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有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有感1
尘封已久书页略带发黄的《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在整理旧教案时被发现,重新拾起阅读后,发现与当初强制阅读意义不同。当初在校领导的重视下,学校给每位教师发一本张海晨和李炳亭共着的《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回想当初拿到此书,仅仅是略看了一下就放那了。现在重新翻开,发现里面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包括导学案设计行动研究、导学案设计行动要求、基本规范以及使用等内容,同时还涉及到10个专题内容,基本上把我们在做导学案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或者注意事项都包含在内。因此,不管是从导学案的设计、使用,还是到最后的课堂评价,都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工具书。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课堂实现效果最大化,构建高效课堂需要很多的因素,尤其是人的因素,高效课堂不是说运用了多媒体,就是高效的,不是说课堂气氛活跃就是高效的,高效课堂应该是生命的课堂。那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呢?为此我们提出了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高效课堂导学案和传统的教案是有区别的。
一、导学案的内涵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者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导学案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被形象的比喻为高效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和“导航仪”。
“导学案”不是“教案”,也不单是“学案”,更不是教辅书、习题集、讲义等传统意义上的教辅资料。它既是隐含教师主导作用的文本――“导案”,又是一个满足学生认知目标的文本――“学案”,还是一个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文本――“练案”,更是一个师生、生生情感交流、对话的有机载体,一个蕴含新教育理念的创新文体。因此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导学案的设计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学案导学”关键在于学案设计和教师导学,抓好这两个方面才能使“学案导学”在高中教学中发挥最大的效益。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设计要层次化:一般把问题层次划分为A、B、C、D四个层次,A为“个人问题”――“独学”后形成的问题。学生对照导学案进行“独学”时,以导学案中教师预设的.问题为学习主线,逐步解决;B为“同伴问题”――“对学”后形成的问题。“独学”之后进入“对学”,“对学”是同等程度同学间的互帮互学。对学过程中可以解决“独学”不能解决的问题。;C为“群学问题”或交“小组问题”――群学后形成的问题。,在对学中解决不掉的问题再带入到群学中去,集体思想的结晶。D为“班级问题”,它是群学问题的集合。只有将问题这样层层设计,学生才有了探究的兴趣。
(2)问题的设计要探究化。学生通过探究性问题的学习和研究,要达到构建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经历探究过程获得层次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发展,因此一些封闭性的问题可以做开放性的设计。
(3)问题设计要情境化。对于地理学习要生活化,很多学生因在思考时缺乏综合思维能力,对地理知识理解不透,所以如果把地理课堂问题的设计情境化,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去理解。
三、导学案的使用
导学案设计是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的,具有全程性、全时性、全员性特征。所以,就导学案的使用而言,既是一个使用的过程,还是一个设计再创造的过程。学案是“导学、诱思”的载体,有什么样的学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导学,一份好的学案,可使知识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差的学案只会加重学生负担,重蹈传统教育的覆辙。学案设计要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色,体现其特点,制成电子学案,利用网络传递,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思维导向,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1.课前使用----自学(独学)为主
导学案通常在课前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利用自主学习时间,对照导学案结合课本进行课前自学“独学”。做到心中有数,力求独学过程有法可依,少走弯路,提高效益。自学时要求实事求是,切忌抄袭他人,弄虚作假。独学要求所有学生要自行解决导学案中基础题部分,学生凭借自学读书就可以完成,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拓展题,自学时还要求学生能主动提出或发现新的问题,并尝试通过各种渠道自行解决问题。
2.课中使用----对学、群学、展示、整理学案、反馈达标
在学习中先进行对学更有利于增强学习的针对性,体现问题的层次性,实现分层学习、同步提高、整体推进的目的,达到高效学习的效果。当学生经过对学之后,仍有部分问题悬而未决,可以通过“群学”解决。对学、群学环节重在分层学习、分层合作、分层探究。群学可以是对子帮扶式,也可以是全员参与式。对子帮扶式通常针对的问题是难题,全员参与式通常针对的问题是合作分工的问题。
3.课后使用-----拾遗补缺,拓展提升,整理归档
通过使用导学案,学生对新课内容可以完成五轮学习。
第一轮:学生在课前通过独学,对教材内容有了一个初步了解,把会做的问题独立完成,同时发现新的问题。
第二轮:在课堂上通过对学、群学,解决了大部分甚至全部问题。
第三轮:在课堂展示环节,通过倾听讲解、参与互动交流,在质疑对抗、思维碰撞中,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提升,拓展升成。
第四轮:在课堂反馈评价中,通过各种有效的反馈形式,对所学内容及时巩固反馈,达成学习目标。
第五轮:在课后,通过导学案的开放性、拓展性作业或活动安排,实现学生从“走入文本”到“走出文本”的转变,是实现从“文本课程”向“体验课程”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从而达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目的。
