式予以展示。学术论文的最终形成则被看成为所研究课题的成果体现,无论是国内国外,学术论文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中始终受到高度重视。
一.实地考察性
民族音乐学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民族学的内容,注重研究各个民族不同的传统音乐及发展。由此,民族音乐学在研究考察的过程中,大多数专家学者一致认同的一种搜集学科资料来源的基本方式就是田野考察法。
民族音乐学学术论文的写作中,最常见和最基本的一个特性就是实地考察性。在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中,“采风”是民族音乐研究者研究过程中最为熟悉词语,对中国的传统民间音乐、民俗音乐进行实地的考察,是中国音乐研究的传统之一。例如,乔建中先生在其论文集汇编《土地与歌》一书中,去到了甘肃、青海等地了解“花儿会”;到达壮族聚居地探寻“三声部”民歌等。民族音乐学学术论文的实地考察性,是民族音乐学学术论文最重要的特性之一。
二.科学描述性
当我们从田野中考察得到的.相关民族音乐资料整理后,将所见到的音乐事象转化为学术论文上的文字,这就需要科学的对音乐事象进行客观叙述和真实描绘。
在我们的学术论文中,科学性的描绘可以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在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描绘前,需要写作者的合理构思,并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画面。其次,在对论文进行合理布局后,论文则开始了文字描述工作。一方面,写作者可以将所观察到的材料进行全面,详细性的描述和陈述;另一方面,写作者也可以将所观察到的材料,经过自己的筛选,提炼精华,将所看到的音乐事象用总结性的描述方法体现出来。最后,当搜集到的音乐资料有曲谱、器乐等声音形态或演奏时所用的乐器,写作者更应该注意声音资料和乐器资料的专业描述术语和描述方法,需要时用乐谱或照片的形式将其记录下来。
三.理性辨析性
学术论文的写作,与普通写作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从学术论文的前期准备,搜集材料到论文形成,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科研过程,它需要研究者的理性辨析。在采风时,研究者可能会面对各种繁杂的音乐现象,这时理性的辨析力则起到了关键作用,它能够帮助研究者从繁乱中看到音乐事象的内在本质和形成规律。
正由于民族音乐学是一门理论型音乐学科,民族音乐学学术论文和其他学术论文一样,需要写作者对其论点进行不断的解释和论证,那么,经过理性辨析的具有实际证据的音乐资料则为这些论点和创造性的观点提供的强有力的支持。
四.创造创新性
在学术论文的写作中,一个重要的共性就是要有创造性。“民族音乐学的学术论文,只要在研究过程或结论中显示出它是一项新成果,那么它就具有科学价值和学术意义”。研究者从论文准备,写作至完成,在这期间运用的一切研究方法和理性辨析思维都是为了使其学术论文中的过程、结论或成果具有创造性。按照伍国栋先生所说,具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可以在研究过程中有新的创造,也可以在论文结论中有创新性的成果。
此外,当我们在判断一篇学术论文是否具有创新创造性时,应注意它是否符合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是否突破了固有的观点和理论,站在研究领域的前沿去发展和创造。当这些方面的某一点得到满足,一篇学术论文的创新和创造性则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民族音乐学重点研究各民族音乐性质、规律,其学术论文是该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用论文的方式解释具体的学术问题,需要研究者有理性辨析能力、创新创造力、坚持实事求和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不断开阔自己的研究视野、扎实写作功底、丰富自己的实际经验。只有这样,民族音乐学这一学科才能不断的蓬勃发展,人类的科学事业才能生机勃勃、蒸蒸日上。
【论文的特性】相关文章:
金工实习论文 -论文10-03
寒假实践论文 -论文09-04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论文06-13
论文的总结02-21
毕业生的论文格式要求 -论文03-25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论文05-31
论文开题报告10-18
会计毕业论文 -论文10-19
毕业论文总结09-20
论文承诺书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