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智能化调研报告

时间:2024-10-14 18:40:27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楼宇智能化调研报告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楼宇智能化调研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楼宇智能化调研报告

楼宇智能化调研报告1

  近年未,有关物联网产值的统计数据层出不穷,如来自ICT 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xx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了3650亿元,较之于20xx年的2581亿元增长了41、4%,如图1所示,预测未来将实现年均30%的增长率,20xx年即进入万亿级规模。

  另外,来自中国产业数据网的数据就物联网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和统计。以20xx年数据为例,全年接近2600亿人民币的物联网产值主要分布在感知层、传输层和平台层,各层所占份额如图2所示。按照行业分布,物联网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农业和智能环保等,其各占份额如图3所示。

  单从这些数据来看,我国物联网产业似乎已进入快车道,发展速度惊人。物联网的明天是否真的就触手可及了呢?万亿级的市场真的很快就会到来?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几年前曾满怀信心投身于物联网产业的诸多广东企业目前很多都举步维艰,市场开拓异常艰难。举例来说,当初一些打着物联网旗号成立的新公司,以提供各行业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出现在市场,打拼了3-4年,发现根本找不到市场,能接到的单寥寥无几。结果这些企业一部分关门倒闭,一部分靠经营传统IT业务维持生存,同时期待物联网产业的大爆发。不仅广东如此,代表着中国物联网风向标的无锡也是如此,从无锡工商局20xx年一份内部调研报告给出的数据来看,20xx年无锡物联网相关企业739户,接近50%的企业处于亏损或非正常营业状态,这其中,80%以上企业都是从事物联网系统集成、网络运营服务的中小企业。

  显然,经过“加工”的华丽数据并不能掩盖我国物联网产业目前处于初级阶段这样一个事实。国内很多机构的数据都是欠考证的,他们把很多传统IT产业的数据都归总到物联网产业里,比如应用软件系统、安防系统、工业自动化系统、智能系统等等。这样做的结果是把很多人都搞糊涂了:一边是极富诱惑力和鼓动性的、漂亮的产业数据,一边又是广大物联网企业在生死线上的挣扎和徘徊。“这个产业到底怎么了?”很多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其实,物联网经过这几年概念热炒已逐步回归理性,物联网产业的`现实远没有想像中的那般美好。目前物联网产业除了部分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如智能卡(FRID)应用、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等发展较快,其他领域发展相对缓慢,总体处于由政府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转型过程之中。因此,物联网市场还需培育,需要挖掘潜在的需求。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少则3至5年,长则8到10年。

  物联网产业环境分析

  基于目前物联网的产业现状,社会上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认为物联网就是昙花一现的概念热炒,炒完了也就会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另一种声音仍然坚定物联网产业是未来发展趋势,而且会保持高增长的发展态势。相信绝大部分人会赞同第二种声音。笔者也是第二种声音的积极呐喊者。虽然物联网不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但它却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它具有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物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不但可以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同时对于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坚信物联网一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

  面对当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困惑,全盘否定或拔苗助长都无益于产业本身,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思考,更加全面地分析物联网的产业环境。图4给出了当前物联网产业环境的一个总体概貌,其中从政策环境、技术环境、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具备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给出了总体评价(1颗星到5颗星,5颗星为最高),通过深入分析和研判,力图给出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物联网产业发展路线图。

  首先来看政策环境,政策利好无疑是当前推动物联网产业的重要引擎。在物联网领域,短短的几年时间,国家相关部委出台了大量利好政策,见表1。从这些密集出台的物联网政策可以看出,物联网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并初步明确了物联网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为了确保物联网健康持续发展,相关财政、金融政策和法规也在制定之中。但同时应看到,基于顶层设计的产业扶持政策,其细则还有待完善;地方政府在执行落实这些政策时,其可操作性还有待加强;一些地方贪大求全的做法也可能导致拔苗助长;地方产业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也不利于物联网产业的规模发展。综上,政策环境总体评定为4颗星。

  其次,从技术环境来看,我国每年对物联网产业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物联网专利申请也逐年递增,企业综合集成能力较强。但实际上,物联网相关核心技术如传感器、核心芯片、超高频RFID应用等还有待突破,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隐患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此外,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指引,以及标准发展滞后于应用发展的困境等问题,也阻碍了物联网的产业化与规模化发展,技术环境总体评定为3颗星。

