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时间:2024-07-20 18:00:26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热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热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5篇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

  谈读书,老生常谈,却不得不时常谈谈。读书是顶重要的事情,相比较世界上大部分的事情而言。

  读书三件事;一要有兴趣,二要坚持,三要读好书。朱先生谈到推荐书这一件事,这委实是一个问题。“个人天资、兴趣、环境、职业不同,怎么能定出万应灵丹似的书,供天下无数青年阅读,并让他们有趣味,读后发生效力?”有了自己的`阅读兴趣,根据自己需求去选择,才是正路。兴趣起来了,才好根据自己爱好选择,或者寻求某个领域的推荐书籍。坚持不必再说,万事离了坚持都不见成效的。读好书,很重要。然而也不得不走走弯路,读一些无聊沉闷干涩的书,总之,先培养起来兴趣罢!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2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

  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

  很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很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

  中国学生们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欢喜像煞有介事的谈一点学理。他们——你和我自然都在内——不但欢喜谈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于哲学问题。这既是一种自然倾向,也就不能漠视,我个人的见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重视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重视发达想象。因此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

  这两次的文章推荐都是拖到最后期限了,才想起来拜读。但是谈读书里的第一段就给了我当头一棒,是我真的没有时间,还是我没有决心。有了决心,那么很多事情就自然得多了,有了决心,那么你就会把读书当成你生活的一部分,有了决心,那么你就能每天坚持了。现在终于知道我为什么减不下肥来了,原来是我没有下定要减肥的决心,也没有拿出要减肥的魄力,更没有做到所谓的坚持。

  “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原来平时老是觉得无聊的时候,漫无目的地看着网络的各种是是非非时,也可以把这种漫无目的转变为自己的饶有兴趣。人的心智空间是一定的`,如果被你正常的嗜好占满了,那么你就不会被不良嗜好所影响。如果说我现在还不清楚自己所希望的正常嗜好是什么,也不知道用什么来打发自己的闲暇时间,那么就用用心思考一下吧,或者追求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当然我们平时所能做到的便是如此,总是有各种大理想,大的抱负,但是扪心自问,这些都只是空口而谈,真正能落到实处的又有哪些呢?可能这个问题又回归到了其所说的决心问题上吧。

  读到一谈读书,觉得文字颇好理解,并且都会有上句话的解释,这对于我这种头脑简单的人来说真是一件有益的事情,而后读到二谈动,同样的感觉,特别是谈谈笑笑,跑跑跳跳,多么朴实的语言,没有太多的装饰,现在一谈到好文章,便是文采较好,用字谨慎云云,其实对于我个人还是喜欢这种一说到底的文章,一遍读过,便能明白作者的真正含义,不需要像散文那样来回斟酌了,不过或许正是如此才显示出了中国文字的精神吧。

  虽然这十二封信我没有完全读完,但是我会利用接下来的时间慢慢读得,虽然里面有些章节感觉可能不太适合现在的步调,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会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得到你所希望领悟的精华。也希望群里的朋友们能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地读读这十二封信,不是希望你们来完成某些任务,而只是希望你能从中发现某一个触动你内心深处的句子足已。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4

  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第一封就是关于读书。正处于青年的人们,有大好的青春时光,可以去尽情的读书。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当然,书是读不尽的,知识也是永远学不完的,但是要想成为终身学习的人,那就要不断的去读书。读书也应该读经典,从兴趣出发。

  这十二封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朱光潜心中的青年应该有什么样的.品质,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十二封信,也是朱光潜的思想的一部分。

  除了这十二封信,后半部分就是关于朱光潜的美学。这大概是我第一次接触美学,我曾经以为是深奥的,但是读完朱光潜讲的美学,觉得美学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中,可以从最简单的身边入手。由浅及深,不断向美学深处迈进。

  朱光潜也算是递进来讲的,从美学到创造到游戏到复制,带你去一点一点了解这个深奥的学说,最后再回归生活。

  我很喜欢最后谈美学的一章。我们生存于极速的时代,但是从未想过慢下来。希望我们也能慢一点,停下来,看看周围的时间,处处都是美。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5

