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风流去》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风流去》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风流去》读后感 1
今年暑假,我读了鲍鹏山的《风流去》。鲍鹏山力透纸背的写作力度使我感到酣畅淋漓,让我对中华上下五千年来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让我感知了文化的多面性与多样性。中华文化的组织成分十分多样,所以才组成了如此绚丽的图景,才构成了如此壮丽的画面才会有博大精深的渊源。
自孟孔老庄至陶渊明谢灵运,各朝各代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仿佛又重生了一般,在我面前一一复述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一生。他们死而未瞑的眼睛,死而未绝的怜悯与死而不停的絮絮之口,在叙述一些遥远而不相关的故事。书中每一篇文章都化合古今,包容了可从不同层面解读的深刻内涵。不仅深深切入历史,更切入人心,不仅充满逻辑的力量,诗性的力量与思想的力量更蕴含其中。
从先秦到魏晋,从圣贤至文臣,从君子至小人,从英雄至隐士,作者为我们一层层的打开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或高贵或痛苦的灵魂作者秉承着“不敢虚构一言,不敢浪语一句”的写作态度,为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矛盾与痛楚,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中照见自己的影子,窥见自己的生活,惊讶于自己的命运,虽然风流去了,但风流的命运,仍在我们的身体延续咒语尚未解除,我们仍需忍耐或奋斗。
这些文字是鲍鹏山老师发自内心的诘问,源于痛楚的.解剖,不屈于命运的人生探索和社会思考。是富有激情的文字,是带有体温的文字。在书中作者透露出一种家园里的世故与风流。在中国,不懂世故,难以成事;太懂世故,难成大事。这就要做到知世故而不世故。世故是人治社会的生存之道,是专制集权环境下的大智慧。最严格的体制,最缜密的制度,只要在人治社会在执行过程中,就可能被人情浸润,腐蚀。
《风流去》这本书让人从另一个层面看不同的世界,作者以他的深情和寂寞,以个人的角度理解经典,我看见在鲍鹏山老师笔下,每一个人物都拥有最真实的灵魂。通过这本书,你会发现我们所知道的一些历史片段是经过包装的,扭曲的,鲍鹏山老师以他独到的见解展示出了不一样的风流人物。
《风流去》读后感 2
最近花三周的时间将鲍鹏山先生的《风流去》读完了,此书讲述了从春秋时期的老子、孔子开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谢灵运为止的近一千年间的中国文人命运的跌宕起伏和与此交织的中国历史!
《风流去》既是一本文人史也是一部血淋淋的中国古代史,压抑、痛苦、无奈一直伴随着我读完本书。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始,中国古代文人所特有的内涵就开始产生了,不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都有了自己所特有的学派!
春秋战国始出诸子百家,从而出现了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同尝试,那时的社会还是有“礼”存在,这些文化精英做为君主的座上宾,甚至是帝师的角色参与到国家治理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大家都是平等的',合则来不合则去;后来历史前进到秦灭六国,秦相李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出卖自己的道德,杀害同窗韩非、焚书坑儒,妄自以为这样可以得来天下太平,可事与愿违!他最终被一个比自己更没底线更加残忍的赵高害死!从而拉开了中国长达两年多年的杀伐!血流成河!
汉代秦而立,项羽、刘邦、吕后、韩信这些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历史车轮行进到了汉景帝时期,这一时期我认为最可悲最可怜的文人莫属晁错了。他是景帝的老师,在景帝即位后,秘折上书景帝削藩,结果景帝在朝堂上公开晁错上书削藩之密折,导致藩王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叛乱,而景帝此时听从了袁盎建议,捕杀晁错,腰斩于市,并诛晁错全族!惨!怎一个“狠”字了得!从此可见某些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人性!晁错与景帝的关系非同一般,晁错上书之前景帝不可能不知道,削藩伊始,必至诸王叛乱!晚叛不如早叛!
景帝是在利用晁错逼反诸王,然后诛晁错,让诸王反叛的借口消失,然后拉拢其中犹豫不定的藩王,使他们站在自己一边来消灭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集团,最终他的目的达成了!吴国灭了,在推恩令的作用下其他诸侯国问题也解决了,中央集权的使命完成了!从此中国历史在集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文人的地位也进一步降低了!从平等的帝师到随意丢弃的弃子!当然历史不可挡,集权是在当下那个时代历史必然的选择,可集权的方式可以选择不那么没人性的吗!诛晁错可以,但能不能不要诛灭全族呢!
