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学科讲座心得体会(精选9篇)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科讲座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科讲座心得体会 篇1
学科前沿是指某一学科中最难代表该学科发展趋势制约该学科当前发展的关键性科学问题、难题及相应的学说。我有幸聆听了院里各位教授的学科前沿讲座,八次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教授们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例子向大家诠释“前沿”的内涵,所谓前沿,就是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重复的科学发展事态。同时,他们也结合自身做学术研究过程中的种种经历,以平实而又生动的语言讲述着做学问要付出的各种努力以及要去接触的各种问题。随后,教授们分别向大家介绍了各自目前从事的学科前沿问题,同时强调“做学问需要结合时代的需要,符合时代背景,与国际接轨”,并告诫同学们要注重积累,拓宽专业知识。虽然仅有八次学科前沿讲座,我被教授们清晰的思路和表达、严密的逻辑和证据、学者应有的良知与责任而折服。讲座中,教授带我们一起回望化学的发展历史,展望化学未来,体会化学给我们带来的种种欢乐与梦想。
在教授们提出的众多学科前沿课题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为什么热水比冷水在冰箱中结冰快,因为这一问题贴近生活,我们可以亲自动手验证,如此普通却又高深的难以解释。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资料搜集和思考。最早发现这一现象的是中学,1963年的一天,在地处非洲热带的坦桑尼亚一所中学里,一群学生想做一点冰冻食品降温。一个名叫埃拉斯托·姆佩巴的学生在热牛奶里加了糖后,准备放进冰箱里做冰淇淋。他想,如果等热牛奶凉后放入冰箱,那么别的同学将会把冰箱占满,于是就将热牛奶放进了冰箱。过了不久,他打开冰箱一看,令人惊奇的是,自己的那杯冰淇淋已经变成了一杯可口的冰淇淋,而其他同学用冷水做的冰淇淋还没有结冰。姆佩巴把这特殊现象告诉了达累萨拉姆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奥斯博尔内博士。奥斯博尔内听了姆佩巴的叙述后也感到有点惊奇,但他相信姆佩巴讲的一定是事实。尊重科学的奥斯博尔内又进行了实验,其结果也姆佩巴的叙述完全相符。这就确切地肯定了在低温环境中,热水比冷水结冰快。此后,世界上许多科学杂志载文介绍了这种自然现象,还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姆佩巴效应"。
从物理方面来说,致冷有四种并存的机制:辐射、传导、汽化、对流,通过实验观察,对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引起热水比冷水先结冰的原因主要是传导、汽化、对流三者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如果把热水和冷水结冰的过程叙述出来并分析原因就更能说明问题了:盛有4℃冷水的结冰要很长时间,因为水和玻璃都是热的不良导体,液体内部的热量很难依靠传导有效地传递到表面,杯子里的水由于温度下降,体积膨胀,密度变小,集结在表面,所以在水表面处最先结冰,其次是底部和四周,形成了一个密闭的“冰壳”,这时内层的水与空气隔绝,只能依靠传导和辐射来散热,所以冷却的速率很小,阻止内层水温继续下降的正常进行,另外由于水结冰时体积要膨胀,“冰壳”起着一种抑制作用。盛有100℃热水那一杯冷冻的时间相对来说要少得多,看到的现象是表面的冰层总不能连成冰盖,看不到“冰壳”的现象,沿冰水的界面向液体内生长出针状的冰晶(在初温低于12℃时,看不到这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冰晶由细变粗,这是因为初温高的热水,上层水冷却后密度变大向下流动,形成液体内部的对流,使水分子围绕各自的结晶中心结成冰,初温越高,这种对流越剧烈,能量的损耗也越大。正是这种对流,使上层的水不易结成冰盖,由于热传递和相变潜热,在单位时间内的内能损耗较大,冷却速率较大,当水面温度降到0℃以下并有足够的低温,水面就开始出现冰晶。初温较高的水,生长冰晶的速度较大,这是由于冰盖未形成和对流剧烈的缘故,最后我们观察到冰盖还是形成了,冷却速率变小了一些,但由于水内部冰晶已经生长而且粗大,具有较大的表面能,冰晶的生长速率与单位表面能成正比,所以生长速度仍然要比较初温低的水快得多。
从生物作用方面来看,水要结成冰,水中需要许多结晶的中心,生物实验发现,水中的微生物往往是“结晶中心”。而某些微生物在热水(水温在100℃以下一点)中繁殖比冷水中快,这样一来,热水中的“结晶中心”比冷水中的多得多,加速了热水结冰的协同作用,围绕“结晶中心”生长出子晶,子晶是外延结晶的晶核,对流使各种取向的分子都流过子晶,依靠晶体表面的分子力,抓住合适取向的水分子,外延出分子作有序排列的许多晶粒,悬浮在水中,结晶释放的能量通过对流放出,而各相邻的冰粒又连结成冰,直到水全部结冰为止。
以上是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的一些结论和提出的一些解释。但要真正解开“姆潘巴问题”的谜,对其作出全面定量的令人满意的结论,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回忆起自己的化学学习史,在初高中时期,接触到物质的定性测定,对于复杂的物质定量分析,浅尝辄止,由于许多的理论虽然成立,却对其意义无从深究,例如:酸碱指示剂的应用:酚酞的变色范围是PH8.0~9.6,在强碱滴定强酸试验中通常采用酚酞作为指示剂,理论计算得化学计量点时PH=7.0(室温),而此值并不在酚酞的变色范围内,为何依然选用酚酞作为指示剂,一起滴定的结果会产生怎样的误差?诸如此类的问题,由于自身缺乏详细而周密的理论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不是很强。专业的化学知识是作为一名化学人首先应当具备的,无机化学学习已经让我们对于这门学科深奥的`知识内涵和庞大的知识体系有所了解,而接触到有机化学课程学习,足以让我们领会到一名化学人应该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我对这门课的感触颇深: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背后,必然有着一套严密的数学推理过程。分析化学的任务是确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测量物质各组成成分的含量及表征物质的化学结构,形态等。
