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随笔 -范文
一、主题背景下数学活动的开展中1班 李雪飞
数学和人类的生活活动密不可分, 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幼儿园教师随笔
。但是我们一定要设计与生活自然结合的数活动。以往我们有的教师往往对生活中的数学理解有些偏差或者根据方便教学的原则扭曲了数活动真正的意义。案例一:排序课是数学老师都进行过的活动,但是往往会根据主题的变换表现出不同的样式。在“动物大世界”主题中老师会组织小朋友帮助小狗和小猫排队;在“我爱我家”主题我们会帮妈妈设计项链红色珠子和绿色珠子排队;在“有用的植物”主题,我们往往又让孩子将白菜和萝卜排队。其实这是对主题的表浅认识,也是对生活中的数活动的片面认识,生活中斑马和大象排队的时候少之又少,而AB排序模式的项链也比较过时了吧!又如小班数教学中“一和许多”,老师往往为帮助幼儿理解之间的关系,用不同的材料反复操作练习,使得本来很简单的数学知识复杂化,可是孩子还是一头雾水,不明白你讲什么。只要你讲冬天穿得衣服多,还是夏天的衣服穿得多,这样一比,幼儿马上理解它们之间得关系。生活中的知识帮助他们理解简单的数概念。
那么怎样才能让数学活动自然地结合生活呢?首先老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 ,让数学活动回归于自然。在幼儿的一日生活里,到处充满数学:早上幼儿要穿衣服,衣服上有扣子 ( 涉及到大小、多少);按时上幼儿园( 涉及到时间);来了几个、缺席几个幼儿 ( 涉及到数量、统计);吃饭要用餐具,餐具是各种不同的材料制作的,有不同的用途,餐具的摆放( 涉及到分类);玩什么样的玩具(涉及到形状) 等等。在窗台上种植区里,植物生长情况的同时,又在不经意中比较高低、长短。幼儿对数学的感知也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的,而变幻莫测、奥妙无穷的大自然中处处都有数学。另外我们老师要善于挖掘主题内容下真正生活化的内容,比较发现主题下最有价值的数学活动。同样还是上面的例子。如在“动物大世界”主题中如果我们组织“动物找家”的数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动物的不同生活习性从而进行分类活动;在“我爱我家”的主题中组织幼儿开展“我的家有几口人”、“我家住几零几”帮助幼儿更加熟悉自己的家庭等等,让我们设计的数学活动更加真实化、情景化、自然化。
二、随笔: 从调查问卷想到的中4班 龚晓华 本周我们开展了新的主题《春天来了》,同时我们也发放了一张调查问卷,“我发现的春天”,借由这样的问卷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来找找春天在哪里。在下发之前已经和孩子进行了沟通,告诉他们如何完成这张调查问卷,希望他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完成。
第二天只上交了9张,而其中只有两张是认认真真完成的,其余上交的都是孩子自己用铅笔随意地进行绘画完成的,非常粗糙。
我们总是说孩子的成长是离不开家长的教育的,但是家长又有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呢?很多家长总是把教育的责任推卸给老师,但我们不是万能的,不能够全包啊!其实对于家长来说完成这样一张调查问卷是非常简单的事情,花不了多少时间。但是体现的是家长对于孩子的重视程度,一种责任感。有些家长总是会抱怨自己的孩子这也不会,那也不会的。要知道你没有在孩子身上花上一点时间陪他游戏、陪他成长,你怎么能够期待你的孩子完全能够知道呢?毕竟我们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是神童。
家长重视程度不够,除了家长自身的原因以外,我们老师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有的时候我们在家长会上,在来离园的时候和家长沟通,但是有些家长没有真正去理解,有这样的一个意识,当然效果也就是微乎其微的。家长更希望看到的是效果,我们要给家长看到重视以后会得到的效果,用案例来说明。同时我们需要不断地和家长沟通,这样家长能够感受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过程所产生的变化。对于那些积极配合的家长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每一个家长都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的成长,我们就要让他们看到孩子身上所起的变化。
调查问卷事件很小,但是折射出了家长很多的问题。在以后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家长沟通,让家长更加理解我们的工作,支持我们的工作。
三、随笔:班级常规管理初探
中5班 陶娟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作为我们第一线的幼教工作者来说,也有一套自己的规矩!
如果说每个幼儿园是个大家的话,那么每个幼儿园里面还有不可忽视的小家,正是这一个个小家,组成了一个大集体!如果严重点来说的话,一个班级的好坏,关系到幼儿园的发展。那么应该怎样才能让班级能较好的运转,让领导顺心,家长放心,孩子安心呢?我想最重要的就是,怎样进行班级组织的常规管理?
