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教学》读后感

时间:2024-05-20 11:18:15 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反思性教学》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反思性教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反思性教学》读后感

《反思性教学》读后感1

  由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所著的《反思性教学》是一本指引教师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提升、自我实现的书,是一本关心教育事业、关爱教师发展的书,是一本与广大教师一同探讨教师职业发展与成长历程的书。熊川武教授说:“反思乃个体成熟之标志。”教师,要走向成熟,就应学会反思。只有学会反思,才能成为有能耐的教师;只有学会反思,才能走向成熟。该书很好的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从各个实用的角度给了我们一线教师很多启发,书中关于各种教育细节的描写、问题解决的阐述、个案的叙述,都给我们提供了开放式的探讨机会,书中的各个章节和案例都促使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教学实际出发来思考教师应遵守的职业规范,切身处地的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思量,在教师职业的道路上扮演引路人。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它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教学反思是多方面的,既可思教育观念与教学艺术,又可思教学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既可思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又可思学生学习方法……

  我发现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还比较少。但反思却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反思可以使我们扬长避短,不断修正错误,不断创新。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具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汲取收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变。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经常思考类似:“我的教学有效吗?”“我是如何实现教学的高效益的”、“我怎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的问题,可以让教学永远处于不断改进的.动态变化之中,处于一种合理科学的理智状态之中,处于一种低耗高效的有效教学之中。

  我想:教学过程中凡是能引起你的注意,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个事实,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日记的素材。通过积累事实,我们会从具体事物中看出一些共性的东西,那长久躲闪着你的真理实质,会突然在你面前打开,这对于培养和训练教师反思教学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为一个教育家,能够写出那样大量的、出色的教育著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十分注重收集自己的教育经验,仅教育日记就坚持写了三十多年。

  在担任了几年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后,我发现信息技术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反思。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反思性教学》读后感2

  寒假期间读了《语文反思性教学策略》这本书,下面来谈谈自己的一点收获。

  这本书共有五章,下面我就围绕第三章:语文反思性教学中反思课堂讨论来谈谈。

  我们都知道,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读书思考、讨论答问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的最主要环节。这其中,读书思考环节是学生个体与文本之间的单向对话过程,讨论答问则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对话过程。讨论答问融学生的听、说、读、思和教师的点拨、示范、评价于一体,是一个开放式、综合性的教学环节。一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真正得到尊重,看一看学生在讨论答问这一环节中的表现,便可以知道。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讨论答问这一多向对话环节普遍得到了师生的重视,成为当今课堂教学中的主旋律。

  一、所有的问题都这样一次讨论完毕合适吗?

  我们都清楚这样一个事实:第一次讨论答问时,学生思考的时间短,思考问题的角度比较单一,很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局限,通常比较肤浅。还有有些老师或因教学内容安排太密,受教学时间所限,或因自己对该问题没有作深入思索,往往在讨论时留给学生的时间很短。这样,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1、对问题的讨论不深不透,学生的理解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2、可能错失了对学生进行一次语言文字和思维训练的好时机,不利于学生形成能力。3、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的读书思考的坏习惯,学习变得浮躁,不利于班级养成踏实的学风。

  二、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二次讨论答问。

  当学生第一次讨论答问还没有理解清楚时,我们可以尝试第二次讨论。这样做有以下几个好处:1、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长此以往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深刻性必能得到较好的培养,易使学生养成凡是爱思考的好习惯。2、可以将学生拉出思维定势的圈圈,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广阔性,教会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地思考回答问题,由“山重水复疑无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3、可以避免思考问题时钻牛角尖,只重局部,忽略整体。4、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相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思考角度,不同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不同的心境,对问题的看法各不相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教学中的二次讨论答问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全新理念的.阅读教学平台。二次讨论答问是在第一次讨论答问的基础之上,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在给不同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再读再悟的时间后,必将产生智慧的碰撞,那些富有个性的独特见解也常在此刻应运而生。往往这时,课堂中最容易出现争先恐后、各抒己见的讨论高潮。

  三、在二次讨论时,要精选问题,还要注意教师的点评。

  a)精选问题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进行二次讨论的。一些简单的问题,采用此法,浪费时间;一些太难、太深的问题,大大超出学生的认识理解水平,也完全没有进行二次讨论答问的饿意义。一般情况下,那些语言、思维容量较大,又处在学生语言、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问题答案不惟一,具有较强思辨性一类的问题,才具有进行二次讨论答问的价值。也只有这一类问题,在二次讨论答问中才能掀起思维的高潮。

  b)教师点评

  在二次讨论答问之时,教师一定要营造出一个益于学生发表各自独立见解的民主氛围,要善于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的积极性,让整个讨论答问过程在一种轻松、和谐、愉悦的心境中进行,学生没有任何心理压力。教师的点评要适时、适度、点评要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讨论或深入持续,或全面综述。教师的点评要做到言不烦,有时甚至只是露出的微笑、竖起的大拇指这样的体态语言点评,就足以将讨论答问推向高潮。

  这本书还向我们介绍了很多有关反思性教学的知识,相信这对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一定的帮助。

《反思性教学》读后感3

  近日翻阅了《反思性教学》一书,这是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撰写的教育学理论著作。

  他在论著中提到:所谓反思性教学,就是主张在教学完成过程中,培植教师“反思”的意识,使其不断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理念行为,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不断自我 调整,自我建构,是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

