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朝花夕拾》读书笔记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朝花夕拾》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朝花夕拾》读书笔记1
中国封建社会是非常黑暗的,例如一桩桩事件深深的烙在了《朝花夕拾》这本书中。
《朝花夕拾》中最令我难忘的情节是《父亲的病》。在绍兴城中有一位名医,他出诊是一元四角,后面名气大了以后,就成倍的提高。“我”的父亲病了,请名医来看病,前后看了两年,父亲的病都没有起色。后来这位名医又推荐其他医生过来看病,延医治病,最后父亲死了。
书中的名医只不过是徒有虚名,没有精湛的医术,看病救人故弄玄虚。同时看病的价格也是非常的高,一般人也支付不起,况且到最后也没有把病因说出来,而是把父亲又推荐给了其他医生,企图推卸自己的责任,导致了父亲病情的恶化,揭示了庸医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事实。
看了这篇文章,我久久不能平复。我想到了钟南山院士,当两次疫情肆虐,给老百姓带来危难之时,钟南山逆向而行,挺身而出。他张开双臂,为整个国家和民族,挡住了灾难。我们的院士和鲁迅笔中的庸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现在,很多人都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愿意对自己犯的错误负责任,这是不对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应该把错误推卸给别人,要敢于承认错误,及时改正错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从加入少先队员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是背负着一种责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责任,是一生都要背负的使命,代表着不推卸于别人,代表着担当!不能学《父亲的病》中的这些庸医。
汪老师点评:针对《父亲的病》有深入的理解,对自己的阅读感触加以提炼、凝结。会挑选自己感触最深的东西去写,挖掘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很好!
关于《朝花夕拾》读书笔记2
迎神赛会这一天出巡的神,如果是掌握生杀之权的,——不,这生杀之权四个字不大妥,凡是神,在中国仿佛都有些随意杀人的权柄似的,倒不如说是职掌人民的生死大事的罢,就如城隍和东岳大帝之类。那么,他的卤簿中间就另有一群特别的角色:鬼卒、鬼王,还有活无常。
凡有一处地方,如果出了文士学者或名流,他将笔头一扭,就很容易变成“模范县”。
人是大抵自以为衔些冤抑的;活的“正人君子”们只能骗鸟,若问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想到生的乐趣,生固然可以留恋;但想到生的苦趣,无常也不一定是恶客。无论贵贱,无论贫富,其时都是“一双空手见阎王”,有冤的得伸,有罪的就得罚。
然而那又究竟是阴间,阎罗天子、牛首阿旁,还有中国人自己想出来的马面,都是并不兼差,真正主持公理的'脚色,虽然他们并没有在报上发表过什么大文章。当还未做鬼之前,有时先不欺心的人们,遥想着将来,就又不能不想在整块的公理中,来寻一点情面的末屑,这时候,我们的活无常先生便见得可亲爱了,利中取大,害中取小,我们的古哲墨瞿先生谓之“小取”云。
凡“下等人”,都有一种通病:常喜欢以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虽是对于鬼,也不肯给他孤寂,凡有鬼神,大概总要给他们一对一对地配起来。无常也不在例外。
至于无常何以没有亲儿女,到今年可很容易解释了;鬼神能前知,他怕儿女一多,爱说闲话的就要旁敲侧击地锻成他拿卢布,所以不但研究,还早已实行了“节育”了。
关于《朝花夕拾》读书笔记3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这样的老师,岂不是要耽误学生的学业吗?
文中最有趣之处当数要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当时对一些外国事物的误解。
后面的几段中,也写出了当时一些新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和老一辈对学习新知识的不支持。
想必鲁迅先生从未考虑过,在未来的时日自己会成为近乎图腾一类的存在吧。就算是学校里最不学无术的学生,一定也是知晓鲁迅先生大名的。细想起来,我对鲁迅先生的最初认知,恐怕就是课本里那少年闰土口中的“迅哥儿”了。真要数起来,中小学课本里还曾见识与体会过不少次鲁迅先生的笔力,不少内容或许现在才能读懂些许罢,亦或是现在都未曾明了的。不过除此之外,我似乎也未主动阅读过鲁迅先生的作品,想来一定是年少的时候觉得晦涩难懂,不如简单易懂的小故事来得让人心情愉悦。所以从小时候起,我想我对鲁迅先生的态度都是敬而远之的,仅仅只知道那是一代伟人,一位优秀的执笔者,于我这样的凡俗而言,难以企及。不过我想也不仅仅是我自己抱着这样畏怯的态度,随着年岁渐长,也逐渐了解到人们对于鲁迅先生作品的众多探讨,随之对于鲁迅先的认知也有了些许新的东西,不过脑海中鲁迅先生的形象的构建很快也在完成了初步的工程后停止了,或许是觉得日后也不会有太多的机会去理解和感受这位有特别的胡子造型的'前辈的事迹和精神了吧。
在投票时其实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朝花夕拾》,想来是因为对于这本散文集的印象还是语文课本上的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起来一点特别的记忆都搜寻不到,故此推想一定是索然无味的吧。看到《朝花夕拾》的目录时,发现竟然还有多篇都是学过的,顿时觉得更加乏味,除了可以快一点结束所谓的读书活动外都提不起半点和文学文字打交道的欲望。带着消极怠工的态度,我正式意义上的踏上了重新阅读鲁迅先生作品的道路。
