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时间:2022-07-04 09:47:30 方案 我要投稿

家校协同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通用12篇)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点。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校协同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通用12篇),欢迎大家分享。

家校协同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通用12篇)

  家校协同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1

  一、充分认识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重要性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而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16周岁的农村籍未成年人。

  家庭、学校、社会是留守儿童教育关爱的共同体。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三者相互配合,通力协作,共同构建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网络,事关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千家万户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意义重大。各县(区)教育局、市直学校要认真贯彻国务院、省政府文件、省教育厅精神,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协同家庭和社会,形成有效合力,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裕美丽幸福萍乡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明确“家、校、社”协同育人、关爱保护留守儿童工作的目标任务

  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在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促进全面构建“家庭尽责、源头预防、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关爱保护留守儿童体系,协助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机制,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留守儿童接受的学校教育质量明显提高、课外活动得到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得到妥善安置,留守儿童成长、教育环境更为改善、安全更有保障、身心更为健康。

  三、充分发挥中小学校在协同育人、关爱保护留守儿童中的重要作用

  1.建立一个学校留守儿童信息动态管理平台。各县(区)教育局和市直中小学校要建立本校留守儿童信息数据库,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摸底,一人一档,如实记录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心理状况、生活状况、家庭状况和监护人状况等情况,并根据情况变化对数据适时更新,实行动态监测。各中小学校要确保对留守儿童关爱缺失的风险和隐患掌握全面、报告及时、关爱到位、处置妥当。要重点排查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家庭生活困难、存在学习或心理问题、无监护人、身体残疾等留守儿童,及时发现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分类教育关爱与保护,精准施策。省教育厅将建设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公共平台,为分类开展关爱保护、分享交流经验提供服务。

  2.建立一个学校留守儿童关爱保护阵地。各县(区)教育局和市直中小学校要积极整合学校资源,对闲置校舍或图书室、活动室、心理辅导室、乡村学校少年宫等功能室进行改扩建,并配备完善必要的学习生活、文化娱乐、心理辅导、网络通信等方面的设备器材,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为留守儿童提供课业辅导、文体活动、心理抚慰、安全教育等综合服务。组织学校留守儿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培训、心理团体辅导训练等,加强留守儿童兴趣培养,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3.建设一支学校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队伍。建立由学校党员干部、班主任、教师等组成的留守儿童“代理家长”队伍,通过“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与留守儿童建立固定的关爱联系,使孩子生活有人管、学习有人教、成长有人导、心灵有人抚。“代理家长”要做到“五个一”,即:每天辅导帮扶学生作业一次、每周与帮扶学生谈心一次、每月与帮扶学生父母或监护人至少联系一次,每半年对帮扶学生家访一次。加强对留守儿童相对集中学校教职工的专题培训,提高班主任和宿舍管理人员关爱照料留守儿童的能力。鼓励引导行政机关党员干部、“五老”人员、热心人士、爱心家长、志愿者等,充实学校“代理家长”队伍。各县(区)、市直学校应将教育关爱工作列入教职工绩效考核范围,对长期从事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教职工,在职称评聘、评先评优时应予以倾斜。

  4.建立一套学校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工作机制。各县(区)教育局和市直中小学校要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和教育资助政策,确保留守儿童不因贫困而失学。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留守儿童较多的中小学校应将留守儿童教育需求纳入教学计划,开发校本课程,加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品质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应注意教育方式,不得将留守儿童标签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每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心理辅导教师和班主任要密切关注留守儿童思想动向,及早发现并纠正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学校全面使用《江西省中小学校学生安全提醒教育每日一播》,定期邀请公安、消防、卫生、计生、心理等部门专业人士,加强对留守儿童在防汛、防火、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食物中毒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增强留守儿童尤其是留守女童的自我防范意识,掌握预防意外伤害的安全常识。建立重点时段排查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完善重点时段儿童伤害风险排查、防控、报告等制度,特别要全面加强对寒暑假等重点时段、重点事故点和重点对象的排查,有效预防和控制农村留守儿童伤害事故发生。建立强制报告机制。学校、幼儿园及其工作人员要履行报告责任,在工作中发现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或失踪、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疑似遭受意外伤害或不法侵害等情况的,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告。寄宿制学校要完善教职工值班制度,落实学生宿舍安全管理责任。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学习生活、心理辅导等工作制度,形成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常态化、长效化。

  5.完善一系列学校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条件保障。要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确保有需求的适龄入学留守儿童能全部入住。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完善寄宿制学校图书室、学习室、亲情电话室、娱乐活动室、课外活动场地等,同时在宿舍生活、用餐、小组学习、课后作业、课外活动等环节,模拟家庭情境,提倡“校中建家”,注重培养留守儿童自主生活和自主管理能力,弥补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的不足,让留守儿童在住校期间感受家的温暖。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认真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各项政策。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加快扩大城镇义务教育容量,提升城镇教育承载能力。按照“一人一籍、籍随人走”原则使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做好随迁子女的学籍转接和管理工作;落实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输入地参加中考、高考政策,消除随迁子女就学障碍,让更多的留守儿童能够随父母进城上学。

  四、积极协同家庭和社会育人,关爱保护留守儿童

  1.积极引导和督促留守儿童家长承担主体责任。各县(区)教育局和市直中小学校要向家长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江西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江西省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告知家长和学校各自应履行的职责,增强家长自觉履行监护主体责任的法治意识。通过上门培训、送教下乡、编发家教资料、留守儿童公共网络平台等方式,向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开展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授课、宣传咨询和教育培训等活动。要加强沟通联系,督促家长和监护人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切实担负起假期安全责任。要督促和指导外出务工家长平时要以各种方式经常关心留守儿童,协助学校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和安全管理,努力化解留守儿童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2.强化家校合作促进协同育人。各县(区)教育局和市直中小学校要建立健全制度化的家校合作机制,完善家长委员会组织和功能,家长委员会成员中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应占一定的比例。通过家校合作机制,加强留守儿童与受委托监护人、外出父母的有效沟通。通过电话、视频、微信等方式,搭建“亲情关爱”平台,适时播报交流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等情况和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打造留守儿童与家长的“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情联系。建立假日期间定期家访制度,加强寒暑假期间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利用节假日在留守儿童父母相对集中的务工地召开家长会,如实向家长通报留守儿童情况,动员家长回乡创业,指导外出务工家长以多种方式经常关心留守儿童。

