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职学校办学能力自评报告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职学校办学能力自评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职学校办学能力自评报告1
我校在县教育局和黛溪办及教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办学单位的关心支持下,积极响应黛溪办教委“四个一”的工作思路,创建平安、文明、和谐新校园。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团结、务实、高效、创新”,紧紧围绕创办“袖珍式精品特色示范学校”的办学目标,从“教学生一时,想学生一生”的人本育人理念出发,团结一心、扎实工作、勤奋创新、无私奉献。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形成优美整洁、文化氛围浓厚、人文关怀真切的育人环境和教育质量过硬、诗文诵读突出、传统剧目精彩的办学特色。 一年来主要工作
校长负责学校全面工作,其主要职责目标就是优化环境,鼓干劲促发展;带好班子,聚人心提效率;抓好管理,培养人要质量。
一、工作环境和育人环境更加优化,更加和谐向上
环境和其文化是一种力量,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能凝聚人心、激励奋进、推动创新,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发展动力,不断攀登事业的高峰。
在外部环境上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更加密切,支持发展教育的合力更加强大。
(1)众所周知:几年来,我们立足地位、亲情优势,善于强抓和结合,六一庆祝活动已经成为我校的品牌,这既是成绩和肯定,又是压力和挑战。只有通过不断地活动创新,用超前创新的思维和行动去经营和谋求更大的支持和发展。为了使六一庆祝活动均取得圆满成功,从5月16日起,就将几年来学校庆六一概况以“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的形式在村里广泛张贴,弘扬和铭记关注教育,关爱儿童的义举,让有关方面的钱花得响、花得值!六一前夕,请柬内又附有精心设计的邀请函。通过努力,今年的庆祝活动圆满成功!(雨伞、福利、相机)可以说做到了社会认可、学生高兴、教师满意、家长赞扬。这一切都极大鼓舞和振奋了师生的工作、学习热情,与社会各界的支持形成了支持教育、发展教育的循环合力。
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不在于创收了多少钱,而在于宣传了什么,弘扬了什么,能否可持续,起码是推动了正常工作。
(2)结合创建工作,按照鄢主任“多催、多问”的指示,抓住和把握时机争取办学单位的支持和工作的主动。今年四月,在“三净两建”工作的.推动和经济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经过积极争取,进一步充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环境又添亮点。
校内环境更加优美合谐
走进滕家小学满眼的碧绿,花团锦簇,生机勃勃,可以说给师生创造了一个洁净优美、舒适方便、赏心悦目的工作和学习的物质硬环境。
(2)学校致力于创建干群、师生和谐融洽,教师团结协作竞争,学生文明友爱互助宽松和谐的人文软环境,不断提高“环境”育人水平。学校高度重视、支持和加强思想工作,落实“全员谈话制”,注重和发挥工会等桥梁纽带作用和老教师的作用,成效显著。全体教师从“教学生一时,想学生一生”的人本思想出发,从学校工作大局出发,不断提升思想认识水平,努力与教委、学校工作保持同步,立足岗位,自我加压,兢兢业业,不断提高和优化自身素质。形成了一人负责大家干、再忙再累不叫屈,心向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结协作、勤奋敬业的和谐工作局面。例如,学校绿油油的菜地是全体教师工作间隙的集体结晶,也是增强凝聚力的沃土;每逢教师人生大事(生日等),我们都会欢聚在一起。
“累,但是却快乐着”,是滕小教师共同的感觉。全体教师以极大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各项工作和活动中,XX年元旦,我校全体教师原创并参加演出的朗诵《师情如虹》以其新颖精彩的节目形式、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广受好评;今年4月在教委组织的跳绳比赛中在全员参与的单位中我们学校成绩最好。
二、诗文诵读特色更加突出
(1)学校不断充实和完善校园文化氛围,以创成和完善“经典诗文伴我成长”县级特色项目示范学校为抓手和载体,精心布置校园文化。去年十月,办事处教委高度重视我校文化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安排全办美术教师为我校美化了校园,使我校的校园文化氛围更加浓郁。今年5、11月,学校从“特色板块、功能角、课桌凳摆放、师生风貌”等方面掀起了班级文化美化、知识化教室的热潮,班级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竞赛。用于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和完善,向着校园内时时处处是教育的目标迈进,通过师生动手,即浓郁了学校文化氛围,又锻炼了师生能力,使学校特色更加相得益彰。在自主开展“经典诗文诵读”系列活动3年多,坚持进行和不断完善的情况下,通过在课间放诗文磁带、进行诵读比赛、诗配画手抄报、“练功板”上抒胸意(在固定时间每位教师都将自己喜欢的成语、格言工整地书写在练功板上,对学生的写字教学、诗文素养、学习习惯都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国旗下每周一诗一言、校园文化考试、诗文情景剧表演等方式、方法和形式着力实施,在被表彰为“★级特色示范学校”的基础上,我们“老树新枝、树上开花”式校本研究,进一步拓宽和延伸了诗文诵读的内涵,使诗文诵读成为学校师生常规化行为。学校以创成和完善“经典诗文伴我成长”县级特色项目示范学校为抓手和载体,在精心布置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学校因势利导,积极推进县级“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狠抓“晨读一刻钟”和“习字一刻钟”的落实,大力营造“读书成就未来”的书香校园、励志校园,努力提升师生的诗文素养和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有关领导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2)积极配合教委的各项教研活动。我校非常重视外出学习,无论学校经费多么困难,都想方设法派人外出参观学习,以开阔教师的视野或思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结学教对子等方式,听示范课、研讨课、不同学科的课,听专家学者的讲座、报告,学习提高。
(3)重视了课题研究。以被评为邹平县“小学教学示范学校”及复评为动力和压力,紧紧围绕立项课题落实研究,要求教师精于梳理、勤奋笔耕、积累提高,XX年11月,两个课题负责人在城里小学进行了交流。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提高。孟红萍等2名教师参加了县优质课评选,李波老师被评为县英语学科带头人。XX年10月,刘明老师被教委推报参加县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的评选。
以上成绩的取得归于上级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更归功于全体教师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扎实、创新的工作和无私的奉献!(在这里我特别向愿当绿叶、经常要当绿叶的教师致谢,如孙怀梅、郑宗海、滕香莲她们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形成符合滕小实际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从深层次上甄别、全面评价教职工工作的问题。