其实对于内容背后所投射的深意,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被众多的鲁迅先生作品研究报告和争得热火朝天的探讨剧透了个遍。是的,还是那个熟悉的封建时期,还是那个腐朽的政府,还是那么愚昧的中国人,还是那些有毒的传统礼教,还是那些牺牲在挣扎过程中的不幸的先行者。所以真正吸引我的,让我觉得十分有趣的,还是鲁迅先生的招牌文笔,读起来有一种莫名的韵道,戏谑地说便是粗略读过几行黑字,便能让人点头,“可以,这很鲁迅。”突然想到先前一位教授所说的“鲁迅先生首先是一个作家”,顿时噫吁嚱为何以前不曾简单地去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字,而非要去强求那血腥惨痛的社会问题,每每忆起,都是被“请谈谈鲁迅先生想表达什么”之类的问题所支配的恐惧。当然“鲁迅”就像是一个标签而不止是一个历史上的人物,似乎不谈作品的意义就不像是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免不了俗也就在文后谈一点罢。
就《朝花夕拾》里面的文章来说,其实不少篇都有指名道姓地抨击,并非都是用各种隐晦的比喻,比如《狗猫鼠》里写的“实这方法,中国的官兵就常在实做的,他们总不肯扫清土匪或扑灭敌人,因为这么一来,就要不被重视,甚至于因失其用处而被裁汰。我想,如果能将这方法推广应用,我大概也总可望成为所谓“指导青年”的“前辈”的罢,但现下也还未决心实践,正在研究而且推敲”,亦有《二十四孝图》里的“在中国的天地间,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艰难极了。”此类语句,其实到谈不上有多犀利,顶多是在当时言论自由的代价比较低时能这么说几句罢,不过到底还是触到了痛处,所以我斗胆把这类语句算作“鲁迅式笔调”最简单的一种表现。进阶一些的则是十足的隐喻,如“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这是《狗猫鼠》中的一句话,可以代表绝大多数这类隐喻的表达,而这一类的表述则是鲁迅先生最常用的用来表达主要思想的途径,当然也是后世语文问答题的出题重点。而在一些没有那么尖锐内涵的语句上,有一些更让人觉得有味道的表述,比如《藤野先生》的“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亦有《五猖会》中的一段“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鲁迅先生的作品里,有不少看似“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语段,乍一看似乎就是一些繁琐的记叙,有时甚至有流水账的意味,其实正是这些散碎的文字,形成了鲁迅先生的作品的比较独特的阅读体验,冰冷的流畅,整体的自然,就像是面对面的娓娓道来,似乎当初那个执笔墨济天下的长褂身影就在你的眼前将这些肺腑之言和心痛之血一遍遍压制和收敛,最后诉诸到了白纸之上。我想好的作品,定是在一读到它的时候便能忆起作者的形象吧。抛却这些沉重地不说,鲁迅先生的作品里其实有不少幽默风趣的地方,可谓脑洞大开,十分新奇,更准确地说,就像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我想这大概也和不同于他一直以来被塑造的形象所带来的差异感有关罢。“这是侥幸的,我想,幸而老虎很性急,否则从桂树上就会爬下一匹老虎来。然而究竟很怕人,我要进屋子里睡觉去了。”在整篇冰冷的基调中,有诸如此类的诙谐的表达,而且似乎还是很认真地表述,而这种“鲁迅式幽默”,也正是他写作风格的一个亮点和看点,这着实让我惊喜。
我似有看到部分人认为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终究是远去了,他的文章的价值随时间的推移并不如往日了,更有人质疑鲁迅先生是否过誉。其实就鲁迅先生执笔的本意和结果来看,他并不是解决那时候衰败的中国所具有的问题的人,但他却是为数不多的唤醒沉睡的人们去审视问题的人。他的影响体现在内容的时效性上,为什么他的文章在阅读的时候有一种不同一般的体验,那是因为他所看到的问题,他所经历的一些旧事,时至今日任然是存在的,值得去思索的。他以笔代刀,剖析了人的黑暗面,由人而成的社会的破败点,以及社会所存在的时代的缺陷,他将“病历”以文墨装饰和记录,留给了不论当时还是往后的寻求“病因”的人们。他在时间上游发出的“呐喊”,在黑暗的年代所看到的“彷徨”,都将给后人以警醒,他的价值体现就在于如今的人们再一次遇上这样的问题时,仍然会回想起他所带来的一切。“朝花夕拾”,对于鲁迅先生而言是如此,对我们而言亦是如此。
关于《朝花夕拾》读书笔记4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在自己的心里大多数会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在鲁迅写的"朝花夕拾"里就是写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忆。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将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所难忘的人和难忘的事,用语言真情的流露出来。说明作者在童年和青年时所难忘的经历。在他童年里不是很好的。他做的每件事都得不到长辈的认同。这使他感到很难过,但是他没有感到人生的.黑暗到来了。他则是将这些长辈的不认同改为动力,写进这部"朝花夕拾"里。他要告诉我们,在童年中的无奈释放出来。同时也给家长们一个理解和同情的心态对待我们像鲁迅在童年里那种不被长辈重视的警钟。
在"朝花夕拾"中,给我最深的一篇则是"狗,猫,鼠".在这篇有趣的散文中,不是题目所吸引我,也不是内容好笑有趣的文字,而是鲁迅在童年里与一只仇猫的叙事。作者与猫的关系和对猫的讨厌。这说明鲁迅在童年里的无知与单纯。也写出作者在童年与一只猫的搏斗好胜心。
从鲁迅写的(朝花夕拾)中,我能感受到在作者的童年和青年中不是很好过的,但这也时时刻刻充满着美好的回忆,鲁迅的童年和青年是酸酸甜甜的。我们的童年和青年也像鲁迅一样的,童年和青年过得好或坏它都会留给予们回忆,所以鲁迅和我们的童年青年都是美好的。
关于《朝花夕拾》读书笔记5
朝花夕拾,顾名思义,清早落下的花朵到了傍晚拾起来。平静地弯腰,凝视,回忆,捡起。这个原本简单平和的过程被鲁迅先生赋予了新的含义。
他记起快乐的童年,迷信却仁爱的阿长妈,严谨朴素的藤野先生等等一些现在普遍为人所知的人物。我们清楚地知道阿长妈喜欢摊着“大”字睡觉,给“我”讲一些客套和迷信的礼数;知道藤野先生与“日本鬼子”惨无人道的形象大相径庭,“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睛,夹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他叹息鲁迅不再学医,他是真心希望新的医学能传入中国,这个“希望”使得鲁迅更感受到藤野先生的伟大之处,我们也是如此。
