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

时间:2023-05-31 15:36:33 方案 我要投稿

人才培养方案6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我们应该怎么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才培养方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才培养方案6篇

人才培养方案 篇1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8所我国部分地方院校西安体育学院、延安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凯里学院、韩山师范学院、湖南文理学院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研究对象,对培养目标、课时比例、课程设置、专业方向、实践环节等进行统计对比分析。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查阅最近十年来各级教育相关文件及相关学术性论文,收集并且整合参考了八所高校(包括体育类专业院校、师范类院校、综合类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及建设方面的有关资料。

  (二)数据统计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对各院校的课时比列、学分、实践等环节进行数据整理并分析。(三)逻辑分析法。通过对当前该8所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对比,结合当代社会市场对体育专业的需求等情况进行推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我国部分地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分析。通过分析可看出,这些高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体育教学、社会科研、社会体育咨询指导、经营开发管理等技能指导型人才,同时强调群众体育活动,对体育俱乐部的经营、管理、开发等原发性创业能力的培养也作了强调,但是却缺乏对大型赛事的组织管理人才的培养,在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中过多强调体育教育专业。

  (二)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时情况分析。可以看出:8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总学时平均为2691.9学时,总学分平均为173.1学分;对比可发现,在学时上除西安体育学院和凯里学院低于或高于《专业规范》的要求外,其他6所高校均在规范内上下起伏;在学分上凯里学院和湖南文理学院均高于规范中的要求,其余的则在规范值内。

  (三)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分析。经调查:发现,各地方性院校开办的主干课程相对类似,而专业性极强的主干课程缺相差很大,特别是学科课程,种类繁多,八所院校完全不同,这当中既有像体育社会学和社会体育学这种及其容易混淆的课程,也有像体育经济学与体育产业经济学、体育管理学、社会体育管理学这种上下位的课程,又有传统课程又有体育休闲娱乐导论、健康保健等新兴课程。

  (四)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专业方向设置分析。八所院校中只有四所院校将体育教学方向归入其专业方向当中。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方向要以市场做为主导,将体育、健身等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性和未来职业中的发展作为重要的依据,加快专业性建设,加强社会体育专业中现有的专业基础,更好的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而服务,作为培养人才的目标,社会化、大众化、专业化。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似。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应该体现出各个学校的`优势和特色,然而,通过对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比较发现其培养方案雷同现象相当普遍,近60%的相似。2.必修课与选修课课时分配比例差距悬殊。研究表明该8所高校课程设置都是围绕“三大主干学科”和“五大主要课程”为主线,各学科相应课程设置及其比例、必修课与专修课或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比例等大多是从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拼接或移植过来的,课程课时分配不够合理。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环节是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融合到实践中去,为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打下坚固的基础。

  (二)建议

  1.结合市场的需求类型培养专业类型的人才,打造优势社会体育专业品牌。各高校要做到“精”或“专”,在突破“专”长的基础上追求多能,并强调例如是培养“技能型”,还是“应用型”或“服务型”?与此同时加强各高校的交流,结合各校所处的地理优势,共同制定有利于发展、更具体的更合理的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2.优化课程体系,制定合理、高效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扩大专业口径,体现个性培养,提高课程体系的灵活性。在课程内容上,加强知识与技能的整合,注重横向交叉与融合,促成知识、技能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办出1~2个有竞争力的特色方向。3.加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拓宽、稳定实习基地。提高其互动性、实践效果的有效性,各高校应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求争取地方政府参与到社会体育专业教学中来,提高校政、校企体育行业之间的合作,建立一批相对稳定、市场宽的校外实习基地,打造地方社会体育品牌。

人才培养方案 篇2

  摘要:深刻理解工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比较二者要求的异同,明确新培养方案修订指导的思想原则。坚持持续改进的思想,开展我校水利类专业新的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探索工程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按照工程认证理念和毕业要求,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和课程体系。强化数理化课程教学,按模块化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强化实践育人效果。开设新生研讨课、学科专题等课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制定相应管理制度。