  花开花落,冬去春来,不知不觉间四季悄然变化,时间也以飞速逝去。我也步入了人生的一个新阶段——青年。

  青年这个词既了解又陌生。它既代表着我们即将告别无忧无虑的童年,也是成长和责任对我们发出的呼唤。对此,我也曾有过疑惑、迷茫,不知要成为青年的我该如何自处?直到我遇到了一本对我影响颇深,且为我指点迷津的书——《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我喜欢的不但是它干净简洁的封面,更多的.是书中的内容。

  书中朱光潜先生的话和往常阅读的书有一极大不同,那便是他的语气亲切毫无高高在上与说教之感。使我一开始阅读便不由自主的被它所吸引。

  身为一名中学生的我,常常埋头于题海与枯燥无味的教辅书之间,逐渐丧失了去读一些课外书的兴趣。便以学业繁重没有时间等为借口,可朱光潜先生的话一针见血,戳破了我为逃避课外阅读的伪装。书中还提到“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这一道理,这是作者经过切身感受才写出来的吧,毕竟在采取朱光潜先生的意见之后,我也尝试人忙里偷闲读上几页书,不消说效果自然十分不错。

  情与理之间总会有一个平衡,身为青年的我们也不能太苛求于理性,毕竟人是一种有情感的生物。过度的理性才会太过不近人情,而以理性来支配情感则是一种糟糕至极的生活方式。理性的判断加以感性的调剂才是理想的、值得的生活。理胜于情,情过于理,倒也印证了孔子的过犹不及,中庸实则最佳!

  学海漫漫,人海茫茫,青年,趁时光正好,努力去做最好的自身。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6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作为青年的我们,也许正容光焕发地迎接挑战,也许正尝试适应学习和生活节奏的各种不确定,也许正跌跌撞撞走到又一个人生岔路口……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跨越时空,成为可以让我们背靠的那股温柔而又坚定的力量。

  第一次了解朱光潜先生,是高中教科书上那篇让我觉得抽象而又晦涩难懂的《谈美》。而在我迷茫之际,遇到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也让我遇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朱先生:他像一位温文尔雅、饱含智慧的长辈,用自己的经历和见解,向我们传递珍贵的人生经验和学习方法。

  天下至诚,能尽其性。生活和学习一样,是一种不断自我发现的过程。朱先生在信中提醒我们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顾及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荒废光阴。在新生事物不断奔涌而来的浪潮里,我们要定心、定性,不随波逐流,不焦虑浮躁,去感受自己内心的追求,去“忙里偷闲,闹中觅静”,不断探索未知领域,保持对未来的向往和热情。而在被裹挟着前进的时候,我们与其抱怨生活的`困苦、命运的不公,不如跳出高台,大胆尝试自己想做的事情,失败不可怕,要相信厚积而薄发。

  对于青年人而言,这本书是一份珍贵的指南,它从生活、学习、爱情和情理等不同的角度,向青年人提供了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掌握自我成长的方法。

  在这样一封封充满温情、智慧和启示的书信中,从先生细腻平和的文字里,我感受到了温情的谆谆教诲。我明白了在这个年纪,我们还有很多试错的机会,是被允许追寻自己的本心,为充满不确定性的目标付出心血的;是要在奔波奋进中坚持学习,敢于选择坚持本心。这样的青年生机,是这个年纪独一无二的,也是最棒的财富。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希望可以与君共勉,一起同先生“对话”。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7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作者是美学大师朱光潜。每封信以青年们现实中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生活、学习、处事的事项为题,其中包括了青年念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处世经验、时间、人生选择、心理生长等。读这本书可以帮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可以指导我们把卓越的理智融入生活、融入学习中,为自己的青春画上一道彩虹。

  行为的升华

  书中提到对中学生和社会运动的看法,朱光潜认为:中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是没有太大必要的,而是应该以“读书救国”为主。书中提到了社会运动的一个不足之处,这些运动只在外交的方面起到星点作用,却没能根本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通过实际的行动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即使现在我们还不足以担当如此重任,但现在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从一句话、一件事、一个举动做起,说文明话,做尽心事,用温馨的举动感化他人。在做这些事的同时,我们自身的行为习惯也会同时得到升华。

