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时间:2023-01-25 10:31:52 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精选16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精选16篇)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篇1

  英国的史美尔斯说过:“好书是生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今有幸拜读了王金战老师的教育著作《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道理,很佩服王金战老师的教育理念,从书中我看到的是一位拥有阳光心态的老师。他让学生拥有乐观的心态。同时,他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充满个性的老师,他是一位数学老师,却能和学生对诗,他的学生同样文采飞扬;他爱体育,他的学生同样运动积极;因此他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在各项课外活动中同样优秀。可以说,王金战老师自身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是值得我们注意的:王老师在骄傲地列举了他的北大清华入学率后,还特别告知,我们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是靠加班加点,不是靠增加学生的负担得来的。同时他的观点尖锐却不避讳:不去钻研和挖掘学生的潜能,而一味地挤占学生的时间,这是对教育的犯罪!使我领略到了在中学里几乎绝迹的“快乐学习法”在王老师的升学经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是那么地让人兴奋给人启发,同时又显得那么弥足珍贵!

  从书中我领略到的'是一位与学生真诚交流的老师。于是,他有与学生交流沟通的习惯。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不同问题,他适时地与学生沟通。有的学生感情上有了波动,他像朋友一样客观的引导;有的学生学习方法上有了困惑,他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寻找适合的办法;有的学生和家长之间有了矛盾,他成为一个很好的中间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每个孩子,才能发现哪棵苗是西红柿、哪棵苗是苹果,既而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正如王金战老师说:你不能让西红柿苗子结出苹果来,西红柿就让它结西红柿,苹果就让它结苹果,每个成果都有其价值,沿着你的强项成长,每个学生都是最优秀的!

  读《英才是怎样造就的》,的确是收益非浅,反思、借鉴是我今后必须要做的。我要像王金战老师那样,用智慧和爱去经营教育这份高尚、灿烂而不乏诗意的事业,使之成为美丽的教育!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篇2

  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决定翻一翻王金战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这本书。当我读到第一页,我的整个身心都融入到书里面了,我一下子喜欢上了这本书。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这是卢梭的一句名言,王金战就是这样的的`老师。他不仅开导学生怎样学习,而且还让学生多跟父母沟通。这样,不但让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升了,而且还让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渐渐融洽了。他把一个班55名学生带入世界名校的有10人,带入清华、北大的有37人,剩下的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贸易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名牌大学。这样的老师,我打心里敬佩他。

  我多么希望自己能成为人大附中的一员,更希望自己成为王金战老师的学生,如果这样的话,我会在名师的带领下,向名牌大学、世界名校发起冲击。估计将来一定会有好的发展。

  读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我们首先要学会独立,努力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不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劳逸结合,刻苦钻研,勇敢拼搏。

  一个好老师是他学生一生的荣幸。一个好老师也是一本书。王金战老师的教育之道及行事方式,对于所有翻阅了这本书的人来说都不无裨益。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篇3

  读完这本书,我突然觉得我过去实在太散漫了,虽然成绩还看得过去,但暴露的问题一天一天在增多,可以说,我以前一直不知道学习为何物,只知道跟着老师走,完成作业,简直算不得真正的学习。

  书中的一位又一位优秀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高效的学习方法。他们在成绩正是靠这日积月累才奋斗出来的。相比之下,我自己则显得被动得多,被作业挤压了全部时间,换来了表面上挺好看的成绩,我深知这其中的'斤两。

  从读完这本书的那刻起,我又好像再一次被启迪了心智。过去的所有虚华的成绩都变成了碎片。我决定重塑学习这座大厦!

  我过去没有目标,没有理想,不懂得自主。现在不一样了,我想迈开自己的步伐,以老师为参考,自己奔向理想。

  我过去难免有些骄傲,有些自满,现在我已根本没有资格再考虑如何炫耀。“人外有人”的世界已分明摆在我面前了!没有其它路可走,只有冲过去,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

  我过去并未真正把学业重视起来,有时会稍稍放纵一下自己,但现在我已是悔恨那么多的时间都浪费。

  太多太多的状况需要去改变了,从今天开始!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篇4

  寒假里与家人共享天伦之际,也会看些教育孩子的书籍,在女儿老师的推荐下,我有幸读到《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这本书,一时间欲罢不能,字里行间所透漏出的教育技巧既为人母又为人师的我感慨万千,教育真的是一门艺术,就让大家跟我一起体味书中的真谛吧。

  “不要让西红柿苗子硬去结苹果”是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现在这个社会,没有一技之长是不行的,很多很多的家长从孩子幼年时就给孩子选择各种特长班,做为家长,我也不例外,但是我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而是带孩子一起去考察很多特色学校,然后问孩子喜欢什么,瑶涵5岁的时候迷上了舞蹈,我就支持她去学,但是跟孩子约法三章,要坚持下去,而且我的本意不是让孩子舞蹈水平达到几级的标准,而是让孩子从中培养优良的站姿、优美的体态,提炼内心的气质和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尊重孩子的兴趣与自身选择,鼓励孩子在不断尝试中发现和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真正让孩子在兴趣中成长,在成长中发展,而不是让成长变成白开水,让兴趣由乏味到无味甚至绝望。

  另一句触动我的话是“孩子成长的日子,也是家长成长的日子”。我们中国的社会现状要求每个家庭只能有一个孩子,所以不允许我们的教育有任何的瑕疵,影响造成之后是没办法重新来过的,教育孩子的每一分钟也是我们学习如何做家长的.每一分钟,虽然现在“学习是人生较好的出路”,已经变成“学习是人生惟一的出路”,我还是一如既往的要求孩子要有坚强的信念,要有好的对待他人、要尊重你的长辈,引用书中的一句话就是“你可以成绩不优秀但你必须是个优秀的人。”让孩子先学习如何做人,再去关注其他的事情,这才是一个优秀的家长。