  关键词:工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培养方案

  2006年我国正式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16年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迈入了新的阶段,同时也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不断深入,其先进的理念已融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成为“五位一体”评估体系中重要组成,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另外,高校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专业内涵建设和特色建设,并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近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担当起为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培养人才的重任。2013年我校提出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定位,坚持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理念,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分类培养,制定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在2009年和2015年两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于2013年也通过认证,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证工作也在积极准备中。如何在工程和创新创业双背景下制定新的培养方案,改革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既深入贯彻工程教育的持续改进理念和要求,也贯彻了创新创业教育和学校制定的新培养方案指导思想。本文结合我校水利类专业2014版培养修订工作进行了探索改革,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工程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比较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协会)组织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教育界学术专家和相关行业的技术专家,以该行业工程技术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资格为要求,对工程技术领域的相关专业的工程教育质量进行评价、认可并提出改进意见的过程[1]。工程教育认证是在自愿前提下开展的,是工程教育质量的最低要求,属于合格评估。正因为是合格评估,所有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就应该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要求制定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满足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提出的毕业要求基础上,建立适应自己学校定位、学科优势、人才类型和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为保障”等教育教学理念,无论是否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否是工程教育类专业,其思想对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都有积极借鉴价值。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战略规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新常态对高等学校赋予的历史使命,是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3]。创新创业教育并非我国独创,在20世纪中叶美国高等学校就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随后日本、英国也先后提出高等教育创业教育[4]。创新创业教育是目前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重心所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无疑是人才培养中核心内容。通过以上内涵分析可以看出,工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既有区别,也有统一的地方。下面进一步来分析。第一,二者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工程教育是以工程师素养养成为目的的教育过程,与其他高等教育一样,需要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构建课程体系,探索教育教学模式。最新的工程认证标准提出的毕业要求主要内容包括[1]:具备识别复杂工程问题应具备的数理化和工程基础知识、掌握项目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具有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并能提出或设计出满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伦理的解决方案;具有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应用现代工具对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验证、预测和评价等能力;具有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遵守职业规范、具有国际视野。可以看出,工程教育主要培养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知识、能力、素质,侧重于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潜能的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第二,培养模式并不存在矛盾。工程教育强调基础理论和工程知识,更重视面向具体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即重在实践育人,重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同样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素质[5]。第三,教育的层次不同。工程教育是根据行业对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的最低要求,是学生步入社会应具备的基本要求。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在基本要求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二者层次不同,而且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要大于工程教育。第四,二者面向的本科专业类型稍有差异。工程教育主要是面向工科专业,同时也包括一些需要培养工程素养的专业,而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高校所有专业。第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的`教育理念与《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思想完全一致。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工科专业来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目的是所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行业基本要求,是专业培养目标的最低要求,体现出了人才培养方案对社会的适应性,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在工程教育基础上,更加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二者应该深度融合,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过程等。

  二、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一)培养方案修订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根据我校“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战略目标和“双一流”建设规划,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则以“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构建起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工程实践和科研创新结合,专业能力培养与通识教育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行业需求,实行分类培养[6]。同时,将工程教育和创新创业的理念和要求融合,贯彻于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构建多元化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目标体系包括培养目标、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应具备的能力三个方面。专业目标包括基本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基本培养目标分别包括学校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专业目标分别包括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三个方面。并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实施分类培养。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应具备的能力、应养成的素质也分别按基本和专业分别提出要求。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应掌握知识和能力既体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也要体现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要求。譬如: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基本目标是:培养的学生身心健康、知识结构合理,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有一定的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合作精神。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主要学习水利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得到工程制图、力学分析、工程计算、工程测量、实验设计及综合分析问题等能力的基本训练。掌握水利水电工程、水文水资源工程、水环境工程等领域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具备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掌握水利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水利水电工程、水资源开发、水利防灾减灾和水环境保护等领域从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5年能够成为水利水电工程行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

