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读《红楼梦》有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红楼梦》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红楼梦》有感1
我曾听过爷爷说过,他最喜爱品读《红楼梦》:红楼梦的之处在于它表达了一种落败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了没落,适当抵抗也捍卫自己利益必需的。以悲剧做结尾的中国古典并不多见。
我不明白爷爷说的意思,于是我带着好奇的心又重新走进了《红楼梦》的世界。曾经,我始终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顺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如今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有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内容许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顺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善,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但是,她在完善,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指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或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方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了,黛玉葬花已经示意了最终她凄惨的结局。
当全部人都沉醉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哪单独一人难过。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需当心谨慎,留意自己的言行,一不当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讽。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全部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预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抵抗的观念。葫芦僧乱判葫芦案,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的确如此我们必需要有抵抗精神。假如当时薛宝钗不容许嫁给贾宝玉,那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样了。所以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有抵抗精神,假如当时日本侵略我们,我们假如不站起来抵抗那么也不会有如今的新中国。所以我呼吁大家适当的抵抗是必定,不要到以后再懊悔!
读《红楼梦》有感2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又在低吟着的悲凉的诗……
《红楼梦》,一部旷世奇作掀起了一场时代的热潮;一首绝韵的史诗唤醒了一种葬花的美妙。
大抵红楼中人,或蒹葭苍苍,或浮萍随波,有水澈似碧,有泥污如秽。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融入这池淖中的观园,用易逝的生命化为一幕幕人间的悲喜:“可叹停机德,堪絮咏絮才”,黛玉流落观园檐底,诉尽前生今世,曲终泪尽逝,玉去香消时;宝钗闯入美玉的生活,然金钗虽贵,奈何玉自洁?空门纳玉石,空留钗西望。也许那时期的女儿只能是悲剧的代言,不管是贵为皇妃,还是贱如下仆,殊途的归点只是悲剧的角色:似那与青灯古佛寥伴余生的惜春,若质纯洁终陷泥淖的妙玉,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晴雯,像以命相随,为人嗟叹的鸳鸯。除此,大观园里更有一本正经的贾政,荒淫无耻的贾琏,憨痴无比的薛潘,冷面无情的湘莲……
一部红楼梦,声声控诉,封建思想毁了多少有情之人,然而,文笔却是那么的美好,它是用金钗雕刻美玉而成的,扫去的尘土的都似玉屑。这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红楼》谢幕了,可怜可叹:说是辉煌,原来败落。就这么一部封建社会的记实曲,在清末灰暗的天空里残喘,在而今的.艳阳夕照中生辉。
现在,再一次站立在这夕照之中,看着那斜阳落下前那也曾灿烂的时刻,不禁感慨:这不也是一部小小的《红楼》吗?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读《红楼梦》有感3
初读《红楼梦》,我觉得贾府上上下下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没有任何亮点,我都不想再读了,可是想起人们都说《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首,我只好耐着性子往下读。
慢慢的,我发现越往后越精彩。
随着宁、荣二府渐渐衰落,一个又一个的悲剧也随之而来,林黛玉悲伤而死,晴雯因诽谤而死,鸳鸯上吊,惜春,妙玉被掳……我的心也随着一点一点的'下沉,我就仿佛身临其境,书中的情节深深的吸引我读下去。
第一次读完《红楼梦》那天晚上,我躺在被子里很晚才睡,贾府的兴衰反应了当时社会的兴衰。
读红楼梦的读后感及感想200字8
我用目光碾过那本书,安静,顽固,浮华的尘土早在时光流逝中抹去,昨日的梦呓隐约中透露出这本红楼梦。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一切的故事,不知道到底是真是假,是真的,它凄美得让人难以相信,是假的,它却真实得可怕,不过转念一想,又何必计较呢,若是看透了一切,这本书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我,宁愿在迷失中品读这本书。
贾家,宁荣二府,这是财富,权势的代名词,可其实有谁知晓,一入豪门深似海,宝玉,宝钗,湘云,包括黛玉,整日待在大观园里,吟诗赏花,固然风雅,可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整日的限制,使得大观园里的人情感封闭地可怕,越压抑越多,爆发时什么都拦不住。
读《红楼梦》有感4
红楼梦,终究是避免不了悲剧的。既然是梦,终究要醒。梦中的恩情、梦中的功名,在梦醒的那一刻,毫无征兆的,烟消云散。终究是一场惊梦,悲喜千般,虚无缥缈。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还是那块石头;离恨天灌愁海太虚境中,也只有一株仙草。甚至,这些地方,都是虚无缥缈!“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连故事,都是作者经历一番梦幻附会出来的。到底说来不过是一场惊梦。红尘中的滚滚厮杀,也不过是窗外的一阵疾风、一时骤雨罢了。
可是,虚幻中又折射着真实。世态炎凉,离合悲欢。荡气回肠,撕心裂肺!富贵荣华转瞬即逝,荣辱自古周而复始。但是细细想来,人生之事,不过百年。一时的境遇又能维持多久?明媚鲜艳能几时,残红遍地,又能几时?“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说来倒都是自然之理。可是,你我毕竟是俗人。不能摆脱俗世的名利,欲脱尘网,却又不能放下声色犬马。指责别人的蝇营狗苟,却又渴望自己能时来运转。真正大权在握的时候有竭力的追名逐利。于是乎,自己变成了自己当初咒骂的尸位素餐的贪官污吏。成日的灯红酒绿,忘记了当初假作脱俗的“人间有味是清欢”。“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到头来,不知这嫁衣裳谁人穿了去。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我是不是跑题了?
