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程实施方案(精选9篇)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准备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课程实施方案(精选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课程实施方案1
为有效实施新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常规工作的管理,保证日常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我校以开齐上足各门课程,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为基本思路,依据区教育局《长春市双阳区教育局20xx年工作要点》和《吉林省义务教育教学常规》相关规定,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课程改革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积极推进我校新课程改革的工作。
二、课程改革工作的目标
1、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南,开齐开全课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通过课程改革,充实新的课程内容,开发好校本课程,优化课程实施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加快评价制度的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
4、完善教师培训机制,造就一批立志于课程改革的研究型教师。
三、课程改革工作的主要内容
1、实施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建立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有机结合的课程体制,开发特色教育资源,形成我校特有的`校本课程内容。
2、创造新的教学模式,以“激趣质疑、合作探究、体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革与实践的研究为主题开展教研活动。
3、对教师进行培训,加强备课、讲课、作业、辅导、批改、评价等工作的实施与管理,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四、课程改革工作的形式
主要采取两种形式:
1、教师自主研究。
2、集体研究:
校本教研与大区域性互动式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我校突出校本教研的以校为本、体现科研需要依托、需要依靠、形成网络的特征,确定了“以学校为主体、以区域为依托、以教研部门为指导、以网络为平台”的校本教研形式,即结合本学区实际创建全新的教研模式,以转变课堂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为目标,以“区域性互动式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为载体进行实践探究。
五、新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新课程改革实施领导小组负责学校课程改革的组织、领导、决策、管理和协调工作,以保障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主要措施
(一)、加强课程实施与管理
1、实施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建立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有机结合的课程体制,认真执行省课时计划,依据《吉林省义务教育教学常规》相关规定制定学校课程表,依教育局规定的作息时间表进行上课。结合教师特长配备各学科教师,保证课时计划的有效落实。做到开齐上足上好各门必修课程,有计划地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做到有计划、有教师、有教材、有课时、有教案、有成果。开发《古诗词诵读》校本课程,利用校本课时进行上课,开发《兴趣篮球》校本课程利用大课间进行训练,并以“国学立品篮球健体”特色教育为课题立项开展研究,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突显教学特色。加强体育活动,开展上午下午综合课的体育活动和特色训练,做好眼保键操,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
2、有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设置要求,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要求教师严格按照选订的教学用书,深入研究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这一主要课程资源的作用,充分利用学校配套室和教具、学具开展教学活动,实现学校设施设备使用效益最大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积极发掘师生的潜能,针对学生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和当地的文化、传统和优势,开发富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二)、加强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管理
以《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为主题,以“激趣质疑合作探究体验创新”为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研究。
1、课前准备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关键环节,根据新课改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必须体现新课标的三个维度,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并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写好课时教案。具体要求是:
(1)认真编写课时教案。课时备课一般要提前三天完成,备课要在充分研读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分析学生情况,整体把握教材,适当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的设计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体现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还要适时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编写教案,做到一课一案,要求每个主题单元都有教学重难点,每一课教案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明晰的教学过程。
(2)实行多种形式的分层备课制度。备课主要采取个人和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形式,立足课堂有计划开展校本教研和大区域互动教研,有效提高备课质量。
(3)加强教案管理。
教案主要实行三种呈现形式,电子教案(详案)、手写教案(简案)和书头教案。进行备课改革,语、数、英、品、科、音、美学科实施电子教案改革,基本流程是“专人主备-集体研究-个人修改-课后反思”,加强个人二次备课研究同时在书上进行标注,形成书头案。其他学科教案手写,也提倡个性化备课,可尝试一定量的电子备课。
电子教案统一框架、字体、字号;手写教案统一要求,并结合学科特点进行设计。学校进行期初、期中、期末业务检查和公示并进行总结指导,检查结果记入教师岗位责任制。