下面来谈谈我工作二十几年来的一些体会:
一、建立一定的集体生活常规
很多年龄较小的孩子,注意力还很不稳定,容易分散,不能时时注意教师的示范、讲解和教育评价,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不能摆脱动作和实物的影响,还不了解事物的内部关系,因此也不能了解生活常规建立的意义。他们的意志力水平也较差,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发展也缓慢。所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可以做什么或不可以做什么,以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有组织的行为。如物品的放置要有条不紊,什么东西放在哪里,怎样放,都要经过精心考虑,合理布置。在教育中做到循循善诱,逐步地提高幼儿对生活常规的认识尤为重要。
二、常规教育中合作的积极效应
合作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教育幼儿学会合作,对于老师能否更好的管理幼儿,有很大作用。因为,大部分幼儿在活动中,既缺乏合作的意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不会协商,不会分工与交流,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在这里,我把合作教育看成是常规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很多,如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玩娃娃家等。我们必须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比如,引导、组织幼儿在建构天地进行建构游戏。在这当中幼儿必须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结构上达到协调一致,共同创作出一个个生动的作品。日常生活中的共搬玩具筐、中型的体育玩具、共抬桌子等都可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合作也能使常规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
三、常规对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影响
常规应该有个度,不能过紧,也不能过松。怎样把握好这个度呢?拿培养幼儿创造力方面来说吧,我觉得应该给幼儿足够自由的发展空间,让孩子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情感需要去探索。灵活运用教育技巧,激发儿童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即猜测孩子在想些什么,琢磨出他们的思维处于什么阶段、思维活动中还存在什么矛盾。孩子希望发现新的观念,经历新的事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一个重视增进孩子个性、创造性潜力发展的环境中,孩子会自我感觉良好。在创造性活动中,要允许有疑虑的儿童不参加活动,因为儿童在旁观别人的活动过程中获益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也许几天以后,他就会以极大的热忱去尝试这种活动。所以,有时要适当放宽常规的范围,才不至于影响幼儿创造力的发展。那么老师在常规教育的管理中,既不用那么费心,也锻炼了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班级组织的常规教育,是一种日积月累的长期工作!塑造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应该从小培养!因为孩子面对的未来,还有各种各样的纪律约束。我们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时紧时松;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单凭老师的主观观念去主宰孩子;应该是一种理性的感情投资,只有了解本班孩子的特性,运用科学的理论,根据实践的经验协调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那么,班级组织的常规教育管理,应该不是难事!
四、站 点
中6班 向春芳
我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发生在美国幼儿园的一件事,有一个小男孩,发现自己的东西丢了,于是他在一张纸上画出了自己丢失的东西,还请老师附写了一份寻物启事。如果换成我们的孩子,肯定会求助老师或家长:“老师,我的东西丢了。”而这个美国小男孩在求助于大人前,先考虑用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但他在此之前表现的不怕麻烦,勤于动脑的习惯,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孩子学习的。因此,我们应该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应注意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午运动的时候,我带孩子们排好队来到了三楼平台上,许多小朋友都站到了点上,突然耳边传来了:“老师,悦悦和阳洋洋‘吵架’了。”我顺着声音看去,只见悦悦和洋洋因为站点的问题在那里争抢起来。我走过去问她们:“怎么回事?”两个人都说是自己先站到那个点上的,谁也不让谁。由于没有人看到她们是谁先站到哪儿的,我想:如果我来解决肯定会伤到一个孩子,而且谁都不会服气。于是我对她们说:“现在请你们都离开这个点,站到旁边去商量解决,老师相信你们自己能够把这件事解决好。”过了一会儿,我看到悦悦站到了队尾的'点上,我问她们是怎样解决的,洋洋告诉我:“我们俩是猜拳决定的,我赢了,悦悦输了。”回到班上,我和孩子们讨论了这件事,孩子们都想出了许多好方法,有的说:“小朋友应该互相谦让。”有的说:“要动脑筋想办法。”……
事情虽然得到了解决,我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尽量为幼儿创造友好相处的条件。可为什么我们的在孩子发生问题时,不是先考虑自己该怎么解决,而总是寻求老师或父母的帮助?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问题,用自己已有的一点社会经验去尝试解决问题,
范文
《幼儿园教师随笔》(https://www.unjs.com)。让他们在尝试的过程中感受成功与失败,这样孩子就会从成功与失败中记取教训与经验,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五、随笔: 越来越多的玩具
中3班 徐亚娟
随着孩子们的日渐长大,我发现他们也越来越渴望与他们进行交流和交往,当然这种表现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会去模仿别人去得到别人的认可,有的孩子把自己的东西拿来与别人分享并想以这样的方式让大家喜欢自己……可以看出孩子们真的很想与别人很好地交往,但这种种方式也给我们的教室带了不少的问题,摆放不下的玩具就是其中的一个。
在开展《我在马路边》的主题时,我们让孩子们每人带一辆小车子来学校,并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小汽车的架子,孩子们不但可以玩,还可以互相欣赏。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玩具变得品种多样,有大的毛绒玩具也有数不清的小卡片和一些圆圆的容易滚动的小球,这样一来对他们摆放他们的玩具造成了困难,要么是多的全挤在一块,要么是时不时地往下掉,在学习活动的时候也分散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我觉得必须要想个办法来解决,我把这个讨论的过程放在自由活动的时候,在把玩具送回家以后,我把问题抛给了他们,“我们的玩具越来越多了,这里看来放不下了,这可怎么办呢?”
