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时间:2024-07-17 14:55:44 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

  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人物性格带给我的冲击。

  读完月亮与六便士,并没有被书中所歌颂的伟大人物所吸引,却被书中极端的人物性格所震撼。

  一举一动,必是社会准则,想让别人认可或许是文明人根深蒂固的本能,这段话完美的形容了现在普通的社会人。我们有各种美好的道德品质,我们努力融入这个社会,我们压抑着心中人们口中的“魔鬼”。但书中的斯特里克兰,他无情的背叛朋友的信任,毫不犹豫地满足自己的一时之快,给别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他不懂知恩图报,没有恻隐之心,我们常人的感情在他身上几乎不存在,他丢弃现实用理想充饥,作者称他为原始的野兽。作者想歌颂他敢于抛弃六便士选择白月光的高尚,但在我看来,他就是现实生活中没有感情不受道德约束的一个无赖,只是这个无赖,用理想包装着,让人看不到包装下丑恶的面孔。他的人物形象,让我怀疑是不是世界上真的有没有感情的人,没有亲情,爱情,友情。直到读到最后,他最后一任妻子阿塔,在他患麻风病时,不离不弃。书中这样描写他当时的'感受,有那么一瞬,斯特里克兰的铁石心肠被打动了,他的眼里涌出泪水,慢慢从脸上滚落下来,但是很快又浮现出惯有的嘲笑。看到这儿,我仍旧相信人性本善,人永远都会有感情。

  书中让我震撼的第二个人物,便是斯特洛夫,他的善良和无限的宽容让我自行惭秽,书中这样形容他,毒蛇咬了它,可他没有吸取教训,刚不疼了,又好心的把蛇揣在怀里,造物主让斯特洛夫成为笑料,她没有尊严的包容,伦为笑柄。他是性格矛盾体淋漓尽致的体现,他本性善良大方,但行事荒唐莽撞,他深知美为何物,但创作平庸无其,他见解独特敏锐,但举止粗俗笨拙,他与人交往老练圆通,可自己的事往往一塌糊涂,他这样的性格是上帝多么残忍的恶作剧啊!不幸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矛盾体,只不过他是矛盾极端的体现,他在书中无私的爱情观,让我触摸到了人性最柔软的一面。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并没有太多的去思考现实与理想,艺术与生活,社会与自我的关系,可能是书中任务追寻理想的方式,让我无法赞同。直到读到最后,我也终于开始思考人生如梦,你愿意枕着六便士,还是白月光?此刻我并没有陷入深沉的思索,而是淡淡的嘲讽,原来作为普通人的我六便士便是我的白月光,甚至更残忍地说:终其一生可能我都无法找到我的白月光。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

  初读月亮和六便士,总给我一种是真是幻的感觉,骨子里明白这仅仅是小说但精神上却隐约觉得是多么真实。对于毛姆为何选这样的名字,我更加偏向于这样一种解释——据毛姆说,这本小说的书名带有开玩笑的意味。有一个评论家曾说《人性的枷锁》的主人公像很多青年一样,终日仰慕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银币。毛姆喜欢这个说法,就用《月亮和六便士》作为下一本小说的书名。这种说法很简单,我想,也正好符合艺术家们对简单的向往和追求。

  其实,我也希望有像斯特略夫那样的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对艺术的欣赏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里面掺杂着自己的人生体验,这可能就是那种和作者心灵交流吧。可以说,斯特略夫的遭遇值得同情,他一心一意地帮助思特里克兰德换来的却是家破人亡。这就让我不禁发问,思特里克兰德这后半生所追求的一定要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么?他所追求的艺术并没有错,为了艺术他几乎抛弃了一切身外之物,这让我感觉到和古希腊哲学家们追求的幸福有着相似之处。伊壁鸠鲁说过“过一种简单的生活,实际上,一个最不需要奢侈生活的人,他能够最奢侈的享受生活”。简单的生活是享受生活的重要法则,而要追求精神上的超脱,也许在思特里克兰德眼里还需要放弃人们那仁义道德,过那种原始人所有的半人半兽的生活吧。所以,他会对拆散斯特略夫的家庭会毫无愧疚;对勃朗什的死也会无动于衷。他所关心的仅仅是自己身心的自由。

  毫无疑问,思特里克兰德是被现代社会所不能接受的人,在初读时我也不喜欢这样的一个画家,即使在一开始便知道他画了一幅能和西斯廷小教堂中的壁画相媲美的作品。但当我看到他在马赛所过的生活时,脑海中迸出了一个词——安贫。的确,他很好的传承了儒家“安贫乐道”中的安贫,而对于乐道却丝毫不以为意。我想,要是孔子知道了一定会气得从墓中蹦出来和他讲解五常中的仁义礼吧,而他也一定会回一句“关我屁事!”。