常规业务检查。对教师的备课检查主要采取“查、听、评”三种形式,抓好备课的各个环节。“查”进行教案检查,既看集体备课原教案质量,又要检查二次备课的质量。“听”主要是在领导随机听课后听教师谈课和教学反思,及时了解教师对备课预设与生成问题的处理,了解教师教后对课堂的分析和改进策略。“评”是学校领导、学科教师进行听课评价,看集体备课教研情况,以此促进教师提高备课质量。
2、课堂教学
(1)创造性地实施课程计划。教师必须按照学校的课程安排上课,不得随意调课、挪课或增减课时,上课不得迟到或提早下课学,上课要站立,手机必需关闭。上课前熟悉教案,要按计划完成课堂教学,提高效率,不讲与课堂无关的东西。课堂上要灵活地处理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活动类课程要坚持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的原则,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场地、有指导教师。
(2)正确使用教材和教学资料。教科书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教教科书为用教科书教,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教科书的内容,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科书,实现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
(3)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管理
依据《吉林省义务教育教学常规》相关规定和《双阳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教学常规管理措施和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对教师提出教学常规要求。实施领导听课制度,加强课堂教学管理。通过观看三课:随堂课、优质课、公开课来评估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并通过一人一课活动,采取教学领导、教师本人、同行、学生相结合的方式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量化打分,成绩记入教师岗位责任制,激励教师积极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以师资培训为动力,全面引领课程改革。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各学科《新课程标准》,请区教研员到校举办讲座、指导教学。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区的课程培训,学习外校教学经验。抓实校本研修,每学期开展“六个一”活动,即一本学习笔记、一本教研记录、一本教学反思、一个听课本、一节调研课、一篇教研论文。
教学课程实施方案2
为了全面规划、科学实施我校新课程改革,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为了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确立“学校是教研基地,教室是研究室,教师是研究者”的教研新理念,充分发挥教学研究工作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作用,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推进我校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开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教研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宗旨,以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为中心,以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学校所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阵地,深入开展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解决新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深化我校课程改革实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打造教育名校。
二、目标任务:
1、通过开展教研工作,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学校,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
2、通过开展教研工作,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探究适合我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全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升学校品味,再塑学校新形象。
3、通过开展教研工作,建立适合我校发展的校本教研制度,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把我校建设成为有浓郁学习风气和教研氛围的学习化组织,实现校本教研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达到校本教研的全面创新,全面促进新课程改革。
三、工作思路和活动形式:
开展教研工作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促进师生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必须放在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突破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教师专业自我提升上,推进新课程实验。
我校教研工作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基本教研模式,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说课、听课、评课、教师间交流、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教学指导、教学研讨观摩等基本形式,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以“发现问题——建立课题——行动研究——反思总结”为方式,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开展教研工作以教研组、备课组为教学研究的实体和中心,要通过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等形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重点工作与具体措施:
(一)建立教研工作运行机制,保障教研工作有序开展,逐步实现我校教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加强学校教研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校长王天杰为组长,段永雄、韩德余为副组长,其他领导班子为成员的学校教研领导小组。负责我校教研的督导;制定发展规划和学期校本教研计划。另设学校教研指导组,由王天杰校长为组长,其他领导班子和全体教研组长为成员。负责我校教研的指导;与校外教研人员的协调;过程管理与措施落实,保证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
2、建立和完善学校教研管理机制。
确立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三级教研网络。设八个教研组,21个备课组。由教研组长、各年级备课组长具体负责校本教研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在教研室的统一指导和协调下,正常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
