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理念和新思路抓设施蔬菜发展 -学习心得

时间:2022-04-26 05:15:33 学习心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用新理念和新思路抓设施蔬菜发展 -学习心得

    榆树林子镇位于冀、辽、蒙交界处,总面积298平方公里,有32469人,其中农业人口31450人,有耕地48200亩,其中水浇地11590亩。2003年底,全镇财政收入2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该镇工业企业少,是个典型的农业乡镇。2000年全镇拥有日光温室大棚32个,2001年新建大棚1004个,2002年新建264个,2003年新建719个,全镇日光温室大棚累计达到2019个,今年将新增500个。预计到2005年,榆树林子和房申两条川的大棚将会规模连片,成为全县设施菜大镇。大棚建设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近几年来,每个大棚平均收入在1.5万元左右,收入最高的棚达2.5万元以上,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建棚前的200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815元,2001年建起1004个大棚后,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252元,增长34.9%;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17元,增长31.1%。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增长26.7%,其中来自于大棚收入660元,占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8.7%。从2000年到2003年,在4年的时间里,大棚建设为全镇农民增加收入2669万元,预计今年4月底,还可增加农民收入2000多万元。四年来,榆树林子信用社存款净增1600多万元,年均增长400万元,农民贷款回收率达到77%,成为全县农村基层信用社中贷款发放最多、回收最快、效益增长最快的基层信用社,仅在去年黄瓜上市交易的2个月时间,农民就还信用贷款150多万元,信用社净增存款300多万元。 榆树林子镇设施菜建设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超越了全县其他乡镇,成为全县设施菜第一大镇,并成为全县乃至全市参观学习的典范,主要是取决于该镇抓住了产业发展的关键,采取了得力的措施。 一、建市场,抓住销售龙头 棚建起来了,农民最担心销售问题,蔬菜销售出去了,农民心里就有了底,就有了积极性。2001年,该镇采取项目资金、抵押贷款、干部集资等多渠道融资的办法,筹集资金10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30亩的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市场建起来后,为吸引客户,镇党委、政府一方面组织人员到附近的凌源市场,通过疏通关系,寻找客户。一方面继续加大招商力度,采取异地寻商、市场招商、优惠联商等办法,从北京、黑龙江、内蒙、辽宁等地吸引来大小客户50多户,经过几年的经营运作,市场交易数量不断增加、功能不断完善,目前,市场房屋建筑面积达到1800平方米,用于办公、交易、贮藏等房间60多间。今年,再计划征地20亩,扩建、新建保鲜库1000立方米。为了保护客户,规范管理,该镇又在市场设立了工商管理、治安管理办公室,维护市场的正常交易,打击欺行霸市行为。良好的市场秩序,增强了对客商的吸引力,增加了菜农进市交易的积极性,在黄瓜上市的季节进入市场交易平均每公斤多卖0.10—0.20元,比凌源市场每公斤高出0.10—0.20元。市场的建立,销售范围的扩大,使农民的菜卖上了好价钱。同时,镇政府每年还能收取市场租赁费12万元,缓解了财政经费紧张的局面,实现了菜农、市场、客户、镇财政的“多赢”。 二、搞服务,解决生产难题 改变政府职能,加大服务力度,解决农民一家一户解决不了,办不了的事情,是该镇发展设施产业一个重要举措。该镇一班人马,分成六个工作组,分工包片,以服务为主导,直接入户做工作,了解和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推动了日光温室大棚建设。一是多形式调整土地,解决土地散的问题。该镇采取三种方式,统一调整大棚用地。第一种是征得80%以上农民同意,统一规划,分户实施;第二种是户与户之间自行协商调整;第三种是以粮补地、定价租赁、级差找补等形式调整。对自己不建棚又不把土地调给别人建棚的个别户实行乡镇干部、亲戚、朋友包户包人做工作,一天不行二天,二天不行三天,直到做通为止。对有前科的人及钉子户,责成镇直有关职能部门加大思想工作力度。同时,实行抓重点村,带其它村的办法,农民看到其它村都调地建棚,赚了钱,增强了调整土地的积极性,达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二是协调解决贷款,解决资金制约问题。镇政府出面进行协调信用社给予建棚户一定数量的贷款支持,最高户得到了6000元,对缺资金而又有贷款,信用社不再给予贷款支持的困难户,镇村干部主动为其担保借贷款。全镇有10多名镇、村干部为农户担保贷款40多万元。其中,镇长王艳春、吕家店村支部书记常军分别为困难群众抵押担保借贷款4万元、2.3万元。仅2003年信用社累计发放小额贷款280多万元,贴息贷款375.9万元,镇、村干部担保贷款40多万元。三是协调服务,解决群众不好办、办不了的问题。在大棚建设中,建棚户需要木杆的,镇政府协调林业部门优先设计、审批,对树遮荫问题,由林业部门现场设计,发放砍伐证;对大棚用水用电,协调水务、电力等部门给予支持。通过为广大农民提供有效及时的服务,得到了农民认可,密切了干群关系,还调动了农民的纳税积极性,特别是在镇干部到村户收取农业税时,农民交税非常主动。 