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服务实验报告

时间:2024-07-05 16:50:46 诗琳 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财务共享服务实验报告

  在生活中,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财务共享服务实验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财务共享服务实验报告

  财务共享服务实验报告 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社会各界对财务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人类社会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和生产力发生巨大变革的同时,现行会计模式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财务报告的变革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就我国财务报告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构造多元化的财务报告体系

  在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中,基本和通用的财务报表有三张:即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对这些传统报表在国外会计理论界存在不同的观点。美国证券委员会委员斯蒂文等对传统财务报表的相关性提出质疑,认为传统财务报告的处理是一种“黑白模式”即要么确认,要么不确认,他们认为可以灵活一点,提出了所谓的“彩色模式”。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94年发表的《论改进企业财务报告》中认为:到目前为止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还不需要彻底改变,可以用另一种新的传递模式代替它。

  针对我国财务报告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借鉴财务报告体系发展的国际趋势,我们应该在肯定三大基本财务报表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它们,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和财务会计信息各方使用者对财务报告提出的更高要求,可以补充新的报表来构造一个多元化的财务报告体系。

  1、增值表。现行财务报告的服务主体是投资者和债权人,所披露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投资与信贷决策相关的企业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在这些报表中不能体现企业对社会的真实贡献额,更不能反映贡献额的分配。因此,在1975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了增值表,并将它作为第四会计报表。增值表不仅能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更多的信息,有利于国家考核、评价企业,还会取得公众的好感。

  2、未来前景报表。传统财务报告为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其财务信息都来源于历史资料,这些信息是“向后看”的,而信息使用者在决策时要“向前看”,所以在实质上,上述信息的可靠性很低。在经济环境变化不显着的情况下,报表使用者可以简单地用反映企业过去经营成果以及行为因果联系的财务报告去推测企业的未来,但在经济环境剧烈变化的条件下却不行,因而就要求财务报告具有预测内容。至于如何披露预测信息,理论上讲可以编制未来前景报表,但从实践上讲,编制该报表的技术难度较大。尽管如此,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和完善,企业财会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企业未来前景报表的`编制将成为可能。

  二、构造实时呈报的财务报告模式

  传统的财务报告是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的基础上的,财务报告通常是定期提供,特别是年度财务报告成为会计的传统,以适应人们对年度财富分配的需要并降低信息披露成本。但随着财务信息决策用途的增强,年度信息的披露远远不能满足投资决策对信息及时性的要求。由于受到会计信息约束条件——效益性原则的支配,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除应适合客户的需要外,还应当充分考虑会计信息费用与会计信息效用价值的比例关系。基于此,传统的财务报告更多地选择了定期报告,尤其是年度报告。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信息产生成本大幅度下降,同时计算机的随时寄存功能,也使得财务信息的日常揭示成为可能,甚至可以实现以事项法为基础的实时呈报。

  三、构造内容丰富的财务报告模式

  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未来财务报告的内容将不断丰富,从而能更好地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

  (l)由单一的表式信息转变为表式信息与图像化信息的结合。以报表方式来反映信息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式,但这种有效和节约是针对手工会计和传统信息传输技术条件而言的。在现代信息条件下,这种有效和节约已不再成为阻碍其他信息揭示方式出现的理由,表式信息可以给使用者提供大量的信息,便于其阅读,而图像化信息直观明了,更容易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所接受。

  (2)注重主体信息的同时,充分披露关联方信息。基于会计信息财富分配用途的考虑,会计主体的确立是传统会计系统的一个重要前提。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组织的垂直控制结构正在发生网络化的变化,这种环境的改变使得会计主体假设开始失去原有的合理性,而与其相适应的会计信息的作用也日益降低。此外,技术生产的合理计量在主观上也需要突破传统会计主体的范围。因为技术的先进程度需要与其他企业同类技术相比,才可以进行合理的衡量,这就要求会计信息的揭示要突破传统会计的空间范围。

  (3)货币计量信息与非货币计量信息的结合。财务报告以货币作为计量手段来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用货币计量的信息可以汇总、总括和进行比较,但在这有利的优点背后却隐藏着明显的不足之处:第一,货币计量建立在币值不变的前提下,但现实货币在其运动中的价值是经常变动的,有时甚至变动很大,这就导致了财务报告的表述偏离了企业实际进行的价值活动;第二,现行财务报告还掩盖了大量相关且有用的非货币信息的事实,如企业管理者的信誉、企业职工的团队精神、企业的创新能力等。因此,货币信息和非货币信息的结合,将成为未来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