其实我并不想说教材上所谓“揭露了封建贵族地主阶级的专制、腐朽及其没落的结局。”我想,真正读过红楼梦的人会真的有一天是世界末日呢?贯穿《红楼梦》的,绝不是四大家族的兴衰,我更赞同周汝昌先生的说法。贯穿红楼的,是情。作者痛恨的绝对是“封建礼教”而不是湘云宝钗这类红楼女儿。把封建社会的没落当作红楼梦的一个内容固然可以,但若是把它当作主题,编教材的人,是不是欠考虑了?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某个阶级的腐朽和没落实际上无可避免。时代总在进步,纵然没有了阶级,又何以知道不是情。我完全相信刘心武考证的情榜的存在。红楼女儿,在此,才算是完整的结局。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红楼梦的主题,是情!怀金悼玉的红楼梦!黛玉痴情,魂归离恨;宝钗痴情,误了终身!
其实,宝钗是个好女孩。她并不像有些黛玉党所说的是木石姻缘破裂、黛玉魂归的罪魁祸首。不可否认的是:薛宝钗确实爱过贾宝玉,或许也真的幻想过自己有一天可以与宝玉结成神仙眷侣。但是,她也绝对不会因为自己的这个想法而不惜搭上黛玉的生命。毕竟,这是薛宝钗,不是吕雉,更不是武媚娘。有人把薛宝钗称为红楼梦中的“冷美人”。或许和花名签上那句“任是无情也动人”有关。但是,清醒的读者都会明白,没有任何一个花季的女孩是所谓的“无情”自然,薛宝钗是有情的,甚至,是多情、是痴情。记得薄命司的楹联么?“痴男怨女,堪叹古今情不尽;厚底高天,可怜风月债难酬。”既然这样说来,进得了薄命司的,不都是怨女吗?怨女,因何而怨?想必也是用情过深,痴情所致吧?我不否认薛宝钗有心机,有城府。但是,你几时见过薛宝钗用她的心机去算计?她的城府,只是表现为她适当的防人之心。黛玉是世外仙姝寂寞林,宝钗是什么?山川高士晶莹雪!世人只看到最终以金玉姻缘收尾,但是,有想过宝钗是否真的就快乐呢?她爱贾宝玉不假,但是,第一她不会以牺牲林黛玉的幸福乃至生命为代价;第二是她也不可能因为自己的爱去自私的占有宝玉。其实,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爱是梁思成对林徽因的那种。因为他爱她,所以他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是为了让她开心。哪怕是分手——其实真爱就是这样,所做的一切为了另一方。如果和自己在一起不能让她感到幸福,那索性放她去追寻她的快乐。所谓爱她就不能让她和别人在一起,不过是冠以爱的名义的自私的占有罢了。而且,为宝钗计,她也一定会料到自己和宝玉在一起一定是“到底意难平”的结果。如果这样,她会心甘情愿的赌上自己一生的幸福吗?我觉得,宝黛爱情的悲剧的根源,在于他们生活的那个大家族。尽管如此,宝玉也好,黛玉也罢,她们,是不可能离开也离不开那个钟鸣鼎食之家的土壤的。正如现在说贾宝玉如何痛恨那个封建地主阶级。我想,说出这样的话的人无外乎两种,一种是为现代政治摇旗呐喊的文化流氓,另一种是受了文化流氓误导的读者。你想一下,贾宝玉出身在那样一个阶级,他又怎会痛恨自己的出身之处呢?这,合乎人情吗? 相反,我觉得宝玉在失去这一切以后反而会怀念那个封建大家族给他提供的资本。所以,有学者考证,红楼梦是封建家族的挽歌。作者写这部书的时候,是怀着无限的因自己无力扶大厦之将倾,而最终使自己的家族土崩瓦解的愧怍与忏悔之情来写的。作者曹雪芹,当然,某种意义上就可以看作贾宝玉。但是记住!只是某种意义上。如果说红楼梦中所有的人物都有原型而且与与原型完全一样,所有的情节都真实发生过,这是不是太贬低曹雪芹的能力了?再说封建的家族,有学者认为金玉姻缘完全是贾府内部几大利益集团斗争的结果。——就是说,宝玉最后娶谁和宝玉想娶谁没有任何的关系。宝玉、黛玉,包括宝钗,不过是王夫人、薛姨妈、贾母、王熙凤相互争斗所得出的结果罢了。既然这样,就可以说: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都是牺牲品,而真正得益的,是其他人。可是,她们的利益,又维持了多长时间呢?最终贾府败落,他们的既得利益自然也烟消云散。正应了王熙凤判词里的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红楼梦自然不止是爱情悲剧,还有家庭悲剧甚至时代悲剧。总之,大荒山无际崖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在人间,经历的更多的是世态炎凉。红楼梦,是个令人荡气回肠却更撕心裂肺的故事!因此,我们对其中的人物,也不应太过挑剔。红楼女儿,既都在薄命司中,命运是不幸的',遭遇是可悲的。后人给予她们的,更多该是理解与同情,而不是嫌了这个(黛玉),又恨那个(袭人),说这个太张扬(晴雯),又烦那个太狠毒(凤姐)。红楼女儿都不是完美的,但都是可悲的!芳魂有感,情痴抱恨!对她们,何必太苛求呢?黛玉有高洁之处,袭人也是个痴子;晴雯率真可敬,凤姐精明强干!红楼群芳,无一人不可爱,无一人不可怜,纵有错处,何必抓着不放呢?
