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3-08-14 14:55:41 炜玲 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48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48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 1

  《呼兰河传》一书,在我祖父祖母那一代人就作为课外阅读的好教材。一代大师优秀女作家萧红,用诗一般的语言、用像绘圆一样的方式,给我们描绘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旧中国的状况。它是一篇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

  小说中的人物虽然没有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孔乙己、润土、阿Q那样人人皆知,但肃红用姻熟的与作技巧、抒情诗一般的意境,塑造追述的一个个人物,如祖父、二伯、冯歪嘴子等形象,也是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尤其对三个普通女性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各显特征。如第一个女性,小团圆媳妇嫁到胡家后,经历了挨打、跳神、热水烫驱鬼到奄奄一息、无人问津,最后死于非命的过程,展现了残酷的封建传统、落后风俗的可怕画卷。

  而在整个过程中尽心尽力参与照顾的大孙子媳妇,最后只能用跟别人跑了的方式,追求自己幸福来反抗旧社会对妇女的摧残。而由媳妇熬成的婆婆,怀着为她好的愿望,用打骂、跳神、逼迫洗澡的方法来救治,最后反而使其致死还吓跑了另一个媳妇的结果,上演了一出家破人亡、鬼神之斗的生活悲剧。剧中人并不知其中原由,只能寂寞无语。这一家庭悲剧再次印证愚昧落后是精神枷锁、是无形的屠刀。

  作者萧红虽然生活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时代,生活十分艰难。但她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是幸福的,她的后花园的童趣与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有异曲同工之妙,她描述的搭野台演戏和鲁迅展现的社戏媲美,同样为我们展现了旧社会农村南北文化习俗的相通,使我们对中国农村的过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作家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通篇并无大场面、大事件、大人物的描写,但对那些发生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群中间、社会中最平凡最琐碎的事件,如卖猪肉、卖麻花、拉大车、修路面等,把整个东北农村生活情景都细腻逼真的加以描写,并用犀利的语言为人民大众喊出追求幸福、追求生活的.心声。尤其是对卖麻花情景的描写更是淋漓至尽,看似十分平常的卖麻花所涉及的七个人物,一个提篮叫卖烧饼的在胡同东头喊道西头,篮子里糖麻花和油麻花,被人问价和挑拣也不发怒的性格,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和五个小孩买麻花的争夺打闹的全过程把东北城镇平凡市民家庭生活的细致情景描写的惟妙惟肖。所以她也可以称为百姓的作家。

  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热爱生活、憧憬未来、昌有理想的特点,也从一些小事得到充分描述,尤其是磨砺中的爱情故事更是淋漓致尽。忠厚的爱妻、小的冯歪嘴子,在他所干活的磨房里与赶车老板女儿王大姑娘私自结婚生子,虽成了小城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但她不为人们的鄙视而悲凄自卑,相反能抵抗唾沬奋力抗争,和老婆、孩子和和美美过日子,用自己最原始最全部的能力,来爱妻子、爱孩子,充满了不畏艰难、努力活下去的勇气。这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繁衍不息、不断昌盛的源泉,也表现了萧红在逆境中向往幸福、向往未来的愿望。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及具独特艺术个性的女作家。她生活的时代是中华民族蒙受巨大灾难的时代,她的现代处境是凄的,但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的回忆,对亲人、亲友、多乡友的眷恋之情,从回忆小说中洋溢、流露,因此虽生活的热爱才是艺术创作永不干涸的源泉。

  萧红的艺术才能由于生活窘迫和疾病的折磨,在31岁就死去了,在一个美丽的年龄就离我们而去。但她留下的作品,却是我们宝贵财富,在文学的宝库中,是一块绚丽的瑰宝,受到许多文学大师的赞赏,更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热爱。她的作品,使我从平凡小事的描写中看到她宽大胸怀;从破碎不连贯的七个章节中,看到整个中国的全景展现。没文化,真可怕。落后要挨打,因落后,而最深受害者是劳苦大众。肃红作者就是在日本侵略中国,广大人民遭受战争之苦,而她只能和她的丈夫旅居香港,过着凄凉贫困的生活而萌生书写以灰暗色调为主的《呼兰河传》。更加激发起我们对现实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

  如今,在政府领导下,科学空前发达,生活不断进步,中国人的平均寿命经过六、七十年的变迀已增长到80多岁。这是在31岁早逝的萧红肯定没有预想到的。解放后,中国人民,尤其是劳苦大众都是国家的主人,再也没有外来侵略者欺凌和侮辱,中国人民再也不是贫穷困苦的东亚病夫,中华民族像一头从沉睡中醒来的雄狮。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地位越来越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我们都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如果她能活到现在,一定会用更活泼的文章来歌颂、来描述。所以,时代是文学创作的基础,我们也期待更多歌颂当今的文学作品面世,来激励生活、激励青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 2

  《呼兰河传》这本书,我最初非常喜欢,唤起了童年在小镇的旧事,比如走街串巷卖小吃的,家家户户看火烧云的,佳节寺庙上香的,老老少少夏夜乘凉的……有种说不出的亲切与温馨感觉。可读到后来却愈发感到悲凉,不禁让我想起读过的一则夜莺与玫瑰的故事:夜莺欣赏于一青年爱情的伟大,甘心用自己的鲜血浸染玫瑰树,在月色里用歌声使红玫瑰诞生来使青年与他的爱人能够跳一支舞。然而当青年拿着那朵用生命与歌声换来的红玫瑰给他的爱人时,女郎却说花配不上自己的衣服,比不上大臣送的珠宝首饰。一怒之下的青年将玫瑰丢弃,一个车轮便将它碾过。我不知道为何会联想到这个绝美又哀婉的故事,大抵是因为生命的炽烈,无论是夜莺还是人,生命本身就蕴含着希望,美好,然而也暗藏着死亡,带来苦痛,意外与悲伤。《呼兰河传》里的人物生来平平静静,死了也平平静静,“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地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但,我相信他们都曾向往着幸福,虽然幸福的念想总化为绝望的泡沫。

  凄凉之歌——王寡妇

  王寡妇的独子到河边去洗澡,掉河淹死了,从此以后她就疯了,但她却仍晓得卖豆芽过活。偶尔在庙台上狂哭一场引起邻人街坊们的同情,不过为时甚短因为人们看得多听得多不以为奇或者认为“人间苦难的人多着呢”。我感到凄凉的不仅在于王寡妇遭遇的悲惨,也在于邻人街坊们“三分钟热度”的恻隐之心。虽然尚可理解,毕竟在当今社会一个人的凄惨事件轰动一时被各大媒体咬住不放爆炒热卖,然后随着时间推移悲伤会淡忘,同情心些许会泛滥最后开始怀疑事件的真实性都已经司空见惯,但我想说的是无论何时,请心怀一颗慈悲之心,悲悯天下不幸之人,你可以不施以援手,但也请不嘲笑讽刺,更不要怀疑他们。或许有些事情是假,但若非有难处谁会编造伤疤用眼泪赚的同情与金钱?请用你的真心去接受他们的伤痛或者不同之处。凄凉之外我还感受到生活的无奈,王寡妇死了独子后仍然是平平静静地活着,哭过后也是如此。她将难过埋在心底,偶尔情绪失控大哭一场又是明天,生活的马车缺了谁照常运行,唯一做到的只能是向生活妥协,过好平淡的每一天。

  希望之光——扎彩铺

  中国自古就流传着“阴间”“阴曹地府”“地狱”等说法。人死后,灵魂进入阴间,阳间的.亲人怕他没有房子住、没有衣裳穿、没有马骑。活着的人就为他做了这么一套,用火烧了,到地府样样皆有。其实,这是活着的人的一种期盼向往,活着的时候做牛做马,死后也希望像人间的老爷般有人伺候,能够吃饱穿暖。扎彩铺就是呼兰河人的心愿寄托,是生活下去的精神动力,是希望之光。即使在现在看来这希望之光有种深深的绝望,是最无奈的精神支柱,甚至会说是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鸦片,然而没有了这希望之光,心灵就得不到一丝的宽慰。就像现在佳节给祖宗上

  坟一样,我们跪在坟前,双手合十,默念愿望,虔诚庄重的模样。只说,心诚则灵。

  脆弱之花——小团圆媳妇

  《呼兰河传》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小团圆媳妇。她脸长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辫子快到膝盖,不是一个媳妇,而是一个姑娘。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个典型农村小女孩的形象,给人天真活泼之感。但村里的人却说她不害怕羞不像个团圆媳妇、大模大样的,两个眼睛咕噜咕噜的转。想来,她定是个聪明机灵的女孩,可在那时的旧社会,却只遭来毒打。她具有反抗精神“你拧她的大腿,她咬你;再不然,她就说她回家。”而她的婆婆对她的生病却不归咎于自己的毒打,反而找各种偏方,比如跳大神,吃全毛的鸡,扎谷草人等。最后竟然在众人面前脱光她的衣服把她放在滚烫的热水缸中。文章中的“我”这个小孩都能轻易看出小团圆媳妇的病结,但所谓的热心帮助的大人采取的方法令人心惊。一方面或许是封建伦理的束缚,一方面或许也是科学知识的缺乏。这场悲剧以小团圆媳妇的死收尾,早已在意料之中。但更让我心寒的不是那些“热心帮助”的人,而是那些看笑话,凑热闹的人。不禁让我想起鲁迅先生曾目睹中国人围观日本人杀中国人,甚至有拍手叫好的。貌似鲁迅先生曾批判这为国民的劣根性,麻木,软弱,浑浑噩噩。国民的劣根性难除,国家富强就尚远,唯一可做的就是爱国,无论何时用爱国之心爱人民之心落到实处,做切实可行,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用一副讨厌的嘴脸嬉笑叫好。

  《呼兰河传》这本书有与外祖父在后花园嬉闹的无忧无虑生活的童年欢乐,自己认为更多的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人性的弱点,还有封建社会生活的悲凉,她以儿童的视角写出凄凉的故事,凄凉的人物,像那句话说的“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但这些悲凉之事并不只在过去,也有在现代,这些才显得愈发的重要,因为它们的解决推动着时代前进的步伐,让未来没有绊脚石,思想的前进才是社会前进的前提。

  呼兰河传读后感 3

  无意中在书店的一个小角落看到了这本萧红的《呼兰河传》,就深深的被她吸引,在书店里转了一个大圈,兜兜转转了好一阵子,出来时手里终是多了一本书,《呼兰河传》。

  深夜里,一盏孤灯相伴,等身边的人儿都进入了酣眠,将这本书悄悄拿出来细细读。

  如果把白落梅、雪小禅的文字比作一袭华丽的袍子,在夜色中熠熠生辉,那萧红的文字无疑是一件破旧的衣衫,上面落满了时光的尘埃,隐隐散发着一股岁月苦涩的味道。

  初读时,诙谐,幽默,常常会忍俊不禁。而后,却是越看越悲凉。心底升起丝丝疼痛,犹如一只只小虫在噬,麻麻的痛,悲伤梗在咽喉,眼泪在眼中打转,又硬生生给咽回去的感觉。

  萧红的文字是朴素的,书中没有主角配角,每个人都是主角,一群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拥有良善、勤劳但却愚昧的可怜人们。

  “就这样一年一年地过去,王寡妇一年一年地卖着豆芽菜,平静无事,过着安祥的日子,忽然有一年夏天,她的独子到河边去洗澡,掉河淹死了。这事情似乎轰动了一时,家传户晓,可是不久也就平静下去了。不但邻人、街坊,就是她的亲戚朋友也都把这回事情忘记了。再说那王寡妇,虽然她从此以后就疯了,但她到底还晓得卖豆芽菜,她仍还是静静地活着,虽然偶尔她的菜被偷了,在大街上或是在庙台上狂哭一场,但一哭过了之后,她还是平平静静地活着。”

  读到这里,心里一阵刺痛。虽然独子死了,王寡妇疯了,但是日子并没有因为她的哀痛而停止,小溪还在流淌,日子还在前行,生活还是照旧。虽然丧子之痛会在某一个时间触动她的心弦,她并没有寻死觅活,还是平平静静的活着。黑暗的`社会里,人们只是随波逐流,没有任何的依托,如寒风中一支枯蒿,随风摇曳,流离失所,只要极少的水份,土壤,阳光——甚至没有阳光,就能够生存了。

  呼兰河的人们是良善的,可是他们在黑暗而残酷的社会里,又是那么无辜的愚昧着,蛮横着。

  小团圆媳妇,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出嫁到老胡家。就因为街坊邻居无知的罔评:“太大方了”,“一点也不知道羞,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而且“十四岁就长得那么高”。就遭到了婆婆的严加管教,狠狠毒打,吊悬梁,烧的红红的烙铁烙脚心。十二岁的小女孩,在将近一个月的折磨下,奄奄一息。却是被这群无知的人们,请骗子云游道士来跳大神。到最后,用五千吊钱(一吊钱可以买二十块豆腐,可是老胡家的婆婆平时却是不舍得掏一吊钱买豆腐的人),终于将这个只有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送回了”自己的老家。

  读到这里,我心底的悲伤已被另一种情绪所取代,恐怖。黑暗落后的年代,愚昧而无知的人们,真的是很恐怖。

  大概萧红在写这一群活灵活现人们的同时,亦是将自己的那份苦痛赋予了笔端。

  萧红出生于一个当时条件还是上等的地主家庭,初看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家庭。母亲,多么温馨的字眼,应该是伟大和崇高的化身,满心怜爱的护着自己翅膀下的小雏鸟。而萧红笔下的母亲则是将罩在身上那一层华丽的光辉撕碎,暴露出了华丽掩盖下的丑陋、冷酷和残暴。所以,萧红的童年没有母爱。有洁癖的祖母亦是同样的冰冷。同样令萧红讨厌的人物。

  所幸,萧红的祖父,一位如向日葵般阳光温暖慈祥的老人。他是萧红童年冬季里的那一抹暖阳,将萧红暖暖的拥在怀里,百般的恋爱着。春夏秋三季,草长莺飞的日子里,只有祖父陪着寂寞的萧红,在仅有的小院子里,玩耍嬉戏。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带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的,西一脚的瞎闹。有的把菜种不单没被土盖上,反而把菜子踢飞了。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地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

  然而,孙女的一系列荒唐行为并没有引来祖父的呵斥或埋怨。祖父只是站在那里哈哈大笑,孙女也哈哈大笑,大小两个人儿站在院子里笑的如同两个开心的孩子,笑声在寂寞的童年里欢快的洒落。虽然这样的生活是单调刻板的,犹如一幅黑白的图画,没有五颜六色,就只有冷冷的白和寂寂的黑,但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祖父,后园,童年的萧红,他们如同一个连体儿,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虽然童年生活单调,可是祖父的离去,唯一一个可以给自己带来温暖的人的离去,无疑让颠沛流离的萧红更加的哀痛、孤单。从此,世上唯一疼爱自己的亲人逝去了,永远。