  知识的升华

  学习应有方法,不然学习效率就会降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名言提示我们:学懂一个问题之后,应该学会举一反三,并且应该多读书来增长见识,这样,面对多样化的题目时,我们才不会心烦意乱。《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谈到了有关读书的事情。它告诫我们:“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的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甚至无数遍。”是啊!我们只有阅读经久不衰的书,才能体会到书的文学性和价值性。这些书能带给我们极大的心灵抚慰,让自己收获颇丰。

  精神的升华

  读书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好的放松方式。在读书时,我们可以读出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不逐名利;可以领略《安塞腰鼓》中壮美的陕北民俗风情;可以学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身上那十足的干劲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这些书向我们展现了一件又一件美好而深刻的事情。它们的精神感染着我们,让我们的行为和精神也得到升华,这何尝不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美的享受呢?

  在回眸处,在侧视时,在凝望后,青春熠熠生辉。征途中,我们奔跑着,留下点点痕迹,怀着独一无二的心情追着太阳,追着青春,追着最美的灵魂。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像朱光潜书中写的一样:做更有意义的事,学更有深度的知识,赞美更有价值的精神。让我们一起把这些行动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为青春画上一道彩虹吧!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8

  在现代高速度发展的社会,人们的交流,工作,学习越来越快速。虽然说这样的“高效率”带来了更加丰富的物产,使我们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让中国离实现“伟大复兴梦”的目标越来越近,但是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心浮气躁了。正如朱光潜先生在“谈在露浮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这一封信中所说的“我们固然没有从前人的呆气,可是我们也没有从前人的苦心与热情了”是一样的。

  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个人都想自己投入与别人相同的时间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成年人希望赚到更多的钱,学生们希望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又因为“科学愈进步,人类征服环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环境的能力愈大,的确是人生一大幸福。但是它同时也易生流弊。困难日益少,而人类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轻浮粗率,而坚若卓绝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所以就导致了“在这个现世纪忙碌的生活中,哪里还能找出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的`人?哪里还能找出深通哲学的磨镜匠,或者行乞读书的苦学生?”

  沉静的苦心和长久的热情,原是艺术创造、成就事业的关键所在,但是在如今却成了极为稀有的品质。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9

  “人在这个世界上,无论选择哪一条道路,它都是荆棘和鲜花同在。有晴空,也有冷雨。不过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前途很远,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会有路。’”——董卿

  一提及朱光潜老先生,人们对他的评价便是: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他是20世纪杰出的美学家代表,在文坛享有极高的声誉。对于我而言,这是一位活在文献里,高山仰止的大人物。当我看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突然觉得我和他的距离近了,又近了。我没料到谈谈笑笑,跑跑跳跳这类如此欢快的文字,竟也出自他的笔下。每每读起,让我不禁点头,不禁莞尔,不禁心悦诚服。

  每每翻看《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我总会被朱光潜先生平淡而又精炼的文笔所折服,他笑容可掬,目光平和,一位慈祥的老者斜靠在藤椅上,娓娓道来。我认真聆听,仔细揣摩,朱光潜先生所谈的动和静深得我心。

  “动”,充满活力的一个字。作为青年,应该有的是积极向上,活泼开朗,激情四射。每个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而细胞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如果你不运动,你就和组成你的基因相冲突。一有冲突,你的身体就会出现问题。运动起来可以让你摆脱不好的情绪,会让你内心感到充实,会使你感到心情愉悦。正如作者所说:“谈谈笑笑,跑跑跳跳。”让生命动起来,不仅让你体格更健壮,你的生活便会少很多烦恼。

  当然,在我们的生命中,除了“动”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波澜壮阔的大境界之外,还有一种同样至善至美的大境界,那就是“静”。古人就有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界,这种境界,蕴藏着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把最明净、最澄澈的精神阳光送达我们的灵魂深处。“静”,是心灵发出的深呼吸,是喧嚣的风暴退却后的'一片宁静的蓝天,是人类最后一处精神家园。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的社会多少有些浮躁。各种跟风,追星,崇尚欧美的自由。出现社会热点事件时,既不知前因也不顾后果。没有自己的思考,一味跟风,舆论一边倒的现象屡见不鲜。无论在哪个时代,独立思考都很重要,而这就是需要内心深处的静。不仅如此,静下心来能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好事物。“静”,是安抚心灵的良药,让身心享受愉悦,让人生呈现坦然。

