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术教师读书笔记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美术读书笔记(通用10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美术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美术读书笔记 1
听说此书写得不错,值得去看一看。
《美术学科教育学》读书笔记。我当时听了不以为然,因为印象中诸如教科书之类大多枯燥乏味,难有激发人的读书欲,何况此书“貌不惊人”。学习归来,顺手把书往书架上一放,时间长了,也就渐渐淡忘了……
直到在备课查找资料时发现了这本《美术学科教育学》。所谓“用到书时方恨少”,因为需要,所以看得格外认真细致。先是整体刘览一遍,感觉挺好,再逐章逐节地看。慢慢地,我被吸引了。他以严谨的逻辑层次、准确的概念界定、融合时代性的教育观、艺术观,系统而又全面地阐述了美术学科教育学。无论是学科教育的本质、特点、功能、目的,还是学科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等,作者都一一展开探讨,逐层分析,层层深入。同时运用大量的实例图片,相关数据加以说明,做到图文并茂。使读者“观之有肉,食之有味”。
如果问:书中哪些地方让我印象比较深刻?我觉得对美术教育功能目的的阐述和美术教学方法的分析,感触是最深的。因为前者使我全面认识和了解了美术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树立起科学的教育观;后者使我明了灵活多变、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拿美术教育的功能目的来说,很多人对它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表层阶段。认为教学中只要落实美术知识的传递和技能技巧的传授便可,对其潜在的“附加值”往往忽视或者不善挖掘。常先生在书中特别强调指出:美术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是综合性的。它可以拓展学生的学识视野,丰富其知识领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人格优秀特征的个性发展。此外,美术教学应确立体现素质教育,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目标。任何单项价值取向的教育目标,都不符合现代教育观念,不能充分体现美术学科的教育价值。可见,美术教育的功能是多元化的,作为美术教师对自己执教的学科有一个系统正确的认识是多么重要!
“教有法又无定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向活动的体现。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比较注重教法的选择与设计,对学生的“学法”往往考虑得不多。通过阅读“教学方法”这一章节,加深了我对学生“学法”的'认识。比如演示法,对学生的学法要求如下:
1、按讲授思路注意观看演示;
2、模仿、记忆地看;
3、理解、审美地看;
4、观摩汲取地看。
简要的几句话,道出了“看”的契机,解决了授课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看、怎么样看的难题。可见,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是互为一体的。教师的教法必须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与学生的学法契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才能学有所得。
“美术学科教育的关键是美术老师”。在本书的最后,作者从业务文化素质、教师能力、心理品质三方面提出要求。呼唤所有从事美术教育的老师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到博采众长,“一专多能”。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我,成为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教育者。
美术读书笔记 2
什么是美术教育:我觉得书中较容易理解的含义是先生做的一个解释,美术学科教育是学校以美术为教学内容的学科教育实践活动,它不是纯粹的美术,而是融进基础教育性质与特点的”教育美术”具有美术与基础教育双重的本质,它由美术与教育两方面来决定其独特的性质。
什么是美术教育的功能与价值:美术教育的功能是指美术教育在与人及其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实践效用,也就是由其所引起的诸多变化和产生的各种效果.而美术教育的价值,则是在美术教育的功能的基础之上,还包括对作为客体的美术教育的功能的看法和评价.其功能与价值的区别在与,功能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而价值则往往指正面的且具有积极意义的。
什么是美术教育价值取向:指人们对美术教育功能的肯定、选择、凸显、强调。
对于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争论有很多。书中介绍到,从国内来看,以常锐伦和尹少淳的研究成果为代表。前者认为美术教育的功能主要有:传递美术文化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功能;促进人格优秀特质的个性发展的功能、社会舆论宣传的功能。对照我们的实际教学,美术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涉及到人类、动物、植物,交通工具、自然景观,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美术技法,发展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使之情操得到陶冶,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优秀特质的发展。
