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应用考核方案

时间:2024-11-12 16:09:28 方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校本应用考核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是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项工程,一个课题的详细过程。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校本应用考核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校本应用考核方案

校本应用考核方案1

  根据国家提升工程相关要求,学校决定在本年度开展全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关于校本应用考核的要求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为推动学校校本研修工作,做好提升工程2.0培训,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提升工程2.0培训相关文件,我校制订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研修考核细则,实行“信息技术应用学分制”,并纳入教师业绩考核。根据考核细则,教师每期必须完成必修培训学分,才能取得本年度继续教育合格证书,特制订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与评价制度。

  二、研修方式

  (一)常规教学

  1.备课

  (1)以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手段,改革学生评价方式为重点,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

  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

  (2)严格执行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注学习过程。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到教学设计之中。

  (3)备课应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原则1:注重情境的创设与转换。使学生经历与实际相类似的认知体验。同时注重情境的转换,使学生的知识能够得以自然的迁移与深化。

  原则2:充分尊重工具和资源的多样性。注重对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使用进行设计。这些工具和资源应当同学生的主题任务相关,能够帮助学生完成问题解决的过程,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比如提供给学生与教学主题或问题相关的网络资源、典型案例,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一定的指导和帮助等。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原则3: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该原则有几方面的含义:①学习活动的展开通常可以围绕某一问题或主题,这些内容通常来自现实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②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任务性、目的性,学生知道为什么而做,教师的重点放在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方面。③现实中的任务与问题不同于强加给学生的学习目标或现成答案。学生通过对问题和主题的主动的探索活动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习兴趣。

  原则4:学习结果通常采用灵活的、可视化的方式进行阐述和展现。在学习活动结束时,学生应当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总结和展示,同他人进行讨论和协商,以加深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反思,这些内容通常以研究报告、演讲、讨论等形式展开。在这些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学习者更好的将学习成果展示出来。

  原则5:鼓励合作学习。信息化教学中,学习者通常是以小组或其他协作形式展开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某一项任务目标,实现“问题解决”。每个学习者在中间承担一定的任务,担当一定的角色,学习活动过程成为“学习者身份和意义的双重建构”。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共享他人的知识和背景,共同实现组织目标。

  原则6: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的研究和质量评估,收集数据,使用过程性评价达到改进设计的目的。同时,由于信息化学习资源种类繁多,为了有效地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也必须对资源进行优化选择。

  (4)坚持集体备课,每个备课组每个星期集体备课一次,并做到研技术、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定中心发言人、定内容、定时间。

  (5)每一学期,每一备课组须组织一次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直播备课,直播可以通过学校直播平台或者UMU、CCTALK直播工具,备课结束后,将备课直播链接生成二维码报送教导处备案。

  (6)备课要求同存异。从备一节课到备学生学习过程,即学习之前、之中、之后综合设计,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统一,教法、学法等则根据教师自身实际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而各有不同。

  (7)每一学期,备课组要从项目学习、混合学习、深度学习、跨学科学习、情境学习、智慧学习中选择一个主题,围绕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期末撰写的研究报告报送教导处。

  (8)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组织方式的变革,备课体现差异化教学、鼓励学生个性化学习。

  (9)教师要准时参加集体备课,备课组长上交备课记录。

  2.教案

  (1)探索由教案的设计向学习方案设计转变;

  (2)教案设计应包括教学主题、教材分析、学生分析(应标明过程)、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混合环境、智慧环境)、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特色等。

  (3)教案要体现深度学习以及对学生高阶思维培养的理念;

  (4)教学内容要体现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生学习过程设计之中,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要体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到多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转变。

  (5)教案要体现信息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学习方法指导等内容,以及教学之前、中、后设计,引用他人或者互联网资源,要标明出处,并且做好内容考证,教案要以学生为中心,层次清楚,书写工整、规范。

  (6)鼓励采用UBD、WEBQUEST、MINIQUEST、英特尔未来教育、研究性学习等模板进行教学设计。

  (7)有德育渗透点和信息技术融合点,注重对学习信息道德、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

  (8)每个学期每个学科须提交一节跨学科教学设计、一个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一节体现混合学习的教学设计。

