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朗读者》读书心得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朗读者》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朗读者》读书心得1
这本由董卿主编的书籍《朗读者》,起初让我无从下笔。这本书里蕴含着太多的故事,太多的著作,太多的主题。从遇见到勇气到青春、从老舍的《宗月大师》到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从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到维和部队战士,无穷无尽的真实例子让我始终对这次书评的内容琢磨不透。既然书评的内容还是个谜团,那就让这篇书评水到渠成,从最基本的问题,“这本书是什么”开始。
这本书是什么?在百度百科上,“书”显示的一种用来记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而在读完这本《朗读者》这本后,书可能不仅仅是这些。我们平常所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指的是书里面的精华所在,但这本书,给予的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也有小金人”,除去书里所得到的密密麻麻的知识外,书也起到了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那就是交流。万一不是交流,为什么这本书会叫《朗读者》而不是《读书者》呢?从这就能看出这本书的含义不仅仅是从书里面获取道理,而且还有与其沟通的部分。
这本书里面一共有十二个主题词,每个词都是书与我的一次深度探讨。遇见,可以说世上任何事都是以遇见开始;陪伴,是愿意以时间为轴陪伴对方;选择,人生里有无数次无知的选择;礼物,代表着爱心的传递;第一次,为了那个惊喜的第一次而等待;眼泪,一个人的感情思想;告别,我们的蜕变之路不可能没有告别;勇气,可以让世界改变的财富;家,一个温馨的港湾;味道,拥有深刻意义的一件事;那一天,那一天的记忆和回忆;青春,独一无二而最闪耀的日子。这十二个主题词,意味着十二种不同的沟通,而对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陪伴”。在书里,像董卿书里所写的,陪伴是一个很平常的词,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就变成了一种习惯。从小以来,陪伴这个词很新鲜,还没有被每一天的经过而老化,但从今天回想,陪伴或许那么地珍贵。我四年级在意大利有着我妈的陪伴,却缺失了在中国我爸的陪伴。现在我有我爸在上海的陪伴,却缺失了我妈在长沙的陪伴。在此,我觉得,我没有再去读这本书了,而是更多的跟书去交流分享。
除此之外,书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成分就是朗读,而朗读的文章因此成为了一个亮点。这里面有这各种各样的文体,其中包括了诗歌、小说、叙述、信封等等。因此也呈现了眼花缭乱的故事。在这九十四篇琳琅满目的文章里,我最喜欢的一共有两篇。第一篇,不算是一篇文章,而是所谓的书籍。这就是许渊冲所翻译的五篇来自世界各地的经典文本。其实,当我读到这几篇是,我的第一反应是太恐怖了。这可能有些夸大的成分,但是看到这些翻译的文章,实在是一鸣惊人。许渊冲不是按照平常的一字对一字的翻译,而是把翻译的文本变成了另一种语言的经典作品。就比如说莎士比亚的《如愿
人生七阶》里的.这一句话,“sansteeth,sanseyes,sanstaste,sanseverything”。普通来说的话,我可以简单的直接翻译成,“没有牙齿、没有眼睛、没有口味、什么都没有”,但许渊冲先生不同,他的翻译震惊了我,“有眼无珠、有口无牙、有舌无味、一个一塌糊涂的晚年”。我的翻译或许是正确的,但是许渊冲先生的翻译,在我看来,是有思想的、是有意义的、是有沟通的。第二篇,是贾平凹写的《写给母亲》。这部文章虽然平淡,但是心理描写及其丰富。虽然母亲走了,但是这篇文章里,她还依然活着,帮着儿子。最后几句,更是特别,“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在我的认知范围里,我是这样理解这一句话的。虽然母亲走了,但离得却很近,却又非常非常远。即使想靠近也无法相遇。母亲在世时,要好好陪她,等她走了,就只有心的陪伴了。或许,这就是这篇文章的意义。
《朗读者》读书心得2
今日,在重庆西西弗书店,将第三本也看完了,故事陪伴了我40多天,滋味品一生。
我喜欢听故事,听别人讲述生命中的各种味道。也许因为属于自己的可能性手指头加脚趾头就能数的过来。亦或许是因为平凡的出身想要为未来加点不一样的作料。他人的故事变成了很好的前菜。
品足了滋味,书中被朗读的`许多名篇也为我打开了新的大门,我将它们加进了书单,期待它们给我带来更多滋味,让我望到更多可能性。
遇见一首诗,记录下来。用作**年的卷首语必定棒到不行。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我才认识到,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都只是提醒我:活着,不要违背自己的本心。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
