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热门】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红楼梦有感1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也是一部喜剧。说它是喜剧,因为它是古往今来第一部女性的颂歌,以女性为主题的小说。在曹雪芹的笔下,“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在贾宝玉眼里,他“见了女儿便觉得浑身清爽,见了男儿便觉得浊臭逼人”;在大观园里,有超凡脱俗的林黛玉,有雍容华贵的薛宝钗,有心直口快的史湘云,有处世干练的王熙凤……在过去思想禁锢的年代,如此出色的一部小说,如此不凡的一部小说,怎能说不是一部喜剧?
然而,说它是一部悲剧,也确实如此。而导致这成为悲剧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主人公。黛玉本是书香门第的女子,比别人更出类拔萃。她刚进贾府的时候,贾府上上下下都称赞她,喜欢她。可是她太聪明了,锋芒都露了出来,她不像薛宝钗那样有心计,她嘴巴想说啥就说啥,比刀子还尖利。因此,贾府的人都有意疏远她。即使她很出色,贾母也很喜欢她,但是人们喜欢她完全是因为贾母,贾母至高无上,喜欢黛玉不过是对贾母的溜须拍马罢了。于是,在书中,我们真真切切听到黛玉的悲吟,知道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的大观园,在她眼里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场所;知道在清幽的潇湘馆里,她过的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直到“不知风雨几时休,以教泪洒窗纱湿”的凄凉长夜;知道在每次诗词比赛中,才华洋溢的她,每次忧愁的时候,也只能是“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太多太多的悲,太多太多的叹,太多太多的感,太多太多的痛。如此聪明出色的女子,在过去的年代,就这样被埋没、被遗弃、被淡忘,直到今天,黛玉的神情,的动作,的思想还在人们心中。
而在大观园里,真正关心黛玉的,就只有贾宝玉了。贾宝玉,名副其实一块“假”宝玉。在贾府里,他是家长眼中的“混世魔王”。读书,不读;考功名,不考,他还大骂科举八股文是文人“饵名钓禄之阶”,批判考取功名制度。宝钗和袭人劝他,他却说:“好端端的一个女孩子,竟被世俗功名所污染了!”但吟诗作对,他却比那些所谓的文人雅士高出一筹。他和林黛玉骨子里都含有一种叛逆,但他是男子,不会受到唾弃。林黛玉在过去,仅是女流之辈,就算学富五车又有什么用?那时候,“女子无才便是德”。会纺织针线才是最重要的。黛玉那张嘴已经得罪不少人了,她就算是大观园里数一数二的才女又有什么用呢?可悲可叹啊!
《红楼梦》是历史性的悲剧,通过对封建豪门贾、史、王、薛四家从辉煌到腐败的过程描写,揭露了封建贵族家庭的极端腐朽,展示了它无可挽回的堕落和崩溃,以及必定灭亡的命运。虽然是必定灭亡,虽然是应该灭亡,但是,造就“灭亡”的这个社会,是很令人深思的。
有人说,悲剧就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是也只有当好的东西没有了,才能触动人心中的痛,也才更耐人寻味,回肠荡气。
红楼梦读书心得《红楼梦》这部不朽的名著出自著名文学家曹雪芹之手,它以独特的手法传神的勾腻出了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异常是对每个人的肖像描述介绍,更为精彩。作者善于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捕捉传神的动作,然后用精妙的语言描绘出来,堪称绝妙!
比如说《红楼梦》第三回作者对王熙凤、贾宝玉的'肖像描述介绍,十分逼真。
作者为了让王熙凤“乖巧”、“泼辣”的性格特征更突出,所以把她单独介绍了出来。作者先让王熙凤在笑声中出场,用未闻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给我们一种非同一般的印象。之后,作者经过对她华丽的装饰、风骚的容貌,把王熙凤这位娇容华贵的少妇形象完美无瑕的展此刻我们眼前。
“一位年轻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这就是曹雪芹笔下贾宝玉的外貌,红楼梦读书笔记400字让人看了,一觉就是一个美男子。在作家的笔下,贾宝玉是一个自幼娇身惯养,受老太太疼爱的富贵少爷。我经过深读发现,贾宝玉的思想性格是不愿受封建传统,他厌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他要求独立,要求个性解放,以致在贾府居于“无人敢管”的特殊地位。
这就是读完《红楼梦》后,我学会的写作知识,我今后必须会把这些运用到我的写作中去。
读红楼梦有感2
流星为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飞蛾为追求光明,不惜燃烧自己的躯体;而作为学生的我们追求的是“腹有诗书,品别味人生”。
静静地合上《红楼梦》的书卷,沉浸在沉思中,默默地回味那悠悠的墨香。一位弱质纤纤,风韵淡淡的女子的人生命运,在我心中激起阵阵情感的涟漪:林黛玉,她犹如春天清晨的那一阵微风,清新怡人;她又似高山上生长的雪莲,纯洁无瑕。她有如水的灵气,她的名字永远烙印在人们的记忆里,抹不去,挥不清。
天界甘甜的露水孕育出这个孤傲的天之娇女。她就是一个希望,一面旗帜,激励人们去追求美好而奉献。她更像一场封建时代的梦。梦醒时,便是美好的破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她的`人生注定是悲惨的旋律。
命运不眷顾她。美好的时光瞬间即逝。她从小就孤仃一人,一袭白衣进贾府,便预示她一生的悲凉。她如一片白色羽毛,飘然而至,又随风而逝;她又如一场白雪,落舞而至,又见阳而化,她又似一拂柳絮,沁心而雅,又顺水而流。然而,她那苍白的生命却如残阳般血红。
“两弯似蹙非蹙菖烟眉,一双似喜含情泪。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首词将林黛玉美丽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林黛玉“娇袭一身病”,而她还是十分痴爱文学。她采撷书中的阳光,照亮她内心的孤寂,故黛玉乃天生丽质,才貌双全,在姐妹妯娌中出类拔萃,她的文采风流飘洒的确不是别人所及的。
有人说:“黛玉是个令人落泪,令人心酸的女子。”这话不假。“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是黛玉内心愁苦的呼告。“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掉陷渠沟”,这是黛玉刚正不阿之歌。“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可怜的黛玉,伤红,伤春,伤人!
