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教学名著读后感

时间:2022-09-27 09:52:17 名著读后感 我要投稿

差异教学名著读后感(精选11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差异教学名著读后感(精选1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差异教学名著读后感(精选11篇)

  差异教学名著读后感 篇1

  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然而,传统教育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却无视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借鉴一些先进的理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进行"分类控制与分层指导"的研究,满足学生个性差异发展中对因材施教的需求。构建分类控制同步发展的组织形式,差异教学所实施的学习策略,是以自学尝试探究和合作讨论发现为主,分组研学是主要的组织形式。

  因此,合理分组是差异分层教学的首要问题。分组前首先要将全班分层,我们将全班分为快、慢(或详略)两个指导层,即根据学生的智力状况,学习速度和接受能力分成A、B(B—、B+)C三类,其中A、B+为快速指导层,B—、C为慢速指导层,每个指导层的座位排列要相对集中。然后,再根据同组异质互助共进的原则,在每一指导层中适当搭配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由同层中一优二中一差四人组成。学生在这种小组中讨论交流,较为优秀的学生可通过介绍自己的思维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并通过概括组员的发言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中等的学生在交流中能得到启发,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较差的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还可得到他人的帮助,利于他们在教师点拨或讲解时听懂,理解和掌握。由于差异分层教学的课堂结构需要分类自学与分层指导适时切换,所以建立与差异教学相配套的新的课堂常规尤为重要。其关键要做好两条:一要做好对小组长的指导和培养工作;二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常规培养和训练。要着重训练学生如何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自学、讨论、自查、订正、检测、互批、矫正等。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善于思考的习惯。实施分层指导异质学习的教学模式与组织形式相配套的教学模式是"分类试学——分层指导——异质学习"。

  分类试学是指学生在接受新的学习任务后的一种学生个体或组内群体的自主探究或合作研讨学习;分层指导则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试学情况,视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而轮流给予不同水平的指导。这种教学共分6个环节,即复习铺垫、尝试练习、分类自学、分层点拨——巩固检测——小结收获。复习铺垫环节包括复习铺垫,激情导入和出示目标。通过复习旧知,为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奠定基础。同时,在复习时还要注重思维方式和方法的铺垫,以帮助学生掌握认知策略。尝试练习是在复习铺垫后进行的,学习水平较高的同学,通过复习旧知能够顺利地完成知识的迁移,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则有可能受阻。在尝试练习后,能解答出尝试题的同学再通过自学例题验证尝试的正误。分类研学是尝试练习后的自学例题和小组研讨交流的环节。在尝试练习后的基础上自学例题,学生必然目的明确,积极性高。

  分层点拨是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教师有针对性地点拨。对于低层次的学生要在知识的生长点及疑难处进行较为详细的辅导,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则要侧重于算理的点拨与学法引导。巩固检测要求用不同的命题,以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要彻底改变以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在智力,水平等方面千差万别的学生的现象。课堂总结要全班学生同时进行,要充分让学生畅谈收获,以培养学生自我反馈的意识与能力。

  差异教学名著读后感 篇2

  亨特认为“教师适应学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适应学生的多样差异,以满足他们各不相同的教育需求。

  一、面向人人的均等教育机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在差异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要面向人人,不能太难、揠苗助长式的拔高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各个分组与分布在教室各个角落的学生,动态的观察学生的课堂投入情况,对走神的、投入度低的学生,多提问、多调动,对独立性强、自主性高的学生,要留有空间,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不要贸然打断。

  科学应用同质分层的方法,有助于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教学中倡导的隐性分层、动态分层,教师对学生水平全面有效的掌控,以便对学生提出适当的教学要求与考核要求,灵活安排教学任务,实现因材施教。分层不代表贴标签,而是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弹性可选择的学习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遵从学生个人意愿,自行选择课堂分组。

  例如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低压开关》教学章节中,学生学习目标之一为“能正确识别、选用、安装、使用低压断路器、负荷开关、组合开关。”将学习目标进一步拆解,每个学生都能够正确识别、安装低压开关,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灵活选用低压开关。通过教师前期对学生学习掌握情况和学生差异的了解,在设置教学任务时,要求每一个都能识别、按照低压开关,要求每一个小组经过讨论后能够正确选用低压开关。这样,既做到了面向人人,又关注了动态分层与小组合作。