  “我不觉得教师这个职业多么神圣,而是觉得这个职业太重要了”,这句话也引起我这个教育工作者的深思,笔者的“快乐教学法”,先不说他的学生是否天资聪慧,但是改变一个人的心态确实能让人精神振奋、便颓废为光明,虽然我只是一位幼儿园的老师,在我的班级我也时刻这样做着,赏识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的独特之处,我们可以夸大这些优点,让孩子们冲我肯定的目光中找到自信,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让给他们在顺利完成后满足于自己的成功,我的每句话在孩子面前都是圣旨,他们乐此不疲的遵守着,“科学家的思维,外交家的智慧,军事家的勇敢,政治家的胆魄”这样的育人目标虽然有些大,却也应该是我这个做基层教育的工作者借鉴学习的。

  这本书里的很多地方都让我有这样那样的触动,好像一下子顿悟了,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做了,开学之初,与班级的两位老师谈及此事,总想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但是苦于表达能力有限,一直搁置着,但是又总是被这种冲动折磨着,于是去网络上搜集关于这本书的很多个教育笔记,从中学习,找灵感,最后发现原来可以找到书中最让我心动的几句话来阐述自己的想法就是一条捷径,于是就这么做了,有不到之处请大家体谅吧。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篇5

  初听书名,感觉他在模仿《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点哗众取宠的嫌疑,但随着进一步阅读,我越来越被书中的内容后吸引,在很多方面与王金站老师产生了共鸣,或从王老师那里受到启发,王老师成了我的良师益友。2003年,他作为人大附中高中12班班主任,把全班55名学生中的37人送进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10人送进了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等名校,成就了一段高分高能的传奇。下面,我就谈谈我的几点感悟:

  一、关心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英才。

  这是一切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的基础,就象孔子有“仁”,才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老师对优秀学生自然会宠爱有加,对后进生更要关怀备至。爱后进生、贫困生和问题生才是真正的爱生。在这些方面王老师做的非常好。当然并非每个人都千篇一律,我们也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同样的人才,要不拘一格育人才。“你不能让西红柿苗子结出苹果来,西红柿就让它结西红柿,苹果就让它结苹果,每个成果都有其价值”。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人的遗传基因、生长环境、个性脾气等不同,对同样的外界刺激的吸纳也不尽相同。现实中,我们往往用相同的标准去衡量不同的学生,因此势必就出现了所谓的“差生”。在王金战老师眼里没有差生,只有个性各异的学生。王老师引导学生充满自信,奔向各自预定的目标,享受了快乐学习的过程,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二、“千教万教,先教做人;千学万学,学会去爱。”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教育培养人,应以德育为先。思想正,才能行为正,学习才会认真,才会品学兼优。学习成绩不好的大多有思想问题,思想端正了学习才会上得去;同时也不能因为成绩好就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和心理问题是最难解决的问题,解决思想和心理问题,要从社会、家庭等多方面思想原因,从思想根源上下手,工作才会有效。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要注意方法,不能来硬的,要以引导、诱导为主,有的时候要软硬兼施。

  三、“优秀是鼓励出来的”。

  赏识教育能把一个聋哑孩子培养成大学生,能把许多所谓的“差生”变成优秀生,其中的道理大家明白,那就是帮助学生找回自信,以百倍的自信迎接各种挑战。王金战老师常常“戴着放大镜寻找学生的优点”。因为王老师深深地知道,对学生实施表扬一定要真实,要具体。空泛的不切合实际的表扬非但不能树立学生自信,反而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教育的虚伪做作。只有真实具体的表扬,才会使学生感到自己这方面确实比别人强,有自豪感,体会到被人认可、被人尊重的感觉,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此扬起理想的风帆,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会约束自己,教育自己,带动其他方面的'进步,从而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最终变得优秀起来。让我们记住一位外国学者的这句教育名言吧:“一个人经常被看成怎么样,经常被说成怎么样,经常被怎样看待,不久的将来,他将变成现实!”

  四、优秀是一种习惯。

  词典上说: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甚至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是的,是这些最终将汇聚成一个人成功的要素。是的,想要造就英才,就必须先造就他的点滴,因为一切成功都是积少成多,从点滴做起的。我以为:习惯,起与点滴,成与坚持!所以,不管是作为家长还是作为老师,当我们一旦发现孩子的某一优秀点,就请细心的保护它,让它继而形成为一种习惯;也请妥善地呵护它,让孩子沿着他自己的强项成长。

  一个老师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只要方法得当,只要充分挖掘出个人的浅能,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英才。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篇6

  初读题目我的心中便产生了一个疑问,是啊!英才是怎样才能造就的呢?我便带着这个疑问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这本书仔细的阅读起来,一打开书我就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了。

  书中讲述了王金战老师与他的学生的一系列故事,生动地描写了要想造就英才所需的一切条件,让我感触甚多,要想成为一个英才远远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需要具备的条件是我现在远远不能达到的,我深深地感受到想要获得成功的不容易。

  优秀从良好的'心态开始,要想成为一个英才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态,我们要选择一个积极的心态正确地去对待失败与挫折,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要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心态静下心来思考问题。总而言之我们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心态才能做好一件事。

  其次,我们要有自己的目标,要想适应竞争环境,必须制定自己的目标,目标要针对自身能力来立,并要合理操作目标,这样我们便能够不知不觉提高自身能力。我们要学会去享受学习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并不是一种任务,我们要在学习的同时去寻找其中的乐趣。学习时更要掌握学习方法,良好的方法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我们不能被外界的诱惑冲昏头脑,要记住学业比享受要重要的多。

  我们的课外生活也尤为重要,优秀始于自己的强项,我们要学会培养自身特长,我们也要多做课外活动,为自己的学习灌注活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更好地融入到学习环境中来,还能凝聚团队精神。

  读完全书我深刻的体会到要成为一个英才需要多么坚定的意志,多么专一的目标……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发奋努力,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基础,争取成为一个建设祖国的英才,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篇7