  《呼兰河传》,一曲凄婉的歌谣,一个寂寞的童年,一段可怕的回忆,一抹无法释怀的痛。

  此刻,我真的无语,心里纵有万千心事,亦是无法赋予笔端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 4

  安静的呼兰城,生死寂寞,单调却不乏美丽。总有那么一点温馨来自己与祖父,来自乐趣无穷的后花园。浓浓的温情似春意弥漫,温暖了呼兰河的秋冬。后花园是我的乐土,在这片自由天地,我与祖父曾共享着天伦之乐。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是属于我的奇珍异宝;樱桃树,李子树,大榆树,有我最纯真的童年寄托。小小的我总是跟在祖父的身后,栽花,拔草,溜土,享受着细微却无穷的童年乐趣,玩得不亦乐乎。“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的,西一脚的瞎闹。有的把菜种不单没被土盖上,反而把菜子踢飞了。”好一个“瞎闹”,也许童年就是由无数个瞎闹组成的,那才是最真切的。“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读着这些,是否想到我们那些逝去的童年,也曾这样玩着,无所谓结果,因为那是最单纯的快乐,来自于过程的快乐,本能地享受着身边属于你的“珍宝”,那样已足矣。当然,品味着如此美丽的童年,不免伤感起来,现在的孩子还有这样的福气,享受如此美好快乐的童年吗?恐怕是越来越少了吧。可喜亦或可悲,叹一声为何,欢乐正悄然逝去。

  祖父是最爱我,最关心我的人,只有与祖父在一起,我才会感受到无边的爱与快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我跟着祖父学诗,全凭着感觉去欣赏,碰到喜欢的,就大声地乱读一气。也许,弄懂了诗意,倒平添无限忧愁,不如稀里糊涂,倒有幸品尝起一份快乐的诗意。这也是因着懵懂而有的福气吧。

  即使会有冬季,即使会有冰冻,我感受到的这份温情在我眼里是呼兰河传奇般的春意。

  夏闹

  夏季,“蒿草长没大人的腰了,在风吹中,刷拉拉地响了,雨后的蒿草冒了烟,朦朦胧胧的,混混沌沌的一切。”夏是热闹的,不仅是疯长的树草,更有疯狂的人事。看看呼兰城热闹在哪里呢?且看那不少的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搭台看戏,逛庙拜神,无不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先看那放河灯之境,“这灯一下来的时候,金呼呼的,亮通通的……河灯之多,有数不过来的数目,大概是几千百只。两岸上的小孩子,拍手叫绝,跳脚欢呼。”好一片繁华的景况。再看那搭台唱戏,三姨二姑,姐姐妹妹,聚在一起,家长里短,闹个不停。真是“人生何世,会有这样好的`景况。”可是为何,这一切的热闹背后,读来竟有无限的凉意?“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叹的多好啊,是愚昧无知的快乐,还是真实无比的幸福?也许,因着愚昧麻木,呼兰河才显示着最初的简单,最悲凉的美,呼兰河的百姓,在平凡中快乐。

  当然,最热闹的莫过于为团圆媳妇看病,跳大神,赶鬼等等。“自古没有这样跳的,跳得花样翻新,左邻右舍,不顾一切地来看热闹,”可看的到的是热闹,有谁看到了其中的悲凉,只有祖父会叹一句“好好的人快被他们折磨死了”,除此之外,有谁意识到了一个生命的可贵,一个生命的逝去?好好的一个年轻生命,竟被这样活活地折磨死了,可爱的呼兰城,你如何能不悲凉?

  热的只是表,凉的却是里。

  秋落

  秋季,本该是收获的季节,可是呼兰城好像没有收获到什么,只是仍旧飘着无尽的落叶。“秋雨之后这花园就开始凋零了,黄的黄,败的败,好像很快似的一切花朵都灭了。好像有人把他们摧残了似的。”不只那落叶归根,也有生命归了土,起初是寂寞地来到这世间,如今静静地回归土地,不管一生喜怒哀乐,终是归了土。呼兰河的百姓,对待生命是坚强的,生老病死,没有什么可怕的,就算房子塌下来也无所畏惧的,也许,他们对生命早已麻木了吧,也就无所畏惧了。

  秋意萧瑟,呼兰城的很多角落也是凄凄惨惨的。有祖母孤独地走了,有花样的年华被摧残后凄凉地去了,有曾经年壮的妇女留下孩子安静地入了土。没有什么制止得了这一切,制止得了这呼兰河凄凉却最真切的面貌。

  冬寂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

  “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呼兰城的人快被冻僵了,手冻裂了。一切被冻成死寂一片。可苦难的人们还得照样生活着啊,两条大街上各店招牌依旧挂着,油盐店,茶庄,药店,依旧演绎着属于呼兰城的繁华。一切都很安寂。印象很深的是那个大泥坑子,它可是带出了多少故事啊。有人掉下去过,有马掉下去过,有时虚惊一场,更多时候却是一场悲剧。人们仿佛对它无能为力,可是又仿佛有没有它都一样,人们依旧过着,谁管呢,反正一塌糊涂去了吧。再冷再冻,也依然有顽强的生命力。呼兰河的冷,冷的特别,呼兰城的人,活得顽强。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地结果不太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有人走了,有人继续风吹雨打着。

  很动人的小城故事。

  这是呼兰河的一年四季,这是春去春来的呼兰河,真实平凡的美丽小城。自有它的一番喜怒哀乐。一切是默默的,没有惊天动地,却细水长流,安然地庇佑着这些或喜或悲的人。故事宁静,读者心也静,只愿死者安息,生者能度过更多一个春去春来。

  呼兰河传读后感 5

  有人说幸运的人,一生在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需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玲老师,试图通过萧红的《呼兰河传》来回答这个问题。

  萧红自传体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最终完成于1940年。这时萧红29岁,人在香港。1942年初,写完这个小说一年多后,她就在香港去世了。呼兰河本来是东北的一条大河,萧红用它来指称自己的故乡呼兰县城。现在呼兰是哈尔滨的一个区,是大城市的一部分了,但是当年它不属于城市,而是一个有着独特乡土风情的东北小镇,与开放、摩登的“东方小巴黎”哈尔滨完全不一样。《呼兰河传》是萧红在千里之外回望故乡的作品。一个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时候对故乡可能会有什么情感呢?

  思乡是人类普遍的情感,但怎么思,却各有各的不同。故乡之所以与你血脉相连,就是因为它连接着你在那里的生活记忆。思故乡,其实就是思你的过往生命。如果你当年在故乡得到的是爱与温暖,那么你的故乡记忆自然就是暖色调的;如果你当年在故乡受到的是迫害与歧视,那么你的故乡记忆自然就是灰暗的。

  当然,人的经验与情感往往没有那么单一,你的记忆可能是温馨与悲凉相交织的,那么故乡在你笔下自然就是一半光明、一半灰暗。思故乡,并不仅仅是思你的过往生命,而且还是思你的当下生活,思你的未来人生。如果我们现在的人生非常灰暗,那么,也许我们就需要借助过往故乡记忆的明亮色彩来拯救自己,来照亮我们通往未来的道路,这样,我们写故乡就有可能偏向选奇妙的.事,写完这个或温馨或阴暗的故乡记忆,我们现在的生命状态就会被改变。过往的人生经历、过往的情感记忆,被你的笔召唤出来,它就会变成你当下心灵的一部分。《呼兰河传》总共有八个部分。前面有七章,后面加一个小结。一、二两章是对呼兰河整体乡土风情的描述,没有固定的主人公,童年的“我”这个主人公也没有出场。

  从第三章开始,小说的视角转到了“我”家的后院,写的就是主人公“我”的童年生活,以及“我”童年视野中所见到的“我”家院子中的人和事。我们现在来看萧红是如何回忆“我”的童年生活的。先提三个相关问题。第一个问题,“我”的童年生活主要在哪里展开?当然在“我”家的院子里,尤其集中在院内两个地方:后花园和储藏室。日后让“我”魂牵梦绕的则是那个后花园。第二个问题,童年与“我”关系最密切的人是谁?是祖父!第三个问题,后花园这个核心地点和祖父这个核心人物,在“我”现在的回忆中是什么样子的?是温馨的还是悲凉的?与“我”现在的心灵有什么关系? 我们带着这第三个问题往下读。先看萧红是怎么写后花园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结,也没有人问它。

  这里,动植物都拟人化了。花儿、小鸟、虫子都变得有主观意愿了。它们的主观意愿有什么特点呢?都有生命不受压制的特点,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呈现出生命自由自在的特质。为什么会有这个特点呢?这个特点是从动植物自身的属性里来的吗?显然不是。黄瓜开花后结果不结果,不存在它自己愿意不愿意的问题。黄瓜的生长遵循的是自然律,与自由意志毫无关系。这种自由自在的生命状态,只能是来自作者的主观心灵。萧红把自己关于生命自由的理想投注进自己的写作对象了。古人早就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寓于海。”萧红把自己渴望自由的“情”和“意”投注到花鸟虫身上了。黄瓜想结瓜就结瓜,不想结瓜就可以不结。这种艺术构思,显然是一种童话思维。写这样的句子,萧红完全变成了一个纯真的小女孩,沉醉到童话世界里去了。写作时的萧红,放下成年人的理性思维,向童年在后花园中玩耍的那个小姑娘回归,才会写出这样纯真无染的句子。萧红的文学人格由此显示出了她非常富有魅力的一面。我们不断提到过去与现在的关系,那么,童年回忆所生成的温馨的、本真的光芒,真的有足够的力量去驱散一个历尽沧桑的成年女性的生命荒凉吗?

  我们来看这段话: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我们从这段话中体会到的是什么心情?是悲凉,是伤感,对不对?此时,萧红历尽了岁月的沧桑,而且有家不能归。她把这种生命状态比喻成“逃荒”,这真是有无限的悲凉啊!

  呼兰河传读后感 6

  合上《呼兰河传》,脑中萦绕的是萧红作为一位女性,在创作中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审视,从某种意义上说,“呼兰河”就是萧红途经的所有地方,有萧红生活过的全部岁月。

  “呼兰河”就是萧红灵魂的肉身:她的起源与归宿。作品通过对自己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同时,对旧风俗、旧习惯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对萧红来说,“呼兰河”显然是1种意味深长的空间形式,它同时是一条绵延的具有贯穿性的线(河)和1个固定的点(城);事实上,它象征性地暗示了萧红生命的两重性:对流浪与安居有着同样强烈的渴望,这样,萧红的“呼兰河”以2种不同的方式得以凸现。一方面,“呼兰河”在某种空间——东北小城,和时间 ——萧红十六岁以前的.岁月上静止着,作为1种有效的参照物和目击者,见证着萧红的“在”与“不在”;另一方面,它又流动不息,穿越众多认识纷纭和离合聚散,与萧红一起经历一次又一次出走,体验生命的创痛和无奈。始终在她心里,大门外的流浪者,在没有回忆的空虚的景色中,我们每1个人带着一瓮家乡的土,很久以来收拢来的能摸得着的土。

  值得一提的是,“呼兰河”在萧红那里极具私人性和独特性,它更多地属于萧红的个人体验:她的想象、记忆、梦幻和文字——属于萧红的心灵空间和私人地图。在香港,“呼兰河”以话语的形式公开而完整地浮现,这使萧红在世的最后1个空间香港和最初的空间呼兰河有某种程度的混淆。换句话说,文字、记忆和幻想吞噬了萧红的现实生活,香港作为1个现实空间,开始出现了无法弥补的裂痕和缝隙。这种空间的相互重叠和彼此渗透缘于1种相似的寂寞。

  萧红有1个寂寞的童年,“呼兰河”小城的生活是寂寞的。萧红的童年生活就是在这样的寂寞环境中过去的(),寂寞从此像烙印一样深深留在她心灵上,即使许多年过去了,即使她从最北端走到了最南端。她仍然是寂寞的:在香港,“生活是寂寞的,心境是寂寞的,在医院里她自然更加寂寞了。”这种寂寞对她是可怕的,也是最大的威胁,皖南事变以后的香港文坛,其实是热闹、空前活跃的,而萧红感到寂寞是难以索解的。这是个“广阔的进行着生死搏斗的天地”,1个“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1个小女孩的寂寞心境,被遗忘、被忽略、被批评,甚至被误解。

  萧红唯一可以把握的,可以和她呼应的,只有自己的童年记忆了,以寂寞的心境,回忆她那寂寞的幼年——这可以解释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几乎竭尽全力地抓住了1个又1个童年细节,像要抓住些什么,把自己从虚无中解救出来。

  作为一名女性,她是孤独和寂寞的。青年时逃婚离家,与萧军相恋、结婚、离异,孩子夭折,受病痛的折磨与病中无人照顾,直至孤寂的死去,年仅31岁。她的人生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人生的遭遇、心灵的创伤和文学天赋,成就了萧红的文学创作。她以女性视角对生命进行了独特的观察和叙述,使凄迷哀婉的氛围贯穿作品。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这种感受和体验在萧红的另一部代表作《生死场》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同的寂寞,使萧红的过去和此刻,远方和此地相互渗透,这种渗透中包含了吸引与排斥、拥抱与抵制、清晰与模糊、凸现与隐匿等诸种可能性。 在《呼兰河传》里,萧红充分显示了1个出走的灵魂,对肉身的暧昧情绪:她所渴望的,也是她深深恐惧的;她想靠近的,也是她曾经拒斥的;她已放弃的,其实一直深深纠缠;她勇往直前,却只为了落叶归根。

  她离开时,没想到要回来。她回来时,却是永远离开。

  “呼兰河”成了萧红拥有无法统一、永远矛盾着的女性空间的象征。她或者留在这个固定空间里,享受稳定、可靠、安全、温暖,同时忍受沉闷、单调、压抑、封闭,甚至窒息;或者像水一样四处漂流,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地流浪,同时也要面对孤独、受伤、各种陷阱、无法识别的危险以及风风雨雨。这种尖锐冲突着的空间意识是1种截然对立、不能调和的空间,但萧红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犹豫反复,她的生命力也被慢慢地侵蚀,损耗殆尽。既“极端渴望能自持自立”,又 “极端需要依靠他人,特别是男人”的萧红,终其一生都没有解决内心的矛盾。

  《呼兰河传》,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部作品的完成,标志着萧红文学创作已进入成熟时期。

  呼兰河传读后感 7

  它断断续续,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的,一个片段跳入另一个片段,让人摸不到脉络。

