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孔乙己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乙己读后感1
今天无意中翻到初三年纪的语文书,不知为何,我又打开了《孔乙己》的那一页。作者是鲁迅先生,“读书人”孔乙己便是他笔下众多的人物之一。
关于孔乙己的悲惨的故事,发生在封建统治阶级时期的鲁镇。文章开篇便有一段形容孔乙己的文字: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脸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这便是文章主角——“读书人”孔乙己。他“穿长衫”却又“站着喝酒”,是死要面子,又自欺欺。这么看来,他好像是一个可怜、可笑,又可悲的人。
孔乙己原也读过书,后来却只能替别人抄书来换得一碗饭吃。但他又好吃懒做,行偷窃之事。一届读书人,为何落得如此地步?在他仕途无望的时候,为什么不做一些别的事来养活自己?
到底还是因为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人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里,无数人家砸锅卖铁,只为家中能出个秀才;无数穷人家的孩子苦读十年,也不过是为了那一个秀才的`名头;考到中年亦或是老年的也大有人在,范进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但孔乙己也讲诚信,欠着的酒钱总会还上。在与孩子们分茴香豆时,五指罩住碟子,一边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既善良又古板。
到后来,他死性不改,偷书被丁举人打断了腿。同是读书人,为何差别这么大?那时候的读书人,读的真的是一个“才”“德”吗?到了酒馆,众人毫不顾忌地取笑他,他红着脸说“不要取笑!”“是跌断”,瞧瞧,还死要面子呢。
丁举人的残暴,众人的麻木,社会的阴暗,最终造就了这样一个可怜、可笑,又可悲的孔乙己。
再后来,书中写到“我已经许久没有再见孔乙己了”,或许他离开了鲁镇,或许他死在了街头……总之,没有个善终。那个时代太黑暗,若孔乙己生在现代,那定是被冠上“国学大师”之名的人物。生不逢时,便是他了。
孔乙己读后感2
这部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孔乙己他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和众人对孔乙己的嘲笑。孔乙己纵然有许多不是:他好喝懒做,死要面子,到处偷窃,但他也是封建社会下的受害者呀,他的种种不是都是因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呀。在顾客眼里,孔乙己只是个供他们嘲笑的对象;在掌柜眼里,他连十九个钱都不如;在丁举人眼里他可生可死。他活着的唯一作用就是给别人当笑料,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不恰好反映出当时的世态炎凉吗?
同时,拿孔乙己当取笑的把柄那些“看客”,体现出了他们对不幸者的冷漠无情、麻木不仁,也是导致孔乙己悲惨结局的一种原因。同是我也想到我们生活的社会里也是否存在着那种“看客”?
想到这,我联想到看过的一则新闻:某月某日凌晨,23岁跳某从工地收工回家,回家路上不甚摔倒在路中央,路人邓某看见了想上前扶一把,但旁边的好心人的“劝诫”,没有上去。突然一辆装土车险些碾压,随后一辆出租车撞到,拖行十米远,最后倒在血泊中,当场身亡。邓某听到这消息后后悔不已。
当一双眼睛在无助的四处张望,希望能够有一双友爱的手帮他一把,但希望终究还是希望,最后倒在血泊中。旁边的人就像在看一场电影,当车子把人拖到十米远,电影到达了顶峰,最后溅了看客们一身血!
如果能及时上去扶一把;如果没有那好心人的“劝诫”;如果能有一条道德底线。但如果,没有如果,那一条鲜活的生命已不负存在。人们看着那血泊,可能还在庆幸那人还好不是我,不是我的亲戚。那倒在血泊中的不只是一个正值花季般的生命,不只是一个没有温度的尸体,而是乘载着中国五千年的文明!