帅帅听到我这么一说,马上举手回答:“大家少拿一点来。”
“这是个好办法,那么我们现在每个人拿了一样玩具,谁愿意不带玩具来?”
听到不带玩具来,没有人举手表示愿意,“那可怎么办呢,没有人愿意少带来。”
“用一个大篮子装一下吧,这样就放得下了。”
“这样很乱的。”
“马上有人否定了。”
“那么放一些小篮子吧。”
“小篮子都放了我们平时玩的积木。”
“我们自己做一些小篮子放吧,这样就会很整齐了。”
我觉得这个办法不错,但我还想听听他们的做法,“用什么做呢?怎么做呢?”
“可以用我们平时收集的废旧盒子为做。”
“用颜料打扮一下,再做上标记,这样我们的玩具就会做得很整齐。”
“这个办法真不错,如果用一样大小的盒子来做那么就更好了。”我回应孩子的好办法。“哪里可以找到大小一样的盒子呢?”看到孩子们想了半天没有好主意,我笑着说:“这样吧,我们请吴老师帮忙,请她帮我们收集一些我们平时喝牛奶多下来的盒子,这些盒子应该一样大了吧。”
就这样,我们的区角活动中又多了一样工作,那就是做篮子,不同的小组有不同的颜色,再在每个完成的篮子上贴上孩子的照片,就大功完成了,现在我们的玩具架上再也不是乱七八糟的,孩子们也很珍惜自己的小篮子。
每天都会有很多问题发生,孩子是班级的一员,他们有权利和义务来解决这些小问题,教师就是要放手让孩子来做,这样孩子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六、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
中3班 徐亚娟
专家通过研究发现:玩游戏比上课更能发展孩子的体能、认知和社会性,是幼儿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教师观察和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的最佳窗口。所以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游戏占到了重要地位,是幼儿学习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
在传统的游戏过程中,教师往往作为控制者,幼儿的游戏活动常常是在教师的高控制,高指导下进行的。今天幼儿被安排在哪个时段,进行什么游戏,都要怎么玩,玩到什么程度,均由教师来决定,这样的游戏变不是幼儿主观愿望中想要的游戏。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人才的概念的转变,要求我们教师也要随之转变教育观念,摆正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位置,同时改善指导方法,发挥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特殊作用,让幼儿在游戏中真正获得发展,成为游戏的主人。
当然这种放手并不意味着幼儿可以在幼儿园里任由自己玩耍,在各种游戏活动中,教师应当做好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这是对教师的教育和管理水平提出 的要求:
一、作为支持者
教师在游戏中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就要发挥他的主动性,教师的支持水平越高,幼儿参与游戏的可能性越大。如果教师未经深思熟虑,没有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幼儿游戏的活动区域,难以满足幼儿参与游戏的需要,幼儿就可能对教师提供的材料失去兴趣。
由于场地的限制,超市旁边的“电梯”很小,只能容纳一个幼儿乘坐,几名幼儿都想坐电梯,大家一起往里挤,眼看就要发生“坍塌”事故,大家还是互不相让,教师及时上前调解,经过讨论,一名幼儿成为电梯乘坐员,并用简单工具制作标志,让其他乘客有序乘坐,很好地解决了上述矛盾。
二、作为鼓励者
幼儿参与游戏,有自己对游戏材料的理解,教师作为成人要理解幼儿的游戏行为,在观察中判断游戏对幼儿的发展有没有价值与意义,不要单单以自己的原始初衷作为判断的标准,在游戏过程中,对幼儿的游戏给予充分的理解和鼓励,才是教师最应该有的行为。
多数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往往不能将游戏进行到底,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玩其他游戏的话,注意力就会被吸引过去,这时需要教师进行引导,鼓励幼儿把事情做完、做好、对成功的幼儿,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
三、作为合作者
为孩子创设的游戏不单单只有孩子可以参与到其中,教师应该学会与幼儿一起投放到游戏中,此时教师是一个玩伴而不是指导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找到游戏中存在的亮点与不足,看到在幼儿的游戏行为和教育目标的交叉点。教师与幼儿的合作,并不是一味地左右幼儿的探索行为,而是当孩子在探索中真正遇到困难、挫折时,教师在精神上、材料上以及游戏的策略上给予适当的帮助。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老师及时出现在他的身边,帮助他理清思路,让孩子自己持续深入地进行探索,当他有新发现时,老师会毫不犹豫地入下手中的事,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到他的游戏中去,让孩子能深深地感受到他的每一次探索与发现,都能得到老师的关注、支持与鼓励,孩子的每个观点与想法都能得到老师的接纳与重视,这对孩子 来说对他以后更深层次的探究树立了信心。