历史又前进到了东汉,由于东汉顺帝时期重用外戚梁商,导致梁商死后大权传至其不肖子梁冀手中,梁冀为人跋扈毒辣,眼中只有享乐,谁挡他的去路就是死路一条,而且无比残忍,他为了把持朝政先后废立了多位皇帝。因质帝当面称他为“跋扈将军”而毒杀质帝!此时当朝高官李固看不惯梁冀为非作歹,同他做了殊死斗争,最终不敌被杀!李固被杀之前已知自己必死无疑,就让留在京中的三个儿子回家去了,李固之女李文姬知道自己兄弟回家,家族必将遭灭顶之灾,于是让三弟李燮,隐姓埋名逃出家门,后对外宣称李燮回京找父亲去了!终于李固被害,其二子也被杀害,仅三子在李文姬的谋划下才得以活命,也为李家留下了仅有的一直香火!好一个奇女子啊!待十几年后汉桓帝联合五位宦官诛杀梁冀后,姐弟才得以相见,姐弟相见抱头痛哭!这眼泪是感动是心酸还是无奈!?自始拉开了东汉末年宦官与文人集团斗争的序幕!
文人集团为了捍卫自己的道德,采用破坏道德的方式,对宦官集团展开杀戮;宦官集团为了保住自己性命也对文人集团采用更疯狂的杀戮,杀来杀去直到,汉少帝时期大将军何进被杀,袁绍领兵杀入宫中,屠尽所有宦官,导致少帝被宦官挟持出宫,后被董卓劫持后废黜,立陈留王刘协为献帝,至此整个东汉王朝算是完蛋了!
建安年间的曹操背负了历史太多的骂名,但我认为曹操算那个时代唯一的`英雄,他以一己之力对抗董卓,迎献帝,讨伐各路诸侯,至三分天下有其一!他的到来使原本风声鹤唳的文化圈,注入了一股清流,文人又有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压抑了多年的文人终于可以为国家、人民做些贡献了!至此压抑至极点的文化圈又恢复了生机!从曹操的《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以看出此时文人担忧的是有限的生命无法完成肩上无限责任的矛盾心理!可惜,曹操生命真如朝露一样转瞬即逝,只活了65岁,那一年是公元220年,自他逝去后,曹魏经历46年至公元266年,司马氏篡魏立晋,晋后又灭蜀、吴,从此天下一统!
晋以后的文人,渐渐的变成了权利的奴隶,朝堂上的权利倾轧,互相杀伐,让文人周围的空气越来越凝固,马上就要窒息了!此时有些文人看透了权利,选择全身归隐山林,如晋末的陶渊明,从此开创了新的田园风潮,将中华文化推向了另一个小高峰!可是更加血腥的杀伐和民族浩劫却悄悄的拉开了帷幕!
古代文人的个人史,也是整部中国历史的血泪史,这一个个文人像风一样从我们的身边飞逝,我们置身于风中,感受着他们的希望与无奈,至此终于明白为什么鲍鹏山先生将此书起名《风流去》!假设百家依然争鸣,儒学并不强大,社会开明可以允许不同的文化诉求,那么文人依然是文人并不会有太多的道德羁绊,不同的思想学术都被兼容并包,也许历史就不会那么的残酷了!