为了完成这些任务,必然需要严格的公式推理,在我看来分析化学与其说是化学学科的一门分支,不如说它是架在化学学科和数学学科之间的一道桥梁。望着满满的数学公式,还有形状各异的曲线,心灵的震撼足以让我产生恐惧——如此多的公式要怎样记忆,即使记住又该怎样用?但是,随着老师的详细授教,我的认识有所改变,虽然有繁多的计算公式,但清晰的推理过程为我们的记忆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除此以为,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数据的微元也使得计算式变得简单,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优化了数据的处理。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它将对我以后的化学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其所需求的严谨的治学态度,会使我们终身受用。
在讲座中,我不仅感受到与世界接轨的浓厚科学氛围,更对本院及自己所在专业——分析化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当今世界,分析化学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目前全球所面临的各个领域中的问题上,都少不了分析化学的作用。食品,环境,新型材料,医用药品,冶金,化工,生物,临床医学等领域,都是分析化学应用非常活跃的地方。所以,分析化学未来的方向可能会影响到这些领域的未来动态。本文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论述了分析化学未来主要的新方向——环境分析。在环境,食品等方面的问题,我们通过有效的分析方法,可以知道问题的所在,为解决问题带来了根本的帮助。而化学反应方面讲会朝着无害原料、绿色反应条件的方向发展。光化学和电化学分析在环境方面会得到高度的重视。化学发光分析具有测定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使用仪器简单、分析速度快、易与多种分析技术结合、容易自动化等特点。
另外,化学为人类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对于许多学科分支的发展起了带头作用,但是其地位和作用一直受到忽视。但现在作为化工院的一员,以后将会成为化工人的我认为基础研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后盾,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也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基础研究的核心在于创新,而创新就要允许失败,创新是科研的灵魂,而创新又不可能脱离原有研究基础,同时也有不同的模式和水平。
在未来的几十年中,相信化工人将会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分析化学领域的科学方法,对环境污染源分析,从源头上消除污染,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找到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生活在更清洁,更绿色的地球。回顾化学这几十年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福音,相信在未来化学定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和福祉!
学科讲座心得体会 篇2
一、高中体育学生心理状态的现状
从传统视角来看待体育的基本功能,大凡有如下几种:能增强个体的身体条件。有助于形成群体的集体主义精神,诸如此类。对上述观点进行考察,发现:这些都是从体育作用于个体的外部、宏观的角度进行的理解。根据这种习惯理解,在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上也就体现为:以竞技、力量的训练为主。
近年来,随着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同时,通过心理学与其他学科所形成的交叉研究表明:个体在体育方面若坚持科学、合理的锻炼,将有助于其心理健康状态的形成。所谓心理健康,可以理解为: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由概念界定所规定的要件可知:体育与心理健康之间形成了一种映射关系,通过体育活动所形成的个体间的互动,将增进个体在环境适应性方面的能力。
二、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运动无论从内容到形式,和普通的身体锻炼有着截然不同的作用。因此,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已不能满足他们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就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学生善于快速分析,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任何一种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者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个体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个体心理的发展。
同时,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三、体育运动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定向价值形成
1、认知行为设定