  在马赛的生活是我对思特里克兰德态度的转折点,从一开始的不喜到这时的迷惑。我看到了他那种在经历周流之苦后依旧坚忍执着的精神,佩服于他的毅力,折服于他的精神。但当我想到他一开始对家庭的抛弃以及后来的致使恩人的家破人亡,这无论如何都是在道德上有缺陷的人,抑或说是抛弃了道德。所以,所迷惑的是难道对这更高品质的追求一定要突破那道德这些伦理的枷锁么?而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们所追求的精神上的.超脱恐怕对于别人而言是一种无法理解的灾难吧。

  在最后思特里克兰德找到了精神的归宿,他创造了能和米开朗琪罗相提并论的壁画,却在临终之际让自己的妻子毁灭了它。这又让我想起叛逆的鲁路修里鲁路修最后说的话——我毁灭了世界,又创造了它。这种截然不同的做法,让我感觉思特里克兰德又有着道家的超然物外,他的确无为,但更加符合道家中小国寡民中的寡民形象。在小说最后,显然给人的更多的是敬佩之情,虽然在道德上不完善,但也无法掩盖思特里克兰德的伟大,正如作者说的那样:这是“一个惹人嫌的人,但我还是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回归到现实,在人性自由和道德的选择上我更加偏向于那种阴阳调和折衷的方法。追求人性的自由没有错,但要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的话就大错特错了。有些时候我们的确要抛弃人的价值尺度去看待一个问题,这样才会具有所谓的神性。而在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用道德律去约束自己,让自己更能融入社会中。不要过分追求超脱,也不要过分让自身一直处于尘世之中,入世和出世相辅相成在我现阶段看来是最好的方法。所以我很喜欢苏东坡的这句话“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这种热爱世界,热爱人生的生活态度是值得我们追求的。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

  谁不曾有过梦想,梦想就如空气,没有它,生活也会嚼之如蜡,失去光彩。但可曾想过,如果你处于河流的中心,彼岸便是理想,但回头现实却在向你招手,此时,面对理想,你敢不顾一切吗?

  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理想等同于幻想,因为有现实因素的束缚,理想也变得苍白无力,也总会有人在你耳边说,醒醒吧!别再做梦了。当威廉·萨默赛特·毛姆力作《月亮与六便士》问世后,小说所揭示的逃避现实的主题,成为20世纪的流行小说。小说情节取材于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这也更加增强小说的神秘色彩。

  我喜欢“月亮与六便士”这个书名。墨黑般的夜空上,只有月亮能散发皎洁的光芒,月亮代表着高高在上的理想。而微不足道的六便士便是那现实。我们或许可以仰望月亮,感叹它的魅力而忽视脚下的六便士,但我们却不能放弃六便士的生活而选择整日仰望月亮生活。

  此时我突然想起前段时间微博上有一张“高级白领放弃舒适的生活选择在街上卖煎饼果子”的图片新闻,虽然最后记者还原了事实真相,证实主人翁只是闹着玩,随手发的微博,但是此微博却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都羡慕其有如此的勇气,也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与厌烦。

  或许“自由自在地卖煎饼果子”是每个忙碌白领的梦想,说来却好笑,这梦想如此小,然而面对现实的压力,我们却连实现这一个小小梦想的勇气都没有,因为我们还有房贷没还,生活还得继续,高工资不能放弃。

  小说中,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原是位证券经纪人,人届中年后突然响应内心的呼唤,舍弃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获得灵感,创作出许多艺术杰作。那股为了理想而不顾一切的勇气让人艳羡。我也常常思考,为何理想总与现实对立?为何现实总是会束缚理想的翅膀?我们不能改变现实,那么就改变自己吧,找一个现实的理想,或者说找一个现实的`目标,免得可望而不可即时生发的无线失落感。

  理想与现实就如爱情与面包,或许只有睿智的人才能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只是,我还是很羡慕,那种为了理想而不顾一切的勇气,那样的勇气是我没有的,却始终找寻的。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4

  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 其本身具有伟大的前瞻性眼光 永不磨灭的创作激情 不会被任何事物影响的主观意识 真情流露 对美的独到见解 即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依然坚持创作 对待周遭环境持有与众不同超脱的态度 以及无法窥视的灵魂

  然而这一切的基石是真实与热情 绝非刻意塑造的个性

  很想去到那个被称为“高更花”的鸡蛋花香气弥漫的热带岛屿 徜徉在岛上的博物馆咖啡店之间 吹着海风在礁石上钓鱼 在浅海湾的沙滩上挖贝壳期待有熠熠发光的珍珠藏在里面 捡起脚边的螃蟹做一顿丰盛的晚餐 尝一尝鲜花旅店老板娘的椰子沙拉 鲜美多汁的热带水果 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 土著咕噜着听不懂的语言 这似乎要比故事本身更吸引我

  一个证券经纪人最终成为了影响着无数人的伟大画家 半辈子几乎都在饿着肚子创作 为了油彩和画布不惜出卖廉价的劳动力 人世间的最后一年在病痛的`折磨下双目失明依然坚持作画 死后被全世界认定为天才

  这个一直在私密地探寻艺术世界真谛的人 从不振臂高呼自己的创作价值 不在乎他人评价与看法 最终遗世的一切作品被赋予不可估值的艺术成就 在我看来 这不是一个努力改变人生的励志故事 而是一个寻求自我的哲学故事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5

