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实验报告

时间:2024-07-29 12:28:47 报告 我要投稿

初中实验报告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实验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实验报告

初中实验报告1

  生物作为一门传统的自然学科,实验是我们最基本、最形象、最有效的探索方法,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初中生物教材中的一些实验有些保守,它们往往忽视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有悖素质教育的要求。基于这些问题的考虑,本文总结了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改进初中生物实验,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对策。

  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

  1.忽视假设实验设立

  实验教学的设立是为了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能够更为充分地说明问题,验证生物理论,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但是,目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教师的实验观念落后,教师不够重视,学生乐得轻松。其实,为了更科学、更有说服力地论证假说,生物实验常设置一些假设实验,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使学生充分认识假设设置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2.实验时间难度限制

  初中阶段学习任务较重,时间也较紧,在这样的情况下,用于生物实验的时间就更短了。有时,还会因为理论教学的时间较紧,挤掉一小部分的实验课。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验时间不足,学生没有进行仔细观察的机会,往往会针对实验内容,对照教材结果草草了结了实验活动,这样的实验是不符合科学探究理论的。

  3.忽视实验结果分析

  生物实验的结果需要不断地验证、调查,然后根据实验结果做出调查报告,但是目前初中生物实验的调查报告就是完成了基本的记录而已。这种情况不符合科学探索的规律,学生也很难形成探究能力。

  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改进措施

  1.重视假设环节

  具备探究精神的科学实验应该包括这样几方面:实验题目的确定;提出假说,即对可见现象提出一种推测或解释;实验,即根据实验目的和提出的假说,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法和步骤;预期,即在检验一个假说之前,先提出实验的预期结果;观察实验现象和收集实验数据;分析推理;交流、评价等。这些环节的完成在初中阶段的实验能力培养上至关重要,但是教师往往更为重视实验过程设计、实验结果分析等,却忽视了假设环节的设计。为了转变这种情况,要培养学生勇于猜想、敢于假设的能力。例如,教学苏教版生物《实验――学习制作临时装片》时,基本的教学目的是要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学习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如果教师直接给出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验,这样的安排过程毫无新意可言,学生的探究能力也无从发展。因此要改进教学设计:(1)提出问题: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2)小组提出假说,让学生探索实验制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结合教材进行实验用具的分析和探索。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假设如何制作更为有效的临时装片。总之,平时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猜想与假设。

  2.重视分析观察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不能研究学术。”初中生物实验也要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大胆提问、大胆设想、大胆选择、大胆创新,给他们更多的选择自由。而为了解决实验时间较长的问题,教师要教会学生更为灵活、有条理的观察方法。(1)先整体后局部。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做好记录后再进行细节部分的观察。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整体形态,然后再针对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行局部观察。(2)对比观察。对比观察要设立对照组,然后进行观察分析,更为准确地找到实物的特征。例如,在甲状腺激素促进幼小动物发育的实验中,存在以下实验组和对照组。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乙组:饲喂甲状腺激素抑制剂(条件对照)。丙组:对蝌蚪不作任何处理(空白对照)(3)重复观察。实验探究过程是长期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重复实验,这就要开放实验室,学生在小组组长的指导下就可以进行小组生物重复实验。例如,苏教版课本七(上)P96探究种子在萌发时是否会产生较多的热量的简易设计方法是:将蚕豆或大豆等种子装入保温瓶内,放入一些清水,用打孔器在软木瓶塞上打一个小孔,将温度计插入其中,塞上瓶塞,该装置就制作成功。24小时后,对比室温,得出结论。如果学生有了新的想法,想要再进行实验也可以对不同的种子进行重复实验,进而验证种子在萌发时是否会产生较多的'热量的结论。