同样对教师来说,只有学会了与幼儿的合作游戏、活动,才会在这其中找到游戏的发展点,对游戏材料进行进一步的拓展。
四、作为引导者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游戏中有时会存在困难、偏差,作为教师要看到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及时的介入进行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幼儿能接受和能够理解的指导,促使幼儿的活动朝着大胆探索的方向发展,从而真正发挥游戏的作用。
结合《我在马路边》这个主题活动的开展,幼儿从家里带来了很多玩具车,柜子上的车子一天天地多起来,孩子们想到了在建构天地中为这些车子建造车库,通过观察,教师发现很多孩子选择为小型车搭建车库,因为这相对容易一点,用几块积木一围就可以了,而为大型的车子搭建就存在一家的难度,因此没有人去这么做,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向幼儿提出了问题,并引导幼儿一起开始建造车库。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遇到了如没有够长的积木这样的问题,让孩子们不知所措,教师的及时关注和引导帮助幼儿开拓思路,尝试用替代物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幼儿获得了空间、组合等经验,顺利地解决这问题。
教师的引导要符合各年龄段幼儿的游戏需要、情感需要,充分满足幼儿的兴趣点所在,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和活动中成长。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教师在游戏中要正确扮演好自己的不同角色,恰到好处的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使幼儿愉快的、创造性的玩。
人们常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本有趣的书,要想读懂这本书并不容易。只有爱他们的人才能读懂。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他们性格特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存在明显个体差异。作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的差异,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和理解幼儿。
我们班有一位叫佳佳的小朋友,第一天来班上时,她一直拉着姥姥的手不放,恋恋不舍地说:"姥姥,早点接我,早点接我。"在我的劝说下,佳佳满眼含泪地松开姥姥的手。佳佳的姥姥在临走前,悄悄地对我说:"佳佳的鼻子不好,要靠嘴来呼吸,吃饭时要用嘴一边呼吸一边吃,这样吃饭的速度就较慢,她害怕老师批评、指责她,所以一直都不爱上幼儿园,听了这些话,我开始留心注意佳佳。在活动区游戏时,佳佳静静地坐在椅子上,于是我走过去,轻轻问她:"佳佳,你喜欢玩什么?"她说:"我喜欢看书。""老师和你一起看好吗?"佳佳高兴得点点头,于是我和她一起看起书来,开始是我讲,讲着讲着,佳佳也不由自主的讲起来,我高兴地说:"佳佳,你好棒呀!能自己看书讲故事,你愿意把故事讲给小朋友听吗?""愿意",于是我叫了好些小朋友来听佳佳讲故事,佳佳很高兴,讲得也更起劲了。
午餐时,为了减轻佳佳进餐的紧张心情,武老师给她少盛了一些饭菜,可是当一部分小朋友吃完饭,离开座位后,佳佳哭了起来,我忙走过去,问她:"佳佳,你怎么啦?""我吃不下","佳佳,别着急,你瞧,就剩下这么一点点了,来,我帮你!"佳佳在我们的耐心帮助下,终于把饭吃完了,尽管她是最后一个吃完饭的,但是我们没有批评她,反而给她以鼓励,以信心,帮助她逐步克服紧张、自卑的心理,逐渐培养她进餐的良好习惯。
第二天,佳佳和姥姥一早就来到幼儿园,姥姥手里还拿着几本书,她对我说:"李老师,太谢谢你们了,佳佳以前不愿意上幼儿园,可今天一早说,姥姥,我要上幼儿园,快,咱们别迟到了,我要讲故事给小朋友们听呢!老师还夸我故事讲得好呢。"望着佳佳姥姥高兴的样子,我也会心地笑了。这一切对于一位幼儿教师来说,虽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却是多么重要。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体会到,孩子们都有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灵,教师善于发现孩子闪光点,尊重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成功地表现自己,就会使幼儿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快乐,从而促使幼儿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师随笔 -范文】相关文章:
4.教育随笔 -范文
5.教学随笔 -范文
6.培根随笔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