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后感

  一、书籍简介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成于1937年(丁丑年)7月。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的损失。《实践论》就是作者借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这篇著作原是作者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时的讲义中的一部分。1951年收入《毛泽东选集》第 1卷。

  -------------------------------------------------------------------------------------------------

  二、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

  三、《实践论》读书笔记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众所周知,在所有思想的前提下,必须要有所行动自己的目地才能够达成,那便谈谈毛的《实践论》中“实践”二字。

  《实践论》写成于1937年,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书中借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在当时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它坚持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论述革命的能动性的反应论;同时也具体论述实践对于认识的作用和影响。其中看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过来是实践的产物;实践决定着认识,而认识的意义在于所谓“回到实践去”;认识的“正确”需要它来验证。这样看来,实践和认识就是两种不同的事物。而从认识是实践的产物这一方面来说,实践必然会产生认识(认识是实践的必然结果)。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实践就是一个运动的过程。认识作为实践的结果,它对于实践的意义在于,实践不仅产生了认识,还是要以认识为其存在的必要条件。

  这本书还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认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区别,认识过程中的飞跃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或者说在实践中获得理性认识最后再返回去指导实践,以此不断反复。

  《实践论》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特别强调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马列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等言论,即都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通过实践产生的经验指导我们:首先,观察事物的外在特性,从不同方面进行解读;其次,观察事物的内在特性,多列举其中各个要素;再者,观察事物变化过程,划分其阶段特性;然后就是观察它的内在与外在联系,描述其相互影响和依存的要素联系;最后再进行假设与求证。

  实践论的提出根本意图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毛泽东的《实践论》,在当时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而对于当代也同样存在相应意义。所以我们在实践之时认识事物需要由表及里、全方位观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从实际出发,知行统一。

  -------------------------------------------------------------------------------------------------

  四、《实践论》读后感20篇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实践论》的读后感20篇,因为内容比较多,大家可以采用“Ctrl+F”查找自己想要的内容。

  第1篇:《实践论》读后感400字

  今年是我们敬爱的中国共产党90岁的生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经过暴风骤雨,寒冬腊月,骄阳似火的折磨艰难地踏着每一步直到1949年他们-中国共产党挺直了胸膛获得了今日幸福快乐的生活。

  我们在世世代代的时代中不断进步,可是在生活中难免想到党。多多少少次我们都是为了党的纪念日忙得不亦乐乎,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中我看了一本关于党的书《实践论》,故事讲的是毛泽东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发展和判断错误的处理方式,这本书让我们体会到毛泽东不顾一切的为党和人民服务,而且对事物发展错误有正确的处理方式,使我党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我从这本书中能看出来毛泽东的辛苦,党的艰辛,我深深地明白了我们生活中快乐,幸福从哪来的,是党是党把灵魂的火焰注入到下一代子孙身上,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令人赞叹不已。我以后一定要好好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生活。

  认真追溯党的发展历程后,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

  第2篇:《实践论》读后感500字

  大二上学期,跟着马原老师的步伐,我阅读了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著作《实践论》。《实践论》是毛主席借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一本书。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实践是思考的物化,没有实践的人,只会是碌碌无为的空想家。

  《纸上谈兵》的例子不停的在提醒着我们,不会实践的空想只会被那些实践家们击得遍体凌伤。“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成天对非常之观充满想象,却不敢亲自去看看的人,“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领悟了这些道理,于是他勇于把自己对国事的思考付诸于实践,掀起浩浩荡荡的“王安石变法”。尽其志也,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其乎?

  伤仲永,伤的不仅仅是少年成名,江郎才尽的悲哀与无奈,更多的,是对仲永父亲浅薄无知,坐吃山空,没有对仲永才华加以雕琢,在实践中深造孩子的潜力,最终泯然众人矣。

  第3篇:《实践论》读后感800字

  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让我深刻的了解到,《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维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的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理论,用实践来积累自我的经验认识,用自我的直接实践经验再结合别人的经验(学习来的知识)来对事物进行决定,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客观的认识事物和开展工作。我们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透过理解外部信息,透过主动观察,构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必须资料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构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当然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此刻、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好处。

