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终身成长》有感

时间:2024-05-18 15:06:53 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荐)读《终身成长》有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终身成长》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终身成长》有感1

  昨天看完《终身成长》,临睡前还想着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妈妈要被梦里的邻居骗,梦里的邻居(不认识的人)开一家简易型诊所,他们的诊所没有门只有一块招牌上面写着名字,记不清了,以及几张用来挂水的床。她骗老妈签一份不知道什么协议,老妈回来和我说,我一下子急了,和老妈说不用想肯定是骗人的,老妈一言不发地扫地,我感觉自己说话有点冲,很愧疚,拉着她坐到桌边吧啦啦的分析为什么我觉得是骗人的,说着说着觉得对妈妈不起没有关心她的内心渴望的东西,都要哭了。突然警察找上门来了,我感觉和邻居的协议有关,宽慰妈妈说我会陪她一起解决的,然后一起跟着警察到了警局,警察说要单独问妈妈话,我担心妈妈会害怕流着泪恳求让我一起进去并保证从旁帮助她回忆事情的经过,然后就醒了。这个梦真的很奇怪,以前我很少会梦见认识的人,更不用说家人了,不,应该是很少梦见有人会和自己一起,很多时候我都是一个人陷入危险,然后不断逃跑。这个梦一下子打破了两个因素,第一个是我和家人在一起了,第二个是我开始学着去处理遇到的问题,而且处理的方式竟然还让我感到满意,所以醒来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看《终身成长》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让我意识到自己从小到大固定型思维是那么的严重,我总会觉得自己怎么怎么的糟糕,害怕失败,为了避免挫败感会逃避做一些事情,我认为这是这本书提醒我应该改变的地方,而且我的梦也在鼓励我培养成长型思维。

  “这比我想象中要难得多,但这是我想要做的事情,所以这只会让我的决心更坚定。”如果真的很想做一件事情,不要害怕,要想办法去完成它,为了热爱而加油,努力就不是一件痛苦的事而是享受的过程。而且我们要相信,只要我们不惧怕困难,全力以赴去做一件事,我们会成功的,即使没有达成目标,感到很痛苦,我们也会有足够的能量去寻找和发现造成失败的原因,从中获得学习的机会。改变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方法,要学会放轻松,不要把自己的思维绷紧在一切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危险的红线上,这样会让我们感到无比大的压力,没有耐心等待自己慢慢成长,让潜能自然而然开出花。我们可以试着站在无限远的地点上看问题,这样就会觉得事情并没有那么严重,调整好心态再去做事这样我们处理问题就会容易得多。

  本书对我的一个鼓励是它认为,“如果说一个人能学会什么东西,那么世界上其他人也都可以学会,只要在此前和当下给他们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也就是说学习速度有快慢,但最终每个人都能掌握知识。我一直以来都特别执着于自己学习的效率,我学东西通常会比别人慢,小时候常常因此挨批评,这让我对自己是一个愚笨的人的看法坚信不疑,所以看到这句话突然心头一颤,原来我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笨啊,虽然我学东西的速度是慢一点,但我并不是学不会。我想我也要把这个发现告诉别人,尤其是孩子,告诉他们没有什么知识技能是他们学不会的,只要有合适的方法和足够的时间,他们可以学会任何东西,他们并不愚笨。我们要学着用成长型思维看事情,如果遭遇失败了,要积极思考,反思不足,付出行动,而不仅仅怪罪于自己比别人缺乏天赋。

  在我们的“星光动物园”中有很多很棒的小伙伴,我们谈论烦恼,讨论理想和现实冲突的问题,评论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帮助我最大程度上拓宽自己。时常感叹我的人生经常遇到一些人,他们给我生命旅程带来了欢乐和学习的机会,让我看上去总有收获,感谢你们让我一点点变得更好。

  没有什么东西是永远属于你的,在人生的这趟旅途中,去享受努力带来的乐趣,在付出和收获之间附属带来的名声、金钱、地位等都不会永远属于你,如果你有幸集齐所有的条件给世界留下一种精神可以激励后辈不断前进,这会是你给世界最大的一份礼物,但它仍不属于你。如果你的努力或者其他某一方面的条件使你还不足以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平凡的一生也同样蕴藏着丰富的宝藏,你就是你人生的冒险家,你发现的东西虽不为世人啧啧称奇,但也不赖。在这平凡的一生中,去做一件事情,学习一些知识,解决掉遇到的一点麻烦,虽不是奥特曼打怪兽的难度级别,但这旅途的风景也很美呢。

读《终身成长》有感2

  今天听了樊登读书会的《终身成长》一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自己利用空余时间,又重新听了一遍。

  这本书最主要的核心就是如何拥有成长型思维。书中明确讲到了,一个人一生要处理两件大事:与自己相处,与外界相处。

  如何看待自己,是很重要的事情,它深刻的影响着我们如何与外界相处。不论是做家长、刚步入社会、还是谈一段感情,对自身的认知往往决定了你的成长速度。

  如果你能明白天赋和努力的关系,那么就不会一味地去夸奖孩子的天赋,也不会因为他成长速度慢而过度焦虑。

  如果你能领悟到工作技能是可以提升的`,那么在工作中就不会自怨自艾的浪费时间,也不会因为暂时的不顺,而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好,成天沮丧。

  我们观察自己,认识自己,学习书中提到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则是为了让自己日日精进。结合实际工作,比如刚入职的新员工,虽然暂时不太熟悉工作方法,但却可以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虽然有时候工作做得不够好,但是结对师傅以及同事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如此这般,你就会发现每天都在成长,每天都在进步。

