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喧嚣的孤独》读书笔记

时间:2022-06-15 15:53:58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书笔记(通用9篇)

  导语:《过于喧嚣的孤独》作者是赫拉巴尔 。小说诗意地叙述了一个在废纸回收站工作三十五年的打包工汉嘉,他把珍贵的图书从废纸堆中捡出来,藏在家里,抱在胸口……下面是小编为您准备的《过于喧嚣的孤独》读书笔记,供您参阅。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书笔记(通用9篇)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书笔记 篇1

  阅读由兴趣变为一种习惯的时候,我总不愿意去挑拣其中的“最”,因为越来越清晰的认知到读书是多么一件私我之事。我们或许可以试图在人群里凭借微弱的书之气息寻找到某些同盟,然后沉溺于杯盏交欢里的畅谈,但是那些交集是如此的短暂和局限,于是,我更渴慕用文字去致敬文字。

  如果阅读不止息,与心仪之书的邂逅总会不期而遇。我喜欢那种彼时彼刻的随性,而回顾往往意味着必需条理分明的划分出其中的“最”,就如此时,当我要在过去一段时期的阅读中只挑选一本书来说说的话,无疑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有太多的难于取舍。

  不过,在我尝试去思索阅读本身的意义时,我还是想到了这样一本书,一本我曾经错过,而今相遇,终将难忘的作品,它就是捷克作家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

  当与中国暌违多年的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授权版在2011年5月30日正式出版时,似乎也重新唤回了大众对“孤独”的记忆。如果说在马尔克斯庞大魔幻的笔触下揭示出的是全人类的“孤独”命运,那么赫拉巴尔笔下的“孤独”似乎只与个体有关,且他自己在谈到这部酝酿二十年,三易其稿的小说时也说:“我为它而活着,并为写它推迟了我的死亡”。

  可是几乎每一个热爱书,痴迷于阅读的人在与《过于喧嚣的孤独》相识时,都分明被作者炽热的文字灼烧着,但又深陷于小说主人公,一个在废纸回收站工作了三十五年的打包工汉嘉那浓密又碎裂的呓语里——“三十五年了,我置身在废纸堆中,这是我的Love story。”

  “因为我有幸孤身独处,虽然我从来并不孤独,我只是独自一人而已,独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之中,因为我有点狂妄,是无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而无限和永恒也许就喜欢我这样的人。”这是阅读带来的孤独,也是值得享受的孤独,在书本间跃动的文字从不曾安宁,可是读书本身却是孤独的,是只有一个人可以享有的那种过于喧嚣的孤独。

  “我读书的时候,实际上不是读,而是把美丽的词句含在嘴里,嘬糖果似的嘬着,品烈酒似的一小口一小口地呷着,直到那词句像酒精一样溶解在我的身体里,不仅渗透到我的大脑和心灵,而且在我的血管中奔腾,冲击到我每根血管的末梢。”阅读让有形进入了无形,当文字流进身体的时候,它变成了思想和情感的宿主,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到对书籍痴狂的人,才会懂得这份“不是读”的妙曼。

  “通过阅读,我从书本中认识到天道不仁慈,一个有头脑的人因而也不仁慈,并非他不想仁慈,而是这样做违背常情。”“书教会了我领略破坏的乐趣……”“我的心里有一盏小小的羯摩灯,每天我把思想的油注入这盏灯,是我劳动时不由自主地从书籍中读到的思想。”阅读是可以上瘾的,它能让我们在广阔无垠的宇宙里看到自己的渺小,它可以冲破时空的阻隔带思想进入无疆之土,阅读里的美好,只有习惯于阅读的人才能深切的体会。

  “这台巨型机将是对所有小压力机的致命打击,我突然明白了,我看到的这一切意味着我这个行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于是我知道以往那个时代确实结束了。”当汉嘉的独白渐进尾声时,他不得不面对科技进步对他工作的致命一击,这更意味着他或许将要离开他深爱的那些“废纸”,于是他试图把自己与心爱之书一起打包到机槽里,完成最后一次操作。

  正如赫拉巴尔自己所言,汉嘉的遭遇预示着一个时代的断裂,这是社会性的大课题,它不只属于彼时的捷克,曾经、现在或者未来,任何国家都逃不过。不过,我还是想回到阅读本身,当下,传统阅读不也正面临着电子阅读的冲击吗?很多人不能理解我们这些热爱纸质图书的人的顽固,可是如果你读了赫拉巴尔,你理解他笔下的汉嘉,就会真正懂得我们对于阅读、对于纸质图书的执著。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书笔记 篇2

  实在没有比这个题目更好的题目了。我想,当赫拉巴尔写下它的时候,他的小说几近成功,太空里的黑洞已然生成正张开大口等待它的猎物——无辜而懵懂的读者的到来。读完这本书,读了两遍,几番思量仍然不太明白这个题目的意思,只是觉得它好。一个铺天盖地的天罗地网。