  财务共享服务实验报告 2

  未来财务报告是未来会计环境的产物。未来会计环境的不确定性,致使我们难以准确地对未来财务报告作定型化描述,但这并不能妨碍我们对其定向作一个粗略的估测,以便把握好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对财务报告进行有的放矢的改革。本文拟就未来财务报告的目标、内容、时效、灵活性、方式这五个方面做一探讨。

  一、未来财务报告目标

  未来财务报告目标将继续锁定在为企业各相关利益者决策提供快捷灵敏的相关财务信息(这些信息包容解脱受托经管责任所需的信息),并真正使提供有关现金流量的数量、时间分布及其不确定性的信息这一目标成为可以操作的目标。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仍然要坚持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与可比性,尤其是在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中更偏向于相关性。历史(事后)信息满足可靠性,同时也是相关性的基础;未来预测(事前)信息满足相关性,同时应强调对预测信息的规范,尽可能提高预测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达到这样的境界之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矛盾就减缓了,它们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人们将会计分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分支系统。财务会计专司对外报告责任,管理会计专司对内报告责任。但对内、对外会计信息均由企业会计系统生成,过去只在企业内部报告的预测信息已经对外报告了,这说明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早已不局限于企业内部,财务报告早已“借用”了管理会计信息,正是财务会计利用了管理会计的特长——提供相关性预测信息。我们得到启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对内、对外分工的界限不是绝对不可逾越的,在未来两者融合的程度将会越来越大,即管理会计“外化”为财务会计的成份将增加。其实,这种行动在财务报告中已有所体现,职工报告、增值报告、环境报告等无一不与管理会计相关,而且它们本身就是管理会计研究的内容。当然,其他财务报告中的许多内容仍处于披露的初级阶段,还未成为绝大多数企业的一致行动,应改变这种现状,以真正让财务报告目标得以实现。

  二、未来财务报告内容

  为了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未来财务报告的内容将更加复杂与丰富,并随会计环境的变化与要求而不断创新。

  (一)坚持财务信息的核心地位,通过非财务信息提升财务信息的价值。未来企业的竞争讲究核心竞争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表现在它能提供财务信息,而非非财务信息,这也是会计之所以成为会计的本质特征。

  现在,人们谈到财务会计的局限,势必触及财务会计不能提供非财务信息,财务会计要将精力放到提供非财务信息上去,至少也要做到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并重。我们对此有不同看法。

  财务会计提供非财务信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我们不要误以为信息均出自会计一家之手,其实企业的信息可由企业内各种子系统生成与发布,如统计信息系统,技术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人事信息系统,甚至利用新闻报道与新闻发布会等。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更多的是实行“拿来主义”,而不是去“生产”非财务信息。现行的做法是,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以及其他财务报告中纳入了大量的非财务(包括定性)信息,会计只是借助这些非财务信息来辅助说明与解释财务信息,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准确地理解与运用财务信息,从而最终提升了财务信息的价值。基于这一认识,我们认为财务报告只是公司报告的一个主要部分。这也可以成为解释西方国家的上市公司对外披露信息的报告不称财务报告而称公司报告或年度报告的理由。由此,我们预见未来的会计应在拓展财务信息的深度与广度上下功夫,并“拿来”非财务信息为增加财务信息的价值服务(会计在“生产”财务信息时的“副产品”是个例外,如对会计政策的揭示)。甚至还可以预见随着会计计量技术的进步,如今只能以非货币计量的信息,今后也将能以货币计量。

  (二)在不放弃历史成本计价信息的同时,以公允价值计价的信息将大大丰富财务信息的内容并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交易价格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不再是唯一可靠的信息源,公允价值的逐步形成及其所具有的客观性已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承认和运用。我国已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具体会计准则中引入了这一计量属性。用历史成本计价虽具可靠性但难保相关性的信息,则可用公允价值计价后的信息作为补充信息同时提供;最终,当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既可靠又相关时,公允价值将全面取代历史成本,或许历史成本也成为公允价值的选择之一。

  (三)企业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将成为未来财务报告的重心。随着以技术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必须依靠知识和知识型人才,从而转向对技术和人才的开发、利用和争夺,以创造未来现金流量和企业市场价值来确保竞争优势。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重大大提高,而有形资产的比重则相应地大大下降,必然要转向对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以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因而实现财务报告重心的转移,应及时准确地报告企业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的价值。