  世间万物,亦动亦静,宜动宜静,动静结合,动静相融,生生不息。生命如此,社会亦然。我读到此,思到此,谈到此,我似乎看到了坐在我对面的朱光潜先生笑意盈盈,连连点头。是啊,读书本来就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灵魂共振,这才是真正相宜的乐事呢!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

  每次读书都会困在书籍的选择上,总觉得一本有名的书或是知名作者才是值得读的。这样浮浅粗疏的择书方式也让我错过了许多好书。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便就此给我很大的启发。

  初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还是中学时期的阅读课,如今在“好书推介”中再次看到它,又想再品味一番,主要也想知道如今的自己在工作后、褪却学生这个身份时是否会温故知新。

  如书名,书的主体由十二封信构成,原先是分期出版的,它是朱光潜先生远从海外送给国内青年的礼物,后合为此书。

  第一封信便是谈读书,通过富兰克林、孙中山等名人故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青年朋友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挤出时间阅读,养成读书的习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乐趣。文中他谈到:“兴趣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年少时似乎总是朝气蓬勃,容易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无论事情的好坏。这也是为什么作者让青年朋友们在学问中形成良性乐趣且尽量寻找课外的性之所近的学问,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选择一本好书去读也是我至今在探索的。不一味的'追求时髦读新书,也不能对新书好文视而不见。一本好书真能做到“以一敌百”,文中作者也谈到“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书籍,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很多所谓的‘书’不过是纸本子。”文字堆砌读完后不仅无法获得真切的知识,还会感慨时间的浪费,那么究竟如何选择书本呢?“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其实除去大众的好书,“小众宝藏”的确是靠口口相传或是费力寻找被大众所知。有人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于我而言总会选择一些粗暴的筛选方式:一是看时下热书是否感兴趣,二是看读书软件排行前几的书是否值得读,三是粗读一本书后看是否有趣、有益是否值得二刷、细读。

  书中的十二封信,每一篇都值得细细揣摩。无论是《谈动》中劝你不必执着于把自己看得过于伟大而更添苦恼,还是《谈静》中让你在尘世喧嚷中丢开一切悠然遐想,这些对于当代“内卷过度”“精神内耗”的年轻人其实很适用,在沉重的工作压力下适当松松自己精神上的那根弦或许会迎来新的灵感,即使什么静思中什么也不曾体会,也当是放松身心,给“拼命三郎”的一些奖励。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问。”平凡的乐趣也同样有力量,不至于让人在流水线般的生活中渐渐迷失。网上有句话很有趣,说是大多数人在步入社会后慢慢失去了眼里的光。这个“光”也许是对生活的希望又或是曾经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放慢脚步,寻静中趣。曾经看蚂蚁搬家都可以度过一天的你,如今也不妨静下来发现生活中更多的乐趣。

  读到最后,更深刻地感受到“世间有许多人站在歧路上徘徊顾虑,既不肯有所舍,便不能有所得”这句话的含义。曾经想要开启人生的一段新征程总会想从换个发型,买件新衣开始,让“新”充满生活,但其实换个心境后看旧事物也新了,就如今日,时过境迁,重温此书,也得到了新的体会,总结来说: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也不过分执着钻牛角尖给人生徒增烦恼。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1

  家里书不少,没统计过,也许不到万册。对于单身狗,大部分的积蓄是给了书店了,而且有个爱好,喜欢的书非要买了读着才带劲。曾在图书馆工作,却没借过一本书,因为我读书必在书上做笔记标注,借的书好像和别人家男人说话似的,寒暄几句就走开了。读书离不了铅笔,所以非买无法细读。

  看到此征文,一直落不下笔。房子各个角落摞得书。近期看的书也非一册,有时一本书看到一半,突然心情改变,又换读另外一本了。有的书甚至不舍得读完收尾,就留着点好像那份思考就一直在延续。没读完可不可以落笔写读后感呢,只能是赖着觉得可以的。

  推荐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为什么写给青年,因为儿童少年以动觉身体发展,与人认知为主,读书也重要,但是就不似青年那般重要。青年到了思维的高度成熟度,青年人的大脑高度运转,伴随着美丽青春激情,做凡事都很美好的时期,也是读书最美的时期,所以作者给青年说。不是少年,中年其他。可惜我中年才认真读到。