  (三)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1.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和学科特点,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修订原则,整合课程资源、厘清课程边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科学构建课程支撑体系。 在课程体系中,通识类课程学分占到41%左右,其中数理化类课程学分占通识类课程的总学分的40%左右;集中实践教学每32学时计1学分,占总学分的21.8%和21.3%,再加上理论课附带的实验课学时,则实践教学学分超过30%;同时,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建立了较为宽广的课程,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业规划、工作方向选修,选修比例50%左右;同时在专业课又分为研究型和工程应用型两类,体现分类培养。2.优化选修类通识课程,加强诚信与社会责任感教育。按照国家对大学生“德、智、体、美”教育的要求,优化通识课程体系,加强通识课程建设,积极引进优质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高尚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感、批判性思维、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体做法是:第一,按模块化开设人文素质课。具体分为“科技发展与文明传承、文明对话与国际视野、人文素养与人生价值、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5个模块。每个模块又提供多门课程供学生选修,每位学生在每一个模块内至少修1学分的课程。第二,开设新生研讨课。新生研讨课由学术造诣高的教授来承担,讲授的对象面向全校学生,不限定专业,内容以科技创新为主,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式思维习惯、对科研研究的热情和追求真理的信念,并通过教授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学生潜心学习。第三,抓好课外人文素质教育。开设讲座等活动,每年要举办100场素质报告会,即“百场素质报告”。先后邀请李岚清、李肇星、李开复、于丹等社会知名人士为学生做报告,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积极地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先后邀请国家芭蕾舞团、国家京剧院、满天星交响乐团来学校演出。结合农林院校的特点,以科技支农、环保宣传等等这些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一些实践教育活动,打造了田园使者、村主任助理等等这样一些品牌社会的实践活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团队专门开设《职业素养提升》等课程,不定期举行就业大学堂讲座,聘请社会上成功的企业家和创新创业做出成绩的毕业学生开展讲座,分享他们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提高参与度。3.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强化数理化、计算机、外语等课程同时,增加管理和环境类课程。目前数学类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11学分)、《线性代数》(2.5学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4学分)。物理类分为《大学物理》(5学分)、《大学物理实验》(1.5学分)。计算机类课程开设《计算机基础》(2.5学分)、《程序设计基础》(VB,3.0学分)、《MATLAB与工程计算》(1.5学分,其中实验16学时)。每个专业均增加《工程化学》(2学分)、《水利法规与工程伦理》(1学分)两门课程。对于农业水利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增加《农业水利工程管理》(1.5学分)、《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1.5学分)、《水利工程建设监理》(1.5学分)、《工程项目管理》(2.0学分)等管理课程;对于水文与水资专业增加了《水化学分析》(2.5学分)、《水化学分析实验》(1学分,32学时)、《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1.5学分)、《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课程设计》(1.0学分)、《水务管理》(1.5学分)等课程。

  (四)搭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和平台

  除加大实践教学学分外,更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做好顶层设计。具体体现在下面几点:第一,压缩培养方案额定总学分到160学分,腾出较多时间让学生参与素质教育和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并将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素质提升归并到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纳入培养方案,在额定学分外最少再完成8学分。为此,学校专门制定了《本科生创新创业与素质教育学分管理办法》,按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创新创业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三个模块分别计算学分,并建立了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第二,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做好创新创业理论教育教学,开设新生研讨课、创业类通识课程、科学研究方法、学科专题等课程。加大创新创业计划资助,每年学校投资300多万元用于创新创业计划资助,覆盖近50%学生。积极推进各类学科竞赛,不仅支持学生参加校外各类学科竞赛,同时打造学院的“一院一品”竞赛项目。通过以上三个方面,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毕业前能够受到创新创业教育,且至少参加一项创新创业训练。第三,搭建创业平台。学校建设大学生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园,与陕西微软创新中心、韩国惠人集团、北京万学集团、陕西荣华集团等单位深化合作,借船出海。同时,学校大力组织创新创业论坛,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

  三、存在问题

  新的培养方案已运行2年多,工程教育的理念逐渐在新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中体现,持续改进保障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成绩显著,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充分肯定,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与分类培养和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理念存在冲突。专业认证中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是依照全体学生的成效来评价,但目前培养方案中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实行分类培养,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较多课程供学生选修,部分学生也许不会选修某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补充标准规定的课程,造成知识结构的残缺。另外,实行分类培养模式中,学科势力强的专业则设置了研究型人才定位,其课程设置并不能完全满足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从管理层面有何解决办法,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尤其是创业教育方面。目前在学校的不同层面还存在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认识不清,片面割裂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现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还不够,创新创业教育还不能够很好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双创性师资短缺、创新创业课程质量不高、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同样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0-19.

  [2]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思[J].中国高教研究,2015(7):75-78.

  [3]曹震,刘震.进阶循环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构建[J].中国农业教育,2016(3):20-23.

  [4]刘隽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现状与突出的问题[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6(2):1-4.

  [5]李志义.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20):30-34.

  [6]杨彦勤,李宗利.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0):54-56.