有一段话,我是喜欢反复引用的。大约是旧式文人共同的感悟吧?是说人生三恨:“恨鳆鱼多刺,恨海棠无香,恨红楼未完!”前两项我倒觉得没什么,只是这最后一项,我倒是有深切的体会。想来古人与来者,大约都会有这样的感叹吧?而从另一个角度去想,如果红楼梦真正完结了,又怎么会有现代层出不穷的续书呢?或许,红楼梦未完,留个谜题给后人去猜,才是最好的结果吧?尽管如此,我还是想引用畸笏叟在第二十二回的批注:此回未完而芹逝矣,叹叹!现代红学家多半否定程高续本的后四十回。我也自然相信后四十回不符合曹雪芹的意思,但是,作为一个庸俗的读者,我倒是情愿相信大部分高续本的结局。我不忍心看到最终凄凉的场面,感谢高鹗最终加了个兰桂齐芳的结局。而最终的抄家这一节,也有了,不算脱离了悲剧的结局。悲剧,加基本上大团圆。这固然为红学家所不齿,但是作为普通的读者,我还是喜欢这样的结局的。我对高鹗比较不满的地方,主要是三处。第一处写贾母对黛玉态度的转变,第二处写妙玉的结局、第三处是写真如福地,完全是道学先生的手笔了。
我并不是一个客观的人。读红楼梦,自然有我的偏爱。和很多读者一样,我是个黛玉党。所以,我最喜欢的人物,第一是黛玉,不过,我最偏爱的,应该是妙玉。或许很多读者并不喜欢妙玉,认为她虚伪、孤傲,我倒是觉得,这是妙玉的高洁之处。怀有这样看法的读者,倒是应了妙玉判词里的一句话: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说红楼梦是一面镜子,对妙玉这样看法的读者,可在这句判词中照出自己了?我觉得,红楼梦中的人物,是没有高下的,以我的审美来看,宝玉、黛玉、妙玉可以并列第一。当然,这个排名,在于人。
林语堂先生曾经打算把红楼梦翻译成英文,结果,准备了几个月之后却发现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于是仿照红楼梦的行文写成了一部英文小说:Moment In Peking(曾译作《瞬息京华》,现多译为《京华烟云》)但是,从人物刻画等多个角度来看,它和红楼梦比起来还是逊色得多试想连林语堂这样的文学巨匠去模仿都不能和红楼梦同日而语,何况其他人呢?我自然也不敢说去续红楼梦之类的话。只把日常读红楼梦所得到的感悟以人物为分法集合在一起,留着以后看看自嘲罢了。
读《红楼梦》有感5
前些日子,读两本关于季羡林和鲁迅的书,两位大师在书中谈到读书问题时,都首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我除了看过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外,居然没有完整地读过小说,实在脸红,于是赶紧找来《红楼梦》看看。
开始有读《红楼梦》的想法,只是想真实地看看小说写得到底有多优秀,竟赢得众多国学大师们一致的好评和首推。谁知道,第一次翻看小说原著之后,我居然立即对它有了一种难以释手的感觉。曹雪芹笔下的情景、人物跃然于纸上,恍惚间自己仿佛置身于小说所描绘的精彩纷呈的世界里,小说人物的悲欢喜怒紧扣着我的心灵,由不得你不紧紧跟随着小说情节往下读。现在小说已读完三分之一,但其中有个情节给我以深刻的印象和美感的享受,不把这种感触记下来,只怕哪天遗忘了,就实在枉费了这番功夫。
在小说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椿龄画蔷痴及局外”中,贾宝玉因在王夫人房里调戏小丫环金钏儿惹祸后,一溜烟跑进了大观园里。当时正值酷暑正午时分,园内“满耳蝉声,静无人语”,宝玉却在一处蔷薇架下发现一个女孩子正蹲在花下,一边悄悄流泪,一边用手中的发簪在地上画着什么。宝玉因这个看起来面熟的女孩“眉蹙春山、眼颦秋水……大有黛玉之态”而不忍离去,只管站一旁痴痴地偷看。看了半天,发现这女孩用簪子在地上一遍遍地画着蔷薇花的“蔷”字,足足画了几十个,却不知何意。读到这里,不光宝玉不知这女孩子写“蔷”是为何,我也只以为她正在蔷薇花下练习写字呢……
疑惑收起,继续往下看。
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中,曹雪芹才把之前宝玉的疑惑解开。一天,宝玉无聊想听曲子解闷,于是便来梨香院找到唱曲最好的龄官,谁知面对全贾府上下最受宠、最帅的公子哥,这龄官根本不买宝玉的帐,一句“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我们进去,我还没有唱呢”,就让宝玉吃了闭门羹。原本躺在床上养病的龄官因见宝玉也在她的床沿坐下,便起身躲避,宝玉这才看清,原来这龄官正是之前在蔷薇架下画“蔷”字,有黛玉之态的那个女孩。生平头一次受到这样的冷遇,宝玉只得红着脸,讪讪地出来,院中药官等其他几个人问明原因,便告诉宝玉,等“蔷二爷”回来让她唱,她必定会唱的。宝玉问贾蔷去哪里了,众人说,一定是龄官想要什么,“蔷二爷”想法子给她找去了……
正说着,贾蔷拎着个鸟笼从外面回来。原来,他花了一两八钱银子,买了一只会“衔旗串珠”的金丝雀儿来,想给在大观园里天天发闷的龄官开开心。“蔷二爷”带金丝雀去屋里给龄官表演杂耍,逗得其他一帮女孩子都非常高兴,独独龄官并不开心,仍赌气躺下假装睡着。贾蔷只得上来陪笑问她“好不好”,龄官便骂他:“你们家把好好的人弄来,关在这牢坑里,学这个还不算,你这会子又弄个雀儿来,也干这个浪事。你分明弄了来打趣形容我们……”贾蔷一听这话连忙站起来,又是赌神起誓,又是道歉,最后把那花了近二两银子才买来的金丝雀儿放生,连鸟笼子都一并拆了。可龄官还是不依不饶,抱怨自己生病咳血,贾蔷不找医生来看却来取笑她,贾蔷一听,又连忙一边解释“昨儿晚上我问了大夫……”,一边就急着要出去请大夫。龄官却又叫他:“站住,这会子大毒日头底下,你赌气请了来,我也不瞧。”贾蔷只得又站住……
宝玉看到此处,猛然才领会那日龄官画“蔷”字的深意。不光宝玉,每一位读者读到这里,内心肯定都与宝玉一样被深深打动,更会为贾蔷、龄官二人心中那份单纯、朦胧的爱情而感动。
曹雪芹以贾宝玉的视角下笔,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描绘了看似平淡的两个场景,情节简单却细致真切,仿佛就是发生在我们自己身边的平常事一般,通篇没有一个表示爱慕或喜欢的字眼,更无任何暧昧意味。但蔷、龄二人之间相互爱慕、一心牵挂对方的那份纯真、无暇的感情,尤其是龄官在地上反复写贾蔷的名“蔷”字时的那种少女情窦初开、心灵暗许对方的美丽情感和贾蔷被自己心爱的女孩嗔怒时略显笨拙的猴急态,却跃跃然于纸上,让人回味无穷。
蔷、龄二人之间这种含而不露、于点滴间现真情的爱情表达方式,正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民族性格与美学价值观的典型体现:以含蓄、温文而雅为美学欣赏的最高境界。这种民族性格特点与美学价值观伴随着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一代代传承和积淀,已成为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核心之一。
