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终身成长》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终身成长》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终身成长》读后感1
一个人与世界的关系跟成长过程中与父母的关系密切相关,所以亲子关系决定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而我们的思维模式是由父母决定。因此亲子中使用暴力会影响孩子一生。
第一,打孩子会使孩子肾上腺素积累,慢慢地会导致孩子长大后脾气爆燥,容易与人起冲突,在日后与人相处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第二,恐吓威胁孩子,如不学习就没钱,不学习就会沦为乞丐等说法。这样孩子也许会因为恐惧而去学习,会成为一个乖孩子,可是会失去安全感而这种感觉会伴随他的一生有可能一生也无法跳出舒适区,习惯于安稳的工作,安定的收入,人生无法有长足的发展!
第三,冷暴力,让人最恐惧的莫过于冷暴力了。冷暴力常常的表现行为是,父母突然之间不理孩子了,孩子会求妈妈:“妈妈,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结果是妈妈丝毫没有反应!想象一下这个画面,如果是一个感情充沛的人,都能体会到孩子的无助和愧疚,而为之落泪。对一个孩子来讲,最大的恐惧莫过于妈妈不理他,爸爸不要他,用冷暴力的方式欺负他,控制他,让他内疚。
书中有一个例子:有一位女士,她小时候很爱漂亮,奶奶送给她一条漂亮的牛仔裤,她特别兴奋,想马上穿上,而她爸爸说:“上学不能穿这条裤子。”她就跟爸爸讲:“我想穿”(女孩特别可怜地在表达自己的渴望。)她爸爸的做法是什么呢?他直接拿起剪刀,把牛仔裤彻底剪坏了。直到现在,每每想起这条牛仔裤,她都会难受得想哭。她工作后,第一个月挣的钱全部买了牛仔裤。牛仔裤都被整整齐齐地放在柜子里,她一次也没有穿过。这就是一个小孩子的报复方式。而这位女士在工作中也遇到了问题,只要工作谈判遇到讨论钱的问题就会变得异常敏感,充满了负面情绪,认为对方不尊重自己,不尊重知识,所以很容易就谈崩了。这是什么?这就是成长所带来的伤啊!
其实有很多大人认为是很正常的行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都是很残忍的,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过妈妈把孩子心爱的物品丢掉而不留任何余地。小孩子没有能力反抗自己的父母,可是那一郂的伤就在心里定格,而这一种伤都会到潜意识当中去。长大后,遇到同样的事情就会激起内心的伤。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会沿用上一代父母的处理方式,因此也成为代际遗传了。
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父母,也不要等自己的孩子来改,因为一个人的人生是自己的,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关键在自己。如果你能改变,恶性循环可能从你开始变成良性循环,整个家族的命运都会由此而改变。
养育孩子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所以大人要用对待生命体的态度陪伴孩子成长,而不是用对待机械体的方法来解决单个问题。陪伴孩子长大要帮助孩子树立人生三根支柱:无条件的爱、价值感和成长型心态。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呢?真正的爱是不需要交换的,不要用爱来做成绩的交换,守规矩的交换,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无条件的爱会让孩子找到归属感。培养无条件的爱让孩子内心充满力量。
价值感,没有人会自带价值感。价值感要在后天的陪伴中建立,在家庭生活中你要给孩子做事的机会,让孩子做家务或在其他家庭活动中当一个帮手,在这些过程给予肯定,对他们的动机、过程和贡献表示赞扬。这会让孩子渐渐形成价值感。
一个人的终身成长心态很重要,固定型心态的人做起事会很困难,原因在于他做事的.目的不单纯,他只为了证明自己,而不单纯的做事,这就给自己带来了很重的负担和包袱。父母要与孩子有积极的语言互动,培养积极的心态,不要给孩子贴标签,给孩子评判,不断地对孩子提出结果上的要求,要把注意力放在过程上,要看到他努力的过程,这样他就不会成为一个极度依赖名声、声望排行榜、收入水平、用这些来衡量自己的人。要教会孩子面对挫折,允许失误和失败,学会从挫折和失败中学习经验。让孩子明白在失败中学到的经验会成为成功的基础。在培养和帮助孩子的同时自己首先要学习和拥有终身成长心态。
关于如何面对孩子青春期叛逆的问题,书中给了我们三条实用的方法:
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保护孩子的安全。
第二条、和孩子建立情感的沟通。
第三条、分享父母的成长经历。讲一讲你当年有没有犯过错,有没有走过弯路,遇到挫折的时候是怎么思考,怎么战胜困难的。
在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要干预的事情其实不多了,父母只能耐心地等待孩子找到他的人生使命。
《终身成长》读后感2
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我们学习走路、说话,跌倒了、说错了,不会害怕和丢脸。因为那时的我们还是成长型心态。后来,我们懂得了更多,反而怕这怕那,止步不前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转变了思维模式,我们变成了固定型心态。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