  (9)学校鼓励探索信息技术支持的小组合作学习、混龄学习、项目学习等

  (10)提前写1—2节教案,注明备课日期,有课后反思。

  (11)有条件的可以实行电子备课,但要按学校的要求做。

  3.公开课

  (1)根据学校规定,每月每个备课组必须推出一堂信息技术支持的校级公开课,每学年每位教师必须上一堂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课。

  (2)备课组的公开课必须由备课组全体成员集体备课、磨课,公开课须体现混合学习的理念,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由集体教向集体学、个性化学习转变。

  (3)公开课必须提前一周通知教导处,并由教导处公布信息,无课教师均应参加听课。

  (4)公开课必须通过学校提供的直播平台(或通过UMU、CCTALK)直播。

  (5)公开课的教案、课件、直播的准备。公开课的教案必须在开课前交教研组长,公开课的课件以及直播地址、观看人数则于课后交教研组长,并于学期结束后交教导处存档。

  4.听评课

  (1)教研组开展集体听评课,应采用信息化手段,基于数据或者实例评课,要从经验评课转向实证评课;

  (2)教研组要研制外显的、可测量的学科信息化课堂教学标准,开展基于课堂实录的课例分析,每个学期每一位老师要基于学科课堂教学标准实录分析一节自己的课堂教学,并依据撰写一份信息化课堂教学分析反思报告。

  (3)教研组要将学科信息化课堂教学标准交到教导处备案;

  每一位教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分析反思报告在学期结束后,交教导处存档。

  三、奖惩制度

  (一)奖励

  1.根据学校信息化教学实施方案,按时参加线上课程学习,认真完成相关研修作业,在研讨活动中做主题发言者记入优秀学员档案。

  本年度的研修作业内容如下(教师依据自己选择的能力点提交)

  1.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1)提交1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涉及的资源应标明出处和来源;

  (2)对于教学设计中选用的资源、习题要标明考证的过程。

  2.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1)提交1个教学课件;

  课件呈现的内容学生能够看清楚,要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

  (2)录制一段视频,谈谈制作课件中涉及到的资源来源以及所用技术的特点;

  3.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提交1份教学设计;重点说明教学难点的确定的依据,如何就本节课做好学情分析的。

  4.数字教育资源管理

  (1)教师申请注册一个网盘;

  (2)将自己教学中的教案、习题、课件分类上传,并按要求进行命名和整理;

  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1)用手机录制一段自己上课的导入环节 (2)文字(视频)说明设计该导入环节的意图;

  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1)用手机录制一段自己上课讲解某一概念的环节 (2)文字(视频)说明设计该讲解的意图;

  7.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

  (1)用手机录制一段自己上课课堂小结的环节;

  (2)文字(视频)说明设计该小结的意图;

  8.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

  (1)提交一份评价量规;

  (2)用手机录制自己设计该评价量规的意图以及实践应用的效果;

  9.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

  (1)提交一份学生过程性评价方案;

  (2)可以在网盘中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一个文件夹;

  将上课(活动)中学生的表现的照片、视频拷贝到文件夹中; (3)用手机录制视频,谈谈自己是如何开展过程性评价的;

  10.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

  (1)提交一份试卷分析报告;

  (2)试卷分析报告中的数据要用图表的方式加以呈现;

  (3)针对分析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11.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1)提交一份应用新型的教学设计框架编制的教学设计;

  (2)用手机录制一段视频,谈谈新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的差异;

  12.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1)用问卷星或其他工具编制一套能够即时反馈的试题;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2)用手机录制一段视频,谈谈自己编制试题的思考;

  13.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

  (1)提交一份学生自评与互评的实施方案;

  (2)用手机录制一段视频,谈谈自己在方案设计中的思考以及组织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改进等。

  14.档案袋评价

  (1)提交一份档案袋评价的实施办法;

  (2)用手机录制一段视频,谈谈自己准备如何开展档案袋评价;

  15.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

  (1)提交一份应用技术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开展个别化辅导的方案;

  (2)用手机录制一段视频,谈谈自己在方案设计中的思考以及组织实施的效果。

  16.评价现有数据评价模型

  (1)提交一份应用某一评价模型开展研究的方案;