构建高效课堂,就是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全、健康的发展,这是教育的根本,也是每一节的任务,高效课堂不是看使用了多么先进的多媒体,声光电,而是教师是否用最真诚的心在和学生交流,学生是否很投入,很享受,也很用心。如果回归了课堂,回归了本真,教师毫无杂念地投入到了课堂中,感染了学生的课堂就是高效的课堂。
读《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有感2
要使课堂高效,就要在备课上下功夫,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对一位历史老师的备课记述说:“他是用伟大的人格备课,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用生命与生命对话”备课。备课时不但要研究设计教师“教”的环节,更重要的是围绕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学得怎样”研究设计学生“学”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前准备,设计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时,应努力把握好“四个度”。
第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要有一定深度。
可以说,没有教师的“深入浅出”就没有学生的“浅入深出”。高明的教师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而糟糕的教师能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使原本懂了的学生被搞得云里雾里、扑朔迷离。因此,只有教师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详细的分析,才能够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才能在此基础上设计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策略和手段,才能对教学内容做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保证课堂驾驭,使课堂教学有序、有层次、适度进行,才有可能实现课堂高效。
第二,在对教材内容设计的范围和领域要有一定的广度。因为,在由封闭走向开放,有专制走向民主,由预设走向生成的新课堂,尤其是高效课堂的开放性、生活性、生成性、生命性上表现尤为突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科知识,而且要做到融会贯通,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体系,创造性地重组教材,整合课程资源。
第三,设计上要有一定的梯度。梯度设计就是通过巧妙设计问题情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删繁就简,化难为易,达到分层教学,同步推进,整体提高的目的。设计上有了梯度,才能够适应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才能有效地使教学在不同层面上齐头并进,才能更好的体现以学定教,收到较好的教
学效果。
如在进行“科学实验探究题”的复习时,由于此类题目综合性较强,题目中图文并茂,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交错复杂,使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读懂题目,更不用说进行解答。因此,在复习时,若能够让学生明白多复杂只不过是由简单的基本实验所组成的道理,再将其题目分解,划分为由简单到复杂的不同层次的几个小题目,同时把实验图肢解成几个简单的基本实验内容,引导学生从基础入手进行分析,最后再进行汇总,提升到综合实验题目上来,也就是,进行有梯度的设计。这样不但能够解决差生吃不了的问题,又能解决好学生吃不饱的.问题,能够使课堂教学分层推进。
第四,设计时还要多角度设计。针对不同的学科要体现不同学科的特点,就要根据学科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来设计教学活动。如九年级化学的教学,在设计整体教学时,就可以从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考虑入手:
1、重引领—为学生主动学习奠好基。(1)上好化学第一课--入门(2)抓住学科特色--实验;(3)介绍化学史料--价值;(4)勤交流沟通—思想。
2、寻方法—为学生取得好成绩铺好路。(1)因时、因地、因生、因情灵活施教;(2)课前小测人人过,化整为零;(3)开展多种形式竞赛;(4)发挥改错本的作用;(5)单元检测月考制;(6)小组长负责制,捆绑式评价;(7)多渠道搜集学习,不断改进。
3、多奖励—让学生能够看到希望。(1)配合学校、年级组的奖励机制,多赏识;(2)多给展示的机会,当堂评价,给予鼓励;(3)教师给学生写“寄语”。
4、讲团结—使成功更有把握。(1)群策群力,协同作战;(2)同头备课,共同研究,齐发展。
总之,只要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虚心的学习去坚
读《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有感3
导学案相比传统的教师教案,它主张“服务于学”,它最终的追求是“会学”和“创学”。因而,它一定是变传统的研究教材、研究学法,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变传统的教师课堂为学生课堂,变传统的“惟教”为“惟学”、“惟师”为“惟生”是教师新课改理念下的二次课程开发。
(一)、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作为教学,虽然既含有“教”、又含有“学”,但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教师更多地关注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家虽然认识到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颠覆,但仍有许多模糊的认识直接影响着旧教学方式深层面的质的变革,甚至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自己也曾错误的认为改变旧的教育模式,打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就是“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自由地学习,于是把过去的“填鸭式”改成了“放鸭式”。