人才培养方案 篇3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优良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公共精神,掌握行政管理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应系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掌握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领导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创新能力,掌握社会调查分析、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操作技术基本技能。

  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一)知识要求

  1基础知识:

  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掌握基础英语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法律基本常识;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知识。

  2.专业知识:

  掌握与行政管理相关的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我国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制度;了解各类组织行政管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理论前沿知识。

  (二)能力要求

  1.基础能力:

  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学和艺术欣赏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较强的求职就业与自主创业能力。

  2.专业能力:

  具有运用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计划决策、组织协调、激励沟通、监督检查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应用社会调查、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操作技术等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与职业适应能力。

  (三)素质要求

  1.基本素质: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高的政治素质;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沟通修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2.专业素质:

  具有现代公共精神;掌握管理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管理意识;具有诚实守信、敬岗爱业的品质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具有强烈的法制观念;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学制、学位授予要求

  本方案按四年的标准学制编制。

  符合《湖南警察学院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办法》规定的条件,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与专业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公共管理、政治学。

  专业核心课程: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公共经济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公共政策学、行政组织学、人力资源管理等。

人才培养方案 篇4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知识,具有企业管理、人际沟通、市场营销、创业就业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够胜任中小企业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一)知识要求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掌握从事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和新型业态管理工作的.专业知识;

  3.熟悉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政策法规;

  4.熟悉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

  (二)能力要求

  1.具备从事工商企业组织的常规管理能力;

  2.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协调、团队建设的组织能力;

  3.具备初步的战略运筹、预测决策的领导能力;

  4.具备基本的市场调研、风险控制和营销能力;

  5.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创业就业能力。

  6.具备初步的文献检索能力和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素质要求

  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精神,较强的法制观念和创新意识,较高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较好的身心素质。

  (四)适宜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中小型工商企业和服务业从事经营和管理工作,以及在政府经济管理、行业管理等部门从事管理工作。

  三、修业年限

  准学制2年,学习期限为2-3年

  四、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

  毕业学分:51学分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

人才培养方案 篇5

  一、研究背景介绍

  义乌地处浙江中部,市域面积1105 平方公里,市场经营总面积400 余万平方米,商位6.2 万个。全市有各类工业企业2.67 万余家,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82453家,网商近50000家。作者从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获悉,当前实用型专业人才仍是义乌各行业争抢的“香饽饽”。义乌各个行业的技术和设备已相对稳定,在用人上主要看重人才的操作技能以及工作经验,不再硬性强求学历。

  随着义乌经济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地方性中小企业需要大量的会计毕业生从事一线会计工作,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私营企业需求的主要群体。而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义乌市唯一的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责任。

  二、专业背景介绍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国际商贸名城义乌,是一所以培养工商贸易学科人才为特色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院高举创业教育旗帜,努力朝着创业型大学的目标迈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会计学方面有关制度及相关规程逐步与国际接轨,人才市场对会计学方面的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据统计,仅义乌市目前就缺会计专业的实用性人才约10000 人,除其他高等院校培养的以外,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十分充裕。故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会计方向)的基础上积极努力申报会计专业,并于20xx年获批并正式招生。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普遍问题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普遍定位为培养高级财会人员,在培养过程中实行传统的应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既达不到“高层次”会计人才的要求,也达不到企业对会计“熟练工”的要求。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二)课程设置陈旧

  很多高职院校没有突显职业教育的特点,也没有考虑新形势下人才市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盲目的照搬普通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形势仍然是教师、课本和课堂,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很难综合运用知识,更无法将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

  (三)会计教材没特点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所用的会计教材内容仍然是来源于企业最初的传统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这些内容与方法已经非常成熟,但只是停留在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和基本生产耗费,对现代企业所采用的新方法、新理念很少提及或只做初步介绍。随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出台,部分会计科目已经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所用教材也要及时更新。很多会计教材没有及时更新,就得新旧科目混用,这给学生带来了许多误解与困惑。

  (四)会计教学手段不更新

  很多高职院校仍然以教师授课为主,缺乏实践操作,部分院校开始重视并锻炼学生会计岗位的操作能力,但不明确岗位的工作职责,没有按照严格教学规范流程教学。在实训环节,各种岗位过于笼统,没有区分,从而造成学生对会计岗位职责不明确,对会计工作内容不清楚,也极大的影响了学习效果。

  (五)“双师型”教师名不符实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师资大部分来自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他们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实战经验。虽然很多教师通过考试取得中级会计师或高级会计师等资格证书,但没有到企业进行专门的实践,也不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教师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脱钩,极大影响了对学生的培养。