  第一遍读完,还是在夏天的泳池边上。跳下水去,皮肤抵着池底就像汉嘉躺在压力机槽子里等待死亡的来临,在窒息将至之前我做出了一个异乎寻常的决定——再读一遍,把那些初读时像金星一般闪烁在脑壳外的字符一网打尽。读完第二遍,已过中秋。大惊失色,原来这本一百多页的书整整消耗了我两个月的精力,然而它消耗了赫拉巴尔的一生,他说:我为《过于喧嚣的孤独》而活着,并为它而推迟了死亡。

  不记得上一次为一本小说这么绞尽脑汁是什么时候了,赫拉巴尔的第一句话就把猝不及防的我拽进了时光倒流的黑白纪录片:三十五年了,我置身在废纸堆中,这是我的Love story。三十五年来我用压力机处理废纸和书籍,三十五年中,我的身上蹭满了文字,俨然成了一本百科辞典……第一遍读完,我说,这是一部传记。一个卑微的人,但是热爱智慧的人的传记。一个为了亲近书而做了一辈子废品收购站的打包工叫做汉嘉的人的传记。一个高贵的人的传记。之所以称他为高贵的人,是借书中出现的黑格尔的话:高贵的人不一定是贵族,罪犯不一定是凶手。第一遍读完,掩上书页我有深深的悲哀,原来智慧并不能拯救人类,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碾碎的原来不只是腐朽还有人类最值得珍惜的文明,我们一如既然地奔向毁灭。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时时在想什么样的文字是可以传世的,称得上好的文字。是诗性的,如《红楼梦》。是神性的,如《圣经》。是哲性的?有限的故事是无穷的可以延伸的隐喻。小说里有一个意象牢牢地抓住我,那就是一堆大粪。这堆大粪出现了三次,成为了汉嘉人生无法逾越的障碍,它滑稽地毁掉了汉嘉的爱情。这堆大粪第一次出现是在汉嘉向曼倩卡表白爱情的乡村舞会上,听完汉嘉的表白曼倩卡一激动去了野外的厕所小便,回来的时候长辨子上浸满了大粪,随着舞蹈四处飞溅,成为人们的笑柄。耻辱让曼倩卡迁居他乡,他俩再一次相见已经是五年后。再续前缘的两人兴致勃勃地去山区滑雪。此刻那堆大粪又出现了,曼倩卡在阳光下从高山上滑下来,汉嘉躺在旅馆的平台上饮着酒动情地注视着她,她转进小树林,停留了一阵又美丽动人地滑进人们的视野,只是滑雪板后面驮着一堆屎。在平台上晒太阳的游客的众目睽睽之下,他们的爱情再一次被大粪击倒。文中第三次出现的大粪在现实生活中似乎是在前两次之前,“年轻的时候,我也曾对自己怀有美好的希望,有一个时期,我想我应该打扮得漂亮些……”汉嘉穿着时髦的凉鞋和一双紫色袜子,带着一束花去约会的路上,却一脚踏进一堆狗屎。小人物的人生就是这样?世事无常不可把握?幸福似乎就在眼前其实却越来越远。

  第二次读完书,我发觉当拉开时空距离打量汉嘉庸常的人生却是一部平凡的传奇。传奇的妈妈,喜欢甘蓝的妈妈,骨灰撒进甘蓝地里,家人吃了。传奇的舅舅,死后化作一滩淤泥,却是死在最喜爱的火车信号塔下。传奇的工作,传奇的爱情……难道平凡而传奇的人生不是幸福的?多少人临死前回忆往事,只是一片空白。

  小说里隐喻无处不在。布拉格地下水道里激烈战争的灰鼠集团,“当我尖起耳朵仔细谛听时,我便非常清楚地听到了水声之外还有交战老鼠的尖叫声,牙齿咬进肉里,哀叫、欢呼、鼠体扭在一起的厮杀声,这些声音来自难以确定的远方,但我知道无论在哪个郊区,我只要掀开铁盖或铁格子下到井底,到处到处都在进行着一场老鼠的最后战争,看起来像煞是最后战争,它将以一片欢呼告终,然而一旦找到什么论据,一切便将从头开始。”这就是人类的宿命吧,永远的争斗直至灭亡。当然最美的还是汉嘉和吉普赛小姑娘的爱情。两人一起放风筝,“我不禁浑身一阵哆嗦,突然间我觉得那风筝就是上帝,我是圣子,那绳子是使人得以同上帝沟通、得以同上帝对话的圣灵。”这一刹那便是永恒。