  3.开展实验后调查

  生物实验教学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最终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基于这种情况的思考,生物实验的结果必须要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1)详细记录实验结果。针对实验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2)根据实验结果对照教材内容,设立调查问题。例如,撰写调查报告,报告题材的选择要适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可来源于书本知识的心得体会。如“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我国森林绿化的现状”“传染病的预防”“蚯蚓对土壤的翻耕”等。调查研究的设立是为了让学生对实验结果有更为深刻的认识,目前初中生物教学缺乏这方面的探索,也是忽视实验结果分析的教学现状影响的,必须要尽快转变,尽快改进。

  4.自主设计实验

  素质教育环境下自主设计实验内容能够保证让学生拥有探究能力,拥有创新思考的能力。自主设计实验的途径包括:(1)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实验。教材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设计实验内容。如教材中有关吸烟危害人体健康的内容只是提供了一些文字说明,如“香烟燃烧产生的烟雾中含3000多种有害的化学物质”等文字信息。但是这种文字说明不可能让学生有本质上的认识,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网络查询,然后设计实验内容和步骤。如用一个U型管,在U型管的一侧插上香烟,另一侧放入一些棉花。点燃香烟,用洗耳球在另一侧吸气。本模拟实验中,棉花模拟人的肺,结果发现棉花变成黄色,这种实验就更有说服力。(2)挖掘课外实验,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课外实验是对课内实验的延伸和补充,学生利用生活用品替代实验仪器完成家庭小实验,利用实验仪器进行实验装置改进,能培养学生探索化学奥妙的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

  上文是笔者在一线教学实际中结合新理念对现行生物实验教学的一些改进意见。总而言之,实验是我们探索和学习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所以它必须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理念的更新而不断改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改进初中生物实验要基于教材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保证生物实验全面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千万不要为了改进而改进,将创新当作形式,那样只能耽误时间,不得要领。

初中实验报告2

  【实验准备】

  1、提纯含有不溶性固体杂质的粗盐,必须经过的主要操作依次是。以上各步骤操作中均需用到玻璃棒,他们的作用依次是,2、在进行过滤操作时,要做到“一贴”“二低”

  【实验目的】

  1、练习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的操作技能.2、理解过滤法分离混合物的化学原理.

  3、体会过滤的原理在生活生产等社会实际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

  粗盐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以及可溶性杂质等.不溶性杂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除去,然后蒸发水分得到较纯净的精盐.

  【实验仪器和药品】

  粗盐,水, 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漏斗,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坩埚钳,胶头滴管, 滤纸,剪刀,火柴,纸片

  【实验小结】

  1、怎样组装过滤器

  首先,将选好的滤纸对折两次,第二次对折要与第一次对折的'折缝不完全重合.当这样的滤纸放入漏斗中,其尖角与漏斗壁间有一定的间隙,但其上部却能完好贴在漏斗壁上.对折时,不要把滤纸顶角的折缝压得过扁,以免削弱尖端的强度,便在湿润后,滤纸的上部能紧密地贴在漏斗壁上.

  其次,将叠好的滤纸放入合适的漏斗中,用洗瓶的水湿润滤纸。

  2、一贴二低三靠

  ①“一贴”:滤纸漏斗内壁

  ②“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溶液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③“三靠”:盛待过滤液体的烧杯的嘴要靠在玻璃棒中下部,

  玻璃棒下端轻靠三层滤纸处;漏斗的颈部紧靠接收滤液的烧杯内壁

  3、过滤后,滤液仍旧浑浊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初中实验报告3

  【实验目的】

  通过演示昆特管,反应来回两个声波在煤油介质中交错从而形成的波峰和波谷的放大现象。

  【实验仪器

  电源,昆特管

  【实验原理

  两束波的叠加原理,波峰与波峰相遇,波谷与谷相遇,平衡点与平衡点相遇,使震动的现象放大。 报告部分

  【实验内容

  一根玻璃长,管里面放一些没有,在一段时致的封闭端,另一端连接一个接通电源的'声波发生器,打开电源,声波产生,通过调节声波的频率大小,来找到合适的频率,使波峰和波谷的现象放大,从而发现有几个地方、出现了剧烈的震动,有些地方看似十分平静。

