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时间:2024-09-12 08:54:41 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集锦【11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恰同学少年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集锦【11篇】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1

  小学老师曾对我说,读书就像品茶,要慢品、细品才有味道,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暑假时,我就花了两个星期读了一本《恰同学少年》。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过《恰同学少年》的电视剧,十分好看有趣,再读这本书时,更觉得有韵味。本书主要叙述了毛泽东在就读湖南省第一师范时期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自己感兴趣的社会学知识,并成为一个教育救国论的非暴力改良主义的信仰者。一步步实现着“衡山西、岳麓东……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的理想。共同的学习生活中,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优秀青年结下了友谊,周南女子中学的陶斯咏、向警予、杨开慧等女学生也和他们志同道合走到了一起,一个先进青年学生组成的读书会组织让他们有了更多学习与交流的机会。蔡和森与毛泽东这两位人才也为以后的新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记得印象最深的是1917年底,在护法战争中被击溃的.三千北洋兵败往长沙,妄图洗劫全城,城中却空无一兵可资防守。危急时刻,毛泽东以惊人的胆略,率领二百名赤手空拳的一师学生军,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空城记”,一举将三千溃兵全部缴枪,在生死较量中保住了长沙城。

  读了这本书,我被毛泽东的机智勇敢和他那男子汉的英雄气概所感动,二十八画生交友的方式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我想在学习生活中也可以向他们一样建立一个学生会,与更多热爱学习的人交流切磋。

  少年强则中国强,读了这本书,我更学会了珍惜现在的生活去好好学习,努力学习。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2

  《恰同学少年》一书,以一群青年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求学生活为主线,充分展现了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萧植蕃、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优秀青年,为寻求理想而奋发向上的斗志,敢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与情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

  一开始我在看第一章时,只是粗枝大叶的看了几行,就想这本书肯定不好看,于是我就放着留到最后再看。可有一天我在书房里,看到了放在桌上的这本书,于是便抽出书,随便翻了翻,当翻到了五个字:“我叫毛泽东”,就不愿放下此书,就这样,凭着这五个字我被这本书吸引并看了上瘾。

  在这二十九章中,令我最难以忘记的是“袁门立雨”,大家一定都听过“程门立雪”的故事吧!其实“袁门立雨”与“程门立雪”两个故事是有相似之处的。

  故事是这样的:袁吉六也就是毛泽东的国文老师,一直不欣赏毛泽东作文。他总觉得毛泽东的作文总有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口气,张扬过甚。有一次,毛泽东的作文只得了40分,在毛泽东的作文本上,鲜红的“屡教不改”四个大字,把毛泽东看得目瞪口呆,教室里的同学们也愣住了:毛泽东居然只得了这样的分数?得了这样分数的毛泽东十分生气,想问老师凭什么给这样的分数。于是毛泽东“啪”地一声,把作业本摔在桌上,袁吉六老师瞪着眼睛批评毛泽东,毛泽东就与袁吉六老师顶嘴,针锋相对,不把老师看在眼里,这一幕让同学们吃惊了。袁吉六老师气得大胡子直抖,指着教室门吼道:“你……你给我滚出去,滚!”毛泽东因为当时也十分生气,于是“砰”地一下,怒气冲冲地出去了。在这件事之后,校长找他谈话,可毛泽东听不进去,于是,校长找来了毛泽东一直敬仰的老师一一杨昌济。杨昌济老师就把毛泽东约出来,反着说袁老师怎么怎么不好,毛泽东越听越尴尬,于是说不出一句话。杨昌济发现毛泽东一直盯着他,过了一会儿,他又告诉毛泽东一些道理,最后,他告诉毛泽东五个字:恨铁不成钢!说完转身就走了。当天夜里,毛泽东一口气跑到袁吉六的.家里,袁吉六听说毛泽东来了,气冲冲地说:“他爱等等去吧,也没谁请他来!”袁吉六老师一觉醒后,发现毛泽东还在门口站着,因晚上下了雨,毛泽东全身都被淋湿了。毛泽东见老师出来了,便立即上前几步说:“老师,我错了,请您原谅我吧!”紧接着深深地鞠了一躬。袁吉六见毛泽东承认了错误,于是就把毛泽东带到他的书房,给他了20多本书,让毛泽东回去认真学习。从此,毛泽东在袁老师的课上,认真听讲,学习突飞猛进。