当然,人们对于情感的表露方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但不论如何发展、如何变化,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还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比如前两年在网络上有一首爱情歌曲,其中一句歌词是: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样的示爱方式与蔷、龄二人的爱情故事相比,何其浅薄、粗陋。
由此,我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前段时间,电视台上播放的一个广告,内容是鼓励我们,应该鼓足勇气,对辛苦养育自己的.父母大声说出“我爱你!”类似的内容也常在各种媒介、刊物上出现。诚然,做儿女的以何种方式表露自已对父母的感情,完全是个私人问题,但在各种大众媒体上反复向人们传递应该张开嘴巴大声说出“爱”的讯息,也许会在潜意默化中影响和改变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见面拥抱、亲吻,张口闭口必“love”,这是西方社会人际交往的习惯,但东方人却没有这样的习惯。每个民族的人际交往习惯和情感表达方式,是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土壤的,是本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特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自然镜像。正因为东西方历史文化不同、民族性格迥异,自然使得东西方民族的人际交往及情感表达方式差异很大,而这种差异也正显示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习惯与情感表达方式,说到底毕竟只是一种方式、一种手段而已,它并不代表内在的本质。西方世界不论家人、朋友还是邻居、同事之间,拥抱、亲吻、张口闭口“love”个不停,但西方世界并没有因这看似友善亲密的感情而成为王道乐土,历史上西方国家之间相互征战讨伐不断,还有黑暗残酷的中世纪、血腥的黑奴贸易、灭绝人性的殖民扩张、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等等,哪一件西方世界能脱掉干系?中国人感情内敛,不善言辞,父母、子女、家庭成员之间绝少说“爱”,但这并没影响中国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更没有阻挡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化传承从未中断的文明之邦的脚步。因此,对于不同民族各自不同的情感表达和人际交往方式,大可不必厚此薄彼,甚至想用单一某种方式统领全世界。
中国人常说,判断一个人怎么样,要“听其言、观其行”,不仅要听他说了些什么,怎么说的,更重要的是看他做了些什么,怎么做的。做子女的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对父母尽孝心,说些暖心的话诚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以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向父母表达爱与孝。
读《红楼梦》有感6
暑日午后,一杯清茶,伴我的还有一卷“红楼”。回望那时,该有几十位美艳女子一袭袭汉服蹁跹;端得末景,却是那数代荣华公子日渐家道败落。
初次翻阅,只觉字字晦涩,篇篇古语,我望而生畏。硬着头皮读下去,先是被描写之细腻吸引,而后彻底沦陷于作者用毕生心血构造的情节之中。年值芳华,我的思想与那个时代的流俗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使我不由自主的醉心于曹雪芹这一扛鼎之作。
起初,我厌倦极了黛玉的小肚鸡肠,斤斤计较,总觉得这是一个令人反感的的女主角。读着读着,我开始心疼眼前这个女子,在如此泱泱的一个大家族中,她与别人不同,念着“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的她从小饱读诗书,处处散发着脱然的才气;哭着“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她被迫寄人篱下,每每流露出谨慎的心酸。闭上眼睛,想象那个处处留心的姑娘哭起来,该是多么的悲恸,多么的无助。我想,在我的'心里,黛玉像是昙花,白色,代表她的雅致纯洁;夜里绽放,代表她只为爱的人坚守。昙花只一现,也只有爱的人才会等她开放……
呷一口清茶,黛玉给我的是一缕芬芳。不像现代剧的男主角,宝玉是一个被时代否定的男主角。在那思想靡腐的时代,人们都说“莫效此儿形状”。他的确,游玩于胭脂粉墨间,他不求功于考官出仕。但是这种判逆并不完全代表“无能”,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宝玉随口一说,便是深有韵味,众人每每作诗,他也解得最切。他不是不思进取,他是不属于那个时代。同样不属于那个时代的,还有他和黛玉的爱情。轰轰烈烈的相爱一场,到头来我张灯结彩,五彩霞衣娶的却不是你。书中有一个细节是以前从不守规矩的宝玉,在大婚当日怕黛玉生气,按规到第二天才掀开红盖头。掀开,盖头下面却是薛宝钗。我不知心陡然一凉是种怎样的彻悔,我只见看到那烧没的诗稿时,宝玉满脸的悲痛欲绝。那一夜,宝玉才是真正的长大吧,一句“林妹妹既是念我,又为何把诗稿烧了?”我看见也泪流满面。
大饮一口杯中的茶,宝玉给我的是一滴残在眼角的泪。叹着叹着,一本厚厚的书只剩了几页,几代繁华的贾府热闹不再;风光不在;人,亦不再。举杯一饮而尽,读完了《红楼》,也湿了一纸泪。
暑假的每一个午后,我都翻翻《红楼梦》作为小憩,就仿佛置身在那个时代。在二维的世界里,没有空间里的远涉,心之所往,时间的过去,亦是远方。
读《红楼梦》有感7
