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劳动教育综合评价实施方案

时间:2024-03-15 18:30:14 方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校劳动教育综合评价实施方案(精选20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校劳动教育综合评价实施方案(精选2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校劳动教育综合评价实施方案(精选20篇)

  学校劳动教育综合评价实施方案 1

  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材〔20xx〕4号)等文件精神以及省市关于开展劳动教育的一系列工作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强化综合实施,坚持因地制宜,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建设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的劳动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正确认识劳动创造价值、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深刻认识并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培养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深刻理解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掌握劳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做到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具备与年龄相适应的生存生活、团队合作、综合应用、创新创造能力,养成主动劳动、坚持劳动的良好习惯。

  用3-5年时间,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打造出一批特色鲜明、示范引领的先进示范校,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

  (三)明确内容

  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劳动意识启蒙,做到生活自理,讲究个人卫生,初步了解常见职业的特点,懂得尊重他人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

  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

  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中等职业学校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四)基本原则

  1.把握育人导向。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

  3.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4.强化综合实施。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5.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学校实际,结合我县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充分挖掘行业企业等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避免“一刀切”。

  二、实施步骤

  (一)启动实施阶段

  1.20xx年11月,制定平遥县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2.20xx年11月开始,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有关单位、各学校结合实际制定各自的劳动教育工作方案或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长抓不懈。

  (二)完善提升阶段

  1.至20xx年,建立系统完备、功能多样、特色鲜明的系列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全面有序开展各类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课程,实现劳动教育全覆盖,贯穿各学段培养全过程。

  2.定期开展劳动教育督导检查,总结劳动教育工作阶段性成果,不断完善劳动教育工作制度,推动劳动教育深入开展。

  (三)品牌引领阶段

  1.20xx年,组织开展劳动教育评比,评选劳动教育特色品牌,表彰先进,推广劳动教育工作经验。

  2.以劳动教育品牌为引领,提升全县劳动教育工作水平,劳动教育制度化、常态化。

  三、工作措施

  (一)建立健全劳动教育体系

  1.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要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在课程表上注明,开齐、开足、开好课程。各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要注重劳动习惯养成,初中要注重职业劳动体验,普通高中要注重社会劳动实践,结合各学段学生特点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思维、劳动品质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学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主要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方面设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将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要点、评价方式、安全保护等要素融入人才培养和课程。

  学校要对学生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小学1至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采用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等形式进行。小学以校内为主,小学高年级可适当安排部分校外劳动;普通中学兼顾校内外,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由学校组织实施。同时,学校要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活动日等,举办“劳模大讲堂”“工匠进校园”、劳动竞赛、劳动成果展示系列活动,通过创新劳动教育模式,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付出努力和汗水,理解农民的艰辛和懂得珍惜粮食,享受到丰收的喜悦和劳动的快乐。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责任单位:教科局、平遥现代工程技术学校

  2.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全县各中小学校要引导学生家庭结合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鼓励学生进行劳动实践,针对其年龄特点教会孩子洗衣做饭、照看幼儿、购买日用品、清洁卫生、照顾老人或病人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孩子成长观和成才观,当好孩子劳动教育的“第一任教师”,要求每年学会1-2项生活技能,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委会等引导家长创造机会鼓励孩子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劳动及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生活自理意识和能力,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参与家庭事务管理;引导孩子开展孝亲敬老爱幼劳动,与孩子一起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学校要注重家庭教育指导,明确学生家庭劳动时间,合理布置家庭劳动作业,探索建立家务劳动清单,学生家务劳动等情况要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责任单位:教科局、民政局、农业农村局、妇联、团县委、平遥现代工程技术学校、各乡镇人民政府

  3.发挥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各乡镇人民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协调有关劳动教育资源,支持学校组织学生深入田间、工厂等,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鼓励企业、工业园区、扶贫车间、手工作坊等履行社会责任,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各类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要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会同教育部门制定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计划,推动学生深入农村、城乡社区、福利院、养老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

  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总工会、团县委、妇联、民政局、工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完善劳动教育各项资源

  1.多元扩充劳动教育资源。各有关部门要协同县教育部门遴选认定一批山林、农场、厂矿企业、种养殖场、福利院、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公园、农业示范园区、博物馆、图书馆、“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手工艺传习基地等场所作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县教育部门要依托我县旅游、企业等资源,结合我县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特点,开发符合学生学段特点的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资源,打造具有平遥特色的劳动教育品牌。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劳动教育场所,要重视劳动文化传承,突出民族传统、地域特色,满足学生多样化、创新性劳动实践需求。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要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场所,推动学生到农村、城乡社区、福利院、养老院和公共场所等开展公益劳动,参加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全力支持建设一批中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为全县中小学生拓展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提供优质资源保障。

  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教科局、工信局、文旅局、民政局、总工会、团县委、妇联、科协、各乡镇人民政府

  2.统筹策划劳动教育实践。全县中小学校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校内劳动教育资源,统筹安排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特别是规划好劳动周等集中劳动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各功能室,适当体验包括烹饪、金工、木工、电工、陶艺、布艺、雕刻等项目在内的劳动及传统工艺制作过程,尝试家用器具、家具、电器的简单修理。有条件的学校积极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农作物,尝试开展无土栽培、智能化栽培,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和“责任田”。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平遥现代工程技术学校要发挥专业和学科优势,引导学生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手段,运用劳动新形态、新形式,推动劳动教育与生产、市场相结合,提高学生创造性劳动的能力。

  责任单位:教科局、平遥现代工程技术学校

  3.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学校劳动教育需要,为学校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建立劳动课教师特聘制度,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社会专业技术人员、劳动模范等担任兼职教师、校外技术辅导员,积极探索建立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要明确劳动教育教师管理要求,保障劳动教育课程岗位教师在工资绩效、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与其他教师享受同等待遇。要加强劳动教育教师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

  责任单位:编办、人社局、教科局、财政局、总工会、各乡镇人民政府

  4.深入开展劳动教育研究。县教科局教研室要配备劳动教育教研员,组织开展专题教研、区域教研、网络教研,通过协同创新、校际联动、区域推进,提高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水平。在课题研究、教改项目方面大力支持劳动教育研究,遴选一批试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研究。以项目形式推动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和经验总结。依托有关专业组织、教科研机构等开展劳动教育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活动,在县级教学成果奖励中,将劳动教育教学成果纳入评奖范围,对优秀成果予以奖励。

  责任单位:教科局、编办、各乡镇人民政府

  5.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各中小学校要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一要做好平时表现评价,在平时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及时进行评价,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以自我评价为主,辅以教师、同伴、家长、服务对象、用人单位等他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改进。二要做好学段综合评价。学段结束时,要依据学段目标和内容,结合综合素质档案分析,兼顾必修课学习和课外劳动实践,对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劳动素养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定。三要开展学生劳动素养监测。将学生劳动素养监测纳入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发挥监测结果的示范引导、反馈改进等功能。

  责任单位:教科局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同机制。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有关部门、各中小学校要把劳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解决劳动教育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和实际困难,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政府主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工作机制,明确有关部门加强劳动教育的职责,强化组织协调、配合联动,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成立平遥县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教育副县长任组长,县教科局局长任副组长,成员由教科局、农业农村局、然资源局、财政局、宣传部、民政局、工信局、文旅局、应急局、人社局、妇联、团县委、科协、总工会、各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科局,办公室主任由县教科局局长兼任,承担领导小组日常事务。

  县教育部门要明确劳动教育内设机构工作职责,并加强人员配备,确保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农业、自然资源、文旅等部门要推动所属企事业单位提供劳动实践场所和服务。妇联等单位要指导和推动家庭开展好劳动教育。文明办、民政、共青团等部门以及各类社会组织要支持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结合自身职能,为劳动教育提供支撑保障。

  (二)落实经费投入,强化安全保障。完善经费投入保障。县财政局要健全经费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多渠道筹措资金,为学生劳动教育提供可持续的经费保障。各中小学校要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扩充与平遥产业发展相契合的劳动教育实践资源。学校要将劳动教育经费纳入年度经费计划,可按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用于劳动教育。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鼓励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加强安全管理,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劳动强度。

  (三)加强督导检查,注重宣传引导。将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有关部门和各中小学校履行劳动教育职责、保障劳动教育情况,以及学校劳动教育开课率、劳动实践组织、教学指导等实施劳动教育情况纳入教育督导范围,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开,同时作为衡量我县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对被督导乡镇、部门和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强化宣传引导,积极协调主流媒体加大劳动教育宣传力度,弘扬优秀劳动文化。要注重挖掘先进典型人物和事迹,打造更多劳动教育品牌,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学校劳动教育综合评价实施方案 2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通知》(渝教基发〔20xx〕26号)精神,切实加强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我县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良好劳动品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基本原则

  (一)把握育人导向。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强化劳动实践。

  (二)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分学段落实劳动教育和实践要求,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

  (三)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四)强化综合实施。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五)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学校实际,充分挖掘可利用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和实践,避免“一刀切”。

  三、总体目标

  通过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使学生能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四、工作措施

  (一)落实劳动教育课程。

  一是纳入课程。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安排,对学生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将劳动和劳技课有机整合,小学和初中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劳动课,每周不低于1课时,普通高中开好通用技术课程,职业高中落实实作实训课程,确保劳动教育课程落实落地。二是融入学科教学。在其他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利用品德与生活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通用技术教育课程,加大劳动观念、生活态度和动手操作、劳动技能的培养。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充分挖掘地方传统劳动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周边自然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特色劳动教育课程,形成校本劳动教育特色。三是编写指导手册。学校根据需要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

  (二)明确劳动教育内容。

  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创新性劳动的内容。

  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

  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

  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承担家务劳动、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中等职业学校在加强常规劳动教育实践的同时,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

  (三)强化劳动实践体验。

  要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要统筹安排课内外时间,可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好劳动周,小学低中年级以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校园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可适当走向社会、参与校外劳动锻炼,并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劳动。

  1.明确日常卫生、劳动习惯养成基本要求。对学生在家和在校的个人内务整理、形象打理、卫生习惯养成、书桌收拾管理等提出明确细化的要求,形成常规、保持常态。

  2.加强校内劳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清洁环境、美化校园活动,校内一切劳动任务尽可能归于学生,学校所有公共场地卫生、绿化带等要合理安排到班级,由班级负责卫生打扫和打理,凡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均由学生自主完成。

  3.因地制宜,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各学校要建好劳动实践教室或实践基地,结合实际,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与农作物或饲养小动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区”,予以精心呵护。农村学校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建设相应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城镇学校可联系或利用当地场镇街道、企事业单位、职教实训基地等作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定期布置劳动实践作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基地劳动、助农劳动、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课辅活动和课外活动时间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进行手工制作、创造发明、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布置等实践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辟公益性岗位,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平台等。

  4.明确家务劳动实践任务。抓住衣食住行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引导孩子自觉参加劳动,并持之以恒,每期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每周安排适量的家庭劳动作业,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做饭、洗碗、洗衣、扫地、内务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假期明确一定家务实践劳动任务,可结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安排学生参与一定的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实践活动。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

  5.积极搭建劳动教育活动平台。一是落实学生自主管理。班级要结合实践落实每位同学岗位任务和责任,为同学和教师在某方面服好务;学校要探索建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学校的清洁卫生、值周值日、检查评比、活动组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充分让学生参与策划和具体落实。二是搭建平台,开展劳动主题教育。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我爱我家”家务劳动、“我爱学校”成长劳动、“我爱公益”志愿劳动、“我爱自然”体验劳动等,同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组织开展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去体验交警、教师、清洁工人、建筑师、医生等不同职业。三是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开展劳动小模范评比,以活动为载体营造氛围,提高学生劳动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引导其养成自立自强的品质。四是充分挖掘校内、校外资源,建设一批劳动实践基础和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四)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充分利用学校教师资源,发挥教师特长,开设特色劳动教育课程;结合当地实际,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整合中职学校农学、旅游、电子等专业师资力量,深入中小学开展劳动技能指导。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师校本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同时要深入开展劳动教育教研活动,夯实基础。通过专家引领、校本研修、反思总结,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研究,不断改进劳动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注重激发学生内在需要和动力,提高教育效果。

  (五)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

  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一是打造学校劳动教育精品课程,每学年开展劳动教育优质课竞赛活动,开展班级学生劳动课展示活动;二是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汇报和劳动小模范评比活动;三是根据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择机开展县级观摩、展示和技能竞赛活动;四是开展劳动基地创建和县劳动教育特色示范校评选活动;五是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多举措营造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推动劳动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成立校长任组长亲自抓、分管教学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和人员配合抓的领导小组,确保该项工作落到实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可操作落地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和评价标准,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整合各类劳动教育资源,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活动开展和考核评价等,引领保障好劳动教育活动有序开展。