  一本好书真的如一个好朋友,可以让你开心和快乐;一本好书真的如一个良师,让你浅薄的头脑变得丰富。《英才是怎样造就的》就是一本好书,让你觉得眼前一片阳光,前途一片光明。假期我拜读了王金战老师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因为作为一名老师,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培养一代精英的。于是带着这样的问题我走进了这本书,认识了一位带有传奇色彩、平凡而又伟大的王金战老师。

  为什么说王金战老师是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王老师到底有多大的魅力?读完王金战老师的近乎神话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一书后,掩卷沉思,发现王老师也并非什么神人,他只不过把最基本的教育原理用到了极至,这里愿意与大家共同重温一下他书中的那些朴素的教育思想。

  一、心态成就优秀。

  王老师认为心态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而心态的关键是自信。王老师在他的书中讲了一个女生的故事。这个故事能够说明,一个学生的心态对学业影响有多大。2003年,班级有个女生,在小学三年级以前,数学成绩挺好,还是数学科代表,又是班长。有一次,她班选了5个同学参加区里奥数选拔赛,其中就有她一个。她的数学本来不错,结果那次没发挥好,5个同学中,选拔赛惟一没有入围的就是她。因没考上,她受到冷嘲热讽,女孩儿心理就受到了伤害。从那以后,这个女孩老觉得老师看不起她,老觉得同学在耻笑她,心理就有了障碍,学数学就总也找不到感觉了,见了数学就打怵,数学成绩在班上经常是倒数第一。后来进了王老师的班,王老师主动找她谈心,那个女生哭着把自己八岁以来所受的折磨倾吐了出来。王老师笑着说:“我看班里潜力最大的就是你了!你看你,数学考了倒数第一,总分还排17名。要是数学成绩上来,你就是第一了?谁有这样好的机遇呢?这不成优点了吗?”为增强她的自信心,在后来的数学检测中王老师偷偷地给她加过分。从此,这个孩子的心态好多了,数学成绩也走出了低谷。给学生加分的做法,未必人人赞成。但从这个故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呵护孩子的心灵是何等的重要!在教好书的同时,我们有责任让孩子快乐地成长,让孩子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从平和与快乐的心态开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从这个孩子成材的故事中,我联想到我们教师的成长,其实我们也需要有良好的心态。教学工作是繁重、琐碎的,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如个别学生不听话、教学成绩不理想等,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关键是看你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激情而投入地工作与麻木而呆滞地工作,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天地。试想一下……一个整天怨天尤人的教师,怎么能培育出坚强乐观的学生?一个整天唉声叹气的教师,怎能指望学生在人生的旅途中勇往直前?王金战老师说:“当你驱车来到十字路口,恰好红灯亮了,你可能感到自己倒霉。但如果这样想:绿灯亮时我第一个走,你的心态也就平和多了。所以,为了我们的学生,为了我们的工作,为了我们的健康,请培养自己健康的心态。因为你的情绪,你的脸色,最能直接地在学生身上起到影响作用。有人说,一个人一天的情绪从早上一起床就定了调,一节课的成败从教师走进课堂时的神态就辨得出。学生是最敏感的,也是最容易受影响的'。良好的心态,也将为学生带来愉悦的心情!

  二、用看“星”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

  在王金战眼里没有差生,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星。这在“应试”教育的今天,是难得可贵的。当前,很多教师把学生的学业成绩当成了评价学生的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标准,因而歧视差生、痛恨差生。其实,差生也会成才,就看老师怎么引导。王老师在教山东沂水一中一个高三班时,一个叫林学增的基础很差的学生求王老师收下。王老师说:“你可以留下来。但等到期中考试,如果你能考到这个班前60名(全班80名学生),我就要你。”初看,还以为这是王老师给学生定的插班条件,其实,这是他给学生定的一个奋斗目标。期中考试时,这个学生只考到了63名。当学生告诉老师自己天生不是考大学的料,准备回家种田时,老师却鼓励他说:“你刚来的时候,在班里倒数第一,现在一个多月的时间,你能冲到63名,说明你的潜质是最大的!……你完全有可能考上大学,就看你敢不敢挑战自己了。”如果这事发生在我们我们身上,我想首先我们是不会轻易让一个倒数第一的学生插班就读的;如果不得不收,那当学生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自己又主动提出不读时,我们会正中下怀、顺水推舟!这样做,老师是轻松了;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天空中会因此少了一颗闪光的星星!“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星”王老师是这样想的,故而留下了林学增。怀着惊喜、怀着感激,林学增学习劲头大增,到了期末考到了33名,之后是18名、第8名,最后高考中,他取得了全校第3的好成绩,如愿进入了名牌大学!一个基础差到不能再差的学生,到了王老师的班级,成绩却节节上升,最后闯进了名校,凭得是什么?是老师给予的博大绵长的师爱,是老师给予的持续不断的激励!用激励打开学生智慧的天窗。“你不能让西红柿苗子结出苹果来,西红柿就让它结西红柿,苹果就让它结苹果。”当林学增没有达到前60名,难过沮丧要退学回家种田时,王老师非但没有让他退学,还大赞他的潜力好。为什么?因为王老师没有拿他和其他学生比成绩,而是让他自己和自己比进步。对待差生,我们是不是也能尊重其个性、挖掘其潜力、发展其特长呢?不把他和别人比做得怎样,而是引导他和自己的潜能比做得怎样。只有这样,每个孩子才有可能成为天空中的一颗星!遇到王老师,真是林学增同学的幸运。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也会这样说:遇到您,真是我的幸运。