作者卡罗尔·德韦克是美国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研究者,哥伦比亚大学威廉·兰斯福德心理学教授,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这本书从思维模式的角度,让我们找到自己恐惧、苦恼和失败的原因。同时,它也能帮助我们突破这些阻碍,获得成长,达成目标。
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地方就是让我认识了成长型心态和固定型心态的区别。固定型心态的人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他不能接受失败。而成长型心态的人认为的一个人的能力是可以不断提高的,他把失败看做一种学习,认为失败是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固定型心态的人对自我的评价往往比较极端,或者因为觉得自己能力低而自卑,或者因为觉得自己的能力强而骄傲。而成长型心态的人则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因为觉得能力是可以提高的,所以不会因为自己能力低而自卑,也不会因为自己能力强而骄傲,因为他相信进无止境。固定型心态的人情绪不稳定,而且容易被激怒,好摆架子。而成长型心态的人情绪比较稳定,为人随和,没有架子。固定型心态的人更关注结果,比如自己考第几名,打败了几个人。哪怕自己只考60而别人才考59,他就觉得很满意。至于还有40分没有掌握住则无所谓。而成长型心态的人则更多的关注个体成长,关注自己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住。哪怕是考了97分,他也不会骄傲,而是去努力把丢掉的三分弄明白,争取下次考得更好。固定型心态的人总希望自己高人一等,总是怕被别人超越,但终究难逃失败的厄运,因为没有人能永远成功。而成长型心态的人也许并没有想着要超越谁,他只是在不断的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却在不知不觉中已到达金字塔的顶端。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与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学校所学的知识受用终身的时代早已过去。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才能适应未来。只有拥有一个成长型心态,才能适者生存。
联想到我们的教育,父母和老师无疑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父母和老师的思维模式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
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父母,不在乎孩子的兴趣和潜能,只要求孩子达成他们所期望的成就。否则,孩子在他们眼中,好像失去了该有的价值。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父母,不仅会给孩子设定一个奋斗目标,还会给孩子成长的空间。他们尊重孩子的兴趣,重视孩子拥有完整的'人格,鼓励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活得更好。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父母可能不知道,他们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了怎样的伤害和影响。
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老师,会营造一种充满评判色彩的学习氛围。他们会根据学生一开始的表现,判定哪个聪明,哪个笨。接着,他们就轻易放弃那些“笨”学生。这些老师认为“笨”学生不是自己的责任,他们无法改变学生的智力水平。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老师,会创建一个充满信任、没有评判的学习氛围。他们注重怎么教会学生,而不是刻板地评判学生。他们致力于教会学生热爱学习、教会学生自学和思考。就算学生当下水平不足,他们也会指导学生如何缩小差距。
怎样教养孩子,一直是社会热点。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那么,家长或老师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首先要掌握称赞的方法。称赞孩子的方式,将塑造他们的思维模式。对的称赞方式,不是去夸奖孩子的能力,而是去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不是夸他们聪明,而是要肯定他们付出的努力。比如这样夸奖:“你的进步说明你真的很努力。你反复复习,划出重点,一遍遍做测试。你的方法确实奏效了。”其次要正确面对孩子遇到的挫折。当孩子遭遇挫折时,父母表现得焦虑、表现得非常关注他们的个人能力,或者试图掩盖失败,都是不可取的。这些都容易让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父母应该对挫折表现出兴趣,引导孩子面对和处理挫折,把挫折视作学习的好机会。第三要重视孩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在教学中,老师需要关注孩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研究表明,如果老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他们会更相信能力是可以发展的。
《终身成长》读后感3
而作者认为成长型思维相信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成长型思维的人会觉得就算天才,他们都要通过不断学习来让自己成长和提升。那我们来看看成长型思维的人在面对成功和失败、成绩和挑战的时候他们的心态是怎么样的?
