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学习方法与技巧总结

时间:2024-12-13 16:30:11 宜欢 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三地理学习方法与技巧总结(通用10篇)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他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三地理学习方法与技巧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地理学习方法与技巧总结(通用10篇)

  高三地理学习方法与技巧总结 1

  一、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二、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又如,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内容,结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学习,使我们比较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记住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书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复耗时,枯燥无味,知识容易张冠李戴等弊病。因而从整体效果上看,图文结合实际耗时并不多,效果却很明显。同学们学习地理,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

  三、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记忆。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的高考大综合考试意义尤其重大。

  4.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一是可以抽点时间浏览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四、小结: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律介绍

  1.哪些内容应成为学习的重点内容

  ⑴地理基本概念。

  ①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

  ②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对这类概念特别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

  ⑵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

  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⑶地理基本技能。如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经济图表的绘制与判读、各种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与判读、图文转换与图图转换能力等等。

  ⑷地理内容的文字逻辑表达能力

  ⑸收集、整理地理资料的能力

  2.怎样高效地掌握上述学习重点内容

  ⑴用理科思维的方法学习自然地理。

  ①充分运用图解法,从三维空间的角度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

  ②用跨学科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⑵注重各类地理图表的表达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

  ⑶用文科思维方法学习人文地理。

  所谓人文地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与自然地理的学习有较大的差异,它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社会生产活动,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各社会生产部门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为什么会沿着这样的轨迹发展,人类目前面临的怎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经济的角度多因素的分析各社会生产部门布局的合理性、科学性,这部分可能与政治课的内容有较多的联系,同学们应该把政治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地理学习上来。

  高三地理学习方法与技巧总结 2

  记忆是重要的地理思维活动形式之一,也是学生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地理记忆能力,既是对地理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也是促进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形成地理技能的有效途径。亚里斯多德说:“记忆是智慧之母。”现在高中学生学习的对象是地理学科基础知识的一些基础理论,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理论,才能为将来的再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记忆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地理学科是在大量的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要记忆大量的地理事实,诸如地理事物的名称、物产等等,成为区域地理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形成地理思维能力的关键。在系统地理的学习中,也仍然免不了对具体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记忆,因为它们是理论的实证部分。因此面对大量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必不可少地要加强训练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

  二、记忆的一般过程

  根据Melton的研究显示,记忆有三个基本环节:编码—→贮存—→提取。记忆实际上是由“记”和“忆”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前者是知识的编码和贮存过程,后者是知识的提取过程,它们的综合含义是知识在大脑中的保持程度。“遗忘”则是记忆的反义词。人的记忆有两个层次,一是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二是对思维过程的记忆,后者等同于学生对知识的分析、运用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按照《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地理知识要求的不同层次,从“了解、说明、分析和运用”四个层次考虑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处理。尤其对要求“分析和运用”的知识点,则必须采取一些科学的方法,力求让学生切实掌握。

  三、对学生记忆能力训练的主要途径

  1.形成地理知识结构

  不同层次的结构组成了地理学科的整体。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认为:

  (1)如果懂得了基本结构中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其它类似的`事物;

  (2)把一件事物放进构造好的模式里,就不易忘记。地理科学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而“结构”则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从某种角度看,学生的学习实际上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结构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结构,促进地理知识的系统化,以达到最终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目的。

  2.重视地理图像

  图像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教师应充分应用地理图像,努力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一定的地理知识表象,以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3.利用地理技巧

  大量的研究实践证明,按照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规律归纳总结出来的科学记忆方法在地理学习中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就像训练其它技能一样,记忆能力也可以经过训练而达到快速、准确、持久的目的。在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也先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可贵的记忆方法,例如口诀、歌谣、谐音等记忆法,都是些很成功的记忆方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4.重视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自信心、愿望和兴趣等。对于生理健康的人,都有记忆能力,而且潜力巨大,但善于利用它的人很少。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不同的地理教学手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只要学生愿意学,主动去学,那么记忆地理知识的潜能就能够得到充分挖掘。

  5.及时复习和练习

  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总是先快后慢。这就要求教师及时组织复习,利用课前提问、阶段测验等方式反复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