鲁迅在文中赞美他们,没有歌功颂德,而是还原他们最本真的一面。我看到了鲁迅笔下情感丰富、心地诚挚的阿长妈、藤野先生,不过对于我,他们再怎么真切,最多只可算是书中人。而对于鲁迅,这些平凡之人都是他生命簿册中最浓重的几笔。他的敬意和感激,从每一句话里流露出来,细节是那样清晰,人物从回忆里走出来,从纸上竖立起来,变得有血有肉,袒露着真实性情。这样的情感不是普通人能企及和完全吸纳的。
很重要的一点便是鲁迅先生从不掩饰好人们的瑕疵。宽厚的阿长妈讲话、睡觉时令人讨厌的声响、姿势,加上她恰巧又是个愚昧迷信的文盲,这些劣处并没有被掩藏,而是大方地摆在读者面前,与后面的‘三哼经’对照着看,着实被阿长妈感动了一把。的确,人是多面性的,较为完整的人才能打动人心。鲁迅自身也一样,激昂斗士的形象下,仍有一颗细腻的心保存着所有温馨的回忆,这些不多见的回忆又提升了鲁迅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所以写评注的老师才会说“《朝花夕拾》让鲁迅得以完整”。
其实我们无法彻底体验鲁迅先生本人所有的想法和感情,就像旁人也无法真正挖掘出我们自己的内心在想些什么。能做的,只有尽力理解,置身于从一段段朴实机敏的文字中找到真相。
说到完整,像一栋房子,回忆只是屋顶烟囱的部分,大块的实体砖瓦还是他那些广为人知的犀利带着讥讽的文风。
人们常说鲁迅是一个批判,揭露现实的文学家。这两个词说来容易,要真正做到需要很大的勇气、执着和怀疑的精神。医术特差却霸道十足的荒唐“名医”,表里不一、阴冷自私的衍太太是两个标准的反面人物,前者的名气或许不及后者的.响,但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因为这类人到今天还时常出现在眼界内。你我一定都碰到过类似“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且还招摇过市的人,尽管心生厌恶,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事不关己就好。鲁迅不是“懒惰”的人,一方面,“名医”间接害死他父亲,另一方面那股与生俱来的正义感促使他以文字的方式不动声色又激烈深刻地剥掉了“名医”那层虚晃无用的外壳。我们的心在得到共鸣的同时,也惭愧于平日里的漠然无衷。
看到“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的时候,不禁笑出声来,这话套用得有几分黑色幽默不说,还把矛头指向某些中国传统的“虚伪”的孝道,一针见血。我记得自己当初读到这片文言文时,并没多大感受,不曾想到这一跪一答竟已成了虚招式。也许我也该对习以为常的事重新抱有怀疑的态度。
触及“名医”等接近上层的人的软肋,又对传统起了疑心,说三道四。鲁迅拿起笔,就好像搬起一块大石头,往平静的浑水里扔去。溅起的水花给我们自己染上了污点。这么说不对,不是染上,而是本来就有,水这一溅,才变得清晰起来。人人都似乎穿着肮脏的外套,自然有人不满,批评鲁迅,单有一腹牢骚,一腔怨气,谩骂一切,却提不出自己的主张。我反对这种说法,《朝》表现出的鲁迅,就是他原原本本的模样,从这原模原样中我们看到了浑水中洁白的莲,浑世中清醒激昂的鲁迅。如刀刃般锋利的言语也好,不留情面的嘲讽也好,都是为了唤醒糊里糊涂入了浑水,还全然不知的众人,跟牢骚、怨气又有何干系。主张,我想在当时,迫切需要的不是什么作家,什么主张,而是像鲁迅这样,有人情,眼界清晰,并甘愿为国家战斗的勇士。
在看清无数黑暗的事实,长时间愤慨疾呼后,鲁迅并没有丢失童年或者其他时候遇到的纯良之人,而这些人,这些回忆,就更显得弥足珍贵了。恐怕正因如此,他意识到,自己拥有的除了对“批判”的一腔热血外,还有那些正慢慢模糊的美好印象——这一生同样不可缺少的东西。比起战斗的勇士,做个拾花者或许更为长久,拾起自己和世人们曾经遗漏的落花,珍藏起来,交付给每一个活在当下的我们。
关于《朝花夕拾》读书笔记6
我个人觉得“猫”这一意象是分虚实的。实的部分,自然指的是实实在在的、生物上的猫了。鲁迅先生说的一些理由,比如猫爱欺辱猎物、形象娇媚等也可以说明其道理。
然而,真正精髓的在于猫的虚指,鲁迅先生显然在用猫指代某些人,看似在批判猫的劣,其实是在含沙射影地贬某些人。比如猫爱玩弄猎物这种习惯,“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还有其娇柔媚态像极了那些谄媚之人的丑态。
中间讲述关于鲁迅先生的隐鼠倒是颇为有趣的,还有墨猴也很有意思,这里想必是鲁迅先生的某一个生活片段了。正因为隐鼠被猫叼了去,所以让鲁迅先生恶了猫,于是仇猫的话柄也传了出去。值得注意的是其实有一句:“这作战继续得颇长久,此后似乎猫都不来近我了。但对于它们纵使怎样战胜,大约也算不得一个英雄;况且中国毕生和猫打仗的人也未必多,所以一切韬略,战绩,还是全部省略了罢。”这里如果用虚指的话,可以翻译为鲁迅先生与御用文人争斗的'韬略或者功绩终究是会被遗忘的——事实上,的确如此,而且不仅在以为样,还有人妄图敲碎民族的脊梁。
于文末,先生仍不忘再讽刺一波:“经验既多,一旦大悟,知道猫的偷鱼肉,拖小鸡,深夜大叫,人们自然十之九是憎恶的,而这憎恶是在猫身上。假如我出而为人们驱除这憎恶,打伤或杀害了它,它便立刻变为可怜,那憎恶倒移在我身上了。”这一点在当今网络社会颇为相似,人们纷纷同情装可怜的犯人,只要犯人泪流满面,忏悔罪行,说些“我穷”或者“家有老母”的话就能博得大众眼泪,遂而将逮捕他的警察同志蔑为“不知冷暖的残酷者”,着实悲哀。所以无怪乎“其实这方法,中国的官兵就常在实做的,他们总不肯扫清土匪或扑灭敌人,因为这么一来,就要不被重视,甚至于因失其用处而被裁汰。我想,如果能将这方法推广应用,我大概也总可望成为所谓“指导青年”的“前辈”的罢,但现下也还未决心实践,正在研究而且推敲。”
最后帖一段这一篇我最爱的话,也是鲁迅先生不修善的宣言: “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
关于《朝花夕拾》读书笔记7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藤野先生》朝花夕拾精彩片段,这故事,当时,中国在邻邦日本的心中的确是一个弱国,可是,当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话,便没有来由地心痛起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让我想起在郁达夫先生的《沉沦》中,那个在心中默默呼唤着“祖国啊,你怎么不快点强大起来,你的儿女在这里受苦那!”的留日少年。
这种国人,希望祖国强大而不去努力,只是无助地祈祷,让人不仅怜悯他。但是那些看着自己的同胞在影片里被杀头,而且还与日本人一同欢呼的国人,那种骨子里的麻木不仁,不仅可怜,而且,可恨!