  泡一杯速溶咖啡,格子后面的同事说好香。我没有转过头去,转过去也看不见同事的脸,只能瞧见那坨冒出隔板半个身子的纸巾。我们的办公室是长方形的,用不明成分的化纤板隔成许多小格子,每天我就缩在自己的格子里台面上堆着学生的作业本和我的书。于是想起赫拉巴尔在小说里的一句话:我最喜欢去的地下室是暖气房,那儿有一些人受过高等教育,他们让工作紧紧拴在那里,犹如家犬拴在自己的窝里。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书笔记 篇3

  人生到底该选择何种生活方式?我不知道别人是否会思考这个问题,但我总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找不到那种感觉。或者,另一种说法,我总是不安分,总是不满足现在,总是不安定,总想体验不同的生活。

  从大的方面来讲,人的一生总是孤独的。当你一个人静静地时,想一想宇宙的宏大,想一想时光的深邃,人的一生不过是时光长河中一个无意义的水花,你不知道别人在想些什么,也无法确切地表达思想,你与世界之间隔着一层天然无形的隔膜,一种距离,无法逾越、无法度量,这正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一生所要表达的主题。

  人在这尘世短短几十年的一场逆旅,是否需要做些什么,留下些什么,让自己感受到存在的意义,就像我们小时候用小刀刻在树上“某某到此一游”,以为时光就会把我们记住。

  书中老汉嘉通过在废纸堆中与历代先贤对话,达到一种平静,一种内心的圆满,一种存在的意义,何尝不是同一种方式。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信息垃圾充斥,然而,人,天然有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宗教追求,需要过一种精神生活,我想这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如何在这尘世的喧嚣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并确信能在这喧嚣的尘世中找到,这正本书要表达的。

  而孤独就是一种诗意,也是一种宁静。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书笔记 篇4

  更多的是一种压抑,一句话一直在重复,三十五年来,我用压力机处理废纸和书籍。

  以第一人称续写,写了打包工,在废纸回收站工作了三十五年。三十五年,比起别人看见的黑暗,肮脏,劳累,他感觉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充足,满意。尽管,每次废纸堆满院落,主任的嚎叫,他只是慢慢地,把整个事情当做一个神圣而虔诚的事情去做。每一份打包都会有自己的小心思,会有复制品的包装纸,会有一本很好的书夹在里面。会去挑出自己最喜欢的书,作为自己的福利,作为一直以来精神上的富有。会拿出自己最喜欢的书,细细的阅读,不忍心毁坏,就只是收藏,尽管那些书籍随时可能倒塌,永远摇摇欲坠。他会因为这样一个地方经历自己的一生,或者说,他的一生,就已经全是这里了。老式的打包机,两个按钮,就是他的一切,他会想到有时会被铲进去的小老鼠,也会偶尔去倾听两个老鼠团体打斗的声音,生活在别处,他所期待的世界,在书中的芸芸众生。

  后面的转机可能就是一种参观,巨型机器的参观,他也是第一次知道真的就是毫无感情的流水化作业,没有人去在意那样一本书的惨叫,也没有人会在意书籍的声音。就只是去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工作之后,去享受自己的人生。没有人会像他一样,会频繁的加班,会频繁地牺牲掉自己的节假日,就因为自己所找寻的那种快乐。他们好像去过狠毒地方,好像到过很多的城市。可是大概,没有人会比他更了解很多地方的故事,没有人会比他更了解到一些城市的魅力,就只是在街边走一走,就已经足够的幸福了。他们不用在那样一个肮脏的地方工作,穿着干净整洁的工作服,喝着牛奶,是他所理解不了的奢侈与光明。这不是属于他的生活,不是属于他的时代,尽管时代终会过去。会因为工作效率把他辞退,就像他当时参观的那样,就只是工作,只是流水化的作业,只是打包,只是麻木。他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也从来不可能去忍受没有了这份工作的生活。他决定,就像一本书被压缩的过程,他为自己选择了这样的结局。

  这样的一个结尾,没有人知道,三十五年,他曾一直在这里工作,为了这份工作,付出了他的经历与本应该有的生活。他站在那堆书之中,看似比所有人都穷困,可是他比所有人都富有,他有自己想要去探寻的世界,有自己所感兴趣的方面。只是没有人能够理解,没有人能够分享。就好像是在喧嚣人群中的独自静默,就好像是别人无法理解的,万家灯火间的孤独。

  他离开了,很幸福,很满足。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书笔记 篇5

  本书是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酝酿二十年,三易其稿。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为它而活着,并为写它推迟了我的死亡”。小说诗意地叙述了一个在废纸回收站工作三十五年的打包工汉嘉,他把珍贵的图书从废纸堆中捡出来,藏在家里,抱在胸口。他狂饮啤酒,“嘬糖果似的嘬着”那些“美丽的词句”。这是一个忧伤的故事,爱情的忧伤,文化的忧伤。汉嘉最终将自己打进了废纸包,他乘着那些书籍飞升天堂。