  四、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准确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会计职业道德,能熟练地处理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处理非盈利组织账务;熟练进行成本计算、使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会计业务;熟练地编制报表并进行报表分析;熟练地使用各类发票、填制涉税文书、进行网上纳税申报;熟练地运用各种审计方法,拟定审计方案、实施审计程序和撰写审计报告的学生,可胜任中小型企业的出纳、财务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和中端实用性会计人才。

  (二)优化会计课程设置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会计专业的学生是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理论教学为前提。与此同时注重“双证”的取得,双证指的是一个毕业证,一个会计从业资格证。设置课程时以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为目标,把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所需要的课程设置到高职教育之中,充分发挥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在大学3年期间不仅要学习公共、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在课余和假期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使其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了解企业文化,培养工作责任心和认真工作态度,进一步将专业知识、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与实际工作岗位对接起来。

  (三)自编符合会计职业特点的教材

  教材是否完整、系统、新颖将直接体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弥补目前会计教材的不足,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会计教师着手编写质量高、内容完整、新颖、操作性强、贴近实际工作的高职会计专业专用教材,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1.编写教材时,不用文字描述经济业务的发生,而是直接给出经济业务发生所需要的原始凭证,让学生通过对原始凭证的分析来填制记账凭证,让学生扔掉根据文字描述业务编制会计分录的思维习惯,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填制的实际记账的能力。

  2.组织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到行政、事业单位,企业等实地调研、搜集资料,与从事实际工作的会计实务工作者共同编写实践教材,并根据最新的会计制度和新税制的要求,及时把财税改革的内容编写进去,从而解决“教材永远落后于实际变化”的尴尬处境。

  (四)采用多样化的会计教学手段

  1.研讨型教学。在教学中留出一定时间,列出几个会计工作中将会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研究解决办法。再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讲解各自的解决方案,最后由老师总结,评出最优解决方案。让学生充分参与,加深对问题的认识,讨论的又是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使教学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率。用会计教学软件将编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过程演示出来,与教师的讲授相配合,使学生全面掌握了会计核算程序。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同时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提高了教学效率。

  3.建立并完善会计模拟仿真实验室。建立现代化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学生通过模拟一系列真实的会计工作,深化了课堂所学知识,对会计工作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知道今后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提前感受工作的氛围,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4.加强实践教学。为了提供学生实习和就业的岗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各个分院、各个专业都积极联系实践基地。就会计专业来讲,有浙江宝娜斯袜业有限公司、浙江金桥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等实训基地,基地不仅派专业技术人员来授课讲座,还提供学生参观、实习的机会,成绩优秀者可以吸收为正式员工,给学生很大的动力和积极性。

  (五)打造“教”与“做”一流的师资队伍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十分支持和鼓励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一大批教师积极攻读博士学位,80%以上教师均为“双师”,鼓励教师在假期下企业锻炼,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服务社会。在学校政策的导向下,会计专业大部分教师不仅有着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又有着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实现真正的“双师”素质。除了这些专职教师外,会计教研室还拥有一支兼职教师队伍,他们是工作在一线,非常有经验的工作人员,是真正具有专业资格的“会计师”,兼职教师除了授课之外还举办各种“教做一体”的知识讲座,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互弥补,相互进步,完善对学生的培养。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提倡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要时刻体现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想指导课程设置,进行人才培养,既符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又较好的解决了课程的系统性和实用性互相融合的关系。随着义乌市经济的发展,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学生应当成为一线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义乌和岗位的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 篇6

  面对微电子产业在重庆市的迅猛发展以及对工业工程毕业生的旺盛需求,重庆理工大学通过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来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采用教学内容更新、教师知识储备和实验实践开展来具体实施,以期能够培养出适应微电子产业需要的工业工程专门人才。

  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正在成为全世界的制造基地。随着全球制造业的转移,我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并在国内的很多区域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经济圈。浙江省作为长三角经济圈的核心区域之一,民营经济发达,区域集群产业特色明显。制造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建立与制造企业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创新特色的专业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

