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精选10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优秀的方案,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那么你有了解过方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篇1
为了积极稳妥推进新课程实验,有效实施普通高中学生学分的认定和管理,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普通高中学分认定办法(试行)》等文件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方案(试行)。
一、建立学分认定组织机构
1、学分认定委员会:
主任:x
副主任:x
成员:x各学科高中教研组组长
职责:负责制订学分认定实施方案,全面领导和指导学分的认定工作。
2、学分认定工作小组
组长:x
副组长:x
成员:年级段长、备课组长、班主任(教学班指导教师)、学科任课教师、学生代表。
职责:负责对学分的认定、评定、公示等工作的组织实施。
3、学分认定仲裁委员会
主任:x
副主任:x
成员:办公室、教务处、教科处、政教处、团委等处室负责人、年级段长、高中各学科教研组长。
职责:负责对学分认定工作的监督,对学分认定过程中学生的申诉进行调查、核实以及纠正。
二、学分设置
三、学分认定的内容和办法
学分由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学分认定的基本条件是:
(1)达到一定的课程修习时间(不少于规定学时的2/3);
(2)在学习过程中有良好的表现(依据学习过程记录、学习成果、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等);
(3)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或考查)并成绩合格。
(一)学科模块学分认定
学分分为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均由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模块测试)两个部分组成,我校规定两部分的分值权重为4:6。模块测试以满分100分计,成绩在60分以上(含60分)为及格,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不及格者不取得学分。
1、学习形成性评价成绩(过程表现)(40%)
学习形成性评价成绩包括修习时间、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平时测验等平时过程性表现,累计以满分40分计入总分成绩。
学生修习时间要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2/3以上。因病假、事假未能达到规定时的,在课余时间通过补课达到要求的给予认定。修习时间未能达到要求的不予认定学分。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对课堂的参与程度、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等,有实验操作的学科实验操作的考核也包含在本项目内;作业质量包括作业完成的次数和质量等;平时测验成绩模块学习中间的阶段性测试,可以是笔试,也可以是口试或实验操作等其他形式。
2、学业水平测试成绩(60%)
由学校依据课程标准统一命题(满分为100分),或采用市教育局统一的模块测试卷。该部分以满分60分计入决成绩。
以上两项由学校统一制定评定细则(见附件)。
(二)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
1、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
研究性学习学分以课题评价形式认定。按照《州温七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实施,高一年级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识培训并完成一个课题研究,通识学习部分获得3个学分,课题研究获得6个学分。高二年级完成一个课题,获6个学分。研究性学习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每组控制在5-10人之间。课题立项时,要根据课题大小和难易程度及所需时间来确定学分。其认定依据主要是:
(1)参加研究的活动时间记录;
(2)开题报告和学习方案;
(3)每次课题研究学习活动记录和《州温七中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记录册》;
(4)具体反映成员参与研究的感受、体会、小结;
(5)课题研究学习成果(论文、研究报告、解决问题的方案、活动设计、实物设计、多媒体课件等)。
2、社会实践学分认定
社会实践每学年总的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周,共六个学分,社会实践由学校政教部门统一组织实施,第一学年安排军训,第二、三学年安排参加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参观考察或社会调查。由学校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态度、实践的效果和实践场所书面意见等进行认定。
(1)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有组织、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并且有个人的社会实践记录(如日记、体验材料等),可获得2学分。
(2)社会实践可以在校内或校外进行。校内实践活动可以是值周班活动、社团活动等;校外可以是春、秋游活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校内实践2学分、校个实践4学分。
(3)军训是社会实践的独立内容,时间不少于一周,记2学分。
3、社区服务学分认定
社区服务利用课余、假期时间分散进行,三年内的服务总时间不少10个工作日。公益活动一般安排在每年的`三月学雷锋月,为三个工作日;宣传教育安排在暑、寒假里,为5个工作日;扶贫帮困活动一般安排在课余和节假日,为2个工作日。
学生三年内应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共获得2学分。参加社区服务少于10个工作日的,不给学分。
社区服务以小组或行政班的方式进行。学校依据既定程序和社区提供的相关材料(服务对象及联系方式、服务时间、服务项目、认定签名、服务体会等)认定有效工作日及学分。
4、选修学分认定
学校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学生选修创造条件,并在修习结束后进行考核。选修学分的认定与必修学科模块的学分认定一样从学习课时记录、修习过程反映和课程考核结果三方面来认定。以上三方面均合格者,才能获得相应学分。
四、学分认定的时间和程序
(一)学分认定时间:学科类课程在修习完每个模块后,由学校确定时间组织考试、进行学分认定;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由学校根据情况确定时间进行统一认定。
(二)学分认定程序
1、按规定完成课程(模块)修习并经考试、考核后,任课教师及时向学校提出学分认定申请。
2、任课教师综合学生学习时间、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终结评价等情况进行考核,填写《学科模块学分认定登记表》,并提出学分认定的初步意见。
3、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学分的认定、还须有实践场所、服务对象单位的书评鉴意见和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过程的详实记录等相关材料,由班主任或带队老师进行考核,提出是否予以认定的初步意见。
4、相关科目学分认定小组或年级学科备课组对任课教师提出的初步意见和学生相关资料进行审核。
5、教务处复核。
6、学分认定委员会确认学分。
7、学分认定委员会主任签署认定意见。
8、公示获得学分的学生名单。对未取得学分的学生,学分认定委员会书面通知学生并说明原因。
9、教务处记录学生学分成绩,并存档。
五、学分认定的处理
1、未取得学分的学生对学校认定意见如有异议,可在得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由学生本人向学校学分仲裁小组提出书面复议申请。学校学分仲裁小组提请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复议,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在15日内召集有关教师、认定小组复议,作出决定并相关学生。
2、学生对学校给予其他学生的学分认定如有异议,可以书面向学校学分仲裁小组反映。阐明提出异议的理由并有权得到答复。
3、学生因模块考核成绩不合格而不能取得学分的处理。
(1)可以申请补考,补考时间由学校安排。若补考后的模块考核成绩仍不合格者,可申请重修、改修或放弃(必修课程和有必修学分要求的选修课程不得放弃,选修课程中要求获得必修学分的模块有其他选择的除外)。
(2)重修要在接到不取得学分的通知后1年之内完成,重修所用时间不得与先前修习所用时间累加。同科课程(模块)重修不得超过两次。学生因修习时间不足不能取得学分的,可在补足修习时间后认定。
六、学分管理
1、学校设立学生学分档案,由教务处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妥善保管学生学分认定相关材料,待上级落实信息系统软件后,建立学生学分管理的平台。
2、学校不以学分奖励学生,学生学习成绩特别信优异或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可在“学生成长记录册”或“学籍管理卡”的相应栏目内予以真实记录。
3、合格学分是学生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主要依据,按照规定,高中学习期间学生必须取得相应学分,才能准予毕业。
4、学分认定工作必须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学校学分认定工作应接受学生、家长、社会和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确保学分认定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高中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纲,以各科《课程标准》为标尺,以省教育厅、合肥市教育局《课改实施方案》为依据,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总体目标
1、科学设置课程开设方案,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注重学科整合,形成具有一六八中学特色的课程开设体系。
2、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建立与高中课程方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3、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形成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4、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综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功能,促使学生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健康发展。
三、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新课程实施工作的管理,学校特设课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新课程实施办公室和课程指导小组,学生课程实施活动小组。