  当我看完这一章时,觉得我的脾气有些像毛泽东的脾气。十分倔强,经常会与老师顶嘴。我也和我的班主任刘老师顶过嘴,但毛泽东有一点,我并没有学习,那就是知错就改,而且能勇于承认错误。我每次遇到错误总是喜欢逃避或者是推卸责任、找理由。记得有一次,因为老师误解了我,后来老师让我上讲台去带读,因为生之前的气,就和老师顶嘴,不肯上去带读。带读是好事,是光荣的,可我不肯去,哪有这样的事呀?于是老师让我站到旁边去反省自己有没有错,班上的同学也都劝我去向老师说对不起,可我本人有个坏脾气,就是不服输,总不喜欢让自己低头去道歉,总觉得这种事不是光荣的事情。对此我要当着大家的面,向刘老师说一声:“老师,对不起,请您原谅我吧!”

  这本书让我感触的确很深,也让我悟出了很多道理。比如:求学生涯是艰苦的但又是快乐的,同学之间的友情是弥足珍贵的尤其是革命友情,人生必须要有远大理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好学,方能学好。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3

  这个寒假,我看了《恰同学少年》这本书。我最喜欢第29章“男儿蔚为万夫雄”这一章。

  1917年11月18日,北洋军阀、湖南督军傅良佐在护法战争中被击溃,溃军败往长沙,此时已到了猴子石。就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全体学生撤往东面的阿弥岭时。毛泽东用自己的智慧,分析了当前的`局面。成功的令溃军离开了长沙城,并且还得来了千把枪。

  比起毛泽东,我们可差多了。毛泽东的能力和定力都是我们做不到的。我们顶多也就是遇到危险不会“慌乱”而已,不仅不像毛泽东遇到危险沉着、冷静、镇定自若、面临危险时浑然不惧,而且还左跑右跑,给人不是一种“班级”的感觉,更不用说面对有一只武器的军队了。

  特别是在第10章里面,毛泽东教书的方法给我很深的印象。把一个字拆分成一些令人熟悉的部件,从记住这个字。比如香喷喷的香这个字,他把香拆成日跟禾这两个为人们熟知的字,从而让那些不识字人记住这个字。在第27章里面,毛泽东又因为工人们根本不识字,又搞了一番特别新鲜的举动:“把长沙里面最受欢迎的花鼓剧目改编了下。”让那些不识字的人们知道,晚上可以去找他学习文字。

  我希望我能像毛泽东那样勇敢,对社会性学科学习特别好!

  少年智,则国智。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4

  《恰同学少年》讲述了中国历史革命家少年事的老师和求学经历等,让我们学习他们身上的精神,看到了发现千里马的伯乐和伯乐与千里马的经历,让我们知道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真理。

  《恰同学少年》中有许多革命家、思想家和政治家等,例如毛泽东、蔡和森、杨昌济、孔昭绶、向警予、陶斯咏等,还有默默牺牲的刘三爹。在这其中,有多少人是为了当今的社会、思想而牺牲的。他们不图回报,默默奉献,死而无憾。他们为当今社会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看了这本书,心中开始羡慕毛泽东等少年,他们一起说笑,一起交流知识,虽然生活条件苦,但他们很快乐。不像我们现在的少年,只是呆呆的看着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快乐却是从这些中产生的,这快乐必定是虚幻的,暂时的,回忆起来也没有什么大的快乐。

  看了这本书,毛泽东在我心中深深留了下来,成为我的偶像。老师在课堂上曾问我们的理想,我说过,要做下一个毛泽东,虽然不现实,但我有这个志向。老师问我为什么,我说,因为人们现在深深陷在了虚幻的`世界中,要是有敌人入侵,我们会比以前还败落。八年抗日,可能就没有幸运,可能一直在屈辱在他们的统治下,永不可能翻身。没有敌人,到最后我们也会自己败落下去。

