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时间:2022-10-11 10:22:21 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集锦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爱心与教育》有感集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集锦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集锦1

  久闻李镇西老师的大名,作为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读着《爱心与教育》犹如品尝一份美味大餐。此书以手记的形式,通过大量故事性很强的案例描述,辅以画龙点睛式的理论点缀,深入浅出地呈现了李老师的教育思想。

  李镇西老师在手记一的“爱心与童心”里这样写道:“常常有人司我,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我总是不假思索地这样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当一名老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这话但凡教育者都会说,但真正做到的能有几个呢!李老师用个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他做到了。

  如何爱学生?不妨用解字的方式来解读李老师“爱”的真谛。

  “爱”,《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从结构上看,“爱”字属于上中下结构,上部为“…’,意为用手抓。手里抓着东西给别人,所以爱首先是给予。个老师所能给学生的无非是两块一块是学科知识和技能,是为智育;一块是为人处世道理,是为德育。李镇西老师的手记告诉我们,与智育相比,德育更重要。宁玮成绩不突出,但学习勤奋,为人善良,乐于助人,李老师视她身上的这些优秀品质如珍宝,竭力肯定;伍建家发生火灾,李老师号召全班同学为他捐款献爱心……李老师如一位魔法师,变着法将人类的些美好品质,妇正直、善良、诚实、谦逊赋予他的学生,让他们走出校园后成为对社会有利,至少不会危害社会的人。

  “爱”字的中间是一个“一”,与房屋有关。房屋是用来遮风避雨的,所以爱应该是呵护。李老师是学生的守护者。他尽心呵护着每一个学生,维护他们的尊严,发掘他们人性的闪光点,尤其是后进生。李老师始终坚信,即使是再坏的学生,在他的内心深处都是有“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因此,对于“后进生”出现的错误行为,李老师总是能看到背后的积极思想,如万同上数学、地理课爱说话,不听讲,我们看到的可能是调皮捣蛋,但李老师却看到了万同听不懂还要日复日年复一年地坐在教室里是多么痛苦,故而给他找事做消磨时间——抄《烈火金刚》。想想自己及身边的老师,又是怎样对待学生的错误的呢?往往是简单粗暴的,一通狠批算是轻的,更有甚者恶语相加,罚抄、罚站,孩子的自尊心严重受辱。对照李老师,我们应时常反思自己是否对得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李老师对学生的细心呵护还表现在耐心对待后进生转化中的反复。就像万同,时而好转,时而又犯错,有时还是同样的'错误屡犯,但李老师没有放弃他,而是宽容他的错误,寻找时机与他谈心,利用集体舆论引导等,一次又一次将他拉回正道。可以说,后进生转化的反复是正常的,可是我们往往就缺少李老师的这份耐心与宽容。

  “爱”字的下部为“友”,这层意思大家看就懂,意为友善,视学生如朋友。从李老师讲述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教育者。班里的管理崇尚民主,凡事集体商量,老师有的是建议、提醒;休息日,他会和学生一起逛公园,在草坪上摔跤、斗鸡,到郊外旅游,在田野追逐;学生在学习上有了进步,他就带他们去吃火锅以表庆祝;学生毕业多年仍与他书信往来,甚至辗转多地就为看他……就是这样,他以位朋友的身份亲近学生,感化学生,改造学生,从而达成自己的教育目的。

  在这本书中,李老师在转化后进生、培养优秀生、青春期教育、突发事件处理中,方式方法都显得相当睿智,这与他渊博的学识有关,但我认为根本上还是源于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

  我相信,当学生围聚在李老师的病床前,当学生突然出现在李老师的出差地时,李老师一定倍感幸福。老师们,你是否已经久违了这种幸福呢?那就从现在开始,用你的爱去寻找这份幸福吧!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集锦2

  在假期,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爱心与教育》是李镇西老师的成名作、代表作,他以手记的形式,分为“爱心和童心”、“与顽童打交道”、“优秀生的培养”、“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和“沉重的思考”几个部分。说实在的,这本书我只是大致地、粗略地浏览了一番,并且节选了其中的一些故事精读。但是不难看出一位对教育充满热情的老教师那种对事业的执着和专情;不难感受到在李老师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后,闪烁出那种智慧和爱心的光芒是那样的灿烂夺目。