(一)学校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其主要职责:承担课程实施的领导和协调工作,把握课程实施方向,提供后勤服务保障。
(二)学校课程实施办公室
主任)
副主任
职责:负责组织新课程的具体实施工作,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指导,经验交流,成果推广验收,与上级课改管理机构保持联系,接受指导并获取信息,制定教师培训计划,负责对课改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
(三)课程实施指导小组
组长
成员
职责:负责组织课程实施的具体研究和操作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组织各科教师进行课程的实践活动;总结经验教训,收集课程个案,做好课程实施成果的收集、分析和整理,与第一线参加课程实践的教师保持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提出调整意见。
(四)学生课程实施协调和联络小组
组长:学生会主席
副组长:学生会副主席成员:各班级班长、团支部书记、学习委员
职责:负责学生在课程实践中的意见和建议的.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有关信息,及时组织学生参加有关课程的实践活动;向参加课程的教师提供课程个案,协助教师做好个案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工作。
四、具体措施
新课程改革涉及面广,是一项牵动学校整体的全面改革,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理论为支撑,以专家支持为依托,以实践研究为主轴,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及管理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1、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保证新课程的实施
(1)建立例会制度。在课改领导小组领导下,具体负责课改实验的研究,组织管理、协调和实验,利用每大周一次的备课组教师例会和教研活动,总结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2)建立教学研讨制度。在课改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教育教学部、年级管理委员会定期组织教学研讨课,积极探索新课改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3)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载体作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组织家长听课、座谈会、交流会、咨询活动等,使家长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
(4)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5)完善教学奖励激励制度。课改领导小组组织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教学评比活动,对课改中成绩突出的教师予以精神嘉奖和物质奖励。
2、抓好教学研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将课题研究与“课改”实验结合起来进行。确立课程观念,切实改变课程功能。
(2)理清课程结构,实施课程整合。着力于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
(3)开发课程资源,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优化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学生在“差异发展、体验成功”中,学有特长,发展个性。
3、完善评价和考核机制
(1)完善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机制,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a、在评价过程中,把对学生的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起来,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b、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单纯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把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及学生的自评结合起来;采取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书面考试、口头测试、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实现评价形式地多样化;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导向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方式,完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对新课程的内容、结构、实施方式、操作途径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做到课课有反思,周周有回顾,月月有积累,期期有总结。坚持平时考核和集中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与领导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3)教育教学部、教研组、年级管理委员会应及时收集处理教师、学生的反馈信息,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具有一六八中学特色的课程评价机制。
4、完善保障措施。
(1)实行经费倾斜政策,选配文化素养较高、业务素质较好、教学水平较高、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承担课改任务。
(2)确保学校经费优先用于开展活动,师资培训,课题研究、设备添置,教学奖励等,保证课改工作顺利推进。
高中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篇3
一、问题的提出及成因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的课程资源,为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学校的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开发的课程。新课程内容加强了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自立和科学探究精神。校本课程是对现有课程资源的补充和延伸,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营造一个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个性化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人的培养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学校教育的一个新的支点。我们觉得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生物学科的是一门最贴近人们生活的自然科学,学生通过对生物学的学习,能够深入了解大自然生命的奥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从新课程改革以来的四次高考分析可知,生物学的各项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考查内容的分值占生物学科总分值的比例由20xx年的44%提高到20xx年的66、7%。由此看来,只局限于现行教材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因此,进行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也是势在必行了,本课题也就成为当今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的着眼点。我校生物实验室条件的完备,校园网络的改善,新农村生态基地和星海湖生态旅游基地的建立以及当下石嘴山市正在大力打造新型园林化的工业城市等等,这一切都为本课题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现状
《生物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学教学的传统做法,这些都给校本课程的开发留下了较大的空间。虽然在一些地区(如山东、江苏、广东等)的一些学校已有一些成型的经验和做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制约,校本课程建设仍处于初始探索阶段。尤其对高中学校来说,如何在高考升学压力下,根据学生全面成长的具体需要,建设好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始终是急需解决的实际课题。就我区、我校来看,现在没有一套适合于我校的生物学校本课程教材。
二、预设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任务是开发并撰写适合我校学生需要、体现办学特色、符合我校及本地区实际,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的校本课程教材,并研究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校本课程教材的撰写拟以现行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与生物学科高考相联系,以学生感兴趣的生物学问题和生物学知识为编写内容,更好地体现“趣味性、探究性、实效性、同步性、开放性、选择性”的研究目标。拟包括三大模块即:高中生物怎么学、高中生物的趣闻趣事、趣味生物探究实验。
(一)高中生物怎么学
1、通过本专题的探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生物学的技巧和方法。
2、使学生提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迅速提高生物学成绩,进一步达到多学科的交叉,从而提高综合能力。
3、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灵活的将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促使身心健康发展。
(二)高中生物的趣闻趣事
通过对高中生物中趣闻趣事的`了解,让学生对高中生物中的一些难点、比较抽象的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知;通过本课程也使高中生对自己日常行为不好的方面有所了解,并使其积极纠正;也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生物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生物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生物是一门丰富多彩的学科,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生物的有用性及其社会价值。
