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古诗读后感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读后感1
小时候,看着一本本配有精美插图的故事书,品味着古人之间妙趣横生的典故,总使我不断产生一个疑惑: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用“春秋”这个词来替代历史,而不用“冬夏”呢?带着这个小小的疑问,我跑去问妈妈。可怜的妈妈,一下子被我问倒了,但她还是告诉我:“书本里的问题要从书本里找。”
于是,我开始从阅读中不断找寻答案。可是,这答案却与我玩起了捉迷藏。字里行间,怎么也寻不着,而我却已经迷失在里面了,迷失在了一篇篇经典的名篇中,逐渐忘掉了最初的问题。但关于季节的古诗文章却逐渐积累起来。我品到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还有朱自清的春,史铁生的秋,老舍的冬等等。逐渐的,我似乎悟到些四季的奥秘:春季是新生,夏季是生长,秋季是衰败,冬季是终结。万物生长就这样归于统一,周而复始。
时光在飞越,书本在翻阅。终于在一本书中找到了答案,那是于丹老师所著的《重温最美古诗词》。当我翻开书,在眼光接触的那一瞬间,无数繁杂在我脑海中爆炸、盘旋、飞升、又拢聚起来,汇成一道道思想,既喜悦激动又久久无法释怀,多年来阅读的积累终于汇成答案。“春与秋,生物的苏醒和衰残,都在瞬间完成,来得那么蓦然,那么剧烈,强化了人和风景相遇时猝不及防那一瞬间的感动,深深激荡我们的内心”。用于丹老师的话说,“春秋”更适合中国人的诗情,更蕴含了时光流转的美。
孩童时不经意间提出的问题,用了十年时间慢慢寻找,又在一瞬间完成了领悟。阅读,伴随我度过一次次春秋冬夏。
古诗读后感2
整个暑假,我陆陆续续地背诵完了这本《小学生必备古诗词75+80首》,从一开始的不愿意诵读到自己后来主动背诵,从好几天背诵一首到一天能背诵好几首,我领略到古诗的优美和诗人的智慧。这是一本文化深渊的好书,一本我的成长必备书。
古诗词里面由各种美好的感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厚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之情。“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慈母之情等等 。
古诗词是古人们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和宝贵财富。优美的词句,让我们读起来朗朗上口。我们现在很多小孩子包括大人不喜欢古文,不喜欢古词,觉得不好理解,整天沉迷于手机游戏和没有意义的漫画书当中,家长们也用电脑打字,好多字都提笔忘字。我们如果不好好学习古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它将失去光辉。
这本书给我的启示太多了,你们也快来读一读,学习吧。
古诗读后感3
一年级我不仅学会了拼音,认识了很多生字,而且我还可以独自阅读啦!书本上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师说:“是要我们多读书,丰富知识,增长见识。”放暑假了,当然要读好多好多的书啦!我最喜欢的读的还是小姨送给我的《古诗词》。
在《古诗词》中我最喜欢的古诗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前两句是写登鹳雀楼所见的壮阔景象,后两句是写诗人登鹳雀楼后的`所思,要想看到更远的风景,就需要登上更高的楼。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
记得有一次妈妈带我去爬大蜀山,爬到一半时,就累得气喘吁吁,我就不想要再继续往上爬了。妈妈说:“既然这么多人都在往上爬,上面的景色肯定很美,难道你不想上去看看吗?”然后妈妈就拉着我继续往上爬,终于我们到达了山顶。吹着山风,看着城市的美景尽收眼底,妈妈感慨地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只有不怕困难,勇敢攀登,才能看到更美丽的景色。
这首诗不仅在生活中激励着我,在学习中也时刻激励着我,想要学习更好,想要知道更多的知识,就要不怕困难,不断努力。新学期我要更加认真听讲,好好学习,让成绩更上一层楼!