黛玉虽然已经香消玉殒了,但她纯美的精神,她闪烁着艺术的灵魂,将永远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不同的。但是,我相信: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名百姓;不论是白发老翁,还是天真少年,心中都会有林黛玉的影子,那就是一份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爱的执着。
我坚毅的目光中,是她永不幻灭的身影……
读红楼梦有感3
《红楼梦》感动了千千成千上万的读者,影响了千千成千上万的人。《红楼梦》是中国的真迹。它以悲情爱情为主线,描绘了封建贵族阶级的兴衰历史。其实他们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也是他们(他们)的性格悲剧,当然也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哭哭啼啼的林黛玉,身体不太健康。贾宝玉怎么了?有这么多红润的美人。为什么喜欢一个整天生病的老病人?重读《红楼梦》,发现所有的美人都俗气,没有人能比得上林黛玉对贾宝玉独一无二、刻骨铭心的爱。林临死前曾说:“你干净,你就干净了。”没关系。临死前,她只是喊了一声“你好宝玉”。这种为爱奉献的精神,是每个男人都不愿意放弃的,何况是生在爱情里的贾宝玉。
在文学上,《红楼梦》被称为中国古代小说现实主义的巅峰,其深远的社会影响不仅在于其极高的思想含量,更在于其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
以贾府为中心舞台,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王、石、薛为代表的封建世家大族的发展历程和奢华生活的生动叙述和描写,客观真实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并无可置疑地预言了不可逆转的崩溃趋势。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是巨大的,首先体现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上。它探索人物灵魂的深处,描绘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不同的模式。这群生动、真实、可信的人物,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宏伟的艺术画廊。在这组人物中,不仅有大家闺秀,还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英雄。作者还着重刻画了清文、鸳鸯、紫鹃等聪明可爱却又谦逊的丫鬟、丫鬟。不过,我觉得还是比较喜欢晴雯。可以说她是里面最好的女生!晴雯原是贾府的'下人买的。她可以说是仆人的仆人。自从贾母看到她“非常聪明漂亮”后,她就像一件小礼物一样受到了尊重。她痛苦极了,连老家的父母都想不起来。但她开朗倔强,心灵纯洁健康。她不像林黛玉那样抑郁痛苦,也不像花袭人那样温柔谦逊。她有一种叛逆的精神。比如她看不上自己头上的“主子”,比如掌握了自己生死的王夫人、冯姐,经常流露出用犀利的语言攻击人的虚伪。几乎可以说,她是大观园最悲惨的受害者之一。因为她长得有点像林老师,所以被称为狐狸。“四五天后,她再也没碰过牙齿。”她走到炕上,把它拉了下来。她连衣服都没脱。她最终被毁灭和杀害。
《红楼梦》又是一本充满想象力的书,给人留下了太多的奇思妙想、妄想和神话,整理出来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我们需要智能信息……它让我们猜测,让我们困惑,让我们进入另一个世界。所以我们意识到有太多的世界需要探索和发现。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而且不仅仅是在封建社会。我们所有的经历、喜怒哀乐,几乎都能从《红楼梦》中找到借鉴、解释、支持和共情。
读红楼梦有感4
最近我们学校又发了一本新书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读红楼梦有感小学作文。故事的情节非常曲折,讲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小说讲述了林黛玉爱上了贾宝玉,但是贾宝玉的长辈们不许他跟林黛玉结婚,林黛玉虽然长得好看,但是她体弱多病,而且非常娇气,一直要哭,到最后贾宝玉没和她结婚,结果黛玉忧郁而死。这篇故事也讲了当时的人们是多么辛苦,暗示了作者晚年寓居北京西郊,生活贫困的生活现实。整个作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展开,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四大家族的由胜而衰的没落过程。作品令人深思,也让我们生活在今天文明富足年代的中国人庆幸生在好年代,由此也更加珍惜,并且提醒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回报生活。
看完书,掩卷思考。我觉得林黛玉这个人不好,我不太喜欢这个人物。她动不动就哭,一直含着泪水。而且身体也不好,总是生玻她和宝钗是一个特别大的对比,宝钗遇事稳重,识大体,顾大局,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对待生活有热情,有上进心。从某个角度上讲,她和宝玉是一对金玉良缘。但是,偏偏又碰上贾宝玉厌恶仕途,由此给这段姻缘增加了一层阴云。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身边也会有许多人,他们有抱负,积极进取,在权力名誉和地位的方向上坚毅地前行着,也有一些人,他们看到再多的财富,再高的权利和地位,到头来不过是一片浮云,生活在他们看来,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快乐,读后感《读红楼梦有感小学作文》。所以,这些人并不去追逐名利,只是在享受当下。对待生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价值观是:无论我们的脚步到达了哪里,都不能忘记我们出发时瞄准的方向是快乐。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袭人转过了头,对着宝玉微微一笑,黛玉瞅了宝玉一眼,宝玉也只一笑,那边的宝钗一句话没说,只有些深意的看着,贾母笑的却合不上嘴了。
林妹妹是娇弱的,温和一笑,便足以让宝玉充当护花使者,她多愁善感的轻撇秀眉,含着眼泪将逝去的桃花埋葬。而她从小与女子厮混在一起的宝哥哥,亦是陪着她一起看孤落飘零。
《红楼梦》有两大阵营,一是宝钗,二是黛玉。
应该说,宝钗是一个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禁锢的女孩,文中也没有提及她究竟是不是喜欢宝玉,只是明示了贾府最高权威元春站在了宝钗的一边。没人会在意宝钗的意见,她和宝玉一样。只是封建贵族制的牺牲品。
宝玉犯错挨了打,宝钗义正言辞,劝道“你是要改过了罢。”于是她被学者定位封建统治的卫道士。
林妹妹哭哭啼啼的红肿了眼,哭道“你是要改了么?”她被定为贾宝玉的红颜知己。
贾宝玉最后怎么说?他说:不改!打死也不改!