参加健身运动能够促进个体积极思考,以此来削弱那些消极想法,改变沮丧和焦虑的状态。尽管不经常参加运动的人把开始运动和坚持运动视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可一旦他们实现了目标就会加强他们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对自我能力的认可。自我能力认可与努力和坚持密不可分,这两种因素帮助参加者继续健身锻炼,并取得收获。
2、注意力分散的设定
参加健身运动时,运动量的增大和运动动作的发挥,可以分散人们对自己焦虑和沮丧的事情的注意,并且,把这种情绪在不断地运动中得到发泄,从而使人身心轻松,大大受益。健身运动把人们从焦虑和抑郁的琐事中解放出来。
3、身体所产生激素的设定
健身运动之所以使人的个体生理、心理受益,是与运动后人体内荷尔蒙激素的分泌量的增加有关。人的荷尔蒙激素,是大脑在外力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化学物质。大量的荷尔蒙分泌,可以改变人的情绪状态,加强愉悦感,增强健康活力。这种健康感可以降低沮丧、焦虑和其他消极状态的程度。一些研究认为,任何健身运动均具有以上三个方面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而高中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和高考压力,各次考试带来的不良情绪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
体育运动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定向价值形成,具体可以表现在这6个方面:有助于学生发展智力;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学生自我个体意识更为清晰;有助于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消除心理疾患。
四、体育运动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定向价值实现的途径
体育运动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定向价值的实现,需要体育与心理学两方的共同作用,相互渗透来完成。
1、优化体育教学环境
体育运动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晨练的人们多数选择在公园,因为那里鸟语花香、绿菌环绕,置身于这样的环境,能够使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因此,学校要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购置充足的体育器材,及时更新体育设备和器械,改善体育教学环境和学生体育锻炼的环境。
我们可以这么设想,当学生走进宽敞明亮的健美馆,踏着柔软的地毯,听着优美的音乐,墙壁上的大镜子映出他们青春活力的身影,必然会产生激动、愉快、自豪、跃跃欲试的感觉,从而乐于接受体育,对防止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倾向起到了积极作用。或者,当学生们走出沉闷的教室,来到蓝天开阔的操场,各种他们喜爱的体育器械一应齐全,学生们的心情该是多么愉悦,多么轻松。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我认为,高中体育学科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体育心理卫生课是定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和重要学习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身的生理、心理基本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内容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了解体育运动中的心理卫生常识,了解自身是否存在不良心理倾向和心理障碍、如何克服等。做到自我诊断、自我预防,提高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达到防患于未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3、建立高中学生体育课程心理健康档案
实施健康教育;要做到有针对性,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非常必要。大学生心理健康内容应包括:大学生来自的省份、地方;家庭状况(如成员状况、经济状况、父母婚姻状况、有无重大变故等);大学生气质、性格特征;是否确定恋爱关系;有无焦虑、抑郁、孤独、空虚、苦闷等不良心理倾向;产生的原因等。以此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做到区别对待,有的放矢。这项内容可与健康教育教研室,和负责学生工作的有关部门配合共同完成。
学科讲座心得体会 篇3
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这些年一直是计算机应用方面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数据挖掘,简单地说,数据挖掘是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或"挖掘"知识。我一直对这方面的知识颇感兴趣,这学期学院开设的学术前沿讲座的课程,很有幸听到了文益民教授对于自己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方面研究的讲座,让我对这些知识有了深入浅出的理解,受益匪浅。
12月5号,文益民教授做了题为“大规模数据的分类”的讲座,在讲座的最开始,文教授提到了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一书,皆在指导我们如何积累知识如何思考如何学习如何去做研究,具有抛砖引玉的指导意义。在这之后,又对了解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首先要了解的知识做了简要的说明,比如对于问题的'分类是分为线性问题和非线性问题;比如聚类的含义是将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成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过程;比如对于这个世界上计算机的分类可以只分成工人(maker)和思考者(thinker)两类。至此正式进入问题的讨论。