  通过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和教学信息反馈,发现现有工业工程专业教学体系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如缺乏行业背景导致培养目标不明确等。因此,探索新型的工业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对高质量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是非常必要的。现代工业工程是工程与管理结合的交叉学科,致力于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掌握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国外已有百年历史,在我国也走过了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侧面对本学科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宁波大学的赵伐等人提出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向产业开放办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1]。内蒙古工业大学的陈红霞提出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着重探讨了该模式下人才素质特征、培养模式以及实现该培养模式的策略[2]。温州大学的李峰平等人提出基于区域集群产业的视角的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毕业设计模式改革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对策[3]。

  武汉科技大学的周敏等人提出工业工程专业ERP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在企业构建ERP实战平台、组建ERP研发团队、产学研互动等方法培养ERP人才[4]。浙江工业大学的鲁建厦等人提出基于制造业的工业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构建了以制造业为行业背景的,新型教学课程体系、新型教学方法体系、新型教学监控体系为主体的工业工程专业教学体系[5]。中国民航大学的李耀华提出了民航类工业工程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对民航类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以及专业教学模式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6]。华侨大学的戴秋莲提出面向企业需要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结合该校的地域优势和办学特点,进行面向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具体的实施方案[7]。

  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使专业方向模块的设置更加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形成一批具有宁波特色的专业方向模块,努力培养宁波地方经济发展的紧缺人才;作为一所地方院校,宁波大学把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牢牢地锁定在为地方服务这一目标上,脚踏实地凝练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形成优势,为兄弟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和教训。

  一、背景介绍

  (一)重庆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微电子产品制造基地

  近年来,随着东部及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开始出现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产业升级压力增大、企业商务成本不断提高、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已是大势所趋,“腾笼换鸟”成为必然,微电子及其相关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1]。

  园区以微电子产业为发展重点,着力推动项目集聚和产业集群、产业链的形成,基本形成了四大产业板块:以茂德8英寸芯片线、中电科技2条6英寸芯片线为代表的半导体产业;以惠普、宏碁等电脑巨头重庆生产基地为代表的PC制造产业;以惠普GDCC、富士康、英业达、NTT、中科院软件所等为代表的软件与笔记本外包产业;以北大方正、科博达等为代表的电子元器件配套产业。未来三年,园区将形成年产笔记本电脑8000万台,产业链规模超过7000亿元,进出口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新增就业30万人的产业集群,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对外开放水平最高的现代化微电子产品工业园区[2]。

  (二)微电子制造业对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

  微电子产品的特征是尺寸较小,并将继续缩小,集成电路(IC)将发展为系统芯片(SOC),电路系统的设计和制造工艺紧密结合,适于进行大规模生产。同时,微电子产业是一个投资密集、技术密集、发展迅速的产业,融合了基础科学、信息技术、精密加工、自动控制、机械电子等50多个学科的高新技术。从广义上讲,微电子制造可视为机械制造,但在产品加工精度、设备自动化程度上远远高于普通机械制造,产品的设计技术、制造工艺和管理方法也有别于传统制造业[3]。当前,微电子制造业在市场竞争压力下,从单纯追求生产效率、加工成本,逐渐过渡到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迫切需要大量既懂工程技术又掌握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从事微电子制造系统的规划与设计、生产计划与控制、产品质量管理等,工业工程毕业生由于其专业特性(工程与管理相结合)能够很好地满足微电子制造业的人才需求。因此,培养面向微电子产业的复合型、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迫在眉睫。

  (三)微电子制造业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适应性提出了挑战

  重庆理工大学20xx年开办工业工程专业,成立之初,考虑到学校立足兵工、服务重庆汽摩产业的背景,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面,特别是在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方面主要围绕汽摩产业进行设置,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案例方面也教少涉及微电子制造的相关内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难以满足微电子产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4]。

  因此,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在继续为汽车、摩托车等区域经济支柱产业服务的同时,如何调整和优化现有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微电子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需求分析

  工业工程师在微电子企业可以胜任以下工作[5]:基础工业工程 (工作研究)、设施规划与设计、生产计划与控制、工程经济、价值工程、质量管理与可靠性、人因工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现代制造系统。本文着重介绍以下四个方面:

  (一)设施规划与设计

  微电子企业在制造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液体、气体供应(品种可达一百种以上),管道、管线、支管、支线的布置极其复杂,其制造设备的价格也相当昂贵(每台设备高达几百万美元),位置移动可能导致设备性能降低,甚至损坏,设施布局一经确定,难以进行改变。设施布置不合理,会增加搬运距离与搬运时间,增大在制品数量,延长产品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加大被污染的可能性,降低产品合格率。因此,微电子企业对具有设施规划与设计能力的工业工程毕业生非常渴求。