面对成功,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范畴,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就是一种成功。这时候他们会不断去尝试,不断去提升自己,他们会认为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而在面对失败的时候,他们同样会觉得失败是一个很痛苦的经历。但是它们会认为失败不能对他们下定义,他们认为失败能够让他们从中学到东西。
在面对自己取得好成绩的时候,他们会认为自己付出了努力才能够得到这个结果。当他们成绩不佳的时候,虽然也会难过,但是他们会觉得是自己还不够努力,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再努力,再勤奋一些,自己就可以获得更好的成绩。他们是不会让不佳的成绩固定自己的。
在面对挑战,他们会感到很兴奋,因为他们认为每一次挑战都能够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
上面我们对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进行分析,分析他们对于成功和失败、成绩和挑战时候截然不同的两种心态,我们就可以看到自己到底是属于哪一种思维的。如果你是固定型思维,并且不希望自己改变,那当然没有问题,你可以继续维持。
但如果你希望自己可以用成长型思维去思考问题,让自己的能力能够不断得到提升去取得一个更高的成就,那你可以看下面的这一部分,就是怎么样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作者在书中提到了5个步骤:
1、接受
我们每个人的脑袋里面都存在了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我们要去接受这个事实,但是我们接受固定型思维的存在,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让它高频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代表我们要接受它出现的时候带给我们的危害。
2、观察
这一步的意思是我们要看看,到底是什么事情会引发固定型思维的出现,比如是不是在你接受挑战的时候,你告诉自己你做不到,放弃吧。我们要去观察它们是什么时候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它对我们说了什么?我们感觉怎么样?还有我们要去观察我们的这种固定型思维是怎么对待别人的?比如,我们对待我们的朋友做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一味地去评判他们,而不是通过这件事情教会他成长?
3、命名
当我们已经知道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固定型思维被引发出来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尝试去给他们进行命名。这样的命名,可以让我们在每一次固定型思维被引发出来的时候,我们直接通过这个命名对它们进行讨论,这样我们就知道能够对它们进行描述。
4、教育
我们已经通过上面几个步骤,知道了固定型思维上面时候会出现,也知道它出现的时候带给我们的痛苦感受,而且我们也已经给它们进行了命名,我们就可以开始带着它们成长了。作者告诉我们固定型思维斯是为了保护我们让我们感到安全,只是它们并不知道怎么去做而已。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它们出现的时候,对它们进行引导,用成长型思维的方式去引导它们,让他们转变为支持我们的力量,让它们和我们一起去面对挑战,不要放弃。
5、巩固
当我们走完上面的旅程的时候,不要忘记的是加大练习去巩固这个过程。就像知道和做到是两码事情。要让自己熟练掌握的前提就是加大练习的`数量。作者在书中告诉了我们练习的办法:
1、把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特点打印出来,贴在镜子上,让它每天都来提醒我们这两种思维的不同。
2、如果还有空间,也印出以下的问题:
对我来说,今天有哪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对我周围的人呢?