  再次,从社会环境来看,随着信息化水平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些都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环境。但应该看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物质财富和信息化水平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国民对信息化的认知还很低,支付意愿与能力有限,对物联网的概念缺乏明确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社会环境总体评定为3颗星。

  最后,从市场环境来看,随着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各行业对物联网的需求将逐步呈现,企业对信息化方面的认知提高,经济支付能力也不断增强,未来必定会形成一个较大的市场。不过,市场培育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过去3年里,物联网基本是靠政府驱动,多以政府买单为主,市场缺乏动力,来自企业或行业里的需求甚少。另外,物联网商业模式不清晰,企业分散,规模化应用少,产业链薄弱,这些都是目前物联网市场总体还不成熟的表现,物联网要想真正发展起来,必需得由市场驱动。因此,市场环境我们评定为2颗星。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我国物联网产业初步具备了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尤其是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目前在物联网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培育和行业应用等方面已初步具备一定基础,但也存在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产业基础薄弱、商业模式未成熟、网络信息安全存在隐患、一些地方出现盲目建设现象等问题,其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产业环境并不在一个最优的层面上,尤其是市场环境,远未达到全面爆发式增长的条件。所以,面对物联网产业,我们需要时间和耐心去培育市场、创新应用,通过广泛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动物联网在各领域里的应用和发展。

  物联网产业发展“三步走”战略

  物联网的应用涉及到多个行业,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里提及要在工业、农业、物流、交通、电力、环保、安防、医疗、家居等九个领域进行物联网重点应用示范,这为物联网可能的应用领域指明了方向。但目前物联网产业在各行业中的发展情况不尽一样,有些领域产业基础相对较好,发展速度较快,有些则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那么哪些领域会优先发展起来?哪些行业会优先催生成熟的商业模式?

  基于当前的产业环境,我们认为,物联网产业发展应当分为“三步走”。如图5所示。首先是公共管理与服务领域,主要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展开,切实推动物联网在智能交通、健康医疗、安全监测、食品溯源、电子政府、民生卡等涉及民生需求的领域开展示范应用。这一阶段以应用创新为主,通过示范工程带动产业形成,主要由政府引导促进。

  其次是工农业生产领域,主要围绕企业需求、行业应用展开,推动物联网在商贸流通、工业监测、制造装配、智能电网、环境监测、畜牧养殖、精细农业等领域的应用,促进社会生产方式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式转变。这一阶段以技术创新为主,企业应用、行业应用是重点,确保关键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形成,产业完成由政府驱动到市场驱动的转型,政府不再是市场消费主体,企业买单成主要模式。

  最后是个人和家庭领域,主要围绕个人和家庭消费展开,推动物联网在智能家居、手机支付、定位导航、远程控制、智能安防、信息服务、综合娱乐等领域的应用,促进社会生活方式向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式转变。这一阶段以服务创新为主,个人消费将成为市场主体。至此,物联网进入高速发展期。

  需要强调的是,这三步走并不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进行,而是交叉进行的。图6是对这三个阶段发展的一个大致估算。我们预测,“十二五”期间还是以政府驱动为主,逐步向市场驱动转型;“十三五”期间将伴随着企业需求和个人家庭市场的激增,将形成以市场化为主体的产业格局;到“十四五”末期,各个应用领域市场均大幅增长,最终进人物联网时代。

楼宇智能化调研报告2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自建院伊始,着力构建“立德树人”的“大思政”全员育人新格局,实行学生导师制,建立以主任导师、学生导师双管齐下的育人新体制。笔者有幸加入这一行列,担任物业管理142班9名同学和物业管理151班4名同学的学生导师,并进行了两年学生导师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一高职院校学生导师制的实施背景及意义