  汉嘉或许真是孤独的在废纸堆里从事他日常赖以维生的工作,却不断在各种知识领域中来回穿梭,而享受了孤独中交战不已的喃喃絮语,总觉得「过于喧嚣」是真好的形容,汉嘉所享有的不就是这些?而那个享受下午茶丰饶滋味的我所观看彷若无声电影的画面,却是另一种极端。后来我竟随手拿出背包里的《过于喧嚣的孤独》恣意的读了起来。妻后来端来了份口味清淡的小火锅当成是我们所共享下午茶的最后一道美食,身旁那一桌情侣早已离开,留下半桌端来却只吃了几口的菜肴,离开的时候似乎也没有感觉到不安,仍兀自沉浸在他们自以为是的浪漫里。

  米兰·昆德拉说: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了不起的作家。赫拉巴尔的作品大多描写普通、平凡、默默无闻、被抛弃在“时代垃圾堆上的人”。他对这些底层人物寄予同情与爱怜,并且融入他们的生活,发现他们心灵深处的美。他的小说是最具捷克味的作品。赫拉巴尔说:“最大的英雄是那个每天上班过着平凡生活的普通人,是我在钢铁厂和其他工作地点认识的人,是那些在社会的垃圾堆上而没有掉进混乱与惊慌的人,是意识到失败就是胜利的开始的人”。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书笔记 篇6

  当我在嘈杂的人群中,当我必须置身于这样一个环境中,而我只想安安静静地,去思考,去做自己的事。独处,这是一种内心所支撑的力量。

  偶然被推荐到这本书,友师说她在夜里读哭过几次,连个性签名都换成了书里的名句,它对我的吸引便更大了,迫不及待阅读,本以为生活只是按部就班走下去,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的活法。

  主人公汉嘉是一位废品回收站的打包工,他持续这项工作已经三十五年了,他喜欢书,他痛恨那些摧残、践踏甚至毁灭人类文化的愚蠢暴行,他认识到自己的无能为力却依旧可以自己去认真地保护。那个苍蝇成堆、老鼠成群、潮湿恶臭的地下室被他称为“天堂”,他无意中获得了许多学识,他把那些珍贵的图书从废纸堆中捡出来,藏在家里,抱在胸口。他不是在读,而是一点点的品,像嘬糖果似的嘬那些美丽的词句。最终把自己打进了废纸包,乘着书籍飞向了天堂。

  这是他爱情的忧伤,更是文化的忧伤。

  “三十五年了,我置身在废纸堆中,这是我的LoveStory。”

  汉嘉喜欢书,三十五年来,他从废纸回收站陆续带了两吨重的书回家,大大小小的书籍堆满了贮藏室,厨房,厕所,为了容纳这些书,他甚至在床上搭了隔板,将书一直码到天花板,自己每天就睡在这厚重的书山之下。他的学识无意中获得的,这是一种无意识后的幸福,书籍最能填补人的内心,即使让你不停的重复着一件事情。这小小的拥挤脏脏的的地下室是他无限的空间,除此之外全是喧嚣。

  “天道不仁慈,但也许有什么东西比这天道更为可贵,那就是同情和爱,对此我已经忘记了,忘记了。”

  时代发展越来越快,那些堪称经典的东西不被保护就逐渐消失。无数的文字和图画会销声匿迹在一个个被打的包中。机器是冷酷的,打包的人可能已经木讷,对于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于这些消逝的东西,只能留下所能留的,然后平静的看着其他离开。时间的考验,几百年后这些经典又有多少能真正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我们渴求知识,渴求思想,渴求更好。无法改变时代,却也要勇敢面对。

  尘世喧嚣,独善其身。

  “我们唯有被粉碎时,才释放出我们的精华。”

  我一直在想,一个人的价值到底怎样才能体现出来。总有人告诉我们说,你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其实不管是我们崇拜的圣人,还是微不足道的个体,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只是价值的大小不同,所体现的地方也不同。汉嘉说有两样东西永远使我的心里充满了新的、有增无减的惊叹,闪烁的夜光和内心的道德法则。浩翰星空,那是亿万年前的光,内心的标杆,是我们对自己的价值准则。

  “那时候我已在内心找到了力量,使我能目睹不幸而漠然处之,克制自己的感情,那时候我已开始懂得目睹破坏和不幸的景象有多么美。”

  三十五年,汉嘉依然可以把一件事做的最好。我的人生,现在已过二十年,我却没有一件不停坚持下去的事。汉嘉拒绝离开他的世界,他的天堂,他的小小的地下室,那是他心灵最能慰藉的地方。一个人的孤独并不孤独,不管这个环境有多么喧嚣,我的孤独,岿然不动。