“看客”原来只是鲁迅笔下孔乙己、祥林嫂、阿Q身边的'人,现在为何在我们生活中出现?当好心把摔倒的老人送到医院,反过来成了肇事者,大善沦为大恶。当儿子在机场用刀捅母亲,但没人敢上去扶一把,最后还只有外国人敢上去帮。猫小乐在他的作品中,当阿衰看到老人摔倒时,只能和老人一同倒在地上,阿衰固然好笑,但是什么让阿衰只能这样做。中国的道德文明开始直线下滑,造成了人们不做好事,不敢做好事的现象。
我最终还是希望那些所谓的“看客”始终只出现在鲁迅笔下,不要在我们生活再造成血的悲剧。
孔乙己读后感3
孔乙己也许是一个困窘、落魄的人,也许是一个自视清高、死要面子的人,又也许是一个被人嘲笑的下层的知识分子。
其实,如果不是当时的封建科举制度,孔乙己说不定还是一个名人呢!只是被毒害深了,便拔不出来了罢了!春秋时期的孔大圣人不是也是满口的之乎者也嘛,只能说孔乙己不懂得随着新的时代脚步前进。
那"回"的四种写法如果不是作为在封建社会的卖弄品,在当今社会上知道它的应该是屈指可数的。所以我们不应该被早已腐化的某种东西所蒙蔽。作为新世纪的我们,应该在发现腐化现象之后,及时创新,用新的优秀的东西来代替它。不能像文中的孔乙己一样,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愚民的政策会变得麻木不仁,剥削阶级损人利己的本质使人民变得自私和冷漠。
这是"雄心壮志",是对功名的渴求,是远大理想的出发点,但他失败了,连个秀才都没捞到;这是自我的放任,他好喝懒做,放弃了自己谋生的路;这是迂腐,满口之乎者也也只为了掩盖失败;这是道德的沦丧,人性的堕落,失落,一贫如洗的他决定去窃书。这个人热心,善良,童心未泯,他乐于于别人相处,集人的优点。但是对于"读书人"这个词的.忠诚剥夺了一切,没有得到得到功名的孔乙己失去了一切,他命运凄苦,人生惨败。对他,是不公平的!他没有任何错,真正有责任的是这个社会,是那些冷漠的眼神!他生不逢时,他的遭遇反应了一段岁月的冷漠,一个时代的没落,一个旧制度的腐朽!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同时也反映出了人性黑暗的一面,人们对事态的淡漠造成了社会的残酷,最终我们最终不得不向现实低头。鲁迅把孔乙己设定为一个被同胞冷漠,被社会抛弃的标志性人物,这让我们明白了,社会对不努力者坎坷际遇的不忍。这也让我们深深地反省自我,当自我放弃一个机会时,有多少人为了这个机会而付出惨痛的代价,当我们偷懒时,有多少人在外面呕心沥血地工作。如果,就因为我们的”懒”,而像孔乙己放弃自我的梦想,放弃谋生的机会,那我们永远都不会看到期望的到来,也将会逐渐地毁掉自我。
孔乙己读后感4
知道鲁迅先生的人,多少对他的作品有些了解,多少也知道一点儿先生作品中的人物,想必也该知道孔乙己。
孔乙己这个名字,出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然而这并不是他的真实姓名。一个连真实姓名都没有的人物,无疑是可悲的,而故事的背景也就注定了孔乙己命运的“可悲”。
从孔乙己出场,整篇小说就带上了些挖苦和悲剧色彩,而且越往后,这种挖苦和悲剧就越明显。一部优秀的小说,它的意义和价值是要靠读者细细品出来的。孔乙己的“悲”也是读者悟出来的。有人初读这篇文章时,是笑出声来的,所以全文一定会有一个“误导”读者的地方。《孔乙己》中,这个地方已经被提示得很明显了:一个悲剧小说中,从头到尾,各行各业人的笑声。悲剧里的笑,显然有那么些不自然,又是那么刺耳,却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我们不知道孔乙己年轻时的样子,但至少,他现在是悲惨的。在无情的科举制度的毒害下,孔乙己真正做到了“一心只读圣贤书”,而且书的`数量还是有限的,也是由于科举,导致孔乙己只重视课本,轻视劳作,甚至是排斥劳作,也滋生了他“好吃懒做”的恶习,于是钱越用越少,小偷小摸的行为越来越多,被人们嘲笑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使他的生活陷入一个死循环,最后困这个漩涡里。我也无法判断究竟是该斥责他,还是同情他。他的一生是一曲悲歌,只是这首歌,以笑声开始,又闭幕于笑声之中。“孔乙己总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回过头,看看悲歌中的笑声。老板打趣孔乙己时,戳其软肋,以寻求自己的快乐。由此,看来这个老板并不高尚。而围观的群众,也是一个劲地起哄。在这个势利、冷酷的年代,是不会有人站出来主持公正、宣扬正义的。他们的良知跟着笑声灰飞烟灭。 而与之形成鲜明比照的是,孩子们是天真无邪笑闹无心的。这也是小说给人些许温暖的几个地方之一。孩子们是可爱的,孔乙己也是有其善良的一面的,他把善良用在孩子们的身上。而表达者“我”,也是一个孩子,同样不乏同情之心。
再读这篇文章,我再也笑不出来。因为虽然孔乙己的悲剧有他自身的原因,但根源是因为冷酷无情的社会和罪恶的科举制度。但愿这种笑声我们永远不再听闻。
孔乙己读后感5
鲁迅先生的小说中,有一个人物叫孔乙己。虽说人人都叫他孔乙己,但这仅仅是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给他取的绰号。连姓名都没有的人,结局又能好到哪里呢?