我们要去思考我们怎么去利用这些机会,同时还要去制定一个计划,制定好以后,问自己:
我将在何时、何地、用什么方式开始实行这个计划?
当我们因为某些事情,计划被打乱之后,我们可以重新制定一个新的计划,还是重复问自己上面的问题。
当我们完成这个计划,并且获得成功,我们要学会去问自己:
要保持不断成长,我还要做些什么?
通过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这两种思维模式的不同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希望自己能够不断突破去让自己成长,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练习过程来锻炼自己的成长型思维。一步一步去踏实练习,这个过程并不简单,但是只要去练习和巩固,你就能够掌握这样的方式,并且让成长型思维方式让自己获得更高的成就。
《终身成长》读后感4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些话耳熟能详,说的都是自身所知有限,要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而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所著的《终身成长》恰恰也论证了上述思想。本书主要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即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固定型思维模式,并在教育、体育、工作等多个方面举例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论证了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等。在本书的引言中,作者这样写到“在这本书里,你会了解到,你自己的一个简单的信念—即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的这种信念—可以对你人生中很大一部分内容起到引导作用。事实上,它渗透到了你生活中的每一个部分,连你自认为属于自己的个性,实际上也是这种‘思维模式’中衍生出来的,而哪些可能妨碍你发挥潜能的因素也一样从中而来。”由此可以窥见思维模式对人成长的影响是长久且深远的。
两种思维模式
两种思维模式分别有什么特点呢?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人的能力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不需要通过努力奋斗就可以获得成功,失败则是自身能力有限。他们关注事情的结果,在意他人的'评价。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则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来提高的,只要不断努力,方法得当,没有什么不能学会,失败则是成功路上的垫脚石。他们关注学习的过程,喜欢做有挑战的事情,迎难而上,坚信方法总比困难多。
小班长
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尝试对标自己班里的孩子们分别是哪种思维模式。第一时间闯入脑海的便是班级里的小班长。她在班里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管理天赋强,热心善良,所到之处总能听到来自老师、同学们的夸奖,哪个小孩子不爱听称赞呢?慢慢的,我发现这位小班长学习方面的压力颇大,在每次考试前都会很紧张,不断地询问“万一我考不好怎么办?”,十分害怕考不好,公布成绩时更是心跳加速,担心成绩不理想……这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过于在意外界的评价,把老师、父母、同学们的看法放在第一位,将别人的评价视为衡量自身价值的尺子,做事就是在证明自身能力或天赋。也许一直以来,她并没有认为自己本身能力有多强,但是为了能取得好成绩、听到表扬,还是会努力学习,即使遇到困难仍然积极主动去应对,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这样来看,成长型思维模式又在起作用。
积极与消极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很少有绝对的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而是普遍存在于每个人头脑中的两种状态,在某些情况下,固定型思维占主导,另一些情况,成长型思维占主导。固定型思维的人意味着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把输赢成败看得太重,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得突出,但是人的精力有限,世界如此多样,怎么能轻易在各方面都做好呢。通过作者在书中的论述,可以看出成长型思维的人意味着积极乐观、开拓进取,喜欢尝试新鲜事物,敢于挑战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显然我们希望自己身上积极成分多一些,消极成分少一些,那这些消极成分是怎么来的呢?