  我如果可以,我相信我可以,我要像毛主席一样,改变社会,让人们从虚幻中出来,富强中国。

  这本书,给了我太多感觉,让我从一个不爱看书的男孩,成了一个爱看书的人,可以说这本书改变了我的读书观。就算我不能成为那么伟大的人,但我也要改变,哪怕改变一点也好,就算不能改变也要报答祖国,像董老师一样的人。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5

  《恰同学少年》这本书以毛泽东等青年在湖南第一师范用五年半的求学生活为主体,充分展示了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姚斯咏等为代表的优秀青年为求理想而奋发向上的斗志,敢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和情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书中人物个个清新自然,造型朴实干净,行为大方坦然,整本书给人以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感觉。

  书中还原了领袖朝气蓬勃的年轻时代。毛泽东原名毛润之,在长沙公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新生考试中,他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地考入长沙公立第一师范。在学校读书的过程中,他刻苦学习、修身立志,与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互相交流,并与蔡和森、萧子升、向警予、杨开慧等同学共同组织了同学读书会。他不但注重学习,而且爱国爱民徒步游湖南、组建学生军、开办工人夜校······在他的身上我领悟到了一种勇猛果敢、临危不惧的精神;感受到了一种气宇轩昂、仰不愧天的气概!

  书中的蔡和森让我明白了内敛的真实含义。他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然而,他却没有丝毫傲气,反而比其他人更平易近人。他勤工俭学,在大街上擦皮鞋,没有任何自卑,反而有一种乐观的心态。他恰如其分的解释了不矜不伐、屈己待人的真谛。

  刘俊卿是书中的反派人物。他家境贫困,父亲为他拼命工作,到处借钱供他读书,甚至把看病的钱都给了他,可是他却拿这些钱去买昂贵的鞋。相比毛泽东的勤俭简朴,他的行为让人为他感到可悲。

  《恰同学少年》称得上是艺术创新与革命传统相结合的典范,它唱响了大时代背景下的青春之歌。从书中我读到了在纷乱年代下一帮洋溢青春稚气的少年用自己的言行谱写着一曲青春之歌。在那个时代里他们就像走上伸展台的.舞者,用他们的思想与言语去引领着很多被侮辱被损害的人走出困顿,走向光明,“创造奇迹”在他们身上的到了证明,他们用自己青春年少谱写了一首洋溢着希望的歌曲。

  时光流转至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安定的社会,然而,我们面对的社会也充满了诱惑。太多的青少年荒芜了自己的青春,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不思进取,肆意挥霍金钱等。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每个青少年都应该志存高远、修身储能,让我们的青春绽放耀眼的光芒!

  读《恰同学少年》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豪情壮志;什么是真正的胸怀天下;什么是真正的虚怀若谷!它向我们诠释了青春的定义。希望每一位青少年都能找到真正属与自己的道路,让自己的青春在深远广阔的天空之中飞扬!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6

  《恰同学少年》主要描写了毛泽东等青年从1913年到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的求学和生活的经历,从毛泽东入学,到孔昭绶校长被逼逃亡;从袁世凯被赶走,孔昭绶复任,到溃兵打回湖南,毛泽东带领全校学生一起抗敌等等,无一不展现了毛泽东等优秀青年奋发向上的理想与抱负。

  无论是演讲台上大气磅礴的毛泽东;睡在爱晚亭中不畏风雨的毛泽东;还是带领学生吓退敌军时从容不迫的毛泽东,都令我记忆犹新。

  《恰同学少年》里的毛泽东,是勤奋而认真的。他的老师曾经评价他,是“全校睡得最晚起得最早的人”。他每天晚上都有固定的时间去看书,却经常看入了迷,一直借助着淡淡的月光,看到深更半夜。有一次,他为了能够好好品味一本书,竟将这本十分厚重,长达十几万字的书,全部抄了下来!他一直都“不动笔墨不读书”,他说过:“我读书不做笔记,就好像没读过一样。”所以,他的每本书上,都密密麻麻的写满了自己的感想和评价。而他的课堂笔记,自然也一字不漏,上面还标注着许多三角、圆圈,旁边也见缝插针,批满了蝇头小楷的评语。

