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时间:2024-09-12 15:34:38 林强 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通用16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通用16篇)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1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了王晓春老师的思想和理念,让我受益匪浅。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

  书中的一个个案例让我感同身受,也解开了我心中的许多困惑。王晓春老师指出,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领着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他们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以及积极向上的心态。

  王老师强调,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作为教师,我们常常因为工作繁忙而忽略了思考,思维定势影响了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我们应该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运用王老师的理念,不再简单地用批评或惩罚来解决问题,而是多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让问题得到了解决,还让孩子们在过程中得到了成长。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2

  读完《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在现行的学校制度下,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但关键在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以及管理的程度和范围。

  王晓春老师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管住自己。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学生立刻让老师满意,而是让学生自己确实有所成长。这一点让我深受启发。在实际教学中,我开始尝试用更温和、更理智的.方式来处理学生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用批评或惩罚来压制他们。

  同时,王老师还强调了爱的理智。他指出,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但爱不是迁就,也不是盲目的“师爱”,而是需要理智的。我们不能把爱当成棍子用,也不能要求学生立刻变成我们期望的样子。相反,我们应该用爱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在过程中成长。

  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用这种方式来关爱学生,不仅关注他们的学业成绩,更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过程。我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们更加喜欢我,也让我自己更加享受教育的过程。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3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还让我深刻认识到,成长比成绩更重要。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我们常常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略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过程。

  王晓春老师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高分低能的学生,而是为了培养有道德、有能力、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优势,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

  在实际教学中,我开始尝试用更加多元化的方式来评价学生,不仅关注他们的`学业成绩,还关注他们的品德表现、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总之,《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信念。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和探索,为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公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4

  在阅读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之后,我深感这本书不仅是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更是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深刻启示。书中通过点评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教育案例,将王晓春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传递给读者,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学生问题并非偶然,而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正常现象。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我们不能要求所有孩子都一样。正如王老师所说,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学生的生命都能有所发展,而不仅仅是追求学业上的成绩。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领孩子体会自我发展,教会他们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以及积极向上的心态。

  王老师关于学生课堂上看课外书的处理方式也给我很大启发。他提倡在提醒多次后,才采取没收书本的措施,并在下课后归还给学生。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还让学生有机会学会自我管理。这让我反思,自己平时在处理类似问题时,是否过于简单粗暴,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成长空间和机会。

  此外,书中反复强调的反思意识和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也让我印象深刻。王老师指出,教师普遍缺乏反思意识,导致很多处理问题的方式缺乏科学性和人文关怀。他鼓励我们要多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和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努力成为聪明的教师。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5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不仅是一本教育类的书籍,更是一本启迪智慧的读物。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王老师通过点评教育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如何以科学严谨的态度面对教育问题,以及如何以艺术的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书中提到的一个个案例,让我深感共鸣。我曾因学生的调皮而头疼,也曾因学生的问题而烦恼。然而,读了这本书后,我意识到这些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正常问题。我们不能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而是要坦然面对,用智慧和爱心去引导学生。

  王老师关于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的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育行为。他提醒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们学会自己管住自己。这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仅仅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他也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但爱需要理智,不能盲目迁就学生。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自己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例如,在处理学生违纪问题时,我往往采取直接批评或惩罚的方式,而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反思和改正的机会。这不仅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还可能对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读了这本书后,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采用王老师提倡的“聪明的严师”的方式,理智地施展师爱,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尊重。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6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不仅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人生智慧和思维方式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思维方式对于教师的重要性。王老师通过点评教育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如何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去面对教育问题,以及如何以艺术的手段去解决这些问题。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我发现自己在面对问题时,往往缺乏深入思考和全面分析的能力,导致处理问题时方法单一、效果不佳。而王老师则提醒我们,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这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此外,王老师还强调了反思意识的重要性。他指出,教师普遍缺乏反思意识,导致很多教育行为缺乏科学性和人文关怀。他鼓励我们要多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育理念,及时更新和完善。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和教育的需求。