尹少淳则指出:教育的含义可以通过美术和教育两方面体现出来,根据对两者的倚重不同,我们可以相应地将美术教育分成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和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而我认为,我们现在所从事的美术教育则应更倚重于教育的目的,属于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以美术做为媒介让学生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包括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还包括非美术因素的能力,如言语的能力、合作的能力、交流的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能力等等。这也是有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年龄发展阶段的孩子,他们学习美术的目的并不是纯粹为了学习某项技法,了解某位画家。这样的意识也越来越为家长和老师们所接受,评价的标准也不再以“画得象不象”、“涂得好不好”等为标准,更为关注的是孩子画面所传达的意义是否能表达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孩子时候在创作的过程中是否享受到乐趣,体验到成功,是否发展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等,由关注的作品本身转变成关心人的身心发展。所以在我们的美术新课标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与技能”同等地被列为教学目标。
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统筹着美术教育的全过程,是指导美术教育实践的一个基本前提与重要依据。因此把握好其价值取向的方向,对我们的美术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美术读书笔记 3
17—18世纪的欧洲美术是美术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它上承文艺复兴,下启欧洲的19世纪。17世纪的巴洛克艺术影响了后来的罗可可艺术,影响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印象主义以至20世纪的野兽派和表现派 ;17世纪的学院派古典主义影响了后来的新古典主义和立体派美术等;17世纪的现实主义艺术倾向,对后来的18世纪市民艺术、19世纪的现实主义也都有着明显的影响。
17世纪的美术是多元化的,即各种风格流派并存,并互有影响。在这本书中把17世纪的欧洲国家分为三种类型,而在这三种类型的国家中基本流行着三种艺术风格。第一种是天主教势力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在这些国家,受到宗教势力支持的巴洛克风格占上风;第二种类型是君主专制和王权至上的国家,如法国,在这里占上风的是古典主义艺术风格;第三种类型是以商人和市民为主的国家,如荷兰,在这里,封建王权、教会均不占主要地位,流行的是现实主义的市民艺术和卡拉瓦乔主义。
在上述三种类型的国家里,都流行着不同程度的卡拉瓦乔主义。卡拉瓦乔主义就是17世纪的现实主义,是一种倾向和思潮,曾在欧洲各国获得普遍承认和流行。它具有鲜明的 时代气息和民族、民主思想的.特色,带有质朴的非官方的特征。卡拉瓦乔主义在17世纪的欧洲影响颇大,只有充分地承认它的存在,才能全面理解17世纪的艺术和17世纪艺术领域的对立和斗争。
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17世纪的欧洲美术首先是出现了许多新的民族画派,强调打破和谐,主张真实的自然美。卡拉瓦乔的艺术就是这样。同时,17世纪美术作品中的人物多具有鲜明的社会特色和时代风貌。有时带有明显的社会批判色彩,这和17世纪动荡不安 电动势带有关。进入17世纪,美术作品中的宗教气息更加淡薄。在这一时期,艺术家的队伍开始两极分化,有的成为教会或宫廷的座上客;有的走向基层变为平民,甚至成为贫民窟的破产者,不可避免地促成了艺术思想上的对立,加剧了流派之间的斗争。17世纪美术的体裁和题材大大地丰富和扩大了。17世纪艺术家由于重视观察自然,加深了对描绘形象的研究,更加丰富了艺术的表现手段,特别是对光的运用。
总之,17世纪各派杰出的艺术家都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各有千秋。卡拉瓦乔主义艺术、巴洛克艺术和古典主义艺术构成了17世纪艺术发展的主要内容,但是,这三个流派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既有区别,也有相互交流与影响。正是由于这种关系,才造成了17世纪欧洲艺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美术读书笔记 4
每次不管是参与组的活动还是开展本班的美术活动,都深感自己美术专业理论的不足,对所教不同年级年龄阶段的儿童美术发展水平了解不够。特别是应该如何评价孩子的作品,本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的画应该呈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一直是我想努力学习了解的方向。《少儿美术》就成了我时常查阅的参考书籍。
今天看了李力加老师点评“全国第四届少儿美术杯年度展评”获奖作品一文中的幼儿作品和老师的评语感受颇深。其中作品《大扫除》是一个四岁小朋友的画:一个小朋友拿着一个扫帚,占了画面的一角,一个穿着斜纹色彩衣服、披散着头发的女孩占了画面的一大半,其中最枪眼的就是那一根根披散着、四处散开的头发。李力加老师的点评是:小朋友依据自己的认知,在作品中画出了自己的感受。其中,对于头发的表现尤为精彩,披散下来的头发,是她的一种心理感觉,这是建立在个人视觉体验基础上的表达。