读《终身成长》有感3

  孩子永远都是父母的牵挂,有了孩子,父母身上的责任更大但是他们的幸福也就更多,可能本来好玩的父母开始每天拿着奶瓶,脸上还有被孩子划的涂鸦,每天下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陪陪孩子,他们就是想要陪伴孩子的时间更多一些,不想错过他们成长的瞬间。

  著名演员马伊琍曾经在一段采访中说过,没有孩子以前,她每天的时间都在工作,应酬、见导演的时间总是充满了每一天,但是她有了孩子以后不再参加吃饭应酬,每天晚上八点以前一定要回到家里去陪孩子,因为她害怕错过孩子珍贵的瞬间,怕孩子有秘密不和她分享,怕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这不正是如今的父母吗?还有著名演员张柏芝,即使孩子有校车接送,即使她支付着昂贵的校车费用,但是她依然坚持每天送孩子上学,她说:“送孩子上学的时光是最幸福的,他们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和她分享,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是平时她所不能了解到的”这可以拉近她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作为父母,最不想看到的事情就是与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明明是至亲的亲人,但是却有很远的距离,互相不了解。每一个父母都想陪孩子终身成长,但我们好像也忽略了我们其实都是孩子。

  所谓爱,我们也不是天生就懂得的,也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感同身受,爱是不断的学习来的,在教育当中,很多的父母深刻的感受到了这句话的意义。所谓父母之爱必将为其深远,就是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一定会为他们深谋远虑,不会只考虑到他们的当下,所以如今很多育儿知识都被当下的父母重视。他们会学习各种各样的理念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在这本书当中,也总结了许多育儿知识值得现在的父母去学习。根据一些总结,例如我们爱孩子没有错,但是不能过分的溺爱。就像我在女儿十岁生日上对她的寄语一样:“我们宠你,但是不会一味的溺爱你,娇惯你,因为那样只会害了你。人生的路还很长很长,希望你能记住做事容易,做人难,人一生一世得先学会做人。人生总会经历很多坎坷,你一定要学会坚强,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因为作为父母的我们终将会离他们远去,他们也终将会自己去面对社会,面对苦难,我们希望的是他们可以像小草一样,坚忍不拔,像柏树的清脆常绿,不想让他们就如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便会枯萎凋落。郭德纲曾经说:“在自己家里你不教育孩子,那么社会也终将会替你教育”警醒了大多的父母。其次就是培养孩子感知爱与感恩爱的能力,任何的爱都不是义务,父母爱孩子胜过生命,但这并不是他们的义务,这是他们对于孩子无私的爱,孩子也应该可以感受到这样的爱并且懂得感恩爱,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才是最无私不求回报的,孩子也应该懂得感恩,主动去爱。之后就是教导他们主动交流,现代化的社会是开放性的'社会,必须懂得交流才能在以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其中一个内容让我印象深刻,就是父母在社会生活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会有难以排解的压力,但是这些压力最好不要带给孩子,因为他们还有一颗单纯的内心,不懂得社会的复杂,这些情绪可能会感染他们,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有一个无忧无虑单纯快乐的童年,但是忽略了家长的负面情绪会更大程度的影响他们。他们是无辜的,不应该承受家长的压力与负担。

  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当中,我们就看到当今父母他们的社会压力转移到了子女身上,希望他们以后过上好日子,有优越的生活,还有可以和其他家长攀比的资本而不断的给孩子施加压力,让孩子从小就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完全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做父母的应该想的是如何为孩子们减轻压力,家长为之计深远,我们可以理解,但要适量,不应操之过急。

  孩子就像是一颗种子,需要家长的浇灌,精心的呵护才能健康成长成一颗参天的大树,一旦水浇多了,就可能会出现烧苗的现象,这个大家都懂。孩子还是家长的小太阳,不断的给予家长温暖。孩子的世界是最单纯的世界,我们总可以从孩子那里得到治愈,他们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可爱的天使,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天使在世界上完成他们的使命。

读《终身成长》有感4

  这是一本我在樊登读书会反复听了6遍音频的书,这两天趁公司断网把纸质书拿出来看完了,惊觉这本书里的理论已经潜移默化的在改变我,那就是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是一种开放、积极向上的思维: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智力是可以提高的,由此产生学习的欲望,会倾向于:

  1、迎接挑战、面对挫折坚持不懈。

  2、认为努力是会有结果的、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可以通过训练而得到加强的。

  3、愿意从批评中学习,从他人的成功中学到新知,获得灵感,以此帮助他们取得很高的成就。

  与成长型思维相对立的是固定型思维:固定型思维是一种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的思维,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智力是一成不变的,由此产生一种让自己表现得聪明的欲望,因此会倾向于:

  1、避免挑战,遇到阻碍时容易自我保护、责备他人,认为努力是不会有结果的。

  2、忽视有用的负面反馈信息,当他人成功时会感受到威胁,从而举步维艰,无法取得自己本来有潜力取得的成就。

  讲真,这一年多来感觉自己在思维上还是成长很多,接下去要针对我在情绪管理上从固定型思维到成长型思维的转变。

  自从有了孩子,我很容易因为孩子的某些行为和言语而被他们惹火进而大发雷霆,还记得肉肉在小时候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妈妈,莫生气。在了解成长型思维之前,我以为和孩子相处容易情绪失控是我的天性使然,一切都是因为我的孩子,他太难教太难搞,就算我怎么努力我就是一个容易情绪失控的人,我没有好的办法可以控制我的情绪,当时也看和育儿相关的书籍,会用到书里提到的一些共情、倾听的方法,然而到了关键时刻,我吼、孩子哭的情景还是经常在家里上演。

