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时间:2024-10-31 18:45:44 偲颖 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精选2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精选25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1

  家长和孩子都需要被尊重,但是由于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总觉得家长是高高在上的,说的话一定要听,导致我们现在教育孩子也是这样,做什么事都以命令的口吻。自从读了《家庭心理学》以后,从书中学到了许多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现在也在慢慢改变自己。

  想让孩子心甘情愿的去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去逼着他做,是要和他进行合作,只有双方的意见达成一致,孩子才会开开心心的做,家长也会高高兴兴的,这就是双赢。

  当孩子行为中出现错误的时候,不要直接否定他或者说一些刺激他的话,这样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我们应该关注他,让他自己说出来,当他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我们在一起想办法解决。

  自己尊重,现在家长都太以孩子为中心,都忘记自己的需求,总觉得孩子是第一,孩子照顾好了就行了,其实把自己照顾好才是最关键的,只有把自己照顾好了,才有能力去照顾别人,也要让家人和孩子知道我们的需求,要不时间长了我们就会被忽略掉,所以我们要适当的放松自己,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自己整天处在紧绷状态,这样会影响健康,也影响和家人和孩子的正常沟通。

  现在的生活节奏变快,生活压力变大,家长们都忙于工作,有时候也会忽略孩子,不过白天再累再辛苦,晚上我也会陪着孩子看看书、做做锻炼,只有经常陪伴和沟通,这样才会更了解孩子,孩子大了我们也不会有遗憾。

  平时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随便给孩子贴上标签,也不能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去攀比,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又不是复制粘贴的,都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我经常和我孩子讲,不和别人做比较,我们和自己做对比,今天比昨天做的好,这次比上次做的好,有进步就行。

  对于奖励和惩罚,估计大部分的家庭都会有,比如考试考的好就会给予奖励,考的不好就要惩罚,不例外,我也用过这个方法,本来是想用这样的方式方法去激励孩子,但是没什么效果,后来就取消了。

  在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学习、在摸索,寻找合适我们家孩子的教育方法。

  教育孩子首先家长的目标要明确,在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之下,当然就是希望孩子知识渊博,以后可以为社会、为国家出一份力,那作为父母的我们现在就需要陪伴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要言传身教。然后也可以问问孩子有没有目标,可以让孩子制定一个小小的目标,带领孩子向他制定的目标去做。平时也要多倾听,行为背后的需要还是要多倾听,只有认真倾听了才会理解,出现了问题不要直接否定孩子,应该先听听他的说法,再去判断。有些事情也可以和孩子商量,商量的时候注意语言沟通的方式方法,对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孩子的意见,这样可以肯定孩子,让他们有自己的主见,如果经常否定孩子,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没有主见,会变得自卑、懦弱!使用尊重的语言双方去沟通,将批评和职责转换成带有尊重的需要表达,这样孩子觉得自己得到重视了,就会敞开心扉的和家长聊天。

  每个人都有需要,我们做每件事情的时候要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也要为我们的需要负责。当家长和孩子之间遇到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孩子是在表达他们的需要,但是如果我们觉得是不合理的,我们可以使用策略让孩子了解我们的需要,不光是我们要倾听孩子的心声,也要让孩子听听我们的心声。

  由于家长们白天上了一天班下来,白天的紧张工作,下了班可能一时情绪还没有调整好,回来教育孩子学习的时候可能就没有那么多的耐心了,小孩认真听话的还好,调皮捣蛋免不了一顿责骂或者一顿打。记得我们家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才开始学写字,握笔姿势不对,教了好多遍都改正不过来,小手被我打的红红的,后来他看到我的手稍微动一下,他的身体就会害怕的缩一下,事后我心里也在反思,可能我的情绪过于激动了,把情绪都发泄在孩子身上。现在我在想,当时他是多么害怕和无助,他当时的感觉肯定是没有安全感的,所以现在我会及时调整好心态,耐心的听他讲解和沟通,站在他的角度看问题,让他有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

  激励给予:家长给予孩子一般都认为物质满足就是给予,其实多陪伴孩子,多给孩子一些拥抱和爱语,这些更为重要。其实孩子也会给家长礼物,只是家长往往忽略了,像我家小朋友有时候在学校新学了一首歌,回来说要唱给妈妈听,其实他就是在送我“礼物”,要和我分享他在学校的一些事情,但是有时候家里的事情比较多,没有多少耐心慢慢听,只是应付孩子说唱的真好听,其实我没有用心去听,没有体会孩子的心情,没有接受他的礼物,这一点我要改正,以后在忙,在孩子送我“礼物”的时候,我也要停下手中的工作,用心的接受他给予我的“礼物”。

  使用尊重的语言:读到这一张“给出没有评判的观察”,突然想到自己平时的语言沟通好像都是批评,以后要改正一下,让批评的语言转换为单纯的观察,孩子得到尊重了,他们会更乐意配合我们。如果有需要孩子帮忙的`地方,我们可以提出“可执行的请求”,让孩子自愿帮忙而不是被逼迫的帮忙,双方要合作愉快,我们还要学会倾听,全身心倾听自己的声音,倾听别人的声音。

  在成长中学习:人不管在什么阶段都要学习,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淘汰,从小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成人之后进入社会,学习社会人际关系,现在为人母,更要和孩子一起学习,这样即可以为孩子做榜样,也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长,如果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可以和孩子和家人一起商量,所谓人多力量大,办法总比问题多,如果问题解决了,一家人都会非常开心,都很有成就感,如果没解决,那么就一起学习,总结经验。

  让我的家成为“无错区”:以前遇到事情,总是会提高嗓门让孩子去完成,觉得这样声音大就会镇住他,而且效果也明显,因为他害怕所以会立刻去做,可是我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现在读了这么长时间的书,也学会了一些怎么和孩子沟通技巧,比如今天晚上我在家里剥蚕豆,他在玩玩具,我就问他:“你要不要过来给我帮帮忙呀”,开始我以为他还想玩玩具,肯定不会来,可是他却很开心的和说:“可以呀,我要帮妈妈一起做事情”,我们就一边聊天,一边剥蚕豆,很愉快的把这件事情做完了。所以语言沟通很重要,如果我今晚是以责备的语气说:“不要一天到晚就知道玩,过来帮妈妈做事情”,也许他会过来帮忙,可是他会觉得没有被尊重,就会带着情绪做,这不是我想要结果。

  长颈鹿文化与豺狗文化:在生活中,豺狗语言和长颈鹿语言都用过,心情平静的情况下会和孩子好好聊天,会用长颈鹿语言鼓励孩子,但是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者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一急躁就会使用豺狗语言,给他贴标签或者责备他,其实知道自己做的不对,但是有时候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以后还是要克制自己,不能用豺狗语言,要多用长颈鹿语言,让自己和孩子都成为心胸宽广的人,还要让自己和孩子的视野更远、更广。看了后面的家庭活动,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我们可以试着做做,比如有一篇“主题:风盈生命之体验”,标题:“感恩”,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做这个事情,每天写一篇感恩日志或者写几句话也行,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对什么事情都是感恩的态度,不会计较。

  这几部分书中主要提供了大量的游戏和故事,如何把评判解读成需要,如何将愤怒转化为感受和需要,如何处理愤怒的情绪等等……有的游戏可以和老公和孩子一起做,即可以从中学习也可以增进亲子感情。我们跟着师傅一起努力学习,会变得越来越优秀,最后祝福家人们的孩子都越来越优秀,家庭越来越幸福。

  今天读的主要是“无错区”的故事分享,也是总结这本书的内容,故事是在教我们用什么样的语言和孩子沟通,怎样和孩子合作,还有家长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怎么样可以满足等等……

  我们已经读了2本书了,《家庭心理学》、《非暴力沟通亲子篇》,虽然书的内容不是所有的都能记得,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方法都在用,我觉得对我的帮助还是挺大的,比如现在小孩有问题问我,我都是很有耐心的回答,以前问多了我就嫌他烦,还有就是他以前犯错了我不等他解释就一顿发火,现在同样的情况发生,我也很想发火,但是我停顿几秒不说话,发现好像就没火气了,接下来就会问他什么情况,听听他的解释,所以我觉得我在慢慢的改变,在这里我要感谢师傅,带领着我们一起成长,期待我们学到的更多。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2

  准备读这本书的时候,刚刚结束九型人格学习不久,而且即将开始非暴力沟通工作坊学习,一旦自己开始意识到需要"慢下来"去觉察自己和身边的人,就会发现生活中忽视那一部分,往往是你最想逃避,也是最手足无措的时候。

  虽然2型人的特点是善解人意,喜欢帮助他人,但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是这个型的瓶颈,同时对于他人愤怒时的无力感,让2型人更加隐忍、憋屈。

  学习完九型和正管课后,对于自己和其他的8个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再来看这本书,让至少可以鼓励自己开始实践非暴力沟通,开始试着去用我信息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同时对于身边人的愤怒开始理解、接纳,做到不评判。

  下面先来谈谈我是如何体会表达"我信息".

  我现在的生活如何?这个问题好像我很少去问自己,因为我总是在捕获周围人的需求,自己很少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因为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也从来没有去想着了解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看了《被讨厌的勇气》后,有了去使用非暴力沟通这种生命语言的勇气,在练习的过程中需要发自心里的感觉,而不是通过思考,做出选择。

  原来我在和他人发生争执后,即使过了很长时间后,也很少去回顾,因为担心悲剧重演,所以自己特别逃避谈论痛苦。在学会用"我信息"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后,在刚开始也遇到几次对方说"不"的时候,刚开始我很沮丧,后来我坚信,自己的需要没什么不对。一旦你发现自己需要后,很难去把它深藏在心里,仿佛有个重担一直背负着。于是,我还是坚持表达了"我信息".虽然刚开始,使用的有些生硬,句式完全照搬,但是自己给自己打气,一定要说出来。说出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后,不是需要马上需要对方做什么,更多的是需要向对方的倾听,被看见。正如,佛的建议:"不要弥补,在此即可。"

  这本书中写到了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实践提到了三点:

  1.要精神纯粹。需要我们努力做的主要事情就是修炼自己。马歇尔每天都会停下来两次、三次或四次—---真的停下来,然后提醒自己:我想怎样与世界上的其他人相联系,冥想是个好办法。

  2.练习,练习,再练习。

  3.成为非暴力沟通支持团体中的一员真的很有帮助。

  对上述的三点,第一、二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坚持,对于第三条来说,期待着和读书会同频朋友们一起分享。

  对于我来说,除了要学会及时用"我信息"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还要尝试对于身边易怒的人带着"非暴力沟通之耳"进行观察,去接纳和理解他们的愤怒,而不做评判。

  书中说:愤怒是份礼物,激发我们去了解引起这种反应的'未被满足的需求。

  以往身边的人发生愤怒的当下,我非常害怕、恐惧,自己总是想着逃离那个现场,不想去面对他们的愤怒。但是通过阅读,了解到愤怒应该被压制的想法是非常危险的。当我们认为愤怒是因为我们自身的问题时,我们就会倾向于压制愤怒,对其置之不理。这种应对愤怒的方法经常导致我们用对自己和他人都很危险的方式来表达愤怒。

  其实我们需要去了解和帮助我们或他人达成那些自己没有满足的需要,因为这些未被满足的需要是我们愤怒的根源。

  书中的比喻非常贴切,将愤怒比喻成"汽车仪表盘上的警示灯"----它提供了关于引擎的需要方面的有用信息。如果警示灯亮了,我们不会想这去隐藏这一情况,或不理会或忽略,而是想要减慢车速,弄明白这灯想要告诉你什么。

  所以如何处理愤怒还是非常关键,分享书中提到愤怒处理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意识到愤怒的激发因素,或者被称为诱因,但其实并不是导致愤怒的原因。换言之,并不是简单的人们做了什么让我们愤怒,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什么东西与他们所做的事呼应---这才是愤怒的真正原因。

  第二步:意识到诱因从来不是愤怒的真正原因。也就是不是简单的人们做了什么事让我们愤怒。我们对这件事的评价才是愤怒的原因。愤怒不直接与我们的需要和周围人的需要相连,相反的,它基于暗示对方所做之事有错或不好的思维方式。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有了评判。

  这一点,在《非暴力沟通》一书,马歇尔两次被学生打了脸,第一次他非常愤怒,第二次却不太愤怒。因为他对两次打人的同学有了评判就是个非常好的例子。

  第三步:寻找愤怒的根源---需要

  我们没有直接与我们的需要相连,而是在脑中开始思考那些没有满足我们需要的人有什么不对。对他人的这些评判导致了我们的愤怒,而这些愤怒实则是对未满足的需要的异化表现。

  在这里,我们需要好好认识一下"评判",这句话我实在是太喜欢了。评判是对我们需要的自杀性的、悲剧的表达。我们不是回归内心,与我们未被满足的需要相连,而是将注意力转到评判他人没有满足我们的需要有什么不对上。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放学回家没有带书回家,我心里就会暗暗想:"这个孩子太不负责任了,自己的事情都不能处理好。",我就会带着评判的语气问他,即使我没有将评判大声说出来,我的眼睛也泄漏了这种想法。:"为什么不带书回来,作业如何完成?"孩子感受到的是指责、埋怨。双方沟通的结果并不理想。

  但是如果我放下评判,去体会我的首要感受是失望,担心,刚才表现出来的气愤是我的次要感受;我就会放慢脚步,在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就会发自内心去询问:"书没带回来,作业怎么办?",孩子很强烈地感受到我语气中更多的是对于他不能完成作业的担心,而不是责怪。他看到大人这样对他,自然会放下防御,开始想办法去寻找解决办法。于是开始头脑风暴,想出了几个办法,大家开始把注意力放到了如何解决问题上。

  我在这个场景中,我体会到感受的基本功能是为我们的需要服务。情感能够把我们释放出来,调动情感来帮助我们满足自己的需要。我在这个场景中的需求是信任。如果注意力转移激发了愤怒。带着愤怒,我们就无法了解这种需要了。愤怒是一种调动我们去责备、惩罚他人的情感。

  第四步:在通过了解评判背后的需要,将愤怒转化成其他感受之后,实际对对方说出的话。

  还是刚才那个场景,孩子没有办法完成家庭作业,我感到失望、担心。因为我看重孩子的责任感,需要信任。我需要孩子能想办法完成家庭作业。

  通过对于愤怒管理和放下评判的学习,也呼应了《被讨厌的勇气》里的阿德勒的目的论,生气是一种可放可收的怒气,因为是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的感受。

  愤怒是非暴力沟通中非常宝贵的一种情感。它是一座警钟,提醒自己,我现在的思考方式几乎可以保证我的需要铁定不会被满足。为什么?因为我的能量没有与我的需要相连,愤怒时我甚至都意识不到自己的需要是什么。

  愤怒是很有价值的。愤怒是种福气,一旦生气,我们就知道自己需要慢下来,看看我们是否告诉我自己,我们需要转化这些让我们生气的评判,了解自己的需要。

  "慢慢来,你知道这是你的"我们都必须努力做到慢下来,

  非暴力沟通和爱:

  下面我想说说,这本书中关于非暴力沟通和爱的关系,当你在任何时候都能不带其他任何目的,真实坦诚展现自己,袒露内心的想法时,这便是一份礼物。

  不去责备、批评或惩罚----只是"我在这里,这是我想要。这是我此刻的脆弱".对我来说,这种给予就是爱的体现。

  而奉献爱的另一种形式是倾听他人,我们可以肯定自己,但不批评他人。我们可能没有意识的是,所有的人,处于痛苦中时,需要的都是关注和理解。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我的这篇读后感:也是封底的这句话:

  带上非暴力的耳朵,真心倾听他人;拔掉语言中的刺,充分表达自己。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3

  知道这本书是源于一个共同爱好心灵成长的好友推荐的,那天我咨询她事情,她很激动的推荐我这本书说一定要好好读读,我抵挡不了她的热情立马在京东上下单了。京东很快,第二天就把书送到我手里。然而,那本书大概就在我的书架上静静的躺着超过了三个月,塑封都没有开启。

  第二次,我再次遇到我的好友时,我发现跟她沟通似乎感觉更好了,很明显的感到我的事情她都在认真的倾听和感同身受。她依然强烈推荐这本书,而且告诉我说自己花了好多精力在学习,这一次我动心了。

  这本书为什么没有立刻吸引我的原因,大概吃亏在书名上。看书名以为在讲沟通技巧,然而我对于写“术”一类的书并不太感冒,我喜欢看“道”。我个人认为脱离了正确的道的基础去研究术,似乎根基不牢,有走偏的风险,而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然而我还是高估了自己,这本书其实是术和道的结合,既有指点迷津的理念,也有立竿见影的实操,很值得反复看,反复练。

  那么何为非暴力沟通呢?在我们的表达里面含有四个要素:

  1)观察,这种观察不带任何评价,只是描述自己看到的事情。

  2)感受,说出自己的感受或确认对方的感受。

  3)需要,看到自己的需求或鼓励别人说出需求。

  4)请求,清晰的表达出自己希望对方做什么,或确认对方需要自己做什么。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练起来还是需要刻意的。

  先来看一下观察。摘抄书里我很喜欢的一首小诗: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

  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在生活当中,如果仔细观察的话,我们的语言,很多时候都是评判,甚至会上升到道德评价。比如,你太不负责任了;我的孩子很懒。比如有同事对某件事提出我们认为不好的的疑虑时,我们通常会说,你太负面了。有没有觉得这些对话里面,对方听到了批评,不走心,甚至粗暴。有时候我们为了表达我们的欣赏,通常简洁的一句:你好棒!你好优秀!虽然是表扬别人的话,但是,对方听到了空洞的应付,一样没有很好的效果。如果能描述详细的事情先,再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这和表扬要具体到事情上的理念是一致的。

  还有时候,我们也喜欢比较,比较也是一种评价。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已经太习惯比较了,我们家长为了教育孩子通常会拿邻居家的好孩子来比较,学校会排名成绩,这也是一种比较,团队会排业绩表,这也是一种比较。但是比较蒙蔽了我们对别人或对自己的爱,对自己的认可。在比较的环境中,只有在比得过别人时,我们才会觉得自己是优秀的是好的。如果哪一天落后了,或者换到一个竞争更激烈的环境当中,我们没有能走在前茅,整个人都开始变得不好了,开始焦虑,开始否定自己。虽然适当的焦虑能引发人不断的突破自己,但是我认为深切的认可自己,知道自己的状态更加能给人于成长的力量。

  再来看一下感受。本书是老外写的,他说很多人都忽略感受,说不出感受来。而貌似我们中国人更含蓄,即使有感受也未必愿意大方的表达出来,大家都怕尴尬。可见我们的语言能表达内心是太有限了。书中有个例子:一位大学生说,室友将音响的声音放的很大,他怎么也睡不着。作者问他有什么感受,他说我觉得晚上不该这么大声。作者说这是看法,不是感受,让他再表达一次感受,他说声音太大了会打扰到别人,作者解释说依然是看法而不是感受。大学生想了想,斩钉截铁的说,我没有什么感受!有几次,我看了这本书后,我问儿子,妈妈答应陪你一起去外面玩,你有什么感受?他想都没想直接回答我,没什么感受。后来多启发几次,他会回答,我感觉很好啊。好是个很笼统的字,我继续问,除了好呢?很开心啊,还有呢?没有了。