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部都不知道“尊重”二字为何意,作者在此则中更着力描写的,是藤野先生严谨的教学作风,对作者真诚的关怀,还有,对于中国,对于“人”的热爱朝花夕拾精彩片段。
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恩师的赞扬与牵挂。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耐心辅导,是希望将日本精湛的医学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的人们治疗身体上的疾病(事实上,鲁迅先生留日学医的目的,也是如此),在此,藤野先生将医术还原到了它本来面目——为着所有人的健康而学医,而不是以自己个人的利益为目标,着实可敬朝花夕拾精彩片段!
在文章的末尾朝花夕拾精彩片段,鲁迅先生写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着不断地“写为‘正人君子’所厌恶的文字”,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敬佩。
再次,"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
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关于《朝花夕拾》读书笔记8
这几天,我在阅读闻名作家鲁迅的《朝花夕拾》,让我又记起这么一件小事。小学三年级的一天,语文老师发下一张看拼音写汉字的试卷,我想昨天已认认真真复习了一遍,这真是小CASE。飞快地将空格都填满了,瞧瞧周围,大家都还在奋笔疾书呢。骄傲之情充溢内心,有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我得赶紧交给老师,好让老师好好表扬呀。
自信满满地站起来,慢慢地走向老师,双手托着试卷递给她。见到我,老师的脸上浮现了阳光般灿烂的笑容,我的内心既忐忑又得意。可惜高兴得太早了,霎时,老师的脸便晴转多云,又过了十秒钟,便由多云转变为雷阵雨,过了一秒钟,只见老师的`脸阴沉沉的,我的心顿时一紧,她用那洪亮的声音朝我吼了一声:“你,给我出来!!”我望着老师看见她眼中的怒火,便低下了头。眼睛开始酸涩,艰难地跨出教室,来到老师跟前。耳边传来老师怒气冲冲的话语:“你呀你,你看看,你写的字也算是好看的了,干嘛要写成这样……如果要学习就给我认真点!”接过自身的试卷,泪流满面,朦胧中看到了自身笔画不清的字迹,明白了老师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我低低地抽泣着,老师却已从刚才的愤怒中恢复了,竟微笑着从口袋中拿出了一张纸巾,擦干了我的眼泪。
一会愤怒一会温柔的老师让我一时反应不过来,大人可能都这样的吧。就像妈妈为了让我上进,总用反话来刺激我,什么你这次一定退步,这次你一定跑不及格。
老师的发怒让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练字,并且端正自身的态度,让老师刮目相看,大吃一惊,不能让自身的眼泪白流呀。
从此,每到星期天,我便认认真真地练起了字,而且时刻告诉自身:要端正态度。到了期末,我的字越来越漂亮了。
期末考试终于熬过去了。语文老师满脸笑容地找到了我,和蔼的对我说:“你这段时间表现不错,但还需努力!来这是我给你的礼物,继续加油吧!”我激动得望着那一个包装精美的盒子,迫不及待地拆开来,哇喔,那是一只我期望已久的钢笔,泪水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老师弯下腰轻轻将我的泪水擦拭干净,老师真像妈妈呀! 关怀孩子的大人总是这么让人感到温馨。为我擦眼泪的老师,让我知道怎么去分辨一个人。如果有这么一个能总是站在一个地方关注着你,在关键的时候安慰你鼓励你,那这个人值得你永远的铭记。
这样的老师随处可见,他们会责骂不认真的你,会让你泪流不止,也会在你哭泣的时候拿出一张纸巾,会在你进步的时候,奉上真诚的鼓励。如果你遇到了请你珍惜,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成长。
谁没有被骂哭过,哭能让我们记住很多的东西,眼泪伴随着我的成长!
关于《朝花夕拾》读书笔记9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朝花夕拾读书笔记。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中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
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老师也曾说过: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认鲁迅确实厉害,他的一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子。读着读着,仿若年迈的老人顿时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
小的时候,自己也曾拥有过那样的光辉世纪。喜欢坐在河岸边看着鸭子从身前游过,颁着手指头细数“一只,两只……”;喜欢奔跑在林间小道,抛开心中的不愉快,尽情去笑,不用管礼数是否;还喜欢躲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看着同伴进进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后因为自己躲的技术太高超,无奈,只得向我低头认输。想到这里,心中有种窃喜的感觉,说不上来是什么。好象是一个小小的“阴谋”得逞了,又象是躲过了一场小小的“灾难”。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埃
关于《朝花夕拾》读书笔记10
今天,我又读完了《朝花夕拾》中的《琐记》一篇。
本片主要讲述了,从儿童要上学堂经过的一些琐事,表达了鲁迅先生怀念儿时,想要为自身未来过得很好,好好学习的思想感情。
读完这篇以后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每个人都想一直留在儿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都会成长,慢慢变老,时间带走了童年太多的快乐,当然在童年很多不能理解的人和事、忧愁,随着年龄和阅历也逐渐开始理解和明辨是非。
在文章中衍太太这个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开始看到鲁迅写她对自身的孩子要求狠,却对别人家的孩子特别宽容,甚至纵容。我读到这里和鲁迅的最初对衍太太印象是一样的,就是对凡事不和孩子家长告状告密的大人的印象在孩童的心里那就是大大的“好人”,那时衍太太就是鲁迅小时候自以为的好人。譬如:“
举一个例说罢,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的`时候,我们大清早起一看见,便吃冰。有一回给沈四太太看到了,大声说道:“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这声音又给我母亲听到了,跑出来我们都挨了一顿骂,并且有大半天不准玩。我们推论祸首,认定是沈四太太,于是提起她就不用尊称了,给她另外起了一个绰号,叫作“肚子疼”。
衍太太却决不如此。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由此可见,衍太太的“好”是在鲁迅写此《琐记》时才泾渭分明的。
鲁迅小时候看待问题就有了自身的看法,衍太太做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看在鲁迅眼里就让鲁迅小小的心里产生了反感。《琐记》是这样写的: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突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以上这些还不是最让鲁迅生气的地方,最让鲁迅生气的地方明明是她教唆鲁迅回家翻翻他家母亲的首饰可以变卖买东西吃,鲁迅没有那样做,凭着他自身的秉性也知道不是好事,可是衍太太还是放出流言说鲁迅把家里的东西偷出来卖了……
关于这段童年经历,成年后的鲁迅的愤慨在《琐记》是这样写的:
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轻,一遇流言,便连自身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而后好几年,鲁迅长大了,懂得了很多道理,有了自身的见解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让他开始重新看待他在童年经历的人和事等很多东西,例如衍太太这个人,就让他重新审视了一番。通过读这篇《琐记》,让我认识到人的两面性,同时也让我感觉做人还是要做沈太太那类直来直去的实诚人,绝不对不能做衍太太那种表面对人家好,可是内心却不是真诚的一类人!