  (二)加强宣传引导。一是密切家校联系,加强劳动教育宣传,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使他们懂得劳动在孩子学习、生活和未来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二是加强劳动教育科学研究,宣传推广劳动教育典型经验。三是积极宣传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提供劳动教育服务的先进事迹。注重挖掘在重大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大力宣传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敢于担当的.高尚品格。四是鼓励和支持创作更多以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做好条件保障。多种形式筹措资金,逐步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配置相应设备和所需耗材,建成质量保证的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场所。学校每期应安排一定的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因时因地因校制宜,立足自身优势,强化特色,开展劳动教育基地和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内外结合,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逐步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

  (四)加强风险防控。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管控机制和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鼓励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保障劳动教育正常开展。各学校要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特别是辐射、疾病传染等,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强化对劳动过程每个岗位的管理,明确各方责任,防患于未然。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五)完善督导评价。将学校劳动教育纳入综合考评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情况纳入教育督导体系。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督导办法,定期对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进行督导,并将督导结果反馈公开,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并纳入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年度考核。

  学校劳动教育综合评价实施方案 3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有关文件精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劳动精神,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和劳动实践能力,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二)具体目标。用3年左右时间统筹资源,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重点打造1所本科高校教学实验农场、10个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基地;遴选10个劳动教育示范县(市、区),遴选立项100个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300所省级劳动教育项目试点学校,以点带面,实现“校校有场地、县县有基地”,带动全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深入开展。

  二、实施途径

  (三)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幼儿园阶段要在生活中注重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鼓励幼儿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义务教育阶段要将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劳动实践教育的重要渠道,充分结合当地资源开发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特色等劳动实践类拓展课程。普通高中应结合当地产业和学生需求,开发丰富的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职业院校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及当地产业发展需求,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在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生产实习、工业劳动、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中加强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能力的培养。普通高校要结合学校自身培养定位,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将大学生专业实习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服务社会,不断推进劳动教育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劳动教育培养目标,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结合学科专业课程特色,融专业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公益劳动和创新创业教育于一体。探索实施劳动实践教育,可邀请农技人员、农业种植能手等到学校面对面、手把手传授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创客空间,引导学生以项目学习的方式,进行创意制造实践。

  (四)在校内活动中嵌入劳动教育。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设立宿舍管理、食堂帮厨、快递收发、校园绿化等勤工助学岗,引导学生走进劳动一线。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把学校草地、花坛、食堂、餐厅、宿舍、文体设施等作为学生接受劳动实践的场所,明确学生承担力所能及的学校日常管理、清洁卫生事务,参与校园绿化管理、文体设施清洁、学生宿舍整理、食堂餐厅保洁、餐具清洗等。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辟“校园农场”,设立校本劳动技能培训基地或“田园课堂”,适当开展种养劳动实践。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组织学生开展与劳动实践有关的活动,或到“校农结合”基地开展劳动实践。高校应当设置劳动实践月或实践周,在实训实践中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明确学分计算方式。各级各类学校要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提高学生劳动意识。

  (五)在家庭生活中强化劳动教育。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家长要引导和鼓励孩子主动承担家务劳动,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幼儿园要引导幼儿掌握自主穿衣、吃饭、如厕、收拾玩具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协助家长完成择菜、浇花、摆放碗筷等简单的家务劳动。中小学可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特点,安排学生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保障中小学1至2年级家庭劳动实践每周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学生生活中的劳动事项和时间,纳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劳动家庭作业以鼓励学生在家庭中立足自己的事自己做,并适当帮助父母或其他长辈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为主。小学低年级学生家务劳动以整理内务为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以内务整理、洗菜、煮饭、炒菜、洗碗、洗衣、家庭卫生保洁、购物、器具修理等日常家务劳动为主。中小学生每学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情况要按年度计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密切家校联系,转变家长观念,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六)在社会实践中拓展劳动教育。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小学高年级以上校外劳动每学年不少于1次;高校结合专业实习实践开展校外劳动每学期不少于1次。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千村万户”劳动实践月或劳动体验周,让学生利用寒暑假走进田间地头与农民一起劳动。充分利用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素质教育基地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结合团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城乡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走出教室,参与社会实践,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职业体验活动等。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要立足自身的办学定位,结合乡村振兴、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以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要,积极探索适应当前环境和条件的劳动教育内容和方式;发挥学生专业特长,以劳动互助和服务社会的方式,设立促进学生劳动情感养成、劳动能力提升的系列劳动教育品牌引领项目。

  三、基本要求

  (七)统筹课程设置。义务教育阶段1至4年级学生每学期分别至少完成1个主题活动,5至9年级学生每学期分别至少完成2个主题活动。普通高中一年级开展学生发展指导教育,二年级和三年级上学期开展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主题活动,每个主题活动要尽可能兼顾多种活动方式,整合实施。普通高校应围绕或依托专业实践、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开展各种劳动教育活动。职业院校应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专题劳动教育。

  (八)统筹课时安排。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课时中,安排一半以上时间采取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方式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职业院校专题劳动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可在已有课程中设立劳动教育模块,也可以专门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在保证课时总数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分散或集中安排课时,相关专题活动可以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融合实施。小学三年级以上可设劳动日,每月1次;也可设劳动周,每学年1次。

  (九)统筹专业融合。坚持与各学科教育教学融合推进,积极推进跨学科实践教育,结合学校发展特色和课程建设计划,对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进行组合、优化和再开发,建构具有地域及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中小学要加大对学生劳动观念和态度培养,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训练。职业院校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围绕就业创业,注重培养“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普通高校要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学习、专业实验、生产实习、工程实训、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田野调查等有机结合起来。

  (十)统筹成果呈现。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学生每学年完成1次社会服务和1种职业体验活动,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集体劳动,鼓励高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1份考察探究方面的成果或作品,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初中学生每学年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至少2份较完整的考察探究方面的成果或劳动技术作品,完成至少2次社会服务和2种职业体验活动,积极进行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高一年级学生结合学生发展指导开展职业体验;高二、高三年级学生须自主(或合作)完成完整的.课题研究报告或项目设计方案;高中三年期间,学生须参加至少1次志愿服务,并有完整的活动成果报告(或记录),选择至少一门专题教育内容,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普通高校学生必须完成至少2次社会劳动教育活动。职业院校学生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的考核结果计入学生学业成绩。

  四、保障措施

  (十一)加强统筹领导。县级以上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领导,明确劳动教育责任主体和责任部门。加强县级统筹,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型服务性劳动,确保劳动教育的时间、师资、经费、场地、设备等落实到位。加强校内统筹,既要发挥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也要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加强校外协调,积极借助家庭、社会,特别是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各类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等力量,为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机会和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家长配合支持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大力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十二)加强经费投入。各市(州)、县(市、区)要统筹中央补助资金、省级相关专项资金和自有财力,以及通过接受社会捐赠等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学校可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各地要将劳动教育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并由主管部门在部门的购买服务目录中进行细化,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促进社会力量提供更优质的劳动教育服务。

  (十三)加强师资建设。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学校劳动课教师在工资待遇、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选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待遇。多渠道多举措加强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的规模和特点,配备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支持普通中小学、普通高等学校与职业院校建立师资交流机制,充分发挥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优势,承担普通学校劳动教育教学任务。建立劳动课教师特聘制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劳动模范、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家长等担任劳动教育兼职教师。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配备专兼职教研员,组织经常性的教研活动,开展教学竞赛,不断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

  (十四)加强资源开发。各地要把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纳入“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积极创造条件,因地因校制宜,扎根本土,充分挖掘、运用所在区域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源,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和社区建设需要,加强劳动实践教育场地或实践基地建设。依托“校农结合”生产基地打造一批劳动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具有区域特色和学校特点的劳动体验教育。通过自建或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以生存体验、素质拓展、科学实践、创新创业等为主要内容的规模适当、富有特色、功能完备的劳动教育基地、劳动技术实践教室,满足劳动教育需要。农村地区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确认一批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确认一批厂矿企业作为学工实践基地,认定一批城乡社区、福利院、医院、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事业单位、社会机构、公共场所作为服务性劳动基地。城镇地区要统筹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或利用现有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青少年宫和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涉农涉工高校、职业院校要优化教学实验农场和教学实训中心教育教学功能,向全省大中小学开设劳动体验营。启动省级劳动实践教育和高校实验区创建工作。

  (十五)加强安全保障。以县为单位建立完善劳动教育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劳动安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安全劳动意识。强化劳动实践活动安全风险评估,完善风险防控措施。依据学生身心发育情况,科学合理安排劳动实践活动。贯彻落实《贵州省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支持各地各学校依法妥善处理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纠纷。完善校方责任险和无过失责任险,探索开发与学生劳动安全密切相关的保险产品,发挥保险在化解学校安全风险方面的积极作用。

  (十六)加强督导检查。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开展劳动教育督导,对市(州)、县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保障劳动教育情况进行督导,将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并建立长效机制。学校要建立学生劳动教育评价制度,将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次数、劳动实践态度、实际操作、劳动实践成果等具体劳动实践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学校劳动教育综合评价实施方案 4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湖北省人民政府《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若干措施》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区中小学劳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我区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工作目标

  (一)劳动教育育人目标

  1.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正确理解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认识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

  2.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正确使用常见劳动工具,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3.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

  4.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能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浪费。

  (二)劳动教育工作目标

  用2-3年时间,统筹多样化劳动教育资源,编制校、区两级劳动教育资源图谱,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具有黄陂特色的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建立一批课程完善、管理细致、师资深厚、场地多样的劳动教育基地,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示范引领的先进示范校,首批示范校中小学、初中、高中各2所(其中城区1所、乡村1所)。

  三、工作措施

  (一)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

  1.开足开齐开好劳动教育必修课。根据各学段特点,在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重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世界”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主张以及劳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与通用技术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有关内容进行统筹,并列入课程表和学校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之中。

  2.分层分级规划劳动教育内容。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的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

  小学阶段低年级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安全意识,让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中高年级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体会劳动光荣,尊重普通劳动者,初步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

  初中阶段要兼顾家政学习、校内外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安排劳动教育内容,开展职业启蒙教育,让学生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和安全意识,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和担当精神。

  高中阶段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熟练掌握一定的劳动本领,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3.有机有序与学科课程渗透融合。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要达成“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必须与其他学科课程、各类活动课程深度融合。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有重点地纳入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纳入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选文选材,纳入阐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数学、科学、地理、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可以与劳动教育整合实施。

  4.多元多维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劳动体验,提高劳动能力,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活动中劳动时间,小学1-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

  日常家庭劳动日常化。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要贯穿中小学始终。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利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要求孩子主动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2项生活技能。学校要注重家庭教育指导,合理布置家庭劳动作业,探索建立家务劳动清单(可参考附件《黄陂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清单》),家长要配合学校做好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情况记录,学校将其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学校劳动实践规范化。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规划,建立学校劳动教育课表单、劳动教育项目清单、劳动教育评价单,推动劳动教育常态化有效实施。在安排劳动教育实践时,杜绝课本化、游戏化、表面化;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开设,不得挤占和挪用劳动实践时间。要根据学生情况,科学合理设计学校劳动项目(可参考附件《黄陂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清单》)。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采用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等形式进行。劳动周时间不少于5天,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由学校统一组织。

  社会劳动实践多样化。各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组织学生走进农业生产基地、工厂车间、制造基地、商业企业等,让学生参与一些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服务等劳动实践。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形成具有本校学生特点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鼓励各学科教师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师运用社会教育资源辅助教育教学的能力和组织策划学生实践活动的能力。(劳动实践安排可参考附件《黄陂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清单》)

  5.主题引领,强化校园劳动文化建设。学校要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通过制定劳动公约、每日劳动常规、学期劳动任务单,采取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等组织形式,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结合实际,举办“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等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组织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综合运用讲座、宣传栏、新媒体等,广泛宣传劳动榜样人物事迹,特别是身边的普通劳动者事迹,让师生在校园里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聆听劳模故事,观摩精湛技艺,感受并领悟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二)优化劳动教育教学方式

  各中小学要注重围绕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求,从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出发,把握劳动教育任务的特点,抓住关键环节,选择适宜的劳动教育方式。

  1.理论讲解透彻全面。围绕劳动为什么、是什么问题,有重点地进行讲解,让学生懂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加强劳动观念、劳动纪律、劳动相关法律法规的正面引导,指明轻视劳动特别是轻视普通劳动的危害,让学生明辨是非。加强劳动知识技能的讲解,让学生认清事理,掌握实践操作的基本原理、程序、规则,正确使用工具的方法和技术。讲解要与启发思考、示范、练习等结合起来。