孔乙己出场在小伙计的笑声中出场。在咸亨酒店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像是舞台中央的小丑,一言一行皆为人笑柄。总有人喊:“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人们也总是嘲笑他偷东西,听他狡辩后,只有更加快活,毫无同情心可言。当孔乙己说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众人哄笑,冷嘲热讽,只是奚落他未进学,反反复复往他伤口上撒盐。就连小伙计也对孔乙己也是冷漠的,根本不听他把话说完,只把他当作单调生活里一点快活的调料。
掌柜的笑在我看来是最自私、最卑劣的。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把孔乙己当成平等地位的人,每每嘲笑他偷东西的声音中总少不了他。孔乙己许久没来喝酒,掌柜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用手“走”来酒店时,他也只是嘲讽,还忘不了说:“你还欠十九个钱呢!”我不能理解,十九个钱竟是比一条活生生的性命重要的多!如此唯利是图,真是毫无人性!
不过孔乙己,也许就是小丑吧,供人嬉笑,毫无尊严可言地被讽刺,被奚落,被打骂,可他的存在与否,对别人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可有可无,才是可悲的。
但是孔乙己真的可怜吗?他一定是非偷不可吗?并不是。看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他身材高大。所以孔乙己是完全有自理能力的。可他却认科举之路才是最好的,瞧不起劳动人民,也便不屑于去做粗活维生。只要有一点钱就去喝酒,即使临死了还要喝。但作为一个读书人,这个身份没有带给他一点好处,他却一直穿着长袍,极力伪装的高贵,自命清高,殊不知自己已是社会底层人物,依旧显摆着古板的知识,迂腐不堪。
孔乙己是被科举制度残害的典型,一辈子无所事事,最终落的一个悲惨结局。他深受封建思想毒害,鄙薄劳动,好吃懒做。他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鲁迅先生对于这种愚昧封建的旧社会做出了锋利的`批评。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他的死,是一种社会,一个时代的结束。我们处在新时代,不应该出现孔乙己这样可怜可悲又迂腐的“读书人”,也不应该做麻木不仁的看客。我们的未来不应该是黑暗且冷酷的,而是会充满光明和希望!
孔乙己读后感6
唯一一位站着喝酒的长衫文人,孔乙己。——题记
孔乙己有着高大的身材,脸色青白,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满口的之乎者也也就是他的特点。孔乙己是个读书人,也是一个很好的秀才,可就是这么好的秀才却出生在了旧社会,一个很好的秀才就这样泯灭了!上天对他很不公平,读了一定的书,但成绩不好,每一次的考试都落榜。
孔乙己穿着一件极为破旧的衣服,从来没有洗补。但他总觉得自己是上等的人,比一般的地位要高,实际上,他也是一个被人瞧不起的下等人,只不过穿着长衫罢了。
孔乙己!一个可伶人,出生在了旧社会,我简直是无法想象那时候的人对死亡竟然是那么的轻描淡写,那个时代的不知道什么是爱!不知道关心别人是怎么样的感受,爱,这个字,已经被人遗忘了!
那个时代的人是那么的冷漠,他们只关心钱包,就好像老板想起孔乙己,也就是孔乙己欠的那十九文钱罢了。这样不怪他们,不是他们的错!他们的领导有关心在下的人民吗?不没有!他们或许没有去看看人民的生活,或根本就不想管了!或者嫌太麻烦,根本就不想管了!他们都以金钱在上。
我读了孔乙己这一篇文章,我明白了,他就是个可怜人!他不应该出生在那个年代!那个时代的人忽略了人情,漠视了人情!
2、孔乙己读后感400字精选
悲凉的时代,笑声中的凉薄!