《红楼梦》讲的是一个家族从兴盛到衰败的全部过程,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家贾宝玉和林黛玉。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带钢的男子,他的柔是有一部分是家庭互不环境所至。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使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她则闻讯气死。
看了红楼梦,我还真懂得了不少道理,也十分投入。我觉得,当时的贾府特别奢侈,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很有分量。因为贾府上下会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掌上明珠。而林黛玉她虽然爱哭,却很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我觉得自己也是个多才多艺的小女孩:画画,弹钢琴,空手道。作为现代的孩子,我觉得我们要学会坚强,不要像林黛玉那样动不动就暗自垂泪。
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就很佩服曹雪芹,他可以写出这么好的作品,能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说明曹雪芹写作功底十分深厚,里面的人物个个好像就在我前面,像与我说话似的。如果曹雪芹此时正在我面前,那么我一定要向他学习写作方法,把文章的基本功练扎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读《红楼梦》有感8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活,将其攫取、裁剪,再加以创造,《红楼梦》这幅画卷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一经问世就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另外还有芹圃、芹溪、芹溪居士等字号。祖籍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出生在贵族家庭,年仅十岁的他亲眼看到家庭遭受沧海桑田的变故,对封建统治的没落命运有了切身感受。从1752年起,他终于挥洒出一部不朽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
贾宝玉,荣国府的嫡派子孙,衔玉而生。为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灵石。从小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贾宝玉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他聪慧异常,出类拔萃,但他不肯“留意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他是大家庭中的宠儿,但命运却不由得自己做主,与林妹妹相契相知,抒发真性情真心意,却被逼着娶了宝钗,终离了俗世,走入茫茫大雪。
林黛玉,前世为三生石边的一株绛珠草,受赤霞宫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愿跟其下凡还尽眼泪。她绝丽脱俗,雅若天仙,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心思敏感,才华横溢,个性纯真灵净,说话率直有时却也刻薄。她常怀隐忧,感物伤情;暮春时节,见落花飘零,就锄坟葬花。最后黛玉泪洒百日,泣血而死,还了前世情缘,留下悠长的深思。
还有王熙凤。她的出现处处吸引着众人的眼光,她处事圆滑,眼观六路,八面玲珑;她阴险恶毒,心狠手辣,弄权夺势。但这并不能用反面人物来简单归结,她是开心果,上哄得贾母其中宠爱,她又是脂粉队里的英雄,下管的婆婆丫鬟们服服帖帖。最终因她胆大妄为,不给别人留活路,落得个疾病缠身、无力回天的下场。
从王熙凤这小小的一角,足以映射出封建贵族家庭的腐朽和道德沦丧,预示着中国古老的`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的走向崩溃。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永恒话题。西方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的说法,据说原是歌德的话。在中国,《红楼梦》也是说不尽的,已经说了二百多年,今后还要说下去。
读《红楼梦》有感9
《红楼梦》,在曹雪芹笔下成为万世品读的经典,多少人为它痴迷、为它着魔。
《红楼梦》里的女子,就像是大观园里的花,千姿百态、争奇斗艳,我唯爱黛玉,那带着“风露清愁”的芙蓉,可叹她“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既是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想必也是他心里的林黛玉。
在一些读者(包括书中人)看来,黛玉是乖僻的。在黛玉回苏州看望父亲回来时,宝玉把北静王送的鹡鸰香念珠给了黛玉,黛玉却一把掷到地上,怒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一个位高权重的王爷,多少人攀附的.对象,在黛玉那里,却只是一个“臭男人”。
虽然黛玉有些小心眼,但大观园里的姐妹们都很喜爱她,因为她还有着灵动可爱,机智聪慧的一面。在《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香》一回中,黛玉妙语如珠,接连调侃刘姥姥、惜春、李纨、宝钗,就连宝钗也忍不住笑称“真真这颦丫头的嘴,让人恨也不是,爱也不是。”还有一回宝玉听宝钗讲解了戏文中的一首词《寄生草》,仿佛悟到了禅机,写了一个偈语。黛玉一句话就让宝玉收回了参禅的心思。黛玉笑问宝玉:“宝玉,至贵者‘宝’,至坚者‘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怼得宝玉哑口无言。以彼之矛,攻彼之盾,黛玉的机智聪慧真是令人赞叹不已。
