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10-26 18:06:16 林惜 总结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总结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1、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2、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3、呼吸道的作用是:

  ①保证气体顺畅通过的结构;

  ②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4、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保持环境中的空气新鲜、清洁。

  5、咽既是消化器官,也是呼吸器官。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1、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一分种大约呼吸16次。肺的基本单位是肺泡

  2、胸廓横向的扩张和收缩,是肋骨间的肌肉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3、肋骨间的膈肌收缩,胸廓扩张时吸气,肋骨间的膈肌舒张,胸廓收缩时呼气。

  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1、肺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是: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3、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第三节空气质量与健康

  1、控制污染物排放是防治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

  2、植树造林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液具有运输、防御和保护的功能,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2、血液分层后,上层淡黄色的半透明液体是血浆。下层是红细胞,呈红色;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两层交界处,很薄,呈白色

  3、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4、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5、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数量最多,富含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6、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但数量少。能吞噬病菌,对人体起防御和保护作用。

  7、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1、三种不同的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2、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液流速快。

  3、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输送到心脏去的血管,管壁薄,弹性小,管内血液流慢。

  4、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少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是血液和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管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液流速最慢。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一、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1、心脏解剖图

  2、心脏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脏有左心房、右心房和左心室、右心室四个腔,只有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主动脉连左心室,肺动脉连右心室,同侧的心房和心室之间,心室和动脉之间都有瓣膜,这些瓣膜单向开放的,只能沿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

  3、心室与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

  二、血液循环的途径

  1、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

  2、在体循环中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了物质交换,体循环把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3、肺循环: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经右心室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4、在肺循环中,血液与肺泡之间进行了物质交换,肺循环把静脉血变成动动脉血。

  5、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注意:动脉中不一定流动脉血(如肺动脉),静脉中不一定流静脉血(如肺静脉)。

  6、人在安静状态下,心室每次射出的血量大约为70毫升。人体内的血液总量大约为4000毫升。

  第四节输血与血型

  1、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德斯坦纳把血液分为A型、B型、AB型、O型。

  2、输血的时候,应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

  3、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输入少量的O型。

  4、成年人的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7%~8%。

  5、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是不会影响健康的。

  6、从1998年起,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

  1、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

  2、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泌尿系统的功能是形成并排出尿液。

  尿的形成:

  3、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4、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是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

  5、尿的形成:

  ①肾小管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

  ②肾小管的重吸收。

  6、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原尿中含有(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和微量的蛋白质);人体每天形成原尿大约150升。

  7、原尿经肾小管后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形成尿液,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和蛋白质);人体每天排出的尿液约为1.5升。

  8、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9、排尿的作用:

  ①排出废物的作用;

  ②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0、人体产生的废物是由:排尿、排汗、呼出气体三种途径排出体外;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六大类。

  其中糖类、脂肪、蛋白质能提供能量,它们被称为“三大产热营养素”,提供能量最多的是脂肪;贮能的是脂肪;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是水、基本物质是蛋白质。无机盐是调节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修复的重要原料。

  2、检测蛋白质用双缩尿试剂,呈现紫色反应;检测维生素C用吲哚酚试剂,呈现褪色反应。

  3、糖的主要来源是谷类和薯类,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瘦肉、鱼、奶、蛋和豆类,脂肪的主要来源是肉类、花生、芝麻和植物油。植物性食物不含维生素A,但含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动物性食物含维生素A。

  4、夜盲症—--缺维生素A;坏血病—--缺维生素C;脚气病—--缺维生素B1;口角炎、皮炎—--缺维生素B2;佝偻病—--缺维生素D和钙

  6、人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消化器官。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脏。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胆汁,作用是把食物的大块脂肪变成微小颗粒,从而增加了脂肪颗粒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肠液和胰液消化液含最多种类酶。消化管的功能是:容纳、磨碎、搅拌和运输食物。

  7、消化:食物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指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通过消化管的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8、需要经消化才能吸收的物质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各自的起始消化部位在口腔、胃、小肠。经消化后能被吸收的物质有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淀粉遇碘会变蓝。不用消化可直接吸收的物质有:水、无机盐、维生素。

  淀粉在口腔内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在胃内初步分解,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氨基酸。脂肪在小肠内先通过胆汁的乳化作用,最终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9、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

  1)消化道中最长一段,环行皱襞、小肠绒毛可增大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2)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3)含消化液肠液、胰液、胆汁,可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

  消化液唾液胃液肠液胰液胆汁

  消化液排出入的器官口腔胃小肠小肠小肠

  消化液所含的消化酶唾液淀粉酶蛋白酶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的酶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的酶不含消化酶

  10、消化管的各部分的吸收功能

  口腔、咽、食管:无吸收养分的功能胃:部分的水和酒精

  小肠:绝大部分的营养物质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的维生素

  11、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都属于营养失调,造成营养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

  12、青少年应多吃含蛋白质和钙丰富的食物。

  人的由来

  1、十九世纪著名的进化论建立者是达尔文。

  2、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乖哦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3、露西时代的古人类就能使用工具相当于自己四肢的延伸,捕猎和御敌能力都大大增强。