  2.淬炼操作精准到位。围绕如何做的问题,注重示范与练习,让学生会劳动。强化规范意识,注重从最基本的程序学起,严守规则,避免主观随意。强化质量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每个步骤、环节都要精准到位。强化专注品质,注重引导学生对操作行为的评估与监控,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有始有终。

  3.项目实践务实笃行。围绕劳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完成真实、综合任务,经历完整劳动过程。注重劳动价值体认,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需求,选择和确定劳动项目。强化规划设计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对项目实践进行整体构思,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术,不断优化行动方案。强化身体力行,锤炼意志品质,敢于在困难与挑战中完成行动任务。

  4.反思交流入脑入心。围绕劳动价值意义的建构,引导学生总结、交流,促进学生形成反思交流习惯。指导学生思考劳动过程和结果与社会进步、个体成长的关联,避免停留在简单的苦乐体验上。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劳动的体验和收获,肯定具有积极意义的认识,纠正观念上的偏差。将反思交流与改进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劳动中获得成长。

  5.榜样激励情真意切。围绕劳动的精神追求,树立典型,激发劳动热情。注意遴选、树立多类型榜样,不仅要有大国工匠、劳动模范,还要有身边劳动表现优异的普通劳动者和同学。指导学生从榜样的具体事迹中领悟他们的高尚精神和优良品质。明确要求学生在日常劳动实践中努力向榜样看齐。

  (三)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1.建立健全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各中小学校要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根据《黄陂区中小学生劳动素养目标分级表》(见附件2),结合本校实际,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覆盖各类型劳动教育活动,兼顾必修课学习和课外劳动实践,明确学年劳动实践类型、次数、时间等考核要求,完善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通过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及家长的寄语评价、学校展开全校评选活动等评价方式,对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劳动素养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定。借助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有条件的可委托专业机构,定期组织开展关于学生劳动素养状况的调查,注重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时监测,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

  2.扎实推进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管理考评。局基教科、区教研室等部门要加强分类指导,将劳动教育有关要求纳入区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等,建立《黄陂区学校劳动教育管理考评评分细则》(见附件3),定期分析、研判劳动教育有关情况。将劳动教育督查作为区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带队、科室对口包保督查的重点内容和相关部门常规督查的重点内容,以督促改、以督促效。各教育总支健全完善相应考核、监督机制,确保劳动教育全面开展。

  (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

  1.因地制宜,丰富和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局基教科、安全科等部门要结合实际,统筹规划和配置劳动教育实践资源,满足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充分利用现有研学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特别是充分利用职业院校实训实习场所、设施设备,为中小学校提供所需要的服务。积极协调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各类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共同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各中小学校因地制宜,积极协调和引导学校附近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农村地区可安排相应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可确认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

  2.多措并举,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局人事科、基教科、区教研室等要明确劳动教育教师管理要求,保障劳动教育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聘评、评先评优、专业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建立劳动课教师特聘制度,为学校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社会专业技术人员、劳动模范等教师创造条件,推动全区中小学建立师资交流共享机制。区教研室要配备劳动教育教研员,组织开展专题教研、区域教研,通过校际联动、区域推进,提高全区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水平。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全区各中小学要结合实际,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配齐劳动教育必修课教师,明确劳动教育责任人,负责劳动教育规划、组织实施、评价等。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导师的作用,利用少先队、共青团、党组织以及学生社团等各方面的力量,合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家长及当地人力资源,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

  3.拓宽渠道,健全劳动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各街乡教育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统筹自有财力,多种形式筹措资金,为学生劳动教育提供可持续的经费保障。全区各中小学校要将劳动教育经费纳入年度经费计划,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学校可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积极倡导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局有关科室要加强经费监管,确保专款专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4.部门联动,加强劳动安全风险防范与管理。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管控机制,鼓励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要特别关注劳动过程中的卫生隐患,局基教科、安全科、体卫艺站等要根据相关规定定期督查,切实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要把劳动安全教育与管理作为组织实施的必要内容,强化劳动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依据学生身心发育情况,适度安排劳动强度、时长,切实关注劳动任务及场所设施的适宜性。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操作规范,强化劳动过程岗位管理,明确各方责任,防患于未然。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要做好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学会自我防护,特别是要教育学生安全使用劳动工具和材料,切实保障劳动教育的安全顺利实施。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站位,加强领导。各教育总支、各学校要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现实紧迫感,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主要负责人挂帅、分管负责人主抓、多部门协同联动、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架构,有序推进劳动教育。全区中小学要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成立校长任组长亲自抓、分管副校长和分管主任具体抓、相关部门和人员配合抓的领导小组,对劳动教育进行科学规划,制定落实方案和工作措施,明确职责,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二)分层分类,加强宣传。加强学生和家长宣传。全区中小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社区宣讲、网络媒体等途径,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明确家长的劳动教育责任,让家长主动指导和督促孩子完成家庭、社区劳动任务。加强社会公众宣传。区教育局和全区中小学校通过线上线下等途径,面向社会宣传劳动教育的目的意义,引导企事业单位、博物馆、景区、产业园区、高新企业等,积极发挥社会责任感,在能力范围内为全区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场所和智力支持,推动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协同育人合力,为劳动教育营造更优环境。

  (三)完善评价,加强督导。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要把劳动教育作为教育督导重点工作,完善督导办法,并将劳动教育纳入对街乡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重点内容予以全面推进,强化评价导向性,充分运用督导结果推动各街乡履行好主体责任。要将劳动教育纳入责任督学日常督导重要内容予以重点跟进,对学校劳动教育开课率、学生劳动实践组织的有序性,教学指导的针对性,保障措施的有效性等进行督查和指导。督导结果要向社会公开,作为衡量各街乡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对被督导部门和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依托有关专业组织、教科研机构等开展劳动教育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活动,激发广大教师实践创新的潜能和动力。积极协调新闻媒体传播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思想,大力宣传劳动教育先进学校、先进个人。

  学校劳动教育综合评价实施方案 5

  根据《关于印发<南昌市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的通知》(洪教体艺字[20xx]8号)等文件精神,为推进全县劳动教育常态深入开展,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体会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将劳动教育与红色基因传承相融合,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要统筹多样化劳动教育资源,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安义县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创建一批国家、省级、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常态化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基本内容

  劳动教育贯通中小幼各学段。根据劳动教育目标和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分别设置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教育;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开发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VR、非遗传承等劳动实践类拓展课程,掌握劳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基本劳动习惯;要将劳动教育与研学实践无缝对接,引导学生走进农村、普及农业知识,培养动手能力,走进劳动实践基地,在研学实践中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职业学校要以“提质创优”为引领,结合专业特点和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依托实习实训、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等实践体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增强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和劳动自豪感,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三、工作措施

  (一)合理设置劳动教育课程

  1.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根据各学段特点,在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全面系统加强劳动教育。根据《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通用技术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开足开齐开好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课程,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2.科学合理安排课时。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通过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等方式进行,并安排一定比例的劳动教育活动;职业院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每学期不少于16学时。学校开学第一周或寒暑假设立劳动周,每周五下午要开展校内集体劳动,每月确定一天设为劳动日;毕业班可在毕业前夕设立劳动周,主要以集体劳动为主。

  3.分级设置课程内容。针对不同学段和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小学劳动教育注重生活性;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劳动最光荣;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和劳动的意义;初中劳动教育注重广泛性,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校外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高中劳动教育注重服务性,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重在提升劳动能力,涵养劳动品质。增强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4.促进学科专业渗透融合。推进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结合学校发展特色和课程设置计划,对劳动教育主题进行组合、优化和再开发,构建具有学校特色活动项目。在德育教学和语文、历史、思政等学科中渗透劳动观念内容,在科学、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训练,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二)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1.开展家庭劳动教育活动。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要加强家校合作,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参与洗碗、洗衣、扫(拖)地、烹饪、手工、整理等日常家务劳动和生活技能学习,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充分发挥学校家委会、家长学校互动作用,适时开展亲子劳动主题活动,引导家长教育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养成做家务劳动的良好习惯,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协助者。

  2.开展学校劳动教育活动。学校要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组织实施好劳动周,合理安排劳动实践时间。学校是承担劳动教育的主体,要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创客空间,进行创意制造实践。加强校园劳动文化建设,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等开展劳动主题教育,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社团活动、班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等,提高学生劳动意识。

  3.开展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学校可结合研学实践、团日队日活动、职业教育体验及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开展学工学农等活动,加强城乡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到职业体验项目学校开展职业体验教育,开展职业启蒙,营造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良好意识。构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城镇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深入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农村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因地制宜用好社会资源,强化学校与青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自然历史文化遗产、高科技企业等社会资源的`合作,打造特色劳动实践课程。

  (三)丰富劳动教育活动形式

  各学校要丰富学生劳动教育活动形式,提高学生参加劳动活动兴趣,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每年要定期开展劳动教育观摩课、优质课和“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系列劳动技能活动,开展劳动技能小达人评选活动、劳动教育典型案例成果展示、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班级不同时段在校内开展劳动竞赛、评比等活动。

  (四)保障劳动教育组织实施

  1.创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县教育部门将根据劳动教育实际需要,创建一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当地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农业生态环境及乡村民俗文化等资源来规划和建设休闲农业基地,按照标准、要求、条件、程序等向市教育局进行申报,市教育局复审通过后,由市教育局统一颁发“南昌市教育局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牌。全县中小学劳动教育外出实践活动场所,原则上应在“南昌市教育局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场所开展。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利用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学校等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建设标准,逐步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以及设施、工具的配备。

  2.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配备必要的专兼职教师,加强学校劳动教育教研,经常性组织教研活动,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要把教师参与劳动教育情况纳入教师工作绩效,作为职称晋升、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评优评先等方面重要内容。学校可聘请家长、校外活动场所指导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专业技术人才等社会人才资源作为兼职指导教师。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加强劳动教育教师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

  3.多渠道筹措劳动教育经费。学校应根据自有财力,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学校要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学校可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也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

  4.加强劳动实践活动安全保障。学校要加强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要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消除学生劳动实践中各种安全隐患,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强化对劳动教育过程的管理,明确各方责任,特别是参加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各学校一定要制定相关安全措施,购买人身意外保险,使劳动教育安全有序开展。

  5.加强劳动教育督导评估考核。劳动教育应倡导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的理念,针对劳动教育重点、难点、创新点,大力发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县教体局每年结合劳动教育开展情况,加强加大对各学校督导评估考核,每年组织开展劳动教育授课比赛、校园内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等形式,督促各单位劳动教育落实情况,防止存在对劳动教育虚化、淡化、弱化等不良现象。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教体局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成立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以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股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中小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保障机制,加强校内外协调,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长效机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教育股、教研室等股室负责人兼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全县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的领导、组织、考评。

  全县各中小学校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通过层层重视,将劳动教育工作全面落实到位。

  (二)制订实施方案。各中小学校按照“一校一案”原则,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劳动教育计划,落实劳动教育课时、基地(场所)、师资,全面开展劳动教育。各校制订的实施方案请于20xx年9月20日前报县教体局备案。

  (三)加强宣传引导。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全县学校劳动教育整体质量。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支持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要积极挖掘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优秀案例,打造劳动教育品牌,发挥典型引领。

  (四)加强考核评价。县教体局将开展劳动教育督导考核,将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中小学校考核体系。各学校要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包括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劳动具体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

  学校劳动教育综合评价实施方案 6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等精神,充分发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切实提高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持“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理念,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体制机制,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模式。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实现知行合一,切实把劳动教育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劳动教育目标及内容

  (一)主要目标

  1.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认识劳动创造人、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

  2.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和习惯。培养学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等精神品质和珍惜劳动成果、杜绝铺张浪费、理性消费等良好习惯。

  3.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引导学生掌握劳动基本知识和技能,能正确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工具,注重手脑并用,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团队合作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4.提高创新的劳动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丰富经验、精湛技艺的基础上,观察思考、知行合一。能运用所学知识,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技术,打破僵化思维方式,推陈出新,提高学生创新劳动的能力和意识。

  5.弘扬优秀的劳动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能深刻领悟劳动的意义价值,深刻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时代内涵与意义,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和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新时代精神。

  (二)主要内容

  1.小学低年段。注重劳动意识的启蒙,以学生个人生活起居和校园生活自理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使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

  2.小学中高段。注重劳动习惯的养成,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能分担家务劳动,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劳动最光荣,初步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

  3.初中。注重劳动知识与技能学习,以家政学习、校内外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和职业启蒙等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和安全意识,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和担当精神。

  4.普通高中。注重劳动实践和精神的传承,结合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实践和生产劳动实践,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5.中职学校。注重职业技术技能训练,结合中职学生专业特点,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让学生参与专业实习实训、技能竞赛等活动,积极投身工艺升级、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等,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三、实施举措