正向引导
其实,在每个人小的时候,对走路、说话等基本技能,都是通过不断训练、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学会的,这期间摔过跟头、闹过笑话。但是那个时候还不懂什么是自尊,更没有什么虚荣心。然而,随着年龄增长,无论家庭还是学校教育,家长或者老师给予各种各样的评价,比如考试成绩优异,会夸奖“你真聪明”,而成绩不理想,可能会被父母进行比较,“你怎么比别人差这么多”……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过多的负面评价很可能会给孩子太大打击、让其失去信心,但是正面的、不够恰当的评价可能也同样会给孩子带来很大负担,因此我深切感受到评价需谨慎,要适度,多些鼓励,少些责备。低段孩子们的思维模式大多还在摸索、徘徊阶段,作为班主任老师,无论是在语文教学中还是班级管理中都应该给学生更多正向的引导。
成长美学
最后,引用此书的书评人颜桥的高度总结来勉励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成长美学的特征就是相信累积的效应,对人生持有固定论的人,本质只是为拒绝改变寻找理由和借口。相信发展,相信改变,容易形成正反馈,微弱优势聚沙成塔,成功世界本就来自一只蝴蝶挥挥翅膀的触发,这就是成长的秘密。”“活到老,学到老”,让我们将“终身成长”进行到底。
《终身成长》读后感5
“算了,就这样吧,能力有限,自己真的做不了这件事”,所以呢?放弃、逃避、应付……这是某段时间的我,消极、极度缺乏自信,哪怕是现阶段,有时候也会有这些情绪,特别是做事情失败而受到打击时,“把发生的事情作为衡量自己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习惯性地给自己贴标签,觉得自己是个没什么能力的“菜鸟”。同时,我也很在意别人的眼光,在意别人给自己贴的标签。当听到别人对我的肯定时,内心可以喜悦几天;当听到被人否定时,心情特别糟糕,同时也会不自觉地否定自己。我怎么会有这些情绪?真的是自己很“菜”吗?读了美国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一书,发现自己是深陷固定思维之中了。
卡罗尔·德韦克把人的思维分为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它们体现了人在应对成功和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是先天的,失败是因为自身能力有限,有这样的认知时,自身便会刻意回避困难,只挑选相对较为简单容易的事情做,同时害怕被评价,缺乏自信。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认为能力主要是通过后天培养的,他们不畏失败,认为失败只是自我成长获取经验的一种方式,故而,这类人不但不畏挑战,反而会热情拥抱挑战,虚心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在评价中学习、进步,他们更注重如何激发自己的能力以做到更好。
对照两种思维模式反思自己,发现自己是较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害怕失败,回避失败,一旦失败,便会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同时也活在别人的评价里。《终身成长》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自己必须要改变。既然已经清楚自己的情绪来源,习得了理论知识,就要学会“自救”,那就是学会培养成长型思维。
卡罗尔·德韦克教授在书中阐述,想要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需要“接受-观察-命名-教育”四步。按照这四步,深入剖析自己,发现这一理论的确符合自己,更使自己受益匪浅。 第一步,接受:理性认清自己,必须要承认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是固定型和成长型的结合。故而,必须要接受固定型思维的存在。遇到稍微有点难一点的事情,我的内心是排斥、畏惧、逃避的,我怕做的不好,会遭到别人的嘲笑或否定。这是我的固定型思维在作祟。但同时我确实也有成长型思维存在。在遇事想要逃避时,我的内心也会有另一种声音——“试试吧,不试怎么知道自己能做的好呀?”两种思维模式均存在,固定型思维模式所占比重更大。最近发生的评职称一事便是很好的例证。学校名额少,要评的人多,我总觉得自己这能力,和他们没得拼,自己肯定评不上,要不以后再评吧,这次就算了。可有时候也会想,自己在学校成绩也是不错的,应该要试一试,说不定就能评得上了。第二步,观察:明确是什么激发了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找到阻止自己通过学习和努力变得更好的那个“小人”。是自我怀疑或否定?外界的压力?外界的反对?他人的批评?任务的紧急性?时间的不足?跳出来,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用旁观者的眼光结合主客观因素去分析自己的思维模式产生的原因,即那个“小人”,为之后采取的对策提供依据。是什么导致我有放弃评职称的想法?主要是自我怀疑、否定的`内在思维模式。拿自己和他人比较,妄自菲薄,自信心缺失,致使自己退缩。第三部,命名:给遇事时展现出的固定型思维——那个“小人”取名字,而后将它与自己分离出来,分析它如何让自己思考事情、感受事情和采取行动的,这样的连锁反应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怎样的影响。