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到万》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从三到万》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从三到万》读后感1
学习知识能不能走捷径的问题的确有好多人考虑过。但我从《从三到万》这篇文章里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学文化应该一点点地慢慢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不宜要求过急。”这让我突然想到,学习知识其实就好像建筑房屋,基础要打牢固,否则整个房子终究会塌掉。
不用费力而接受大量的知识是整个人类的梦想,因为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知识已经演化得极为复杂,知识量也变得极为丰富,让一个人掌握全部的知识现在已经成为神话。单就文化知识来看,有文字的历史延续了几千年,史书堆积起来大概能把整个罗马斗兽场填满;人们从事文学创作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那么多的著作如果真的要一一读过,这个人起码要有200年的寿命,这还有一个前提,就是所有的著作都能翻译成他的母语或者他懂所有国家的古代以及现代的文字;还有哲学知识,从苏格拉底到弗洛伊德,哲学书籍不仅是“汗牛充栋”,而是“充城”了,一个“全才”的知识再全面,也就是能够懂得跨几个领域的知识。而且人类的历史还将继续,知识还在增多,我们能够学习的,也就是最为基本的东西,然后再在与这个基础相关的领域里慢慢开拓。
我们现在不可能像电影“黑客帝国”里那样直接要把学习的东西通过电脑输人到人脑当中,而只能像建筑房屋那样按部就班地构建我们的知识大厦。或许有人说,既然知识如此丰富,我们也不能全部掌握,那么何不直接学习那些近现代才发展出来的知识呢?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来说,这或许可行,因为今天的社会已经远远不同于古代,但是相信一些共通的知识和道理是适用于任何时代的,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吸收它们,而是像古人那样子从头再研究呢?对于理工科的知识来说,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学科分支很多,但每一个分支所走过的发展历程是明显的,它们的联系太紧密了,就像是一棵参天大树,虽然枝叶茂盛,但是树干只有一个。若舍本逐末,就好像是建房子先盖房顶一样好笑。
我们不懂的知识的确太多了,完全掌握也不可能。但是万物有源,只要基础的知识学牢固了,源头认清了,后面的知识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就像本文的作者说的那样,一点一滴慢慢积累。相信有一天,我们是能够站立在那栋知识的大厦前面露出我们的微笑的。
《从三到万》读后感2
在课文《从三到万》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土财主,家里很有钱,但家里几代人都没有读过书。一年,他请了一个楚地的读书人教土财主的儿子读书。楚地的'读书人开始教他的儿子执笔描红。他写了一画,说:“一字”;写了两画,说:“二字”;写了三画,说:“三字”。他的儿子便欣欣然起来,扔下笔回去告诉他的父亲:“我学会了,我学会了;可不用麻烦先生,浪费学费了,请辞退他吧。”他的父亲很高兴,便照样做了,拿钱辞退了那位楚地的读书人。过了一些时候,他的父亲想叫姓万的一位朋友喝酒,就叫儿子早上起来写请贴。过了中午都没有写成,父亲催促他,儿子抱怨说:“天下那么多姓氏,为什么偏偏姓万呢?今天早上到现在,才写完五百画啊!”
这个故事在许多书上都作为笑话出现,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应该会觉得故事中的那个儿子太轻浮了,刚学会了最简单的一、二、三就欣欣然起来。汉字中的一、二、三确实十分简单。但我们不能因为前面的内容简单,而后面复杂的内容就可以不用老师教了。因为一个人在学习的路途上,是需要有人来指导的,一般来说,人在没有任何的帮助下学习好文化知识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我们的知识大都是靠其他人的实践得出来的,靠人与人的沟通获得的。所以我们要重视老师的作用,在学习上有不懂的问题,便要其他人请教,把不懂的问题弄清楚。
外界的因素(例如老师等)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最重要的仍然是自身的因素。如果老师上课时不认真听课,即使老师有多么优秀,这也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因此外界的因素只是起一个辅助的因素的。在一些环境艰苦的地方,也会出现优秀的人才的原因也就在此。进入了初中阶段,我们必须改善我们的学习方法,加强自学的能力,实现“学会学习”的目标。
在学校里,平均每天安排一节自习课的原因就是让我们学会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时间,学会自己学习,使我们将来能给自己“充电”,这在现代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学会给自己“充电”,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是与人竞争的资本。因此我们必须在学习的阶段锻炼这种能力,为以后打好坚实的基础。
【《从三到万》读后感】相关文章:
从永平到永德11-30
从科技异化到科技人化11-29
从通“学理”到明“事理”11-14
从“学数学”到“做数学”01-21
从593到623的飞跃04-05
从0到1读书笔记08-30
从选专业到工作,再到单干01-28
《从地狱到天堂》读书笔记12-15
从普通学生到英雄少年11-29
从A到K,NBA赛季大盘点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