  为什么要关注感受,作者强调要倾听自己和倾听别人。倾听是个技术活,我原幼稚的认为,倾听就是人家在那说,我有能力不插话,现在看来,还需要注入情感的关注和感同身受。“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那多美好……”的确,我们一听到别人的痛苦或难题时,大都急于给予评判,建议,说教,安慰,或者同情,询问等等,作者说这些都是倾听的障碍,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自己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如果对方觉得我们已经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会变得轻松,或许就会停止了谈话。这个的前提是首先我们得先了解自己的感受有倾听自己的能力,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有力量照顾好别人。

  第三个是需要。发现自己的潜在需要也是一种能力。有一些话语,比如“我没办法”,“不得不”,作者认为这些语言表明我们在逃避责任,把自己推向一个弱者的地位。其实我们很多人没有认识到,我们的生活,我们面临的一切选择,都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即使我们不选择,也是主动的选择保持现状。我们需要把语言换一种说法:我选择做…因为我想要…。书中一位老师抱怨学校的评级说,“我讨厌评级,这不仅没用,而且学生会紧张。但我不得不评级,因为这是学区政策。”作者建议她换一种说法:我选择评级,因为我想保住工作。那位老师立刻发现对于评级这件事,她有主动的选择,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很生气,因为你饭吃到现在还没吃好,都凉了。”“我很失望,因为你昨晚没来参加我的生日party。”多么熟悉的句子啊,在我们生活当中随处可见,但是很可惜这些都不是非暴力沟通提倡的方式。非暴力沟通提倡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感受自己做主。也就是,我很生气,因为我…而不是因为你…。比如,“我很生气,因为我看到你饭还没吃好,我担心你吃凉的饭会拉肚子。”“你昨晚没来我的party,我很失望,因为我很想见你和你叙叙旧。”我想这和心灵成长领域里提倡的,“事情的发生和我们的情绪之间并无特别的关联,只是我们赋予事情它意义了,我们自己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这种理念不谋而合。作者说,生气的产生,是源于我们内心没有被满足的需要。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别人生气是因为别人有需求,自己生气是因为自己有需要。觉不觉的这个和“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这句话神似啊!当我们关注在什么需求没被满足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倾听自己和他人了。

  第四点请求。如何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请求,也是至关重要的。文中有个例子说,一位太太和先生说:“我叫你带瓶酱油回来,可是你忘了,好烦啊!”也许太太是希望先生马上出去买酱油,但先生很可能以为太太在指责她。类似这种误解应该是很常见的吧。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说话方式这么的简单粗暴,总以为别人都能明白我们的想法的疏于用心表达,其实都最后不仅自己失望,对方也有压力。

  请求和命令也是需要区分的。书中说,如果我们的请求没有得到满足,然后我们就开始责备或指责对方,那么对不起,这个不是请求,而是命令。真正的请求是能坦然接受和理解对方的拒绝的。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这种情况下,我们貌似目的达到了,但是我们收获了隔阂和疏远,对方在不情愿的情况下逼自己做了事,但是对方收获的是对自己的讨厌。看,两败俱伤,这实在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结果。

  这本书写的很实用,推荐给感兴趣的朋友。作者总结,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别人,而是在诚实的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交流。全书提倡爱自己爱他人,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这里,我只是写了一点点感悟,如果你有机会静下来亲自看几遍原书,一定会有更多心得和巨大的收获。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4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比如,每天在家做着琐碎的事情,孩子的许多事情没有按照我设定的时间段来完成,影响了我的独处时间,分分钟就会点燃我的小宇宙,我就开始利用暴力语言催促他,其实这样的语言不仅伤害了孩子也伤害了自己,讲完以后自己立马又很愧疚,然后提醒自己下次遇事一定要冷静,可真正遇到具体问题又开始运用暴力语言恶性循环。

  又比如,某天晚上,学习完到楼下打羽毛球,打了半个小时我提出再打几盘就回家。可孩子打得正尽兴,还想继续,可明天上学早起,回去还要进行阅读,搞个人卫生,最终协商打7盘就上楼。可是孩子又要求每盘要打得比较久质量比较高才算一盘,因为双方都在生气所以连着几盘一下就死球了。我很生气地说这样下去永远都打不完,中间可能会有点暴力语言。

  打完球,关于讲故事我们之间又出现了分歧,之前约定好的讲3个又反悔要求再继续讲,对于当天借的寻宝书,他恨不得一口气听完。我说既然这么喜欢听当时打羽毛球,妈妈叫你怎么不早点上来了?最终协商洗完澡后再讲两个,这个时候已经9:50了。熄灯入睡,孩子又突然想到外套口袋里有3粒糖果,他要找到先确认下,我变得很不耐烦了,老师不是说不能带零食吗,孩子咆哮着说我是放学后吃。

  这个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充满了敌对,所以默不作声,如果这个时候给予回应我知道孩子会哭着入睡。还好孩子很快就忘记并安然入睡,第二天早上也根据他头天晚上承诺的那样7点自己起床。其实我生产的根源是觉得孩子睡得较晚影响第二天起床;另外影响我晚上的独处时间。我需要不停地提醒自己别啰嗦,别咆哮。

  听到不中听的话:体会自己、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指责。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回应。

  关于书中这几句话刚好可以拿前阵子我遇到的一个失败案例来说:某天下午我打电话给婆婆刚好孩子接的,他告诉我婆婆在打牌,当时我脑子一下就嗡嗡作响,我下意识以为婆婆是在麻将室打,从健康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来说都对孩子不利。我马上要求孩子将电话给婆婆,要求她马上带他回家。又立马和老公联系也是一通抱怨,心中真的很气,这个学期孩子的学习习惯下滑,我正在这里督促他,婆婆不但没帮忙还帮倒忙,当时是内心真实的想法。

  最开始老公替婆婆说要我理解一下,有什么问题由他来沟通,并解释了打牌是在小区的户外几个人一起,小孩子在玩滑滑梯。下班回到家老公带孩子在小区踢球,我们聊到这个话题,当时我也很不理智,语言上像炮竹筒一样倒了一堆的埋怨,结果由婆媳之间的问题又引发了夫妻之间的问题。因为这个事情弄得两人进行了一周的冷战。我意识到再这样下去对谁也没有好处,发了条和解的信息。

  虽然最终两人和解了,但如果当时我学会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不是一开始就指责对方,让对方申辩反击,体会自己的需要,明确地表达出来,就事论事,而不是又将之前的种种不满表达出来,老公就不会站在自己的对立面。

  如果父母只提出明确的要求,孩子一般会把它看作是命令或指责;如果父母想避免误解,那么他们可以先说出感受和需要。表达愿望时,只要不发号施令,我们的想法就会愉快得多。如果我们的请求已成为对他人的要求,一旦别人没有满足我们的要求,我们难免会指责他们。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惩罚,他们就会把请求看着是命令。

  批评和指责使人倾向于自己,保护并变得更有攻击性。表达愤怒:停下来深呼吸;静静体会想想是什么使我们生气;了解自己想要的满足的需要;倾听。把注意力放在尚未满足的需要,而不是考虑他人有什么过错。无论是亲子沟通还是亲人之间的对话,当我感到对方是指责的语气时不管他说得对不对我立马就会反驳,不会去想话后面的含义。对于孩子来说应该也是一样,本来家长的出发点是关心和爱,但因为语言语气的使用不当常常造成我们不但未解决问题反而不欢而散引发出新的问题。每天晚上我总要催促孩子少听几个故事,赶紧刷牙洗澡睡觉。可每次收效甚微,还常常因为这个小事弄得睡前不愉快。

  昨天晚上学着“非暴力沟通方式”没有对孩子大呼小叫,而是从他的角度出发想着他的需要,说今天是妈妈没有和他商量好,所以今天多讲几个,明天晚上9:00前完成亲子阅读,你自己定计划讲几个,他提出6个,那我们就计划好时间估计要讲40分钟,从8:20开始。运动时间调整到下午放学后,大概有2个多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这样双方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实现共赢。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

  生气的原因在于我们自己的想法——对他人的评判和指责,而不是他人的行为让我们生气。愤怒驱使我们去惩罚他人,而不是去满足需要。当意识到自己被指责时,绝大多数的人都无法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需要上。

  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有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

  2、指责他人;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家里面很多事情做的时候不是心甘情愿,而感觉是被迫的。书中说用“选择做”而不是“不得不”。每次在做事情前我就提醒下自己这个事情我非要做吗,如果我选择做是因为什么原因,想通了做起来就不会带着糟糕的心情,既然做就开心做,要不就不做。以前老公讲我话,还没听完我就想辩解,因为内心觉得他是在指责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两人就会发生激战,然后我又经常吵不赢,最后就是采取冷战。问题还是摆在那里。如果听到不中听的话我能够体会自己和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可能结果会好很多。

  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不应该使一切行动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无论境况多么糟糕,你应该去努力支配你的环境,把自己从黑暗中拯救出来。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可预料的灾难。

  生活中的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由你对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决定。当你深陷情绪的深渊,让理智随时被情绪牵着走,那么你离后悔就不远了。真正成熟的人,一定是有能力控制自己情绪的人。

  这段话时刻警醒着我,比如晚上因为阅读太晚影响入睡时间,总是会弄得双方不愉快,每次发火前赶紧看看这段话,深呼吸,希望会有改善。

  结语:

  我们不是生而就是圣人,在生气时我们天然地就会埋怨、批评、指责、挖苦、嘲笑他人,有时候甚至将这个作为勇敢的标签,但你会发现如果这样,你就会把自己的生活给搞砸了。

  但每个人如果都能够记住这个公式“我观察到……我感觉……是因为……我请求……”,自觉地在每个关键时刻都深吸一口气,然后套用这个公式,真诚地倾听、反馈,相信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境界豁然开朗,这个看起来似乎并非高大上的工具,如果你能坚持“学而时习之”,就能达到孟子所言:“人皆可以为尧舜”!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5

  书中所提到的,教育孩子可以是合作的模式,这是一个新的方式。之前没有想到与孩子之间的合作,只是认为孩子现在是学习阶段就是必须要认真的去学习。不认真的学习就不行,父母必须要加以管教,否则会往我们不想看到的路上走。合作应该是共赢的,与孩子的合作也是一样的。孩子在合作中没有赢利,也不会和我们合作的。所以我们要去了解孩子需要什么,知道了孩子需要什么,我们还怕合作不好吗?一切就会在我们的掌控之中了,完全可以收放自如了。

  自己尊重这方面,我们对每个人都要是尊重的。不管别人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我们都应该尊重别人,因为在尊重别人的同时也是尊重我们自己。

  为了让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合作长期下去,首先我们为人父母者应该付出更多。我们时终认为孩子不和我们合作,是孩子先破坏了合作的规律。其实不是,我发现是我们破坏了合作的规律。(比如我自己,我和孩子之间的合作收不到我所期待的效果。那我心中就不平衡了,因为我心中还有个角色,我是和他之间的权利系统的上位者,我可以任意的玩我的规则。)这就说的是我们破坏了合作的规律。与孩子之间合作我们还是把目光放长远点,短期可能真的没有收获。然而我们与孩子之间,我们很容易给孩子贴上标签。因为我们的内心也是容易给自己贴上标签的,而何况是给孩子呢?直到现在发现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给孩子贴上了标签,就意味着放弃了,我们在给孩子贴上标签时,应该先想想我们自己,孩子的这样表现是不是我们无意识的灌输给孩子的呢?因为孩子就是我们的一面境子。对于孩子的尊重、沟通、奖励、惩罚,还是很重要的。(最近的一次,我答应带孩子去吃肯德基,可是却没有去。那天我是太累了,在家睡觉。孩子虽然没有来叫我带他去,可是他的心理不是滋味了。直到第二天我的妈妈告诉我,孩子一直在她面前说我骗他的。所以今后只要答应孩子的事情就要去完成,这是一种诚信。)

  养孩子父母们都没有什么目标的.,一开始只是希望宝贝能健健康康的就好了。到了上学时才让父母们意识到,原来教育孩子是件很麻烦的事,因为孩子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我们想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孩子们不一定会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的。所以我们要与孩子合作,慢慢的引导,这样才能让孩更好的认清自己的发展方向,而且要尽量让孩子们自己选择,我们把握大局,总体方向不偏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孩子自己选择一些事情呢?

  行为的背后是什么,之前我一直是要求孩子什么时间干什么事,而必须要听命与我的命令,从来没有想过孩子的行为背后是什么,且现在想想我有的时候不也是和孩子一样的吗?很多事情不也是没有立刻去做吗?为什么要求孩子必须听命与我呢?难道我就是是权力的上位者?其实命令孩子是没有用的,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很重要。因为沟通了,更懂他需要什么,下一步他想干什么,他会很高兴的去完成我们所想要他完成的事情。

  孩子们的成长首先来自于家庭的教育,家庭的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孩子们会从情感上获取安全感。我们对待孩子的犯错,不要认为可怕,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他们可能认为这是正确的。我们是经历了这些认为是错误的事情,所以才知道这样做不对的。可是孩子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他怎么又能分辨正确与不正确呢?我们作为父母又不可能提前把什么事情的真相都统统教给孩子的,所以孩子们的犯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孩子这个事情做的不正确时,要引导他向另一个方向走,而且要让他愿意配合往我们引导的方向走,而不是在发现孩子做错了事对他们大吼大叫的。

  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极强,我们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常常都被孩子感知到,所以我们一定要控制好情绪,把阳光的一面留给孩子。我们每天的工作中都会有不愉快的事,但是面对孩子我们就要把这些不愉快的经历全部都忘掉,给孩子一个阳光开心的一面。

  孩子现在还小,他只知道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不懂得取舍,只知道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想做的事就不做。因此在生活中要引导孩子明白做任何事一定要有付出才行,以此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在给予孩子的奖励时,我一直以为是物质上的东西才算是奖励,现在知道了并不是这样的。我们一直要求孩子做到什么样子,给予孩子什么奖励,而且肯定是物质上的奖励。现在是明白了,给孩子一个拥抱,或是一个吻……等一切都是奖励。对于语言尊重还是通过后来的读书改变了,之前孩子在学习方面达不到我的要求时,会忍不住说出了非尊重孩子的语言,后来发现越骂孩子越糊涂。渐渐发现与孩子有效的沟通,反而他领悟的更好。看到这里才明白了,对待孩子也要使用尊重性的语言。我们还要做到要能倾听孩子的内心一切,这样才能更好的与孩子交流。比如你叫孩子现在写作业,而孩子现在不想写,我们应该要与孩子沟通为什么现在不想写作业,而不是用强迫性的方式,必须现在写,不写不行。这样做双方都受到了伤害,不可取。

  孩子在成长,我们也要跟着成长。否则难以跟得上孩子成长的步伐。我们成长了,就像书中所说的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可以处理。不管是孩子的什么阶段,都可以去面对,而不是束手无策的。而成长也能使我们尽量成为一个无错的有责任的父母。这样就可以避免了家庭中与孩子相处的时候发生更多的冲突。

  我们要学会使用长颈鹿的文化语言,避去豺狗的语言。就像师傅给我们上课中所说的,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远,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而豺狗的语言,就如同我们始终站在巨人的脚下,看不见前方的风景。连风景都看不见了,怎么能去做的更出色呢。所以每天一定要挤出一些时间,静心读书,深入反思,让自己站到巨人的肩膀上,甚至更高……这样我才有能力把孩子的事情处理好。记得孩子这个学期刚刚开学没多久,经常因为作业不认真而出现了错误的情况。那时候都很火恼,对孩子上来就是一顿火、且大骂,就差去揍他一顿了。而发现每次骂过之后,他好像更不会了。而且自己心里还非常的难受。后来改变了方式,忍住不发火,不骂他了,很耐心的和他解释是为什么,反而他更能听的进去了,而且会做的更好了。其实一开始这样的转变很难,每次心里面都在提醒自己忍住,不要发火,一定要忍住,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终于能做到了。

  文中很多的训练方法让我们来提升自己,让我们来分辨出什么地方还有不足之处,这些训练方法很好。像有一个标题“转化愤怒”。我之前是很容易就愤怒的,不管是任何的事情从来不以大小之分,一点小事情也会引起我的愤怒,而且没有耐心。自从遇见师傅后,并经过多次的学习和读书,有一天突然发现,不像之前那样暴躁了,到事情也不是那么的冲动了,而且心里还会有师傅经常说的一句话“那又怎么样呢”,这样的改变是因为每天坚持不断的读书,直达现在只要在看书的时候,心中就感觉毫无杂念,而心很自然的平静下来了。

  书中有很多的案例,告诉我们在遇到这些事情怎么处理。而且分析的很全面。这本书读完了,让我们更清楚了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从开始与孩子的合作到与孩子之间的相互尊重,都给我们做出了分析,并给出了案例引导,受益匪浅。像不要轻易的给孩子贴上标签,这段让我感受深刻。我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很容易就给孩子贴上标签的,直到读到那里才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因为标签一旦贴上,就很难撕下来了,这是否意味着就要放弃了呢……。其实孩子是很优秀的,只是我没有发现到一种方法可以引导孩子往前走。因为我是权力系统的上位者就可以给孩子贴上所谓的标签。那如果换过来呢,孩子给我们贴上标签了,我们又会怎么想呢?我们与孩子都是可以犯错,重要的是及时改正错误就可以了,而不是让错误继续下去,让我们尽量的做到任何事情都是无错的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6

  沟通是一门表达和倾听的艺术,与非暴力沟通所对立的是爱心缺失的”暴力沟通”,这种异化的沟通方式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出于自义心的道德评判,出于虚荣心的比较,出于自私心的逃避责任以及缺乏同理心的强人所难,它所带来的影响是:不仅没有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而通过非暴力沟通,可以使我们心存爱意,增进关系,改善生活。

  非暴力沟通具备四个要素:(1)观察(2)感受(3)需要(4)请求。

  我尝试将四方面展开,首先是观察,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纯粹的观察需要的只是眼睛和心灵,而不带评论的观察也被称为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还需要注意自身和对方感受,在此我们要避免将感受和想法混为一谈,正确地体会和传达感受并不容易,特别是在表达感受时:比如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很多被动的词语其实也表达的是想法而非感受,例如:被抛弃,被羞辱,被虐待等等。我们也需要避免使用“很好”,“很差”这样的模糊词汇,每个人对好坏的标准不一,这很难让对方明白我们的实际情况。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来跟清楚地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流畅。

  真实的表达感受,常常需要将自己的情感和弱点暴露给对方,这是一种积极的示弱,当然这并不是在说自己某方面能力或素质的缺乏,而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也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深层次的信任,是培养亲密感的关键。

  第三点是需要,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好像也导致着我们各式各样的感受,但我们需要明白,感受的根源是我们自身的需要和期待。我们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并不是我们产生感受的起因。我们需要勇敢而适当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我们的文化并不鼓励我们揭示个人需要,因此我们常常会用一些错误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需要常常藏在对他人的指责,评判和评论中,而当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得到的并不是需要的满足,而是对方的申辩和攻击。人际交往中,直接的提出需要所当跨过的门槛是我们的面子和一些并不正确的旧观念,这是我们所当要去克服的。

  最后一点是请求,和描述感受有些类似之处,我们需要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是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当对方对我们的请求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则倾听他的感受和需求。

  前面四点主要是围绕当我们是一个表达者展开,那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呢?