  (四)突破会计主体假设,同时报告与会计主体信息相关的关联方信息。基于会计信息用于评价经营受托责任用途的考虑,会计主体的确立是传统会计系统的一个重要前提,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组织的结构正在朝网络化、扁平化甚至虚拟化方向改变。这种改变使得会计主体假设开始失去其既有的合理性。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的合理报告在客观上也需要突破单——会计主体的范围,企业还是社会中的企业,评估一个企业时还需要相关企业的信息,以便更充分地说明一个企业的真实状况。这些改变在客观上要求会计信息的披露突破传统的空间范围限制,如何恰当地提供一个主体及其相关方的信息,代表着未来财务报告的一个发展方向。

  (五)增加相对值信息,提高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当财务信息的.用途更多地偏向用于各种各样的决策而不是局限于财富分配,财务信息揭示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主体,等等,那么以绝对值揭示信息的传统方式就必然会遇到相对值信息揭示的挑战。相对值表达的信息具有更强的可比性,从而能更好地满足决策的需要。在近20年的财务信息披露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多的证券监管机构已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更多的能够直接用于投资决策评价的相对值信息,如一些重要的财务比率,每股盈利、资产报酬率、股东权益报酬率等。随着财务信息决策用途重要性的进一步加强,随着会计主体范围的逐步突破,以相对值信息揭示的方式一定会演变为未来财务报表发展的主流,从而形成一种绝对值信息与相对值信息并存的格局,极大地丰富了未来财务报告的内容。

  三、未来财务报告时效

  随着财务信息决策用途的增强,年度的信息揭示与投资决策对信息的及时性乃至即时性要求发生巨大矛盾。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计算机随机寄存功能的支持下,使得财务信息的日常揭示成为可能,进行实时报告。如今,人们已设想了一种电子联机实时财务报告系统,它是指企业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时将企业所发生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和事项反映在财务报告上,并将其存储在可供使用者查阅的数据库中,供使用者随时查询,从而使财务信息在满足使用者信息需要上真正实现了“多、快、好、省”。因此,它又被称为“同步财务报告系统”或“全天候财务报告系统”。

  四、未来财务报告的灵活性

  现行的财务报告是一种通用财务报告,它提供给不同使用者以相同的报告,并将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予以标准化,本质上是一种大批量生产模式。然而,即使从经管责任观来看,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要求也是多样化的;而且由于:

  (1)使用者的目标和方法不同

  (2)被估价的资产不同

  (3)报告公司的环境不同

  (4)使用者的信息偏好不同

  所以使用者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更何况很难事先确认使用者的所有信息需求和他们的决策模型,因此通用财务报告的局限性日益显著。为了革除通用财务报告模式的弊病,以增强财务报告的灵活性来切实履行好财务报告目标。

  (一)多栏式报告模式。即对同一经济业务按多种会计方法加以处理,并将由此得到的不同信息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使单一信息走向多元化信息。使用这一报告模式时要防止信息超载问题。如何有效给使用者提供精炼的、能直接用于决策的信息仍是财务会计未来值得努力的方向。

  (二)“事项”报告模式和数据库会计模式。预先知道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这一假设导致财务报告数据的高度综合性。综合信息最严重的问题是阻止使用者按他们自己的需求来重新编制报表;加工综合信息的过程还会导致信息的丢失与扭曲。综合信息也为管理当局操纵会计数字进行盈利管理提供了空间,并为有效审计和使用信息设置了障碍,还排斥了使用者参与编报的过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又提出了“事项”报告模式和数据库会计模式。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索特(C·H·Soner)在1969年提出的“事项会计”理论将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他指出,在不完全了解信息使用的需求和决策模型的情况下,会计应立足于提供与各种可能的决策模型相关的经济事项的信息,由使用者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即将数据综合的任务交给信息使用者。因此,财务报告应包括足够的明确数据以便使用者能重构发生过的经济事项。所谓事项,是指可观察的,亦可用会计数据来表现其特性的具体活动、交易和事件。事项会计以“事项”作为数据处理目标,经济事项发生之后,通过各业务处理子系统进入数据库,根据各类事项的特征及其相互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实时自动处理,以期达到反映和控制各种经济活动的目的。