  读了这本书,让我最有感触,最让我感动的是——与顽童打交道。李老师转化学生万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爱心和耐心。万同,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可怜的孩子,物质和情感上的缺失,让万同便成了一个人见人怕的坏孩子,可万同又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李老师,这个像父亲一样的班主任,在别人已经放弃他的时候,却给他信心和鼓励。不仅如此,李老师还发挥了集体的力量,让同伴的爱唤醒了他沉睡的心灵。正因为有这样一位好老师,有这样一群集体,才让万同的人生轨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长大后的万同是一位光荣的有志气的人民解放军。我想,如果没有李老师的坚持和执着,万同的人生可想而知。

  对于“后进生”来说,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这是李老师在书中有关后进生的转化中的精辟之言。李老师对“后进生”万同的教育经历,在我的脑海里烙下了一个深深的记号。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后进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李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我想到了我自己。班级里也有让人头疼的后进生。他们不光在学业上让人头疼,在行为上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也曾试着去爱这些孩子,可是往往都是徒劳无功。在感叹之余只能责怪孩子为什么这么难管,不懂事。有时把他们叫到办公室订正作业,对他们讲了一遍两遍还不会,就会向他们吼一下。现在想来,以前所谓的对他们的“爱”,放在李老师那里,微不足道了。也许,我对他们的爱只不过是“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并没有真正融入他们的情感世界,也不是出于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我对他们的“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比如说,每天让陈帮潮、陈齐浩等留下来完成作业,是为了让他在考试时能考到及格,不拖班级的后腿,不丢老师的面子。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跟刘凌恺、蔡以铁讲道理,是为了让他们能不影响别的孩子,不影响班级的荣誉……我的爱,表面上是负责任,是有耐心,而实际上是自私的,为了那所谓的虚荣心。也许,当自己淡化了那所谓的名和利,自己能更加静下心来,面对这些让我烦恼的“后进生”。我该试着向李老师学习,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他们,让自己的心灵走进他们。只有赢得了他们的认可,教育才有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李老师对后进学生的教育方法是“科学”而又“艺术”,比如,他让后进学生自己确定“帮助人”,让“帮助人”每天将后进学生的当天表现写在《家校联系本》上,然后让后进学生带回家给家长看;他给有进步的后进学生每周填写《报喜单》,让他们带回去向家长报喜;他还采取“集体评议”、“写每日九问”、“写《灵魂的搏斗》”、“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赛”、“学生作文表扬”、“推荐好书”等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后进生改正错误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找回了信心,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以李老师为榜样,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真正做到“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集锦3

  读了李镇西同志写的<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我感慨万分。说起教师这个职业,很多人都会这么说:“当教师多好,教师是个崇高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正因为教师的职业最崇高,还因为他们生产的产品是世间最高级的产品---人才。人本身就是宇宙间已知的物质的最高级形态,人对于人身的认识又还远远不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从事人的教育更是一种艰苦的、带探索性的,后果往往难以完全确定的劳动。

  那么怎样实施教育,实施什么样的教育方式,这又是目前大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过去的教育最看重的可能就是成绩单,分数,高材生等等吧。现在还是有很多老师、家长把分数、名次看的过重,而忽略了孩子整体素质的培养,能力的培养。首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认清自己的教育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级学校录取通知书,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身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还要能够正确地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验。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

  在幼儿教育方面,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怕幼儿不理解,着重研究怎样教会他们,常常采用“嚼了喂”的方法,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幼儿的学。实质上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于幼儿,阻止了幼儿的思维和创造力。作为幼儿教师,应当从幼儿各方面的特点,在原有的基础上出发,结合本班幼儿实际情况,将各领域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环境中获取各种经验。在教学工作中善于敏锐地发现幼儿的探索思维能力,发挥其创造力,发现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让幼儿有充分的自信心和成功感,从而自觉去谋求知识并创造性地加以表现。

  其次,做为成功教师的共同经验,你必须对你的学生有一腔爱心,爱孩子才能培养孩子的爱心。只有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有的人用“孩子王”的说法来贬低教师,其实,要做孩子们认可的“王”,真是谈何容易啊!