在评职称这件事上,因为自己的自我否定的悲观执念,让自己在思考事情时,一味给自己找到自己很“菜”、没做出太大的成绩、不懂人情世故、情商太低等等肯定会评不上的理由,使得自己当时差点放弃这一次机会。第四步,教育:教育与自己分开的这个“小人”,帮助它由固定型变成成长型的“人”。其实这也是在自我教育,自我批判,告诫自己应该要接受挑战,不放弃,即便受挫,亦可以卷土再来。挽救自己,每日自省,告诉自己,再难的事,踏步去做,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失败,失败了还可以从中得到经验,为下次的胜利增添筹码。那么,自己还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每天勤勤恳恳的人那么多,可真正做出成绩的人却寥寥可数。其中的决定性因素不在于我们付出了多少努力,而是在思维层面上,是否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于我而言,在遇到事情时,不是先入为主地认定自己这能力肯定做不好,“不给自己贴标签,不对自己失去信心。即使沮丧,也准备好了去承担风险,直面挑战,继续为此奋斗。” 反复实践这四个步骤,相信原本存在的固定型思维会渐渐让位于成长型思维,思及此,内心激动澎湃,相信信念指导行为,行为衍生结果。《终身成长》,终生受益!
《终身成长》读后感6
提起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估计没有人不认为他是一位天才运动员。事实上,他并不是一名天赋型选手,而是最努力的运动员。
事实上,乔丹曾在高中时被校队淘汰,非常郁闷。而他的母亲仅仅对他说:回学校好好训练。于是,他真的按照母亲说的,每天早上6点就离开家,利用课前时间练习。后来,上了北卡罗莱纳大学,他不断弥补自己的弱点-----防守动作、控球能力和投篮。
一次,在球队输掉季后赛最后一场比赛后,乔丹不断练习了好几个小时的投篮,为下一年的比赛做准备,连教练都对他远超他人的努力感到惊讶。最终,他成为了所有人眼中的运动奇才。
对乔丹来说,坚韧的意志和决心比某些身体上的优势更强有力,这就是他所拥有的成长性思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2017年出版了一本书,轰动了整个心理学和教育界,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终身成长》,颠覆了传统成功学观点,是影响一代人的心理励志之作,美国亚马逊心理畅销书在榜10年,得到了《时代周刊》《早安美国》《华尔街日报》热赞,并获得了比尔·盖茨撰文推荐。
这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
让我们先来看看作者卡罗尔·德韦克,她是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威廉·兰斯福德心理学教授,现任斯坦福大学路易斯和弗吉尼亚·伊顿心理学教授,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17年,她通过自己的研究有了重大发现:你的一个小小信念可以对你人生中很大一部分内容起到引导作用。也就说仅仅是你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能改变你的人生。
卡罗尔·德伟克把这些研究内容整理成了一本书,就是《终身成长》。
该书的全部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提出人们惯用的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在不同领域的顶尖人员为何取得成就、如何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试想这样一种场景,你去上了一门很重要的课,而且你非常喜欢这门课,你的教授公布了期中考试成绩,你得了C+,在回去的路上,你又在车上把公交卡丢了,回去之后你想给朋友打电话倾诉,却无人接听。
这时候,你内心的想法是怎样的?
大部分人可能会想:我感到被拒绝了,我是个失败者,我是个傻瓜,我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这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他们会用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小事去衡量自己的价值。
也有人会这样想:看来我还得在课堂上更加努力点,搞清楚自己哪个地方还学得不好,继续精进。下次把公交卡放在一个更安全的地方,每次用完都放回去。朋友没接电话,不知道是不是今天过得不开心。这就是成长型思维,没有人会喜欢糟糕的事,但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不会给自己贴上标签或对自己失去信心,即使他们感到沮丧,也准备好了去承担这个风险,直面挑战。
总结一下,固定型思维模式的理念是:认为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
而成长型思维的理念是: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
你觉得,拥有哪种思维模式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更容易成功呢?