  总之,《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帮助。它让我认识到教育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去面对、以艺术的手段去解决。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努力成为聪明的教师。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生涯中,我会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7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使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老师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旧有的思维方式。我边读边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现实生活中,事情往往包含多种可能性,可是教师思考问题的时候,常常只是主观地幻想单一的可能性。多数教师很不习惯在矛盾中思考,很不习惯在事物的互相联系中思考,很不习惯刨根问底的思考,很不习惯假设多种可能性,很不习惯在思考中反驳自己。他们的思维方式是表面的,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单向的,线性的,独断的,非讨论性的。这可能就是当前多数中小学教师的思维状态。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在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

  做一个专业的'教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8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不仅其新颖的前沿阐述深深地吸引了我,同时书内的一个个案例以及王晓春老师的案例点评同样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平时我也偶尔阅读过一些教学书籍,可从来没有如阅读这本书这样给我深深的震撼。那里有许多精彩语句深深的吸引了我,许多的教学案例自己就亲身经历过,从中能看见自己的影子。读后,我深有感触。于是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

  我摘录几句本书中的部分精彩语句,与大家分享。

  教育科学是一门指导和启发的科学,是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的科学,是研究师生如何交流的科学。

  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在现在的教学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千万不要迷信“管”字。迷信管理的人永远不会懂得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们学会自己管住自己。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他们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他们自己确实有所成长。

  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该当医生的时候你别当警察,该当警察的.时候你别当医生。

  请注意不要同时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段时间重点抓好某个问题,初步解决好之后再抓下一个,这样效果较好。在重点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出现其他问题,只要影响不太大,可以置之不论。

  不要以为专家说的就是对的,要相信自己,只要下课铃一响,时间就不是我的了。我要占人家的时间,只好和人家商量,这不是什么“爱”,这是起码的尊重,这是教师的法制观念问题,我不能借口我是为你们好来侵犯学生的休息权。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经我常常感到事情很多感觉都那么累了可效果却一般,是学校的管理制度的问题还是我工作方法的问题。看了这一本书后,我发现我应该改变一下我的思维方式。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教育者。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我们教师太重要了。

  王晓春老师也反复强调,“爱”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的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她说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人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够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就会怀疑是自己爱的不够。另一种人则不然,他们其实把爱当成棍子用,他们的本事就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他们嘴里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管”“卡”“压”。所以说没有爱是不行的,光有爱是不够的,爱不是迁就,爱需要理智。

  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总结我现在的教学观。“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9

  前段时间,读了一下《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现在谈谈我的点滴感想: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常常感到事情很多,感觉都那么累了,可效果却一般。反思我的工作:为什么我感觉那么累,效果却一般呢?是学校的管理体制的问题?还是我的工作方法有问题?看了这本书后,我发现我应该改变一下我的思维方式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教育者。

  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教师太重要了。所以看了这本书我也思考了,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提炼出一些属于自己的教学观:

  一、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

  的确,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书中谈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则不然,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管住自己。

  二、做一个聪明的严师,理智地施展师爱。

  看了这本书后,当我碰到违纪学生时,我都会动一番脑筋再作处理。在平时,学生犯了一些错误,我一定会把他们课后留下来批评一顿。可现在我想到王老师在书中说到的一种思维误区便是迷信师严,我提醒自己要变得聪明些,于是我采取让学生做好事来弥补,使他们在做好事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受到教育。后来只要遇到犯事的学生,我就采取这样的方法,效果要好一些。

  王晓春老师也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之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他说,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自己爱得不够。另一种人则不然,他们其实是把爱当成棍子用,他们的本事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他们嘴里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王老师指出,现在教育界流行的做法高唱廉价的爱的颂歌,现实中也的确有老师只求爱岗敬业,而在实践中大碰钉子。我们不能要求师爱完成本不属于它的任务,就好像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光用爱心就能把病人治好一样。所以说,没有爱是不行的,光有爱是不够的。爱不是迁就,爱需要理智。