  二、全面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

  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知识,也能通过课堂活动培养情感、磨砺意志、锻炼行为等,以上部分都深刻的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与自我成长。学生的不同需要,既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比如回答是否正确、是否赢得了同学的认可与自我悦纳,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人情况,必须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否有早恋情节等,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需求。

  合理应用异质合作的方法,有助于达成全面关注学生的多样需求。小组学习中的异质合作,要尽量达成优势互补,让不同学生特点的学生互相影响、互相帮助,不同强势智能的学生相互搭配,每个小组中都有擅长语言表达的,有擅长动手操作的,有擅长沟通交流的,有擅长提问发言的,小组成员之间建立起积极的依赖关系。

  三、兼顾不同学生需要的方法和手段

  马卡连科说过“只有在学会15种、20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要当会在脸色、姿势和声音的运用上能做出20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教师可以依赖自己的自身魅力和多种教流方式来兼顾学生的不同需要,也可以科学的帮助学生小组自我教育。

  差异教学名著读后感 篇3

  《差异教学策略》指出:我国目前中小学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从客观上讲,班级学生还是存在个性差异的,而应试教育是不断筛选出学得好的学生,让他们接受高一级教育,不断淘汰学得不好的学生。学得不好的同学,往往是学得较慢,但并不是不能学好。应试教育的课堂着眼于少数学得好的同学,而牺牲了大多数学生的利益,是一种低效率的教学。我们应实施照顾差异的课堂教学。

  为了使班集体教学能面向全体,照顾差异,必需提高时间利用率,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大的教育效果。《差异教学论》指出:可以多角度地研究课堂教学,力图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在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研究中,的确有许多学问。涉及到方方面面,而目前看了这本书后最大的感触就是平时我们也经常说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照顾全面的学生,但在操作的时候,并不是能全部做到。有的时候,为了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发言,总是把简单的问题留下来给他们,而事实上,在实际课堂上,在不断地引导困难的学生发言的时候,其他学习有优势同学则感到无趣,注意力会有所分散。

  而为了照顾有优势的同学,总把有一定思考性的问题留给他们,久而久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似乎与这类思考性的问题沾不上边。长此以往,他们之间的差距不是日俱减少,而是会逐渐拉大。而教师总是考虑到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无暇深思这类问题,而是只要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能积极发言,老师总是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

  到底在课堂上,怎样照顾到不同类型的学生需要呢?怎样用有效的方法达到最大的教育效果呢?说实话,我也感到困惑。的确,我们做教师的往往用一种教案来面对不同的学生,目前能做的只是在提问中照顾到各层次的学生,看了此书后,觉得自己现在马上就可以着手去做的就是在各个教学环节设计中兼顾到不同学生的需要。书上指出:要能在课堂教学中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关键在于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在小组中,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在组长的组织中,组员根据各自的特点各司其职,而且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齐心协力,不仅可以增加大家的学习兴趣,而且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共同的学习中得到提高。对于困难者来说,可以聆听他人对自己发言的指导,可以参与思考性问题的讨论,不必担心自己的困难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而对于有优势的同学,他能在小组学习中起到引领作用,学习会更具备积极性。

  由此还想到,为了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同学,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可以将问题设计得有坡度,适应大家的需要。简单的问题可以和复杂问题交替进行,这样有困难的同学在回答好自己的问题外,可以听取他人对难度问题的回答,对自己也是一种促进。记得在上《10迷人的蝴蝶谷》时,在这一课中,我对这一课的定位是积累描写蝴蝶的优美词句,但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把蝴蝶色彩美、姿态美、数量多的好词句找出来,估计兴趣一般。而且估计在分类找的过程中也会给一些孩子造成难度。

  那时我想到:能否先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然后迁移到新课中,于是,我在进入蝴蝶谷美景的时候,先不让学生看书,而是用音乐和图片把学生先带入到一个想象中的世界,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你来到蝴蝶谷,你看到这样一幅情景,你最想说的一个词?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其实,学生说的都是描写蝴蝶色彩美、姿态美、数量多的词,由于这个问题开放性大,所以各个层次的同学都可以回答,老师及时把学生的词语板书归纳入色彩美、姿态美、数量多这三类中,然后再让学生看书,寻找书中的这类好词。难度降低,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总之,教育是人人应该享受的权利,在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得到合适的发展,的的确确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并不是几堂课下来就可以摸出门道来的,有的时候,课堂教学还会面临预设的失误,讲台毕竟不是舞台。但是我想只要我们老师有这个心去做,无论结果大小,学生们都会从中受益的。