  4、东非时代的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

  5、人类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1)体形:从半直立行走到致力行走;

  (2)使用工具:从不会使用工具到使用天然工具,再到制造和使用简单工具,直至制造和使用包括电脑在内的各种复杂的现代工具。

  (3)着装:从赤身裸体到懂得御寒遮羞。

  6、女性生殖系统最重要的器官是卵巢,卵巢可以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7、男性生殖系统中最重要的生殖器官是睾丸,睾丸产生镜子,分泌雄性激素。

  8、睾丸产生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细胞,都是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9、精子与卵细胞在输卵管内相遇。

  10、胎儿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胎儿每时每刻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除的。

  11、一般怀孕40周时,(280天)胎儿就发育成熟了。

  12、青春期,男孩身高突增的年龄在10.511岁;女孩身高突增的年龄一般在8.59岁。

  13、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另外,神经系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显增强。进入青春期后,男孩、女孩的性器官开始迅速发育,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经。

  14、青春期的心里特征:有强烈的独立意识,遇到挫折又有独立性,渴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怀;内心世界逐渐复杂,有些事情不想跟家长交流。性意识开始萌动,对异性产生朦胧的依赖感。这些都是正常的心里变化。这个时期正是学知识、长才干、树立远大理想、塑造美好心灵的关键时期。应当集中精力、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多交流,健康第度过这人生的金色年华。

  15、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晚婚晚育,对于国家来说,有利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对于个人来说,有利于青年的健康、工作和学习。

  16、少生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优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

  1、尿的形成与排出

  1)排泄的概念: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分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途径:

  1)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2)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水

  3)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2)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脏:形成尿的场所

  输尿管

  膀胱排尿的通道,膀胱有贮尿的作用

  尿道

  3)肾单位的结构: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

  4)尿的形成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的血浆成分都可以滤过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重新吸收原尿中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等对人体有用的物质,送回血液

  学好初一生物的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以比拟“导”,具有形象性

  生物学知识大都是抽象的,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恰当运用比拟法,使知识形象化,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

  如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中,把细胞比作“国家”,学生受此启发,把细胞膜比为国家的“防线”,控制内外物质的“进出”。

  口诀记忆

  将生物学知识编成“顺口溜”,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不易遗忘。例如:判断遗传病的显性或隐性关系:

  无(病)中生有(病)为隐性(遗传病)

  有(病)中生无(病)为显性(遗传病)

  大量元素——他(C)请(H)杨(O)丹(N)留(S)人(P)盖(Ca)美(Mg)家(K);

  微量元素——铁(Fe)棚(B)铜(Cu)门(Mn)新(Zn)驴(Cl)木(Mo)碾(Ni)

  使用显微镜知识点

  1.显微镜的构造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

  ①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

  ②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很小。

  2.显微镜的使用

  (1)取镜和安放

  (2)对光

  (3)观察

  (4)收镜装箱

  3.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像就越大,但观察的视野范围就越小,观察到数目就越少。

  4.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5.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制成玻片标本,常用的玻片标本:切片、涂片、装片(注意三者区别,分为临时和永久的)

  6.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虎克观察软木薄片,发现了细胞。

  背生物的最快方法有哪些

  简化记忆法

  分析初中生物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口诀记忆

  将生物学知识编成“顺口溜”,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不易遗忘。例如:判断遗传病的显性或隐性关系:无(病)中生有(病)为隐性(遗传病);有(病)中生无(病)为显性(遗传病)。

  知识浓缩法

  可借用书店有卖的小本参考书(不要那些又大又厚的全解之类的,如果要在短时间内复习好生物,没必要背得那么全面),里面的内容要像笔记一般精炼简单,并有总结各个单元知识要点,照参考书上——背吧!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知识点

  1.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类群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其中前三种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期会产生一种叫做孢子的生殖细胞。因为通过孢子进行繁殖,所以又称为孢子植物(没有种子植物)。

  2.藻类植物大多数生活在水中(如淡水:水绵,衣藻;海水:紫菜、海带)

  (1)形态结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2)营养方式:藻类植物细胞里都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自养。

  (3)繁殖方式:用孢子进行繁殖。

  3.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

  (1)生物圈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2)水生生物的食物来源(如鱼类饵料)

  (3)供食用(如海带紫菜)

  (4)药用

  4.苔藓植物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的潮湿环境(葫芦藓、地钱、树干苔藓)。

  (1)形态结构: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只起固定植物体作用)。

  (2)营养方式:苔藓植物细胞里都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3)繁殖方式:用孢子(生殖细胞)进行繁殖。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5.蕨类植物多数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如里白、贯众、满江红)。

  (1)形态结构:有根、茎、叶的分化,在这些器官中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

  (2)营养方式:蕨类植物细胞里都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自养。

  (3)繁殖方式:用孢子(生殖细胞)进行繁殖。

  两栖动物

  1、青蛙的前肢短小,可以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既能跳跃也能划水。眼睛后面有鼓膜,可感知声波;头部前端有一对鼻孔,是呼吸时气体的通道。