  三、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在课堂上学生们,称他王老师。在同学之间,学生叫他“老王”,在同学游戏作品中,学生叫他“中场大侠”等等。久而久之,王老师也成了学生的知心朋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当学习陷于困境时,都很愿意跟他交流,他也经常鼓励学生,使他们感到自信而轻松。鼓励学生可以有多种方式,如写诗或与学生对诗或电子邮件等方式。还有一种他喜欢的鼓励方法,就是在试卷、作业本上留言。王老师刚到青岛时,接到一个班。班上有个男孩长得很单纯,很可爱,但是学习成绩不行。在寒假前的期末考试中,这个男孩的数学成绩有很大的提高。于是王老师在他的试卷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在青岛的第一个春节,因为你这次期末考试的成功而快乐。”就这么一句话让这位学生从此带着感恩的心理学习,后来这位学生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最终考入大学。本书中像这样的例子还举不胜举,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王金战老师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平等的,朋友式的,这种交流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呵护,通过交流使学生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奋斗的目标,找到了实现目标的途径。通过交流使学生心理得到了疏导,心态得到了调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千千万万孩子的明天,我们有理由做得更好!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篇8

  有人曾经说过:教育是一门艺术。诚哉斯言,通过教育可以让学生们变得更优秀。读完王金战老师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我感慨颇丰,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通过素质教育下的可行性措施,能够培养出更多高分高能的学生。

  王金战老师的教育魅力,体现在对学生个体的尊重上。在王老师带的人大附中2003届高三实验班中,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才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擅长辩论的同学,就鼓励他参加辩论赛;擅长钢琴的同学,就鼓励他参加钢琴比赛等等。在这样一个班集体里,每个人的个性与才能都有所体现,在展现自我的同时,每个人对这个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就不断增强。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个同学因为出色的小提琴表演,在北大招生中获得50分的加分,如愿以偿地考上了理想中的大学。因此,学生的个性与班级的发展是并行不悖的,同时,一个宽松的班集体为学生提供了激扬生命的舞台。

  王金战老师的教育魅力,体现在管理班级的艺术上。在这一方面,王金战老师的做法尤为值得借鉴,在他的`班级里,没有说下流话的同学,只有对于问题的积极讨论;没有下课后的打闹,只有课后对上课内容的回味。2003年,送走12班后,他又接手了一个普通班,班里有一个孩子叫做丁浩,力大无穷,但调皮捣蛋。对于这样的同学,在班级建立之初,如果不能即时管理,必将弄坏整个班的风气。王老师想出一个好办法,让丁浩在军训的时候为班级扛水,如果看见是其他同学扛水而不是丁浩的话,就要惩罚他,丁浩点头答应。一个军训下来,丁浩为班级扛水所付出的辛劳让班中每个同学看在眼里,以前觉得他调皮捣蛋的同学,也纷纷为他竖起了大拇指。同学的肯定正是丁浩前进的最大动力,正式开学后,丁浩变得遵规守纪,积极为班集体做贡献,整个班级的风气也好了起来。像这样的教育实例,在王金战老师的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但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尊重,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对症下药,转变一个同学,就能实现整个班级的大转变。

  王金战老师的教育魅力,还体现在他对每一个后进生的不放弃。在他的班里,有一位转校生,是从山东省实验中学来的,本来在普通班,来到北京后,因为难以适应这里的学习环境,造成自暴自弃,扰乱班级秩序,学校无奈之下,做出了勒令退学的决定。王金战老师知道后,决定把他转到自己班中,通过谈话了解得知,这位学生在数学竞赛方面有一些研究,就结合他自身实际,对学校时间进行放宽,这缓解了他在学校中的压力。同时,也给他留出了更多的研究空间,最后结果不难想象,这位学生由原来的倒数第一跑进了班级前列。王老师对他的不放弃给了他一个重生的机会。

  王金战老师的教育魅力,还体现在他善于挖掘书本知识,同样一个数学问题,听他的课,却能感受到独特之处。诸如,在有理数讲解中,一般的老师往往只告诉同学们何为有理数,而他却告诉同学们为什么叫做有理数,而不是别的数。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们对这一概念的认知就会更为准确,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在2003年的高考中,他的班级过半考上清华北大,不就是很好的例证吗?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王老师的教育经历带给我很多启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不应该只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不应该只是抄抄写写。课堂上,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激活学生思维,开阔他们的眼界,让他们大胆质疑,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更应该鼓励他们在更广袤的知识海洋里探索,走向社会,亲近自然,实践出真知,培养真正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人才。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篇9

  看书写读后感本来是一种享受,但作为一种任务交给我后,我反而不知道该如何下笔了,我想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也是这样吧,把本该作为享受的学习作为一个又一个任务交给学生,然后学生自然认为学习是天下最苦最无聊的事了。可是不作为任务,学生和我们又会去自觉自愿地去做吗?这正是世界所有教育的难题所在吧!

  所在在最初看到这本书时我也很反感,今年带班主任时遇到了很多问题,上网去找“班主任兵法”,在看王金战老师书的同时也看了任小艾老师的一些东西,发现任老师的做法更“好用”,而王老师的成功更多来自于“天时、地利、人和”。

  后来,在阅读了“必修书”《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以后,我又在王金战老师的博客上看了选载的《中国英才家庭造》,我觉得这两本书一起才构成了“王氏教育”的体系,有了第二本书才能让很多家长和老师理解王金战老师的教育理念,才能解释很多家长和老师对仅仅只有“学校”和“教师”就能造就“英才”的误会,英才是家庭、学校教育合力的结果。

  一直以来,激励我们一步一步前行的一是责任,二是乐趣。懂得责任的人不会是一个失败者,因为他知道该做什么,怎样做;然而要想品尝成功的快乐,则必须懂得从中找到乐趣和体味快乐。例如任何一个教师都知道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责任,有责任心的老师就肯定是一名合格的老师,因为他肯为自己的责任付出时间,付出精力,付出心血;可是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教育家,则必须要能够从平凡的教育工作中找到不平凡的乐趣,这种乐趣可能是旁人体会不到的,这种乐趣可能在旁人看来是枯燥而辛苦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有责任感的老师而非教育家,而王金战老师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接近教育家的境界,因为从这份工作中他已经体味到我们无法或没有体味到的乐趣。

  从王老师的书中我有以下三点体会或看法:

  1、王老师在教育中很注重家庭和学校的合力。

  人大附中的学生在起始阶段的家庭教育应该都是很成功的,只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过程,家长对教育和孩子心理的不了解和不理解导致教育方法出现偏差,这个时候,王老师的指导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的教育“奇迹”。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我倒觉得《中国英才家庭造》这本书对我更具吸引力,在十余年的教师生涯中得出一个结论:问题学生源自问题家庭。问题家庭中最大问题在于家长没有责任感,所有的问题都寄希望于学校和老师或“树大自然直”,缺乏家庭教育的孩子比教育过度的孩子更难教。没有责任感的孩子最让人头痛!