  第一封信关于读书。作者说,书店图书馆数不清的.书,可以选出来值得反复读的可能就十来本,而且不要听信名人推荐书单,就像听别人安排选食材吃饭一般,你自己最知道自己的身体和大脑,他在好奇什么,想知道什么,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要你自己探索。抄近路捷径那不是路。读完第一封信,我叹息我自己家里还存着很多不值得收藏的书,就是读这封信读晚了。

  第二封信谈动。情绪烦扰是一种暮气,年轻人应该精神昂扬活泼。那么青年为什么总是受情绪动心之苦,是修炼不够,毕竟年少经事少,事情来了知道多少哲理名言都挡不住。闲愁最苦,要生活就要动,要发展,要创造,而不要不舒畅,不要抑郁着。

  第三封信谈静。如果只是躁动,人就心浮气躁。还要懂得静,那么这个静不是躲避不是懒惰不是无所事事,是心境空灵,闹中取静,静下来才更能感受生活中的情感和美感。

  第四封信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总想着激越的参与运动,不如走到民间,君子求诸己。一副自己思想更新,是未来高知的样子,张口闭口改革和运动,端着知识架子,那还谈何革命。

  第五封信谈十字街头。走到民间,可是十字街头有很多腐败剂,流俗江湖客,还需耐得寂寞,心静如水。习俗总爱守旧,沉滞顽劣的。借用原文一句“我们要敢于叫嚣扰攘中:以冷静态度,灼见世弊;以深沉思考,规划方略;以坚强意志,征服障碍。”

  第六封信谈多元宇宙。人生是多方面的,甲宇宙不能去衡量乙宇宙,中国社会推重“道德宇宙”,可是真正圣人很少,多少人靠着道德要优越、回报和权力。而且“道德宇宙”不是人生唯一宇宙,比如还有“科学宇宙”,但绝对真理难得;还有“艺术宇宙”,完美作家寥寥;还有“恋爱宇宙”,当恋爱宇宙和道德宇宙发生冲突,社会会按道德宇宙标准,恋爱宇宙服从道德宇宙而变就不是纯恋爱了,所以真恋爱非常少,很多只是放纵任性。

  当然这篇读后感远不及作者的文章深度。朱光潜文章每一句话都是深意满满,每一句话都够丰富过现在一整篇的网络短文。留待剩下六封信给读者自己找到来读,但是朱光潜,还有老舍的一些书我是用来治疗自己的,每当心性烦乱,读几页他们的书,整个呼吸都顺畅了,不知道作家如何高尚到可以让文字有如此神力,真的让人敬仰。把这本书留作案头书经常洗涤一下内心吧。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2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

  作者对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

  青年,作为每个时代关注的对象,他们的发展,关乎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未来。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向着青年阐述着一代前辈对后生的希望和期盼。只为了新兴的青年,能将真正价值的忠告,印入心孔,铭记于心。

  即使是跨越时代的鸿沟,朱光潜先生对青年的教诲,仍不失学习甚至铭记的意义。在当代这个竞争强烈,制度革新,生活面貌翻天覆地地变化的时代里,每个人无不在奋力拼搏,而在这奋斗中,能够上岸的人却又少之又少,究竟应当是怎样才能远离这样的人生悲剧。

  也许“摆脱”才是出路,正如书中所言,“‘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对于生活中琳琅满目的机会和选择,我们惟有认定一个目标,并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在这条道路上拼尽全力,将其余一切置之度外,才能赢得超越他人的权利和优势。“摆脱”身边的杂念和负重,才能“跑”得轻松,免除烦恼与不安。

  “人生的悲剧则多生于冲突之不能解决。”人生的烦恼和失败多是因为事业上,生活中的矛盾不能化解。对于这些,就应该笃定信念,坚持理想和选择。生命的.道路上歧路千差万别,却仅有一条路可走,有所取则必有所舍,因此青年应当果断选择,不要等光阴散尽才回望当初。