  这本书我最开始读不进去,所以我是从中间开始读的,读完以后,翻过来再从头开始,这样对于前边一些铺垫,倒是有更多理解。

  有好几个朋友都和我说:不喜欢书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

  正如这些朋友一样,我最开shi也不喜欢这个人,这种毫无责任感,毫无道义,违背友情、爱情的男人,竟然是一个故事的主人公,然后他竟然是一个天才。这让我们不能够接受。

  我想大多数人最开始都难以接受。

  但毛姆这个作者,他只是一个故事的讲述者,他并不是要塑造一个让人民大众都喜欢的角色,他以一个和我们一样看客的身份在讲述这个人,甚至,书中的“我”,一度也非常的讨厌他,就连迎头碰上,都不想打招呼,想甩开他,所以作者,并不是要去写一个让万人敬仰的角色,他不仅在给我们展示一个天才的成长之路,也在展现一种人性,一种多样化的人性。

  正如书中所说:“那时,我还没有懂得人性是如何的矛盾,我不知道真诚中有多少做作,高贵中有多少卑鄙,或者,邪恶中有多少善良。如今我是充分懂得了,小气与大方,怨怼与仁慈,憎恨与热爱,是可以并存于同一颗心中的”。

  如果要给这本书画重点的话,我就画这一段,因为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话,但是,它让书里主人公所有矛盾的行为,都得到了解释,也许我们还是不能够接受,但现实的存在,并不以我们是否接受为转移,试问我们自己,谁又没有隐瞒过或者欺骗过呢?

  关于月亮和六便士,书中并没有明确的点出,但是我想,从每个人的行为,我们可以读出他们心中的月亮和六便士。

  斯特里克兰在40岁以前的生活,是六便士;他要画画的梦想和信念是月亮。

  施特略夫的妻子,嫁给她并不爱的施特略夫这件事情,对于她来说是六便士,斯特里克兰是她的月亮。

  施特略夫把帮助有才华的画家当成他的月亮。

  书里还提到一个医生,他叫什么名字我不记得了,但他抛弃正在上升的职位而跑去一个镇上娶了一个平凡的女人为妻过着简朴但悠闲的生活,这正是他的月亮;而他的同学顶替了他的位置成了一个社会上大的视觉认为成功的人,也许这同样也是他的月亮吧。

  月亮和六便士本身并不冲突,更不会对立。在弯腰拣六便士的时候也可以优雅得体,如果不那么贪婪,我们原本不用那么卑微、虚伪的去对待六便士,金钱本没有罪恶,罪恶的.是贪欲——永无止境的贪欲。如果让贪欲把控了人心,即使是纯洁的月亮也会蒙上厚厚的灰尘,但最终,我们都会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共同读书的一位教授说:我们做不了斯特里克兰,那我们可以选择做施特略夫。

  这本书里,我特别怜惜和尊敬的人之一是施特略夫,其二是斯特里克兰的最后一个女人爱塔。

  这里先说施特略夫。

  这个世界上,有人是天生的天才,就像斯特里克兰;有的人就是天生的伯乐,就像施特略夫。

  施特略夫是一个画家,也是对于艺术有执着追求的一个人。

  但他穷尽一生,可能也没有画出他心中渴望的那幅画,这对于一个追求艺术的人来说,是非常难受的。

  所以他对于那些有天赋的画家,及其的崇拜、欣赏、甚至怜惜。有的人手上拮据,找他借钱,哪怕明知有借无还,他也无所谓。他和斯特里克兰性格不合,总是说不来几句话就吵起来,但这完全不影响他对于斯特里克兰在绘画上的欣赏和支持,他得知斯特里克兰病得快要死了,就非常的难过自责,他说“我怎么可以任他这样呢?我应该早一点找他的”,他想方设法把斯特里克兰接到家里,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的照顾呵护,甚至后来,在斯特里克兰做了那件人神共愤的事情后,他心爱的妻子也为斯特里克兰自杀,他怒火中烧,心痛得恨不能去死,也许他甚至想杀了斯特里克兰。

  但是后来,他看到了那副画,就是那副斯特里克兰为他妻子画的画,他再次因为斯特里克兰的艺术天份而叹服那种艺术境界,可能是他自己一辈子都不能企及的境界,他陶醉其中,忘了怒火,忘了仇恨,心里只有一个天才的画家的存在——他要保护他呵护他,让他的天赋得以充分的表现出来,所以,可怜的施特略夫,又邀请斯特里克兰去他的家乡荷兰。

  这也是一个为艺术而痴狂的人吧,这个看似平常,窝囊,丑陋的男人心里,也烧着一团火吧,如果他不去做这些,可能也会被烧死。

  爱塔,是最后陪伴在斯特里克兰身边的人,她爱他,是一种至真至纯——纯粹得没有自我,没有任何要求,是单纯的只要爱你,只要你在我身边,至于你有没有那么爱我,你有没有钱给我,这些都不存在的,你在我看得见的地方,让我照顾你,让我为你生儿育女,我就很幸福很满足了。