  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与此同时,不论别人用怎样的词语表达自己,我们都要用心体会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有时,我们还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来帮助对方了解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保持持续的关注,为对方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当我们做一个倾听者时,我们还需要评估自己的状态是否合宜,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1)先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声地提出请求(3)换一个环境。

  有的时候,谈话的气氛很沉闷。我们体会不到说话的人有怎样的感受和需要,也不知道他对我们有什么期待,此时我们需要“打破僵局”,必要的打断说话者,比假装在听,更符合对方的愿望。所以人都希望自己的话对人有益,而不是被人当作负担。如何礼貌地打断?书中提到了两种方法:第一是尽量提醒别人留意自己的感受;第二次直接表达自己的愿望。以这两点为基础,打断的方式应该都可以。

  作为倾听者,常常还会遇到第三种情况,我们说了心里话,很想知道对方的反应,却发现对方一句话也不说。这时,我们也许会很不安,容易把事情往坏处想。在别人保持沉默时,我们一般会觉得有些别扭,而很难静下心来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可以做什么呢?或许我们会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说错了什么,或许急着纠正回转,或许是引开话题转移注意力。但作者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性:我们的表达可能引起了对方的思考,不是针对我们的行为,而是联想到了其他的事情,从而做出了我们没有预想到的反应。此时我们需要耐心等候观察,通过提问来确认对方的想法再做出下一步反应。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工具,总的来说它通过两种方式来改善沟通,一个是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另一个是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爱是生命的真谛,爱也是非暴力沟通的发动机。在爱的推动下,通过非暴力这样一条管道,爱更好地融入生活,主导生活。

  最后回到前言所谈的: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为了生存,我们真的必须不择手段吗?我的想法是大可不必,以拳头和武力,无休止的拼命来对待难关只会激化矛盾,而无法解决问题,这种狼文化所主导的世界丛林法则必然失败,就像《狼和冰刀》,狼最终死于自己的贪婪和野心。而书中所倡导的是温柔的羊文化,当然它并不意味着温顺听话,任人摆布,它更不是软、弱的代名词,而是怀着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以爱为武器,来和这个日渐冷漠的世界抗衡。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7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生活中的暴力沟通非常常见,人们经常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他人进行评判,一味的比较,威胁他人,以不得不为幌子来回避责任,造成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痛苦。

  最近读了一本书,是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书中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并列举了大量的案例来教导我们如何避免出口成伤。

  第一步是观察,讲事实而非评论。“你根本不照顾这个家庭”比“你一周有五天都晚上十一点才回家”更容易引起对方的反弹,让沟通失控。基于事实的沟通是尊重,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二步是感受,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现在可能有什么样的感受或者清楚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后的需求,人们感受到生气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此时不该用责备自己或他人的形式来宣泄不满,这对解决真正想要解决的问题没有什么帮助。最后说出请求,明确需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更利于直面解决问题。

  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在生气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将错误归结给他人,这种无谓的发泄并不利于解决问题,有时候发泄完还会有自责情绪,让生活更糟糕。看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后,我觉得可以试试在今后的沟通中用到“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四步法,在情绪爆发前给理智留一点思考的时间。

  通过对这《非暴力沟通》一书的阅读,我在慢慢改善自己与其人的沟通方式,对于与其他人在沟通中出现的一些暴力沟通,也能够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并且及时调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使自己的内心更加平和和坚定,学会感恩,学会爱自己。非暴力沟通,需要时间来践行。要把非暴力沟通作为工作、生活中的一项修炼坚持下来,做一个平和的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8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很多年前就买了,对于一个爱读纯文学类书籍的我来说,干货满满的工具书读起来有点困难。因为高一年级的老班们有一个读书会,于是责令自己两天读完——有压力才有动力呀,终于在读书会前1个小时读完。虽然有一种囫囵吞枣之感,但感同身受也的确帮助我更快的理解了作者所倡导的“非暴力沟通“的方法。

  外国人写的心理学的书还是会存在文化的差异,语言翻译的转换让人不容易很快的理解消化。有些繁冗的内容阅读的时候就直接略过。作者重点谈到日常生活的我们从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更可怕的是,我们并不自知。作者借用甘地曾用过的“非暴力”一词,来指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这种沟通方式被称为“爱的语言”。看到这,谁不想继续看下去,究竟什么是爱的语言,难道我们对最亲的人说的话不是“爱的语言”吗?作者一语蔽之:非暴力沟通就是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作者在书里用了十三个章节来生动形象的告诉我们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如何才是“爱的语言”。

  1.观察和评论——观察源于客观,评论源于主观。人太喜欢进行“道德评判”,太喜欢主观的标签化,而作者所说的观察是不带任何情绪的准确的表述。

  2.体会和表达感受。中国人的内敛总会羞于表达感受,于是在揣测中参杂了各种主观情绪和臆断,这时候你需要闭上眼睛体会自己的情绪,然后准确的表达出来。句式应该是这样的:我感到……因为我……

  3.请求帮助。就是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做什么,这个请求要清晰明了且具体。

  4.倾听的力量。当有人求助的'时候,你要的不是立刻说解决的办法,而是倾听,体会。

  5.爱自己。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了解自己的需要。作者特别的告诉我们,“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学会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学会用“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这样的句式帮助我们探寻做事情的初心。

  6.充分表达愤怒。在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心情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行为,你需要体会,发现自己的需要,然后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时候你的愤怒才会有价值。

  应该说翻完这本书,道理基本明白了,但更为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反思我们日常沟通的状态,哪些还需要改进,比如对孩子、对学生是不是容易一概而论,标签化。在和别人的沟通时,尽量不带着预设立场和感受,尽量保持冷静客观地聆听对方想要表述的内容。一语蔽之,这本书让我们平和心态,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最舒适的重要他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9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著,他通过采用神奇而又平和的非暴力沟通方式来让人们获得爱、和谐与幸福,下面我来分享一下读书心得。

  1、非暴力沟通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观察、表达观察结果、表达自己的感受、告知具体的请求。在很多时候我们说的话往往没有取得想要的结果,十有八、九是因为我们的表达方式不对。如果你从刚开始的谈话中就就加上自己的主观判断与情绪,对方很可能不愿意对你展开心扉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区分评论和观察。

  2、批评往往暗含了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表达了我们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很可能获得申辩或反击。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比较可能获得积极地回应。比如说我觉得你很差和我希望你努力变好带来的'效果就是不一样。学会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顾左右而言他。

  3、学会倾听。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在安慰他人或提议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们需要的。

  4、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但是”“可是”这类的词。

  5、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失误揭示我们的局限性,并引导我们成长。尽量避免对自己说“应该”,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说“应该”只会使自己更加自责。相反,我们应该专注于自己的需要得到了怎样的满足,这样我们就可能从自己评价中受益,比如说比赛获得第二名,很多人都会说我“应该”再努力,都怪自己懈怠了,但是如果能从第二名中找到满足自己的点,就不会产生自责的情绪,总有人要第二名,结果已经很不错了,下回再努力就好了。

  6、愤怒其实是由于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就是尚未满足的需要,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需要会导致不同的感受。对他人的指责就是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需要。我们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对方及其行为。

  7、往往正确表达愤怒有四个步骤:①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也不做。②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③体会自己的需要④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其实我们想一想,我们生气就是想要达成自己的目的,不然生气干嘛。

  我在读书的时候还摘抄了一些我比较喜欢的语录,跟大家分享一下:

  1、为了幸福,必须把“别人怎么看我”这个问题放在一边。

  2、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么没好啊。…每当我们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

  3、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做得不怎么样也是值得的。

  这本书适合老师和父母阅读,在面对小孩子的调皮捣蛋时,如何控制情绪理性沟通,这需要我们慢慢地学习,也适合处理人际关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10

  《非暴力沟通》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所做,他提出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总结下来一个关键点是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也就是说当出现问题之后,不要去指责他人,要先考虑自己什么地方做的不到位导致了这个问题,不论你是老板还是员工,你是上司还是下属,都不要一股脑把问题都归结到对方身上,这样既可以让自己从激动、暴怒的情绪中冷静下来,又可以避免和他人因一时激动产生冲突。相当于一个尖锐的利器变得柔和,不会伤害自己也不会伤害别人。

  一、观察:区分观察和评论,若将其混为一谈,他人就会倾向于自己听到的是批评,并反驳我们影响到双方的关系,从而对沟通造成障碍。正确的观察应该是:不带评论的观察。也就是只观察,单纯描述事实,不妄加评论,比如说“你的衣服上有污渍”而不是“你好邋遢呀,衣服好脏!”且要注意减少“总是”“从不”这样过于绝对化的词语,因为这样的词语会使我们的表达过激。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言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二、感受:除了我们自己的感受,我们是否应该关注一下别人的感受,就像是我们社会工作者在接触案主时,要站在案主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要有同理心,当我们自己经历过,就会明白对方那种真真切切的感受,而不是简单的一句“你不要难过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三、需要: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它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标注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我们要去了解案主真正的需要是什么,而不是我们认为案主需要什么。假如说案主的亲人离世,案主当下最紧迫就是通过哭来宣泄自己的悲伤,他的需要就是哭,而不是我们说“不要哭了,要走出来”

  四、请求:

  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被请求人,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要他们做什么,而不是请求他人不做什么。我们把愿望说得越清楚,他人也就越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如果我们通过拒绝来提出请求,人们的'反应常常是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充分表达感激。在表达感激时,我们说出:1、对我们有益的行为;2、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3、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学习和运用非暴力沟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习惯性的反应,因此,运用非暴力沟通有时是很别扭的事。然而,如果我们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选择,我们就要给自己充分的时间。

  最后将作者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藉由这本书,依稀间遥望到梦寐以求的美丽世界,生活永远等待人们以一己之身去领略生命的美和神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11

  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该书已入选香港大学推荐的50本必读书籍。被联合国誉为全球非暴力解决冲突的实践之父。非暴力沟通不仅是一种沟通方式,还可以作为自己人生追求方向的不断提醒。

  所谓的暴力沟通,并不是单纯地说通过人身攻击等方式进行沟通,迫使对方满足我们的需要。异化的沟通方式有:

  1.道德评判: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比如说:你太自私了。你太过分了。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然而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很可能会招来敌意,使我们的愿望难得到满足。

  2.进行比较:在比较时,我们开始觉得自己活得很惨。

  3.回避责任: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然而,我们会使用类似于“不得不”、“你让我”比如说你让我伤透了心等词语。比如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们快乐或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看到父母痛苦,孩子会感到内疚,并因此调整行为来迎合他们,然而这种调整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出自对学习的热爱。

  类似的表达方式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使用的是推脱责任的语言而不是负责任的语言。

  4.强人所难:对别人的要求里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

  而非暴力沟通倡导的是专注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是用异化的沟通方式。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1.观察;2.感受;3.需要;4.请求。举文中的一个具体的例子,一个妈妈在忙碌了一天回到家之后,看到儿子把家里弄的乱糟糟的。异化的沟通方式,可能是把儿子骂了一顿。而非暴力沟通呢?小明,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观察),我不太高兴(感受),因为我看重整洁(需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请求)。通过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诚实地表达自己,告知他人,我们期待他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

  关于非暴力沟通要素的注意点

  1.观察:我们需要注意区分观察和评论。观察: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评论:懒惰。观察: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评论:愚蠢。

  ----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

  2.感受: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例如,我觉得不公平,我觉得他很负责任,等等。感受一般和以下词汇关联:兴奋,高兴,感激,害怕,沉重等等。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的言行的看法。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

  3.在请求帮助的时候,需要注意用具体的语言替代抽象的语言,区分请求和命令。例如,我们可以说:请帮我打开窗户好吗?而不是说:请打开窗户。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例如,有人气愤地说:“我从没见过像你这么自私的人!“这时,我们可能自责自己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第二种是指责对方。就是反过来驳斥对方你没有权利这样说,我一直很在乎你的感受。在争吵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会感受到恼怒。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会想他伤心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和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是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关于以上四种表达方式:第一种是自责,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陷于自己憎恨中无法自拔。而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面对挫折时,体会内心的渴望,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方法,而且容易陷入自己惩罚的痛苦中。

  第二种表达方式指责对方。如果我们满脑子是非对错,把某些人看作是贪婪的人、不负责任的人、骗子或其他类型的坏人,我们就很难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作者建议我们专注于我们想要做的,而不是追究错在哪里。练习把每一个指责都转化为未满足的需求,而不是情绪宣泄。作者在书中跟大家介绍了一种表达愤怒的方式:1.停下来,呼吸。2.留意我们的指责,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3.体会我们的需要。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在第三步和第四步之间,我们需要先倾听他人。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他们也就可以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运用非暴力沟通,进行有效地沟通及建立人际关系,同时平静内心,不断地提醒自己人生追求的方向。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12

  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对非暴力沟通一直没有一个较为恰当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非暴力即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改变沟通的方式是自己转变的重要开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从十二个方面向我们阐述了如何让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品质得到提升。

  首先,我们要做到心中有爱,让爱融入生活。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去探寻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爱。我们要通过日常的观察,找到结果,并清楚的描述下来。要成功的进行非暴力沟通我们还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求,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沟通要求我们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有时候倾听比语言更具有力量,倾听会使人身心痊愈,因此学会倾听尤为重要。让爱融入生活不仅仅意味着要爱他人,同时还要爱自己。充分表达愤怒,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伤害,而不是为了惩罚他人。在情绪低落时,我们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平和,我们才会重获生活的`热情。非暴力沟通还要求我们学会表达感激。

  读完这本书,我了解到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性。学会非暴力沟通,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会受益匪浅。许是读的速度较快,对其中的某些内容理解的较为浅薄。但我相信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我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13

  非暴力沟通的本质是心中要有爱,对他人有爱,对自己有爱,非暴力是爱的外在形式。在沟通过程中通过一种结构化的方式解读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体会各自的感受,并将这种感受合理地表达出来,使得双方能够互相理解,最终实现和谐的、充满爱的沟通。非暴力沟通的基本前提是假设人感受的一致性以及同理心,即人的基本感受是相同的,正因为人类的感受相通,所以才能相互理解。

  读这本书一方面能够学会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这种方法,另一方面读书的过程也是对心灵治愈的过程。书中对人心理需要和感受的剖析之精准,时常让人觉得还真是这么回事,如果早点知道这些该多好啊。在此,我非常感激本书作者和译者,让我们知道应当多注重自己内心的需求,以及如何合理地表达这些需求使沟通能够愉快地进行,下面列一些令我感触较深的点,谈不上感受,权当杂记吧。

  1)外在的驱动力是压力,内在的驱动力才是真正的动力。一个人如果总是以“应该”做什么来要求自己、命令自己,那他一定会偏离自己的内心,导致内在的分裂与不满。就像恋人刚开始是出于对对方的喜欢,所以一切关系都很融洽。而当热恋期过了,出于让对方幸福这一责任方面的考虑,爱情往往变得沉重起来。

  2)喜欢使用暴力的人,无论是肢体暴力还是语言暴力,是因为他内心的平静遭到了破坏,尤其是被暴力所破坏,所以他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自己内心的和平。但暴力从来无法根本性解决问题,因为暴力不是人内心最终的`需求。

  3)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需要,故而真诚待人比委屈求全更可靠、更长久。

  4)向别人倾诉有助于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就像有些东西在你你说出来的时候你才能更客观、更全面地理解它。在痛苦的时候,合理的倾诉能够避免自己被充斥在头脑里的各种想法所束缚。

  5)最后,这本书值得时常拿出来看看,当作一碗心灵鸡汤吧,需要的时候治愈一下自己的内心。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14

  《非暴力沟通》与其它沟通类的书籍有所不同,一般市面上沟通类型的书籍主打场合式的沟通技巧,而这本书讲的是从人的情感诉求出发,说话前三思,并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来进行交流的温和式沟通。

  初次看到书名,我就感到疑惑,暴力沟通难道是武力解决问题吗?相对而言,非暴力沟通就是常言道的“君子动口不动手”吗?书中给出的答案是,暴力沟通指的.是语言暴力,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语言伤害性往往比肢体暴力更严重,也更持久。书中指出,生活中大多的矛盾与冲突就是因为这些被长期忽视的语言暴力引起的,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要做到的是,学会观察对方与自己,讲究内心的需求与感受,并用温和的语言表达出来。

  艾提·海勒的日志中写道:“我不会轻易害怕。那不是我勇敢,而是我知道,他们也是人,我必须用心理解他们的行为。今天早上,那个性情粗暴的年轻盖世太保冲我吼叫,我没有生气,而是关心他。我想问:‘你的童年很不开心吗?女友抛弃你了吗?’他看起来愁眉苦脸、躁动不安、阴沉而又虚弱。我当时就想帮助他。他那么痛苦,一旦为所欲为,是多么危险!”我们常常在第一眼的时候就妄自下了批判与看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这就往往导致双方之间产生误会。

  非暴力沟通就是突出强调这一点带来的伤害性有多大,书中介绍了实用的沟通模式。首先,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是随便地批评指责别人。第二,关切地倾听别人,而不是在未细心观察上解读为批评指责。人们容易混淆观察与评论,倾向于听到批评而反驳对方。比如,他是个懒惰的人。这就是评论。他是个四五天都不出门的人。这是观察。有人认为他不经常出门就认定他是懒虫。但未曾细想,几天不出门的人就是懒人吗?强加自己的价值观念于人就是一种暴力沟通的表现。

  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责备对方;责备自己;体会自己的需求与感受;体会对方的需求与感受。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自己的见解,人们的反应常常是为自己辩驳。相反,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求与感受,人们就比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而在提出自己需求时,要具体明确而不是抽象模糊的概念。

  比如,“我想要每个星期出门三天”,而不是“我想要自由”。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而是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和感受,帮助我们在倾听同时与他人建立联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15

  暴力!这个听起来就很暴力的词!

  沟通!这个社会交际必备的技能!

  理解中的暴力就是动不动就动手打架、大声吼叫,甚至是战争等等,总之就是不和谐,很不文明,让人很不舒服的行为方式!而用这种方式去与人沟通,那无疑是非常不好的一种方式。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非常清楚她的不妥之处,但是,我们身边乃至于我们自身却经常如此,那些无情的语气话语即使不动手却伤人更深!唉,无比的感慨!多少次,自己也陷入这个冷暴力的漩涡当中!

  幸好,幸好我是一个相对理性的,给自己点个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自己都能够快速脱离这个冷暴力的氛围,然后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真的非常庆幸读到这本书,非暴力沟通真的是爱的语言!只要在沟通的时候注意规避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多现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用心去感受爱的语言,那么,沟通的效果势必会比想象中好很多,幸福指数也会提高不少!一定要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体会和表达感受,去深刻感受爱的根源并请求帮助,那么你就将成为非暴力沟通的高手!

