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科组小课题总结

时间:2024-06-18 17:33:46 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科学科组小课题总结

  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科组小课题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科组小课题总结

  记录是一种最常见的科学探究方法,也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一环,但是目前的小学生科学记录还存在着记录要求模糊、记录形式单一、记录分工不明、记录交流随意、记录评价缺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科学教师应探求科学记录指导策略的改进,引导学生作好科学记录前的自主准备,丰富记录的表达形式与方法,强调小组记录中的人人参与,加强交流后的记录整理与完善,增加记录完成后的评价跟进等,从而提高记录指导的有效性。

  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多次提到与记录相关的内容,如“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记录)。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在我们的科学课中,记录是一种最常见的科学探究方法与必要的环节,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之一。有效的科学记录可以使课堂探究活动更加完善,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自学能力,有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积累,将学生形成的内部思维语言转化成书面文字、图画形式与口头语言,发展科学思维,培养学生注重证据、不断反思的科学素养,为终身学习服务,同时也使学生学业评价更趋完善。但是,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记录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需要科学教师改变自己的观念,尝试新的指导策略,并在探索中不断完善。

  一、科学探究活动记录低效现象分析

  (一)记录要求模糊

  有些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很少考虑学生该什么时候去作记录;有的教师设计的探究记录过于繁琐、复杂,记录冗长无味;有的教师设计的探究记录要求过于笼统、简单,让学生无从下手。因此出现有的学生在记录时并没有按要求记;有的学生记录时间花得很少;有的学生记录的与观察实验的结果不一致;甚至,有的学生面对记录单不知该填什么。因此,学生在交流学习结果时,只有寥寥数语,显得单调无力。

  (二)记录形式单一

  课堂探究活动的记录一般以表格为主,由老师根据教学预设设计、准备,往往以一纸了事。学生缺少自己主动准备的记录本,因此课内的一些活动记录与课外的相关内容摘记无法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容易产生脱节与孤立,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而且,在学生完成记录之后,也是一页纸夹在书里,时间一长也就散落,不易保存。同时,在记录时使用的大部分是文字,花费时间较多,有时课堂时间不允许,就成为走过场了。

  (三)记录分工不明

  在科学课堂上探究活动中,学习小组成员往往进行相应分工,记录工作就由小组记录员来完成,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实验时兴趣盎然,但轻于记录,因此,记录常常成了记录员个人的事,其他成员参与太少。长此以往,学生将会漠视记录,懒于动笔,在对待科学问题上容易轻信他人,记录员记错、记漏也得不到及时纠正。

  (四)记录交流随意

  很多时候,学生探究活动记录的交流与展示过程简单、无序,缺少事先的精心设计,汇报后教师也很少对学生的记录作出具体的指导,大部分学生的记录没有拿出来展示过,也经常没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再对记录进行修改充实。学生爱写多少就写多少,好像记录是装装样子的,没有发挥记录对探究活动应有的促进作用,也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记录水平。

  (五)记录评价缺失

  一些科学老师不但舍不得花课堂内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记录,更是缺少对学生记录纸的评价,在课后总是把记录纸不当回事,随便学生怎么对记录纸进行处理,常常有听课活动结束后记录纸遗忘在桌上或扔进了垃圾桶,无法真正体现出记录的价值所在,缺失了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一环评价。长此以往,学生对记录的兴趣与主动性会逐渐消失。

  二、科学探究活动有效记录指导的优化策略

  (一)作好科学记录前的自主准备

  在探究活动前,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深层参与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把握学习进度。在猜测探究结果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思维运动,彼此的想法在激烈地碰撞着,都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不是有道理、有结果,如果他们的猜测与实际科学探究结果相同或类似,将产生探究活动的巨大动力。更重要的另一方面,猜测时学生进行的思考与交流的语言,也对学生填写活动记录表的文字表述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特别是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

  在探究过程中,设计探究过程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导向,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想办法来回答面临的一些科学问题,用理性的思维去整理感性的材料,从而选择方法、确定步骤。科学(3-6年级)课标在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中指出: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内容作出书面计划。对于每一种探究方法,都应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弄清研究什么问题、如何选择变量、怎样控制条件、如何进行操作等,使探究活动方法更明确、思路更清晰、过程更科学,活动的记录也会随之明朗化。

  在学习《口腔里的变化》时,教师先出示《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记录表》,让学生根据生活实践猜测一小块馒头在经过短时间咀嚼、较长时间咀嚼、长时间咀嚼后发生的变化。学生说:“短时间咀嚼后馒头会变成一小块一小块,较长时间咀嚼后会成为湿湿的一团,长时间会变成粉状或糊状。”也有学生说:“咬了10多下,馒头就可能变成糊了。”接着,教师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探究过程,说说实验有哪些要求与注意事项,然后再进行综合与引导。有了在探究前的充分准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强,观察前已经有了记录的语言范畴,观察时已有了一定的目标与顺序,记录时的规范性、准确性、积极性将大大提高。

  (二)丰富记录的表达形式与方法

  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在一开始学习记录的时候,不必让他们过多地使用文字,在记录时应考虑儿童特点,符合儿童趣味,在记录时可用直观形象的简笔画、表现学生个性的符号、简单的话、关键词、甚至贴上剪下来的图片、标本等多种形式来记录,尽可能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形式,不要强调千篇一律。只有记录方式符合儿童趣味,学生记录的热情才高,才乐于记录,同时记录速度较快,更好地发挥记录的实效性。在记录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科学探究上,要求学生学会长话短说,抓住“关键”字和“核心”内容精缩语言,做到严谨简练,把意思表达得清楚准确。当遇到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也可以用符号或图画代替,但老师要注意提醒,并引导学生课后纠正。在抓住了要点之后,当学生翻阅自己的记录表时,可以在头脑中再现许多相关知识,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能精心设计记录单,这是好事,但如花去大量的时间,不利于长时间的课堂教学。因此,也可设计一种非常简单的记录表,拿一本笔记本,把一页对折一下,或者用其它方式折画一下,再添上个别提示语,就变成一份简单的记录表。记录表的产生本来就是一张白纸,教师无需画蛇添足,只求图个方便,便于查看。简练的格式让师生看上去一目了然,突出每一个细节,需要查看资料的时候,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提高科学探究的效率。