  这样的爱是真正无私的爱,但现实里只有极少极少数的人才有可能做到,甚至我们活过一生,恐怕也难以见到。斯特里克兰何其幸运以及幸福,可以得到这样的爱。

  我们大多数时候在计较,在核算:你爱我多一点还是我爱你多一点。

  如果说到中年夫妻和家庭,应该也有很多在计算你为这个家付出多点还是我付出多一点。

  爱塔是不计较这些的,她照顾斯特里克兰的生活起居,做他的后盾,直到他得了人见人怕人见人恨的麻疯病,她都不曾离开他,当他为了她和家人的健康准备离去时,她说:除非我死,你要是走了我就去那棵树上吊死。

  她照顾他直到他死去。

  毛姆在述说这个女人的时候轻描淡写,没有刻意去宣扬她的伟大和无私,就好像人群中路人甲一样的不起眼,也许对于她来说,确实就这样普通平凡的。但她的平凡的爱却又让我们忍不住回想,忍不住慨叹。

  之前读了毛姆的另一部小说《人性的枷锁》,那本书我断断续续看的,所以很多情节已经无法连贯,一些想法也没能及时的记录下来,准备有时间再重新细读一遍,而且我准备把他的书都读一遍,因为毛姆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探讨和思考,对世俗道德的追问,以及对爱情、对梦想这些东西的感悟。

  也许由于我的经历比较坎坷,从小外貌的胎记、疾病、残疾、寄人篱下、贫穷,让我的内心充满了沧桑和裂痕,充满了自卑和委屈,我看到太多的人性的黑暗,但也感觉到许许多多陌生的关爱——虽然只是一点点,但已经够了,可能正常人需要很多很多的爱才能够温暖,但我只要不被黑暗完全的吞没,只要我还能看得见一丝光,我也觉得够了。

  所以我喜欢静静的观察人性,我要自己知道人性的多样,让自己去接纳去调整。

  如果我终其一生都够不着月亮,那便让自己,让自己的六便士成为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6

  看过《月亮和六便士》后,我一直笃信作者毛姆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而且也是一位很伟大的心里学家。尽管在此之前,同时在此之后,我并没有看过有关毛姆的简介,我的这份笃信我是很坚定的。这本书对人的心里的细节描写及为何会产生这种心里的分析,让我十分震撼,以至于我到现在心中翻起的那份波浪还没有得到平静,甚至是连语言这个我最为熟悉的东西我都不知道如何说了。尽管这本书给我带来这么强大的震撼,以至于我都不能好好的'说话,但是我还是觉得应该写一下自己的感受。

  看完整本书后,我最大的感触是“我”认为查尔斯。思里特克兰德寻找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一个新的灵魂。对这句话,感触颇深。一直以来,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告诉我要做自己,要做真正的自己。于是我以为只要我做到了自己,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与才华,我便可以一鸣惊人,成为万众瞩目、名留史册的人物。可是当我看见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事情似乎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亲身经历与感受到了斯特里克兰德的事迹与存在,“我”看着他抛弃妻子,看着他又如何伤害对自己最真的朋友,这样一个未被社会传统价值观的人为何能够取得这么伟大的成就?心中很震撼!

  通过作者不断的记述并且引起潜意识的问题,我突然意识到一个伟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伟人,他在成长中必须要做一些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他们抛弃以前的生活基础,被人们认为是个不折不扣的疯子及社会道德败坏的人。但是他们在做这些时候,早就已经忘却了社会道德对他们的审判,他们心中有的只是一个新的灵魂。但是这个新的灵魂在他们刚抛弃以前生活基础的时候,还没有成行,还不足以让这个新的灵魂发挥到让世界为之震撼的地步。于是他们需要继续磨练,需要在社会里面辗转,寻找一处真正适合他们新灵魂居住的地方。这样他们才能创作出不朽的价值。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7

  《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是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故事讲的是一个一心追求艺术的画家,斯特里兰德,他原本是名股票经纪人,有着美满的家庭,在外人眼里他是个成功者,但对他而言其实不然。于是离家出为了追求她心中的艺术、梦想,尽管他过的非常不好,最后病死在山林小屋中,但他也无怨无悔。

  第一次看这个故事时,我感觉非常荒唐,无法理解主人公抛弃美好富足的生活,妻子与儿子,仅仅为了去实现儿时梦想去当一个画家。但在我第二次翻阅的时候,我渐渐理解了斯特里兰德的想法,正如书中的他所说“男人的灵魂在宇宙最遥远的地方遨游,女人却想把他禁锢在家庭收支多账薄里”。如果说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做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生活在最喜爱的环境里,宁静淡泊、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大多数的人不一样的行为,就被定义为非正常人吗?艺术没有定义,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每个人的生活。满地都是六便士的时代,只有他看见了月亮。那个理想、浪漫、纯洁而无暇的月亮。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是赚很多很多的钱吗?我想应该不是!生活的意义大概是为了追逐心中的梦想,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吧!哪怕头破血流,也只为了成就最真实的自己。