儿童时期的象征表现,并不是对物象形态的完全描摹,而是大胆画出个人心中的感觉。看似不合理的头发形态,几乎夸张的占据了画面的三分之一面积,人物整体形态反而显得很小。这是儿童有自由性的表达向主动性的表现过渡之中必须要经历的过程,也是美术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儿童美术学习时期。
我想,我们为孩子们设计和组织美术活动时,首先要对自己班上孩子们的这个年龄阶段的美术表现能力和表现特征有个很充足的了解,能正确评价孩子的作品,还要善于从孩子们的作品中去发现孩子们心底的一些想法和秘密。相信坚持组织好每个美术活动,孩子们表现出来的东西才会真正是他们自己的,是让我们惊叹的,更是会让所有的人都能被打动的!
美术读书笔记 5
美术欣赏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儿童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而且对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有幸在暑假中读到了屠美如老师撰写的《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这本书,通过阅读,使我深刻感受到:
在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接触到不同历史年代和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审美欣赏的材料,也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了解历史事件、社会生活、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人类复杂情感的材料。它有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帮助儿童积累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
通过欣赏,儿童不仅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而且加深了对原始人和原始社会生活的了解。
二、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艺术欣赏是艺术作品本身、艺术家的生活和社会背景等与欣赏者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情绪情感等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艺术欣赏过程实际上是欣赏者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艺术作品就象一台发动机,它把欣赏者潜在的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而欣赏者则动员自身所有知识经验和个性情感来进行创造,使艺术欣赏对象带上独特的个性和创造色彩。如西班牙著名画家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是一幅富有想象的抽象作品,儿童在欣赏时创造习惯地表述了自己对这幅作品的理解。有的孩子说:“这幅画说的是沙滩上有个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看到一只小鸟叽叽喳喳叫,就投了一颗石子。”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自己设计和创作“变形的脸”,他们对脸庞、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头发等进行了夸张和变形,变成了正方形、月牙形、五角星形、螺旋形、爱心、水滴、花、火箭、葫芦、蝴蝶、字母和各种水果的形状,有的还把五官移位或改变其距离。这种变形、挂帐联系充分调动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三、有利于培养儿童语言表达能力。
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需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它包括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对话,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等几个方面。无论是哪种对话,都要借助语言这一中介来实现。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儿童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希望将其表述出来。通过这种发自内心的、言之有物的表达,儿童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这种发展不仅表现在表述的流畅、长句子的经常出现、各种词语特别是与情绪情感有关的'词语的大量运用上,还表现在儿童乐于表达,并能自然地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活动和日常交往之中。
四、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
儿童在感受力、领悟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良好发展,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归根结底是由艺术的无错特点以及它给儿童提供的巨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所带来的。
美术读书笔记 6