古诗读后感4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初秋的夜晚,繁星点点,葡萄藤下的微风如丝如缕,轻柔细微。我手中捏着一朵野花,口中含着一片薄荷叶,边感受着微微的凉意,边体味着点点的星光,如水的夜色。斜斜地倚靠着葡萄架,不觉吟诵起了杜牧的《秋夕》。我便霎时间置身于唐朝,挽着双环髻,坐在石阶上,悠闲地摇着小扇,被萤火虫的星光所包围,被夜空中的明亮所照耀。
那便是我的童年,在田埂中观星,在葡萄架下吟诗。我身处一个美妙的环境中,精神也被一个古色古香的世界所包围。温暖的春天,我会扬起小脸,望着湖边的杨柳,浅道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炎热的夏天,我会立于梧桐树下,倾听那颇为聒噪的蝉鸣,附和道:“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凉爽的秋天,我会步上小山,踏一地金黄,拾起落叶直抒胸臆:“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寒冷的冬天,我会走上白雪覆盖的小径,道“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明星稀,难得的月光披于肩上。我坐在庭院中的石凳上,身旁是稀疏的'竹丛,感受着微凉的月光,我淡淡吟诵起李白的《月下独酌》。仿佛来到了盛唐时期,繁华中偶有的一处寂静,或许是在深山,抑或是在湖畔,在月下长啸,在美景中孤独。
我悄悄走进少年,在书桌前感受阅读的快乐,在学习中发现知己的美妙。我在书籍的陪伴下走过一个个春夏秋冬,在墨香中遇见一位位与我一路的旅行者。阅读时,我会同五柳先生一般“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会尽力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每逢挚友,我会喜上眉梢,悠悠道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毕业时分,我会忽然豪情万丈,忍住不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我爱她,她一路走来,风风雨雨。她无时无刻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而又高洁傲岸,如莲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她时而典雅,时而大气,时而动人,时而冷清,时而悲哀,时而欢喜。她就如我心中的一棵古树,深深扎根,她古朴的枝干,古老的叶片,随着风轻轻摇荡着,在我不安时抚平我的焦躁。她散发着幽幽的香气,熏陶着我,感染着我,使我慢慢靠近她,被她同化,能够慢慢独立于尘世,在汹涌的波涛中伫立,作弥漫的尘沙中的清波。
她,便是遗世独立的,古诗文。
古诗读后感5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读了这首李后主李煜的诗词,心中永永不能平静,这是一首用血和泪写成的心声,最凄美的生命绝唱,有位大文人说的.好,最美的文章是用生命来谱成的,也是最悲惨的人生来写成的。就像曹雪芹悲惨凄凉的一生,生前无人问津,最后是饥寒交迫而死,他的著作<<红楼梦>>却在死后广为发表和流传,最终成为中国名著、世界名著。我想这也是他的人生经历所著成的,也是同样用血和泪凝成的。
古诗读后感6
在灿如星海的唐宋词中,有一颗星星时时照亮着我。那是文天祥在临死前吟成的一首千古绝唱——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千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一个响亮的名字,南宋末年杰出的民族英雄。他的一生,处于元军大举南侵,南宋濒临灭亡的时期。为了救亡图存,他积极组织和领导宋军抗元。这首诗表现的正是文天祥被俘之后宁死不屈、正气凛然的高尚节操。就是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表现了他坚强的.爱国意志,成为我们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座右铭。每当我吟起《过零丁洋》,就觉得文天祥的一腔浩然正气充溢于天地之间。
看文天祥的这首诗,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我的自白书》:我渴望自由,但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人人都渴望生命,生欲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可矣!又觉得国亡我不亡就是耻辱,我必须与邪恶斗争。这首词告诉我历史上宋元两朝的盛衰,让我更加地热爱祖国,愿为祖国效力,宁死不当亡国奴。
宋词是回味无穷的,宋词给我带来无限的遐想。
古诗读后感7
今天,我读了杜甫写的《春夜喜雨》和孟浩然写的《春晓》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春雨的,因为春节刚过去。但是,我读好后发现这两首古诗的.意思不一样,杜甫写的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写春雨下的好,滋润了万物,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正需要雨。它就下起来了。诗人用拟人手法称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知道人们的心愿一般。而孟浩然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描写花被春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情感。同样是一场春雨,两位诗人对它的感受截然不同。
由此,我发现同样一个事物对不同的人来说感受是不一样的。正如:同样一杯茶,我喝起来觉得很苦,而爸爸喝了却觉得很好喝,我在看动画片觉得好看,爸爸觉得不好看,再比如轮滑吧!我觉得一点儿也不难,对爸爸来说他觉得很难!所以,我们遇到困难时一定要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它,不要害怕,如果这样的话,爸爸也可以把轮滑学会了!