三、抓技术,提高大棚效益 在抓技术服务中,该镇采取农民适合什么技术就送什么技术,需要什么技术就培训什么技术,什么形式适合就搞什么形式等灵活多样的送技术入户入棚办法,搞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普及率。农忙季节,技术人员就进入大棚指导,遇到共性问题,就将大棚户集中到一起,现场讲解、指导、示范。对个性问题,实行个别对待,专题解决。农业局技术人员将大棚管理的技术关键环节装订成册发给广大农民,提高农民自我服务能力。通过技术人员的培训,广大农民重视技术,学技术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很多农民自费订阅科技书刊,边学边实践,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有的农民已达到了专业水平。通过狠抓技术环节,技术指导到位,榆树林子生产的黄瓜品质好、口感好、瓜条直、质量好,比外地黄瓜每公斤多卖0.15元,每个棚多增加收入3000—4000元。为了实现大棚茬口的有效衔接,该镇还推广了夏季西红柿生产项目,2002年该镇尝试生产了250个大棚,效益很好,每个棚多收入4000多元,2003年推广了400个大棚西红柿,实现了大棚的周年利用,周年生产,提高了大棚的产出效益。今年,该镇计划推广600多个大棚、1000亩冷棚夏季西红柿生产,现在已有10多个客户预定了产品,每公斤西红柿预定价格已达到了1.60元。 四、抓机遇,加快大棚发展 该镇紧紧抓住春节前后,农户家庭成员比较齐全的有利契机,深入到各村进行宣传发动,利用身边典型进行引导示范,抓住春旱不能播种的时机,积极组织农民调地建棚。特别是去年突如其来的非典,造成农民工大量返乡。榆树林子镇党委、政府一手抓非典防治,一手抓经济发展。在对返乡民工体检隔离15天后,就动员他们投入到大棚建设中。对返乡农民工手中有钱的,镇干部就动员他们建棚;对返乡农民工有建筑技术的,就组织他们搞大棚施工,一方面为建棚户加快了施工进度,另一方面又为他们增加了劳务收入,做到了一举双得。2003年全镇新建大棚719个中,有90%都是在非典时期建的。可以说,榆树林子镇将不利形势转变为有利的机遇,抓住了机遇,加快了大棚建设,减少了秋季建棚的压力和棚室提温缓慢的影响,能够使广大建棚户都有一个好收入。 榆树林子镇的设施菜建设,不仅致富了农民,也为全县推动大棚建设发挥了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使工作难度大大降低。也从他们的工作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是建棚必须有规模。有规模就有效益,规模够了,客户也值得来一次,满足购货要求。客户一多,效益就好,从而调动了农民建棚积极性,促进了规模的再扩大。规模和客户实现了互相促进,同步增长,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是服务至关重要。大棚建设中的土地调整、水利配套、电力设施等问题是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情,就需要政府部门的介入,加大协调和服务力度,但不是表面上开几个会就算是服务了,而要实实在在,直接面对农户,特别有的农民,当面答应的事,背后几个人一串,又变卦了,针对这种现象,榆树林子镇的镇干部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工作,直到做通为止。所以,服务需要韧劲,不能见困难就放手,见硬就回。 三是必须抓住销售的主动权。销售环节决不可忽视,销售是否顺利关系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关系到产业发展的成败。榆树林子镇就是抓住了销售的主动权,建了市场,引来了客户,农民手中的蔬菜产品卖了个好价钱,不仅调动了积极性,也减少了工作的被动。 四是必须抓典型示范。一千遍、一万遍的说教不如农民亲眼一见。郑杖子村农民刘立丰爷四个建了5个大棚,3年收入了36万元,而且黄瓜上市高峰期中的一天最多卖4700多元,相当于农民一年的收入。刘立丰好的收益,极大的刺激了周边的农民,不仅带动了邻居、亲戚,还带动了整个村的大棚发展,全村620多户,有580多户都建了大棚,成了全镇数量最多的大棚专业村。 五是必须有市场意识。市场是无情的,当前形势的发展需要大力生产无公害产品、质量好的产品,必须树立品牌,发挥品牌效应,榆树林子镇郑杖子农民刘立丰富了,同时他已做好了注册“郑杖子牌”商标的准备。一个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已树立了品牌意识,这也为我们政府部门的服务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这就是必须要有超前意识,必须增强品牌意识。 六是技术指导必须到位。建棚扣棚的时间早晚、育苗时间及入棚时间、苗期管理等环节的技术问题都直接关系到大棚的产量和效益。所以,技术指导问题尤其重要。技术指导到位,不仅能够提高大棚的产量、产品的品质,也能够提高大棚的产出效益。榆树林子镇在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和农民的精心管理下,每个棚都能提高产量1000—2000公斤,增加效益1000—2000元,而且每公斤价格也增加0.15元。 从全县大棚建设看,有的乡镇效益是逐步减少,每个棚收入仅4000—6000元,不足榆树林子镇大棚收入的1/3,从而导致建棚数量越来越少。可以说,从工作方法、工作力度上,都远不如榆树林子镇,建设效果上更无从可比。全县的大棚建设要以榆树林子镇为典范,其他各乡镇都要从中吸取经验,必须认真学习榆树林子镇的经验做法,对照自己,查找不足,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大棚建设。  

【用新理念和新思路抓设施蔬菜发展 -学习心得】相关文章:

抽烟被抓检讨书04-24

抽烟被抓的检讨书03-11

安全设施自查报告04-10

施工设施管理制度04-22

设备设施管理制度03-27

设施设备自查报告04-09

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制度04-05

设施设备租赁合同03-15

抽烟被抓检讨书15篇05-13

消防设施器材管理制度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