  知识只有在运用以后,才可能加深理解,而理解是记忆的前提。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设计些适应性练习,让学生在地理练习中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强化记忆,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高三地理学习方法与技巧总结 3

  1、狠抓基础、提高能力

  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在紧密联系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使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2、围绕一个中心打好基础

  中心就是主干。从近几年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

  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对于这些主干知识,学生们要准确的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

  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3、形成两个习惯

  一个是尽早训练,形成正确的答题习惯。另一个是形成关注热点、拓宽视野的习惯。

  4、抓住三种图表,提高识别地理特征的能力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物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考试也经常以图表为载体考察地理知识。

  图表可分为三种:一是等值线图,如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面)、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潜水位线等;二是统计图表;三是区域地图。

  通过一轮复习,学生应能做到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识别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5、走出六个误区提高复习效率

  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除了要随时注意适度调整自己的复习计划外,也要注意是否陷入了学习的误区:

  1)对自己没有准确定位,好高骛远。

  2)面面俱到,一味求全。

  3)学习无计划,盲目跟从老师。

  4)零敲碎打,死记硬背。

  5)题海战术,追求数量。

  6)审题粗心,解题方法僵化。

  高三地理学习方法与技巧总结 4

  一、抓住一轮复习,全面掌握基础知识

  “能力为主导,知识为基础”是高考永恒的话题。高考试题无论怎样变化,都是地理基础知识的不同演绎和迁移,即使是综合试题也是在基础之上的综合。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就很容易在考试过程中遇到障碍。一轮复习正是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盘点的阶段,因此,同学们一定要重视这个阶段的复习,力争做到“当天内容及时消化,每单元知识及时巩固”,力争吃透每个知识点。

  二、重视地图,将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高考试题也往往以地图为切入点,近年来高考试题的采点甚至出现微观、局部地区,这就要求同学们有很强的读图能力和区域定位能力。因此,同学们平时应注重读图、填图、默图、甚至描图训练,只有把所有的知识都落实到地图上,才能切实提高解题能力。

  三、关注时事热点、联系生活实际

  地理时事热点问题、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都是地理学科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理想切入点。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这些问题,分析生活中地理事物(现象)的`形成原因、提出某些问题的解决措施、了解某些工程发展的最新进展、将某些时事与相关地理知识联系起来等。同学们平时应注意经常看报,学会发现时事中隐含的地理信息,不妨可以自编一些地理时事题与同学交流、互相考查提高。

  四、学会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表述

  地理高考说明中要求“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有的同学客观性试题做得相当不错,但进行文字表述时却常常不能到位,不守键字抓不住,就是语言逻辑出现问题,使本该得到的分丢失。关键在于,平时就没有使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进行记忆与表述。课本是我们学习规范地理语言的重要工具,从现在起,同学们应尽量使用课本语言进行表述和记忆,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述习惯。

  高三地理学习方法与技巧总结 5

  1.利用现代化的大众传媒

  看电视、听广播、上网、读书、看报是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些现代的和传统的媒体所提供给我们的是包罗万象的信息,其中地理知识则处处有,时时有。因特网上有综合性的地理网站,如中国国家地理的网站、中央电视台的“国家地理”网站等;有地理教育的专题网站;有人口、水资源、矿产、河流、环境保护等专题网站等等,应有尽有,甚至连所有的地理专业名词都能在这里找到多条信息。我用“百度”搜索引擎搜索“矿产资源”,得到了724000多个相关的网页。学习地理知识最便捷、省时省力又经济的方式就是上网畅游,是地理人的首选。

  看电视是我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电视也是一种很有效的信息媒体。许多电视台常常播放有关地理方面的节目,质量高,趣味性强。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开心辞典》《幸运52》《探索与发现》《人与自然》《环球》《天气预报》《探索时代》等,都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2.开发乡土地理资源