2、如何科学地引领全体教师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善于抓工作的主要矛盾和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和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力争在紧张的人力资源、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做出尽可能多的事情和成绩,使领导、家长和社会更加满意。
3、由于师资紧张,教师兼课兼职过多,我校多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无从谈起。但是,面对学校间千帆竞进,百柯争流的局面,加上我校高低学段人数相差大,倍感我校人员紧张,必须进一步强化教师一专多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但同时要想方设法减轻和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
4、学校的现代化教育水平依然不高,投入不足;校园文化、教师素质再提高,教科研上档次上水平等问题依然困扰着我们。
中职学校办学能力自评报告2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XX年全省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粤教职函[20XX]60号)、梅州市教育局《转发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XX年全省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梅市教职[20XX]21号)文件精神和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国教督办[2016]2号)的文件要求,对照《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指标及说明》要求,我市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从基本办学条件、师资队伍、课程与教学、校企合作、学生发展和办学效益等六个方面,认真开展全面客观评估,并形成自评报告。
一、 全市中职学校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有18所中职学校(其中公办13所,民办5所);其中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所(梅州市职业技术 学校),重点职校5所,2017年在校生23107人,招生8462人,教职工1678人,其中专任教师1309人,形成了“以梅州农业学校、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为龙头,以大埔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等6所职校为骨干,各县1所以上职校为基础,各乡镇文化技术学校为补充”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实现了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发展大体相当,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
二、办学能力评估自评基本情况
(一)基础办学条件
梅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逐年加大资金投入用于学校各项建设,学校积极筹措办学经费,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完善基础办学条件。
1、生均财政拨款水平
全市2015—2017年财政经费收入分别为:19455.25万元、26578.93万元、26020.12万元,生均财政拨款分别为:8619元、12182元、11260元。
2、生均教学实习仪器设备值
我市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实训设备投入,不断完善实训基地建设。2015—2017年,教学、实习仪器设备总值分别为:13346.95万元、14767.5万元、15787.35万元,生均教学实习仪器设备值为:5913.31元、6768.80元、6832.28元。
3、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
2017年,全市中职学校共有校内实践基地数18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211个,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15720个,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0.68个。
4、生均教学科研及辅助、行政用房
2017年,全市学校占地总面积(含产权和非产权) 597582.6 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25.86平方米;
5、信息化教学条件
学校均已接入互联网,大部分带宽在500mps以上。网络多群体教室527间,教学用终端(计算机)数6327 台,每百生 25.4 台,高于办学基本条件的15 台/每百生。
(二)师资队伍建设
1、生师比
2017年,全市中职学校教职工共有1678人,教职工额定编制数1509个;专任教师1309人,占教职工人数的78%;专业教师938人,占专任教师数的71.6%;生师比平均值18: 1。
2、双师型教师比例
近年来,全市中职学校深入实施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通过建立健全学校主导、行业企业积极配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拓宽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双师型”教师培养取得较好成效。2017年,双师型教师667人,占专业教师人数的71.1%
3、专任教师企业实践
学校相继出台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相关制度措施,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素质。2016学年,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实践总人数482人,实践总时间8282日。
4、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情况
学校在积极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进修的同时,积极建设和完善兼职教师队伍。2015、2016、2017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高技能人才课酬总额分别为103.37万元、116.14万元、51.46万元。
(四)课程与教学
1、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专业实习实训场室建设,把实训中心建设作为提升专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不断完善实训设备设施,实训中心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2017年,学校拥有教学用计算机6327台,网络多媒体教室527间;校内各类实训基地183个、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为6832.28元/人,能提供工位15720个,可基本满足各专业实训项目的实践教学需要。全市中职学校各专业实训室在满足现有学生的教学实践(实训)需要的同时,为社会培训、技能考核鉴定、技能大赛提供充足的实训场所。