  从这个角度看,关注王老师的家长应该都是有责任感的家长,所以我向更多的家长推荐这本《中国英才家庭造》。

  2、成功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当你把学习当成任务时,你能完成它,但你不会很出色的完成,但是你在完成的任务后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正是我们大多数学生的状态,更糟糕的是他们的任务大多数时候完成不了。

  在我们一再强调减负的时候,其实学生的负担并没有减轻,这当然有教育部门的责任,课程设置的'重复、课程内容的枯燥、课程之间的地位不平衡等等,便作为普通教育者说这些是没有用的,对学生说这些更没有用,何不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改变。

  刚进高一时的立体几何立刻击垮了我,几乎没有任何立体概念的我在长达半个学期的时间里一片茫然,然而那时教我们的是一位数学特级老师,他的脾气和名声一样大,几乎不认识我,也从来没有对我这个“后进生”进行过任何辅导,他只是每天带着自己自制的教具来上课,每天布置两道自己出的练习题,而那两题我几乎都有或多或少的错误。没有请老师辅导,也没有做过整本整本的练习册,就这样过了一学期,到了期末我的数学居然能达到100多分,在班里居前十名。这位只教过我一年的老师成为了我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老师。

  真正的好老师应该是站在山顶,指点迷津,告诉他们哪里景色最好,哪里路途最近,而不是陪着学生一起走。所以王金战老师是成功的,他能让学生从题海中挣脱,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兴致盎然的一路攀登而不知疲倦。

  所以我最需要的是学习,只有先让自己站到高点,超越高考的高点,才能给予学生更多有效的指导。

  3、很不喜欢王老师书中的案例。

  案例教学成了现代教学中的种很流行的方式,在王老师的书中也举了很多案例,可是这些案例很大程度上为了说明一个问题而忽略了其他问题。例如那个著名的“三份评语”和“妈妈的三句话”的案例,显然只是摘取了作者想要的三个片断或三个片面的材料得出了三个结论,这种不严谨的案例容易让家长和老师们进入一个误区,误以为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有一个怎样的结果,而忽视了整体,其实从王老师的整本书看,他所做的工作非常全面、也非常细致。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篇10

  “你不能让西红柿苗子结出苹果来,西红柿就让它结西红柿,苹果就让它结苹果。每个成果都有其价值,沿着你的强项成长,每个学生都是最优秀的。”这是王金战、隋永双老师所著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的封面一段话也可谓是整本书的精义所在。

  中国的家长可谓是最望子成龙的家长了,有些家庭,从人、财、物、时间各方面来说都是以孩子为中心,真真可谓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但又换来了多少失望的.家长。优秀从何而来?

  这是每一个为人父母、为人师表都应该考虑的问题。在这本书中王金战、隋永双老师用他们的亲身实验给了我们一个个宝贵的经验。

  当一个学生反复遭遇失败的打击,他就变成了差生;当一个差生反复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差生也就变成了优生。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每个学生都希望别人看重自己,尊重自己,如果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那么从学生身上焕发出来的那种学生积极性,其潜力将是巨大的,不可估量的。

  如果没有一个自己的奋斗目标,仅仅勤奋二字是远远不够的。世界上再伟大的事业,都是一点一滴完成的的,所以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要对孩子们说:找出自己的目标吧。当然这个目标的制定,不要和别人比做得怎样,要根据自己现在的位置,给自己定一个实际的目标。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当目标一个个达到时,也就一次次享受了成功的喜悦,这对孩子自信心的确立也至关重要。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篇11

  上星期三在业务学习的会上,校长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求去看一篇名为《英才是怎样造就的》的文章,并且要求老师阅读后。写一点感受。

  我认真地阅读了这篇文章,文中生动鲜活地讲述了王金战老师的教育传奇。此书中,除了第二章《拿高分是可以轻松的》是专讲学业和学习方法的,其余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围绕如何培养学生和孩子一个良好健康的心态这个核心问题来现身说法,而全书最有价值的一个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们健康而快乐地成长。

  这一点我觉得谈得比较具体。读后深受启发。我想,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在教好书的同时,有责任,应该让孩子快乐地成长。每一个孩子只有一个童年。让孩子的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效果会更好。从平和与快乐的心态开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从此书中我还深知要当好新时代的教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我觉得做了教师,就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负责。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只要我们做老师的,做有一个有心人,多和孩子交流,多得到孩子的信息,了解他们最需要的,并且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做到不偏爱优等生,不冷落所谓老师眼里“差生”,把一碗水端平,就能把孩子的心,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就能很好发掘出学生的许多潜能。每一位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愿他们在祖国的大花园里开得无比得鲜艳、灿烂、耀人!