  (一)背景

  随着国家城市化的高速推进,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物业管理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生活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物业管理服务内容从之前的保洁、保修、保安、保绿拓展成为为业主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服务方式也从原来手工机械的简单结合发展成人工智能系统、楼宇智能化系统等的广泛应用。①对于物业公司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对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有了更明确的定位。我院物业管理专业创建于20xx年,该专业一直按照培养“强技能、会应用、善管理”,并能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服务人才,对学生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目前我院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导师制管理有别于我院全员导师制育人亦有不同,主要采用的是主任导师、学生导师、企业导师“三位一体”的工作制度。主任导师工作一般由物业管理专业的专任教师担任,学生导师工作一般由公共课部的教师(含行政工作人员)担任,每位教师担任4-14名不等的学生导师工作。我院20xx年创院伊始,就对学院各专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教育教学改革,以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物业管理专业负责人也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做出了较大的创新与改革,增多了专业实训课的学时,并创设了专业实践教学的平台——企业课堂,将部分专业课程放置企业和企业导师共同育人,结合现代职教育人理念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强化职业技能和提高职业素养。与教改相对应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内涵也更为丰富,学生导师制的人员结构从原来的主任导师、学生导师,又增加了学生企业导师。企业导师是一般由碧桂园集团物业管理公司的部门主管或以上的工作人员担任,经过严格的物业管理专业教研室的遴选上岗。在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的大环境下,学院、企业共同培养学生,更好地给予学生思想政治上的教育和专业学习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和就业上岗能力,从而促使整个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

  (二)意义

  学生导师制是由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弥补课堂教学环节中大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不足②。高职院校实行学生导师制的意义在于:第一,实行学生导师制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学生导师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坊”等平台定期(每周一)与学生交流,也可以通过在日常生活中随机与其交流,从而相互信任、深入沟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明确自身职业发展方向与目标,坚定自身的职业理想,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提升学生个人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第二,实行学生导师制有利于提高教师爱岗敬业的.责任心,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进一步锻炼自身的实践技能,努力将自己打造成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双师型”教师。第三,实行学生导师制有利于高职教育的个性培养,从“批量式”培养、统一式教育转变成“分流(组)式”培养,加强对学生的针对性课外辅导,成为学院班级教学和实训的有益补充,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教育。

  二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导师制的实践现状

  我院20xx年起开始实行学生导师制至今已有两年,而物业管理专业141、142、151班3个班级配备了主任导师、学生导师、企业导师,进行了“三位一体”校企协同育人的导师制模式的实践探索。在近两年的探索实践中,我们发现主任导师和企业导师是校内班级授课制与企业分组授课制的有力补充,学生导师则及时为学生解决思想及心理问题,各位导师都竭尽全力,以多种形式的交流完成各自的工作职责,精心育人。

  (一)实施方式

  目前,导师制已经在很多高职院校开始实施,但因各院校存在差异,所以运行的模式与实施的方式不尽相同。我院因各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学生导师制运行的模式与实施的方式亦有不同。以物业管理专业为例,因其人才培养的需要,细化了学生导师的工作内容,拓展了学生导师的人员结构,现由主任导师、学生导师、企业导师三类导师构成。主任导师的遴选是根据专业教研室推荐的专职教师担任,学生导师的遴选是由学院人事部考核推荐学院思政课部教师和品质优秀的行政人员担任,企业导师的遴选则是由专业负责人根据学生企业课堂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所聘用的企业兼课教师担任。经征求意见后,予以全院公布、正式实施。

  (二)导师类型

  1、主任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保持经常的联系与沟通,关心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大学期间的生活,重点在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学生一进校就帮助其制定个人的三年大学计划,制定合乎本人实际情况的专业课程学习计划,教授正确且高效的学习方法,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开展以提高专业技能或是培养职业综合素养相关的专题讲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所学专业以及将来的就业岗位。积极建设专业班级的优良班风、学风。在第六学期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并指导学生答辩。2、学生导师主要负责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态,与学生经常沟通,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我院生源绝大部分是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为家庭的先天原因,使得他们后天在身心上都与一般家庭的孩子不同,生活上需要更多的关爱,心理上需要更多的疏导。加之我院推进“聚焦岗位能力,校企协同育人”的教改育人理念,实行准军事化管理,都给初入校园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身、心要求。学生入校首先需要理解、需要适应,在此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基于当前的认知能力而无法理解的情况,都需要学生导师细心、耐心地为其疏导、答疑、解惑,更好地实现“教学”互动,同步前进。3、企业导师物业管理专业第二学期至第五学期每学期都安排有4个教学周的企业课堂学习,第六学期有13个教学周的企业课堂学习。前4个学期的4周学习主要是以专业岗位的认知与岗位能力的培养为主,第六学期的13周学习主要是聚焦岗位,提升岗位能力。在此过程中,大量的企业课堂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是由企业导师承担的。企业导师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计划严格组织实施,做好企业课堂学习的过程指导和管理工作,保证企业课堂的学习质量。协助专业导师监控学生学习过程,做好日常学习指导记录。根据学生在企业课堂的学习内容与完成情况及学生的学习表现,评定学生在企业课堂的学业成绩,并附相应的学习鉴定,作为第六学期专业“定岗分流”的重要参考指标。企业导师在第六学期岗位能力提升实践中,协助专业导师指导、考核学生完成与其岗位相对的毕业设计,形式可以丰富多样,例如:策划案、调研报告或是论文等等。