  家乡的'地形、土壤、河流、气候、民情风俗、历史沿革都可以纳入学习地理的大课堂。初中学生大多好奇、求知欲望强,引导他们学会观察身边的生活,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乡土地理正好能够担当此任。学习“地图上的方向”,我们可以画一幅学校所在地区的地图,以本学校为参照物来研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联系实际指出学校周围的建筑物位于本校的什么方向等等。然后,逆反之,再分别指出本校位于它们的什么方向。这样学到的“方向”是取自生活的,必然也能用于生活,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再如学习“昼夜长短的变化”可以拿夏天升国旗时已艳阳高照,而冬季却夜色未消来对比例证;学习“主要的水资源”可以用我们的自来水来自黄河来说明“河流水是主要的水资源之一”;学习季风,可以让学生亲自感受当时的风向,然后再比较冬夏两季的不同;学习“外力作用”,就可以通过分析黄河三角洲的成因来说明原理。

  3.解析热点问题

  关注国际时事,了解国内新闻不仅是一种生活时尚,同时还带给我们丰富的地理知识。地球是一个大家庭──地球村,关心世界上每天发生的事,就是关心我们自己。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热点的背景、缘由、过程、发展趋势等的剖析从而了解发生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状况。从关于美伊战争的报道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美国的侵略是为石油而来;美军士兵经历了沙漠生活的严峻考验;伊拉克停止出口石油以后,人民的基本生活必需品都难以保证,只能依靠椰枣;大多数伊拉克人身着长袍。解析以上现象我们可以得知:伊拉克是世界上的主要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伊拉克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伊拉克盛产椰枣;伊拉克属于阿拉伯国家,信仰伊斯兰宗教。刚刚过去的印度洋海啸灾难,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海啸的发生地、时间、灾难性,来解析地震与海啸的关系;为什么发生在这些地区;怎样抗震减灾。再如通过关注奥运会的电视直播来学习时差的换算等等。

  4.抓住特殊时间和既发事件

  特殊时刻和特殊日期在地理上都有一定的原理支持。把12月22日前后定为冬至,是因为在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冬季晴朗的日子里,照射进教室的阳光很多,我们不得不拉上窗帘,是因为此时太阳的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得厉害;月亮有时象一个圆盘,而有时又呈现月牙形,这种变化缘于月球、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利用这些特定的时间进行相关的教学,本身就是学于生活,解答生活,服务生活。

  既发事件主要有天气的变化、天文现象、身边的特殊事件等。比如,下雪了,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下“下雪不冷,化雪冷”。有了感受,自然就有了想知道为什么的欲望,解释成因也就水到渠成。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观察分析课本中所讲的晴、多云、阴等天气状况下,天空中的云量有什么不同?雨天的云是什么样的?出现什么样的云天会下雨?出现什么样的云又预示着大晴天?如果哪一天下雨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一下此次的降水属于那种类型,锋面雨?地形雨?还是对流雨?百年或千年一遇的流星雨、月食、日食、彗星等更是不可多得的观察地理现象和进行地理教学的良机。象黄河断流、军马场的造纸厂关闭、原油价格上涨等都可以对此进行与课本知识的对比和分析。

  高三地理学习方法与技巧总结 6

  1.一轮复习:依纲据标,落实基础

  第一轮复习要严格按照考纲要求,加强对主干知识的梳理,对概念、原理等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复习时不仅要依靠老师的引导,更要自我消化,围绕课堂上老师的教学思路进行整理、归纳,并通过适当的练习进行巩固,分阶段进行单元综合检测。

  如对区域地理的复习,首先,要明确区域定位与地理要素的背景化。其次,要明确区域定位的依据和方法,“区域地理”一般以小比例尺、局部区域图的形式出现,重点考查考生对某区域内地理原理、规律的理解程度及应用能力。由于区域轮廓的不规则性,应依据经纬网,并结合区域内重要的地理事物如地形、河湖、城市等进一步定位。经纬网定位、区域地理要素定位已成为地理试题的“门槛”,是解答试题的前提和关键。

  再次,要挖掘重点区域的命题素材。对重点区域要加强基本素材的积累,特别要注重提炼命题素材。以课题的方式积累素材,形成区域地理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有机结合。如以日本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区要重点关注气候的过渡性、日本太平洋工业区和外向型经济、产业转移等;

  以美国地理为背景,重点内容有美国的地形与气候分布、三大工业区的区位分析、农业带与农业区位分析、人口迁移、生态问题和气象灾害等;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区域,重点内容有区位条件分析与评价、城市与工业区位分析、城市化与工业化、产业构成与产业转移、环境问题(咸潮、赤潮、酸雨、灰霾、土地退化等)等。