  《恰同学少年》里的毛泽东,是勇敢的。当汤芗铭在湖南十分猖狂,众人都惧怕他时,毛泽东却和同学们编了一本反对袁世凯的书,并在长沙各大学校中流传。当敌军怀疑毛泽东不是正规军,枪管都抵到他脑门上时,他还是连眼睛都没往枪这边瞄一瞄,却不紧不慢的提起茶壶,给自己喝空了的茶碗里续起水来。事后,一师的校长孔昭绶记下了这样一句话:“全校学生皆曰:毛泽东通身是胆。”

  《恰同学少年》中的毛泽东,还是俭朴的。他每双鞋都要穿到破的不能再破了,前后裂几个大口子,才肯换新的.。在街上买鞋时,他连1毛一双的鞋都嫌贵,最后反而把几块大洋都花在了买书上。做笔记时,不舍得买纸,他就把报纸的空白地方裁下来,作为记录本。

  “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有了这样勤奋、勇敢、俭朴的优良品质,毛泽东才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雄才伟略、又胸怀天下的革命领袖,从而开创了一番伟大的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7

  “恰同学少年”出自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25年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而写下的名篇。原文是这样的:独立寒秋,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恰同学少年”意指: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而这本书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展现了二十世纪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绶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连的现实主题。

  毛泽东是个勤奋好学的学生,深得导师杨昌济的喜爱,也在他的关怀和教导下,认真的学习着各种知识,成为了一个教育救国论的非暴力改良主义的.信仰者。

  在湖南第一师范,刚开始的毛泽东特立独行,频繁触犯校规,校长很惜才,才对于毛泽东的行为放纵,让其自由发展。校长的放纵没有错,才使毛泽东成了一代伟人。在这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在学期结束的时候,一师让全校学生选出德、智、体各方面优秀的代表人物。当然,毛泽东在这学期的学习中有了很大的进步,对自己信心满满,以为最优秀的学生莫非就是自己和蔡和森。然而,蔡和森却退出这次竞选,让他百思不得其解,觉得这种事情不必要谦让。同时,办公室里的老师也在猜测会是谁,猜的居然都是毛泽东。在结果出来的时候,蔡和森却也得了一票,不用想都知道,这种特立独行的也就只有毛泽东了。

  在一师的学习生活中,毛泽东与蔡和森、萧子升等优秀青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周南女子中学的陶斯咏、向警予、杨开慧等人也与其因志同道合而走到了一起,共同学习与交流。在新学期的伊始,毛泽东主动请缨开办工人夜学,广告贴出去,报名的人却寥寥无几,时间过去了一大半,同学们都没了信心。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他们没有读过书,不知道广告上的字是什么意思,他们便想出了新奇的方式——用表演的方式,让别人看得懂、听得懂。果真,效果很好,报名的人越来越多,不得不停止招生。工人夜学开课的时候,毛泽东以“我是一个工人”、“我为我们的中国做工”开始,工人们听的津津有味,孔校长等人也对毛泽东真的服气了。

  希望这篇文章能启发一些社会上的“闲”人,好好努力工作与学习!

  为国家多出一份力!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8

  “什么是贫困,什么是富有?穿草鞋、打补丁,吃粗茶淡饭就是贫困,穿皮鞋、坐轿子,吃山珍海味就是富有吗?不,孩子们,贫困与富有,不在于这些表面的东西。”读完了这本书《恰同学少年》,孔绍绶校长的话,还在我眼前闪现。

  《恰同学少年》这本书,以毛泽东等青年在南湖第一师范五年半的求学生活为主线,展现了毛泽东等诸多优秀青年,为寻求理想而奋发向上的'斗志,敢于改造中国当时封建社会的雄心壮志。其中,孔绍绶校长对学生们节俭生活的教育,对我颇有感触。

  记得我小时候,胃口不好,不爱吃饭,经常会剩饭。有一次,上午吃了太多零食,加上胃口差,吃饭时,饭剩了不少。妈妈劝我多吃点,并对我说:“孩子,这些饭,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你要珍惜呀!”那时的我并没有听进耳,只是告诉妈妈自己真的吃不下了,然后,就欢天喜地自顾自玩去了。

  有一次,到姨婆家去作客。姨婆以前当过老师,到她家里后,姨婆教我读起唐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完了,姨婆又给我解释起它的意思来。直到那时,我才知道,米是很珍贵的,它是用农民的汗水变成的,也明白了妈妈为什么不让我浪费食物。