  它以一个孩子单纯天真的视角,描绘一个小镇上世态人情,继续自己童年生活的点滴。开始读有轻松的趣事,可愈读愈会感到心头一点点沉重苦闷起来,直到最后情感波澜而久久不能平复。

  它是一篇叙述诗,一副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作者的眼里处处是新奇。春天。拔一个白菜,摘一个黄瓜,采一个倭瓜花心,捉一个大绿豆青蚂蚱,一个大蜻蜒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蜒去了。夏天。呼兰河的火烧云是很好看的,变化极多,一转眼,一低头,那天空的东西就变了。秋天。偏偏这后园每年都要封闭一次的,秋雨之后这花园就开始凋零了。冬天。储物室随便打开那一只箱子,里边一定有一些好看的东西,从而来消遣冬日漫长凝滞的日子。四季。自然的神奇带给作者生命最初的期冀和梦幻,童年的歌尽情流淌回荡在后园的小天地中,享受人生最纯真、未被世俗侵扰玷污的年华。

  但是,不幸,童年的乐趣总共加起来就这么多了吧。尽管还有唯一的'一个玩伴,祖父。祖父慈祥而有童心,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像孩子似的。祖父拉着作者。一天到晚,门里门外,寸步不离,祖父授她唐诗,讲实在听厌了的故事。

  可是,小小的一点乐趣,怎么耐得住孩童渴求多彩新奇生活的欲望。在第四章,每节开头都是一句:“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院中摆着的破旧物,没有缘由,任其自然,更没什么乐趣;房子外表高大威武,但内容空虚;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邻居们生活千年如一日的刻板单调,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作者描写童年生活是为了给在呼兰河的人的生活反衬和预示。

  呼兰河的人是寂寞的。他们都是像作者这样由小长到大的,但他们也已经习惯了,觉得理所当然。所以他们抓住一切看热闹的机会,不放过呆板单调生活中极少有的乐趣,哪怕只是一个时常淹牲畜的大泥坑也是盛举,是令人窒息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也能让那些精神极度贫乏的人争吵上三天三夜。他们生活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冷了穿棉衣,天热了穿大褂,一年之中,必定要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日娘娘庙大会。这是精神上的盛举。

  呼兰河的人是愚昧的。节日的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至于人去看戏、逛庙,也不过是揩油借光的意思。有的说,现在的学堂太不好了,有孩子是千万上不得学堂的。一上了学堂就天地人鬼神不分了。有的说他要到学堂把他的儿子领回来,不让他念书了。有的说孩子在学堂里念书,是越念越坏,比方吓掉了魂,他娘给他叫魂的时候,

  你听他说什么?他说这叫迷信。你说再念下去那还了得吗?相比起来,作者没有鲁迅那样强烈的一针见血的批评和嘲讽,而是以点滴的笔墨,缓缓地渗透作者对封建恶习的厌恶和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

  呼兰河的人是麻木的。小团圆媳妇是书中被封建观点迫害最深的,在那个没有一点人性一点温暖的非人间。“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到后来她连动也不动,哭也不哭,笑也不笑”;“当晚被热水烫了三次,汤一次昏一次”;而周围人呢:“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于是人心大为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他们眼见如此残忍的行为却大声叫好,一个人的死若是能带来点乐趣的话那就是好的,所以他们乐于看上吊,投河,跳井,自刎“反正不用买票,而且趣味无穷”。作者满含悲痛地描述了这种践踏生命,蔑视生命的行为,鞭挞又同情他们。是啊,这能怪他们吗?这能恨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吗?他们其实还是善良的,实在没有害人或自害的意思啊。他们同是被几千年传下来的思维、生活方式所迫害,最终成为一个个牺牲品。

  呼兰河的人是消极的。那些漏粉的人一直唱着歌,那唱不是从工作所得到的愉快,好像含着眼泪在笑似的。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逆来的,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有二伯,老厨子,老胡一家,都是这样。

  不过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冯歪嘴子,他本该绝望,却镇静下来,照常生活着。他不似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姐那样无意的反抗,而是虽受限制,却寄寓着希望。

  呼兰河传读后感 8

  美和追求美人类固有的天性,人们欣赏自然的美,创造生活的美。而作家艺术家们开垦出人类美的艺苑,以自己的才华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态的艺术之花,为人类生活增添无比绚丽的色彩。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对《呼兰河传》这部作品的评价。这部书是著名女作家萧红后期的重要作品。在中国三十年代文坛上,年轻的女作家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融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世界文苑开出一朵美而不艳的奇葩。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满怀着对于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园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说的开篇,作者细细的描绘了小城呼兰河的风俗人情,在她的眼里,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有着心智未开的居民和乡村应有的'纯净生活,虽然不如大城市的繁华,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作者描写童年时的爱玩的花园: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象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我特别喜欢这一段,童话般的意境,诗意的语言,又简单活泼,写得多么好!

  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小团圆媳妇那一章,看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和萧红同样大的一个女孩,也就12岁。12岁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本该在父母面前撒娇,却千里迢迢到这里当童养媳,因为活泼,不像媳妇,所以受到婆婆的打,叫她变得更懂事更听话,这打持续一个冬天,不管白天黑夜,“一天打八顿,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我也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她婆婆这样说,打她是为了让她懂规矩!后来女孩子给他们折磨得快发疯了,他们就听跳大神的话请人给她洗热水澡,滚水,昏过去用冷水浇醒再洗,洗了三回,就这样活活把人折磨死了!愚昧,可悲!

  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优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

  看完这本书,我在想,每个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样,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尽管那里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悲凉,甚至绝望。但是她还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一切,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将来再来回味这份属于自己的美好童年。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我”和祖父有趣的故事,如果想知道就往下看吧。

  我记得有一段特别有趣,讲了“我”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非常幽默,非常疼爱我。

  作者出生时祖父都已经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岁时,祖父快七十了,七十岁的祖父非常爱作者,他们爷俩在后园笑个不停。祖父的后园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

  书里讲到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知道,有的人说拆墙,有的人说种树,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从小在后园里长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后园里一起玩,一起干活,作者和祖父时时刻刻在一起,童年充满了快乐。

  文章中写到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该是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她却早早的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是多么的可怜!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用知识变得智慧,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没有可怕的战争。

  啊!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的心好好珍惜,感受这美好的时光吧!

  《呼兰河传》我读完了,可我的思想还停在那灰色的境界里。

  呼兰河传读后感 9

  其实在几个月前曾和《呼兰河传》打过照面,也许当时的心情氛围还不适合这本书,就与萧红擦肩而过。如今重新捧起这本书,已经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了书与萧红。

  该怎么说这本书的文风呢?清新雅丽,或冷静清幽,亦或童趣自然?我觉得大概都不是,或都是。读着读着,常常会出现幻觉,觉得仿佛文字里有自己的影子,常有心有灵犀之感,同时窃喜自己并不孤独。

  静静的欢愉,简单的生活。

  祖父于萧红而言,是最亲的情,是永恒的爱与乐。唯有祖父,总是不厌其烦的教她辨别谷子和狗尾草,虽然“我”总是敷衍着祖父。唯有祖父,总是做着同样的恶作剧,摘帽——藏帽,惹得小孩子哈哈大笑。唯有祖父,会童趣地应答”我“的问题: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因为你嘴馋,他就不开花。唯有祖父,会被我恶作剧后,不仅不恼怒,反而笑得不能自已,看到祖父不笑了,我又“提醒”祖父,祖父又憋不住得大笑,就在这循环往复间,成了“我”与祖父最默契的言语。唯有祖父,一遍又一遍的擦拭着我捯饬出来的旧东西……后园是我与祖父的游乐场,更是我们的生命自由呼吸的栖息地。难怪萧红说:”我拉着祖父就到后园里去了,一到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决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鲜绿一片。”我与祖父,祖父与我,一高一矮,一老一小,就在那落日余晖中,在那简朴后院里,吟着诗歌,说着家长里短,聊着花草树木,望着变幻多端的火烧云,时光静静的,一切都那么恬淡自然。

  祖父带给萧红的是儿童最需要的关注和陪伴,这永远是她未来的人生波折中的精神慰藉,是她悲凉人生里的`一抹暖阳。

  鲜活的场景,真实的回忆。

  翻着书,一步步走进萧红的回忆,读着读者,总是会心一笑,如此真实,如此贴切。我喜欢用手对着那白白透着花窗棂的纸窗捅几个洞,若不加以阻止,必得挨着排给捅破,若有人招呼着我,我也得加速地抢着多捅几个才能停止。这简直把小孩子内心想法写得淋漓尽致,这种加速搞破坏简直就是常事,让你不要扯草了,好吧,使劲儿扯几根再离开;让你不要看电视了,一定要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像要把动画片吸干似的。

  下雨了,别怕,设法钻进缸子里去,顶着缸子走了几步,天昏地暗,索性蹲在韭菜很厚的地方,坐在“小房子”里,坐累了,又变成行走的“小房子”……看到这里,我情不自禁笑了起来,虽然萧红没有得到所有亲人的关爱,但这种放养式的生活,也让日后洋洋洒洒的笔墨中增添了多少自由,释放了多少天性啊!

  独特的视角,创意的想法。

  院子里总有些破败的东西,打碎了的大缸,破了口的坛子,猪槽子,铁犁头,所以作者说“说也奇怪,我家里的东西都是成双的。没有单个的。钻头晒太阳,就有泥土来陪着。有破坛子,就有破大缸。有猪槽子就有铁犁头。像是它们都配了对,结了婚。而且各自都有新生命送到世界上来。比方缸子里的似鱼非鱼。大缸下边的潮虫,猪槽子上的蘑菇等等。”是啊,多有道理啊,那么不堪入目的残垣,在作者笔下却有了新的理解和生命!

  田地里,那些生生不息的植物,在作者眼里也如此个性。花开了,它醒了。虫子叫了,它说话了。倭瓜愿意爬上架就上架,愿意爬上房就上房。黄瓜想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结黄瓜就结黄瓜,就是一个黄瓜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无所谓。多潇洒啊,其实这倒映的是一位率直的作者,一个富有灵气的萧红。

  落后的小镇,不尽的凄凉。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道破了作者的深意,看似一个宁静的小镇,确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里面有说不完的心酸,道不尽的惆怅,归根结底在于人的贫穷与愚昧。跳大神、放河灯、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舍不得吃喝的人们,却花钱给神鬼。最让我难受的是团圆媳妇,多好一个姑娘,总是笑眯眯的,嫁入老胡家开始,就跌入了痛苦的深渊。为了好管,婆婆不尽的打呀、骂呀、烫呀……一到深夜,那凄惨的哭叫声便开始了,不知这声音传到大家耳里,会不会揪呀揪的心疼?愚昧,让如花似玉的姑娘失去了生命,像野草般,轻轻地来,轻轻地走,甚至没有谁能为她说一句话。

  团圆媳妇的离开,会不会成为呼兰河人心里的一滴泪,无时无刻叩问他们的灵魂?正如作者说:”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凄凉的夜。”

  这本书里藏着明快的童年,却无处不散发出凄凉的气味,隐隐心痛……“那些字句,最平常不过,却能在人心里一点一点蚀出一个大坑,令人空空落落地直想落泪……”

  呼兰河传读后感 10

  以冬天开始,以死亡结束,让人不由自主地疑惑,这部以儿童视角来书写童年往事的作品为什么会如此苍凉?《呼兰河传》虽然是在以儿童的角度看世界,却无时无刻不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女性立场与生命悲剧意识。

  首先,这部作品中萧红选择了一种童年视角表现出一种对苦难的直视,尤其是女性的苦难,对女性坎坷遭遇的关注和同情。卑微的地位和无常的命运经常将一些作为弱者的女性推入绝境。这些加诸在女性身上的磨难多种多样,而作品集中体现了三种,首先便是失子。像《呼兰河传》中的王寡妇,因为十月怀胎和生育的过程,无论孩子是男是女,女性都要比男性对孩子有更多的牵念,失子之痛成为了已为人母的女性的一种噩梦。其次还有受虐,无论是女儿还是媳妇,受虐的女性在作者笔下都是屡见不鲜的,就像妞儿玩久了就要被她父亲殴打,然而可悲的是,虽然女性一生几乎都要经历一些残暴的对待,在很多时候她们却要把这些传递下去,所以才十二岁得团圆媳妇才到胡家就被婆婆的“下马威”打的不成人形,在婆婆对道士的自白中可以看出她对团圆媳妇所谓的下马威实际上是一种非人的折磨。这样受虐的直接结果便是很多女性的非正常死亡,《呼兰河传》中团圆媳妇的死几乎成了全书最喧闹却最悲哀的一个场景,在大家的围观之下,被开水烫得死去活来的小女孩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冯歪嘴子的媳妇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和痛苦的生产也是年纪轻轻就香消玉殒,然而“传说上这样的女人死了,大庙不收,小庙不留,是将要成为游魂的” 。作者虽然以儿童的视角观察世界,却有意无意的聚焦在一代代女性所遭受的不平和苦痛,并加以毫不掩饰的呈现。

  其次,选择这样的儿童视角也体现出了一种对男权社会秩序的恐惧和回避。在《呼兰河传》中作者提到了自己与父亲关系的疏离,在重男轻女的社会大风气下,女儿总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照顾。在《呼兰河传》中作者写道,“正在这喊之间,父亲一脚把我踢翻了,差点没把我踢到灶口的火堆上去”。在作者的叙述中没有流露过多的感情,然而最悲凉的地方正是对这样不公平对待的习以为常与理所当然,在众多亲属中小说中的“我”只和祖父亲近,因为在祖父那里能感受到这个冷漠喧嚣的社会中唯一的人性关怀。“走过院子,看到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在类似这样的语句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流露出对童年的留恋。对作者来说不只有自身经历的一种关爱的残缺,在看过那些关于女性的人间惨剧,女性作为弱者所遭受的种种不幸之后,小说中的“我”总会不由自主的回避这种社会秩序。而作者选择这样的儿童视角也说明了对童年一种无忧无虑的心境的怀念,对这种社会文化形态的控诉与无奈。

  另外,这种对秩序的'恐惧与回避直接导致了小说主人公的一种自己隔离,体现在作品中就是一种挥绕不去的孤独感。一方面,缺乏应有的关爱,小说中作者并没有记录主人公与同龄玩伴自由自在的游戏,而是让她们都呈现出一种孑然一身的孤独状态。虽然《呼兰河传》中的“我”经常赖在祖父身边,但一旦缺少了祖父的陪伴“我”就会感到特别的寂寞无聊。作者反复写道,“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然而这样的荒凉也存在于精神层面。