古诗读后感8
今天,我学习了《游子吟》这首古诗,我深深地被这首诗所感动。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古诗叙述了母亲为即将出门远游的儿子缝制衣服的事,歌颂了伟大的母亲。
这首诗让我想起了我的妈妈,她就像蜡烛一样,总是燃烧自己,为我照亮前面的路,使我能安全地向前走;她就像那红彤彤的'太阳,赐予我温暖。
小时候,我还正在学走路,站都站不稳,去哪里都要妈妈跟着,再说我又不听话,到处乱跑,害得妈妈心“砰砰”跳,生怕我会跌倒,在我哇哇大哭时,妈妈就会千方百计地逗我笑。
以前,我总认为妈妈的爱就是无用的唠叨。每次都是这样,一大早,我还在被窝里睡大觉,“起床,六点钟到了!”我从睡梦中醒来,揉了揉睡眼蒙胧的眼睛耳传到了妈妈的唠叨声,“知道了。”我穿好衣服,“呀,衣服穿反了,快点脱下来换一面。”于是我就顺从了妈妈的旨意。在上学时,妈妈给了我两块钱,我接过,拎起书包拔腿就跑,后面传来了妈妈的唠叨声,“上课要认真听,不能做小动作,路上小心;
。”还没等妈妈说完,我就直接大声应一句:“哎呀!别吵了!烦死了!”然后“砰”地把门关起来。读了这首诗后我知道了,我错了,妈妈以前对我的唠叨不是烦,而是出自对我的一片关爱。
我在一天天长大,妈妈却一天天衰老。妈妈,如果没有您,我会像现在一样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吗?如果没有您,将来我会长成参天大树吗?
正如诗中所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您是多么伟大啊!您的恩情我怎能报答啊?
古诗读后感9
杨万里《小池》的这首诗的意思是:泉眼没有声音的流着细流,仿佛十分珍惜一样,不愿让泉水流得更大一些。树荫映照在平静的水面上,好像它也非常喜爱这风和日丽的美好时光。嫩嫩的含苞欲放的荷花刚刚把尖尖的小角露出水面,就有一只蜻蜓马上飞过来站在那荷花的尖尖的小角上。泉眼就是泉水的出口,惜就是珍惜的意思,晴柔就是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小荷就是刚刚长出水面的荷花。
通过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那小小的`池塘里的泉眼在没有声音的流动着,就像我们人珍惜其他东西一样,而它珍惜的东西就是流出来的水了,绿色的树荫照在平静的水面上,从上方往底下看,好像就是水下长了一棵树呢,而荷花刚刚从水里长出来就会有一只蜻蜓落到它的小尖上,仿佛是在争抢什么东西一样呢。
古诗读后感10
我相信任何一个中国人,即便读过再少的书,拥有再少的文化,谈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古词佳句来,也会觉得如生活中的寻常话语,更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时最易涌上心头的感慨。
就像一轮明月,映在中国人眼底的会是生命的阴晴圆缺,会是嫦娥的妩媚相思,会是长久别离的深情遥望,但很难是一个只会反射阳光的黑暗球体;
再如那抹夕阳,映在中国人的心底,撩起了人生暮年的未解惆怅,渲染了边疆战事的壮怀惨烈,描绘了渔樵晚归的静谧温馨,但绝不会是地球自转的日日交替;还有那春夏秋冬,高山流水,花鸟鱼虫,一切的一切在中国人的世界里从来多是丰富多情的,人心总与自然交融,总与万物辉映。
现代生活的忙碌、嘈杂、无序快要将我们吞没的时候,感谢于丹老师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为我们适时奉上了一方清心静气的良药,那些曾经在我们课本里没被好好感悟的诗歌,那些每天出现在生活中却被我们麻木忽略的美好事物,全被重新精心梳理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随着于丹老师的循循善诱,欣赏着书中意境深远的古代画作,细细品味祖先穿越千百年的随想或是感念,每个人的内心都像多了一双温柔的手在抚平心头的哀愁,每个人的耳畔亦似多了一个知己能体谅所有的心事。