到底如何认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呢?《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一书指出:导学案是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的“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导学案不是教案,也不是学案,它是一个隐含老师主导作用的文本——“导案”,也是一个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练案”,还是一个师生、生生情感交融,生命对话的有机载体,一个蕴含新教育理念的创新性文本。导学案体现了教学合一。于是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我找到了一艘“渡船”。我认识到:认真学习、研究导学案的设计,力争把导学案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导航仪,并在使用中不断调整、修改、完善,就能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
(二)在教改实践中如何认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让我们认识了改革的方向就是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创造之精神的人。但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素质教育往往成为口号,而应试教育则愈演愈烈。面对这种现状,自己觉得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我们的学生面临两种选择:要么考上高中,升入大学,成为一名知识型人才;要么中考无望,回家务农,放“藏獒”,成为一名文盲型的劳力。要对得起家长和社会,是否还得抓住中考这条主线?《高校课堂导学案设计》一书给我指明了方向。书中引用山东省昌乐二中的口号:“高考只是素质教育的副产品。”是的,在我们教学改革的实践成果对这句口号做了最好的诠释和证明,我从中深刻认识到应试能力只是学生素质的一个方面。加强素质教育,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有了良好的心态和能力,何愁中考和高考呢?
《高校课堂导学案设计》一书还明确指出:虽然考试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没有考试过不了今天”,“但是光有考试过不了明天”。好的教育不会因考试而改变,更不会在考试中败下阵来。这也是许许多多的课改学校用不争的事实证明了的。
读《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有感4
一、高效课堂,理念先行
随着课程、教材、教法、改革的不断深入,必须走出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的理念是思考和行动的起点,决定着我们的行动方向,新理念下的高效课堂,要求教师设计出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导学案,自然就打破了旧的教学观念。我校已开始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我深知导学案在高效课堂中的重要性,也就是导与学的关系,导占主体地位,要从学生的主体出发,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内容设计,它既是学习的路线图,又是思考问题的路标,引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共同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一个流程。它要求细致化、具体化,要有深度、广度、梯度和角度,从而引导学生走进一个轻松、愉悦而又充满学习气氛的课堂。
二、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在学生基本掌握预习方法后,逐步把预习活动放到课外进行。但教师更要严格进行预习作业的检查,使预习活动切实落实,养成习惯。所谓预习就是学生对学习新知识在脑海中有一个粗线条的轮廓,导学案分为导案和学案,教师通过导案为学生设计出学案,学生可以按照学案进行预习,他可以通过学案了解学习目标,抓重、难点,为学生更好地交流以及展示能力提供很大的平台,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概括总结能力等,提高合作意识,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 精心设计预习问题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通过思考和交流能总结出答案。
三、导学案下的高效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法的指导,在导案的指导下和在学案的引领下,学生一反往日旧的学习模式,走进新理念下的高效课堂,对加强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有着很高的要求。虽然课堂交给了学生,但是老师要把一节课的问题引领呈现出来,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以及组内、组外、全班展示活动后,教师再进行重点点拨。课堂上,按照学案设计的问题提问,学生可以是一问一答,也可以是分组回答等,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许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教师要充分运用小组合作活动,加快教学的节奏,加强训练密度和广度。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调动积极性。
读《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有感5
有幸获读张海晨和李炳亭两位专家编写的《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一书,在这里首先感谢编写者的良苦用心和教育智慧的分享。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导学案编写的宝典,有深入浅出的理论,有许多简单易操作的实践方案,即使一位从未经历过课改的老师,读此书后也定会撕毁教案,从此对导学案情有独钟,对课改竖起大拇指。
全文共有六章,十个专题,从教案的种种弊端引出导学案,接下来介绍了什么是导学案、导学案的设计行动研究、导学案设计要求、导学案设计的基本规范和导学案的使用方法等内容,并有十个专题穿插其中,事无巨细,为我们设计导学案指出了许多光明大道。读完后主要感想如下:
一、要设计好导学案,理念先行
理念是思考和行动的起点,决定了我们的行动方向和行动方式,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三中心”中,过分强调了教师教的地位,在这种理念下,教案则被老师们视为传递知识的载体和法宝。而要想让教师设计导学案,自然得先打破这种观念,实现两个转变:由“唯师”转变为“唯生”,由“唯教”转变为“唯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这是我们设计导学案的理论基础。有了这个理论才能保证我们导学案设计的方向不会偏颇。 坚持“以生为本”就是要我们做到: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坚持“以学为本”就是我让我们做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评促学、自学为主。