咸亨酒店内的穿长衫的人是剥削阶级的代表,他们对孔乙己的嘲笑是对穷苦人的一种欺凌,在他们的眼中,孔乙己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块笑料。这并不难理解。但短衣帮的笑,就是鲁迅塑造人物的过人之处。短衣帮按理说他们也是穷苦人,他们的经济地位与孔乙己相似,照理说,他们不应该嘲笑孔乙己,而应同情他。但他们却那样的加以取笑,把孔乙己的遭遇与一些有悖常理的举动作为笑柄。这是为什么?这就是社会的病态,这就是悲凉的时代。
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奴役下的一个可怜的牺牲品,黑暗王国中的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孔乙己在人们的嘲笑声中出现,又在默默无声中死去。他的生只给那些无聊的`酒徒带来一些谈笑的资料,他的死也没有激起人们丝毫的同情,他的潦倒的一生充满了人间的辛酸,孔乙己诚然是“可笑”的,但在这“可笑”的背后却隐藏着弱小者的寂寞而痛苦的灵魂。孔乙己的悲剧是其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孔乙己读后感7
从孔乙己这一面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的十分深刻,让我想到当时社会的`恶劣。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的性格。多次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小孩子们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放眼_世纪这个社会,不正之风无时无处地不在如传染病似地肆意传播。而这一类的〝病人〞也有着很多。
因此,全社会更应该联合起来,扫除一切不正之风,排除一切隐患,净化空气,净化人类的心灵。
既来之,则安之。来到世界上就要奋斗,奋斗就要精彩,精彩了才会感到幸福。人生道路何其漫长,而又何其短暂,时有〝飞来横祸〞阻挡大道,而成功了,也就是奋斗向前了,争气了,心中的梦想也就触手可及了。
总的来说,孔乙己在我心中是一个光明正大,心直口快的人,他不会被当时社会而弄巧成拙,反而更讨厌封建文化,是鲁迅笔下的一个优秀人物。
孔乙己读后感8
利用将近三节课的时间,老师带着我们把《孔乙己》这篇文章给上完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感悟。
我从《孔乙己》这篇文章中了解到了当时社会的可怕、黑暗和当时人们的冷酷无情。面对一个残疾人居然还能笑得出来,真是可悲!如果这种人出现在我们社会上我会很鄙视他的。文中还多次写了“短衣帮”以及社会上人的笑声。笑,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会心的、真诚地、愉悦地笑,它会带给更多人,使他们感到欢乐;另一种是歹毒的、阴险的、幸灾乐祸、不怀好意的笑,它是建立在别人痛苦上的笑。文中出现的四次笑,当然属于第二种,并且是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上的笑,会使孔乙己痛苦的伤疤愈来愈大,难以平抚,这是对孔乙己精神上的打击。鲁迅的这篇文章用词很精准,往往一个字中包含很多种思想,这也正是鲁迅文章的精妙之处。
在学这篇文章时,我又从新认识了鲁迅这个伟大的人物,他把人物刻画地多么细致入微啊,使读者也随着作者的思绪融入到文章中,可能我们一开始读鲁迅文章时会感到枯燥无味,可是等你静下心来仔细品味时,会觉得愈来愈有意思。鲁迅大多数文章都是反映当时中国人民社会的黑暗,警诫我们不要当“看客”,要用实际行动来证实我们是强大的。鲁迅通过描写孔乙己来告诉我们中国的真实面目是什么,让我们重新振作起来!
我们因他的`遭遇而感到悲哀,同时也感到气愤,他好喝懒做,从不踏踏实实的工作,还好偷书。这样来看,说他是咎由自取也不为过。酒店内的看客拿别人当笑柄,以取笑他人为乐的人群也使我们感到气愤。他们的行为无疑是对孔乙己悲剧的加深,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孔乙己身上好的品质,他待人友好、善良。他明明可以靠着自己本分的工作养活自己,好好的过日子,可他却为了所谓的面子,让自己一步步走向深渊。这样的孔乙己真是让人觉得可笑而又可悲。
如果没有鲁迅,封建的黑暗社会可会延续?
如果没有鲁迅,人的心灵是否会和以前一样如此冷酷、可怕、无情?
如果没有鲁迅,我们怎会认识到自己的可怕?
如果没有鲁迅,虐杀者会不会继续胡作非为?
孔乙己读后感9
孔乙己,鲁迅笔下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用文中的话来说:“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迂腐不堪,好逸恶劳而又自命清高,爱慕虚荣,可谓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但从某些细节中,我们又不难看出他内心中温存的那一丝善良,这一点让人们不禁感慨:孔乙己要是生活在这个时代,估计就不会有如此悲惨的命运了!