  “节俭传下去,中国万年福。”只有节约,才能让大家生活得更好。“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是的,就算一天只能攒一天,一千天就是一千元呢!天长日久,有一天,你就会发现,自己竟然积攒下了许多。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9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

  在同学及老师的推荐下,我看了《恰同学少年》这本书。书中主要讲述了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等为代表的青年为寻求梦想而奋发向上的故事,他们有着以天下为已任的抱负和情怀,有着改造中国的雄心壮志。

  长沙,这块充满神秘色彩之地,是青年毛泽东学习生活、工作过的地方。文章将上世纪20年代工农业革命运动蓬勃发展,革命斗争风起云涌的峥嵘岁月描绘的`栩栩如生。在那个年代,在湖南第一师范院校,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心中怀着崇高理想,他们一起登山,一起在湘江游泳,他们关心国家,他们指说江山社稷大事;他们爱憎分明,他们以文字做武器,对黑暗批判;他们蔑视权贵,视封建军阀如粪土,严厉痛斥他们的行为。

  在这本书中,我还看到了他们那代青年人的坚持和努力。

  毛泽东非常喜欢读书,并且会在读书过程中做批注,每当晚上大家都在休息时,毛泽东还会借着弱光线读书;蔡和森家境贫困,为了家里人经常在周末时摆摊为人擦皮鞋;向警予、陶斯咏不像当时其他女性,她们有着十分公平的思想,坚信“男女平等”。

  正是这些努力与不同,才使得他们能够为革命事业贡献出一份力量。

  他们正值青春年少,是风采、才华昭著之时,他们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何等的潇洒!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又是何等的执着和豪迈!

  同学们,我们正处于一个青春无限好的阶段之中,怎能浪费大好青春,将时间、精力全都放在网络之中?我们应当学习毛泽东、蔡和森那样的人物,刻苦学习,奋发向上。为梦想,为目标努力;为前途,为自己学习;为父母、老师寄予的期望,为学校、国家的培养,我们更应该奋发向上学习。更应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10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这是我国革命领导人毛泽东爷爷对自己上学时经历的往事的回想。《恰同学少年》这本书讲述了毛泽东年轻时在湖南第一师范大学读书、生活的经历。

  在《恰同学少年》这本书中作者用生动的笔法刻画了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勤奋刻苦的优秀学生,以及孔昭绶、袁吉六等诲人不倦的好老师、优秀校领导等形象。我最爱好的人无疑是本书的主角:毛泽东。他机灵大胆,乐于助人,少年时期了他和我们一样,虽然经历过风雨、见过世面,但仍旧懵懵懂懂,还不知道一些道理和规矩,因此常常会碰壁摔跤,或者办出糗事。

  毛泽东的领导力和胆量是无人能及的。虽然是少年,但他已经萌发了极强的领导意识。在他的'校园中,曾来过一个名叫张干的新校长。他虽然诲人不倦,但过度地补课同学们筋疲力尽,乃至累死了一个负了伤的同学。毛泽东对校长的教育方法不满,于是他联合数百号同学,齐心协力,竟把校长赶了出去。毛泽东虽然大胆,但因年少常常控制不住情绪,常常与老师由于意见不同而辩论。

  而毛泽东的机灵大胆也曾立过大功。他在第一师范大学读书的最后几年,长沙城外曾来过一支溃兵,有几千人之多。但由于怕遭受埋伏而不敢进城。毛泽东带领学生军,以油桶鞭炮来代替重武器。他还扮成军官,进入敌军营中劝降。他面无惧色,举止平静,通过自己的聪明与勇气,不费一兵一卒就让敌军缴械投降,保卫了长沙城。

  在书中也有两个无恶不作的混世魔王,马疤子和刘俊卿。马疤子是当地的匪首,残暴、狡猾,又卑鄙。而刘俊卿和毛泽东本来是同学,但后来当上了土匪。他们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一心想对师范大学复仇。但邪恶之心总会遭到报应。两人终究在猴子石战争中被消灭。

  读完这本书,我收获颇丰。我对毛泽东机灵大胆,无所恐惧的品行十分敬佩崇拜。更加明白了,要抵制邪恶,发扬正义。这本书还原了领导的生气与美好品质。我认为我们应当以毛泽东及他的同学们为榜样,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奋斗!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11