  【实验体会

  看到这个实验,了解到波的叠加特性,也感受到物理的神奇。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电磁波、声波、光波的世界当中,了解一些基本的关于博得只是对于我们的健康生活是很有帮助的。

初中实验报告4

  2NaOH+CuSO4=Cu(OH)2[此有一个箭头表沉淀]+Na2SO4

  氢氧化钠溶液和加入硫酸铜溶液反应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

  Cu(OH)2=[等号上面写上条件是加热,即一个三角形]CuO+H2O

  氢氧化铜沉淀加热变成氧化铜和水

  实验报告:

  分为6个步骤:

  1):实验目的,具体写该次实验要达到的要求和实现的任务。(比如说,是要研究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状况)

  2):实验原理,是写你这次实验操作是依据什么来完成的,一般你的.实验书上都有,你总结一下就行。(就可以用上面的反应方程式)

  3):实验用品,包括实验所用器材,液体和固体药品等。 (如酒精灯,滤纸,还有玻璃棒,后两者用于过滤,这个应该是要的吧。)

  4):实验步骤:实验书上也有 (就是你上面说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生成蓝色沉淀,再加热蓝色沉淀,观察反应现象)

  5):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6):问题分析及讨论

初中实验报告5

  器材

  找一个底面很平的容器,让一个蜡烛头紧贴在容器底部,再往容器里倒水,蜡烛头并不会浮起来;轻轻地把蜡烛头拨倒,它立刻就会浮起来。

  可见,当物体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两个接触面间就没有液体渗入,物体的下表面不再受液体对它向上的压强,液体对它就失去了向上托的力,浮力当然随之消失了。

  现在,你能提出为潜艇摆脱困境的措施了吗?

  “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对“浮力就是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之差”这一结论是可以理解的,但却难以相信,因此做好浮力消失的实验是攻克这一难点的关键,下面介绍两种简便方法。

  [方法1]

  器材:大小适当的玻璃漏斗(化学实验室有)一个、乒乓球一只、红水一杯。

  步骤:

  (1)将乒乓球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很快浮起。

  (2)用手托住漏斗(喇叭口朝上,漏斗柄夹在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将乒乓球放入其中,以大拇指按住乒乓球,将水倒入漏斗中,松开拇指,可见乒乓球不浮起,(这时漏斗柄下口有水向下流,这是因为乒乓球与漏斗间不太密合)。

  (3)用手指堵住出水口,可见漏斗柄中水面逐渐上升,当水面升至乒乓球时,乒乓球迅即上浮。(若漏斗柄下口出水过快,可在乒乓球与漏斗接触处垫一圈棉花,这样可以从容地观察水在漏斗柄中上升的情况。)

  [方法2]

  器材:透明平底塑料桶(深度10cm左右,口径宜大些,便于操作)一只、底面基本平整的木块(如象棋子、积木、保温瓶塞等)一个、筷子一根、水一杯。

  制作小孔桶:取一铁扦在酒精灯上烧红,在塑料桶底面中央穿一小孔、孔径1cm左右,用砂纸将孔边磨平即成一小孔桶。

  步骤:

  (1)将木块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木块很快浮起。

  (2)将木块平整的一面朝下放入小孔桶中并遮住小孔,用筷子按住木块,向桶中倒水。移去筷子,可见木块不浮起。(这时小孔处有水向下滴,这是因为木块与桶的接触面之间不很密合)。

  (3)用手指堵住小孔,木块立即上浮。

  上述两例针对实际中物体的'表面不可能绝对平滑这一事实,巧妙地利用“小孔渗漏”使水不在物体下面存留,从而使物体失去液体的向上的压力,也就失去了浮力,结果本应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和木块却被牢牢地钉在了水底,不能不令学生叹服。接着步骤(3)又魔术般地使浮力再现,更令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连接方式。

  二、实验器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步 骤: 1.组成串联电路

  A.按图1-1的电路图,先用铅笔将图1-2中的电路元件,按电路图中的顺序连成实物 电路图(要求元件位置不动,并且导线不能交叉)。

  B.按图1-1的电路图接好电路,闭合和断开开关,观察开关是同时控制两个灯泡,还 是只控制其中一个灯光泡.