  3.积极协助当地政府做好控辍保学。各县(区)教育局和市直中小学校要积极协助当地政府做好控辍保学工作,落实辍学学生登记、劝返复学和书面报告制度,发现学生逃学旷课、辍学、存在监护缺失或不良行为等风险隐患的,要及时与其父母或者其监护人取得联系,提醒督促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履行监护责任,做好劝返复学工作;对于劝返无效的辍学学生,要及时书面报告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并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中进行标注,在义务教育年限内为其保留学籍,依法采取措施劝返复学,尽最大可能控制留守儿童失学。

  4.积极协同党政部门、群团组织以及社会力量共同关爱留守儿童。各县(区)教育局和市直中小学校要积极配合民政部门开展工作,争取民政部门对学校关爱保护工作的支持,特别是要将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学生纳入社会救助政策保障范围。要积极争取财政部门支持,为学校留守儿童教育关爱阵地的建设运转、活动开展等,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要积极争取人社部门支持,增加专兼职人员,解决学校教育关爱保护留守儿童人员不足问题;同时,把关爱保护留守儿童工作作为教师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的重要业绩,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要积极争取工会、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支持,依托群团组织现有服务阵地、志愿者队伍等优势和力量,积极为留守儿童提供假期日间照料、课后辅导、心理疏导等教育关爱服务。要积极争取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专业社会工作者等社会力量支持,引导他们与学校留守儿童结成爱心帮扶对子,为留守儿童奉献爱心。要依托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乡村学校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阵地,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关爱保护。推动有条件的地方由政府购买关爱保护留守儿童公益服务。有条件的中小学可派教师到乡镇(街道)、社区(村)公共服务平台兼职,为留守儿童提供公益性教育关爱服务。

  五、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实施保障

  1.加强督导评价。各县(区)教育局和市直中小学校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各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要把关爱保护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对下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并适时开展督导工作;将关爱保护工作作为挂牌责任督学工作的内容之一,对学校实施经常性督导。市教育局教育督导部门将把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列入对各县(区)政府督导的内容。

  2.加强典型推广。各县(区)教育局和市直中小学校要会同有关单位,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宣传、关爱保护留守儿童宣传,强化政府主导、全民关爱的责任意识和家庭自觉履行监护责任的法律意识。建立健全舆情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理性引导社会舆论,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宣传报道先进典型,营造协同育人的良好社会氛围。各县(区)教育局和市直中小学校要及时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宣传推广先进典型;相关经验做法和具体实施方案,请及时报市教育局思品科。市教育局将适时开展创建留守儿童教育关爱示范区、示范校活动,并遴选一批典型做法逐步推广。各县(区)教育局和市直中小学校要积极开展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示范校创建工作,充分培育、挖掘和提炼先进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对关爱保护留守儿童工作不力、措施不实、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家校协同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2

  当前疫情防控是头等大事,师生居家生活平稳有序就是对防疫工作的最大支持。受家长正常上班而孩子居家学习、毕业季焦虑等因素影响,部分学生、家长情绪可能出现一定波动。现制定xx小学疫情期间家校协同工作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宣传引导。

  班主任开好线上学生会或家长会,正面宣讲疫情防控要求,让学生、家长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当前实施线上教学,是为了保障学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为了争分夺秒、跟时间赛跑,开展全员核酸检测、流调溯源、区域管控等工作,切断病毒传播链,早日实现社会面清零。社会面清零后,学校将根据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适时组织学生返校复课。

  二、心理疏导。

  针对摸排出的重点对象,精准做好心理疏导,稳定心态。组织摸排所有学生、家长情绪心态,准确了解思想动态,尤其是居家无人看护,心理情绪波动大的学生、家长,要重点关注。

  三、人文关怀。

  学校管理干部、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充分体谅和关爱学生,倾听学生心声,让学生讲讲一天中最有意思、最有意义的事,给与学生更多语言、行动上的关心,营造乐观积极的班级氛围。

  家校协同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3

  为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有关精神,学校以“专业引领、研讨交流、实践探索、共同发展”为宗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家校协同教育活动,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构建家长与学校的“专业培训、沟通交流、信任合作”的基本模式,形成教育合力,使学校与家庭教育更有时效性、针对性,目标要求更一致。

  一年来,我校一直坚定地走富有学校特色的个性化品牌之路。抓特色就是抓效益,抓特色就是提高学校办学品位,已达成屯人共识。在学校特色发展与家校协作方面我们定位是“家庭·责任·未来”;“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所有特色的学校”。

  一、家校协作的目的

  1.提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发挥各自相应作用。

  2.把家庭教育研究引入家庭教育实践,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树立正确的教育方法。

  3.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化的德育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教育优势力量。

  4.以“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所有特色的学校”为宗旨,深入开展“摄影、科技教育”特色工作,使学校成为特色品牌学校。

  5.初步形成“摄影、科技”特色教育的管理体系,开发我校的校本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德美相携、学有所长、全面发展”的个性养成,使学生学好基础课程的同时,张扬其个性。

  二、研究模式

  1.推行三级家委会制度

  在《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家长获得家庭教育知识的渠道按比例高低依次为“成功家长的交流”(57%)、“家教电视节目”(43.6%)、“专家的直接指导”(34.7%)、“各类家长学校的帮助”(30.7%)、“家教图书/报刊”(30.2%)、“辈指导”(20.5%)、“家教广播节目”(19.4%)、“家教网站”(12.2%)及“各类家教指导机构的咨询服务”(12.2%)等,其中成功家长的交流在其中占的比例最高。

  鉴于此,学校推行了班级家长委员会、年级家长委员会、学校家长委员会三级…家长委员会”制度,将那些家教有方又热心于公益的家长代表组织起来,立章程,发聘书,树榜样,并建立定期沟通制度。