中国绘画肇始于原始社会,至少有6000年以上的历史。原始社会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改造了自然,同时也改造了人本身。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古代祖先已由早期智人发展为晚期智人。生产劳动和工具的制造,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既能进行物质生产,又能相对独立地进行精神生产,这就为绘画的萌始准备了条件。在距今 3万年左右的山西省朔县峙峪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一件刻着似为羚羊、飞鸟和猎人等图像的兽骨片,猎人以此寄寓猎获野兽的意想和愿望。
这种刻有仿生图像作品的出现,为绘画的产生揭开了序幕。 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有秩序的定居生活中,不断地总结和积累经验,从而掌握了制陶技术,并且在陶器制作和图案装饰的过程中,提高和丰富了艺术造型的.能力。由于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先在陶坯上彩绘花纹后再烧制而成的彩陶。分布在渭水、泾水流域一带的老官台文化(距今约7000~8000年间)已有绘着简单纹样的彩陶。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彩陶。老官台文化彩陶的彩绘颜色有以氧化铁为主要成分的红色和高岭土为主要成分的白色。在距今6000多年的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半坡类型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紫、红两种彩色颜料锭。老官台文化彩陶上的红色宽带纹用宽笔绘成,而几何图案和符号则用细笔绘成。由于人们进一步掌握了颜料、笔等绘画工具,使绘画的兴起具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中国原始社会绘画的发展有自己的特点,这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有关。中华民族是由各区域的不同部族融合而成的,因此随着各族的不断交融,绘画表现的社会内容愈来愈丰富,除去写实的表现方法外,还有运用想象的表现方法。从这特点来说,对以后中国绘画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美术读书笔记 7
大家都知道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我们美术教育也不例外。它不仅仅停留在过去的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加入了很多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的新知识。通过平时的教学工作以及课外学习探索、实践与反思,我说说我自己一些心得体会。
一、让学生有正确的学习动机,明白为什么要上美术课,增强理性认识。
学习的过程,第一层是学习动机,第二层是学习兴趣,再向上依次是爱好、习惯、对事物价值的判断,最后一层是世界观。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就不会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更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中学生比小学生更具有理性思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因势利导,把美术与世界发展、个体发展、历史发展、科学发展等的关系进行分析,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要告诉学生,学习美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虚心和耐心;美无处不在,要随时随地注意感受和分析,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二、以教材为根本,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程。
中学美术教材以欣赏课为主,学生实践课较少,这在一些基础教育较弱的地区实施起来要困难一些,因为有些农村小学、初中没有开设美术课或没有开足美术课,即使开了美术课的学校课也上得很敷衍,这使很多学生没有美术基础。没有作画体验,进行欣赏就有一定难度。所以我认为有必要从实际出发,安排一些实践课,如静物写生、风景写生、人物头像写生、人物速写、简笔画及创意课等,让学生体会空间、平面、用笔、用色、观察、创意等,这样有了体验再来进行高层次的欣赏,学生感受要深刻一些、轻松一些,也会感兴趣一些,教学效果也好一些。
三、使学生的思维活跃。
学生思维的活跃就是课改后教师观念转变、教学方法更新、师生关系融洽的结晶。传统美术教学多是围绕“欣赏画”或“比着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以最终大家都一样为结果;美术教学的真正意义基本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仅有的一点灵感也逐渐在“比着画”中消失。当然,临摹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必须的,但在小学阶段,即使临了也要以能临出独特的个性为佳。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开发,是新课程改革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四、要树立创新意识,开拓广阔的课堂教学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美术是用来表现丰富的生活、情感、事物的一种手法。事物、情感是时时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也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学的根本任务。通过美术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给教师的课堂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在传承古今文化的同时也有了时代的产物。这对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的发展是有独特的作用的。