  (一)落实劳动教育基础课程

  1.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各中小学可依托国家教材和省编地方教材,切实承担实施劳动教育主体责任,制定劳动教育教学计划,明确劳动教育内容及目标要求,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将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课程、高中技术(含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进行必要统筹,开齐开足,确保每周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平均不少于1课时。

  2.有机渗透学科教学。各中小学要有重点地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政)、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渗透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增加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选文选材,纳入阐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学科教学中更应强化知识的实际应用,将日常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积极探索整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学科(STEAM)的跨学科学习活动。

  3.开发劳动精品课程。各中小学要依据本校的校情和学情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开发劳动教育精品课程。可充分结合当地资源,开发以烹饪、园艺、手工、家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富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普通高中及中职学校可结合当地产业和学生需求,开发丰富的职业技能类课程。可充分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创客空间、职业实践等载体,让劳动教育课程富有多样化和地方气息,落到实处,达到育人实效。

  (二)开展校园劳动体验行动

  1.建设校园劳动实践基地。要充分挖掘校园劳动资源,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和管理服务等劳动。积极开展学工、学农、职业体验等类别的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建设,让劳动实践基地成为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校内劳动基地建设具体要求,参照附件2、附件3)。

  2.开展校园劳动主题活动。要充分结合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劳动节、丰收节、志愿者日、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及兴趣小组、社团等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将劳动教育与劳动实践、劳动文化紧密结合,与二十四节气等中国传统劳动所包含的人生智慧紧密结合,提升劳动教育的育人内涵。

  3.开展校园劳动周活动。在每年四月底和五月初期间,开展全县中小学劳动周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各中小学要充分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位一体育人网络,以校园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家务和校外劳动项目实践、校园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等为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中职学校可开展职业教育周、职业体验实践月等产教融合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工匠精神。

  (三)开展家庭劳动参与行动

  1.鼓励家长的引领作用。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委会等家校共育渠道,利用致家长倡议书、专题教育、社区宣讲、网络媒体等途径,广泛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引领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切实让家长理解与体会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手把手教,鼓励孩子掌握生活基本技能,培养孩子生活自理意识和能力,引导孩子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参与家庭事务管理,建立幸福美满、民主和谐、健康长久的亲子关系。

  2.制定家务劳动清单。根据学生各年龄段特点,制定家庭劳动活动清单,利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掌握洗衣、做饭、居家美化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根据学生实际,可设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出力出汗项目,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其中,义务教育段学生每学年必须掌握1-2项劳动技能,实行家校联动评价,做到人人会过关、人人都掌握、人人有收获。

  3.开展亲子劳动实践。要鼓励家长充分利用传统节假日、周末等时间节点,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社区、商场、社会各机构等需求,携手孩子参加各项有益的劳动体验和社会实践,进一步让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让学生造就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进一步巩固良好的亲子关系。

  (四)开展校外劳动实践行动

  1.开展生产劳动。要充分利用蓝田县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研学旅行基地、校内外劳动基地、工厂、农场等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工业、农业等生产劳动,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基础技能。

  2.开展公益劳动。要充分利用传统节假日、志愿者日、世界环境日等,深入社区、养老院、商场、医院、动车站等社会场所,开展学生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提高服务技能,体会劳动光荣,树立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

  3.开展创新劳动。要结合科技创新、社团活动、研学旅行等开展工艺创作、艺术创作、科技创新、科技制作的创新劳动,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勇于创新、刻苦钻研的劳动精神。

  四、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教科局将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领导,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主要职能科室统筹协调的领导小组,落实劳动教育责任主体。各中小学要相应成立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安排,落实工作责任,努力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和企业的“五位一体”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

  (二)加强队伍建设。县教科局将建立具备理论讲授、训练带教、实践指导能力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根据学校劳动教育实际需要,为学校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并探索建立中职学校与普通中小学师资交流共享机制。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探索培训、晋职、评优等配套制度建设。

  (三)加强资源开发。县教科局将积极创造条件,因校制宜,加强劳动教育场地或实践基地建设。各校可通过自建或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以生存体验、素质拓展、科学实践等为主要内容的规模适当、富有特色、功能完备的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满足学生劳动实践需要。积极探索和打造学生劳动教育评价数字化信息平台,推进学生劳动成果、劳动综合素养评价等信息录入。

  (四)加强典型引路。县教科局将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联盟学校建设,架构校际劳动教育的联系和成功经验分享的桥梁,共同商讨新时代劳动教育新模式和新体系,进一步推进学校、营地(基地)和企业等联系,推典型、做示范,加强各方资源共享,进一步促进我县各中小学新时代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形成新局面。

  (五)加强安全保障机制。各中小学要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落实安全责任。实施学生外出备案制度,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并事先报备县教科局安全科。要进一步加强劳动安全教育、演练及实训,切实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适度安排劳动强度、时长,合理设计劳动任务及场所设施,科学评估劳动实践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辐射、疾病传染等安全隐患。

  (六)加强督导评价。县教科局将进一步加强各校劳动教育督导评价,将其纳入蓝田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以督导促落实。各校要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根据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为重点,通过平时表现评价、学期综合评价、学校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完成情况、参与校外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情况等形式评价,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依据。

  (七)加强舆论宣传。各中小学要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推广劳动教育典型经验。积极宣传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提供劳动教育服务的好做法、典型人物及事迹。推出形式多样的新闻报道和融媒体产品,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平阳县中小学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五、本办法自20xx年11月1日起实施。

  学校劳动教育综合评价实施方案 7

  一、指导思想

  劳动和劳动教育是义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基本途径。学校要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与功能。我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指导,树立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和以劳创新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结合我校的办学理念,将劳动教育贯穿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从“自我服务”“班级劳动”“家务劳动”和“公益活动”四方面培养学生劳动教育观念。

  二、建立劳动教育机制

  (一)学校制定了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与途径,各班根据学校实施方案及班级实际情况制定本班计划、具体落实。

  (二)注重学科渗透,科任教师根据语文、数学、品德与社会、美术等学科的特性,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培养,传递正确劳动教育观念。

  三、劳动教育目标

  (一)基本目标:通过劳动教育,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二)具备劳动能力,培育积极地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三)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懂得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

  四、开展常态化劳动教育活动

  (一)自我服务。结合“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班级精细化管理,从班级实际物品分工管理,让学生人人参与,如:合理、有序、整齐摆放教室物品,卫生清扫后及时整理劳动用具;主动维护黑板、课桌、讲台、教学仪器;取营养餐、发放、收取营养餐垃圾工作;日常垃圾分类,宿舍个人内务整齐有序等;普及环境美化知识,让学生认领班级花盆绿植并进行养护,在劳动中享受快乐,劳动课教师进行细化分工,有劳动人员、监督人员,记录人员、量化人员等,本周之内完成班级分工表。

  (二)班级劳动。学生以组为单位,成立劳动小组,做好每天两次早晨、中午打扫环境区和教室卫生工作,组长负责卫生区的打扫与维护,确保班级、卫生区卫生干净。班主任亲自指导教给学生基本的技能。学生将平日学会的劳动技能运用到班级值日中,在劳动中锻炼自己。

  (三)家庭服务。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孝亲、敬老、爱幼”的美德思想,从家庭小事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参与家庭劳动。一是让家长和学生共同确定孩子每天适当的常规家务劳动量,由家长负责督促检查,形成固定的家务劳动岗位。二是利用周六日、节假日期间,为学生布置适合学生身心年龄的.实践活动,规定时间内学会做某一件事。三是每学年利用五一,十一假期帮助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一学期安排一张劳动项目表,确定每个月新学的一项劳动本领,由家长作指导,让孩子月月有所收获,要求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并在每一项完成后有简短收获或感悟,如在低段独立完成买家庭日用品任务、学会正确扫地、叠被子等,高段完成做一顿饭的任务、洗碗、洗衣服等,在实践中进行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中磨炼、成长,在劳动中体悟个人的幸福生活。

  (四)公益活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学校以“研学旅行”为载体,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家庭、社区组织的助老助残、绿化美化公益劳动。每年寒暑假,父母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进田间地头,体验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文化,让家长对活动进行及时反馈。

  五、宣传评价

  每月底,劳动教师要以图文并茂总结性的形式汇报班级学生的劳动情况,上交学校;学期末每个学生将自己一学期的几项劳动情况以图文形式在班级展示,择优上交学校。学期末,学校将评选“劳动小能手”和“劳动先进班集体”。

  在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的同时,应教育他们懂得劳动的果实来之不易。劳动光荣,不能轻视体力劳动。让孩子在与父母共同承担家务劳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

  学校劳动教育综合评价实施方案 8

  一、评价目的

  为深入贯彻《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和品质,特制定此方案。

  二、工作小组

  组长:

  组员:

  三、评价时间

  20xx年3月—20xx年12月

  四、评价形式及指标

  临淄区太公小学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分为校内劳动、家务劳动及社区劳动三大板块内容,由家长评价、学生评价、学校评定三方共进的形式完成综合评定,根据指标得分的评选“劳动标兵”每个级部15名,“劳动小卫士”每个班级5名,此外,根据学生劳动评分标准实行对应的星币奖励。

  家务劳动:(40分)

  1.掌握家务劳动的'技能和方法(5分)

  2.“劳动好习惯”打卡,坚持打卡一周记5分,两周10分,依次类推(20分封顶,每缺少一次扣1分)

  3.周末能够主动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5分)

  4.在学校组织的各类劳动比赛中获奖,如“美食小达人”“整理小能手”等(一等奖10分,二等奖8分,三等奖6分,参与奖5分)

  校内劳动:(40分)

  1.按时上劳动课,主动完成老师布置的劳动作业(10分,上课不认真或未完成作业,每次扣1分)

  2.掌握校内劳动的技能和方法(5分)

  3.有自己的班级劳动小岗位,并能够每天按时出色完成自己的校内劳动任务(10分封顶,大队委每扣分一次扣0.5分)

  4.主动认领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并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相应的劳动任务(5分)

  5.在区县及学校组织的各类劳动比赛、实践比赛中获奖。(一等奖10分,二等奖8分,三等奖6分,参与奖5分)

  社区劳动:(20分)

  1.定期参加社区公益劳动,每参加一次2分(10分封顶)

  2.定期参加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的劳动拓展实践,学习劳动技能,每参加一次5分(10分封顶)

  五、评价方法

  1.名额分配:参评对象为太公小学在校生的学生。评选活动由家长、学生、学校评定共同完成,根据得分的多少,原则上“劳动标兵”每个级部15名,“劳动小卫士”每个班级推荐5名。60-65分为一星级,66-69分为二星级,70-79分为三星级,不同星级进行相应的星币奖励,一星级奖励一张星币,二星级奖励两张星币,三星级奖励三张星币,80-89分为四星级,四星级学生为“劳动小卫士”;90-100分为五星级,五星级为“劳动标兵”。

  2.宣传发动:各级部、各班级通过班会告知学生,并将这一活动的目的、标准宣传到每一位学生家长。

  3.产生方法:采用学生自荐、班主任推荐的方法产生侯选人。

  4.评审、考核:级部主任带领年级主任具体负责学生劳动教育的评选工作,根据劳动教育具体标准组织评委评审,并确定人选。

  5.材料整理归档:各级部要认真做好劳动教育评选活动相关材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六、表彰宣传:

  学校将在期末放假表彰大会上对评选出的“劳动标兵”、“劳动小卫士”进行表彰奖励。

  学校劳动教育综合评价实施方案 9

  一、指导思想

  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基本途径。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二、主要原则

  1.实践性原则

  2.基础性原则

  3.适应性原则

  4.开放性原则

  5.安全性原则

  三、劳动教育目标、内容和要求

  (一)总体目标

  学生能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正确使用常见劳动工具,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能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浪费。

  (二)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立足个人生活事务处理,结合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注重生活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培养,树立自立自强意识。生产劳动教育要让学生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直接经历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体验从简单劳动、原始劳动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发展过程,学会使用工具,掌握相关技术,感受劳动创造价值,增强产品质量意识,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服务性劳动教育让学生利用知识、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在服务性岗位上见习实习,树立服务意识,实践服务技能;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

  (三)学段要求及具体实施

  低年级: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安全意识,使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指导学生:

  (1)完成个人物品整理、清洗,进行简单的家庭清扫和垃圾分类等,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参与适当的班级集体劳动,主动维护教室内外环境卫生等,培养集体荣誉感;

  (3)进行简单手工制作,照顾身边的动植物,关爱生命,热爱自然。

  中高年级: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体会劳动光荣,尊重普通劳动者,初步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

  指导学生:

  (1)参与家居清洁、收纳整理,制作简单的家常餐等,每年学会1—2项生活技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勤俭节约意识,培养家庭责任感;