故事的开始发生在鲁镇的咸亨酒店,这个出场的环境直接将我们带入到了封建的南方小镇,掌柜的无情无义,麻木不仁,连十几岁的小伙计也浑身充斥着麻木的神气,作者塑造“我”这个形象,就是为了强调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我”正是孔乙己悲剧的见证者。正当孔乙己站在一边喝酒时,人们又开始调侃他,说他又偷别人家的东西了。这一句句充满鄙视意味的语言,似乎是当时社会对像孔乙己这样的“入坑之人”的蔑视,就很像当今社会那些明明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却以此为荣为傲的人。字里行间也不缺鲁迅对封建社会的讽刺,也正是因为这个,他才选择了弃医从文。
而酿成这一切的原因,也不仅仅只是这些麻木不仁的人的原因,还有孔乙己自身的原因。他在教孩子们写茴香豆的茴字时,嘴里不停地说着些什么之乎者也之类的话,可以看出,孔乙己自身就有问题,他自命清高,自欺欺人,他自身就是个懒惰的人,明明身上有不少钱,却不给自己买些饭吃,而是去买那些对他来说是奢侈品的酒;明明有劳动能力,而且身体条件好,却不为自己的生活而打拼,每天苦苦等死。也正是因为这些,才让他的.结局如此悲惨。
这么看来,孔乙己的的确确是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不仅反映出了它对读书人的毒害,还对本心地善良的老百姓造成了心灵与精神方面的伤害。最另人气愤的是,这项制度伤害了那么多人,却没有几个人意识到自己遭到的毒害,更没有几个人道出它的悲惨之处,是身处惨中而不知其惨,这才是最惨痛的一点。
回首从前看未来,我们更要学会对这个世界抱有质疑的态度,不要人云亦云,存在从众心理,要保持心里的初衷,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孔乙己读后感10
或许是上天的安排,又或许是命运的捉弄,选择了你,成为最不幸的人,你是别人嘲笑的把柄,是科举考试的仆人,是千千万万深受迫害的文人之一,你就是孔乙己,为什么你总甩不掉那破旧的长衫、甩不掉满口的“之乎者也”呢?是你爱慕虚荣?好逸恶劳?还是环境所迫?通过作者鲁迅的眼光,你的身影,总在我心中萦绕,挥之不去……
我无法理解你,你总是想把自己“包装”起来,让别人承认你是一位“读书人”但你是否知道,你其实是在欺骗自己,既然是“读书人”那为什么学不到“自食其力”的道理呢?为什么要舍弃谋生的机会而去“偷”呢?又为什么要为自己的“偷”而找借口呢?你确实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但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却得不到提高,就连“我”小时候都向你投去鄙夷的目光,试问,你还有什么理由堕落下去呢?我忘不了你乞求“掌柜”时的眼神,更忘不了你凄惨的结局,世态的炎凉,你的路,也更是难走。
我同情你,当我知道你是怎样一个人的时候,我没理由同情你,却又无法不同情你,“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你为了追求功名而读了大半辈子的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是上天对你的不满,还是你命运早就注定?若时光可以倒流,我会对你说:“其实是科举考试害了你。”可是,你,一个愚蠢的'旧社会的潦倒读书人,能相信我吗?能摆脱功名利禄的诱惑而去相信我吗?我同情你,可你什么时候能清醒过来,摆脱科举对你的残害?