  (三)实施效果

  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导师制历经两年的实施与探索,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在高职院校实行学生导师制的管理育人机制还是非常有益的。

  1、学生导师制的实施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的效率,缩短了自我摸索的过程。对于大一刚刚入校的新生,学生导师可以帮助他们尽快认知所学专业、热爱本职专业、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我院物业管理专业至今没有1名学生申请转专业,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专业知识架构,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2、学生导师制的实施师生互动的频率增多,促进教学互动、教学相长。使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课堂延伸至课外,使学生更为方便地向老师请教知识,让课堂的教学互动更为顺畅高效。学生们积极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地锻炼。

  3、学生导师制的实施提高了企业课堂的学习效果。我院物业管理专业强调专业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高效融合,提倡“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通过企业导师的实地理论教学、现场实训和当场纠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知专业、聚焦专业岗位学习,保证了企业岗位能力实践的效果,为学生毕业获得较高的月薪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4、学生导师制的实施突出了每个学生毕业设计的个性。我院物业管理专业20xx年开始招生,现虽未有毕业生,但由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基于其第六学期岗位实践能力提升的企业课堂学习过程,在自身的实践岗位上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或是做方案设计,都使得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更为贴近专业、岗位的前沿研究,更加有利于巩固每一个学生不同岗位能力的培养效果,更好地提高学生就业岗位的核心竞争力。

  三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导师制实施的探索

  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进行了学生导师制的尝试与探索,这也给我们学院的学生培养提出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在对我院物业管理专业实行”三位一体”的学生导师制实践探索过程中,也显现出了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根据现实情况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使学生导师制这种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加强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导师队伍建设

  1、有企业实际管理经验的“双师型”专业教师缺乏。专业一方面要积极引进急需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加快对现有师资力量的培养与提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定期分批次安排专业教师去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企业岗位实践锻炼和学习。同时,还积极邀请碧桂园集团下属的物业公司的企业高管来学院作专题讲座与指导。

  2、目前专业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数量不足,无法实现较高的师生比。当前急需加强专业导师梯队建设,老、中、青教师比例搭配合理,这样才能有利于专业导师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指导。

  3、加强学生导师的岗前培训和岗位能力的培养。对已经竞聘上岗的学生导师要进行定期培训,主要是组织其参加有关政策法规、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与交流研讨活动,针对性地提升高业务水平和岗位能力。

  (二)积极探索与创新学生导师的工作方式与方法

  在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导师制的探索建设中,需要结合物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充分聚焦岗位能力培养,利用好“师生互动坊”、企业课堂等平台探索和创新学生导师工作的方式与方法。例如尝试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式、职业技能大赛带动式、岗位实践能力与毕业设计联动式、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式等等。

  (三)建立健全学生导师工作激励机制

  学院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规范、导向与激励功能,建立健全学生导师工作评价体系,对每位学生导师实行教学工作与导师工作的双线管理,以职业道德、工作量、工作表现、育人效果、合格率和就业率等为指标对导师的工作业绩进行综合评价。对于企业导师要在认可其本岗位工作外,对其的学生导师工作也要认定工作量,并建立评价体系,评价结果反馈给企业体现在其当年的工作业绩之中,作为升职、加薪的考量指标之一。总之,在高职院校实施学生导师制这种育人辅助机制,对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提高就业率等方面的成效一定是肯定的。但由于我院建院时间不长,管理制度仍在完善,而在此基础上尝试探索的学生导师制,还需要循序渐进。目前物业管理专业“三位一体”(专业导师、学生导师、企业导师)的学生导师制的实施是一种较好的探索,逐渐形成校企共同育人的合作方式,物业公司人员担任学生部分课程的导师,学校专业教师兼当物业公司的顾问和管理人员,为自己的实践(技能)教学累积经验,逐步将自身打造成适应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双师”型教师,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

楼宇智能化调研报告3

  (一)开展“岗位―技能”专业调研

  1.构建企业调研机制

  组织教研组深入企业开展专业建设调研,了解智能专业相关岗位群,并对每个具体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解,获取完成工作任务的核心技能,然后,以能力为核心,设计教学项目,形成专业课程体系。

