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朝那些事》有感

时间:2022-08-14 12:43:00 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明朝那些事》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1

  这是一段好看的历史;这是一部时尚的史书。

  在我的记忆中,历史应该是枯燥高深的,应该是凝神厚重的。而历史书则让我想到仿佛有一个十分古板的老先生在一张桌子旁滔滔不绝唠叨着的画面,可是<<明朝那些事>>这部书却让我从此改变了对历史的看法。

  原来,历史也是可以这么轻松、有趣的。

  整本书让人从字里行间中便可看出作者的风趣幽默,将整个大明帝国从兴起、繁荣以及慢慢走向衰败的过程完整地叙述了出来。书中并没有太多的华丽词藻,也没有故作高深的点评引用,有的仅仅是作者那十分朴素的语言,让人觉得仿佛就是你身旁的一个同学,在用十分平白的话语将历史娓娓道来。

  一开始我便被书中精彩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官职;不同的尔虞我诈,再加上作者入木三分的各种描写,使文章更具可读性,让人们在那作者娓娓道来的一件件故事中忘记了其余的一切,心中只有对那些官场上无尽的勾心斗角行为而感叹惋息。隐忍的徐阶,不屈的张居正,鞠躬尽瘁的杨廷和,以及那些或昏庸或开明的皇帝。。。书中的一切人物都让人流连,令人回味无穷。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于谦的'故事。在官场上,他两袖清风,清正廉洁,不剥削、压榨百姓;在兵戎上,他机智勇敢,多次拯救大明于水火之中。可是,在化解危难之后,却被小人算计,夺去了官职。当遭遇抄家时,家中没有金银财宝,只有摆放整齐的蟒袍,宝剑,让人们再一次体会到:于谦是一个高尚的人,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的人生正如那首诗一样,坦坦荡荡,让那些只会占便宜的小人感到无地自容。“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恰恰是他真实的写照,同时也是我们做人的准则。

  或许这套书没有什么优美的片断,没有什么搞笑的台词,它只是如同一杯茗茶,在淡淡的苦涩中包涵着隐隐的甘甜,正是这种令人回味无穷的味道,引领我读完了这部书,走过了整整一个大明。或许明朝不是中华民族最繁荣昌盛的朝代,可是在作者的笔下,大明历史成为了我心中印象最深刻的朝代!官场上的权谋之争,波谲云诡,战场上的金戈铁马,荡气回肠,使人身临其境,让人欲罢不能。

  阅毕,我合上书,闭上眼睛,领悟起这本书所体现的深刻内涵。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那些残台断瓦,古庙荒冢吗?历史就是那些腥风血雨,悲欢离合吗?就是那些斑驳发黄的书本吗?不是,绝对不是。

  历史原来是很精彩的呀!

  《明朝那些事》真是一部好看的历史书。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2

  看过明朝那些事这本书以后,最让我敬佩的莫过于于谦了。于谦在二十三岁就已经中了举人。到了1430年,三十二岁的他已经位居三品,副部级。这在当时实在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在北京保卫战中,于谦的那种不成功便成仁的勇气让我敬佩的`五体投地。要是没有他,我们不仅会失去京城,还会失去一个能和汉唐相比的强大帝国。于谦的那种的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的精神实不逊色于文天祥呀。

  在生活中,像于谦这样的人也不少,就说在地震时发生的一件事吧。大部分主治医生都去支援灾区去了,这时,一所医院里送来了一个车祸中的重伤者,医院中的实习医师总不能见死不救吧。不治,伤者一定会死亡;治,伤者还会有几分生还的希望。在此紧急关头,有位实习医师勇敢地站了出来,担着宁愿自己受处分的担子也要搏一搏。

  虽然我们身处和平时代,但我们也应该学习于谦那种力挽狂澜的精神。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英雄。我们这些普通人,在生活中也应该像他一样敢于承担,临危不惧。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遇到挫折时敢于面对,不临阵逃脱。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成就自己有价值的人生。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3