我想这本书,除了能帮助孩子、学生们更生动地理解古代诗词外,更有帮助的应该是我们这些成年人。心理学上说,人的生命在14岁之后,就进行了一半。因为14岁之前的儿时记忆,占去了大脑的大半,此后余生,都是光阴似箭。我想,这不外乎人越长大,对生活中的意象越发熟悉,从而变得寡淡索然,没有了那么多的发现和惊喜,也没有了能够和值得被记忆的事、物。所以,我们急需古人的深思和细腻唤醒我们对生活景象的珍视,就像于丹老师在书的'最后说的那样:人的年岁越是增长,就越需要一种温暖,需要生命年华中的浪漫,让我们在现实的纠葛之外找到一种挣脱地心引力的力量。
“年华有限,但诗意无穷”,生活的黯淡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心灵不再有发现美丽和惊喜的能力,我们期待生活能够永远熠熠生光,其实古人眼中的那些美好,正透过亘古不变的月光铺洒在我们心头,不信,就请你捧起这书,定会真切触摸到生活中那满满的诗意。
古诗读后感1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承载的便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受家庭的教育熏陶,我自幼爱读诗,尽管儿时只是张嘴背诵而不知其意,随着年龄渐渐变大,很多诗词再次细细读来、听来,却总能感受到诗词中所蕴含的那份情感。
每逢空闲之时,我都会躲在自己的书房里诵读,体会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乡之情,品位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的亡国之恨,领悟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情感。我最喜欢的古诗是那首儿时就朗朗上口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矛盾和制度的不合理。每次读这首诗,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在烈日暴晒下的农民们,不怕劳累、不怕炎热,流着满头大汗辛勤锄草、耕地,汗珠儿一串串滴进了禾下的'泥土里的情景。我想,大家诵读完这首诗,必定也会像我一样,对粮食的来之不易发出由衷的感慨。这盘中的每一粒米饭,都饱含着农民的劳苦。农民伯伯为了让大家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自己在烈日当空的正午下田耕种,给禾苗锄草、这是多么感人的举动啊!
现在,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都忘记了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有时随长辈们外出饭馆吃饭,却常常能看到刚离去的人们在餐桌上剩下大量的饭菜,他们不知道节约、不懂得如何节约。我真想大声呼吁:让我们大家都来爱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费粮食,那可是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成果啊!让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节约一粒米开始,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珍惜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
古诗读后感12
央视热播的诗词大会让国人们重新领略了中国诗词的美,中华大地上的"诗词”热迅速升温。当我随着这股热潮越来越关注“诗词”这一古老的文学体裁时,豁然发现:诗中有皎皎日月,亦有朗朗乾坤!放假前拿到《漫读课本里的古诗词》这本书,书拿手手里,心中是满满的感激和开心啊!
书的封面以传统的中国红为主打色调,那两只展翅高飞的燕子让我不禁想起唐朝诗人李白的那首《双燕离》 “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除了飞燕,封面上还有江水,远山和帆船,这些又让我不禁随口吟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嗯,还没有开始读书,就已经沉浸到美美的诗词里去了呢!