  (2)参加校园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处理、绿化美化等,适当参加社区环保、公共卫生等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增强公共服务意识;

  (3)初步体验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简单的生产劳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懂得生活用品、食品来之不易,珍惜劳动成果。

  现在学校外部、内部教育活动比较多,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学校的专题活动、主题教育、班队活动、兴趣小组贯穿起来,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从而有效地利用学生的时间,减轻学生负担。同时,课程的整合还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容,使活动能贴合学生实际学习生活,激发了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劳动教育真正能做到常态化,各学段的要求呈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梯度:

  五、课程管理及保障措施

  (一)劳动教育途径

  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

  1.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与通用技术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统筹。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结合我校学校课程设置每周五下午第二节课劳动课为主体,以劳动主题或劳动项目的形式将三大领域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其彼此渗透,形成整合。

  2.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

  学科要有重点地纳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纳入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选文选材,纳入阐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

  3.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

  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劳动体验,提高劳动能力,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小学1至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每学年设立劳动周,采用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等形式进行。

  4.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

  学校要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要通过制定劳动公约、每日劳动常规、学期劳动任务单,采取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等组织形式,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重阳节、春节等,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

  (二)劳动教育评价

  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

  1.平时表现评价

  要在平时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及时进行评价,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印发家庭劳动手册,指导学生如实记录劳动教育活动情况,收集整理相关制品、作品等,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和爱劳动品质。

  2.学段综合评价

  学段结束时,要依据学段目标和内容,各班选出优秀选手,参加学校组织的比赛活动。

  (三)师资建设

  1.全面参加培训,促使指导教师认识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把握课程的特点,掌握课程实施的方法。

  2.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指导教师快速成长。

  学校劳动教育综合评价实施方案 10

  一、指导思想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纠正当前青少年中存在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育人目标

  1.通过开展劳动专题教育,让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2.通过开展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能够尊重普通劳动者,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3.通过实施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为将来的生产、生活奠定基础。

  三、基本原则

  (一)把握育人导向。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二)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

  (三)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四)强化综合实施。积极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五)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充分挖掘焦桥周边工农业可利用资源,根据学校生源特点以及师资力量,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

  四、课程实施

  (一)确定教育内容。根据教育目标,针对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社区服务、公益活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二)加强宣传引导。引导家长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支持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教育科学研究,宣传推广劳动教育典型经验。注重挖掘在重大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大力宣传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敢于担当的高尚品格。鼓励和支持创作更多以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的主旋律,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营造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明确责任分工。在我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将综合实践课、多元发展课、研学旅行课、劳动主题教育课进行全方位整合,课程中心做好课程的顶层设计与学习效果评价,教师中心做好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的过程管理与培训,学生中心、各级部积极做好家长的引导教育工作,认真做好劳动教育课程的组织实施。

  (四)规范实施过程。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要求,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根据学生特点,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统筹安排课内外时间,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好劳动周,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

  五、课程评价

  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对象为教师和学生,分别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案。

  (一)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主要从教师专业能力、职业精神、工作量、课程实施过程、课程实施效果等维度进行评价,根据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工作特点,参考目前我校音、体、美、信息、地校等非文化课教师的工作评价方案。

  (二)学生评价

  1.评价内容

  通过建立学生学习过程档案和收集学生学习成果的方法,以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参与劳动教育课程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学习能力等维度进行评价。

  2.评价方式

  (1)“档案袋评价”。要求每位学生建立劳动教育课程档案袋,里面包括劳动教育出勤登记表、劳动教育活动记录、劳动教育活动成果等与劳动教育课程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做为学生评价的主要依据。

  (2)日常观察即时评价。日常观察即时评价要贯穿于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一方面可以随时随地激励学生,调节课程的实施;另一方面日常观察能有效地提高形成性评价的准确度和有效率。

  (3)学习成果展示评价。成果展示包括小论文、调查报告、研究笔记、劳动成果等,学校每学期举办劳动教育课程学习成果展示评价活动,每学年举办劳动成果展示评比活动。

  (4)学分认定评价。根据学生在劳动教育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出勤、作业完成、学习效果等情况,给予学分认定,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

  六、条件保障

  (一)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任组长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组织实施作出决策和部署,负责总体协调、人事安排、经费投入、政策支持、资源开发等方面工作,并及时管理和调控实施过程,全面把握实施状况。

  (二)经费保障

  提前做好专项资金预算,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快校内通用技术教室的改造和校外教育实践基地的拓展,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适度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

  (三)师资保障

  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根据学校劳动教育需要,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

  (四)设施保障

  大力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积极联系焦桥周边农村地区的农田、山林、采摘园等作为学校的学农实践基地,联系焦桥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

  (五)安全保障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鼓励师生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保障劳动教育正常开展。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强化对劳动过程每个岗位的管理,明确各方责任,防患于未然。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学校劳动教育综合评价实施方案 11

  一、指导思想

  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基本途径。学校要正确认识劳动技术教育的育人价值与功能。劳动技术教育具有培养劳动技术技能、技术素养的主要功能,同时还具有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和以劳创新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功能。为了贯彻国家教育部、省市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培养新时代的劳动者教育,开展课程建设的要求以及近年来我校开发“劳动与技术”校本课程的经验,制定《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二、总体目标

  劳动技术是一门涉及面广,融知识性、技术性、实践性及教育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在培育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规定在高中一年级开设劳动技术课,高中二年级开设通用技术课,贯穿高中三个年级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在劳动技术教育中,既要利用传统技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又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高新科技和知识,具有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更好地完成劳动技术教育的教学任务。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三、活动形式

  实践活动实施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一般可采取两种组织形式:

  1.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高中学生集体合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

  2.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允许高中学生独立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形成书面心得体会,上传至学校学生成长记录平台,积极与他人进行分交流和分享。

  四、主要原则

  1.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的基本特点,学生亲身参加劳动操作实践是劳动技术课的主要形式和基本方法。实践是劳动技术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创新素质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学校要结合实际,创设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劳动操作的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学校教师要切实做好指导和管理工作,提高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效果。

  2.技术性原则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基础教育中加强技术教育已成为世界性潮流。在劳动技术课上,无论是生产劳动或生活劳动,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都要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劳动技术素质这一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发展学生的技术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基础性原则

  劳动技术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应该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技术处理能力,以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在劳动技术课中,通过某些劳动技术项目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劳动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工具进行加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4.适应性原则

  教师在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时,要根据学校实际选择合适的内容和形式。在进行课本知识教学的同时,要不断的融入新科学、新技术,使劳动技术课教学能够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劳动技术教育还需注意适应学生年龄、性别、个性差异等生理、心理特征和知识技能的水平,把握好劳动技术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

  5.开放性原则

  劳动技术教育过程中既要保证学生主体有足够的劳动实践活动的时间,使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来理解、认识、探索和创造,又要使学生在独立与合作的各项活动中得到交流和精神体验。劳动技术课的综合性、实践性决定了它开放的性质。教学活动、学生实践操作活动的时间应有弹性,教学内容应不拘泥于教材,做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这对于改变学校劳动教育内容过于单一,要求过于统一的状况有积极的意义。劳动技术成果的呈现方式应该是开放的,是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实践和探索得来的。把实施劳技教育与各项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劳技教育体系,能够为劳动技术有特殊兴趣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自己天赋、才能和创造力的新思路。

  6.安全性原则

  劳动技术课必须确保学生的安全。劳动技术课的主要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操作过程涉及到材料、工具、设备等都带有不安全因素,因此,要规定各个项目的操作程序和安全规程,并制定必要的安全检查制度与措施。劳动技术课应切实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求学生树立劳动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学会正确使用劳动工具、设备,自觉穿戴必须的劳动保护用品;养成严格遵守劳动纪律,自觉执行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

  五、途径和方法

  1.组织领导

  学校确定一名班子成员,负责劳动技术教育的管理和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学校配备劳动技术教育实践基地管理员。学校配备劳动技术课专用教室,建设足够的学生劳动技术教育实践基地,置办必要的劳动技术教育工具和设施。学校加大投入,充实劳动技术教育资源。

  2.师资建设

  师资队伍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在原有劳动技术教育专职教师的基础上,通过不定期的在职培训等措施,建立一支能胜任教学的劳技课教师队伍,并保持这支队伍的稳定和发展,是劳动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专职劳动技术课教师在工资待遇、职务聘任、评选先进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新课程强调教育中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劳动技术观念、劳动技术态度、劳动技术习惯的养成。劳动技术课教师应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劳动技术即体力劳动”“劳动技术教育即德育”等观念,将劳动技术教育转变为教育劳动技术。关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新等多方面的功能实现

  3.课程资源

  学校利用农场、宾馆、工厂等实践基地成立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小组,开展劳动技术课程建设。学校要管理好劳动技术教育实践基地。劳动技术课教师要在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潜在的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引入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产实际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新信息和新科技,并充分利用劳技室、劳动技术园地、种植园、学校绿地等教育作用,以更有效地实现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

  4.教育管理

  劳动技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动手能力不同的学生,注重在活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依靠学生固有的经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并注重实施跨学科教学,全面培养学生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行为能力。由班主任负责组织学生管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实践活动。在制作方面,由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一般是按照“观察劳动--模仿劳动--独立劳动--熟练劳动--创造劳动”的顺序开展。

  5.展示评价

  充分发挥劳动技术教育评价的作用,展示学生的劳动技术成果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承认、鼓励和鞭策,展评劳动技术成果,可在实践过程中或结束后进行。劳动技术教育的评价强调过程和结果并重,尤其要注重情感和态度。展评小结,教师要善于运用“赏识教育”,更多地看到学生的优点并进行鼓励,应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六、具体措施

  1.每学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养成教育必须有计划、有总结、有活动记录。

  2.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基地等多方结合的教育网络。实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充分利用校讯通,家长学校,成长记录平台,微信群等渠道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养成教育。

  3.劳动社会实践活动每月至少安排两次,争取一周一次,充分发挥实践教育基地作用,尽可能不占用教学时间,充分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时间。

  4.劳动教育学校原环境卫生和校园美化相结合实行楼梯花花浦大道停车场等公共区域各班大包干明确班级及个人职责。

  5.德育处负责活动安排、标准制定,团委负责目标检测考评、违纪情况统计通报、劳动技术指导,总务处负责物质保证、工具发放回收,年级组负责督促、协助各班按要求开展好劳动教育课,对年级各班劳动情况评估并计入班级考评,组织好本年级科任教师按要求参加劳动课的组织指导班主任分配落实责任,组织、督促、指导学生进行劳动保洁评价,每个学生的劳动情况记入个人操行鉴定评分。

  学校劳动教育综合评价实施方案 12

  一、指导思想

  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学生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统筹资源,构建模式,形成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争取把我校创建成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二、组织领导及职责

  为使劳动教育实施到位,学校建立领导小组、教研组等活动组织机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校劳动活动总体规划、指导,教师的培训,活动的组织,过程的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事务。教研组主要负责做好本组教师备课、上课和活动资料收集整理等活动。同时受领导小组领导,研究并确定学校劳动教育活动方案及学校、年级、班级劳动活动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步骤。

  三、实施要求

  1.从学生的健康人格成长角度来实施。让学生了解劳动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还是使他们全面发展的必经途径。

  2.通过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观,有创造性地去推进劳动教育,并将劳动教育和其他科目的学习联系起来,形成综合学习的课程形态,让劳动教育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渠道。

  3.根据《家庭劳动教育指导清单》给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符合其年龄及能力的劳动内容。

  四、劳动教育的途径

  (一)劳动教育课程设置。

  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开齐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程,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我校将劳动教育课程分为两部分:劳动基地课程、劳动技能课程。课时安排:1-5年级每周一节劳动课。

  (二)劳动实践活动安排。

  1.每年劳动节,少先队制定劳动节活动方案,让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尊重劳动、动手体验劳动,接受锻炼,磨炼意志。

  2.每学期设立“食堂帮厨周”:让学生帮助食堂工作人员,完成饭菜分配、收送餐具等活动。通过帮厨,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并珍惜每一粒粮食。

  3.每年寒暑假开展“家务小能手”、“今天我当家”等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知识,在劳动中收获快乐。

  4. 每年春、秋两季在校内劳动基地体验春季播种活动和秋季采收活动。时间为每年5月举行春季播种活动,每年10月举行秋收活动。

  5.每月不定期举办“自理能力大比武”,锻炼学生的整理收纳能力。

  (三)劳动成果展示

  将学生参加劳动实践课或其他课程中劳动教育部分内容、参加劳动基地内容以文字和影像资料的形式记录和呈现,每学期最后一月举行一次劳动成果展示。

  (四)劳动教育宣传

  除去指定的劳动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外,少先队会以升旗仪式、班队会、美篇等方式宣传劳动教育知识。