  然而世间难有人能真正地摆脱,即使是作者本人也难免浑弄是非,所以才有生活中的不顺和困境。青年涉世未深,犯错则更是经常。看待挫折也尤为重要。作者在《谈人生与我》中就写到“人生本来要有悲剧才算人生”。人生的悲剧固然不愉快,但悲剧也是人生的部分,正像小说情节曲折,青年面对这些,应当怀着乐观的外世心态,接纳这些人生的转折。

  青年人要有能够“摆脱”的生活的勇气,才能赢得能热烈的人生的权利。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3

  读正文前,映入眼帘的是关于作者的简介。朱光潜,生于1897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他24岁,新中国成立时,他53岁。他经历了中国物质最贫乏,却精神最富足的时代,见证了中国从灾难深重到独立自主的变迁。他以十二封书信展现出一个学者对当代青年人的要求和期待。

  十二封信,十二个主题,十二个期许。作者与青年谈读书,谈动、谈静,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谈十字街头,谈多元宇宙,谈升学与选课,谈作文,谈情与理,谈摆脱,谈在卢浮宫所得的感想,谈人生与我。我每读一封信,都像是走进了一个哲思的天地。

  书信在手,感觉字字珠玑。作者对青年的关心是那么诚挚,叙述的语气是那么亲切,宛如家中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辈,在教我怎样对待别人、怎样对待自己、怎样处理问题、怎样树立三观。掩卷而思,隐隐地,关于读书、动与静、内省与反思,均有些清晰的思考在我脑海中慢慢酝酿开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是究竟怎样进步呢?在第一封信中有了答案。首先要解决的是时间够不够的问题,“难道你比那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孙中山先生还要忙些么?”这一反问可以说堵住了全天下以“忙”为借口而不好好读书者的悠悠之口。是啊,古有李密牛角挂书,今有闻一多醉书,我们有何理由“没时间”呢?鲁迅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其次,是要解决如何选书的问题。作者告诫,对于选书要“慎加选择”,专家、学者可以推荐与介绍,但选择在于自己。不过首先可以将“不必读”的书(不能撼动我心灵、不能激励我思考的、谈书的书)排除在外。同时,读书要讲究方法。第一遍需快读,第二遍需慢读,还要做笔记。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一半得之于感受”。在谈动与谈静的两封信中写道:闲愁最苦,而愁胜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闲时生机静止,便有愁之感。因此,作者说“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对一代代青年人的要求。晋人陶侃,朝夕搬砖于斋里斋外之间,便是如此。而前文的“感受”,是静,也分“强弱”。“天才之所以为天才。他的感受力比一般人强”,心似“方塘”,天光云影印在脑中,源头活水便是其中之趣。而领趣的能力,便天资、修养两等分。我认为:静是文,动是武,光是文,哪怕是天才云集,那也不过是一群书呆子而已;光知道武,哪怕个个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那也难免成为一堆有勇无谋的蛮汉。只有能文能武,才是我心中的标准的青年。统而言之,“文武之道,一张一驰”“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我认为唯有文武双全、动静结合,方能品到生命的况味。所以我应该要求自己“好好锻炼身体、时时学习思考”。

  “贫贱不能移”,革命,就更需要坚韧的意志与追求真理的精神。这个“意志”与“精神”如何养成与树立?一是升学后,“不染着时下习气,不侈谈高远而不注意把根基打得宽大稳固。且不能不懂装懂”。二是学会摆脱,懂得“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在无法两全其美时,便要学会选择与放弃,并不后悔,如果无法选择或后悔了,我认为就是摆脱不开。三是要勇于开创,勇于革新——作者在《谈十字街头》中写道:“习俗的背叛者比习俗的顺从者较为难能可贵。从历史看世界,都是靠着几个站在十字街头而能向十字街头宣战的人。这般人报酬往往不是十字架就是断头台”。是啊,自古以来,多少变法官员,只因一心为人民,誓与落后的制度作对抗,就算没有好下场也在所不惜;现代科学的认知改变,像“日心说”与“地心说”的摩擦,迸发的火焰烧伤多少科学家呢,但他们都是真理的追求者啊!但世间若没有他们这群先驱者,人类岂非乌烟瘴气、停滞不前?