在《红楼梦》一书中,黛玉葬花是最广为流传的经典。“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花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曹雪芹将花人合一,这《葬花吟》既是黛玉对自己悲剧命运的感慨,更是作者对大观园女子们必将飘零沦落,深陷污泥的预示。黛玉不甘在这浑浊的世界沉灭,但又无力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花就是自己。林黛玉仿佛在花中,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命运。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最美好的事物为给人看。林黛玉,一真情女子,红颜薄命,最后只剩“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这是所有红楼梦读者的遗憾,更是喜爱林黛玉的人们的悲痛。
一遍遍品读《红楼梦》,一次次与那在潇湘馆临风洒泪的女子邂逅,心醉其中。
读《红楼梦》有感10
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里,卿何薄命。——题记
秋风萧瑟,把发丝拂得杂乱,又是一个凄冷的九月。我漫步在铺满枯叶的街道上,脚下响着“咔嚓”声,心中不禁又想起那段令人感慨万千的爱情悲剧,又想起那如梦一般的红楼故事……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悲情恋爱故事,以及大家族中的日常生活和平凡琐事为主线,生动而真实的描绘出一副一个封建大家族由繁荣到衰败的画面。通过家族悲剧、爱情悲剧,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封建末世的危机。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初见时,贾宝玉与林黛玉便觉得有几分熟悉,林黛玉的一颦一笑,一掩面、一回眸,如画的眉、杏圆的`眼,恰似翠柳扶风的一举一动都深深印在贾宝玉心中。而林黛玉对于这个经常惹恼她的贾府掌上明珠,也在与宝玉越来越深的相处中,越来越在乎贾宝玉。
他们志趣相投,同样厌恶黑暗的社会,向往自由的人格,他们共读西厢、赏花品茗、结社联诗……
其中结社联诗,大概是贾府中这群年轻人最快乐的时候了,同时,也是我在《红楼梦》中最喜欢的章节。他们因诗结社、轮流做东、竞相夺魁。有“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的海棠诗,有“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的菊花诗,也有“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的螃蟹诗。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李执、史湘云、贾迎春……这群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在诗社里相互交流、共作诗篇,诗社中洋溢着欢声笑语以及他们的快乐和活力。
可惜,在随着故事的推进和发展中,家族渐渐呈现出衰败,诗社也便没有了下文。
而贾宝玉和林黛玉在凤姐的狸猫换太子下,宝玉迎娶了薛宝钗,而林黛玉在听到消息后,痛不欲生、焚诗自尽。随着贾府被抄,故事也接近尾声,贾宝玉出嫁,薛宝钗守寡,留下的只有一段破碎的爱情,以及值得令人深思的社会和人性。
秋风依旧,花落仍然。
假如一切从未改变,那位姑娘是否还会和那位少年一起对诗赏花?……
读《红楼梦》有感11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杯具。《红楼梦》不只描述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并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红楼梦》是一部有关感情的.小说,但作者并没有把着眼点完全放在故事情节上,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下足了功夫,显示出高度成熟的艺术水准。全书共刻画了四百多号人物,不一样的身世命运,不一样的生活情景,在曹雪芹的笔下,人与事的来龙去脉,一概井然有序,从容自然。
上至皇庭贵妇,下至走卒车夫,其神色、语言及个性,都纤毫毕现。贾宝玉,荣国府的嫡派子孙,衔玉而生。前世为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灵石。
从小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贾宝玉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他聪慧异常,出类拔萃,但他不肯“留意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他是大家庭中的宠儿,但命运却不由得自我做主,与林妹妹相契相知,抒发真性情真心意,却被逼着娶了宝钗,终离了俗世,走入茫茫大雪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杯具。
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此刻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
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红楼梦》在思想资料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仅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并且在国际上也受到许多国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有法国评论家称赞说:“曹雪芹具有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本事。”是一部好书。
读《红楼梦》有感12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也是一部喜剧。说它是喜剧,因为它是古往今来第一部女性的颂歌,以女性为主题的小说。在曹雪芹的笔下,“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在贾宝玉眼里,他“见了女儿便觉得浑身清爽,见了男儿便觉得浊臭逼人”;在大观园里,有超凡脱俗的林黛玉,有雍容华贵的薛宝钗,有心直口快的史湘云,有处世干练的王熙凤……在过去思想禁锢的年代,如此出色的一部小说,如此不凡的一部小说,怎能说不是一部喜剧?