  (五)家长劳动教育课堂

  让家长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每学期邀请一位家长朋友,为学生介绍自己的职业,让学生了解职业、体验职业,从而认识职业、增加社会知识和经验。

  五、劳动教育的评价

  1.创新评价形式,以班级群等线上平台为抓手,以星级评定为主要形式的评价体系,将学生活动的照片、体验日记、作品等过程性资料上传班级群,作为各项劳动教育活动星级少年评定时的参考依据。

  2.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的开发者,又是活动的实施者。其活动效果与质量,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强化对教师的评价,就是抓住了劳动教育活动的关键。学校将通过考核与奖励机制,不断调动教师参与劳动教育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注重评价过程,评价时,重点关注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注重及时观察、记录学生活动中的合作、创造、能力等表现。

  4.评价主体尽可能多元化,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同时要求教师、家长乃至社会群体参与到评价中来,给予学生客观、积极向上的引导。

  学校劳动教育综合评价实施方案 13

  我校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小学劳动教育纲要(试行)》具体内容如下:

  一、劳动教育目标

  (一)教师目标

  1、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

  2、培育学生积极的劳动精神。

  3、让学生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二)分年级学生目标

  1、初一年级

  (1)了解各种农作物的成长过程及养护知识。初步掌握各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2)了解各种养殖业的周期及经济价值。

  (3)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家庭的生产劳动中。

  (4)了解社会各行业的分类,对特定的行业从业者进行体验了解。

  (5)学习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技术。

  (6)感受劳动的快乐,明白劳动的价值,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劳动。

  2、初二年级

  (1)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种植过程及简单的种植知识。

  (2)能够独立完成动物养殖的一天管理,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3)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家庭生产生活的决策中,并可以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

  (4)对一些社会中一些常见的职业进行一天体验,并说出自己的感想。

  (5)通过物理的学习,理解简单电路知识,了解简单家电的运行知识。

  (6)增加学生对劳动生产持续性的认识,在劳动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3、初三年级

  (1)掌握各种农作物的种植知识并能独立完成某一种农作物的生产全过程。

  (2)能掌握动物养殖的全过程,并可以独立养殖某一种动物一周。

  (3)可以完全参与到家庭的生产生活中,并可以对家庭某项生产生活做出自己的决定。

  (4)通过职业体验,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初步挑选出适合自己的几种职业。

  (5)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够拆装一些简单的家用电器。

  (6)在劳动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初步形成自己的职业规划。

  二、课程规划

  1、生活劳动教育以打理自己的生活为主,辅以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等生活中基本技能教育。预计需要3-5课时。

  2、生产劳动教育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及学生家庭情况,开展种植业及养殖业的劳动技能教育。预计需要8-10课时。

  3、服务型劳动教育主要以职业体验为主,辅以参观工厂、医院等行业机构,提高学生的'职业认识,树立职业理想。预计需要8-10课时。

  三、组织实施

  (一)劳动教育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劳动课教师

  各科任教师及各班主任

  (二)职责与分工

  组长:负责劳动教育经费的来源及保障,负责与需要利用的社会资源的沟通。协调建立家、校、社齐抓共管机制。

  副组长:负责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以及对实行过程中的全面监管及考核。辅助组长协调建立家、校、社齐抓共管机制。

  组员:负责劳动教育的具体工作执行。

  四、措施途径

  (一)配齐配足劳动课教师,提高劳动教师专业水平。

  (二)保障劳动教育经费的使用合理。

  (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

  (四)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

  (五)独立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

  (六)丰富和拓展校外劳动教育场所,如参观一些工厂、农场、机关单位等。

  (七)聘请校外人员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的培训等。

  (八)请各级劳动模范或三八红旗手等先进个人来学校做讲座,树立劳动榜样。

  (九)协调建立家、校、社齐抓共管机制。

  五、资源建设

  (一)学校资源

  1、利用学校的空地,提供一些农业种植的场地,让学生有劳动体验的地方,让教师有讲授的“课堂”。

  2、提供校内岗位的体验与实践机会。

  3、联系中职进行参观体验,让学生对一些职业技能进行了解体验。

  (二)家庭资源

  1、从事简单的家务劳动及农业生产劳动。

  2、了解自己家庭的农业产出,并了解其的价格,计算自己家庭的农业总收入。父母有意识的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并可以让孩子提出自己的建议。

  3、提供农业种植及动物养殖的机会,让孩子体验并能够独立自主完成某一项特定的劳动。

  (三)社会资源

  1、联系一些敬老院、福利院,让学生参观体验。

  2、精选一些场馆让学生进行参观体验。

  3、争取参观伊利、悠然牧业、阿拉坦农业公司的机会。

  4、联系交警、公安、医院、车站等机构进行职业体验。

  六、师资队伍建设

  (一)专职于兼职相结合。

  (二)聘请校外人员辅助。

  七、劳动教育评价

  劳动教育的评价要以实际劳动实践的课程为中心,但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

  (一)平时表现评价(包含实际表现、劳动观念、自我评价、写实记录等)。

  (二)学段综合评价(包括劳动技能掌握情况考核、过程考核总结等)。

  (三)劳动素养检测(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等)。

  八、劳动教育宣传

  (一)学校公众号

  (二)学校宣传栏

  (三)教师个人制作美篇

  学校劳动教育综合评价实施方案 14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发〔20xx〕7号)》及省市文件精神,发挥职业院校在劳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坚持知行合一、德技并修的育人理念,造就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现就我校劳动教育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重要意义

  加强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广泛开展劳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劳动教育,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进而养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良好品格。

  在教育实践中,丰富劳动实践育人途径,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实践能力,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等职业学校要紧密结合“服务发展宗旨和促进就业导向”,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基本原则

  1.育人为本。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以诚实劳动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2.遵循规律。将劳动实践教育有效融入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段特点、学生特点、学业特点,与专业发展有机结合,选择恰当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3.融合专业。结合学生专业学习过程和特征,探索建立产教融合的劳动教育方式,将劳动教育与实习实训活动有机融合,明确劳动教育时间,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4.实践导向。将劳动实践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主要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观念,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通过劳动精神教育,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通过劳动实践教育,培养学生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创新劳动教育模式,“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知行合一,逐步建立有我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建立新颖高效的劳动教育体系。

  用3-5年时间,争创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特色示范学校,实现中职劳动教育常态化,形成学校、企业、社会、家庭普遍重视劳动教育良好氛围。统筹区域多样化劳动教育资源,推动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丰富的教育资源、多样化的方式方法、健全有效的教育机制,形成立体、开放的中等职业教育劳动教育体系。

  四、工作措施

  (一)科学建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将劳动教育纳入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每学年不少于16学时。将学生管理一日常规与每天劳动时间有机结合,与实训实习有机结合,发挥实习实训课在劳动教育中的载体作用。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每学年设立一个集体劳动周,根据专业、年级实际情况自主安排。根据需要编写职业学校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结合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或自主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结合学校、社区、社会资源,开发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社区劳动实践课程。开发校外劳动实践教育课程。职业学校要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其他战略新兴产业,结合专业设置,基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开发企业劳动实践课程。

  (二)有效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校劳动教育实践

  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明确实施机构和专职人员,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将劳动课程纳入学校课程管理,明确劳动教育目标,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设计学生劳动技能培养目标,将学校、企业、社会、家庭劳动实践有机结合,有序开展。统筹组织好学校劳动实践。结合学生管理一日常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为学生创设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食堂劳作、教室环境美化、实训室清扫、勤工俭学等劳动实践岗位,建立学校、系部、班级劳动实践岗位系统图谱,引导学生自主制定校内劳动实践公约,倡导学生自治管理,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劳动服务理念。组织实施好劳动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企业,参加校外劳动锻炼。基于产教融合的企业劳动实践。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及生产性实训基地,鼓励学生用技能参加劳动,通过劳动促进各专业交流,引导学生尊重规范和标准,积累职业经验;将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相结合,鼓励创新型劳动,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

  (三)积极开展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

  充分发挥家长职责。各班级要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和沟通形式,广泛宣传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和措施,使广大家长深刻领会劳动实践在学生学习、生活和未来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引领家长自觉成为孩子家庭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育人合力。合理安排劳动作业。针对中职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明确家庭劳动内容,布置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作业,以一定形式保持与家长的交流反馈,并表彰鼓励积极参加家庭劳动的学生。

  (四)大力推进社会劳动实践教育

  明确校外劳动实践教育实施要求。将校外劳动实践纳入社会实践范畴。加强组织管理,合理安排一定时间的校外劳动实践。推行学校集体组织与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保障学生劳动实践活动数量和质量。通过各类培训提升教师指导能力,教师躬亲示范,以身作则,结合各类基地特点组织劳动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参加劳动,逐步提升学生劳动实践能力。加强对教师劳动教育参与度和劳动教育能力、实践指导能力等的考核。公益劳动实践教育方式。联合社区、街道及各类公益场所,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校团组织的作用,做好学生志愿服务的具体组织实施,教育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加强劳动,培育良好的社会公德。

  (五)加强劳动教育载体和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共同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建设部分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制定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标准,力争挂牌省级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率先建成一个规模适度、课程完备、管理规范、运营良好的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职业体验中心),并向所在地区中小学生开放。鼓励学校因地制宜栽植多种类的花草、树木,开辟专门区域种植农作物,开展适宜的养殖活动,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承担养护、种植和养殖等劳动任务,学习相关劳动技能和动植物知识。打造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统筹各类社会优质资源,因地制宜,面向行业、企业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形成一批示范性产教融合型劳动教育实训基地。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

  (六)创设劳动文化传承主阵地

  积极营造“劳动光荣”的校园文化,多渠道表彰宣传劳动实践优秀典型,在学生中牢固树立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同等重要的理念。结合学校特色挖掘劳动教育素材,广泛开展以劳动实践为主题班会、劳模报告会、工匠进校园、手工作品制作、劳动技能表演等活动。发展与劳动实践有关的学生社团、兴趣小组、志愿者组织,结合植树节、五一劳动节等时间节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将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与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等相关劳动文化相结合,与二十四节气、“中国农民丰收节”等中国传统劳动所包含的人生智慧相结合,农村学校可结合地域特点和新农村建设,提升劳动实践教育的文化内涵。教育学生热爱家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积极践行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

  (七)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将学生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评价内容,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结合学生在学校、企业、家庭、社会劳动实践中的表现,将具体劳动内容、过程和相关事实材料全面客观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并作为升学、评优、毕业的重要参考。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

  五、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把劳动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履行职责,建立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由主管部门牵头,明确相关部门职责,统筹开发和整合劳动教育资源,协调学校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实践项目、组织实践活动。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对学校劳动教育的指导。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督导评估,将劳动教育纳入督导体系,将学校劳动教育组织实施情况纳入督导内容,适时组织开展对各地劳动教育组织和实践基地建设情况的专项督导。

  (二)加强师资队伍保障

  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配备必要的专职教师,在工资待遇、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树先、培养培训等方面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同等对待,保持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积极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实践教育教师队伍,从企业、社会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及其他具有一技之长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要根据规模和特点,配备能满足基地教学和管理需要、结构合理、有专业特长的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

  (三)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可争取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鼓励通过社会捐赠、公益性活动等形式支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活动。中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在坚持公益性原则下,可以发挥专业技能优势,适当开展一些经营性创收,减轻家庭负担。教育部门会同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推动将校外劳动实践纳入校方责任险范围,鼓励保险企业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对投保费用实施优惠措施。

  (四)加强安全保障

  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中等职业学校要制定劳动教育实践工作规程,校内外劳动实践教育均要强化安全措施,落实安全责任。各学校组织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要制定完备的活动方案和风险防控应急预案。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学校开展校外劳动实践活动,要与家长签订协议书,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和权利。

  (五)加强宣传引导

  职业学校要结合职业教育特点,着重加强对劳动教育的宣传引导,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技能宝贵、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畅树奉献意识,引导学生树立在重大灾害面前的全局意识和责任担当,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

  学校劳动教育综合评价实施方案 15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劳动教育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中小学生劳动时机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为此,学校立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从小培养劳动习惯入手,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确定开展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一、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

  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根底。

  二、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

  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坚持思想引领。劳动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坚持有机融入。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

  3、坚持实际体验。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坚持适当适度。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三、实施步骤和策略。