  第4篇:《实践论》读后感1000字

  读完这篇文章,使我更深刻地了解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更深层次的含义。

  就像我们考试,只是在考试之前发狠的背知识点,背公式,背单词,背作文,而不是实践它们。初级的学习阶段,学的是哑巴英语。只做题,从不开口说,所以我们单词背了忘,忘了背,却没什么效果,数学公式也是这样。

  我的一个数学成绩好的同学曾经跟我说,他其实不怎么背公式,碰到了需要公式的题目,再去翻公式。做的题多了,公式自然就记住了,所以往往数学学渣们是背了公式,却不知在哪儿运用。最重要的是知识不运用于实践,你会忘记,就像现在给我一张考卷,我肯定考不上这个学校。

  对于我们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就是讲课,因为我们是师范类的专业。曾经不止一个老师跟我们说过讲课的重要性,相信我们对老师讲的好坏也有深刻体会吧。

  至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是我的高中数学老师,他完全浇灭了我对数学的希望。他只要我们背公式,卖给我们一本公式书,告诉我们,只要将这本书背下,他包我们能上120。他讲考试卷的时候简单的题不耐烦讲,用轻蔑的眼光看着我们,仿佛在说这种题智障才会错吧。只是快速提一些重要的点就过了,于是就算我没有听懂,也不敢下课去找他再给我讲一遍。更可笑的是,难的题他又不会,就让我们自己看答案,于是我的数学成绩一落千丈,从此打消了学理的念头。

  而我最喜欢的老师是我的高中英语老师,他是一个狡猾且奸诈的人。他的课业,从来都很重,我们每天都要听写单词,从一面到一个单元再到整本书。刚开始我很不习惯,因为只要每天听错的单词超过三个,他就会把我们的本子收上去,重新听写过关才将我们的本子还回来。我从农村的初中升上去,本来英语基础就薄弱,于是每天的本子都被收上去,积压在他那里。后来他看我的本子实在太多了,就把我叫到办公室去了,原以为会被批评,但他只是耐心的告诉我,记单词要多听看多写。后来在他的影响下,我的英语水平也有不少的提高。

  学校开展的社团活动,修满第二课堂的速度分才予以毕业,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大三的校企合作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更好的教学,但是我们也不能迟到,理论进行实践,这样就尊敬了叫条主义的葡萄字,要懂得变通,就像孔子的因材施教数学题,光公式也是得不了高分的,要学会转弯,灵活运用。

  总之,实践论教会了我们正确的实践方法和正确的认识方法,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教必困,故世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第5篇:《实践论》读后感

  仔细地读了《矛盾论》几次,虽然对其中的理论只能理解部分,但是依然觉得毛泽东的这片文章的深深的哲理性,还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革命状况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读来,也能透过深入浅出的文字悟懂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

  《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文章提到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而且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这点我是十分赞同的。以下就对这两点说一下自己的观点。

  古语有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自然界有矛盾,人类社会更有矛盾。人不可能脱离矛盾而生存,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人必须生活在矛盾当中。也就是所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文章中说“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到来”,这观点很正确,但值得关注的是,这矛盾结束了,另外的矛盾又产生了,因为同化、异化的矛盾运动停止了,仍然存在着物理的、化学的矛盾运动。所以,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由矛盾个体组成的社会乃至整个宇宙都存在矛盾。

  基于矛盾的普遍性,我们必须学会怎样对待矛盾的普遍性,从而使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少碰钉子。

  第6篇:《实践论》读后感

  "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尙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茖大革命。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茖侧面各侑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侑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茖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侑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尙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侑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尙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这些,就是我们研究矛盾法则的一些简单的结论。"

  这是一篇很好的教育作品,这篇论文告诉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如何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在发展事态下如何保持清醒的认识,这篇论文无论是昨天还是今天,都可作为我们处理事物的方向坐标。

  第7篇:《实践论》读后感

  2010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直属团委组织公司团员举办读书活动,推荐《实践论》与《矛盾论》两本书,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对于青年朋友提高思想认识有重要作用。《实践论》是毛泽东在1937年7月写就的,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内存在着两种错误的思想,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都是片面的强调其中一个方面,错误的思想使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为了揭露两种思想的危害性,特别是教条主义,毛泽东以重要的《实践论》做出了正确的思想批判,最终指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可以说,如果没有毛泽东的《实践论》,中国革命要走很多弯路,甚至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部著作《实践论》不论是在中国革命时期指引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还是在当下为社会各个方面提供思想指导,都是极其正确和重要的。《实践论》是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对认识的深化运动的深刻理解,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它包括人们通过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的生产活动等)获得一定的认识,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又推动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最终通过实践才能对人们的认识的真理性进行判断。通过对两者相互关系的分析,强调了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正确地对待某一问题。

