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优选2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红楼梦》读后感1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吟》
萧瑟的风穿过夜而来,寒意将人一丝丝侵蚀。更深夜长,陈旧的香气袅袅弥散在屋中,闺中人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凄然。窗外幽幽的绿竹,也在风中摇曳出飒飒的响声。清冷的月光透过竹林,千回百转的照了进来,打在本就病态苍白的脸上,素手掀开帐幔。转而一阵窸窸窣窣的衣袂摩挲:“嗳呦,姑娘可是醒了?”
这样的场景总在氤氤氲氲的梦境中出现,依稀是回到某段时空中,望见那寄人篱下的凄惶无助,悲剧的气氛一点点酝酿。颦儿是寂寞的。颦儿的潇湘馆是寂寞的。
随着新版红楼梦的上映与不断的争议,有关红楼的记忆一点一滴浮上心头来。书在翻开时散发的幽幽墨香与那段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时光,在脑海中拓出清晰的轮廓,宛如从水中托起的红珊瑚,水渍未干色泽鲜艳欲滴。
初读红楼,约摸是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那时爱看的言情小说书名都是《__天使__恶魔》或是《__X你死定了》之流。我爸妈在愤怒了很久后最终处理掉了我所有封面花哨的言情小说。在没有课外书的环境中,又不爱电视不爱电脑,所以我写完作业几乎没事干,只得到爸妈的书柜里去翻书,于是这才从书架的最高层抽出了那本尘封已久的《红楼梦》。
“书到今生读已迟。”我固执的相信有些书一定是我前世的的挚友,邂逅它们,仿佛是邂逅某个人,蓦然心动。不然,我又怎会在看见《红楼梦》泛黄的书页时突然地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那时尚小,这样的文字对我而言显得过于生涩,然还是饶有兴趣地看下去了。而后的情节,有时亦不得理解,却也一路磕磕碰碰的将一本书囫囵吞枣的读完。
因为不懂这本书的内涵,所以在看到高鹗续书时写“宝玉与宝钗有个孩子叫贾桂,与贾兰两人双双考中进士,最终‘兰桂齐芳’”时,似乎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那时唯独单纯的喜欢书中的诗词,甚至还将十二钗判词、《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灵感应来自《春江花月夜》)、“咏海棠诗”、“螃蟹诗”这些一首首背了下来。即便这些词句到现在已经丝毫不记得,但是红楼梦是一扇门,我跨进去后,我看见了更广阔的诗词的天地。因此而爱上唐诗之豪放,宋词之婉约。
我对里面的谐音出奇的感兴趣,发现原来“甄英莲”便是“真应怜”,“元迎叹惜”便是“原应叹息”,“甄士隐”便是“真事隐”,“贾雨村”便是“假语存”……这让我振奋不已。当时还会像模像样的看那些研究红学的书,将“红楼梦是以宝黛爱情悲剧为线索记叙的一段大家族由盛转衰的故事”这样的概念背下来到处炫耀。毕竟在那个年纪看过《红楼梦》是多么巨大的谈资!
五年级时,在书店里看到了脂砚斋点评版的前八十回红楼梦。想都不想的就买了下来。那是已知道脂砚斋的点评是研究红楼梦后四十回情节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料。
看第二遍时,一边仔细的将原先看过却早已不露痕迹的情节渐渐填补上空白,一边关注脂砚斋小字的批注。这时方真正对红楼梦有了一些真正的'体悟。红楼是包罗万象的,它写百无聊赖的闺中女儿的幽思,写低贱的丫头对于命运无力的抗争,写趋炎附势之徒的阿谀奉承之数,写人人为争夺自己的利益而情感寡薄的残酷,写表面繁华而已悄然走向衰败的家族的无奈。它写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写尽世间无数可怜人……
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又说:“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道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
这在那个时代,是多么大胆的表述!然而偏生确实如此。曹公写王夫人,虽只是配角却入木三分,这个逼得晴雯离开贾府最终病逝,逼得金钏投井自尽的女人,这个一心盼宝钗嫁给宝玉,好让自己王家的势力扩大的女人,这个有些虚伪善于玩微笑战争的女人,曹公对她的评价又是什么?“原是天真烂漫之人”,听起来是那么让人无奈而惆怅。大观园里那些同样天真烂漫的姑娘呢?那些“水做的骨肉”呢?是否有一天也将从珍珠化作鱼目?