  高晓松说:“谁都有苟且的时候,当我们低下头去捡六便士的'时候,也不要忘了抬头去看看天上的月亮”。

  我常常思考自己以后该追求怎样的生活方式,小时候喜欢月亮,现在喜欢六便士,常常在两者中矛盾,但是现在月亮与六便士我都要,普通的生活与理想可以兼容,我努力工学习努力工作,依然阻挡不了我认识新的朋友新的事物,闲暇时光我仍然可以追求我的月亮。

  对于理想和现实的博弈战,永远难做辩驳,因为你我三观不同,价值观互异。但无论你我选择哪条路,既已选择,那就头也不回地、坚定地走下去。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容易被他人的光芒闪晕、被生活的日常击昏,忘记了心中的理想,那个属于自己的月亮,这是可悲的,我不希望在某天夜晚枕在枕头上思考生活时,对现状感到恍惚,对未来感到迷茫,而后环顾四周,心生悲凉,我要不忘我的月亮,我要在满是六便士的路上矢志不渝的追寻那个属于我的月亮。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刘瑜曾如此评价毛姆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以高更为原型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为了艺术,放弃了优渥的生活,用画笔绘画出光辉灿烂的生命。

  有人嘲笑他的`痴,但我却佩服那追月的勇气。在这个喧嚣的年代,鲜有人像思特里克兰德一样有追逐心灵的超远的勇气,那种追逐诗与远方的勇气。

  诗与远方从来都不应该是我们为了眼前的苟且而该舍弃的。王尔德曾呐喊“我不想谋生,我想要生活。”故不论是在玫瑰庄园还是在阴暗监狱,他都不曾沉沦与苟且,他用那心底的美好写下一篇又一篇令人沉醉的'故事,铸就了更深刻的灵魂。

  亦如那埋头于黄金小巷22号的卡夫卡,其父亲是一名有名的商人,而卡夫卡却放弃了那可以给他带来优越生活的职业,以孤独作伴,以梦为马。《变形记》《城堡》……在这孕育而成,给孤独的送去慰藉。让人即使在物欲时代,也能在意这精神上的锤炼。

  但让人为了诗和远方放弃眼前的苟且,又是多么的异想天开,是多么的不真实。可如果放不下,为什么不二者兼得,在这充满物欲的年代,“诗意地栖居”。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是某个秋日的雨后,王摩诘登高远望,浅吟此句,心境定是闲适幽静的,暂离了书案,尽管物质上并不富足,但他依然从空明的秋景中找到了精神的闲暇,得到灵魂的超脱。无独有偶,苏子被贬黄州,生活过得十分拮据,但他也未囚于这拮据生活,仍在明月夜里与友人漫步亭中,赏月弄影。由此可见,精神的闲适是不同于物质的闲适,当灵魂足够富足、丰厚,即使物质匮乏了,奔波于生活,人依旧可以觅得精神的栖息地。

  荷尔德林的话仍然萦绕在我的耳畔:“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大地之上。”所谓 “诗意的栖居” 不就是享受精神之闲暇吗?

  同样,“我就要走了,去往茵尼斯弗利岛,筑起泥巴房”,一座湖岛,一间泥房,九排豆垄,一个蜂巢,伴着云雀的拍翅声,叶芝于心中茵尼斯弗利岛获得了灵魂的滋养,享受着精神的闲暇。

  当世人都汲汲于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何不选择在心中建起这样一座岛,追寻宁静淡泊之境,并于其中体味闲暇之趣,走向生命的自由与舒展。

  在物欲时代,诗意栖居。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8

  坚持不懈的画出的月亮被世人赏识,月亮是梦想,为了画下月亮抛妻弃子且碌碌无为,月亮是欲望。

  出身清贫努力奋斗获得了的成功,六便士是梦想; 天选之子投资不善散尽万贯家财,六便士是欲望。

  说故事的人在诉说中把“梦想挂在了天堂,欲望埋入了深渊”,但说故事的已经知道了结局,听故事也只是听完后附和着点了点头。

  若我们是故事中那人,我们究竟是受到了上帝的指引还是恶魔的'诱惑?思特里克兰德大概会讥讽的说“我不在乎”。

  “我们”看人性有善有恶;陶勇医生是个妙人,人性只是真实地活下去。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9

  合上扉页,我脑海里,都是他最后坐在屋子里以失明之目观自己终结之作的画面。

  他,不再需要表达,甚至要求土著妻子一把火烧掉,因为他根本不需要被认可、被理解。

  其实我不满意这个失明的设置。我希望他真的已经全部都画完了,脱离苦海了。可惜,原著没有交待,到底是画完了,还是画不了了。

  《月亮与六便士》一书中,其实借画家为引线写了很多人的故事。有详有略,有的有结局有的没结局。套用佛教用语:众生皆苦。

  画家伦敦的妻子,到最后也还是原来的腔调。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设置?他为了嘲讽她吗?我想不是的,作者其实极其悲悯,众生皆苦,大家各自挣扎,各自纠缠。