  2.开展专业相关岗位分析

  楼宇设备安装与运行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各类建筑施工企业、智能化集成公司、房地产及物业管理企业从事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规划、现场施工设计、安装、调试、检测、维护、招投标、工程监理等工作。其中涉及的具体岗位有:“楼宇供配电与照明系统、安防系统、综合布线系统、音像广播系统的安装员、施工员,智能化系统集成工程师、业务代表,房地产及小区物业智能化系统的技术员”等。依据每个具体工作岗位,分解岗位工作任务,掌握岗位核心技能,为后续培养目标的制定、人才规格绘制打下基础。

  (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对岗位、工作任务、核心技能进行系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的实际,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专业招收初中起点的毕业生,专业以电路、智能设备知识和安装、调试、维护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计算机为主要控制工具,依据楼宇智能相关岗位能力分析,本专业旨在培养能胜任楼宇智能物业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维修及相关设备的操作维修等工作的技能型“灰领人才”。

  二、立足岗位,绘制“人才培养规格书”

  通过岗位系统调研,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详细绘制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书》,具体内容包括:人才规格及其基本要求。

  (一)核心工作岗位分析

  通过楼宇企业调研,我们发现:目前,中职楼宇专业所涉及的核心工作岗位内容主要有楼宇智能化系统的安装调试与故障排除;管理和维护建筑设备,室内安防监控系统、通信网络系统;使用与改进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和管理火灾报警与安全防范系统,从事楼宇智能的方案设计、项目预算、市场营销、技术培训等工作。

  (二)人才需求规格描述

  通过调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描述为: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拥有扎实的楼宇专业知识,熟悉楼宇行业相关法律、条例,掌握中高档写字楼园区的弱电、门禁、综合布线、消防监控、巡更等系统的安装、运行与维护等核心技能。具有一定的市场开拓与人际沟通能力,开展智能楼宇系统相关营销活动。

  (三)专业人才基本要求

  1.知识要求

  具有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职业素养;掌握照明电路、电子电工技术等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智能楼宇与物业设备安装工艺知识、安装工具及测试、调试的应用技术知识;熟悉一般智能楼宇物业设备的结构、原理及安装工艺并掌握智能楼宇与物业管理整个安装、调试过程;熟悉各种设备的结构原理、懂得测试技术、设备的拆装调试技术、设备的维护及维修技术。

  2.能力要求

  (1)具有现代楼宇设备安装、运行、测试、调试、维护、改造和管理能力。

  (2)具有对楼宇设备系统和室内环境品质的构造,性能和状态评价及故障分析排除的能力。

  (3)与物业设施管理相关的项目管理能力。

  3.证书要求

  本专业旨在培养“一专多能型”中职智能楼宇专业初中级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一证三书”,即本专业的毕业证、加上楼宇智能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电工证”、“智能楼宇管理师”、“物业管理员”。

  三、工作导向,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一)“工作任务导向”培养模式

  楼宇专业“工作任务导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智能楼宇行业国家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为核心,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岗位工作项目为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岗位―技能”系统调研,制定楼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然后,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职业功能模块校本教材,采取“工作任务导向”实践教学策略,组织学生进行实训,提高学生的岗位核心技能。该模式强调“以技能为核心,以素养为根本”的多元评价模式,制定专业核心能力目标,通过建立科学的实训机制,构建完善的实训管理制度,保证教学质量和实训工作规范运作。

  (二)基于“DACUM”课程开发

  基于楼宇“工作任务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强调课程开发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作岗位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综合实训为手段,重在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性岗位实战型人才。

  学校楼宇专业可以采用“DACUM”课程开发模式,从企业需求出发,在楼宇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企业人才需要》、《企业用人需求规格报告书》,系统掌握中职楼宇专业人才市场状况,以及行业企业对人才基本素养规格要求,从而为后续岗位能力的分析确定提供必要的引领和参考。

  组建由DACUM课程研发团队,该团队除了要有本专业骨干教师、课程理论专家意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校企合作与集团化办学的方式,吸纳楼宇行业高级技师加盟团队,通过召开DACUM专业研讨会,以职业分析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内容,以岗位技能为核心,设计与开发专业课程。