  书中总结12个关键字——懂观察,讲感受,谈需要,提请求!营造好沟通的氛围,学会使用爱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16

  在我们的生活里,特别是和亲密的家人,先生之间,普遍存在着,冷暴力和语言暴力。逃避解决问题时采用“冷暴力”,一时气上心头不能自制时就会用狠毒的语言中伤对方。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具体沟通模式。

  非暴力沟通的模式是:

  1、观察而不评判;这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犯的毛病,妄加判断,添油加醋地加入个人主观判断,用自己的主观意识给他人“贴标签”

  2、感受而非想法;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毕竟我们是有情绪的个人,允许有情绪,但直接表达就好,不必用过分偏激的语言或者行为来提醒对方我很失望、生气、愤怒

  3、个人的需要/价值观念;静下来扪心自问,是什么样的个人需求和价值观念导致我会有现在的情绪,不去责怪他人的行为,而是将”矛头“指向自己,是因为自己的某个需求,而导致会这样看待他人的行为,是自己的需求和观念导致了自己的情绪。

  4、请求;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请求(而非命令),注意语气委婉。女生爱玩”你猜猜猜“的游戏,希望男生能明白自己的心思而猜出自己的请求,至少曾经我是这样的,而男生的.思考方式是直接了当的,因此会起很多不开心。直接地说出自己的需求。

  这样的一种沟通模式,实践下来也会带来思考问题方式的转变,我们不会再怨气冲天负能量地去抱怨指责他人,而是在自己观察剖析之后,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样,当他人在抱怨指责时,我们平静地去倾听他的感受,剖析他的需求,那么争论也能平息。

  我想这本书将把我带入一个新的世界,我期待着自己的转变,和影响到别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17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生活中的暴力沟通非常常见,站在制高点对他人进行道德评判,一味的比较,威胁他人,以不得不为幌子来回避责任。其造成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痛苦。

  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书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教会我们如何避免出口成伤。第一步是观察,讲事实而非评论。“你根本不照顾这个家庭”比“你一周有五天都晚上十一点才回家”更容易引起对方的反弹,让沟通失控。基于事实的沟通是尊重,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二步是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后的需求,人们感受到生气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们不该用责备自己或他人的形式来宣泄不满,这无助于解决你真正想解决的问题。最后说出自己的请求,明确自己需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更利于直面解决问题。

  我们是凡人,皆有七情六欲,在生气时会自然而然的批评、埋怨他人,这种发泄并不利于我们解决问题,有时候发泄完还会有自责情绪,让生活更糟糕。可以试试在今后的沟通中用到“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四步法,在情绪爆发前给理智留一点思考的时间;“打雷听声,听话听音”,真诚的倾听他人的感受,进行反馈。

  很高兴你能看到这里,这说明你已经开始准备做出改变了不是吗?祝愿你既能摆脱情感的束缚,又能不麻木可憎,成为生活的主人,遇见更美好的生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18

  最近我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它就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有效沟通的大门。读完这本书后,我第一次剥离自己,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亲密关系,包括和先生的关系、和自己的关系以及和孩子的关系。我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开始尝试解决了一些问题。

  我和先生单独相处的时候经常为一些小事吵架。同一件事情,在我们俩这会产生两个不同的版本,我们俩都会觉得对方不可理瑜。比如说我和孩子都已经睡觉了,先生进房间拿衣服去洗澡,他开柜门和关上柜门的声音有点响。我认为先生这种行为一点都不体谅他人,是不懂尊重人的表现;而先生觉得我为这样的小事情斤斤计较,是无理取闹的行为。于是乎,深夜里我们会这样一件小事情吵得不可开交。

  《非暴力沟通》书中倡导当遇到事情与爱人沟通时,尽量客观性描述事实,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传递给对方,要避免对爱人进行道德评判或者与他人比较,这会让你的爱被蒙蔽。例如在上个事例中,我换个方式表述后,结果截然不同:亲,你开橱门的声音,打扰我睡觉了,可以在关门的`时候小声一点吗?结果是他轻声地关门,我安心地继续睡觉。在生活中,我把不对伴侣的行为进行道德评判这个准则实施以后,我们俩的吵架次数确实少了很多。

  除了和先生的关系得到缓和,我和自己的关系也亲密了许多。从小到大,我们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做个听话的好孩子,要听爸妈的话、要听老师的话、要听领导的话,就是没人教过我们该如何听自己的话。没有人教我们,当我们的心感觉沮丧时,我们该怎么办?没有人教我们,当我们的心感觉愤怒时,我们又该怎么办?

  《非暴力沟通》书中倡导我们要去感受自己生命的美好,学会顺从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甚至在追逐自己时,允许自己可能犯下的一些低级的错误,允许自己一边骂着自己傻叉却依然接纳这种不完美的自己。我们也可以有各种情绪,可以喜悦、可以伤感、也可以合理地愤怒,但重要的是看清自己的真正需求。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爱上自己的特别,把自己当成挚爱一样与自己和平相处。

  学会和自己舒服的相处,不再执着于拧巴自己,顿时觉得生活轻松了很多,于是连带着对孩子的微笑也多了起来。5岁多的孩子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很多时候她开始反抗家长的权威。之前,我对孩子的这种抗拒采用的是比较权威的方式,导致孩子已经会表达:妈妈,你说的就一定对的吗?为什么我什么都要听你的?现在,我更多的是让她自己去选择,而不是采用不得不去做的方式。比如说,她不想去刷牙,觉得这很麻烦。我告诉她,你可以选择刷牙,这样可能会麻烦点,你也可以选择不刷牙,这样很可能蛀虫会在你的牙齿安家,到时候牙医就要把你用钳子把你的牙拔了。具体怎么选,是你的权利,妈妈不干涉,但是,选定了,你就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非暴力沟通》书中倡导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她不依附任何人而存在。每个妈妈都无法替孩子做任何的决定,我们能做的只是能带给孩子只是爱和陪伴,而不是以爱之名,给予爱的绑架。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19

  学以致用,我就试着用这本书最后一章的“表达感激”三部曲来谈谈我此时想法

  1、我的心情如何:我很开心,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灵感和启发,它让我更加清楚的明白如何与爱人、与亲人、与朋友好好沟通。

  2、我的哪些需要得到满足:发现自己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尝试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沟通方式去化解人际冲突,学习建立和谐安宁的innerpeace。

  3、这本书让我受益的地方:我学习到通过练习非暴力沟通的方式,真诚地表达自己,而非羞愧或者内疚的自责;关切的倾听他人,而非批评或者指责对方;专注于自己或者对方尚未满足的需要,并以此为寻求改变的动力和良性沟通的契机,让爱主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这本书让我思想上有了很深刻的感悟。我也决定,尝试改变自己以前某些不好的地方,让自己尝试更健康、积极的成长,希望自己各方面的成长速度能够走在同龄人的前面。

  首先给大家讲个日常小故事:一对结婚的小夫妇,男生对于家务活比较毛手毛脚,再加上工作繁忙,女生承担起家里的日常起居的打扫。男生会有一些女生不太喜欢的生活习惯,比如每天起床会不打开窗户,会将替换的拖鞋随意丢放,用过的纸巾会随意置于桌面等。这样一来,家里便乱糟糟的。女生每次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后看到眼前的这一幕,爱干净爱整洁的她瞬间就觉得浑身不自在。于是,妻子会非常生气的冲着老公说:“你又不把东西收拾干净了!“”你的拖鞋怎么又不放好?“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能总结出“暴力沟通”的几个特点:指责、批评、评价。与此相反,“非暴力沟通”的特点则是“不指责、不批评、不评价,表达感受”。感受既包括我们要表达的信息、思想、情绪,还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请求,即沟通目标。这本书中,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强制人们删除大脑自动生成的潜台词。这些潜台词让人们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想事,阻碍了有效的工作和沟通。与其指手画脚、谩骂指责,不如先冷静思考,然后把深思过的想法表达出来。非暴力生活的关键是,感谢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的使用语言。我们既可以清晰的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的想法。书的开头就说明了非暴力沟通的4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根据这四个要素,我自己总结出,组成一个完整的非暴力沟通的模式大概是这样的:“你今天批评了我三次,我感到很难过,因为我想要得到你的肯定。下次你在指出我的错误之前,可不可以先肯定我对你的爱,告诉我你知道我这样做不是存心的,然后才告诉我哪里做的不好?”如果,尝试着这样与你的爱人交流,即便对方开始有情绪,也能够被你逐步软化下来。而当你提出具体的请求时,对方也会考虑自己的做法是否真的给你带来了伤害。

  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和成长环境的'感染,我们总是习惯在别人身上找毛病、挑剔。喜欢给别人贴上这样或者那样的标签,要么抬高自己,要么给自己开脱。看起来我们给自己套上了厚厚的壳,保护自己,也给别人贴了一脸的即时贴。这不仅拉远了人的距离,也让自己学会了逃避,蒙蔽了自己的双眼。我们看不到自己的需要,看不到自己的渴望,更看不到别人行为的原因和需求。可能是男生工作时间长、社会经验丰富的原因,有时候他对于女生问的问题或说的话,都会表现出一种很不屑的态度。这种态度对于女生来说,是很难说服自己冷静的去接受的。因为这种不屑,在某些程度上已经活生生的把夫妻间的亲切感抹杀了。结果,女生也完全没有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去表达内心真正的需求和想法。

  这近半年的婚姻生活让我更加深刻地明白,夫妻关系不是亲子关系,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时刻以我们为中心,能给我们“无条件的爱”的父母型爱人,如果你是带着这样的奢望进入婚姻的,必将以失败而告终。爱人并不是你的心理咨询师。就像老公经常跟我说,他以前有很多心理问题。但是其实我只是听闻,我也没办法有能力真正去理解他的过往给他带来过的创伤。咨访关系的本身是要求咨询师放下自己来全身心关注你,但是婚姻中如果你要求对方放下自己,来关注你,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的行为。所以,做自己喜欢、觉得是正确的事情,而并不是把对方当成你生活的全部,奢望你的另一半去关注你。我也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于这份感情的态度。我是一个比较独立有自己的想法的女孩,很多想法和行为也不会过于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婚后的我依然有自己喜欢的生活,也并没有过度的依附这份感情,太过于理想和饱满的期待值会导致在这段感情中失去一些东西,爱得太用力让对方呼吸困难,爱得太薄情也让对方屡屡受挫,得到的永远是负反馈。因此,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欲望和需求,让爱更好的融入生活。

  你取之于我,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礼物。当你知道我因施于你而快乐,你明白我的给予不是让你欠我人情,而是因为我想活出对你的爱。欣然的接受或许是最佳的赏赐。我无法将二者分开。当你施与我,我给你我的接纳。当你取之于我,我感激你的赐予。

  我是梦婷,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加我的微信,我希望在茫茫人海中能够与你邂逅相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20

  是听了同事的推荐买来这本书看。

  相信读了这本书的人都已经熟记: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至于讲到非暴力沟通的各种作用,如果所有人都能心平气和的,理智的来思考问题,那么各种问题自然能够被更加容易的解决。

  我觉得有几个问题:

  1是不能期待谈话的对方会听你在讲什么,每个人的教育水平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千差万别,别指望他们会配合你剧本。

  2是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会感受到诸如“听起来,你有些不耐烦,你希望每个人的意见都能得到倾听?”这类句子。听起来只会让我更生气,因为说话者好像把自己放在一个很高的高度在俯视你。如果是在本就有矛盾的情况下,这种感受更会被放大。

  3是虽然人性是相通的.,但中美文化有差异,中文和英文的表达方法也有差异。如何能用中文来表达出相同的意思是我们在应用非暴力沟通的最大障碍。如果按照文中直译的表达方式,只会让人以为在看译制片。

  我对书中所表达的关注他人和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还是非常赞同的。

  看完出到能运用,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希望能看到更多适用于本国文化的案例,从中体会。

  这本书不是教人们从应用层面上利用他人的心理反应去实现自己目的,这样的心理学书籍是我认为的好的心理书籍。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21

  几年前就买了这本书的纸质版,看了三十多页,感觉和结果导向思维有点相似,因为个人原因搁置了。想着等以后再看,通常等以后再看的书都等不到以后了,书太多,能静下心来看完的很少。

  前几天你给我发了张照片,是这本书的封面。我才又找到这本书读了起来。因为是同读一本书,所以看的很认真。慢慢的发现这确实是结果导向思维。不过更有艺术,既看到自己真实的内心也关注对方真实的内心。不带评论的表述事件,艺术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请求别人帮助自己,又不强求别人满足自己。

  如何表达愤怒这章,我看的`哈哈大笑。因为电子书有很多人的评论。每个人都会有愤怒的时候,当出现这种情绪时,请关心我们自己的内心,我内心有什么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满足我的需求呢?

  我想,非暴力沟通大概就是用艺术找到真实的自己,关心爱护真实的自己。也引导他人找到真实的自己,关心爱护真实的自己。

  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因你而遇见它,也遇见我。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22

  【梗概】

  “非暴力”一次来源于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提到暴力,人们往往只联系到身体暴力,很少有人意识到精神暴力的存在 ,比如对一个人的指责,或是冷漠。相比而言,精神暴力往往更加隐蔽,而且后果也更加严重,因为身体暴力往往源自精神暴力。

  非暴力沟通认为作为人,我们具有的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在发生冲突时,要学会倾听,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进而建立一种彼此理解,互助友爱的关系。这种沟通方式不仅可以用于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可以改善我们的.自己关系,我们总以为是他人的行为引发了我们内心的感受,其实真正的原因源自自身。我们产生情绪因为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如果可以静下心来静静体会自己内心的需求,负面情绪就会逐渐得到缓解,自己了解了解也会更加深入。

  总而言之,非暴力沟通促使我们出于爱的目的发生改变,进一步体会生命的美好与力量。

  【评价】

  练习本书所讲的重点内容,可以帮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达到有效沟通,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同时通过与自己的对话,进一步了解自身,减少负面情绪,缓解压力。

  【重点】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1.观察:描述真实发生的事,不掺杂任何个人情绪(区别于评论)

  她没有给我回消息(评论:她真是太不尊重我)

  2.感受:此时此刻的心情如何,开心,难过,还是忧郁(区别于想法:我觉得……)

  我感到有点难过(想法:我觉得她应该及时回复我)

  3.需求:我们需要什么

  我需要得到对方的尊重

  4.请求:你想让对方做什么

  以后看到我发消息有空时及时回复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23

  几年前就买了这本书的纸质版,看了三十多页,感觉和结果导向思维有点相似,因为个人原因搁置了。想着等以后再看,通常等以后再看的书都等不到以后了,书太多,能静下心来看完的很少。

  前几天你给我发了张照片,是这本书的封面。我才又找到这本书读了起来。因为是同读一本书,所以看的很认真。慢慢的发现这确实是结果导向思维。不过更有艺术,既看到自己真实的内心也关注对方真实的内心。不带评论的'表述事件,艺术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请求别人帮助自己,又不强求别人满足自己。

  如何表达愤怒这章,我看的哈哈大笑。因为电子书有很多人的评论。每个人都会有愤怒的时候,当出现这种情绪时,请关心我们自己的内心,我内心有什么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满足我的需求呢?

  我想,非暴力沟通大概就是用艺术找到真实的自己,关心爱护真实的自己。也引导他人找到真实的自己,关心爱护真实的自己。

  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因你而遇见它,也遇见我。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24

  上次看《非暴力沟通》的时候觉得自己很认真,今天重新看了一遍,又有了很多新的感悟。

  《非暴力沟通》的序言明确告诉我们,改变沟通方式是自己改造的开始。当我们遇到人际冲突时,我们总是认为他不理解我。我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为什么他总是执着于此?我们因为自信而认为自己是对的,但我无法说服对方,因为他也有自信。所以,双方都在自卫中纠缠不清,最终谁也敌不过对方。问题不解决,只会增加麻烦。我们渴望进步,我们渴望良好的沟通,我们渴望和谐的人际关系,但问题出在哪里呢?我怎样才能说服他?这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

  《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我们需要改变的.是我们沟通的方式,我们需要改变我们说话和倾听的方式。苏菲派诗人鲁米写道:“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别之外,还有一个领域。我将在那里与你会面。”初读这句话的时候,就觉得作者真是没底线。他怎么能把道德和不道德联系起来呢?不分高下,这世上还有公道吗?不道德的行为不谴责而放任自流,何来公平正义?社会会是什么样子?回过头来看,我渐渐明白了。作者的意思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不要条件反射地评价对方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而是要理解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在尊重和倾听他人的同时,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这就是非暴力沟通。它不仅仅是一种交流方式,它不断提醒我们关注更可能满足我们生活追求的方向。

  书中还谈到了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表达——需要——请求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25

  孩子为什么总是不听你的话?为什么总是不按你的常理出牌?有没有想过,问题是不是在你的身上?

  每天晚上都能听到楼上的家长在管教孩子的声音,你为什么不听指挥?我都说了不能这样,你总是做坏事,你真是一个坏孩子。其实,这样的事情也时长发生在我们家里。

  因为工作太忙及房贷的压力,我们一家三口是跟老人一起住的,这就形成了家里孩子的教育存在隔代教育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老一辈的教育方式,所以,在我家的教育里面也会出现“暴力沟通”。这里说的“暴力”,并不是身体上的暴力,而上在语言和精神上的暴力。你会发现,当你用暴力沟通的时候,当下是凑效的,但是不长远,你会出孩子会“越走越扁”,甚至让你伤心。

  以上的情况,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非暴力沟通“,那么,你可能会是让孩子变”坏“的始作俑者。当我看到《非暴力沟通》这个书的时候,我才知道,一切可能源于沟通,你可能在教育孩子上没用对方法。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他早年师从心里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了极具启发性和影响性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通过这样的沟通方式,让无数的人感受到了爱、和谐和幸福,同时也化解了不少冲突。”非暴力沟通“可以运用到家庭、工作甚至政治上,它能疗愈人们内心的伤痕,超越心智、情感的局限性,突破负责的思维,化解冲突,建立和谐关系。如何将非暴力沟通用在孩子的教育上呢?

  01观察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

  用观察去代替评论你的孩子。如何做?首先把”从不“、”总是“这样的词换成”每次“。我们会发现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都会带着评论去教育,”你总是看电视”“你从来不认真学习,你就是一个不老实的学生”。你们是不是都是这样去跟孩子说话,标签化孩子呢?

  如果我们把这些评论的语言换成观察式的语言,效果会大有不同,“你每天看电视2个小时以上”“你曾为了玩玩具,不认真学习”。用你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进行观察到的事情去代替你对孩子的评论,不去评判不用绝对化的评论他们,这样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因为你是在讲事实。

  02感受

  要将感受与想法区分开来,你需要向你的.孩子表达的是你的感受而不是你想法。把你的“我觉得”替换为“我认为”。“我觉得你很没用”“我觉得你是个差劲的学生”,这样的说话都会让孩子感到挫败感,觉得自己被贬低了。这时候我们需要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孩子也是这样的跟我们说话,我们作何感受?