  2、青蛙的皮肤裸露且能分泌黏液,湿润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可以辅助呼吸。

  3、常见的两栖动物有大鲵、蟾蜍、蝾螈。

  4、大鲵又叫娃娃鱼,终生有尾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5、两栖动物的特征:1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2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爬行动物

  6、爬行动物是真正适应陆地环境的脊椎动物。

  7、蜥蜴的头部后面有颈,因此它的头可以灵活的转动,便于在陆地上寻找食物和发现敌害。

  8、蜥蜴的四肢短小不能跳跃,皮肤表面覆盖着角质的鳞片,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9、蜥蜴的肺发达,气体交换能力强。卵的外面有卵壳保护。

  10、蜥蜴的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分的依赖,是生活在陆地上的重要原因。

  11、爬行动物的特征:

  (1)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

  (2)用肺呼吸、

  (3)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12、爬行动物举例:海龟、鳖、蛇、鳄鱼等。

  鸟

  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1—7条

  1、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行中空气的阻力。

  2、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展开呈扇形。

  3、胸骨有龙骨突,骨骼轻、薄、坚固,有些骨中空,可以减少飞行时的重量。

  4、胸肌发达,为飞行提供动力,有利于牵动两翼完成飞行。

  5、气囊位于各器官之间,可以减少器官之间的摩擦,可辅助肺进行双重呼吸(不管是吸气还是呼气都有富含氧气的空气经过肺,即呼吸一次,在肺内发生两次气体交换)

  6、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消化系统发达,及时为飞行提供能量;食物残渣,及时排除,减轻飞行的重量。

  7、循环系统:结构完善,心脏四腔,心跳频率快,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功能强。

  8、鸟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9、脊椎动物分为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两种类型。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体温大多数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恒温动物。鱼、两栖类动物和爬行类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是变温动物。

  哺乳动物

  1、哺乳动物的体表大都被毛,有保温作用,它们和鸟类一样,同属于恒温动物。

  2、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胚胎在雌体内发育,通过胚胎从母体获得营养,发育到一定阶段后从母体中产出,这种生殖方式叫做胎生。雌性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后代,使后代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成长。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3、哺乳动物的牙齿有门齿、臼齿、犬齿的分化。既提高了哺乳动物摄取食物的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兔的牙齿与狼的牙齿的共同特点是都有门齿和臼,根本区别是兔没有犬齿而狼有犬齿,这是与兔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4、哺乳动物还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对环境的复杂多变及时作出反应。

  5、哺乳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人体的营养

  1、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六类营养物质。

  2、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并且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人体需要含钙、磷、铁、碘、锌的无机盐。

  4、人体缺乏维生素引起的主要病症:

  缺乏维生素A:皮肤干燥、夜盲症(夜晚看不清东西)、干眼症等。

  缺乏维生素B1:神经炎、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症)、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缺乏维生素C: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等。

  缺乏维生素D: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等。维生素D可以促进磷、钙的吸收和骨质发育。

  人体的消化和吸收

  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

  1、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2、消化道

  (1)口腔——消化道的起始部位,内有牙齿、舌和唾液腺。

  (2)咽和食道——食物的通道,既没有消化作用也没有吸收作用。

  (3)胃——消化道中最膨大部分,有暂时贮存食物和初步消化蛋白质的作用。

  (4)小肠——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的起始部位为十二指肠)

  (5)大肠——暂时贮存粪便,既没有消化作用也没有吸收作用。

  (6)肛门

  3、消化腺

  (1)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2)胃腺——分泌胃液,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3)肠腺——分泌肠液,肠液含有多种酶,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4)胰腺——分泌胰液,胰液含有多种酶,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5)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能乳化脂肪。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1、酸雨:又被称为“空中死神”,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

  使土壤酸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使水质酸化,从而使水生生物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甚至死亡;

  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

  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减少煤、石油等燃料的使用,开发新型能源。

  2、排入水中的有毒物质接触人体,可能会增加基因突变概率,诱发癌症。水中、土壤中很多重金属污染物,如汞、镉、砷,会通过食物链积累,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3、温室效应形成: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形成的。危害: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逐渐上升,台风更加频繁,土地更加干旱,造成世界各地农作物的减产和多种生物的生存危机。

  七年级生物下期中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能排泄废物

  4、有应激性5、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6、生长发育7、能繁殖8、遗传变异

  二、观察法P2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二、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生物圈

  一、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全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008考点)

  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二、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中考卷子的题目理解掌握)

  三、探究的过程: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四、对照实验P15

  五、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根据同种或异种的关系,生物因素可分为两种:

  1、种内关系:种内互助(蚂蚁搬食)、种内斗争(两豹争夺羚羊、争夺栖息地)

  2、种间关系:寄生(蛔虫)、竞争(狮子和豹争夺食物)、互助(犀牛和犀牛鸟)

  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第四节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

  2、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

  3、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聚更多,譬如日本的水吴病。

  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类型p29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二、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注意DDT的例子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05-19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07-18

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二章知识点总结06-07

初二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03-25

七年级下册生物课本第一章知识点总结06-24

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12-01

初一生物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02-27

七年级下册道德知识点总结04-20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