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程设置方案

时间:2022-04-23 08:59:25 方案 我要投稿

中学课程设置方案(通用6篇)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学课程设置方案(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课程设置方案(通用6篇)

  中学课程设置方案1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宗旨,以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为中心,以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学校所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阵地,深入开展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解决新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深化我校课程改革实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打造教育名校。

  二、目标任务:

  1、通过开展教研工作,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学校,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

  2、通过开展教研工作,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探究适合我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全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升学校品味,再塑学校新形象。

  3、通过开展教研工作,建立适合我校发展的校本教研制度,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把我校建设成为有浓郁学习风气和教研氛围的学习化组织,实现校本教研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达到校本教研的全面创新,全面促进新课程改革。

  三、工作思路和活动形式:

  开展教研工作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促进师生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必须放在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突破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教师专业自我提升上,推进新课程实验。

  我校教研工作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基本教研模式,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说课、听课、评课、教师间交流、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教学指导、教学研讨观摩等基本形式,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以“发现问题——建立课题——行动研究——反思总结”为方式,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开展教研工作以教研组、备课组为教学研究的实体和中心,要通过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等形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重点工作与具体措施:

  (一)建立教研工作运行机制,保障教研工作有序开展,逐步实现我校教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加强学校教研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校长王天杰为组长,段永雄、韩德余为副组长,其他领导班子为成员的学校教研领导小组。负责我校教研的督导;制定发展规划和学期校本教研计划。另设学校教研指导组,由王天杰校长为组长,其他领导班子和全体教研组长为成员。负责我校教研的指导;与校外教研人员的协调;过程管理与措施落实,保证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

  2、建立和完善学校教研管理机制。

  确立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三级教研网络。设八个教研组,21个备课组。由教研组长、各年级备课组长具体负责校本教研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在教研室的统一指导和协调下,正常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

  逐步建立完善的我校教研管理体系,整合教研室、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的力量,形成教学、研究、培训密切结合的教研系统,加强对教学研究的管理。以教研室为中心,逐级推进,层层落实,为学校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支撑和保证。学校领导要实行包级包组责任制,深入教学第一线,参加教研活动,发现并解决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定期组织检查,通过学校三级教研活动,保证我校教研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实行教研组长例会制度。每月一次会议,各教研组、备课组每月采取书面形式集中或分散汇报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进展、取得的效果、存在的问题等各方面情况。学科间相互学习、共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使教研工作不断进步。

  中学课程设置方案2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纲,以各科《课程标准》为标尺,以省教育厅、合肥市教育局《课改实施方案》为依据,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总体目标

  1、科学设置课程开设方案,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注重学科整合,形成具有一六八中学特色的课程开设体系。

  2、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建立与高中课程方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3、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形成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4、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综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功能,促使学生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健康发展。

  三、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新课程实施工作的管理,学校特设课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新课程实施办公室和课程指导小组,学生课程实施活动小组。

  (一)学校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其主要职责:承担课程实施的领导和协调工作,把握课程实施方向,提供后勤服务保障。

  (二)学校课程实施办公室

  主任:

  副主任:

  职责:负责组织新课程的具体实施工作,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指导,经验交流,成果推广验收,与上级课改管理机构保持联系,接受指导并获取信息,制定教师培训计划,负责对课改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

  (三)课程实施指导小组

  组长:

  成员:

  职责:负责组织课程实施的具体研究和操作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组织各科教师进行课程的实践活动;总结经验教训,收集课程个案,做好课程实施成果的收集、分析和整理,与第一线参加课程实践的教师保持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提出调整意见。

  (四)学生课程实施协调和联络小组

  组长:学生会主席

  副组长:学生会副主席成员:各班级班长、团支部书记、学习委员

  职责:负责学生在课程实践中的意见和建议的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有关信息,及时组织学生参加有关课程的实践活动;向参加课程的教师提供课程个案,协助教师做好个案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工作。

  四、具体措施

  新课程改革涉及面广,是一项牵动学校整体的全面改革,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理论为支撑,以专家支持为依托,以实践研究为主轴,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及管理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1、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保证新课程的实施

