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春节庙会的由来
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又称“过年”“过大年”,是集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节庙会的由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由来: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朝时都各自站稳了脚根。而在唐宋时,则又都达到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
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他们还在寺、观中举办道场,定期进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动,坐等信徒俗众前往斋戒听讲,顶礼膜拜。
原来属于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
而这些宗教活动逐渐世俗化,也就是说更多的是由民间俗众出面协商举办。这种变化,不仅大大增加了这些活动自身的吸引力和热闹程度,也使这些活动中的商贸气息随着群众性、娱乐性的加强而相应增加。在宗教界及社会各界的通力协助下,使庙会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虽然这一时期的庙会不论从其数量还是规模,在全国都已形成蔚为大观的局面,但就庙会的活动内容来说,仍偏重于祭神赛会,而在民间商业贸易方面相对薄弱。庙会的真正定型、完善则是在明清以至于近代。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历史渊源: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辞海》这样解释:“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北京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这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市集形式,解放后在有些地区仍被利用,对交流城乡物资,满足人民需要,有一定的作用。”庙会的源泉在于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祭祀。在远古时期,祭祀是人们生活中一件经常而又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所以《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说祭祀和战争一样,都是国家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早期的祭祀主要是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在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过程中,人们聚集在一起,集体开展一些活动,如进献供品、演奏音乐、举行仪式等,这种为祭祀神灵而产生的集会可以看作是后世民间[3]庙会的雏形。实际上,从“庙会”两个汉字本身也可以看出这点,“庙”最初就是指供奉神灵尤其是祖先神灵的建筑。
庙会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所以叫“会”。久而久之,“庙会”演变成了如今人们节日期间,特别是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
庙会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故名。[2]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古代,“日中为市”,进行集市贸易。至南北朝时,统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庙,菩萨诞辰、佛像开光之类盛会乃应运而生,商贩为供应游人信徒,百货云集,遂成庙市。北宋时开封大相国寺庙会极有名,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女词人李清照曾与其夫赵明诚相偕至庙会!
庙会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我国的庙会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汉代初步成型,后来经过长期发展和演变,一直流传到现在。
秦朝时,十月初一被定为元旦,人们主要通过祭祀来庆祝春节。到了汉代,人们开始使用“太初历”,并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在这一天,人们会庆祝丰收,祭祀社稷,同时还会有一些表演活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盛行,春节庙会活动逐渐增多,烧香拜佛的人云集寺庙,促进了集市的繁荣,同时,佛教的节日庆典也逐渐演变成了地方民俗活动。
在唐代,城市规划采用了坊市制,长安城被划分成了 108 个坊、25 条大街和东西两市。在这个繁荣的时期,经济文化飞速发展,庙会也有了固定的举办地点。
在唐朝睿宗时期,老百姓不仅享有春节 7 天假期,夜间还解除了宵禁,人们的活动限制减少了,庙会的规模也随之扩大。
宋代,纸包火药和爆竹逐渐流行,于是有了“爆竹声中一岁除”的热闹景象。庙会上,烟花种类繁多,十分抢手。此外,宋代商业繁荣,打破了坊市界限,促进了各地商业交流。各地的手工艺品和小吃也出现在庙会上,吸引了大量顾客。
明代的庙会热闹非凡,各地工匠和商人齐聚京城,展示最顶尖的花灯、杂耍等技艺,还有各种珍稀玩意儿和地方美食。人们扶老携幼,前来游玩,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天南海北的庙会小吃
不少地方都有在逛庙会时吃龙须面的习俗,大家都觉得面条越细越长越好,因为这象征着长寿。龙须面是北方的一种传统面食,相传它最早是由山东的抻面演变而来的。
嘿,你知道吗?在明朝的时候,有个御膳房的厨师,立春的时候给皇帝做了一碗面条。这厨师手艺可真不错,面条做得跟头发丝一样细。皇帝吃了之后那叫一个开心啊,就问这厨师这叫啥面。厨师灵机一动,说这叫“长寿面”,寓意着吃了这面能长命百岁。皇帝一听,这名字好啊,以后就经常吃这面了。这面也就成了一种流行的面点,一直流传到现在。
护国寺小吃声名远扬,游客众多。元代护国寺建成后,每逢农历初一和初八,京城最有名的小吃摊都会聚集在护国寺外。豌豆黄、芸豆卷、驴打滚等小吃摊前总是人头攒动。
据说慈禧太后喜欢吃豌豆黄,所以豌豆黄成了宫廷小吃,而北京的广甸庙会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与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成都青羊宫并称四大庙会,冰糖葫芦则是广甸庙会最具代表性的小吃。
据记载,每年新春庙会上,人们逛庙会时都会买路边的糖葫芦。
丰富多彩的庙会活动
宋代的《麈史》中记载,庙会上的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各地的奇珍异玩应有尽有。老人、小孩、妇女这些平日里难得出门的人都聚到了一起。当时宁波的庙会上还出现过魔术、烟火等精彩表演。
北宋时,开封大相国寺庙会非常有名。据说才女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曾一起逛过这个庙会。据统计,北宋庙会有几个主要活动,比如打春牛、舞狮子、打铁花、女子相扑等。
《东京梦华录》中提到过庙会打春牛的场景,“打春牛”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寓意“催耕”。不同地区活动形式不一样。有的地方会先迎接春牛,然后向它叩拜祝祷,再把泥塑的春牛敲碎,把春牛碎块撒到牛栏里,据说这样可以让牛更健壮,多生小牛。
打铁花是一种起源于铁匠打铁时飞溅的火花的传统烟火表演,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集娱乐和祭祀于一体的民俗表演。每逢春节,五门工匠就会祭祀火神爷和老君爷,同时表演打铁花以示庆祝。
打铁花的应用场景可多了,像古代女子出嫁、新居落成、还愿、主人升迁这些喜庆的事儿,都能见到打铁花。
在淮阳县的太昊陵庙会上,人们会参与一项独特的活动——“打秦桧”。太昊陵里有座岳王庙,庙前铸有秦桧夫妇和另外三人的跪像。据说,打秦桧可以治疗疾病、驱除厄运,因此,许多参加庙会的人都会到庙前掌掴秦桧。
逛庙会的习俗从古至今都没变过,人们好像都喜欢热闹,尤其是这种传统节日习俗,一家人一起出门,多幸福啊!
【春节庙会的由来】相关文章:
春节庙会 -春节10-25
春节的由来10-26
春节习俗:逛庙会 -春节08-13
五一的由来05-07
中秋节的由来09-27
妇女节的由来01-21
元旦的由来10-14
中秋节的由来教案08-16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