  观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把开关改接在L1和L2之间,重做实验B;再改接到L2和电池负极之间,再重做实验B. 观察开关的控制作用是否改变了,并分别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电路图 电路图

  观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组成并联电路

  A.画出由两盏电灯L1和L2组成的并联电路图,要求开关S接在干路上,开关S1和S2分 别接在两个支路上,并按电路图用铅笔连接1-3

  的实物电路图.

  电路图

  B.按电路图在实物上连接并联电路,然后进行下述实验和观察:

  a. 闭合S1和S2,再闭合或断开干路开关S,观察开关S控制哪个灯泡.

  观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闭合S和S2,再闭合或断开干路开关S1,观察开关S1控制哪个灯泡. 观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闭合S和S1,再闭合或断开干路开关S2,观察开关S2控制哪个灯泡.

  观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

  1.在串联电路里开关控制____________用电器;如果开关的位置改变了,它的控制作 用_________.

  2.在并联电路干路里的开关控制__________________用电器;支路中的开关只能控制 _______________用电器.

初中实验报告6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的操作技能.

  2、理解过滤法分离混合物的化学原理.

  3、体会过滤的原理在生活生产等社会实际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粗盐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以及可溶性杂质如:ca2+,mg2+,so42—等.不溶性杂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除去,然后蒸发水分得到较纯净的精盐。

  三、仪器和用品:

  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普通漏斗,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火柴,蒸发皿。

  试剂:粗盐、蒸馏水。

  四、实验操作:

  1、溶解:

  ①称取约4g粗盐

  ②用量筒量取约12ml蒸馏水

  ③把蒸馏水倒入烧杯中,用药匙取一匙粗盐放入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时为止.观察溶液是否浑浊.

  2、过滤:

  将滤纸折叠后用水润湿使其紧贴漏斗内壁并使滤纸上沿低于漏斗口,溶液液面低于滤纸上沿,倾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紧靠有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的内壁。慢慢倾倒液体,待滤纸内无水时,仔细观察滤纸上的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滤液仍浑浊时,应该再过滤一次.

  3、蒸发

  把得到的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等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4、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纸上,称量后,回收到教师指定的容器。

  五、现象和结论:

  粗盐溶解时溶液浑浊,蒸发时蒸发皿中随着加热的时间的延长,蒸发皿中逐渐析出晶体。

  结论:过滤可以出去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

初中实验报告7

  实验装置:

  实验2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实验目的:

  观察沸腾现象,找出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50ml),火柴,中心有孔的纸板、水、秒表。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1、按上图组装器材。在烧杯中加入30ml的水。

  2、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当水沸腾,即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min在表格中记录温度计的示数T,记录10次数据。

  3、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4、冷却后再整理器材。

  5、以温度T为横坐标,时间t为纵坐标,在下图中的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从而绘制成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

  6、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及其图像,归纳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实验3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实验目的:

  观察光的反射现象,找出光反射时所遵循的规律。

  实验器材:平面镜、一张白硬纸板、激光笔、量角器、几支彩笔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1、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如上图所示;

  2、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

  3、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

  4、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ON两侧的?i和?r,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5、把纸板NOF向前或向后折,在纸板上还能看到反射光吗?