我们对《红楼梦》进行细读品味,就会发现“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只是一个空泛而美好的愿望。
说到底,惟其艰难,主人公的受难,更能凸显宝黛二人爱情的价值感。我们并不能偏激的`说谁对谁错。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比名利,比金钱,比青春都要重要一点点,不多,就一点点。
袭人可以说是里面最可怜的一个角色,袭人是宝玉的通房丫头,日后宝玉成婚了,她也是有一席之地的。林黛玉有时还会笑称袭人是嫂子,可见黛玉对这事也是有看法的。
当我看到袭人开始在人前搬弄是非,想让黛玉搬出去的时候,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凡人容易犯的毛病,自私,软弱,首鼠两端。可她应该得到谅解,因为不是不同情他人,就是不怜悯自己。
等我们看到了红楼的结局:黛玉的惨剧,宝玉的悲剧,宝钗的闹剧。
故事就会发现能够受伤也是一种福气,即使是像黛玉那样失恋了,一夜之间老了十岁也不介意,假如能大哭一场就好了。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样抱着自己的抱负与才华和对宝玉的爱和恨走呢?
我的意思是:假如有一种人生归宿可以选择,那么,死于伤心,比活在心如枯槁不发芽的灰暗生活里,更合我意。
林黛玉那种“碧云天,黄花地”的哀愁,并不是空泛无由的,好的感情总是最接近人类美的本质。女子对此的追求要更偏执些,注定也要受更多的苦。
宝黛二人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感情是一种如此稀缺的资源,除了珍惜,我们别无它法。
读红楼梦有感5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感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一部社会、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在阅读中,我被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深深吸引。他们的命运波折、情感纠葛,都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真实。同时,书中对封建社会的描写,也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也是一大亮点。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作者的高超文学造诣,也为书中人物的情感表达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通过这次阅读,我深刻体会到了《红楼梦》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它不仅让我对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人性、社会、历史有了更多的思考。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这部作品将继续给予我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总之,《红楼梦》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深入研究的文学巨著。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反映人性、社会、历史的百科全书。对于每一个热爱文学、热爱历史、热爱文化的人来说,它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读红楼梦有感6
暑期的第一本读物就是《红楼梦》,今日读完!作者曹雪芹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兴衰沉浮为背景,描写了封建贵族家庭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暴露了封建贵族阶级及其统治的腐朽与罪恶,曲折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对于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我有自己的阅读感受。
贾宝玉(怡红公子)出生于声势显赫的封建人家--京城贾家荣国府,但他却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平等。在他心中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贾宝玉也有点叛逆,他不爱读书。他憎恨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的女性。
在书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林黛玉。林黛玉(潇湘妃子)自小丧母,寄住在贾府。她是一个性格复杂、敏感多情、任性、 超凡脱俗、孤标傲世的人。她拥有清丽的容貌,并且聪明绝顶,坚贞纯情,富有诗人的气质。她与贾宝玉性情相投,只有宝玉算得上她的知己,从而使她把生命和希望交付于自己与宝玉的爱情中,她为保持自己的爱情也付出了全部的生命。因为她的自卑,所以她所有的想法都埋藏于心底。她在《葬花吟》中写道:“花谢花开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薛宝钗是一个缺少自由主见的人,她没得选择。当她听到母亲已经答应与宝玉的婚事,她又能做什么呢?她别无选择,只能给疯疯癫癫的宝玉冲喜。她的一生也将葬在大观园里,她的心里有多苦,无人知晓?面对一个根本不爱自己的男人,她也无能为力,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她也只能听从母亲之命。
作者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并表达他的不满与愤怒。当时婚姻大事父母做主,追求门当户对,也正因这种思想,使宝玉与黛玉的爱情走向分离。最终黛玉吐血身亡,宝玉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
都说喝下奈何桥上孟婆的那碗汤,前尘往事便会忘得一干二净。可是,真的有吗?就算有,又有几个人愿意喝下那碗汤,愿意忘记那前尘往事?宁可几生几世纠结,也不愿生生世世忘却。谁都不知相遇会如此之痛,倘若早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又有谁会愿意开始呢?