五、课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艺术素质
新的《艺术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在以前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儿童美术教学中的.教育对象——人,作为一种“生态现象”和人生的一个“生命阶段”独立存在的意义。我认为,小学美术并非仅仅是纯粹意义上一幅图画的完成,而是从内心深处一种似乎原始的艺术表现,它的稚拙、天真和烂漫是我们成年人所无法理解的。有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不教而教”的隐性教育方式, “美术教师只不过是材料的供应者和鼓励者”。我认为:“不教而教”中的“不教”,就是你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他。“教”就是要启发他、引导他,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
总而言之,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立更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与学的美术实践方式,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各种课型的美术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更大地提高,在美术教学中能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美术读书笔记 8
本学期我研读了《小学美术教师专业能力必修》一书,读后感触颇多,尤其是在美术教学方面,深刻认识到了一些问题。
孩子学习绘画最初就是从画第一笔线条开始的,线条可以画出一切,表现一切,而且小孩子的线条最具表现力,最有创造力,他们的线条不受美术学习原则的束缚,没有经过规范的学习,这样的才是最真的,但并不是说他们的线条就是最美的。孩子的线条从手中来,从心中来,从他们纯真的思维中来。
学生脑中固有的形其实是很难改变的,他们在幼儿时期学过的画法,大多是教师、家长所教授,或是从书中看来的,他们并没有真正的、实地的去看过和观察过,比如一些动物,他们只是在书中或电视上见过,甚至他们都没见过真正的鸡鸭鹅等家禽,因为动物园里没有。他们画的只是他们看到的、学到的“形”。让孩子们多看大师的作品,可以让他们认识到艺术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突破外轮廓的局限。多安排写生课,让孩子们去画那些自己亲眼所见的物象,真正的体验“形”的概念
不知其他教师有没有同样的想法:在刚开始当老师,或者是每个学期刚开学的一阵子,都会制定计划,认真备课,想方设法地进行精彩的教学设计,让课堂内容生动有趣,让自己的状态达到最佳,目的是吸引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听话。当然,效果是明显的,前几课师生配合默契、课堂纪律良好,但过一段时间,由于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习惯,学习疲倦,教师的各类业务逐渐增多,比如教科研工作、各类论文比赛、各级绘画活动和比赛的展开、学校活动的增加,都让教师把更多的时间转移到此,对上课也就不那么上心,再加上学生的不配合,美术课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玩乐课”。所以,学生是很容易厌倦教师的同一种上课模式的,教师要多花时间在教学设计上,尽量每一节课都展示不同的自己,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保持下去。
我发现了自己课堂上的一些语言的问题:讲话太多,不能让学生主动思考。由于我一直从事低年级美术教学,我深深的感觉到:一二年级的学生自我约束力差,课堂纪律和学习意识较薄弱,最容易在音、体、美等“副课”上讲话,不遵守纪律,于是我不时的提醒他们,或整顿课堂纪律,便养成了一种“唠叨”、“多嘴”的毛病,平时发现不了,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才觉得这样是不对的,美术课应该给学生相对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教师的语言应该为这种课堂服务也。
回顾自己的美术课堂,总是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孩子们不配合、不听讲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自己没有真正投入到课堂中去,没有进行积极充分的准备。实物进课堂、课堂进场馆,课外、校外课堂都是很能丰富课堂的方法,但这种方法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并不能真正应用到普通的课堂上,也只能在一些优质课、研讨课、公开课上使用。我们平时使用最多的就是多媒体和网络,正如书中所说,这也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一些东西是需要学生亲自体验,亲眼见到才能有所感受,有所启发的。读书之后,我深有体会,我也要在以后的课堂中,做到尽可能的让实物进课堂、课堂进场馆。
美术读书笔记 9