  (1)建立例会制度。在课改领导小组领导下,具体负责课改实验的研究,组织管理、协调和实验,利用每大周一次的备课组教师例会和教研活动,总结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2)建立教学研讨制度。在课改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教育教学部、年级管理委员会定期组织教学研讨课,积极探索新课改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3)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载体作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组织家长听课、座谈会、交流会、咨询活动等,使家长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

  (4)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5)完善教学奖励激励制度。课改领导小组组织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教学评比活动,对课改中成绩突出的教师予以精神嘉奖和物质奖励。

  2、抓好教学研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将课题研究与“课改”实验结合起来进行。确立课程观念,切实改变课程功能。

  (2)理清课程结构,实施课程整合。着力于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

  (3)开发课程资源,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优化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学生在“差异发展、体验成功”中,学有特长,发展个性。

  3、完善评价和考核机制

  (1)完善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机制,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a、在评价过程中,把对学生的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起来,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b、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单纯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把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及学生的自评结合起来;采取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书面考试、口头测试、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实现评价形式地多样化;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导向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方式,完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对新课程的内容、结构、实施方式、操作途径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做到课课有反思,周周有回顾,月月有积累,期期有总结。坚持平时考核和集中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与领导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3)教育教学部、教研组、年级管理委员会应及时收集处理教师、学生的反馈信息,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具有一六八中学特色的课程评价机制。

  4、完善保障措施。

  (1)实行经费倾斜政策,选配文化素养较高、业务素质较好、教学水平较高、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承担课改任务。

  (2)确保学校经费优先用于开展活动,师资培训,课题研究、设备添置,教学奖励等,保证课改工作顺利推进。

  中学课程设置方案3

  一、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和《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精神,根据高中新课程的目标和宗旨,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盐城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为依据,以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为核心,逐步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构建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为主,加强高中新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建立和完善适应于课程改革时代要求和学校发展需要的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丰富我校“有效+特色,高质+特长”的办学特色的内涵和外延,为我校创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1、通过新课程理论的学习与实践,教师全面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引导教师建立科学的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开齐开足课程,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结合学校师资现状,开设校本课程,以适应学生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的发展需要。充分结合我校特点,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既承认差别,又为学生自主选择创造条件。既注重弘扬科学精神、介绍现代信息,又注重发挥人文教育功能、继承优秀传统。

  4、逐步改进课程评价,发挥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5、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6、以我校在实践中形成的三大教学策略(面向全体,个性发展;学法指导;单元章节过关)为基础,继续加强相关课题研究,力争取得具有较大影响的成果。

  三、具体措施

  1、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加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培训,将通识培训、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和实验教材培训等结合起来,促进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教学。

  (2)以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新课程培训为切入点,以全员培训、整体提高为目标,结合学校实际,以此作为校本培训作为师资培训的重要途径。

  (3)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和教师专业发展机制。重视和加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组织和鼓励广大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研能力和水平,使新课程的实验过程成为教师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

  2、创建高效课堂,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1)学校课程设置科学、合理、规范。学校课程设置方案符合国家新课程方案的刚性要求,体现新课程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色,能够开设课程标准要求的所有选修课,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项目;充分开发利用学校、社会等课程资源。

  (2)高度重视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技术课程要着重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造力,加强技术与社会和科学之间的联系。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和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保障学生活动安全。

  (3)按照新课程理念和各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规范、高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3、规范教学常规,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1)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督促教师教学环节落实到位。

  (2)创新教学管理机制,促进新课程顺利实施。

  4、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1)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等场地和设施设备,用好教材、报刊、网络等素材性课程资源,发掘社区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学校的新课程实施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

  (2)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5、探索评价机制改革,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1)创建发展性评价体系。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高中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构建发展性评价制度与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特别是关于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的操作与管理方法,保证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功能。

  (2)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将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课程执行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发挥评价对新课程实施的促进作用,努力营造实施新课程的良好氛围。

  四、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1)启动学校课程改革工作,制订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以及一系列配套的操作性制度。

  (2)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规划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3)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通用技术课程的研究与实施,探索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4)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学生成长档案管理的研究与实施,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2、第二阶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1)完善新课程改革方案。