  夜幕降临,天色已晚,经过一番挑灯夜战,我总算“啃”完了这厚厚一本《恰同学少年》。

  《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背景,还原了领袖幼稚、懵懂的年轻时代,展现了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一代人的学习生活,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绶等优秀教师形象。其中,我最敬爱的人物形象无疑是初代领袖之一“毛泽东同志”。他智勇双全,才19时就务过农,经过商,做过学生,还当过兵,简直是闯遍天下各行各业的全才!少年时期的毛泽东与凡人一样,人生起起落落,经历过风雨,见识过世面,却依然懵懵懂懂,因此经常磕磕碰碰,甚至闹出糗事。

  毛泽东的领导潜能与胆量是无人能及的。虽是一名意气风发的少年,却已经萌发了强烈的领袖意志。第一师范的“历史”中,曾经来过一个名叫“张干”的校长,他虽然诲人不倦,但是他过度过量的补课让学生们疲惫不堪,易永畦之死,成了师生矛盾的导火线,“内乱”一触即发。张干要开除毛泽东等十七位带头闹事的学生,毛泽东等十七位带头闹事的学生要驱逐师德败坏的张干。这下可好了,老师对学生,针尖对麦芒,正面冲突也是不可难免的。最终以毛泽东等人“成功”为收场,曾经是老师赶学生,现在却是学生赶老师。毛泽东虽然有胆识,但是年少之时往往会控制不住情绪,从“有胆量”,变成“有个性”,经常会与老师产生争论。

  而毛泽东的机智也曾立过大功。还在第一师范读书最后几年,那时的长沙来了一支溃兵,共有几千人之多。但是,他们迟迟不敢进城,生怕遭遇埋伏。听到这消息,毛泽东的领导潜能便立刻显露了出来。他带领着一帮学生军,先靠着“假”枪“虚”弹吓住了敌军,然后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三人化装成军官,鼓起勇气进入敌军营中谈判、劝降。他们看上去毫无一丝畏惧,仿佛都抱着必胜的`希望,举止镇定,不费一兵一卒就成功让敌军缴械投降,举了白旗。保卫了长沙城;保卫了长沙人民;保卫了第一师范。

  除了毛泽东,书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物形象——聪明睿智的蔡和森;孜孜不倦、不认输的向警予;平易近人、博学多才的陶斯咏;秀外慧中的杨开慧……但是,这本书中一定少不了几个无恶不作的混世魔王——马疤子、刘俊卿。马疤子,当地的土匪首领。残暴、狡诈,还卑鄙。而刘俊卿本是毛泽东的同学,父亲叫刘三爹,是个卖臭豆腐的穷苦人家,为了供儿子上学读书,把自己的小女儿卖了去做丫鬟。当儿子考上了第一师范,刘三爹到处凑钱,东借西借,总算是凑足了刘俊卿上学的生活费,剩余的钱就给刘俊卿买了一身好衣服。到了报到那天,父亲挑着一大堆行李送他去上学,路上还耐心交代各种事情。但是到了学校门口,刘俊卿竟然当众说他父亲是他花钱雇来的挑夫,这一句话,让他父亲心都碎了。更加过分的是,上学时,他不务正业,将妹妹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供自己挥霍。这样看来,刘俊卿既不懂得感恩,又不知羞愧,外表华丽实在,内心空洞虚无,这种人最终不还是当上了土匪,“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对第一师范怀有复仇之心,但是人在做,天在看,他在猴子石战役中不还是遭了报应?所以,做人要以德为本即使再聪明,无德,终究不可成才!

  《恰同学少年》这本书让我们受益匪浅,它让我回到从前,深刻地了解了毛泽东等优秀青年为寻求理想而奋发向上的斗志,敢以天上为己任的抱负与情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他们追求真理,追求信念,任何青春偶像在他们面前都会黯然失色!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的恰同学少年05-06

《恰同学少年》读书笔记(通用22篇)01-27

恰同学少年读书笔记(通用44篇)05-21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初中作文04-28

恰同学少年,我们能否风华正茂?04-30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03-27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04-28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04-28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04-25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