我市中等职业学校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先后与家家顺控股集团、泰康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深圳市长燊会计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中广核集团机电安装维修有限公司、广东第三公共汽车维修中心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为专业建设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2016学年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时总量4364888人·时,年生均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时间200人·时。
2、课程与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大力开展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加强课程和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与培养目标的切合度。
学校按照“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操作实用”为原则,合理安排好公共基础课、专业通用课、专业核心课与专业实践课等三大模块,让学生在学好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到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公共基础课、专业通用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实践课安排科学合理。
各专业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建立完善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深化课程体系改革,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四)校企合作
我市中职学校专业建设遵循人的认知与成长、职业教育教学和经济社会发展三大规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从强化内涵建设着手,系统思考并从理念上破解“与谁合作,合作什么,怎样合作”等问题,致力建设规范的校企合作平台、规范的校企合作的实现模式、规范的校企合作运行标准等,全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形成对接产业、企业、岗位的专业建设和动态调整机制,变资源优势为优势资源。
2016学年,全市中职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实践总人数482人,校企合作单位接收教师企业实践数301人,专任教师企业实践总时间8282人日,校企合作单位接收毕业生就业数3345人,占毕业总人数的47.29%;
(五)学生发展
1、在校生巩固率
我市中职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思路,以质量促发展,狠抓内涵建设,始终把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中心工作,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学校通过改善办学条件、育人环境,强化管理,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竞争力,在校生巩固率得到合理控制。
2015年,毕业生数7235人,对比2012年全日制招生数(8415人),在校生巩固率为85.9%;2016年,毕业生数7667人,对比2013年全日制招生数(8856),在校生巩固率86.5%;2017年,毕业生数7073人,对比2014年全日制招生数(8069),在校生巩固率87.65%。
2、毕业生就业情况
学校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学校对学生就业岗位进行了精挑细选,层层把关。2015年毕业生(全日制)7235人,直接就业人数6905人,直接就业率达95.4%;2016年毕业生(全日制)7667人,直接就业人数7209人,直接就业率达94%;2017年毕业生(全日制)7073人,直接就业人数6637人,直接就业率为93.8%。
3、毕业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情况
我市中职学校积极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组织开展园林绿化工、花卉园艺工、动物检验检疫、兽医防治员、会计电算化、会计从业资格证、电工上岗操作证、导游证、中式烹调师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等工种考证,为学生增加就业竞争能力和选择就业机会拓宽门路,进而提升学校的美誉度,增强学校的竞争力。2015年、2016年、2017年国家颁发的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得数(初、中级)分别为2972、2725、2976人。
4、计算机应用能力
学校根据中职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每个专业均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每个专业开设不少于两学期、每周不少于4个课时,课程开设、课程教学严格执行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学生基本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知识技能、常用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等)、网络基本知识,以及工具软件使用等。非信息技术类专业计算机等级(初级及以上)证书获得数2015年、2016年、2017年分别为634、1163、785人。
(六)办学效益
学校专业建设遵循人的认知与成长、职业教育教学和经济社会发展三大规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从强化内涵建设着手,系统思考并从理念上破解“与谁合作,合作什么,怎样合作”等问题,致力建设规范的校企合作平台、规范的校企合作的实现模式、规范的校企合作运行标准等,全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形成对接产业、企业、岗位的专业建设和动态调整机制,变资源优势为优势资源。学校专业建设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其用人需求,实现“五个对接”:
一是专业建设对接支柱产业职业岗位。学校专业建设紧贴梅州产业发展战略定位和行业岗位群的需求,近几年来先后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中餐烹饪、学前教育等专业,通过深入研究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和产业链、岗位链及人才培养链的要求,与行业企业专家、学者等共同制定培养目标、确保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就业岗位明确,学校办学的适应性和办学的质量及效益不断提高。
二是培养模式对接企业用人要求。学校各主干专业均成立有行业企业代表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知名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工作。如梅州农业学校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与梅州市餐饮行业协会合作办学,成立以广东烹饪协会客家菜研究中心、广东烹饪协会客家菜专业委员会、梅州市餐饮行业协会的专家、学者为委员,以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烹饪大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餐饮业评委、世界客都梅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菜传承人陈钢文大师为常务副主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究论证烹饪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和产业链及人才培养链的要求,适时调整中餐烹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实施性教学计划具体明确,专业的`适应性强,效果明显。中餐烹饪专业在校生由2008年的32人增至现在801人。