  直到去年,听到这本书的音频,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可以通过训练而得到加强的理论对我影响很大,我开始寻求改变,改变我的大脑,改变我的认知,改变我的情绪管理。

  我首先参加了PET的工作坊,我走出自己的圈子和同频的伙伴一起从他人成功的案例中学习新知,我努力去了解孩子的需求,了解自己会情绪失控的原因,我开始学习复盘,从孩子的反馈中学习,从一次又一次的情绪失控中总结,奇迹的事情发生了。

  最近陪肉肉在社群里英语阅读打卡,他一个中班的`孩子要先跟着老师把绘本中的几句英语句子念会,再自己独立把学会的几句句子念完。肉肉好胜心很强,在打卡的时候句子中出现陌生的单词他忘记怎么发音了,会寻求我的帮助,但是他要求我迅速的教给他,然后他就迅速的念出来;而我希望他把所有新学的单词全部学会了再去朗读,不然只是短时记忆没有效果。我和他的想法发生了分歧,他情绪失控了,他用他固定型的思维方式责怪我,他觉得自己努力了没有用,他不接受自己失败不完美,也不接受自己完不成打卡。他大喊大叫,一边哭一边说,我对你的心都碎了。

  要在以前,碰到他这样子无理取闹,我马上会被他点燃,责怪他明明是自己方法不对,怎么还怪罪在妈妈身上,巴拉巴拉说他一堆,然后生气的离开,拒绝拥抱他。

  然而这次,我竟然很平静的用PET学到的方法分析是谁在问题区,他为什么会这么激烈,很温和的把他抱到身边,说听到你说对妈妈心都碎了我很伤心,但是我希望你能够真正学有所用,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我希望你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一点,为了自己去学习,这就够了。

  待他情绪稍微平静了一点之后,我们还讨论了一下怎么样能够快速掌握他不认识的单词并念正确,一场纷争就在我温柔而坚定的引导下解决了。

  事后我和他再讨论起这件事情,肉肉说他为什么会情绪这么激动,都是跟我学的,我很震惊,家长是孩子的第一面镜子,你怎样孩子就学的怎样。我告诉他,我以前确实是这样的,不过,我每天都在学习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怎么好好和肉肉说话,我觉得我今天比昨天的自己有所进步,我很开心我做到了,我希望你也能慢慢进步。

  最近和他夜谈,他的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赢不重要,最大的努力才是最需要的”,很震惊这是一个五岁孩子口中说出的话,而我是直到自己活了三十几岁才开始有所醒悟。

  以上,就是《终身成长》成长型思维给我和孩子带来的小小的成长。

读《终身成长》有感5

  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也一样,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形影不离,那我们如何使我们摆脱固定型思维模式走向成长型模式呢?人无完人,一个人不可能只有成长型思维模式,也不可能完全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就算是古代的圣人也无法达到,我们只能慢慢去学习,慢慢积累经验,遇到事情时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理解与宽容,那我们就不会离成长型思维模式越来越远。我们也不能完全依靠成长型思维模式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知道,我会因为这种思维模式而拥有不同以往的生活——更加丰富的生活。因为这种思维模式,我会成为一个更积极、更有勇气、更加开明的人!

  读此书时,我零零碎碎发表了自己很多个人想法,每当书中的内容市我产生共鸣,我可能就会情不自禁想表达心中的一些想法,就像我刚刚说的,我喜欢阅读,在阅读中我可以无所顾忌的写出自己心里当时所思所想,在这里没有复杂得人心,没有谎言的'欺骗……我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可以不用在乎他人的评价,不用考虑父母的感受,朋友的追问……

读《终身成长》有感6

  无意中翻到这本书,看完后的感觉就是:一本新书的来源也许就是反刍一本或几本曾经阅读过的书,归纳总结出自己从那些里面获得的经验,加上一些自己的感想,类似于读后感。终身成长,就是一直在成长,不是固定不变,这个我们都学过的最基本的`理论:事物都是运动的,不存在绝对静止,只存在相对静止,感觉是不是很像。

  如果否认这个观点,或者没有吃透这个观点,就会衍生出文中作者所讲的固定性思维,用运动静止来举例的话,就是认为被选中的参照物一直是静止的。这就是有时世界看上去光怪陆离,但是细分时,你会发现,世界其实很简单,有着核心的几样事物,理解了,很多事情也就顺溜了。重要的不是纷繁复杂的事物,而是先有一颗淡定沉稳的心,那样总会在繁杂中看到精简,于迷茫中找到路标。

读《终身成长》有感7

  不太会说理,所以讲个故事吧:在中国的某个临海小城市里,生活着一个小男孩,他和自己的父母以及双胞胎姐姐生活在一起。

  虽然这对姐弟长的很相似,但是某些方面却极其的不同,小男孩从小就展现出过于常人的智力,三岁开始会做算术,五岁开始学习英语,任何问题即使不会只要别人稍作点拨立刻就通,虽然达不到神童的那种境界,但是周围的人们都一致认为这个小男孩将来考上全国的一流高校,功成名就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而反观小男孩的姐姐,从小对数字就不敏感,学起东西来也很慢,很多时候父母和老师给她讲解知识,周围旁听的人都听懂了甚至都有些不耐烦了,她却还是一脸蒙蔽,从小到大,这个女孩除了语文稍微出彩一点之外似乎完全没有任何过人之处,父母也就希望她可以考个普通的大学之后平平安安结婚生子就好。