  (2)扩大计算机信息化与学科整合的课程范围。

  (3)每门学科开发1-2门校本课程,编写相关教材,初步构建有学校特色的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框架。

  3、第三阶段(20xx年9月-20xx年2月)

  全面总结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广泛开展交流,形成有影响的课改成果。开展新一轮课程改革。

  中学课程设置方案4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xx—20xx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郑州市教育局关于加强课程建设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丰富课程体系,激发校园活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特色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结合我校育人目标和办学特色,制定我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一、课程背景

  (一)学校基本情况

  郑州市第四十四中学创建于19xx年,坐落于郑州市庆丰街12号,是郑州市教育局直属的一所完全中学,郑州市示范性高中。学校以“厚德博学,励志笃行”为校训,追求“尚德尚能,惟勤惟绩”的共同价值,形成了“和谐向上、求实创新”的校风,“敬业乐群、诲人不倦”的教风,“志存高远、学而不厌”的学风。学校遵循“特色促发展,师生共成长”的发展思路,彰显“空乘”为主的艺术特色,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蓬勃发展,整个校园校风正,学风浓,和谐而富有生机,得到了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培养目标: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温文尔雅、充满自信、勇于担当,具有创造力的现代公民。

  (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础

  学校占地面积33亩,建筑面积15315平方米;有实验室6个,功能教室约40个,操场正在建设当中;有42个教学班,其中初中18个教学班,高中24个教学班;2100余名学生,150余位教职工,均具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其中高级教师39人,中级教师46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51人,省、市级骨干教师和学术技术带头人31人。可见,学校不仅具备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物质与环境基础,还具备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师资力量。

  (三)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期待

  1、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是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

  3、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是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4、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抓手

  二、校本课程的目标设定

  根据国家、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文件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需求,兼顾特色发展和学校实际,构建适合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培养勇于担当、自信、阳光,有创新精神与公民意识的现代人,确定现阶段我校校本课程的目标与定位。

  (一)学会交往与合作。懂得平等与尊重、宽容与理解、关心与互助、担当与合作,讲究现代文明礼仪,提升团队素养与领导力,实现合作共赢。

  (二)学会认同与认可。认同自我,认可他人,讲究规则意识,提升坚韧、健康的心理品质。

  (三)学会探究与创新。学习一门探究性课程,动手操作,由转变、改变到创新,不断培养穷究物理、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

  (四)学会生存与生活。有安全意识并掌握安全技能,掌握一至两项健身技能,发展一项健康休闲兴趣爱好,培养志趣高雅的生活情趣,保持自信与个性,实现个人价值。

  (五)具有国际视野。不仅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有民族文化自信,又能够在世界多元文化的视野下审视传统,主动融入又保持自我尊严,理解国际文化与规则,具有国际视野。

  三、校本课程结构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三类课程:探究实验课程、学科发展课程、特色发展课程。同时,结合创客教育,将学校校本课程纳入创客课程建设。课程呈现形式可以是校本课程,也可是社团形式。以社团形式呈现的校本课程,必须有完备的社团章程和社团成员招募书,常规性开展社团活动。

  (一)探究实验课程:设置“拓展探究课程”与“融合探究课程”。以理科探究创新、学科融合课程为主,强调研究性、探究性、自主性、动手操作等深度学习方式。侧重培育理科见长的创新型人才,使参与学习的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的体验与探索的乐趣,发展问题意识,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二)学科发展课程:设置“语言文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和“国际理解课程”。关注兴趣与爱好,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增强责任意识与使命感,开阔视野,突出个性与品质的培养,侧重学科素养、学科拓展、合作交往、心理健康、个性发展、国际文化交流、国际融合、国际规则理解等素养的培育。

  (三)特色发展课程:设置“德育特色课程”、“空乘特色课程”和“艺体特色课程”。充分发挥“弟子规”、礼仪教育等特色德育课程的影响力,以德促智,以智养德,德智相融;彰显“空乘”、美术、播音主持、“艺体”特色,让整个校园浸润在美育的河流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绽放出多彩的人生芳华。

  中学课程设置方案5

  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扎实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按照市、县主管部门要求,积极组织课改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手段,改革单一评价模式,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积极稳妥地探索课程改革的新路子.