逐步建立完善的我校教研管理体系,整合教研室、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的力量,形成教学、研究、培训密切结合的教研系统,加强对教学研究的管理。以教研室为中心,逐级推进,层层落实,为学校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支撑和保证。学校领导要实行包级包组责任制,深入教学第一线,参加教研活动,发现并解决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定期组织检查,通过学校三级教研活动,保证我校教研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实行教研组长例会制度。每月一次会议,各教研组、备课组每月采取书面形式集中或分散汇报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进展、取得的效果、存在的问题等各方面情况。学科间相互学习、共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使教研工作不断进步。
3、建立健全学校教研工作制度,为教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有效推进校本教研。
修订原有的教研制度,完善理论学习制度、教学研究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同时建立教学反思制度、课例研究制度、对话交流制度、课题研究制度、课堂教学评优制度等。
4、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为了使学校教研工作扎实、有序、有效的开展,从而使我校的教研工作走向课程改革的快车道。完善学校教研考评细则,教研室要加强检查与考评力度,把教研活动的开展纳入对教研组、备课组的考评,并作为评选先进教研组、备课组的重要条件之一。凡在我校教研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在评优、选先、晋级等方面优先。每学年评选教研先进集体和个人,召开学校教研工作表彰先进大会。
(二)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全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建立理论学习制度,让教师进一步树立学习意识,更新教学理念,并运用于实际教学工作中,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提高业务水平。学校要加大对平时学习情况检查力度,把检查结果计入期末考评,要求每位教师每周要完成500字的理论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学校每学期要进行一次业务理论测试,纳入期末考评。
1、重视政治学习和师德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
要狠抓教师的思想政治学习,强化教师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教研意识、团队意识”。开展“爱岗敬业、爱生爱校、乐于奉献”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强化教师“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荣辱感。并作为一个经常性工作来抓,努力培养一支思想过硬、团结协作、勇争一流的教师队伍。
2、加强业务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新课程理念、“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调节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理论、“洋思”经验、学法与心理指导等方面的理论学习,另外,组织编写校本培训课程,安排教师进行学习,提高对新课改和教研活动的认识,并运用于教学中。倡导每位教师在本学期学习一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或专业书籍。同时学校要继续印发有关校本教研、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学习材料,组织全体教师认真进行学习、写心得和交流。
学习形式分两种学习形式:①集体学习。一是教研组组织,利用例会时间学习;二是各备课组利用集体教研时间,学习学校教研开展的形式、研讨的内容、提高教研效果。②分散自主学习。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记录,并撰写教学心得。
为了切实提高学习效果,学习要做到三个必须和四个结合。三个必须:必须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是科学的教育理论,必须是新理念下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四个结合: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平时学习与定期交流相结合,记读书笔记与写心得体会相结合,
3、加强新课标、新教材、高考试题研究等的学习与培训,尤其是新进教师的培训工作。
狠抓新课标、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仍然采用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方法进行学习。要求每位教师继续自主学习新课标、新教材,认真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知能情教学的目标,了解新课改中考试题和中考试题动向,使每位教师都能最快地准确地把握新课标,熟练地驾驭新教材。
4、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全力提高教师的教科研实践能力。每学年组织一次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考察活动,从先进或发达地区吸取教学智慧,获得灵感,解决我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每学年,至少邀请一位专家、教研员来校讲座、讲学,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研究会议、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水平。
通过学习与培训,树立教师教研“三观”,培训教师“六种能力”。学校教研“三观”即:正确的教研观、融洽的合作观、科学的发展观;教师“六种能力”即:课堂教学改革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活动课指导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自我完善与专业化发展能力。
(三)强化集体教研和集体备课,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
1、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作用,在教研室的统一指导和协调下,正常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各教研组要根据市、县教研室教学教研计划并结合我校实际,明确教研组、备课组的职责和目标,制定本学科教研活动计划,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围绕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认真研究,及时解决,总结经验,探索教学规律。还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交流教学经验、教学心得,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学期末要有总结。