打开书,仿佛来到“诗”的国度。全书共有100首诗。相关重点词句讲解及赏析则,对比分明,增加阅读的`舒适感!对于我这个成人读者来说,我最爱看的是诗词的讲解和赏析部分,这部分的阅读唤起了我对学生时代的记忆,读时仿若穿越至那时的课堂与校园!其实,穿越的何止是此生的学生时代?再读《清平调》时,我如同在后唐的皇家花园闲庭信步,看那唐玄宗和杨贵妃赏花听诗,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是对杨贵妃美貌的赞美,其中散发的浪漫弥漫千年!在读《绝句》( [宋]志南)一诗时,我又辗转至宋代。时空虽变,节气依旧!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让我仿佛目睹诗人在宋代某个春日里的自在郊游!就这样,篇篇诗文读过,切切体会到一诗一世界的意境!人物肖像、亭台楼阁、远山近水都生动再现了诗中的景致与意境!
看来,无论古人还是今人,对于“美"都是有共识的!我们慢慢的读,悠悠的想!岁月如诗,如此甚好!
古诗读后感13
读这本书怎么也读不完,因为每首古诗都有配画和翻译。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像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古代,旅游观古景和古人对话。诗人杜牧,李贺的诗中,将古人的生活,喜怒哀乐描写的非常细微,特别是古人的穿衣方式和农耕状态讲述得很动人,古代少女的美从不露脚和手的宽袖长裙及珠宝的佩戴下显现的美用几个字就全表达完了。
古诗特有的短赞让人读了很是欣赏。有一位二十岁的少女身穿拖地长裙,上身外套一件短袄,紫白搭配,头上留有乌云发型,耳中佩戴明月珠,手提一个桂花树枝蓝,她竟是一个养蚕采桑女。古代农家女也是美女打扮穿戴。耳中的`月明珠在夜晚闪亮,与明月同辉。这种配穿在现代根本看不到,也买不到能发光的月明珠。读古诗真是一种享受。更让人惊讶的是古人的名子叫的不一般。不知由何取。古代赶集是分东市场,西市场,南市场和北市场,四个市场都有几千匹好马交易场地,群马奔跑嘶嚎在路上的壮观景象到处可见。小村庄很多,都隐藏在杏花中。
杜牧的诗清明写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肠,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可见古诗里的古景有多美。古诗画意这本书真好。读后感写起来如泉水喷泳,思想的闸门立刻打开,顿时间与古人的对话展开,与古人同骑俊马,游走江山,看花赏月。
古诗读后感14
《诗经》——那一份典雅,那一份清新,那一份美丽。
淡淡的书香,古朴的气质,随着手中的页数缓缓增加,我仿佛看到了那午后暖暖的,轻拂的柳叶,还有听到小山坡上那低低的吟唱。诗经,没有波澜壮阔;也没有万分柔弱,在我眼里,它有的是那午后的明朗,风儿的轻抚,虽有枪林弹雨中的烟火,却少了那一份尖锐,虽有小桥流水般的思绪,却淡去了那一份娇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们再也熟悉不过的诗音,短短几句,却深深地奏出了那一份对少女的倾慕。河水细流,荇菜参差,道出了在水一方的思绪,道出了翻来覆去的挂牵。“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转眼,又是那坚贞的女子在扞卫。谁道红颜娇弱不已,耳边,是她那誓死的决心。
硝烟漫天,烽火连连,又有谁知叱咤风云的背后,却是深深的无奈,深深的思念。“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百年前,千年前,又是谁在刀枪铠甲之下,脑海中浮现出妻与子的笑颜。只愿弃甲归田,与你漫步庭间。
轻轻翻着这一张张的页码,转眼间,眼前,不再仅仅是那浓浓的亲情,爱情,字词深处,却是那对时的,对人的,以及那处于统治者压榨下的哀叹——
“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是人民爱屋及乌,对有德政的召伯的遗迹的珍重,爱惜,是对那些一心为民,鞠躬尽瘁的官吏无尽的'赞美。而‘彼君子兮,不素飧兮’《魏风伐檀》却又用着那声声的哀怨唤出了他们的不满,在那腐败的,在那只会搜刮民脂民膏的社会,成千上万的人民惨遭剥削,却只能是敢怒不敢言,换来的只是这深深地呢喃,叹息,指责,无奈!