  1、思想教育,形成热爱劳动导向。通过晨会课、少先队活动课、劳技课、家长会等多渠道,对学生开展劳动意识强化教育。利用班队会,开展以热爱劳动为主题的班队会,展开讨论。教师给学生讲古代名人爱劳动的故事,讲近代名人的劳动故事,再是选择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爱劳动、良好行为习惯等内涵的古诗文,对学生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从小在朗朗的诵读中受到我国传统美德熏陶,体会自己的行为,增强诚信意识。同时争取家长的支持,使学生和父母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榜样激励,引导热爱劳动理念。小学生具有模仿榜样的特点。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品质,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用爱和诚感染学生,用言和行引导学生,用自身的劳动行为来为人师表。我们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有关热爱劳动的典型案例、典型人物、先进人物,通过报告会、座谈会,上门参观、走访等形式,感受劳动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

  3、家校配合,共造热爱劳动的环境。

  (1)开展校内劳动。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果蔬,让班级、学生认领责任区域,予以精心呵护。了解一、两种粮食一年节气成长过程;通过种植好种易活蔬菜,了解蔬菜生长过程。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开展手工制作、班务整理、书包整理、教室装饰等实践活动。开展垃圾分类、学校废物回收活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队会、手工劳技展演,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初步设想学期中开设劳动周,开展专时专项劳动教育。

  (2)组织校外劳动。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努力联系城区周边可开展小学生劳动教育组织,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等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如到图书馆做小义工,帮助整理书籍;到职业体验小镇,体验各种职业劳动过程;到交通岗做文明督导员;到公园、植物园做环保小卫士;到种植园体验劳动等等。

  (3)倡导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学校安排适量的家务劳动的项目化学习内容、有关劳动的家庭作业,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择菜、洗碗、洗衣、扫地、拖地、整理床铺等力所能及的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二年级能够自己吃饭、穿衣、系鞋带;“今天我当家”,中年级管理家庭家务琐事一天;“开心小厨师”,高年级每季度尝试为家长烧一道菜,毕业时学生能够主厨烧制一桌“感谢宴”。

  4、强化措施,规范劳动行为。在学生对劳动有一定理解的`根底上,教师做出榜样,及时规范学生的劳动行为。一是要加强预防,防微杜渐,及时纠正不良行为。二是要及时鼓励表扬。三是要循序渐进。以少先队活动课、劳技课为抓手,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不同年龄及心理特点,在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分层次、有梯度地对学生开展劳动习惯的培养与训练。每学期的劳动训练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为了使学生形成稳定的劳动习惯,我们注意采取学生自我管理(红领巾文明卫生岗值日制度)、自我评估(学校、家庭评比表)等方法,开展自我教育,发挥的学生主体能动作用。除了每天轮流的常规值日外,学校每双周一下午为固定的大扫除时间,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卫生扫除,促进和强化学生将养成的劳动习惯由自觉状态走向自主、自动,把外显的动力逐步内化为个性品质,逐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四、探究形成劳动评价机制

  一至五年级分年级设计劳动评价表,对学生参加的家庭劳动、学校劳动、社区劳动开展同步评价。学校课堂模式劳动课,每节课后开展实时评价,分自评、他评。家庭劳动评价由家长根据学生劳动情况开展评价,分满意、良好、需努力等档次。社会劳动由参加的社区服务相关组织,给学生开展总评价。各项评价成绩,计入学校每个学生的成长手册包含劳动评价内容。学期末学生评优,劳动成绩作为评优参考值,开展评选。学期中举行的劳动活动,开展劳动小标兵评选。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激励学生参加劳动,热爱劳动。

  学校劳动教育综合评价实施方案 16

  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教育部、市区教委有关劳动教育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基本途径。通过实施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意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和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实施目标

  劳动技术是一门涉及面广,融知识性、技术性、实践性及教育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素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高新科技知识,具有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努力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增进学生对劳动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新时代劳动者的思想意识和基本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活动,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三、活动形式

  劳动实践活动实施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可采取两种组织形式:

  1.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集体合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2.个人活动,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允许学生独立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

  四、主要原则

  1.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基本特点。学生亲身参加劳动实践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和基本方法。实践是劳动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创新素质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学校要结合实际,创设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劳动操作的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学校、教师要切实做好指导和管理工作,提高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

  2.技术性原则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基础教育中加强劳动教育,已成为世界性潮流。在劳动技术课上,无论是生活劳动或生产劳动,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都要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劳动技术素质这一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发展学生的技术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基础性原则

  劳动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基本途径,应该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技术处理能力,以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在劳动教育过程中,通过某些劳动技术项目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劳动知识,提高他们运用工具进行加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4.适应性原则

  教师在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时,要根据学校实际,选择合适的内容和形式。在进行课本知识教学的同时,要不断地融入新科学、新技术,使劳动技术课教学能够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劳动技术教育还须注意适应学生年龄、性别、个性差异等生理、心理特征和知识、技能的水平,把握好劳动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

  5.开放性原则

  劳动教育过程中既要保证学生主体有足够的劳动实践活动的时间,使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来理解、认识、探索和创造。又要使学生在独立与合作的各项活动中得到交流和精神体验。劳动技术课的综合性、实践性决定了它开放的性质。教学活动、学生实践操作活动的时间应有弹性,教学内容应不拘泥于教材,做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这对于改变学校劳技教育内容过于单一、要求过于统一的状况,有积极的意义。

  6.安全性原则

  劳动教育必须确保学生的安全,因此,要规定各个项目的操作程序和安全规程,并制定必要的安全检查制度与措施。劳动教育应切实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求学生树立劳动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学会正确使用工具、设备,自觉穿戴必须的劳动保护用品,从小养成严格遵守劳动纪律,自觉执行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

  五、途径和方法

  (一)组织领导

  学校确定一名班子成员负责劳动教育的管理和负责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学校配备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管理员。学校配备劳动教育课专用教室,建设足够的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置办必要的劳动教育工具和设施。学校要加大投入,充实劳动教育资源。

  (二)师资建设

  通过不定期的在职培训等措施,建立一支能胜任教学的劳技课专职教师队伍,并保持这支队伍的稳定和发展是劳动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专职劳动技术课教师在工资待遇、职务聘任、评选先进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新课程强调教育中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课教师应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劳动即体力劳动”“劳动教育即德育”等观念,将“劳动教育”转变为“教育劳动”。关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新等多方面的功能实现。

  (三)劳动场地与设备

  学校从实际出发成立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小组,开展劳动课程建设。学校要管理好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劳动课教师要在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潜在的教育资源引入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产实际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新信息和新科技并充分利用劳技室、劳动园地、种植园、学校绿地等教育作用,以更有效的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

  (四)有效落实

  劳动技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动手能力不同学生。注重在活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依靠学生固有的经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并注重实施跨学科教学、全面培养学生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行为能力。由班主任负责组织学生管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实践活动。在制作方面由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一般是按照“模仿-一独立劳动一一熟练劳动一一创造劳动”的顺序发展的。

  (五)成果展示

  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评价的作用,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承认、鼓励和鞭策。展评劳动技术成果《作品),可在实践过程中或结束后进行,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可用现场实例促进操作的成功。劳动技术教育的评价强调“过程”和“结果”并重,尤其要注重情感和态度。展评小结,教师要善于运用“赏识教育”更多地看到学生的优点并进行鼓励,应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六、具体措施

  1.每学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养成教育必须有计划、有总结、有活动记录。

  2.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实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养成教育。

  3.劳动社会实践活动每月至少安排两次。特别是要结合“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这样的节日,安排活动,充分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时间。

  4.劳动教育与校园环境卫生和校园美化相结合。实行楼道等公共区域各班大包干。明确班级及个人职责。

  5.组织职责。德育处负责活动安排,标准制定,目标检测考评,违纪情况统计通报,劳动技术指导;总务处负责物质保证,工具发放,回收,年级组负责督促、协助各班按要求开展好劳动教育课,对年级各班劳动情况评估并记入班级考评,组织好本年级科任教师按要求参加劳动课的组织指导,班主任分配落实责任,组织督促,指导学生进行劳动保洁,评价每个学生的劳动情况,记入个人操行鉴定评分。

  学校劳动教育综合评价实施方案 17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2022年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全面加强我县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培育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二、工作目标

  至20xx年,全县中小学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在全县中小学形成普遍重视和常态化开展劳动教育、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的浓厚氛围。分期分批建立10个县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5个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创建15所县级劳动教育优秀(示范)学校,5所市级劳动教育优秀(示范)学校;遴选20个县级劳动教育精品课程,5个市级劳动教育精品课程;选树50名县级劳动教育优秀指导教师,10名市级劳动教育优秀指导教师。实现全县中小学劳动教育“校校有特色”,切实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基。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价值引领。将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作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第一任务,杜绝“只劳不育”“以劳代惩”等现象。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成为懂劳动、爱劳动、会劳动的时代新人。

  (二)坚持融合并举。将劳动教育纳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贯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各方面,有效发挥学校作为劳动课程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加强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渗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实现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

  (三)坚持实践体验。将实践体验作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志愿服务劳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坚持发展性评价。劳动课程评价以学生发展素养为导向,提倡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标准。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的劳动参与情况、在劳动中的实际表现以及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劳动精神等发展状况。

  四、重点举措

  (一)科学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劳动课程。结合学段特点,在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小学和初中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普通高中不少于6个必修学分。职业学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

  2.在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在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强劳动价值观培育;在科学、综合实践、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中,加强劳动操作、劳动技能、实验技能的培养。探索整合科学、信息科技、艺术和数学等学科的跨学科劳动教育学习活动。加劳动教育课题研究,建好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平台。

  3.积极开发开设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充分结合校本资源,开发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劳动实践类课程。高中阶段学校普遍开设生涯规划指导课程,有效组织学生参加学工、学农、学军实践。职业学校发挥职业体验中心资源优势,在形成校本特色课程的基础上,积极为其他普通类学校提供职业技能类实践服务。

  (二)分段实施中小学劳动教育

  第一学段:1-2年级

  1.懂得人人都要劳动、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道理。初步感知劳动的艰辛与乐趣,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付出。喜欢劳动,具有主动劳动、积极参加劳动的愿望。

  2.完成比较简单的个人物品整理与清洗,居室、教室等卫生保洁、整理与收纳,以及垃圾分类等劳动任务,参与简单的家庭烹饪。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具有初步的个人生活自理能力。

  3.关心、照顾身边常见动植物,初步形成关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意识。参与简单的手工制作活动,初步学会规范使用相应工具。对工艺制作具有一定的好奇心。

  4.参与班级集体劳动,主动维护教室内外环境卫生,初步形成以自己的劳动服务他人的意识。

  5.在劳动过程中遵守纪律,不怕脏、不怕累,具有初步的劳动安全意识,初步养成有始有终、认真劳动的习惯。

  第二学段:3-4年级

  1.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体会劳动光荣、劳动无高低贵贱之分的道理,认识到美好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初步形成热爱劳动的态度。

  2.养成良好的个人清洁卫生习惯。认识常用家用器具,掌握家用小器具的使用方法,具有家用电器使用安全意识和初步的器具保养意识。主动分担家务,协助参与家庭环境卫生清洁,能制作简单的日常饮食,初步学会简单的家务劳动技能,形成生活自理能力。

  3.初步体验简单的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生产劳动,能规范地使用常用的劳动工具,了解常用材料的作用与特征,对劳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参加校园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处理、绿化美化等劳动,适当参加社区环保、公共卫生维护等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初步体验简单的现代服务业劳动,初步形成公共服务意识。

  5.懂得在劳动中遵规守约,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初步养成有始有终、专心致志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6.在劳动过程和日常生活中做到勤俭节约、不怕困难。

  第三学段:5-6年级

  1.懂得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业精于勤荒于嬉”等道理。认识到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体会普通劳动者的光荣与伟大。初步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2.掌握家庭生活中常用的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基本技能。了解家庭常用器具的功能特点,规范、安全地操作与使用。初步掌握基本的家庭饮食烹饪技法,制作简单的家常餐,具有食品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家务劳动能力,初步具有家庭责任感。

  3.进一步体验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生产劳动,能根据劳动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技术与方法,安全、规范、有效地开展劳动,初步养成持之以恒的劳动品质。

  4.主动参加校园卫生保洁和环境美化等劳动,积极参加社区环保、公共卫生维护等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进一步体验新技术支持下的现代服务业劳动,形成关爱他人、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劳动意识和能力,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初步形成社会责任感。

  5.根据劳动目标确定劳动任务,制订劳动计划,并根据劳动过程的进展情况适时优化调整,初步形成劳动效率意识和劳动质量意识,初步形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

  6.在集体劳动中团结协作,提升与他人合作劳动的能力。在劳动过程中自觉遵守劳动纪律,形成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的意识。

  7.在劳动中主动克服困难,初步形成不怕辛苦、积极探索、追求创新的精神。

  第四学段:7-9年级

  1.懂得劳动创造人类的道理,认识到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理解“劳动托起中国梦”的重要意义。领会“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道理。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2.主动承担一定的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进一步加强家政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实践,理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家庭责任意识。