  其实人生就是这样,一件事,认真的去做,即使很久很久,即使看到了灰暗处到了疲惫期,依然能勇敢的去面对,依然能很用心的去完成,依旧坚持,那就是内心的力量。

  桑德堡说,人最终留下的,不过是够做一匣火柴的那点磷和充其量也只够造一枚成年人可以用来上吊的蚂蟥钉的那殿铁。

  潸然泪下的,是看到他的舅舅喜欢将收藏的小金属片,铜片、锡片、铁片和其他菜色的金属片放在铁轨上,火车驶过后捡起这些奇形怪状的小碎片分门别类的存放,起名儿,舅舅去世后,他拿着这些洒在棺材里,身上像是堆满了奖章、纪念章、勋章,赫赫显要。我的舅舅躺在棺材里那样神气,仿佛是我制作的一个非常漂亮的包”时,以及他处理已经快消失完的舅舅的遗体时,不禁潸然泪下。舅舅的信号塔是舅舅的世界,正如汉嘉那个拥挤的脏脏的地下室。那是他,是他们所向往的世界。

  内心充满力量的人,是不惧生死,更不惧孤独的。

  有人说,当你的兴趣变成专业时,你就不会再热爱它。从小就十分喜欢朗诵,虽然当时没想过要走这个专业,但既然选择了,就不要后悔。依然充满希望,不断前行。进入大学,其实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练声,一个人去图书馆,但并不孤独,因为我知道内心的坚持的力量有多重要。喧闹的人群中,更珍贵的,是内心的坚守。

  很喜欢唐代诗人法振说的:“西山有清士,孤啸不可追”。一路走来,并不孤独,很多事情,还是要一个人去承担。

  因为我有幸孤身独处,虽然我从来并不孤独,我只是独自一人而已,独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之中,因为我有点儿狂妄,是无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而无限和永恒也许就喜欢我这样的人。

  学会用智慧调节情绪。

  多想认真去做一件事,一直坚持下去。不管旁人的眼光,不管世俗的偏见,在尘世的喧嚣中,找寻自己的孤独。过于喧嚣的孤独,并不孤独。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书笔记 篇7

  无意中购得的书,只因为喜欢这个题目而已。因为一个学生的放鸽子,一个下午的时间,看完了。

  《过于喧嚣的孤独》作者是捷克作家赫拉巴尔。这是一个在废纸收购站的老打包公汉嘉的独白。汉嘉一生没有结婚,没有家庭,也没有孩子,三十五年间一直在一个废纸回收站做打包公。三十五年间,他一直呆着臭气熏天的地下室,操作一台压力机。将各地收集来的废纸、废书、废画等压缩成四方的大包。搭配着酒。虽然这个工作辛苦,环境糟糕。但是,他却一直自得其乐,在堆积成山的废纸堆中,寻找文学的经典书籍,并且自学其中的知识,了解哲学,懂得基督和老子,欣赏名画,并将所有的大包都用精美的画作装饰上,搜寻出废纸中的精华书籍,送给需要的人......这份在别人看来的低下的工作,在汉嘉眼里,乐在其中,甚至是打算退休之后,仍然沉浸其中。就像他的叔叔退休后,仍然沉迷于火车站信号员的工作一样。但是,生活总是充满着意外和痛苦。时代的发展,新一代的工作方式出现了。大的压力机,机械化却高效率的工作人员的出现,汉嘉失业了。在丧失了唯一的生活和生存乐趣之后,汉嘉将自己送进了压力机.....

  一直在思考孤独和喧嚣。这里的孤独和喧嚣分别是什么呢?

  文中,让人尤其印象深刻的便是下水道中老鼠的厮杀。“然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一份学术报告,说明小灰鼠和褐鼠像人类一样也进行过一场总体战,结果以小灰鼠的全面胜利而告终,但战后小灰鼠立即分化为两群,两个灰鼠宗派,两个有组织的灰鼠团体,此刻它们正在布拉格地下所有的下水道和阴沟里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战争,一场声势浩大的鼠战,哪一方取胜,它们便有权占有下水道中流经波德巴巴的全部废物和排泄物。我从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淘沟工口中得知,这场战争一结束,取胜的一方又将立刻合乎辩证法的分裂为两个阵营,正如瓦斯、金属以及世界上一切有生命的东西要分裂一样,使生命通过斗争向前发展,然后通过寻求解决矛盾的愿望而取得一分钟又一分钟的平衡,因此从整体上看,世界一秒钟也不曾跛掉一条腿。”