  如《种子的萌发》一课中蚕豆发芽的观察记录,教师布置学生在不同时间段进行观察记录,从没浸水前、浸水几小时后、第二天,一直到第六、七天,学生既可以用观察日记形式,也可用表格形式进行记录,重点对种皮、胚芽等观察;又如《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中进行石头的收集与观察记录,教师给学生的观察要点为收集地点、观察(眼睛、手)、分类判断三个方面;这些记录设计,形式多样,给予学生较大的观察空间,自主性与选择性强,操作起来也比较简便。

  (三)强调小组记录中的人人参与

  既然培养科学记录也是科学课学习的目标,那么记录就不是个别人的事,而是每个人的事,应该人人都来动手记录。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记录本,使之成为了可能。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观察结果、实验现象、课堂笔记、资料收集都记在记录本,使人人须记笔记,人人有信息可记。

  在科学课堂上,小组分工固然重要,但绝不是机械的操作,需要有机的结合。因而,在一个学习小组中仅设一名记录员是不够的,更是不妥的。教师应注意定期调整组员分工,一般以半个学期为佳,一学年下来,小组的每位成员都有机会担任小组记录员,记录就不会再成为小组里个别人的事了。很多时候,每个小组只能得到一份实验记录表,在三、四年级时,由于学生记录水平还比较弱,教师应考虑小组成员每人发一张,但在课堂上由记录员来完成其中一张,其它成员在课后把自己的那张填好;五、六年级学生的记录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加之节约纸张成本考虑,可每小组发一张,由记录员完成,其它成员在课后把记录表内容抄在自己的记录本上。

  在探究活动中,提倡人人记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由学习小组组长组织,在观察、调查、实验等实践活动后形成研究记录的过程中,对各人的见解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探讨,达到信息与思维共享。鼓励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把自己独有的观点亮在各自的记录单上。当每名学生记录完成之后,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记录任务就结束了,还需要在小组内深入地探讨,大胆地质疑,从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保留某些个人见解。当全班性的探讨展开之后,学生进入了第二次交流碰撞,并再次修正自己的记录表,也适当保留个人见解。这样,一份份各有个性的科学记录表便产生了。

  (四)加强交流后的记录整理与完善

  培根说过:“我们不应该像蚂蚁,只是收集;也不要像蜘蛛只从自己肚中取丝;而应该像蜜蜂,既收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来。”科学记录也需要在整理与完善中提升效果。

  在探究活动的交流阶段,教师应及时展示学生记录方法好、记录有创新、记录整洁、记录合理的优秀记录,对不够完善的记录进行点评,并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的记录进行充实、更正,以点带面,纠正学生记录中出现的问题与缺陷,从而提高学生记录的整体水平。

  科学记录本上所记的内容不能只是忠实地记录教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是简单地抄写一遍,而应学会加以整理,使它变为自己的知识。教师指导学生作记录,更应该教会他们整理记录。引导学生在课余对当天的记录本加以整理,这样不仅能起到消化并理解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有利于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学生对于科学概念与规律的理解。

  为了避免学生的智慧与科学的证据一丢了之,可采用把分散的记录表转化成活页记录本的方法,让每组或每个学生都有一本活页记录本,而且与课本配套使用,方便学生的记录,使得学生能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次研究记录。学生们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做各种各样的科学记录,或把一些记录表粘贴在记录本中,完成之后也可以很方便地收藏保存,有效避免遗失。当学生在记录的过程中遇到了与以前类似的问题或需要以前的证据时,也便于查找;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可以看到自己在不同时期所作的实验记录和当时的想法,引起他们不断的反思。学生对数据资料的记录和整理完善,渗透着记录的重要性,正是体现了尊重事实,尊重证据,以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

  (五)增加记录完成后的评价

  跟进在学生科学素养评价中,需要兼顾评价的全面性,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并且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所以不能以一张试卷简单了事。把学生的记录本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一部分,让有效的科学课堂探究活动记录成为学生科学能力评价的主要依据,通过对科学记录的不同形式评价,使教师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更加科学准确,让学生在记录的同时获得激励,体验记录的成功,拥有记录的自信心。在学生记录评价中,可根据学生的记录了解学生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是否持之以恒;学生的观察是否全面,实验是否正确,测量是否准确;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怎么样;是否实事求是,能否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等等。在每周或每单元学习结束后,教师应当检查学生记录本,查找亮点与问题,根据这些信息及时纠正错误或者改变指导策略,并评定相应等级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另外,科学教师在课堂中要及时强化对学生科学记录的激励性、指导性评价;还可通过优秀记录展出、学期评比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在学生的成长记录中,突出学生的记录效果,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不仅增强他们学好科学的信心,而且还为学生的成长过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过程性与形成性评价,是体现学生学习过程、记录生命体验的较好方式。

  总之,在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科学课程标准的理解,更新科学教学观念,不断探索有效的课堂探究活动记录指导策略,提高自身的指导能力与技巧,并通过教学实践逐步加以优化,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科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科学科组小课题总结】相关文章:

小课题总结11-25

初中英语小课题研究总结03-21

小课题研究开题报告01-23

体育小课题研究计划03-15

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计划03-15

科组工作总结05-22

小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12-19

课题研究总结08-14

课题研究总结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