然而,说它是一部悲剧,也确实如此。而导致这成为悲剧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主人公。黛玉本是书香门第的女子,比别人更出类拔萃。她刚进贾府的时候,贾府上上下下都称赞她,喜欢她。可是她太聪明了,锋芒都露了出来,她不像薛宝钗那样有心计,她嘴巴想说啥就说啥,比刀子还尖利。因此,贾府的人都有意疏远她。即使她很出色,贾母也很喜欢她,但是人们喜欢她完全是因为贾母,贾母至高无上,喜欢黛玉不过是对贾母的溜须拍马罢了。于是,在书中,我们真真切切听到黛玉的悲吟,知道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的大观园,在她眼里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场所;知道在清幽的潇湘馆里,她过的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直到“不知风雨几时休,以教泪洒窗纱湿”的凄凉长夜;知道在每次诗词比赛中,才华洋溢的她,每次忧愁的时候,也只能是“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太多太多的悲,太多太多的叹,太多太多的感,太多太多的痛。如此聪明出色的女子,在过去的年代,就这样被埋没、被遗弃、被淡忘,直到今天,黛玉的神情,的动作,的思想还在人们心中。
而在大观园里,真正关心黛玉的,就只有贾宝玉了。贾宝玉,名副其实一块“假”宝玉。在贾府里,他是家长眼中的“混世魔王”。读书,不读;考功名,不考,他还大骂科举八股文是文人“饵名钓禄之阶”,批判考取功名制度。宝钗和袭人劝他,他却说:“好端端的一个女孩子,竟被世俗功名所污染了!”但吟诗作对,他却比那些所谓的文人雅士高出一筹。他和林黛玉骨子里都含有一种叛逆,但他是男子,不会受到唾弃。林黛玉在过去,仅是女流之辈,就算学富五车又有什么用?那时候,“女子无才便是德”。会纺织针线才是最重要的。黛玉那张嘴已经得罪不少人了,她就算是大观园里数一数二的才女又有什么用呢?可悲可叹啊!
《红楼梦》是历史性的悲剧,通过对封建豪门贾、史、王、薛四家从辉煌到腐败的过程描写,揭露了封建贵族家庭的极端腐朽,展示了它无可挽回的堕落和崩溃,以及必定灭亡的命运。虽然是必定灭亡,虽然是应该灭亡,但是,造就“灭亡”的这个社会,是很令人深思的。
有人说,悲剧就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是也只有当好的东西没有了,才能触动人心中的痛,也才更耐人寻味,回肠荡气。
红楼梦读书心得《红楼梦》这部不朽的名著出自著名文学家曹雪芹之手,它以独特的.手法传神的勾腻出了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异常是对每个人的肖像描述介绍,更为精彩。作者善于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捕捉传神的动作,然后用精妙的语言描绘出来,堪称绝妙!
比如说《红楼梦》第三回作者对王熙凤、贾宝玉的肖像描述介绍,十分逼真。
作者为了让王熙凤“乖巧”、“泼辣”的性格特征更突出,所以把她单独介绍了出来。作者先让王熙凤在笑声中出场,用未闻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给我们一种非同一般的印象。之后,作者经过对她华丽的装饰、风骚的容貌,把王熙凤这位娇容华贵的少妇形象完美无瑕的展此刻我们眼前。
“一位年轻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这就是曹雪芹笔下贾宝玉的外貌,红楼梦读书笔记400字让人看了,一觉就是一个美男子。在作家的笔下,贾宝玉是一个自幼娇身惯养,受老太太疼爱的富贵少爷。我经过深读发现,贾宝玉的思想性格是不愿受封建传统,他厌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他要求独立,要求个性解放,以致在贾府居于“无人敢管”的特殊地位。
这就是读完《红楼梦》后,我学会的写作知识,我今后必须会把这些运用到我的写作中去。
读《红楼梦》有感13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隐居北京西山后,著书于黄叶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滴泪为墨,研血成字,创作出《红楼梦》这部皇皇巨著。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红楼梦》,都有自己眼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都有着不同的内心解读。贾宝玉多情体贴却也软弱无担当,林黛玉清逸脱俗却也爱耍小性儿,薛宝钗端庄稳重却受封建思想束缚,王熙凤精明能干却又心狠手辣......“曹公笔下无完人”,每一个人物性格都是复杂多样的,值得深深体会。
《红楼梦》中有高远奇特的神话故事,让我们的心灵仰望无限天空。女娲炼石补天多出的一块石头被弃置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为全文故事展开铺垫悲凉底蕴。由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峰下高谈,至空空道人与石对话后,小说又以甄士隐的午梦引出“木石前盟”的神话。绛珠仙子与神瑛侍者在三生石畔结成的前盟宿缘,为整本书所叙的宝黛爱情故事铺垫奇幻又悲戚的基调。神话在本书中的地位显而易见。