  一切似乎在小学毕业之前都没有什么改变。小学毕业之后,弟弟和姐姐一起进入了当地最好的初中,入学的第一次月考,弟弟不出所料地考了班上的第一,然而姐姐却只是倒数第二。

  这次月考之后的一个晚上,爸爸问小男孩和姐姐要不要找老师给你们补课,小男孩不屑地说:“没必要,这些东西这么简单,看看就会啦!”,然而姐姐却看着爸爸略显惊诧的眼睛点了点头。

  从此,姐姐就走上了漫漫地补课之路,初中课程虽然不多,但依然有9门(中考五门+小中考四门,为了看齐我省奇葩的高考形式而设置的奇葩中考模式),同时初中老师还喜欢布置很多家庭作业,补课的老师也喜欢布置很多作业。于是,家里就出现了一幅奇特的场景:弟弟写作业时,姐姐在写作业;弟弟写完看电视时,姐姐在写作业,弟弟玩累了看课外书时,姐姐在写作业,弟弟上床睡觉了,姐姐还在写作业。你能想象吗,一个初中女生,每天十二点之后才睡,每天除了睡觉和偶尔和父母弟弟一起出去玩,其余的时间全部在看书和写作业。反观弟弟呢,每天把作业写完稍微做一点辅导资料就开始玩儿,甚至有时候还会出去鬼混,还偷偷谈了个女朋友,完全一副吊儿郎当游戏人生的姿态。

  你以为下面我会说弟弟成绩一落千丈而姐姐终于完成逆袭考上了第一吗?不,当然不可能!

  即使如此,弟弟的成绩每次也都是稳稳的第一,然而姐姐却并没有多大的改观,只是从倒数变成了中等而已,依旧平凡,依旧默默无闻。

  到了中考,弟弟顺利的以全校前五的成绩考了当地最好的高中,而姐姐离这所高中的最低分数线还差了几分,最终经过父母的一些活动,姐姐还是勉强和弟弟在一所学校上起了学。

  进了高中,姐弟二人还是维持着各自的习惯。弟弟写完作业就玩儿,在学校也吊儿郎当,还谈起了恋爱;姐姐依旧每天拼命学习,除了书和习题,仿佛她眼里没有任何东西。有时候弟弟会不屑地问姐姐:“姐,你这样不累嘛,出去吃个饭放松一下呗。”或者是“哇,姐你这么简单的都不会,算了让老弟我来教你吧。”每次面对弟弟的这些话,姐姐只是一笑置之。

  然而,慢慢的,学校的课程开始紧张起来,弟弟也越来越发现自己做题开始不那么得心应手了,他安慰自己:“没事儿,以我的智商,这些只是意外。”可渐渐的,弟弟发现自己不会的东西越来越多,以前一看就懂的知识现在也变得非常难以理解。“不,这些只是意外,以我的智商怎么可能不会做这些题,肯定不是我的问题,对没错,肯定是老师的问题。”于是,弟弟开始将自己成绩的下降归结到老师的身上,他变得变本加厉,逃课,打架,晚上溜出去上网,一天天的堕落下去。他的成绩呢,也跟着他的堕落一落千丈,从刚进校的学校前20掉到了学校的倒数。而在这个时候,他的姐姐,已经慢慢地再向学校前一百靠近,要知道刚进校的时候,他的姐姐可几乎是最后一名啊。

  终于,到了高三下学期的时候,在某件事情的影响下,弟弟觉得自己不能这样下去了,开始拼命学习,从最基本的知识学起,可是短短的一学期,真的太晚了。

  最终高考的时候,弟弟勉勉强强过了一本线,上了一所二本院校,而姐姐呢,却考上了上海交大的金融系。

  这个故事对我的震撼非常的巨大,因为这个小男孩,就是我,而这个姐姐也就是我的姐姐。我亲身经历了自己从一个教科书式的别人家的孩子跌落到了谷底甚至成为别人口中的反面教材的过程。也亲眼见证了我的姐姐从一个默默无闻平凡内向的小女生成长为学霸甚至学神的过程。如果世界上真的`有所谓天赋,并且能为天赋打分的话,我一定是接近满分,而我的姐姐,虽说不是零分,可也会是很低。然而,最终的结局却是天壤之别,怎么能不让我怀疑人生。

  类比《终身成长》的话,我大概就是里面的那种固定型思维模式,而我姐姐应该就是最典型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吧。

  在动漫《我的英雄学院》里,当生活在那个几乎人人都有个性(个性,即超能力)的世界里却什么个性都没有的男主绿谷出久哭着问“正义的象征”欧尔麦特:“无个性也能成为英雄吗?”的时候,欧尔麦特有过两次回答,第一次是刚遇见出久的时候,看着毫无个性,毫无天赋的出九,他说:“无个性也能成为英雄这种话,我真的说不出口啊。”,第二次是和出久相处后发现出久如此执着如此拼命的之后,他说:“你问过我无个性能不能成为英雄,对不起,我之前错了,你一定,一定能成为英雄!”

  就算没有天赋,也能成为英雄啊!