诗经,一本不灭的书,她似动听的歌喉,唱出了一份真情,一份赞美;她似哀怨的二胡,唱出了一份无奈。她,拥有着一份典雅,一份清新,一份美丽,是桃花源里那清澈,美丽的小河,在人们心中缓缓的,流淌!
古诗读后感15
1、虽然连续两句写“相思”也未尝不可,但把前一句话情感写得比后一句话更深切更浓烈,那就不符合情理了。
2、诗人自信抗英禁烟有功无罪,历史自会做出公正结论,面对贬谪问心无愧。
3、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的王安石斗智斗法。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古代的爱情诗句,表达了作者对情人一生不尽的思念,“丝”的读音和思一样,巧妙地突出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般认为是伤感离别的爱情诗(还有其他说法),意境婉约、凄美,感情真切、动人,历来为名家推崇,为男女青年传唱.其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更是因为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成为一曲悲壮的千古绝唱.
5、乍一看,加上“别后相思”的解释,似乎使两人感情具体化了。
6、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细微的描绘,热情地赞颂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前两句写乡村男耕女织,日夜辛劳,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后两句生动地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景,流露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诗中描写的儿童形象,天真纯朴,令人喜爱.全诗有概述,有特写,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乡村男女老少参加劳动的情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7、这两首都是在他第一次任杭州通判时所做,这一次他留下更多的是工程和赈灾。
8、可以说,作者用别出心裁地表现方式来渲染双方的思念之情,形成了非同一般的情感表现力。
9、比如说,纵然本句有“丝”和“泪”,如果作者只是借用它们的“丝方尽”、“泪始干”来形象地突出两人对爱情的“至死不渝”,而不是所谓的“一语双关”,那有什么理由能说明这是在抒发“别后相思”呢?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确定这里面的情感含量,但我们无法确定它发生的时间是在“别后”。
10、“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写的是对方在离别后的处境和感受,作者采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巧妙地将思念的时空“错位”(作者在忖度对方如何在思念自己),形成感情上的“回环”。
11、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
12、尽管如此,如果前面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是在写“别后相思”的,已经将这种情感提升到了“极致”,给人心灵以无比的震撼,哪里还有必要再写下面这一句呢?
13、其二姜维忠勇。姜维从小熟读兵书,勤学武功,在天水一战中与赵云交战不分胜负,并于万军之种直击孔明,幸得关兴、张苞护卫,不然必为姜维所伤。而自从姜维降蜀之后,忠心耿耿,成为孔明的得力干将。先后献计助孔明夺取天水、散关等地。
14、其二,如果以“别后相思”来理解,这句话和下面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关系上也不合乎逻辑。
15、其一,持“别后相思”的观点者认为,“丝”与“思”谐音,所以这是在写“别后相思”;而“蜡烛燃泪”也有比喻“思念之痛的煎熬”的佐证。虽然,这样的赏析看似有章有法,仍然存在逻辑上的漏洞。
16、读寄杨邃庵阁老有感:很喜欢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阳明先生给他老师杨邃庵的一封劝免信,力劝他临危受命,要勇于担当。而杨老先生曾经被权利所害,退避三舍。
17、虽然最后他未能助刘禅一统天下,重兴汉室,但他把生命和热血献给了蜀汉,告诉昭烈皇帝:“我,努力这了!”其三姜维军事才能出众。孔明兴兵三十万北征要攻下天水。孔明令赵云出兵,不料被姜维设两路伏兵杀了个血本无归。之后孔明也领兵亲征,姜维却早已成竹在胸,设下四路伏兵差点要了孔明的性命。降蜀后得到孔明重用。
18、殊不知,仔细研究这句话,这样理解有画蛇添足之嫌,反而有很多说不通的地方。
19、孔明去世后,魏延举兵叛乱,姜维全然不惧,最终借马岱之手除掉了魏延。姜维为蜀汉大业付出了一生,
20、由此可见,这样的理解带有望文生义、随意发挥的`色彩。