(三)趣味生物探究实验
1、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通过对课本知识与现实情境的有机整合,开发出学生既有兴趣又能学以致用的生物实验,实现对学科课程资源的充分挖掘,让学生在做中学,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本课程拟以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进行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动手操作,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使知识和技能真正成为可以随身携带的财富。养成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的精神。
3、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对现行教材中的一些科学研究方法有更深刻的认识,初步学会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和实验设计方法。
三、基本的研究思路
(一)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用时约两年半时间(20xx年2月—20xx年10月)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2月—20xx年5月)
1、组建课题小组,做好研究分工,制定实施方案。
2、确定实验对象:高二年级11个理科班。
3、进行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属于校本课程的问题)再进行汇总、分析、讨论制定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框架内容、操作程序。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6月—20xx年2月)
1、调研、收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课题前期背景情况调查
2、对子课题部分内容进行尝试性的编写——研讨——修订——试用——反馈——修订——评价——交流—总结
3、陆续完成子课题的编写——研讨——修订——试用——反馈——修订——评价—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3月—20xx年10月)
1、汇集完成本课题的编写、评价,进行校内成果研讨鉴定,根据鉴定意见进行修改、补充、整理出书,课题组完成专门性总结
2、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资料,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3、召开结题会议,进行课题工作总结,聘请专家评审,修改课题报告
4、结题材料及研究成果装订成册或书上报
(二)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1、课题组成员
负责人:陈维强
成员:耿占荣、杨玉芳、陈维强、马桂兰、吉义东、王永峰、刘春辉、于洋、孟进、宁春晓
2、课题组成员分工
陈维强负责课题申报,管理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的全面工作,负责活动内容的记录、活动过程的拍照、摄像、外出参观考察的行程和食宿安排等事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和后期研究报告。
陈维强、耿占荣、杨玉芳负责课题实施方案的策划、制定,课题实施的组织、管理、协调及研究成果的汇总、上报及课题研究经费的筹措等工作,参与校本课程的《高中生物怎么学》模块的编写、试验、总结等相关工作。
王永峰、孟进负责学生问卷的设计、调查、统计分析及资料的收集、整理,并参与校本课程的《高中生物的趣闻趣事》模块的编写、试验、总结等相关工作。
于洋、刘春辉、宁春晓负责学生参加校本课程的心得体会、研究性学习报告、调查及小论文、制作的各种模型的计划、实施、收集整理等工作,并参与校本课程中《高中生物的趣闻趣事》模块的编写、试验、总结等相关工作。
吉义东、马桂兰负责有关生物实验和实习考察等实践的设计、准备、实施及分析,并参与部分校本课程中《趣味生物探究实验》模块的编写、试验、总结等相关工作。
(三)课题的管理
本课题由学校领导负责监督指导,课题负责人组织实施,学校负责管理。课题成员分工协作,请专家和有关教研人员指导,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经验、分析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修正。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包括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文献法、试验法和走访参观。
1、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就是要创造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其特点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本课题组通过对学生的进行兴趣和需求调查,进行分析,设想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研究思路、操作计划,进行论证,修定完善,然后按照计划进行收集有关资料、专家咨询、调研等准备工作,之后再试编写——研讨—反思——修订——试用——反馈——修订——评价—总结,最后形成成果。
2、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主要是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了解校本课程实施结果,通过调查的数据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生物校本课程实施后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情况,为教师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校本课程提供了依据。
3、数据分析法当前,通过对各阶段学生纸笔测验或调查结果的分析仍然是研究和评价校本课程建设情况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数据分析过程中要注意客观性和科学性。
4、文献法因为我计划编写的内容大多数没有现成的教材可参考,需要通过大量查阅文献,
5、试验法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在编写前后需要反复的进行试验,根据试验反馈的信息,再进行反复修改,逐步完善。
6、走访参观通过走访参观校外生态基地、种植或养殖专业户,科研院所等,可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和经验。
五、预设的研究结果
预期本课题研究成果:
1、汇编成册的《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试用)》教材。
2、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
3、学生在进行校本活动中的成果:学生参加校本课程的心得体会、研究性学习报告、调查及小论文、制作的各种模型等。
4、教师参与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心得和经验、教学设计、案例论文等册子及优秀教学课件。
5、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中期研究报告和后期研究报告。
高中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篇4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校本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将依据国家基础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校“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了一切学生发展、为了发展一切学生”的育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及教师的资源,认真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验。
一、课程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使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科学、体验生活、走向社会,促进学生爱科学、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通过实施校本课程,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思维能力,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育观、课程观的更新,改善我校的课程结构,结合本地资源,完善和丰富校本课程。
1、学生层面
初步学会如何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知道怎样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并组织实施;会对自然、生活、社会及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尝试进行生产劳动,体验劳动和技术实践过程;会自主地与活动相关的社会部门与个人联系,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学会自我管理,初步转变学习方式,体现“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学生形象和“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办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多元(差异)发展。
2、教师层面
通过对活动的参与、组织、指导和管理,转变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培养一支“一专多能”型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化成长。
3、学校层面
探索一条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子,建立并完善一套较为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校本课程的设置模式,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品位以及完善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
二、教学原则