对于这次讲座,文教授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讲授。第一,实际应用中的大规模数据分类问题。第二,大规模数据给机器学习带来的挑战。第三,大规模数据分类算法的研究。第四,展望发展前景。文教授主要是在第三点中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机器学习的实际应用中,大规模数据分类问题一般会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在高速高精度的工业图像检测方面,在专利分类方面,在生物信息数据快速增长方面,在支持向量机参数选择方面。
大规模数据给机器学习带来的问题有:
1、算法一般不是收敛太慢就是难以收敛,训练时间过长。
2、海量数据无法一次装入内存。
3、算法可靠性得不到保证。
4、已经训练好的学习器遇到心得训练样本时需要重新训练。
在最重要的部分,文教授提到了几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包括算法,这里面包含有:1、基于并行计算的算法,2、以并行计算方法求解工作集方法中每个迭代步中二次规划的子问题,3、meta-learning,最小最大模块化支持向量机以及快速模块化支持向量机,4、cluster-svm,cluster-based-svm,cascade-svm。文教授在第三和第四点中都有自己的工作和贡献,在第三点中,他提出了分类面拼接算法,在第四点中,提出了分层并行支持向量机训练算法。对于分类面拼接算法我进行了比较仔细的了解,并下载阅读了文教授于20xx年3月份在湖南大学学报上发表的论文“基于分类面的快速模块化支持向量机研究”,对于分类面拼接算法有了初步的研究,下面说说我对这个算法的理解。
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诸如公共健康数据、信用交易数据、国家经济普查数据、网络文本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等大规模数据集的产生。由于训练时间很长和空间需求很大,现有的大多数机器学习算法很难被直接用于大规模数据的机器学习。
这个算法是针对大多数现有的机器学习算法处理大规模问题时需要的训练时间很长和存储空间很大的难点而提出的,英文名是psfnrsvms,
在训练阶段,psfm2svms采用一簇平行超平面对大规模问题实施软划分,然后针对每个子问题并行训练支持向量机。在测试阶段,测试样本坐落于哪个子问题所在空间中,就由该子问题训练的支持向量机给出判别结果。在4个大规模问题上的实验表明:与采取硬划分的快速模块化支持向量机(fm2svms)相比,软划分能够使psfm2svms得到更加光滑的分类面,因而ps2fm2svms的泛化能力较高。在不增加训练时间的条件下,psfm2svms减少了由于训练集分割导致的分类器泛化能力下降。
支持向量机方法的本质是在训练集的一个高维像空间中寻找最大间隔分类超平面,这个分类超平面对应于训练集所在空间的一个光滑曲面。如果采用训练集分割的方法,将这个光滑曲面分段求出,然后进行连接,就可以得到这个光滑曲面的近似曲面。
学科讲座心得体会 篇4
听了几位老师所讲的学科先沿讲座,我的感想颇多。尤其是对林林老师的《智慧时代中的挑战与机遇》颇有感触。下面我谈谈自己通过听讲,查资料,经过思考后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当今的信息新技术主要包括这么几类,即新息安全新技术:主要包括密码技术、入侵检测系统、信息隐藏技术、身份认证技术、数据库安全技术、网络容灾和灾难恢复、网络安全设计等。信息化新技术:信息化新技术主要涉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服务业信息化等。软件新技术:软件新技术主要关注嵌入式计算与嵌入式软件、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中间件技术、数据中心的建设、可信网络计算平台、软件架构设计、soa与ria技术、软件产品线技术等。网络新技术:网络新技术包括宽带无线与移动通信、光通信与智能光网络、家庭网络与智能终端、宽带多媒体网络、ipv6与下一代网络、分布式系统等。计算机新技术:计算机新技术主要关注网格计算、人机接口、高性能计算和高性能服务器、智能计算、磁存储技术、光存储技术、中文信息处理与智能人机交互、数字媒体与内容管理、音视频编/解码技术等。
大胆的预测一下计算机技术往下怎么发展,因为形势明白了,历史规律搞清楚了,需求也明白了,该怎么做呢?我大胆做这么一个发言,中国计算机界必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看一下处理器方面该怎么做,上个世纪我们关心的是每秒种可以完成多少指令,处理的速度。后来发现不对,应该做高性能的处理器,每花掉一块钱可以处理多少能力,重要的是功耗要低,然后是无线,是互联,我们更关心消耗每瓦功率处理能力是多少,大家关心的点开始转移,从每秒处理能力,关心到每块买到多少处理能力,到最后消耗每瓦功耗有多少能力。在处理结构上面有什么变化,从上世纪70年代左右,人围着计算机转,每个单位只要很好就有一个漂亮的机房,大家围着机房转,算题是通过一个小窗口把题递进去,过一段时间里面算好,把题递出来。那时候一切围绕cpu转,所以那时候cpu当之无愧,我的处理器是中心所以叫cpu。再往下可以看到计算机围着人转,我们口袋里的手表等一切一切,人走到哪里,计算装备围着我来转,在机器内部不是围着cpu转,而是围着存储期,i/o,通道转,因此不能光搞cpu,比如出现pim等新的名称,所以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从cpu,c要改成无处不在的处理单元。