  苏霍姆林斯基曾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孩子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教育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地发展;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

  我们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因此,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小孩子的时间。”他有一段话让我特别震撼:“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这段话,让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今天的素质教育。说到素质教育,不少教育者往往更多的是把眼光投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考试制度等等的改革。这些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我认为,素质教育决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作为幼儿教师,注重幼儿品德教育,无论在教育活动或生活活动中,都从细节做起,从一点一滴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幼儿时期是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大的模仿性和可塑性,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俗话说,嫩枝易弯也易直。孩子将来长大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时期的教育。正因如此,我们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使幼儿一入园向老师问好开始,教育幼儿尊老爱幼,团结同伴、谦让有礼,爱父母、爱老师、爱幼儿园、爱祖国。也是从这时起一点点的改掉幼儿自私、无理、霸道的个性,让他们一点点的融入幼儿园的大家庭,让他们知道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同时也知道谅解他人。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集锦4

  寒假中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我认为在每一页中除了写着“爱心、良知、思考、责任”以外,还充满着智慧的火花。在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标准也是除了“学识渊博、正直善良、很热爱学生”以外,还有“很有智慧”这一条。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做个充满智慧的老师。

  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师,尊敬李老师,因为李老师用他的智慧化解了一个个棘手的教育难题。例如在“万同偷随身听”事件中,李老师开始是非常严肃的告诉万同,游贤的家长报了案,公安局的人已经来到了学校,当万同承认是“我与游贤开玩笑”后,李老师马上顺着他的话说是有误会,于是下面就用更缓和的语气来处理完了“失窃案”。再看看关于程桦的教育。当程桦骄傲自满的时候,李老师没有简单的用一句“胜不骄,败不馁”来说教,而是用充满智慧的'头脑给程桦定出了他下一步的奋斗方向“超越自己”。在和程桦交流的过程中,李老师既列举了许多杰出人物的事迹,又从理论上给他解释了“成熟”的含义,使程桦的思想之翼在重新起飞后,变得更加矫健,最终取得了成功。从以上事迹中可以看出,李老师无论是在对后进生的转化还是在对优等生的培养中,除了他对学生有一颗负责任的爱心,还有他的智慧在里面。

  当前众所周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教育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而正确方式方法的选择就要靠我们的智慧,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需求。要想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就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缜密的思考能力,还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我们才能知学生所想,解学生所为,才能与学生进行更好的交流,而交流是教育的前提。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让犯错误的学生能比较容易的改正他的缺点……但是有许多时候,苦于找不到好的方法。从李老师的教育手记中我知道了要教育学生得学会尊重学生、表扬学生。做老师不要高高在上,要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出现的问题。今天的孩子就如春天里需要滋养的禾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涓涓春雨,要比电闪雷鸣倾盆暴雨更能渗入土壤。还有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多一点人情味,大人有时也会犯错,何况是还是孩子的学生呢。因此利用集体的力量,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许多时候比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强很多。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之爱首先是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是激活教育智慧的因子。而要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就要不断的学习,把学习渗透到工作和生活中去,让教育智慧流淌于我们教育生活的一点一滴,每时每刻。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集锦5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好季节。做为学校,正是学生们学习的黄金时代,天气微有一丝凉意,没有蚊虫叮咬,没有严寒酷暑,学生们一个个抓紧时间进行紧张的复习。作为老师的我,有兴拿一本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随手翻翻,看着看着就舍不得放下了,用了不到一个礼拜的时间就看完了整本书,细细品味,看到动情处有时禁不处感到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同样作为一位班主任,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有很多东西还要认真地学习。

  李镇西写的这本书中用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来说明当一个好班主任的基本条件: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与童心是班主任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比如:

  他以随笔形式记录下了与同学们的交往,与同学们的通信都保管得很完好。正因为做到了这点积少成多,也就使他自然而然地出版了像《爱心与教育》这样的许多书。我们实际在生活中也做了许多,但都没有像他一样积累起来;正于我们时常说的一句话,好记忆不如乱笔头。同样他也和我们一样,他的班级中也有“后进生”,他的例子中万同同学的原型不是一模一样的`吗?但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的效果却完全没有像他一样的爱心与兴趣。为了帮助万同同学,他组织同桌给万同写家校联系本,使家长掌握其学生在学校的基本情况;手抄《烈火金刚》这本书,转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帮助他走出朦胧的恋爱情节,给他的女同学回绝一封情书;树立他的自信心,按他当纠察队队长;他完全是与顽童在打交道啊,交朋友,当这样的孩子是自己的小孩。最感人的是:特意弯道到李镇西学习的地方去会面。实际中,在我们现在这样的学校里像万同这样的学生真不少啊,这也是老师们,班主任最最头痛的问题,往往在处理这些学生的问题中没有耐心像李老师那样去一直坚持关心爱护万同同学。我们关心这些同学了吗?关心了;我们爱护这些同学了吗?爱护了;我们在这些同学在某些、或者某点上有进步或者有成绩时我们表扬了吗?表扬了;但我们没有像李老师那样能长期坚持,永远相信这些学生会改变坏习惯,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的。这正是我们与李老师的区别和差距,而导致有不同的结果。通过阅读他的手记,我清楚地认识到了,作为班主任、作为老师在对待后进生的问题上,我还是要好好学习李老师这种精神,把李老师这种作法运用到我的工作中去。