1、综合性原则。在活动中,既要对以往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综合;也要关注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性原则。强调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自主性原则。强调学生自主选择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实践和表达结果。教师的指导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4、开放性原则。强调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在时间安排、主题确定、方法运用、活动操作和成果表达等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5、过程性原则。关注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表现,关注不断生成的新的目标和主题,关注实践活动的方法、态度、体验、诚信等。
三、主要措施
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动员全体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2、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制度,以规范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工作,使校本课程开发纳入教师业务考核中。
3、以教研组为单位确定本科组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
4、评估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确定课程开发的重点。
5、动员全体教师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开设校本课程。
6、充分发挥校本研训的作用,整合各科组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共同开发校本课程。
四、课程结构
按课程开设的培养目标分为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生活技能类、身心素养类、艺术修养类、信息技术类、学科竞赛类七大类。
人文素养类:通过人文文化的学习,提升学生人文文化品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能力。
科学素养类:通过各种科技自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考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生活技能类:通过生活知识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提高学生生活的质量。
身心素质类:通过体育项目和心理健康辅导,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艺术修养类:通过艺术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
信息技术类:通过学习电脑操作知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学科竞赛类:以学科竞赛来培养学生进取创新精神,科学探索精神。
五、选课方法
1、向学生宣传实施校本课程的意义,激发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学校向学生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让学生自由、自主选择课程。
3、先按正常教学班统计学生选课情况,再根据学生第一、第二志愿,学校调整各校本课程科目学习人数,原则上组班不超过50人。
4、视学生选课情况及场地限制,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校本课程。
六、教学评价
(一)评价原则
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学校遵循重过程、重应用、重亲身体验、重全员参与原则。
一要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将评价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全过程,重点评价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参与与体会。
二要注意评价内容的丰富性。根据学生在校本课程中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实践体验、方法和技能的掌握进行全面评价。
三要注重评价的激励性。结合学生的活动过程及研究结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组织与学习环境。
四要强调评价手段的多样性。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书面材料评价与学生口头评价、活动展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
(二)评价内容和方式
1、学生的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通过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异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2、教师评价
学校原则上要求全部教师都参与校本课程的实施工作,因此,教师校本课程参与工作作为教师的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每学期末,学校教务处负责考核,对认真开展教学和指导工作的教师发给一定的课时补贴。对教师工作考核的标准是: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作品及在活动中、竞赛中取得成绩的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考核,记入业务档案。
3、对课程的评价
对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要求主要包括:师生积极参与,主动活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广泛交往;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设置合适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能与学科课程整合;活动与社会、家庭有机联系;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活动气氛活跃、愉悦;学生乐于表现自己,发表见解;在活动中教师起组织引导作用。
七、课程管理
(一)组织机构
1、成立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
(二)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负责组织落实、协调、检查校本课程进行中的事务性工作。
(三)日常管理机构
1、教务处
(1)制定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课时计划,加强校本课程师资管理,指导各年级组、备课组制定实施计划。
(2)落实各班指导学生了解各门学科,并做好学生选课,以便于对全校校本课程进行规划。
(3)根据计划安排校本课程的课时和教学(活动)场所。
(4)加强对每位教师开设课程的指导与测评,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
(5)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2、年级组、班主任和上课教师
(1)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日常管理,协助教务处做好课程的实施、评价认定工作。
(2)对学生进行活动的安全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等。
3、教研组
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八、教材建设
教师可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
1、自编教材;
2、选编教材;
3、选用优秀教材;
4、拓宽现有教材。
九、课程保障措施
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的组织、实施、管理、考核、存档、教师培训与考核奖励等,负责校本课程实施基地的建设、与外界的联系和沟通及活动的各种协调工作。
1、师资队伍管理。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工作情况是学校对教师进行业务考核、评优评先等的重要条件,工作成绩也记入教师业务档案,根据各教师的实际指导情况计算工作量,并以学期为单位折算一定工作量。学校教务处设一名专职教师,负责校本课程的整体规划、常规组织管理与教学工作。
2、学生档案管理。学校建立规范的学生活动档案,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对学生参与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3、课程资源管理。学校重视图书资料、师资配备与培养、校内活动场所建设、活动基地建设等课程资源的建设。
4、诚信安全教育。学校在活动开展前,通过班级分散教育和年段集中教育,由专职教师、各职能部门、班主任和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诚信安全等教育工作,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
5、课程的研究与建设
对于校本课程的实施,尽管学校以前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经验,但不规范;尽管学校的有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探索工作,但不系统;绝大多数教师对校本课程实施的准备不是很充分,学校把校本课程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进行操作也不是很有把握。因此特别强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如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实施策略研究、过程管理的研究、评价与考核的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课程实施实效影响因素的研究、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系的研究等等。
十、步骤与措施
1、准备阶段(第1、2周)
主要任务是启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作好思想、人员、组织、教学的准备工作:
A、制订方案、健全制度;
B、评估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确定课程开发的重点;
c、教务处发放校本课程申请表和参考选题;
D、教师确定校本课程选题,申请表交教务处;
E、教务处选配校本课程教师;
f、教师挖掘教材资源,选择或编写教材。
2、实施阶段(20XX年9月第三周起——20XX年6月)
A、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学生自由、自主选择课程;
B、统计学生选课情况,调整各校本课程科目学习人数;
c、教务处确定校本课程的形式,开课设节:
D、教师制订学期计划,上交教务处检查;
E、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校本课程;
f、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研讨教材教学策略,提高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G、定期检查、记录、测试,反馈实验情况,对出现问题进行调查与诊断;