黛玉葬花的忧伤悲切,宝钗扑蝶的偶然放纵,这样美丽动人的细节,却都只是转瞬。她们都是可怜人。不光是她们,还有进宫做了妃子的元春,在花音下用绣花针传茉莉花的迎春,精明干练却争强好胜的不肯认亲身母亲的探春,自小就一心向佛的惜春,醉卧芍药荫的湘云,清淡出尘性子古怪的妙玉……最终也似鲜花般凋谢了。元春一瞬的光芒万丈却终向爆竹般陨灭,迎春懦弱无能最终被“山中狼”孙绍祖打骂致死,探春远嫁如风筝般飘飘悠悠不知何处是家,惜春一生青灯古佛相伴,湘云“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妙玉亦是“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当真是飞鸟各投林,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物是人非事事休。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蓦然被触动。有时伤感来得那样措手不及。
沉重的宿命压在心头,一切皆是繁华背后一个苍凉的手势。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寒假时又将红楼梦找出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此时的我已非当年的似懂非懂,亦非凭着一种小资情怀来看待这个悲剧。我到了初二,转眼便要面临初三。学业的压力越来越大,每日三点一线的生活,早已丧失了童年时光的丰富多彩,曾经交心的朋友也日渐疏远,剩下的只是一次次考试后雪白的试卷上那个鲜红色的分数……
内心的情感一点点枯涸,缺了些感性,再也不会想当初那样,在看到红楼时,因二姐吞金自尽而落泪,因秦可卿之死而叹息……
然而,却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一切真的是命运的无常吗?还是事物本就因顺着这样的轨迹发展呢?物极必反吧,我想,或许大喜之后必有大悲,大悲之后必有大喜。而“祸兮福所伏,福兮祸所依”的道理,虽非今日才听说,然而《红楼梦》一书对此作了最好的诠释。
贾府之富贵到了极致,继而必然要面对衰败。宝黛之爱情的美好到了极致,那么同样就要面对悲剧收场的结局。王熙凤的能干到了极致,最后“一从而令三人木”,人木为“休”,到底是机关算尽,聪明反被聪明误……
在反观历史,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每个朝代不都如此?在经历了两三百年后,每一个朝代都会走向腐朽,没有什么能长盛不衰。这是历史的必然。
于是在很多时候就多了一份云淡风轻的坦然,没要必要去惋惜失去的,因为这一切是注定。没有必要因成功而狂喜,或是因失败而伤痛,因为一切都有可能在某一天逆转。若是这么想,便多了一份豁达的心境,笑看人世沧桑变幻,不是么?
曾一度还因红楼梦是不完整的而耿耿于怀,然而现在却发现,它就是断臂的维纳斯,以一种残缺的美感,引起你不尽的遐思……
《红楼梦》带给我的太多太多。
恍然听到林妹妹哀婉动人的《秋窗风雨夕》,在这样的夜,想起红楼,它化作心底不退的一抹亮色……
《红楼梦》读后感2
今年暑假我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我读完第一章就已经爱不释手了。
它主要是以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写的,它以生动的描写,写出了那时候大家族的悲欢离合。在这个故事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林黛玉了,因为我觉得她美丽、聪明,又很好学,还知书达理。不过,她的缺点就是太多愁善感。我最不喜欢的人物就是薛宝钗,因为她明知黛玉多愁善感,没有妈妈,还在薛姨妈怀里撒娇,感觉好像是故意的。我不太喜欢红楼梦的结尾部分,因为太悲惨了。
红楼梦,让我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还要学习红楼梦中人物的优点,从自身找找有没有和里面人物同样的缺点,并把它改正。这是我第一次看红楼梦,有些地方还不是太懂,以后有时间我会再好好阅读它,相信会有更多的体会和感想。
红楼梦塑造了一个跛足道人,他的眼睛正是大观眼睛,所以他看到了一个欲望无穷、沽名钓誉、巧取豪夺的泥浊世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他所唱的好了歌,正是荒诞歌。甄士隐为好了歌作了注解。他的解,是对泥浊世界和荒诞人生的“解构”。原来,这个金玉其外的人群舞台,演的不过是一幕幕荒诞戏剧:“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红楼梦有一首荒诞主题歌,还有一个荒诞象征物,这就是“风月宝鉴”。
宝鉴的这一面是美色,宝鉴的另一面是骷髅。贾瑞死在美女的毒计之下是惨剧,而追逐骷髅似的幻影幻象则是几乎人人都有的荒诞剧。难道只有贾瑞拥抱骷髅?人世间在仕途经济路上辛苦奔波、走火入魔的名利之徒,哪一个不是生活在幻觉之中的贾瑞?总之,揭示世道人生甚荒唐的荒诞性,是红楼梦极为深刻的另一内涵。
如果说,林黛玉之死是红楼梦悲剧最深刻的一幕,那么,贾雨村的故事则是红楼梦喜剧最典型的一幕。红楼梦的大情节刚刚展开,就有贾雨村“葫芦僧判葫芦案”。熟悉红楼梦的读者都知道贾雨村本来还是想当一名好官的。他出身诗书仕宦之族,当他家道衰落后在甄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里卖文为生时,也是志气不凡才会被甄氏所看中并资助他上京赴考中了进士,还当了县太爷。被革职后浪迹天下又当了林黛玉的塾师。聪明的他通过林如海的关系和推荐,便在贾政的帮助下“补授了应天府”。可是一下马上任就碰上薛蟠倚财仗势抢夺英莲、打死冯渊的讼事。