  阅读完此书,我反思这整整23年来教育工作,让我自己欣慰的是我热爱着我工作和每一位学生,即使是有弱智证明的学生我也不放弃,耐心地教,使她平时语文测试也能考到六、七十分。现在,我不当班主任了,我仍旧一如既往地像班主任老师那样循循善诱我的学生。还经常与家长交流,通过家长会,家长和我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前天我们班的陈宇豪的家长就向我发来了这样的短信:您的信息真是让我喜出望外。难以至信。我知道孩子在写作方面一直是比较弱。

  现在有所进步完全是因为老师您的鼓励和培养!从您第一天给孩子上课起。他就不停地提到您。看得出孩子是那样的喜欢您!真的谢谢您!从未放弃对孩子的鼓励和爱。能成为您的学生。是孩子的幸运!而千言万语也难表达我心中的感激!谢谢!。

  家长的肯定,孩子的喜欢。给我无穷的力量。我爱我的工作,我更爱我学生。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篇12

  最近拜读了王金战老师写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一书,感触颇深。初看书名,我很不以为然,书店象这类书籍实在太多,大多是死板的说教,真正有见地的凤毛麟角。但是,当我仅仅读了一个序言的时候,我却已经发现,它与其它书籍的不同之处。随着进一步阅读,我越来越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他的教育思想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快乐学习法”在王老师的升学经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王老师骄傲地列举了他的北大清华入学率后,有这样一句话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我还要特别告知读者的是,我们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是靠加班加点、增加学生的负担来实现的。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在学校开设的一百多种选修课中尽显才华,我们没有早晚自习,周末及节假日照常休息。”

  其实,从平和与快乐的心态开始,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潜能,就算进不了名校,也不至于认为自己是一个多么失败的人。这一点,正是王老师展开其快乐教育法的重要前提。如何让学生学的快乐、学的轻松,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无限的乐趣,正是我们要向王老师学习的地方。首先课业负担不能太重,在升学的压力下,做不完的试题,堆积如山的考卷,剥夺了他们大部分的活动时间。你若问他们,你的学习生活快乐吗?他们定会茫然的摇摇头。快乐从何而来?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有不同的特长,尊重他们的个性,给他们更多发挥特长的空间与时间,快乐自然就回来了。

  当然,面对残酷的升学考试,我们不得不让学生埋头于书本,可是当学生们都把学习看成是一件苦差事的时候,学习的效率又如何能够提高呢?“享受学习”,在我们逃脱不了学习重负的时候,我们惟有让学生换一种心态去看待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获得快乐的过程。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也决非易事,王老师以他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心态是很重要的,就象书中第一章向我们陈述的那样,“优秀从心态开始”。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凡是都有两面性,何不站在好的一面去考虑,去衡量,去平衡自己的心态。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女生在模考中考的不好,于是丧失信心,对自己填报的志愿也很是后悔。王老师告诉她,你不会的题目已经是客观存在的了,考前暴露的越多,意味着考试中遇到的问题就会相对越少,成功的希望也就越大。简单的几句话让那位女同学茅塞顿开。她从以前的遇到不会的问题就丧气到现在遇到不会的问题就兴奋,这其中的转变就是心态在起了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是我们首先要努力的。

  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学习不缺少乐趣而缺少发现。培养学生的兴趣,老师教课固然重要,但学习的大量时间是在课下,所以,如果学生自己能够发现并体会到学习兴趣,学习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了。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兴趣,王金战老师有他自己的一套方式。

  第一,设定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是保持学习旺盛动力的方法之一。王老师用统计学和历史的经验告诫学生,如果没有自己的目标,就意味着失去对命运的把握;如果有了目标,你就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个目标是:跳起来,够得着。目标不能定的太高,太高了高不可攀,一旦摔下来,会把你的自信摔掉;也不能太低,太低会让你失去拼搏的斗志。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如此才能适应学习的竞争环境和保持旺盛的学习动力。王老师讲到多次获得国际马拉松冠军的日本运动员山田本一获胜的智慧,他把全程赛事划分成若干段,并做上记号。比赛开始后,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第一目标冲去,再向第二目标冲去。每实现一个小目标,他都有成就感,逐一跨越,就会轻松许多。一路冲刺,轻松取胜,这就是实现目标的智慧。

  第二,多激励、多表扬,发展学生的特长与强项。书中说到,“优秀是鼓励出来的”。每个人都希望听赞美之词,不时的给予他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让他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增强他的信心,从而提高他学习的积极性。相反,一昧地指责他的缺点与不足,只会不断打击他的自信,从而使他对任何事情都丧失信心。既然表扬比批评更为奏效,那为何还要吝啬你的表扬呢?当然,表扬也要适当,要是实实在在的表扬,他的一个细微的进步,一个显为人知的优点,别人没有发现,而你却发现了,并且对此给予了肯定,他定会对你充满感激与尊重,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会大大提高。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每个孩子的天赋、性格、环境不同,身上的特长也不相同。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他们的强项,进而去强化他们的强项。而不是去扼杀他们的个性和特长,逼迫他们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鼓励学生施展自己的才华。只有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发展,他们才会更加积极主动,也才会学的更加兴趣盎然。然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何才能做到特长学业两不误呢?王老师在书中提到:“优秀始于你的强项”。不要把特长看成是没有用的东西,它往往会给你的升学之路提供便捷的途径。朝着自己的强项去发展,正如书中所说:“西红柿就让它结西红柿,苹果就让它结苹果,”每一个果实都有它不同的营养价值。

  再次,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妨碍才能的发挥。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是好的学习方法,才是最有效率的呢?王老师的理论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有效率的方法。别人的方法再好,或许对于自己并不合适。每个人的自身情况不同,对于学科的掌握程度也不一样,学习的方法自然也不一样。王老师的两位同学,一位喜欢记笔记,将各科知识点分类整理,做成图表,复习起来清楚明了。另一位同学则喜欢用脑而不用手,他将所有的知识都在大脑里进行分类整理,这两位同学用各自的学习方法都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率,因为他们采用的学习方法正是最适合他们的。作为一名教师,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尤为关键并且重要的。学习方法找对了,效率自然就出来了。于是学习也就变得轻松并且愉快了。

  获得知识的过程本身也是获得快乐的过程。只是一些错误的方法,消极的心态,扭曲的观念,使得学习丢失了他本来面目,在学生的心里变得痛苦和繁重。王老师的一位学生去到剑桥大学深造之后才真正的体会到“享受学习”四个字的含义。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学生是很难将学习与享受联系起来的,这其中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内在的因素。王老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使我在如何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这一问题上获得了一些启发和帮助,当然更多的还是要自己在将来的教学实践中去不断的摸索、探究和思考。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篇13