  这既是写老鼠之间的无休止的争斗。更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物质利益,进行的无休止的战争。这本书写于二战的背景之下。因为利益之争,世界分裂成两个阵营。压迫者(希特勒)和被压迫者(比如,茨冈人),压迫者强大的势力,将无辜的百姓拖入了战争,而且毫无还手的力量,直接是残酷的屠杀,就像那个可怜纯洁无辜的茨冈小姑娘一样。在这个年代,外面的世界是喧嚣的,充满了炮火,哀嚎,怒吼和痛苦。但是,对于汉嘉而言,一切确实静寂的。他每天生活在逼仄的地下室中,隔绝着外面的世界和喧嚣。他虽然孤独,但是仍然感觉到幸福。“因为我有幸孤身独处,虽然我从来并不孤独,我只是独自一个人而已,独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中,因为我有点儿狂妄,是无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而无限和永恒也许就喜欢我这样的人。”他是alone,但是并不孤独。围绕着他的喧嚣是鼠国的喧嚣,是外面世界的喧嚣,于他,是寂静的。他alone ,却不lonely.

  时光流逝,战争终于结束了。一方终于战胜了另一方。人们总以为二战结束了,一切苦难的就都结束了。美好的新生活从此开始。但显示却并非如此。战争双方的阵营剩下了一个。这个战胜方,就像细胞分裂一样,因为利益又开始划分为新的阵营。压迫方与被压迫方开始了又一场关于生存和生活的厮杀。而这场战争,更加的残酷,涉及的面更加的'宽广。它是经济方面的,意识方面的等等。

  “黑格尔教导我说,世界上唯一可怕的事情是僵化,是板结、垂死的形态,唯一可喜的是这样的一种状况,即不仅个人而且人类社会通过战争而恢复青春,通过新的形势争取新生的权利。

  科技的发展,时代的发展,新的技术和要求开始了和旧的技术和生活方式的厮杀。在这场战役中,汉嘉未能幸免于难。他那落后的机器,那悠哉悠哉的工作方式,那沉浸其中的艺术和思想享受,与新时代格格不入了。于是,大机器和机器人般的工人,在这场战争中胜利了。汉嘉被out出局,失业了。他再也不能享受从废物中寻找出人类思想珍珠的乐趣了,再也在工作时不能和古哲今圣进行思想碰撞,再也不能给别人挑选着梦寐以求的”瑰宝遗珠“了.....他的工作即将消失了,生活乐趣即将消失了,存在的意义也即将消失了......

  在时代的面前,在那个人们不需要思想的年代,只需要利益和效率的年代,一切都是如此的如火如荼的展开。大工业的时代,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大家在多挣钱,多享受的时代。外界是如此的热闹和喧嚣。但在这种喧嚣之中,汉嘉是如此的孤独。他是如此的格格不入。犹如迷途的羔羊,他迷失在这个时代,这个喧嚣中。他既理解这些先进的知识、技术和工人,但同时,他也明白了自己的”失败“和孤独。他不再适应这个社会了,不是因为他无法像他们一样工作。而是精神上他无法和他们一同看着”喧嚣“,内心却空洞无物。人控制机器,人也成为了机器,没有思想的机器。”依我看来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向前迈进之后又都向后回归,恰似铁匠的风箱,也犹如我这台压力机,机槽里的一切都在绿色和红色电钮的作用下一会儿跳向前,一会儿又跳回来,唯独这样世界才没能瘸了一条腿“科技的物质的高速快速的向前发展进步,伴随着的是思想和精神上的退化。”仁慈的大自然创造了一种恐怖,在这种恐怖中一切安全感都已毁灭,它比痛苦更为强烈,在真理出现的时刻笼罩着你。”在这样的时刻,在这个大家都被同化的时刻,汉嘉是清醒的。他在地下室废纸堆中学到的知识,让他“忽然眼前一亮,觉得自己在变得美好起来,因为在经历了所有这一切--在过于喧嚣的孤独中看到的一切,身体和灵魂所感受到的一切--之后,我还有足够的勇气使自己没有疯狂,我逐渐惊异地意识到我的工作把我抛进了一个广大无垠、威力无边的领域”。工作给了汉嘉安全感,存在感。他躲过了早期的“喧嚣”的洗礼。

  但是,“天道不仁慈””生活也不仁慈“。他唯一的避风港,也被厮杀所惊扰了。那个最不起眼,最被人所鄙视的地下室的工作,也被席卷了,也被剥夺了。汉嘉曾经也尝试进入”那些机器人“的生活方式。但是,他不行。生活没有了乐趣,也就不成其为生活了。同化不得。最让他不能接受的是,他看到了人们对于知识,对于书籍的践踏,对于最高贵思想的鄙夷和漠视,甚至是毁灭。对于文明和内在的道德法则的毁灭,不仅无动于衷,而且还积极的主导其毁灭。汉嘉终于崩溃了。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不安全感“、痛苦、无助和绝望。

  于是,就像他残酷地用压力机毁灭的老鼠和老鼠窝,他曾经感叹”天道不仁慈,但也许有什么东西比这天道更为可贵,那就是同情和爱,对此我已经忘记了,忘记了“。他忘记了,他有警觉。但是,其他人,却彻底忘记了,也不想再记起。于是,汉嘉,最终选择了”progressus ad originem 也就是regressus ad futurum",遵循着老子的”诞生是退出,死亡是进入“。他选择在他找到心灵安宁的压力机机槽上”被粉碎“被打包,释放出他的“精华”。

  在外界的喧嚣声中,在地下室老伙计压力机的嘈杂的“喧嚣”生活中,成就自己的孤独......