  老师与同学们的关系我看了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后,真是感动万分。他与同学们的坦诚相待可以用写信的形式来表现,太好了,也值得我学习。比如:与宁玮同学的交往算是一个老师最成功的地方了。宁玮虽然来自农村,但也正是农村使她没有能力与条件能过“委培”或“自费”或其它途径踏进大学校门,使她高考真正的落榜了。虽然没有进入大学,但今后的人生境界却是一般人所难达到的。她长期保持着与李老师的通信,这相互信任到什么话都可以聊的境界不正是作为老师应该俱备的吗?我们在平时与同学长期说,要相互理解,平时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上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找我们老师来问或谈,但有几个学生首先找过我们聊过什么的,说过知心话,好像你老师与他学生永远是矛盾的,对立的,他们总有一种抵抗情绪。李老师他很好地处理了这种关系,并真正与他的学生交上了朋友。还有很多很多在培养后进生和优生这些鲜活的例子,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通过学习我学到了很多,争取把李老师的教人方法与我的工作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有效地运用,把我的学生也培养成国家的有用之材。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集锦6

  近期,我捧起《爱心与教育》一书,认真研读,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是怎样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感人至深呀!

  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留守学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留守学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孩子正处于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学习时期,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处于形成阶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发展,充满生命活力和潜力。这段时期的教育影响远远越过该阶段而扩展到终身。因此最需要老师对学生的爱,懂得儿童时期对生命的独特价值,并善于开发其生命潜力。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动人的灵魂,无法引起人的共鸣,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爱心和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喜欢前者。学生们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师生间的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爱学生就让我们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吧。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爱去赢得爱,用爱去化解许多的矛盾。爱我们身边的人,无疑是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也懂得去爱护和关心别人,尤其是当老师的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性格还没有定型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爱的滋润,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心也一定会影响到日后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曾几何时,看到书上有几句话:”不会对别人宽容的人,对自己也不会宽容的;不会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爱你的!“我们总要相信:你付出的爱越多,你也会获得越多的爱。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集锦7

  这样的故事每天发生在我们祖国大地,重复的发生着,只是未成有所记入,是啊这就是我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

  李老师的一个一个鲜活的故事,记录着一名教师的生活细节,他是我们老师的典范,我们的学习楷模,学生能有这样的老师,是学生之福,学校又这样的教职工,是学校之福,我们祖国有多点这样的老师,学生何愁学不好,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决定未来,,古人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祖国的强盛,孩子的未来就掌握在我们手中,想想责任重大,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唯有向李老师学习,热爱教育,用心做好教职工作,方能对得起自己的本职。

  就爱心与童心论具备这样的素养

  我们都从孩儿时期到现在的过来,都晓得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自己的心理变化,孩时期,大人的话大多都是生硬的,没得味,孩时的同龄人之间方才是经常玩乐学习,相互之间交流才没得隔阂,现如今,作为基层教职工,能亲近孩子的心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亲近学生,这样才能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主的学习,提升学习的热情,培养学习的兴趣,万事皆是如此,只有自己有了兴趣,才能更加投入从而学而不厌,爱是长期的,当然了,正如李老师说言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然而,有时候师生之间相互的感情并不一定有着明显的直接的“教育功利”目的。因为如果师生间建立起了感情的良性循环——教师经常想:“这么好的学生,我怎么能不想方设法地把他们教好呢?”学生经常想:“这么好的老师,我怎么能不好好听从他的教育呢?”那么,我们的教育已经现出成功的曙光