换个角度而言,贾宝玉娶了薛宝钗也未尝不是件好事。比如说,按薛宝钗的心性,应会承受家庭重担,一个人默默承受一切,毫无怨言。但林黛玉就不同了,她弱不禁风、孤傲清高、愤世嫉俗,怎能担起家庭重担?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让人至于千里烟雾之中,属实摸不透这一切。合上书页,书香犹在手中。走进红楼,感知一曲悲歌一段梦。
读红楼梦有感7
昨天第一次认认真真、完完整整的看完《红楼梦》一书,千百种情绪一起涌上心头。
我个人认为,黛玉的死是与贾母和王太太有关的`,满府的人都知道宝玉钟情于黛玉,而贾母和王夫人却将宝釵嫁与宝玉,将黛玉活活气死,葬送了一个美丽无辜的生命。实是可气。
黛玉为宝玉哭尽了一生的眼泪,最后却得到这么一个结果,可悲埃贾母、王夫人活拆一对鸳鸯,又该是什么呢?不过,黛玉死后离凡返仙,当了潇湘妃子,也是悲中喜啊!终于了结了凡尘,摆脱了世间苦难,离开了贾母等人,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断气之时竟是宝玉娶宝钗的时辰,想必,躺在床上的黛玉也看到了怡红院一边的景象吧。
黛玉死后,派小鬼将宝玉的心送回去。但重生的宝玉竟一反之前,看淡了儿女情长,放下了对黛玉的一片痴情。是喜?是悲?喜宝玉能重新做人,看淡世俗。悲枉了黛玉生前对其的一片痴情,宝玉竟能将这片情看得那么淡、那么淡……
人生人死,是前缘。
缘啊,孽缘!缘来缘去,一切随缘……
读红楼梦有感8
我阅读了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我了解到了书中人物的塑造、刻画生动: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追求完美的贾宝玉,风风火火的王熙凤,心胸宽广的薛宝钗特别是林黛玉和贾宝玉这两个人物,是那么深入人心,可以让人为之研究一生。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每当我读到多愁善感的黛玉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落泪。一定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她令我产生了无比的怜爱。她,无论是自己的离别仇恨,自己的伤心往事,还是草木枯荣,四季更替。她都会黯然泪下。也许她真如书中所写的绛珠草,来到世间“还泪”一般。她切实地向人们显示了那水一般的柔肠,她对于一切世间的丑陋、难堪,就只能是暗自落泪,这不禁让人觉得她有那么点“窝囊”,当然,这词儿并不怎么适合她。哎,黛玉真叫我又爱又恨啊!
相对于书中另一个主人公贾宝玉,他虽不是女孩,但一样是那么细腻柔肠。他与那些灵气、清秀的女孩相差无几,宝玉厌恶他人“男尊女卑”的思想,他对丫环毫不歧视,反而他会挺起胸膛保护她们,怜爱她们当宝玉得知无力帮助她们时,他伤心欲绝。当他失去迎春、晴雯、黛玉时,他比任何人都想挽回这一切,但是他追求完美,他追求独道的美!内心的美,行为的美,在他身上散发着一种别人没有的美。他不是一位女子,但他更像一位愿意拯救那些女子“美”的勇士。与其他两相比,薛宝钗那宽豁开朗的胸襟无疑让人产生敬佩之情。而心狠手辣的王熙凤恰恰相反,心胸狭窄,贪财,泼辣让人发指!
《红楼梦》,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果然内藏真经,对情节的描述荡气回肠,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管谁看了都会像我一样爱不释手的!
然而,说它是一部悲剧,也确实如此。而导致这成为悲剧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主人公。黛玉本是书香门第的女子,比别人更出类拔萃。她刚进贾府的时候,贾府上上下下都称赞她,喜欢她。可是她太聪明了,锋芒都露了出来,她不像薛宝钗那样有心计,她嘴巴想说啥就说啥,比刀子还尖利。因此,贾府的人都有意疏远她。即使她很出色,贾母也很喜欢她,但是人们喜欢她完全是因为贾母,贾母至高无上,喜欢黛玉不过是对贾母的溜须拍马罢了。于是,在书中,我们真真切切听到黛玉的悲吟,知道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的大观园,在她眼里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场所;知道在清幽的潇湘馆里,她过的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直到“不知风雨几时休,以教泪洒窗纱湿”的凄凉长夜;知道在每次。
诗词。
比赛中,才华洋溢的她,每次忧愁的时候,也只能是“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太多太多的悲,太多太多的叹,太多太多的感,太多太多的痛。如此聪明出色的女子,在过去的年代,就这样被埋没、被遗弃、被淡忘,直到今天,黛玉的神情,的动作,的思想还在人们心中。
而在大观园里,唯一真正关心黛玉的,就只有贾宝玉了。贾宝玉,名副其实一块“假”宝玉。在贾府里,他是家长眼中的“混世魔王”。读书,不读;考功名,不考,他还大骂科举八股文是文人“饵名钓禄之阶”,批判考取功名制度。宝钗和袭人劝他,他却说:“好端端的一个女孩子,竟被世俗功名所污染了!”但吟诗作对,他却比那些所谓的文人雅士高出一筹。他和林黛玉骨子里都含有一种叛逆,但他是男子,不会受到唾弃。林黛玉在过去,仅是女流之辈,就算学富五车又有什么用?那时候,“女子无才便是德”。会纺织针线才是最重要的。黛玉那张嘴已经得罪不少人了,她就算是大观园里数一数二的才女又有什么用呢?可悲可叹啊!