  《实践论》对于人们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各种社会活动中,要正确对待某一事物、某一问题,就必须按照《实践论》的方法,不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人们实际的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发现问题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可能产生的原因,然后就应该再回到现场根据初步原因再推理后果,分析能够产生哪种结果,论证之前得出的原因。如果不符合情况,就应该继续分析,直到找出真正的原因,最后才能依据原因解决问题。而如果只是得到一个原因就去解决问题,不去实践中论证,那可能得出错误的原因,根据错误的原因去解决问题,非但不能得到解决,反而会产生新的问题。所以,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应该根据《实践论》中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从实践中不断验证认识的真理性。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才能不断提高人的工作能力。

  通过学习实践论,能够深刻认识到认识与实践的重要关系,而且更要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工作生活中践行,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从而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让我们年轻朋友都能学习到《实践论》的精髓,真正的在实践中来完善自己吧。

  第8篇:《实践论》读后感

  在老师的要求下读了毛泽东主席的《实践论》。感觉真是半晕半懂,大约是个人水平实在有限吧,在这里我就随便说说第一感想好了,请读者多多包涵。

  《实践论》,顾名思义以实践为中心展开论述。开篇先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然后又详细的从各方面分析“实践”这个词语。全篇当中引用了许多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打了一些比方使得论证更为具体。这是毛主席的代表作之一,上网搜索便可知道这篇文章还有着很强的政治地位,在革命中起了引导思想的重要作用等等。几十年过去它依旧被人们传送着,以科技的手段出现在我面前的电脑上供人研读,自然也是对它价值的无声肯定。

  但是对于我来说,假若没有人告诉我它的价值,可以确定,我是根本看不出它有这么高的社会地位的,因为我很少接触这么专业的哲学,通俗的说,就是不懂行情,所以发现不了它的价值所在。

  它是俞伯牙,可我却不是钟子期;它是千里良驹,可我却不是它的伯乐。

  让人有一种悲哀的感觉啊。

  人世间千千万万的人,又有多少只是生命的过客,匆匆的来,匆匆的去,何以匆匆,奈何匆匆。

  不过,幸好,世界上还是有许多可以理解你的人的,要不然,又怎会有那么多人称颂这《实践论》呢?《实践论》也不会有如此高的地位了吧。

  再回过头来,谈谈我对“实践”的看法吧。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想要知道某件事是否可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实践。所以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辨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辨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就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可见实践的重要性。

  然而面对不同的事,实践的方式和遇到的困难也不同。我们应当理性、智慧地实践。实践前先考虑一下执行之后是否会带来伤害和不必要的损失,不可为了好奇心而实践所有的事情,例如抽烟吸毒等是万万不能尝试的;实践过程中还要细心谨慎,认真执行,不要因为细小的疏忽而使得结果差以千里;也不可半途而废,坚定了目标就没有放弃的道理;实践完成后,应该认真总结,让这次实践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实践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不如意,但是,应该尽力去克服解决,才能有所收获。

  请大胆的去实践吧!

  第9篇:《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对具体来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具体的操作过程可以是:

  1)观察事物的外在特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列举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

  2) 观察事物的内在特性:探寻事物内在特性,尽可能多地列举事物的特性的各个要素。

  3)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即探寻事物特性如何随推演变化的。划分事物的变化阶段、描述每个阶段的事物特性的变化。

  4)观察手段:从一切可以或得文字、影像、交流、思考中提取事物的特性,逐一记录。提取过程中,保持客观态度,忽略原作者所有带有推断性、结论性或感性化的描述。

  5) 观察事物内在联系:描述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

  6) 观察事物外在联系:描述事物与周边相关的联系:是如何区别与联系的,整体与局部是如何互动的。 7) 技术方法:矩阵法,关系图,时间轴。

  7)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反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摸索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合理预测。