  学校有王金战写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这本书,我借来抓时间看完了,作为一名教师,感触颇多,收获颇多。王金战原来也是一名差生,正是因为老师一次一起和他共用化学资料,激发了他上进的激情,以至于到最后读书如醉如痴,甚至在一个山洞里点着蜡烛奋斗,那年他如愿考上了大学。尤其是令我佩服的是,当年他在山东青岛的中学已经是教导主任而且小有名气名人,毅然辞职到北京去打拼,那年他已经30多岁,拼到如今在教育界可以说家喻户晓,大名鼎鼎。这是何等的不容易呀,说明王老师是一个做事特别用心,敢于创新的人。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就告诉我们:优秀从心态开始。王金战老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当你驱车来到十字路口,恰好红灯亮了,你可能会感到自己倒霉。但如果这样想:绿灯亮时我第一个先走,你的心态也就平和了。这个例子很好的说明了心态的重要性,他还提到心态最关键的是自信。确实,一个自信的人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不会气馁。俗语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能正确面对失败的正是自信的心态。所以每一个老师第一个要教给学生的就是自信的`心态,只有拥有自信才能面对挑战获得成功。王金战老师就是一位拥有阳光心态的老师。他让学生拥有乐观的心态,同时,他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充满个性的老师,他是一位数学老师,却能和学生对诗,他的学生同样文采飞扬;他爱体育,他的学生同样运动积极;因此他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在各项课外活动中同样优秀。可以说,王金战老师自身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这种潜移化的影响是巨大的。读完这本书,我情不自禁的对我对女儿说,这本书大多讲的都是高中学生的事,你参加完高考后,一定把这本书读完。朴实、幽默、干练、有能力有个性的王老师的印象在心中挥之不去。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篇14

  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书,名叫《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这本书是人大附中的数学老师王金战,几十年来的教学经验自述,还有他们班上的学生自己介绍的学习方法,深入浅出地给读者指明了治学之路,学习之道。

  令我记忆深刻的是一个叫丁浩的同学,他学习不好,还好打架,但是他的力气很大。有一回跟着王金战带的班级军训,王金战让丁浩打水、保护同学并带领同学们在拔河比赛中得第一,丁浩都答应了,并且做得很好,后来,王金战又让他当了纪律委员。有一次丁浩把人打伤了,王金战替他赔了钱,丁浩很感动,学习也好了。从丁浩这件事中,我体会到王金战很会发现学生的优点,丁浩一开始学习并不好,但接触了王金战之后学习就好起来了,都是因为那次军训,王金战发现了他的'优点,并让他发扬他的优点,然后在给予他信任。我还体会到王金战很关心学生,丁浩打伤了人,没钱赔,王金战教育了丁浩之后,替丁浩赔了钱,这是老师对学生的爱,有时老师对学生的爱,可以改变学生的一生。

  书中有几篇学生写的关于学习方法的作文、诗歌,有一篇文章介绍的学习方法很好,题目叫《优秀是一种习惯》。这篇作文提出了五点要养成的学习习惯:

  1、注意细节。

  2、要开好头。

  3、要学会坚持。

  4、创造好环境。

  5、不找借口。

  这五点看起来是简单,但做起来却不容易,就拿不找借口来说,谁都喜欢用借口来掩盖自己的短处,但是只有不找借口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所以完美的人并不多,听到这儿,你肯定会说要做一个完美的人这么难呀!其实只要认真对待事物,时刻约束自己,这5项并不难做到。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这本书很好,适合任何阶段的人看,希望老师们能看一看,吸取王金战教学的经验,让自己的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篇15

  一口气读完《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想是:王金战老师真是当之无愧的培育英才的英才,能当王老师的学生真是一种幸福,我深深地被他的教育观念所折服。

  教师应是优秀的心理辅导师

  俗话说,栽树要养根,育人要育心。心为命之本。教师是人灵魂工程师的定义自有其深刻的内涵。而这些,王金战早已实践多年。《英才》开篇首章说道“心态:优秀从心态开始。”可见王金战对心理要素培养的看重。古往今来,人生的命运成也是心态,败也是心态!

  英国作家狄更斯说过,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都有力量。王金战告诉学生,“我们无法选择生活中遇到的每件事,我们无法控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教育现实,无法选择父母、老师,无法选择生存的环境。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一种心态。当你选择了一个积极的心态,许多事情就会出现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变化。”中学时期,正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学会选择心态,尤其是选择了一个积极心态,人生的意义就会不一般。心态的关键是什么?王金战强调说———自信!而在培养学生自信心上,老师有着历史性的责任。在独生子女时代,家长对孩子的要求空前高,给孩子的压力空前大。在这种状况下,老师不懂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可能所有教育都会功亏一篑。而王金战在一个学数学曾经备受摧残学生的卷子上,写下了激励性的批语,孩子趴在桌子上流着热泪,洗刷着8岁以来,学数学时小学教师和同学留给她的心理阴影。今天王金战把她从巨大的阴影里拖了出来,这一拖拖出了她的自信。从此就改变了这个学生的人生态度和命运。

  调整学生的心态尤其是高考时候的心态是有学问的,作为老师我也懂得心态对学生的高考成绩影响有多大,也能看出哪些学生考试中心理易出现问题,也找他们聊过,试着帮他们调整考试心理,可每次高考后在这方面都要留有遗憾(就在我们刚刚送走的学生中也有),怎么办?王老师在书中给我们支了五招。对那些学习不行,纪律性差的,令我们很多老师头疼的体育特长生,怎样使他们觉得自己很有价值,有自豪感,愿意往好的方面发展,王老师也给了我们一些办法。