  萧红由于其早年失家、情路坎坷、病痛缠身的曲折命运和战乱频仍,颠沛流离的生活环境都使《呼兰河传》这部作品虽然采用童年视角,却表达出无限苍凉。在《呼兰河传》中不难发现,作者将在知叙事与限知叙事中自由转换,由于《呼兰河传》是一篇自传体小说,在这样的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的转换中可以发现体验自己与回忆自己同时存在于作品之中,使儿童视角蒙上了更多的成熟色彩。《呼兰河传》无疑关注了更多更复杂的社会现象。小说中的“我”虽然年龄很小,却对当地的婚丧嫁娶风俗礼节都了若指掌,萧红在作品中想要集中体现的是这个病态的民族和社会。作者将跳大绳说成这个地方精神上的盛举并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在庙会上人们想拜娘娘庙却一定要先拜拜老爷庙更表现出了一种在迷信思想中也无孔不入的男尊女卑的思维,还有放河灯,看大戏,对这种种现象的描写都体现出作者站在女性立场上对这个病态社会的揭露与讽刺。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悲凉” ,不同于一种温馨童趣,萧红以儿童视角来书写当年在呼兰河城的生活却像是一首余音绕梁的时代悲歌。究竟是怎样莫测的命运,残酷的生活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童年的脑海中使整部小说如此苍凉?而在祖国的不知道多少个角落,曾经或是现在,那些贫苦的人们、弱势的女性在生活中苦苦挣扎却不自知。萧红自身的生命历程仿佛也在诠释着她笔下悲哀无奈的女性命运,但是她的人,她的作品却超越了时代至今仍深深撞击着人们的心灵。

  呼兰河传读后感 11

  在一个午后,享受着慵懒的阳光,品着一杯果汁,看着手中的书——《呼兰河传》。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首凄婉的歌谣。”这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对《呼兰河传》这部作品的评价。女作家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东北边远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也展示了她独特的艺术个性。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中,“我”是个不谙世事、天真无邪的孩童,用一双清澈的眼睛打量一切。祖父、后花园和她自己就成了小说的开端。在这小小的县城里,有着淳朴的居民和纯净的乡村生活,虽不如大城市那般繁华,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作者描写了童年时最爱的花园,我特别喜欢那一段。童话般的意境,诗般的语言,简单又活泼,写得多好!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

  现在,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然而,我们却不曾想到,在家中长辈的那一个年代,是那么贫苦。记得小时候,在我吃晚饭时,总爱是把米粒饭菜吃的遍地都是,桌子上也是一片狼藉,明明碗里还有大半碗饭菜没吃就倒进了泔水桶。每每这时,妈妈便像唐僧一样的来教育我。我虽然表面上很不耐烦,但却牢牢的把妈妈的话记在了心里。那时候,人们的生活那么困苦,妈妈很小的时候便要去田里干农活。常常是一天忙到晚,饿得肚子咕咕叫却还是吃不上一顿饱饭,仅有的那一点食物还不够塞牙缝的,却要分给一家五口人吃。在我们奢侈的挥霍水果时,你可曾想到,在那个年代,被说新鲜可口的水果了,就是烂的都没有。冬天,在我们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却还嚷嚷着冷时,那时候的人们却只穿一件薄衣站在风霜雨雪中不停的干活。

  而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像一首诗,像一幅画,没有烦恼,没有纷争。

  但文中小团圆媳妇的童年也是那么悲惨,她短暂的生命让我感到深深的痛楚。一个和我一般大的女孩,竟因家中贫苦,被千里迢迢送去当童养媳。她刚入门不久,就被婆婆折磨。在她做错事情时,她的婆婆便狠心的把她吊在房梁上,用烧得通红的铁块烙她的脚底板,而她的公公也在一旁助纣为孽,用皮鞭抽打她瘦小的身子。在她生病时,婆家人给她用开水洗澡。当时的人们因为相信迷信、土方法,竟都跑来看热闹。看着她在水里痛苦地挣扎,没有人来救她。当她昏死过去时,人们才跑过去,有人还留下了眼泪。也许是因为愚昧的村民不懂得科学,只懂得用封建迷信的方法来“救人”。当他们看到昏死的小团圆媳妇,心里掩埋的良知,怜悯之心才被唤醒。可最终,她还是难逃悲惨的结局。每每读到这里,我总会义愤鹰填的久久不能自已。

  平复了心情,合上书本,天边已燃起了火烧云,我闭上双眼,细细地回忆着书中的每一个字眼儿。整篇小说既朴素又流畅,读着它,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不论是小城的扎彩铺、放河灯、跳大神、野合子戏,还是北方大自然的风霜雨雪,作者萧红笔下充满生机的图画,令人读后掩卷长思,满口余香,回味无穷……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最近,我喜欢上了被作家茅盾这样评价的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随着它,我慢慢走进了萧红小时候眼里的家乡,位于黑龙江省的一个边远小城——呼兰河。

  女作家萧红就出生在黑龙江的呼兰河畔。她半生漂泊,命运多舛,年仅31岁就去世了。她的代表作有《生死场》、《小城三月》和《呼兰河传》等。写于一九四零年十二月的小说《呼兰河传》,是她的最后一部著作。

  在这本书中,萧红介绍了家乡呼兰河的景色、习俗和自己小时候的生活。呼兰河的景色优美,习俗很多,像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等,都让人感到十分新奇。小萧红的童年生活虽苦多乐少,每天都要忍受父亲的冷漠、母亲的恶言恶色,还被外祖母用针扎过手指,却也和童心未泯的外祖父,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像后花园和储藏室,都是小萧红的“天堂”。在后花园,她把玫瑰摘下来,一朵朵插在外祖父的草帽上。外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的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怕也闻得到。”直到回到家,被家里人笑,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在储藏室,她找到了一把小锯,便椅子腿上锯一锯,床沿上锯一锯。吃饭时,她还用这小锯锯馒头;睡觉时,做起梦来也会喊:“我的小锯哪里去了?”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小萧红的活泼、淘气和快乐,也能感受到慈祥的外祖父对她的爱。在她不幸的童年中,这种温暖十分可贵。

  当然,这本书也讽刺了当地人的无知、迷信和各种陋习。像老胡家的童养媳,天天被婆婆打骂,变得神志不清,疯疯癫癫。婆婆却以为她是鬼神附身,用抽贴、跳大神一类的办法来治她,还把她按进滚烫的开水里洗澡,结果反而把她给“治”死了。这些描写不禁让我们对这位童养媳,以及书中其他遭受陋习迫害的人,增加了无限的同情。

  《呼兰河传》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呼兰河一带的风土人情,“看”到了可爱的小萧红,更让我了解了偏远地区人们的迷信以及各种陋习的可怕之处。我喜爱这本书——《呼兰河传》,我喜欢小萧红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乡人的回忆与同情,我更盼望有一天能亲自去呼兰河看一看……

  呼兰河传读后感 12

  或许,一部好的作品,读过去,既能唤起共鸣,又能有所启迪,最主要的是,能感受到其中的美,不管是自然之美,生活之美,还是人性之美。

  《呼兰河传》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选读部分从第三章开始,一上来就写“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也是在这里,我写了第一条笔记:在我两岁的时候,祖父就去世了,对他没什么印象。不过听说,祖父一直希望母亲生个男孩,可没想到又生了个女孩,他很不高兴。也不疼我。

  不知为何,读书的时候,总会不知不觉地从他人的作品中反观自己,喜欢把那一刻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再往下,出场的就是大花园了。关于花园里的生活,花了大量的笔墨。每一个很日常很细小的故事,从作者的笔下写出来,都特别得有诗意,有灵性,能够很清晰地体会到儿童对于自然世界的独特认知。

  “蜻蜓是金的,蚱蜢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圆胖胖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相信蜜蜂,大家都见过,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的样子,大家也都见过,但很少有人去描写蜜蜂停在花朵上去采蜜的瞬间,还能比喻得这么形象精辟。

  人总是喜欢拿自己熟悉的东西做比喻。比如刘姥姥进贾府,暗自惊叹,凤姐家墙上竟然挂了一个“秤砣”。想来萧红一定是见过也玩过毛球的,不然怎么会想得到呢?

  萧红的文字,虽简却极富感染力。写与祖父在花园的欢乐时光时,将小孩的淘气与俏皮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超有画面感和代入感,读过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彷佛自己亲眼看见,她和祖父在花园里玩,亲耳听到了那满天飞的欢声笑语。。。

  比如这段,“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铲地,我也铲地”。真是一个典型的跟屁虫!好在祖父给了百分百的爱。

  读到这里,不由得想起来姐姐分享的一个小故事。才两岁的小灏灏,也是如此。记得有一次,姐姐带了一个兔耳朵发饰,结果灏灏看见之后,嘴里不停地嘟囔,“妈妈戴兔兔,灏灏也要戴兔兔”,让人哭笑不得。看吧,孩子是最会模仿大人的。

  也只有取材于真实生活的故事,也只有全身心投入的描写与讲述,才能算作是真正有灵魂的作品。

  小孩对一些事情的喜恶缘由也是很出人意料的。

  比如祖父教诗的时候,文中的“我”,姑且称为小萧红吧,很喜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究其原因,不是诗写得有多好,而是因为“黄梨是很好吃的”,当她知道诗里的“黄鹂”是两个鸟时,就“不喜欢了”。相信这个原因,是很多成年人始料未及,在这里也友情提示,不要以大人的思考方式去揣度小朋友们的心思哦!

  再比如,没有玩伴的小萧红,终于认识了一个亲戚家的小伙伴时,特别开心。但当发现他也知道花园里的一切时,立马就不喜欢了。因为,在她的小心灵里,祖父和花园,都是只属于她自己一个人的。当听到那小伙伴前年来的时候还给自己带了礼物,立马又摒弃前嫌,一块儿愉快地玩耍了。孩子的喜怒,就是如此阴晴不定,再真实不过了。

  小萧红不喜欢她的祖母。说来说去,是因为太贪玩的她,老是跑去祖母屋里,趁其不注意,伸手去戳那可漂亮白净的窗户纸,祖母越气,她越得意,结果最终被有洁癖的祖母用针扎了手指。说实话,小孩太调皮的话,大人厌烦也属正常,不过,但真能做到用针扎人手指的,除了《还珠格格》里的容嬷嬷,我还真是头一回听闻。

  可以说,祖父和花园,承包了小萧红的整个童年。无数的欢乐,无数的记忆,都永远地留在那片可爱的土地上。

  当然,后园被冰雪封上之后,小萧红又意外地发现了尘封已久的储藏室。

  用她的话来说,“这里边是无穷无尽地什么都有,这里边的宝藏都是我想象不到的东西,使我感到这世界上的东西怎么这样多!且样样好玩,样样新奇。”比如,可以染指甲的绿颜料,可以到处画着玩的观音粉,可以把祖父的烟袋点着的圆玻璃,可以打榛子吃的四方铁块,差点被土匪劫财去的葡蔓藤手镯,每一样,都让小萧红惊叹不已,可以兴高采烈地玩上半天。玩厌了,弄换了,就再去搬。

  她乐此不疲地从储藏室里翻出来的宝贝,偶尔也会勾起祖父祖母的慨叹。那是多少年前的了,从哪里得来的,又都送了什么人,祖父祖母有时也都说不清。

  为小萧红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除了花园和储藏室,还有祖母的离世。很多小孩,对人的死亡,大多是懵懂的。小萧红也是如此。

  但正是因为祖母的离世,她才有机会去到之前从未去过的地方。“他们带我到粮食房子去,到碾磨房去,有时竟把我带到街上,已经离开家了,不是跟着家人一起,我是从来没有走过这样远”。也是从那之后,她开始想:“是不是将来我一个人也可以走的很远?”,也开始有意识地去探索这个世界。

  虽然孩子的视角里满是欢乐,但是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在小萧红的成长过程中,似乎只有祖父最疼她,也总是愿意陪她玩。

  若只跟读故事一样读过去倒也罢,但若把自己当成那个小姑娘,设身处地去感受,去思考,相信每个人,都会有很多不同的感慨和收获!

  呼兰河传读后感 13

  呼兰河常年都被冰覆盖着,它在黑龙江,天气似乎只有冬天和夏天,而夏天也很短。尽管大半年被大雪封锁着,但是呼兰河依然是萧红的故乡,她非常热爱呼兰河。萧红读完小学后就离开了呼兰河,一直到她三十二岁离世的时候都没有再回到故乡了。所以她把她对呼兰河的热爱和怀念都寄托在这本书里,也把当时的世态炎凉写进了里面。

  萧红的祖上是张岱,她的母亲很早就死了,而她的父亲也对待她很冷淡,所以萧红一直都是和祖父生活的,她写的《呼兰河传》就是写和祖父生活的时候。萧红在呼兰县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她的作文成绩十分突出,大概这就是萧红后来成为作家的原因之一吧!