网络将怎么发展,我们在上个世纪70年代所关心的就是互联互通互操作,在这儿不是讲互联互通互操作不重要,它是一个基础绝对重要,关心这个是数据和控制信号的传递,数据和控制信号可以传过去。做了一些日子以后发现,需求不仅仅是这个,我们要提高网络的带宽,我们关心是信息沟通和处理能力的增强,光把信号传过去是不是可以处理好呢?再往下又是怎样的?我们应该关心网上有这些信息,有这么多人用,是动态的变化,所以我们要关心信息融合、信息确认等。要把消息传给该给的人,该给的时间,该给的地方,该给的人,传正确的东西,这个变化不承认不行的`,以往包括我个人在内,我和我同事们宣扬,看我家里环境,办公室环境,我计算机有多少能力联网,这已经过去了。下面关心的是这个网络具有多少计算个算计的能力,算计要做推理更难,再往下要面对什么问题?我的网络环境怎么样有非常强的资源按需聚合,人机协同工作的协调能力,体系结构将怎么发展,70年代的时候,大家做体系结构设计,费劲脑筋是在计算机内挖掘可能的潜力,处理可能的矛盾,搞体系结构的人,什么是好的所长,厂长,它的学问是处理轻重缓急,这件事应该放得下,哪件事应该要处理,所以好的应该处理删、增、减、抑、扬,在这种情况下发现,我们设计在机群中挖掘和平衡,我们要在网络环境下怎么做挖掘和平衡,因为系统给人用的,机器的环境,是给销售人员,管理者用的,所以把协同工作做好,就要验证,所以从hpcs变成hpce,我们需要的不是高性能,需要的是生产力可用性,中国科学家预感比较早,因此1997年再一次会上,就决定当前做clieitserver,之后做cluster,之后做networking,之后是vse,基于网络的虚拟服务含量是未来体系结构的发展方向。这是1997年8月25号,到1998年的时候,世界有名的计算机科学家isea发表了grid专著,我们要把grid定位了,而是要考虑你究竟想干什么?我们做一个好的系统,必须要看到定位准确,你在这个坐标上关于服务,你是要做计算服务,还是数据服务,还是应用服务,还是信息服务,还是知识服务,还是实用的服务。如果明确了你的目标,你的技术就明确,你的评价指标就明确了。如果要做信息服务,你就要了解你处的信息是多大一块,这件事很重要,不能杀鸡用牛刀,也不能杀牛用鸡刀,如果系统力度大小这么大,最后生产的问题,究竟打算怎么交帐,是向投钱的单位交一个概念的设计,不是不可以的,还是交一个机理的设计,还是规则的设计,还是方法的设计,如果明确了,你的技术方案就明确了,你的机理就明确了,如果选定的方法层,你系统就要定位在这里,位置定对就满足正确的需求。
学科讲座心得体会 篇5
尽管在实际的物流管理中,只有通过供应链的有机整合,企业才能显著地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水平,但是在实践中供应链的整合是非常困难的,这是因为:首先,供应链中的不同成员存在着不同的、相互冲突的目标。比如,供应商一般希望制造商进行稳定数量的大量采购,而交货期可以灵活变动;与供应商愿望相反,尽管大多数制造商愿意实施长期生产运转,但它们必须顾及顾客的需求及其变化并作出积极响应,这就要求制造商灵活地选择采购策略。因此,供应商的目标与制造商追求灵活性的目标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
供应链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随时间而不断地变化。事实上,不仅顾客需求和供应商能力随时间而变化,而且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会随时间而变化。比如,随着顾客购买力的提高,供应商和制造商均面临着更大的压力来生产更多品种更具个性化的高质量产品,进而最终生产定制化的产品。
在听讲座的时候老师讲得很认真,我也带着解决以下五个问题尝试着学习。包括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处理,物流企业和生产制造企业物流的视觉差异、物流管理战略和战术问题的区分与协调、反映物流领域的最新研究与实践成果及理论性与实用性相合共五个问题。
学习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从被动地听老师授课,起初就觉得讲座理论性太强,而可感性又不高,难以更好的理解书中的理论,没法更好地学习知识点,二对课本上所提到的案例加上老师的讲解后,案例具体的指出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的对应的解决措施,我对课程理论的学习进入了半知半解的状态,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感悟,通过听讲座我对书本的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可感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对比自己本学期所学到的知识及能力,感觉自己再具体提出相关解决措施的时候,没办法更好的调研、分析,得出解决的方案,理论与实际的两者结合不够,没办法列出更为具体且行的方式以解决问题,提出方案的可操作性都有待提升。
自己学习方面的转变由只是老师讲解,转变到了自己主动去了解、学习。通过自己上网下载相关案例,学习更多的东西。这就是我这学期有学习进步的地方。
不足之处:由于是第一次听这一类的讲座,自己没办法去了解到哪些途径与方法能够更好的解决我们的问题。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明显的感觉到了,在看待问题,分析、解决具体问题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心态上有些急切,很想学习相关方面的具体解决问题的知识,进一步提升自己。
在进一步学习的方面,我希望老师能再强化学生在这方面的意识,旨在合适的时候指出学生的不足和问题,让学生更好的.意识到问题,有何途径去更好的解决问题,灌输树立学生们树立这方面的意识或习惯。
学生和老师的沟通不足,导致学生上课没办法更好的与老师所讲解的内容,能有知识。思想或思维上的碰撞,擦出思维碰撞的火花。在讲座之前,老师能先提前跟下节课有关的案例,课后让学生更好的在课前提出相关的问题,讲座上引导学生更好的在课前思考提出相关的问题,讲座上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到思考与讨论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问题,怎么去解决问题,为什么要这么去解决问题,如何具体的提出相关可行具体的方案去落实。这样子就能更好地让学生对理论与运用有更深地认识了。
通过这次讲座我不仅学习到了专业知识,也使得我的视野更开阔了,学习能力也提高了。我觉得这是我踏上社会之前收获的一笔财富。
学科讲座心得体会 篇6
军训之前,年级用一天的时间安排各科组长和优秀的毕业生来讲高中各学科学习的方法,一是惯例,二是大有深意。因为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只有明确高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军训才有意义,军训的价值才能得到恰当的对待,不然直接去做军人好了。所以,今天一天的内容至关重要,我一字不漏地仔仔细细地听了其他各学科的学法指导,当然出于对语文科组长的熟悉和我自己对学科的热爱,更多了一点对语文学科的学法指导的感想。简单记述,准备再次在班级里详细地讲一讲。