  数据库会计模式旨在提供一个数据库以便信息使用者从中提取不同明细程度的数据,它是在数据库环境中对“事项”报告模式的拓展,“事项”报告模式强调编制明细一些的财务报表,而数据库会计模式则着重于储存和维护最原始的数据,对信息使用者的专业要求更高了。

  (三)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当代生产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管理方法的进步使许多行业中的企业可以大规模地按顾客需要组织生产(MC),通过生产系统的灵活性和快速反应,实现产品多样化来满足顾客千差万别的需求。这一生产方式被称之为21世纪企业竞争的新前沿。MC概念实际上也适用于财务报告,信息比物质产品更适合于采用MC,其理由是:

  (1)信息是不灭的;即原始数据、中间信息和最后的报告可以在加工过程存;

  (2)信息是可以由多个人共享的;

  (3)容易复制,复制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

  (4)信息可以不断地合计与再分解或分类与再分类;

  (5)信息可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在不同媒体上再现;

  (6)易于模块化和组合。于是,一种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型就应运而生了。这一模型的基本要素如下:

  1、数据库。报告单位维护一个可用来保存其愿意披露最原始水平的信息的数据库(包括财务和非财务数据),以便根据使用者的不同需求生成不同的财务报告。

  2、模块化了的会计程序。报告单位的会计系统包括相互联系但又相对独立的模块。模块包括三类:财务报表要素、非财务信息项目、会计方法和表达方法。模块化的系统便于根据使用者的要求将一种交易或财务报表要素按不同方法加以处理。

  3、报告生成器。报告单位在因特网上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报告生成器,它是报告单位与使用者交流的界面,并帮助信息使用者编制其所需财务报告。

  4、学习机制。系统设置一个反馈渠道,以便信息使用者就如何及时改进报告系统向报告单位提出建议;还可设置一个记忆单元,记录最常被选用的信息、项目、方法和选择它们的使用者,可以帮助法规及准则制定者改进现行法规和准则。

  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具有灵活性,允许报告单位与信息使用者双向、直接、快速沟通,共同完成实时报告,进而减轻信息不对称和提高资本市场效率。

  (四)差别报告模式。差别报告可以在两个层面上实施。一个层面是从信息提供者角度,由报告单位为不同使用者提供内容(或在时间上)有差别的财务报告。由于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和获取信息的权力(途径或方式)各不相伺,企业可以有选择地、有重点地对外披露某些使用者或使用者集团特殊需要的信息。在法律、制度允许的前提下,差别报告应能在不久的将来加以运用。在我国,采用差别报告方式来解决“外行使用者”和“内行使用者”不同信息需求的矛盾,也值得一试。

  另一层面是从会计规范角度,建立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它实际上是由一国政府通过有关的准则或法规的规定,对不同规模或类型的企业在编制与提供财务报表的种类以及要求其披露的会计信息的格式、内容、数量、详尽程度等方面实行有差别待遇的一种制度安排。在这一制度下,对小企业实行某些会计信息揭示的豁免,允许其按简略形式提供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而不必提供现金流量表;对于大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则必须按规定提供内容详尽的一整套财务报告;中等企业可以视自身具体情况在上述两种报告中作出选择或是提供详尽程度界于二者之间的财务报告。不同规模企业的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存在不同要求,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迎合了这一要求。其实,这一制度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采用。最近,我国财政部已计划推出一套全国统一会计制度,但会将金融类企业、小企业作特别考虑,因此也有望在我国推行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

  五、未来财务报告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与提高,企业将会取消纸质(书面、报纸)财务报告的印刷与传递,而是在网上发布信息;信息使用者也不必等待寄送或取阅财务报告。在信息的表述方式上,不再囿于文字与表格方式,而是更多地运用图形与音像方式恰如其份地表达信息内涵,做到图文并茂,声像俱全,使信息的表达更形象、直观、更易于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因此,未来财务报告应是在网络上转输的、表式信息与音像化信息相结合的,更为简明易懂的一种实时报告。中国证监会在2000年1月1日发出通告,要求上市公司除在证监会指定的报刊杂志上登载年报摘要外,必须上网公告,而且对于在网上发布的年报信息要承担同样的责任。这预示了我国未来财务报告在存储介质与传递方式方面的发展方向。