  呼兰河和南方城市,比如深圳、广州、海南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每年的庙会和拜神会,就是一个典型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把它描写得十分真切,仿佛亲身体会到那里的寒冷。

  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是呼兰河的`庙会,那里有卖不倒翁的和卖“鸡哨”的,那里有一曲歌谣,上面说:小大姐,去逛庙,扭扭搭搭走的俏,回来买个搬不倒。这首歌谣多好玩啊,里面的“搬不倒”说的就是不倒翁。可是如今深圳都没有庙会了,广州和香港的庙会演变成了购物。逛庙会不就是购物吗?那不是没有什么区别吗?我想道,但很快就被另一个“新思想”打败:逛庙会卖的东西,购物商城没有;购物商城卖的东西,庙会没有。所以,它们还是很有些地方又是不同的。萧红所在的年代正在民国时期,中国还保留着许多现在没有的习俗。好看的“野台子戏”如今都差不多没有了!野台子戏就是在露天的广场上唱戏。社会发展了,尽管多了新的好东西,却丢了以前的好习俗。现在,人们看京剧都在商城或戏场里,这些丢失的东西只存在了老人的回忆里,萧红把它们讲给了看过《呼兰河传》的人听。

  萧红家里有一个大花园,很漂亮。她去杂物室里探险、 去李子树、樱桃树上爬啊爬、去墙洞里捉蛐蛐……萧红在花园里进行各种自己喜欢的活动,好像怎么玩也玩不完。杂物室里有很多年代久远的东西,清朝的官帽,绣花鞋,丝线……萧红都会一一把这些拿起来玩一玩,把官帽扣在脑袋上,穿一会儿绣花鞋。不过,再怎么样也没有和祖父在花园里好,那时候的萧红真是无忧无虑。

  第五章里讲的是命运悲惨的团圆媳妇,年龄才十二岁。团圆媳妇在八岁时就被奶奶婆婆花了几十两银子订下了婚姻,她长得很高,别人都说她十四,其实她只有十二岁,按现在来说,她才六年级。萧红总是听见东屋那里有哭声,后来才知道是老胡家在打团圆媳妇,几年后打着打着,疯了。于是她的婆婆给她跳了好几次大神,简直是开创了跳大神的新纪元。他们还烧了替身,总不见好。最后没有了办法,就请了一个很厉害的大神来占卦,大神叫它们给团圆媳妇洗澡,要当众洗,婆婆就洗了。结果滚烫的热水把小团圆媳妇烫晕了,大神却忽然说:“一共要洗三次,还有两次要洗呢!”这回团圆媳妇的反应是很吓人的,她晕了以后,脸如火炭般热,眼睛半睁着,翻着白眼,露着一点白眼珠。大家都以为她死了,但是没有断气,没几天,她就死了。这个女孩的童年就这样结束了。我觉得团圆媳妇是被封建社会弄死的,看完了这一章可以想象得到以前呼兰河人的封建习俗是很强大的,团圆媳妇就是受害者之一。

  萧红有一位亲戚,名叫有二伯,他似乎是没有名字的,而名字,就叫有二伯。有二伯总是把“这个”说出“介个”。有二伯的性格有些古怪,很多地方都会体现他是古怪的:他和老厨子吵架时会莫名其妙的哭起来;老厨子明明看见他要跳井,结果他安安稳稳得在井边坐着;别人在吃东西,他就骂:怎么不给我?给了他,他又说:你有二伯不吃介个。这不是古怪的体现么?有二伯就是那么奇怪的。

  小小的磨房里住着冯歪嘴子,呼兰河长年都是寒冷的,而磨房又四壁透风,所以冯歪嘴子总是住得不是很舒服。尽管住在窄小的磨房里子依然结了婚、生了孩子。结了婚以后,她的妻子有一天死了,别人都替他难过,而他自己也很难过,但是在这个孤单的世界里,冯歪嘴子依然做着他的切糕,我行我素。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她的祖父教给她许多东西,使她得到良好的教育;萧红的童年是有趣的,大花园里的花依然开得鲜艳,一直开到天边。

  《呼兰河传》中的人物是鲜活、真切的,直到今天我还能感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怀着这样的心情,我读完了《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读后感 14

  苍凉中蕴含热情,歌颂时不忘批判,这是一幅旧中国东北小县城居民平凡但又不一般的生活风情图,更是浓缩了的20世纪初旧中国下层劳动人民的辛酸与苦涩,无奈与挣扎,苦痛与麻木,愚昧与可笑。《呼兰河传》饱含了女作者的血泪,用回忆性的文字为我们展开了一帧真实无比却又生动形象的旧中国东北人民的命运画卷。写这部小说的原因是:"只因为他们充满了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那里了。"写得之所以深刻、真实,是因为难以忘记,之所以难以忘记,是因为太过于熟悉,之所以太过于熟悉,是因为这些往事早已经刻进了脑海里,挥之不去,扫之不去,赶之不去,轰之不去。

  尽管她写起来似乎很得心应手,并不吃力,可是我读起来却颇感劳累,不是眼睛累,而是心累。那一串串文字,读起来不是那么简便,虽说写得很流畅、平实,资料很朴实、充实、真实,可是小说中的那些人、那些事,老是不断的敲击着我的内心,使我的心为之打动,为之感动,为之颤动,为之激动。萧红用写散文的笔法来写小说,并且还是这种乡土题材的小说,读起来令人丝毫感觉不到有隔阂,而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那么的自然。

  她出生在这个小城里,童年的生活并不完美,尽她的父母皆在她身边,可是父母的爱对她来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父亲的暴躁,母亲的冷漠,奶奶的凶悍,这些家人的爱她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唯一得到便是祖父的爱,这爱从她一出生就伴随着她,直至十几年后因祖父的'去世而远去。幼年的她唯一的取乐方式就是和祖父在一齐,他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特别是在他们家里的园子里,留下了她最完美的回忆。这个园子里,有各种小动物和植物,爷爷种菜她也种,可是往往是吃力不讨好,劳而无功,白忙活一场。虽然如此,但他们都得到了千金难买的东西——欢乐。在园子里的这段童年记忆是刻骨铭心的,也是颇让人难以忘怀的,写得很投入,很不错,已被选入小学课本。在这个园子里,她慢慢长大,爷爷慢慢老去。

  祖父,是她心目中最可亲、可爱、可敬的家人。比起父母对她的漠视,祖母对她的凶狠,祖父与他们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他对她很热情,天天与她玩,有好吃的给她吃,有好玩的给她玩,想着法子逗她玩,教她识字,读诗,认识事物。她也喜欢和这个老爷爷开玩笑,用玩笑来愉悦彼此的心境。祖父还是个很正直的人,见胡家的团圆媳妇几乎快被折磨死了,胡家的人又想把她休了,他就说:"好好的孩子快让他们捉弄死了。"并且还决定让胡家的人搬走,房子不租给这样的人家。冯歪嘴子的私生子出生后,一家人没地方住,他不假思索地就让出了一间房子让他们住。由此可见,祖父是个对外人也很热心的人,与其他一味压榨盘剥农民的地主还是有所不一样的。

  读完这部小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不少。比如说有二伯,无父无母,无子无女,六十多的人了,跟随"我"祖父三十多年了,也自恃资历老,常对别人颐指气使,还好发牢骚。并且之后经学会了偷盗,偷起了"我"家的东西拿出去换钱,被"我"发现了就想收买"我"。之后,他被"我"爸爸揍了一顿。冯歪嘴子,本是个磨倌,却与王大姐好上了,还生下来私生子,所以,他们,尤其是王大姐没少遭人白眼,受尽了冷嘲热讽。可是他们还是历尽艰辛,挺过来了,当日子一步步好过来时,王大姐却因产后风而死,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孩子,与他相依为命。胡家的团圆媳妇,只是一个12岁的女孩子,或许是因为年纪小的原因吧,见人爱笑,可是而这笑竟然也被人当做缺点。因为在大家的潜意识里,做媳妇的见人就笑是不妥当的,所以大家就当她是病了,不正常了。于是,就请来跳大神来给团圆媳妇治"病",不行又请来了一个所谓的云游真人来治,结果"病"没治好,倒是被骗走了一大把钱。最终把她弄到热水里,当众脱完她的衣服,用热水浇她的头,昏了停下,醒来之后浇,之后又用针刺、鞭打,把她"治"的奄奄一息,最终最终死去了。愚昧无知而又残忍的人,把这个年仅12岁的小女孩给活活折腾死了,到底是她病了,还是这一帮子人不正常了?

  萧红用一个孩子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用一个孩子的语气来叙述这些个故事,用一个孩子的独特方式来解读这些问题,虽不免幼稚,甚至异想天开,毕竟童言无忌,说出了许多的"大人"说不出来的真话,这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对这方土地爱的执着,爱的深沉,爱的无法自拔,所以下起笔来很容易,写下的东西很厚重,很耐读。联系到作者苦难的一生,再来读这些文字,心中翻腾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苦痛,是无奈,是唏嘘,还有在泪水里浸泡许久的温暖。

  呼兰河传读后感 15

  因着写了一首《你看你看月亮的脸》的小诗,意外获奖并得了一张六百元的购书卡。故而无比兴奋地走进了书店。一本《呼兰河传》令我眼前一亮,很多年前看到过有关这本书的简介。知道它是由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著的。心仪已久。便毫不犹豫的买了。

  整日里匆促无为却又忙忙碌碌,于前日终才看完全本。虽是肤浅阅读,却极其欣赏萧红细腻平实有趣的文笔。更是被她文字中所传递出的那种寂寞感所惊叹。在《呼兰河传》里,作者童年生活的不幸,以及在她笔下塑造的那些个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触动我内心深处柔软的地方。每每读到悲愤动人处,也曾好几次哽咽失声。联想起作者本人一生命运多舛,历经磨难,不禁唏嘘不已。真是天妒英才,红颜薄命。

  可以说,整本《呼兰河传》的基调,是孤独和寂寞。

  萧红,最大的人生悲哀则是因为她是个女人。所以,她的童年缺失亲情与关爱。起初,她那有着封建根深蒂固重男轻女思想的父母亲不喜欢她。后来,她的继母更不喜欢她。所以萧红便怀着那份寂寞的心情,有意识地反抗着这几千年传下来的封建传统思想。

  幸而,萧红有一个对她疼爱有加的祖父。有一个她童年时光里最美好的“天堂”后花园。在后花园,有祖父种的嫩绿的大倭瓜、小黄瓜、韭菜、有飞舞着的蜻蜓、五颜六色的蝴蝶、有鲜艳的玫瑰花、有祖父用黄泥巴包起来烤熟的`小猪、掉进井里的鸭子,还有跟在祖父身后的大黄狗,以及祖父教她背诵的那一首首诗句。这些无不成为慰藉萧红孤寂心灵的温暖回忆。故而,萧红将儿童和成人双视角写法运用其中,以此加深了字里行间的寂寥与凄清。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叙事结构,让她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创造出了特有的散文式的抒情小说体式。

  萧红的文字,透着深深的悲凉寂寞。这本书中的人物,除了疼爱她的祖父,于大部分都是冷漠的、麻木不仁的。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更是将这一“孤独”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团圆媳妇,一个实际年龄只有十二岁,有着一根油黑的长辫子,皮肤黑黑的,脸上总是笑呵呵,走路带风的天真小姑娘。却被一群封建思想束缚着头脑的大人们议论成“头天到婆家,就吃了三碗饭!”“总是笑也不知羞!”“才到家,一定要给个下马威。”最后,竟因长期受婆婆欺负瘧待,在封建迷信愚昧无知的社会环境里,导致精神失常,后又遭受各种非人的残忍折磨,最终悲惨而死。这其中,所有的围观者看客,都是麻木不仁,甚至都是致使团圆媳妇惨死的幕后推手。当那可怜的小姑娘,被强迫淹进滚水中“治病”时,一伙众人先是围观新奇,后又是盼着死看热闹,再又惊讶于没有死,再又怂恿着小姑娘再次被摧残折磨,直到最终屈辱死去,方才罢休。无疑,萧红在写这段文字时,内心一定是悲怆的,是愤怒的,而又是无助的。

  《呼兰河传》里,也有似乎在寒冬阳光穿透云层,给人以希望和温暖的文字。例如“冯歪嘴子”这个人物的命运。他是个小磨倌。他住在破旧不堪的小磨坊里,卑微的拉磨,认真地做黏糕,却勇敢的追求爱情和幸福,和“王姑娘”生活在一起。过着虽苦犹甜的小日子。后来王姑娘不幸早逝。苦难和悲痛却没有击垮这个伟大的父亲。当所有的围观者都以为他会上吊时,萧红这样写“可冯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那样绝望。好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已洞穿了他。因为他看到了他的两个儿子,他反而镇定了下来。他觉得他在这个世界上,一定是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于是,他照常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照常地负者他那份责任。……喂着小的,带着大的,他该担水,担水,该拉磨,拉磨。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上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而且小牙也长出来了,微微地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这些文字是温暖坚韧的,却又透露出那个国破家亡,人心惶惶的年代里,人们之间的冷漠,和萧红自己内心的寂寞。

  在萧红的文字里,呼兰河城里所有的人都在忙碌,忙碌着生,忙碌着死。而萧红的笔,是那样沉重和平和。这表现在《呼兰河传》中的人们愚昧、平庸,对生、老、病、死之事都没有任何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老,这也没有什么办法;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死,挖一个坑就把这人埋起来。埋了之后,那活着的仍旧回家照旧地过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人们就在这座消息闭塞的小城里,千年如一日的过活。

  “众人皆醉”,唯萧红独醒,她必然是寂寞的。

  有一种寂寞,耐人寻味。那便是才女萧红的文字。

  呼兰河传读后感 16

  《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的一部长篇回忆性记录小说。在我读起来看,文字娓娓道来,朴实清新,淡淡的感伤在人们的心头弥漫而开。所以,这部作品有许多声望很高的艺术家来赞美这部书的精妙和价值。

  因此,我为自己买到了一本好书所高兴。我也推荐同学们来阅读一下这本书。

  起初了解到《呼兰河传》这本书是因为看了一部电影《黄金时代》,这部电影贯穿了萧红从离开家到离世的生命经历,文中只是略微提及到这部述说萧红童年时代的作品。

  那样一个民国情怀的女子着实令人着迷,让我忍不住想要了解到她的更多。了解了她的整个生命历程再来阅读她的童年,那是一种从作者诞生之日便已注定到她的结局的故事。

  对于贫穷和饥饿,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说法,“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很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逆来的,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封建社会中的人容易接受,无论是困难还是简单。他们的'心态永远是平和向前的。

  萧红对自己童年家乡人的印象,除此之外,她的小说出现的重要人物有:自己的祖父、小自己的玫瑰花,萧红情不自禁的开怀大笑,从这段故事里,我可以体会到萧红的童年生活是多么的无忧无虑,另外也让我感受到她那么的天真可爱,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让我们好好珍惜上帝送给我们最美好的时光——童年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 17

  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首先是被萧红的才能所吸引,它不同于林徽因的清秀美丽,不同于张爱玲的敏感,也不同于陆小曼的执着。没错,她是萧红,那个独一无二的萧红。其次我看到了团圆媳妇的悲哀和她的草率结局。我对她的下场感到由衷的心痛,我承认我被感化了,我气愤了。

  我想到了那个呼兰河那个团圆媳妇和更多的“团圆媳妇”。我觉得上帝不公,让本来一个活泼可爱善良的姑娘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毁了女孩的一生,我承认我真的'好讨厌那个呼兰河,那群呼兰河人。

  他们自私,不把别人当人看,最多的是抱着一种看客的心情去拥抱这个可怜的姑娘,我认为一定会有许多像呼兰河人一样高高在上,不屑一顾的人,也有许多像团圆媳妇一样悲惨,可怜的姑娘,没错,是社会,是当时社会的责任,他们把人类变得自私自利,他们让人类迷失自己,失去初心,我又承认人类有善有恶,但我相信一定是善良的人多,因为这就是世界,这就是社会,社会的原则就是如果你不强大,那么你将会被淘汰,好累啊,有事我想死了挺好,但是这无疑是一种逃避,是对世界的逃避,是对自己的逃避,那是一种懦弱。

  请好好看自己吧,要相信路的尽头有花香。

  繁花落尽,但它花开依旧。

  世界上终究会有“呼兰河”,我只希望会越来越少。

  呼兰河传读后感 18

  呼兰河是个小城,但它却包含了整个封建时期民众愚昧无知,却又平静安宁的生活。

  在那时,呼兰河这个小城交通还很闭塞,当地人都很迷信。很多其他城市早已绝迹的行为依旧屡见不鲜,甚至可以说还根深蒂固的扎在人们的意识里。但小红却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脱离了小市民的身份,成为了一位作家,留下了许多至今都很著名的文学作品。

  但让人惋惜的是她英年早逝,没能留下更多作品。

  在《呼兰河传》里,小红衣一个小女孩的视角描写了当时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但却有同时表现力一个北方小城市的单调的美丽。当时人们的思想还是很单纯的,远没有现在社会上那么深不可测。

  在这本略显孤寂和苦闷的小说里,萧红又不着声色的添加了一些活泼的元素。小萧红的童年生活还是很有趣的,她和祖父的园子更是充满了各种美好回忆和奇闻铁事,还有她慈祥的祖父,更有许许多多自由、无拘无束的昆虫和植物。整天与它们打交道的小萧红是怎么也不会感到孤单的吧。

  可惜的.是,呼兰河里也不是只有美好的。小团圆媳妇的惨死就是因为她婆婆的保守固执而导致的。试想一下,一个只有十来岁的少女天天遭到婆婆的毒打能不生病吗?但即使生病了,人们还只是用去找人跳大神、抽帖子的偏方,哪能有用吗?