  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这种“教学即研究,反思即研究”的反思性教学模式正日益成为当前教学的一种主流。它带来了浓厚的反思气息,进一步激活了当代教学领域,给常规性教学注入了活力。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反思思维:

  首先,在教学中,要把反思作为一种检验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在实践中发展专业知识的.有效手段,提供实践及对实践进行反思的机会,并把反思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逐步培养反思意识,养成反思的习惯。

  其次,把典型的反思教学案例可以汇编成册,内容可包括:课程计划、教学过程录像、同学或同事的反馈、指导教师或专家的评论等训练反思思维,提高反思能力。

  而选择典型反思案例必须是:一是对自己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二是在教学反思案例中有代表性。

  当然反思 分可以只表述“好”的反思, 也可以对问题进行“漏洞”反思。 “好”或“漏洞”反思性评价的意义在于有话可说,说的话对别人有启发性,有借鉴意义。

  再次,共同反思。教师个体反思更多的是个人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如果能与同事进行谈论,共享反思,教师之间便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合作的力量是强大的,并能使个体在合作过程中获得经验得以共享而带来的满足的情感体验。

  对一个教师来说,如果他的反思过程能保持自我连续性,那么,在教学中共同确认问题,共享信息,共享资源,从同的角度分析教学,确定适当的行为方式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是什么”“为什么” “怎样做” “怎样才能做好”等问题。

  正如考文德希德所言: “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 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

  而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只有在反思性教学中才能得到改善和发展。

《反思性教学》读后感4

  都说“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自认为工作还是勤恳认真负责的,但也有懒散的地方,笔头懒就是其一,虽然有时课后有想法,但只会顾得和同事交流、探讨,很少记下来,或是写一篇小小的心得反思。

  这本《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虽然是薄薄的一本,但是开头的三章多数为纯理论的内容还是让我不得不放慢阅读的脚步,边读边想,读通了,后面的四单案例分析便觉得别人的文章写起来真是有理有据。

  在第一章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概论第三节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的理论基础中的教学基础里,有一个行动教育,书中引用上海市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的原型经验。第一次备课——摆进自我,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方案。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分类处理各种文献的'不同见解(我高他高,我无他高,我高他无)后修改方案。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备课”。读后,我对照自己上学期上的几节县市级公开课,虽然课后大家的反应都还不错,但我也知道其实里面还有很多难点教学在课后我还是不是很清楚应该如何处理为好,关键在于备课,还没有很好地读懂教材,领悟编者的用意,而且自己阅读的参考书和文献也不多。

  后面四章本书分别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各选取了几篇反思性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不论是哪一块内容,每一篇的反思都有以下几个内容,“一、教学设计思路。二、课堂实录。三、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四、学生对教与学的反思。五、同伴互评、专家点评。六、教师再反思”

  读了之后,对我今后如何写教学案例启发很大,因为很多也都是我上过或听过的课,甚至有些还是我写过教后感或听后感的。对比以前我自己写的教学案例,往往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很少甚至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反思,而且也并没有什么再反思。

  教师专业水平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教学本身的性质决定了专业发展和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反思的过程既是教师自身的完善过程,同时也能够促使教学质量有一个稳步的提升。

《反思性教学》读后感5

  近日翻阅了《反思性教学》一书,这是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撰写的教育学理论著作。他在论著中提到:所谓反思性教学,就是主张在教学完成过程中,培植教师“反思”的意识,使其不断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理念行为,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

  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这种“教学即研究,反思即研究”的反思性教学模式正日益成为当前教学的一种主流。它带来了浓厚的反思气息,进一步激活了当代教学领域,给操作性(常规性)教学注入了活力。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反思思维:

  首先,在教学中,要把反思作为一种检验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在实践中发展专业知识的有效手段,提供实践及对实践进行反思的机会,并把反思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逐步培养反思意识,养成反思的习惯。

  其次,把典型的反思教学案例可以汇编成册,内容可包括:课程计划、教学过程录像、同学或同事的反馈、指导教师或专家的评论等训练反思思维,提高反思能力。(但不是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值得写成完整的反思性教学案例。)而选择典型反思案例,必须是:一是对自己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二是在教学反思案例中有代表性。当然反思部分可以只表述“好”的反思,也可以对问题进行“漏洞”反思。“好”或“漏洞”反思性评价的意义在于有话可说,说的话对别人有启发性,有借鉴意义。

  再次,共同反思。教师个体反思更多的是个人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如果能与同事进行磋商,共享反思,教师之间便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合作的.力量是强大的,并能使个体在合作过程中获得由于自己的经验得以共享而带来的满足的情感体验。对一个教师来说,如果他的反思过程能保持自我连续性,那么,在教学中共同确认问题,共享信息,共享资源,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教学,确定适当的行为方式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怎样才能做好”等问题,尤其重要。

  正如考文德希德所言:“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使具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因此可以说,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者的专家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教师只有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从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方面进行反思,而且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媒体等教学技术上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矫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符合作为研究型教师的角色定位。而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只有在反思性教学中才能得到改善和发展。

【《反思性教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的重要性01-31

教学反思的重要性04-19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04-08

可能性教学反思04-08

《可能性》教学反思04-08

《可能性》教学反思(通用15篇)10-26

培养创造性思维教学反思(精选7篇)10-24

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教学反思11-30

如何有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 反思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