  画家以自毁式的方式,体验了实打实的身体的物质的物理性的苦楚。但画家不在乎!为什么?因为在画家看来,精神的苦楚才是苦楚。伦敦妻子、情妇、画家朋友对生活的舒适性都自己的要求,他们或多或少的被物理性物质性的苦所困扰,感情的困扰在这里归为物理性困扰。无论是物理性的'还是精神性的,苦楚就是苦楚,所以众生皆苦。

  《月亮与六便士》是我喜欢的作品,作者只阐述,不评论。因为很多时候,如果自说自评,那么作品会没有生命。只说不评,作品才会活过来。活的作品,才可以千人千面,产生众多的精神火花。

  作者以画家的孩子做模糊处理进行结尾。我想,这是作者对于命运、人性、世事做的谦卑姿态——苦海无涯。

  无论是精神之苦还是物理之苦,脱离苦海是极难的。

  我们理解了苦,便可以更慈悲。我们便可以不评断、不攻击、不贪婪、不轻蔑、不索取……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0

  最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大学读书时校园图书馆里一个不起眼的书架上,一眼望去那平淡朴实的题目在初次相见的那一刻其实并未勾起我阅读的兴趣来,“月亮”与“六便士”简单的排列组合,容易让人产生书中资料无非就是两物之间简单比较的错觉。直至20xx年运营总部十大好书评选的舞台上,我才再一次见到了它的身影,而这次舞台上简单描述的百字简介在那一刻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让我下定决心将其加入到自己的必读书单里。辗转至今,最后有空利用了周末的空余时间通读全书,真正了解到了题目中两物间非凡的象征好处以及其描述广阔的生命维度,震撼心灵,发人深省。

  记得文中有这么一句经典的话语: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而那里的“他”,指的便是思特里克兰德,本书的男主人公,一个贯穿整本小说的灵魂人物。全书描述了主人公在四十七岁时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他原本作为证券经纪人的安定生活,选取了绘画,选取了去追求自己对美的渴望,而他的生活也从许多人都羡慕的小康生活直接过渡到穷困潦倒、风餐露宿。最后去到了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自己的画笔谱写出绚烂璀璨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到自己追寻的画布中去,并在他去逝之后,作品被世人所赞颂的故事。

  故事描述的十分真实,书中人物原型来自于法国印象派三大巨匠的保罗·高更,文中人物刻画细腻且引人入胜,虽然文中人物与高更的生平和人格不尽真实,但擅于将戏剧性推向极致的作者毛姆却用他独特的文笔塑造了一个更具批判意识的`人物,并最终以杜撰超越了事实。在他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在俗世的标准里是一个不负职责的混蛋,他抛妻弃子,过着为人所不耻的流浪者生活。他不懂得感恩,对救治自己的人时常恶言相对,他不爱惜生命,对自己的生命挥霍无度,作者试图塑造出一个惊世骇俗的主角,他蔑视生活中所存在的一切纲常伦理,选取忠于自身对美的冲动与渴求,他放纵人作为生物所具有的动物性特质,摒弃了人类身为群聚生物的社会属性,这种力量太过于强大,以至于冲破了家庭人伦、社会束缚,也突破了个人对于生活的最低需求。同时,在书中我们也体会到了作者对于社会制度的深入思考,我们许多人从出生就走在了一条被选取好的路上,而这样约定俗成的行走是否适合每一个人,无论这人天性是喜欢绘画、热爱自由,还是莫名的离经叛道,追求小众的事物,令人所不解。看完这本小说难免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样的约定俗成到底是一种快乐,一种逃避,抑或一种枷锁?

  在文中,思特里克兰德的有句话印证了一个至今不曾改变的道理:梦想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有人认为放弃安定生活寻求漂泊是种愚蠢的决定,但我想这取决于你对生活赋予了什么好处,取决于你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取决于你对自己有什么特殊的要求。有的人认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就是追求至高无上的荣耀与权力,而有的人则认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才是生活的本质与归宿;有人的享受骄奢淫欲的快感,有的人则迷恋粗茶淡饭的闲适;有的人嗜赌如命抛妻弃子,有的人则寄情山水流连忘返……这所有的追求与迷恋,是否真的就有所高低之分,优劣之分?恐怕这才是最大的偏见。世间太多的观念对事物的本身划分了对与错,人之所以有着凌驾于万物之上的聪颖其本质的区别就是我们拥有鉴别是是非非的潜力,但是每一个人的人生是需要自己作答的命题,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过着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应当由自己决定,并对自己负责。

  《月亮和六便士》全书虽然在表面上讲述了一名狂热的艺术家耗尽生命之火照亮热情与梦想的一生,但在我看来,作者毛姆并不是在赞美艺术光辉的伟大,更不是在怂恿人们都去摒弃世俗生活去追寻心目中那崇高的月亮,而是在隐晦的想我们诉说,每个人都就应拥有和选取自己理想生活的权力,不管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月亮,还是卑微平凡的六便士,它都就应是能照亮你内心的追寻之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本书值得所有人通读与深思。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1