  汉嘉曾经在一种喧嚣声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宁静,在他所热爱的工作的喧嚣声,获得了自己的宁静。不论外界如何变化,不论天道如何的不仁慈,始终遵循着自己内在的道德准则。直到,外界剥夺了其最后的避风港。他仍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汉嘉如此,作者赫拉巴尔也何其不是如此呢?作者最终是在医院的高楼坠下身亡。是自杀还是意外,只有远逝的魂灵才知晓了。

  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是如此的喧嚣,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理念,思想,思维,信仰,信念......还有轰隆隆的机器声,铿锵锵的金钱声,拍马溜须的夸耀声,惊天动地的枪炮声.......物质的,精神的,一股脑儿的妄图楔入每一个人的头脑和骨髓.......你是否孤独呢?是否能抵挡支撑起这份孤独呢?过于喧嚣的孤独,又能否守住内心最后的道德底线呢......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书笔记 篇8

  这本书的作者赫拉巴尔是个奇人,出身殷富人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却没有走法律这条康庄大道,他先后做过仓库管理员、推销员、钢铁厂工人和废品店打包工人,年近半百开始文学创作,四十九岁时才出版第一本小说集。

  这本《过于喧嚣的孤独》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总共才90多页的书却酝酿了25年,前后3次全盘推倒重写,以致他说:我为它而活着,并为写它推迟了我的死亡。这其实是他的精神自传,里面有涓涓细流的倾诉,也有恣意汪洋的宣泄,虽然有些句子经常重复,但丝毫也不感唐突和啰嗦,反而觉得这是一种诚实的情感流露。

  主人公汉嘉是一个底层的普通人,三十五年来,他都在废品店臭气熏天的地下室里干着为废纸打包的活。从那些沦为废纸的书中,汉嘉发现了一个无比喧嚣宽广的世界,于是他与歌德、荷尔德林、席勒、康德、老子这些伟大的灵魂终日厮混着。他写道:“我读书的时候,实际上不是读,而是把美丽的词句含在嘴里,嘬糖果似地嘬着,品烈酒似的一小口一小口地呷着,直到那词句像酒精一样溶解在我的shenti里,不仅渗透到我的大脑和心灵,而且在我的血管中奔腾,冲击到我每根血管的末梢。”

  汉嘉最崇尚的就是老子,书里经常会引用老子的名句,他的个人生活也如老子,放浪形骸、超然尘世,经常脸上趴着苍蝇,袖子里跑出老鼠,这样惊世骇俗的人注定是寡人一个。虽然总是形只影单,但他却很自得。“因为我有幸孤身独处,虽然我从来并不孤独,我只是独自一人而已,独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之中,因为我有点狂妄,是无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而无限和永恒也许就喜欢我这样的人。”

  最后汉嘉走了,他觉得属于他的时代已经落幕,那些毫无历史感并与传统割裂的“新人”已经开始主宰这个时代,甚至连他容身的废品店地下室也被占领,于是他毅然选择跳进压力机与书籍一道打包离开,飞升至那无限和永恒之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学习知识、开阔眼界,但我认为更确切的意思是找寻那个真实的自我。一个想活得明白的人,总会或多或少的思考这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可惜没有一本书或一个人能给出标准答案,这个答案要靠自己去寻找,去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寻找那个自己所认可的答案。汉嘉卑微如尘埃,也未曾将自己喷薄欲出的思想写出片纸只字,但那又如何?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他在离开之际不曾对自己的一生有过一丝遗憾,他的内心依然是充盈的而非茫然。我不认同汉嘉的活法,但我欣赏他,我欣赏所有用短暂生命来做出最真实自我的人,无论他是光芒四射的伟人,还是卑微如尘埃的小人物。

  我承认自己是个俗人,我做不到放浪形骸、超然尘世,这种过于喧嚣的孤独我也承受不来。但那个真实的自我又在哪里?我还不确信自己找到了答案。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书笔记 篇9