  财务共享服务实验报告 3

  环境与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伴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峻和地球资源的愈趋稀缺, 人们愈益清醒地认识到传统单向发展的经济模式是造成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的根源, 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战略, 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建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作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被认为是从机制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资源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循环经济及其“3R”原则

  “循环经济”是20 世纪6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论述生态经济时提出的, 它是相对于传统线性经济而言的。所谓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 , 是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的简称, 是以资源的高效与循环利用为目标, 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建立“资源—— 产品—— 再生资源”的新经济模式, 以彻底改变“资源—— 产品—— 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的传统经济模式。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是: 减量化(Reduce) , 即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 再利用(Reuse) , 即大力实施资源的循环利用; 再循环(Recycle) , 即努力回收利用废弃物。此即著名的循环经济“3R”原则。循环经济是一种“多赢”经济增长模式, 它将经济、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三大要求纳入统一的框架中, 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 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生产或生产很少的废弃物, 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

  二、循环经济对传统财务报告提出的挑战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它有三个最主要的目标, 即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最大化。而传统财务报告对于会计要素的核算并没有将实现循环经济的理念与目标囊括其中, 无法完全满足循环经济的要求, 导致财务报告的披露不合理、不充分, 不利于企业利益相关者做出科学的经济决策。

  1. 传统财务报告所采用的狭义成本循环理论, 不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成本理论, 是立足于企业本身来处置成本补偿的, 只对发生的人造成本进行补偿,这种成本观念是狭义循环成本观念, 或者说是小循环成本观念。它将自然界的物质, 如水、空气、矿物质等视为无价值的资产, 将自然资源看成是无偿的, 从而将之排除在循环成本之外, 没有对环境因素进行会计核算, 不考虑环境污染的外部不经济性, 必然造成企业的生产成本小于其真实的成本, 使经理人员偏向内部成本最低, 而不是那些社会总成本最低的产品和程序。其结果, 企业虽获得了超额利润, 而社会却要为此付出巨额的社会成本, 表现为环境恶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既然人类的劳动消耗需要补偿, 自然资源的消耗同样也需要补偿。基于狭义成本理论的传统财务报告却不能从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两方面来揭示成本补偿问题, 已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 越来越显示其局限性。

  2.传统财务报告核算主体未考虑生态环境的观念, 难以适应生态经济发展的要求。传统会计体系以单个企业的利益为核心, 从会计主体的资金循环出发, 只计量企业直接的生产耗费和能为企业拥有的所得, 将其耗费的资源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排除在核算体系之外, 这就将会计主体局限在没有生态的环境中。循环经济要求经济发展符合生态效率, 追求物质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和废物产量的最小化, 它依据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原理, 一方面通过将不同的工业企业, 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产业生态链, 对所有的工业层次进行有机整合, 包括从企业层次的“废物排放最小化”到生态工业链上各企业间“废物的相互交换”, 再到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物质循环利用、提高经济规模和质量的目的; 另一方面, 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横向耦合, 为废物找到下游的“分解者”, 建立工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使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 高效产出并持续利用, 达到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的目的, 实现产业发展的集群化和生态化。

  而传统工业体系中各企业的生产过程相互独立, 传统会计体系只考虑企业自身利益, 不注重社会整体的社会发展和生态优化,“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做法, 正是造成污染严重和资源过多消耗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适应生态经济的要求。

  3. 传统财务报告要素与内容上的局限性, 难以满足经济和环境效益最大化的要求。传统会计以货币计量作为会计的本质特征, 仅能确认那些能够计量, 且能用货币计量及货币交换的东西, 没有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生态循环价值反映出来, 即没有考虑经济和环境利益最大化的要求。传统的财务报告中几乎没有涉及环境方面的内容, 仅在管理费用中设立了排污费、绿化费等少量明细项目, 将造成环境污染所交纳的各种罚金、赔偿金包含在营业外支出等明细项目中。其实, 企业的经营活动造成的社会成本是不能不考虑的`, 否则将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营业绩不客观, 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假如有的企业将大量的废弃物不经过任何处理就排出, 从企业角度, 可以节约废弃物处理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但是社会为治理该企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所需投入的财力、物力可能远远超过该企业的盈利, 导致经济和环境效益之和为负值, 不符合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最大化的要求。

  三、完善基于循环经济的环境财务报告, 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

  时至今日, 循环经济的思想深入人心, 按照循环经济思想生产是实现新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 应突破传统财务报告的局限性, 发展并完善基于循环经济的环境财务报告。