  (三)“工作任务导向”教学改革

  依据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专业教学内容和专业现有的教学条件,确定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和思路,由任课教师实施推行。在建设过程中,通过师资队伍的培训、专家指导、企业实践专家参与等方式,对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探究,对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展示、总结、提升,形成系统的楼宇专业“工作任务导向”教学模式。

  1.教学项目设计

  组织教研组深入行业、企业开展专业调研,通过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的形式,详细了解楼宇智能专业相关岗位群,并针对每个具体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解,提取完成工作任务的专业核心技能,然后以专业能力为目标,设计实践教学项目,策划整个专业教学实施过程。

  2.教学资源库建设

  结合新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引进企业机制,建设教学资源;营造适应工作任务导向课程模式的学习环境,加强教学硬件建设,创设工作任务导向教学情境,建设满足教学需要的多媒体教室。

  (1)打造专业“学习资源库”,形成供学生学习查找资料的平台。购买专业参考书籍,包括购买楼宇智能化与物业管理杂志,拓宽专业知识面;购置各类施工规范、设备原理等方面的书籍,提供资料供学生检索;购买电子学习资源库,包括购买智能楼宇设备资料、维修手册、工具手册等,配合课程开展;开发建设专业学习资源库,包括组建团队,配合课程任务进行课件、视频的制作,提供多样化教学手段;开发培训考核题库。

  (2)加强教学软件建设,营造仿真和模拟教学环境。校企共同开发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专业教学平台软件;提升物业电工、智能楼宇物业、物业给排水及其他实验室的建设效能。

  (3)建立一个专业“企业化”教学场景(包含备料区、咨询区、学习区、服务区),使学生真实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

  (4)信息化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实训室进行信息化建设。

楼宇智能化调研报告4

  一、工学结合的“321”课程开发的构建

  “321”课程开发是五年制高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做法。“321”中的“3”指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该课程开发中的三种能力培养阶段,即专业基本能力阶段、专业核心能力阶段和综合职业能力阶段。“321”中的“2”指能力从构成到生成的过程,课程开发提供给学生的两个平台,即技能大赛平台和创新大赛平台,从总体上把握技能、理论、价值三个因素,给学生锻炼和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321”中的“1”指面向全体学生相关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即在五年的学习过程中有计划分阶段组织学生参加中级工、高级工职业技能鉴定。构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开发结构图见图1。

  1.三种能力培养阶段

  我们通过定期到企业调研,有计划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专业教师团队与行业专家共同商讨,确定以电子产品装调、电子产品检测、电子产品维修与售后服务、SMT工艺设计及操作、电子电路的辅助设计和生产现场组织与管理六个职业岗位并分析主要工作任务。根据能力复杂程度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同时考虑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分解出培养专业基本能力的工作任务、培养核心能力的工作任务和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

  一是专业基本能力培养阶段。通过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各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系统设计课程载体,采用项目、任务、案例的“做”去实现,以实现在技能训练的同时获得知识。如根据电子产品的实际生产过程进行分解,将电子制作课程融入《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教师以项目为中心,先提出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讲解需要的理论,为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教师设计适合学生的实践实例,在一个项目中完成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过程性训练很重要,但孤立重要“点”的技能训练也必不可少。我校在一年级、二年级安排为期两周的技能实训周,强化学生技能基本功。具体安排如表1。

  通过这些“点”的训练,学生具备了识读电气原理图、阅读工艺文件的能力,熟练掌握插件、贴片手工焊等焊接技能,会操作仪器设备,能连接仪器仪表与被测电路,会用仪器设备进行电参数、电路性测量,能进行测量数据处理。能熟练使用常用电路辅助设计软件绘制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子电路图、电气工程系统图和电气控制电路。

  二是专业核心能力培养阶段。在有效实施专业基本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我校以开发综合课程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阶段的载体。专业教师通过在企业中的实践,到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参加项目培训,开发了五年制高职学生专用的《单片机最小应用系统实例教程》《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智能建筑与综合布线系统》等校本教材。校企合作开发了包括SMT综合课程、遥控技术、电子产品设计、电气照明、供电技术、PLC综合实训、电子产品维修、电源综合技术、楼宇智能化技术等模块的专业综合课程。综合课程体现了“三融合”,即项目与核心能力相融合,项目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融合,项目与专业方向相融合。

  三是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阶段。以学生顶岗实习作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阶段。我校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与南京地区企业合作的实际、学校发展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出发,总结出立足“三个结合”,即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学生兴趣与专业发展相结合、实习就业方案与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构建了校企共赢的就业指导体系,使学校、企业和学生实现了多赢。实践证明,该方案运行效果好,社会及家长认可度高,学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