看过很多国内教育名家的专着,假期特别找了一本外国的教育书籍《德国美术教育》,书中介绍了在德国文化大背景中,德国的艺术教育既保留了本民族思辩性、有序性的特点,又吸收了宽容性、多元性等优点,形成了具有相当伸缩力的教学模式。从我们的美术教育的角度看德国的艺术教育,它具有很强的个性,深受启发:
一、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以启迪孩子的智慧。
在德国,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外,还得用2—3年的时间来专修教育理论,通过教学实践才能确定。这样决定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完成具有相当伸缩性的艺术教育成为可能。在小学,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面对刚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孩子,学校对一、二年级实行包班,教师明确所教学科的教学大纲和内容,不设日课表(但应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向一个学科内容为一课时过渡),教师所教内容可随机应变,如:课堂内突然出现了美丽的蝴蝶,孩子的注意力自然随蝴蝶而转,这时教师的教学内容随蝴蝶而变,让学生观察蝴蝶飞的动态、形状,介绍有关蝴蝶的种类、习性等常识,然后要用语言来描绘蝴蝶;用彩色笔画蝴蝶。把常识、语文、美术等课结合起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儿我体会到学科的横向联系,教学的灵活性,颇像我们的综合实践课,但在国内似乎缺少一个过渡的阶段,让教师从一个循规蹈矩的状态突然转变到一个随心所欲的状态,结果必然是混乱失败的。
二、重视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给孩子以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孩子独立地用不同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应首先注意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以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的。关于发散性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基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指的是重新组织观念,而产生新的结果,并且在面对一个对象时,做出各种选择的假设。”在德国艺术教学大纲中从小学到中学始终强调创造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着重研究创造的行为过程。与自己的教学相比,我似乎更注重学生的作业效果,在以后的课堂上应该找到更好方法,既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又能有好的作品出现。
三、师生之间提倡“帮助我,让我自己来做”,淡化教师的权威性,使教师由权威变为顾问,创造平等对话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启发学生如何感受和发现,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本身美的潜在性,尊重学生对人和物的不同感受及表现。从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根据不同对象具有多样选择的可能性。这一点与我们的教学观念不谋而合,淡化教师的权威性,与学生做朋友,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发现美,表现美。
四、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愉快中获得新的知识。
对于色彩的基本知识,在德国的美术教学中表现为有序而轻松,色彩以心爱的事物为对象来认识;色环通过色板的游戏找色彩之间的关系;色调的联系通过一些故事描述等方法来出现。如:“一座房间夜里着火了”,(既形成色调,又认识暗与亮的关系);“公主希望城市变成红色”;“绿色宫殿里的红色巫师”等。表现有兴趣的内容促成知识掌握,不至于太理论化。
组织参观当地的一些博物馆和参加一些传统节日,结合这些活动来表现印象最深、最喜欢的事。如参观汽车博物馆,画出不同时期汽车的风格;汽车比赛的场景;星期天的登山活动;为狂欢节制作脸谱等。这些对学生来说,有生活体验,丰富了知识,又能生动地在画面中体现。
这些灵活有趣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而让学生死记硬背,甚至加以考试,还要在他们人生第一次重大事件中记录上一笔,不是学生没兴趣不爱学,是我们硬把学生踢出了艺术的大门,不是老师们教不好,而是我们赤足站在烧得火红的石头上,只有快步奔跑保命,无力顾及其它。
除以上四大方面以外,德国艺术教育同时强调艺术教育的学科性,体系框架十分清晰,学科色彩很浓等等。总之,艺术教育始终是围绕最高教育目标,学生不仅是学会画画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创造力、审美力、动手能力及个性的发展。努力使艺术教育与工业发展和科技发展相适应,把美术造型观念和能力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与一切领域的活动相联系。德国对艺术教育的理解及其观念,对我们的艺术教育深受启发,值得我们借鉴。
美术读书笔记 10
约翰·赫斯特的这本《极简欧洲史》是我读过的第一本教科书以外的西方历史读物。因为本人的历史知识积累比较少,书中有些历史事实还需要借助互联网搜索引擎。但读完了这本书之后,确实增加了自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也让我对西方的历史产生了兴趣。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希望可以在今后的日子里多读历史,增加自己的文化积累和修养。