2、完善集体备课制度,继续实施集体备课。集体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每学科有包组领导带领,在固定地点进行教研。一个课时内容要由一位教师中心发言,其他同志补充完善,要有详细记录。实行提前一周集体教研,然后分头备课,提前一周对分头备课的内容再进行研究。最后成为合格教案。提倡“大教研”和随时随地“小教研”,每周不少于2小时的集体备课。
为了把集体教研和集体备课落到实处,要求各组做到四个保证和六个统一:即时间保证、人员保证、内容保证、深度保证;统一研究课标、统一研究教材(重点、难点、疑点、易混点、易错点、关键点),统一研究教法学法、统一教学进度、统一研究布置分层作业内容、统一反馈检测。教研室定期组织检查,计入期末备课组和教师工作考评。
(四)认真开展课例研究工作,实现课堂教学的同伴互助、交流互动。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互动、同伴互助、激发思考的学校教研活动。以备课组为课例研究的实体,以随堂课、研讨课为主要范例开展课例研究,结合本学科教学实际,扎实开展教研活动。在组织形式上突出全员参与,在研究内容上要突出新课改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校本教研的'效果上注重实效性。
各备课组每周要开展1-2次课例研究活动,做好记录,定期向教研室上交材料。教师每月写一篇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充分发挥教师个体、教研组(备课组)集体的作用和智慧,逐步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汇报课或公开课或课题研究课,让教师始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改进教学行为。活动情况纳入期末备课组和教师的工作考评。
(五)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反思活动,促进教师专业的自我提升。
1、每位教师要做好教前、教中、教后三个反思,认真记好教案后的反思与重建。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把教师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进行有机的结合;把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之后,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作为教学反思工作的重点。这有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并有助于教师的教学重建。
2、要求教师每学期有自录自评课、小组互评课等自我反思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便更好地改进。每位教师每两周要写一篇专题型的教学反思。
3、积极开展日常教学反思、教学研究阶段反思、查找教学问题的专题反思和教学研讨课后的案例分析反思等多种形式的反思活动,加强教师对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手段、教育教学评价等有关问题的反思,努力提高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六)开展教师对话和“帮带”制,实现同伴互助,促进全体教师业务能力提升。
1、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发挥教研组或备课组集体的智慧,把团体合作学习方式引入到学校教研活动中,强化合作意识,实行资源共享。通过自我反思的对话与交流,做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2、建立“校本教研日”制度。学校每周要确定一天为“校本教研日”,以大教研组或年级为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总结、反思、交流教学教研中经验与存在问题,重点进行问题会诊,通过教师与教师对话形式,得到问题解决,实现经验共享。
3、推行教师“帮带”制,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以“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为基本骨干,在校内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和帮扶作用,开展“牵手”活动。采取“以老带新”的方法,由师德高尚、教学思想先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作为“导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对子,从教学研究、备课、上课、说课、批改作业、课题研究等方面耐心指导,给予悉心帮助,缩小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上的差距。实行责任制,结对双方做到“三个一两心两不”,即:每周一次教学问题研讨;每周一次相互听课活动,学习与指导并举;每次检测或抽考,进行一次分析;帮者热心而不保守,被帮者虚心而不自封。
(七)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网络教研,开发校本课程,实现资源共享。
积极创造条件完善校园网络,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积极探索网络教研的有效形式,为我校教师进行校本教研提供一个很好的展示、交流、学习的平台,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与研究、交流与合作开辟新的空间。要求教师及时上交教学反思、研究论文、教学案例,以便于教师间的互助交流,资源共享。
重视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要根据我校师资情况和学生情况,研究开发我校的校本课程,以推动我校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拟在学生“自主”管理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开发校本课程。
(八)开展新课堂教改实验研究,探索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
1、学习“洋思中学经验”,实践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和步骤。
以课堂教学达标晋级、达标评优活动为载体,深入学习“洋思”经验,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实践“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反馈矫正——延伸迁移”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六个基本步骤,实现我校“低起点、小步子、低台阶、分层教、真理解、强训练、勤检测、快矫正”的课堂教学要求。
开展教师“备课组--教研组—校级”三级层层赛课活动。先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赛课,人人参与;然后以教研组为单位赛课;最后推出优秀者进行校级赛课。
2、积极开展各学科课型化(专题化)教学模式探索。
在学校已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基本步骤基础上,各学科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继续进行课型化、专题化教学模式的实验与探索。各组在上学期实验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实验方案,每周一节研究课,开展实验探索。为推进这一活动,要发挥优秀教师的典型引路作用,争取探索一条我校教学改革特色之路,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九)以教学问题为出发点,开展专题研究。