H、教师按学期对教材内容、教材的使用、学生学习效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评价。
3、总结阶段(20XX年6月)
A、教师整理好讲义和全部实验材料;
B、教师写出校本课程分析报告,进行反思性评价;
c、教务处发放学生问卷,对教师进行评价。
高中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篇5
一、课程定位: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我们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键在于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究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而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开发一种新的课程类型,来实现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二、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探究,提高基础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水平,夯实“终身学习”的基础。
2、分年级目标:
高一年级:
(1)开设科学系列讲座。通过科学系列讲座,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奉献祖国的精神;逐步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2)逐步形成打破学科界限看问题的意识,初步了解科学实践、社会实践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基本的技能。
(3)通过课题型课程初步知识的介绍以及小课题研究的实践,使学生初步了解课题研究的最基本的思路和方法。
高二年级:
(1)在专家学者的亲自指导下,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培养选题的能力,搜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撰写课题报告,表达交流研究成果的能力等。初步掌握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促进学生乐于探究的积极情感体验的形成。
(3)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和成果共享的意识。
高三年级:
(1)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能根据“课题型课程学生记录手册”、论文等资料,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反思、评价和完善。
(2)养成共享成果的习惯,主动向低年级同学介绍自己进行课题研究的体会,提供有关资料、作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3)努力把“课题型课程”学习中的体验和感悟迁移到日常课程中去,养成质疑、探索、尝试研究的习惯。
在具体实践中,我校并不拘泥于上述设定好的目标框架,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允许学生跨年级进行课题研究,充分体现课题型课程多层次、个性化的特点。
三、课程理念:
1、在课程目标上注重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
“课题型课程”旨在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2、在课程结构上构建模块,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课题型课程”是一门必修的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课程,但并不是说所有学生的学习内容都是相同的。要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潜能,设计供学生选择的各种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在课程内容上体现前沿性、主体性、实践性
选择当今世界范围内,日新月异的新技术革命,促使全球经济、社会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发生重大的变革的前沿性内容作为“课题型课程”的内容,以弥补基础型教材的不足。课程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的提升,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加研究实践,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探索、实际操作,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体验,锻炼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课程实施上注重名师点拨,倡导自主学习
通过名师的科学系列讲座,为学生播下科学的种子;通过名师的言传身教,感受他们科学的价值观、道德情操等人格力量和走在时代前列的学识。强调“课题型课程”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5、在课程评价上强调发展性评价,促进师生发展
“课题型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倡导评价方法的多元化,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实施评价。重视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调节改进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课程开发意识的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等。
四、课程设置:
“课题型课程”在杨浦高级中学高中三个年级开设,主要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在高一和高二年级,教务处每周还专门安排了2个课时给“课题型课程”,主要用于科学系列讲座以及各类辅导报告、学习交流等。
高一年级:
(1)聘请大学及知名企业的专家学者给学生开设“科学系列讲座”、组织我校学生到上海市教育电视台参加专家的“世纪论坛”等活动。原则上每个月1~2次。
(2)由学校“课题型课程”领导小组成员以及“课题型课程”教研组的成员给学生开设有关“课题型课程”的`专题辅导讲座。
(3)建立指导教师队伍,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指导教师由高一年级的所有教师组成,邀请部分学生家长参加。由学校负责每个班级安排3名左右的教师和部分家长,负责这个班级的课题指导工作。对于老师不能指导的课题,可以由老师推荐其他教师或家长参与指导,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其他班级、年级的教师作为指导老师。
在高一年级,学校对学生的研究成果不做具体的要求,只要学生认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课题型课程”方面的各类活动,积极进行了一次小课题的实践活动,无论是否得到研究的结果,都可以通过学校的考核。
高二年级:
(1)专题讲座。由学校聘请的专家给学生继续开设科学系列讲座;由学校的教师以及教育科研人员给学生开设各类研究方法方面的讲座。原则上每个月1~2次。
(2)学校聘请50名左右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导师团,每个导师再由学校选聘1~2位本校指导教师共同组成课题指导小组,公布课题的研究方向,吸收3~5名学生组成课题组,从提出问题、确定课题开始,历经一个完整的课题研究过程。时间跨度为1年,参与的学生占高二年级学生总数的30%左右。
(3)高二年级的其他70%的同学在年级教师的指导下,也要组成课题小组,开展课题研究,要求与专家学者组成的课题组相同。
高二年级的学生要求以课题组为单位经历一个完整的课题研究过程,撰写出课题研究的报告。对于哪些因为客观原因无法完成的课题,也要写出已经完成的部分以及后续工作无法实施的原因。只有按规定完成学校要求的课题组,才能通过学校组织的考核。
高三年级:
(1)由学校的教师以及相关的专家给学生开发方法论方面的讲座,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
(2)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总结和反思。对在课题研究的某些环节做的比较突出的学生,学校帮助他们进行提炼和总结,形成案例。
(3)推荐部分学生担任高一、高二年级学生的合作学习伙伴,通过言传身教,带动低年级同学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五、课程管理:
1、“课题型课程”组织管理概况
2、课题研究组织实施流程图:
3、教学过程的管理
(1)对教师的管理
教师的管理由教务处和科研室共同负责。
定期召开指导教师会议,了解各个课题组的进展情况和教师指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规划下一阶段课题型课程的工作。
与导师团的成员保持经常的联系,从他们那里了解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征求他们对我校课题型课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向他们介绍我校课题型课程进一步的设想和措施,加强相互之间的了解与沟通。
(2) 对学生的管理
组织新老结对活动。参加过课题型课程的学习,是学生高中学习生涯中一笔十分贵重的财富,这笔财富既属于他个人,又属于全体同学。在新一期课题型课程课题组成员确定后,让这些同学与新课题组成员新老结对,介绍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体验、成功的经验、经历的挫折、搜集资料的方法、应注意的问题甚至提供自己拥有的资料等等,帮助新课题组成员尽快进入状态。
组织课题研究系列活动。根据学生研究活动的进展,有目的地为参加课题研究的学生举办若干次的系列讲座和活动,如解决学生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的讲座,观看有关科学研究的影像资料,学生研究情况的交流等,以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理顺研究思路。
重视对研究过程的视导。要求学生研究开始之前要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开题报告或研究方案,对每一步的研究过程进行详尽的规范化的记录。了解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与导师和本校指导教师之间的关系状况,帮助解决发生的问题。
(3)对资源的管理
对各研究专题所需的设备、仪器、材料进行登记造册,由教导处进行统筹管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由教导处合理安排和调配课程资源,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做好物质保障。
充实图书馆的图书资料和电子阅览室的软、硬件设备,给学生提供研究的便利;添置了一些课程研究必须的实验设备;列出专项经费,保证课题型课程的正常运行。
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相关的图书馆、实验室联系,利用他们的图书资料、网络设备、实验器材,帮助学生进行课题研究。