红楼之美,有青春的单纯,凄美的爱情。大观园像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这里没有封建的枷锁,少年少女都充满活力。海棠诗社,众人吟诗作对,互为知己,以诗寄情;桃花树下,宝黛共读《西厢记》,向往美好爱情。善解人意的袭人,冰清玉洁的妙玉,敢于反抗的晴雯......她们憧憬着美好的一切,是这一梦中胜过一切的`最美之物。
《红楼梦》中亦有遗憾的悲剧存在,令我们扼腕惋惜。贾、王、薛、史四个家族的由鼎盛转向衰亡,宝黛钗的悲惨爱情故事,还有凤姐、元春、惜春等金陵十二钗的悲惨结局。荣、宁二府家破人亡,红粉丽人香消玉殒,那些热闹非凡都如一场梦般几近虚无,骤然寂静的凄凉感受令人悲叹不已。红楼一梦,香艳浮华都已不再,唯余一段传奇的故事和人物,世事无常,尘世的舞台上,总也免不了这最后一幕——灯熄人寂。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谜一样的人物,《红楼梦》的一切,或许与他的经历有相同之处,曹家的历史与“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的贾家何其相似,由盛转衰、由贵到溃。那些繁花似锦,勾心斗角;那些回忆深刻,穷困潦倒。似梦一般皆是逝去,可悲,可叹,亦可忆。梦醒,结局已经注定——红楼一梦终会断,不解其中之心酸!
读《红楼梦》有感14
绿竹斑斑渐黄昏,相思无寄几度闻。寒塘至今度鹤影,冷月何时葬花魂。 ——题记
细雨斜织的夜晚,不喧闹,只有那雨水与芭蕉碰撞的声音,只有那千百竿潇湘竹随风摇摆的声音。透过纸窗,黯淡的烛火闪烁,一女子在蜡烛旁持书静看。“咳咳咳”一阵咳嗽声打破雨夜的寂静,随后,依然是那淅淅沥沥的安静,依然是单薄、孤独的身影……
她就是《红楼梦》中最柔弱,最多泪的潇湘妃子——林黛玉。
“潇湘馆”是黛玉的住处。“一带粉坦,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掩映。”“有大株梨花并芭蕉”,而忧愁芭蕉与清高翠竹正与黛玉性情相符。
有人说黛玉就像寒冷的'雪莲,美丽却孤傲,冰冷。可黛玉真是如此吗?没错,黛玉有时说话带刺,令人难相处,但她也有热心的一面啊!就比如说,在香菱想学诗时,宝钗对香菱说学诗并无大用,不要过于认真,而黛玉不同,她认认真真地教香菱学诗,并把王右丞的全集借给香菱,让她去揣摩,帮她分析诗句。可见黛玉比宝钗待人更简单,纯真。
黛玉就像那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诗如其人,她的诗也是超凡脱俗的。“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将白海棠的素静优雅写到了极致。香帕墨迹,留下了“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的优美诗句。
一阵风吹过,树上桃花吹下一大斗来,落的满身满地皆是花片。黛玉肩上担着花锄,花锄上挂着纱囊,手内拿着花帚,收拾起落花,不由感花伤己,在花冢哭道:“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是啊,这纷飞的单薄花瓣,不正像黛玉孤苦的身世吗?“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难道从这儿,曹雪芹就已为黛玉的“红消香断”埋下伏笔了吗?欠泪的,泪已还后,苦绛珠也该魂归离恨天了吧!
如此简单、如仙的女子,匆匆结束了她的一生,也许是凡间太多尘,仙子不属于这“花柳繁华地,温柔宝贵乡”吧?
读完《红楼梦》黛玉的一颦一笑,一泪一喜都让我难以释怀。我读黛玉,读的是一种孤傲、一种气质,一种绝俗,一种灵动。面对封建社会的枷锁,黛玉以泪默默反抗,哭得像桃核一样的眼中,充满了与那个社会格格不入的,对爱情的追求……
黛玉仙珠,我多想更多的了解你……
读《红楼梦》有感15
《红楼梦》中除了众多的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还的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他没有明说,但通过这成百的众多人物的神志,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的惟妙惟肖,一个庞大的繁荣的贵族大家庭。
到后来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下场,我们不难看出封建资本家的`腐败无能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长久,文中描述了如林黛玉,贾宝玉这样的“叛逆者”的形象,他们的爱情没有结果,甚至可以说凄惨,但他们代表的是新生命,敢同顽固不势力作斗争的新主派代表。
我们都知道林黛玉的眼泪,但也知道她的尖酸刻薄以至使别人都嘲笑她挖苦她,我们也知道贾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须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哪管世人诋毁!”纨绔子弟的形象,他们鲜明的人物性格也使黑暗中有了一丝亮光,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读《红楼梦》有感】相关文章:
读《红楼梦》有感09-18
读《红楼梦》有感08-19
读《红楼梦》有感09-07
读红楼梦有感12-01
读《红楼梦》有感08-14
读《红楼梦》有感07-19
读红楼梦有感05-07
读《红楼梦》有感01-04
读《红楼梦》有感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