但是,我同样敬佩你、尊重你,当别人拿你取笑、消遣你的时候,你没有逃避,而任由他们去说、去笑,尽管那使你难堪,难道面对这些不需要勇气吗?难道这份勇气不值得我去敬佩吗?你向孩子们分发茴香豆的那份善良,想教“我”识字的那份诚恳,以及被打折腿后活下来的那份坚持、那份勇气都值得我去敬佩、尊重,然而,你的路,却走到了尽头。
“年关”已过,又一年端午的时候,粉板上的“十九个大钱”依然还在,这意味着你走了,在世的时候,受尽了生活的困苦,世人的奚落、嘲笑,以及社会对你深深的折磨。愿你走得安息,来世的时候,也希望你能永远脱下那破旧的“长衫”,做一回真正的自己。
文章到此,我的内心深受感触,仿佛遗憾什么、惋惜什么、又仿佛亏欠孔乙己什么。在作者鲁迅的“神笔”之下,我认识到了一位凄惨的人,更认识到一个世态炎凉、人性丑陋的社会。
孔乙己读后感11
生活是一场戏剧,或喜或悲。这万千的悲悲喜喜当中,不同的人,过着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呐喊;有时连缄默都是不同的。但,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生命需要呐喊。
孔乙己,是悲剧。为什么?因为他仅仅在生存着,没有为生活而呐喊过,他从生存的狼狈当中来,最终在生存的戏谑当中死去。他是悲哀的。他不知道,生活和生存,千差万别。
生存,是生活的最低要求。
孔乙己不是个案,他代表了他所处的时代里所有和他一样只是在生存的人们。他们只关注如何过一天是一天,今天贪点便宜,明天耍点滑头,只要能活下去,而不问问自己怎样活得更好;他们只在乎自己的利益是否受损,不管其他人是快要行将就木,或是穷苦潦倒揭不开锅,也从不带一星半点的关心、同情,似乎眼睛里早就被蒙上了灰尘;他们只看重在自己痛楚的生存里靠取笑他人来获得快乐,从来不会懂得适可而止,也不会低声安慰,只是一阵又一阵的哄笑,即使那个人曾发出恳求,即使那个人也和他们一样,只剩下凄苦的生存。
这样的一生,只有生存的苟且,没有生活的远方。当你的目标只是生存,你也许连生存都够不到。
生活,才是关于生命的最好解读。
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了生活而呐喊过。面对残暴的君王,我们不缺像陈胜吴广这样英勇顽强的呐喊;面对渐渐变得麻木的人们,面对软弱无能的政府,面对亡国的危机,我们不缺像鲁迅先生先生这样不畏生死的呐喊;面对新时代的政治局面,我们不缺像外交官耿爽这样威严理性的呐喊。我们有太多像你我一样懂得呐喊的人。我们的呐喊也许微弱,也许渺小,但我们敢呐喊,会呐喊。我们的.呐喊没有那么伟大的目的,只是警醒自己守住道义,告诫自己不要懒散,提醒自己有梦要追,我们只是为自己的未来呐喊,为了远方的诗意呐喊。也许我们的呐喊不够宏亮,但是不可否定,大多数你我正在为了未来而奋斗着,你是在为了一个好的高中而努力,是在为了一个好的大学而拼搏,还是在为了一份好的工作而奔跑,那都不关紧要,重要的是,你一直在为自己而呐喊,而这些都是你生活的通行证,都是你回首往事时的不后悔,更是你在世界上奋斗的痕迹。
你甘于生存,还是乐于生活,那都是你自己的选择,如果你够不上你在追求的生活时,千万不要丧气,也不要失去那份呐喊的勇气,至少你拥有了生活的渴望。
相信吧!未来,当你拥有了想要的诗和远方,你会感谢曾经呐喊过的自己!
孔乙己读后感12
鲁迅先生一贯喜欢用些小人物以讽刺时局,孔乙己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
起初我十分可怜他,贫穷,社会地位低下都是他的代名词,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终于还是应了这句话,好吃懒做,原本可以有更好的生活。可说他不好,他仍不愿放弃他读书人的身份,穿着长衫混在短衣中。说他不讲诚信,但每次的酒钱从不拖欠。如果他生活在今天的社会,国家种种政策。不至于饿死,说到底,孔乙己是被封建制度所毒害的可怜人罢了。他就是一个看不起底层人民,却又向往上流社会吧。
如今在我们的班级也存在这样一类人,成绩比一般人好,但又比一部分差,是班级的分水岭,在他们上面的人能拉十多分,下面也能拉十多分。
孔乙己就是这样尴尬的存在,成绩好的他算不上。却又自视清高,不愿与成绩差的人为伍。同时他又很矛盾,穿着长衫又红着脸与他人争辩,与其说他自卑,不如说他孤独,什么是孤独?稍有人问,你就会敞开心扉,其实就是孤独。到现在在我脑海中,孔乙己那句话仍不断重复,你知道茴香豆的茴怎么写吗,茴字有四种写法。
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读了八年文不成武不就。从不旷课,老师说上一句要脸红好几天,不敢迟到,不敢早退,难题永远做不出来,总是在一旁默默地循规蹈矩的活在自己的世界。每当生活不如意,便开始愤怒,看别人混得如鱼得水,开始充满负能量。人们离你渐行渐远,开始产生疑问?为什么他们那么优秀,而自己的嫉妒心却不停的在作崇。仍没有任何实际行动,却能安慰自己:他们是天才,而我与他们不同,总会有那么一天,我就聪明了,欺骗自己,时候未到。
哪有什么一夜成名,其实都是百炼成钢,明明懂得的道理,却非要等到自己亲眼看到比自己好的.、差的人都比自己优秀,才发现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同孔乙己一样,空有一腔热血,没人看得起,最终消失。默默地,默默地……从来无人问津,仿佛从没有来过一样。
鲁迅先生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难道说的仅仅是孔乙己吗?