  实验4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实验目的: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实验原理: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实验器材: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白纸一张、刻度尺一把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像的位置,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

  4、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

  5、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并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5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原理:光的折射

  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光具座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1、按上图组装实验装置,将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

  2、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间某刻度处,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录物距u和像距v;

  3、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u,使f<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录物距u和像距v;

  4、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u,使u<f,在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的像,此时成虚像,应从光屏这侧向透镜里观察蜡烛的像,观察虚像的大小和正倒。

初中实验报告8

  探究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二、猜想与假设: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

  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四、自我评估:

  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五、交流与应用:

  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初中实验报告9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切片,及其他细胞装片。

  一、目的:在实验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多种细胞装片,以供学生操作、观察,增加了学生动手实验的时间,使学生在实验中经历调节显微镜的焦距的`过程,从而熟练掌握教学教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二、步骤: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向着光放在实验台上。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3、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亮的光圈。

  4、观察:调节粗准焦螺旋,把所要观察的洋葱表皮切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央。

  5、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等,直到看清切片上的细胞为止,最后整理器材。

  三、注意事项:

  1、取送显微镜时,应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轻拿轻放。

  2、镜检时,坐姿端正,一般用左眼观察物象,用右眼看着实验报告纸画图。两眼须同时睁开。

  3、切忌一面从目镜进行观察,一面使镜筒下降,这样容易使物镜与玻片标本碰撞而损坏。

  4、在高倍镜下调节焦距时,切勿使用粗调节器,以免压坏标本,损坏物镜。

  5、显微镜使用完毕必须先上升镜筒,移开镜头后再取出玻片标本,以免取玻片时擦损镜头的镜面。

初中实验报告10

  实验目的:

  1、了解什么让生命更加多姿多彩。

  2、掌握让生命变得香甜的方法。

  实验器材:

  两根名为生命的试管、一些彩色液体(名为亲情的蓝色液体、名为友情的紫色液体、名为爱情的红色液体、名为珍惜的白色液体、名为忽视的黑色液体)

  实验步骤:

  1、将部分蓝色、紫色、红色液体倒入试管一,搅拌均匀,仔细观察。

  2、将全部白色液体倒入试管一,与其他液体一同搅拌均匀,仔细观察。

  3、将剩余蓝色、紫色、红色液体倒入试管二,搅拌均匀,仔细观察。

  4、将全部黑色液体倒入试管二,与其他液体一同搅拌均匀,仔细观察。

  实验效果:

  1、未倒入白色液体前,试管一呈彩色且无味。

  2、与白色物体一起搅拌均匀后,试管一呈彩色并散发淡淡的幸福甜味。

  3、未倒入黑色液体前,试管二呈彩色且无味。

  4、与黑色液体一起搅拌均匀后,试管二呈黑色并散发淡淡的遗憾酸味。

  分析与论证:

  由步骤1、3呈现的效果可知,生命因为拥有亲情、友情、爱情而多姿多彩。由步骤2、4可知,是珍惜让生命散发香甜。

  实验感悟:

  1、生命的美好:生命的'最初如同一根空荡荡的试管,平淡、空虚、乏味,之后因为有了无私的亲情、热烈的友情和恬静的爱情而渐渐变得生机勃勃,带给人无限的优美和深刻的遐想。

  2、珍惜生命:“生命如花落,年华似水流”,鉴于此,我们必须珍惜生命时光,在有限的生命中留下更多美好的瞬间和更多动人的画面——试着用一颗执着的心面对理想,用一颗淡定的心面对名誉,用一颗乐观的心面对挫折,用一颗感恩的心面对亲情,用一颗真诚的心面对友情,用一颗忠诚的心面对爱情。它们组成的生命必定足以让我们感动不已,回味无穷。

  3、感谢生命:没有生命,我们岂能感受到世界上的一切成功与失败,体会一切悲伤与快乐,看到一切喜悦与忧伤呢?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生命对于我们的赏赐呀!是生命让我们拥有了这一切,我们难道不该感谢生命吗?