  此时,你需要的是告诉孩子你的感受。“你不遵守学校的规定,我很难过”,将孩子作出的一些行为对你所造成的感受告诉他,而不是把你的想法告诉他。且如果我们在沟通的时候适当地示弱也会解决冲突。

  《非暴力沟通》中还列出了感受的词汇表,可以根据这些词汇去做练习,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03需求

  需求是感受的根源,是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对孩子的指责、批评、评论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我们批评来提出我们主张,孩子对我们的就只有申辩和反击了。如果我们能直接跟孩子讲出我们的需求,孩子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如“我很难过,我希望你能把房间收拾整齐”。

  04请求

  首先,我们需要向孩子提出具体的请求。我们通常会跟孩子说,“我希望你是少花点时间在看电视上。”那么,你的请求是什么呢?孩子会感到疑惑,可以认为少花时间在看电视上,那就把时间花在玩玩具上。我们需要具体明确的是我们需要孩子不要看电视而是将时间花在学习上。

  其次,请求反馈,如果无法确定孩子是否理解我们的请求,这时我们需要做所馈,确保孩子理解我们的请求。一旦孩子的理解与我们的意思有所不同时,我们要作适当的补充。

  第三,在确认孩子的理解后,我们需要从他当下的感受、想法及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来了解他们的反应。

  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区分请求与命令。命令是在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通过指责和批评来利用对方的内疚从而达到目的。如”宝贝,今天晚上你可以陪妈妈去散步吗?“”妈妈,我今晚约了同学一起拼乐高,你可以自己自己去吗?“”你真自私。“这样其实你就是在向孩子提出了命令而不是你的请求。

  以上为非暴力沟通的4个要素。

  《非暴力沟通》是一本值得反复去看去学习的书,它是能改善人际关系的书籍,能运用到生家庭关系、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工作关系以及社会关系上,促使生活更加美好。在此推荐给大家。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精选2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相关文章:

《非暴力沟通》的读书笔记05-06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24

非暴力沟通心得(精选24篇)11-28

非暴力沟通心得15篇02-09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03-22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05-06

阅读《非暴力沟通》心得体会04-25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4-28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5-17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1-23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精选2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精选25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1

  家长和孩子都需要被尊重,但是由于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总觉得家长是高高在上的,说的话一定要听,导致我们现在教育孩子也是这样,做什么事都以命令的口吻。自从读了《家庭心理学》以后,从书中学到了许多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现在也在慢慢改变自己。

  想让孩子心甘情愿的去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去逼着他做,是要和他进行合作,只有双方的意见达成一致,孩子才会开开心心的做,家长也会高高兴兴的,这就是双赢。

  当孩子行为中出现错误的时候,不要直接否定他或者说一些刺激他的话,这样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我们应该关注他,让他自己说出来,当他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我们在一起想办法解决。

  自己尊重,现在家长都太以孩子为中心,都忘记自己的需求,总觉得孩子是第一,孩子照顾好了就行了,其实把自己照顾好才是最关键的,只有把自己照顾好了,才有能力去照顾别人,也要让家人和孩子知道我们的需求,要不时间长了我们就会被忽略掉,所以我们要适当的放松自己,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自己整天处在紧绷状态,这样会影响健康,也影响和家人和孩子的正常沟通。

  现在的生活节奏变快,生活压力变大,家长们都忙于工作,有时候也会忽略孩子,不过白天再累再辛苦,晚上我也会陪着孩子看看书、做做锻炼,只有经常陪伴和沟通,这样才会更了解孩子,孩子大了我们也不会有遗憾。

  平时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随便给孩子贴上标签,也不能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去攀比,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又不是复制粘贴的,都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我经常和我孩子讲,不和别人做比较,我们和自己做对比,今天比昨天做的好,这次比上次做的好,有进步就行。

  对于奖励和惩罚,估计大部分的家庭都会有,比如考试考的好就会给予奖励,考的不好就要惩罚,不例外,我也用过这个方法,本来是想用这样的方式方法去激励孩子,但是没什么效果,后来就取消了。

  在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学习、在摸索,寻找合适我们家孩子的教育方法。

  教育孩子首先家长的目标要明确,在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之下,当然就是希望孩子知识渊博,以后可以为社会、为国家出一份力,那作为父母的我们现在就需要陪伴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要言传身教。然后也可以问问孩子有没有目标,可以让孩子制定一个小小的目标,带领孩子向他制定的目标去做。平时也要多倾听,行为背后的需要还是要多倾听,只有认真倾听了才会理解,出现了问题不要直接否定孩子,应该先听听他的说法,再去判断。有些事情也可以和孩子商量,商量的时候注意语言沟通的方式方法,对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孩子的意见,这样可以肯定孩子,让他们有自己的主见,如果经常否定孩子,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没有主见,会变得自卑、懦弱!使用尊重的语言双方去沟通,将批评和职责转换成带有尊重的需要表达,这样孩子觉得自己得到重视了,就会敞开心扉的和家长聊天。

  每个人都有需要,我们做每件事情的时候要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也要为我们的需要负责。当家长和孩子之间遇到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孩子是在表达他们的需要,但是如果我们觉得是不合理的,我们可以使用策略让孩子了解我们的需要,不光是我们要倾听孩子的心声,也要让孩子听听我们的心声。

  由于家长们白天上了一天班下来,白天的紧张工作,下了班可能一时情绪还没有调整好,回来教育孩子学习的时候可能就没有那么多的耐心了,小孩认真听话的还好,调皮捣蛋免不了一顿责骂或者一顿打。记得我们家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才开始学写字,握笔姿势不对,教了好多遍都改正不过来,小手被我打的红红的,后来他看到我的手稍微动一下,他的身体就会害怕的缩一下,事后我心里也在反思,可能我的情绪过于激动了,把情绪都发泄在孩子身上。现在我在想,当时他是多么害怕和无助,他当时的感觉肯定是没有安全感的,所以现在我会及时调整好心态,耐心的听他讲解和沟通,站在他的角度看问题,让他有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

  激励给予:家长给予孩子一般都认为物质满足就是给予,其实多陪伴孩子,多给孩子一些拥抱和爱语,这些更为重要。其实孩子也会给家长礼物,只是家长往往忽略了,像我家小朋友有时候在学校新学了一首歌,回来说要唱给妈妈听,其实他就是在送我“礼物”,要和我分享他在学校的一些事情,但是有时候家里的事情比较多,没有多少耐心慢慢听,只是应付孩子说唱的真好听,其实我没有用心去听,没有体会孩子的心情,没有接受他的礼物,这一点我要改正,以后在忙,在孩子送我“礼物”的时候,我也要停下手中的工作,用心的接受他给予我的“礼物”。

  使用尊重的语言:读到这一张“给出没有评判的观察”,突然想到自己平时的语言沟通好像都是批评,以后要改正一下,让批评的语言转换为单纯的观察,孩子得到尊重了,他们会更乐意配合我们。如果有需要孩子帮忙的`地方,我们可以提出“可执行的请求”,让孩子自愿帮忙而不是被逼迫的帮忙,双方要合作愉快,我们还要学会倾听,全身心倾听自己的声音,倾听别人的声音。

  在成长中学习:人不管在什么阶段都要学习,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淘汰,从小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成人之后进入社会,学习社会人际关系,现在为人母,更要和孩子一起学习,这样即可以为孩子做榜样,也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长,如果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可以和孩子和家人一起商量,所谓人多力量大,办法总比问题多,如果问题解决了,一家人都会非常开心,都很有成就感,如果没解决,那么就一起学习,总结经验。

  让我的家成为“无错区”:以前遇到事情,总是会提高嗓门让孩子去完成,觉得这样声音大就会镇住他,而且效果也明显,因为他害怕所以会立刻去做,可是我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现在读了这么长时间的书,也学会了一些怎么和孩子沟通技巧,比如今天晚上我在家里剥蚕豆,他在玩玩具,我就问他:“你要不要过来给我帮帮忙呀”,开始我以为他还想玩玩具,肯定不会来,可是他却很开心的和说:“可以呀,我要帮妈妈一起做事情”,我们就一边聊天,一边剥蚕豆,很愉快的把这件事情做完了。所以语言沟通很重要,如果我今晚是以责备的语气说:“不要一天到晚就知道玩,过来帮妈妈做事情”,也许他会过来帮忙,可是他会觉得没有被尊重,就会带着情绪做,这不是我想要结果。

  长颈鹿文化与豺狗文化:在生活中,豺狗语言和长颈鹿语言都用过,心情平静的情况下会和孩子好好聊天,会用长颈鹿语言鼓励孩子,但是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者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一急躁就会使用豺狗语言,给他贴标签或者责备他,其实知道自己做的不对,但是有时候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以后还是要克制自己,不能用豺狗语言,要多用长颈鹿语言,让自己和孩子都成为心胸宽广的人,还要让自己和孩子的视野更远、更广。看了后面的家庭活动,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我们可以试着做做,比如有一篇“主题:风盈生命之体验”,标题:“感恩”,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做这个事情,每天写一篇感恩日志或者写几句话也行,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对什么事情都是感恩的态度,不会计较。

  这几部分书中主要提供了大量的游戏和故事,如何把评判解读成需要,如何将愤怒转化为感受和需要,如何处理愤怒的情绪等等……有的游戏可以和老公和孩子一起做,即可以从中学习也可以增进亲子感情。我们跟着师傅一起努力学习,会变得越来越优秀,最后祝福家人们的孩子都越来越优秀,家庭越来越幸福。

  今天读的主要是“无错区”的故事分享,也是总结这本书的内容,故事是在教我们用什么样的语言和孩子沟通,怎样和孩子合作,还有家长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怎么样可以满足等等……

  我们已经读了2本书了,《家庭心理学》、《非暴力沟通亲子篇》,虽然书的内容不是所有的都能记得,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方法都在用,我觉得对我的帮助还是挺大的,比如现在小孩有问题问我,我都是很有耐心的回答,以前问多了我就嫌他烦,还有就是他以前犯错了我不等他解释就一顿发火,现在同样的情况发生,我也很想发火,但是我停顿几秒不说话,发现好像就没火气了,接下来就会问他什么情况,听听他的解释,所以我觉得我在慢慢的改变,在这里我要感谢师傅,带领着我们一起成长,期待我们学到的更多。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2

  准备读这本书的时候,刚刚结束九型人格学习不久,而且即将开始非暴力沟通工作坊学习,一旦自己开始意识到需要"慢下来"去觉察自己和身边的人,就会发现生活中忽视那一部分,往往是你最想逃避,也是最手足无措的时候。

  虽然2型人的特点是善解人意,喜欢帮助他人,但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是这个型的瓶颈,同时对于他人愤怒时的无力感,让2型人更加隐忍、憋屈。

  学习完九型和正管课后,对于自己和其他的8个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再来看这本书,让至少可以鼓励自己开始实践非暴力沟通,开始试着去用我信息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同时对于身边人的愤怒开始理解、接纳,做到不评判。

  下面先来谈谈我是如何体会表达"我信息".

  我现在的生活如何?这个问题好像我很少去问自己,因为我总是在捕获周围人的需求,自己很少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因为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也从来没有去想着了解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看了《被讨厌的勇气》后,有了去使用非暴力沟通这种生命语言的勇气,在练习的过程中需要发自心里的感觉,而不是通过思考,做出选择。

  原来我在和他人发生争执后,即使过了很长时间后,也很少去回顾,因为担心悲剧重演,所以自己特别逃避谈论痛苦。在学会用"我信息"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后,在刚开始也遇到几次对方说"不"的时候,刚开始我很沮丧,后来我坚信,自己的需要没什么不对。一旦你发现自己需要后,很难去把它深藏在心里,仿佛有个重担一直背负着。于是,我还是坚持表达了"我信息".虽然刚开始,使用的有些生硬,句式完全照搬,但是自己给自己打气,一定要说出来。说出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后,不是需要马上需要对方做什么,更多的是需要向对方的倾听,被看见。正如,佛的建议:"不要弥补,在此即可。"

  这本书中写到了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实践提到了三点:

  1.要精神纯粹。需要我们努力做的主要事情就是修炼自己。马歇尔每天都会停下来两次、三次或四次—---真的停下来,然后提醒自己:我想怎样与世界上的其他人相联系,冥想是个好办法。

  2.练习,练习,再练习。

  3.成为非暴力沟通支持团体中的一员真的很有帮助。

  对上述的三点,第一、二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坚持,对于第三条来说,期待着和读书会同频朋友们一起分享。

  对于我来说,除了要学会及时用"我信息"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还要尝试对于身边易怒的人带着"非暴力沟通之耳"进行观察,去接纳和理解他们的愤怒,而不做评判。

  书中说:愤怒是份礼物,激发我们去了解引起这种反应的'未被满足的需求。

  以往身边的人发生愤怒的当下,我非常害怕、恐惧,自己总是想着逃离那个现场,不想去面对他们的愤怒。但是通过阅读,了解到愤怒应该被压制的想法是非常危险的。当我们认为愤怒是因为我们自身的问题时,我们就会倾向于压制愤怒,对其置之不理。这种应对愤怒的方法经常导致我们用对自己和他人都很危险的方式来表达愤怒。

  其实我们需要去了解和帮助我们或他人达成那些自己没有满足的需要,因为这些未被满足的需要是我们愤怒的根源。

  书中的比喻非常贴切,将愤怒比喻成"汽车仪表盘上的警示灯"----它提供了关于引擎的需要方面的有用信息。如果警示灯亮了,我们不会想这去隐藏这一情况,或不理会或忽略,而是想要减慢车速,弄明白这灯想要告诉你什么。

  所以如何处理愤怒还是非常关键,分享书中提到愤怒处理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意识到愤怒的激发因素,或者被称为诱因,但其实并不是导致愤怒的原因。换言之,并不是简单的人们做了什么让我们愤怒,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什么东西与他们所做的事呼应---这才是愤怒的真正原因。

  第二步:意识到诱因从来不是愤怒的真正原因。也就是不是简单的人们做了什么事让我们愤怒。我们对这件事的评价才是愤怒的原因。愤怒不直接与我们的需要和周围人的需要相连,相反的,它基于暗示对方所做之事有错或不好的思维方式。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有了评判。

  这一点,在《非暴力沟通》一书,马歇尔两次被学生打了脸,第一次他非常愤怒,第二次却不太愤怒。因为他对两次打人的同学有了评判就是个非常好的例子。

  第三步:寻找愤怒的根源---需要

  我们没有直接与我们的需要相连,而是在脑中开始思考那些没有满足我们需要的人有什么不对。对他人的这些评判导致了我们的愤怒,而这些愤怒实则是对未满足的需要的异化表现。

  在这里,我们需要好好认识一下"评判",这句话我实在是太喜欢了。评判是对我们需要的自杀性的、悲剧的表达。我们不是回归内心,与我们未被满足的需要相连,而是将注意力转到评判他人没有满足我们的需要有什么不对上。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放学回家没有带书回家,我心里就会暗暗想:"这个孩子太不负责任了,自己的事情都不能处理好。",我就会带着评判的语气问他,即使我没有将评判大声说出来,我的眼睛也泄漏了这种想法。:"为什么不带书回来,作业如何完成?"孩子感受到的是指责、埋怨。双方沟通的结果并不理想。

  但是如果我放下评判,去体会我的首要感受是失望,担心,刚才表现出来的气愤是我的次要感受;我就会放慢脚步,在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就会发自内心去询问:"书没带回来,作业怎么办?",孩子很强烈地感受到我语气中更多的是对于他不能完成作业的担心,而不是责怪。他看到大人这样对他,自然会放下防御,开始想办法去寻找解决办法。于是开始头脑风暴,想出了几个办法,大家开始把注意力放到了如何解决问题上。

  我在这个场景中,我体会到感受的基本功能是为我们的需要服务。情感能够把我们释放出来,调动情感来帮助我们满足自己的需要。我在这个场景中的需求是信任。如果注意力转移激发了愤怒。带着愤怒,我们就无法了解这种需要了。愤怒是一种调动我们去责备、惩罚他人的情感。

  第四步:在通过了解评判背后的需要,将愤怒转化成其他感受之后,实际对对方说出的话。

  还是刚才那个场景,孩子没有办法完成家庭作业,我感到失望、担心。因为我看重孩子的责任感,需要信任。我需要孩子能想办法完成家庭作业。

  通过对于愤怒管理和放下评判的学习,也呼应了《被讨厌的勇气》里的阿德勒的目的论,生气是一种可放可收的怒气,因为是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的感受。

  愤怒是非暴力沟通中非常宝贵的一种情感。它是一座警钟,提醒自己,我现在的思考方式几乎可以保证我的需要铁定不会被满足。为什么?因为我的能量没有与我的需要相连,愤怒时我甚至都意识不到自己的需要是什么。

  愤怒是很有价值的。愤怒是种福气,一旦生气,我们就知道自己需要慢下来,看看我们是否告诉我自己,我们需要转化这些让我们生气的评判,了解自己的需要。

  "慢慢来,你知道这是你的"我们都必须努力做到慢下来,

  非暴力沟通和爱:

  下面我想说说,这本书中关于非暴力沟通和爱的关系,当你在任何时候都能不带其他任何目的,真实坦诚展现自己,袒露内心的想法时,这便是一份礼物。

  不去责备、批评或惩罚----只是"我在这里,这是我想要。这是我此刻的脆弱".对我来说,这种给予就是爱的体现。

  而奉献爱的另一种形式是倾听他人,我们可以肯定自己,但不批评他人。我们可能没有意识的是,所有的人,处于痛苦中时,需要的都是关注和理解。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我的这篇读后感:也是封底的这句话:

  带上非暴力的耳朵,真心倾听他人;拔掉语言中的刺,充分表达自己。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3

  知道这本书是源于一个共同爱好心灵成长的好友推荐的,那天我咨询她事情,她很激动的推荐我这本书说一定要好好读读,我抵挡不了她的热情立马在京东上下单了。京东很快,第二天就把书送到我手里。然而,那本书大概就在我的书架上静静的躺着超过了三个月,塑封都没有开启。

  第二次,我再次遇到我的好友时,我发现跟她沟通似乎感觉更好了,很明显的感到我的事情她都在认真的倾听和感同身受。她依然强烈推荐这本书,而且告诉我说自己花了好多精力在学习,这一次我动心了。

  这本书为什么没有立刻吸引我的原因,大概吃亏在书名上。看书名以为在讲沟通技巧,然而我对于写“术”一类的书并不太感冒,我喜欢看“道”。我个人认为脱离了正确的道的基础去研究术,似乎根基不牢,有走偏的风险,而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然而我还是高估了自己,这本书其实是术和道的结合,既有指点迷津的理念,也有立竿见影的实操,很值得反复看,反复练。

  那么何为非暴力沟通呢?在我们的表达里面含有四个要素:

  1)观察,这种观察不带任何评价,只是描述自己看到的事情。

  2)感受,说出自己的感受或确认对方的感受。

  3)需要,看到自己的需求或鼓励别人说出需求。

  4)请求,清晰的表达出自己希望对方做什么,或确认对方需要自己做什么。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练起来还是需要刻意的。

  先来看一下观察。摘抄书里我很喜欢的一首小诗: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

  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在生活当中,如果仔细观察的话,我们的语言,很多时候都是评判,甚至会上升到道德评价。比如,你太不负责任了;我的孩子很懒。比如有同事对某件事提出我们认为不好的的疑虑时,我们通常会说,你太负面了。有没有觉得这些对话里面,对方听到了批评,不走心,甚至粗暴。有时候我们为了表达我们的欣赏,通常简洁的一句:你好棒!你好优秀!虽然是表扬别人的话,但是,对方听到了空洞的应付,一样没有很好的效果。如果能描述详细的事情先,再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这和表扬要具体到事情上的理念是一致的。

  还有时候,我们也喜欢比较,比较也是一种评价。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已经太习惯比较了,我们家长为了教育孩子通常会拿邻居家的好孩子来比较,学校会排名成绩,这也是一种比较,团队会排业绩表,这也是一种比较。但是比较蒙蔽了我们对别人或对自己的爱,对自己的认可。在比较的环境中,只有在比得过别人时,我们才会觉得自己是优秀的是好的。如果哪一天落后了,或者换到一个竞争更激烈的环境当中,我们没有能走在前茅,整个人都开始变得不好了,开始焦虑,开始否定自己。虽然适当的焦虑能引发人不断的突破自己,但是我认为深切的认可自己,知道自己的状态更加能给人于成长的力量。

  再来看一下感受。本书是老外写的,他说很多人都忽略感受,说不出感受来。而貌似我们中国人更含蓄,即使有感受也未必愿意大方的表达出来,大家都怕尴尬。可见我们的语言能表达内心是太有限了。书中有个例子:一位大学生说,室友将音响的声音放的很大,他怎么也睡不着。作者问他有什么感受,他说我觉得晚上不该这么大声。作者说这是看法,不是感受,让他再表达一次感受,他说声音太大了会打扰到别人,作者解释说依然是看法而不是感受。大学生想了想,斩钉截铁的说,我没有什么感受!有几次,我看了这本书后,我问儿子,妈妈答应陪你一起去外面玩,你有什么感受?他想都没想直接回答我,没什么感受。后来多启发几次,他会回答,我感觉很好啊。好是个很笼统的字,我继续问,除了好呢?很开心啊,还有呢?没有了。