  目前, 环境财务报告一般有两种模式: 一是补充报告模式, 指在现有财务报告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会计科目、会计报表和报告内容的方式报告企业环境信息; 二是独立报告模式, 即要求企业对其承担的环境受托责任进行全面报告。这种模式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乐于采用的报告模式,在目前我国环境会计准则还很报告模式应包括的具体内容如表1 所示。

  从根本上讲,环境信息最重要的是体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要求, 而现行的企业的业绩评价指标仅考虑财务效益、资产运用及偿债能力状况, 以经济效益高低作为评价企业业绩的唯一标准, 不考虑经济活动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不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因此, 可以说, 基于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是环境财务报告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部分。仅从企业角度探讨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构建与报告。企业( 主要指工业)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考虑。

  应当指出的是, 企业环境报告书中基于循环经济的指标还应包括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效益,如社会就业、福利情况的影响。此外, 也应包括其他一些定性指标, 如企业环境产品的开发情况、生产工艺的改进、清洁生产、产品寿命周期、简化包装情况、物流中环境负荷的降低情况、客户对产品就环境问题的反馈意见等。

  四、简要的小结与讨论

  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自然资源日益耗竭的情况, 发展循环经济,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必须改变传统发展模式, 建立“资源—— 产品—— 再生资源”的新的发展模式, 因此, 改变传统的财务报告模式, 建立和完善环境财务报告体系, 尤其是基于循环经济框架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改善企业形象, 促进企业发展, 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 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当前, 我国环境会计披露还很不充分, 环境会计尚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 实施环境会计和有效的环境信息披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行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也仅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 不能满足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 健全会计法规, 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充分发挥政府环境管理部门在环境管理和信息披露中的作用迫在眉睫。同时, 应强化舆论监督, 充分发挥社会舆论作用, 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 迫使更多的企业接受“绿色”经营理念, 并自愿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信息披露。此外, 由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影响面广, 会计核算相对比较完善, 因此进行环境披露应当从上市公司中的污染行业做起, 逐步引导其采用合适的形式进行信息披露, 积累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到其他企业。有理由相信, 随着环境危机和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 企业进行有效的环境信息披露将成为大势所趋。

  财务共享服务实验报告 4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FSSC)的业务操作流程,理解财务共享服务的`基本概念、运作模式及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具体目标包括:

  理解财务共享服务的核心功能,如会计核算、资金管理、税务处理等。

  掌握财务信息系统中数据录入、处理与报告生成的过程。

  分析财务共享服务对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和降低成本的潜在影响。

  实验环境

  软件平台:使用金蝶云财务管理系统或SAP FICO模块作为实验平台。

  硬件要求:PC机,确保网络连接稳定。

  数据准备:模拟企业一个月的财务数据,包括但不限于采购发票、销售订单、费用报销单等。

  实验步骤

  系统设置与初始化:登录财务管理系统,根据实验要求完成公司信息、会计科目、员工信息等基础设置。

  业务流程模拟:

  采购流程:输入采购发票,审批后自动过账至应付账款。

  销售流程:创建销售订单,完成发货并开具销售发票,自动记入应收账款。

  费用报销:员工提交费用报销申请,经审批后转账支付并记账。

  报表生成与分析:生成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分析企业财务状况。

  税务处理:根据模拟数据计算增值税、所得税等,并进行税务申报模拟。

  实验结果分析

  效率提升:通过财务共享服务,业务处理时间相比传统方式缩短了约30%,体现了集中处理的效率优势。

  成本节约:集中处理减少了重复岗位,初步估算可降低财务管理成本约15%。

  数据准确性:自动化处理减少了人为错误,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实验,深刻认识到财务共享服务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及增强数据准确性方面的巨大潜力。为进一步提升财务共享服务的效果,建议:

  加强员工培训,提升其对财务共享服务平台操作的熟练度。

  持续优化流程设计,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提升自动化水平。

  引入更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财务管理决策支持能力。

【财务共享服务实验报告】相关文章:

财务软件应用实验报告06-06

最新财务管理实验报告总结12-24

会计模拟实训实验报告09-29

会计实验报告(通用15篇)12-12

财务共享实训报告范文(通用7篇)01-31

生物实验报告07-19

焊接实验报告09-05

实验报告范文08-30

大学实验报告04-18

化学实验报告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