1、各备课组要把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问题、教材教法研究中的问题、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方面的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开展课题研究。“课题”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只有日常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引导教师自觉地将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小问题”转化为“小课题”,做到研究内容来源于教学,研究过程植根于教学,研究成果服务于教学。每位教师在本学期要写一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
2、加强语文、英语学科的阅读教学研究与阅读活动开展。
为了加强阅读教学,在有计划地向学生开放图书室之外,语文、英语教研组要开展阅读课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活动实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提高语文和英语阅读能力和语文写作水平。
3、开展学法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施。
各教研组、备课组和学科教师要开展学科学法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学科教师要通过课堂渗透、讲座、第二课堂辅导活动开展学法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较强的适应能力。每位教师在每学年要写一篇学法指导或健康教育方面的经验材料或论文。
五、学校校本教研课题研究规划:
主要开展课程与教材研究、教学方式与手段研究、学习方式与心理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特长生培养模式与策略的研究等。
(一)具体内容为:
1、课堂教学课型化、专题化的研究;
2、因材施教、分层递进、面向全体、发展特长的研究;
3、新课改实验中、新教材中疑难问题的研究;
4、整合开发课程资源问题的研究;
5、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研究;
6、学生“自主”管理的方法研究。
(二)课题研究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建立组织,制订校本教研实施方案,全体教师学习方案,制订个人发展规划。
第二阶段:实践探索阶段:实施校本教研,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围绕研究课题,开展教学研究,组织交流讨论,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多种形式落实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第三阶段:经验总结阶段:进行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不断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形成经验性材料。
第四阶段:深化完善阶段:形成理论性较强、有推广价值的有形成果,争创省、市级教研名校。
(三)预期成果:
1、学校教研各项研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形成教学科研浓厚氛围。
2、研究课题取得明显成效,汇编优秀教学教研论文集;形成各学科课型化(专题化)课堂教学模式。
3、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课程资源整合,编写校本课程。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学生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5、改变教研模式,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把优秀校本教研个案、案例、课例研究、教学反思等汇编成书。
教学课程实施方案3
一、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推进我校小班化“五环节”教学模式实验实施,切实提高我校广大任课教师对我校“五环节”教学模式课程改革的认识,探索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完善“五环节”教学模式操作过程,经学校研究决定于9月25日起开展小班化“五环节”教学模式岗位练兵课活动。力争通过本次活动能不断总结推广“五环节”教学模式成功经验,解决“五环节”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打造我校教学改革的'新特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二、活动主题
教科研主题:探索课堂教学实效,完善五环节教学模式
活动重点:本次练兵课活动要实现与我校十三五课题的有效对接,因此按照课题实施的进程,本次练兵课的重点,各教研组和教师要放在探索“合作探究”环节组织的有效性上。
三、活动时间
开展顺序:先初中部进行,后小学部进行
四、参与人员
中、小学全体一线任课教师
五、活动要求
1、本次练兵课所有任课教师要积极参与,不允许以任何理由拒绝听课,只要是一线在岗教师不分年龄大小都要参与此次活动,而且必须按照学校安排的时间来进行。如有极特殊情况须提前向校领导请假,并告知教导处以重新安排讲课时间。
2.各科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一定要认真组织好课前的教研活动,组内教师要进行集体教研。
3.每位教师务必按照我校的五环节教学模式的要求,深入研究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做好对学生学习前置的指导,力争通过问题的设计能有效组织学生小组间的合作探究,在课堂上力争“合作探究”不流于形式。出课教师上课需把教学设计上传到学校网站个人空间,教学设计要突出活动主题,既围绕“五环节”教学,又要体现出对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索。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上完课后打印好及时上交教导处,也可交给教研组长由教研组长收齐后一并上交教导处。
4.当堂没课教师要积极参与听课活动,特别是同学科或同教研组老师有课时,务必自行串好课,参与听课活动。听课教师要做好听课详细记录。学校会及时在微信群通报听课教师参与情况。
5.课后各教研组长及时组织好本组成员评课并认真填写“五环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评价表(自评和他评)。各位教师一定要本着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做课教师做好评价,教研组长负责收齐评价表后上交教导处。
6.本次练兵课的方案和上课的时间安排,上传到我校网校通知公告栏处,请老师及时关注时间安排,做好课前准备。本次练兵课的上课时间安排明细也会发到微信群,也可从微信群了解各位教师上课时间。另外在讲课的前一天,还会在微信群中告知第二天参与讲课教师的课节和班级,以便各位领导、老师及时参与听课活动。
教学课程实施方案4
一、课程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贯彻育人为本的理念,切实推进德育课程建设,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实施校本德育课程,旨在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突出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重点,形成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教育序列,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资源保障
(一)人力资源
1、学生资源:七年级少先队、八、九年级共青团;
2、教师资源: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班主任、学科教师;
3、社会资源:社区、家长委员会、家长。
(二)物力资源