  呼兰河只是一个小城,小萧红所见的人和事也只是那个时期的冰山一隅而已,过好眼前才是好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 19

  最近我读了《呼兰河传》,有了一份收获。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文章就是《我祖父的园子》了。文章中讲了作者萧红小时候与祖父在园子里时自由自在的生活。萧红的祖父十分慈爱,他对萧红的爱,是无限的。

  让我感动的是祖父对萧红的爱。萧红的童年并不幸福,父亲的'不重视,继母也不关心,祖母因为扎过一次萧红的手指,萧红就不喜欢她了。作者萧红的整个童年里,只有祖父是为她带来温暖的人。只有在祖父那里,萧红才能感受到被爱的滋味。

  看到作者萧红的祖父,我想到了妈妈。妈妈与作者的祖父一样,是慈爱的。记得儿时,我在客厅里玩耍。玩着玩着,忽然打碎了一个花瓶。这可是妈妈最喜欢的花瓶啊!看着地上的碎玻璃,不免觉得害怕,于是就哭了起来。妈妈跑了过来,对着我说了些有没有受伤与安慰我的话。见我没受伤,才拿扫把把碎玻璃给打扫干净。她从头到脚都没有责备我一句,就光顾着安慰我了。若换作别人,虽可能不会因为花瓶碎了一事责骂,但也会因为不小心之事而责备吧。想到这里,心里一阵温暖。

  妈妈与作者的祖父是一样的,祖父用他的爱温暖了作者萧红的童年,妈妈用她的爱温暖了我。他们对孩子的爱是无限的。

  爱,使人温暖。我们得用爱去温暖他人。这就是我的收获。

  呼兰河传读后感 20

  《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的自传,讲了许许多多她儿时的趣事。

  萧红在她祖父的园子里面那叫一个快活。看见一个黄瓜熟了,抓起来就啃,这时又看见了蝴蝶,丢下黄瓜抓蝴蝶去了。要睡觉便睡觉,要玩便玩,好不快活。还有一个储藏室,两件黑呼呼的房间,里面有无数个蜘蛛网和不计其数的老鼠,可那里却成了萧红的天地,她在里面翻找出许多“宝贝”,她用小刀和墨汁在墙上刻着,画着,也没人教导她。她还干了许多傻事:有一次她们家一只鸭子落井了,祖父便把它用黄泥裹起来烤着吃了,萧红十分爱吃。有很长时间鸭子不落井了,她便把鸭子赶到井里,这时祖父说,不用,直接考了就行了,但萧红不干,说落井的鸭子好吃,

  这个小城的东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不下雨就像粥一样,下雨了这泥坑就变成了河,大坑里淹死过许多的人,猪,狗,猫,马......这个大坑家家户户都知道,就是没有人说要把这个坑填平。

  在那个年代,不管多么善良,心里也有一些旧思想,文章的开头觉得还是非常轻松的,但是,读到后面,会觉得越来越沉重,在结尾的时候,萧红写到她的'祖父已经死了,而后花园真正的主人也不见了,这让我读了,觉得更加难过。

  读完了《呼兰河传》,我觉得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眼前的东西,快乐的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 21

  近期,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本书叫做《呼兰河传》篇幅也不算太长,我其实对这本书没有多大的兴趣,但在我浏览了第一遍之后,我喜欢上了这本书。这本书说要以描绘为主,没有进行人物分析。

  篇幅也挺短的,共七章,再加上一个尾声。作者萧红是当代的文学作家,她的写作方法和特征和其他的'作品都不一样。写作方法独特,吸引着读者的眼球,我慌忙地扫了一眼,却对其中的一个情节记忆犹新。也让我感触很深,也让我非常非常的感动,我特别喜欢第五章的情节。人物主要是团圆媳妇和婆婆。

  在十岁的时候,团圆媳妇儿跟着到了呼兰河。婆婆和其他人都看不惯团圆媳妇,当时团圆媳妇仅仅2岁。过程很残酷,把团圆媳妇打的伤痕累累,他们闲团圆媳妇儿走的快,就在她的脚上按放了一个什么东西。从媳妇儿的多角度描写是有多么想回到家。

  婆婆让媳妇儿脱了衣服在众人面前,媳妇儿不愿脱。婆婆就抱着她让其他人把她的衣服扒了,把它放在滚烫的热水中,还拿着热水往头上浇。小媳妇最终还是活活的被烫死了,婆婆的心狠手辣,加上外人的指指点点。后来婆婆拿着衣服披在她身上说,女孩子脱了衣服在众人面前,不注意形象。

  明明是婆婆把女孩衣服扒了,最后还被反过来有错。封建旧时代,这章节让我感受很深,萧红的写作方法也是绝版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 22

  今天,我认真阅读了《呼兰河传》第五章的内容,感觉作者是用灰暗色为背景来描绘这一章的主要人物———小团圆媳妇。

  本章主要讲述了原本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儿,12岁嫁到胡家后,一直被婆婆指责、打骂,甚至用烙红的烙铁烙脚心。最终小团圆媳妇在婆婆的折磨中死去了。在我看来,那时的'他还是和我同龄的一个孩子呀!

  小团圆媳妇是十分无辜的。有人说她太大方了,不像一个团圆媳妇儿,还有人说她一点儿也不懂得害羞。可是我认为小团圆媳妇做人处事很大方,并没有错呀!从中我能体会到,婆婆和她的邻居都十分讨厌和瞧不起小团圆媳妇,才故意指责和谴责她。呼兰河城里的人都十分迷信,小团圆媳妇儿病了,她的婆婆请来了大神治病。大神说,用滚开的热水泡澡,才能治好她的病,婆婆便真的这么做了。读到这里我很气愤!因为婆婆迷信,就让人在滚热的水里洗澡,这谁受得了呀!这也太残忍了吧!我十分同情和怜悯她。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多么愚昧无知、多么迷信,不懂得科学,导致他们不能辨认是非。过了几天,小团媳妇儿就死了,他是活活被婆婆给折磨死的!

  小团圆媳妇的生活多么凄惨和可怜呀!她那么年轻,今后的日子还很长很长,怎么就这样消失了?这就是旧社会妇女的真实生活。被压迫、被奴役,小团媳妇儿就是那时妇女们凄惨的一个缩影。现在的我们生活多么美好幸福,我们要珍惜当下,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破除迷信、崇尚科学、对人友善。

  呼兰河传读后感 23

  拿起《呼兰河传》,美丽的插图将我深深吸引了,打开,我仿佛走进了萧红的童年。

  ――题记

  大作家,应该都是幸福的吧!我带着这个想法,走进了萧红的童年。

  我向大街上走去,呼兰河这个小城,可真热闹啊!街上做买卖的吆喝声,孩童的欢笑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图――然而,一阵哭泣声打破了这和谐的风景。一个小孩玩着玩着掉进了大坑里!这大坑极其危险,掉进去了很难上来,越挣扎越深陷,一个好心人连忙将小孩子拉了上来,而一些过路人只是回头看了一眼,又转了回去,一切好像没有发生过。这要是现在,一定有一群人帮忙,或是早就将这个坑填了,枉绝悲剧的发生。由此看来,呼兰河的人们,似乎不太愿意参与别人的'事,似乎都很冷漠。

  走着走着,到了“祖父的园子”,我左看看右瞧瞧,园子里的一切果真那么自由:白蝴蝶、黄蝴蝶在空中嬉戏,玩累了便在随处可见的小野花上小憩一会;倭瓜和黄瓜想开花就开花,想结果就结果,不开花不结果也没关系;小萧红可以看着祖父种菜,也可以拿个黄瓜啃,可以朝天浇水,也可以躺在草地上享受这短暂而美好的自由……

  在呼兰河这小城中,我看到了人们的冷漠,命运的不公,同样也看到了萧红幸福的童年。书中写尽了她对家乡的回忆,对童年的挽留,尽管她不知道最后祖父的园子怎么样了,左邻右舍还在干什么,火烧云是否会一会儿变出马来,一会儿变出狗来……

  呼兰河传读后感 24

  让我们打开《呼兰河传》这一本书,打开灰色的人生,打开灰色的社会,打开灰色的世界。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讲述了以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的眼光观察古老的呼兰河畔的'种种人和事,感受人们的封建迷信。

  文章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磨官冯歪嘴子的夫人生第二个孩子时难产去世了,他已被逼到绝境,但他看见自己的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和一个刚出生下来的婴儿,不顾别人的眼光,决定为了孩子坚强的活下去。

  这就让我想到了我这次学会自行车的过程。那时我就想:算了,自行车那么难,还是不学了吧,再说我以后是要开汽车去大城市的人,会不会骑自行车也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我每当看见大舅爹爹的孙子聪聪骑车骑得那么好,行动自如,我的心里就非常的不是滋味,但不甘心,我就想:我怎么这么没有用啊,连自行车都不会骑,连比我小好几岁的聪聪都会骑自行车,我比他大,竟然还不会骑自行车,太没用了。想了一会儿,我就决定振作起来,重新开始学习自行车,一定要比聪聪骑的还要好,不要输给他。“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学会了自行车,就像冯歪嘴子看见了自己的两个孩子一样,也振作起来,重新开始生活。

  《呼兰河传》的第七章,让我学会了做人要坚持不懈,不要轻言放弃的精神!就像冯歪嘴子一样,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 25

  《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写了自己童年所看到的,内心所感受到的一些事。

  我读书,有时有这样一个习惯,大致地翻看一下本书内容,然后先读自己喜欢看的,读《呼兰河传》,我就是先读的团圆媳妇这一章节。读完后的感受,用两个字形容:痛心!对封建社会人们的麻木不仁感到可恨!可悲呀!一个活生生的正处于花季中的少女(在现在,可能还在妈妈跟前撒娇),却被封建迷信、被无知的人,被愚昧的人,被她的亲婆婆活活虐待死了!把她扔进缸里,往她身上浇热水,却说是驱赶病魔,然后醒后再泼。

  我读到了一个爱她的祖父,也感受到了她在祖父园子里的快活,从她的文字中,感受到了祖母对她的不喜欢,作者在这本书里只字未提到她的母亲和父亲,通篇每次都提到祖父带他去什么什么,多写到关于她和祖父的对话。我为萧红能拥有这样一位爱她的祖父而感到幸福和欣慰,如果没有祖父对她的'爱,她的童年该是多么的孤独和冷清。好伟大的祖父!好值得尊敬的祖父!

  上帝是公平的,他把一个人送到人间,并不是把所有的苦难都强压在这一个人身上,萧红是苦难的,但她拥有了这样一位慈爱、可亲可敬的祖父,这说明上帝又是善待她的。这使我想起了罗曼罗兰的一句话:只要有一双忠实的眼睛与我一同哭泣,就值得我为生命而受苦。萧红的人生,苦难多于快乐,想起祖父,我想,她在属于自己的沉静时刻,也会认为,这一生喜大于悲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 26

  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百感交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真为被残忍的宗法社会折磨死的人们而感到愤愤不平!

  20世纪20年代,中国东北呼兰河畔一个小县城里的故事。生活犹如河水一样平静地流淌,可是宗法社会本质是残忍的。这不,书中的老胡家小团圆媳妇被愚昧的人们折磨死了。当然不止小团圆媳妇,还有王大姐,也在愚昧的冷眼中难免一死。这大约又是宗法社会的波澜吧。书中还记叙了冯歪嘴子的一些生活经历,使我悟出了平静是坚韧的`生活。作者的童年是寂寞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却让作者难以忘怀。是呀,童年的完美时光谁能忘却得了呢?它是我们成长的背影,我们应当牢记这些童年的完美时光。不知不觉,我陷入了沉思……

  在记忆的心扉中,童年时代的生活好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在我很小的时候,十分地欢乐。在春天,我能够无忧无虑地在公园里玩耍;在夏天,我能够在树下欢乐地乘凉;在秋天,我能够在田地里自由自在地嬉戏;在冬天,我能够尽情地打雪仗、堆雪人。确实,童年生活十分的无拘无束、欢乐。可是,作者的童年是寂寞的,并且那时的宗法社会是残酷的,为此许多人被折磨死了,这是多么不公平!

  此刻,我们的童年时代是幸福的。童年是一本好书,你要去阅读,去发现,这样,你就会发现童年的无穷乐趣。

  呼兰河传读后感 27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呼兰河传的书,这本书是作者萧红,她在生命末期在香港完成的小说,小说在童年回忆中描写出北方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在琐碎的小事中描绘出了沉默的民国灵魂。

  全书一共有七个章节,加上一个尾声,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第二章。主要血呼河兰传精神上的`盛举。反映出生活在呼和兰这个小城里人们的精神风貌。内容大多以介绍东北小城为主或许也只有这么多烦恼的小事,才能在我们脑海中显现呼兰河的风貌。其中有泥泞的道路,很不好走,但是却要走了过去人过不去的坎,这里,却走了出出来。人都要努力,却为何有些人不劳而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可以因小事而不开心,例如有一次我考试成绩不太好,于是我觉得我对这门科目失去了信心。第二次考试也同样没考好,但我这次努力改正了我以前的错误。最终取得了自己满意的成绩,还有一次我学自行车,但因为我跌倒了,于是我不骑了,但是我又转念一想,如果下次有事那肯定不行,于是我努力骑。后来我学会了骑自行车

  在上学期由于我不遵守纪律,上课未能认真听讲,学习不主动,导致学的东西不扎实,学习也有所退步,考试成绩不理想,今后我要努力改掉以前不好的习惯。看完第二张,我觉得这本书很精彩,你们认为呢?