  3.适当体验木工、电子、陶艺、布艺等项目的劳动过程,体会其中蕴含的独特智慧和人类创造力。尝试进行家用器具的简单修理,参与种植、养殖等生产劳动,体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形成初步的职业意识和生涯规划意识。

  4.定期参加校园包干区域的保洁和美化,以及助残、敬老、扶弱等公益劳动,体验以自己的劳动服务他人、服务社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初步形成对学校、社区负责任的态度。体验融合一定智能技术的现代服务业劳动,提升现代服务技能,充分认识现代服务业劳动的性质、特征与独特的社会价值。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意识,提升以自己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责任感。

  5.根据个体、家庭、学校、社区的发展需要,提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制订合理的.劳动计划,并安全规范地加以实施,能对劳动过程与劳动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进一步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合作能力。

  6.强化诚实劳动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形成劳动效率意识和劳动质量意识。

  7.初步具有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意愿,形成不畏艰辛、锐意进取、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精神。

  普通高中:

  围绕职业体验,以日常生活劳动、现场生产劳动体验、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等为主要内容,提高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增强职业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职业学校:

  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围绕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以日常生活劳动、校内外公益服务劳动、现场生产劳动和志愿服务劳动为主要内容,结合专业特点、运用专业技能、依托实习实训,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劳模工匠进校园”等活动,发挥劳模先进示范引领作用,培育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坚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职业信念和“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价值观。

  (三)统筹用好劳动教育资源

  1.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学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为学生创设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食堂劳作、班级环境美化、勤工俭学等劳动实践岗位。尝试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及农作物,让学生认领“责任田”,倡导有条件的学校适当开展养殖。学校要大力发展与劳动实践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广泛开展以劳动实践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工匠进校园、手工劳技展演等活动。将劳动教育活动与相关劳动文化相结合提升劳动教育的文化内涵。学校要在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的基础上,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劳动项目。

  2.拓展整合校外资源。建立以县为主、政府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的机制,统筹全县优质社会资源,建立各行业劳动实践基地,分步建设并挂牌一批县级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满足中小学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促进研学实践与劳动实践教育有机融合,并根据学段特点和本地特色,开发利用好研学实践基地。统筹全县各类优质社会资源,建立“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各行业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构建劳动教育的实践课堂。大力推进职业学校“企业+”校外基地建设工作,形成一批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四)落实劳动教育协同机制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实施机制。推动全县中小学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支撑的协同实施机制,形成劳动共育合力。学校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要求,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对学生加强劳动教育。办好家长学校,指导家庭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引导孩子通过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掌握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各校要积极协调社区、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开放劳动实践场所,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

  (五)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1.探索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以提升学生劳动课程核心素养为导向,县教育局将学生劳动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评价内容要关注劳动强度、劳动效率、劳动时长等实践要素,关注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参与度、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学生表现出来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劳动评价方法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要将学生劳动的具体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

  2.加强劳动实践教育督导评估。县教育局将劳动实践教育纳入督导体系,将学校劳动实践教育实施情况纳入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适时组织开展对各校落实劳动教育情况的专项督导。

  五、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劳动教育工作机制,成立双峰县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教育工作的县委副书记担任组长,由县人民政府分管教育的副县长担任副组长,教育、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文旅体广、林业、水利、工业和信息化、国资监管、民政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劳动教育的内容、途径、方式以及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遴选和使用,办公地点设县教育局,县教育局分管基础教育工作的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

  建立健全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县委、县政府每年至少研究一次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切实解决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和实际困难,确保劳动教育的经费、场地、设备、时间、师资、课程等落实到位。

  2.落实相关保障。支持学校配足配齐国家规定的劳动教育师资,积极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可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家长等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培训与考核;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选先、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同等对待。多渠道筹措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经费,学校可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也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鼓励通过社会捐赠、公益性活动等形式支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活动。劳动教育要坚持公益性原则,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

  3.注重安全管理。各校要探索制定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工作规程,加强中小学生劳动安全教育,科学评估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建立劳动实践安全应急机制,强化安全措施,落实安全责任。学校可采取自行开展或委托开展的形式组织校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实施前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切实做好学生活动管理和安全保障工作。学校开展校外劳动实践教育活动,要与家长签订协议书,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权利;学校委托开展校外劳动实践教育活动,要选择与有资质、信誉好的企业或机构合作,签订协议书,明确委托企业或机构承担学生校外劳动实践安全责任。

  学校劳动教育综合评价实施方案 18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为了更好地抓好我校劳动教育工作,根据《阿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寒假劳动教育指导建议》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明确教育目标,加强组织领导

  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他们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统筹资源,构建模式,形成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把我校创建成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为了有序、有效推进工作实施,实现既定的劳动教育目标,决定成立胜利小学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名单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教导处各学段主任、一至六年级班主任

  二、坚持基本原则,发挥育人功能

  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坚持思想引领。劳动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坚持有机融入。要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

  坚持实际体验。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坚持适当适度。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三、抓住关键环节,开展教育活动

  1、学习生活技能,提高自理能力。引导学生根据年龄特点,学习力所能及的生活技能,利用这个寒假学会1-2项,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提高劳动教育实效性。

  2、开展兴趣劳作,体会劳动乐趣,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兴趣劳动,创作各种手工作品,促进手眼协调、手脑协调能力,体会劳动乐趣,提高劳动技能。

  3、利用家访,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使他们懂得劳动在孩子学习、生活和未来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四、劳动成果展示,评选劳动达人

  1、确立学生劳动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包括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把具体劳动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通过撰写劳动叙事作文,制作手工作品,拍摄劳动实践照片、小视频等方式展示交流劳动教育成果。

  2、开学后,以班级为单位召开劳动教育主题班会,评选班级“劳动之星” “家务劳动小达人”、“手工达人”“种植小能手”等荣誉称号,在全校进行展示评选出学校的“劳动小能人”。

  3、把教师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和班级(劳动)管理情况与绩效考评相结合,有效增强老师们对学生劳动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上交形式:

  1)每个班级每月制作两篇劳动美篇, 在1月31日和2月22日分别以组为单位上传,开学后上交美篇文本。

  2)开学时各学年组收齐《胜利小学学生假期家务劳动评价单》

  相信,通过这充实而有意义的寒假劳动教育,能够激发学生们创新创造,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一定会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珍视幸福生活,珍爱生命自然的好习惯,树立起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

  学校劳动教育综合评价实施方案 19

  一、指导思想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应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

  二、总体目标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三、现状分析

  1、全国劳动教育现状与学生劳动素养堪忧。长期以来,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无论在家庭,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劳动教育都长期被淡化、弱化、碎片化。学校教育中,片面重视书本知识记忆,忽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忽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践应用等现象普遍存在。全国青少年中轻视劳动、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突出。青少年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生活习惯等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劳动教育。

  2、绿然小学实施劳动教育打造劳动教育特色有明显优势。一是集团优势。绿然集团旗下农业公司可提供人力支持、物力支持和技术支持,绿然上千亩传统农业园区和现代科技园区可作为学校劳动研学基地。二是学校场地优势。校内有近二十亩闲置耕地,善加利用,大有可为。三是寄宿优势。学生寄宿生活更利于学校对学生进行生活劳动教育。四是机会优势。我校是射洪市唯一被推荐创建“四川省首批劳动教育实验学校”的学校。

  四、育人体系

  绿然小学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充分结合本校实际,把零散式、碎片化的劳动教育和生活实践有机整合,构建了以家庭为基础、以学校为主导、以社会为依托的“三三三三”式绿然劳动教育体系。确立三大目标,爱劳动、会劳动、勤劳动;开设三类课程,学校劳动课程、家庭劳动课程、社会劳动课程;提供三个保障,全域化的劳动空间、全程化的劳动时间、全纳式的劳动师资;开展三种评价,过程性评价、成果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绿然小学将致力于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完成真实的劳动任务,达成真实的劳动教育目标。

  五、教学内容

  1、家庭日常劳动清单(六个年级家庭作业)

  2、学校日常劳动清单(常规劳动+融合劳动+劳动活动)

  3、学校特色劳动清单(农场)

  (1)农场劳动课程

  (2)20xx春农场种植规划

  4、社会服务劳动清单(社会)

  六、课程实施

  1、学校课程实施

  (1)用好《绿然小学生五育发展报告册》,充分发挥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的导向功能。

  (2)每周一节劳动课,做好备课、上课、教研三项保障。

  (3)开发劳动教育校本教材,将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劳动习惯等教育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形成序列,分段实施。

  (4)把劳动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寝室、食堂、教学区、活动区等各类场地,充分利用文明寝室、五好家园、劳动技能大赛等各种活动,落实全域化和全程化劳动教育保障。

  (5)充分利用生活教师、食堂厨师、保洁工作、学科教师以及集团农业公司技术员等师资力量,落实全纳式的劳动教育师资保障。

  (6)加强学科融合,充分发挥不同学科的劳动教育功能。

  (7)加强“绿然农场”建设,打造亮点,形成特色。要让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多观察,多动手,多研究,多交流,多出力,多流汗。要让学生在农场里掌握劳动的知识,提高劳动的技能,感受劳动的乐趣,体会劳动的不易,享受劳动的成果。

  2、家庭课程实施

  (1)加强家校沟通,凝聚家校合力,重视家务劳动。

  (2)编制《绿然小学生家务劳动指南》,指导家庭教育。

  (3)继续实施周末“五育作业”,充分利用清单,让劳动作业更加序列化,规范化,生活化。

  (4)开展“劳模家庭”等系列竞赛、评选活动。

  3、社会课程实施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研学资源、绿然集团农业资源,精心策划,适时开展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公益服务等关于劳动教育的调查、参观、实践、探究活动。

  七、方案实施

  本方案自20xx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

  学校劳动教育综合评价实施方案 20

  一、指导思想

  中小学劳动与综合实践课程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劳动及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结合运用知识,直接参与的实践性活动。我校围绕着学校、学生的实际问题,亲历问题,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寻找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现在存在的真问题,同时激发教师加强理论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对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解水平和实践能力,开发和积累课程资源,逐步形成我校劳动及综合实践活动的特色。

  二、评价原则

  1.评价的整体观

  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彻到活动中去进行。一方面将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即教师、学生、校外指导教师,家长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并且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以提高他们辨别是非、自我教育的能力。

  3.评价内容的过程性

  即评价要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评价内容应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重视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的宝贵经验的发展价值,通过肯其活动价值,营造体验成功的情景。

  三、评价指标的制定

  根据评价的基本内容制定评价表。主要包括两个纬度的评价:一是活动过程要素,二是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感发展状况。在划分出评价的各种类别后,要根据评价的重点,赋予不同的评价项目不同的权重系数,综合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展状况。

  四、评价的基本的内容

  1.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态度。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活动,是否努力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能否主动提出活动设想、建设,在活动中是否有不怕困难和合作精神等。

  2.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考察学生在活动中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探究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3.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如查阅资料,实地观察记录,调查研究,整理材料,处理数据,操作运用工具,交往与表达等方面的技能、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水平。

  五、评价方式

  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方式,都要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作为评价的基础。在具体操作中,运用“档案袋评定”评价方法。

  “档案袋评定”又叫“成长记录评定”。档案袋内容主要包括:

  (1)活动记录:包括学生记录下自己的行动、发现和想法等,还可以说明为什么选择这项活动,是如何进行的,如何完成的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好的方法进行反思和交流。

  (2)评价资料:活动档案还包括教师或家长对学生活动的评语及学生积累的资料和相关的研究成果等。

  进行档案袋评定应注重以下一些问题:

  (1)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劳动及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它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及进步的喜悦。

  (2)教师应指导或要求学生及时保存活动过程的经历,及时总结活动过程的实际体会。

  (3)具体的评价方式有汇报、成果(作品)展示、活动(或研究)报告答辩、演示、表演、竞赛、评比等。

  六、评价的操作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过程评价和自我反思性评价,因此,评价一般分为平时活动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的综合评价,并注重学生的自评。教师评价也应以定性描述评价为主。

  平时形成性评价一般在一个系列活动结束后进行,主要是自评和互评(或小组评价),侧重于自我反思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一般在一个学期束时进行,是对学生全期活动的表现情况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应把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或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结合进行。教师评价应将近评语与评等相结合。

【学校劳动教育综合评价实施方案】相关文章: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05-27

综合实践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精选5篇)07-20

学校劳动教育评价方案(精选20篇)05-18

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精选12篇)06-11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范文通用04-07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精选11篇)05-12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通用15篇)05-09

中职学校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精选5篇)04-28

学校劳动教育总体实施方案(精选12篇)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