读了这篇文章,我受益匪浅。
关于《朝花夕拾》读书笔记11
随手翻开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在字里行间感慨着年少轻狂。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为《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鲁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朝花夕拾》,正如它的名字一般,这本书,是鲁迅在风烛残年的岁月中写下的。他老了,回忆着当初的一点一滴,心里还是会有当初天真烂漫的感情吧。晚年回想着小时候的事情,想必也别有一番风趣吧。如同在清晨盛开的花朵傍晚去摘取一样,虽然开放时的娇艳已经退去,但夕阳的映照更为它平填了一份神秘与美丽。我的神思似乎飘向那份年幼童真的时光。
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中,我感受到了百草园的无限乐趣,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正形成对比,鲁迅用文字写出了以前的无忧无虑,写出了在三味书屋的乏味,很好的体现了他对旧时私塾的不满。
我读着这些文章,似乎看到了年幼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时钻进了百草园,捉昆虫,摘野果……那份自在与快乐,在书的这头的我都可以体会得到。他之所以能写出这些,正因为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热爱自然的童趣。
还记得我小时候,也拥有同样的美丽的童年呢。我喜欢奔跑在小路上,就算是盲目地跑着,也会因为风在耳旁吹过的声音感到兴奋与充实。我也喜欢藏起来,看着伙伴和父母找我的焦急身影窃笑,然后再静静地走到他们背后,若无其事地拍拍他们肩膀……。
幼时的时光已走远,留下的只有回忆,童年真的很让人怀念呢……
关于《朝花夕拾》读书笔记12
在这个寒假,我拜读了鲁迅先生所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它由十篇散文组成,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成长道路。在回忆往事的基础上,鲁迅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使它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现代回忆性散文的典范之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之后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开头的几段写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之后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学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教师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构成了鲜明的比较,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关于《朝花夕拾》读书笔记13
当看完这本书后,忽然觉得奇怪,文中讲鲁迅童年,为什幺名为《朝花夕拾》呢?了解了背景后才知道,这是鲁迅先生的晚年作品,全是回忆童年的。朝花夕拾,犹如清晨时还挂着露珠的鲜花到傍晚去拾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凭添了一种韵味,那若明若无的清香则更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童年的鲁迅很喜欢去百草园:那里有各色植被,各色昆虫,简直就是孩子们玩耍的好乐园,但长妈妈却说,百花园中有极凶恶的赤练蛇和美女蛇,把儿时的鲁迅吓个不轻。
文中用较多的笔墨写了长妈妈,算是除父母外和他最亲近的人,作者塬来不怎幺喜欢长妈妈,甚至还有点讨厌她,叫她“阿长”,但她并不生气,一直真心待“我”。如今我记忆最深的是长妈妈给我买《山海经》,长妈妈不但不记仇,还时时惦记着我,连休假都不忘记给我买书,真的.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儿时的鲁迅,于是鲁迅先生在结尾写到:仁厚黑暗的地母嗬,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爱无言,但长妈妈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幺是爱,她用爱嗬护着鲁迅先生的童年,嗬护着他的成长,以爱付出收获的是作者脑海中不可磨灭的印象及感恩。
我们的童年有父母的嗬护与关爱,鲁迅先生的长妈妈也如此,童年就如梦一般,是人生中的矿山,埋藏在我们的心中,但却掩盖不住它那金色的光芒,童年的梦是七彩的梦,童年的歌是欢乐的歌,童年的脚印一串串,童年的故事一撂撂。
回味童年,将品到的是纯真无暇,一切都是那幺的天真烂漫,另人回味!
关于《朝花夕拾》读书笔记14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个暑假,我收货了很多知识,吸取了很多教训,明白了很多道理,就是因为读了《朝花夕拾》这本书。
朝花夕拾这本书,是鲁迅先生对童年琐事的回忆。书中的讽刺,抨击,嘲笑,都是表达了鲁迅对旧社会的不满,充分表现了鲁迅先生想让中华民族复兴,社会进步的思想。
书中的《五猖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开始写了作者对五常会的盼望、喜爱与期待,但正当作者想去参加观看的时候,却被父亲拦住,逼迫他背《鉴略》,作者字里行间透露着他当时的无奈与忧伤,把孩童时期的心里思想,酣畅淋漓的表现了出来,让读者不禁回忆起了儿时的时光。作者把自己当时的心理描写的非常详细,通过许多细节描写,反映了儿时作者就对这种教育十分不满,借此文章,强烈反应了作者对封建强权教育扼杀孩童天性行为的谴责,更是表达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憎恶与仇恨。
还有一篇《藤野先生》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开篇就叙述了清朝留学生在日的'行为,反映出他们与国内的人们一样,思想麻木,毫无民族情感。通过与藤野先生的相处事件侧面反映出藤野先生的正直,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人格。借用在学校看到的影像揭露出,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他心里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作者表明要改变中国的命运,必须要改变他们的精神状态。
《朝花夕拾》以清新、平易、深情、舒缓的笔调记述了鲁迅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亲朋师友的挚诚怀念,寄予了对现实的思考。
读了这本书,我读懂了鲁迅的童年生活,也思考着自己的童年生活。鲁迅先生的作品意义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险恶,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激励着我们不断进步,奋勇向前。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关于《朝花夕拾》读书笔记15