  老友《明朝那些事》最后一部如约而至,我轻轻的打开扉页,细细的品读,走进历史,似乎又看到了袁崇焕悲惨的命运与挣扎。

  细思量:世事有定数,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凡事儿皆有因果。

  因:袁崇焕大权在握时,只因毛文龙不服其号令,便挥刀将其斩杀,实则是帮后金军解决了他们的心腹大患。后袁崇焕与皇太极率领的后金军交战,追而不击,却绕道北京城下,使皇城、皇权受危。于是,崇祯皇帝甚为不满。这就为袁崇焕的杀身埋下了祸根。碰巧也是祸不单行,“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遭顶头风”。此时,袁崇焕又要求带兵进城休整,这下可点燃了他身死的“导火索”。崇祯暗道:“不好,这家伙功高震主,迟早要兵变,不如杀了省心。”

  果:于是,在京城危机解除后,崇祯批示:袁崇焕凌迟处死!可怜一代名将,含恨九泉。细细剖析,袁崇焕之死原因有二。

  一是,狂傲不羁。自持有尚方宝剑就为所欲为,斩杀皮岛总兵毛文龙犹如砍瓜。殊不知,小不忍则乱大谋。同时,他为了迎合上级(皇帝)的意愿,不求实际,夸下海口:“五年辽东可复!”皇帝很高心,朱笔一挥,封了他个史无前例的官职——督师,号令三军,六部统管,无条件配合。结果是一年过去,寸土未复。于是,老大不满了!可见“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谦受益,满招损,好弓也不能拉的太满,凡事都要留有余地,方便进退。

  二是,目中无人。后金军来犯,袁崇焕只追不击,故意示弱。却将战火引至皇城脚下,不顾老大的安危,无异于惹火烧身。他的老师孙承宗曾写信劝诫,让他在通州固守,可这个骄傲的学生尾巴都翘天上了,那里还能听的进师傅的话啊。可见,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综上,从袁崇焕之死可以看出:袁崇焕的失败都是源于他的性格,意气用事,狂傲不羁,目中无人。这样的人,注定是一个历史的悲剧人物,只能惨死在刽子手的屠刀之下。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一条经验教训:凡事应张弛有度,切不可随心所欲,尤其是要控制好情绪,免得误了终身!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4



  在去年暑假,我去我的表姐家的时侯,表姐送我了一本书,就是这本《明朝那些事》。当我回到家,打开第一页时候,马上被那搞笑的剧情沉迷住了。这本书里面描写了嘉靖年代发生的许多事情,许多的人物。同时我还发现这里写的历史和一些历史书上写的历史不一样,一开始我还有一些认为是作者写错了,但是经过多次翻看之后,我还是觉得作者写的是对的。

  先说一说嘉靖皇帝吧,史书上写的是心修道,无心从政 。但是我看《明朝那些事》中,认为嘉靖修道只是手段,目的`却是暗中观察朝廷中的每一名大臣,虽说嘉靖在比较年迈的时候确实是一心修道。可是他少年时候比较厉害呀!比如他15岁刚刚登基的时候,许多大臣都瞧不起他,登基时甚至让他走皇太子进京的路线,但是嘉靖露出了自己的獠牙制服了大臣,登基后还在“大礼仪”事件为自己的父母争得了名分。将奸臣斩首,把大臣玩弄于手掌之间。

  再说一说夏言,字公谨,他一开始上奏弹劾内阁首辅张璁,和内阁首辅吵架,(书上是这么写,后面感觉不合理的,别问我问,问这本书的作者。)成功之后,他当上了内阁首辅,使得大明王朝蒸蒸日上,夏言有个特点一一廉洁。并且他当上首辅之后还痛骂张延龄,整整的骂了七次,并且他还刚正不啊,和皇上吵架是家常便饭。可是就这一点。却要了他。奸臣严蒿设计陷害了他,每每读到这里,我都会为夏言的结局而感到伤心。

  读完这本书,我感叹道,明代的朝廷上那么多人争的你死我活,只为了一个物品“权利”。但是读完了这本书,让我更深入的了解了明朝的历史。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5

  备考深外分校期间,在同学手里发现了一本名为《明朝的那些事(万国来朝)》的书,信手翻了几页就爱不释手了。好言好语借来,背着监督我复习功课的妈妈,一口气读完。至今回味无穷。

  这本书从朱棣治国到仁宣盛世再到土木堡之变最后以英宗夺门做结。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可说高潮迭起,令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万国来朝》一书没有用“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样空洞的句子来填塞历史,它很生动地向我们描述了北京保卫战的过程。

  看完此书是怅惘的,毕竟一个王朝最辉煌的时代就要结束了。所以这本书有温情,有豪情也有凄情。美丽的大明王朝至此便将褪下最美丽的历史华服,只待后人咏叹一句:“当年明月夜,万国来朝时。”

  读完此书,小小的我脑子里开始不停地思考了:当今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经济?技术?领土?资源?错!错!错!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让亚洲乃至全球的国家佩服!