『真实』。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我才懂得,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人,是多么的无礼,就算我知道,时机并不成熟,那人也还没有做好准备,就算那个人就是我自己,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
『尊重』。
当我开始爱自己,我不再渴求不同的人生,我知道任何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都是对我成长的邀请。
如今,我称之为『成熟』。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才明白,我其实一直都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方,发生的一切都恰如其分。
由此我得以平静。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
『自信』。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不再牺牲自己的自由时间,不再去勾画什么宏伟的明天。
今天我只做有趣和快乐的事,做自己热爱,让心欢喜的事,用我的方式,以我的韵律。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
『单纯』。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开始远离一切不健康的东西。不论是饮食和人物,还是事情和环境,我远离一切让我远离本真的东西。
从前我把这叫做“追求健康的自私自利”,但今天我明白了,这是『自爱』。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不再总想着要永远正确,不犯错误。我今天明白了,这叫做『谦逊』。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不再继续沉溺于过去,也不再为明天而忧虑,现在我只活在一切正在发生的当下,今天,我活在此时此地,如此日复一日。这就叫『完美』。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明白,我的思虑让我变得贫乏和病态,但当我唤起了心灵的力量,理智就变成了一个重要的伙伴,这种组合我称之为,『心的智慧』。
我们无须再害怕自己和他人的分歧,矛盾和问题,因为即使星星有时也会碰在一起,形成新的世界,今天我明白,这就是『生命』!
《朗读者》读书心得3
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小巧方便易携带的电子产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机不离身”或许是对现代人最好的概括。磁带、收音机、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电子产品快速的更替,能够陪伴自身的物品越加丰富,最近流行的词汇“低头族”便是科技发展的“副产品。”人们将物品制作出来并非出于它们的实用性,而是因为它们以某种方式予以人以乐趣和慰藉。电子产品犹如无形的牢笼将人类禁锢在了狭小的空间里,人们以被动的方式独处着,厌恶社交,厌恶工作,他们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了几寸的屏幕里。
如果将社会比喻成一杯水,那么电子产品就犹如颜料一样,一旦落入水中,须臾间便会扩散到杯中的各个角落。无节制的使用科技产物,现代人无形中就“患”上了一种通病——阅读障碍症。人们习惯短时间内攫取大量的知识,习惯于看图片信息和零星的段落,久而久之,左脑半球的工作一直处于低水平,一旦阅读篇幅较长的文章,大脑超负荷工作,阅读的时候会尤其困难,时常出现将字看反或颠倒、跳字漏字、分不清形近的字、阅读速度慢、看了下文忘了上文。不置可否,许多人在阅读时都会出现上述情况,许久之前这个病症还没有那么常见,如今似乎人人都成了阅读障碍症的`潜在患者。
鲁迅先生曾说过,“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书籍承载了人类的历史,承载了社会的变迁,承载了个体的悲欢离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千钟粟。我国在文化传播方面下足了功夫,前几年在全世界兴办孔子学院,将儒家思想名扬海外,最近在央视开播的文化节目《朗读者》将文学带入到了寻常百姓家。《朗读者》似乎是物欲横流世界中的一片净土,摆脱电子产品,走进文学的世界,发现不一样的光彩,所有的阅读障碍者都能在这个节目中得到完美的“治疗。”
《朗读者》节目是由董卿主持的,在我心中,董卿一直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般的人物,看了《朗读者》后,更是加剧了我对她的崇敬之情。董卿在节目中说过,“朗读”二字重文,“者”字重人,将文字代入到人的感情里,将人的感情用文字表达出来,一文一人,相得益彰。
看完《朗读者》,想起了聂鲁达曾经写过的一首诗,我想以此献给为文学传播呕心沥血的董卿老师,“在荒瘠的土地上,你是最后的玫瑰!”