或许你还觉得譬如智力、才能这种东西本来就是天生的,来看看专家的说法。
当代智力研究领域的权威罗伯特·斯滕伯格曾写道,人类的某项专长并不是固定的先天能力决定的,而是通过有目的的锻炼获得的。就连智商测试的发明者、法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也支持这样一种观点。为什么人和人之间会存在不同?造成这些的原因是人们背景、经历、接受过的教育以及学习方法的不同。
为什么有的人只是固执地一遍遍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天赋,无法原谅错误和失败,而有的人却热衷于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终究是思维模式的不同。
进入一种思维模式,就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在一个人人能力固定的世界里,你需要不断地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在一个能力可以改变的世界里,则需要你不断学习新知识,发展自己的才能。
说到这,我又想到了俞敏洪老师。
他第一次参加高考,英语只考了33分,他的目标院校是常熟师专,第二次考试依旧是遥不可及。于是他回到农村老家,一边干农活,一边在微弱的煤油灯下继续复习,这一次高考虽然成绩有所提升但距离目标院校的录取线仍有不少差距。村里人开始嘲笑他不自量力,当面喊他大学生,而他却依旧埋头苦读。
一年后,他第三次参加高考。这次迎来的是一张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被北大西语系录取。到了北大后,他是全班唯一的农村生,整天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当时的体育老师直接喊他“大补丁”。他蹩脚的发音也经常遭到同学们的嘲笑。
但是这些都没有把他吓到,普通话不好,他跟着收音机的播音员学说话;英语不好,他天天坐在未名湖畔背单词,渐渐地,他的英文水平大幅提高。
后来,他毕了业,他成了英语老师,他创办了新东方。
最终的一切成就,都是因为他内心的理念:通过努力这些都可以改变。倘若他认为自己就是考不上大学的水平,放弃高考。倘若他认为自己的发音无法改变,他就会陷入自卑的深渊。
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呢?首先,我们要从自己做起,当遇到困难和挑战时,检索一下自己内心的想法,是否有用固定的眼光去评价自己、定义自己。不断地练习可以使我们从固定型思维模式中跳脱出来。
另外,我们要接近那些鼓励我们的人,远离让我们感觉糟糕的人,有些人就是喜欢通过贬低别人来提升自己的价值,面对这样一个毒瘤,即使关系再亲密,也要懂得割舍。
有时候思维的转变就在一瞬间,但思维模式的培养却需要很长时间。再次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去看待这个问题,只要我们在不断改变、不断进步就是最大的收获了。
《终身成长》读后感7
《终生成长》这本书中是美国著名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哥伦比亚大学威廉·兰斯福德心理学教授,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所著,主要从心里层面深刻的为大家剖析了固定性思维模式和成长性思维模式对我们每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
那么何为固定性思维模式?何为成长性思维模式?两种模式有何区别?对我们成长、工作、人际关系、学习等方面有何影响?如何培养对我们有利的思维模式等一系列问题就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终生成长》这本书中寻找答案。
在书的第一章中为我们阐述两种思维模式的不同概念。固定性思维模式,认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致使人们时刻想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征,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更加相信天赋,而非努力故而不愿意学习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在这我们可以阅读《能力陷阱》这本书中,书中从某种角度更好的说明了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自己为自己营造的象牙塔,如何从中走出来,使我们更好的认识和避免固定性思维模式。)成长性思维模式,则认为人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去培养的,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和经历来改变的,更加相信后天的努力而非天赋。(在这我们可以阅读《刻意练习》、《认知天性》这两本书为我们如何去学习,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提供了途径。)