  教师应有能使学生学得如醉如痴的教学艺术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卢梭”这是王金战老师在他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一书中的开篇词,这句话独占一页,可见它的.重要性。他说,数学课可以是愉悦的过程,课程烂熟于胸,然后像讲故事,再来点幽默,能不讲得让学生如醉如痴吗?王老师喜欢诗词,经常在数学课上寻找一些诗情画意的东西,数学课能不美吗?再有就是要充分利用平常的时间,把眼睛盯在怎样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怎样激发学生求知的激情,怎样解除学生心理的负担和障碍上,从学习、思想、心理和身体健康四个方面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改善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现状,作为教师应该从做教师的观念上入手,从提高教师本身的能力入手来尽可能帮助学生、引导学生。王金战说,在讲课时,如果学生开小差睡觉,注意力不集中,意兴阑珊,他不怨学生。“这只能说我的课给你们起到了催眠的作用,说明我的课没有吸引你,没有抓住你,责任在我老师身上。你的行为促使我反思,所以要谢谢你给我敲响了警钟!”

  是的,教师应该有这样的教育艺术,应该有这样宽阔的胸襟、宽容的态度和反思精神。现代师道尊严是在能够让学生敬仰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的!心生恐惧、不敢和老师交流,猫和老鼠的关系,并不会产生正常的师道尊严,产生那种让学生心存感激、从肺腑里生发出来的感恩之情。

  学生们也都希望自己能够碰到这样敬业、讲课精彩、和学生能够成为朋友的老师;家长们都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这样老师的台前授业。我们教师也希望自己成为能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超的教育艺术,善于引导学生心灵,从真正意义上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

  教师应该有读书的习惯

  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读书,培养他们学习吸纳创新的能力,造就终生学习、不断进取的人。本身从事教育行业,身为教书的人,理所当然,要成为爱书、读书的表率,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

  我们常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有一桶水。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来看,是这个道理。但王老师更欣赏“老师一杯水,换来学生一桶水”的提法,这是从启发学生的创造力说的。但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既然选择了教书的职业,就必须让自己的“水源”充沛,水平不断提高,储量日益深厚,蓄厚积而待发,才能润泽更多的心灵,达到“风调雨顺、水到渠成”的教育的效果。

  教书人的“水”从何而来,不是“黄河之水天上来”,也难以“不尽长江滚滚来”,只能是涓涓细流,千淘万漉,是学来、读来、积来的。读书,是最为便捷的路径,正如朱熹所言,为有源头活水来。日积月累,细水长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不至于捉襟见肘、江郎才尽。王老师说他这些年的每一点进步,可以说,都是他坚持经常读点书的回报。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篇16

  寒假里与家人共享天伦之际,也会看些教育孩子的书籍,在女儿老师的推荐下,我有幸读到《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这本书,一时间欲罢不能,字里行间所透漏出的教育技巧既为人母又为人师的我感慨万千,教育真的是一门艺术,就让大家跟我一起体味书中的真谛吧。

  “不要让西红柿苗子硬去结苹果”是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现在这个社会,没有一技之长是不行的,很多很多的家长从孩子幼年时就给孩子选择各种特长班,做为家长,我也不例外,但是我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而是带孩子一起去考察很多特色学校,然后问孩子喜欢什么,瑶涵5岁的时候迷上了舞蹈,我就支持她去学,但是跟孩子约法三章,要坚持下去,而且我的本意不是让孩子舞蹈水平达到几级的标准,而是让孩子从中培养优良的站姿、优美的体态,提炼内心的气质和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尊重孩子的兴趣与自身选择,鼓励孩子在不断尝试中发现和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真正让孩子在兴趣中成长,在成长中发展,而不是让成长变成白开水,让兴趣由乏味到无味甚至绝望。

  另一句触动我的话是“孩子成长的日子,也是家长成长的'日子”。我们中国的社会现状要求每个家庭只能有一个孩子,所以不允许我们的教育有任何的瑕疵,影响造成之后是没办法重新来过的,教育孩子的每一分钟也是我们学习如何做家长的每一分钟,虽然现在“学习是人生较好的出路”,已经变成“学习是人生惟一的出路”,我还是一如既往的要求孩子要有坚强的信念,要有好的对待他人、要尊重你的长辈,引用书中的一句话就是“你可以成绩不优秀但你必须是个优秀的人。”让孩子先学习如何做人,再去关注其他的事情,这才是一个优秀的家长。

  “我不觉得教师这个职业多么神圣,而是觉得这个职业太重要了”,这句话也引起我这个教育工作者的深思,笔者的“快乐教学法”,先不说他的学生是否天资聪慧,但是改变一个人的心态确实能让人精神振奋、便颓废为光明,虽然我只是一位幼儿园的老师,在我的班级我也时刻这样做着,赏识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的独特之处,我们可以夸大这些优点,让孩子们冲我肯定的目光中找到自信,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让给他们在顺利完成后满足于自己的成功,我的每句话在孩子面前都是圣旨,他们乐此不疲的遵守着,“科学家的思维,外交家的智慧,军事家的勇敢,政治家的胆魄”这样的育人目标虽然有些大,却也应该是我这个做基层教育的工作者借鉴学习的。

  这本书里的很多地方都让我有这样那样的触动,好像一下子顿悟了,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做了,开学之初,与班级的两位老师谈及此事,总想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但是苦于表达能力有限,一直搁置着,但是又总是被这种冲动折磨着,于是去网络上搜集关于这本书的很多个教育笔记,从中学习,找灵感,最后发现原来可以找到书中最让我心动的几句话来阐述自己的想法就是一条捷径,于是就这么做了,有不到之处请大家体谅吧。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怎样的驾驶姿势才是正确的02-21

告诉孩子怎样做才是正确02-18

好口才是怎样练成的有什么方法05-05

苦难造就成功作文02-03

精益求精造就辉煌作文08-01

努力造就成功作文02-12

困境造就辉煌_700字08-17

逆境造就人才作文08-26

磨难造就人才作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