“语文,天生重要!”这是《语文报》的广告语。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到的这样一句简约至极的广告语,却不得不膺服于《语文报》对语文的价值定位。当王老师也讲到“语文,天生重要”的时候,我又不由自主地漫想起:“语文,为什么重要?什么样的语文形态才重要?为什么当下的语文课堂、语文教材争议如此之大,非议如此之多?该做什么样的语文教师?学生学习语文的边际在哪里?……”几乎可以说,这些问题已经在我头脑里已经纠缠、旋转了近五年了。这近五年的时间里,我不断地实践,大面积的阅读,不断地和别人交流,兴致勃勃地听课听讲座,开阔学科视野,就是想解决我头脑的这些问题,所以我特别认同梁簌冥对学者的分类概括:“学术中人”和“问题中人”,虽然我不是什么学者。经过几年的自虐式追问,我个人觉着对高一新同学来说,语文大致可以做出如下归纳:
首先是考试语文。今天王老师讲到的不少内容以及下午所有介绍学习经验的同学所讲的内容都属于这个范畴。这个概念很浅白,内涵很容易理解,接受的范围也最广,很多同学或家长也都是围绕这一语文形态来想象和理解语文的,我也认为考试语文确实非常重要。因为语文是一门学科,是一门重要的考试科目,对于高考来说,考试语文的成绩能很大程度上决定高考人生的路径和方向。所以,考试语文是语文的常态,一点都不奇怪,甚至可以说不是常态才怪。如果一个语文老师无视考试语文的存在,我以为是不负责任的。而且语文老师不仅不能轻视考试语文的存在,还要研究分析考试语文,找出应付考试语文的对策和方略,总结出技术与方法,提炼出技巧与攻略。
今天一天的讲座内容几乎都是围绕这些来讲的,王老师和各同学都讲到了不少有用的东西,我会在后面的备考时间里继续补充一些,会更加完善一些。说实在的,掌握熟练这些攻略一年的时间足矣!我在高三连续待了两年,写了十五万字的备考讲义,全是借鉴、总结、归纳和分析得来的方法、技巧、攻略,细致到对每一道题、每一个答案的总结,所以大家对考试语文尽管放心,我从没忘记,更不敢放弃。问题是,高中三年的时间里,如果我们不断地在重复一年的学习内容,是不是有点可惜和遗憾。语文确实是如此的逼仄吗?语文课非要如此的灰色、机械与僵硬吗?语文作业非要面目全非、令人生厌吗?我们对待语文能不能有另外一副面孔?当然,我有如此的想法是基于对语文学科的理解与反思,并不是一味地叛逆语文、作秀语文。
其次是课堂语文。课堂语文,简而言之就是语文课堂上的语文。这一范畴虽然也是简单明了,却要补充解释不少相关的内容。课堂语文,不只是简单的课堂,还有课堂背后所支撑的语文教材、语文教法、语文内容、语文目标、语文课程等等内容,系统庞大而又繁杂。头两年的时间里,我读了一系列的相关书籍,通过对倪文锦、钱梦龙、王尚文、潘新和、王荣生、李海林、黄厚江、韩雪屏、陈隆升等一系列名家著作的研读,大致明确了语文学科的课程规定和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对语文有了一个理论认识,不再迷茫于语文备课时的不知所措和无从下手。基本能确定了语文课的存在依据。
当然,明白道理和理论是一回事,能上好语文课却是另外一回事。比如,如何提高学生对课堂语文的课堂兴趣,就这一问题曾经是纪中青年语文教师成长课题组一两个月内在反复探讨的课题。为了生动课堂,在不伤及对语文课程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了各种技术,幽默之法,故事之法,笑话之法,文采之法,视频之法,题目之法,等等。一定程度上的深入细想和精心准备确实提高了课堂的活力和生气,至少在现在还尽力去保持并继续开发。再比如,对课文的处理,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再开发,如何深度解读,如何读出思考,等等,解决每一个问题都要反复参考大家、名家的研究成果,这样才能完成对我自己课堂语文的完整理解,这样的课堂语文才能不失语文的本真和属性。这样的语文形态是语文教师的专业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关注的可能不是老师为什么这样上语文课,而是享用老师把语文课上得怎么样,有什么样的收获和感受,不管是对生命的领悟,还是对思想的垂钓,抑或是对文学美的欣赏,学生有所得才行,这才是课堂语文的真谛。
无疑作为专业技术的语文,从教师的立场来说,课堂语文才是语文教师的跑马场和自留地,至于语文课程和语文教材,更是语文教师的私人订制,从这个角度上说,基本上可以这样概括:语文,即语文教师;课堂语文,即语文教师。
再次是生活语文。除了学业考试的结果和语文课堂的过程,我个人觉着语文对每一个同学还必须有一个延伸,有一个陪伴,有一个相随一生的东西,这个东西我还不能确切地命名,因为它因人而异,有的认为语文可以带给自己不断地体验和经历,有的认为语文可以带给自己能力和机遇,有的认为语文可以带给自己人生的理解和幸福,有的认为语文可以感知到自己生命的存在……不管怎样,语文带给我们审美、诗意和幸福,其存在是我们生活多必要的,我们如何在生活中使用语文、感受语文、分享语文,这全都是这三年的高中语文课上所要积淀的。
所以,语文,天生重要。我的理解是,要先从语文的形态讲起才行,这样才能明白语文对于高一学子们意义的“前世今生”。
学科讲座心得体会 篇7
周特说“读书是语文教师的行走方式”,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语文教师,读书无可厚非是我们的专业,职责所在。周特举了两个真实的例子,一个是周特在饭店吃饭时,遇到的一位服务员,利用业余时间写诗的故事,而且这位服务员还是一位初中生的妈妈。另一个是周特家楼下菜场里的一位菜农在卖菜之余,身处于嘈杂的菜市中还能大声朗读唐诗的故事。读书,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专业,并不是必需的,但他们仍能够在工作之余沉浸在读书的幸福之中。而我们,我们语文教师,则更应将读书作为我们的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
在给孩子上语文课时,每当遇到那种历史题材的,名人故事的课文时,我总是显得有些窘迫。因为,面对孩子的众多问题,我也是只知一二。然而仅仅对我这所知的“一二”,孩子们也是瞪大了眼睛,听得津津有味。而对我毫无知晓的问题,我只能对孩子说“课后自己查查资料吧”。望着孩子充满渴望的眼神转化为失望的落寞时,我的心总是很痛,觉得对不起孩子。我后悔,自己为什么不多读读书呢?为什么不能解决孩子们心中的疑问呢?为什么不能成为孩子们心中的“百事通”呢?