  为什么要关注感受,作者强调要倾听自己和倾听别人。倾听是个技术活,我原幼稚的认为,倾听就是人家在那说,我有能力不插话,现在看来,还需要注入情感的关注和感同身受。“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那多美好……”的确,我们一听到别人的痛苦或难题时,大都急于给予评判,建议,说教,安慰,或者同情,询问等等,作者说这些都是倾听的障碍,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自己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如果对方觉得我们已经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会变得轻松,或许就会停止了谈话。这个的前提是首先我们得先了解自己的感受有倾听自己的能力,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有力量照顾好别人。

  第三个是需要。发现自己的潜在需要也是一种能力。有一些话语,比如“我没办法”,“不得不”,作者认为这些语言表明我们在逃避责任,把自己推向一个弱者的地位。其实我们很多人没有认识到,我们的生活,我们面临的一切选择,都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即使我们不选择,也是主动的选择保持现状。我们需要把语言换一种说法:我选择做…因为我想要…。书中一位老师抱怨学校的评级说,“我讨厌评级,这不仅没用,而且学生会紧张。但我不得不评级,因为这是学区政策。”作者建议她换一种说法:我选择评级,因为我想保住工作。那位老师立刻发现对于评级这件事,她有主动的选择,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很生气,因为你饭吃到现在还没吃好,都凉了。”“我很失望,因为你昨晚没来参加我的生日party。”多么熟悉的句子啊,在我们生活当中随处可见,但是很可惜这些都不是非暴力沟通提倡的方式。非暴力沟通提倡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感受自己做主。也就是,我很生气,因为我…而不是因为你…。比如,“我很生气,因为我看到你饭还没吃好,我担心你吃凉的饭会拉肚子。”“你昨晚没来我的party,我很失望,因为我很想见你和你叙叙旧。”我想这和心灵成长领域里提倡的,“事情的发生和我们的情绪之间并无特别的关联,只是我们赋予事情它意义了,我们自己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这种理念不谋而合。作者说,生气的产生,是源于我们内心没有被满足的需要。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别人生气是因为别人有需求,自己生气是因为自己有需要。觉不觉的这个和“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这句话神似啊!当我们关注在什么需求没被满足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倾听自己和他人了。

  第四点请求。如何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请求,也是至关重要的。文中有个例子说,一位太太和先生说:“我叫你带瓶酱油回来,可是你忘了,好烦啊!”也许太太是希望先生马上出去买酱油,但先生很可能以为太太在指责她。类似这种误解应该是很常见的吧。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说话方式这么的简单粗暴,总以为别人都能明白我们的想法的疏于用心表达,其实都最后不仅自己失望,对方也有压力。

  请求和命令也是需要区分的。书中说,如果我们的请求没有得到满足,然后我们就开始责备或指责对方,那么对不起,这个不是请求,而是命令。真正的请求是能坦然接受和理解对方的拒绝的。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这种情况下,我们貌似目的达到了,但是我们收获了隔阂和疏远,对方在不情愿的情况下逼自己做了事,但是对方收获的是对自己的讨厌。看,两败俱伤,这实在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结果。

  这本书写的很实用,推荐给感兴趣的朋友。作者总结,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别人,而是在诚实的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交流。全书提倡爱自己爱他人,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这里,我只是写了一点点感悟,如果你有机会静下来亲自看几遍原书,一定会有更多心得和巨大的收获。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4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比如,每天在家做着琐碎的事情,孩子的许多事情没有按照我设定的时间段来完成,影响了我的独处时间,分分钟就会点燃我的小宇宙,我就开始利用暴力语言催促他,其实这样的语言不仅伤害了孩子也伤害了自己,讲完以后自己立马又很愧疚,然后提醒自己下次遇事一定要冷静,可真正遇到具体问题又开始运用暴力语言恶性循环。

  又比如,某天晚上,学习完到楼下打羽毛球,打了半个小时我提出再打几盘就回家。可孩子打得正尽兴,还想继续,可明天上学早起,回去还要进行阅读,搞个人卫生,最终协商打7盘就上楼。可是孩子又要求每盘要打得比较久质量比较高才算一盘,因为双方都在生气所以连着几盘一下就死球了。我很生气地说这样下去永远都打不完,中间可能会有点暴力语言。

  打完球,关于讲故事我们之间又出现了分歧,之前约定好的讲3个又反悔要求再继续讲,对于当天借的寻宝书,他恨不得一口气听完。我说既然这么喜欢听当时打羽毛球,妈妈叫你怎么不早点上来了?最终协商洗完澡后再讲两个,这个时候已经9:50了。熄灯入睡,孩子又突然想到外套口袋里有3粒糖果,他要找到先确认下,我变得很不耐烦了,老师不是说不能带零食吗,孩子咆哮着说我是放学后吃。

  这个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充满了敌对,所以默不作声,如果这个时候给予回应我知道孩子会哭着入睡。还好孩子很快就忘记并安然入睡,第二天早上也根据他头天晚上承诺的那样7点自己起床。其实我生产的根源是觉得孩子睡得较晚影响第二天起床;另外影响我晚上的独处时间。我需要不停地提醒自己别啰嗦,别咆哮。

  听到不中听的话:体会自己、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指责。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回应。

  关于书中这几句话刚好可以拿前阵子我遇到的一个失败案例来说:某天下午我打电话给婆婆刚好孩子接的,他告诉我婆婆在打牌,当时我脑子一下就嗡嗡作响,我下意识以为婆婆是在麻将室打,从健康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来说都对孩子不利。我马上要求孩子将电话给婆婆,要求她马上带他回家。又立马和老公联系也是一通抱怨,心中真的很气,这个学期孩子的学习习惯下滑,我正在这里督促他,婆婆不但没帮忙还帮倒忙,当时是内心真实的想法。

  最开始老公替婆婆说要我理解一下,有什么问题由他来沟通,并解释了打牌是在小区的户外几个人一起,小孩子在玩滑滑梯。下班回到家老公带孩子在小区踢球,我们聊到这个话题,当时我也很不理智,语言上像炮竹筒一样倒了一堆的埋怨,结果由婆媳之间的问题又引发了夫妻之间的问题。因为这个事情弄得两人进行了一周的冷战。我意识到再这样下去对谁也没有好处,发了条和解的信息。

  虽然最终两人和解了,但如果当时我学会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不是一开始就指责对方,让对方申辩反击,体会自己的需要,明确地表达出来,就事论事,而不是又将之前的种种不满表达出来,老公就不会站在自己的对立面。

  如果父母只提出明确的要求,孩子一般会把它看作是命令或指责;如果父母想避免误解,那么他们可以先说出感受和需要。表达愿望时,只要不发号施令,我们的想法就会愉快得多。如果我们的请求已成为对他人的要求,一旦别人没有满足我们的要求,我们难免会指责他们。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惩罚,他们就会把请求看着是命令。

  批评和指责使人倾向于自己,保护并变得更有攻击性。表达愤怒:停下来深呼吸;静静体会想想是什么使我们生气;了解自己想要的满足的需要;倾听。把注意力放在尚未满足的需要,而不是考虑他人有什么过错。无论是亲子沟通还是亲人之间的对话,当我感到对方是指责的语气时不管他说得对不对我立马就会反驳,不会去想话后面的含义。对于孩子来说应该也是一样,本来家长的出发点是关心和爱,但因为语言语气的使用不当常常造成我们不但未解决问题反而不欢而散引发出新的问题。每天晚上我总要催促孩子少听几个故事,赶紧刷牙洗澡睡觉。可每次收效甚微,还常常因为这个小事弄得睡前不愉快。

  昨天晚上学着“非暴力沟通方式”没有对孩子大呼小叫,而是从他的角度出发想着他的需要,说今天是妈妈没有和他商量好,所以今天多讲几个,明天晚上9:00前完成亲子阅读,你自己定计划讲几个,他提出6个,那我们就计划好时间估计要讲40分钟,从8:20开始。运动时间调整到下午放学后,大概有2个多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这样双方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实现共赢。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

  生气的原因在于我们自己的想法——对他人的评判和指责,而不是他人的行为让我们生气。愤怒驱使我们去惩罚他人,而不是去满足需要。当意识到自己被指责时,绝大多数的人都无法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需要上。

  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有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

  2、指责他人;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家里面很多事情做的时候不是心甘情愿,而感觉是被迫的。书中说用“选择做”而不是“不得不”。每次在做事情前我就提醒下自己这个事情我非要做吗,如果我选择做是因为什么原因,想通了做起来就不会带着糟糕的心情,既然做就开心做,要不就不做。以前老公讲我话,还没听完我就想辩解,因为内心觉得他是在指责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两人就会发生激战,然后我又经常吵不赢,最后就是采取冷战。问题还是摆在那里。如果听到不中听的话我能够体会自己和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可能结果会好很多。

  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不应该使一切行动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无论境况多么糟糕,你应该去努力支配你的环境,把自己从黑暗中拯救出来。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可预料的灾难。

  生活中的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由你对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决定。当你深陷情绪的深渊,让理智随时被情绪牵着走,那么你离后悔就不远了。真正成熟的人,一定是有能力控制自己情绪的人。

  这段话时刻警醒着我,比如晚上因为阅读太晚影响入睡时间,总是会弄得双方不愉快,每次发火前赶紧看看这段话,深呼吸,希望会有改善。

  结语:

  我们不是生而就是圣人,在生气时我们天然地就会埋怨、批评、指责、挖苦、嘲笑他人,有时候甚至将这个作为勇敢的标签,但你会发现如果这样,你就会把自己的生活给搞砸了。

  但每个人如果都能够记住这个公式“我观察到……我感觉……是因为……我请求……”,自觉地在每个关键时刻都深吸一口气,然后套用这个公式,真诚地倾听、反馈,相信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境界豁然开朗,这个看起来似乎并非高大上的工具,如果你能坚持“学而时习之”,就能达到孟子所言:“人皆可以为尧舜”!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5

  书中所提到的,教育孩子可以是合作的模式,这是一个新的方式。之前没有想到与孩子之间的合作,只是认为孩子现在是学习阶段就是必须要认真的去学习。不认真的学习就不行,父母必须要加以管教,否则会往我们不想看到的路上走。合作应该是共赢的,与孩子的合作也是一样的。孩子在合作中没有赢利,也不会和我们合作的。所以我们要去了解孩子需要什么,知道了孩子需要什么,我们还怕合作不好吗?一切就会在我们的掌控之中了,完全可以收放自如了。

  自己尊重这方面,我们对每个人都要是尊重的。不管别人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我们都应该尊重别人,因为在尊重别人的同时也是尊重我们自己。

  为了让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合作长期下去,首先我们为人父母者应该付出更多。我们时终认为孩子不和我们合作,是孩子先破坏了合作的规律。其实不是,我发现是我们破坏了合作的规律。(比如我自己,我和孩子之间的合作收不到我所期待的效果。那我心中就不平衡了,因为我心中还有个角色,我是和他之间的权利系统的上位者,我可以任意的玩我的规则。)这就说的是我们破坏了合作的规律。与孩子之间合作我们还是把目光放长远点,短期可能真的没有收获。然而我们与孩子之间,我们很容易给孩子贴上标签。因为我们的内心也是容易给自己贴上标签的,而何况是给孩子呢?直到现在发现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给孩子贴上了标签,就意味着放弃了,我们在给孩子贴上标签时,应该先想想我们自己,孩子的这样表现是不是我们无意识的灌输给孩子的呢?因为孩子就是我们的一面境子。对于孩子的尊重、沟通、奖励、惩罚,还是很重要的。(最近的一次,我答应带孩子去吃肯德基,可是却没有去。那天我是太累了,在家睡觉。孩子虽然没有来叫我带他去,可是他的心理不是滋味了。直到第二天我的妈妈告诉我,孩子一直在她面前说我骗他的。所以今后只要答应孩子的事情就要去完成,这是一种诚信。)

  养孩子父母们都没有什么目标的.,一开始只是希望宝贝能健健康康的就好了。到了上学时才让父母们意识到,原来教育孩子是件很麻烦的事,因为孩子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我们想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孩子们不一定会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的。所以我们要与孩子合作,慢慢的引导,这样才能让孩更好的认清自己的发展方向,而且要尽量让孩子们自己选择,我们把握大局,总体方向不偏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孩子自己选择一些事情呢?

  行为的背后是什么,之前我一直是要求孩子什么时间干什么事,而必须要听命与我的命令,从来没有想过孩子的行为背后是什么,且现在想想我有的时候不也是和孩子一样的吗?很多事情不也是没有立刻去做吗?为什么要求孩子必须听命与我呢?难道我就是是权力的上位者?其实命令孩子是没有用的,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很重要。因为沟通了,更懂他需要什么,下一步他想干什么,他会很高兴的去完成我们所想要他完成的事情。

  孩子们的成长首先来自于家庭的教育,家庭的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孩子们会从情感上获取安全感。我们对待孩子的犯错,不要认为可怕,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他们可能认为这是正确的。我们是经历了这些认为是错误的事情,所以才知道这样做不对的。可是孩子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他怎么又能分辨正确与不正确呢?我们作为父母又不可能提前把什么事情的真相都统统教给孩子的,所以孩子们的犯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孩子这个事情做的不正确时,要引导他向另一个方向走,而且要让他愿意配合往我们引导的方向走,而不是在发现孩子做错了事对他们大吼大叫的。

  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极强,我们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常常都被孩子感知到,所以我们一定要控制好情绪,把阳光的一面留给孩子。我们每天的工作中都会有不愉快的事,但是面对孩子我们就要把这些不愉快的经历全部都忘掉,给孩子一个阳光开心的一面。

  孩子现在还小,他只知道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不懂得取舍,只知道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想做的事就不做。因此在生活中要引导孩子明白做任何事一定要有付出才行,以此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在给予孩子的奖励时,我一直以为是物质上的东西才算是奖励,现在知道了并不是这样的。我们一直要求孩子做到什么样子,给予孩子什么奖励,而且肯定是物质上的奖励。现在是明白了,给孩子一个拥抱,或是一个吻……等一切都是奖励。对于语言尊重还是通过后来的读书改变了,之前孩子在学习方面达不到我的要求时,会忍不住说出了非尊重孩子的语言,后来发现越骂孩子越糊涂。渐渐发现与孩子有效的沟通,反而他领悟的更好。看到这里才明白了,对待孩子也要使用尊重性的语言。我们还要做到要能倾听孩子的内心一切,这样才能更好的与孩子交流。比如你叫孩子现在写作业,而孩子现在不想写,我们应该要与孩子沟通为什么现在不想写作业,而不是用强迫性的方式,必须现在写,不写不行。这样做双方都受到了伤害,不可取。

  孩子在成长,我们也要跟着成长。否则难以跟得上孩子成长的步伐。我们成长了,就像书中所说的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可以处理。不管是孩子的什么阶段,都可以去面对,而不是束手无策的。而成长也能使我们尽量成为一个无错的有责任的父母。这样就可以避免了家庭中与孩子相处的时候发生更多的冲突。

  我们要学会使用长颈鹿的文化语言,避去豺狗的语言。就像师傅给我们上课中所说的,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远,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而豺狗的语言,就如同我们始终站在巨人的脚下,看不见前方的风景。连风景都看不见了,怎么能去做的更出色呢。所以每天一定要挤出一些时间,静心读书,深入反思,让自己站到巨人的肩膀上,甚至更高……这样我才有能力把孩子的事情处理好。记得孩子这个学期刚刚开学没多久,经常因为作业不认真而出现了错误的情况。那时候都很火恼,对孩子上来就是一顿火、且大骂,就差去揍他一顿了。而发现每次骂过之后,他好像更不会了。而且自己心里还非常的难受。后来改变了方式,忍住不发火,不骂他了,很耐心的和他解释是为什么,反而他更能听的进去了,而且会做的更好了。其实一开始这样的转变很难,每次心里面都在提醒自己忍住,不要发火,一定要忍住,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终于能做到了。

  文中很多的训练方法让我们来提升自己,让我们来分辨出什么地方还有不足之处,这些训练方法很好。像有一个标题“转化愤怒”。我之前是很容易就愤怒的,不管是任何的事情从来不以大小之分,一点小事情也会引起我的愤怒,而且没有耐心。自从遇见师傅后,并经过多次的学习和读书,有一天突然发现,不像之前那样暴躁了,到事情也不是那么的冲动了,而且心里还会有师傅经常说的一句话“那又怎么样呢”,这样的改变是因为每天坚持不断的读书,直达现在只要在看书的时候,心中就感觉毫无杂念,而心很自然的平静下来了。

  书中有很多的案例,告诉我们在遇到这些事情怎么处理。而且分析的很全面。这本书读完了,让我们更清楚了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从开始与孩子的合作到与孩子之间的相互尊重,都给我们做出了分析,并给出了案例引导,受益匪浅。像不要轻易的给孩子贴上标签,这段让我感受深刻。我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很容易就给孩子贴上标签的,直到读到那里才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因为标签一旦贴上,就很难撕下来了,这是否意味着就要放弃了呢……。其实孩子是很优秀的,只是我没有发现到一种方法可以引导孩子往前走。因为我是权力系统的上位者就可以给孩子贴上所谓的标签。那如果换过来呢,孩子给我们贴上标签了,我们又会怎么想呢?我们与孩子都是可以犯错,重要的是及时改正错误就可以了,而不是让错误继续下去,让我们尽量的做到任何事情都是无错的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6

  沟通是一门表达和倾听的艺术,与非暴力沟通所对立的是爱心缺失的”暴力沟通”,这种异化的沟通方式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出于自义心的道德评判,出于虚荣心的比较,出于自私心的逃避责任以及缺乏同理心的强人所难,它所带来的影响是:不仅没有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而通过非暴力沟通,可以使我们心存爱意,增进关系,改善生活。

  非暴力沟通具备四个要素:(1)观察(2)感受(3)需要(4)请求。

  我尝试将四方面展开,首先是观察,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纯粹的观察需要的只是眼睛和心灵,而不带评论的观察也被称为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还需要注意自身和对方感受,在此我们要避免将感受和想法混为一谈,正确地体会和传达感受并不容易,特别是在表达感受时:比如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很多被动的词语其实也表达的是想法而非感受,例如:被抛弃,被羞辱,被虐待等等。我们也需要避免使用“很好”,“很差”这样的模糊词汇,每个人对好坏的标准不一,这很难让对方明白我们的实际情况。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来跟清楚地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流畅。

  真实的表达感受,常常需要将自己的情感和弱点暴露给对方,这是一种积极的示弱,当然这并不是在说自己某方面能力或素质的缺乏,而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也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深层次的信任,是培养亲密感的关键。

  第三点是需要,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好像也导致着我们各式各样的感受,但我们需要明白,感受的根源是我们自身的需要和期待。我们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并不是我们产生感受的起因。我们需要勇敢而适当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我们的文化并不鼓励我们揭示个人需要,因此我们常常会用一些错误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需要常常藏在对他人的指责,评判和评论中,而当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得到的并不是需要的满足,而是对方的申辩和攻击。人际交往中,直接的提出需要所当跨过的门槛是我们的面子和一些并不正确的旧观念,这是我们所当要去克服的。

  最后一点是请求,和描述感受有些类似之处,我们需要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是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当对方对我们的请求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则倾听他的感受和需求。

  前面四点主要是围绕当我们是一个表达者展开,那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呢?