  让我们用一颗美好空灵的心,去交融生命感动生命,用一颗深情万种的心情去传递生命释怀生命,用一颗诚恳珍惜的心去沟通生命感谢生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感受到生命中的无数美丽!

初中实验报告11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三.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四.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5.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6.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初中实验报告12

  引言

  物理实验是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物理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介绍一项有趣的物理实验,并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光是一种电磁波,而电磁波可以沿直线传播,这一性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但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进一步了解和验证这一现象。

  实验材料

  1、光源:手电筒

  2、屏风:一张白纸或者白色布

  3、隔板:一块不透明的硬纸板

  实验步骤

  1、将手电筒置于桌子的一端,打开,并朝向屏风。

  2、在手电筒和屏风之间放置隔板,使光线无法直接照射到屏风上。

  3、观察屏风上的光亮区域,并移动隔板,观察光亮区域的变化。

  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当隔板不在光线的传播路径上时,屏风上出现了明显的阴影,光线无法照射到屏风上。当隔板被移开时,光线能够直线传播到屏风上,形成明亮的光斑。这一结果表明光线确实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结论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验证了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这也符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经验。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学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它在光的成像、光的.反射折射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因此,我们对光的直线传播特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实验体会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光直线传播的理解,还学会了通过实验来验证物理原理。实验中的观察、记录和总结能力对我们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对于科学实验的热情,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结语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原理和规律。本次光的直线传播实验,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物理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增强了我们对物理知识的信心。希望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继续热爱科学,善于动手实验,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参考资料

  1、《初中物理实验教程》

  2、《物理学习指导资料》

  3、互联网资料:物理实验视频和教学资源

初中实验报告13

  一、实验内容(含实验原理介绍):

  二、实验目的

  三、涉及实验的相关情况介绍(包含使用软件或实验设备等情况):

  四、实验结果(含程序、数据记录及分析和实验总结等,可附页):

  1.常用仪器的名称、形状和主要用途。

  2.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和称量

  (2)给物质加热

  (3)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

  (4)仪器连接及装置气密性检查

  (5)仪器的洗涤

  (6)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3.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备及收集

  (1)三种气体(h2、o2、co2)的制备

  (2)三种气体的收集方法

  4.物质的检验与鉴别

  (1)常见气体的检验及鉴别

  (2)两酸、两碱及盐的鉴别

  5.化学基本实验的综合

  把握好以上这些知识点的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化学实验就要动手,要进入化学实验室,参与化学实践的一切活动。在实验室要观察各种各样各具用途的实验仪器、实验用品、实验药品试剂,各种各类药品,它们的状态、气味、颜色、名称、使用注意事项。还要观察各种各类成套的实验装置。在老师指导下,自己也应动手做所要求完成的各种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应有目的地去观察和记忆。例如:

  ①各种仪器的名称、形状、特点,主要用途,如何正确使用,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②无论做什么内容的'实验都离不开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因此,要熟练掌握各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明确操作的方法、操作的注意事项,且能达到熟练操作的程度。

  ③还应注意观察各种实验现象,这是培养观察能力、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最开始的一步。下面还要进一步详细说明。

  ④动手做记录,因为在实验活动中感性知识很多,如不做记录,可能被遗忘或遗漏。这都不利于对实验的分析和判断。

  (2)如何做好观察

  观察能力是同学们应具备的各种能力之一,观察是获得感性认识最直接的手段,学会观察事物,无论现在或将来都是受益匪浅的基本素质。特别是对于化学实验的现象更要求学会观察,要求:观察要全面、观察要准确,观察要有重点,观察时还要动脑思考。①观察实验现象要全面。

  一般应包括,反应物的颜色、状态,生成物的颜色、状态,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光、焰、声、色、放热、沉淀、气味等变化、反应剧烈的程度等。例如:将铜丝插在硝酸汞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铜丝表面由红逐渐变为银白色,另一个是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色。而不少同学只观察到了铜丝变为银白色而忽视了溶液颜色的变化,就属于不全面。进而分析反应本质时,就不深刻,同时,也说明不了生成物中还有硝酸铜蓝色溶液存在。