  实践论的提出根本意图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

  第10篇:《实践论》读后感

  在高中时,政治哲学课学过关于实践的一些理论,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现在经李老师的介绍,又读了毛主席写的《实践论》,对实践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该文不仅系统的阐述了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与实践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精辟地论述。“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贯穿这篇论文的主线和内在实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决定了认识,认识又指导着实践。认识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认识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收集资料、进行试验,然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事物现象和外在联系产生认识,这种认识只是感性的,人们还不能得出深刻的概念,无法给出定论。只有再通过实践去验证,得出事物的本质及内部联系,才能使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得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第二阶段。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和规律,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无不透露着实践对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但实践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本身,认识最终还是要为实践服务的,就好比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将其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实践一样,我们学习专业理论是为了以后工作的实践。

  实践就是要照搬理论吗?当然不是。当我们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失败时,就完全否定理论的正确性吗?肯定不是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一个理论是否正确是要经过大量的实践的;

  同时,在用理论指导实践时,不能完全照搬,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到实事求是,否则就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学习实践论,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是很有用的。就比如学英语,如果你只是会读会写,因为害怕而不开口说,面对老外是不敢与他们交流(即实践),你的口语是无法提高的。特别对我们会计专业来说,学好专业知识,没有实践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书本上没有的问题,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对企业财务的把握才会更到位。

  无论做什么事情,以旁观者的心态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只有亲力亲为,勇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心得体会,再去应用于实践,才会有收获。

  第11篇:《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产生于1937年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年至1934年遭受极大损失。该著作以实践观点为基础,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

  《实践论》阐明了人类认识的过程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无线辩证发展的过程,这就有点像古人一直谈论的地心说和日心说一样,也像古人在科学机械不发达的时候,他们甚至认为地球是方的,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也不敢说现在我们大众所奉为圭臬的东西就一定是正确的,而对于一件事物的正确与否最根本、最直接、最高效的方式就是去实践它,在一个一个的实践中我们就会发现以前认为正确的东西原来是错的,而以前从未有过的发现会重新摆在我们面前去思索去探寻,在一个接一个的矛盾中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的新的想法,而我们人类社会又在循序渐进地发展着,《实践论》它强调指出对于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与认识的每一个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文中提到自然科学理论之所以成为真理是其在实践中被证实的时候,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是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取得胜利的时候。可见人类在历史中获取的认识里,真理是有条件性的,看似争取的理论可能也存在着错误,真理的标准只有用实践去检验。《实践论》是毛泽东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实践论可以给青年尤其是“00后”的当代大学生以重要启示和指导。在学习上,要多动脑勤动手,比如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一个个“哑巴英语”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在与人交往中,要真心诚意,客观的对待他人。以后参加工作,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积极参与。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才能经得住实践的考验,做到知行一致。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以纸上谈兵的方法开展工作,只能造成挥泪的结局。知行一致,需要实践先行。

  通过毛泽东主席的这一篇《实践论》我不仅学习了在历史长河中思想不断产生发展的过程,而且也强化了自己的思维和逻辑和独立思考,使之让我自己能够从不同维度、不同层次去看待一件事物,打破了日常常规思维,突破自己拥有了不一样的视角和立场的心态,正如毛主席所说,我们应该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如此循环重复下去,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我想我们都会获得最终的成功。

  第12篇:《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于是,我们得出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关于正确、深刻的认识来源问题。《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

  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第13篇:《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第14篇:《实践论》读后感

  众所周知,《毛泽东文选》中许许多多的文章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例如《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 的斗争》、《反对本本主义》、《为人民服务》······这些文章之所以能够让人们耳熟能详,一方面是因为毛泽东写的这些文章确确实实具有非常之高的哲学价值,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的语言的确是雅俗共享。

  在众多的文章中,《实践论》是其中的一篇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章。

  在哲学价值方面,《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导我们在认识世界时能够由表及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升华。它向人们阐明了人的认识过程,指出了这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辩证发展过程,在这过程中,人们的认识得到不断丰富、发展。不管这些认识是对的,还是错的,它都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去推动人类往更高的层次迈步。