  (二)生产计划与控制

  微电子产品的性能越来越先进,工艺越来越复杂,缩短工期、提高产品合格率成为微电子企业致胜的关键,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车间层控制的成效。车间层控制有两类决策任务:一类是决定何时投人多少工件进入生产线,涉及生产速率、生产能力、定单信息、在制品数量,需要实时调度统筹处理;另一类是安排生产线中各类工件的加工顺序和开始时间,涉及设备状况、在制品数量以及工序流程。因此,如何通过投料控制和实时调度,充分利用现有人力和设备,缩短生产周期,达到最大化产出,是工业工程师必须解决的难题。(三)质量管理与可靠性

  早期的微电子制造企业为保证产品质量,基本上以工艺检测和产品检验为主要手段进行质量监控,这种事后检测的'方法只能检验产品是否合格,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产品质量。如何使微电子产品制造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实现实时监控和预测,从而达到发现异常、及时改进、保证工艺过程稳定,才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方法,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统计过程控制)技术正好能够满足这种需求。SPC技术通过质量数据的在线和离线采集,实现对质量数据的及时、准确、有效处理,实时掌握产品质量信息,并进行反馈控制,最终达到保证产品质量的目的。

  (四)人因工程学

  微电子制造对人体通常存在三大潜在危害:化学物质危害、辐射和静电危害、机械危害。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与人因有关的危害因素容易被管理者忽略,如“跌倒”、“与有害物质接触”等,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微电子制造仍需要许多操作人员,从事物料搬运工作、检验维修工作等。如果人与系统界面做得不好,容易使人员操作不便、不舒适、费时、费力,还容易造成身体疲劳与肌肉骨骼的伤害。因此,人因工程在微电子制造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视。

  三、方案调整

  (一)培养目标调整

  改变过去单一面向汽车、摩托车等传统制造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继续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既懂微电子制造技术又精通微电子制造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缓解重庆市微电子制造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压力,拓宽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提高就业质量。如图1所示。

  图1:培养目标调整

  (二)理论课程调整

  针对微电子产品制造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在兼顾到传统汽摩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需求的同时,从两个方面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一是在专业基础课中新增微电子制造方面的课程,比如微电子设计概论、微电子制造概论、微电子制造工艺与设备等;二是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增加微电子制造相关章节并加大微电子相关案例的比重。如图2所示。

  图2:理论课程调整

  (三)实践环节调整

  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实验教学,可通过资源共享或添加设备来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二是生产实习,改变过去单一选择选择汽车、摩托车企业,现新增典型微电子制造企业作为实习基地;三是课程设计,将微电子制造工艺、微电子产品生产组织技术、质量管理技术等纳入课程设计内容,促使学生掌握微电子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物流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四是毕业设计,根据学生在微电子企业的就业岗位,合理安排毕业设计内容,尽量与就业岗位大体吻合,以便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如图3所示。

  图3:实践环节调整

  四、具体实施

  面向微电子产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更新

  为了顺利实施调整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更新现有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微电子制造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熟悉和掌握微电子元器件的基本构成、工作原理和流程,为学生将来从事微电子产品制造系统的规划和计划、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奠定基础。同时,还需要选定或编写新的教辅材料来适应新的教学内容,但不能照搬微电子专业所用教辅材料,必须根据工业工程的自身特点进行选定和编写。

  (二)教师知识储备

  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大量充实微电子制造方面的教学内容,势必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新的要求,可通过两种途径来满足要求:一是自我培养,选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大学进行专业培训,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微电子企业的科学研究或实际工作,增加教师在微电子制造方面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二是引进具有微电子制造背景的工业工程领域高水平师资,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

  (三)实验实践开展

  要想让学生熟练掌握微电子制造基本知识,懂得如何运用所学工业工程理论与方法对微电子生产系统进行设计和优化,实验与实践环节必不可少,可采取两种办法加以实现:一是加强与校内电子学院、光电学院以及计算机学院的交流与协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二是加强与微电子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在微电子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共同培养具有微电子产业背景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

  五、结论

  微电子制造业是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在未来必将成为引领重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因此,改革和调整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面向微电子产业的工业工程专门人才,对服务地方经济,扩大学生就业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