  与所谓“后进与优秀学生“对待

  其实我们人人都想受到关注,不光是学生,人人亦是如此,只是每个人所使用的方式表达不一样而已,但是每个人又有私心往往自己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有些学生在一段时间的追求与现实中往往会比较重失去追求更多关注的动力,有受同学之间的排挤,评价,有受老师的评价,有受家庭的教育,在如何其中一环幼小心灵受到打击都会产生不确定的情绪,小小问题长期积累从而带来对学习的厌倦,所谓后进生便产生了,为此得孜孜不倦的走进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只有学生知道,我们还是重视TA的,在排除孩子的心里的导致厌学的初始缘由,能够有定期的心灵沟通很重要。好的评价,多多的鼓励,从而心灵上是积极的,阳光的,优生自是,分数并不能代表综合,正如李老师所言教育也不能太过注重分数,只有德智体综合发展,培养学生的多才性,发掘孩子的兴趣所在加以引导,这才是我们所要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集锦8

  仔细想来,本学期的各项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爱的主题开展的,比如“如何做一个有爱的老师”“如何正确的爱孩子”等等。那么,什么是爱呢?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要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难以过着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啊!一路阅读中,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是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放弃,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了,而“教育又不是万能的”……

  其实,在每个教师自己的教育过程中都会有像万同这样的学生出现。面对这样的学生,可能更多的老师是埋怨自己,怎么运气这么不好接到这样一个学生、甚至在心里有点排斥这样的问题生。包括我,有时候碰到调皮捣蛋的幼儿、自理能力差的幼儿、动手能力差的幼儿就会有一种“头大”的感觉,会把他们和一些乖巧的孩子作比较,然后就是感慨,怎么同样年龄的孩子差距就那么大呢?虽然我们面对的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和书中李老师碰到的万同是两个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反应的真实情况自然也会不同。但是像万同这样初中年龄段的孩子处在叛逆阶段,如果要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则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怀与关心,寻找适合他的方式方法,还要细心的发现他的微妙变化,用心找出他的优点等等。但是这一切对于李老师来说好像应对的如此顺利。每次我读到万同闯不同的祸时,都觉得这个学生是没得救了,如果我是他的老师我应该会束手无策吧。

  但是再读下去,李老师总会有办法能使这样一个怪癖的学生接受他的要求,从而使他一点点的进步。为了这个学生,他可以为了一个不详细的家庭地址去家访,因此找了好几条的路才找到。为了这个学生,他可以努力协调其他任课老师单独给他出卷。为了这个学生,他抓住万同每一次的闪光点,为他争取到“国旗下的演讲者”这样的机会……像万同这样的学生是幸运的,因为他碰到了这样一个难得的好老师。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的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李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更使得李老师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

  当我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这句话是书上的原文。同时让我领悟到了我们应该有一颗包容的心,去拥抱每一个孩子。反思自己,整天忙碌于教学与班务管理,平时与每个孩子单独交流的时间似乎并不多。从刚工作时的满腔热情,到现在的职业倦怠,曾经对孩子的那份牵挂,现在竟有些淡然。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深深地触动了我,牵动了我内心深处那根细细的弦,也让我更深刻的意识到教育的本质-------爱与智慧的事业。所以,我将重拾热情,在余下的工作里,因人施教,给不同孩子不同的爱。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集锦9

  近日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心里总涌动着一股暖流。李镇西老师高超的教育智慧、朴素的而执着的教育情怀、高尚的人格魅力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李老师对教育故事的叙述行云流水、自然真切,浓浓的师生情包蕴在字里行间。从饱含深情地文字中,我似乎窥见了李振李老师教育成功的秘密只在一个"爱"字。读这本书,最为打动我的是李老师对学生深深的牵挂及与学生心与心的交融。李老师用真情和学生沟通,一颗真诚的心感染者无数颗幼小的心,向善、向美地成长。高考落榜的宁玮到外地打工,她同李镇西老师的书信让我一次次泪眼模糊,李老师对宁玮的牵挂也牵动了我的心,我在心底里呼唤"愿好人一生平安".李老师不仅关心呵护自己的学生,对于素不相识的中学生杨守丰、闻晓春等也倾注了浓浓的师爱。读到杨守丰顽强地学习拼搏,但最终被病魔夺走了年轻的生命时,我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愫泪水潸然而下,我不知道是杨守丰坚强的精神感动了我还是李老师那温婉真情的表述感染了我。读《爱心与教育》心情五味杂陈,有喜、有悲、有笑、有泪。《爱心与教育》全文没有深奥难懂的理论,一则则真实感人的教育案例凝聚着李老师博大的.教育情怀和对教育现象细致而深入的思考。合上这本书,诸多的内容和细节都记不清了,但李镇西老师对教育事业的钟情、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已深深地植根于我的心中。