  2. 集体例会谋思路

  根据我校的家委会章程,家委会每学期组织召开两次例会。期初时,学习区教委和家委会的工作精神,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商量制定我校家委会工作计划。期末时,听取学校工作汇报,回顾总结本学期的家委会工作,并展望下学期工作重点,在集思广益的的研讨中,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

  3.民主评议显公信

  对于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家长们最有发言权。因此,一年来结合学校的综合督导、校风建设、课题研究等,我校组织家长进行了采用4次问卷、3次座谈,开展民主评议,针对学校的校风学风、教师的师德师风等各方面作出客观的评价,并汇总家长意见建议,一一落实,协商解决,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能力,提高学校办学的家长满意度。

  4. 让成功家长教育家长为发挥家长委员会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示范作用,学校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班级、年级将成功家长的经验加以总结,通过各层级家长会、家长学校、家教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在广大家长中推荐经验,通过家长们交流时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再加上以及大众参与讨论的方式,令广大家长愿意去听、乐意去学,大大增强了家庭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学校同时积极发挥学生家长在特色建设方面的作用,聘请六年级学生陆济源家长为学校摄影小记者团校外辅导员,为学校特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这个方法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中很好地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家校协同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此前,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草案)》进行审议,草案强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的原则。家校社协同育人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并纳入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定位确定后,采用什么样的实施策略就成为决定其成效的关键因素。

  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状况

  事实上,全国各地在实施《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的过程中,已开始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但工作效果离预期仍有距离,表现为:

  1、家长和社会在总体参与上不够充分。笔者曾到基层家庭教育指导站实地考察,发现家长参与的记录数量少、内容简单,妇联、教育部门、学校和指导站的材料和工作产品较多,家校社之间沟通不畅,显得剃头挑子一头热。

  2、已有社会教育资源的针对性不强。在社区,现有儿童活动设施、场所和材料的使用率不高。一些儿童活动场所陈设的书籍资料没有阅读过的痕迹,内容与家庭教育和儿童需求不符,活动材料多数未有使用痕迹,显示育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不高,协同得不够。

  3、家庭教育工作和社会教育工作的专业性有待提高。当下,家校社协同育人三方人员的专业水平存在差距,社会教育缺位较多,家庭教育存在定位模糊、方法不当等情况也比较普遍,家长和相关当事人对家庭教育资源的判别能力。在开展活动的主题选择上针对性不足,对家长或孩子急需解决的问题感知敏锐程度不高,开展活动的方式看重热烈对实效重视不够。更好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育人作用,就必须对它们的专业性提出更高要求。

  4、各地工作不均衡。在重视程度、组织、机构设置、工作效果等方面都显现不够均衡,甚至差距较大。

  基于上述实际,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积极推进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态升级转换。现有的家校社协同教育形态主要为讲座、亲子活动,以组织方为主,具有较强的组织方意图表达特征,目的性不够明确,存在泛化现象。家长在其中明显处于被动受教地位,主办方为主的痕迹过强就难以与家庭真正协同、平等、互动,需要进一步向以学生成长为本的方向转向,体现家长参与共同做主,社区、学校都需要提高对家庭教育的点对点的服务,提高活动效率,增强各方参与家庭教育的专业性、协同性。

  二是进一步明确协同育人不同主体的责任与权力边界以及合作的有效方式。多主体协同,不仅需要提高服务体系内的各方到点率,还包括认知、信息、利益、问题聚焦等各方的沟通交流。在协同中,要避免相互错位、越位、重叠、推诿,才能有效实现协同育人。这个机制本身需要对相对处于被动的家庭有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家庭参与到协同程序中来,才能扩大家庭教育服务活动的影响面。

  三是政府在家校社协同教育人需要自我优化升级。家校社协同育人,落脚点在为党育人、为国育人,要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重视工作效果而不仅仅显现到场了。政府相关部门作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一方,对所开展的工作做好自我评价、分析、总结;或通过第三方专业评价,优化下一步开展的工作。现在各地开展的工作既有简单复制的部分,又有显得庞杂、泛化、对象与主题不够明确的内容,效果呈现不充足,程序有待规范,绩效有待提升。

  二、找到共同关心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上协同

  在中国,家庭和社会对教育高度关注。但为什么在家校社协同活动中,家庭和社会的参与度又不高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家庭和社会认为相关部门开展的协同活动隔靴搔痒,针对性、有效性不强,选题不在他们的关注点上。

  要想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首先需要在“协同主题”上达成共识,即解决各方都想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单方面确定主题。那么,家校社三方都能达成共识的问题从哪儿来?它的范围可能包括教育法律法规、政府政策关注的问题、未成年人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学校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家长关注的问题,等等。但并不是所有这些问题都能被三方认可为协同育人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些是家长认为学校就能解决的问题,或是学校认为家长就能解决的问题,或是政府部门想解决的问题而家长未必想参与。

  从协同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角度,协同要解决的问题当具备如下条件:该问题单靠某一方面无法得到彻底解决;该问题的严重程度确实引起至少两个方面的注意,如当下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身心健康问题、焦虑过度问题、手机管理问题等;各方感到自己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有责任与义务;相关各方确认自己在解决问题上有能力,能够在某个环节发挥作用,发生效果。

  符合上述条件的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不仅会随客观条件变化,还会与各方当事人的认知直接相关。因此,共同关心的问题确定需要通过一定的程序才能形成共识,包括沟通、协商,甚至实地调查,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加深认识,确定各方责任与权力边界。

  由于不同主体对问题认识的深浅、先后、快慢各不相同,协同推进也很难同步。而一些政府部门或学校习惯整齐划一,往往欲速不达。从策略上看,不妨采取分层协同与分类协同的方式,尽可能将对某一问题认识程度接近的人放在同一个协同圈,或将关注同一问题的人放进同一个协同圈。

  三、在平等尊重相协商基础上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没有标准的固定模式,它是能够将三方联系起来服务于育人的常态合作体系,从而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在内容、方法、效果上各有特点,功能上各有优劣,三者应各扬所长、功能互补、协调统一,延伸学校教育的有效性,创造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实现家校社共育,获得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推动教育品质提升。