翻开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一行行文字映入眼帘,那些文字仿佛有神奇的魅力,把我带进那一幕幕逼真的画面里,令我浮想联翩。
书中,我得知鲁迅先生通过对自己的童年生活和青少年时代的回忆及恩师和故友的深情怀念,真实反映了自身的心路历程。然而,这本散文集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鲁迅先生那些对当时腐朽的封建社会的一个个讽刺,一个个嘲笑,形象刻画了那时的封建社会的腐朽,政府的无能,人民的麻木。作者也从一个个侧面描绘了从清朝到辛亥末年时期的社会现实。作者对俗及文化的深刻揭露、讽刺和批判,正表达了作者对像现代一般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这些,都让我充满了惊奇与无奈。因为当时的社会,是如今的我们无法想象的黑暗,腐败,与无能。
《朝花夕拾》中,《五猖会》这篇散文中提到的:父亲要求鲁迅背诵《鉴略》,背熟了才能去看五猖会,作者儿时天性爱玩,对什么都好奇,又不爱学习的孩子来说,是十分痛苦的,当然鲁迅也不会例外。因此,背完书后,鲁迅看会的心情也没有原来那么好了。这表现了鲁迅对当时强制的封建教育的不满以及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的强烈控诉。可见,当时的封建社会是多么死板呆滞。而相对于我们现在来说,如今的教育制度,学习方法,可是比鲁迅小时候要好得多了。
无独有偶,鲁迅曾到三味书屋去学习那枯燥无味的四书五经,每一天都是摇头晃脑地去背许许多多的古文、诗经。这,同样说明了封建教育的呆板。
书中还有一篇散文令我记忆犹新,那就是《父亲的.病》。文中提到了两个所谓的“名医”,为鲁迅的父亲开了“妙方”。一位是绍兴城中的“名医”,开的药方是““生姜”两片,竹叶十片去尖,他是不用的了。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梧桐叶。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奇怪的是,父亲的水肿却越发严重,这位名医却“极其诚恳”(此处打双引号)地说:“我所有的学问,都用尽了。这里还有一位陈莲河先生,本领比我高。我荐他来看一看……”而陈连河的药方,也是稀奇古怪:“蟋蟀一对,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还有平地木十株,普通都称为“老弗大”。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显然,这两位名医,都只是虚有其表,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当第一位名医手足无措时,却假似好心介绍了另一位庸医陈连河。由此可见,当时的封建年代,有多少这样的徒有虚名而实质上却是勒索钱财的“名医”,不像现在,大部分的医生都有自己的医德,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帮助病人。可先,我们所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年代啊!有如此好的教育环境、学习氛围,那我们是否应该不再抱怨学习科目太多,内容太无趣了呢?因为与那个封建年代相比,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环境实在是好的太多了,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才对得起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鲁迅先生儿时在那样枯燥无味的学习环境下,未来依然创作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书籍,那我们就要以他为榜样的基础上,少点抱怨,珍惜我们难得的大好时光勤奋努力的学习,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珍惜当今的学习机会,勤学勤问,才对得起这些难能可贵的改革教育啊!有句话说的好:不会抱怨的人才是智者。还有一句话也说得妙: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所以,不要再抱怨,珍惜现在吧。
关于《朝花夕拾》读书笔记16
看过《朝花夕拾》有一种老年人回忆往事时的脉脉温情。书中的十则故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藤野先生》。
当时,中国在日本人的心中的确是一个弱国,可是,当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话,便心痛起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他看着自己的同胞在影片里被杀头,而且还与日本人一同欢呼的国人,那种骨子里的麻木不仁,不仅可怜,而且,可恨!
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部都不知道“尊重”二字为何意,鲁迅在此则中更着重描写的,是藤野先生严谨的`教学作风,对作者真诚的关怀,还有,对于中国,对于“人”的热爱。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恩师的赞扬与牵挂。
关于《朝花夕拾》读书笔记17
读百草园,总想起小时候,我家楼下也有一个碧绿的小菜畦。每一天经过菜畦,总有几株狗尾巴草用它那调皮的小手挠我的脚踝,使我不得不驻足观望,再好好挑逗它们一番。不少农民在那翡翠般的作物之间浇水施肥。我和小伙伴们曾养过小兔子和小狗。小狗走了,兔子也没有留下。
如今那片碧绿的小菜畦已经成为了停车场。鲁迅的文字打开了我心底封存已久的回忆。在这快速发展的年代,偶尔停下脚步回想往事,不禁有“物是人非事事休”之感。
读三味书屋,鲁迅在其中折腊梅,寻蝉蜕。不由得想起儿时上幼儿园的场面。拍尽相册上的灰尘,翻开一页,那照片似乎有点泛黄,边角也微微卷起,拍摄地貌似有点模糊,但仍然能依稀地分辨出小小的`我。
那时的我真是幼稚,手上的动作分明就在模仿铠甲勇士。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慢慢成熟,处事渐渐老练。但很多事情却失去了童年的乐趣。也警示我们要珍惜一分一秒,充实生活。
关于《朝花夕拾》读书笔记18
“我是常不免于弄弄笔墨的,写了下来,印了出去,对于有些人似乎总是搔着痒处的时候少,碰着痛处的时候多。万一不谨,甚而至于得罪了名人或名教授,或者更甚而至于得罪了“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之流,可就危险已极。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大脚色是“不好惹”的。怎地“不好惹”呢?就是怕要浑身发热之后,做一封信登在报纸上,广告道:“看哪!狗不是仇猫的么?鲁迅先生却自己承认是仇猫的,而他还说要打‘落水狗’!”这“逻辑”的奥义,即在用我的话,来证明我倒是狗,于是而凡有言说,全都根本推翻,即使我说二二得四,三三见九,也没有一字不错。这些既然都错,则绅士口头的二二得七,三三见千等等,自然就不错了。”
鲁迅的《兔和猫》的侧重点明显不在于“毒死”猫,而在于“不修善”。然而,群众或者好事者的目光总是集中到“毒死”上面——这一点是可以解释的。用勒庞的`《乌合之众》的理论,群众能接受的思维都是形象的,也就是说画面感越强、越不需要思考的内容,他们记得越多越牢靠。显然,“毒死”这个动作有着强烈的形象意味,而“不修善”这个层面并不浮于表面,是需要思考深究的,但这往往为群众或好事者忽视,或者有意忽视。再加上,群众的逻辑推演能力几乎是没有的,经过所谓的名人或者名教授或者“负有指导青少年责任前辈”的故意引导,用些车轱辘逻辑好像真的能把一个人变成一条狗。如果鲁迅是狗,即使他说二二得四,那必然是错的了,而那些反对他的绅士说二二得七则必然是对的。这简直与《1984》中关于“自由就是2+2=4的自由”何其相似!
真理并不在客观中,而在娱乐舆论中!