二、坚守导学案设计行动原则
所谓原则是指,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准则。本文对设计导学案共提出了十大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学的主体,更是学习的主体。导学案的设计要本着“学生主体、教师主导、问题主线、创新主旨”的教学基本原则出发,切实做到“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主人,严肃严格地进行训练”。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2、目标性原则
3、导学性原则: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4、合作性原则:会合作的人才是会学习的人。
5、探究性原则: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问题情境化。
6、情境性原则:新课程教学是生成、互动、体验的过程,教师要注重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关注与生活的联系,突出课堂教学情景的创新设计。教学情景的创设沟通了课堂与生活的联系,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将一个文本的世界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到的社会化、生活化的'世界。
7、层次性原则: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探究问题、分层设计学习程序、分层设计展示板演、分层设计评价标准、分层设计达标训练、分层设计检查反馈等,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8、实用性原则:讲究科学性、直观性、针对性、适度性。
9、规范性:求同存异。
10、创新性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
三、满足导学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1、研读课标做指南:课标对教材作出了明确界定,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出发点。课标提供了课程编写的基本思路,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课标提供了课程内容的目标要求,这是导学案设计学习目标的具体指导。课标提供的实施建议,可以提高导学案设计教学策略的能力。课标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可以借鉴为课堂教学案例。
2、用好教材:教师要由过去的“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学生也要由过去的“学教材”变为“用教材学”。
3、学情调查是起点。
4、分层设计重差异。
5、学法指导在其中。
6、集智备课作保证。
四、做好学情调查和学习内容分析,在此基础上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导学案问题。
1、学情调查是对学生的性别差异、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偏好、学习需要、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家庭状况等内容所做的调查。日常的学情调查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情感基础、学生学习风格特征分析三个方面。它对高效课堂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学情调查,就没有真正的意义上的课堂教学。
2、学习内容分析上要掌握好四个度:深度、广度、梯度、角度(旨在强化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和对生活世界的个性化体验,以及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的自我构建)。
3、在学习目标的陈述上,要掌握好“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学习目标四要素的基本要求,要遵守三维目标的设计求。
4、在学习过程设计中要掌握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过程各个阶段的具体特征和相关要求。
5、在问题设计上要做到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和问题情境化。
除以上内容外,本书还对“五步三查”的普适性模式、集智备课、课堂评价等内容进行了详实的阐述。使人对高效课堂和导学案的有了一个更加立体化、深刻化理解。以简易便捷的操作方法坚定了我们课改的决心。
五、我们的不足
1、课改理念还未深入人心,形成坚定的变革观念。对策: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
2、导学案的设计中“导”的成分不够,有习题化倾向,无法起到高效课堂支架的作用。对策:坚定遵守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原则,为学生提供更多多方法和路径。
3、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设计不够完善。对策:做好细化也分层工作,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在目标陈述上写明四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4、集智备课不够。对策:集智备课纳入到每周的常规则教研活动中去,每周要对下下周上课的导学案进行集体研讨。
5、课堂的开放性不够,学生没有太多的发挥余地。对策:按照学习内容的深度、广度、梯度、角度要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给他们更大的想象和运用空间。
6、个别小组长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对策:加强对小组长的培训,确保每组的小组长会议如期召开。
【读《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有感】相关文章:
《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学习心得体会05-03
精心使用导学案,努力构建高效课堂论文05-02
导学案教学设计04-25
导学案教学设计的创新04-25
浅谈“导学案”设计编写与使用05-06
《草》导学案03-14
《秋天》导学案12-17
秋天导学案03-02
《论语》导学案03-14
颐和园导学案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