  世界各教育发达国家几乎都开始重视三方协同机制的建立,由于学校是比较早建立且相对成熟的教育体系,所以多数国家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以学校为基础,增加家长、社会参与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一开始可能是共同开展活动、建议,逐渐形成方案、协议,继续发展成组织形态,再上升为政策、法案,逐渐制度化、法规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草案)》立法进程的加快和《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教育部在2021年工作中将“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列入日程,并明确其目标任务:发挥学校指导作用,明确家长主体责任,研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具体的工作措施有:制订家校社协同育人有关文件;发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等作用;有序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的宣传推广和应用工作;落实《家长家庭教育基本行为规范》;强化综合实践育人,积极开展研学实践、志愿服务等综合实践教育。

  可以看出,目前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已经形成自上而下的强大动力。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政策、法律基础正在逐渐成熟,但离有序、有效、完备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真正建立还有一段较长距离,在工作策略上需要注意:

  首先是以恰当的方式利用政策与法律资源。政策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强制性,但是对它的使用又必须明了其适用范围、情境,使用的方式、对象、力度也需要合情合法合理。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中,法律主要起合法性基础作用,特别是明确政府部门和公立学校在其中担负的责任,很多时候不能直接用于处理家校社协同建设的具体问题。在政策的导向、规范之下,依然需要当事人灵活应对、处理各种问题,体现教育智慧与艺术性。

  其次是要以平等尊重相互协商为基础。在协同育人机制建设过程中,代表学校或政府的相关当事人必须与家长、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工作者平等相处,相互尊重,遇事协商。在当下,多数人平等协商的技巧与技能较低、意识也较薄弱。因此,三方协同育人机制中,最大难点之一是各方既要明确自己的身份职责,又要淡化各自的身份等级,平等尊重,相互协商,这也是能否真正建好三方协同育人机制的关键。政府部门和学校的相关当事人尤其需要慎重对待,精心筹划,精密施工,让家庭和社会积极参与是机制正常运行的前提。

  再次是立足于形成相对稳定的业态。家校社协同育人真正有效的可持续的机制应该是一种业态。比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能不能成为一种业态?家长是否愿意适当分担成本,自己掏钱像送孩子进各种校外补习机构那样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购买服务?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家校社协同不再局限于一村一乡一校的范围,尤其是在教育资源提供者中,已经逐渐超越具体的实体学校和教育机构,这使得家校社协同育人业态很复杂。

  从长远发展看,家校社协同育人不可能长期排拒市场,也不可能在没有业态的情况下实现可持续。作为整体教育新业态的组成部分,与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伴生的业态非常复杂,其深层涉及教育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处理不当又会成为敏感点或死结,处理得当则家校社均可获其利。但现实中由于三方在其中的利不相同,也未必一致,成为难以协同的源头。所以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立之初就需要设计好、规范好、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用其利避其害。

  同时,需要不断提高三方协同育人机制的专业含量。必须明确并处理好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行政性与专业性关系,形成密切有效的配合。各地调查显示,很多地方把它设定为行政性较强的机制,普遍忽视其专业性,使其运行具有不确定性:有文件要求就开展工作,有热心的领导就能开展工作,被动、依赖性较强。因此,不断提高三方协同育人的专业性成为长期需要。唯有提高专业性,才能持久增强协同育人的主动性、可持续性,才能拓展并准确定位工作内容与主题,才能对育人发挥更加独特、重要的作用,协同育人机制才有其存在价值。

  家校协同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

  本次活动旨在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让孩子和家长的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二、总体目标

  建全家校联系制度,建成起家校联系网络,搭建家校互通互动平台,让家长走进高小,接触教育,了解孩子,形成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力,促进孩子和谐发展,同时也将显示学校崭新的一面,

  三、领导小组

  为切实加强实验小学家长学校工作的实施与落实,经校委会研究决定成立专项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xxx

  副组长:xxx、xxx、xxx

  组员:各班主任和副班主任

  四、具体家校共建措施

  1、翼校通,家校联系的一个主要渠道

  校讯通是家校联系最方便、最灵活、最实用的渠道。它可以时时将孩子成长的点滴,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在第一时间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基本情况以及最近的一些变化或进步。让家长在家里的时候也可以对孩子在学校里的一些好表现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对一些不好的行为给予建议并及时地纠正和强化。

  2、定期召开家长会。

  组织家长会,向家长汇报一下班中的主要情况。在家长会上教师要把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教改的成果及举措告诉家长,也可介绍一些科学的育人方法,请有经验的家长作交流,老师和家长把孩子在校在家的表现相互通报,也可让学生参加,让他们亲身感受老师和家长都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为他们操心,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向上自主教育的意识。

  3、定期家访与家长沟通、交流。

  老师要及时地和家长沟通孩子最近的一些表现。采取家访或者电话家访的形式和家长沟通,更好的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对学生的一些好习惯的养成和坏习惯的形成的原因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师与家长沟通时,作为教师要一分为二地评价学生,与家长达成一致意见,而家长要认真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主动向老师介绍孩子的优缺点、个性及特长,与教师共同研究教子良方,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

  4、开放校长电子信箱

  向家长公开校长的电子信箱,便于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监督,对于教育教学的想法或是意见及时与校方取得联系。

  5、适度开放教育设施

  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开放图书室、会议室,实现学校教育资源与家庭资源共享,加快家校共建的进程。

  6、建立家长驻校制度

  家长驻校办公,要求查看一次校园情况;听教师一节课;和教师谈一次心;和孩子共进一次午餐;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家校协同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6

  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充分发挥家校教育合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落实我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思想,按照上级部署,经研究决定我校将于20xx年11月23日下午召开家长会。现特制订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开门纳谏为教育,家校合作促发展。

  二、活动时间:

  20xx年11月23日下午两节课后。

  三、活动地点:

  一楼礼堂、各班教室。

  四、活动形式:

  集体汇报(校长)、分班交流(班主任主持)。

  五、活动安排:

  (一)准备工作:

  1.发邀请函,通知家长;

  2.各班布置教室、打扫卫生;

  3.各班语、数、英教师准备发言稿;

  4.打扫一楼礼堂卫生,准备话筒、电脑等器材;

  5.做电子屏宣传语;

  6.统计留校学生数,安排教室和看护教师;

  7.印发签到表;

  8.调整投影、音响、视频转播等。

  (二)人员分工:

  1.组织安排:齐营;

  2.车辆停放:保安3人;

  3.摄影:杨xx;

  4.家长进校学校路口值勤:王xx;

  5.家长进校学校门口值勤:李xx;

  6.学生管理(放学后不能回家的学生由班主任送到指定教室等着家长):

  实验室:朱xx、关xx;

  美术教室:类xx、任xx;

  阅览室:孟x、张x;

  7.领导巡视:李xx(一、二楼);陈xx(三、四楼);齐x(礼堂)。

  8.礼堂卫生:卢xx;c

  9.各班卫生、布置(包括室内外墙上脱落的作品粘贴好):各班正副班主任;

  10.礼堂话筒、灯光、音响、录像、座次安排等:曹xx;

  11.礼堂投影、视频转播、学校门口电子屏内容:闫xx;

  12.礼堂座次引导:任玉x、张x。

  (三)时间安排:

  1.学生进校:1:30;

  2.第一节:1:40——2:15;

  3.准备时间:2:15——2:40(布置作业、安排学生、布置教室);

  4.放学:2:40;

  5.家长进校:2:50;

  6.集体讲座:3:00——4:00(五六年级礼堂,其他年级各班教室);

  7.各班交流:4:10——5:00。

  (四)活动过程:

  1.集体讲座(3:00——4:00):学校聘请殷永盛教授为家长进行有关家庭教育的讲座。在一楼礼堂设立主会场,由五六年级家长参加,其他各班为分会场,各班家长参加。

  2.校长专题交流(4:10——4:15):讲座结束后,五年级家长回各班教室,六年级家长留在礼堂,由校长就毕业班问题进行专题交流,结束后家长再回各班教室与老师交流。

  3.各班交流(4:10——5:00):各班语、数、英老师在教室内与家长分别交流。先进行集体交流,再留下个别家长进行单独交流。

  六、活动要求

  1.各班语数英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精心准备发言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欢迎标语、班级特色活动、学校活动或优秀作业等内容。发言稿必须包括以下内容:

  (1)总结学生学习和检测情况(严禁出现分数和排名),以表扬为主,好的做法可举例,以点带面;

  (2)特色班级建设情况;

  (3)以学校规范化管理要求为依托,给家长提出本班的管理建议或要求;

  (4)有关学校配餐、延时服务的情况。

  2.各班可留两名学生在校协助老师相关工作,不得在走廊内大声喧哗,其他学生放学后尽量回家,如果家中无人,要等家长开完会一起离校的,由副班主任送到指定教室,由负责教师照看。(周二各班报留校人数,学校安排教室)

  3.引导学生回家转告家长参加会议时不得将车辆开进校园,尽量绿色出行,电瓶车、自行车一律放在学校外南侧家长等候区,按顺序摆放好;家长不得吸烟、迟到、早退或大声接打手机,必须由父、母中的一人参会,不要让老人来开会,也不要带小孩参会,如果因各种情况无法参加,可单独再约时间与老师交流。

  4.家长会结束后,班主任老师须关闭电灯、关好门窗方可离校。

  5.周三下午两节课后检查各班和礼堂卫生。

  6.认真做好家长会签到工作,并于次日上交政教处。

  家校协同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7

  为认真落实《关于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意见》《关于加强与改进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经调研,在我校开展“大手拉小手文明一起走”家庭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大手拉小手,文明一起走

  二、活动目的

  通过家庭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活动开展,提升广大家长文明素养,优化家庭育人环境,凝聚家校社文明礼仪共育合力,全面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

  三、活动内容

  (一)宣传文明礼仪知识,营造文明礼仪教育氛围

  依托国际家庭日,组织开展以“大手拉小手,文明一起走”为主题的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宣传现代礼仪知识和礼仪文化,突出以未成年人为教育主体的“八礼四仪”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内涵。坚持将宣传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广泛宣传具有时代精神的礼仪知识和礼仪文化,营造浓厚的文明礼仪教育宣传氛围。以家长学校网上课程为依托,对家长进行“家长文明素养”、“家庭文明礼仪教育”和“文明家庭建设”等课程培训,丰富家长文明礼仪知识,增强家长家庭教育能力,提高家庭文明礼仪教育水平。

  (二)指导文明家庭建设,助力文明习惯养成

  活动期间学校将向全体学生家长推送“大手拉小手,文明一起走”倡议书,开展“与家长共话文明”活动。指导家庭成员共同制定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计划,开展家庭文明礼仪承诺活动,不断增强家庭成员的文明意识和文明习惯养成自觉性。

  指导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好习惯养成计划》,规范居家学习、生活、健身等活动行为。父母与孩子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从生活小事做起,人人争做文明习惯好模范。以“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等礼仪教育为抓手,营造良好的家庭文明礼仪教育氛围,促进文明家庭建设;以“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为重点,号召家庭成员在公共场所礼貌谦让,遵守交通法规和社会公德,自觉使用文明用语,不断践行文明习惯内涵。指导家长带领孩子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走进村镇和社区参加志愿者活动,用日记、手抄报、活动照片、活动音视频等形式分享活动成果。

  (三)开展文明礼仪展示,共享文明礼仪成果

  学校将组织“大手拉小手文明一起走”活动成果展示活动,宣传推广活动开展中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表彰一批先进个人(家长)、优秀班级、文明家庭、家庭文明礼仪教育优秀案例(视频),并推送部分优秀案例参加区级优秀案例评选。