  呼兰河传读后感 28

  今年假期,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开始的时候,只觉得平铺直叙的描绘着作者家乡的点点滴滴,甚至感到有些琐碎,而等我静下心来一遍遍的品味,才发现里面的特别之处。

  伴随着作者小时候的身影,我也跟着走进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东北一个封建落后的小城——呼兰河。那个小城没有半点颜色,那里的人们更没有颜色,他们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有时甚至是为了死去而活着。

  那里的“盛举”在我看来是十分新鲜的,更是荒唐可笑的,然而那却是祖祖辈辈代代相传下来的封建习俗,从没有人想过去改变。在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驱使下,人们做出了很多自以为是“积德”事实上极端残酷的事情。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12岁本该是一个健康活泼,无忧无虑的年龄,而她却过早地尝遍了人间心酸。小小年纪被卖作了童养媳,失去家人的呵护与疼爱已经足够可怜,她还要拼命的干活,忍受婆家无端地打骂,甚至以“治病”为由遭到惨不忍睹的非人折磨。这不是仅仅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整呼兰河的问题。一群对自己的生老病死都提不起劲的人还会被别人的生死触动灵魂吗?我想,扼杀了团圆媳妇的,就是所有呼兰河人这种消极愚昧,麻木无知的生存态度吧!

  封建迷信的可怕,麻木不仁的可怕,“顺其自然”的可怕,“不反抗”可怕,就是《呼兰河传》为后人敲响的警钟。

  呼兰河传读后感 29

  大家都应该有自己喜欢看的书吧,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一本书是: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主要讲的是一座小城,它的名字叫呼兰河。在呼兰河这座小城里生活着各样的人:“我”的祖父、邻居们……及它的年中盛事。

  在作者的笔下,呼兰河这座小城并不繁华,但却蕴含着生机,也有着一丝丝的悲凉。在那儿有东二街的“大泥坑”、有卖麻花、粉坊的生意人,有性情古怪的有二伯,有勤垦老实的冯歪嘴子,有“我”跟着祖父学古诗快乐而寂寞的童年,有因呼兰河人太迷信而造成的悲剧人生……

  在呼兰河生活着一个不幸的人,她就是小团圆媳妇。她本来是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嫁到了老胡家后,受到了百般折磨后生病了。生病本来就应该找医生,可是老胡家却对她使用了许多稀奇古怪的“医疗方法”,她最后被折磨致死。在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生病就应该找医生治疗,迷信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在呼兰河还有一些年中盛事,野台子戏就是其中之一。在这个重要的年中盛事里,唱戏的人一唱就是三天,所以一到了唱戏的时候,可并不是简单的看戏,而是呼朋唤友,热闹的很。

  呼兰河的人们生活平凡、不幸,但他们并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而是顽强地生活着。他们顽强、坚持,不放弃自己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呼兰河传读后感 30

  在这个暑假,我阅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是萧红走到人生尽头时创作的长篇小说。当时,萧红虽然还不到30岁,可是身体十分虚弱,战争的摧残和感情的冲击令她长期身心疲倦,患有多种疾病。与此同时,她的文学水平、创作观念和技巧已经达到了顶峰。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里面的内容无关现在,也不关未来,只是萧红对自己童年时代的一个回忆。她既没有美化它,也没有丑化它,而是以一个现代主义作家的态度描绘了一个长长的旧梦。呼兰河小城里的人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其中的民俗描写,使我领略到了呼兰河小城的'风土人情。

  呼兰河里还有很多有趣和令人发笑的故事。特别是呼兰河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发生的事情:娘娘庙大会那一天,女子和妇女参加的最多。如果是还没有生小孩的妇女去的话,只要在子孙娘娘的雕像背后钉一个纽扣,给她在脚上绑一条带子,耳朵上挂一只耳环,给她戴一副眼镜,把她旁边的泥娃娃给偷着抱走一个。据说这样做,来年都会生儿子的。还有卖带子的也特别多,妇人们都争着去买,她们相信,买了带子,就会把儿子给带来了。若是未出嫁的女儿,也误买了这东西,那就会变成大家的笑料。

  这本书虽然内容零零碎碎,不像是一本小说,但它记录着萧红她童年往事的真实写照,只是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她受到了日本人的限制,她是多么想回到童年啊!这样的一本真实的书籍,怎能不让人为之动容呢?

  呼兰河传读后感 31

  开学的时候,我利用课余时间看了小红写的《呼兰河传》。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印象最深的是几个小故事。

  豆腐在当时是奢侈品。晚餐吃一块豆腐会是一件很棒的事情。有一些贫困家庭买不起豆腐。他们孩子的梦想是开一家豆腐店。甚至有一个人破产了,宁愿破产也不买个豆腐吃。这说明了穷人的悲惨处境,他们就那样生活过,连一块豆腐都买不起。

  旧社会的女性生活可以说是非常悲惨的。庙会上,老庙里的人都很虔诚,但在娘娘庙里,人们根本不尊重娘娘,只求她给子孙。这也反映了当时的.女性是多么的不起眼。

  书里还讲了一个小团圆媳妇在。的故事,她很好,但是被折磨,被打,被骂,被虐待,心里其实很委屈。她想回家,可是人家说她身体里有鬼,说她要驱鬼,说没有偏方有效。她被迫在热水中洗澡,被折磨致死。作者通过小团圆媳妇的故事,反映了女性在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中的不幸命运。

  看完这本书,我感慨万千。这三篇短篇小说只是书中的一个缩影,却表达了女作者对旧社会的愚昧、落后和黑暗的不满和愤怒。萧红在当时是不可多得的女性精英,但很多女性都过得很辛苦。新旧对比,社会进步了,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女生不受歧视。我们要珍惜美好的生活,女生要自强不息,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呼兰河传读后感 32

  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以自传体小说为题,曲折的回忆起在呼兰河城和祖父的点点滴滴,思念和祖父在后花园里,一起种黄瓜、倭瓜、玫瑰等等。这本书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祖父在拔杂草,小萧红就摘了一些玫瑰花戴在祖父的草帽上,祖父还说今年雨水多,玫瑰花十里飘香。等到祖父发现的时候大家已经笑得前仰后舍,一个个都长着大嘴巴,哈哈大笑。

  这本书展现了当时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荼毒了的人们的灵魂作了深刻的'提示。作者在字里行间控诉了传统封建礼教给人们带来的迫害,并深感劳动人民深入骨髓之中的麻木、愚昧与落后。

  小团圆媳妇的遭遇使我心有不服,好好地一个姑娘被老胡家给活活折磨死了,当众脱掉衣服,抬入滚烫的热水中,人们用手按住她的头,用热水往头上浇,这样折磨了三次,折磨一次昏一次,最后小团圆媳妇被折磨的生病,最终因病而死了。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多么一件让人心急如焚的事啊,宁可出事也没有人想填平它,可见当时的人们是多么的愚昧!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中!

  呼兰河传读后感 33

  《呼兰河传》这本书讲述了萧红住的这座小城呼兰河和萧红童年的故事。

  萧红,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玲玲、田娣,黑龙江省哈尔滨呼兰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呼兰河传》让我们看到了萧红的童年生活。文中字里行间体现对童年的眷恋,回忆。在那精彩的语言中,看出童年是那样美好,使人向往。

  我记得有一段特别有趣,讲了;我;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非常幽默,非常疼爱我。

  作者出生时祖父都已经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岁时,祖父快七十了,七十岁的祖父非常爱作者,他们爷俩在后园笑个不停。祖父的后园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

  萧红童年是有趣的、快乐的,可是萧红写《呼兰河传》的时候心境是寂寞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其实,萧红那时在香港几乎可以说是;;的生活,在一九四零前后这样的大时代中,像她这样有理想并与黑暗势力做过斗争的人,都会对这样的生活与束缚不理解,而且从读过她的著名小说《呼兰河传》便知道了她的童年是多么令人向往和愉快,但了解以后才知道或许她都是以好的方面去想,证明了她十分乐观。

  虽说萧红的童年看似有趣但其实又无趣,我们必须要向萧红那样善于观察、发现!

  呼兰河传读后感 34

  呼兰河传是一部充盈着童谣风格的自传体回忆式长篇小说。萧红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线索,追忆了旧时光中的人与事。

  萧红除了写呼兰河县的寒冷,还写了祖父与园子,萧红小时候最喜欢的是祖父与园子。我小时候也喜欢和祖父待在一起,听祖父讲小时候的趣事。小时候我去祖父家,祖父经常准备汁多鲜美,又大又甜的西瓜给我吃。

  后来萧红的祖父死了,菜园也消失了,萧红喜欢的一切都消失了,再没有蜻蜓、蝴蝶和蚂蚱了。前几年我的祖父去世了,我最后一次和祖父相见,印象很深。记得我最后一次去祖父家,祖父领着我走过昏暗、狭长的台阶,到家门口的水果店买西瓜吃;又到街头的烧饼店吃一碗馄饨,啃一个烧饼,嚼一个生煎,幸福的味道和着阳光流遍了我的全身。可我万万没想到这竟是最后一次相见。

  萧红祖父的去世给萧红带来了沉痛的打击,我祖父的`离去对我们全家人来说也一样,都是万分悲痛的。祖父活着的时候我经常陪伴着他,现在祖父虽然走了,但我并没有灰心,因为我和祖父已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过了。死了的人,不管怎么样都不会再活过来;但活着时却无时无刻都可以陪伴,因此我们要好好陪伴自己的长辈。

  《呼兰河传》中萧红描写的民间生活极其细致,从一条条相互交错的小胡同里传出一阵阵充满民间气息的吆喝声,我印象最深的是跳大神是专门给人叫魂的。

  《呼兰河传》中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生活的气息,让人感到很亲切。

  呼兰河传读后感 35

  寒假期间,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是萧红走到人生尽头时创作的长篇小说。当时,萧红虽然还不到30岁,但身体却很虚弱,战争的破坏和感情的冲击使她长期身心疲惫,患上多种疾病。与此同时,她的文学水平、创作理念和技巧也达到了顶峰。这本书分为七章,里面的内容与现在或未来无关,只是萧红对童年的`回忆。她既没有美化也没有丑化,而是以现代主义作家的态度描绘了一个漫长的旧梦。呼兰河小镇的人既善良又丑陋。民俗的描写让我领略到了呼兰河小镇的风土人情。

  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时,我的心和萧红一样愤怒。她才12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龄,但她早就被卖给了老胡家做童养媳,没有母亲的痛苦,这已经够可怜的了。但即使她努力工作,她仍然会被婆婆殴打和责骂,并遭受“教导”,这是为了让她更听话和理智。《呼兰河传》既没有批评,也没有谴责,反而流露出一丝幽默和调皮。

  《呼兰河传》也是东北民间文化的说明书。萧红为人们不知道的故乡作传,为一群卑微的凡夫俗子作传,体现了萧红独特的写作视角。儿童讲述的《呼兰河传》看似松散跳跃,但并没有脱离整体结构。也正是因为借用了孩子的语气,小说才显得简单朴素。萧红用她动人的笔调描述了她童年的趣事。希望大家也去看看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 36

  童年,金色的童年,同年是美好的,童年怀揣在憧憬。而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孩子们的童年是痛苦的,不再幸福。

  作者萧红的`命苦吗?在这个年代看,是痛苦的。父母对他不闻不问,祖母对他更是蛮横无礼。而在那个闭塞的年代,萧红是幸运的,至少有哪个慈祥的祖父关心着她。相比之下,隔壁老胡家的团圆媳妇才叫惨,和我们一样大的年龄,本来应该在学堂里读书,接受知识洗礼的。可她却被父母遗弃,像只狗一样被卖来卖去,最后,竟被火火地烫死。

  回忆起自己的灰色童年,作者萧红很无奈。没办法,当时的呼兰河城太闭塞,人们愚昧无知,竟把看别人死去,当作看相声;看到小团圆媳妇被开水烫,竟没有一个人上前就她。更有令人讨厌的人,乘人们无知,用各种各样迷信的手段骗人们的钱,还害死了多少可怜的人,这些人真的太可恶,太该死了。

  八十几年后的今天,中国早已向全世界敞开了大门,信息开始流动,人们也不在愚昧无知。现在的我们,享受着快乐却不知感恩,享受着幸福却不知知足。看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明白了现在生活的幸福,我们应该学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珍惜每一个清晨。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这样做了,并且做得很好了,萧红、小团圆媳妇、还有其他死去的人们的在天之灵看到了,也会觉得欣慰一点了。

  让我们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 37

  今天我抱着一种。平静心情读完了《呼兰河传》。

  作者写呼兰河转的时候,写出了那种自己家乡很贫困,荒凉的那种场景。

  本书中的主要神物有三位,分别是作者的祖父,团圆媳妇和冯歪嘴子。

  首先要说要主人物是祖父,祖父给了作者最温暖的回忆。这是因为祖父有孩子一般的天真烂漫,也有老人的宽厚温暖。她陪着幼年的作者在后花园里玩耍,做一些大人看似无聊,孩子却觉得有趣的游戏。祖父不管家事,整天闲散着。

  随后要讲的主要人物是团圆媳妇儿,团圆媳妇儿是一个命运悲惨的女孩,由于贫穷,12岁就到一户人家当童养媳。原本开朗天真的女孩在婆家人的折磨下,在迷信思想到了折磨下,在人们冷漠的目光中走完了短暂的一生。

  然后要讲的主要人物是冯歪嘴子,冯歪嘴子是一个卖豆腐的穷人,因为贫穷娶不上媳妇。后来和大院里的王大姐生下两个孩子,因为没有办正式的'婚姻手续,受尽了人们的嘲笑。妻子在困苦中离世,他只好艰难地抚养两个孩子,但不论生活多么穷苦,他都没有放弃希望。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把童年时代无意识的回忆像穿珍珠一样穿在一起,挂在读者眼前。书写着他对幼时温暖的回忆,慰藉自己孤独悲苦的心灵。同时,作品又表达了对当时国民盲目愚昧,麻木等劣根性的忧愤和悲悯。

  在短短八年的创作

  生涯中,作者萧红给了几乎60万字的文学财富,但他死后,留给后人的是一副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委婉的歌谣,一篇叙述诗。

  呼兰河传读后感 38

  在近日,我读完了《呼兰河传》,它让我感受到了在这座小城里尽是寂寞和冰凉,除了祖父和“我”有点温情所在时,我感到的只是悲凉与凄惨。呼兰河的人们的生活也是那般:无知迷信的人、憨厚老实的人、无聊的看客们……还有被折磨致死的团圆媳妇,未出嫁就死去的翠姨等等。

  而其中最让我受益无穷的两个故事是“街中大坑”和“小团圆媳妇”。在街中大坑里写的是有个车夫从泥坑中压过去,但不幸连人带马一起掉入了泥坑中,过了一会儿,人好不容易爬起来,马却起不来了,终于有些人看不下去了马上去帮他把马拉上来,而去帮忙的只有农民、穷人、和一些卖菜的人,但旁边的富人家和一些公子却只是在看热闹。一点儿帮助也不给予,真是让人气愤。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是需要温暖的,是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互助的,只有生活在有爱的世界里,未来才会更加光明!