《红楼梦》是历史性的悲剧,通过对封建豪门贾、史、王、薛四家从辉煌到腐败的过程描写,揭露了封建贵族家庭的极端腐朽,展示了它无可挽回的堕落和崩溃,以及必定灭亡的命运。虽然是必定灭亡,虽然是应该灭亡,但是,造就“灭亡”的这个社会,是很令人深思的。
有人说,悲剧就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是也只有当好的东西没有了,才能触动人心中的痛,也才更耐人寻味,回肠荡气。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诗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此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记得小的时候就开始读红楼梦了,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红楼梦的理解。宝玉的重情义,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红楼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可再仔细品读,再加上大量查阅资料以及观看《百家讲坛》,我对《红楼梦》又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故事,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下面就从自身理解的美学角度说一说肤浅体会。
红楼梦的内在“美”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物个性的丰富美。
《红楼梦》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人物形象。区别于中国传统的戏曲小说中所描写的人物往往有极大的夸饰,以至就是某种品质的化身,如忠、奸、智、莽等。《红楼梦》所展示的不是单一的各种规范人格,而是血肉丰满的现实人格。鲁迅说《红楼梦》所写的“都是真的'人物”,“和从前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这是对于《红楼梦》人物创造的很高评价。
如“金陵十二钗”这些女性形象同样既有鲜明突出的个性特征,又有丰富深厚的性格内涵。大体上说,薛宝钗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冷”,黛玉是“愁”,湘云是“豪”,凤姐是“辣”,探春是“敏”,迎春是“懦”,元春是“贵”,妙玉是“洁”,香菱是“苦”,金桂是“悍”,莺儿是“巧”,紫鹃是“慧”,……。各人的性格色调是那样鲜明、不可更易;但就每一个人物而言,其性格世界又是十分复杂丰富的。
人称“病西施”的林黛玉整天愁眉不展,“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体态的病和心态的愁叠合为一,那淌不完的泪水是心灵之泉,是前生所饮的“灌愁海水”所化。人们看到,病愁、乡愁、为落花无依柳絮飘零而愁,自身的孤苦无靠和爱情的前景暗淡更使她陷入了无可解脱的愁的深渊。在这个敏感多愁的少女的精神世界里,同愁闷伴生的正是抗世违俗的自尊和目下无尘的孤高,潜藏着一种执著的人生追求和热烈的爱情向往,这是一种较《红楼梦》中其他女性远为清醒的自我意识和个性要求。所谓“林黛玉型”应当不只是对其多愁善感的外部印象而言,还应当看到这一性格丰富的文化内涵,体察其超越群芳成为《红楼梦》第一女主人公的性格特质。
薛宝钗是著名的“冷美人”。冷美人之“冷”,是冷艳、淡雅;又是冷静、理智;有时又是冷漠、冷酷。从外表到内心,从克己到处人,体现着一种自我修养的很高境界。她衣妆淡雅、居处素净、罕言寡语、端庄典丽,显示出一种凝重、封闭的个性。她服食的“冷香丸”意味深长,以冷制热,喻示对自己内心感情的克制、压抑,天真被世故吞噬,爱恋之情被闺范礼教掩藏。有时,这种冷静到了冷漠、麻木、失去同情心的地步。冷香寒彻,终究导致雪埋金簪。冷美人始终未能赢得“痴公子”的赤子之心,只能在无爱的婚姻和孤寂的生活中抱恨终身。这一以“冷”为特征的性格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内容。
湘云之豪令人神往。她襟怀坦荡、言动爽快,烧鹿大嚼、醉眠花裀更有名士风度。然而笼罩在整个家族和社会头顶上的阴影同样追随着她,乐观豁达的云丫头也有自己的烦难和隐忧。最终也只有顺从命运的安排。钗、黛、湘可以说是全书中最重要的“鼎足而三”的女性形象,一个深沉,一个孤高,一个豪爽,三者都是美,却又是迥然不同的。
2、浓郁的诗意美。
从叙事文学的角度看,《红楼梦》所写的故事平淡无奇,近乎琐屑,然而却又那么经读耐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中熔入了作家丰富的人生感受,在小说的深层蕴藏着诗情和哲理。
翻开《红楼梦》的许多篇章,诸如读曲、葬花、扑蝶、画蔷、醉眠、乞梅、诔晴,以至跌扇、篦头、观局、斗草等等,都会使人受到一种诗情画意的感染。多少诗人和画家从中汲取灵感和题材。这在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现象。诗意之于《红楼梦》,不限于其中数量可观的诗词韵文,也不限于某些可供吟咏作画的片断,也不仅指诗的构思和技巧在小说创作中的运用,最根本的应是作家的诗人气质对小说艺术素质的影响和渗透。不论是自然的还是人生的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都似乎有性灵和神韵,作家的喜、怒、哀、乐,伤悼和同情,辛酸和忧愤,那感情的波涛总在涌动。小说虽然不是抒情诗,却可以有浓郁的抒情性。曹雪芹作为一个诗人的才华和修养在《红楼梦》里打下深深的印记。中国源远流长的抒情文学滋养了《红楼梦》小说艺术的机体。
3、彻悟的哲理美。