  二、课改组织机构

  课改组长:张延成副组长:窦兴民、聂炳法、段连学成员:曹林、丛临香、马玉明、教研组长

  三、目标任务

  1、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2、了解新教材的内容,体例结构、特点、使用策略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校本研究,开发乡土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

  3、开展教学方式的研究。科任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摒弃一支粉笔“满堂灌”的现象,积极探索教师的角色意识,当好课堂的“导读”,而不是“演员”,研究课堂教学结构、流程,教师要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4、开展学习方式的研究。积极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展个性潜能,转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5、开展形成科学的评价观,建立一套适合本校的评价体系。

  四、措施方法

  1、大力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任何改革,先要过思想关,即是思想观念要先行,这是改革的保障。我们组织的三级培训,第一级即上层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到省、市参加骨干培训,第二级即组织全体教师的通识性培训和学科培训;第三级是由学校组织培训,定时间反复强化学习,特别是观摩实验区的示范课例。通过三级培训,要使全体教师彻底转为思想,杜绝“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此外,学习培训分阶段推进,即分批分期选送科任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培训、课程研讨活动等;分批培训教师,即还在担任老教材教学任务的教师也要让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运用新理念、新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跟踪培训;对起始年级的教师,在后续阶段仍要进行教材培训,真正实现综合培训、全员培训的目标,

  2、落实集体备课活动,各科、各年级成立备课组、年级组跟踪监督。各备课组要有指导性的教学计划,时度安排表、活动安排表。备课组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每次备课要有中心发言人,备课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探索课改的新路子,备课组还应定期开展看课、说话、评课活动,真正做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3、健全课改相关制度。推进课改还应从制度方面进行约束,我们决定研究制订课改学习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课程评价制度等,让教师的全部身心和精力指向课程改革,让长冲中学师生能在最短的时限内融入课乞讨的洪流。

  4、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经常进行课堂听课、研讨、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加强实验过程的管理与监控,杜绝老套的教学方法行为,运用新教材采用老教法的作法。

  5、探究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业生的学双方互动的过程,它决不是教师教学生听,或者学生专注听教师讲的单向传输。课堂的互动性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角色地位的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垄断者、教材机构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平等的参与者,学生探究疑难的积极引导者与促进者。课堂的结构模式也将发生彻底的改变,不再是以教论学,而是以学论教。教师出色地教是为学生更好地学提供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给自己的课堂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学与教的统一。

  变革教法还表现在教材的解读与处理上,很多教师总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的思维,因为过去的教材的处理有固定的模式,易操作、简单,不需动脑筋,而“课改”的课堂教学重视精神性的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中来感悟体验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没有定式,非常灵活,不易把握,特别是备课要求高、难度大,尤其如“问题探究”,教师不能只凭自己过去的经验,更要深入为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置凝提问的“估计”,过去备课有一本“教参”便可高枕无忧,现在备课要阅读大量书籍,查阅大量资料,广泛搜集有关信息,此外,还要通过自己的真切感受,进行删选、加工、处理,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给学生释疑、答疑。“课改”课堂教学的这一系列变化对教师来说将意味着不轻松,难度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锤练自己,加快自己对这种课堂教学的“磨合”、适应,要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真正为学生制作出丰盛、营养丰富的“课堂大餐”。

  6、探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标准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非易事,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时操作不当,即使我们在课堂上留给了学生一定的学习时间,但学生却感到无所事事,无所适从。这样学生非但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反而成为课堂学习的冷漠的旁观者,学生在课堂肯定是收效甚微。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课堂学习呢?其一:体验学习。在课堂上要设法引导学生置身于教材学业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教材情境中来感悟、来体验,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动机,来唤起他们解决问题欲望,不断地升华学业生思想情感,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如:数学课引导学生学习圆的知识,首先让学生置身于教材情境,生活中哪些圆的现象,圆对人类有何作用,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萌生探求圆的奥秘的欲望。其二,“对话学习:就是让学生多与教材对话,多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在课堂上多创设特定的话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讨论,在群体交流中,各个学习体体思维不断碰撞,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7、积极推进课题研究。我们要在各学科中大力研究、实验,不惜花费财力、精力、人力投入实验研究,用坚强组织领导,充足的科研经费,扎实的实验研究,优秀的实验成果向市教科院汇报结题,在全市占据市示范学校的地位。