  提到捷克文学,所有的人都会说出这个名字:米兰昆德拉。而昆德拉本人曾宣称:如若有人要为苏联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结束后的时代命名,他必得称之为赫拉巴尔时代。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这位20世纪下半叶捷克最伟大的作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题材直接影响了捷克文学的发展:他创造了捷克啤酒馆的神话,他把对这个世界边缘人的完美注视和倾听搬到自己的小说里,他坦然地把普通人的聊天与深邃的哲学思维糅合在一起,他用充满诗意的和善意的眼睛去透视灰暗的日常生活,发现底层珍珠的熠熠闪光,被称为“捷克文学的悲伤之王”。

  孤独有很多种,唯独赫拉巴尔的这一种被称作是“过于喧嚣的”,《过于喧嚣的孤独》的情节非常简单,它讲述是废纸收购站打包工人汉嘉三十五年在废纸堆上与阅读为伴的故事,一个关于灵魂的事,一个被作者称为“love story”的故事。

  三十五年来,汉嘉用一台打包压力机处理废纸。废纸中,从百科词典到艺术哲学无所不有,汉嘉肮脏的身上蹭满了文字。汉嘉说:“我读书的时候,实际上不是读而是把美丽的词句含在嘴里,嘬糖果似地嘬着……我喝酒是为了活跃思维,使我能更好地深入到一本书的心脏中去,我喝酒是为了让读到的书永远使我难以入眠……”为此,他从一筐筐废纸中淘拣出伊拉斯莫的《愚人颂》,也逐字地记录在那一叠叠被打成包的废纸中,那些奇异思想、阔大宏论、精妙比喻如何与污垢、垃圾、血水、泥浆安稳地混居――“在这个世界上惟有我知道,哪个包里躺着――犹如在坟墓里――歌德、席勒,哪个包里躺着荷尔德林,哪个包里是尼采”……

  就是这样一个卑微的废纸回收站的工人。却定时为教会图书馆和民族学教授免费赠送好书,更会为了将普鲁士王家图书馆精美藏书因成为战利品而将按照废纸价格:每公斤售价一外汇克朗装上火车卖给瑞士和奥地利而深感犯罪感。“那时候我已在内心找到了力量,使我目睹不幸而漠然处之,克制自己的感情,那时候我已开始懂得目睹破坏和不幸的景象有多么美……”

  阅读、领悟、回忆和苍凉,汇集了争战的老鼠、疯狂的苍蝇,轰鸣的机器,造就了属于一个孤寡老人的“过于喧嚣的孤独”。对人类文明的珍惜,如此便有新一种表现方式:在每一个废纸包里放一本摊开的书,外层包裹名画复制品,连同免不了被同时挤压致死的肮脏动物,成为一个方方正正的包裹。

  这喧嚣是我们无法凭空想象的,这喧嚣正是无情的大自然创造的一种恐怖,“在这种恐怖中一切安全感都已毁灭,比痛苦更为强烈”, 一边是下水道里激战的鼠族,一边是梵高"向日葵"的明灯。到了最后,他亲眼看到年轻人和新型打包机器即将代替他的位置以及他和所有老式打包工人边处理废纸边看书的工作方式,年轻人练习将崭新的书籍扯下封皮,将书瓤扔给机器,看都不看一眼,他开始不断地重复说,“天道不仁慈”,书都被这些手扯得毛发倒竖。处理废纸变成没有人性的工作,这让汉嘉心痛不已。最终他失去了工作,以便让位给这些机械工作、高效率的年轻人接替他的岗位和他的水压打包机。

  他便将失去一切。你会看到一个人失去三十五年来的唯一的生存方式和喧嚣的孤独时,便是无以延续的死结。他在微微的醉态中看到整个布拉格从外延、到自己所在的地点,全部被挤压,打成一个巨大的废物包裹。

  若列举此书所谈到的著作和画作,毫无疑问是一个宏大的书单。这既使人产生反复阅读的欲望,也令人倍感困顿,在这样的消费时代,仍然有大批的思想、真理被打包贱卖,我们是否能像汉嘉那样咀嚼出书本和人生的真谛?

  也许是这样的暗示,或是不可避免的绝望,他真的将自己送往三十五年来朝夕相处的压力机器。他最终将自己也打成了包。作为他钟爱并熟悉的终结方式,安静迎接不仁慈的命运,把自己等同于哲学和名画,隐喻于最终的命运。

  这确实是世界上最感人的love story。所以赫拉巴尔无比动情地说“我为这本书而活着,并为写它而推迟了死亡。”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范文03-14

在清醒中孤独,总好过于在喧嚣人群中寂寞01-18

晚安心语:在清醒中孤独,总是好过于在喧嚣人群中寂寞07-20

喧嚣05-23

过于05-10

安静与喧嚣08-27

安静的喧嚣07-30

喧嚣作文01-27

喧嚣的近义词_喧嚣词语基本释义及造句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