《风流去》读后感 3
早上跑步的时候,我打开樊登读书,听的这一本书《风流去》,其实这是我是喜欢樊登读书会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书如果不是《樊登读书会》,我是一辈子都不会去读的。我个人比较喜欢育儿,心理,创业方面的书籍,对于这种历史或者人文方面的书籍,我虽然有兴趣,可是,我觉得买了以后也不会看,看起来也会很辛苦。很大的一种可能性是放在书架上堆灰。可是听了樊登老师的讲解以后还是觉得这样历史人文的题材也让人非常的有收获。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从那些名人大家的命运中,反思自己的理念和生活。其实有了孩子之后,我还是买了很多经典名著,比如说,《论语》,《四书》什么的,也在网上看过一阵庄子的公开课。知道这些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知道都是一些很好的经典,很希望能够介绍给孩子,但是由于自己文学功底不够,自己本来都已经是半桶水逛荡了,也就根本倒不出什么东西来给自己的孩子。
樊登老师讲解鲍鹏山这本书,真正的唤起了我对这些诸子百家和历史人文的的兴趣。
他讲到,老子《道德经》里面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实这句话日常生活里面经常听到,但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他今天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治理国家的真谛就是不折腾。其实我觉得用在教育孩子身上也是一样的。前几天和一个好朋友讨论,无论是家规严格的家庭还是教育观念非常松散,开放的家庭都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但是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里面贯彻始终有同样的原则,而不是今天跟风严厉管教,明天要给一个快乐的童年。或者说今天学一个乐器,明天学一门语言。我们养育孩子的时候给他们一个平和安稳的家庭环境,也更能够帮助孩子发挥他自己的潜力。
我也特别喜欢他对于屈原的总结,他说屈原对中国的影响不是他的思想,而且也不是他的事迹,而是他的失败。这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是个性对社会的失败,是理想对现实的失败。读书的时候,很仔细的看过屈原的传记,但是对于他人生命运的思考,绝对没有达到这样的深度。
我发现我看书只能到达看热闹的程度,而完全到不了看门道的境界。这也许是我那么多年一直看书,而一直没有太多提升的原因。希望有空的时候一定要把这本书找来看一下,这些影响到中国历史进程的先贤,他们的精神遗产,他们的灵魂气息,和我们传承的人生观,价值观息息相关。
了解他们,也即是了解自已,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很庆幸通过樊登读书会的介绍,可以涉猎一下自己很少去关注的书籍,把自己的知识圈小小的扩大一点,增加一点点生命的厚度。
《风流去》读后感 4
最初读这本书是因着名字,“风流去”三个字入了眼,顿觉好生潇洒快意。
直到拿到书,看见书封上那一句“三千年来浪淘尽,一声叹息风流去”,方知我是会错了意。作者所写的,是这千年来风流人物。苦苦追寻的孔子、失望而去的老子、勇悍锐利的墨子、奇思百变的庄子、避世而出的陶渊明、恭顺精明的荀子……各有姿态,各成风流。
先生评析历史人物的角度很是有趣,不从功过,不从生平,而从情感,从思想。他在序言中写父亲的故事,那句“秉持良心写作和教书”,朴实而动人。后记中朱昭鸿写他,“追寻的是为人之道,处世之道,做的是真学问,大学问”!为人处世之道,太复杂,太深奥,太使人疲惫。但鲍老先生用一个个人物告诉我们,这其中有大智慧,有大魅力。
书中的.语言诙谐而犀利,赞扬,批判,嘲讽,观点鲜明。字里行间的幽默讥嘲使人忍不住发笑,然而所传达出的感情终究让人沉重。书中的人物,由渴望进入政治中心到渴望离开政治中心,各自的性格大不相同。尖锐也好,隐忍也罢,张狂也好,安闲也罢,终归是,风流已去。这些魅力十足的人物,终归在历史的长河中沉寂、隐没、拂袖而去了。
我将这三个字错会为“去风流”,乍见这名字顿生欢喜。眼前似乎有年轻的白衣公子,佩一把长剑,提一壶热酒,吟着一首或许会流芳百世的诗,扬起眉三分笑意七分张狂,道一句“走,风流去”!顿觉胸口涌起年少的血气,有着一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轻狂。我仍偏执的喜欢这样的解读,因为这样解,这书不再是对过去的评析和慨叹,而是对未来的召唤和殷殷期待。昔者已逝,他们带着他们的时代,他们的辉煌或失意,寂然离去。而我们,站在时代的路口,少年意气,一往无前。总有人说,时代是我们的。我们也欣然接受这个说法,少年,应当意气风发,应当怀揣热乎乎滚烫的梦想。
正如书的简介中写,“是的,风流去了,但是,风流们的命运,在我们的身上延续,咒语尚未解除,我们仍需忍耐,或者,奋斗。”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风流去》读后感 5
“三千年来浪淘去,一声叹息风流去”这是这本书封面上的两句话,底下,一个个人名配合着评语,让这两句话活了起来,既是叹息,也是追忆。