  《实践论》中还指出,认识来自实践,不管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离不开实践。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人们慢慢地对一些事物有了一些初步的、直观的、形象的了解,而这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的了解也正是所谓的“认识”,但这些“认识”可能还有很大的不足,只有继续在自己或他人的实践中继续挖掘、抽象出更进一步的“认识”,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在不断的实践中,能动地促进实践的发展,最终使得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前进上升,如东流入海之江河、奔腾不息。

  《实践论》在哲学方面的价值是非常之巨大的,非三言两语就可以将它说完、说尽,粗略地看过几遍的我也只能窥其一斑,不过读了《实践论》这篇文章后,我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感觉,其语言非常通俗易懂,同时却又非常科学、条理明了、严谨,可以真正算得上是雅俗共享了。

  我说它通俗易懂是有根据的,文中引用了大量诸如“吃一堑,长一智”、“眉头一皱,计上心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之类的俗语,这些话语在无形中帮助了当时绝大多数知识水平不高的人去认识、理解这篇文章,也正好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由上观之,“俗”的一方面在这里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了;“雅”的那方面呢?

  “雅”的这方面其实是体现在作者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透彻理解及作者对其透彻理解基础对之的发展阐述。

  马克思主义的量变、质变规律在作者的深刻理解后,进一步将之发展到了认识领域当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也正是体现了作者理论水平的一方面,雅的一方面。

  除此之外,文章中更是明显地可以看出它充满辩证思维。

  读《毛选》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经典之作,往往会让人如沐春风,我们常常都会觉得作者说理已经非常之透彻明了,而自己的可能也因之明白清晰了,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轻视的心理,往往会造成自己的误解或理解不深,导致自己是一知半解,却自认为对之知之甚矣,这可能会影响到毛泽东思想的传播,在其中造成误读、曲解等,所以我们在阅读时,不得不认真地去读,用心地去读。

  第15篇:《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著名的哲学杰作之一,它以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为基础,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深刻的揭示了认识和实践的密切关系。我深有感触,这不仅对当时共产党的工作有指导意义,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也有很深的启示。

  记得我很早就听说过一句话,在当时也是受到很多人的吹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这句话就出自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中一开始便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这表明了实践是高于认知的。列宁也曾这样说过:实践高于认知,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阶级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注重实践,认为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其实在人类原始的社会中不一样是这样吗?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认知,中国有神农尝百草,若没有亲自尝草的实践,又哪来对药草的认识?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我们科学上有很多理论,只有通过了实践证明的才能说是真理,而没有事实证明的,永远也只是理论,人们并不会确信它。

  毛主席在文中举了一个例子,在当时的工作中,有些同志不能勇敢接受任务,说:没有把握。这是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没有认知,对工作的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当他对这项工作的环境和情况有了详细的了解后,他就会感觉有把握而愿意去做这项工作。但在我们生活中往往有这样一些人,明明对别人交给自己的任务并不了解,或者了解的不多,就满口大话保证完成任务,这样的人往往会失败,也让人厌恶。自信是好事,但自信也要建立的对自己的了解上。而对于自己的了解又建立在自己在平时事物上的做法的好坏。所以认为自己能完成一项任务,不仅要对自己了解,而且要对任务了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只有通过实践了解了事物,才能得出相应的认知,理论,再根据这些认知和理论去完成自己所做之事。

  由此看来,认知的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官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认知的材料齐全并且合于实际,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得出正确的理论。

  我们知道我们在抗战革命时期的党的战争指导方针,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是在毛主席经过实践,再结合我国当时的社会国情得出的正确理论。而我们之前不实践而是完全依照苏联的模式所进行的革命是失败的且得到了惨痛的教训。

  然而实践和理论(认知)又是分不开的,《实践论》中也是这样阐述的,虽然书名为实践,但却一直在阐述实践和理论的密切关系,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这就是我对于《实践论》的读后感,它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一样有着重要的额知道意义,望我也能根据这更加明智的学习和生活。

  第16篇:《实践论》读后感

  1937年 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 主义和经验主义, 妨害着革命的发展。 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 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 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通观全篇, 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 到处闪耀着 思辩的哲学光芒; 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 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 理所当然地使这篇 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