周特在和孩子的课前对话中,当听到孩子说“校服被你撑大了”时,立即推荐孩子阅读《鼠小弟的小背心》。这是一种怎样的智慧啊!更是一种阅读量的显露。如果周特没有读过这本书,如果周特没有立即想到这本书,孩子很可能会失去一次阅读的推荐,很可能会与一本好书失之交臂,那该是多大的损失啊!
如果,我们能多读一些书,一些大人的书,一些孩子的书。那么,在我们身上所显露出来的,将是一种阅读的气质。在孩子身上留下的,将是无限的阅读的幸福。多读一些书,无论是对于我们,还是对于孩子,都是幸福的。我愿做一只琴鸟,歌唱读书的幸福。
要做“花婆婆”与“种树的男人”
该给孩子读什么书?周特说“童年里没有童话,人生就是苍白的。”我们要给孩子读童话,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我们要做“花婆婆”与“种树的男人”,心无旁骛地做一件让世界变得美丽的事情。站在儿童的角度来思维,了解孩子的内心,走进孩子的世界。
周特举了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例子,就是《黑猫警长》里,黑猫警长在追一只耳时,射出了一颗子弹,这颗子弹随着一只耳拐了弯,射中了一只耳。对这枚“会拐弯的子弹”,成人们提出了质疑。他们又怎能想到,在孩子的世界中,子弹就是能拐弯的,就是能打中一只耳的,黑猫警长永远都会成功的。世界就是那么简单!那么纯粹!
“谁让子弹拐了弯?”成人们总是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中,总是以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问题,孩子们的想象力被一点点抹杀于无形。那两个关于孩子想象力的中外案例,截然不同的态度,给我留下了太大的震撼。在我们的课堂上,在我们的习题中,总是习惯于给孩子一个固定的答案。“我们统一一下答案”,这是我们教研活动中经常说到的一句话。似乎没有这个统一的答案,老师无从说起,学生没有头绪,考试也无法批改。久而久之,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回答,就越来越单一,他们总在揣摩老师心中的答案。这时,我又急了起来,“发挥想象力啊!”“愿怎么想,就怎么想!”……可悲,可怜!孩子们的想象力早已在老师的`统一答案中一点点消失殆尽,又怎能想象得出呢?
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童年要有童年的样子,如要拥有真正意义的童年,那么就做“花婆婆”与“种树的男人”吧,心无旁骛地带孩子读童话,让他们沉浸在童话世界的幸福之中。
我愿做一只琴鸟,歌唱读书的幸福。
周特在短短的一小时里,为我们高声歌唱着读书的幸福。听着周特充满睿智的讲座,真实而生动的例子,幽默诙谐的语言,我也由衷地想去做一只琴鸟,感受读书的幸福,歌唱读书的幸福。周特的学生是幸福的,他们会在童话的世界里茁壮地成长。听周特讲座的我,也是幸福的。我要带着孩子们读书,读童话,让我的孩子们也感受读书的幸福。
今天星期六,没有休息,去中心学校参加继续教育“上好课”专题学习培训,听专家讲座。这次主讲的专家是至德小学的秦斌老师。秦老师是省教坛新星,人很年轻,30岁左右,戴着眼镜,面容消瘦,显得文质彬彬;秦老师普通话标准,语调抑扬顿挫,两个小时的演讲很有激情;秦老师理论联系实际,从一线教师的视角为我们诠释了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的理论,讲座深入浅出,我受益匪浅,体会颇深。
一节好的语文课首先应该是真实的。有许多语文公开课、竞赛课,教师在设计时就把追求完美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为达到这个目标,课前训练学生的有之,课中“诱导”学生的有之。于是,教学变成了演戏。这是语文教学的悲哀。殊不知,真实的才是最动人的,真实的也才是最美丽的。虚假的美丽只能取悦于一时,真实的精彩方能恒久地打动人心。让语文课远离虚伪的美丽,永远焕发青春的活力与真实的生命力。一节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这种课可以称为真实的课。
一节好的语文课还应该是科学的。任何事情都要遵循事物的规律,语文教学也不例外,遵循母语学习的规律的语文课才是好的语文课。教学目标要科学,要体现三维体系,要符合学生实际,要突出教材的重难点;教学过程要科学,要过渡流畅、衔接自然;教学方法要科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形成能力。
一节好的语文课更应该是高效的。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讲求效率。语文教学也不应例外。一节好的语文课,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之中,都能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欣赏与运用能力有了最大程度地发展和提高,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及对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是否有效,收到了怎样的效果”是评价一节课的最终标准。
学科讲座心得体会 篇8
听完王岭老师的《有关语文教学生成问题的探讨》,对语文课堂资源生成我又有了新的认识:生成与预设,可以说矛盾的统一体,如果说教案是预设的,那么课堂则是生成的;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则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课堂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学生的学习是随机生成的。我们不能“活人围着死教案转”,而应从传统的教学形态中走出来,努力构建新型的,富有活力的,生成的语文课堂。
在我的教学中,也时常发生学生的看法与老师、书本上不同,对于学生闪耀着思想火花的质疑或观点,我多数会予以鼓励,表扬他们会学习,善思考。比较尊重学生体验,关注生成资源。
面对课堂生成,我主要是这样处理的:
首先筛选信息,辨别课堂有效“生成点”。我会关注生成信息是否能促进学生发展,有探究的价值。如果生成信息的确能激发多数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我便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将课堂生成资源开展进一步探究,并与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甚至是课下查阅资料直到解决问题。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我会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
其次把预设与生成内涵统一,用旧的知识去辅佐新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如果新信息学生们都能兴趣盎然的.参与,能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学习情感,我也会改变前提预设,将预设与生成内涵统一,积极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提升。
例如,昨天在教学《陌上桑》一文时我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
诗中是怎样描写使君的可耻行为的?从中可看出使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因为备课时我看了教材简析,说《陌上桑》采用喜剧的手法揭露统治阶级的无耻。所以我的脑海里对使君的定位就是好色、无耻。
在课堂教学中,当我提出这一问题时,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使君是个无耻的好色之徒。就在我准备把“无耻”这几个字写在黑板上时,有个学生却提出不同意见:“为什么其他人看到罗敷失态的表现就不是好色,使君就是无耻呢?”当时班里就炸开了锅,有学生说:“其他人其实也好色”;有学生说“其他人只是看呆了,却没有问罗敷:‘宁可共载不?’,说明其他人品德比使君高尚”;也有的说“罗敷又漂亮又高贵,其他人只敢看,不敢说。”
对于学生这样的质疑与观点,当时我认为质疑的学生问的很有道理,生成资源的确有探究价值。所以我并没有“一棒子”打死,而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于是我笑着问学生:“如果其他人也像使君一样有地位,有权势,他们会怎样?”