《朗读者》读书心得4
不喜欢看煽情的节目,不喜欢读煽情的书,朗读者的节目从一开始呼声就很高,然而我连简介都没有看过,也许是因为自己厌恶这种呼声高的东西。当这三本书出版的时候,我去看了,而且是带着很强的意愿去看的,已经不知道当初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开始读这本书的,这本书在众多书中也仅是普通的一本书,也许正是它的普通,才使我心绪万千。
平凡,一个似乎从来不被我们提起的字眼,从小到大,听到过各种各样的伟人、知名人以及明星,似乎在聚光灯下的生活,才是评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志;似乎只有梦想着成为这样那样的名人,才是一个人有理想的.表现。即使《平凡的世界》像我们展现了几个平凡的人的平凡的生活,但是"伟大"、"成功"等等才是我们现代人的字眼。什么才是成功?那些被人熟悉的名字的人就是成功么?他们就不是普通人么?似乎已经形成了共识。
若说读完《朗读者》我最大的感触是什么,也就是平凡才是生活的常态。能站在朗读者这个讲台上的人,不是我们听了不知道多少遍的名字就是做了普通人都不敢做出的事情,也许这些人的生活总有那么一两个被我们所憧憬;也许朗读者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揭露了隐藏在这些人光鲜亮丽背后的事情。
生活是平凡的,每个人都是如此,无论是富是贫,是人前还是人后,当我们用崇拜的眼光看着那些聚光灯下的人时,自动的划清了界限,他们不是平凡的人,是一些离我们很遥远的人。当董卿和朗读者们一问一答讲述着各种生活中的事情时,原来他们的生活离我们如此之近,原来他们的生活也是平凡的……
《朗读者》读书心得5
养育孩子就是一个自我修正的过程。李亚鹏在读《致女儿》时说:这是我们人生第二次得到教育的机会,我觉得每一个父母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前几天给孩子读《十万个为什么》中讲了人体情绪波动对健康的影响。安安听完后认真的对我说:妈妈你以后不要吼我了,因为第一、这样对我的心理很不好;第二、这样对你的身体也不好。我惊讶于眼前这个小小的人居然会活学活用,且说出的话如此有道理。于是当即保证不再向孩子发脾气,生气时先冷静十分钟再和孩子讲道理,并把“不吼孩子不打孩子”写在手机壁纸上。昨天问他这段时间我做的怎么样,安安回答:就像我的考卷一样——不怎么样!
许渊冲先生说: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有了孩子后,我记住的日子明显多了起来。这些欢笑混杂着泪水的'日子一个个印在我的心里,使我的生命瞬间丰盈。有一次安安问我:妈妈,你为什么总是看书啊?我回答:因为我想不断进步,可以在人生路上多引领你一段时间,而不是早早地被你瞧不起。我永远记得你三岁时用敬仰的目光看着我说:妈妈,你还能数到100呢!你五岁时崇拜的问爸爸:爸爸,你怎么认识这么多英文字?可是孩子,终有一天,你的见识会超越我们,而彼时父母被你蔑视也是正常的,但我会努力与时俱进改善自己,让这一刻越晚到来越好。
在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一文中有一句话深得我心:没有几个汉语词汇比“望子成龙”更令我不安,实际上这四个字简直令我感到愤怒:有本事你自己“成龙”好了,为什么要望子成龙。我少年时和家里亲戚吃饭时,曾有一位长辈对我说:你一定要考上某某学校,你承载着家族的希望等等。我毫不客气的回到:你有什么愿望自己去实现,不要强加到我头上!这类家长一直是我鄙夷的,自己不努力奋斗,得过且过,将对未来的一切希望强加于孩子,说轻了是双重标准,说重了是恬不知耻。父母有父母的人生,孩子有孩子的人生,各自过好自己的人生才是现世安好。家人尊重你,是因为你的行为、你做的事值得他人敬仰,而不是因为你当初付出了一颗精子或卵子。我身边不乏自己的生活一地鸡毛却对子女指手画脚的父母,对这种人我建议教育孩子时不如朴实一点,饿了给吃,困了给睡,多亲、多抱、多陪伴即可。
【《朗读者》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读者》读书心得04-20
读者读书心得经典07-29
学生读者读书心得01-06
杂志《读者》精选读书心得10-13
寄小读者读书心得09-03
欧妮葛朗台读书心得04-08
《读者》读书心得体会08-16
2022寄小读者读书心得08-31
寄小读者读书心得实用08-31
读者读书心得体会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