《红楼梦》又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惟一达到哲理深度的作品。传统小说在艺术上令人最难以忍受的是那露骨的说教,即使某些包含优秀现实内容的作品也未曾超越道德伦理思想的层面,上升到对人生价值和生命目的哲理思索的高度。只有《红楼梦》,它对现实存在合理性的怀疑,对人生归宿的冷静关注,对生命价值的执著追求,使作品的思想升华到哲学的层面。这种思考和探求,又是非常自然地通过人物的精神历程隐然无痕地渗透在作品的艺术整体之中,而不是生硬地把外在观念和生活形象拼凑在一起。这种渗透,当然体现在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一些警语中,即使是在全书的艺术构思、情节安排以至细节描写中,也几乎无处不在。书中对于盛与衰、热与冷、欢与悲、动与静、聚与散的处理,无不贯穿着盛极必衰、乐极生悲、静极思动这样的哲理内涵,有时更是热中有冷、乐中隐哀、相伴而生。《红楼梦》这部小说的耐读,同深入肌理的哲理思考是大有关系的。
谜语。
酒令花名等,更是对各人品格和归宿的形象写照,既贴切又含蓄。连人物的命名都有讲究,谐音寓意因事随缘,看似随手拈来,实则多有寄托。
读红楼梦有感9
三百多页的经典名著《红楼梦》每一个字都散发着人生哲理的韵味,无时无刻不在教我们做人,精读此书,我陪感兴怀。
从最初章《林黛玉进贾府》说起。林黛玉本身一个娇弱的不能再较弱的女子,他因贾母有些许的关系所以得以进入贾府,初进贾府,他并未有任何不当的言行举止,恰恰相反,她在这点上做得非常好,不仅仅是初见贾母,还是贾家管家凤姐的隆重登场。他始终如同一个乖乖女一般,在贾母身边,一副惹人怜爱的样子着实让贾母心疼,不难看出,丝毫没有大背景的林黛玉见到如此盛景,仍有规有矩,礼仪之类一样不少,其实任何时候,自身说话的'语气、动作、行为举止,是给我们给别人的第一名片,无形中给他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这会让人之后的相交相识变得更加简单。
再来谈谈一百八十个人物中的刘姥姥。没错,就是刘姥姥。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村妇人的形象,却在进了大观园后让众人的印象深刻。其实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的时候也和普通人一样,眼神里满是惊叹,如乡下人进城一般,这里感叹两句,哪里惊叹以下。可第二次却截然不同,她用象筷的时候,让众人忍俊不禁,对于贾母,也是让自己出尽洋相,对于凤姐,她向凤姐要一个碗,由金贵材料制成,她却仍硬着头皮猜测质地,引得众人发笑。可就是这样一个如同小丑般的形象,再回农村时,她获得奖励可谓是不得了。一车的锦缎,布品,茶叶,以及上百两银两,这不禁让我想起她临走前对她儿子所言:你是男儿深,又岂能让你去那荣国府,不如让我老婆子前去。刘姥姥去了,也完全换了一身装扮前去,惹得众人发笑,自己也得太多好处。当代社会亦是如此,只有包装好自己,才能得到他人的器重。不管你是否有真材实料。倘若你不会包装自己,你永远也不会像金子那样闪闪发光。金子的光芒遮掩不住,没有知道里面是什么,只看见外表金灿灿就很讨人喜欢,所以,包装自己很重要。
时间一转,荣、宁两府衰败不堪,再也没有当年的气派。自从皇帝下诏,荣国府值钱之物便被洗劫一空,即便后来返还了,却也不在如同当初那般兴盛,这天下,盛衰演替,更迭不断。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实为必然。
所以在此,诚心推荐大家去读这本千年经典:《红楼梦》。
读红楼梦有感10
新教育实验开展以来,我们实验二小的校园处处弥漫着“书香”,而我在书香校园的活动中,最大收益莫过于读《红楼梦》。“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些诗句我已默诵能吟,欣赏品味。
《红楼梦》是一部章回体小说,作者曹雪芹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堂”的惊天巨变,而且赞美了封建礼教下宝黛二人的纯真爱情: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良姻;一边是封建社会下所追求的功名,一边又是心有灵犀的脾气秉性。
想想大观园中那些可爱的女孩儿:才情艳艳的林黛玉,沉稳乖巧的薛宝钗,温暖善良的迎春,志气清高的.探春,孤僻冷然的惜春,宽宏豁达的湘云……每一个人都冰雪聪明,惹人喜爱,但她们的结局却令人感到悲哀:黛玉泪尽而亡,宝钗独守空房,迎春受虐致死,探春远嫁他乡,惜春遁入空门,湘云不知所归……其中的心酸又有谁能懂,又有谁能理解?真不愧为“千红一窟,万艳同悲”。
我最喜欢红楼梦中“黛玉葬花”这一情节,这也是体现黛玉个性的所在,她的自卑自怜都体现在《葬花吟》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诶,还真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合上书,回顾整部小说,我对作者曹雪芹先生的佩服之情油然而生,他把每个人物都描写得栩栩如生。你读《红楼梦》时,眼前好似真有贾宝玉、薛宝钗等人在结社吟诗,谈论人生,这足以说明作者的写作功底十分深厚。
毛主席曾经说过“不读《红楼梦》就不是中国人”,易中天教授也盛赞过“红楼之后再无诗”。《红楼梦》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是一段沉重的历史,写满了世间人的悲欢离合。人们都说《红楼梦》展现的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了让别人看的悲剧”,对于这“悲剧”,我们只能说这是“历史的必然”,但无论如何,这曲“红楼悲歌”真让我不忍,让我感叹……
读红楼梦有感11
觅入红楼的辛酸,融进太虚的真假,探破风月宝鉴的无奈,泪感木石前盟的.真情。愤慨金玉良缘的诛心,力受曹先生的茫然。似苍穹无怜悯,恶毒地演上两位情钟人的痛苦与绝望,一个家族的甘辛与兴亡。
书中人物对风月的沉沦与迷陷,痴情与惘怅,终未了,命还早。风月宝鉴神现,道出多少人悲剧的迷恋,徘徊于情与命的抉择。择命保全万境,只是丢下了最不愿撒手的夙愿与挂怀。择情,故然了解一厢情愿,只是豁了命,即是舍了情。正照风月鉴,一美人即让人神魂颠倒。照反面,一骷髅,恐吓反是镇魂之宝,让己从迷魂圈中逃出,此物无它用,只警世人莫妄动风月之情,否则跌入深渊百般不得一现。看此书亦当从背面看,虽不明全意,倒有三分解了。