  8、注重资料的整合和成果的总结、转化。各学科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收集一手资料,适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在课改方面有在全县仍至全市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特别是要推出一批课改名师、论文、材料等优秀成果。

  五、注意的问题

  1、防止个别教师不愿改,不敢的情况发生,从思想上武装教师的头脑。对学生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养成训练,切忌随遇而安,畏难情绪。

  2、课程评价的缺位现象。课程评价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学校要制订适应课改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教师也应当用科学、发展的观念评价学生,多元评价、发展评价、过程评价是应当贯彻的评价原则。

  3、杜绝“懒人”“懒思想”的现象,教师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与时俱进,同时代同步,与思想同步,超前发展,在课改中有所作为。

  中学课程设置方案6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实施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我根据实验中学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此方案。

  一、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2、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3、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二、基本理念

  1、学生是校本课程的主体。一方面学生是课程开发的依据;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创造课程。

  2、“生活世界”是校本课程内容的范围。

  3、课程是学生通过反思性、创生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反思和创造的环境、对象。

  4、校本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本,旨在改变学生的单一学习方式。

  5、教师和学生不是校本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校本课程的创生者。

  三、教学原则

  校本课程与其他必修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加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可能让学生多练、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编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地做出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四、教学形式

  作为一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要打破课堂教学固有的模式,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活动余地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上拟采用以下形式:

  1、个体式。如书法、计算机、剪纸、舞蹈、音乐、美术、体育项目训练、棋类等。

  2、集体活动式。如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体育竞赛、艺体节、科技创新大赛等。

  3、团队式。如合唱、舞蹈、球类选项、学科竞赛等。

  五、课时安排

  校本课程每大周5课时,安排在下午3、4节公共自习课上。

  六、教学内容及目标

  我校实施校本课程,要遵从我校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办学理念,构建学校丰富的课程体系,旨在充分整合和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条件,构建学校教育人性化、个性化的课程,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七、教学评价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的评选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小组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载入学生成长档案。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的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

  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八、师资培训

  教师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是承担校本课程的主体,依据学校在职教师的现状,结合各地的教研情况,目前师资培训应采用以下方法。

  1、走出去——参加市内外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回校后积极辐射。

  2、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专家,对我校教师进行培训。

  3、老带新——通过名师带教,“一帮一”结对互助,培养青年教师。

  4、自学——通过提供书籍、资料、器材,让教师自主学习,以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九、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校本课程的基础。任课教师要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参考有关资料,务实钻研学习,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学校资助教材的刊印,通过实践,反馈调节,最后形成有特色的褡裢学校校本课程教材。教师开发教材,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调查收集学生现阶段的发展基础和差异。掌握学生现有知识、技能素质的水平,收集适应技能高低和知识多寡不同的各种活动材料,为课程选材的提供依据。

  2、提供反馈资料,特别是向学生指出学习中的差错并分析原因的反馈材料,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找出课程学习中的难点。

  3、组织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4、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教师要不断地提高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鉴他人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的能力。

  5、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北大附中等名校资源,促进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

  在我看来,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学校不断学习、发展、成长的过程。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继续努力,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去开拓、去创新,用智慧和汗水谱写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篇章,开发学生的潜力,使他们能够找到最优秀的自己。

【中学课程设置方案(通用6篇)】相关文章:

中小学课程设置方案(通用6篇)04-22

学校课程设置的实施方案(通用6篇)04-21

中小学最新课程设置方案(通用14篇)04-21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方案(通用8篇)04-20

学校小学课程设置方案(精选5篇)04-22

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04-22

高中学校课程建设方案04-21

高中学生课程方案(通用5篇)04-22

普通高中学校课程方案(通用6篇)04-22

义务教育小学课程设置方案(精选5篇)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