  同样,就算你再有天赋,就算你再聪明,没有目标,不去拼搏,不去奋斗,也照样会和曾经的我一样最终堕入尘埃,碌碌无为啊。人生的意义,不就在于给自己设立一个个目标,一道道难题,然后看着自己如何去攻克他们,看着自己如何成长吗。不然我们生而为人,与行尸走肉又有何异。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太多的人以天赋为借口行庸碌懒惰之事了。你觉得自己尽力了?不,你只是懒惰久了,稍微努力一下就以为自己在拼命了。

读《终身成长》有感8

  《终身成长》的作者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智力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做事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天赋和能力,因此害怕错误,觉得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智力是后天努力可以提高的,做事的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会把错误和挑战看成成长和改善的机会。

  看完这本书,我的感想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自我成长,另一个是人际交往;对我思维的最大改变,是学会了如何从“固定型思维模式”转变为“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方法;不可否认,我们每个人,甚至一些成功人士,都在某一个时间段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去学习以及做任何事,甚至打游戏都是在不断地证明自己的天赋与能力,喜欢装作一个轻松可以完成所有事的人、不喜欢提问、不喜欢向他人求助……其实这是一次次故步自封的自我限制,不但是对自己发展的限制,看待事物发展的眼光也会受到局限。

  比如,我先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魔兽世界”狂热追求者,从大学伊始,孜孜不倦的玩了很多年,平时也会与我交流一些游戏情况,因此,我认为游戏里不同等级的资源都是恒定的`,所以我理所当然的认为部落的能力也是恒定的,低级别不可能打败高级别的角色;直到有一天,我先生告诉我,他带团成功的把一个八十级的boss打败,当时他们团队基本都是七十级左右,并向我展示他是如何布局下兵的、细节到每一秒、每一处,策略又是怎么讲究的,换作以前,我一定会不屑一顾,本身对游戏的兴趣就不大,但恰巧那段时间我读到了这本书,我惊奇地发现固定型思维模式在我身上就是这样运作的。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思维模式呢?这本书指出了很多的案例与方法,但是我觉得首先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清自己,必须承认自己的普通。承认自己普通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来就是特别的——倘若不是天才,也要带有着一些别的光环。当你觉得自己普通时、当你觉得自己并非一个天才时,你才会更虚心地学习技能、接受他人的建议、不介意向他人求助,更平和地接受失败与成功,这样才能更好的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的能力。

  第二点的启发来自人际关系中相处的思维模式的改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如果一个人只想找完美的人来做朋友,那么他的社交圈子会变得非常有限。这也是“完美主义”这个词第一次从我的认知发现原来它含有贬义。无论是要求他人还是要求自己,“完美主义”的出现都需要反省。

  我觉得并不是说明企业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胜过固定型思维模式,这绝对是一句废话结论,而是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比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更容易盲目自大,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更容易在任何环境下保持谦虚平和的心态,从而这种人,不论是员工还是领导更有助于企业的发展,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

读《终身成长》有感9

  今天听了樊登老师讲的终身成长的书,满满的正能量,生活还是需要一些心灵鸡汤的。

  书中说了,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自己才能是不变的,不断急于证明自己给别人看,只相信天赋,自大或者自卑,成长型思维模式是有大局观,不断向前看,从失败和挫折中学习成长,让自己强大,这是不同两个人的思维模式,也是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体中的两种思维模式,所以我要不断地去修炼,向成长型思维靠近,我以前会时常拒绝沟通,觉得别人没有按照我的`处事方式,会觉得别人是错的,我有时没有意识到,总是会抵触批评,有逆反情绪,这就是固定型思维导致的,我明白自己一定要通过努力来迈向成长型思维模式。

  作为一名老师,始终要思考怎样去教学,尊重并很好地去引导孩子,就像犹太人告诉孩子,你在教室里有任何不同意见,一定要赶紧说出来,因为你不说出来,老师就没法纠正你,这就是灌输孩子成长型思维,不要怕丢脸,珍惜每次当众出丑的机会,才能得以实现最终的成长。

  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终身学习方可终身成长。

读《终身成长》有感10

  我最近读书只是为了乐趣,想要培养读书习惯。那为什么近期会看这本书?是因为我遇事又开始出现逃避心理了。于是,通过老铁介绍,我就去看了这本书。其实这类书我以前读的时候会觉得很艰涩,所以会拒绝读它们。但是这本书里提到了2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我觉得对于我最近的状态有非常大的启发,所以我才想要硬着头皮把它们读下去。一遍看不懂,那就多看几遍。相信会有逐渐理解的时候。

  固定型思维模式在我身上表现的非常明显。

  1、对于努力,我其实从来没有真正去思考过。我从来没有把它与成功挂钩。努力就真的会成功吗?

  2、天赋,我也没有真正了解过它。但是我认为人们会成功是与天赋有关的。

  3、当一开始我做事情很顺利的.时候,我可能会洋洋得意,然后,当我碰到困难的时候,我就会放弃这件事情。

  4、我很着急。当我学习新事物的时候,我不能接受这需要一段漫长的过程,我总是觉得它可能一个月就得会有效果,要不然,我就不会成功的。

  5、我时常拒绝沟通。我可能是觉得别人都是错的。我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是妈妈有时候会这么说我。而我只是觉得我是对的,我不想听你们说的,你们就让我犯错误,犯过错误后我下次自然就不会再犯了。

  以上这些情形在我看来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所导致的结果,让我深受其害。通过最近看这本书,我思考了这些问题,觉得很苦恼。我明白自己一定要通过努力来迈向成长型思维模式。可是当我在现实生活中真正遇到这些问题时,大多数时候还是依然被固定型思维模式控制着大脑,从而做出一系列不理性的行为。所以,即使你发现了问题,但是突破口在哪里呢?我还在寻找。

读《终身成长》有感11

  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我们学习走路、说话,跌倒了、说错了,不会害怕和丢脸。因为那时的我们还是成长型心态。后来,我们懂得了更多,反而怕这怕那,止步不前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转变了思维模式,我们变成了固定型心态。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