  都说毛姆写字抨击如刺刀,把好多美好的想象全部打碎,一点也没错。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年近五十毅然决然,像发疯一般抛家弃子,远赴巴黎,追寻自己的画家梦。说他勇敢,是因为他抛弃了现有的富贵和地位,宁可穷困潦倒去画一些世人看不懂的画。说他可恶,不为过,他性格古怪尖锐,不负责任抛弃妻子儿女,背信弃义和帮助他的朋友的妻子搞在一起。他是一个我现实中从未见过,也不知能否见到的人物类型,可以想象到他在风景如画与世隔绝的小岛上,过着平淡无奇,朴实的不能再朴实的几乎于原始人类的'生活,内心依然想着自己的理想,总想把自己的内心和想法表达在画里。这是一种超乎世俗的心态,他就是觉得自己应该在这里,过艺术家的生活,所以他说他没有感到愧疚,没有感到后悔。

  我时常在想,以后我要是能和爱的人一起在郊外,过着田园般的生活,那该多好。可是,我的前提是什么?我希望的是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或者说,这样的生活是在我已经体验过世俗生活之后渴望得到的。所以,我没有可能也不会达到斯特里克兰德的境地,因为现实的束缚,因为内心的牵挂,因为性格的不果敢。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2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最初,我本来是不看这本书的,不过,我同桌王福俊有一次说我读的书层次太低,我看见他正在读这本书,我想起我妈前几年买过这本书,于是,我也就开始读这本书。

  书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原形是法国著名画家保罗·高更,梵高的好友,也是他刺激了梵高使梵高自己割掉自己的半个耳朵。在书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本未是一个生活安逸的证券经济人,可是,在某一天,他毫无征兆地放弃他的老婆孩子甚至工作,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为了一个女人走的,可事实恰恰相反,他是为了他的理想而走的,作者正开始是从柔斯·瓦特尔芙德家的一次宴会上认识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后来,作者和思特里克兰德太太慢慢熟了起来。后来,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去了巴黎后,作者替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去寻找他,可是,我认为,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其实让作者去找他并不是想和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继续,而是不想有关于她的丑闻传播,到最后一章,她不停的表现出她与她的丈夫十分恩爱,那是为涨她的名声,可是我认为最不配评价的人就是她了。

  这本书的名字叫《月亮与六便士》“月亮”指的是理想,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选择了它,“六便士”指的.是安逸的生活,戴尔克·施特略夫选择了它,当一个追求理想和一个追求安逸生活的人碰一起,就会发生这样的事。在这本书的封面上的那一句“低头轻踏六便士,抬头仰望明月亮。”说的就是一个人在理想与安逸中进行抉择。

  这本书我个人认为不错,推荐大家也去读一下。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3

  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过着“六便士”的生活仰望着“月亮”。我也是如此,但又有些不同。我不断的朝着“月亮”跑去,但是我没法像思特里克兰德那样将自己的外衣一层一层的脱掉,抛下一切便启程。我想绝大多数像我一样的人都是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容器里,天生带来的活泼与棱角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变淡慢慢的被磨平。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要符合着普世的准则,稍有不同,环境就会变本加厉的还给你,杀你个措手不及。

  我时常是个愤世嫉俗的人,不屑于循规蹈矩,不屑于把自己外表打磨的光亮,好让自己不论在哪个角落都显得相称。我也时常钦佩像林黛玉那样的人,不为世俗所动。

  可是我仍然是个矛盾的人。因为我发现,我慢慢的变得会看人脸色说话了,我慢慢变得圆滑了。爸爸曾经经常教导我,做事情总得留个心,不然像你这样的出去,不免上当受骗。果然,上过几次当后,我变得“机智”了。你看,我现在生活的还不错,或多或少也是受恩于它。

  我常常问我自己,我追寻的是什么?我给不出一个很好的答案,但又好像已经有了答案。我想象过年轻时为事业奋斗,老来和另一半隐居山林。想想空来淘米浇地,闲来看书解闷的生活也还算是不错。但是,这些“梦想”又多是不现实的.。罗胖说,大多数人去古镇旅游都期望白天看到小桥、流水、人家,晚上回了宾馆躺着的是沙发,做的是SPA,面朝着的是带着江南烟雨的河流,背对着的是超级豪华大酒店。你看,人们希望的和真正的做法总是矛盾的。我或许也是一样的,我也是容器里的一员。

  于矛盾中求生存本身就是困难重重,但不可否定的是,它仍然是生活的常态。是的,所以很多人都过着“六便士”的生活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是,可是,我知道的,我不能这样。

  虽然,这让人悲愤不已的过去,仍然在继续。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4

  月亮与六便士是20xx年x月份读的第一本书。以前每年初都会要求自己每月读一本书,但是坚持下来的甚少,希望20xx年是坚持与自律的一年。不求读后理解与感悟深刻,个人观点明确,旨在打卡阅读,记录阅读,深化感悟,终能有所沉淀。

  “和许多年轻人一样,为天上的月亮神魂颠倒,为脚下的六便士视而不见。”