  ②对于观察到的现象描述要准确。

  注意“光”和“焰”的区别,“烟”和“雾”的区别。一般情况下,气体物质燃烧有火焰,而固体物质燃烧没有火焰而发光。如:氢气、甲烷、一氧化碳这些气体燃烧,分别为淡蓝色火焰及蓝色火焰。硫虽然是固体,但它在燃烧时先熔化进而挥发成硫蒸气,所以,它在空气中燃烧火焰为微弱的淡蓝色,在氧气中为明亮蓝紫色火焰。固体物质,如木炭、铁丝、镁带等燃烧,分别为发白光,火星四射,耀眼强光。“雾”是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如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遇水蒸气结合成盐酸小液滴,在空气中形成酸雾。“烟”是指固体小颗粒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如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形成大量的、浓厚的“白烟”,就是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小颗粒聚集而成的。

  ③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

  化学实验现象五彩缤纷,多种多样,有的现象十分突出而明显,有些转瞬即逝,而有些隐蔽不易察觉,观察时注意抓住反应变化本质的现象。如何才能抓住反应本质的现象呢?为此,实验前要仔细研究实验目的、过程,确定观察现象的重点。例如,在实验验证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时,重点观察物质是否发生了改变,有否不同于原物质的新物质生成,才是观察的重点。如将镁条剪短,说明只是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它仍保持了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和富于弹性。但是,把镁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后,产生了耀眼的白光,冒烟,反应剧烈且放热,熄灭后生成了白色粉末。这一系列的实验现象,重点即是生成了不同于原来镁带的白色固体物质,这是一种新物质,这才是观察的重点,白色固体物质无论从光泽、状态及弹性等方面都不同于原来的镁条,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而发生反应时出现的白光、放热,则是伴随化学变化的现象,不是判断物质变化的本质现象。④观察现象要深化,要思考,力求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每次实验后要将观察到的现象给综合加以分析,认真思考找到原因进行对比、推理、判断,然后得出结论,以求对事物深入了解和认识,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对化学学习中出现的概念、原理、定律,以及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

  ⑤正确地记录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例如:锌和稀硫酸反应,正确的实验现象描述如下:试管内有大量气泡产生,锌粒逐渐变小,用手握试管感到有些发热。错误的描述说成:“试管内有氢气产生”。眼睛只能看到气泡,至于气泡是什么气体,眼睛是分辨不出的。又如: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盐酸溶液,正确的描述应为“溶液变红”或说“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而不能说“盐酸变红”。

  初中化学实验操作常见错误

  1.操作不当造成容器的爆炸或炸裂

  (1)点燃等可燃性气体时,未检验其纯度或检验有误,造成混入空气点燃时发生爆炸。

  (2)用时,混入可燃性固体杂质造成加热时剧烈燃烧发生爆炸。

  (3)拿着酒精灯到另一个燃着的酒精灯上点火,或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以及熄灭酒精灯时不用灯帽而用嘴吹,引起灯体内酒精燃烧发生爆炸。

  (4)加热固体物质时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造成试管中出现的水蒸气在管口凝聚成水滴倒流到试管底部,使其炸裂。

  (5)加热试管等仪器时,外壁沾有水珠未擦试干净、没有预热或仪器底部同灯芯相接触造成炸裂。

  (6)加热,用排水法收集,实验完毕时未先移去导管后撤灯,造成水槽中的水倒流到试管中,使其炸裂。

  (7)用量筒作容器进行加热或稀释浓硫酸等实验,造成量筒炸裂。

  (8)做细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时,没有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致使集气瓶炸裂。

  2.操作不当造成药品污染

  (1)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没有塞上一团棉花,高锰酸钾颗粒进入导管和水槽使水染色。