  四、活动安排

  “大手拉小手,文明一起走”主题活动,从5月至11月,共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5月):以“文明礼仪,从家长学起”为主题,以文明礼仪教育意义和文明礼仪内涵为重点,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家长学习文明礼仪内涵,引导家长自觉践行文明礼仪规范,提升家长文明礼仪素养,营造家庭文明礼仪教育的浓厚氛围。

  第二阶段(6月--10月):以“文明实践,从亲子做起”为主题,以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在家庭进一步渗透文明礼仪的家庭教育理念,指导家庭实施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和文明家庭创建工程,促进家庭成员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提升。

  第三阶段(11月):以“文明成果,让家校共享”为主题,搭建“大手拉小手,文明一起走”家庭教育主题活动成果展示与分享平台,放大主题活动成果辐射范围,促进亲子师自觉养成文明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习惯,构建校园内外人人知礼仪,个个讲文明的良好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生态环境,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五、活动要求

  学校要将此项活动列入学校工作计划,与学校常规管理、未成年人文明礼仪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认真制定活动方案,责任明确到人,任务落实到人。

  家校协同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8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贯彻落实《宝安区第十三届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促进我校家庭教育工作纵深发展,推进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营造健康、和谐、幸福的人文环境,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如下活动方案:

  二、组织机构

  组长:雷衍兵

  副组长:

  成员:

  三、活动时间

  12月3日——12月28日

  四、活动主题

  塑造阳光心态,健康幸福成长

  五、活动内容

  (一) “家校零距离”——百师家访活动

  时 间:12月3日——12月13日

  负责部门:德育处、年级组

  形 式:各学科老师对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家访,老师与家长共同探讨“如何把孩子教育好”,把反馈的信息记录在家访登记表上,并上交家访图片。

  (二)第五届学生运动会“家长啦啦队助威活动”

  时 间:12月9日——12月13日

  地 点:学校操场

  负责部门:德育处与体育组

  (三)“浓墨重彩,写意人生”——中小学生、家长书画展

  时 间:12月16日——28日

  地 点:学校综合楼前

  负责部门:美术组

  形式:装裱悬挂或专版展示

  (四)“阳光、健康、幸福”——家庭亲子摄影展

  时 间:12月12日——12月28日

  地 点:学校综合楼前

  负责部门:德育处与美术组

  要求与形式:鼓励家长在记录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平等、关爱的家庭亲情,体验成长的快乐,促进家庭、社会和谐。

  (五)一年级“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知识讲座暨“文明礼仪小标兵”活动展示、表彰大会

  时 间:12月26日

  负责部门:一年级班主任及科任老师

  音 响:杨增城、吴炎璋;拍照:张良文;场地布置:后勤处

  形 式:总结这一学期家庭养成教育的活动情况,每班编排一个家长与学生互动的节目展示;根据评价标准,通过家长评价、学生自评、班委评价选出各班的“文明小标兵”人选,报学校审核,对被评为 “文明礼仪小标兵”的同学进行表彰。

  (六)xx区名师大讲堂暨教学开放日

  时 间:12月26日

  地 点:校园、活动大厅

  负责部门:教学处;德育处 拍照:杨增成

  形 式:

  1、xx区名师大讲堂 (9:00——10:00 )负责部门:德育处

  2、师生、家长现场书画展示(10:00——10:30)负责部门:美术组

  3、教师现场粉笔字展示 (10:30——11:00)负责部门:教学处

  4、学生轮滑特长展示 (11:00——11:30)负责部门:体育组

  (七)“呵护孩子的阳光心态”——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时 间:12月 19 日

  负责人:邓国宏

  音 响:杨增城、吴炎璋; 拍照:张良文;场地布置:后勤处

  地点:学校多功能活动大厅

  (八)“我们在阳光下成长”--------亲子表演

  时 间:12月24日

  地 点:多功能活动大厅

  音 响:杨增城、吴炎璋; 拍照:张良文;摄影:宋成美;场地布置:后勤处

  主 持:江莉莉

  负责部门:德育处与音乐组、班主任

  (九)“我爱爸爸妈妈”---------绘画比赛

  时 间:12月15日——12月27日

  对 象:二年级学生

  地 点:学校校园

  负责部门:美术组

  (十)“同心、同乐、同欢笑”亲子游戏

  时 间:12月19日

  对 象:二年级学生及家长

  地 点:各班教室

  负责部门:各班主任

  形 式:由班主任设计游戏,组织孩子和家长参加,游戏采取淘汰制,玩到最后的为胜。(参考游戏:踩气球、抢凳子、猜谜语、词语接龙等)

  (十一)“宝安梦、水田情”亲子经典美文朗诵比赛

  时 间:12月25、26日

  地 点:学校多功能大厅

  音响:杨增成、吴炎璋 拍照:蒋恺 摄影:宋成美 场地布置:后勤处

  主持:江莉莉、孙圣伟

  对 象:三——八年级(分为两场:第一场:三、四、五年级;第二场:六、七、八年级)

  要 求:朗诵的内容阳光、健康、积极向上,朗诵时间控制在4分钟以内,鼓励配乐。

  负责部门:各年级组长及语文老师

  评分方法:全部评委所评得分去除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计算平均得分, 现场公布得分并颁奖。

  家校协同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9

  一、指导思想:

  本次家长学校活动主题是“家庭教育与孩子学习动力”。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而家长学校正是家长与学校心心相交的爱的场所,通过家长学校能够让家长了解学校、老师,让家长看到孩子在校学习生活和能力表现,能够让家长了解孩子一些在家所不能知晓的成长困惑。而且通过家长学校,家长、老师能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活动,请家长走进教室,关注教育;走近孩子,倾听心声;走进学校,参与管理;能共同建设安全和谐的校园教育。

  二、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展示学校良好形象,宣传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2.加强家校交流,丰富家长的育儿知识,引领和帮助家长学习优秀的家教经验。

  3.充分调动起家长教育孩子的积极性,努力配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三、领导小组:

  组长:贾咏梅

  副组长:廉荷、王琪

  组员:

  四、活动时间:

  20xx年3月30日(星期二)下午2:00——4:00

  五、活动地点:

  南院大门内场地

  六、会场组织:

  刘玉锋刘会丽朱继国

  七、会场监护:

  五年级:韩猛;三、四年级:孙庆霞朱继国;二年级:年级:刘会丽张侠

  八、会场拍照、做美篇:

  朱纪国

  开会准备和人员安排

  1、学校方面:

  ①场地:刘玉锋谢海民韩猛朱纪国(以班为单位把学生板凳按东西纵队排列,每班两排。顺序和开学典礼是一样)主席台:设四人座

  ②各班班主任必须到场,带领一致两名学生带着班牌在各班所在地指导家长签字、入座)

  ③配班老师带领学生在本班内席地而坐,内容自行安排。常识老师巡视(四楼:徐效金、黄桂花老师;三楼:唐一鸣、王慧卿老师;二楼:白霜、张淑文老师;一楼:刘素梅老师)

  ④家长引领和车辆放置:张子锦、马海萱、董佳慧、引领家长入校,朱冰婵、李艺评、单硕协助家委会成员指导家长车辆放置,两轮车放置在围墙外和南边花园内,放两排。四轮车尽量放置在大门两侧,若放不下,可放置路东。

  2、各班要求:

  ①各班主任本周五前一定要以微信的方式告诉家长,通知家长开会时间、地点,要让家长知道他们的孩子所在的班级的班别和老师姓名,让家长到会后先找班主任签字,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入座,要提醒家长安排好他们到会期间的工作、家庭生活,并尽可能的让学生的监护人来参加,尽量骑两轮车。我们聘请一次专家不容易,要求家长尽可能抽出时间参加。对有事不能来参加的人应提前做到心中有数。(注:到会人员不要带小孩)

  ②各班班主任要提前组织学生把板凳放好,排齐,会议结束后再带领学生依次有序地把凳子带回班内,在行走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上下楼的安全。

  ③各班看班的老师一定要组织好学生,不准随便出教室,不准趴在窗户上向外看,不准大声喧哗。会议没结束前不准到会场找家长。要求学生一节行动听指挥。

  九、家长学校活动流程:

  1、贾校长至开幕词

  2、王校长

  3、家委会代表讲话

  4、专家讲话

  5、廉校长总结。

  十、上交材料:

  家长签到表、领导发言稿、专家讲话稿(朱纪国老师负责)。

  家校协同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10

  为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临沂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十万教师百万家庭连心育人”工作的意见》的`要求,经研究,学校决定开展“十万教师百万家庭连心育人”工作。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为根本,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以全员育人导师制为抓手,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不断提高立德育人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十万教师百万家庭连心育人”工作,在学校建立全员育人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家庭、学校、社会协调一致、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深化家校共建联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组织机构

  为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学校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一)领导小组:

  组长 : 刘xx

  副组长: 隽xx

  成员:张xx

  (二)工作小组

  组长 :孟xx

  副组长:张xx

  成员: 孟xx

  三、主要任务

  牢固树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以班主任为核心,在职教师全员参与,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在家校共育中的主体作用,实现“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人人有导师”的目标,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空间,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一)全面掌握学生情况,精准指导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深入学生家庭,全面了解掌握学生家庭情况、道德行为和个性特点等,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增进师生感情,从学生的学习实际、思想状况和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个案研究,实施因材施教,落实分类指导,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教育;通过网格化研讨和分析研判,集中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突出问题,有的放矢,精准施教,指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认真倾听家长期盼,共同解决学生成长问题。联系教师与家长面对面沟通,零距离接触,征集学生家长对教育工作的要求和期盼,了解学生家长普遍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和教育上的困惑,引导家长提升教育观念,丰富育人策略;及时交流学生学习情况和品质表现,共同探讨教学策略和育人措施,有效解决学生个体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

  (三)积极推进家校联动,着力构建连心育人机制。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增强社会担当,承担社会责任,将教书育人的优势延伸到校外,将立德树人的使命渗透到家庭,将共同育人的策略普及到社会;学校、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改善教育服务,加强家庭教育引导;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形成教育合力。

  四、活动内容和方法

  (一)合理确定联系对象。各年级、各班级要根据学生数量、学生特长、地域分布和任课教师数量等整体情况合理确定教师联系学生和学生家庭数量,确保覆盖全部学生家庭。

  (二)经常开展联系走访。建立家校联系长效机制,采取集中家访和随机联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家校联系。集中家访,要求原则上每年利用寒、暑假等时间集中家访 1 次;经常联系,主要通过家长委员会、电话、网络等方式,每学期至少联系 2 次;随机联系,根据学生教育的实际需要,及时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对教育工作的支持。教师要定期与学生进行谈心交流,在学生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方面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三)突出工作重点。联系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四知情”,即“知道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教育情况,学生学习和品德表现情况,家长对孩子的希望和期盼等情况”;要做到“四关注”,即重点关注“生活困难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生,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思想、学业上有异常情况的学生”;要做到“四到位”,即“对学生家长提出的需求诉求要帮扶处理到位,自己不能答复处理的要按照网格逐级上报到位,确实不能解决的要解释反馈到位,对学生家长提出的合理化意见建议要落实整改到位。

  (四)实施网格化管理。以班级为一级网格,年级为二级网格,学校为三级网格,班主任、年级主任、校长分别为相应层级网格长。教师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上一级网格,各网格定期召开分析研判会,可邀请有关的学生家长参加。

  (五)进行个案课题研究。教师对自己联系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当作一个课题,进行针对性的个案研究,对联系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记载、分析。要详细记录学生学习情况、品德表现、家庭情况、家长诉求、学生困难等,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推出个性化培养措施,制定具体的计划,进行综合施教育人。

  (六)建立工作消息台账。教师联系走访完成后,及时收录整理学生家庭基本信息,建立工作台账,通过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积极吸引学生家长参与分析研判,引导家长参与家校共育。

  五、工作要求

  一是注意方式方法。教师要充分做好联系前期准备工作,精心准备个性化工作方案,切实增强工作的最后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注意工作方式方法,对学生要以正面引导、积极鼓励为主;要做好学生个人信息保密工作;要注意礼仪礼节,保护好自身安全。