  为什么东南亚小国敢跟中国争南海?为什么日本用低价向中国进口资源?为什么我们的资源在日本晃了一圈卖给我们价格却翻了一倍?昔日明成祖朱棣南征北战,亚洲无数国家向大明顶礼膜拜,今日东瀛跳梁小丑却敢任意放肆?都是因为中国政府这条巨龙打了点“瞌睡。”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礼让三分;人再犯我我必犯人!”如今天下时势亦是如此。中国政府应该像成祖一样,做出一些让全球人震惊的事情看看!比如咱到南极点看看,把空间站建了,咱再顺便到月球上去看看,圈出一块地,把五星红旗插上去!算了,先不说这些了吧。

  明成祖忍了建文帝3年,最后多年的怨恨终于爆发了。通过“靖难”把建文帝踢下台。我不怎么喜欢建文帝,他过于软弱,但他做出了一件让我佩服的事。当成祖攻进南京城时,他下令将皇宫烧成灰,不给成祖留一丝一线。自己则逃之夭夭了,让成祖为寻找他困扰了一辈子。

  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锐不可当。东南亚小国,俯首称臣。那区区韩国,还跟我们争端午?直接把本书给联合国看看,八百年前,你那朝鲜还未分家,都是我大明的附属国!今日去跟“本家”争端午?争何?争何?

  校长妈妈在“爱的叮咛”里给我们说过:“日本从中国进口大量低价煤和低价稀土,把煤沉在海里为将来做打算。稀土则做成显示器,再高价卖回中国!”如果山西的煤老板不贪点小便宜,如果把稀土的价格抬高点。那小日本怎敢放肆?

  成祖南征北战,一统中国,打得瓦刺溃不成军,一听朱棣之名,犹如天打雷轰。成吉思汗时期的'帝王威风不复存在,一个民族就此诞生了。人民安居乐业,以至朱高炽和他儿子朱瞻基的“仁宣盛世”堪比汉朝的“文景之治”。有钱的夸奖政府,没钱的也不会抱怨政府。而现在呢?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国!中国的经济在增长,人民的素质却在下降。中国乃礼仪之邦,为什么国民素质和日本等国比起来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不光是政府单方面的责任,也是13亿中国人的责任!

  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万国来朝。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6

  在我时间风铃的书库中,有着大大小小、千奇百怪、令人目不暇接的书。但是,如果说起哪本是我读过最难忘的书,毫无疑问《明朝那些事》当之无愧,它一定能轻轻松松的一夺桂冠。

  明朝共有17位皇帝,我最敬佩的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朱元璋刚开始只是一个为一口饭吃而流离颠沛的人,他做过乞丐,当过和尚,然后参军,当上将军,一步步往上走,最后达到了顶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朱元璋用他的聪明才智一口气打败了实力浩大的陈友谅的部队,攻下固若金汤的张士诚的城池。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朱元璋打仗是以充分周密的准备为前提,严格刻苦的训练为基础,英勇顽强的作风为保证,科学合理的方案为关键。当然,将领上下都具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个个以“义”字当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明朝那些事》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男子汉应以事业为先,不该只想着享乐!当震天的`齐鼓敲响时,当祖国陷入危难时,大丈夫挺身而出,以身殉国。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生,我也有着许许多多的梦想,我深深地知道在我的前进的道路上,会有一个又一个的拦路石,阻碍我的前进脚步,甚至会让我摔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但是我会一步一个脚印,不畏艰难,跌倒了爬起来,永不言弃去实现我的理想,因为我生活的环境,比从小靠乞讨生活的朱元璋不知优越多少倍,我又有什么

  理由言弃呢?