飘飘然乘云步入太虚幻境,却见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等字眼,逐令人缱绻难舍,含英品悟,一丝潸潸的泪挤满了眼眶。木石前盟,乃黛玉与宝玉前世之会,绛珠下界赴约,还泪以报灌溉之恩,本欲为眷属,无奈金玉良缘的强迫使其心绞。看似金玉其外,实则败絮其中,让多情者心夹杂,紊乱。曹先生更是借此叹息,“无材可去补苍天,枉活人世许多年”的惭愧。更是对当时封建礼教社会的痛恨咒骂,以及其给百姓带来的压迫,更兼必将走向灭亡的趋势。
太虚幻境融入梦,述尽尘寰多许愁。多情人心述衷情,倾情意女锁阁楼。高浪腾卷一厢愿,为寻此愿踏小舟,木石前盟终不忘,金玉良缘淙淙忧。风月宝鉴怜正照,赔了性命失情柔。何苦生至官宦家,日日琐事眉头皱。潋滟天光凝万物,多番滋味聚心头,宝玉无可补苍天,绛珠多感情万种。封建力催人憔悴,先生欲向天阙走。普及众生捐国力,奈何此路终甚陡。抱恨著此红楼梦,辛酸泪缀眉头皱。
读红楼梦有感12
《红楼梦》是大家耳能熟详的著作。我记得我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小学5年级的时候,那是除了作文书外的第一本课外书,虽然里面有很多我不认识的字,但是我还是如饥似渴的连夜看完了整本书。
隔天姐姐问我:“《红楼梦》好看吗?”
“恩恩。”我忙点头,还接着说:“就是觉得林黛玉有点可怜,贾宝玉有点傻,薛宝钗有点坏……”懵懵懂懂的我说出了我心中所想,其实心里也是有点心酸的。
到了初中的时候,我又买了一本,比之前的厚一点,当我再次读完时,我除了之前的心酸,还有了一点怨恨作者为什么要把《红楼梦》的结局写得这般悲惨,这与《红楼梦》之前的生气、繁荣的景象一点都不符合。
初中,是愤青的时候,那时候看完《红楼梦》就很生气,为什么呢,因为林黛玉只懂得掉眼泪,还没事出去葬花;贾宝玉就是一个纨绔子弟,虽然有些经纶;薛宝钗也是一样,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的人,心里这么坏……永远的永远让我很是气愤,讨厌他们,和同学时不时讨论并损他们几句。
高中,可能是自己懂得了更多的知识,累计了一定的分析能了,当初信誓旦旦不看《红楼梦》的我买了完整加厚版,细细地品读,慢慢的琢磨,有意无意的揣摩,翻看让我对《红楼梦》里的所有人都产生了怜惜之情。
林黛玉有着生性猜疑,多愁善感的性格,而我似乎知道了一些她的苦衷。她从小父母双亡,又是寄人篱下,她的世界里她是孤独的,为了保护自己,她只能用刻薄的言语来筑造坚固的保护层。葬花是我记忆最深的片段,她曾低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连着凋零的花瓣,她也要把心事长眠于地下,让无尽的'思念凝聚在自己晶莹的泪珠中。她浪漫,才气纵横和冰冷的结局催人泪下。她太美,上天都在嫉妒,于是最后她化为一片浮云,留樱花之惊魂。
贾宝玉,跟林黛玉以身相许的贾宝玉,其实他并没有准确的性格,他任性,风流,多愁善感,又有一点小孩子气。虽然我不喜,但他衔玉而生,肌骨如凝脂,面似桃花,他曾两次梦游仙境,目睹仙界妖娆华丽,鉴金陵十二钗之命运,却懵懵懂懂,似傻似呆。他生活在纸醉金迷中,模糊而多变,扑朔迷离。
最后的最后,他也是迷迷糊糊。
薛宝钗,她大气而聪颖,就像百合一样高雅,不经意又会流露出丝丝智慧……她是我最让我纠结的人物,我敬佩她所有,不管是什么,因为她在争取,但我也讨厌她,讨厌她为什么凭空插足已以身相许的林黛玉和贾宝玉两人之间,大概所有的“第三者”都是讨人厌的吧,所以不谈她也罢。
《红楼梦》所有的所有,最后是一个朝代从繁荣昌盛到衰败落魄的见证,她终究是十二钗的一个梦,随后借鉴一句总结,那就是:诗社风花雪月,潇潇洒洒岁月如一梦;刘姥姥嬉笑无忌,粗糙浮躁俗乐如一梦;大观园红香绿玉,清泉泻露浮华如一梦;贾府流水落花春去也,曲终人散结局如一梦……
读红楼梦有感13
这个暑假,我再次阅读了《红楼梦》这本书。每每拿起这本书,都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便更激发了我读此书的兴趣。
《红楼梦》为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本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生动传神地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应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在整篇《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个故事最令我记忆深刻。故事里刻画了刘姥姥进入大观园后哄贾母开心的情景与众人开心的模样。刘姥姥的机智幽默成了整个故事的一大亮点,也突出了她能说会道的人物性格。然而,众人在刘姥姥逗乐下不同的样子也能很细微地体现出人各个物的不同性格:湘云喷茶的豪放;林黛玉笑岔气的文雅;贾宝玉滚到贾母怀中的顽皮;贾母搂着叫“心肝”的慈祥……不过这也许是贾府里最为快乐的.一段时光吧,很快就因种种原因而衰败下来:贾府大都充斥着生活奢靡,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后辈们整日游手好闲,吃喝玩乐之风盛行;在整个大环境下,此时正是明朝末世,衰落也是不可避免的;最后,其它家族的衰落也让贾府势单力薄,无力与权贵们抗衡……最终,贾府的结局以消失在浩浩历史长河里而告终。
这也勉励我们要珍惜当下的宝贵时光,不断提高自己的才学吸收贾府兴衰的教训。唯有成长才可使生活变得有意义,生命更有价值。河水有了志向,奔流不息勇往直前,最终抵达大海,来到更广阔的世界;大树为了成长,不断吸收阳光,向上生长,最终枝繁叶茂,屹立于天地之间;人也应该有目标和理想,这样才可以不断进步提升境界。成功以后也不能骄傲自满,否则再美丽的大观园也会变得破败不堪。
每次读完我都会感到深深的惋惜,也许这就是这本书的寓意所在吧!