为了这些事情不发生在自己身上,就要走出孔乙己,将他作为反例,在自己努力的道路上,会遇到一些挫折,听到一些声音,但我知道热血难凉,赤子无惧,努力会战胜一切。
相信在未来的你会在铺满鲜花的道路上继续美好,荆棘之地也要昂首闯荡,每天的你都要加油呀!
孔乙己读后感13
鲁迅先生一贯喜欢用些小人物以讽刺时局,孔乙己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
起初我十分可怜他,贫穷,社会地位低下都是他的代名词,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终于还是应了这句话,好吃懒做,原本可以有更好的生活。可说他不好,他仍不愿放弃他读书人的身份,穿着长衫混在短衣中。说他不讲诚信,但每次的酒钱从不拖欠。如果他生活在今天的社会,国家种种政策。不至于饿死,说到底,孔乙己是被封建制度所毒害的可怜人罢了。他就是一个看不起底层人民,却又向往上流社会吧。
如今在我们的班级也存在这样一类人,成绩比一般人好,但又比一部分差,是班级的分水岭,在他们上面的人能拉十多分,下面也能拉十多分。
孔乙己就是这样尴尬的存在,成绩好的'他算不上。却又自视清高,不愿与成绩差的人为伍。同时他又很矛盾,穿着长衫又红着脸与他人争辩,与其说他自卑,不如说他孤独,什么是孤独?稍有人问,你就会敞开心扉,其实就是孤独。到现在在我脑海中,孔乙己那句话仍不断重复,你知道茴香豆的茴如何写吗,茴字有四种写法。
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读了八年文不成武不就。从不旷课,老师说上一句要脸红好几天,不敢迟到,不敢早退,难题永远做不出来,总是在一旁默默地循规蹈矩的活在自身的世界。每当生活不如意,便开始愤怒,看别人混得如鱼得水,开始充满负能量。人们离你渐行渐远,开始产生疑问?为什么他们那优秀,而自身的嫉妒心却不停的在作崇。仍没有任何实际行动,却能安慰自身:他们是天才,而我与他们不同,总会有那一天,我就聪明了,欺骗自身,时候未到。
哪有什么一夜成名,其实都是百炼成钢,明明懂得的道理,却非要等到自身亲眼看到比自身好的、差的人都比自身优秀,才发现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同孔乙己一样,空有一腔热血,没人看得起,最终消失。默默地,默默地……从来无人问津,仿佛从没有来过一样。
鲁迅先生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难道说的仅仅是孔乙己吗?
为了这些事情不发生在自身身上,就要走出孔乙己,将他作为反例,在自身努力的道路上,会遇到一些挫折,听到一些声音,但我知道热血难凉,赤子无惧,努力会战胜一切。
相信在未来的你会在铺满鲜花的道路上继续美好,荆棘之地也要昂首闯荡,每天的你都要加油呀!