  当然,求知的过程,并不是全盘接受的过程,而应该有思辨精神。孟子早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赶上了一个多元化的`开放时代,提问,或否定权威,都不用害怕会迎来“十字架”、“断头台”了。那碰到教科书上存在的问题,或对老师所教的知识进行质疑,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曾有这样的念头:讲这些大道理给我们这些才十多岁的孩子听是否合适?读完后,我有了答案:探索未知,追求真理,树立理想的教育,是不怕早的。相反,千千万万普通的中国少年、青年的家长,可能从来就不能如此全面地对下一代进行教育。这十二封信的后面,站着一个伟大的人生导师。

  这十二封信,纸短意长,处处有“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之感。感谢这本书,它促我自省,也激我向时间、向社会、向世界去寻找答案。与其说是学者对青年的期许,不如说它将化为我今后对自己的期许,获得挑战自我的力量。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4

  动与静,两者相对,但又盎然成趣。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这是朱光潜先生所言,我也皆有感触。所谓动,能够赋予我们乐趣。闲愁之时,难以排解内心之愁苦,便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将自身困于其中,心有不畅,事事觉不顺。动,便是一种很好的消愁方式,虽有古言“借酒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当古人往往却都是借酒消愁,这是他们的一种志趣。而动便是探寻这样的乐趣,去游山玩水,去大哭一场,抑或是,借诗词,文化,好获得“天伦之乐。”动便诗内心稍远离愁,平静下来。

  有时自己也不免愁闷至极,但巧逢盛夏,喜约好友,去那山林闻之夏蝉,去溪旁渐闻潺潺水声,去高山鸟瞰城市的平凡。身居在家,也可多做杂事,使内心变得充实。此皆为动,从中获得了乐趣,我们不必因愁二不动,更应借动化愁,好赏乐。

  静,不代表不动,而是另寻一处生机。诸葛亮有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他心中所认为的静:不因外界之纷杂,而扰乱内心之序,只有平静地对待世事,才能成就远大的志向。这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朱光潜先生在书中言:“所谓‘静’,便是心灵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会沉寂的。”这也与诸葛亮所言可见一斑。外事世事纷扰,只有远离喧嚣,秉承着内心的平静,平静地对待,才可寻静。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趣,他远离城市的喧嚣,与冗杂的官场,向往与追求美好的田园生活,这是他所追求的`静。我们也应亦是如此,心中只有静,方可难起波澜,才也有“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之趣。

  动与静相结合,对于我们,更有别具一格的含义。我们先是有动,从动中,领会了如何使内心变得恬静,褪去浮躁与忧愁之心,从中领略到乐趣。久而久之,乐亦无穷已。才变得静,达到自己从未预料的,人生境界。

  虽是世事难料,但如此,也不觉张皇,动之于心,静之于心,方可达之人生高处,好望山之雄奇,天之蔚蓝,海之浩瀚。

  经过动静沉淀,难以沉浮。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5

  很早就听说,《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一本无穷无尽的“百科全书”。今天翻开第一页,竟直戳我的痛处。

  第一封信开头便引人深思。《谈读书》,令我不禁心头一震,难道读书真的需要方法吗?是因为没有时间吗?

  文中写了读书的重要性。与其精心布置好的“现吃现食”课书相比,我们主要应看的是课外书籍。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更注重是想象力的发展。因此,要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读富有想象力的书。

  这便给我一个有效的选书方法。要挑选自己喜欢的,想象力丰富的书。我再也不必在新华书店的文学类、哲学类等之间,愁眉苦脸的挑选一本书。再说,那种挑选书籍的方法,也是死气沉沉的。为何不去挑一本自己所爱的书去读呢?作者也在书中说,如果自己能在课外发现好的书籍,对于自己所讨厌的那种功课的'兴趣,也许就因此浓厚起来。由此可见,读课外书,会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

  文中结尾部分,作者又为我们强调了读书的方法。正所谓,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用心去读!用心去读!用心去读!这是读书的最好的方法。

  这仅仅是经典中的一粒金沙。这本书中,仍有许多新的知识,吸引着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去理解,去掌握。它在引导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学会读书,读充满正能量的书,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古典文学,读有利于人生成长的书。

  我爱读书,更热爱阅读。用心读书,用心理解掌握一切。愿读书伴我终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01-13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04-02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06-18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精选】01-16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06-16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05-17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01-02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心得12-21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1篇03-15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2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