(4)网络管理平台
构建学校“课题型课程”学习的平台,通过网络为学生和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便利,同时实施网上管理。
六、课程评价:
1、评价的原则
“课题型课程”评价遵循的具体评价原则有:重视探究的过程;重视学生的经历和从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重视评价的改进和激励功能;重视多元化的评价。
“课题型课程”的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研究的最终成果,学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能力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等都是评价所特别关注的。
2、评价的体系
略
高中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篇6
历经三年试点和两年多的筹备,《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下称《方案》)近日发布,其核心就是“减少必修,增加选修”,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选择权。
浙江省教育厅从下半年开始筹划研究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基本思路就是“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构建重基础、多样化、可选择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根据此次出台的方案,浙江省高中必修学分将从116学分减少到96学分,选修学分从28学分提高到48学分。选修课学分比提高到总学分的三分之一,每学期选修课程课时比例不少于总课时的20%。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在解读这份新方案时表示,此举意味着把更多的课程学习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选择权交给老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选择权交给学校。
“这是一次循序渐进的课程改革,与高考无关,但希望能变成浙江教育界自下而上的文化自觉,希望浙江高中生能提早规划未来。”该省教育厅人士称。
但是,走在浙江前面的改革实践看起来并不乐观。
江苏省早在2005年开始新课改试点。实施一年之后,江苏省教科院2006年7月的一份调研报告中指出,很多学校采用新旧两套课程体系并行的办法,反而加重了师生负担。而校方的理由是,完全采用新课标“怕影响高考,家长有意见”。
“新课改在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提升素质方面效果不大。”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魏所康研究员表示。
此次浙江省的方案提出,将把高中选修课程纳入高考招生改革评价体系,对高中阶段具备相关选修课程学分或相关选修课程成绩优良的考生,高校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予以录取。这样的措施似乎有利于扭转“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但力度显然还不够。
“如果没有体制、机制上的突破,新课改难有大动作。”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胡瑞文指出,要推进新课改,就必须突破现行的高考制度。
此前江苏、天津、浙江等地针对新课改推出的高考方案,力图把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录取之中。但在统一高考、集中录取的框架下,方案并没有受到高中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缺乏与新课改对接的整体性高考方案,表明教育主管部门并未将新课改与高考改革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考虑,新课改的推出有草率之嫌。这种割裂的做法,表面看来使改革容易推行,实际上恰恰使新课改与高考改革都走向复杂化。
胡瑞文认为,与新课改相配套,应该同时进行高中教育和高考招录制度的改革。比如,在浙江等民营经济发达的地方,可以让民办高中根据办学特色而不是中考成绩来自主招生,分流一部分有兴趣特长的学生。在此基础上推进高中新课改,将更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加强素质教育。
胡瑞文表示,目前高考的命题权已经下放到省,为上述改革创造了条件。
高中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篇7
备受关注的新课改实施方案终于浮出水面。昨日,省教育厅公布了《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吹响了全省新课改的集结号。据悉,从2010年秋季高一年级起,四川省普通高中学校将全部进入课程改革,届时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也将同步出台。
2003年教育部制定并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后,高中新课程实验于2004年启动,已在海南、广东等省实行。日前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意见》,按照教育部的部署,经省政府同意,从2010年秋季高一年级起,四川省普通高中学校将全部进入课程改革。在此意见的指导下,省教育厅昨日下发了全省的实施方案。
适应选课挣学分
高中要分设行政班和教学班
新课改较目前的教育模式最大的区别就是实施学分制,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按照教育部的规定,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高中生三年中获得规定的144学分方可毕业。
记者注意到,目前,省教育厅下发的《方案》中并未对具体学分进行规定,要求各地根据课程设置方案要求制定学生学分管理办法,真实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省内各地教育发展程度不一,为此从政策层面无法太细地规范,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省教育厅要求各地学校要推行适应新课程教学特点的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校制定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为学生选课和制定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这意味着,高中学生们可以像大学生那样跨班选课,课堂和教室也将流动起来。
由于老师们上课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该负责人表示,新课改将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模式。据悉,省教育厅也将于近期开始组织全省高中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
新的评价体系
家长、社区都能参与评估学校
新课改的另一大亮点,是要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按照教育部的'新课改规定,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获得2学分。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
《方案》要求,今后,学校要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构建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同时建立和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探索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
据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将大幅改革外,学校和老师的评价机制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今后,学校办得好不好也不是学校自己和教育部门说了算。以新课改为契机,四川省将引导社会各界对高中教育正确定位和正确评价,逐步建立家长、社区参与评估学校的机制。
高考将巨变
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明年公布
明年实施新课改后,2013年的高考必然发生重大变化。
《方案》特别强调,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要以素质教育为主题,深化教育评价、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测制度。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改革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制定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科学的高考和高校招生录取选拔评价办法。
记者了解到,为保障新课改的实施,四川省将成立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家指导组,各地还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省本级财政将增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经费额度,重点用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骨干培训、课题研究以及组织实施等。
由于实施新课改后,招生考试模式也将发生重大变化。据悉,全省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将于2010年秋季新课改正式启动时公布。本报记者汪玲
连线
成都
学分挣够可提前毕业?
记者昨日从成都市教育局了解到,他们目前还未接到省教育厅有关新课改的最新文件,有关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办法也还未出台,但准备工作早已启动。
40校级干部年底到沿海取经
今年暑假期间,市教育局和四川师范大学签署了教育战略合作协议,在教育科研等方面加强合作。今年秋季开学,有9名川师大教师被派驻中学。被派驻成都七中的川师大数学与软件学院副教授李昌勇告诉记者,明年高中新课程改革后,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体系都发生了变化,有些选修课甚至会涉及大学教学内容,此次进入中学正是为新课程改革做调研。
另外,40名成都校级干部将于今年12月被市教育局送到上海和苏浙地区的学校挂职锻炼。不少成都校长告诉记者,过去后的首要任务便是学习借鉴新课改的经验。
学校也在自行准备课改。首先把师资准备好。盐道街中学校长郭良君告诉记者,对教师来说,改变以前的上课方式并非一夕之功,也要有适应的过程。现在学校正在对教师进行理念培训,还购买了有关新课程改革的书给教师们看。
学分制并不意味着可提前毕业
省教育厅在试行办法中提到,将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在大学里,学生如提前修满学分可以提前毕业。是不是意味着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在高一或高二时就修满学分而提前参加高考呢?