  三、安全与德育,孰轻孰重。

  书中,王老师在分析管理与教育的关系时谈到了安全问题。他说,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时下,安全问题似乎成了一所学校的核心问题,大部分学校一些做法:在校园内不准丝毫地跑跳打闹,不准投掷轻物,有时也会对部分学生狠狠的训斥一番,说不定还会移交给班主任处理,可是孩子活泼爱玩的天性却被压抑了。怎样把握这个度呢?安全问题也成了捆绑学校德育活动开展、削弱德育教育职能、束缚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块绊脚石。德育工作的开展依赖于各种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德育的核心与载体。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10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有空时翻了翻。不仅,新颖的前言阐述深深的吸引了我;同时书内的一个个案例以及王晓春老师的案例点评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平时,我也偶尔阅读过一些教学书籍,可从来没有如阅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样,给我深深的震憾。那里面许多精彩语句深深吸引我,许多的教学案例自己就亲身经历过,从中能看见自己的.影子。

  与大家共享:我摘录几句本书中的部分精彩语句

  1、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

  2、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3、该当医生的时候,你别当警察;该当警察的时候,你别当医生。

  4、不要以为专家说的都是对的,要相信自

  5、只要下课铃一响,时间就不是我的了。我要占人家的时间,只好和人家商量。

  6、这不是什么“爱”,这是起码的尊重,这是教师的法制观念问题。我不能借口“我是为你们好”来侵犯学生的休息权。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11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我想每个人都想做这样的一位老师,但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并不容易。在暑假中我看一本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我的感触颇深。

  这本书中没有高深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教学事例的剖析,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切入,向我们阐述着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如何来看待自己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师思考和叙述问题的时候,只喜欢朝一个方向走……""多数老师很不习惯在矛盾中思考,很不习惯在事物的互相联系中思考,很不习惯刨根问底的思考,很不习惯在思考中反驳自己。""教师普遍缺乏反思意识,很少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结果就是严重缺乏自知之明,不是盲目自信,就是盲目自卑。"诸如此类的话语在书中多处可见。

  看着书中的一个个案例总觉得自己曾经也有这样的经历,但是自己的处理方式有时候几乎也是没有科学研究,缺乏人文关怀。对于那些喜欢惹事的孩子,我会缺乏耐心,有时候根本就不愿意听他们多解释就把他们"制裁"了,真的像是"教书的警察".看了这些案例分析后,我觉得我们作为老师在接手一个班后要尽快了解每个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首先自己要心平气和,了解清楚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在没有结果前不乱下定论,有的孩子的行为是需要时间来改正的,在处理班级问题时需要多一份理智。

  看了这本书后,当我在碰到违纪学生,我都会动一番脑筋再作处理。有一次,孩子们营养餐加餐的时候,正好老师开会,但每次吃喝的时候,时刻提醒孩子,吃完的面包包装袋和喝完的奶盒,放到垃圾桶里或纸箱里,当我开过会来教室的时候,发现教室满地是面包包装袋。随时火冒三丈,大声训斥:"过来,看看你们在干什么,教室里到处乱扔垃圾!"要在平时,我一定会把他们课后留下来批评一顿。可现在我想到王老师在书中说到的一种思维误区便是"迷信师严",我提醒自己要变得"聪明些",于是要他们每人去捡三十片垃圾为清洁的班级出点力。后来只要遇到犯事的学生,我就采取这样的`方法。班级自然清洁多了,效果也不错。

  李镇西老师说过:"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多意味深长的描述啊!的确是,《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让我知道如何更好的面对问题,那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遇到问题,必须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选择适当的时机,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虽然我不能说自己在这方面表现很出色,但起码我也在不断的努力,因为我明白聪明的教师是特别受学生欢迎的。

  教育是一种行动的艺术,而不是靠嘴巴吃饭的职业,我们要做一个智慧型的、研究型的教师,要不断地读书学习,要时常重新认识自己,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12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作者是王晓春老师,他从教师的思维方式入手,通过90个案例,讨论教师思维方式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帮助教师“认识自我”。