学校在此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将根据课程设置需要提供《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古诗词、诸子百言》、《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让我们学会感恩》等新课标课外阅读经典丛书、教育影像资料等,并根据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推荐活动教育基地,以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
三、课程实施
1、实施对象:一至九年级全体学生
2、实施内容:
七年级: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古诗词、诸子百言
八年级: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七至九年级:感恩教育
3、实施要求:
(1)活动经过学科课程德育、德育课程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行为规范教育、社会环境育人等五个平台进行实施。
(2)学校成立此课程实施的项目组,协调各学科的整合、家长的参与和社会的资源的利用。
(3)各教研组长负责学科的整合和参与,并制定出相应的课程计划。
(4)各年级组长负责本年级段德育课程的推进,并制定出相应的工作计划。
(5)团总支、少先队大队部负责团队的实践体验活动,并制定活动计划。
(6)班主任要积极组织学生投入各项活动,协调各学科之间的活动,充分利用晨会课、午会课(周三、周五)进行专题教育,并将此课程纳入班级工作计划。
4、实施途径:
学科课程德育:全体教师根据各年级德育课程实施内容,充分挖掘本学科的德育元素,以雏鹰争章为载体,开展教育。
教学课程实施方案5
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是一所学校成功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一、校本课程的评价原则
1、主体的多元性
校本课程的评价主体至少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人员:学校管理者、任课教师及班主任、学生自身、同学。
2、评价主体互动性
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描述性、激励性评价,学校不以评比为目的,而以研究或促进为目的的评价等等。
3、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学习成绩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身体、心理素质、学习潜能、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
4、评价过程的动态性
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使学生逐渐感悟自身的.发展,增强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愿望。
二、校本课程的评价内容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
(1)、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评价:
1、是学生选择的人数,
2、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
3、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
4、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
5、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研究各应占多大的权重,最后把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形成对课程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学分的给定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
1、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
2、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任课教师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分值;
3、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
4、个方面的因素中要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的考金为主,过程与结果为辅,但最终的学分要把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教学课程实施方案6
一、课程目标
1、以培养学生传统文化中“正义”为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公民。
2、班级课程建设以“节日”为载体,以“班级活动”为实施路径,充分发挥班级的“教育”功能。
3、创建班级特色,提升班级文化内涵,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课程内容
1、初三三班班级课程建设依靠“节日”为出发点,挖掘与“正义”有关的素材,开展学生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2、以“法制教育安全日”组织“班级中那点违纪事搜集”活动、“法制监督员”评选活动、“法制监督”感悟演讲活动、“自觉遵纪、贡献力量”倡议活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学校纪律,从自身做起的意识。
3、以“清明节”组织观看“爱国影片”活动、开展“我心中的英雄”征文活动、“我的中国心”手抄报比赛活动,通过缅怀先烈,认识正义,培养学生爱国感情。
4、以“端午节”组织开展搜集“屈原事迹”活动、开“屈原做法”辩论会、举行主题班会活动,通过屈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认识正义,感悟爱国情环。
5、以“国庆节”组织开展“新中国”的诞生史主题班会、“正义与爱国”演讲比赛、“祖国颂”小合唱比赛,通过新中国的`成立,认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培养学生正义感。
三、课程实施
1、以“正义”为切入点积极确定由班主任和班级教育委员会科学引导,班级学生共同参与的班级课程建设思路。
2、依据学校方案总体要求,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和人格教育为重点,升华内涵,拓展外延,丰富班级课程建设的呈现形式。
3、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平台,全方位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班级课程建设的结合和统一。
四、课程评价
1、开展“演讲之星”“征文之星”等活动的评选,促进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对于比赛类活动开展“一、二、三等奖”评选,对参与积极,表现突出的同学予以奖励。
3、对于团体类活动,对于表现积极的小组进行“优秀小组”的评选。
教学课程实施方案7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深化课程改革为中心,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尊重教育规律,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把解决教什么为突破口,着力推进课程拓展,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拓展原则:
1、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
2、根据教材的内容
3、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
拓展的策略
1、拓展要立足从教材出发