估计不会。相关人士告诉记者,高中实行的学分制估计为学年学分,即每年都有固定学分要求,对应固定的课程。目前,在其他已实行了新课程改革的省份,也没有学生提前修满学分毕业的规定。
综合素质纳入高考有难度
新课改后,学校要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构建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今年,实行了新课改的山东省制订的29条高考录取退档理由中,有综合素质评价低这一项。
四川是否会制订这样的政策?现在还不清楚。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而四川一些大学则表示,从目前在其他新课改地区的录取情况来看,对综合素质评价并不是太看重。综合素质评价能不能如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这依然存在疑问。对此,省市教育部门都表示,这一问题也将成为调研组今后集中研究的问题。
高中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篇8
我校全面推行教改一年多以来,课堂教学有了一定程度地改善,满堂灌的单边教学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师生关系日益融洽,学风校风显着改良。
11月23日,我校举行了全市公开教学活动,组织了教改促学校发展研讨会,市教育局陈兴初局长、陈华副局长,基教科陶冶科长,教研室陆为农主任、王金海副主任,以及市内外学校名师来校参加了活动。与会领导和专家观摩了我校教育教学活动,给我校教改工作进行了分析指导,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我们的收获主要在学的一头,而在教的一头却远不如我们的设想,一个突出问题是,教改未能真正促使我们的老师在教学思想、教学行为等方面发生真正的改变,不仅如此,在一些教学常规方面我们反而削弱了,教学钻研不到位、教学环节不严谨、教学基本规范不执行的现象还是较为普遍的。不解决教的问题,我们的课改无法持续也难见成效,对学生的发展来说也是一种伤害。在这次研讨会上,市教育局陈华副局长有一句话是我们要警醒的:“某种程度上教师的基本素养已经成了当前课改的一种严重制约。”如何改变目前这种局面,是我们下阶段课改工作的着眼点。
从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出发,切实把握下阶段我校课改工作追求的目标、贯彻的思想、遵循的思路和采取的举措,是我校下阶段教改工作的中心。
一、目标。
教改目标:实现两个转变发展学生三种“学力”。
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实现教师由“敬业”向“精业”的转变,二是实现学生由“敬学”向“乐学”的转变;
发展学生三种“学力”,一是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二是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思想。
牢固确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在教改实践中不折不扣地贯彻这样的思想。
1.坚持正确的教改方向,一切教学设计、组织和行为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学来展开实施,在教学中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遵循学科教学规律,苦练教学基本功,深于研究教材,精于掌握教法,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3.坚持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的理念,助长学生的学习自信,消除学生的学习挫败感,引导学生学会、会学、乐学。
4.坚持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策略,从我校学生学情出发,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坚持进步就是成功的质量观,不断分层,不断分类,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三、思路。
(一)教师工作思路。
1.克服三大问题:业务功底薄弱教学准备不足,教学思想保守教学方法单一,人格魅力欠缺师生距离较远。
2.落实以下几条:
第一,围绕“进度以学定教、目标锁定基础”这个核心对教学内容和要求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处理,确保学生学得了、学得透、学得牢。
第二,下大力气钻研教材钻研考纲,迅速提升业务素养,每次走进课堂必须做到吃透学生、研透教材、悟透教法;
第三,在深耕教材的基础上,坚持学案导学、问题引领的课堂思路,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做一个出色的课堂教学组织者;
第四,变布置机械的作业为灵活的学习任务,还学生更多的课后学习自主权,保障学生“先学”这个环节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先学”这个环节教师要深度参与。
第五,及时完成常规业务,深入把控学情,围在学生身边,第一时间给予学生检查督促辅导答疑。
(二)学生学习思路
1.克服三大问题:信心缺失,无序盲目,学习被动。
2.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人人要有阶段性的具体进步目标,目标不是达到怎样的分数,而是掌握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解决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第二,每天每课学习任务明确具体,有完成任务的时间和空间,学习任务完成必须及时并讲究效率;
第三,小组合作学习形成机制,分工、互查、互助、互评每天每课要进行,定时定点定要求。
(三)课堂教学思路
1.克服三大问题:针对性不强,参与度不高,收获不明。
2.贯彻一条:全面实施我校课堂教学师生行为规程。
贯彻规程把握三点:
第一,先学要真学,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要有责任有压力;
第二,任务问题化,问题要抓准抓牢,问题抛给学生,围绕问题大胆放开教学过程,展开自主合作探究,用学生学的思路而不是教师教的思路来主导课堂教学过程。
第三,建立大课堂理念,把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环节构建成一个课堂教学的有机整体,全面把控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四、举措
1.健全集体备课制度,提高集体备课的准备程度和研究问题的深度,确保集体备课聚焦问题、聚焦教法、聚焦课堂。
教务处推出集体备课细则要求。
2.成立学校文科教学研究室和理科教学研究室,加大听课力度,全面推进课堂教学行为规程。
文科教研室:主任,季正荣;副主任,王友标。理科教研室:主任,赵雪英;副主任,殷建平。
成员由行政、骨干教师、外聘名师组成。行政成员每天至少听一节课,并做好认真的课堂教学贯彻分析。
3.全校推行学生问题讲堂。通过问题讲堂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理顺年级学生学科研究会的组织机制,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利用双休日晚走或提前到校的时间让学生和学生进行学科问题研究成果分享。
问题讲堂教师做到指导、到位但坚决不讲。
4.推进班级图书馆建设。做到专人负责、半月交换、定时保障、方便阅读、竞赛促进。
每个年级每周至少保证两个时段的阅读。
5.实施高三年级学科调研制度。学科调研每周汇总一次,全面检查每周计划的落实情况,部署下周工作安排。
语文:x。数学:x。外语:x。物化生:x。政史地:x。
6.规范班会课工作制度。由政教处黄建新主任带领三个年级部制定班会课要求,形成班会课评比工作机制。
五、下阶段着力推进的几项工作
1.继续邀请市局有关专家和校外名师深入探讨教改思路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策略。
2.广泛开展以学科为主体的校际交流研讨活动。
3.狠抓教师业务培训,加大中青年教师业务基本功考试力度。