学生又议论开了,经过一番交流与争论,最后得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其实其他人和使君一样被罗敷的美貌所倾倒,只是种种原因使他们不能说或不敢说“宁可共载不”。这样看,使君被说成“好色、无耻”,实为冤枉。他之所以说出“宁可共载不”只是缘于他优越的权势和地位。作者写c使君应该也是一种写作技巧。
我又提出问题:那么作者到底要表现什么呢?
于是学生很快得出:作者写使君也是为了反衬罗敷的美丽。说明罗敷的美丽不仅让黎民百姓动心,也让见多识广的达官贵人倾心,足见罗敷之美。
在这节课上,当新的教学资源生成时,我并没有按照预设继续教学,而是顺应了突发事件,将预设与生成内涵统一,让兴趣盎然的学生展开讨论。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阅读中生成的问题。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启迪思维,明辨是非,从而明确课文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走向大雅文化。
学科讲座心得体会 篇9
所谓进步来自学习,今天有幸聆听了两位来自北京教育专家的两节语文课以及关于语文教学方面的讲座。通过学习让我感触颇深,对于自己的教学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自己从事十几年的教师,每天都面对着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课间在操场上快乐,无拘无束的玩耍着,而上课时却总有那么一些无精打采,溜号,不喜欢学习知识的孩子。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既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又能学到知识?今天在陈延军老师的课堂上让我看到了什么是寓教于乐,什么是真正的语文味。学生快乐地学者,教师轻松地讲着,学生在课上不仅学到了知识,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用陈老师自己的话说:“学习的结果重要,过程与方法更重要。”
在陈老师的课堂上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字——“透”。
一、学生学得透,教师对教材的`把握透,陈老师对字、词、句、段、篇的分析,每一处的点拨都很透彻、清晰,有着教师语言的精炼、幽默。丰富的词汇量从未离开过这篇课文,陈老师在报告中也指出:课本上的内容还没有理解,还怎么学习课外的东西呢?怎么能学得会呢?
二、方法点拨透,教师对教学的理解透。例如:对课题的分析,《乡下人家》这是一篇四年级的课文,陈老师先让学生整体读题目,再分开读题目,看看课题中都含有什么要素?“乡下”是地点,“人家”是人物,地点是写景,人物是写人,从而在整体上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特别是生字的教学,陈老师更是一绝,指导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记忆字形,把不用书写就能一辈子记住的生字画上对号。不要求学生书写全部的生字,学生自学后是学生向教师提出认为最难写的字,考老师,这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学生考教师的过程中,教师边写边讲述要注意的地方,“冠”字是用手把帽子戴在头上,“耸”字是耸着耳朵听。最后让学生总结老师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的?从而学生掌握了记字的方法。
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教学生如何创新词语?如何概括文章中心?如何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如何进行口语交际?如何学以致用?总之,在陈老师的课堂上,我实实在在的学会了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
我是一个特别喜欢语文教学的教师,因为在与孩子的学习中,自己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就是陈老师在课上对学生说的: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也是你们的学生,我们都在互相学习。他对学生的尊重卓然可见。在他的报告中,提到:教学要时时颠覆自己,减轻负担,就是减轻学生的身心压力,搞好师生关系。
最后陈老师还告诉我们:语文,文无定法,有规可循。语文是学生读会的,不是讲会的,要在课堂上重视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要选择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就是选择了吃苦,因为你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第二次听来自北京优秀教师的课,第一次是xx老师的课,至今难忘,而今天我会受益终生。
【学科讲座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讲座心得体会08-17
优势学科或兴趣学科心得体会范文06-19
学校讲座心得体会09-04
听讲座的心得体会05-24
考研讲座心得体会09-08
法制讲座心得体会10-10
听讲座心得体会07-23
教育讲座心得体会06-09
讲座心得体会范文06-05
消防讲座心得体会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