这本书是本公认的好书,极简却不简单。作者主要通过三大元素——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日耳曼蛮族之间的关系和发展来引出整个古代、近代欧洲史。前部分概述了这样的关系和发展,后部分通过几个主题来展现特定时期的历史风貌。这三大元素的三次连接分别是:罗马帝国变成基督教的天下;教会变成罗马人的教会;基督教会将希腊和罗马的知识成就保存下来。这三点基本算是构成近代欧洲的起源。后面的六章分别涉及到争战、启蒙、政体、神权与皇权、语言和民生。从时间维度看,作者将欧洲史划分包括古典时期、中世纪和近代。古典时期从公元元年到476年日耳曼人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中世纪从476年到1400年。虽然书名叫做《极简欧洲史》,这本书却脉络清晰的将欧洲史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剖析和讲解。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为什么西方的历史进程和中国的历史发展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直到读到书的最后结语部分,有句话我想是对这个问题的一个解答。“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属于国王,这是欧洲自由和繁荣的基石”。针对这句话,我也在网络上寻找了一些更具体的中西方历史文化的对比,我的答案是正是西方这种权利的制衡成就了现代的西方文明。欧洲虽然跟东方国家一样有王国专制的朝代更替,但东方国家是将所有权利收归于皇帝一人独裁,并且重农抑商,重视农业经济的自给自足,抑制商人发展的繁荣。而欧洲国家不仅有国王,还有宗教里面的教皇,王权与神权之间互相牵制。而且当时的欧洲继承了古希腊的民主概念,对于财产所有权和私有制非常重视,所以拥有财产所有权的商人地位并不低,商人可以以财富为筹码去决定整个国家的统治者。这样也引发了各种思想变革浪潮在欧洲蓬勃产生,而在东方国家,诸如中国“焚书坑儒”、“八股文””等,从源头上就遏止了思想火花的绽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到两百年也被“独尊儒术”所替代。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四大发明在中国,但经济的繁荣,科技的革新却发生在欧洲,因为那里有滋润各种思想的土壤。
第二个困惑就是宗教为何在西方文明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中国似乎并非如此。我们从书中可以看到中世纪的各种热潮争议都没有离开过“宗教”这个话题,从古典时期的宗教是上帝拯救人间的桥梁,到后面怀疑宗教是否是迷信,是否是属于私人思想领域的权利。于此种种,而在古老的东方,据我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没有一种宗教可以像西方的基督教一样在社会和文明的变革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个困惑,我同样查阅了相关资料。任孟山老师在对《中国社会中的宗教》这本书的书评中写道,“在欧洲、印度和中国这世界三大文明体系中,惟有中国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最为模糊。与欧洲国家不同,在中国历史上的多数时间里,没有强大的、高度组织性的宗教,也没有教会与国家之间长期无休止的斗争。”另一方面,“在西方社会的组织架构中,基督教有着正式的组织性体系,独立于世俗社会之外,而且拥有非常明显的结构性地位,甚至可以和主权国家分庭抗礼,中国则不是。中国是一种分散性宗教,其神学、仪式、组织与世俗制度和社会秩序等方面的观念与机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对于这个问题,让我想到基督教信奉的.是唯一的神,人们所有精神的需要都向惟一真神祈祷。但是中国人是为不同的目的向不同的神明祈祷。直到现在依然如此:做生意想发财的时候敬财神,想要孩子的时候拜观音,不想挨饿的时候敬灶神,祈求下雨的时候敬龙王。正是这种宗教的分散性导致没有一种权利可以和君权相制衡,也就无法在社会文明的进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第三点我个人非常喜欢和向往西方集理性、科学和浪漫、信仰于一身的文化。从这本书中我也找到了西方为什么能形成这种文化的答案。赫斯特在书中写道,“其他的文明只有单一传统,不是这种具有三重元素的大拼盘,欧洲在道德和智识生活上一直受到煎熬、困扰和瓦解。欧洲的血统来自一种非常混杂的渊源,没有一个可以称为‘家’的地方。”我觉得就是这种矛盾形成了欧洲文化的魅力。法国启蒙运动宣扬理性、科学,而以德国尤烈的浪漫主义运动崇尚感受、情绪以及所有强烈的情感。这点让我想到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崇尚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却越来越失去本国的文化和信仰。怎样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文明更好的结合,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美术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美术教师读书笔记(通用20篇)09-16
网络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12-16
小学美术教案:电脑美术09-01
行政法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12-16
中班美术教案美术中班教案01-07
大班美术教案大班美术教案02-17
美术组工作总结-美术总结07-19
《美术》教案02-18
美术的评语10-05
美术的评语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