贾雨村开始面对事实时也正气凛然,大怒道:“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就白白的走了,再拿不来的!”并发签差人立刻把凶犯族中人拿来拷问。可是,站在桌边上的“门子”对他使了一个眼色,雨村心中疑怪,只好停了手,来到密室听这个听差叙述讼事的来龙去脉和保乌纱帽的“护官符”,而讼事中的被告恰恰是护官符中的薛家,又连及同在“护官符”中的贾家,甚至王家,这可非同小可。最后,他听了“门子”的鬼主意虽口称“不妥,不妥”,还是采纳了“不妥”的处理办法,昧着良心,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放走凶手,之后便急忙作书信两封给贾政与王子腾报功,说一声“令甥之事已定,不必过虑”。为了封锁此事,又把那个给他使眼色、出计谋的门子发配远方充军,以堵其口。
王国维在评说红楼梦的悲剧价值时,指出关键性的`一点,是红楼梦不把悲剧之因归罪于几个“蛇蝎之人”,而是“共同关系”的结果,如林黛玉,她并非死于几个“封建主义者”之手,而是死于共同关系的“共犯结构”之中。而“结构中人”并非坏人,恰恰是一些爱她的人,包括最爱他的贾宝玉与贾母。他们实际上都成了制造林黛玉悲剧的共谋,都有一份责任。这种悲剧不是偶然性的悲剧,而是人处于社会关系结构之中成为“结构的人质”的悲剧。
红楼梦的忏悔意识,正是意识到自己乃是共谋而负有一份责任的意识。红楼梦正因为有此意识而摆脱了“谁是凶手”的世俗视角,进入以共负原则为精神支点的超越视角。可惜王国维未能发现红楼梦美学价值中的另一半——喜剧价值同样具有它的特殊的深刻性,即同样没有陷入世俗视角之中。
贾雨村在乱判葫芦案中扮演荒诞主体的角色,但他并不是“蛇蝎之人”的角色。当他以生命个体的本然面对讼事时,头脑非常清醒,判断非常明快,可是,一旦讼事进入社会关系结构网络之中,他便没有,并立即变成了结构的人质。他面对明目张胆的杀人行为而发怒时,既有良心也有忠心(忠于王法),可是良心与忠心的代价是必将毁掉他的刚刚起步的仕途前程。一念之差,他选择了徇私枉法,也因此变审判官为“凶手的共谋”。可见,冯渊无端被打死,既是薛蟠的罪,也是支撑薛蟠的整个社会大结构的共同犯罪。说薛蟠仗势杀人,这个“势”,就是他背后的结构。
贾雨村在葫芦戏中扮演荒诞角色,表面上是喜剧,内在则是一个士人没有、没有灵魂主体性的深刻悲剧。总之,红楼梦的内在结构,是悲剧与荒诞剧兼备的双重结构。也可以说,红楼梦的伟大,是大悲剧与大喜剧融合为一、同时呈现出双重意蕴的伟大。一百年来的红楼梦研究只重其悲剧性,忽略其荒诞性,今天正需要我们做一补充。
王国维说红楼梦是哲学的,指的不是红楼梦的哲学理念,而是它的生命哲学意味和审美意味,即由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及其他女子等美丽生命所呈现的生命形上意味。也就是说红楼梦的永恒魅力和美感源泉,不在于它与社会形态变动相连接而产生的意识形态,而在于它呈现了一群生命,一群空前精彩的诗意个体生命。这些生命,也带有儿童的天真和原始的气息,在你争我夺的功利社会里都在内心保持一种最质朴、最纯正的东西。
红楼梦塑造林黛玉等一群至真至美的诗意女子形象,是中国文学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奇观,也是世界文学的奇观。红楼梦女性诗意生命系列中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主要形象,如林黛玉、晴雯、鸳鸯等有一共同特点:不仅外貌极美,而且有奇特的内心,这便是内在诗情。
贾宝玉称她们属于净水世界,这不仅是概括她们的“柔情似水”的女性生理特点,而且概述了她们有一种天生的与男子泥浊世界拉开内心距离的极为干净的心理特点。她们的干净,是内心最深处的干净,她们的美丽,是植根于真性情的美丽。因此,曹雪芹给予她们的生命以最高的礼赞。
他通过贾宝玉作芙蓉女儿诔礼赞晴雯说:“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这一赞辞,既是献给晴雯,也是献给其他所有的诗意女子。芙蓉女儿诔出现于红楼梦的第七十八回,至此,曹雪芹的眼泪快流尽了。
他借宝玉对所爱女子的最高也是最后的礼赞,包含着绝望,也包含着希望。那个以国贼禄鬼为主体的泥浊世界使他绝望,但是,那个如同星辰日月的净水世界则寄托着他的诗意梦想。红楼梦的哲学意味正是,人类的诗意的生命应当生活在泥浊世界的彼岸,不要落入巧取豪夺的深渊之中。
人生只是到人间走一遭的瞬间,最高的诗意应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如林黛玉、晴雯、鸳鸯、尤三姐等,返回宇宙深处的故乡时,不带俗世中浊泥与尘埃,乃是一片身心的明净与明丽。红楼梦充满悲剧氛围,正是因为它本身就是这样一曲悲绝千古的诗意生命的挽歌。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06-14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17
《红楼梦》的读后感07-24
红楼梦读后感06-16
红楼梦的读后感06-26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7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8-22
《红楼梦》读后感06-14
《红楼梦》的经典读后感07-16
《红楼梦》的读后感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