  《明朝那些事》是一本好书,也是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当战场上最后一路硝烟散尽,我们不能忘了那群雄逐鹿中原的过往岁月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7

  《明朝那些事》讲述的是从朱元璋白手起家,开创大明到崇祯帝朱由检自缢煤山寿星亭大明亡国之间280多年的事情。

  当年明月用他特有的笔调,带我们走进了一个我们未曾见过的时代,一幅画卷缓缓铺开。在这里,我们将看到足智多谋、勤勤恳恳的明太祖,从一个不起眼的平民、和尚,到万人敬仰的皇帝;也可以看到阴险狡诈的严嵩、魏忠贤;可以看到以身殉国的李如松,竭尽心力为国为民的张居正,他们不再是史书上那冰冷的,或陌生或熟悉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

  书中,鄱阳湖一战中那个一骑绝尘的身影让我难忘,戚家军以一当十的鸳鸯阵尤在眼前。战场上的厮杀,朝廷里权臣间的斗争,展现着那个时代特有的魅力。

  最让我印象深刻,也最敬佩的一个人,叫张居正。他出身微寒,却志在天下,隐忍多年,终成大业,权倾朝野,但他并未因此放弃自己为国为民的初心,而是坐在首辅的位置上勤恳工作,实施改革,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也有阴暗的那一面,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正直的、优秀的人,他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也无人能抹杀。

  当年明月在写他时,没有避讳那些他在官场中的阴谋诡计,没有避讳他贪污和生活作风的问题,这反倒使人物更真实了。曾见过皇宫中纸醉金迷的生活,也见过路有冻死骨的惨象,在他成为帝国第一人,甚至可以无视皇帝时,他没有放弃最初的理想。他的改革危及到了许多重臣、官员们的利益,他知道,他们会与他为敌,但他还是坚持改革。因为他心中有一杆秤,指向了贫苦百姓,他觉得他们过得太苦了,他们已经在垂死挣扎,他太想给他们活路。因为人,无论贵贱,都有生存的权利。

  公理自在人心。他是平凡人,也有污点,有欲望;他是英雄,可以不顾一切,不妥协的为了国家,为了那些和他不相干的平民百姓而战斗时。他值得我们尊重,他的业绩,是不朽的;他的人,也是不朽的。

  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他:千回百转,千锤百炼,矢志不改,如此而已。

  翻开书的第一页,有一句话: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我很不解,历史课上老师曾问到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她说,以史为鉴。

  历史不过是薄薄的几页纸,一个王朝的兴衰,朝代的更迭,都是那么自然,让人悲叹,却似乎觉得这是应该的,天下大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如果真能以史为鉴,那些熟悉的桥段为何会一次又一次上演?

  人性总是存在弱点,但历史却并非没有用处,我们的确可以痛斥帝王的昏庸,学习贤人的处事。读完书后,我又有了更多的感悟,我们应该做的是透过历史去看那个时代,看它的强大兴盛,也看它的衰弱没落。这些,是激励我们向前的力量。我们回望历史,也展望未来,我们带着先人的智慧向更高处攀登。

  因为你还活着。活着,就要继续前进。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8

  “成功,只有一种方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度过人生。”又是一本以一本以一句话结尾的书。作者当年明月正是用这句话评价了徐霞客的一生,但这不也是评价了许多伟大人物的一生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也就是去追逐自己的梦想,活在金钱里,人会累;活在荣誉里,人会累,活在一个自己不想要的世界里,人最累,所有的人都会累,只有追梦者不会。

  对我来说,梦想是飘渺的,我一直认为,追梦的人,很累,很疯狂,做一个安逸的人,比啥都好,我不希望,更不敢有梦想。可是朱元璋想做一个朴实的农民,可被残酷的社会所逼迫,反抗,就阴差阳错建立了明朝;万历也想做一个安逸的人,可被权臣所逼,反抗,然后堕落;崇祯一定也希望成为一个安定的人,可是“李闯王”和“皇太极”会让他安定吗?而徐霞客子然一生,比谁都幸福!追梦,才能潇洒“走”一生。这书教会了我。