  “要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如一缕春风让我呼吸到春的气息,如丝丝细雨滋润着我的心田。

  “要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因为我们工作不细致,想的不周全。

  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作为教师,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尘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聪明的教师。

  最后,引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激励自己——“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微笑,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更应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一名聪明的教师。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13

  前不久,朋友推荐我读一读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我怀着好奇之心打开了它,书中一个个案例吸引着我迫不及待地读下去。当我手捧《做一个聪明的教师》阅读的时候,我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亲切”;当我在每次合上这本书反思我多年工作的时候,就会有当头一棒的感觉;当我再次打开这本书的时候,就如同在黑暗中行驶的小舟朝着那透着点点光芒的方向前进。

  书中有这样一篇案例:集体批评对任何事情都要采取分析的态度。一个叫平的同学因为老和同学处理不好关系,被老师“请”上讲台接受同学们的集体谈话,最后同学们原谅了他,事态也就平息了。在我们身边,也会有这样调动集体舆论批评、教育问题学生的情况。我们有时会指着一个孩子对全班学生说:“以后我们都不要理他!”但是我们的教师显然对事情的原因不感兴趣,教师不想走进孩子的心,老师只想管住他。于是调动集体舆论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再这样做,我们不理你了!”问题学生迫于集体舆论的压力,暂且“改邪归正”,一旦离开集体他又会露出他的“真面目”,这就是所谓的“两面派现象”,学校、家庭判若两人。王老师说: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掩盖问题的教育。所以我主张,对任何事情,都采取分析的态度。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千万不要浮在“管理”的'表层,不要只抓现行问题。教育必需深入孩子的灵魂。

  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要改变思维方式,聪明人就是善于思考的人,就是有良好的思维方式的人。对任何事情,都采取分析的态度。比如,有人说,“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借以说明问题学生可能破坏班风;而王老师马上想到另一个俗语,“火大无湿柴”,提醒自己好的班风也可以转变问题生。

  教育是一种行动的艺术,而不是靠嘴巴吃饭的职业,我们要做一个智慧型的、研究型的教师,要不断地读书学习,要时常重新认识自己,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14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通过王晓春老师对教育案例的深刻点评,不仅传递了他的教育理念,也深深触动了我作为一名教育者的心弦。在阅读过程中,我边读边思考,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仿佛在诉说着教育的真谛,让我受益匪浅。

  我最为触动的是书中强调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王晓春老师指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能要求他们都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应该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一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育行为,意识到过去可能过于追求整齐划一,忽略了学生的多样性。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教师的角色转变,即从传统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成为一个聪明教师的决心。我意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灵活的教育智慧和高尚的师德情操。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15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对我来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王晓春老师通过生动的教育案例,向我们展示了聪明教师的智慧与魅力,让我深受启发。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这一观点。传统的教育往往过于强调管理,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需求和发展。而王晓春老师则强调,教育应该是一种帮助和交流的过程,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困惑和烦恼,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做一个聪明的严师,理智地施展师爱”的观点。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作为教师,我们确实需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同时也要充满爱心和耐心。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我们应该理智地思考,采取合适的方法,既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读完这本书后,我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聪明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我会努力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情感需求,努力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被家长敬重的智慧型教师。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16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是我近期读过的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教育著作。王晓春老师通过丰富的教育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向我们展示了聪明教师的智慧与魅力,让我深受感动。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和挑战性。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心灵的工程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尚的师德情操,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书中还强调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王晓春老师指出,教育是一个不断更新的领域,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而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方法,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教育的情感维度和人文关怀。王晓春老师强调,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关于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在关爱中进步。

  读完这本书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成为一名聪明教师的决心。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情感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心得04-25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书笔记05-02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书笔记04-18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书笔记07-17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02-27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05-30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04-25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的读后感04-25

《做一个聪明教师》读后感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