  一轮复习的重点是进行课本知识的梳理,但并不意味着不用联系生活实际。及时联系现实生活中有重大影响的热点事件,用知识去分析热点,不仅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适当挖掘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还能逐渐培养能力,避免出现二轮复习中的“热点回放”或“热点专题”,导致知识与热点相脱节。当然,对时事热点的学习,应注重思维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因为热点只是背景材料,相关的知识才是考查的落脚点。

  名师寄语第一轮复习是一次对知识的重新学习,所以,对很多在高一、高二没有学好地理的同学来说,这是一次大好机会,只要按部就班,认真复习,一样可以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

  师兄(姐)秘笈为了更好地巩固自己的复习成果,在复习过程中,不妨将要求掌握的知识分成几大块和若干小块,并设计一个简单的统计表,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做一份综合模拟试卷,虽然刚开始可能得分不高,但随着复习内容的增加,成绩会逐步攀升;每份综合模拟卷做完后,要结合参考答案认真分析,将自己出错的知识点标注在统计表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统计,就不难发现自己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什么问题,要特别关注已经复习过的章节,对常错的知识点要认真剖析,这种统计也会为二轮复习提供较好的参考依据。

  2.二轮复习:重构体系,突破主干

  二轮复习是在一轮复习基础上对知识进行重组、归纳、综合等的过程,从而把知识规律化、系统化和条理化,是从知识到能力的升华。

  (1)通过专题复习,突破主干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专题复习就是变换角度,通过归纳、迁移,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及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方法。在专题复习过程中,应突出地理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应用等。

  所谓的主干知识是指能反映地理学科主要面貌或知识体系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具有相对集中和系统性强的特点。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主要有自然地理的五大规律(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壳物质运动规律、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人文地理的四大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城市区位理论、交通区位理论)。

  近年来的地理试卷,在考查的知识面上,一是既不追求知识点的全面覆盖,也不追求章节的高覆盖率,这似乎已成为地理高考命题的“潜规则”。二是主干知识始终是考查的重点内容,且常考常新,近年来有些知识在试卷中的复现率很高,也说明了主干知识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主干知识,我们可以采用小专题的方式逐个突破,把握了这些主干知识,就能在复习备考中达到举纲的效果。

  专题复习有多种划分方法,根据地理知识的体系构成,建议分为以下四大系统:

  ①地球运动系统: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水体的运动、地壳和地表物质的运动、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等。

  ②人地关系系统: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贯穿教材的很多章节,我们要把它们从教材中提取出来,分析其分布、特点、成因、规律以及对策。

  ③区域地理系统:自然区域、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等。由于区域地理是高考命题的出发点,而高考涉及的社会热点本身就具有地域性,因此,考生必须有清晰的区域位置概念,才能有极强的应变能力。

  ④地理图表系统:日照图、等值线图、地形剖面图、地质示意图、统计图表等。图表分析是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图表的判读分析水平直接影响着考生高考的'成绩,在专题复习中,要求考生能够进行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并能对图表进行综合归纳,获取和解读各种信息,找出有用信息,并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2)注意建立知识网络,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二轮复习时,一定要建立起知识网络,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科的知识结构,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复习“气候”时,可以从气候要素、气候因子、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与分布规律、气候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表现、气候对人口分布与农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联想,使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结合起来。

  (3)关注热点、焦点,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注重知识的运用

  由于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和现象都与所学的地理主干知识密切相关,所以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永远是高考试题最常见的素材。热点、焦点问题主要有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国内重大工程建设、自然灾害、重大科技成就等,要用地理知识和原理进行分析和解释,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还应注意把热点地区落实到图上、注意思维的发散,注意细化热点地区的特征。

  师兄(姐)秘笈本轮复习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自然地理原理的图示化:自然地理的很多原理,其实都蕴涵在某些图示中,而图就在课本上。

  人文地理思维的模式化。

  热点区域联系的自然化:不盲目追逐热点,多联系自然地理特征,少联系人文地理特征。

  3.三轮复习:模拟训练,强化能力

  在第三轮复习时,专题复习、查缺补漏、模拟考试、心理调节和应试技巧指导等是同学们复习备考的重要内容,重点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建立分析模型,明确解题思路,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地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建立各类问题的分析模型,明确解答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是提高复习备考效率的有效途径。如关于工业区位的分析模型如下图:

  (2)培养审题技巧,训练答题规范

  从近几年考生答题情况来看,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审题方面:

  ①审题不到位、不准确、不全面;

  ②读图和提取材料信息能力差,不能充分挖掘解题条件;

  ③不能准确确定区域位置,对地理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把握不准;

  ④审题时不善于抓住关键词,不能准确理解题目的设问重点。

  高三地理学习方法与技巧总结 7

  一、认真听讲

  仔细计算一下每天的学习时间,不难发现,我们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如果课堂上不好好听课,你成绩绝对不可能太好。学习地理的时候,听讲的过程非常重要。书上写的很浓缩,不要觉得老师讲得不好,既然讲得不好,那你学习又有什么用呢?认真听讲是学好地理最基本的一个条件。

  二、必要的练习一定要有

  我们都知道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做地理练习就是实践的过程,学地理的时候,总会发现考试的题目似乎和书本搭不上边,不是搭不上边,而是这类练习做少了。其实,所有的知识都是来源于课本,那些不会做的题只是高于课本一点。一定要多做做练习。

  三、不懂就要问

  相信大家都知道,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想办法搞明白,不然你累积的问题越多,你的成绩也就受影响越多,所以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多问,想办法搞明白,不在知识上留死角。刚开始接触地理的时候,肯定会有一些地方不懂,甚至别的同学很容易理解的问题,放到自己那儿,总是不能理解。别不好意思了,主动去问!不要怕被笑,知识是自己的.,不懂的就一定要去问。

  四、记得借鉴别的同学的学习方法

  孔子都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学霸们一般都有极高效的学习方法,多参考、借鉴一些优秀同学的学习方法不是什么坏事情,学习地理的目的很简单,在增加知识的同时,可以为自己考一个高分。但是如果自己再怎么努力,分数还是不理想的话。记得问问老师和其他学地理好的同学,多学学别的同学的,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高三地理学习方法与技巧总结 8

  高考地理复习要多联想、多琢磨、找思路、找规律,在思考、总结、深化上多下功夫。具体要回归课本、回归地图,学会审题、避开出题陷阱,吃透历年高考地理真题,多做训练题和模拟题,同时总结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使复习更有效率。针对我校具体情况,打算3月份结束一轮复习,4-5月份进行二轮复习,后面就是学生回归课本、错题集,查缺补漏。

  一、一轮复习:

  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巩固,扫清知识盲点,系统归纳、细化落实每个知识点,教材阅读无死角,知识理解无障碍。终极目标是合上教材大脑中能够清晰呈现地理知识框架,拿出一个知识点能够说出在教材中的位置、能准确背出具体含义并拎出一串相关知识。

  1、自然地理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复习时可分四阶段逐级提高解题能力,并从中总结规律性东西。第一步是透彻理解概念并熟记,第二步是吃透法则,第三步是真正弄懂原理,第四步是做变式训练题。做完一道题后要理清解题思路,做完类型题后要总结同类题型的解题技巧,达到做一个会一类的目的.,不管某类题形式如何变,只要原理是同一个就都会做。

  2、人文地理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对观点、方法的分析运用能力,复习时要注重思维的建模,做题时要注意归纳解题的方式方法,同时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第一轮复习要以教材为主,通过做题反馈课本知识掌握不扎实的地方,重新理解和反思,进而巩固知识、拓展做题思维方法。

  3、区域地理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如果说自然地理偏向记诵,那么区域地理就是偏理解分析,它强调区域特征的概括,区域内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区域整治的发展方向,所以复习各版块时要有所侧重,不能一概而论。

  二、二轮复习:

  需要建立网络结构图,建立地理知识框架体系。当然,另一种方式是引导学生进行专题复习:

  1、地理运动专题: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体运动、地壳和地表物质运动、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

  2、人地关系专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区域发展问题等。

  3、区域地理专题:自然区域、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等。

  4、地理图表专题:日照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计算等。在复习地理时,要着重看教材中自然地理原理图式、总结人文地理的思维模式、联系自然地理特征审视热点区域题目,同时多做题,多总结规律,只有真正钻进去才能学出兴趣来。