书中针对成长性思维模式和固定性思维模式举个简单例子:某一天你经历了特别糟糕的事情,工作成绩考评不及格,自己车贴罚单,找朋友倾诉电话又打不通。遇到这种情况换成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相当闹心,那么我们分别看看两种不同思维模式者都是如何面对这一糟糕的事情的,固定性思维者会说:“我被拒绝了,我太失败了,我太悲催了,全世界都和我过不去”而成长性思维者会说:“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下次停车我会更加注意”,我们可以看出固定性思维者往往比较悲观不善于找问题所在,把发生的事当作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而成长性思维者更多的是积极面对问题,寻求问题症结所在,为下次做准备。结合自身一想我很“荣幸”的成为了一名固定性思维者,在此之前的我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当然也从未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为什么说这个问题严重呢?那就要谈谈第二、第三章内容对两种思维模式的解析(即两种思维模式的区别)以及能力和成就的真相。
两种思维模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对成功的认识不同
固定性思维模式认为,成功是为了确保自己成功,成功是希望用聪明、天赋来保证自己的地位,而非是努力得来的,聪明即成功,这类人会极力掩饰自己的不足,最终陷入自己为自己营造的自我世界中去。
成长性思维模式认为,成功是不断学习的一个过程,是能力的一个表现,通过努力得来的而非是所谓的天赋异禀。
2、?对失败的认识不同
固定性思维模式认为,失败是终身的失败,悲观消极,使得失败从一种行为转变为一种身份。
成长性思维模式认为,失败虽然痛苦,但它并不能对你下定义。他只是一个你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学习问题,从中更好的总结不足和经验为下一次座准备。
3、?对努力的认识不同
固定性思维模式认为,认为努力不是成功人士应该具备的品质,只有先天不足的人才需要努力,作者举了个例子是龟兔赛跑。
成长性思维模式认为,只要努力就有可能成功,努力成功并不丢人,通过努力来改变自己,因为智力并非一成不变。
所以我们会发现固定性思维模式会限制我们的成就,此类人容易陷入自己的能力陷阱,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维持着所为成功,固步自封不愿意接受挑战,不爱学习,不愿意做任何暴露自己缺点的事情,以免别人对自己的才能提出质疑。相反成长型思维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不足,发展我们的潜力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变自己,不断学习,注重学习方法,善于发现学习规律,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从而提升我们的能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书中对不同思维模式在不同领域的体现花了大的篇幅为大家介绍,例如体育界冠军的思维模式、商业界的'思维模式和领导力、人际关系中相处的思维模式、父母、老师与教练思维模式的传播,这里就不一一展开来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仔细阅读,对我们大有裨益。
最后我们谈谈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这是我们读这本书最重要的收获。
总的来说,把固定性思维模式当成一个“顽皮的朋友”,学会接受他,在慢慢深入的认识它,发现它的特点,发现它的规律最后慢慢引导它回归积极的一面,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接受,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两种思维模式的混合体,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它、接受她、面对它。
第二步:观察,是什么导致我们出现固定型思维模式,它是什么时候出现?它对你说了些什么?当时你有什么感觉?你又付诸那些行动?
第三步:命名,可以给自己固定型思维模式取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可以任意起,用它来警醒自己。
第四步:教育,当我们充分了解自己的某些固定性思维模式时,我们要教育自己的这种思维模式,和它尝试沟通用成长性思维模式去扭转它,它就会慢慢转变,从而支持和帮助我们。
虽然想要改变我们思维模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是只要我们愿意努力去面对它,改变它就会改变,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把自己从自己营造的“世外桃源”走出来,你会发现有另一片新大陆正在等待我们去征服,勇于挑战,善于学习、总结,培养属于自己的成长性思维模式,终生成长。
【《终身成长》读后感】相关文章:
《终身成长》与认知升级的散文05-03
《终身成长》读书笔记05-02
终身成长读后感05-30
《终身成长》读后感05-25
《终身成长》读后感07-28
终身成长读后感07-30
《终身成长》读后感[精选]07-01
《终身成长》读后感[精品]05-30
读《终身成长》有感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