  开卷有益,读教育著作不仅仅是为了感动,更多的是我们教育行为的改变。读完《爱心与教育》对我最大帮助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到了一句受益终生的话——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第一次读到这一句话是在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案例中。那一刻,我惊羡于李老师追求完美的思想境界,"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不仅是一句承诺,而且是一种甘于付出的奉献、是一种宽广的胸怀。这一句话太精彩了!我决心以此句话为导向,引导我班的孩子慢慢学做一个"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我想,如果一个孩子心中萌生了这样的思想,他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都会竭尽全力做有意义的事情,哪怕是一个甜甜的微笑、一句亲切的问候。如果人人都有了这样的意识,在一个班集体里生活学习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二、李镇西老师教会我包容问题学生,之前,对于问题学生心生厌恶,在情感上很难理解他们。当他们做错了事情,经常采取训斥与批评的方式,很少考虑他们内心的感受。从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案例中我发现了自己曾经的冷漠,对于犯错误的孩子感情基调是讨厌、是恨,那是极其错误的教育方法,是无效的教育。如果能像李老师一样从根本上去了解问题学生的成因,去倾听问题孩子内心的声音,他们犯错误的几率一定会逐渐减少的。我们当老师的不能只喜欢优秀的学生,那些脾气暴躁、性格掘强、有毛病、有缺点的孩子是最需要老师去关心、去帮助的。

  李镇西老师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快乐前行,我向往那盏明灯。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集锦10

  卷首语:爱心传承希望,知识启迪未来。用爱心换取学生的真情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老师要从爱心、关心出发,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为基础,用我们的爱心换取学生的真情。

  假期里,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感触很多。李老师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甚至会经常周而复始地回到原点。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后进生是不幸的,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难以过着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啊!我在想: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刚开始我也会像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是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很愤怒,可能会放弃,更多的是伤心,会觉得他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因此,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爱心才能传承希望,但是,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李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使他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的`思考。李老师的教育手段是特别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集锦11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老师拥有很高的权力。我们的言行影响着学生是成功还是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能促进学生还是抑制学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不加约束的权力会破坏班级里的信任关系,极大地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

  看着讲台下的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时不时的流露出或喜或悲的表情,在这里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儿时的心情,像他们一样,为公主与王子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喜极而泣,为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而欢呼雀跃……虽然,这个世界充满了灰色,让人窒息、让人伤感,但在其中我们也看到了一种希望和追求,在作品中也流露出作者的信仰,对美好世界的追求。

  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

  揠苗助长不如顺乎天性,为孩子遮风挡雨不如让孩子经历风雨。这本书中又何止这两个教学方法呢?我还在细细品味。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集锦12

  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李镇西老师对爱的执著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他也收获着学生的爱。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工作越来越没劲?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执著,对爱的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职业。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老师对待万同同学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身为一名英语老师,由于带多个班,周课时也多,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读后感《爱心与教育》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李镇西老师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是我们教育者永远值得学习的榜样!他既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朋友,是学生的"哥儿们"!学生曾有肺腑之言:"镇西兄---血脉虽不相连,心灵却永远相通!"可见师生间的情感有多深!由于他赢得了学生的心,也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他实实在在地把自己一颗火红的心投入到这个美好的事业中,实在可喜可贺!记得我在学生时代,非常讨厌老师偏心,不能一视同仁。我在平时工作中也非常注意不要偏心,但对每一位学生都平等地爱这一点却没做到。学生时代哪一位老师谈吐幽默,学识渊博,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就会对他产生好感,进而喜爱其所教的学科,自然学习上也学得轻松愉快,成绩很好。这在我们当今,教育也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生才能敞开心扉接受你的教育,这是非常提倡、可行的。

  但是,教育仅有爱心也是不够的。这一点,李镇西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伟大,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在想,其实这本书里面记载的许多案例,都有它具体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时代背景,而现在的社会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式的阅读或许并不聪明,重要的是这本书里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者的爱心,教育者对教育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对大写的人的张扬,应该成为我们从事教育的这个群体的出发点。是的,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集锦13