  作者卡罗尔·德韦克是美国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研究者,哥伦比亚大学威廉·兰斯福德心理学教授,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这本书从思维模式的角度,让我们找到自己恐惧、苦恼和失败的原因。同时,它也能帮助我们突破这些阻碍,获得成长,达成目标。

  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地方就是让我认识了成长型心态和固定型心态的区别。固定型心态的人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他不能接受失败。而成长型心态的人认为的一个人的能力是可以不断提高的,他把失败看做一种学习,认为失败是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固定型心态的人对自我的评价往往比较极端,或者因为觉得自己能力低而自卑,或者因为觉得自己的能力强而骄傲。而成长型心态的人则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因为觉得能力是可以提高的,所以不会因为自己能力低而自卑,也不会因为自己能力强而骄傲,因为他相信进无止境。固定型心态的人情绪不稳定,而且容易被激怒,好摆架子。而成长型心态的人情绪比较稳定,为人随和,没有架子。固定型心态的人更关注结果,比如自己考第几名,打败了几个人。哪怕自己只考60而别人才考59,他就觉得很满意。至于还有40分没有掌握住则无所谓。而成长型心态的人则更多的关注个体成长,关注自己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住。哪怕是考了97分,他也不会骄傲,而是去努力把丢掉的三分弄明白,争取下次考得更好。固定型心态的人总希望自己高人一等,总是怕被别人超越,但终究难逃失败的厄运,因为没有人能永远成功。而成长型心态的人也许并没有想着要超越谁,他只是在不断的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却在不知不觉中已到达金字塔的顶端。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与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学校所学的知识受用终身的时代早已过去。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才能适应未来。只有拥有一个成长型心态,才能适者生存。

  联想到我们的教育,父母和老师无疑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父母和老师的思维模式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

  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父母,不在乎孩子的兴趣和潜能,只要求孩子达成他们所期望的成就。否则,孩子在他们眼中,好像失去了该有的价值。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父母,不仅会给孩子设定一个奋斗目标,还会给孩子成长的空间。他们尊重孩子的兴趣,重视孩子拥有完整的人格,鼓励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活得更好。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父母可能不知道,他们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了怎样的伤害和影响。

  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老师,会营造一种充满评判色彩的学习氛围。他们会根据学生一开始的表现,判定哪个聪明,哪个笨。接着,他们就轻易放弃那些“笨”学生。这些老师认为“笨”学生不是自己的责任,他们无法改变学生的智力水平。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老师,会创建一个充满信任、没有评判的'学习氛围。他们注重怎么教会学生,而不是刻板地评判学生。他们致力于教会学生热爱学习、教会学生自学和思考。就算学生当下水平不足,他们也会指导学生如何缩小差距。

  怎样教养孩子,一直是社会热点。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那么,家长或老师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首先要掌握称赞的方法。称赞孩子的方式,将塑造他们的思维模式。对的称赞方式,不是去夸奖孩子的能力,而是去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不是夸他们聪明,而是要肯定他们付出的努力。比如这样夸奖:“你的进步说明你真的很努力。你反复复习,划出重点,一遍遍做测试。你的方法确实奏效了。”其次要正确面对孩子遇到的挫折。当孩子遭遇挫折时,父母表现得焦虑、表现得非常关注他们的个人能力,或者试图掩盖失败,都是不可取的。这些都容易让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父母应该对挫折表现出兴趣,引导孩子面对和处理挫折,把挫折视作学习的好机会。第三要重视孩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在教学中,老师需要关注孩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研究表明,如果老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他们会更相信能力是可以发展的。

读《终身成长》有感12

  一直认为,夸奖孩子聪明有天分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也一直认为,只要给孩子沃灌足够的心灵鸡汤就能助力他们的成长,甚至于我们会认为只有成功了才表明你比别人强,才有自尊,会认为作为管理者,维护团队的群体思维才是王道……读完《终身成长》才发现,事情不是这样的!

  告诉孩子他非常聪明,会将孩子变成骗子;沃灌心灵鸡汤并不能使孩子们真正转化为实际行动,因为他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出了问题;作为管理者,如果一味鼓励群体思维,只能让整个决策系统陷入麻烦……

  说实话,最初阅读这本书,我热情并不大,感觉反正不是自己很感兴趣很乐意读的书,随便翻翻即可,但越读越发现:事情不是这样的。真正是“凡有所读,必有所获。”

  成长型思维,是近年来教育界比较时髦的概念。卡罗尔.德韦克说:经过长期观察我们发现那些发展的很好的人往往拥有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于那些害怕挑战,害怕与众不同的人。她发现有些人更倾向于成长型思维模式,相信他们通过努力和良好的策略以及其他各种学习方式(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不怕犯错误)他们的能力得以提高。

  而另一些更倾向于固定型思维,他们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天生的,在童年期以后能力就固定了,是无能为力做出改变的。

  那么一个人的成功是否是由他的聪明才智而决定的呢?德韦克研究表明,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在遇到自认为聪明才智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会放弃,而且担心万一失败而显得愚蠢就害怕挑战,从而选择比较安全保守的路线。而那些经常被夸是努力的孩子,反而在困难面前不会止步,因为他们相信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去解决问题,可以去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常言说思维决定命运。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培养一个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呢?怎样才能使孩子们变身为“努力家”,而最终成为人生的赢家?作者说是大人的表扬决定了孩子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思维方式的形成是孩子从成年人那里习得的,如果大人表扬你的聪明,就会产生更多固定型思维,因为这使你感到聪明非常重要,而且因为我的聪明才是为什么他们爱我或尊重我的最根本原因,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我都应该表现得很聪明。

  而与之相反的`,如果表扬的重点是孩子的学习过程。那么孩子往往会愿意接受各种挑战和尝试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而努力和坚持不懈会使我们获取更多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也就是说,我们不反对一个人的聪明,我们更应该注重孩子的学习过程。当然可以表扬成功,但更应该和孩子一起聊聊成功是怎样发生的。这应该是我们经常意义上所说的重过程,而不要过于重结果。关注孩子在过程中他专注了吗?他练习了吗?他们喜欢学习吗?过程中是否有坚持,是否直到找到解决办法?