  而第二个故事—“小团圆媳妇”讲的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因为穷,因为生活,被卖做童养媳,没有妈妈疼,这已经够可怜了,可她拼命的干活,还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遭受一个说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诲”结果被活活烫死了。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只要是科学的都不会骗人,那些受骗者都是不懂科学的人,只信迷信的人,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中!让我们去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忘记过去人们的无知与愚昧。

  呼兰河传读后感 39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大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这部书是著名作家萧红的重要作品,也是她的最后一部作品。年轻女作家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城的风土人情。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小团圆媳妇那一章,那样的经历让人透不过气来。一个和当时萧红年龄相仿,一样是12岁的女孩。12岁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本该陪在父母身边,但她却千里迢迢到这儿来当童养媳。因为她活泼爱笑,不像媳妇,所以经常受到婆婆的打骂。一打就打骂了一个冬天,不分昼夜,她这样做是为了让她听话。“一天打八顿,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狠狠地抽。我也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她婆婆炫耀地说。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出了病,他们没有给她看医生,而是听信了跳大神的话,请人用滚烫的热水给她洗澡,昏过去了,就用冷水浇醒后再洗……就这样最终把她折磨死了!我真的很同情她!

  想想这太愚昧了,迷信害死人啊!而自己呢?

  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我的爸爸和妈妈从单位赶到家,心急如焚,他们火速拦下一辆的士,火速赶往医院。今后,他们每天按时给我吃药,烧饭……想想自己,比小团圆媳妇幸福多了!

  我们要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不美好的事物包含,留下美好的记忆,拥有一个充实的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 40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我”和祖父有趣的故事,如果想知道就往下看吧。

  我记得有一段特别有趣,讲了“我”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非常幽默,非常疼爱我。

  作者出生时祖父都已经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岁时,祖父快七十了,七十岁的祖父非常爱作者,他们爷俩在后园笑个不停。祖父的后园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

  书里讲到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知道,有的人说拆墙,有的人说种树,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从小在后园里长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后园里一起玩,一起干活,作者和祖父时时刻刻在一起,童年充满了快乐。

  文章中写到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该是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她却早早的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是多么的可怜!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用知识变得智慧,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没有可怕的战争。

  啊!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的心好好珍惜,感受这美好的时光吧!

  《呼兰河传》我读完了,可我的思想还停在那灰色的境界里。

  呼兰河传读后感 41

  有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人说书是人类的精神粮食,有人说书是通往成功的一座桥……总而言之,书是我们每个人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即使三天不吃饭,也不能三天不读书。

  我认为的好书是能够让人们懂得道理的,是能让人们学到知识的`,是一看就能让人沉迷的。如:《骑鹅旅行记》、《狼王梦》、《草房子》、《呼兰河传》……而最让我动心的就是这本《呼兰河传》了。

  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作者张乃莹(萧红)在呼兰河城的童年往事、与邻居的趣事等等。

  作者用朴素的笔调,真实而动人的向我们讲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的社会生活。并且向我们揭示了传统意识对人们的束搏和危害,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同情。

  这本书共七大章,前四章写出了呼兰河城的风景和风俗,后三章描写了三个人物,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冯歪嘴子这个人物。他的生活环境十分贫苦,即使他遭受着人们的唾弃和讽刺,他的生活态度也并没有任何改变,他和他的儿子一起努力活着。

  他让我知道一个道理,不要在意别人的目光,无论别人怎么骂你、说你都不要去理会,和往常一样生活,才能坚强的活着。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还使我迷恋,如果你们想看一看作者的家乡的风景和习俗,就去买来读一读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 42

  当成年人回顾他们的童年时,他们总是心情不好。更重要的是,在萧红童年生活的呼兰河畔,善良的劳动人民如此贫穷、绝望、无知、麻木,不禁令人痛心。

  不难发现,许多隐藏在平淡甚至欢快故事下的孤独和悲伤。风景孤独:蜜蜂和蝴蝶在荒凉的蒿草上制造麻烦,不仅感觉不繁荣,而且看起来更荒凉和孤独。人们更孤独:无法忍受风、霜、雨),被大自然默默地死去,至于没有被拉走,风、霜、雨),仍然在世界上被吹走。

  这些痛苦在作者年轻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比如孤独苍凉的色调,在未来的生活中长期回放……在无数灰白的日子里,祖父家的花园是我生命中最美丽的色彩。蜻蜓是金的,蚱蜢是绿的,花园里明亮的,红的,绿的`,新鲜的,美丽的……爷爷是最关心我的人。他微笑的眼睛就像照亮我童年夜空的新月,给我带来无尽的喜悦和幸福。祖父教诗,祖父烤鸭,祖父慈爱的话语,都是我心中最温暖的感动。

  我是多么希望和我最喜欢的祖父住在一起很长一段时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正在长大,我的祖父正在变老,终于有一天,我的祖父几乎不能拥抱我,快乐的时光正在逐渐远离我。祖父的后花园就像一座象牙塔,为我的灵魂提供了一个美丽的栖息地。然而,公园外的世界毕竟是残酷的——,这为作品增添了一层无助的悲伤。

  人总是要走出童年的精神家园。《呼兰河传》中的回忆诗学给了我们片刻的精神回归。回顾童年,有各种各样的味道。

  呼兰河传读后感 43

  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后,我心里很久很久才平静下来。但是,脑海中总是浮现着关于呼兰河城的一幅幅的画面。在这本书中,写了呼兰河城人的无知、愚昧。写了冯歪嘴子的坚强;有二伯的古怪脾气;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还有我和祖父在后院时的快乐时光……

  灰色的天空,平静的'叙述,黯淡无光的画面,把我带回了二十一世纪初的呼兰河城,这个小城并不繁华,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来回循环。这个小城中住着一个十二来岁的小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个子很高,一张黑乎乎的脸,总是笑呵呵的,给人一种很美好的感觉。但是,小团圆媳妇命运悲惨,被街坊邻居议论纷纷,有的说她:瞒岁数、不知道害羞……她的婆婆总是打她,给小团圆媳妇抽贴、跳大神、出偏方,更残忍的是把小团圆媳妇烫在刚开的热水中,还有让她当着很多人的面前把衣服脱……我从中感到了:小团圆媳妇很惨,被婆婆虐待,而且婆婆很无知愚昧,听别人传出的谣言,不相信自己的媳妇。婆婆还很迷信,听从别人出的偏方,给小团圆媳妇治病。把一个好好的花季少女给活活害死了,小团圆媳妇死的很惨。

  我和小团圆媳妇有着相同的年龄,却有着不同的命运,我现在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被父母宠溺着。二小团圆媳妇却整天被打,直到死亡。我很同情小团圆媳妇,正是花季少年却死了。

  《呼兰河传》这本书中有很多故事,说多久也说不完,而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读者才能感受出来。小城的黑色也只停留在我们的心中。

  呼兰河传读后感 44

  假期,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开始时,我读了这本书觉得它只是在很直接地描述着萧红她家乡的点点滴滴,甚至有时还会有些琐碎,而等我再认真地读时,才感觉到它的特别之处。

  跟随萧红的身影,我仿佛走进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东北一个小城--呼兰河。那里的街道是黑色的,那里的人生也是黑色的,整个小城都没有半点色彩……那里的人为了活着而活着。

  那里的节日在我看来是十分新鲜的,更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封建习俗,也是可笑,居然从来没有人要去改变。在封建思想,封建礼数下,人们自以为做出了很多的“善事”,其实事实上是极其残酷的事情,其中令我最深刻的就是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十二岁的她本来应该是健康活泼、无忧无虑的,而她却过早地被卖作了童养媳。失去家人的呵护与疼爱已经足够可怜了,可做了团圆媳妇的她还要拼命的干活,忍受婆家无端地打骂,甚至以“治病”为由接受惨不忍睹的`折磨,最终惨死……难道这一切就只是因为她的婆婆的愚昧吗?这其实是整个呼兰河的问题。我想,扼杀了她的就是所有呼兰河人这种消极愚昧和麻木无知的生存态度吧!

  可怕的封建迷信,可怕的麻木不仁,可怕的顺其自然,可怕的不反抗。这就是作者萧红给我们敲响的警钟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 45

  《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作者萧红以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抒情的散文风格,描述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的否定。

  整部小说以呼兰河城为中心,细致地描绘了小城的.自然风光、风俗习惯、人物故事等,展现了呼兰河城琐碎而又平凡的生活。那里有很多令人怀念的地方,如绚烂耀眼的火烧云、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后花园、让“我”可以冒险的储藏室等,这些都使“我”的童年、生活多了一丝温暖和色彩,让“我”对那时的生活满怀眷恋。

  《呼兰河传》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一章,第一章是对呼兰河城镇的描绘,作者以对严寒环境的描写起笔,以十字街为中心,描写了东二街到西二街道甚至小胡同的人情风貌。那些赶车的、卖馒头的、卖豆腐的、卖麻花的,形成呼兰河城人民的琐碎而又平凡的实际生活,在这些平凡的生活中,呼兰河人民的愚昧无知、自私、冷漠展现得淋漓尽致。

  故事常常是与美好、温暖等词语联系在一起的。而作家萧红笔下,故乡不仅仅是美好与温暖的,还有压抑和愤满,充满了凄婉与哀伤,然而,在这些凄惨和哀伤的背后,我却看到了作者萧红对纯真的执着追求和向往。

  《呼兰河传》读完了,听着萧红讲述着呼兰河的故事,尽管忧郁,但依然美丽动人!

  呼兰河传读后感 46

  这几周,我阅读了一本十分感人、奇妙、令人回味无穷的书——《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作者是萧红,原名张乃莹,黑龙江省哈尔滨呼兰人,她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作者以幽默风趣的笔调,描写了她有趣、奇妙的`童年,虽然选材简单,但每个故事都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故事都很有趣,但是我最喜欢《瘟猪肉》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是说有一个孩子说那猪肉一定是瘟猪肉,并且是当着母亲的面向邻居说的。他母亲很难堪,伸手去打那个孩子,于是孩子一边哭着一边跑回家里去,边哭边扑到外祖母的怀里。外祖母本想安慰他,可看见了同院的李奶奶站在门口往里看,祖母只好用力地打孩子的屁股,直到李奶奶抱着孩子走了才算完事。那孩子哭得一塌糊涂,什么“瘟猪肉”不“瘟猪肉”,哭得他也说不清了。

  读了这个故事,你可能会哑然失笑,这的确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一个孩子为了一句“瘟猪肉”挨了两顿打。这个故事告诫我们:该说的话就要大胆地说出来,不该说的话,一定不能说,让它“烂”在肚子里。

  可是,有几个人没经历过这种事?小时候,不懂事,说不该说的话,弄得父母、祖父母他们没有面子,回来挨了一顿打。聪明的孩子,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也能更好地与别人沟通,与别人相处。

  回想起来,谁的童年没有糗事?而谁的童年不是一段美好时光呢?

  呼兰河传读后感 47

  呼兰河的生活是刻板单调的,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呼兰河的人们是平平淡淡的。在呼兰河的那畔,人们永远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乏味生活。卖豆腐的日复一日地叫卖着;做漏粉的依旧是这样做着,唱着歌,令人感到荒凉的歌;每年的娘娘庙大会也就这样过着,先给那庙里的'老爷磕头,再给娘娘磕。跳大神、唱秧歌、野台子戏,也就这么循规蹈矩的过着。

  而正是人们用这样千篇一律的生活和习惯“扼杀”了小团圆媳妇。人们盲目的尊崇着老一辈人的生活,他们认为严厉的管教是对小团圆媳妇好,这一切只是为了让她像个小团圆媳妇,不那么“大大方方”的。谁想,却断送了这个不过十二岁的女孩。萧红的童年也是如此,她的生活中只有“祖父”、“院子”和“我”,以致那黑乎乎的储藏室,也都令她生趣。

  但是,呼兰河也总有些个新鲜事,就说那泥坑子吧,今天淹死了只猪,过两天,又淹死了只鸭。再过几个星期,又有什么家禽一不小心又掉进了泥坑子。虽说,这头几回也算是个新鲜事,可是,再不然,也就这样了。于是,人们又像以前那样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过着日子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是充满各种各样的色彩的,可又是刻板单调的,这样的生活定是让萧红感到寂寞的,她写在“尾声”上的那一段话该是足以表达她那时的心境了。也许,萧红是含泪的微笑回忆着童年她生活过的那一座在记忆中很难忘却的“寂寞城”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 48

  《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一片有名的长篇小说。通过七章的内容,描述了追忆家乡的各种任务和生活画面,写出了一个北方小城镇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表达出作者对旧中国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饱含巨大的文化含量与作者自身深刻的生命体验。

  前四张是对家乡的一个描写,介绍了呼兰河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习俗,环境,还有在这个小镇中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后三张主要说了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这三个人。

  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一个被封建社会迷信的人们折磨致死,一个性格古怪,不愿与人们交谈,另一个则努力干活,不受封建迷信的摧残,充满了希望。但是,总而言之,萧红通过对这三个人的叙述与描写,体现了当时封建社会人吃人,吃人的被人吃,被人吃的.也吃人的的一种罪恶的品行,也能表达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强烈的厌恶与不满,同时充满了对新生活,新社会,新思想的一种强烈的向往之情。

  其实,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也有些是像《呼兰河传》中一样,收到了许多庸医,为了钱而瞎治病,而且有很多人也用一些奇怪的偏方来看病。但总体来说现在已经比原来好了太多太多,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新世界”。

  总之,在当时那样一个人吃人的社会里,人们的思想已经变得麻木不仁,但是在这乱纷纷的世界中总还有那么一丝曙光,等待着人们去发现。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作文11-14

呼兰河传的教案03-07

呼兰河传心得12-31

呼兰河传(节选)09-30

读呼兰河传作文04-30

呼兰河传仿写05-06

呼兰河传优秀教案09-19

阅读呼兰河传心得04-14

《呼兰河传》阅读心得03-24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3-20