  《实践论》 该著以实践观点为基础, 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 系统地论述了能 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阐述实践活动 的重要作用时,毛泽东首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 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他承认生产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种 形式,同时又提出社会实践有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 , 其中阶级 斗争给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只有人们的 社会实践, 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 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 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

  这本书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 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 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 跃 ; 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是更重要的飞跃。它还深刻地指出, 主观和客观相分裂, 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 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它强调指出, 人的认识过程反复经过这两次飞跃, 对于某一发展阶段内 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 算是完成了, 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 人的认识运动还没有 完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在文中毛泽东论述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问题。他指出 , 在绝对的总的宇宙 发展过程中 , 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 , 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 , 人们对于在各个一 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 就是绝对真理。 文中强调 , 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 , 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 没有完结。 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作 者特别强调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历史的 “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 文中还论述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问题, 指出无产阶级和 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 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 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 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以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实践论》 是毛泽东对于时间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 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 知道我 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实践论可以给青年尤其是“ 80后“或 成为“泛 90”的我们以重要启示和指导。在学习上,要多动脑筋勤动手。在人与人交往中, 要真心诚意,客观的对待他人。以后参加工作,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积极参与。许 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是的、 正确的感知,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做到知 行一致,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以纸上谈兵的方法开展工作,只能造成挥泪 的结局。所以,知行一致,需要实践先行。

  第17篇:《实践论》读后感

  【摘要】

  认识产生于实践, 而又要通过实践来证明其正确性。 如果有了正 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 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 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 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又从理性认识 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无限循环。 【关键字】

  实践论 认识 实践 毛泽东哲学

  一.写作背景

  《实践论》 是为了总结中国共产党人从 1921年到 1935年所走过 的曲折道路的历史经验而作的, 是为了清算曾经严重危害党的事业主 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而作的, 是为了论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 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作的。也就是毛泽东本人说的, “是适 应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哲学著作。

  在中国共产党内, 曾经有一部分同志长期坚持教条主义, 拒绝中 国革命的经验, 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 另有一部分经验主 义的同志据守于片面, 看不见革命的全局。 这两类错误思想曾经在一 九三一到一九三四年间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纠正错误 思想,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三七年七月通过《实践论》一文,从马克思

  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出发, 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 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 和经验论的错误。这种正确思想的确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 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内容

  《实践论》 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认识论, 结论是通过实践 发现真理,而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践、认识、再 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矛盾之每一 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

  《实践论》 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 对于指 导当时的中国革命, 指导我们现在、 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 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 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实践论指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只是将认识依赖于物质的生产 活动,而实际上人的社会实践,不仅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政治生 活和文化生活都属于社会实践, 因此要正确地把握人的社会性和历史 性,才能正确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毛泽东在 《实践论》 一文中将实践过程中认识的发展分为两个阶 段:第一阶段称为感性阶段,即对事物感觉和印象产生的阶段,感性 认识是事物之间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第二阶段为理性 认识阶段, 这个阶段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产生了概念, 所以它是事

  物全体的、 本质的、 内部联系的东西。 所以认识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 由浅到深的过程, 无论认识什么事物, 都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够被认识。 关于认识, 《实践论》中还着重指明了两个要点:一、理性认识 依赖于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通过整合和改造, 将感性认识的表面事物 和外部现象深化到概念和本质的阶段,所以,认识开始于经验。二、 认识有待深化, 这也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 认识,只注重于感性认识便是犯了“经验论”的错误。所以在我们接 受外界事物的同时, 不要只是盲目的, 我们要经过自己的大脑思 考判断外界事物的正误, 对外来事物选择性吸收, 在经验和理性的基 础上去认识。

  然而认识的过程并非只有认知这两个阶段。 《实践论》把认识进 行了更深两层的探讨, 第一层是马克思的哲学认为认识不在于去懂得 事物的规律性, 还要用规律去解释世界以及更能动的去改变世界。 认 识从实践开始, 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 但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 去。接着,第二层探讨说明认识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去完善,纠正,直 到认识被所有实践都证实的时候,它就成了真理。然而,无论什么时 候, 事物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也是向前推动和发展的, 所以毛泽东提出 真正的革命领导者需要善于随事物发展改变自己的主观认识, 适应新 情况的变化。如果过于守旧,不会适应事物发展,就会成为顽固的右 倾机会主义;反之,过于幻想超前,就会成为“左”翼空谈主义。不 管左倾还是右倾,都是把主观和客观相分离,认识和实践相分离。总 之又回到了本文的主题, 就是要把知和行相统一, 在实践中不断认识