21、由朝廷一品重臣贬为充军罪犯,林则徐心理落差之大不言而喻。但临行与家人告别,深恐家人担忧,又需笑言相劝,故开首二句强作欢颜,体现出诗人襟怀坦荡,四海为家的壮志豪情。
2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3、另外,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是一篇署名郝世峰的文章(国际在线),不但强调“丝”与“思”的谐音,来说明“春蚕到死丝方尽”在写“思念”(文中的意思就是“别后思念”),而且,在赏析“蜡炬成灰泪始干”时,还借唐朝以前的诗句“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和“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思君如夜烛》),来证明“蜡烛燃泪”是在比喻“思念之痛的煎熬”。
24、苏东坡是一个文人,干起事来,是实干家。比起苏堤,诗歌留下的印记更引发我的想象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25、换句话说,如果两句都是写别后相思的,那原文应该是这样的顺序: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其三,如果按照“别后相思”来理解这句话,那和诗的首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境也不够协调。首句写了一对青年男女难舍难分,“执手相看泪眼”,春风依旧,香花难留,所谓景伤人更伤。人与花,景与情,相互映衬,相互交融,让人感伤至极。这句诗的意境凄美动人,而下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却突然以“春蚕”、“蜡炬”来写事,如果理解成“别后相思”,不但与上句之间跳跃性过大,而且意境也不协调。这是诗歌忌讳的,大才子李商隐也不会这样做。那么应该如何来理解这样这句话呢?笔者认为,如果非要进一步去探究这句话的“来龙去脉”的话,它表现的不是男女间“别后的相思”,而是“临别时的誓言”。
26、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而这首诗成了吟诵西湖山水的千古绝唱: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7、其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更是因为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成为一曲悲壮的千古绝唱。近日,因教学上的需要,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有的赏析文章进而把这句话理解成在写“别后相思”。例如,苏教版新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上说,“颔联(指这句话)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这里的‘丝’和思念的‘思’谐音”。
28、离开京城,在苏东坡看来是幸运。这一次,做了杭州的太守,他的想法能很好地施行了。这对杭州来说,也是一件幸事。不到两年,苏东坡在杭州建设了供水系统、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公立医院、疏浚了盐道、平抑了飞涨的粮价、单枪匹马赈灾、治理了西湖。
29、他的名字叫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姜维本是魏国天水中郎将,后降于诸葛亮,深受诸葛亮器重,被封为大将军。姜维身上的诸多优点不得不令我佩服,并为之效仿。其一姜维孝顺。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姜维老母在冀县,孔明用计令魏延引兵包围冀县。姜维闻之,奋不顾身的率三千兵马前往解救,中孔明之计,全军覆没。这时老母出现,劝降,姜维为母投降于蜀,孝顺之心溢于言表。
30、先生劝他在国家危难之处您一定要担当,只有临危不惧,迎难而上,国家才能授之以权,才能济天下之患。
3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古代的爱情诗句,表达了作者对情人一生不尽的思念,“丝”的读音和思一样,巧妙地突出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般认为是伤感离别的爱情诗(还有其他说法),意境婉约、凄美,感情真切、动人,历来为名家推崇,为男女青年传唱。
32、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道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
【古诗读后感】相关文章:
拟古诗,拟古诗袁宏,拟古诗的意思,拟古诗赏析 -诗词大全03-13
古诗读后感03-28
古诗读后感04-05
经典古诗句02-02
经典古诗诗句02-06
李白古诗11-17
咏物的古诗09-14
李白的古诗12-19
杜甫的古诗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