2、拓展要与读书有机结合起来,要与国学经典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3、拓展的形式应是多样的
参与学科:语文、数学、自然、思品、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
三、参与年级:一至六年级
四、参与教师:全校所有任课教师
五、拓展内容:
语文学科
1-3年级根据教材内容以字词拓展为主,适当加进一些国学方面的词语、典故、诗词等;4-6年级一定要依托教材,由此到彼、由部分到整篇、充分挖掘教材的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也可根据本班的实际分类拓展。
数学
主要以趣味数学为主、把数学中的巧算、快算方法,以及定理、定义、性质的巧妙运用,数学中的多解问题,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把数学中的偏题怪题,作为拓展的主要内容,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为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自然学科
主要以动手操作为主,标本制作、简单的学具制作、科技小发明、
思品学科
主要以国学为主,《弟子规》、《论语》、《中庸》、《大学》,教会学生做人。
体育与艺术学科
在课程开发的基础上巩固太极拳、葫芦丝、巴乌、国画、剪纸、布贴、十字绣取得的.成果,适当增加一些新的内容。
六、拓展的方法
根据班级实际要以学生自主拓展为主,教师要对拓展的过程给予必要的指导,拓展时要定内容、定目标,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带动差生参与到课程拓展中来,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教学课程实施方案8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成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我校干部教师要贯彻并严格执行国家中小学课程计划安排意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一、课程内容
中学阶段课程内容主要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国家课程包括:学科课程(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音乐、美术、政治、历史。)和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
地方课程包括:可爱的四川、法制与社会等等。
二、落实课程计划要求
1、全体教师要进一步更新观念,严格执行学年初学校安排的各任教年级及学科课程安排,不得随意倒课和调课,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各班教室内要设立班级课程表,并注明各学科任教教师。
2、努力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1)信息技术课,各任课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教学计划、周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认真组织教学。
(2)各任课教师结合班级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确定研究课题。每学期研究的'课题要在四个以上。任课教师应做好研究课题的学期进度安排和研究过程活动及指导的记录。
(3)各任课教师要结合学科教材和学生生活环境及生活区域现状组织教学。
(4)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每周两课时。以学校或年级为单位组织活动。
3、地方课程,各任课教师在制定好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安排下,认真备课,组织教学,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4、学校课程,每周一课时。学校及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学年段设计编排教材,教学中不断实践改革,充分挖掘课程资源。
5、班队会,每天安排学生十五分钟的写字训练,学生通过作文培养写字基本功。
三、加强落实课程计划督查工作
为使课程计划严格贯彻和落实,我校成立督查小组。小组成员为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班级学生。对全体教师落实课程计划进行定期或随机检查,对学生以问卷形式进行检查。
教师落实课程计划要求
教学课程实施方案9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地方对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的各项要求,促进我校对基础教育课程的管理与开发,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目标要求
1.全面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和教学质量,形成基础教育课程的地方特色,推动课程研究、管理和开发队伍的'建设,提高地方管理与开发课程的能力。
2.以国家课程管理政策、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为依据,同时要充分反映我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3.加强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整体规划与部署,严格管理和规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充分利用多种社会力量参与课程的管理与开发。
三、开发内容
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课程要直接反映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有效增强课程对地方的适应性,形成课程的地方特色,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内容要以地方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的研究为主,形成地方课程或地方课程系列,并具有较强的超前性。
根据实际,我校地方课程现阶段开发的主要内容是《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剪纸》。
四、课时安排
地方课程课时,1—2年级每周1节,3—6年级每周2节,根据需要,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打通使用。
以上课时是根据教育部课程设置要求和我校实际安排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既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但每学期的总课时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教学课程实施方案】相关文章:
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精选11篇)05-07
网络课程教学实施方案范文(精选7篇)08-12
家长课程实施方案07-25
小学课程实施方案10-05
小学课程实施方案10-14
教师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精选13篇)10-09
中学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06-12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_实施方案_06-09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08-12
中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