  差异教学名著读后感 篇4

  从9月2日参加省“领雁”工程培训以来,我利用课余时间,认真拜读了华国栋撰写的《差异教学论》,感受颇多,体会很深。以前我对差异这个概念的理解是粗浅的,什么是差异,差异的类型,我都不太清楚。

  从书中,我了解到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可分为几种:性格的差异、兴趣的差异、能力的差异,而学生认知风格的差异,对学习影响最大,值得我们予以重点研究。我以前一直将学习成绩的优劣归结为是学生的智力差异造成的。读了这本书后,我才知道:iq不是影响学习的唯一因素,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动机、认知发展水平、教师教学态度与水平、师生关系、课程安排、教学进度、环境、家庭教育等都对学习成绩有相当影响。也就是说,教师在其间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面对差异,我们要找寻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途径,在教学中满足不同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速度、学习方法的不同需求,使教与学更好地结合起来,使教更好地为每个学生的学服务,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最大的发展,促进自我教育。只有在教学中照顾差异,才能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这里,我想谈谈我对其中两点的粗浅认识:

  一、恰当运用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要能做到“恰当”,这是有难度的。这点我有体会。因为学生较小,所以对直观的东西很感兴趣,运用直观教学,确能提高教学效率。。但有时滥用教学手段,反而会分散学生对主要的本质的内容的注意。一般老师在有同行听课时,都会想自己的课令人耳目一新。所以设计课时,有时会抓不住主体,只追求形式,搞得热热闹闹,却不知所云。有一次,我听高年级一位老师上语文课,他煞费苦心地做了许多课件,什么智力冲浪啦、胜利闯关啦,冲淡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听完这节课,让人不知主要解决了什么。而我们在平时上课时,有时会嫌直观教学麻烦,只用语言教学了事,这样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而且影响教学效果,耗费教学时间。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好的。教师应选择那些最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使用上又不太费时的教学手段和材料,并要注意与语言教学的结合运用,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二、精心设问,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提问是师生在课堂交往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不论教师使用怎样的教学方法,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教师总是无法避免要使用提问的途径来完成教学。

  相信这点老师都有体会,有时我们备课仓促,提问时问题不明确,或深或浅,就会造成学生难以作答,牵扯时间过长。有时我们在教课时,看起来问题提得非常准确生动,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但实际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他们的主观意识,个性的张扬,创新能力都没能得到体现。有时我们的提问没有层次性,如向优秀的学生提出难度大的问题,向学困生提出稍微简单的问题,这些都是很少能见到的。学生不过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了一篇文章的内容而已,至于自身的能力,根本未得到提高。所以,我们上课前要认真备课,照顾差异,设计有层次的问题。上课时,应认真选择提问的方式,问题要提得明确,有启发性,有次序地教学生回答比随机提问更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要引导学生纠正同学答案中不确切的地方。可把答案制成提示卡片,这样能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差异教学论》像一盏明灯,给我们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指明了方向,使我们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在具备某些共性的基础上存在着各种差异。我们在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应注意到这种差异,积极地看待这个问题,并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更好地实施个性化教育。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从而达到培养多方面人才的目的。以后,我要更细致专心地阅读《差异教学论》,认真琢磨消化,把学习体会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差异教学名著读后感 篇5

  作为一名教师需要不断充实自己,所以在工作之余,我阅读了华国栋教授的《差异教学策略》,觉得受益匪浅,对自己以后的教学也有不少指导意义。其实所谓的“差异教学”并不是意味着将学生间的差异扯平,使他们齐头并进,而是提供适合他们各自特点的发展方式,促进每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

  差异是永恒的,无法消除的,人没有了差异就成了"机器人",即使是"机器人"也是有差异的。世界上不存在一模一样的人,也正是这样才有丰富多彩的世界。在书中,作者肯定了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由于学生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如性格、兴趣或能力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确实,就如同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每个学生在学习中表现也或多或少有着差异。

  教师是适应学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因此我们要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首先在各个教学环节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课堂上要特别强调在教学关键环节的兼顾,学生这时的特殊需要得到满足,学习的效果也就有了基本保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上课提问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针对班级大部分水平较接近的学生,另一部分针对班上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如有学习困难或超常的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考虑针对不同学生需要的教学措施,然后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兼顾学生的不同需要,教学方法手段要多样而灵活。为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学方法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各学科的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时间多少,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改变学习活动,并运用行为改变技术,提供成功感教学。