  (2)用手机录制一段视频,谈谈自己在方案设计中的思考以及组织实施的效果。

  17.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

  (1)提交一份自己开发设计的数据分析微模型,并对微模型的应用做出说明;

  (2)用手机录制一段视频,谈谈自己在方案设计中的思考以及组织实施的效果;

  2.能把学习到的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打造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成绩突出者记入优秀学员档案。

  3.积极撰写与信息化教学相关的论文,论文获校级一等奖以上者获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给予一定的奖金和记入优秀学员档案。

  4.学校对教师读书笔记进行评选,评选结果记入优秀学员档案。+

  5.信息化教学研究课题在校级以上立项的课题组成员记入优秀学员档案。

  6.信息化教学设计在区级以上获奖者记入优秀学员档案。

  7.以上记入优秀学员考核档案的教师,与学校年度考核挂钩,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一个指标及区二、三层次骨干教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处罚

  1.严格坚持考勤制度,凡在集中学习、培训工作中无故缺席或因其它事情缺课达总课程三分之一以上者,均不能取得该项学分。

  2.培训作业(如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教育教学案例以及教学设计、教学成长故事、个人成长规划、读书笔记、讲座听后感等)超过五分之一不交者,不能取得该项学分。

  3.未能按规定上信息技术应用公开课,上交相关课件和教案者,不能取得自主研修学分。

  4.以上内容将与教师年度考核挂钩,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一个指标及区二、三层次骨干教师年度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

  四、考勤制度

  教导处负责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各项学习、培训工作布置、检查和督促,各教研组长及各处室要积极配合。

  1.学校对教师的信息化校本研修实行学时学分制度管理。

  2.严格考勤管理,每次集中培训均采取签到制度,且必须由本人亲自签名,严禁由他人代签,一经发现,本人和代签者本次培训作缺勤处理。

  3.如必须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活动而无法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研修活动,则必须于事后补习相关内容,否则作缺课处理。

  4.培训的相关作业,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教导处,逾期不交者按相关规定处理。

  5.学校教导处组织人员对教师上交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论文、案例、课题等进行评比,并将结果在校园网上公布。

  五、公示制度

  为规范和促进学校信息技术支持的校本研修管理工作,使我校的校本研修工作能正常、有序、有效地开展,本着对教师高度负责的态度,特制订本公示制度。

  1.学校组织的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讲座、集中学习、培训作业等信息将在校园网上公示。

  2.有关信息技术应用的讲座、集中学习等教师出勤情况将与两天内在校园网上公示,如有出入,教师可在一周内向教导处提出,经核实后予以更正。

  3.教师上交的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教育教学论文、案例等研修作业将于作业上交截止日之后两天内在校园网上公布,如有出入,教师可在一周内向教导处提出,经核实后予以更正。

  4.教师信息化教学相关论文、课题等,评比结束后在校园网上公示,接受全体教师的监督,教师可于一周内向教导处反映情况,经核实,确有问题的报校长室最后裁定。

  5.教师所取得的信息技术应用校本研修学分,将在校园网上公示。

  以上信息技术应用校本研修考核与评价制度,由学校教导处负责制订,由校长室审定,自确定之日起实施,并在具体操作中不断完善。

校本应用考核方案2

  一是权限上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校本课程则是学校自主开发设计的课程。

  二是从设计上来讲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达到国家规定基本教育目标的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校本课程也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更考虑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

  三是设计过程上不一样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根据国情来设计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层面根据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实际开发与设计的。

  在实施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依赖于学校开发,也依赖于地方管理。

校本应用考核方案3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教师【xx】1号)》,规范和指导全省新一周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工作,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全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使力校本应用考核实施方案。本方案适用于全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的考核评价。

  一、考核目的

  1.通过信息技术应用使力校本应用考核,传递组织目标和压力,促使教职工提升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能力,达到“培养信息教育能力、提高课堂效率、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2.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和计划性,促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可视化。

  3.客观、公正地评价教职工参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表现,加强过程管理,强化各级管理者的管理责任,促进其指导、帮助、约束与激励全体教师。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全校一线教师。

  三、考核内容

  1、根据学校研修计划与实施方案,制定个人研修计划;