  先看,欢呼;再看,纠结;最后,失落。我个人认为明朝可分三个阶段:明朝的`建立到燕王篡夺后的辉煌是其一:这一部分让我越看越激动:权臣的勾心斗角,新来更替是其二:每当看到一个个人欢欣而来,怅然离去,我就倍感纠结;最后就是明朝这栋大厦的倒塌:名将的死于非命,皇帝的无力回天;而我印象最深的王守仁、张居正、戚继光以及孙承宗,卢象昇就出自二、三两段。

  先谈王守仁吧,他是我最崇拜的人了,自从看了这本书,我就爱上看他的处世之道,他的人生意义。他可以“傻”到去格竹子;还可以聪明到让敌人闻风丧胆;他可以落魄到发配到山区,也可以光荣到弟子无数。笑看一生,他的梦想,就像是我梦想。

  至于戚继光和张居正,放一起说再合适不过,这两人,一内一外,一文一武,除上述不同,其余几乎全都一样,尤其是“敬妻”(怕老婆),让我不禁大笑,想到伟人的儿女情长,禁不住莞尔一笑,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一个号结局:张居正被万历消灭,而戚继光孤掌难鸣。

  最后那两人,都为明末大将,卢象昇他让“闯王”谈其色变,人送外号“卢阎王”、“黑手书生”,另一个孙承宗,我不敢妄自评价,只告诉大家袁崇焕是他的徒弟就够吓人了,这样的伟人,不是我能形容的,只是可惜“卢阎王”死在来监军太监手上,孙承宗被清军俘掳后自缢。哎,与明共亡,这就算是命吧!

  八本书,讲了二百多年历史,写书也只用了几年,正如当年明月所说:“二十几岁写书,写完还是二十几,有趣。”这个世界,本就有趣,只因他活在自己的梦里。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9

  高考结束,在书店里看到这样的描述不禁一阵惊奇,从未见过哪本历史题材的书是以这样的方式来介绍人物的,于是便往下读了开来。这一下不得了,坐在书店里一口气从朱重八读到了朱老四登上皇位。到现在,前三部书都已经读三遍了,每每读来,总有余思绕梁,回味不绝之感。

  文章夹叙夹议,又带描述与品评。语言轻松诙谐,但给读者的不仅是捧腹,还有苦思与慨叹。同样为历史性的文章,比之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大部头著作,更能激起大众对历史的兴趣。读过文章,俯首细思,不仅感叹于书作者当年明月文笔之老练,更为由作者描述出的六百年激荡风云喟叹。

  书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古代的政治制度——以拔河的比喻描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以喜剧的方式介绍历史时局——成化年间妖风阵阵,后派,春派,监派,仙派,混派鼎力江湖;以戏剧的介绍历史大事——土木之变,刘瑾之死……从王守仁的“心学”经历中你可以知道为什么打败太平洋舰队的东乡平八郎“一生俯首拜阳明”;见识过了朱棣的造反和戚继光的抗倭,你会了解到什么是“合正而击奇”什么是“五华阵”“鸳鸯阵”……

  作为学历史的学生,其实更看重于读书之后对历史的思考。毕竟当年明月并非以历史为专业,我们没必要把此书当历史教材来读,其内容与实测不符之处也是有的。比如作者说朱重八是可以叫做朱八八的,但史册载“重”只是朱元璋的辈分,正如在下之“循”字。读过了《明朝的那些事》,与自己所学的知识相应煊煊,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有幸出入历史,实在是人生一大快事。

  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自由世界,它不像文学那样只是虚构和想象,或者蹭着现实的地皮打滚,可爱而不可信。历史中的人物各具特点,因为他们曾经和我们一样活生生地站在这片土地上。不管男女老少,尊卑贵贱,美丑善恶,你可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你可以揭露他的隐私,审视他的灵魂;你可以评价他的优劣,纵论他的.得失……做这些还不用担心他们骂你娘、告你的状。历史中的各类事件首尾具备,因为他们是曾经的事实,就像你昨天早上吃了俩馒头一样实在。