  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与此同时,不论别人用怎样的词语表达自己,我们都要用心体会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有时,我们还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来帮助对方了解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保持持续的关注,为对方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当我们做一个倾听者时,我们还需要评估自己的状态是否合宜,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1)先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声地提出请求(3)换一个环境。

  有的时候,谈话的气氛很沉闷。我们体会不到说话的人有怎样的感受和需要,也不知道他对我们有什么期待,此时我们需要“打破僵局”,必要的打断说话者,比假装在听,更符合对方的愿望。所以人都希望自己的话对人有益,而不是被人当作负担。如何礼貌地打断?书中提到了两种方法:第一是尽量提醒别人留意自己的感受;第二次直接表达自己的愿望。以这两点为基础,打断的方式应该都可以。

  作为倾听者,常常还会遇到第三种情况,我们说了心里话,很想知道对方的反应,却发现对方一句话也不说。这时,我们也许会很不安,容易把事情往坏处想。在别人保持沉默时,我们一般会觉得有些别扭,而很难静下心来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可以做什么呢?或许我们会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说错了什么,或许急着纠正回转,或许是引开话题转移注意力。但作者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性:我们的表达可能引起了对方的思考,不是针对我们的行为,而是联想到了其他的事情,从而做出了我们没有预想到的反应。此时我们需要耐心等候观察,通过提问来确认对方的想法再做出下一步反应。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工具,总的来说它通过两种方式来改善沟通,一个是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另一个是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爱是生命的真谛,爱也是非暴力沟通的发动机。在爱的推动下,通过非暴力这样一条管道,爱更好地融入生活,主导生活。

  最后回到前言所谈的: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为了生存,我们真的必须不择手段吗?我的想法是大可不必,以拳头和武力,无休止的拼命来对待难关只会激化矛盾,而无法解决问题,这种狼文化所主导的世界丛林法则必然失败,就像《狼和冰刀》,狼最终死于自己的贪婪和野心。而书中所倡导的是温柔的羊文化,当然它并不意味着温顺听话,任人摆布,它更不是软、弱的代名词,而是怀着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以爱为武器,来和这个日渐冷漠的世界抗衡。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7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生活中的暴力沟通非常常见,人们经常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他人进行评判,一味的比较,威胁他人,以不得不为幌子来回避责任,造成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痛苦。

  最近读了一本书,是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书中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并列举了大量的案例来教导我们如何避免出口成伤。

  第一步是观察,讲事实而非评论。“你根本不照顾这个家庭”比“你一周有五天都晚上十一点才回家”更容易引起对方的反弹,让沟通失控。基于事实的沟通是尊重,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二步是感受,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现在可能有什么样的感受或者清楚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后的需求,人们感受到生气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此时不该用责备自己或他人的形式来宣泄不满,这对解决真正想要解决的问题没有什么帮助。最后说出请求,明确需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更利于直面解决问题。

  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在生气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将错误归结给他人,这种无谓的发泄并不利于解决问题,有时候发泄完还会有自责情绪,让生活更糟糕。看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后,我觉得可以试试在今后的沟通中用到“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四步法,在情绪爆发前给理智留一点思考的时间。

  通过对这《非暴力沟通》一书的阅读,我在慢慢改善自己与其人的沟通方式,对于与其他人在沟通中出现的一些暴力沟通,也能够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并且及时调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使自己的内心更加平和和坚定,学会感恩,学会爱自己。非暴力沟通,需要时间来践行。要把非暴力沟通作为工作、生活中的一项修炼坚持下来,做一个平和的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8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很多年前就买了,对于一个爱读纯文学类书籍的我来说,干货满满的工具书读起来有点困难。因为高一年级的老班们有一个读书会,于是责令自己两天读完——有压力才有动力呀,终于在读书会前1个小时读完。虽然有一种囫囵吞枣之感,但感同身受也的确帮助我更快的理解了作者所倡导的“非暴力沟通“的方法。

  外国人写的心理学的书还是会存在文化的差异,语言翻译的转换让人不容易很快的理解消化。有些繁冗的内容阅读的时候就直接略过。作者重点谈到日常生活的我们从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更可怕的是,我们并不自知。作者借用甘地曾用过的“非暴力”一词,来指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这种沟通方式被称为“爱的语言”。看到这,谁不想继续看下去,究竟什么是爱的语言,难道我们对最亲的人说的话不是“爱的语言”吗?作者一语蔽之:非暴力沟通就是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作者在书里用了十三个章节来生动形象的告诉我们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如何才是“爱的语言”。

  1.观察和评论——观察源于客观,评论源于主观。人太喜欢进行“道德评判”,太喜欢主观的标签化,而作者所说的观察是不带任何情绪的准确的表述。

  2.体会和表达感受。中国人的内敛总会羞于表达感受,于是在揣测中参杂了各种主观情绪和臆断,这时候你需要闭上眼睛体会自己的情绪,然后准确的表达出来。句式应该是这样的:我感到……因为我……

  3.请求帮助。就是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做什么,这个请求要清晰明了且具体。

  4.倾听的力量。当有人求助的'时候,你要的不是立刻说解决的办法,而是倾听,体会。

  5.爱自己。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了解自己的需要。作者特别的告诉我们,“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学会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学会用“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这样的句式帮助我们探寻做事情的初心。

  6.充分表达愤怒。在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心情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行为,你需要体会,发现自己的需要,然后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时候你的愤怒才会有价值。

  应该说翻完这本书,道理基本明白了,但更为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反思我们日常沟通的状态,哪些还需要改进,比如对孩子、对学生是不是容易一概而论,标签化。在和别人的沟通时,尽量不带着预设立场和感受,尽量保持冷静客观地聆听对方想要表述的内容。一语蔽之,这本书让我们平和心态,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最舒适的重要他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9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著,他通过采用神奇而又平和的非暴力沟通方式来让人们获得爱、和谐与幸福,下面我来分享一下读书心得。

  1、非暴力沟通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观察、表达观察结果、表达自己的感受、告知具体的请求。在很多时候我们说的话往往没有取得想要的结果,十有八、九是因为我们的表达方式不对。如果你从刚开始的谈话中就就加上自己的主观判断与情绪,对方很可能不愿意对你展开心扉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区分评论和观察。

  2、批评往往暗含了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表达了我们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很可能获得申辩或反击。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比较可能获得积极地回应。比如说我觉得你很差和我希望你努力变好带来的'效果就是不一样。学会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顾左右而言他。

  3、学会倾听。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在安慰他人或提议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们需要的。

  4、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但是”“可是”这类的词。

  5、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失误揭示我们的局限性,并引导我们成长。尽量避免对自己说“应该”,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说“应该”只会使自己更加自责。相反,我们应该专注于自己的需要得到了怎样的满足,这样我们就可能从自己评价中受益,比如说比赛获得第二名,很多人都会说我“应该”再努力,都怪自己懈怠了,但是如果能从第二名中找到满足自己的点,就不会产生自责的情绪,总有人要第二名,结果已经很不错了,下回再努力就好了。

  6、愤怒其实是由于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就是尚未满足的需要,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需要会导致不同的感受。对他人的指责就是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需要。我们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对方及其行为。

  7、往往正确表达愤怒有四个步骤:①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也不做。②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③体会自己的需要④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其实我们想一想,我们生气就是想要达成自己的目的,不然生气干嘛。

  我在读书的时候还摘抄了一些我比较喜欢的语录,跟大家分享一下:

  1、为了幸福,必须把“别人怎么看我”这个问题放在一边。

  2、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么没好啊。…每当我们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

  3、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做得不怎么样也是值得的。

  这本书适合老师和父母阅读,在面对小孩子的调皮捣蛋时,如何控制情绪理性沟通,这需要我们慢慢地学习,也适合处理人际关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10

  《非暴力沟通》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所做,他提出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总结下来一个关键点是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也就是说当出现问题之后,不要去指责他人,要先考虑自己什么地方做的不到位导致了这个问题,不论你是老板还是员工,你是上司还是下属,都不要一股脑把问题都归结到对方身上,这样既可以让自己从激动、暴怒的情绪中冷静下来,又可以避免和他人因一时激动产生冲突。相当于一个尖锐的利器变得柔和,不会伤害自己也不会伤害别人。

  一、观察:区分观察和评论,若将其混为一谈,他人就会倾向于自己听到的是批评,并反驳我们影响到双方的关系,从而对沟通造成障碍。正确的观察应该是:不带评论的观察。也就是只观察,单纯描述事实,不妄加评论,比如说“你的衣服上有污渍”而不是“你好邋遢呀,衣服好脏!”且要注意减少“总是”“从不”这样过于绝对化的词语,因为这样的词语会使我们的表达过激。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言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二、感受:除了我们自己的感受,我们是否应该关注一下别人的感受,就像是我们社会工作者在接触案主时,要站在案主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要有同理心,当我们自己经历过,就会明白对方那种真真切切的感受,而不是简单的一句“你不要难过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三、需要: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它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标注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我们要去了解案主真正的需要是什么,而不是我们认为案主需要什么。假如说案主的亲人离世,案主当下最紧迫就是通过哭来宣泄自己的悲伤,他的需要就是哭,而不是我们说“不要哭了,要走出来”

  四、请求:

  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被请求人,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要他们做什么,而不是请求他人不做什么。我们把愿望说得越清楚,他人也就越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如果我们通过拒绝来提出请求,人们的'反应常常是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充分表达感激。在表达感激时,我们说出:1、对我们有益的行为;2、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3、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学习和运用非暴力沟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习惯性的反应,因此,运用非暴力沟通有时是很别扭的事。然而,如果我们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选择,我们就要给自己充分的时间。

  最后将作者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藉由这本书,依稀间遥望到梦寐以求的美丽世界,生活永远等待人们以一己之身去领略生命的美和神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11

  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该书已入选香港大学推荐的50本必读书籍。被联合国誉为全球非暴力解决冲突的实践之父。非暴力沟通不仅是一种沟通方式,还可以作为自己人生追求方向的不断提醒。

  所谓的暴力沟通,并不是单纯地说通过人身攻击等方式进行沟通,迫使对方满足我们的需要。异化的沟通方式有:

  1.道德评判: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比如说:你太自私了。你太过分了。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然而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很可能会招来敌意,使我们的愿望难得到满足。

  2.进行比较:在比较时,我们开始觉得自己活得很惨。

  3.回避责任: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然而,我们会使用类似于“不得不”、“你让我”比如说你让我伤透了心等词语。比如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们快乐或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看到父母痛苦,孩子会感到内疚,并因此调整行为来迎合他们,然而这种调整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出自对学习的热爱。

  类似的表达方式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使用的是推脱责任的语言而不是负责任的语言。

  4.强人所难:对别人的要求里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

  而非暴力沟通倡导的是专注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是用异化的沟通方式。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1.观察;2.感受;3.需要;4.请求。举文中的一个具体的例子,一个妈妈在忙碌了一天回到家之后,看到儿子把家里弄的乱糟糟的。异化的沟通方式,可能是把儿子骂了一顿。而非暴力沟通呢?小明,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观察),我不太高兴(感受),因为我看重整洁(需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请求)。通过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诚实地表达自己,告知他人,我们期待他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

  关于非暴力沟通要素的注意点

  1.观察:我们需要注意区分观察和评论。观察: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评论:懒惰。观察: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评论:愚蠢。

  ----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

  2.感受: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例如,我觉得不公平,我觉得他很负责任,等等。感受一般和以下词汇关联:兴奋,高兴,感激,害怕,沉重等等。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的言行的看法。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

  3.在请求帮助的时候,需要注意用具体的语言替代抽象的语言,区分请求和命令。例如,我们可以说:请帮我打开窗户好吗?而不是说:请打开窗户。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例如,有人气愤地说:“我从没见过像你这么自私的人!“这时,我们可能自责自己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第二种是指责对方。就是反过来驳斥对方你没有权利这样说,我一直很在乎你的感受。在争吵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会感受到恼怒。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会想他伤心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和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是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关于以上四种表达方式:第一种是自责,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陷于自己憎恨中无法自拔。而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面对挫折时,体会内心的渴望,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方法,而且容易陷入自己惩罚的痛苦中。

  第二种表达方式指责对方。如果我们满脑子是非对错,把某些人看作是贪婪的人、不负责任的人、骗子或其他类型的坏人,我们就很难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作者建议我们专注于我们想要做的,而不是追究错在哪里。练习把每一个指责都转化为未满足的需求,而不是情绪宣泄。作者在书中跟大家介绍了一种表达愤怒的方式:1.停下来,呼吸。2.留意我们的指责,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3.体会我们的需要。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在第三步和第四步之间,我们需要先倾听他人。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他们也就可以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运用非暴力沟通,进行有效地沟通及建立人际关系,同时平静内心,不断地提醒自己人生追求的方向。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12

  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对非暴力沟通一直没有一个较为恰当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非暴力即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改变沟通的方式是自己转变的重要开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从十二个方面向我们阐述了如何让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品质得到提升。

  首先,我们要做到心中有爱,让爱融入生活。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去探寻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爱。我们要通过日常的观察,找到结果,并清楚的描述下来。要成功的进行非暴力沟通我们还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求,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沟通要求我们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有时候倾听比语言更具有力量,倾听会使人身心痊愈,因此学会倾听尤为重要。让爱融入生活不仅仅意味着要爱他人,同时还要爱自己。充分表达愤怒,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伤害,而不是为了惩罚他人。在情绪低落时,我们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平和,我们才会重获生活的`热情。非暴力沟通还要求我们学会表达感激。

  读完这本书,我了解到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性。学会非暴力沟通,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会受益匪浅。许是读的速度较快,对其中的某些内容理解的较为浅薄。但我相信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我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13

  非暴力沟通的本质是心中要有爱,对他人有爱,对自己有爱,非暴力是爱的外在形式。在沟通过程中通过一种结构化的方式解读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体会各自的感受,并将这种感受合理地表达出来,使得双方能够互相理解,最终实现和谐的、充满爱的沟通。非暴力沟通的基本前提是假设人感受的一致性以及同理心,即人的基本感受是相同的,正因为人类的感受相通,所以才能相互理解。

  读这本书一方面能够学会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这种方法,另一方面读书的过程也是对心灵治愈的过程。书中对人心理需要和感受的剖析之精准,时常让人觉得还真是这么回事,如果早点知道这些该多好啊。在此,我非常感激本书作者和译者,让我们知道应当多注重自己内心的需求,以及如何合理地表达这些需求使沟通能够愉快地进行,下面列一些令我感触较深的点,谈不上感受,权当杂记吧。

  1)外在的驱动力是压力,内在的驱动力才是真正的动力。一个人如果总是以“应该”做什么来要求自己、命令自己,那他一定会偏离自己的内心,导致内在的分裂与不满。就像恋人刚开始是出于对对方的喜欢,所以一切关系都很融洽。而当热恋期过了,出于让对方幸福这一责任方面的考虑,爱情往往变得沉重起来。

  2)喜欢使用暴力的人,无论是肢体暴力还是语言暴力,是因为他内心的平静遭到了破坏,尤其是被暴力所破坏,所以他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自己内心的和平。但暴力从来无法根本性解决问题,因为暴力不是人内心最终的`需求。

  3)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需要,故而真诚待人比委屈求全更可靠、更长久。

  4)向别人倾诉有助于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就像有些东西在你你说出来的时候你才能更客观、更全面地理解它。在痛苦的时候,合理的倾诉能够避免自己被充斥在头脑里的各种想法所束缚。

  5)最后,这本书值得时常拿出来看看,当作一碗心灵鸡汤吧,需要的时候治愈一下自己的内心。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14

  《非暴力沟通》与其它沟通类的书籍有所不同,一般市面上沟通类型的书籍主打场合式的沟通技巧,而这本书讲的是从人的情感诉求出发,说话前三思,并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来进行交流的温和式沟通。

  初次看到书名,我就感到疑惑,暴力沟通难道是武力解决问题吗?相对而言,非暴力沟通就是常言道的“君子动口不动手”吗?书中给出的答案是,暴力沟通指的.是语言暴力,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语言伤害性往往比肢体暴力更严重,也更持久。书中指出,生活中大多的矛盾与冲突就是因为这些被长期忽视的语言暴力引起的,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要做到的是,学会观察对方与自己,讲究内心的需求与感受,并用温和的语言表达出来。

  艾提·海勒的日志中写道:“我不会轻易害怕。那不是我勇敢,而是我知道,他们也是人,我必须用心理解他们的行为。今天早上,那个性情粗暴的年轻盖世太保冲我吼叫,我没有生气,而是关心他。我想问:‘你的童年很不开心吗?女友抛弃你了吗?’他看起来愁眉苦脸、躁动不安、阴沉而又虚弱。我当时就想帮助他。他那么痛苦,一旦为所欲为,是多么危险!”我们常常在第一眼的时候就妄自下了批判与看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这就往往导致双方之间产生误会。

  非暴力沟通就是突出强调这一点带来的伤害性有多大,书中介绍了实用的沟通模式。首先,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是随便地批评指责别人。第二,关切地倾听别人,而不是在未细心观察上解读为批评指责。人们容易混淆观察与评论,倾向于听到批评而反驳对方。比如,他是个懒惰的人。这就是评论。他是个四五天都不出门的人。这是观察。有人认为他不经常出门就认定他是懒虫。但未曾细想,几天不出门的人就是懒人吗?强加自己的价值观念于人就是一种暴力沟通的表现。

  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责备对方;责备自己;体会自己的需求与感受;体会对方的需求与感受。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自己的见解,人们的反应常常是为自己辩驳。相反,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求与感受,人们就比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而在提出自己需求时,要具体明确而不是抽象模糊的概念。

  比如,“我想要每个星期出门三天”,而不是“我想要自由”。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而是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和感受,帮助我们在倾听同时与他人建立联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15

  暴力!这个听起来就很暴力的词!

  沟通!这个社会交际必备的技能!

  理解中的暴力就是动不动就动手打架、大声吼叫,甚至是战争等等,总之就是不和谐,很不文明,让人很不舒服的行为方式!而用这种方式去与人沟通,那无疑是非常不好的一种方式。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非常清楚她的不妥之处,但是,我们身边乃至于我们自身却经常如此,那些无情的语气话语即使不动手却伤人更深!唉,无比的感慨!多少次,自己也陷入这个冷暴力的漩涡当中!

  幸好,幸好我是一个相对理性的,给自己点个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自己都能够快速脱离这个冷暴力的氛围,然后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真的非常庆幸读到这本书,非暴力沟通真的是爱的语言!只要在沟通的时候注意规避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多现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用心去感受爱的语言,那么,沟通的效果势必会比想象中好很多,幸福指数也会提高不少!一定要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体会和表达感受,去深刻感受爱的根源并请求帮助,那么你就将成为非暴力沟通的高手!