  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书中记载的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故事打动,被李老师充满激情和富有爱心的教育情怀感动。李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以及学生对李老师爱的回报震撼着我:原来,教育也可以做得如此让人痴迷,如此有幸福感、成就感。

  合起书本,我依然心潮澎湃,李镇西老师让我重新审视:到底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高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但是我们又该如何去爱我们的学生呢?在李老师的一个个教育故事中,我知道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真诚、平等地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不管他(她)是优秀生还是差生。用心爱每一个学生。乖巧、听话、成绩好的学生谁不爱呢?可是调皮捣蛋成绩差还爱顶嘴,这样的学生,你爱吗?其实,我们老师也不过是一个凡人,有着凡人的喜怒哀乐。在管理一个接近五十人的班级当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难免有被气得头顶冒烟的时候,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对自己说:"你不也曾叛逆过吗?你不也曾是犯错的小孩吗?你不也从屡次犯错中成长起来吗?你不是立志要当一名热爱学生的好老师吗?"每一回,这一个个问题拷问过后,我都会豁然开朗,明白对孩子们应该少一些埋怨,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苛求,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尊重。归根到底就是,给予孩子们更多的爱心。不管他是天鹅还是丑小鸭。

  李老师对学生的爱还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的人,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李老师对于如何才能做到真正尊重学生也给出了答案:"儿童视角",即教育者应该在某种意义上把自己"变成孩子",学会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

  也许,你以为好老师就是很努力地在教,就是对学生负责。一笔一画地示范学生没有掌握的笔画笔顺,不厌其烦地把学生不会的`知识教给他们;当我看到李老师的《爱心与教有)一书时,我知道教育需要智慧。譬如,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老黄牛"一般事无巨细地一味管,看起来仿佛对学生极负责,但是不讲究方式方法,其效极微,甚至无效,那又怎能对学生起促进作用?又谈何对学生负责?所以想作一名好老师,必须拥有深厚的文化功底、丰富的学科素养和高超的育人艺术。这些最后都体现于如何带好班、如何上好课,如何与学生谈心、如何进行家访、如何处理每一次突发事件等方面的智慧、离开这一切,空谈对学生的爱,是没有用的。

  缺乏爱的教育是伪教育,但用爱取代一切,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所以,除了爱,老师还要有不可替代的专业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作为老师不断阅读,不断学习,在阅读学习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集锦14

  假期里,我完整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打动过无数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尤其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对于工作多年的我来说,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爱心与教育》让我受益匪浅,不仅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三心二意”。三心-------指爱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诚意。我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好好反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不忘李老师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集锦15

  今天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作品《爱心与教育》,让我深深地震撼,内心很是不平静。让我明白了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通过李镇西老师的作品,让我明白了,缺少爱的教育,注定是冰冷的、空洞的,是没有灵魂的。如今,一些优秀学生历经寒窗苦读进入名校,个人条件优越、不愁吃穿用度,却时常感到内心空洞,锁定不了真正想要的目标,找寻不到生命的意义和前进的动力,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一样。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太在意成绩分数,让教育变得僵硬,结果孩子的成长过程负重不堪,缺乏爱的滋养。这也启示我们,要投入感情、投入真爱,在课堂教学之外热情关怀、慰藉心灵,以人的全面成长丰富教育的时代内涵。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只有像春蚕吐丝那样竭尽心力,像蜡炬成灰那样发挥光热,像和风细雨那样滋润心田,方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用真情换来真心。当然,爱的`教育并非爱的纵容、爱的泛滥。点燃爱、激发爱、播撒爱、守护爱,在爱中感悟生命、收获成长、止于至善,这样的教育,必将使人终身受益

  同时,严与爱是相辅相成的。一是要严而有理,对学生的真爱要体现为既对学生有种种严格、严厉的要求,又不损害学生的生理心理,让学生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接受。二是要严而有度,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要求都符合他们的身份、年龄和特点。三是要严而有方,只有方法得当,严格才能在教育中奏效,才能培养和训练出出色的学生。四是要严而有恒,教师最忌对学生一时紧一时松,说了就不再检查,再无动静,以后再怎样要求,学生都不会重视,教师的威望也会因此受损,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爱的滋润会让孩子们生根发芽结果,爱生如爱子,从此刻做起。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相关文章: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07-29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15篇02-21

读爱心教育心得体会03-21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04-10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400字(精选24篇)08-25

爱心教育心得04-08

《爱心与教育》摘要01-02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08-02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