  所有事件,无论纵横捭阖,刀光剑影,慷慨激昂,恩怨纠缠,你都可以相逢一笑。回首千年,在历史中,你可以纵览始末,明察秋毫,可以凭吊兴旺,指点功过,还不必担心招惹横祸。任何读史学史治史的人,既可以和历史的人事保持理性的距离,又可以对其人事倾注感情;既可以像外科医生面对手术那样冷静理智,又可以像当事者面对亲仇病死那样爱憎歌哭。

  出入历史的人不会感到孤独,历史里有那么多的人,可以为楷模、朋友、知音、同道、邻居,为点头之交、为陌路之人、为竞争对手、为假想敌人;历史里有那么多的事可以去牵肠挂肚、大惑不解、猜度琢磨、冷眼旁观,去审视度势、去设身处地、去把握,领悟、咀嚼、回味,去举一反三。

  在这里,我们可以读遍历代国家的盛衰兴亡,阅尽无数人的生死荣辱,看贯无尽事件的血雨腥风。最后,我们可以得到一种理智、彻悟、淡定、通达。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10

  这个暑假,我看了许多的书:《司马懿吃三国》《上下五千年》《三个火枪手》《水浒传》等。但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便是《明朝的那些事》。

  在此之前,在我的脑子里总是认为历史是很枯燥无味,没有一点意思,顶多就是xxx年,xx揭竿起义,杀入都城,x朝代从此灭亡等等,真是无聊透顶。可是自从看了《明朝那些事》后,我便改变了我的看法。

  这本书如同一块磁铁,自从我一翻开它来,便将我深深地给吸引了。

  这套书从元末的那场农民起义开始写到大明王朝的覆灭。在这里,我认识了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如:在战场上勇猛无敌的常遇春、张万边,一世英名的好皇帝朱棣,聪明绝顶,让人称赞不已的刘基、姚广孝……还有许多令人发指的反派人物陈友谅等。这些人物的种种事迹犹如在我的脑海里上映了一场场精彩的电影,令我沉醉其中。

  作者当年明月在写这本书时,还恰当地加入了许多自己的看法和许多搞笑的语言,这也是让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的理由之一。瞧这一段“原本想砍囚犯的士兵这才发现上了当,反正叛军也是人,打谁不是打,反正有钱拿就行”。这令还以为要看到什么血腥场面的我不禁松了一口气,同时也在心中感叹在那个朝代钱对百姓的重要。

  一段段颠簸周折的情节,让我不禁感叹世间事物的喜怒无常;一段段背叛的.场景,让我不由惊叹人性的丑恶和人有时的不有自主;一段段由战火也烧不断的友情亲情,常常让我感动不已。历史,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历史,也可以是精彩的。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11

  读史使人明智,读了《明朝那些事》,让明朝成为我最为了解到一个历史时期。作者以诙谐幽默的笔法,向我们描述了几百年前明朝的皇帝、大臣的事情,跌宕起伏,趣味无穷。

  明朝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在读这部明史时,有一位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是王守仁。王守仁,明代心学创始人,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文学家、政治家。他最大的哲学贡献就是追求知行合一,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理念是他一生哲学思想的浓缩。知,即理论;行,即实践。知行合一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王守仁认为古代的圣贤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认为这样下去会造成浮夸的风气,于是开始强调要知,更要行。不仅要知道,更要做到,这对于读书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纸上谈兵是不够的,可以用于实践的理论才是正确的理论,这个核心教导了不知道多少中国人,甚至是那么多位伟人,至今还有深远的意义。

  王守仁还是一个伟大的忧国忧民的.政治家和天才的军事家。他在正德年间平定宁王叛乱,几乎就是凭一己之力。在没兵、没粮、没政策的情况下,短短三十五天就平定了宁王苦心经营数年的造**。不是宁王无能,而是王守仁确实太高明。王守仁的用兵,虚实结合,讲求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战果,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王守仁他还是一个心系百姓的人,为了百姓免坠涂炭,他孤身一人也要平定宁王叛乱;为了百姓,他不惜违抗皇命,说服掌权太监张永劝阻皇上进入江西;为了百姓,他毅然在暮年出山平定广西少数民族叛乱,最后死在班师的路上。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可以说他把光辉的一生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我们后人至今有学习和借鉴的意义。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相关文章:

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04-02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02-09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04-29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08-23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2-19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09-13

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7篇04-02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12篇02-22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5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