  书中总结12个关键字——懂观察,讲感受,谈需要,提请求!营造好沟通的氛围,学会使用爱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16

  在我们的生活里,特别是和亲密的家人,先生之间,普遍存在着,冷暴力和语言暴力。逃避解决问题时采用“冷暴力”,一时气上心头不能自制时就会用狠毒的语言中伤对方。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具体沟通模式。

  非暴力沟通的模式是:

  1、观察而不评判;这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犯的毛病,妄加判断,添油加醋地加入个人主观判断,用自己的主观意识给他人“贴标签”

  2、感受而非想法;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毕竟我们是有情绪的个人,允许有情绪,但直接表达就好,不必用过分偏激的语言或者行为来提醒对方我很失望、生气、愤怒

  3、个人的需要/价值观念;静下来扪心自问,是什么样的个人需求和价值观念导致我会有现在的情绪,不去责怪他人的行为,而是将”矛头“指向自己,是因为自己的某个需求,而导致会这样看待他人的行为,是自己的需求和观念导致了自己的情绪。

  4、请求;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请求(而非命令),注意语气委婉。女生爱玩”你猜猜猜“的游戏,希望男生能明白自己的心思而猜出自己的请求,至少曾经我是这样的,而男生的.思考方式是直接了当的,因此会起很多不开心。直接地说出自己的需求。

  这样的一种沟通模式,实践下来也会带来思考问题方式的转变,我们不会再怨气冲天负能量地去抱怨指责他人,而是在自己观察剖析之后,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样,当他人在抱怨指责时,我们平静地去倾听他的感受,剖析他的需求,那么争论也能平息。

  我想这本书将把我带入一个新的世界,我期待着自己的转变,和影响到别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17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生活中的暴力沟通非常常见,站在制高点对他人进行道德评判,一味的比较,威胁他人,以不得不为幌子来回避责任。其造成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痛苦。

  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书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教会我们如何避免出口成伤。第一步是观察,讲事实而非评论。“你根本不照顾这个家庭”比“你一周有五天都晚上十一点才回家”更容易引起对方的反弹,让沟通失控。基于事实的沟通是尊重,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二步是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后的需求,人们感受到生气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们不该用责备自己或他人的形式来宣泄不满,这无助于解决你真正想解决的问题。最后说出自己的请求,明确自己需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更利于直面解决问题。

  我们是凡人,皆有七情六欲,在生气时会自然而然的批评、埋怨他人,这种发泄并不利于我们解决问题,有时候发泄完还会有自责情绪,让生活更糟糕。可以试试在今后的沟通中用到“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四步法,在情绪爆发前给理智留一点思考的时间;“打雷听声,听话听音”,真诚的倾听他人的感受,进行反馈。

  很高兴你能看到这里,这说明你已经开始准备做出改变了不是吗?祝愿你既能摆脱情感的束缚,又能不麻木可憎,成为生活的主人,遇见更美好的生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18

  最近我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它就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有效沟通的大门。读完这本书后,我第一次剥离自己,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亲密关系,包括和先生的关系、和自己的关系以及和孩子的关系。我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开始尝试解决了一些问题。

  我和先生单独相处的时候经常为一些小事吵架。同一件事情,在我们俩这会产生两个不同的版本,我们俩都会觉得对方不可理瑜。比如说我和孩子都已经睡觉了,先生进房间拿衣服去洗澡,他开柜门和关上柜门的声音有点响。我认为先生这种行为一点都不体谅他人,是不懂尊重人的表现;而先生觉得我为这样的小事情斤斤计较,是无理取闹的行为。于是乎,深夜里我们会这样一件小事情吵得不可开交。

  《非暴力沟通》书中倡导当遇到事情与爱人沟通时,尽量客观性描述事实,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传递给对方,要避免对爱人进行道德评判或者与他人比较,这会让你的爱被蒙蔽。例如在上个事例中,我换个方式表述后,结果截然不同:亲,你开橱门的声音,打扰我睡觉了,可以在关门的`时候小声一点吗?结果是他轻声地关门,我安心地继续睡觉。在生活中,我把不对伴侣的行为进行道德评判这个准则实施以后,我们俩的吵架次数确实少了很多。

  除了和先生的关系得到缓和,我和自己的关系也亲密了许多。从小到大,我们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做个听话的好孩子,要听爸妈的话、要听老师的话、要听领导的话,就是没人教过我们该如何听自己的话。没有人教我们,当我们的心感觉沮丧时,我们该怎么办?没有人教我们,当我们的心感觉愤怒时,我们又该怎么办?

  《非暴力沟通》书中倡导我们要去感受自己生命的美好,学会顺从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甚至在追逐自己时,允许自己可能犯下的一些低级的错误,允许自己一边骂着自己傻叉却依然接纳这种不完美的自己。我们也可以有各种情绪,可以喜悦、可以伤感、也可以合理地愤怒,但重要的是看清自己的真正需求。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爱上自己的特别,把自己当成挚爱一样与自己和平相处。

  学会和自己舒服的相处,不再执着于拧巴自己,顿时觉得生活轻松了很多,于是连带着对孩子的微笑也多了起来。5岁多的孩子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很多时候她开始反抗家长的权威。之前,我对孩子的这种抗拒采用的是比较权威的方式,导致孩子已经会表达:妈妈,你说的就一定对的吗?为什么我什么都要听你的?现在,我更多的是让她自己去选择,而不是采用不得不去做的方式。比如说,她不想去刷牙,觉得这很麻烦。我告诉她,你可以选择刷牙,这样可能会麻烦点,你也可以选择不刷牙,这样很可能蛀虫会在你的牙齿安家,到时候牙医就要把你用钳子把你的牙拔了。具体怎么选,是你的权利,妈妈不干涉,但是,选定了,你就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非暴力沟通》书中倡导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她不依附任何人而存在。每个妈妈都无法替孩子做任何的决定,我们能做的只是能带给孩子只是爱和陪伴,而不是以爱之名,给予爱的绑架。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19

  学以致用,我就试着用这本书最后一章的“表达感激”三部曲来谈谈我此时想法

  1、我的心情如何:我很开心,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灵感和启发,它让我更加清楚的明白如何与爱人、与亲人、与朋友好好沟通。

  2、我的哪些需要得到满足:发现自己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尝试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沟通方式去化解人际冲突,学习建立和谐安宁的innerpeace。

  3、这本书让我受益的地方:我学习到通过练习非暴力沟通的方式,真诚地表达自己,而非羞愧或者内疚的自责;关切的倾听他人,而非批评或者指责对方;专注于自己或者对方尚未满足的需要,并以此为寻求改变的动力和良性沟通的契机,让爱主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这本书让我思想上有了很深刻的感悟。我也决定,尝试改变自己以前某些不好的地方,让自己尝试更健康、积极的成长,希望自己各方面的成长速度能够走在同龄人的前面。

  首先给大家讲个日常小故事:一对结婚的小夫妇,男生对于家务活比较毛手毛脚,再加上工作繁忙,女生承担起家里的日常起居的打扫。男生会有一些女生不太喜欢的生活习惯,比如每天起床会不打开窗户,会将替换的拖鞋随意丢放,用过的纸巾会随意置于桌面等。这样一来,家里便乱糟糟的。女生每次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后看到眼前的这一幕,爱干净爱整洁的她瞬间就觉得浑身不自在。于是,妻子会非常生气的冲着老公说:“你又不把东西收拾干净了!“”你的拖鞋怎么又不放好?“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能总结出“暴力沟通”的几个特点:指责、批评、评价。与此相反,“非暴力沟通”的特点则是“不指责、不批评、不评价,表达感受”。感受既包括我们要表达的信息、思想、情绪,还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请求,即沟通目标。这本书中,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强制人们删除大脑自动生成的潜台词。这些潜台词让人们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想事,阻碍了有效的工作和沟通。与其指手画脚、谩骂指责,不如先冷静思考,然后把深思过的想法表达出来。非暴力生活的关键是,感谢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的使用语言。我们既可以清晰的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的想法。书的开头就说明了非暴力沟通的4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根据这四个要素,我自己总结出,组成一个完整的非暴力沟通的模式大概是这样的:“你今天批评了我三次,我感到很难过,因为我想要得到你的肯定。下次你在指出我的错误之前,可不可以先肯定我对你的爱,告诉我你知道我这样做不是存心的,然后才告诉我哪里做的不好?”如果,尝试着这样与你的爱人交流,即便对方开始有情绪,也能够被你逐步软化下来。而当你提出具体的请求时,对方也会考虑自己的做法是否真的给你带来了伤害。

  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和成长环境的'感染,我们总是习惯在别人身上找毛病、挑剔。喜欢给别人贴上这样或者那样的标签,要么抬高自己,要么给自己开脱。看起来我们给自己套上了厚厚的壳,保护自己,也给别人贴了一脸的即时贴。这不仅拉远了人的距离,也让自己学会了逃避,蒙蔽了自己的双眼。我们看不到自己的需要,看不到自己的渴望,更看不到别人行为的原因和需求。可能是男生工作时间长、社会经验丰富的原因,有时候他对于女生问的问题或说的话,都会表现出一种很不屑的态度。这种态度对于女生来说,是很难说服自己冷静的去接受的。因为这种不屑,在某些程度上已经活生生的把夫妻间的亲切感抹杀了。结果,女生也完全没有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去表达内心真正的需求和想法。

  这近半年的婚姻生活让我更加深刻地明白,夫妻关系不是亲子关系,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时刻以我们为中心,能给我们“无条件的爱”的父母型爱人,如果你是带着这样的奢望进入婚姻的,必将以失败而告终。爱人并不是你的心理咨询师。就像老公经常跟我说,他以前有很多心理问题。但是其实我只是听闻,我也没办法有能力真正去理解他的过往给他带来过的创伤。咨访关系的本身是要求咨询师放下自己来全身心关注你,但是婚姻中如果你要求对方放下自己,来关注你,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的行为。所以,做自己喜欢、觉得是正确的事情,而并不是把对方当成你生活的全部,奢望你的另一半去关注你。我也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于这份感情的态度。我是一个比较独立有自己的想法的女孩,很多想法和行为也不会过于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婚后的我依然有自己喜欢的生活,也并没有过度的依附这份感情,太过于理想和饱满的期待值会导致在这段感情中失去一些东西,爱得太用力让对方呼吸困难,爱得太薄情也让对方屡屡受挫,得到的永远是负反馈。因此,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欲望和需求,让爱更好的融入生活。

  你取之于我,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礼物。当你知道我因施于你而快乐,你明白我的给予不是让你欠我人情,而是因为我想活出对你的爱。欣然的接受或许是最佳的赏赐。我无法将二者分开。当你施与我,我给你我的接纳。当你取之于我,我感激你的赐予。

  我是梦婷,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加我的微信,我希望在茫茫人海中能够与你邂逅相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20

  是听了同事的推荐买来这本书看。

  相信读了这本书的人都已经熟记: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至于讲到非暴力沟通的各种作用,如果所有人都能心平气和的,理智的来思考问题,那么各种问题自然能够被更加容易的解决。

  我觉得有几个问题:

  1是不能期待谈话的对方会听你在讲什么,每个人的教育水平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千差万别,别指望他们会配合你剧本。

  2是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会感受到诸如“听起来,你有些不耐烦,你希望每个人的意见都能得到倾听?”这类句子。听起来只会让我更生气,因为说话者好像把自己放在一个很高的高度在俯视你。如果是在本就有矛盾的情况下,这种感受更会被放大。

  3是虽然人性是相通的.,但中美文化有差异,中文和英文的表达方法也有差异。如何能用中文来表达出相同的意思是我们在应用非暴力沟通的最大障碍。如果按照文中直译的表达方式,只会让人以为在看译制片。

  我对书中所表达的关注他人和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还是非常赞同的。

  看完出到能运用,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希望能看到更多适用于本国文化的案例,从中体会。

  这本书不是教人们从应用层面上利用他人的心理反应去实现自己目的,这样的心理学书籍是我认为的好的心理书籍。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21

  几年前就买了这本书的纸质版,看了三十多页,感觉和结果导向思维有点相似,因为个人原因搁置了。想着等以后再看,通常等以后再看的书都等不到以后了,书太多,能静下心来看完的很少。

  前几天你给我发了张照片,是这本书的封面。我才又找到这本书读了起来。因为是同读一本书,所以看的很认真。慢慢的发现这确实是结果导向思维。不过更有艺术,既看到自己真实的内心也关注对方真实的内心。不带评论的表述事件,艺术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请求别人帮助自己,又不强求别人满足自己。

  如何表达愤怒这章,我看的`哈哈大笑。因为电子书有很多人的评论。每个人都会有愤怒的时候,当出现这种情绪时,请关心我们自己的内心,我内心有什么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满足我的需求呢?

  我想,非暴力沟通大概就是用艺术找到真实的自己,关心爱护真实的自己。也引导他人找到真实的自己,关心爱护真实的自己。

  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因你而遇见它,也遇见我。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22

  【梗概】

  “非暴力”一次来源于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提到暴力,人们往往只联系到身体暴力,很少有人意识到精神暴力的存在 ,比如对一个人的指责,或是冷漠。相比而言,精神暴力往往更加隐蔽,而且后果也更加严重,因为身体暴力往往源自精神暴力。

  非暴力沟通认为作为人,我们具有的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在发生冲突时,要学会倾听,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进而建立一种彼此理解,互助友爱的关系。这种沟通方式不仅可以用于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可以改善我们的.自己关系,我们总以为是他人的行为引发了我们内心的感受,其实真正的原因源自自身。我们产生情绪因为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如果可以静下心来静静体会自己内心的需求,负面情绪就会逐渐得到缓解,自己了解了解也会更加深入。

  总而言之,非暴力沟通促使我们出于爱的目的发生改变,进一步体会生命的美好与力量。

  【评价】

  练习本书所讲的重点内容,可以帮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达到有效沟通,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同时通过与自己的对话,进一步了解自身,减少负面情绪,缓解压力。

  【重点】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1.观察:描述真实发生的事,不掺杂任何个人情绪(区别于评论)

  她没有给我回消息(评论:她真是太不尊重我)

  2.感受:此时此刻的心情如何,开心,难过,还是忧郁(区别于想法:我觉得……)

  我感到有点难过(想法:我觉得她应该及时回复我)

  3.需求:我们需要什么

  我需要得到对方的尊重

  4.请求:你想让对方做什么

  以后看到我发消息有空时及时回复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23

  几年前就买了这本书的纸质版,看了三十多页,感觉和结果导向思维有点相似,因为个人原因搁置了。想着等以后再看,通常等以后再看的书都等不到以后了,书太多,能静下心来看完的很少。

  前几天你给我发了张照片,是这本书的封面。我才又找到这本书读了起来。因为是同读一本书,所以看的很认真。慢慢的发现这确实是结果导向思维。不过更有艺术,既看到自己真实的内心也关注对方真实的内心。不带评论的'表述事件,艺术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请求别人帮助自己,又不强求别人满足自己。

  如何表达愤怒这章,我看的哈哈大笑。因为电子书有很多人的评论。每个人都会有愤怒的时候,当出现这种情绪时,请关心我们自己的内心,我内心有什么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满足我的需求呢?

  我想,非暴力沟通大概就是用艺术找到真实的自己,关心爱护真实的自己。也引导他人找到真实的自己,关心爱护真实的自己。

  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因你而遇见它,也遇见我。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24

  上次看《非暴力沟通》的时候觉得自己很认真,今天重新看了一遍,又有了很多新的感悟。

  《非暴力沟通》的序言明确告诉我们,改变沟通方式是自己改造的开始。当我们遇到人际冲突时,我们总是认为他不理解我。我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为什么他总是执着于此?我们因为自信而认为自己是对的,但我无法说服对方,因为他也有自信。所以,双方都在自卫中纠缠不清,最终谁也敌不过对方。问题不解决,只会增加麻烦。我们渴望进步,我们渴望良好的沟通,我们渴望和谐的人际关系,但问题出在哪里呢?我怎样才能说服他?这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

  《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我们需要改变的.是我们沟通的方式,我们需要改变我们说话和倾听的方式。苏菲派诗人鲁米写道:“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别之外,还有一个领域。我将在那里与你会面。”初读这句话的时候,就觉得作者真是没底线。他怎么能把道德和不道德联系起来呢?不分高下,这世上还有公道吗?不道德的行为不谴责而放任自流,何来公平正义?社会会是什么样子?回过头来看,我渐渐明白了。作者的意思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不要条件反射地评价对方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而是要理解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在尊重和倾听他人的同时,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这就是非暴力沟通。它不仅仅是一种交流方式,它不断提醒我们关注更可能满足我们生活追求的方向。

  书中还谈到了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表达——需要——请求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25

  孩子为什么总是不听你的话?为什么总是不按你的常理出牌?有没有想过,问题是不是在你的身上?

  每天晚上都能听到楼上的家长在管教孩子的声音,你为什么不听指挥?我都说了不能这样,你总是做坏事,你真是一个坏孩子。其实,这样的事情也时长发生在我们家里。

  因为工作太忙及房贷的压力,我们一家三口是跟老人一起住的,这就形成了家里孩子的教育存在隔代教育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老一辈的教育方式,所以,在我家的教育里面也会出现“暴力沟通”。这里说的“暴力”,并不是身体上的暴力,而上在语言和精神上的暴力。你会发现,当你用暴力沟通的时候,当下是凑效的,但是不长远,你会出孩子会“越走越扁”,甚至让你伤心。

  以上的情况,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非暴力沟通“,那么,你可能会是让孩子变”坏“的始作俑者。当我看到《非暴力沟通》这个书的时候,我才知道,一切可能源于沟通,你可能在教育孩子上没用对方法。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他早年师从心里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了极具启发性和影响性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通过这样的沟通方式,让无数的人感受到了爱、和谐和幸福,同时也化解了不少冲突。”非暴力沟通“可以运用到家庭、工作甚至政治上,它能疗愈人们内心的伤痕,超越心智、情感的局限性,突破负责的思维,化解冲突,建立和谐关系。如何将非暴力沟通用在孩子的教育上呢?

  01观察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

  用观察去代替评论你的孩子。如何做?首先把”从不“、”总是“这样的词换成”每次“。我们会发现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都会带着评论去教育,”你总是看电视”“你从来不认真学习,你就是一个不老实的学生”。你们是不是都是这样去跟孩子说话,标签化孩子呢?

  如果我们把这些评论的语言换成观察式的语言,效果会大有不同,“你每天看电视2个小时以上”“你曾为了玩玩具,不认真学习”。用你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进行观察到的事情去代替你对孩子的评论,不去评判不用绝对化的评论他们,这样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因为你是在讲事实。

  02感受

  要将感受与想法区分开来,你需要向你的.孩子表达的是你的感受而不是你想法。把你的“我觉得”替换为“我认为”。“我觉得你很没用”“我觉得你是个差劲的学生”,这样的说话都会让孩子感到挫败感,觉得自己被贬低了。这时候我们需要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孩子也是这样的跟我们说话,我们作何感受?

  此时,你需要的是告诉孩子你的感受。“你不遵守学校的规定,我很难过”,将孩子作出的一些行为对你所造成的感受告诉他,而不是把你的想法告诉他。且如果我们在沟通的时候适当地示弱也会解决冲突。

  《非暴力沟通》中还列出了感受的词汇表,可以根据这些词汇去做练习,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03需求

  需求是感受的根源,是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对孩子的指责、批评、评论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我们批评来提出我们主张,孩子对我们的就只有申辩和反击了。如果我们能直接跟孩子讲出我们的需求,孩子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如“我很难过,我希望你能把房间收拾整齐”。

  04请求

  首先,我们需要向孩子提出具体的请求。我们通常会跟孩子说,“我希望你是少花点时间在看电视上。”那么,你的请求是什么呢?孩子会感到疑惑,可以认为少花时间在看电视上,那就把时间花在玩玩具上。我们需要具体明确的是我们需要孩子不要看电视而是将时间花在学习上。

  其次,请求反馈,如果无法确定孩子是否理解我们的请求,这时我们需要做所馈,确保孩子理解我们的请求。一旦孩子的理解与我们的意思有所不同时,我们要作适当的补充。

  第三,在确认孩子的理解后,我们需要从他当下的感受、想法及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来了解他们的反应。

  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区分请求与命令。命令是在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通过指责和批评来利用对方的内疚从而达到目的。如”宝贝,今天晚上你可以陪妈妈去散步吗?“”妈妈,我今晚约了同学一起拼乐高,你可以自己自己去吗?“”你真自私。“这样其实你就是在向孩子提出了命令而不是你的请求。

  以上为非暴力沟通的4个要素。

  《非暴力沟通》是一本值得反复去看去学习的书,它是能改善人际关系的书籍,能运用到生家庭关系、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工作关系以及社会关系上,促使生活更加美好。在此推荐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