三是课程体系对接岗位技能标准。学校和行业企业合作,积极推进“以岗位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体系,参照职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以教学做一体化等多种形式实施课程改革”的课程改革,共同研究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共同开发和建设课程,共同撰写教学方案,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全面实施岗位职业标准建设、课程标准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特色教材建设,构建基于行业标准鲜明的特色课程体系。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中餐烹饪等专业先后被列为广东省中职学校课程改革试点专业。
四是教学过程对接企业生产过程。工科专业自觉实践行动导向法,让学生经历从明确任务、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到评价反馈的整个过程,获得工作过程知识,掌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方式和工作要求等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是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学校积极推进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结合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要求,针对学生技能等考评开设相应专业课程,增加相应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确保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近几年来,梅州市中职学校坚持服务本地区经济建设”,坚持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带动教学计划、内容和方法的全方位改革,大胆改革专业设置,改革办学模式,致力于为我市培养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应用能力强、善经营、会管理、具有创业本领的实用型人才,实行多层次办学,既办初中毕业三年制中专班,又办高中毕业一年制中专班,还办短期培训的非学历班;既办全日制学历教育,又办半工半读学历教育企业班。我市中职学校主动适应经济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一方面对传统的农艺、园艺、畜牧兽医等涉农专业进行优化建设,以巩固传统优势专业,保持学校特色;另一方面增设会计电算化、学前教育、中餐烹饪等管理类专业和机电、汽修、数控等工科专业,形成集生物工程、机械加工信息、财经商贸等主动对接“双转移”战略的需要和梅州市经济发展战略的需求。
同时,通过“五个对接”,专业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学生参加国家、省、市技能大赛取得了优异成绩,位居粤东西北市前茅。2017年,在校学生参加和省、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取得突出成绩,共获得149个奖项,其中:三等奖1个,省级一等奖2个、二等奖26个、三等奖45个。
三、存在问题及困难
2015年以来,在上级教育部门和梅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市中职学校有了较快的发展,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清楚看到,目前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校本教材质量不高,精品课程不精,部分专业生师比与评估标准有一定差距,“双师型”专业教师存在引进难、培养难的双重困难,名师数量偏少、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设、教学资源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毕业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数仍需进一步提高等不足。
四、下一步工作
1.以创建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市为统领,加强我市职业教育统筹力度。抓住我市被省列为“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市”创建单位的契机,按照省的要求,具体细化我市创建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市方案,加强我市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市政府统筹为主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强化梅州市及各县(市、区)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做优市级职业教育,做强县域职业教育,做活民办职业教育,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环境和氛围,力促公办和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依法举办面向社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构建具有梅州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助力梅州经济发展。
2.加强县域职业学校建设。加大对县域职业学校的整合和支持力度,尤其是对人口大县兴宁、五华、丰顺,目前均没有省级重点以上职校,这三个县要加大对县域内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兴宁市要尽快推动梅州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和兴宁市成人中专学校的整合,五华县要加快华城职业技术扩建工程进度,丰顺县要加大对丰顺职业技术学校的支持力度,
3.拓宽“产教对接,产教融合”模式。通过企业与学校经常对接,推动教学和产业密切合作,既可采取订单培养、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等合作形式,也可探讨共建实训基地和技能教室,大力推行“把教学建在车间,把车间建在学校”的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模式,鼓励支持企业按生产需要和装备标准与学校共建实习基地或生产车间。创新职教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面向珠三角等地职教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引进优质职教资源,实现培训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中职学校办学能力自评报告】相关文章:
学校办学质量自评报告(精选17篇)10-08
小学办学质量自评报告(精选14篇)04-22
学校学业质量自评报告09-27
学校食堂自评报告07-06
小学义务教育段学校规范办学行为自评报告11-07
学校质量自评报告(精选15篇)04-08
办学行为规范自评报告(通用5篇)08-19
绿色学校创建自评报告(精选5篇)08-24
乡村小学创建绿色学校自评报告08-12
绿色学校自评报告(通用10篇)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