  (2)用玻璃棒或胶头滴管分别取用不同药品时,在使用中间没有将其擦试或洗涤干净,造成试剂的污染。

  (3)药品用量过多,使产生的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如硫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

  (4)做实验时,试剂瓶塞张冠李戴。如将稀硫酸的滴管放到盛氧化钠的滴瓶口上,造成药品污染。

  (5)倾倒液体时,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对着掌心,造成液体里混入杂质,标签被腐蚀。

  (6)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用浓盐酸使得生成的气体中含有氯化氢气体等杂质,影响实验的现象。

  (7)一些易与空气中的等反应的药品,保存不够严密,致使变质。

  3.操作不当引起实验失败或出现偏差

  (1)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没有正确读数,造成量取的液体体积同实验要求有偏差,致使实验不够成功。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时,天平的使用有误,如将物品与砝码放反,致使最终配制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有误。

  (3)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将集所瓶倒置于水中,集气瓶内没有灌满水,造成气体不纯。

  (4)做实验中,过早停止通入。

  (5)过滤时操作没有遵循“一贴、二低、三靠”,致使过滤后的液体仍然浑浊。

  4.其他方面操作不当引起的后果

  (1)连接仪器时,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内,玻璃管没有沾水或没有用布包住,使得玻璃管折断,刺伤手掌。

  (2)使用胶头滴管时,将胶头滴管伸入到容器内,并触及容器内壁,造成药品用量增多和污染。

  (3)制取气体时没有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使得装置漏气而收集不到气体。

  (4)用蒸发皿蒸发或浓缩溶液时,没有用玻璃棒搅拌,造成局部过热,液滴飞溅。

初中实验报告14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的操作技能.

  2。理解过滤法分离混合物的化学原理.

  3。体会过滤的原理在生活生产等社会实际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粗盐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以及可溶性杂质如:Ca2+,Mg2+,

  SO42— 等.不溶性杂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除去,然后蒸发水分得到较纯净的精盐.

  三、仪器和用品: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普通漏斗,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火柴,蒸发皿。

  试剂:粗盐、蒸馏水。

  四、实验操作:

  1。溶解:

  ①称取约4g粗盐

  ②用量筒量取约12ml蒸馏水

  ③把蒸馏水倒入烧杯中, 用药匙取一匙粗盐放入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时为止.观察溶液是否浑浊.

  2。过滤:

  将滤纸折叠后用水润湿使其紧贴漏斗内壁并使滤纸上沿低于漏斗口,溶液液面低于滤纸上沿,倾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紧靠有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的内壁。慢慢倾倒液体,待滤纸内无水时,仔细观察滤纸上的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滤液仍浑浊时,应该再过滤一次.

  3。蒸发

  把得到的.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 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等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4。 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纸上,称量后,回收到教师指定的容器.

  五、现象和结论:

  粗盐溶解时溶液浑浊,蒸发时蒸发皿中随着加热的时间的延长,蒸发皿中逐渐析出晶体。

  结论:过滤可以出去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

初中实验报告15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察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形态和分布。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呈椭球状,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可以运动,改变椭球体的方向,这样既能接受较多的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在强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侧面朝向光源;在弱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正面朝向光源。因此,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采集的葫芦藓,其小叶内叶绿体椭球体的形状不完全一样。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以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做为标志。 

  步骤: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制作黑藻叶片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流动

  3、材料:藓类的叶,新鲜的黑藻,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刀片,培养皿,铅笔

  4、问题: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否静止不动,为什么?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这对于活细胞完成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用铅笔画一个叶片细胞,标出叶绿体的大致流动方向。

【初中实验报告】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03-18

初中化学实验报告10-17

初中科学实验报告04-19

大学实验报告04-18

微生实验报告12-22

实验报告范文08-30

焊接实验报告09-05

实验报告 范本02-02

电路实验报告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