  至于表扬不同的过程,操作起来实际上一点都不难。但在我们的实际操作中,一个更加困难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失败。作者的研究显示父母如何处理孩子的失败,会影响孩子的思维模式的形成。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失败去帮助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很多被父母表扬聪明长大的孩子,他们可能会取得优异的成绩,但他们并不一定敢于挑战自己。在面对挑战时也不一定具有韧性,很多孩子甚至年纪轻轻就需要服用抗焦虑甚至是抗抑郁药物,也有个别孩子脆弱到选择结束年轻的生命。所以我们真的需要。更多的关注学习过程,学习的乐趣以及有效的学习。

  而在家庭之外,就像作者自己的经历一样,老师的做法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研究过程当中,作者和他的助手对学校和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去帮助他们理解成长性思维,致力于成绩和能力不再成为课堂的唯一焦点,让孩子们重视学习和享受学习的过程。但毫无疑问这个过程在真正的实施当中会很困难,一点都不容易。因为我们容易陷入单纯的表扬努力这样的一个误区,而单纯表扬努力并不能培养成长型思维,因为我们要看努力是否有效,甚至于更应该要看努力是否存在。如果是低效的甚至于是假努力,这时候单纯的表扬努力实际上是很要不得的。

  作者还有一个更新颖的观点,她认为在这个过程当中会犯错的老师其实更能培养成长型思维。成长型思维的老师,会把自己也当成是会犯错误的人。我也会犯错误,我自然更允许我的学生犯错误,如此以来,老师们会把自己当成孩子依赖的资源,当成学生的合作者。而不是单纯的要测试和评价孩子,这样的老师充满探索的热情,不断的探索如何帮助学生学习,他们会非常关注那些跟自己相比取得进步的学生,并及时正确的引导他们慢慢取得更大的胜利。

  作者还尝试着在学校之外去大规模的推广成长性思维,而她的这一做法有助于推进教育的公平。她认为好成绩应该是有效学习的副产品,来自于深入和有效的学习过程。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使每个孩子成为一个有效的学习者,有成长型思维的认为考试好不代表聪明,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会认为考试只是检测我目前所掌握的有什么,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成绩不重要。

  另外,作者认为培养成长型思维最好的时机在童年,然后就是当下。我们应该如何利用作者的发现,最大限度地从中受益呢?

  生活中没有例外,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遭遇失败。有些时候我们被挫败感困扰也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作者说她选择拥抱失败不断学习,这已经成为作者的研究课题,也是她的人生哲学。她打破了传统固定型思维的枷锁,也为我们成年人教育孩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指引。

  从成长型思维角度来说,如果一个孩子的某一科成绩不理想,我们给他评定为暂未通过,而不是考试失败。那么就会给孩子以极大的鼓舞,让他清楚的知道我的学习还不是一个结果,我学习的步伐并没有停下,还需要逐步向前争取未来。

  在对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为我们奉上了一份丰厚的礼物,就像本书引言开头部分所说:这是一本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书。

  《终身成长》,真的能帮助我们成长!

读《终身成长》有感13

  《终身成长》这本书是樊登老师推荐的,听说对我们的认知观和学习观很有帮助。后来我就利用空余时间认真研读了一遍,确实受益匪浅,发人深省。本书作者是美国女作家卡罗尔·德韦克,书的英文名叫“MIND SET”,也就是“思维模式”的意思。她总结了人们常见的两种思维模式,即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书中列举了很多关于商业、教育和体育方面的实例来说明两种思维的区别和利弊。

  本书指出了人们常见的一些思想误区,比如很多人认为成功主要靠天赋,是与生俱来的才能。事实并非如此,其实每种能力都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实现,关键要找对方向,持之以恒,不惧失败,不轻言放弃,不断总结经验,越挫越勇,学会在挑战中发现乐趣。

  事实上,很多人身上都同时拥有两种思维模式。1.固定型思维的表现停滞学习,不思突破,自我满足,认为一切成功都是天赋所致,和努力无关。2.成长型思维的表现:学习,思考,总结,继续尝试,不服输,认为一切能力都可以通过努力来达成。

  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不惧怕失败,认为失败并不可怕。成长型思维会在失败后总结失败经验,而固定型思维的人容易一蹶不振。

  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欣然面对并接受失败,认为挫折可以给人动力,它像一记警钟,让我们进步。而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中,挫折好像会给你贴上标签,让你感觉失败自卑。

  成长型思维让你谦虚,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更客观地看清楚自己的现状,知道自己的短板,并加以学习。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接受批评,虚心学习,固定型思维的人只会固执已见,不接受批评。

  古往今来,纵观世界,通过勤奋学习,坚持信念,最终取得成功的人比比皆是。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从身无分文的辍学少年到开创世界通讯科技的佼佼者,发明出了风靡全球的电子产品,后以一己之力挽救了当年自己一手成立却又背叛自己的公司。我认为,他的成功关键在于对梦想的追求与执着,以及改变世界的信念,他敢于不断尝试,不断学习,不断改进,最终打造出了独一无二的苹果帝国。