  三、查缺补漏阶段

  学生针对一次次的错题收集,查缺补漏。总之,高考地理首先是基础,其次是训练,再次是错题巩固课本,最终形成知识体系。

  高三地理学习方法与技巧总结 9

  高三地理学习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分析、综合、应用等多方面的能力。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希望能帮助高三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基础知识梳理与记忆

  建立知识框架:

  地理知识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多个方面,需要构建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

  使用思维导图或大纲形式,将各章节的核心概念、原理和规律串联起来。

  记忆技巧:

  联想记忆: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增强记忆效果。

  口诀记忆:对于复杂的知识点,可以编成口诀或顺口溜,便于记忆。

  重复记忆:定期复习已学知识,巩固记忆。

  二、地图与图表的应用

  地图阅读:

  学会阅读各类地图,如地形图、气候图、政区图等,理解地图上的符号和标注。

  熟悉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图表分析:

  学会分析各类地理图表,如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理解图表中的数据和变化趋势。

  通过图表分析,提炼出地理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原因。

  三、综合分析能力培养

  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具体地理案例,如自然灾害、城市发展、人口迁移等,理解地理现象的形成机制和影响。

  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专题研究:

  针对某一地理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如气候变化、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

  通过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等方式,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解题技巧与策略

  审题清晰:

  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和考查点。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和限制条件。

  条理清晰:

  在回答问题时,注意条理清晰,分点作答。

  先列出主要观点,再逐一展开说明。

  时间管理:

  在考试时,合理分配时间,确保每个题目都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作答。

  遇到难题时,不要过分纠结,先跳过,等有时间再回头解决。

  五、心态调整与自我激励

  保持积极心态:

  面对高三地理学习的压力和挑战,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不断鼓励自己。

  合理规划时间: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确保每天都有足够的时间用于地理学习。

  合理安排休息和娱乐时间,保持身心健康。

  寻求帮助:

  当遇到学习困难时,及时向老师、同学或家长寻求帮助。

  参加学习小组或辅导班,与同学共同进步。

  高三地理学习方法与技巧总结 10

  一、夯实基础知识

  复习教材: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复习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如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可以通过做课后习题来检验自己的掌握情况。

  构建知识框架:地理知识是相互关联的,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先回顾一下相关的旧知识,然后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填充和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选择适合的参考书与笔记

  精选参考书:避免盲目依赖多本参考书,应选择一本栏目设计新颖、内容全面的'参考资料,以确保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记好笔记:采用适合自己的笔记方法,如大纲笔记法、符号笔记法、分类笔记法、图解型笔记、康奈尔笔记法等。笔记要突出重点和薄弱环节,方便日后复习。

  三、培养学习兴趣

  从兴趣着手:通过阅读地理方面的杂志、网站和书籍,培养对地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激发学习动力。

  关注时事热点: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时事热点相结合,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四、强化地图记忆

  熟悉地图:经常翻阅地图册,熟悉世界和中国的主要地形、气候、河流等分布。

  练习填图:在空白地图上填图,提高空间感知能力和记忆力。

  五、注重课堂与刷题

  认真听讲:课堂上认真听讲,记录老师讲解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

  刷题技巧: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题,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做题时,注意分析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和解题思路,培养自己的解题能力。通过刷题,可以发现自己知识的盲点,及时查漏补缺。

  六、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与心态调整

  制定计划:制定学习计划,确保地理学习时间充足,避免临时抱佛脚。

  保持积极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遇到困难时,学会调整情绪,寻求帮助。良好的心态是提高地理成绩的保障。

  七、多反思与感悟

  举一反三:地理题目往往源于课本,要学会灵活运用知识点,举一反三。

  串联知识点:注意知识点之间的串联,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高三地理学习方法与技巧总结】相关文章:

高三地理教学总结 -总结08-17

高三地理备课总结08-11

高三地理教学总结05-22

高三地理教学阶段总结 -总结10-12

高三地理教学小结 -总结08-19

高三地理备课组总结09-23

高三学期地理教学总结(精选6篇)09-21

高三地理备课总结(通用6篇)08-13

高三地理备课总结(通用15篇)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