  同时,合作学习也是很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他同学的帮助作用。教师应鼓励同学间交往,提倡合作式学习,如同学间合作,小组合作等等。在口语交际中,我常常运用这种方式,让同桌之间互相合作,上台来表演对话。对于这种方式,学生都很乐于接受。

  施差异教学,首先需要一颗宽容的心。承认差异不难,可当面对差异时,要正视它却不容易。有了这颗宽容的心,就能包容学生的差异,才能真正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让"人人有才,人人成才"。为了在教学中能照顾学生的差异,有针对地教学,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也要照顾到这一点。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所有的学习要求,因此在作业的布置上也要体现这个差异。

  其实,差异教学的出发点是为了让每个学生更好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好好地运用差异教学这一教学理论,让它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另外,教师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身上的差异特征。教师决非事事万能,正确地认识了学生的差异,还要学会通过分析自己的长短优劣来采取一种适合师生双方的教育方法。同时我们教师还必须做到学会反思。

  第一,经常进行自我评价。而评价来自于对学生的行为观察,标准则是根据学生的表现了解程度来度量的。

  第二,注意自己情绪状态对学生的影响,主动地从学生的反馈中获得线索来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从而获得成就感。

  第三,成为学习型教师。经常阅读教育理论,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能。

  第四,有顽强的意志力,只有顽强的意志力,才会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同时,教师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成为学生的榜样。所以,喜欢反思,并且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一定会成为高人一筹的教师。

  差异教学名著读后感 篇6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弥新,意境深远,以源头活水比喻为读书学习,告诫我们: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为更好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自身素质,我拜读了 王金霞博士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这本书打造了有效课堂的新视角,以精辟的见解,生动鲜活的例子,带着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体验了“有效”的含义。顿觉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多维度备课的环节,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过去自己写教案,一般就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去撰写,备课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对新课程理念认识还不够深刻,面对新教材、新课堂、新学生感到彷徨;教学信息资源有限,备课视野狭窄;课时多,备课时间有限,备课不够深入。而细读了《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后,结合《隆化县中小学教学常规》却发现这样的备课,这样的设计只是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的多维度备课的一个方面。多维度备课包括备学生、备课程、备情景、备自己、备设计。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让学生学有所获,在学习中享受到乐趣,这就要我们在备课中下功夫,尽心备好每一节课。

  首先是备学生, 了解学生的内在特点、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充分备学生实际需要,尊重差异,了解学生的外在因素,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环境并充分估计。从备课理念上要打破传统教学的“一刀切”教学观的束缚,为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施教”、“个性化教学”做好准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动力,把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在备课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双基水平,用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切合学生实际水平和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来实行分层教学。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能动性;要客观地分析、研究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用激励性评价来激发学生树立自信。

  备自己就是备课时自我反思、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一个过程,说具体点就是备自己的教学策略,升华教学,追求美的境界。备自己的教学风格:弘扬个性,培养机智,塑造特色。备弱点: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备自己就是认识自我,长善救失。还要备期望:关注差异,全面发展。备自己的形象:有效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观念,认真对待,在教学意识上高度重视三个问题:穿什么衣服贴近新课程的意义?理什么发型更能体现教师的个性?课堂形象是否符合教师行为规范?当然行动上更要精心准备。更重要的一点是还要备自己的课堂话语,包括语言风格、话语技巧等。

  最后,我想用我们新时代的教育家魏书生先生的话语来结束:一个教师,要紧的不是忙着用这种教法去否定那种教法,不是证明多种教学没有道理,更不是糊涂地照搬某种教法到自己的课堂上,不加任何改变就用,我们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

  差异教学名著读后感 篇7

  读《不跪着教书》后是作者对中小学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启迪了我。该书是著名教育家吴非对一个个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 他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没有空洞的说理,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深入透彻,读完耐人寻味。何谓“不跪著教书”?不跪著教书又该怎么教书?带著期待与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它,一边读一边深深地被它吸引了。

  书中篇篇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正如吴非老师的 “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著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由此引出一个话题:不跪著教书,教师怎么样做呢?在书中给了我明示:

  “不跪著教书”,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师德情操。

  师德是为师之本,是教师的灵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所做的一切,都应当包含深刻的道德意义。”因此,高尚的师德情操应当成为教师追求的首要目标,而热爱教育,献身教育,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则是高尚师德情操的基石。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保持高尚的情操,这才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头顶天,脚踏实地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给与学生快乐与幸福的人,一个能够感染学生,给与学生良好品德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想起来就会含笑于心的人……

  “不跪著教书”,教师应该具备精湛的教研能力。

  当一名教师容易,当一名具有精湛的教学能力的教师难,时代在呼唤师德的同时也在呼唤著师能。娴熟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学效果的基础,这个教学能力有些是可以用语言来向别人表述的,有些只能意会。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正在成长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逐步形成,这无疑要求我们要像对待绿叶上的露珠一样认真精细地善待每一位学生,教师平素的工作一板一眼,要精致每个环节,细雕每个问题,准确地传承文明,科学地启迪智慧,让受教育者真挚地感悟人生。教师在课堂上的人文意识、专业技能,包括他对学生的态度,和蔼可亲的面容、亲和的语言、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影响学生学习知识的信念。我们的教学任务不是单纯教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才是我们每位老师的根本所在。更新知识,学会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力求创新,会用现代化手段教学,身心健康,这是师能的呼唤,这更是“站直”的教师的追求所在。

  “不跪著教书”,教师还应与时俱进,永具勇于开拓。”

  差异教学名著读后感 篇8

  这本书没有那种高深的理论,而是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等的分析对比综合上,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阅读了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让我的头脑经历了一番洗礼。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期的教师,需要以一种怎样的姿态迎接这一转变呢?我个人认为应具有以下理念:

  一、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

  “教育是人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一)教师应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主动活泼的呈献。

  (二)教师还要学会宽容学生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

  宽容是一种修养,能使教师遇到突发事件仍保持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宽容是一种胸襟,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广阔的心胸;宽容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能使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给学生以自我反思、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对犯错误的学生,常常让他们先做一件好事,然后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时,做好事后心灵深处的旧我和新我是怎样论战的,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

  三、要做伯乐,具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许多有特殊天赋的人、有着异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开始通常不会被人理解,反而被称为愚蠢或傻瓜。我们的学生中其实也不乏这样与众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为老师的我们是不是只盯着那些分数指挥棒下的“优等生”,而错把美丽的天鹅当成了可怜的丑小鸭了呢?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需要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学生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我们对待学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我们应当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发现去培养有独特个性,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与鼓励作为给学生们的礼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天才出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为本位。教育工作者在参与新课改的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确立行动目标,迎接教育的挑战。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人精神财富,《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尤其是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们。从这本书中,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此书给了我很多的启迪,也让我深思。我相信,如果你也一起分享了这本书,作为人,你是幸福的,作为教师,你是快乐的,作为你的学生,他们的生命也会非常精彩。以上只是我的几点感想,其实书中的每条建议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将这些教育智慧赋注于教育实践中,努力成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师。

  差异教学名著读后感 篇9

  前段时间我认真阅读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

  书中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其实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

  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

  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这本书很值得大家一读!

  差异教学名著读后感 篇10

  最近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用精辟的教育理论知识结合生动的教育实例将其几十年可贵的教育经验展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建议,每条建议都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田,更像一盏明灯给我指明了方向,为我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启迪,使自己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深深的洗礼。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的理解,深深感动着我。

  通过阅读该书,它使我悟到了如何建立积极互动的班集体,怎样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如何做一名有智慧的教师,怎样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微笑起来……

  书中提到:当一位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给他以特别的关心和耐心;要让他去完成专门为他挑选的作业,并且评价他的成果;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同时要有耐心,能够忍受学习困难的儿童那种迟迟不肯开窍的局面,那可以称之为豁然开朗的时刻必定能到来。读后这些话久久在耳边回荡,它给了我很多启示: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存在许多这样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在面对的他们时,要有最大的耐心和爱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应该多与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难,从而对症下药。我们还应以赏识的眼光去看学生,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与学生做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和真诚,从而度过学习上的难关并逐渐乐于学习。

  差异教学名著读后感 篇11

  在这段时间里,我拜读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教授编著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书中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和演绎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让我们充分激活自己熟悉的先前知识经验,去解释、建构它们,生成自己的理解,从而受到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震撼。里面的64条心理效应改变了我以前对心理学的看法(枯燥、抽象、不实用),对我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与点拨,同时也更坚定了我的一种想法:想教好学,除了通透教材掌握业务知识之外,还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即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教育中的各种心理效应,引导孩子饶有兴趣、主动的参与学习,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系列位置效应》告诉我们:

  1、老师在课堂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只有最重要的事情才能占据最重要的时间。

  2、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钟在找练习本的过程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课后如何玩耍中度过。

  3、背诵文章、单词时要经常变换开始位置。

  4、每次学习时间不能太长,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

  《不要等墙倒塌再来造墙——遗忘曲线》:

  遗忘是学习的天敌,如何和遗忘做斗争?最基本的答案就是:复习,重复你所学的内容。德国伟大的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不要等墙倒塌了再来造墙。”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遗忘曲线应用的精髓:及时复习。遗忘规律要求我们学习之后要立即进行复习,加强记忆,并且以后还要再复习几次,但复习时间的间隔可以逐渐增加。

  复习就是“温故而知新”,“温故”是形式,“知新”才是最终的目的,要在追溯陈旧中发掘新意。当然,达到“知识”不是依靠机械的重复、简单的记忆,每次重复应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点,这样每次重复才会有不同的感觉和体会,才会获得更深的认识。知识的认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重复中得到升华。

  从这个效应中,我体会到了一点,就是说要及时的对我们的教学做到及时的反思,并引导学生有规律地复习。“数学没有新知识”,确实数学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结构上延伸的,是系统的,所以我们可以不断温故,当然重在知新了!

  《给学生留点空白——超限效应》:有一些家长经常盲目的对孩子进行许多大而空洞的说教,在短时间内集中火力打歼灭战,在浑然不觉中,孩子的心理已由最初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内疚感发展到对你一而再、再而三的批判的愤怒!造成孩子幼稚的心灵难以承受,“超限效应”就是青少年在受到不恰当地批评时出现“顶牛”的原因。学习上也是这样,下课了,老师仍讲解再三;周末了,班主任仍津津乐道,此时你是不是有冲出教室的冲动。这也是因为超限效应的原因。所以当向学生或孩子讲授知识、布置作业时,在时间以及数量上要注意不要超过孩子可接受的限度,否则不仅达不到教育的初衷,而且会适得其反。

  《超限效应》提醒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在任何方面都应该注意“度”,如果“过度”就会产生“超限效应”,如果“不及”又达不到既定目的。只有掌握好“火候”“分寸”“尺度”,才能“恰到好处”,才能避免“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的超限效应。

  《奖励的艺术——扇贝效应》提醒我们老师,一定要注意克服由扇贝效应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在一种新行为、新习惯养成的初始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必要的。而当学生的学习或者行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要不断地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

  《为了明天更美好——延迟满足》则从另一个角度提醒父母、老师们要关注孩子自制力的培养,让孩子在延迟满足中学会期待、珍惜、克制。

  《绝望的体验——习得性无助》以一条狗的实验为例,印证了动物、人类在多次收到挫折后,都会表现出的绝望和放弃。其实,很大程度上,一些暂时落后的学生之所以始终徘徊不前,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过多地品尝了学习上的挫败感。多次的打击使他们最终放弃了奋斗。这无疑在提醒我们,一定要多给失败的孩子一些鼓励,多给孩子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尽量避免给孩子创造“习得性无助”的诱因——挫败感。同时,也提醒我们老师,教会孩子正确地对待挫折,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而《酸葡萄与甜柠檬心理》则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让孩子不要只盯着别人的“葡萄”,要学会欣赏自己手中的柠檬,即使它酸酸的……

  其实去年暑假我已经粗浅的读了一遍这本书,将其中的一些印象深刻的心理效应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感觉受益很大。本假期我再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读得很用心,因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知有一种什么力量总是牵住我的思绪,让我不自觉地就回忆起身边的那些教育案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想应该充分解读这本“教育辞典”,巧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巨大魅力,争取最大限度的实现教育智慧.有了这本书作良师益友,相信我们的心里会更加亮堂一些,我们的工作也会更加有成效。

【差异教学名著读后感】相关文章:

名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01-01

名著之我见 -名著读后感01-01

名著读后感-《家》 -名著读后感01-01

[转]名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01-01

教育名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01-01

名著读后感范文 -名著读后感01-01

名著读后感4 -名著读后感01-01

世界名著㈡ -名著读后感01-01

名著读后感-我看 -名著读后感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