  成长型思维让你开放,成长型思维的人不会让自己的认知把自己固封,会走出自己的权威之城,去接触新鲜的'事务,去接触真实的事务,容纳得下别人的建议,并加以改进。成长型思维的人不能只专注于目标,这样容易疲倦,感觉一直在努力,却达不到目标。善于发现自己每天的进步,善于发现自己每天新增的亮点,哪怕是多读了一页书,多走了几步路。只要今天比昨天好一点也是进步。

  反思自身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我们是否太过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斗志和危机意识呢?如果有机会有时间,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多学习一些专业知识,扩展自我的认知范围,挖掘一下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潜力和价值呢?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才辈出,我们不进则退,应该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通过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库,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即是学习,只有不断更新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才能为我们的前进和成长注入新鲜的血液。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终身学习方可终身成长。

读《终身成长》有感14

  我们的一生会考各种各样的证,我觉得每个人最应该考的就是“为人父母证”。最起码应该在养育孩子之前,有几个月的集中学习培训,了解孩子在成长中的几个“关键期”;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特别是树立终身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的理念。这无论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幸福,还是从整个国家人口素质提高上来说,都是一件投入少、回报高的事。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一本书叫《陪孩子终身成长》。

  我很喜欢书中的一个比喻,作者提出:您觉得养育孩子像是建造一个汽车还是修建一座花园?建造汽车是简单科学,每一道工序,每一个零件的'对接、大小比例都要非常的精密,每一步骤都不能出错。但是每一个程序都是事先预定好的,都有迹可循,按照一定的标准操作就可以啦,所以称为简单科学。而修建花园,你不能按照既定程序去操作,你不知道他会长成一棵大树还是一朵鲜花,需要尊重自然规律,顺天致性,这是复杂科学。

  简单体系,需要用复杂的手段来打造;复杂体系,需要用简单的规则去驱动。这个很玄妙,就是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

  人类的进化,是一个复杂的科学,但无外乎三个密码:遗传、变异和选择。孩子的成长同样也是一个复杂科学,他的密码又是什么呢?无条件的爱、价值感和终身成长的心态。

  第一个叫作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首先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放大孩子的闪光点,让他乐观自信。无条件的爱能够带来什么?就是信任、尊重、安全感,这些东西能够让孩子内心充满力量。如果能够把这个东西建立起来,你会发现,即便你跟孩子在青春期出现一些摩擦,你们的心是在一起的,你们不会相互怀疑,不会刻意地做权力的争夺。

  但是要真的建立无条件的爱,需要拒绝两样东西:交换和威胁。比如:你这次考了班级前几名,我就带你出去玩。我们用这种错误的沟通方式,孩子内心就没有安全感,他会觉得,父母爱的不是他自己,父母爱的是“班级前几名”。没有安全感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他会花一辈子的力气去追寻安全感,或为了追寻安全感付出大量的代价。

  第二个叫作价值感。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里说,人这一辈子寻找的两样最重要的东西,一样叫归属感,一样叫价值感。无条件的爱可以带来归属感。那么价值感怎么建立呢?你要让孩子知道,他是有价值的,他是有能力的,他是可以自己解决很多问题的,他的自尊水平才会高。父母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信任的人。如果父母天天说孩子是个笨蛋,天天说孩子不自律,那孩子慢慢就长成父母嘴里说的那个样子。所以,我们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就是在孩子做对事的时候,表扬他、肯定他,并且说为什么。

  第三个叫作终身成长的心态。培养孩子终身成长的心态,首先,我们应该学会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不要拿孩子跟别人比较。人这一辈子,并不跟任何人作斗争,只跟自己比赛;父母对孩子要有容错率;肯定一个孩子正确行为背后的动机等等。

  把这三根支柱放到一个孩子体内,有爱,内在动力充足,生命力旺盛,他才能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读《终身成长》有感15

  只看书名,都能给人以满满的正能量。并为我们指明了人生的方向。“坚持学习,终身成长”!再次被樊登老师博学多才,满腹才识的宽广知识所折服。樊登老师把东方经典国学文化与西方学术知识融汇贯通在一起,使人豁然开朗。领悟到世界知识文化大道相同的真理。期间插穿了我们曾经听过的《刻意练习》《反脆弱》《关键对话》……等书籍的知识要点,让我们再次重温书中的经典。

  书中开篇就给出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定义:认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只相信天赋,自大或自卑,不停的证明自己给别人看等特质。而成长型思维模式,则是认为人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培养,人与人的差别微乎其微,拥有反脆弱心态,从失败和挫折中学习成长,让自己强大!还让我们明白:这是不同两个人的思维模式,也是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体中的两种思维模式,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的学习修炼,去除固定型思维,让成长型思维占据我们的`内心,使得我们真正成为一名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只有我们成为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运用相信,夸奖,鼓励,思考,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尝试,等方法和技巧,经由我们的改变去影响孩子和他人。

  改变是不易的,谁痛苦谁改变,谁改变谁受益!世界因由我们大家的学习,而变的更加美好祥和!

【读《终身成长》有感】相关文章:

读《终身成长》有感02-11

《终身成长》读后感02-11

《终身成长》读后感03-28

终身成长读后感04-24

终身成长读后感08-19

终身成长读后感11篇02-21

《终身成长》读后感(通用31篇)11-28

终身成长读后感范文(精选29篇)08-10

读让孩子受益终身的101个道理故事有感(通用5篇)11-24

终身误原文,翻译,赏析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