  2.两个平台

  一是技能大赛平台。我校每年以学校技能节为起点,动员各教研室结合专业、结合南京市技能大赛项目,面向全体学生设计比赛项目,为南京市技能竞赛的选拔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也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在学校技能竞赛的基础上,认真组织教师和学生参加南京市职业学校技能竞赛、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竞赛甚至国赛集训。通过五年的技能竞赛实践,教师把大赛的要求与相关课程、教学结合,形成了良性循环,促进课程改革。

  二是创新大赛平台。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创新制作成果,我校组织学生从生活的技术、身边的技术、生产的技术思考,以拓展专业核心课程,由学生“创新社团”统筹作品开发,组织专业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认真选题,查阅有关技术资料,调试技术参数,连续两年取得了好成绩。

  3.分阶段实施职业技能鉴定

  如果说技能大赛和省创新大赛给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舞台,那么中级、高级职业技能鉴定给大部分学生提供了成果检验的场所。中级工鉴定安排在第5学期,高级工鉴定安排在第8学期。根据这样的设置,相应开设了模拟电子课程设计与数字电子课程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与电子产品设计。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提高学生的技能,也培养了职业素质。

  二、启示与思考

  一是系统开发专业综合课程的课程意识。在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时代,职业教育的受众多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青少年。他们不太善于用符号去思考,而乐于在具体情境或氛围中通过“行动”来学习。我校开发的专业综合课程就是满足学生需求的一种课程载体。这种载体的设计在内涵上含有原来所要传递的知识信息,在形式上通过项目、任务、案例等的“做”去实现,达到获得技能的同时习得相应的知识。专业综合课程是在专业核心能力培养阶段开发的,它在开发时就注意体现项目与核心能力相融合、项目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融合、项目与专业方向相融合。目前我校已经开发出SMT、遥控技术、电子产品设计、电气照明、供电技术、PLC综合实训、电子产品维修、电源综合技术、楼宇智能化技术等模块的专业综合课程。学生通过系统化、结构化的学习,有能力实现从“有饭碗”到“好饭碗”,进而获得“新饭碗”。

  二是努力打造优秀课程团队。优秀课程团队是完成该案例的重要技术力量。为保证课程建设的进程与质量,我们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的指导作用,开展教学研究、技术革新和社会服务。学校从三方面给予支持。

  第一,优化师资结构。通过几年的努力,我校该专业师资在年龄、学历、职称上做到分布基本合理,师生比1:16。

  第二,制定相关政策和配套激励措施,引导和鼓励教师主动深化课程改革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如积极安排教师参加出国培训,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和市级培训,职称评聘优先。

  第三,建立课程团队展示平台。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每年认真举办课改论坛,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公开课评比、各级各类优秀教师评选活动。通过活动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扩大综合课程的影响力,提高课改的成效。

  三是建设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是该课程开发的重要保障。我校自20xx年省级实训基地的启动建设以来,大幅度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有力推动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我校目前可以提供给该课程使用的实验实训基地有SMT生产工场、电工实习车间、单片机编程中心、气动与液压实验中心、传感器实验中心和博士西门子生产车间等。这些实训基地的建设,保证了专业教学与企业零距离、与实际岗位零距离,项目教学、主题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得到落实。

  四是探索工学结合的评价机制。在该课程开发中努力探索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我们加大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如探索专业实践课评价标准和实训教学环境建设标准的研究。改革对教师的传统评价方式,持续开展校内优质课堂评比,改变评课的形式主义,要求在评课中找问题,开展评课案例评比等。改革对学生的传统评价方式,广泛采用笔试、口试、面谈、观测、现场操作、电子产品制作、电子产品市场调研报告、作品演示和作品评价等评价方式。

  三、政策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职业教育贡献率、服务力的必然要求。政府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如充分使用财税杠杆,实施校企合作项目免税、补助措施,调动骨干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的积极性,建立政府、学校、企业和学生四方共赢的机制。行业企业的指导与深度参与是该模式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的关键。

【楼宇智能化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调研报告05-22

解放思想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01-14

网店调研报告03-08

单位调研报告02-26

工作调研报告03-01

调研报告(热门)06-17

行业调研报告06-24

城市调研报告06-29

学校调研报告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