作者鲍鹏山运用深情而犀利的笔墨,从春秋的老子开始写起,刻画了三十六位人物,每一位都有血有肉,生机勃勃,仿佛可以透过厚重历史,看清他们的面容。这里面,有老子的无为,孔子的仁义,有孟子凛然的英气,也有东方朔游世的智慧,李固的坚固不屈,梁翼的蛮横无理,也有孔融的虚伪的恶。他的话时而像一把利刃,将他们剖析,时而如一双温和的手,叹息着轻抚。其中,我最喜欢的,当属他笔下的孟子和东方朔。
“王者师与大丈夫”鲍鹏山如此夸赞孟子,虽是“亚圣”,但他可不依靠孔子的嫡传,而是自己对儒学作出的贡献。孟子将孔子的理论变得贴近现实,贴近人民,将理论融入现实之中。我最喜欢他的一点在于,他身上“有英气”,那是儒学还未成为封建统治者工具的时候,是秦朝还未形成统一的时候,这时候,孟子可以将自己的本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善骂,骂杨墨,骂诸侯,在这种看似蛮横的骂法中,有一种天然无雕饰的傲骨,无一丝邪魅姿态。在他前面的孔子“畏大人”,后面的程朱,就更是君王的玩物了,只有孟子,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谈何容易”是鲍鹏山对东方朔人生的一个简略概括,东方朔有大智慧,他凭借自己的才华留在汉武帝身边,并且形成了“游世”的态度,鲍鹏山先生讲到宇宙万物,任我逍遥的时候,我真真切切地想到了一个留着长须,手持折扇,脸上总是挂着笑的模样的人物。虽是游于世间,但并不是道家的无为,而是比顺世更为高级的`一种心境,比如,汉武帝不顾百姓饥荒,强行修建上林苑的时候,东方朔仍然挺身而出,正颜厉色地告诫汉武帝。正因为有了东方朔,因为有了他这种智慧,至此,中国人的心脑豁然开朗,自由无碍。
感谢鲍鹏山先生,让我有如此机会,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知到历史的心跳。他不仅仅考虑了历史背景在人物身上的束缚,也展示了人物对于未来的影响。最后,我想用扉页上的话做结尾“是的,风流去了,但是,风流们的命运,在我们身上延续,咒语尚未解锁,我们仍需忍耐,或者,奋斗”。
《风流去》读后感 6
简朴的封面上印的是那一个个曾经光辉的人名,历史的车轮碾过了一切,似乎这一切只剩下“风流去”的叹息。
墨子之剑侠
墨家,一个神秘的流派,自“秦时明月”中对墨家机关的大肆渲染,愈发引人注目。墨子作为墨家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其功甚微。记得学《公输》的时候,我曾经被墨子“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深深折服。想一代宗师为拯救一小国努力如此,怎叫人不为之动容?更不消说他在劝说公输班时所用的“不可谓智、仁、忠、强、知类”其来势犹如排山倒海之势不可挡。而面见楚王时他干脆言白“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还需要言语吗?墨子已经用他的行为诠释了那个时代的“侠”字,这便是侠义的艺术。
此风流者,舍他其谁?
东方朔之滑稽
提起东方朔其人,似乎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不同的概念,我曾通过几篇文章里对他稍有了解。东方朔一般是通过讽刺的方法让帝王明白自己的错误,而不是冒死直谏,这点似乎与三国中的贾诩相像,这家伙很聪明,一直活到77岁,为什么呢?他懂得退让。唐朝魏徽虽然是冒死直谏为太宗谓为“人镜”名垂青史,但更多这样的人却被君主杀的杀贬的贬。在这种情况下,东方朔却能够独善其身,玩弄官场于鼓掌之间,其人不可谓不强悍!而究其音,还是与他的滑稽脱不开干系。他表面上玩世不恭,仅仅是个混饭吃的家伙,但实际上则是一个懂得保全自己同时为国效力的高手,这便是做人的艺术。
此风流者,舍他其谁?
孔融之礼让
孔融让梨的故事从我小时候一直听到我长大,给我灌输的思想从来都是“孔融是个好孩子,懂得礼让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风流去》却给了我完全不一样的理解——孔融让的不是梨,是为了被表扬。鲍鹏山提出:“孔融家里很有钱,梨肯定是不少,说不定他就吃腻了梨呢?其次,说不定他是为了被表扬才让梨,小孩子就喜欢被表扬,相比之下梨又算得上什么呢?”此番点拨,令我大为震惊。原来这个典故还能这样理解!不过孔融还是个很了不起的人,想其在被人评论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时候竟能迅速反击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实在是令人大呼痛快,这便是语言的艺术。
此风流者,舍他其谁?
合上书页,叹息“风流去”之时,我的脑海中涌出另一个句子:“数真风流,还看今朝。”是啊,该过去的总会过去,未来,依然掌握在我们手中。
【《风流去》读后感】相关文章:
小河淌水东流去散文10-06
流去的时间作文350字10-04
那美好的光阴,似水流去作文09-20
2011读后感(2)看《风语》读《风语》,风语声声催我疾!12-17
风10-06
风10-07
风12-10
风12-08
风09-30
风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