  人们常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斯特里克兰为了天上的月亮,为了诗和远方,放弃了众人眼中稳定的幸福生活,他原本有一份收入不菲的证券经纪人工作,有爱好文学的妻子,家庭幸福美满,生活衣食无忧。这样的生活也是大多“小市民”穷其一生追求的生活,不过是想要稳稳的幸福,也许我身边不止有这样一个人,也许我也就是这样一个人。这也是众多人生的缩影,往往光顾着行走,而忘记抬头看天上的月亮。

  这一切在某一天悄然改变,斯特里克兰带走大部分现金,抛弃妻子,不告而别,只为对绘画艺术的`神魂颠倒。走过半生,心中梦想的火苗再被点燃,已是难得之事。纵然在异国他乡,过得穷困潦倒,贫病交加,亦然甘之如饴蜜。天分决定了你能不能走,而为梦想的追求与坚持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

  斯特里克兰无疑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也许世人都有两面性,纵然她温柔爱护小动物,但也定然有她绝决冷情的一面。

  斯特里克兰浑身散发着艺术家的天赋才华,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创新锐意,勇于注入自我灵魂的秘密,风格自行一派,别具一格。

  斯特里克兰也是占据了道德批判的众多槽点。与之一生密切相关的三个女人,各有各的人生百态。

  结发妻子艾米徐娘半老被抛弃,置之不理,但好在最终也享受着成名画家妻子的头衔。异国他乡拐走仗义朋友的妻子布兰奇,舍弃深爱他的丈夫死心塌地爱上他,细心照顾其饮食起居,但最终只换来无尽厌恶和冷落后的绝望自杀和一副不俗的裸体艺术品。在其晚年,斯特里克兰再次远走他乡找到自己绘画的世外桃源,娶得一位18岁土著妻子阿塔,养儿育女,病床陪伴,为他送终,但最终被掩埋在时间的长河里,鲜为人知。

  为梦想告别结发妻子有多决绝,后面苟且朋友妻、娶18岁娇妻就有多打脸。就好似蚊子血劣迹斑斑不值一提,白饭粒干瘪无味却又能填饱肚子,千斤顶似的穷途末路后的保底选择。女性不过成为了他发泄欲望、寻找创作灵感的产物。天上的月亮有多明亮,周边的暗夜就有多黑暗。

  “离任的总理原来只是个能言善辩的口舌之士,卸职的将军也无非是个软弱可欺的市井之徒。”

  纯粹的灵魂世间少有,充满业障的人亦不常见。我们不要论断人,免得被人论断。

  月亮也好,六便士也好,纵然千沟万壑,纵然独善其身,纵然走走停停……

  抬头有月亮,脚下有六便士,身旁有沿途的风景。

  遵从内心,一切自有最恰当的平衡。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这部小说非常有意思,首先叙述手法就很有趣,以身为作家的第一人称”我“,来回忆与死后才名声大噪的著名画家在生前的一些交集。

  小说的描述非常写实,很多回忆特意形容得不那么确定,更增添了一种真实感。这就好像是仿古的画,有了模糊斑驳的痕迹,更容易被人信服。我甚至还上网查,是否真的有“斯特里克兰”这个画家,因为拿不准这是一部小说,还是真实的回忆文了。

  另外,毛姆将书中主人公斯特里克兰的人物性格刻画得异常鲜明,你在他身上总能感受到强烈的对撞与冲突。就像书名“月亮与六便士”,代表的是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社会与自我、感性与理智或者其他充斥在我们人生中的纠结选题,许多人会随着成长,找到矛盾关系中的平衡,甚至妥协。

  但已步入中年、生活安定、家庭美满的.斯特里克兰,却突然离家出走,只为了实现画画的梦想。这就好像心中一直沉睡的野兽,不知道是什么因素使它突然觉醒,然后整个人就再也不受控制了,被这股莫名的力量攫住,发了疯地往前跑,顾不上理会搞砸的事情、周围诧异的眼神,也顾不上窘迫潦倒的自己。

  所以在旁观者的角度看,斯特里克兰应该是非常讨厌的,他抛妻弃子、忘恩负义、自私冷漠、粗鲁无礼。这样一个人设,完全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随着故事的发展,越是沉浸,就越能理解,他的世界,只有创作。

  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裹挟着巨大的勇气与魄力。

  月亮很美,但义无反顾去追逐的,能有几个?

  读完这本书,就像在内心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荡起层层涟漪,让你意识到自己曾经也是有追求的吧?或者意识到当下,噢原来有一天,我们还会这样平淡无奇、了无生趣地度过一生。

  这就是真实世界的残酷,鸡毛蒜皮终究打败了你的天马行空。

  我们不时抬头望一望月亮,低头捡起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相关文章: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11-11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04-18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03-14

月亮与六便士心得体会08-19

《月亮与六便士》心得体会02-15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范文12-28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精选38篇)11-04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15篇04-25

读月亮与六便士写心得10篇04-28

月亮与六便士看书心得大全10篇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