  和发展真理。

  我们要始终坚持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脱离实践的 认识则会导致严重的损失。 1958年“ 大跃进”以至后来的“文 化大革命,都是违背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没有清楚的意识到社 会的发展状况和主要矛盾,所以导致在国家建设中出现了严重的 障碍,阻碍了乃至倒退了整个国民经济。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党中央又一次拨乱反正,纠正了党内众多错误思想,重新恢复和 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 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为内容的党的思想路线。

  三.历史地位及其意义

  毛泽东的《实践论》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第一, 《实践论》 是奠定我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著作, 从而也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奠基之作。第二, 《实践论》标志着毛泽东 哲学形成,从而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山之作。第三,其也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业指明方向的著作, 从而也就是民族现代化新思 维和现代新文化的开创之作。

  鉴于当时的年代,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主要把阶级斗争作 为认识和实践结合的范例阐述,但是《实践论》中体现出来的毛泽东 思想是我们每个时代都适用的:通过实践发现真理, 通过实践而证实 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个结论在中国革命、建设、乃至改革过程中都起 着重大的指引作用,我们通过实践证明了实践的真理, 《实践论》也 将会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四.结语

  虽然新中国的成长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但如今我们党坚持 “解 放思想“,随着社会发展,我们的认识也不断推移和发展;共产党以 “实事求是“为精髓,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一代代中 国共产党领导人沿着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发现 和发展真理,把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具体的统一起来,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

  第18篇:《实践论》读后感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

  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一酸眼泪流下来”。

  第19篇:《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写于1937年7月 。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并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在毛泽东看来,认识开始于实践,认识又有待于深化,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实现质的飞跃。坚持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极为突出的特点。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完全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以来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的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从人类的发展历史看,在原始社会,倘若不是人通过不断的劳动这一实践,人的手不可能灵活自如,更不可能直立行走,人的大脑也不能得到锻炼,仍然是愚昧无知,此时此刻,社会再也不是人类的社会,人类文明也谈不上发展。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总之,社会实际上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参与生产实践的主体,除了生产活动外,还与社会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因此,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实践的内容,尤其是在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只有正确处理这种关系,才有可能在实践活动中,一帆风顺,立于不败之地。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处理这些关系中首先必须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把人看作实践的存在,把实践作为人的生命和存在方式;强调从实践方面来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和人的价值,认为对现存世界的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对未来理想世界的观念建构和实际建构,是人的最本质的功能特征,也是人的社会价值之所在。人的本质在于从事自由自觉的活动。正是在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及其结果中,人才能不断地实现自己的本质。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要求从实践的高度来看待人与世界关系及其演变发展。人的实践性决定了人与世界关系的实践性。人正是通过自己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实践,参加到并影响着现存感性世界及其发展方向,促成了它向着人的世界的生成运动。

  第20篇:《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一篇伟大光辉著作,发表于1937年7月,主要揭示了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在我们中国石化拥抱四大革命、爬坡过坎,建设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征途上,作为一位中青年干部,重读这一著作,很有现实意义。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论》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生产实践活动是人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说明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毛泽东指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方面,还是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其绝对性表现在它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没有其他的标准。其相对性表现在随着实践本身的发展,此时此地的被实践检验过的正确认识,在彼时彼地就可能是不正确的,同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实践也是有局限性的。

  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的。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实践中产生的首先是感性认识,即“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他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没有深入到事物的内部,还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随着实践的继续,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人的认识产生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就成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有抽象性和深刻性的特点,是物质变精神的过程,是个别到一般的过程。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理性认识还必须经过由认识到实践,来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3.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三、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的统一

  改造世界的具体任务包括“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社会及阻碍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一切反动势力。读后感·改造主观世界包括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统一的。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必须改造主观世界,而主观世界的改造也不可能是孤立进行的,而必须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实现的。

  学习实践论,使我们能够进一步认识到要坚持和发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学习实践论,使我们能够进一步认识到要积极投身于中国石化改革创新建设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时代伟业当中,用实际行动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