孔乙己读后感14
社会的沦落,人性的麻木,鲁迅用犀利的语言刻画了一幕又一幕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
鲁迅笔下所写的孔乙己悲惨可怜,被封建科举制度所摧毁。而间接让他沦为这个模样的,还有旁观者们麻木不仁的笑。
课文中第一次写到笑,是在“我”认为生活无聊,只有孔乙己到店的时候大家才会笑。这个“笑”为后文做了铺垫,不禁让读者好奇,为什么大家会因为孔乙己而笑呢,寥寥一句话,设下了巨大的悬念。第二次笑则是孔乙己到店的时候,总会有人挑衅他,对他脸上的伤疤进行论道。几个人你一句我一句,俨然把孔乙己当作笑话。在那个社会,人们的优越感似乎只能从嘲讽其他人的身上而取得。从这次描写中也为读者解答了开始的疑惑,大家以孔乙己的各种作为,看成无聊日子里最大的乐趣。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孔乙己使用那些晦涩难懂的话语来反驳看客们,同样这也是课文中间部分着重刻画表现的内容。众人都嘲笑他偷书遭挨打,嘲笑他考不上秀才还装模作样。他每次气急败坏的反应,就犹如给他们的嘲笑喊呐助威,使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变本加厉。在这背后的,究竟是社会的黑暗,还是人性的扭曲?其实这些都有原因,社会封建科举制度已经把孔乙己变得失去了读书人的活力,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也让孔乙己变得颓丧。在这种阴霾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性格也是越来越麻木,甚至可以说是人皮下的恶魔。就如课文中所写的那样,以孔乙己的伤疤为乐,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的痛处上。以麻木不仁的心态对待他,确实可怕。在这之后,还有一个出人意料的场面。不光大人看不起孔乙己,就连小孩子也对孔乙己冷眼相待。可见孩子们也深受这个社会的感染,将大人们的阴暗学得淋漓尽致。
课文的最后,鲁迅又反写一笔,把孔乙己又写入店里。只可惜再次见到他时,他已经不是健全的人,从众人的口中我们能分辨出,他是因为偷了书而被打断腿。可掌柜对他还是笑眯眯的,让人觉得十分讽刺。众人也在旁边笑,没有一个人同情他。此时的孔乙己已经被摧折的没有人样,变得迂腐不堪,周围的看客们也变成了所谓的恶魔。从此“我”再也没有见过孔乙己,“我”便推测在这种苟延残喘的情况下,孔乙己已经死掉了。
最终设下的悬念引人深思,几次笑的场面也是从更深的角度暴露了那个社会的迂腐和人性的泯灭。
时代的变更让这个社会褪去了黑暗,我们生活在一个光明的世界,愿这个社会没有孔乙己的悲剧。
孔乙己读后感15
读了《孔乙已》,除了笑话,我的心里还有些惶恐。它就像一面镜子,把平日里自己不敢正视的东西给你一览无余地展出来。
《孔乙己》讲了孔乙己可笑而又悲惨的一生,他是封建社会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可是封建社会早已被推翻,科举制度也被废除,那么是不是就不会再有孔乙已了?悲剧也不会再发生。但孔乙已并没有随着它们一起消失。
文中说,只要孔乙已一到店,人们就会笑,揭他的伤疤,嘲笑他的遭遇。看客们是冷漠的,麻木的,他们的笑是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之上的。我很鄙夷他们,但我又常常会成为他们。社会上发生了悲剧,有的孩子因为抑郁而自杀,我却可以把它毫无顾忌地当作饭后的谈资,好像跳下去的不是人,只是某个花瓶被打碎。我非常悲哀地发现,自己和那些冷漠的看客似乎没有什么不同。
文中的孔乙已是自视清高的,同时,他也是孤独的。酒店里的长衫帮无视他,掌柜的取笑他,短衣帮也跟着哄笑,连孩子们也笑他的迂腐。他总是满口知乎者也,总是说一些其他人听不懂的话,显得自己多么与众不同,自命不凡。可是,我也是个经常自命不凡的人。我喜欢读书,经常和同学分享从不入流的书中读到的故事。我然后看着他们听得云里雾里。还喜欢一些旁门左道,大多好像和我没什么关系,连有没有用自己都不能确定。当老师讲课时,我常常会发表一些不同的`见解。不出所料,同学们大多都是一脸茫然。孔乙已读过书,然后向没文化的人显摆,虽然收获了嘲笑,但也满足了他的虚荣心、优越感。或多或少我也会有这种感觉,但更多的却是孤独,没有人理解的孤独,孔乙已应该也会有的。
从《孔乙乙》中,我看到了自己的身影,看到了自己的冷漠,自命不凡,虚伪,就像一面镜子。我甚至怀疑鲁迅或多或少从我身上获取了灵感。但我与他们有一个最大的不同,鲁迅指出了他们的错误,而我又恰好看到了。
我很少再去自讨没趣,向同学炫耀自己的不同。但依然坚持了那些不入流的爱好,期望有一天遇上自己的子期。我不想成为孔乙已,也绝不会成为孔乙己。想到这,镜子在我面前一块块破碎,裂开。
【孔乙己读后感】相关文章:
孔乙己05-01
《孔乙己》05-01
孔乙己05-02
《孔乙己》文章03-09
孔乙己作文07-25
孔乙己教案01-08
《孔乙己》教案01-23
再读孔乙己作文10-05
孔乙己后传作文07-16
孔乙己续写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