  2、认真参加自主选学,观看3个能力点对应的网络课程,至少完成25学时的`课程学习,从而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能力;积极参加校本研修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即线下25学时;学以致用,完成培训实践任务,提交能力点对应的研修成果。

校本应用考核方案4

  为贯彻落实《阜宁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应用能力培训考核方案》,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打造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要求的新时代教师队伍,特制订此校本培训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通过集中培训与日常研训,促使教师基本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基本理论与技术、课堂多媒体操作、课件制作等信息化教学基本技能。

  (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推进课堂信息化教学。

  (三)建立全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骨干教师人才队伍。

  二、培训与考核对象

  1968年1月1日后出生的教师均须参加培训和考核,超龄教师可自愿报名参加。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和县级以上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还须参加Flash培训考核工作。

  三、培训与考核内容

  1.信息技术基础部分:教师能够对计算机进行必要的维护,能较熟练地使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素材加工,能利用电子表格进行公式运算。

  2.信息技术应用部分:掌握多媒体课件设计基本知识,熟练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和资源库管理系统,能够制作多媒体电子教案。

  3.多媒体教学设备操作使用:能规范操作液晶投影机、视频展台等多媒体设备,能规范操作卡座、功放等教学音响设备,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学音响设备开展教学活动,并掌握一定的多媒体设备与教学音响系统的'日常维护知识。

  4.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

  ⑴Powerpoint幻灯片的设计与版式;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的采集、加工、编辑、装饰的方法和技巧;

  ⑵学科动画工具(Flash)开发及设计方法。

  四、培训方式及时间

  1、分散自学:教师要通过自学,基本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及相关技能。

  2、集中培训:根据课程内容及参训教师的实际,采取集中讲授、操作练习、小组研讨、互相交流等方式,保证培训的实效,切实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3、培训时间及培训地点:

  培训时间:自20xx年3月初开始,20xx年8月结束。每单周三为集中培训时间。考核时间为8月23至28日(具体时间待定)。

  培训地点:开发区小学多媒体教室

  五、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教导处、总务处、电教处等相关人员组成。

  组 长:佟红升

  副组长:戴耀松

  成 员:刘利民 叶根生 何志慧 吴必林

  六、培训具体要求

  1、制定相应的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切实可行的各种应用培训管理与评价机制。

  2、在培训之前进一步检查、维修培训硬件环境和网络,确保顺利开展培训。

  3、建立完备的培训人员考勤和监督检查制度,保证参训人员数量,确保提高本次参训教师课程整合技术应用水平。

  4、细化过程管理并形成完整的培训记录。

  二0xx年三月二十八日

校本应用考核方案5

  根据上级关于提升工程2.0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围绕我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制定本方案。

  一、学校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教学硬件环境:班班通一体机全覆盖,教师每人一台办公笔记本电脑,办公室配备办公台式机。

  平台环境:学校有办公管理平台、教学平台;拥有区级教研平台、资源平台。

  网络环境:校园有线及无线网络全覆盖。

  年轻教师基本上可以利用多种软件制作课件、微课,可以使用课件及相关视频等开展授课工作;中年教师基本上可以通过网络及各类教学资源开展授课工作,可以对课件做简单修改;老年教师会使用课件,但不会制作和修改课件,需要中青年教师帮助制作和下载课件。

  整体来说:

  优势(S):学校十分重视信息化教学,定期开展评课活动,并且学校的信息技术基础硬件及环境条件较好;大多数教师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劣势(W):教师队伍中有年龄偏大的教师,与中青年教师相比较难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多种软件。但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对教学内容掌握扎实,学校会组织相应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能及素养。

  机会(0):大部分教师只会应用软件制作课件,无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多种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能力水平较低,无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生预习,巩固环节。并且新型教学模式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在探索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困难。

  风险(T):在探究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每个教学环节中,需要不断地创新,实践,修改等,这些环节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再加上工作压力,教师可能会有抵触情绪。

  二、学校信息技术发展的愿景

  我校信息技术的发展愿景是基于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开展授课的基础上,利用各类网络平台有针对性建设更加智能、开放、共享的授课模式。鉴于本校实际,确定我校的发展愿景为:

  (一)绩效目标(一年)

  1、了解信息提升工程2.0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培训和学习,完成网上的25学时及校本的25学时学习内容,并全部通过信息提升工程2.0考核。

  2、改善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完善已有的校园平台建设,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修改相应的管理和考核制度,使其更适合信息技术2.0时代。力争开展“智慧校园”建设,使管理信息化。

  3、整校推进,教、学、研、评一体”,由学校组建团队针对某个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究,以寻找技术支持下的`问题解决方案,有效的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教师的效率;再组织线上针对性的学习,补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的短板。

  4、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强信息技术技术与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融合,由应用融合到创新融合。促进教师成长为适合信息时代发展的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的教育者;尝试开展创客、STEAM教学,远程在线教学等新型教学形式。

  (二)愿景(三年)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信息时代学习型组织。师生具备良好的信息化素养及能力,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充分整合。力争实现由集体教转变为集体学,学校依托信息化发展形成办学特色。

  三、面临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1.教师的认识水平不足

  进行理论和知识普及,使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2.0时代的意义。信息技术2.0能够帮助教师解决在新课程改革中面对的各种实际具体问题,从而简化工作。尝试开展基于平台的教学。学校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在线平台实现对学生课下预习、复习情况的全程跟踪管理和对学习需求的全面掌握,以及开展对学生的远程同步教学。同时与学校相应考核制度挂沟,从行政上激励教师学习。

  2.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参差不齐

  展开多层次的培训,按学科、年龄等不同维度划分层次。由年青教师与年老教师结对子,以青带老,共同提升,重点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点如下: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数字教育资源管理、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平台在线教学和研修。

  四、培训机制

  (一)制度修改与完善

  1.明确培训内容,依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执行。

  2.全员培训采取混合式培训模式,即“网络研修+校本研修+课堂教学实践+反馈指导”。

  3.加强制度建设,修改相关制度,形成评价标准。

  (二)激励措施。

  1.建立规章制度,实现全员参与。

  2.利用考评促进实效。

  3.加大教科研活动开展。

  4.将考评结果纳入教师考核。

校本应用考核方案6

  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指导思想与具体要求,为了持续推动本年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整体进步,我们的学校决定继续实施全员范围内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整校推进培训项目。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特别制定了《教师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实践评估方案》。

  一、总体目标

  本年度,构建以学校为核心、聚焦课堂教学、基于实践需求、测评与应用相辅相成的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新体系。通过建立线上平台,实施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训项目,增强校领导的信息化领导力,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技能,同时强化培训团队在信息化指导方面的专业能力。这一举措旨在全面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整合与创新应用。此框架强调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连续性,确保教师能够将所学知识有效应用于日常教学中,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通过持续的评估与反馈机制,促进教师个人及整体教学水平的动态提升。校领导的角色被赋予了指导和推动学校信息化进程的重要责任,而教师则成为实践和创新的主体。培训团队作为关键支撑,负责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确保各项策略的有效执行与推广。综上所述,该体系旨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评估和调整,全面提升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创新与发展。

  二、考核原则

  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整体部署与实施指南以及针对学校层面的应用考核具体方案的指导思想,我们已编制完成了《学校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考核计划》。

  1、秉持全面规划与差异化实施并重的原则,在制定周密计划的同时,综合考量学校及教师的具体情况,我们应采取分门别类、分级分科的方式开展培训活动,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与发展。

  2、秉持以实践为导向与流程监控并重的原则,针对我学校教学准备、授课、练习、测评、反馈这五大步骤,实施动态管理与流程管控。清晰规划提升计划的实施路径和各环节,适时开展评估、反省与总结,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与创新。

  3、秉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将测评与助学活动深度融合,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通过针对性的提升培训,确保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发挥关键作用,助力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

  4、坚持考核、达标、发展相结合。将校本应用考核工作与学校信息化教学 制度 建设相结合,助力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

  三、考核内容

  (一)管理团队。

  构建以校长为首的信息技术改进指导小组,精确设计学校的信息化教育发展蓝图与年度实施计划,明确具体的信息技术教学自定研修议题以及教师的自我提升方案,确保学校的技术升级培训策略得以有效执行与实现。