4.精心部署年度学生学情调研和学生评教活动。
5.高质量策划组织师生艺术节。
6.改进学生管理,促进学生自主管理,在管理上变硬的管理为软的管理。
高中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篇9
为营造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推动高效课堂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决定开展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为确保活动有序、有效开展,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通知》精神,促进教师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增强教学改革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探讨素质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新课程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周寒
副组长:卓乃筹
成员:王太忠 舒 白 杨炳新 各教研组长
2、工作小组
文、理科组组长及成员见下表
组别 组长 成员 学科
文科科组 舒白 刘义、苏平良、谢连胜、李自然、卓乃筹 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
理科科组 杨炳新 陈洪涛、蔡义春、陆宏国、苏秀忠、曹子阳、翁迪俊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艺术
三、参赛对象
35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为主,全体教师均可报名参赛。
四、活动主题
深入研讨有效课堂教学
三、比赛内容
1、教学设计:占30%,评价标准详见附件1
2、课堂教学:占70%,评价标准详见附件2
四、竞赛安排
第一阶段:推选阶段(第6周10月8日——14日)
各科组在一周时间内组织选拔,选手产生方式由科组自行决定。
名额分配:语文、数学、英语科组各派2人参赛;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和艺术科组各派1人参赛,共计14人。(物理空缺名额可安排给化学或生物)
第二阶段:比赛阶段(第7周至第8周即10月15日——28日)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时间另定)
五、活动要求
1、本次比赛活动各学科参赛选手上课安排与“推磨课”相同,体育、艺术科自选时间;各科组要认真组织好本组教师参加听课,欢迎跨学科听课。
2、各科组长将参赛教师的授课内容、年级班级、节次于 10月13日前上报教科室杨炳新处。
3、参赛教师所报课题须按当天当次课时进度上报,不得重复旧课。
4、每一位参赛教师要以积极认真、精益求精的态度设计好参赛教案并准备好多媒体课件上好优质课。参赛教师每人要准备好教案,并用A4纸复印好九份,发给评委人手一份,课后将一份教学设计交教务处存档;教案、上课课件、说课稿的.电子文稿发到教科室室邮箱。
5、所有评委提前三分钟到堂,不得迟到缺席(有课的请提前调好),要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给每个参赛选手打分,且填好综合评价量表,并在课后当堂交给组长。
六、评分细则
详见附件1、2
七、奖励办法
1、名额分配
文、理科各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其余参赛选手均为优胜奖。
2、物质奖励
一等奖奖金500元、二等奖奖金300元、优胜奖奖金200元。
3、精神鼓励
所有参赛选手由学校统一颁发荣誉证书
高中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篇10
一、指导思想
为切实打造学科教学品牌,更新教师教学理念,转变教师教学方式,进一步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评价,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搭建交流、学习与展示的平台,以赛促学、以赛促优,培养更多骨干教师,现举行20XX年宜兴市张渚高级中学教师“三优化一提高”优质课评比活动,以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目的。
二、比武内容
1、比武内容: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以“学为中心”的三种课型:即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习题课);四种教学方式:即问题探究、自主体验、逆向探究、实践提升。
2、比武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
三、组委会及评委会
组 长:赵春明
副组长:季建祥、杨金林、张国忠
成 员:史杏清、朱晔姿、殷黎荣、汤敏强、 黄雪峰、李德明、徐永民、金燕
各学科教研组长以及骨干教师
四、参赛对象:
全校45周岁(1971年1月1日后出生)以下所有在编在职的任课教师。近3年内(20XX年9月1日以后)宜兴市以上优质课评比、基本功评比一等奖、无锡市二等奖、省三等奖以上的获得者暂不参赛。
五、比赛项目及要求
1、此次优质课评比包括:课堂教学设计(占30%)、课堂教学(40分钟)(占70%)最后计算参赛教师的总分。
2、备课:参赛老师就所带班级、所带学科、教学进度选出一节课,进行教学设计,写出为学(教)案(应具备较为详细内容)。参赛教师在比赛前交一份学(教)案设计于教务处徐永民老师处(含电子版和纸质版)。
3、课堂教学:根据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实施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为:以新课改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先进,合理使用电教手段,体现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注重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明显。
六、评价与统计
1、教学设计:由评委进行打分,采用百分制,却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其他评委平均分。按30%计入总分。
2、课堂教学:分评委打分和其他听课教师打分,采用百分制。只算评委分数,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平均分,按70%折合计入总分。
七、评奖
本次三优化一提高优质课大赛设一等奖和优秀奖,其中一等奖推荐参加宜兴市三优化一提高优质课大赛,对本次活动中获奖教师颁发荣誉证书。
八、活动安排
1、10月12日——10月16日,教师到教研组长处报名并做好上课准备。
2、10月19日——10月20日,教务处安排上课时间。
3、10月21日——10月31日 优质课比赛教学活动(地点:录播室)。
4、11月初公示获奖名单,并上报参加宜兴市优质课大赛教师名单。
【高中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相关文章:
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实施方案04-07
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精选5篇)10-16
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精选16篇)05-30
高中学校课程建设方案04-07
学校课程总体实施方案(精选16篇)11-01
学校合唱校本课程实施方案08-23
学校合唱校本课程实施方案08-16
中学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04-07
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精选12篇)05-03
学校课程标准实施方案(精选19篇)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