读红楼梦有感14
我读完了《红楼梦》,我最喜欢的是林黛玉,因为她及诗意、聪慧、真情于一身。
“诗情女子”
“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花与柳是林黛玉外在上的形象,花,温柔;柳,多情。中国古代的诗人不少都为它们的佳词妙句。林黛玉正是这种诗意,她不仅长得像诗,而且还是大观园名副其实的大诗人。她,呤花葬花泣残泪,她,文思敏捷咏秋菊。“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段魂。”是这是何等的巧妙形象呀
“聪慧女子”
林黛玉是聪慧的,她初到贾府,时时在意。处处小心,将贾府的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宝玉生病那一段,她见凤姐今没有来探望,心生诧异,想看凤姐就是一个没有心的。为了做给贾母王等众人看。也少不了打个“花胡哨”。她正想着,凤姐就带着一大班人马蜂拥过来。她深知世故却不弄世故,她爱憎分明,她可以给赵姨娘含笑让,却绝不会像宝钗那样讨好别人。
“真情女子”
我喜欢林黛玉的真情性。林黛玉的性格里有她独有的.叛逆孤僻。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特立独行,卓尔不群。她不巧言令色,言随心至。
林黛玉这样一个美的女子的逝去,让我无比伤感。我把《红楼梦》中有关林黛玉的部分读了一遍又一遍,重来不会厌倦。我发现我越来越懂她了。
读红楼梦有感15
从《红楼梦》问世至今二百年以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都成了人们熟悉的人物。人们为贾宝玉叹息,为林黛玉流泪,对王熙凤又爱又恨。翻开《红楼梦》,就是翻开了一个熙来攘往的人物世界,而最能吸引人们目光的,还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这三位主人公。
在《红楼梦》的大观园中,有两个人想做“变性手术〞,一个是探春,另一个就是宝玉。究其原因,正如宝玉自己所说的那样:“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浊臭逼人。〞这在封建社会是一种叛逆,但在宝玉看来,除了少女们的纯洁可爱能使他尊敬和爱悦之外,生活中再也没有什么事物值得他献出青春和生命了。并且他只求过那种随一心一所一欲的生活,在他心中,人只有真善美、假恶丑之分,而没有上下贵贱之别,所以他才敢于向当时儒家的道德标准挑战。潘知常教授曾美名曰:“贾宝玉是中国的第一个‘亚当’。〞从某些方面看,宝玉的这种性格反响了人性解放、个性自一由和人权平等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泪美人〞林黛玉赚取了读者太多的眼泪。她清灵清丽而又多疑多妒的性格和气质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和宝玉一样,她也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黛玉的生活是爱与美的世界,从至纯至美的“黛玉葬花“这一情节可以看出,她非常保护生命、珍惜生命,她的多愁善感也借此被曹雪芹渲染到了极至。
林黛玉的才气确实过人。但是她不知道当时社会需要“无才便是德〞的贤良女性。赏风月、做诗词不过是贵族小一姐无聊消遣和多余的点缀,更别说让女子自一由恋爱了。所以宝黛的爱情虽然天真、无邪,但却注定是一个悲剧。敏一感多病的林黛玉也注定无人可以依赖。于是她怀着纯洁的爱和对尘世的悲怨,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实现了“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掉陷渠沟。〞的誓言。
薛宝钗那么是一位封建道德礼法的自觉恪守者。天资聪颖的她知道自己无论有多大的才干,在这个男权社会中无论怎样对抗,最终都要以失败告终,所以她养成了一种罕言没语但却八面玲珑的`个性。他宽厚随和,豁达大度,几乎得到主子奴婢所有人的肯定。她不仅人缘好,才智也高,以为典型的“女夫子〞。但是,她明白“女子无才便是德〞,于是便经常把自己的才干掩藏起来,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未来夫婿身上。无奈,贾宝玉无论如何也停不下她的话,所以,在议婚的时候,她开始低头不语,后来暗自垂泪。可见,贾宝玉也不是她理想的人选。
《红楼梦》全书描写了以对抗封建思想为主的人物和故事,批判了封建统治集一团一的无能。也许,曹雪芹做梦也想不到当年禁止发行的《红楼梦》在今天是这样的红火。
【读红楼梦有感】相关文章:
读《红楼梦》有感01-04
读《红楼梦》有感09-07
读《红楼梦》有感08-19
读红楼梦有感06-14
读红楼梦有感12-01
读《红楼梦》有感07-19
读红楼梦有感08-12
读《红楼梦》有感06-27
学生读《红楼梦》有感10-14
读《红楼梦》有感【热门】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