  (二)校本研修与教师能力选择有效结合。

  1、根据我校信息化教学发展实际和规划目标,制定校本研修规划,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考核规范》中选取8-10项微能力作为校本研修主要内容。

  2、选取的内容涵盖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

  3、教师选择三项能力,涵盖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四个维度中的三个维度。

  4、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校本研修活动,使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三)创新校本研修活动。

  1、组织开展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常态化和普遍化的校本教研活动。

  2、在骨干引领、学科联动、互帮互学、整体提升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3、以学科课程标准为核心,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为目标,通过专题研修的方式,结合现代教学工具与学科特定的教学软件,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案例的深入探讨与课堂实录的细致分析。这种信息化背景下的校本研修活动,旨在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案例研讨、实录解析等,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教学效能。

  4、促进教育工作者积极融入网络学习平台与校园内部研修工作坊的构建与成长,整合线上教育资源,同步进行线下的讨论与交流,共同营造出一个高效能的教学环境。

  5、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能力,破解教育教学重难点问题,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四)考核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考核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规范》中确定的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下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四个维度的8-10项微能力为考核重点。

  2、教师根据所选的能力,参加三项能力(至少覆盖三个维度)考核。

  (五)教研示范引领。

  通过教研活动作为重要平台,我们将聚焦微能力提升这一核心目标,在教研组内实施示范引领行动,以此激发并带动老教师共同进步与成长。

  (六)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

  根据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实际,在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项目式学习等方面进行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

  (七)教师的能力合格率。

  教师能力合格率达到100%。

  (八)促进学校培训资源建设。

  整合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工程中的校本研修活动与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结合的优质课程竞赛、微课创作赛以及教师微技能杰出成果评选等系列活动,旨在共同解决学校内学科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推动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与共建共享,进而引导并促进教师在信息化教学领域的持续发展与创新。通过融合教师信息技能提升项目中的校本研修实践与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精品课程比赛、微课程设计大赛以及教师微型能力优秀作品评选活动,我们旨在共同应对学校内部学科教学中遇到的各种挑战。这一整合不仅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还鼓励了教师们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持续探索与创新,以此引领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沿发展。

  四、考核实施

  1、线上自主学习考核,以平台积分为准。

  2、教师微能力考核通过“校本自测——教师互评——校本应用”来实现。

  (1)在教育训练环节中,教育工作者基于学校的'长远规划、学科教学特性以及借助于特定技术平台,参照微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对自己的数字化教学技能进行自我评估与分析。

  (2)教师互评。教师向校本考核平台提交成果证明时,依据平台的提示,对他人提交的成果进行评价。

  (3)校本应用考核。学校成立考核小组(管理团队),通过考核平台对教师提交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教师的应用能力考核侧重评估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信息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等。教师提供的证据应符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规范》要求,证据具有有效性,凡提供的证据未包含教师本人影像的或不能确定是教师本人制作的,视为无效证据。在组织能力考核过程中,要对信息技术应用证据进行综合评分。80-100分为优秀、60-80分 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3、教师的年终评估结果由两部分组成:同行评价与学校考核委员会的综合评分。凡通过了校内自定义评估系统的教师,在年度绩效考核的“教学能力”板块中将被评定为杰出等级。

  五、考核管理

  1、校长全面主持并组织全体教师的校本应用评估活动,对学校的校本应用评估执行过程进行监管与指导。

  2、教导主任在日常工作中承担着校本应用评价的管理职责,对学校的全面提升项目执行情况实施了全方位的过程性评估与成果评估。这些评估的结果以及相应的学时被整合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档案中,以记录并促进教师的成长与进步。

  3、信息技术教育专家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培训教师本地化应用评估工作中,核心任务包括指导教师的学习与自我评估、组织校内自我测试、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评价等环节。

  4、校本应用考核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校本应用考核方案】相关文章:

学校校本课程考核方案(精选13篇)06-29

信息技术2.0校本考核方案(通用5篇)05-13

校本培训方案07-07

校本教研方案11-03

校本研修活动方案08-31

校本培训方案通用08-07

学校校本研修方案09-09

校本教研规则方案08-26

暑假校本培训方案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