关于《朝花夕拾》读书笔记19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份热情,期望能自由自在的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期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可是,这正是儿童特有的。
我读的名著是《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我不觉得这像是一本名著,反倒像一个朋友与你闲聊家常。这本书主要是记述了鲁迅从幼年时期到青年时期的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的描绘了清末明初的生活风俗画面。《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真挚的情怀,无奈的忧伤,这一切都是能感受到的.。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藤野先生,鲁迅初到东京时,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在上野公园的樱花树下让人鄙夷的身影,听到的是留学生们傍晚学跳舞的喧闹。这让鲁迅极为厌恶,于是他去了仙台,在那里认识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虽衣着模糊,但对科学严谨求实,对学生的作业一丝不苟,在鲁迅的作业上用红笔圈出来。并且他平等公正,毫无民族偏见,有着高尚的人格。
印象最深的情节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细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这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三味书屋后面还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能够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抓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的。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的无限乐趣。而《阿长与山海经》说的是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比如她睡相不好,“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谋害了我的“隐鼠”,给我买来了《山海经》等。刻画了一位可敬可爱的封建女性的形象,她有着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她不仅仅质朴,并且善良,关爱别人。作者由原先的厌恶她,变成敬她爱她。
关于《朝花夕拾》读书笔记20
高尔基说过一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朝花夕拾》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感受极深。
里面主要讲述了十个动人的小故事,《狗·猫·鼠》记述了童年是对猫和老鼠的好恶。《阿长与〈山海经〉》回忆了保姆长妈妈的淳朴善良。《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五猖会》回顾了儿时一次看庙会的经历。《无常》栩栩如生地描写了乡间迎神赛会时的活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味了纯真快乐的童年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日子。《父亲的病》在叙述父亲生病长期治疗的过程中,对庸医误人表示出了深深的愤慨。《琐记》记述的是作者去南京读书的经历。《藤野先生》怀念日本留学期间的老师藤野,并记述了作者弃医从文的经过。《范爱农》回忆和悼念了青年时代的挚友范爱农。
这些故事让我百读不厌,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对鲁迅倾注了无私的爱。他平等公正,一丝不苟为一个清国留学生改作业,连根画错位的血管也要替学生改过来,他关心学生的差异,他尊重学生,尽管替鲁迅弃医从文感到惋惜,但理解鲁迅这位弱国子民的强国梦。
我感受到的是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动、感激与怀念,即便当《藤野先生》的形象深入人心,却少有人记得他的名字——藤野严九郎。我感受到的是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报国之情。
《藤野先生》,一段感人的师生情,一颗动人的爱国心。是我永生难忘,终身受益。
这本书我读了许多遍,但还是让我流连忘返。从鲁迅写的《朝花夕拾》中,我能感受到在作者的童年和青年中不是很好过的,但这也时时刻刻充满着美好的回忆。鲁迅的童年和青年是酸酸甜甜的。我们的童年和青年也像鲁迅一样的。童年和青年过得好或坏它都会留给予们回忆,所以鲁迅和我们的童年青年都是美好的。
关于《朝花夕拾》读书笔记21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
关于《朝花夕拾》读书笔记22
初读鲁迅先生的书就像品味一杯淡雅的茶,开始会觉得很平淡无奇,也许还会感到有一些不知所云。可是,如若你反复回味后,便会觉得齿唇都是余香,感受到这其中的真谛。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的都是信念。
站在这样的一个和平年代去看战争年代的鲁迅的《朝花夕拾》,我觉得这书中满含着无奈。一场大火之中,所有人都被困在了火海之中,所有人都在沉睡之中,但却有些人醒了,他们期望让周围的人都能清醒过来然后一齐逃出去,可周围的人却怎样也无法喊醒。而鲁迅无疑是这早醒的人,他也想喊醒周围的'人,但这却收效甚微。
即使这样,鲁迅先生却不愿意放弃,从《朝花夕拾》中我看更多的信念。一种坚信着中国能站起来的信念,回顾往昔,也许会有那些恶象,会有那些在封建礼教中挣扎的人们,但这一切必然会过去,在那样的时代,写出那样书的人必定有着坚定的信念。
和平时代的我们也需要这种信念。这种信念也许与先辈们想要振兴中华有所不一样。但我们必需要有信念,因为信念是你一生能够坚守的东西,一生追求的东西。能够想象一个没有信念的人必然是一个茫然的人,他眼中透出的是迷茫,不明白自我前行的方向,这必然是一件可怕的事。
想到那里,使我不禁回忆起一件往事。
在小学时,我对数学的“24”点充满了好奇的浓浓的兴趣,可我怎样也学不好,可是我坚信只要我努力,就必须能够的。于是,我便开始利用课余研究“24”点。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学会了如何巧妙计算“24”点了。这证明了,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个目标,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朝花夕拾》中所传递的信念给了我很大的启迪,让我明白了很多。期望更多的人能从中领悟到更多的道理,指引更多的人在信念的光辉下前行。
关于《朝花夕拾》读书笔记23
这几天,我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它勾勒了一幅幅令人触目惊心的封建社会画面,理性的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种。种不合理制度。回忆起孩童时代发生的往事,把内心深处的情感蕴含在文章中,以浓厚的时代气息来警示社会、讽刺当时的黑暗社会。其中有一篇《父亲的病》,更是让我回味无穷、不禁拍手叫好。
这篇文章对“名医”进行了细致的勾勒,于是,在我们面前便出现了一位唯利是图、贪图利益,没有尽到自己职责的虚伪的“名医”,他看病时极为不耐烦,待人冷漠无情,病人不适时,还百般推卸责任,致使作者到最末尾时发出了“觉得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错误”的.感慨。
是呀!那个时代的人们,心灵都被黑暗所笼罩,他们贪得无厌,为利益蒙蔽了双眼,不择手段,使很多人都深受其害,鲁迅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个,在父亲临死前,作者眼睁睁看着亲人受到煎熬,却无能为力,使得作者加深了对庸医的憎恨,同时也加深了对黑暗社会不公的怨恨。
再看看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吧!现实社会中,种。种的阴暗面层出不穷。大到一项工程被商家偷工减料,谋取暴利;小到学生写作业不认真,丢三落四,自欺欺人。我们一定会因为作业写不好,却不放在心上,对父母、老师的批评不屑一顾吧?这些事情,如果任其发展,那终会酿成大错。如果每个孩子都这样做,那10年以后的社会会是什么样子呢?20年以后呢?那与以前的封建社会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说,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要绝对的认真与负责,干一件事情,就不要满脑子的想着偷工减料,那样最后只有自食其果,悔之晚矣!