  二是严肃工作纪律。要严格遵守群众工作纪律和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做到“五个严禁”:严禁要求家长安排车接车送;严禁收受家长的各种馈赠;严禁接受家长家长的宴请和娱乐消费活动;严禁借走访联系名义向家长提出任何私人要求;严禁利用知悉或者掌握的教育等信息向家长谋取利益或以走访联系名义进行有偿家教等活动。

  三是强化督导考核。学校将通过日常随机抽查、定期集中检查、家长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加大对教师、班级、年级“十万教师百万家庭连心育人”工作的考核力度。

  家校协同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11

  为全面抓好我办的教育工作,结合社会实际、学生实际,拓展教育影响的空间,创新教育工作机制,特拟定“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教育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1)营造家庭、社会、学校一体化育人氛围;

  (2)建设校外育人基地;

  (3)营造良好的办学社会氛围。

  (4)培养一批优秀家长,沟通家校教育.

  二、方法步骤

  (1)以辖区学校德育处为主阵地,协调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维教育环境。

  (2)在实施中不断拓展教育环境。

  (3)宣传优秀家长的教育方法及典型事迹

  (4)建立校外育人基地,让学生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学习、锻炼,感受来自社会的积极教育因素,使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他们博大的胸怀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5)创造性地开展三结合教育工作,不断总结得失,把三结合教育这个实践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三、工作重点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专题。通过学校教育进行;家庭依靠家长及亲友的言传身教;社会借助德育基地和宣传等来影响。

  2、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突破口,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家长教育行为规范”为工作方针。

  3、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宣传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要求学校正确认识和处理“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之间的关系。家长配合,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找出其闪光点,改进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发展某一方面的技能。

  4、把学校作为三结合教育的基本点和生长点,深化教育管理改革,开展形式多样的“三结合”教育活动。

  5、注重德育基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用结合,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四、工作内容

  1、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开展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2、加大法制、安全教育力度。加强在校学生法制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是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知识竞赛、故事会、法制展览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在校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将法制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开展“国防教育知识竞赛”活动、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教育学生如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远离违法和犯罪;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学习和讨论,通过活动的开展,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法律素质,增强同学们“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提高了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

  3、发挥“素质教育乐园”作用。建立美术、音乐、体育、书法等兴趣小组,使之真正成为中小学生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增长才干、展示自我的天空。体现益德、助智、健体、促美等特点,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4、积极参加创建文明活动。

  一是动员学生寻找纠正社会不规范用字,为创建规范语言文字做贡献;

  二是继续深化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引导中小学生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在家庭做一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

  家校协同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12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大纲的基本内容,结合社会实际、学生实际,拓展教育影响的广阔空间,走开放办学之路,德育工作的创新,要求学校必须进行多种途径、多种方法的创新。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的教育模式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一、工作目标

  (1)营造家庭、社会、学校一体化育人氛围;

  (2)建设校外育人基地,即办好学校观察社会的窗口;

  (3)组建一支校外德育队伍,建立自己的校外辅导员网络;

  (4)培养一批优秀家长,并以此建立优秀育人家

  二、方法步骤

  ⑴以学校德育处为主阵地,协调学校教育网络,家庭育人网络,社会育人网络三网合理运行。

  ⑵建设阶段性和开放性网络,在实施中不断拓展网络,随时吸纳鲜活的校内外德育源泉。

  ⑶建立学校网络。

  ⑷建立各班优秀家长辅导站,培养优秀家长,建设优秀育人家庭网,宣传优秀家长的教育方法及典型事迹,请优秀家长到班开主题班会。

  ⑸建立校外育人基地,让学生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学 习、锻炼,感受来自社会的积极教育因素,使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他们博大的胸怀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把校外辅导员请进校园,让他们给校园注入新的血液,带来清新诱人的时代气息,感受时代发展的铿锵脚步。

  ⑹创造性地开展三结合教育工作,不断总结得失,把三结合教育这个开放性网络不断引向深入。

  三、工作重点

  ⒈、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我国优良传统为专题。学校通过教学途径进行;家庭依靠家长及亲友的言传身教;社会借助德育基地和广播宣传等媒体来影响。

  ⒉、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突破口, 以“三个一起抓”为工作方针,即“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家长教育行为规范”。

  ⒊、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宣传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要求教师正确认识和处理“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之间的关系。家长配合,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找出其闪光点,改进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发展某一方面的技能。

  ⒋、把班级作为三结合教育的基本点和生长点,深化班级的管理改革,开展形式多样的“三结合”教育活动。

  ⒌、注重德育基地和社区活动。让学生学用结合,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⒍、开发家教资源,密切家校联系。

  ⒎、注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四、工作内容:

  1、积极开展爱党爱国爱军爱家乡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大力开展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2、加大法制、安全教育力度。加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是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知识竞赛、故事会、法制展览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中小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将法制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开展“国防教育知识竞赛”活动、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教育学生如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远离违法和犯罪;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学习和讨论、开展学生法律知识测试、“与法同行”中学生演讲比赛和小学生讲故事比赛等。通过活动的开展,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法律素质,增强同学们“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提高了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

  3、发挥“素质教育乐园”作用。建立素质教育乐园和假日小队,设立了德育园、科技园、读书园、文学园、体育园、网络园、手工园等,使之真正成为中小学生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增长才干、展示自我的天空。体现益德、助智、健体、促美等特点,丰富了广大中小学生的假期生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积极参加创建文明活动。一是动员中小学生寻找纠正社会不规范用字,为创建规范语言文字做贡献;二是继续深化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引导中小学生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在家庭做一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

【家校协同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相关文章:

家校协同实施方案(精选9篇)06-07

家校协同教育方案(精选5篇)06-07

家校协同育人实施方案(通用6篇)06-03

家校协同防控疫情实施方案(通用20篇)05-30

家校协同配合方案(通用6篇)06-07

家校协同立德树人方案(精选6篇)06-03

家校合作实施方案08-13

家校协同防控方案(通用6篇)06-07

家校协同进行家校共育的方法总结(精选5篇)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