在读《朝花夕拾》的时候,紧紧的跟随作者,重新的回味着那黑暗旧社会的点点滴滴。我们要庆幸自己生活在新社会,生长在红旗下,所以我们更应该以我做起,抛下自己的种。种不良行为,共同建设我们的国家,让明天更加美好。
关于《朝花夕拾》读书笔记24
这几日一直在读鲁迅先生的书。试想先生的一身,有两位老师是先生敬重的,一位,是那三味书屋的主人,寿镜吾先生;另一位,则是远在东洋的藤野先生了。
今天读的这篇文章便是先生回忆自己在日本的恩师藤野严九郎而作的。《藤野先生》回忆作者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记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先生初到东京时,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在饱含中国人的耻辱的上野公园的樱花树下的身影,听到的是留学生们傍晚学跳舞的喧闹。这让先生甚为厌恶,也正是这样,他去了仙台,在那与藤野先生相识。藤野先生的衣着模糊,他为先生添改讲义,他就正解剖图,他关心解剖实习,他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在这一个个片断中,我看到了那个对学生要求严格的藤野先生,那个对鲁迅先生关爱有加,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那个对科学严谨求实的藤野先生。这样一位有着高贵人格的老师,鲁迅先生也在文章中言明:“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它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藤野先生》也同样记录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学医救国到文艺救国的转变,表达了鲁迅先生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先生留学日本之时,是“风雨如磐暗故园”之时,也是鲁迅个人处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时期。鲁迅先生说:“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强健,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我感受到的是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动、感激与怀念,即便当《藤野先生》的形象深入人心,却少有人记得他的名字——藤野严九郎。《藤野先生》,承载的是一段感人的师生情,一颗动人的爱国心。
关于《朝花夕拾》读书笔记25
鲁迅先生在我心目中无外乎是一副“横眉冷对、“冷厉严酷”的形象,他先进的思想,犀利的文笔,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被誉为“民族魂”。鲁迅先生的每一篇文章无不充满着对当时封建腐朽的社会的辛辣讽刺之味,尽管《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对自己儿时往事的追忆,其中也不乏夹杂着对很多“正义之士”讥讽之意。但是细细品读,又可以发现鲁迅先生与众不同的好玩一面。
在阅读《朝花夕拾》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文章都有着讽刺陈西滢和徐志摩等人的话,在我看来,先生更像是与这两位文坛同胞玩了起来。例如《猫·鼠·狗》中:“我是常不免于弄弄笔墨的,写了下来,印了出去,对于有些人似乎总是搔着痒处的时候少,碰着痛处的时候多。万一不慎,甚而至于得罪了名人或名教授,或者更甚而至于得罪了"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之流,可就危险已极。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大角色是"不好惹"的。”、“我想,如果能将这方法推广应用,我大概也总可望成为所谓"指导青年"的"前辈"的罢,但现下也还未决心实践,正在研究而且推敲。”短短几句话引用陈西滢和徐志摩的话,再加上鲁迅先生特有的幽默语气,就表现出了鲁迅先生直言不讳,敢说敢言的风格做派,讽刺了他人也自嘲了自己,又勾勒出先生的好玩一面,让人读起来有一种想笑却不知从何而笑的感觉。由此,我对鲁迅先生和陈西滢、徐志摩之间的`恩怨产生了浓厚兴趣。
原来,陈西滢与鲁迅先生曾进行过一场“笔上论战”。此论战以学生运动态度发端,特别是1925年发生的“女师大风潮”,在支持和反对学生运动方面,两人之间产生了重大分歧,因而引出了一场“笔墨官司”。除此之外,陈西滢也曾含沙射影的攻击鲁迅先生抄袭他人作品,在《致志摩》中认为鲁迅先生写的《中国小说史略》是根据日本人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的一部分写的。为了捍卫自己的人格和品德,鲁迅先生发表《不是信》辩驳使陈西滢哑口无言。这样看来,鲁迅先生在文中多次对这位和他针锋相对的进行“游戏”,也是情有可原的。至于徐志摩,只是在陈西滢和鲁迅先生之间的对抗中被波及到的一员而已,如果不是在种。种巧合之下,以鲁迅先生和徐志摩所处的环境和各自的人际交往来说,二人根本不可能会有交集。
尽管在《朝花夕拾》中对陈西滢和徐志摩的讽刺有很多,但这到底还是一本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其中也处处充满着温馨与自然。其中我最感兴趣的两篇就是《无常》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对于《无常》,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鲁迅先生描述他当时看戏剧看到的有无常出现的曲目,大意是阎罗王叫无常去勾魂,这要被勾魂的人死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给他看病的郎中本事不到家,原本可以救治好的病人硬生生被医死了。无常见这个可怜人的母亲哭的肝肠寸断,于心不忍,心软放了他还阳半刻。但阎罗王却将无常捆住打了四十个大板,“不过这惩罚,却给了我们的活无常以不可磨灭的冤苦的印象,一提起,就使他更加蹙紧双眉,捏定破芭蕉扇,脸向着地,鸭子浮水似的跳舞起来。”看来鲁迅先生对无常还是很关心的,对于无常冤苦形象的描述更有种苦中带笑的滑稽感。这位无常如此与众不同,他心善,有人情味,与这样美好的无常相比较而言,那些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正人君子”就显得虚伪而不堪入目,“人格”连“鬼格”都不如。也许无常的存在能给予鲁迅先生一些温暖安慰吧。
说完了《无常》就不能不说《朝花夕拾》中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读完这一篇最深的感受就是全篇都明显留存着鲁迅先生儿时的童真童趣,一个爬树摘果子捉虫子捕鸟逃课上课做小动作的顽劣儿童形象跃然纸上。特别是写到逃课的场景:“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写到读书也是饶有兴味:“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写到上课做小动作的更是让人感同身受:“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象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这样可爱又有趣的“小先生”哪能让人想到是由严肃甚至有些刻板的鲁迅先生描绘出来的呢?
读一本书,就是读一个人,通过《朝花夕拾》,我认识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内心还是充满欢乐甚至可爱的鲁迅先生。或许不只在《朝花夕拾》中,只要我们细心品味,在先生的其他文章中的细节处应该也能窥探出先生的玩乐内心。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11-26
《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12-14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01-14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05-15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06-26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08-05
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04-01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11-29
读书笔记朝花夕拾10-11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